城市韧性与城市出口_基于中国地级市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_王世平
暨大经济学导师
1980年,政治经济学专业就获得了中国第一批硕士学位授予权资格,为我校经济类学科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基础。
经济学系曾拥有的会计学、国际经济、工业经济、贸易经济等教研室,其后都分别发展成为了经济学院和管理学院现在相应的专业和系所。
经济学系历任系领导名单
2、行政设置和师资队伍
经济学系的现任领导班子是:系主任:刘金山副教授,党总支副书记:李郁芳教授,系主任助理:王兵博士。
经济学系下设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资本论、投资经济学和国民经济学五个教研室。
教师队伍实力雄厚,现有在编教师26名,其中教授7名,副教授11名,讲师4名;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13人;获博士学位教师11名(其中2名博士后,2位海外博士),在读
博士生4名;另有10多名兼职教授。
主要学术带头人有吴江教授、李郁芳教授、陈雪梅教授、
梅林海教授、刘金山副教授等。
教师风采
经济学系教师。
韧性城市视域下的海绵城市规划探究
88/ 2021.012021年第1期韧性城市视域下的海绵城市规划探究王 超(黔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贵州黔南 558000)摘 要 当前,随着全球生态环境的急剧变化,为更好地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海绵城市建设逐步成为现代城市发展规划的主要方式。
但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相关试点城市规划出现了整体性、系统性以及统一性比较缺乏的问题,为更有效的解决存在问题,保障海绵城市规划建设全面实施,需要将韧性城市思维引入到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在城市整体规划中将韧性城市思维运用到各个维度,以求不断提高城市应对水资源流失、保障水生态安全、完善水系统的能力。
本文根据目前国际较先进的韧性城市理念,进行海绵城市规划的进一步探究,以期为试点城市规划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 韧性城市;海绵城市建设;水资源Abstract:At present, with the rapid changes of the glob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order to better improve the utilization rate of water resources, Sponge City construction has gradually become the main way of modern urban development planning. But in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Sponge City, there is a lack of integrity, systematicness and unity in the relevant pilot city planning. in order to solve the existing problems more effectively and ensure the full implementation of the Sponge City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it is necessary to introduce the Resilient City thinking into the Sponge City construction process, and apply the Resilient City thinking to all dimensions in the overall urban planning, so as to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 city's ability to cope with the loss of water resources, protect the water ecological security, and improve the water system.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international advanced concept of Resilient City, this paper further explores the Sponge City planning,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pilot city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Keywords: Resilient City, Sponge City construction, water resources二、理论基础1.韧性城市追本溯源,“韧性城市”理论最早来自于物理学的韧性(Resilience)概念,由著名生态学家Holling 最早提出,随后逐步成为气候灾害、机械工程等不同学科的研究热点。
国家创新型城市政策、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收稿日期:20200121作者简介:陈 晨(1992),女,内蒙古呼伦贝尔人,辽宁大学商学院博士生。
张广胜(1970),男,河南信阳人,博士,辽宁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应急管理项目“组织伦理气氛、工作嵌入与农民工离职决策:影响机理与政策响应”(71840010);辽宁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产业结构升级对辽宁省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的机理与效应研究”(L18AJY007);辽宁省科协科技创新智库项目“A类新技术革命趋势与我省产业升级变革研究”(LNKX2018-2019A05)。
① 源于《建设创新型城市工作指引》,该文件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官方网站2016年12月1日发布的国科发创〔2016〕370号文件。
财贸研究 2020.4国家创新型城市政策、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陈 晨 张广胜(辽宁大学商学院,辽宁沈阳110036)摘 要:选取2004—2016年中国城市面板数据,采用渐进双重差分模型、固定效应渐进双重差分模型和处理效应渐进双重差分模型,分析了国家创新型城市的经济发展高质量效应。
研究结果表明:被确立为国家创新型城市能够显著改善地区经济发展质量,且能够改变地区经济发展质量的增长趋势;但改善地区经济发展质量存在时效性,在1~6年内作用效果稳步增强,6年后效果逐渐减弱;国家创新型城市通过改善地区高端生产型服务业集聚状况的方式促进当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国家创新型城市;高质量发展;渐进双重差分模型;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中图分类号:F29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260(2020)04-0036-16DOI:10.19337/j.cnki.34-1093/f.2020.04.003一、引言及文献评述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尊重科技创新的区域集聚规律,因地制宜探索差异化的创新发展路径,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若干具有强大带动力的创新型城市和区域创新中心”的重要指示,2016年科技部和发改委联合制定了《建设创新型城市工作指引》,其中明确提出“到2018年,全国若干城市进入创新型城市行列……到2020年,全国范围内更多城市进入创新型城市行列,部分城市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城市”。
中国韧性城市研究的可视化分析
总第813期第19期2023年10月河南科技Hen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科技管理收稿日期:2023-06-27基金项目:河南省水利科技攻关项目(GG202259)。
作者简介:魏淑卿(1971—),女,本科,正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工程管理。
通信作者:杜学纨(2001—),女,硕士生,研究方向:工程管理。
中国韧性城市研究的可视化分析魏淑卿1王帅帅2杜学纨3费小霞4(1.河南省赵口引黄灌区二期工程建设管理局,河南周口466623;2.河南省水利第一工程局集团有限公司,河南郑州450003;3.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水利学院,河南郑州450046;4.河南省水利勘测设计研究有限公司,河南郑州450003)摘要:【目的】韧性城市作为近年来国内外兴起的一种全新的城市防灾减灾理念,成为城市规划与管理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方法】本研究通过CNKI 数据库检索得到326篇文献数据,导入Ci⁃tesSpace 和VOS viewer 分析韧性城市的研究概况、研究热点、演进脉络、研究前沿和未来研究趋势。
【结果】结果表明,我国对于韧性城市的研究与规划主要经历了初始、探索和发展三个阶段;研究团队偏少,主要集中在设计规划单位和各类高校。
【结论】根据知识图谱,发现城市规划、城市设计、防灾减灾是当前主要研究热点与未来趋势,该研究可为我国韧性城市研究与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韧性城市;CiteSpace ;VOS viewer ;关键词共线;关键词聚类中图分类号:TU984.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5168(2023)19-0148-05DOI :10.19968/ki.hnkj.1003-5168.2023.19.030Visual Analysis of Study on Resilient Cities in ChinaWEI Shuqing 1WANG Shuaishuai 2DU Xuewan 3FEI Xiaoxia 4(1.Henan Zhaokou Yellow River Diversion Irrigation Area Phase ⅡProject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Bu⁃reau,Zhoukou 466623,China;2.Henan No.1Water Conservancy Engineering Bureau Group Co.,Ltd.,Zheng⁃zhou 450003,China;3.School of Water Conservancy,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lectric Power,Zhengzhou 450046,China;4.Henan Water &Power Engineering Consulting Co.,Ltd.,Zhengzhou450003,China )Abstract :[Purposes ]As a new urban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concept emerging at home andabroad in recent years,resilient cities have become an important research direction in the field of urban plan⁃ning and management.[Method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search overview,research hotspots,evolution,re⁃search frontiers and future research trends of resilient cities through 326literature data retrieved from CNKI database and imported into CitesSpace and VOS viewer.[Findings ]The results show that:the research andplanning of resilient cities in China has mainly gone through three stages:initial,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the research teams are small,mainly concentrating in design and planning units and various uni⁃versities.[Conclusions ]According to the knowledge map,it is found that urban planning,urban design,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are the main research hotspots and future trends.This study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resilient cities in China.Keywords :resilient City;CiteSpace;VOS viewer;keyword collinearity;keyword clustering引言城市作为各行各业经济活动与社会交流最集中的地方,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基于GIS密度分析的城市韧性综合评估——以成都市中心城区为例
R E A L E S T A T E G U I D E |173基于G I S 密度分析的城市韧性综合评估以成都市中心城区为例蒋东霖 (南京大学 江苏 南京 210093)作者简介:蒋东霖(1998.10),男,土家族,重庆人,硕士研究生,南京大学,研究方向:城市与建筑设计及其理论㊂[摘 要] 城市韧性是城市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指标,好的城市韧性对城市的健康发展和持续发展具有显著影响㊂基于城市数据,利用G I S 密度分析,本文从经济㊁社会㊁生态㊁基础设施等4个方面构建城市韧性的评价指标体系,以成都市中心城区为研究案例进行定量评估,探讨并分析成都市中心城区城市韧性的呈现特征㊂[关键词] 城市韧性;评估分析;G I S 密度分析[中图分类号]T U 984.1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563(2024)07-173-031 引言城市韧性是城市现代化进程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它是评估城市面临不确定扰动的抗性能力㊂城市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社会系统,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其不断遭受在来自于外界和自身不确定风险的威胁和侵扰,例如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社会稳定,金融冲击等等㊂由于城市发展空间和规划结构正越来越成熟和科学,人口分布越来越密集,社会组织和经济结构也越来越复杂多元,所以城市面临的不确定风险空前复杂,这种风险带来的影响和后果极有可能冲击城市的健康发展和持续发展㊂因此好的城市韧性是城市建设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目标㊂城市韧性强能够较好的抵御这些风险和灾害,降低灾害后果和损失,体现出较强的适应性㊂在近年的研究中,城市韧性被认为是城市系统适应不确定性的能力,正是在城市面临着诸多不确定风险的冲击背景下,城市消化和吸收外界风险的能力逐步成为社会㊁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㊂其中,城市韧性的概念也不断发展,城市韧性的能力建设和评价也被更多的人重视㊂在城市发展和建设过程中,城市数据也逐步有了大数据和G I S 的支撑,这些数据更加真实客观,更能支撑复杂城市的相关研究㊂2 城市韧性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估模型2.1 城市韧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尽管研究城市韧性的重要意义已经得到了足够的重视,但如何系统动态地准确定义城市韧性却一直难下定论㊂本文借鉴国内学者构建的城市韧性评价指标,遵循系统性㊁科学性㊁代表性和可获取性原则进行指标选取,选取成都市中心城区进行城市韧性评估㊂从经济韧性,基础设施韧性,社会韧性,生态韧性四个子系统共20个指标,评估成都市中心城区的城市韧性㊂其中,经济韧性占据主导地位,基础设施韧性㊁社会韧性㊁生态韧性列居其次㊂2.2 数据来源成都市中心主城区包括锦江区㊁青羊区㊁金牛区㊁武侯区㊁成华区㊂本次研究数据采集自高德地图,包括成都市行政边界,金融保险㊁科教文化㊁公交站点㊁停车场㊁住宿餐饮等多方面城市功能的兴趣点㊂2.3 研究方法本研究利用G I S 密度分析,根据研究数据的数量和每个位置处采集的数量以及所采集数量的位置空间关系,将其展现在整个地图中㊂G I S 密度分析的计算公式为:D e n s i t y =1(r a d i u s )2ðni =11-d i s t i r a d i u s 22其中,i =1, ,n 是输入点㊂如果它们位于(x ,y)位置的半径距离内,则仅包括总和中的点㊂p o p i 是i 点的po p u l a t i o n 字段值,它是一个可选参数㊂d i s t i 是点i 和(x ,y )位置之间的距离㊂本研究先确立好成都市中心城区的行政边界,然后在该研究范围内,将各类型P O I 数据叠加,其中各类P O I 数据包括经济方面㊁基础设施方面㊁社会方面与生态方面,在研究范围内对成都市中心城区进行密度分析,并根据各方面评级标准重分类赋值,按照 经济韧性*0.36+基础设施韧性*0.28+社会韧性*0.22+生态韧性*0.14的权重准则计算出成都市主城区内城市韧性的相对程度(表1),作为本次研究的城市韧性的特征图㊂城市韧性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评价指标,当区域的经济㊁人口㊁土地㊁市场等多个要素共同协调㊁组合更优时,该区域的城市韧性就会更高㊂3 城市韧性综合评估3.1 经济韧性评估分析从成都市中心城区的经济韧性评估结果来看(图1),并没有呈现出很明显的大块区域化特征,而是呈现点状式和连带式相结合的特征,可以看出中心城区的经济韧性两极分化较为明显㊂经济韧性从金融保险㊁科教文化㊁写字楼㊁公司企业四个指标衡量(图2)㊂其中,各个公司企业几乎遍布整个中心城区的同时,也集中点状式地抱团;金融保险和科教文化服务散布整个中心城区的同时也集中地分布在中心环路;写字楼地集中分布更加突出,中心区域化的特征明显㊂174 |R E A L E S T AT E G U I D E表1 城市韧性评价体系表格图1 成都市中心城区经济韧性相对程度图2 成都市中心城区经济韧性各个指标分布特征3.2 基础设施韧性评估分析从成都市中心城区的基础设施韧性评估结果来看(图3),整个中心城区都有不错韧性表现,中心区域的基础设施更加完善集中,呈现整体和过渡都较柔和的特征,与经济韧性两极分化的评估结果截然不同㊂基础设施韧性从公共设施㊁公交点㊁加油站㊁停车场㊁公路网㊁铁路网㊁交通设施七个指标衡量(图4)㊂其中公共设施包括公共厕所㊁公用电话㊁紧急避难场所㊂3.3 社会韧性评估社会韧性从餐饮服务㊁购物服务㊁教育服务㊁体育健身服务㊁休闲娱乐服务㊁医疗保健服务㊁政府机构及社会团体七个指标衡量㊂从本次成都市中心城区的社会韧性评估结果来看(图5),社会韧性呈现区域化特征,中心区域社会韧性强,各类服务设施丰富多元㊂社会韧性各个指标分布特征见图6㊂图3 成都市中心城区基础设施韧性相对程度图4 成都市中心城区基础设施韧性各个指标分布特征3.4 生态韧性评估生态韧性从风景公园㊁水系水域两个指标衡量㊂从本次成都市中心城区的生态韧性评估结果来看(图7),生态韧R E A L E S T A T E G U I D E |175性的点状式特征非常明显,这是由于中心城区的风景公园都呈散点式分布,水系水域则呈带状式特征(图8)㊂这说明该区域的生态公园数量和分布较合理㊂图5 成都市中心城区社会韧性相对程度图6 成都市中心城区社会韧性各个指标分布特征图7 成都市中心城区生态韧性相对程度图8 成都市中心城区生态韧性各个指标分布特征3.5 成都市中心城区城市韧性评估成都市中心城区的城市韧性由经济韧性,基础设施韧性,社会韧性,生态韧性四个子系统共同影响㊂从本次评估结果来看(图9),成都市中心城区的中心韧性相对强,边缘韧性相对弱的特征十分明显㊂图9 成都市中心城区城市韧性相对程度(来源:自绘)成都市中心城区城市韧性的特征一部分源于成都市的城市空间形态演变过程,成都市初始建成区主要发源于五大主城区(锦江区㊁成华区㊁金牛区㊁青羊区㊁武侯区)的中心,随后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建成区形状扩张较为规则,基本呈现 圆环 状分布,中心化特征十分明显㊂成都市中心城区城市韧性的特征还匹配了该城市的土地㊁人口㊁产业㊁政策等的要素配置策略㊂随着城市建成区进一步向外扩张,尽管成都市的城市布局由原来的单一中心逐渐向多中心结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整个城市建设发展的空间结构已经较为稳定,所以成都市中心城区城市韧性呈现多中心一体化的特征㊂4 结语本文基于G I S 密度分析,尝试对成都市中心城区的城市韧性进行综合评估,根据国内学者的研究构建了城市韧性的评估指标体系,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其一,成都市中心城区的城市资源和城市功能多元丰富,本研究搜集的城市功能数据难免存在滞后和缺失;其二,影响城市韧性的指标很多,本文仅选取20类指标进行分析,这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城市韧性评估的结果等,需要在后续的研究中不断完善和提高;其三,城市韧性的评估,不仅仅是涉及城市的物质空间建设,同时也兼顾社会文化㊁社会治理等复杂因素,因此对于城市韧性的评估研究,未来可以从全要素量化的角度做更深入的分析,不仅仅停留于大数据的统计分析㊂参考文献[1] 白立敏,修春亮,冯兴华等.中国城市韧性综合评估及其时空分异特征[J ].世界地理研究,2019,28(06):77-87.[2] 邵亦文,徐江.城市韧性:基于国际文献综述的概念解析[J ].国际城市规划,2015,30(02):48-54.[3] 胥向阳,伍世代,叶尚钰.成都近三十年城市建成区演变特征及驱动力分析[J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42(03):290-298.D O I :10.16246/j.i s s n .1673-5072.2021.03.012.。
城市规划中实现韧性构建:日本强韧化规划对中国的启示
著有 《 改革 开放后的 中国城市发 展 : 政府 ,市 场与空I 司》 《巨型城 市区域的管 治与规划 : 国际比较研 究 》等著作 .
城 市规 划 中实现韧性构 建 l — — 日本 强韧 化规 划对 中国的启示
邵 亦 文 徐 江
进 入 2 1世 纪 以 来 , 韧 性 城 市 ( Re s i l i e n t
其 所 面 临 来 自 外 界 和 内 部 的 各 种 不 确 定 性 冲 击 也 更具韧 性的纽 约 》f A S t r o n g e r , Mo r e Re s i l i e n t 随 之 日益 增 加 。任 何 城 市 系 统 的 失 序 ,哪 怕 只 是 Ne w Yo r k ) 规 划 ,以桑 迪飓风对 纽约造 成的 巨大 ,通 过 加 强 气 候 影 响 分 析 和 防 灾 预 警 , 发 生 在 短 时 段 和 小 范 围 内 ,也 会 造 成 不 可 估 量 的 影 响 为 教 训I
划以及国土 强韧 化规划经验等课 题 先后在 《 建 筑景观 》 《国际城市 规划 》 《 地 理学 》 等 相关刊物 上发表 “ 城市 韧 性: 基于国际文献综述的概念解析 ”等多篇论文
徐江 ,香港 中文大学地理与资源管理 学系教授 、博士生导师 , 广 州南沙 新区城 市规划委员 会专家委员 。主要承担重 大研究课题有 : 政府空 司与 尺度政 治 、城 市规划与土地 利用 、中国 巨型城市 区域的城际铁路规划 、中 国城 市规 划系统中 的环境要素 、中国 灾后重建规划系统 中的韧性特 征等 ,还承担多项香港研 究资 助局优配研究金项 目 先后在 S S CI 与中文核心刊上发表 中英文论文数十篇 ,
71
WI ND OW OF T HE OVER SE AS 海 外 之 窗
自然资源对中国城市化的约束:基于31省区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况 。我 国是水 资源 严重短 缺 的 国家 .
人 均 水 资 源 不 足 世 界 平 均 水 平 的 1 4 /。
Ch n ia: An mp rc l u y a e o P n l aa f hi y E ii a Std b s d n a e-d t o T r - t
o e rvn e n P o i c s
王家庭 曹清峰 赵晶晶
W AN i-t g C n -fn Z A i -j g G Ja i n AO Qig eg H O Jn i g n
摘要: 针对城市化进程中凸显的资源问题 ,在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系统回顾与评价的基础上 ,建立
起 了土 地 ,水 资源及 其 它 自然 资 源对 城市 化进 程 的 约束 模 型 ,并利 用面板 数 据方 法 实证 研 究 了
土地资源对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的约束问题 ,提 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
的物 质 基 础 随 着城 市 化 进 程 的 不 断 深 入 ,在 近 些 年 明显 出 现 了 缺 乏 的 状
界第 一人 口大国 的 中国 , 随着 第二 伴
产 业 的 迅 速 发 展 ,我 国 城 市资源 需求不 断上升 .而我 国在
20 年 ,我 国 人均 耕 地 面 积 已 经 接 07 近保 证粮食 安全 的底 限 。在 能源方 面 主要 表现 为城 市需要 的优 质能源供 应
2 1 7 现 代 城 市 研 究 0 0 2
2 9
本期 聚焦 :中 国城 镇化 评价
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2003年年鉴二OO四年一月目录1、本科生教育工作 (1)2、研究生教育及学科建设工作 (11)3、科学研究与实验室建设工作 (17)4、人事工作 (36)5、继续教育工作 (40)6、其他工作 (47)本科教学工作一、各类数据1、目前在校本科生人数为1340名(截止日期:2003年12月31日)2、2003年(2002)各系在浙江省招生情况3、2003届各系学生英语四级、六级通过率情况4、2003届各系学生获得学位情况5、2003届各系学生分配情况及一次性就业率情况6、2002级学生转入我院各专业情况7、土木工程专业六个专业方向学生人数二、2003年本科教学改革立项情况三、主要工作1、给本科生上课的教师人数为153名,占全院教师总人数的66.5%,其中教授31人,占全院总教授人数的81.6%。
本科教学业绩点为140.88,教师人均业绩点为0.92。
目前,本科的师生比为1:8.76。
2、有57名研究生分别担任2003级本科生的导师和联络员,其中有30名教授担任导师。
3、本学年为23门次本科课程设置了23个助教岗位。
4、组织有关教师向学校申报了《工程管理》本科新专业。
5、2项21世纪初校级本科教学改革项目通过了学校的结题验收。
同时,6、学院的6门精品课程和18门重点课程通过了学校的中期检查验收。
7、承办了浙江大学第四届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全校共有161支队伍参赛,涉及十几个院系的480多位学生。
2003年11月9日,学院与校教务部承办了浙江省第二届“杭萧钢构杯”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来自浙江省11所高校的36支队伍参加了决赛。
我院有5支参赛队代表浙江大学参加了决赛,分别获得特等奖1个、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1个和创意奖1个。
8、我院城规2000级学生丁睐荣获2003年城市规划专业“居住区规划设计”作业优秀奖。
指导教师为王士兰研究员。
9、第六期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立项共有18项,其中学校立项12项(教师7项,学生5项),学院立项6项(教师3项,学生3项)。
中国地级市城市经济韧性的测度
DOI: 10.13546/ki.tjyjc.2020.21.020 (----------------------------------------经济实证中国地级市城市经济韧性的测度陈奕玮\丁关良2、3(1.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南京211189;2.嘉兴学院,浙江嘉兴314001;3.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杭州310012)摘要:文章以我国264个地级市2012—2018年的城市经济軔性指标为数据,通过熵权法评价各个地级市的经济軔性得分情况,并绘制了城市经济軔性四个等级强度分类表。
然后用Delphi法计算出每个指标对经济韧性的影响权重。
以房地产行业为例对城市经济增速和经济韧性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最后就影响城市经 济初性得分的三个显著指标:科研创新、失业率、基尼系数提出如何提升城市经济初性。
关键词:城市经济初性;科研创新;失业率;基尼系数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487(2020)21-0102-04〇引言自2008年的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外部冲击对城市经 济结构和增长模式的影响一直是各级政府和学者们关注 的热点问题。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之前,中国的城市经济整 体而言是呈上升趋势的。
王世平和钱学锋(2016)1”把全国 276个地级市按照1980年所制定的人口标准进行大、中、小三个级别的划分,最后发现:中国的大、中、小城市在 2003—2007年的平均经济增长率分别为15.31%、14.79%、14.12%。
2008—2011年中国大、中、小城市的G D P平均增 长率较美国次贷危机发生的前一年(2007年)有所下降,且 下降的幅度分别为:12%、14%和15%。
由此可以看出,不 同规模的城市在面对外部冲击时所受到的影响有所不同,这就体现出了不同城市经济韧性水平的异质性。
韧性 (resilience)—词出自拉丁语,有“跳跃或回跳之意”,国内 对relisence的翻译有多种版本,如韧性、弹性、恢复力等。
中国城市经济韧性量化评估及城市治理现代化研究
2023年第4期(总第333期)㊀㊀㊀㊀㊀㊀学㊀习㊀与㊀探㊀索Study&Exploration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No.4ꎬ2023㊀㊀㊀㊀㊀㊀㊀㊀Serial.No.333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中国城市经济韧性量化评估及城市治理现代化研究汪㊀㊀彬(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ꎬ北京100091)摘㊀要: 经济韧性 是指在遭遇外部突发事件冲击后ꎬ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增长回到正常轨道的恢复力和反弹能力ꎬ其体现了抵御外部风险挑战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能力ꎮ 城市经济韧性 是衡量城市遭受外部冲击的应对能力和恢复能力ꎬ综合反映了城市治理水平和能力ꎮ本文建构了城市经济韧性 量化评估 机理解构 对策建议 逻辑分析框架ꎬ创新性地构建了规模韧性㊁开放韧性㊁创新韧性㊁制度韧性和结构韧性五大维度的评价指标体系ꎬ量化评估了全国285座城市经济韧性ꎬ并划分为中低韧性㊁中等韧性㊁中高韧性㊁高韧性四个等级ꎮ进一步解构韧性影响内在机理发现ꎬ结构韧性对城市经济韧性影响最大ꎬ规模韧性㊁创新韧性㊁开放韧性和制度韧性依次递减ꎻ规模韧性㊁开放韧性和结构韧性存在正向溢出效应ꎬ创新韧性存在负向溢出效应ꎬ制度韧性溢出效应不显著ꎻ全国城市经济韧性整体水平有明显提升ꎬ东部地区显著高于中西部地区ꎮ在量化评估中国城市经济韧性的基础上ꎬ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为要求ꎬ提出了面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高城市治理水平ꎬ增强城市经济韧性ꎬ提高抗外部冲击风险应对能力的政策建议ꎮ关键词:城市经济韧性ꎻ量化评估ꎻ治理现代化ꎻ城市治理水平中图分类号:F29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2-462X(2023)04-0108-11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新发展格局下城市群的功能定位及畅通循环机制研究 (22AGL038)作者简介:汪彬ꎬ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政府经济管理教研室副主任㊁副教授ꎬ经济学博士ꎮ㊀㊀一㊁引言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 要提高城市规划㊁建设㊁治理水平ꎬ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ꎬ打造宜居㊁韧性㊁智慧城市ꎮ [1]很显然ꎬ提高城市治理水平ꎬ增强城市韧性是新时代新征程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ꎬ也是应对外部冲击带来风险挑战的重要战略选择ꎮ党的十八大以来ꎬ习近平总书记在多种场合强调ꎬ 中国经济韧性好㊁潜力足㊁回旋余地大 ꎬ提高城市经济韧性是增强中国经济韧性㊁提高抵御风险能力的关键支撑ꎬ保持城市经济健康稳定增长是稳定全国经济基本盘的重大战略支撑ꎮ作为重要的物理空间㊁经济载体与社会场域ꎬ城市的集聚性㊁规模性㊁多元性㊁流动性和异质性等特征增加了城市治理中的风险与不确定性[2]ꎮ纵观人类发展历史ꎬ历次突发事件总是会对城市经济造成巨大冲击ꎬ引起经济剧烈波动ꎮ例如ꎬ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不仅波及全球ꎬ而且对中国城市经济增长产生较大冲击ꎬ在危机持续的过程中ꎬ不同城市的表现也有所不同:一些城市在危机初始时经济迅速下滑ꎬ且在危机结束后缓慢复苏ꎻ另一些城市则在遭受冲击后不久就重新恢复到了正常的经济增长轨道ꎬ保持平稳健康的发展态势ꎮ从一组数据我们就能看出不同类型城市在应对经济危机冲击下的表现差异ꎮ相较于2008年ꎬ北上广深一线城市由于规模基数大㊁复苏能力强㊁产业结构优化等因素ꎬ2009年的GDP增速下降幅度基本保持在2%以内ꎬ下降趋势有限ꎮ反观其他类型的城市ꎬ遭遇金融危机后的表现却大径相庭ꎮ比如ꎬ传统能源资源型城市鄂尔多斯市GDP增速从2008年的22.9%大幅下滑至2009年的8.1%ꎮ事实证明ꎬ不同城市在经济实力㊁产业结构㊁科技创新和对外开放等方面的水平差异较大ꎬ因而ꎬ面临外部801冲击时ꎬ每座城市抵抗外部冲击和快速复苏的能力也不尽相同ꎬ这体现了城市经济韧性的差异性ꎮ有鉴于此ꎬ本文构建城市经济韧性指标体系衡量中国城市抵御外部风险冲击的能力和治理水平ꎬ运用熵值法定量评估中国285座城市经济韧性水平ꎬ进而探究不同因素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程度以及空间溢出效应ꎬ并结合实证研究结果ꎬ提出加强城市治理ꎬ提高经济韧性的政策建议ꎮ㊀㊀二、文献回顾研究城市经济韧性必然要从 韧性 一词的本源说起ꎮ 韧性 一词最早由美国生态学家Holling(1973)提出ꎬ其来源于西方英文的 Resili ̄ence ꎬ中文可翻译为 复原力 或 弹性 [3]ꎮ 韧性 一词最初被运用于生态学和心理学等领域ꎬ随后 韧性 的概念和内涵不断拓展ꎬ也被广泛地使用于工程学㊁应急响应㊁环境管理和企业管理等学科领域中[4]ꎮ(一)经济韧性的内涵维度研究经济韧性 实际上是 韧性 概念及理论在经济领域的应用ꎮ最早使用 经济韧性 一词及其相关理论的是Briguglio(2003)提出的 新加坡悖论 ꎬ作为岛国ꎬ新加坡由于资源匮乏且对外贸易依存度较高ꎬ很容易遭受外部经济冲击的影响ꎬ然而ꎬ新加坡却能发挥区域资源优势ꎬ具备较高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经济增长率ꎬ形成了较强的经济韧性ꎬ能够充分应对外部冲击[5]ꎮ此后学者们对 经济韧性 的研究逐渐增多ꎮ国外学者对于 经济韧性 的研究主要集中于2008年金融危机后ꎬ如PendallRolf㊁FosterKathryn和CowellMargaret(2010)从两个角度定义了 经济韧性 的概念ꎬ其一是通过均衡分析的方法ꎬ利用各个经济系统内经济指标ꎬ衡量经济系统恢复到以前状态的可能性ꎻ其二是将经济韧性确定为复杂的适应性概念ꎬ并考虑外部冲击下经济系统的适应性与改变情况[6]ꎮ有学者通过经济系统面临冲击后的经济增长的变化来定义 经济韧性 ꎮLinoBriguglio㊁GordonCordina㊁NadiaFarrugia和StephanieVella(2009)从三个维度定义 经济韧性 ꎬ即:经济从冲击中快速复苏的能力ꎬ经济抵抗㊁吸收冲击的能力ꎬ经济体避免冲击的能力[7]ꎮEdwardHill㊁HowardWial和HaroldWolman(2008)认为ꎬ根据经济系统的韧性水平ꎬ面临负面经济冲击的地区可能会经历三种不同的反应:有韧性的区域(resilientregions)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恢复或超过以前的增长路径ꎻ具备抗冲击韧性的区域(shock-resistantregions)的经济增长会脱离原本的增长轨道ꎬ但是会调整到新的增长情况ꎻ非韧性区域(non-resilientregions)在冲击后无法反弹回到或者超越原本的经济增长轨道[8]ꎮ国内对于 经济韧性 的探讨起步较晚ꎬ且最开始主要使用更加符合中国人话语体系的 弹性 一词加以形容ꎮ胡晓辉(2012)首先从演化㊁复杂系统和政策三个视角对区域经济弹性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ꎬ探究危机发生的短期内区域经济的调整和变化特征[9]ꎮ不过ꎬ之后学术界更多使用 经济韧性 概念替代 经济弹性 一词ꎮ苏杭(2015)认为韧性㊁效率和稳定性是经济保持活力的重要因素ꎬ为有效应对外部冲击㊁加强宏观调控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政策见解[10]ꎮ孙久文等(2017)从经济韧性的概念和区域实际应用两方面出发ꎬ以2010年作为分界线㊁以区域经济韧性概念的新视角来分析中国东北地区经济低迷等现实问题的原因ꎬ并从现实的角度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定义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界定[11]ꎮ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ꎬ给全球和国内经济带来了极大冲击ꎬ如何提高一国或经济体遭遇危机冲击时压而不垮㊁百折不挠的发展能力ꎬ不仅涉及自身经济发展基础ꎬ也取决于治理能力ꎮ可见ꎬ 经济韧性 是一国或经济体经济免疫力㊁发展潜力㊁制度效能㊁治理能力和经济竞争力的总和ꎮ(二)经济韧性的影响因素及定量测度研究除了内涵界定外ꎬ近些年研究还集中在 经济韧性 影响因素㊁ 经济韧性 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ꎬ以及韧性的定量测度等方面ꎮ如谭俊涛等(2020)从经济维持性和恢复性两个方面对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进行定量分析ꎬ从经济水平㊁产业结构等影响区域经济韧性的因素出发ꎬ得出经济发展基础与经济韧性相关性不强㊁产业结构与经济韧性呈正相关的901结论[12]ꎮ韩保江(2020)从七个方面对中国的经济韧性进行解构ꎬ其研究表明中国的经济蕴藏着规模韧性㊁结构韧性㊁创新韧性㊁开放韧性㊁制度韧性㊁政策韧性和政治韧性ꎬ并为疫情后中国经济快速复苏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13]ꎮ不同类型的国家㊁不同规模的经济体在经济韧性方面的表现有何差异?构建 经济韧性 评价指标体系及衡量韧性水平是测度经济体抵御风险冲击的关键ꎮ关于 经济韧性 的定量测度方面ꎬ国外学者LinoBriguglio㊁GordonCordina㊁NadiaFarrugia和StephanieVella(2009)根据经济韧性指数和经济脆弱性指数ꎬ构建了衡量国家受到外部冲击风险的指标体系ꎮMartin(2012)用每个地区每一时期的敏感度指数来衡量ꎬ敏感度指数由地区工业生产总值的变化率和全国生产总值的变化率的比值ꎬ或由地区就业人数变化率和全国就业人数变化率的比值组成[14]ꎮ相较于LinoBriguglio等学者构建的经济韧性指数ꎬMartin对区域经济韧性的测度方法不仅适用于各国实际情况ꎬ指标选取也更具有一定的代表性ꎮ国内学者目前对于经济韧性指标体系的定量测度借鉴了Martin的方法ꎬ如冯苑等(2020)依据Martin的测度方法ꎬ基于经济韧性的shift-share分解ꎬ对中国11个城市群的经济韧性进行了测度和分析ꎬ并对提高经济韧性提出了建议和对策[15]ꎮ除了利用敏感度指数衡量外ꎬ测度经济韧性的方法还有构建综合评价体系[16]ꎬ利用AHP㊁综合加权求和㊁熵权系数等方法ꎬ确定出评价经济韧性的综合指数ꎮ(三)城市经济韧性相关研究随着 经济韧性 概念应用不断拓展ꎬ研究对象的空间地理单元不断细化ꎬ城市经济韧性成为研究热点领域ꎬ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后ꎬ如何应对外部风险冲击ꎬ完善城市治理ꎬ提高城市韧性是各界关注的焦点ꎮ彭荣熙等(2021)立足多样化和专业化两个角度对城市产业结构影响城市经济韧性进行了实证分析ꎬ发现延长产业价值链㊁构建地方产业集群㊁提升产业层次水平ꎬ有助于提高城市经济韧性[17]ꎮ谢会强等(2022)基于识别与预防㊁抵抗与恢复㊁适应与调节㊁创新与转变四个维度对中国的城市经济韧性进行测度ꎬ研究发现:中国城市经济韧性总体持续增强ꎬ区域间具有显著的梯级效应[18]ꎮ张明斗等(2022)立足长三角城市群26个地级市研究对象ꎬ从抵御恢复压力㊁适应调整状态和创新转型能力三个维度对城市经济韧性进行评价ꎬ考察城市经济韧性的空间关联网络特征[19]ꎮ杜文瑄等(2022)以产业相对多样化㊁产业相对专业化㊁区域经济联系强度和地区经济敏感度的多维综合评价法对长三角城市经济韧性进行了测度[20]ꎮ综上所述ꎬ国内外学术界对于 经济韧性 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厘清概念㊁明晰内涵ꎬ并围绕影响因素及韧性定量测度几个方向展开研究ꎬ研究仍处于初始阶段ꎮ本文正是综合前人研究之基础ꎬ以城市地理空间单元为研究对象ꎬ构建经济韧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加以评估ꎬ探究内在机理ꎬ提出完善空间治理能力ꎬ提高城市经济韧性的政策建议ꎮ㊀㊀三、城市经济韧性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分析(一)城市经济韧性评价体系建构本文参考韩保江(2020)关于经济韧性的综合考察ꎬ以及城市经济韧性相关研究文献ꎬ从规模韧性㊁开放韧性㊁创新韧性㊁制度韧性㊁结构韧性等五大维度构建了中国城市经济韧性评价指标体系ꎮ规模韧性主要从城市经济规模总量㊁人均水平等多个指标加以综合评价ꎻ开放韧性主要是从城市对外开放水平ꎬ以及内外联动的畅通循环程度加以衡量ꎻ创新韧性主要是科技创新的能力与水平ꎻ制度韧性主要是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关㊁能够抵御外部风险冲击的政策兜底能力ꎻ结构韧性主要是经济体的产业结构合理程度ꎬ在应对外部风险冲击时的产业韧性与活力ꎮ1.规模韧性ꎮ规模韧性表现为人口和经济规模等对于抵御风险的规模优势ꎮ对于城市而言ꎬ城市经济越发达ꎬ抗外部冲击能力越强ꎬ也意味着韧性越强ꎮ规模韧性包括经济总量和人均发展水平的综合考量ꎮ本文在规模韧性指标下选用GDP㊁人均GDP㊁经济增长率㊁居民人均储蓄余额这4项二级指标ꎮGDP与人均GDP既可以反映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规模ꎬ也可以体现城市抵御外来冲击的能力ꎻ经济增长率可以很好地反011映城市的经济活力与经济实力ꎻ当发生外部冲击时居民个人储蓄可以发挥缓冲的作用ꎬ当冲击结束后高储蓄能够转化为投资ꎬ从而加快经济恢复速度ꎮ因此ꎬ预期这4项二级指标为正向指标ꎮ2.开放韧性ꎮ对外开放是一国或地区融入全球化享受开放红利实现经济腾飞的重要基石ꎬ开放程度与城市经济韧性水平高度相关ꎬ越开放越能充分利用两种资源㊁两个市场ꎬ经济回旋空间越大ꎮ本文选用人均外商直接投资㊁每百万人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项目㊁人均进出口贸易总额这3项二级指标ꎮ人均外商直接投资㊁每百万人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项目反映了城市开放程度与受国际资本欢迎程度ꎬ指标数值越高表示城市的资本要素流动越自由ꎻ人均进出口贸易总额这项指标一方面体现了城市的开放程度ꎬ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城市经济发展实力ꎮ因此ꎬ预期这3项二级指标为正向指标ꎮ3.创新韧性ꎮ创新韧性反映了城市科技创新能力和经济增长动力ꎬ城市创新发展能力越强ꎬ遭受外部冲击时ꎬ城市经济体能够更快速地响应并做出调整ꎬ能够优化结构㊁转变增长动力快速恢复发展能力ꎮ本文在创新韧性指标下选用人均科技支出㊁每百万人专利申请数㊁每百万人专利授权数㊁普通本专科在校人数这4项二级指标ꎮ人均科技支出可以体现城市对于研发创新的重视程度ꎻ每百万人专利申请数和每百万人专利授权数可以体现城市科研创新成果的数量与产学研融合的深度ꎬ从侧面反映城市的创新水平ꎻ普通本专科在校人数可以体现城市高等教育的人数与人力资本的结构ꎮ因此ꎬ预期这4项二级指标为正向指标ꎮ4.制度韧性ꎮ合理的制度安排是保障经济韧性的稳定器ꎮ制度韧性体现在政府在面临外部冲击时对经济干预的强度能力ꎬ以及发挥政策 兜底 能力的水平ꎮ政策制度环境越好ꎬ城市居民所受外部冲击的影响越低ꎬ经济恢复速度越快ꎮ本文在制度韧性指标下选用了政府公共预算收入㊁政府公共预算支出㊁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这3项二级指标ꎮ政府公共预算收入与政府公共预算支出能够体现出城市的财力雄厚程度与对公共品投入的情况ꎬ公共预算越高ꎬ城市实力越强ꎬ往往越能够抵御住外部冲击ꎻ失业保险参保人数一方面体现政府对居民的保障能力ꎬ另一方面也体现居民风险对冲能力ꎮ因此ꎬ预期这3项二级指标为正向指标ꎮ5.结构韧性ꎮ产业结构可以体现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ꎮ一个成熟的经济体往往是产业结构多元和结构合理的经济体系ꎬ在遭受外部冲击时能更快地调整结构㊁适应经济环境ꎮ本文在结构韧性指标下选用了第一产业产值占总产值比重㊁重工业产值占总产值比重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总产值比重这3项二级指标ꎮ第一产业主要是农林牧渔业ꎬ对于外来冲击的抵御能力较低ꎬ第一产业比重越大ꎬ区域经济韧性越低ꎻ重工业的固定资产较多ꎬ经济转型较为艰难ꎬ无法灵活地应对经济冲击ꎬ重工业比重越大ꎬ区域经济韧性越低ꎻ高新技术产业与上述两种产业正好相反ꎬ高新技术产业拥有的高创新能力与自我更新能力能够有力地应对外来冲击ꎮ因此ꎬ预期第一产业产值占总产值比重与重工业产值占总产值比重这2项指标为负向指标ꎬ预期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总产值比重指标为正向指标ꎮ选择科学评价测算方法是准确衡量城市经济韧性的关键ꎬ考虑熵值法可以依据数据差异性的大小来确定指标权重ꎬ能有效弥补层次分析法(AHP)主观赋值的缺陷ꎬ故本文采用熵值法来构建城市经济韧性评价体系ꎬ本文将上述5个维度作为一级指标ꎬ并综合考虑总量指标和均量指标ꎬ衍生出17项二级指标来构建城市经济韧性评价体系(见下页表1)ꎮ(二)研究范围与数据来源鉴于数据的可获得性ꎬ本文剔除了港澳台与部分数据不完整的城市ꎬ选取了全国285座城市作为研究对象ꎬ时间跨度为2009 2018年ꎮ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中国城乡统计年鉴»㊁中经网统计数据库㊁国泰安数据库等ꎬ部分缺失数据通过搜集各省及城市统计年鉴加以补齐ꎮ(三)评价体系的分析按照熵值法具体操作步骤ꎬ通过MATLAB软件测算出了2009 2018年城市经济韧性评价体系各项指标的权重以及这285座城市历年的经济韧性ꎬ结果如下页表1所示ꎮ111㊀表1城市经济韧性指标权重目㊀标一级指标权㊀重二级指标二级指标权重城市经济韧性规模韧性0.241GDP(亿元)0.204人均GDP(万元/人)0.358经济增长率(%)0.252居民人均储蓄余额(万元/人)0.186开放韧性0.144人均外商直接投资(万元/人)0.280每百万人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项目(个/百万人)0.442人均进出口贸易总额(万元/人)0.278创新韧性0.205人均科技支出(万元/人)0.358每百万人专利申请数(件/百万人)0.197每百万人专利授权数(件/百万人)0.263普通本专科在校人数(人)0.182制度韧性0.139政府公共预算收入(亿元)0.231政府公共预算支出(亿元)0.360失业保险参保人数(人)0.409结构韧性0.271第一产业产值占总产值比重(%)0.221重工业产值占总产值比重(%)0.326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总产值比重(%)0.453㊀㊀从表1中可发现:一级指标中的结构韧性㊁规模韧性和创新韧性指标的权重相对较大ꎬ分别为0.271㊁0.241㊁0.205ꎬ这3项指标对于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程度超过70%ꎮ结构韧性指标中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总产值比重指标权重最大ꎬ规模韧性中的人均GDP指标权重最大ꎬ创新韧性中的人均科技支出指标权重最大ꎮ综述现有文献ꎬ目前国内对于城市经济韧性分类没有统一标准ꎬ本文根据285座城市经济韧性的分布规律ꎬ创新性地将其分为四个等级ꎬ分别为:中低经济韧性城市㊁中等经济韧性城市㊁中高经济韧性城市和高经济韧性城市ꎬ结果如下页表2所示ꎮ为衡量不同类型城市经济韧性水平ꎬ本文以2018年的44座高经济韧性城市与134座中低与中等经济韧性城市作为重点分析对象ꎬ将这些城市经济韧性水平与285座城市的均值进行比较分析ꎬ结果发现:(1)在规模韧性方面ꎬ高经济韧性城市的GDP规模全部高于285座城市GDP均值ꎬ而仅有2.9%的中低与中等经济韧性城市的GDP规模高于均值ꎬ这说明经济规模越大的城市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越强ꎮ(2)在开放韧性方面ꎬ88.6%的高经济韧性城市进出口贸易总额超过285座城市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均值ꎬ而仅2.9%的中低与中等经济韧性城市进出口贸易总额超过285座城市的均值ꎮ这可以看出ꎬ城市开放程度越高ꎬ其竞争力与活力越强ꎬ面对外部冲击时的回旋空间越大ꎬ韧性越强ꎮ(3)在创新韧性方面ꎬ77.3%的高经济韧性城市普通本专科在校人数超过285座城市的普通本专科在校人数均值ꎬ而仅1.4%的中低与中等经济韧性城市普通本专科在校人数超过285座城市的均值ꎻ93.2%的高经济韧性城市科技支出超过285座城市的科技支出均值ꎬ而仅0.7%的中低与中等经济韧性城市科技支出超过285座城市的均值ꎮ由此可以看出ꎬ创新韧性是面对外部冲击时ꎬ城市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的关键支撑ꎬ人力资本㊁创新要素集聚显著提升经济韧性ꎬ经济韧性越高的城市创新能力越强ꎮ(4)在制度韧性方面ꎬ97.7%的高经济韧性城市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超过285座城市的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均值ꎬ而仅0.7%的中低与中等经济韧性城市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超过285座城市的均值ꎮ这表明ꎬ越高经济韧性的城市社会保障水平越高ꎬ越能够在外部冲击到来时发挥出兜底的作用ꎮ(5)在结构韧性方面ꎬ75%的高经济韧性城市第三产业占211比超过285座城市的第三产业占比均值ꎬ而仅33.3%的中低与中等经济韧性城市第三产业占比超过285座城市的均值ꎮ由此可见ꎬ经济韧性越高的城市ꎬ第三产业比重越高ꎬ产业结构更加优化ꎮ㊀表2城市经济韧性强度分类中低经济韧性城市(11座城市)嘉峪关市㊁金昌市㊁七台河市㊁石嘴山市㊁吐鲁番市㊁平凉市㊁吕梁市㊁延安市㊁铜川市㊁榆林市㊁百色市中等经济韧性城市(123座城市)海东市㊁庆阳市㊁白银市㊁攀枝花市㊁乌海市㊁雅安市㊁武威市㊁忻州市㊁中卫市㊁酒泉市㊁晋城市㊁梧州市㊁巴中市㊁长治市㊁陇南市㊁鹤壁市㊁临汾市㊁阳泉市㊁朔州市㊁鹤岗市㊁赤峰市㊁昭通市㊁玉溪市㊁防城港市㊁通辽市㊁克拉玛依市㊁漯河市㊁自贡市㊁鹰潭市㊁宜宾市㊁巴彦淖尔市㊁铜陵市㊁淮南市㊁广安市㊁三门峡市㊁遂宁市㊁景德镇市㊁宝鸡市㊁内江市㊁来宾市㊁淮北市㊁濮阳市㊁新余市㊁萍乡市㊁辽源市㊁大庆市㊁资阳市㊁六盘水市㊁安康市㊁乌兰察布市㊁潮州市㊁贺州市㊁西宁市㊁鄂州市㊁乐山市㊁泸州市㊁揭阳市㊁眉山市㊁定西市㊁达州市㊁曲靖市㊁广元市㊁双鸭山市㊁贵港市㊁丽江市㊁随州市㊁运城市㊁辽阳市㊁天水市㊁玉林市㊁衢州市㊁焦作市㊁松原市㊁许昌市㊁承德市㊁枣庄市㊁娄底市㊁晋中市㊁莆田市㊁黄石市㊁平顶山市㊁衡水市㊁汕尾市㊁固原市㊁渭南市㊁河源市㊁大同市㊁池州市㊁龙岩市㊁怀化市㊁黄山市㊁通化市㊁崇左市㊁鸡西市㊁宁德市㊁安阳市㊁北海市㊁柳州市㊁安庆市㊁东营市㊁郴州市㊁朝阳市㊁十堰市㊁宣城市㊁马鞍山市㊁三明市㊁汉中市㊁丽水市㊁张家界市㊁岳阳市㊁邢台市㊁盘锦市㊁聊城市㊁本溪市㊁益阳市㊁南充市㊁铁岭市㊁河池市㊁葫芦岛市㊁遵义市㊁临沧市㊁咸阳市㊁日照市中高经济韧性城市(107座城市)云浮市㊁湘潭市㊁安顺市㊁抚州市㊁抚顺市㊁菏泽市㊁毕节市㊁咸宁市㊁普洱市㊁张掖市㊁株洲市㊁兰州市㊁六安市㊁滨州市㊁阳江市㊁德州市㊁钦州市㊁阜新市㊁宜春市㊁银川市㊁桂林市㊁四平市㊁商洛市㊁营口市㊁孝感市㊁沧州市㊁汕头市㊁商丘市㊁南平市㊁周口市㊁亳州市㊁韶关市㊁清远市㊁呼伦贝尔市㊁邵阳市㊁伊春市㊁保山市㊁滁州市㊁上饶市㊁阜阳市㊁开封市㊁宿州市㊁荆门市㊁邯郸市㊁吉安市㊁九江市㊁齐齐哈尔市㊁张家口市㊁驻马店市㊁宜昌市㊁黄冈市㊁常德市㊁南阳市㊁梅州市㊁宿迁市㊁襄阳市㊁舟山市㊁蚌埠市㊁丹东市㊁绵阳市㊁牡丹江市㊁铜仁市㊁鞍山市㊁荆州市㊁锦州市㊁保定市㊁德阳市㊁吉林市㊁信阳市㊁永州市㊁泰安市㊁洛阳市㊁廊坊市㊁衡阳市㊁秦皇岛市㊁湛江市㊁漳州市㊁包头市㊁芜湖市㊁连云港市㊁鄂尔多斯市㊁肇庆市㊁赣州市㊁绥化市㊁江门市㊁济宁市㊁乌鲁木齐市㊁威海市㊁淮安市㊁三亚市㊁唐山市㊁南宁市㊁茂名市㊁海口市㊁淄博市㊁呼和浩特市㊁黑河市㊁湖州市㊁新乡市㊁徐州市㊁太原市㊁潍坊市㊁金华市㊁台州市㊁南昌市㊁佳木斯市㊁石家庄市高经济韧性城市(44座城市)镇江市㊁扬州市㊁惠州市㊁泉州市㊁贵阳市㊁长春市㊁烟台市㊁盐城市㊁昆明市㊁哈尔滨市㊁福州市㊁温州市㊁泰州市㊁合肥市㊁珠海市㊁嘉兴市㊁绍兴市㊁常州市㊁长沙市㊁济南市㊁南通市㊁中山市㊁临沂市㊁郑州市㊁重庆市㊁厦门市㊁大连市㊁沈阳市㊁西安市㊁青岛市㊁无锡市㊁佛山市㊁武汉市㊁宁波市㊁南京市㊁成都市㊁杭州市㊁东莞市㊁苏州市㊁广州市㊁上海市㊁深圳市㊁天津市㊁北京市㊀㊀注:城市的经济韧性按照以下规则分类:小于1.20为中低经济韧性ꎻ1.20~1.25为中等经济韧性ꎻ1.25~1.30为中高经济韧性ꎻ大于1.30为高经济韧性㊀㊀四、空间模型的构建与空间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㊀㊀城市经济韧性评价体系只能体现单个城市在抵御外部冲击风险时的能力ꎬ却无法衡量单个城市对于周边地区或城市的影响程度及溢出效应ꎮ为进一步分析城市经济韧性是否存在集聚和扩散效应ꎬ本文将城市经济韧性作为被解释变量ꎬ构建空间杜宾模型ꎬ探究各类韧性指标的空间溢出效应ꎮ(一)城市经济韧性的空间自相关性检验本文通过Moran sI指数来检验变量是否具有空间相关性ꎮMoran sI指数>0表示空间正相关性ꎬ其值越大ꎬ空间相关性越明显ꎻMoran sI指数<0表示空间负相关性ꎬ其值越小ꎬ空间差异越大ꎻMoran sI指数=0ꎬ空间呈随机性ꎬ不具有空间相关性ꎮMoran sI指数检验公式如下:I=ni=1 nj=1Wij(Xi-X )(Xj-X )S2 ni=1 nj=1Wij(1)S2=ni=1(Xi-X )2n(2)其中ꎬS2是样本方差ꎬWij为空间权重矩阵的311。
中国城市扩张的财政激励——基于1998~2009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地 出让 带来 的预 算外 收入 的依 赖 越来 越 大 ,0 9年 20 全 国土 地 出 让 金 收 入 相 当于 同期 地 方 财 政 总 收 入 的 4 %左 右 , 渐 形成 的“ 地 财 政 ” 然 已成 为 6 逐 土 俨 地 方政府 的第 二财 政 。
在 中 国式财 政 分权 导 致 土 地 财 政这 一 背 景 下 , 我 国出现 了 以“ 口城 市 化 ” “ 间城 市 化 ” 种 人 和 空 两
基 金 项 目 : 央 高 校 基 本 科 研 业 务 费 专 项 资 金 ( 0 02 0 6) 中 2 1 2 15 ,
大 的影 响 。分 税 制 改 革 是 在 1 9 9 4年 实 施 的 , 在 而
19 9 4年前 与 19 9 4年 后 的一 段 时 间 内 , 国的 财 政 我 政 策对 经 济 增 长 的促 进 作 用 并 不 显 著 ¨ 同 时 , 。。
有 效 逆 转 这 种 趋 势 , 革 现有 的 财政 体 制 与 政 府 治 理 体 制 才 是 解 决 问题 的 根 本 之 道 。 研 究还 表 明 , 国 的 财 政 分 权 与 转 移 支 改 我
付 效 应 存 在 明 显 的 地 区差 异 和 跨 时 差 异 。 同 时 , 财政 分权 与 转 移 支 付 对 城 市 扩 张 存 在 着 相 互 影 响 , 移 支 付 的 增 加 会 降低 财 转
机 , 有 助于评估 目前所 采 取 的转 移 支 付 制度 的有 也
效性 。
1 文 献 综 述
我 国现有财 政 体制 很 大 程 度 上来 自于 1 9 9 4年 分税制 改革 , 其最 主 要 的特 征 就 是 地 方政 府 事 权 与 财权不 匹配 , 是政 治 集 权 下 的 财政 分 权 。这 种 中 国 式 的财 政分 权对 我 国经 济 、 会 等 方 面都 产 生 了很 社
城市如何韧性
的城市系统概念 .即城市可被看作 是由物理 、社 会 、信息组成 的 三度 空间 。城 市核心的功能 是为居 民提供服务 ,而服务是 由维持城市 运转的 各子系统来完成 。例如交通 系统 .在 物理 维度体 现为道路桥梁这些基础设施 在社会 维度有交通 政策和法规来约束 交通行 为 :在信 息维度有交通 信号 路况信 息等 为人们提供 指引。交通系统出 现拥堵 ,可能 有物理 空间的道路 宽度 、车辆多少 和天气 因素 ,社会 空间的交通管理因素以及信息 空 间 的交 通 诱 导 系 统 因 素 影 响 。 在 解 决 城 市 问题 时 我 们 不 能 单 从 某 一 度 空 间 去寻 找 解 决 方 案 .而 要统筹物理 、社会 、信 息三度空间要素 ,相互配 合 吸 纳 灾 害 或 突发 事 件 中击 对城 市 系 统 的 影 响 . 以提高城 市韧性 。例如提高基础设施设防标准是 从物理空 间维 度增强城 市的防灾抗灾能力 .但这 种提高并 不是 无限度的 ;从 社会空间维度加强公 众 的危机 意识 和管理效率可弥补基础设施建设的 不 足 完 善 灾 害保 险 金 融体 系 可 加 快 灾 后 恢 复 的 速度 。香港 大学 叶嘉安教 授提到我们 要从BfM到 DIM 再  ̄tJCIM.把信息模型从 单体 建筑扩展到 区
翟 国方
(中国城市 规划 学会 城市 安 全 与 防 灾 学 术 委 员会 副 主任 委 员 ,南 京 大 学 建 筑 与城 市 规 划 学 院 副 院长 、城 市 与 区 域 规 划 系 系 主 任 、教 授 、博 士 生导 师。本 学术对话 主持人 )
我先介绍一下今天学术对话的背景 。 首 先 .我 国 自然灾 害形 势是 非 常严 重 的 。 201 6年 度 中国十 大 自然 灾害事 件 .既有 洪 涝灾 害 ,也有台风 、泥石流灾害 .当然去年幸运的是 没 有 地 震 但 也 对 经 济 社 会 造 成 了 重 大 损 失 。今 年 十 大 自然 灾 害 事 件 还 没 评 出 来 ,但 201 7年 6月 24日四川阿坝的茂县 叠溪镇新磨村 突发的 山体高 位 垮 塌 灾 害 ,8月 8日 四川 九 寨 沟 发 生 的7.0级 地 震等 灾 害 均 造 成 了 重 大 人 员 伤 亡 。 我 们 的党 和 政 府 高 度 重视 城 乡 安 全 。特 别 是 2014年 北 京 一 21 洪 灾 后 ,国 家 高 度 重 视 城 市 洪水问题 ,发布海绵城市建设 技术指南 在提升 城 市 雨 洪 韧 性 方 面 迈 出 了 开 创性 的 一 步 。刚 刚结 束的十九大 .习总书记提 出来 人类命运共同体 的 理 念 。在 十 九 大 报 告 里 好 几个 地 方 都 提 到 了安 全 问 题 ,提 到 了灾 害 的 应 对 问题 。 从 国 际 防 灾 减 灾 发 展 趋 势 来 看 . 由 1 9世 纪 9O年代 的防灾到20世 纪初的减灾 ,再到现在 的韧 性城市 建设 可以说分 别代表 了防灾减 灾 的1 0 版 、2 0版 和 3 0版 。 201 6年 11月 1日通 过 的 “人 居 三 强 调 城 市 的 韧 性 在 城 市 经 济 社 会 发 展 等 方 面发挥 了巨大 的作 用 .而且呼吁各个 国家要积极 推进环境永 续和 韧性城市建设 。基 于这样 的背景 考 虑 ,我 们 向 中 国城 市 规 划 学 会 申请 承 办 了 这 样 一 个 学 术 对话 活 动 ,并 且 得 到 了学 会 的 大 力 支 持 与 批 准 。 我 们 两 年 前 在 贵 阳年 会 ,也 曾 经 成 功 组 织 了一 次 类似 活 动 , 当时 的题 目叫 风 险 社 会 与
黄河流域城市气候韧性评估及提升对策研究
第 41 卷 ,第 2 期 2024 年4 月15 日国土资源科技管理Vol. 41,No.2Apr. 15,2024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Management of Land and Resourcesdoi:10.3969/j.issn.1009-4210.2024.02.006黄河流域城市气候韧性评估及提升对策研究武占云1,孙 劭2,张双悦3,王 伟4(1.中国社会科学院 生态文明研究所,北京 100710;2.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53;3.天津商业大学 经济学院,天津 300134;4.中央财经大学 政府管理学院,北京 100081)摘 要:增强气候韧性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基于IPCC“灾害—暴露度—脆弱性”的气候风险框架和“工程韧性—生态韧性—演化韧性”的韧性理论框架,系统评估黄河流域气候韧性水平。
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气候风险和城市韧性水平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性,均呈现上游>中游>下游的空间特征;(2)黄河流域气候风险水平趋于上升,下游地区上升最为显著,是极端降雨和极端高温事件的高发区;(3)黄河流域城市类型以脆弱型和高风险城市为主,且不同城市类型在时间和空间维度发生明显跃迁和转变。
为科学有效应对气候变化风险和挑战,应差异化实施气候应对策略,协同推进工程韧性、生态韧性、经济韧性和社会韧性,提升流域气候韧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关键词:黄河流域;气候变化;气候风险;城市韧性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210-(2024)02-62-13Climate Resilience Assessment and Enhancement Countermeasures forYellow River Basin CitiesWU Zhanyun1,SUN Shao2,ZHANG Shuangyue3,WANG Wei4( 1. Research Institute for Eco-Civilization,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Beijing 100710,China;2.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Severe Weather,Chinese Academy of Meteorological Sciences,Beijing 100053,China;3. School of Economics,Tianj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Tianjin 300134,China;4.School of Government,Central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Beijing 100081,China) Abstract: Enhancing climate resilience is an implicit requirement for the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Yellow River Basin. Based on the IPCC “disaster-exposure-vulnerability”climate risk framework and the resilience theoretical framework “engineering resilience-ecological resilience-evolutionary resilience”,the climate resilience level of the Yellow River Basin will be 收稿日期:2024-01-03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研究专项(23VHQ019);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1AZD04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0ZDA086);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2021STSB02)作者简介:武占云(1981—),女,副研究员,从事国土空间治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
城市韧性:基于国际文献综述的概念解析
城市韧性:基于国际文献综述的概念解析作者:邵亦文徐江来源:《国际城市规划》 2015年第2期邵亦文徐江Shao Yiwen, Xu Jiang文章编号:1673-9493(2015)02-0048-07 中图分类号:TU981 文献标识码:A作者:邵亦文,香港中文大学地理与资源管理学系,博士研究生。
yiwenshao@.hk徐江,香港中文大学地理与资源管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jiangxu@.hk摘要:城市韧性作为新兴的城市研究热点议题,其实质在于针对现代都市所面临的不确定性扰动,主动探索适应性的调整方法和途径。
韧性的概念自源起以来,经历了从工程韧性,到生态韧性,再到演进韧性两次决定性的认知转型,形成了支撑现代城市韧性观点的支柱。
本文通过全面回顾总结国际学界的相关文献,比较了三种韧性认知角度的本质区别,阐述了韧性城市研究的内容框架,并提出了与此相应的特征和评价标准。
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城市韧性是建立在传统规划理论上的指导现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全新途径。
准确地把握城市韧性的概念内涵、内容框架和特征标准对于增强现代城市的适应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关键词:城市韧性;认知转型;内容框架;特征与标准;理论基础Keywords: Urban Resilience; Perspective Shift; Content Framework;Characteristics and Criteria; Theoretical Foundation香港研究资助局优配研究金(CUHK14413014)引言城市作为最复杂的社会生态系统,自其形成以来便持续地遭受着来自于外界和自身的各种冲击和扰动。
这些扰动不仅包括地震、飓风等自然灾害,恐怖袭击、疾病传播等人为灾难,也包括能源短缺、气候变化等因素造成的累积型冲击。
这些冲击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却是社会和自然发展客观规律的体现,不可能完全避免。
现代社会由于城市空间和人口分布越来越密集,城市社会组织和矛盾越来越复合,城市经济结构越来越多元,城市发展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和未知风险空前复杂,且其潜在的影响和造成的灾难性后果也越发显著。
数字产业化能否增强城市产业链韧性?
数字产业化能否增强城市产业链韧性?
张超;毛艳华
【期刊名称】《现代经济探讨》
【年(卷),期】2024()6
【摘要】基于283个地级市2013-2020年面板数据,实证研究数字产业化对城市产业链韧性的影响效应及其内在机制。
研究发现:数字产业化可以显著提高城市产业链韧性,城市创新能力、产业结构高级化是数字产业化提升产业链韧性的作用机制;在城市规模、地理区位层面存在影响异质性,大城市和沿海城市数字产业化对城市产业链韧性提升的促进效用更为显著;数字产业化对城市产业链应对外部冲击和抗干扰能力以及遭遇外部冲击后的恢复能力都具有显著提升,且对受冲击后的恢复能力促进效用更大。
【总页数】8页(P105-112)
【作者】张超;毛艳华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99.27
【相关文献】
1.增强我国产业链韧性的思路与建议——以数控机床产业链韧性分析为例
2.数字经济发展能否提升城市经济韧性
3.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能否增强中国产业链韧
性?——基于多种创新要素集聚的中介机制检验4.数字普惠金融是否促进了区域产业链韧性提升?——基于中国267个城市的经验证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广东城镇化水平综合测度及影响因子分析
广东城镇化水平综合测度及影响因子分析胡萍;徐友光;张妙琴【期刊名称】《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年(卷),期】2015(000)005【摘要】Using the method of entropy, the urbanization level in Guangdong province from 1991to 2014 and comprehensive analysis were studi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urbanization comprehensive level maintain rapid growth trend in Guangdong, there is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economic urbanization level.The index sys-tem of stratification in the first place is the form of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urbanization of population, the second is the ecological urbanization, and the last is the urbanization of life.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the indexof popu-lation density evolution showed that proper and garden green land per capita and freight turnover have great influence on the new urbanization, and the second is the third industry contribution and social retail sales of consumer goods, while other indicators is relatively weak to the new urbanization.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urbanization in Guangdong province, we should adhere to the values and beliefs of people-oriented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At the same time, the life level should be improved, and the gap between the urban and rural should be narrowed.%采用熵值分析法,对广东省1991年至2014年的城镇化水平进行综合测度与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广东城镇化综合水平呈逐年上升趋势,与经济城镇化水平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分层指标体系中首先表现为经济的增长和人口膨胀带来的城镇化,其次是生态的城市化,最后则是生活的城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民经济管理[收稿日期]2016-05-03[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71473272)[作者简介]王世平(1977-),男,甘肃天水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是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空间经济学;赵春燕(1980-),女,甘肃张掖人,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副教授,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是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一、引言随着贸易投资一体化和生产网络碎片化的发展,城市经济生活成为推动现代化和经济增长的核心因素。
城市作为开放经济下一国对外贸易网络体系的空间节点(孙楚仁等,2015)[1],是推动对外贸易发展的主力军。
近年来,我国的城市出口贸易额(不包含地级市以下行政区域单元,如县级市、县等的出口贸易统计数据)虽然在出口贸易总额中的占比有所下降,但依然稳固占据50%以上的份额。
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随后经济政策趋紧和外需2016年6月第38卷第6期Jun.,2016Vol.38No.6Journal of Shan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山西财经大学学报DOI编码:10.13781/ki.1007-9556.2016.06.001城市韧性与城市出口———基于中国地级市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王世平1,赵春燕2(1.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3;2.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国际商学部,广东珠海519087)[摘要]测算了中国286个地级市的城市韧性,检验了城市韧性对城市出口贸易发展的影响。
研究发现:城市韧性显著促进了城市出口贸易的发展;城市韧性对大城市、中等城市出口贸易的影响显著为正,且对大城市的影响程度高于中等城市,但对小城市出口贸易发展的影响作用不显著;城市韧性对东部和中部城市出口贸易的影响显著为正,且对东部城市的影响程度高于中部城市,但对西部城市出口贸易发展的促进作用不明显。
[关键词]外部冲击;城市韧性;城市出口[中图分类号]F7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56(2016)06-0001-14City Resilience and City Exports----AnEmpiricalStudyBasedonPanelDataofChineseCityWANGShi-ping1,ZHAOChun-yan2(1.SchoolofBusinessandAdministration,ZhongnanUniversityofEconomicsandLaw,Wuhan430073;2.InternationalBusinessFaculty,BeijingNormalUniversity,Zhuhai519087,China)Abstract:ThepapercalculatedtheCityresilienceof286Chinesecitiesandexamined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cityresilienceandthecityexport.Theresearchdiscoveredthat:(1)CityresiliencesignificantlyimprovestheChinesecityexport;(2)Cityresiliencehassignif-icantlypositiveeffectonthebigcityandmediumcityexport,andtheeffectonthebigcityishigher,buttheeffectonthesmallcityisnotobvious;(3)Foreasterncityandcentralcity,cityresilienceimprovesthecityexportsignificantly,andtheeffectoneasterncityishigher,buttheeffectonwesterncityisnotobvious.Key Words:externalshocks;cityresilience;cityexport1··减少,我国的出口贸易大幅回落。
2009年,我国的出口贸易额为1.202万亿美元,与上年相比,增长幅度为-15.88%。
面对外部冲击,一些城市的出口贸易在遭受冲击后能够快速恢复,而另一些城市的出口贸易则持续低迷。
例如,2009-2011年,深圳市的出口额增长率为-8.16%、14.15%、23.43%,而贵港市的出口额增长率为-16.11%、-10.51%、-14.27%,遭受外部冲击后各城市的出口贸易出现了较大差异。
城市韧性是指在受到外部冲击之后,城市经济保持或恢复到原有发展路径和增长水平,或者呈现出新的更高发展路径和增长水平的能力(Martin ,2012)[2]。
遭受外部冲击后城市出口贸易的快速恢复是否得益于良好的城市韧性?城市韧性是否有效减轻了外部冲击对城市出口的影响?城市韧性对不同规模、不同区位城市的出口贸易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厘清这些问题,对于解释我国城市贸易增长的原因,理解异质性城市对外贸易竞争力的差异,推动城市贸易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通过文献梳理可知,与本文研究紧密相关的文献主要有两类。
第一类文献主要研究了影响城市韧性的主要因素。
一些学者认为,城市集聚是促进城市韧性提升的重要因素,因为城市集聚显著促进了企业和城市生产率的提高(Sviekauskas ,1975)[3],所以高集聚度、高生产率的城市在面对外部冲击时,能够展现出更强的韧性(Martin et al.,2014)[4]。
城市集聚所产生的知识溢出效应还能加速城市人力资本积累,提高城市的创新能力和研发支出水平,因而城市人力资本积累、城市研发支出水平是提高城市韧性的重要驱动因素(Gleaser and Saiz ,2004;Gerst et al.,2009)[5,6]。
NEG 强调了城市经济磁滞(hysteresis )对城市韧性的重要作用,认为剩磁(re -manence )的存在使得外部冲击对城市经济发展产生了较为长久的影响(Cross et al.,2012)[7],且正负磁滞的影响作用存在差异,正磁滞会使城市恢复到冲击之前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和经济增长水平,甚至超过冲击之前的经济增长率和经济增长水平,而负磁滞即使能使城市经济恢复到原有的增长率,但城市经济增长水平却低于原有增长水平,甚至出现低增长率和低增长水平(Martin ,2012)[2]。
另外,城市产业结构、城市制度结构、城市劳动力市场等也会对城市韧性产生重要影响。
Fingleton 和Palombi(2013)[8]对英国的城市进行研究后认为,城市产业多样性集聚对于解释城市韧性具有重要意义。
Boschma (2014)[9]、Dawley (2014)[10]认为,城市制度结构多样性对城市韧性也会产生重要影响,因为制度结构可以根据外部冲击直接影响区域拓展新增长路径的能力,从而作用于城市韧性。
第二类文献主要关注城市集聚与城市出口。
城市集聚所带来的外部性可以有效促进城市出口贸易的发展,其原因在于:大量高生产率企业和高技能劳动力在大城市集聚,有效地提高了城市生产率(Cic -cone and Hall ,1996;Duranton and Puga ,2004)[11,12];集聚所带来的劳动力市场池降低了搜寻匹配成本(孙楚仁等,2015)[1];集聚强化了知识溢出效应,降低了城市创新成本,从而提高了城市创新能力和研发支出水平,促进了城市韧性的提升和贸易的发展(Martin and Ottaviano ,1999;Hill et al.,2012)[13,14];集聚所产生的产业关联效应,既有效降低了运输成本(Krugman ,1991)[15],又促进了国际贸易中城市专业化的形成(Krugman and Elizondo ,1996)[16]。
但是,出口沉没成本的存在,使得异质性出口企业根据自身的生产率水平和城市生产率分布,排序进入不同规模、不同区位的城市,高生产率企业进入大城市或成本更低的区位,而低生产率企业进入中小城市或大城市外围地区(Baldwin and Okubo ,2006;Venables ,2011;Ottaviano ,2012)[17-19]。
当然,互补效应使得大城市既有高生产率企业,也有低生产率企业,但高生产率企业占比远高于低生产率企业。
异质性企业在不同规模城市的集聚,使得各城市的专业化集聚和多样化集聚程度产生差异,从而影响了城市出口贸易的发展。
我们发现,我国城市出口贸易的发展是城市专业化集聚和城市多样化集聚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多样化集聚是促进城市贸易发展的主要因素。
近年来,国内学者越来越关注城市集聚与城市贸易的发展。
孙楚仁等(2015)[1]从城市集聚的角度分析了我国273个地级市城市出口增长的内在机制动力,实证检验了城市不同集聚模式对城市出口集约边际和扩展边际的影响。
现有文献为我们研究城市韧性和城市出口提供了丰厚的基础,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关于城市韧性问题的研究多限于理论研究层面,鲜有文献关注城市韧性的测算问题,而将城市韧性与城市贸易纳入一个研究框架,基于城市韧性实证研究城市出口的文献尚未发现;二是现有研究多聚焦于异质性出口企业的微观层面,鲜有文献将城市作为研究对象和主体,探讨城市出口贸易发展背后的影响机制和城市贸易增长问题,尚未发现实证研究我国城市韧性与城市出口的文献。
本文是对已有文献的有益补充,其边际贡献在于:(1)结合现有文献,测算了2003-2011年我国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城市韧性,为实证检验城2··市韧性对城市贸易发展的影响奠定了基础;(2)将城市韧性与城市出口贸易纳入一个研究框架,研究了城市韧性对我国地级市出口贸易的作用机制;(3)选取了2003-2011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数据库和中国海关统计数据库数据,并根据邮编前四位严格剔除了数据库中地级市下辖县级市和/或县的相关统计数据,其涵盖了2008年金融危机前后我国城市出口贸易的数据,使得本文的分析结果既能清晰地反映我国的城市贸易发展状况,又能精确地刻画城市韧性对我国城市出口贸易发展的影响。
本文研究发现:城市韧性有效促进了城市出口贸易的发展;从城市规模来看,城市韧性对大城市和中等城市出口贸易的影响显著为正,且对大城市的影响大于中等城市,但对小城市出口贸易发展的影响作用有限;从城市区位来看,城市韧性对东部和中部城市出口贸易的影响显著为正,且对东部城市的影响大于中部城市,但对西部城市出口贸易的影响作用有限。
城市集聚有利于城市韧性的提高(Martin et al.,2014)[4],而城市韧性的强化显著促进了城市出口贸易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