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控设计】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先秦诸子》同步训练:6.3 尚贤 Word版含解析.doc
高中人教版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同步测试卷及答案(7)
高中同步测试卷(七)第四单元《老子》选读(A卷)(时间:150分钟;分数150分)一、基础考查(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相盈.(yínɡ)辐.条(fù)车毂.(ɡǔ)B.埏.埴(yán) 户牖.(yǒu) 自矜.(jīn)C.轻诺.(nuò) 易泮.(pàn) 累.土(léi)D.柔脆.(cuì) 枯槁.(ɡǎo) 自见.(jiàn)2.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自见者不明B.起于累土C.知人者智,自知者明D.死而不亡者寿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长短相形.形:形状B.自伐.者无功伐:讨伐C.慎.终如始慎:慎重D.柔弱者生之徒.徒:同类4.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常于几成而败.之B.怪.之,可也C.是以圣人犹难.之D.味.无味5.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木强则折A.报怨以德B.图难于其易C.蚓无爪牙之利D.外欺于张仪二、阅读理解(59分)(一)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6~9题。
(15分)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老子》第六十三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老子》第六十四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老子》第七十六章) 6.下列句子中,对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A.图.难于其易图:反复考虑B.其脆易泮.泮:通“判”,分离C.故坚强者死之徒.徒:同类D.是以.兵强则灭以:凭借7.下列句子中,“于”字用法与“起于累土”中“于”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尝射于.家圃B.积于.今六十岁矣C.青,取之于.蓝D.师不必贤于.弟子8.下列关于选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老子认为,天下大事都得自于小事,没有“小”,就没有“大”,善于做好小事,就能够成为真正的圣人、伟人。
高中同步测试卷·人教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高中同步测试卷(三) Word版含答案.doc
高中同步测试卷(三)第二单元《孟子》选读(A卷)(时间:150分钟;分数150分)一、基础考查(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曳.兵(yè)数罟..(cù)(ɡǔ)王.天下(wàng)B.庠.序(yáng) 鸡豚.(tún) 狗彘(zhì)C.孝悌.(tì) 饿莩.(piáo) 供.养(gōng)D.洿.池(wū) 衣.帛(yī) 不可胜.用(shēng)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B.何必..曰利C.先生..将何之D.何以利吾家.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其:代桀、纣B.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之:代天下C.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之:代舜D.天子能荐人于天,不能使天与之.天下之:代天子推荐的人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部相同的一项是() A.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B.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昔者齐景公问于.晏子曰C.举疾首蹙而.相告曰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D.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5.下列各项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老吾老以及人之老B.刑于寡妻,至于兄弟C.五亩之宅,树之以桑D.无恒产而有恒心者二、阅读理解(59分)(一)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6~9题。
(15分)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高中同步测试卷·人教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高中同步测试卷(三) Word版含答案
高中同步测试卷(三)第二单元《孟子》选读(A卷)(时间:150分钟;分数150分)一、基础考查(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曳.兵(yè)数罟..(cù)(ɡǔ)王.天下(wàng)B.庠.序(yáng) 鸡豚.(tún) 狗彘(zhì)C.孝悌.(tì) 饿莩.(piáo) 供.养(gōng)D.洿.池(wū) 衣.帛(yī) 不可胜.用(shēng)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B.何必..曰利C.先生..将何之D.何以利吾家.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其:代桀、纣B.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之:代天下C.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之:代舜D.天子能荐人于天,不能使天与之.天下之:代天子推荐的人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部相同的一项是() A.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B.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昔者齐景公问于.晏子曰C.举疾首蹙而.相告曰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D.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5.下列各项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老吾老以及人之老B.刑于寡妻,至于兄弟C.五亩之宅,树之以桑D.无恒产而有恒心者二、阅读理解(59分)(一)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6~9题。
(15分)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高中同步测试卷·人教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高中同步测试卷(十四) Word版含答案.doc
高中同步测试卷(十四)第七单元《韩非子》选读(B卷)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莫把汉学当国学慕朵生日前,美国著名汉学家史景迁携带《曹寅与康熙》等新书来华举办首发式,并在多所高校开设讲座,在学界和媒体引发新一轮“汉学热”。
但笔者以为,“汉学”当热,然不可将之混同为“国学”。
汉学是外国尤其是欧美国家学者研究和介绍中华文化的学问,历经游记性汉学、传教士汉学、学院派汉学,以及侧重研究中国现实问题的“中国学”等几大阶段,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面对中国浩瀚的文化和复杂的现实,汉学家们皓首穷经,著书立说,既促进了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也带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甚至改写了世界的文明进程。
比如,欧洲“启蒙运动”就深受来华传教士介绍的儒学的启迪。
不过,中国学界对汉学的追踪和介绍仅有100多年的历史,且忽冷忽热,不成系统。
其中,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和八九十年代,国内曾分别兴起一股“汉学热”,原因是这两个时段中国社会变动剧烈。
思想争鸣活跃,国人迫切希望通过汉学来了解外国人是如何看待中国以及中华文化的。
此次史景迁访华引发的新一轮“汉学热”,则是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化时代背景下,国人试图借助汉学对自己国家崛起和文化复兴进行的一种心理上的印证和调适。
不难看出,汉学不仅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桥梁,还是中华文化反观自身的镜子。
通过汉学,中华文化既能发现自己的优缺点、长短处,也能了解自己在世界文化生态中的方位和价值。
然而,汉学虽有重要价值,但亦不可无限拔高。
因为,汉学在本质上是一种“西学”,是西方人用西方价值观念、学术范式来研究中华文化的学问。
对汉学家而言,中华文化仅仅是学术研究的客观对象,就像实验室的试验品或博物馆的展览品一样,很难内在于自己的生命,灌注以自己的情感,更很少负有弘扬和光大的责任感。
高中同步测试卷·人教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高中同步测试卷(十) Word版含答案.doc
高中同步测试卷(十)第五单元《庄子》选读(B卷)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庄子与屈原,是中国哲学史与文学史上两颗璀璨的巨星。
他们同时出现于中国的战国时代,庄骚比翼,哲诗辉映,代表了我们民族在思辨与审美领域中达到的高峰。
庄子是一位将认知与审美融为一体的哲人,他的人本论哲学,让人们追思“有限的个体生命如何去把握永恒的美的人生”,带有一种诗意的光辉。
一部探讨哲理的《庄子》,充满了艺术想象、浪漫情调和浓郁的诗情。
以“辨多而情激”著称的庄子,正是在理智与情感,哲学与诗之间寻求美和自由的人生——诗意的人生。
庄子既是哲人,又是诗人,确切地说,他是一位“哲诗”。
屈原则恰好是诗人而兼哲人,是一位“诗哲”。
他不仅写出了《天问》那样广泛涉及宇宙、神灵、万物、历史、政治、人生问题的哲理诗,以诸子式的怀疑、批判、探索的精神,叩问宇宙、历史与人生之谜,即使《离骚》《九歌》这类抒情诗篇,也都蕴含了深邃的哲学意识,表现出诗人对自然哲学、历史哲学、人生哲学的思考。
庄子、屈原及其作品的出现,远远超出了哲学、诗歌艺术的范畴,而具有了整个文化精神领域的意义。
庄子与屈原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文化高峰中文史哲互涵互动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
战国时代,经济、政治经历着极为深刻的变化,文化上亦在历史继承和南北交流的基础上总结、革新、开创,从而掀起了中国文化史上灿烂的第一个高潮。
在这个“高峰”和“源头”时代,出现了以“楚辞”为代表的文学,以《左传》《战国策》为代表的史学和以诸子为代表的哲学,它们体现了整个历史时代的学术造诣和文化水平。
而且,三者之间还表现出一种互涵互动的关系:无论是文学、史学还是哲学,其中任何一个学科,都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互相联系、渗透,彼此促进错综地发展。
在文史哲的交融中,不仅文学自身兼含着史哲的因素,从而呈现了一种气象雄浑的“大文学”形态,同时还出现了史著文学化与哲学诗意化的倾向。
【优化设计】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四、五单元测评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第三、四、五单元测评(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管仲的经济思想中,最为奇特的一项是鼓励消费,他甚至倡导奢侈,这在古往今来的治国者中可谓仅见,在《管子》一书中就有一篇奇文《侈靡篇》。
中国历代的治国思想向来以倡导节俭为正途,这显然是长期短缺经济的必然产物。
然而管仲却提出“俭则伤事”的观点,在他看来,大家都不消费,就会造成商品流通的减少,从而妨碍生产营利的活动,故曰“伤事”。
(见《管子·乘马》:“俭则金贱,金贱则事不成,故伤事。
”)要如何才能推动消费?他的答案是,多多消费,甚至无比奢侈地去消费。
(见《管子·侈靡》:“问曰:兴时化若何?莫善于侈靡。
”)管仲的这一论述曾经迷惑了此后数千年的中国学者,很多他的信奉者言及于此,要么视而不见,要么顾左右而言他,要么百般替管仲申辩。
直到近世,历史学家郭沫若才给予了合理的解释。
郭氏认为:“他是肯定享乐而反对节约的,他是重视流通而反对轻视商业的,他是主张全面就业而反对消极赈济的,为了能够全面就业,他主张大量消费,甚至主张厚葬。
他的重点是放在大量消费可以促进大量生产这一面。
因而在生产方面该如何进行,如何改进技术之类的话,他就说得很少,几乎可以说没有。
”(郭沫若:《侈靡篇的研究》,《历史研究》1954年第3期。
)管仲倡导奢侈的理由是,“丹砂之穴不塞,则商贾不处。
富者靡之,贫者为之”。
就是说,只要不人为地堵塞利源,商贾就会日夜不息地从事营运而不知休息。
而富裕的人只有不断地消费,贫穷的人才有工作可做。
为了强化自己的观点,管仲甚至做过极端的比喻,他建议在煮蛋之前应先加雕绘,在烧柴之前要先加雕刻——“雕卵然后瀹之,雕橑然后爨之”。
管仲本人就是一个富足的享乐主义者。
孔子说他的奢侈堪比国君——“其侈逼上”,《史记》说他“富拟于公室”。
据《韩非子》和《论语》等书记载,齐桓公把齐国市租的十分之三赐归于管仲。
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单元测评:第二单元测评 Word版含解析
第二单元测评(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孔子对民生问题是重视的,但语焉不详。
孟子则把孔子的仁学落实到政治的措施上,要求社会统治者和管理者在解决民生基本问题上体现仁民爱物的思想感情,中国近代的民生主义即发源于此。
首先,要“制民之产”,使百姓丰衣足食。
仁政最核心的内容便是解决好民众的吃穿问题,使他们的物质生活有起码的保障。
其次,“省刑罚薄税敛”,人民的负担要有一个限度,过此即有灾难,所以要省刑罚,必须薄税敛。
第三,救济社会上的孤苦无援者。
第四,加强教育,德化民俗。
孟子认为要在富民的同时,“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使民去恶从善,形成礼义之风。
这样,社会才有秩序,人民才会有真正的安宁寿福。
在早期儒家代表人物中,没有哪一位比孟子更重视民众的社会作用和历史地位。
孔子讲过“民无信不立”的话。
孟子则大大前进了一步,他提出“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这就是民为邦本的思想。
孟子相信天命,但他把天命化为民意,认为这两者是一致的,这实际上是用民本思想重新解释了传统的天命论,大大提高了民众的地位。
他引《太誓》的话:“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百姓的感受和意志,体现了上天的精神,“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君王只要能使百姓满意,就等于服从了天命。
孟子用民众的意志代表天命,从而限制君王的意志,“君权天授”变成了“君权民授”。
孟子提出了一个超越同时代人的口号:“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这个口号一经提出,便使社会震动,响彻了两千多年,成为批判君主专制的有力武器。
这个“民贵君轻”的说法,在先秦诸子之中是极为罕见的,它肯定民众是国家的主体,对于君权至上的制度具有很大的冲击力。
按照孟子这一思想来设立政治体制,至少能发展出开明的君主立宪制。
这是孙中山提出民权主义的思想源头之一。
高中同步测试卷·人教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高中同步测试卷(二) Word版含答案.doc
高中同步测试卷(二)第一单元《论语》选读(B卷)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说到先秦文献之版本美,就是说它的“文字载体”美。
世界上有过各种各样的文字载体:古巴比伦人用泥版,古埃及人用纸草,古印度人用贝叶,古希腊人用羊羔皮,古俄罗斯人用桦树皮……他们都是就地取材,利用天然材料,没有制作过专用的文字载体。
古代中国人也曾利用过天然材料,比如龟甲、牛胛骨之类,还利用过陶器、玉器、青铜器等,创造出了“甲骨卜辞”和“金石文本”。
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缺点:不易复制,不易储藏,不易递运,故很难成“书”,以供跨时空阅读、使用。
到了两三千年之前,我国先民们开始用质地轻柔的缣帛来写字,这很美,但是太贵了;于是人们就剖开竹子,削成轻巧细长的竹片来写书。
这竹片非常廉宜,叫作竹简。
竹简(或木简)作为专用文字载体,是中国也是世界书籍制度史上的一项重要首创。
它廉宜,可以批量复制,可以传输,可以储存,一句话,可以成“书”了。
我国周秦两汉魏晋两三千年间,使用的就是这种“简书”。
传世至今的上古经典文本,原本都出自“简书”。
西周末年,文字载体和文字录入方式实现了一次空前的变革:时人有文,不再使用甲骨契刻了,也不依靠青铜器皿了,而是改用竹简与缣帛。
春秋后期,郑国有位邓析,在子产“铸刑鼎”之后,造出了一部“竹刑”,就是用竹简录写的国家刑典。
邓析与孔子是同时代人,孔子读《易》“韦编三绝”,这也说明早在孔子之前,社会上就已经有了“竹书”。
《论语》中有“子轼负版者”的话,说是孔子向背负版籍的人行注目礼,这“版”(木牍)便是政府登录土地人口用的,可以画“土地四至图”和刻制“家族谱系表”。
西晋时期,有个叫不(fǒu)准的人,盗掘了汲县的战国魏襄王的坟墓,发现了一批殉葬品,光是竹简就装了十几大车,还被他当火把烧掉了不少。
高二语文先秦诸子知识点同步练习题2
高二语文先秦诸子知识点同步练习题2高二语文先秦诸子知识点同步练习题2一、夯实双基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诲.(huǐ)女是知.(zhì)也更.(ɡēnɡ)也B.弘.(hónɡ)道薄.(báo)责莒.(jǔ)父C.无.(wú)欲速无车兒(ní)无车兀(yuè)D.后彫.(diāo)逝.者(shì)舍.(shè)昼夜C(A.诲:huì,B。
薄:bó,D.舍:shě)2.下列加点的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是谓.(叫做)过矣更.(改正)也必文.(掩饰)B.弘.(大)道躬自..(亲自)无欲速.(快)C.不达.(通达) 薄责.(要求)去.(除掉)兵D.岁寒.(寒冷)然.(这)后子在川.(山岗)上A(B。
弘:扩大,光大,躬自:自己,C。
达:达到目的,D。
川:河)3.下列句子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由,诲女知之乎。
B.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C.小人之过也必文.D.无欲速,无见小利。
E.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C(A.女通“汝〞,B。
食通“蚀〞,D.无通“毋〞,E。
彫通“凋〞)4.下列句子中的“过〞字,意义不同的一项是()A.过而不改,是谓过.矣B.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C.过.也,人皆见之D.小人之过.也必文A(A。
过错,其它都是犯过错)5.下列句子中的“如〞字,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A.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B.如其礼乐,以俟君子C.如或知尔,则何以哉D.如有所立卓尔AD(AD当“像〞讲,B。
至于,C如果)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知之为.知之为.国以礼,其言不让B.更.也,人皆仰之更.那堪,冷落清秋节C.无欲速.,无见小利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D.不舍.昼夜锲而不舍.,金石可镂D(两个“舍〞都是停止、放弃的意思。
A为:①是,②治理,B.更:①更正,②又,C。
高中同步测试卷·人教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高中同步测试卷(一) Word版含答案.doc
高中同步测试卷(一)第一单元 《论语》选读(A 卷)(时间:150分钟;分数150分)一、基础考查(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封人请见.(xiàn) 从者见.之(jiàn)见.其二子(xiàn) 子路反见.(jiàn)B .木铎.(duó) 问津.(jīng)执舆.(yú) 怃.然(wǔ)C .长沮.(jù) 桀溺.(nì)殆.而(dài) 耰.而不辍(yōu)D .荷.蓧(hé) 芸.草(yún)食.之(sì) 奚.自(xī)2.下列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仲尼岂贤于子乎B .道之斯行C .小人学道则易使也D .亡之,命矣夫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实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为仁由.己 由:依靠B .在家.无怨 家:古时大夫的家族C .举直错诸枉. 枉:邪恶的人D .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举:全部4.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②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B.⎩⎪⎨⎪⎧①富而.可求也②不义而.富且贵C.⎩⎪⎨⎪⎧①不以.其道得之②文之以.礼乐D.⎩⎪⎨⎪⎧①曲肱而枕之.②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5.对下列句子句式特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其斯之谓与②何谓也③回也非助我者也④起予者商也A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C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二、阅读理解(59分)(一)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6~9题。
(15分)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季氏》)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论语·述而》)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高二下学期4月份语文考试(先秦诸子内容)
2014—2015学年度下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高二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
2.答题前,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先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及座号填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
3.请考生将所作答案填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一、课内选择题(每个2分,共44分)1、下面实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A、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经过B、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匡正、挽回C、今之从政者殆.而差不多D、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快步走2、下面实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A、诲女.知之乎通“汝”B、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通“智”C、如日月之食.焉通“蚀”D、小人之过也必文.通“纹”3、下面实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A、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自己 B、无欲速,无见小利.利益C、克.己复礼为仁能够D、回虽不敏.资质愚钝4、下面实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A、请事.斯语矣从实、践行B、在邦.无怨诸侯国C、出门如见.大宾接见D、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话5、下面实词理解错误的一项()A、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帮助B、尧舜其犹病.诸担忧,忧虑C、己欲达而达.人顺畅D、可谓仁之方.也已方法6、下面实词理解错误的一项()A、有杀身以成.仁成就B、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贫困C、知者利.仁利于D、信.乎,夫子不言,不笑真的,真实的7、下面实词理解错误的一项()A、以告者过.也经过 B、人不厌.其言讨厌C、义.然后取符合道义D、岂其然.乎这样8、下面实词理解错误的一项()A、饭.疏食饮水吃B、饭疏食..饮水粗糙的饭C、曲肱.而枕之上臂D、是人之所欲.也欲望9、下面实词理解错误的一项()A、不以其道.得之方法B、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住处C、君子去.仁,恶乎成名离开D、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离开10、下面实词理解错误的一项()A、造次..必于是慌忙、仓促 B、颠沛..必于是受磨难,挫折C、义之与比.比较D、闻.斯行诸听到11、下面实词理解错误的一项()A、赤也惑.,敢问迷惑,疑惑B、求也退.,故进之后退C、不愤.不启郁结D、举一隅.而以三隅反墙角12、下面实词理解错误的一项()A、思而不学则殆.懈怠B、其良人..出丈夫C、则必餍.酒肉而後反吃饱D、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通“迤”,斜行13、下面实词理解错误的一项()A、又顾.而之他回头看,环视B、与其妾讪.其良人讥笑怨骂C、所以求富贵利达..者显达 D、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家庭14、下面实词理解错误的一项()A、苟为后.义而先利“以……为后”B、有仁而遗.其亲者遗弃C、吾闻秦、楚构兵..,交战 D、二王我将有所遇.焉机遇15、下面实词理解错误的一项()A、愿闻其指.意旨、意向B、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存有……之心C、怀仁义以相接.也连接D、贼.仁者谓之贼害、伤害16、下面实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A、所欲与.之聚之给B、其何能淑.善C、载胥及溺.被淹D、王变乎色.颜色17、下面实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高二语文试题(共3页)高二语文试题(共3页)- 1 -A、直.好世俗之乐耳只,仅仅B、今王鼓.乐于此活用作动词,演奏C、人不得,则非.其上矣责怪、非难D、吾欲观.于转附、朝儛观察18、下面实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A、乐.民之乐者以……为快乐B、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修建C、春省.耕而补不足视察D、秋省敛.而助不给收获的情况19、下面实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A、吾王不豫.,吾何以助游乐B、为诸侯度.法度,标准C、师.行而粮食众人D、大戒.于国,出舍于郊戒备20、下面实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A、睊睊胥谗,民乃作慝.邪恶的事B、其待.我以横逆接见C、遵.海而南沿着D、以其存心..也居心、用心21、下面实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A、畜君何尤.过错B、则君子必自反.也反省C、此亦妄.人也已矣狂妄D、于禽兽又何难.焉困难22、下面实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A、则与禽兽奚择.哉选择B、爱人不亲.亲近(自己)C、治人不治.治理好D、礼.人不答以礼对待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3~25题。
高二语文人教版《先秦诸子》同步训练:6.3 尚贤 Word版含解析
一、基础巩固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逮至远鄙..郊外之臣远鄙:边远的小邑。
B.四鄙之萌人..闻之萌人:即百姓。
C.列.德而尚贤列:按照某种次序排列。
D.以劳殿.赏殿:在宫殿上。
解析:D项,殿:定、评定。
答案:D2.下列句子中全含通假字的一项是()①今上举义不辟贫贱②逮至远鄙郊外之臣③四鄙之萌人闻之④美章而恶不生⑤尚欲祖述尧舜禹汤之道⑥故古者尧举舜于服泽之阳A.①②④⑥B.①③④⑤C.②③④⑤D.②④⑤⑥解析:①“辟”通“避”;③“萌”通“氓”;④“章”通“彰”;⑤“尚”通“倘”。
答案:B3.下列句子中的“且”字,和例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例:亦必且.富之贵之、敬之誉之A.且.予求无所可用久矣B.我适有幽忧之病,方且.治之C.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D.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解析:B项和例句相同,副词,“将要”。
A、C两项均为连词,表递进,“况且”;D项为连词,表并列,“又”。
答案:B4.下列各句加点词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例:将在于众.贤而已A.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B.此固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C.不义不富.D.今上举义不辟贫贱..解析:A项,贤,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有才德的人。
B项,佐,动词活用为名词,辅助的人、帮手。
D项,贫贱,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贫贱的人。
例句与C项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众,使……众多;富,使……富有。
答案:C二、阅读鉴赏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8题。
子墨子言曰:“今者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皆欲国家之富、人民之众、刑政之治,然而不得富而得贫,不得众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乱,则是本.失其所欲,得其所恶。
是其故何也?”子墨子言曰:“是在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
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
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已。
”曰:“然则众贤之术.,将奈何哉?”子墨子言曰:“譬若欲众其国之善射御之士者,必将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善射御之士将可得而众也。
人教新课标版本-高二-语文-第六单元尚贤同步检测试题选修《先秦诸子》
【金版学案】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第六单元三、尚贤同步检测试题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三、尚贤一、基础达标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国家之治厚.厚:大B.然则..我不可不为义然则:既然这样,那么C.谨.上为凿一门谨:通“仅”,只D.阖.其自入而求之阖:全部解析:D项,阖:关闭。
答案:D解析:D项,均为动词,提拔。
A项,名词,根本/副词,从根本上。
B项,动词,从事/动词,征服。
C项,通“避”,动词,躲避/通“避”,动词,避免。
答案:D解析:B项,均为人称代词,他。
A项,动词,认为/动词,按照。
C项,动词,实行/介词,因为。
D项,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
答案:B4.对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夫尚贤者,政之本也②此固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③今者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④况又有贤良之士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者乎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解析:①②为判断句;③④为定语后置句。
答案:A二、阅读鉴赏(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子墨子言曰:“今者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皆欲国家之富,人民之众,刑政之治。
然而不得富而得贫,不得众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乱,则是本失其所欲,得其所恶。
是其故何也?”子墨子言曰:“是在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
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
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已。
”曰:“然则众贤之术,将奈何哉?”子墨子言曰:“譬若欲众其国之善射御之士者,必将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善射御之士将可得而众也。
况又有贤良之士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者乎!此固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亦必且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良士亦将可得而众也。
“是故古者圣王之为政也,言曰:‘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
’是以国之富贵人闻之,皆退而谋曰:‘始我所恃者富贵也。
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单元测评:第一单元测评 Word版含解析
第一单元测评(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2015·四川,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两汉经学经学的真正确立是在汉武帝时代。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独尊儒术”的建议,设置五经博士,收博士弟子五十人。
其后博士弟子屡经增加,东汉时多达三万人。
五经博士及其弟子以五经为研习对象,这就形成了经学。
所谓经学,是指专门研究儒家经典的学问。
从中国文化史看,经学出现的前提是汉王朝运用国家力量将民间流传的文化经典宣布为国家经典,并设立博士制度予以专门研究,于是,五经成为国家政治、法律、意识形态的根据。
从国家制度层面保证儒家经典的传习,确立了儒家经典在中华文化经典中的主流地位,客观上也确立了经学在中国学术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儒学作为汉代主流思想,是与中央集权的统一相适应的。
儒家主张的五伦、五常作为社会伦理道德,也因儒家的主流地位而得以明确确立。
两汉经学分为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
秦始皇焚书,造成文化典籍的浩劫,五经借助儒生记忆而保存下来。
用汉代流行的隶书书写的经书文本,被称为今文经。
汉景帝以后,陆续在孔府旧宅壁等处发现的与五经有关的用战国字体书写的文本,被称为古文经。
古文经与今文经不仅书写字体不同,而且同一部经典的篇章多寡也或有差别,如孔府旧宅壁中发现的《尚书》就比汉初伏生所传《尚书》多16篇。
此外,还发现了一些其他古文经典,如《周官》《左传》等。
因汉武帝及其后所立五经博士皆为今文经博士,西汉末刘歆便要求把古文经也立于学官,但遭到今文经学家的阻挠,一时没有实现,于是引起今古文经学家之间的一场大争论。
西汉时期,今文经学是经学主流。
今文经学通经以致用,注重思想的阐发,强调经书的历史借鉴意义,但弊病是与谶纬结合而流于神秘。
古文经学在东汉发展昌盛,注重文字训诂和对典章名物的解释,突出还原历史和文化传承,学术贡献良多,弊病是流于烦琐的文献考证而脱离思想和生活。
东汉章帝时的《白虎通义》主张今文经学,强调经学大义与社会价值,借以维护主流思想,带有一定的理论总结性。
2016高二语文下册课文《先秦诸子选读》模拟题及答案.doc
2016高二语文下册课文《先秦诸子选读》模拟题及答案高二语文学习大家要重视起来,这样才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在学习高二语文的时候要注重对知识点的掌握,为了帮助大家掌握高二语文知识点,下面为大家带来2016高二语文下册课文《先秦诸子选读》模拟题及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填写下列文言常识(每空2分,共16分)1、墨子,名翟,时期__ 家、__ 家、学者,__ 学派创始人。
2、墨子在科技方面颇有成就,所以常被誉为__ 。
3、《墨子》一书是__ 、__ 以及后期墨家著述的汇编。
4、《兼爱》主要告诫告诫世人要懂得__ ,《非攻》主要体现了墨子__ 的观点。
二、选文阅读(共74分)(一)阅读短文,回答5-10题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曰:然!乃若兼则善矣;虽然,天下之难物于故也。
子墨子言曰: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
今若夫攻城野战,杀身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
苟君说之,则士众能为之。
况于兼相爱、交相利,则与此异!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
此何难之有?特上弗以为政、士不以为行故也。
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故文公之臣,皆牂羊之裘,韦以带剑,练帛之冠,入以见于君,出以践于朝。
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为之也。
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要,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
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
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之也。
昔越王句践好士之勇,教驯其臣,和合之,焚舟失火,试其士曰:越国之宝尽在此!越王亲自鼓其士而进之,士闻鼓音,破碎乱行,蹈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余,越王击金而退之。
是故子墨子言曰:乃若夫少食、恶衣、杀人而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
若苟君说之,则众能为之;况兼相爱、交相利,与此异矣!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害人者,人亦从而害之。
此何难之有焉?特士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
5、写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4分)(1)天下之难物于故也(2)辩其故也(3)苟君说之(4)破碎乱行6.写出下列虚词的用法及意义(10分)之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曰人必从而爱之此何难之有而人必从而爱之蹈火而死者7.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实词的意义(6分)(1)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2)苟君说之(3)入以见于君,出以践于朝8、下列各句加点词与例句中加点词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例:越王亲自鼓其士而进之A、是以不惮举其身以贼人之身B、富必侮贫C、强必执弱D、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9、下列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3分)A.韦以带剑B.是其故何也C.出以践于朝D.此何难之有10、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
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单元测评:第六、七单元测评 Word版含解析.doc
第六、七单元测评(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2015·安徽)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有人说到“经”,便有意无意地把它等同于“经典”,而提起“中国经典”,就转换成“儒家经典”,这种观念有些偏狭。
中国经典绝不是儒家一家经典可以独占的,也应包括其他经典,就像中国传统是“复数的”传统一样。
首先,中国经典应当包括佛教经典,也应当包括道教经典。
要知道,“三教合一”实在是东方的中国与西方的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不同的地方之一,也是古代中国政治世界的一大特色。
即使是古代中国的皇帝,不仅知道“王霸道杂之”,也知道要“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身”,绝不只用一种武器。
因此,回顾中国文化传统时,仅仅关注儒家的思想和经典,恐怕是过于狭窄了。
即便是儒家,也包含了相当复杂的内容,有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有重视宇宙天地秩序的早期儒家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
应当说,在古代中国,关注政治秩序和社会伦理的儒家,关注超越世界和精神救赎的佛教,关注生命永恒和幸福健康的道教,分别承担着传统中国的不同责任,共同构成中国复数的文化。
其次,中国经典不必限于圣贤、宗教和学派的思想著作,它是否可以包括得更广泛些?比如历史著作《史记》《资治通鉴》,比如文字学著作《说文解字》,甚至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那些名著佳篇。
经典并非天然就是经典,它们都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变成神圣经典的过程,这在学术史上叫“经典化”。
没有哪部著作是事先照着经典的尺寸和样式量身定做的,只是因为它写得好,被引用得多,被人觉得充满真理,又被反复解释,有的还被“钦定”为必读书,于是,就在历史中渐渐成了被尊崇、被仰视的经典。
因此,如今我们重新阅读经典,又需要把它放回产生它的时代里面,重新去理解。
经典的价值和意义,也是层层积累的,对那些经典里传达的思想、原则甚至知识,未必需要亦步亦趋“照办不走样”,倒是要审时度势“活学活用”,要进行“创造性的转化”。
高二语文人教版《先秦诸子》同步训练:6.2 非攻 Word版含解析
一、基础巩固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为政者得.则罚之得:捕获、抓住。
B.以亏.人自利也亏:损害。
C.罪益厚.厚:大、重。
D.情.不知其不义也情:假使。
解析:D项,情,确实、的确。
答案:D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白黑之辩矣B.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C.扡其衣裘、取戈剑者D.其不仁兹甚解析:A项,“辩”通“辨”;C项,“扡”同“拖”;D项,“兹”通“滋”。
答案:B3.下列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以亏人自利也以是人多以书假余B.是何故也暮去朝来颜色故C.今至大为不义攻国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D.众闻则非之莫不非令尹解析:A项,前一个“以”为连词,可译为“因为”,后一个“以”为介词,可译为“把”。
B项,前一个“故”译为“原因,缘故”,后一个“故”译为“衰老”。
C项,前一个“国”译为“国家”,后一个“国”译为“国都”。
D 项都译为“责怪”。
答案:D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
(2)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3)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
答案:(1)现在有一个人,进入别人种植果木菜蔬的田地,偷人家桃李,大家听到就责怪他,上面执政的人捕获就惩罚他。
(2)如果损人越多,那么他越是不仁,罪越重。
(3)现在最大的不义是进攻别的国家,(天下君子)却不知道反对,反而跟着称赞它,说它是义。
二、阅读鉴赏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8题。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
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
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
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
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仁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
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
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至杀不辜人也,扡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王何必曰利同步检测试题选修《先秦诸子》
【金版学案】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二、王何必曰利同步检测试题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一、基础达标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舜之徒.也徒:一类人B.利与善之间.也间:中间C.愿闻其指.指:意向D.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罢:使……停止解析:B项,间:差别。
答案:B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不远千里而.来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B.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怀利以.相挟C.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先生之.志则大矣D.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解析:C项,皆为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A项,连词,表修饰关系/连词,表转折关系。
B项,介词,用/连词,来。
D项,动词,做/判断词,是。
答案:C3.下列句子中,句式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而良人未之知也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C.先生将何之D.孟子遇于石丘解析:A、B、C三项皆为宾语前置句。
D项,状语后置句。
答案:D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然而..曰利..不王者,未之有也B.何必C.先生..将何之 D.何以利吾家.解析:A项,古义:这样却;今义:却。
B项,古义:为什么一定;今义: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必。
D项,古义:古代卿大夫的封邑;今义:家庭。
答案:C二、阅读鉴赏(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叟.!不远千里而来叟:对老年人的尊称B.上下交征.利征:索取C.弑.其君者弑:杀害D.苟.为后义而先利苟:苟且解析:D项,苟:如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基础巩固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逮至远鄙..郊外之臣远鄙:边远的小邑。
B.四鄙之萌人..闻之萌人:即百姓。
C.列.德而尚贤列:按照某种次序排列。
D.以劳殿.赏殿:在宫殿上。
解析:D项,殿:定、评定。
答案:D2.下列句子中全含通假字的一项是()①今上举义不辟贫贱②逮至远鄙郊外之臣③四鄙之萌人闻之④美章而恶不生⑤尚欲祖述尧舜禹汤之道⑥故古者尧举舜于服泽之阳A.①②④⑥B.①③④⑤C.②③④⑤D.②④⑤⑥解析:①“辟”通“避”;③“萌”通“氓”;④“章”通“彰”;⑤“尚”通“倘”。
答案:B3.下列句子中的“且”字,和例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例:亦必且.富之贵之、敬之誉之A.且.予求无所可用久矣B.我适有幽忧之病,方且.治之C.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D.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解析:B项和例句相同,副词,“将要”。
A、C两项均为连词,表递进,“况且”;D项为连词,表并列,“又”。
答案:B4.下列各句加点词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例:将在于众.贤而已A.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B.此固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C.不义不富.D.今上举义不辟贫贱..解析:A项,贤,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有才德的人。
B项,佐,动词活用为名词,辅助的人、帮手。
D 项,贫贱,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贫贱的人。
例句与C项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众,使……众多;富,使……富有。
答案:C二、阅读鉴赏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8题。
子墨子言曰:“今者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皆欲国家之富、人民之众、刑政之治,然而不得富而得贫,不得众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乱,则是本.失其所欲,得其所恶。
是其故何也?”子墨子言曰:“是在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
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
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已。
”曰:“然则众贤之术.,将奈何哉?”子墨子言曰:“譬若欲众其国之善射御之士者,必将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善射御之士将可得而众也。
况又有贤良之士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者乎!此固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亦必且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良士亦将可得而众也。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得治.而得乱治:太平。
B.则是本.失其所欲,得其所恶本:本来。
C.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尚:崇尚,尊崇。
D.然则众贤之术.,将奈何哉术:方法。
解析:B项,本:从根本上。
答案:B6.下列各句中与例句中“乎”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例:况又有贤良之士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者乎A.儿寒乎.?欲食乎B.出跳梁乎.井幹之上C.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D.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解析:B项与例句相同,均为介词,在。
A项为语气助词,表疑问;C项为介词,比;D项为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答案:B7.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一开始就摆出了全文的中心观点:王公大人治理国家,是否能够通过尊尚、举用德才兼备的贤士来治理政事,是国家能否治理得好的关键。
B.王公大人治理国家的结果是“得贫”“得寡”“得乱”,原因就在于他们没有认识到贤士的重要性,招致了他们的反对。
C.国家德才兼备的士多,那么国家就治理得好;德才兼备的士少,那么国家就治理不好,所以身处高位治理国家的人,其要务是使德才兼备的士增多。
D.要使国家德才兼备的士众多,最为关键的措施是使他们得以富贵,使他们得到敬重,得到肯定与赞誉。
解析:B项,“招致了他们的反对”错,原文无此意。
答案:B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
(2)譬若欲众其国之善射御之士者,必将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善射御之士将可得而众也。
答案:(1)因此,国家才德兼备的士众多,那么国家就治理得好;才德兼备的士少,那么国家就治理不好。
(2)譬如,要想使自己的国家里善于射箭驾车的人增多,就必须使他们富裕,使他们显贵,尊敬他们,赞誉他们,这之后国家善于射箭驾车的人就可以增多了。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9~12题。
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
夫朝无贤人,犹鸿鹄之无羽翼也,虽有千里之望,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故绝江海者托于船,致远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贤。
是故吕尚聘,而天下知商将亡,而周之王也;管夷吾、百里奚任,而天下知齐、秦之必霸。
纣用恶来,齐用苏秦,秦用赵高,而天下知其亡也。
齐景公伐宋,至于岐堤之上,登高以望,太息而叹曰:“昔我先君桓公,长毂八百乘以霸诸侯,今我长毂三千乘,而不敢久处于此者,岂其无管仲欤!”弦章对曰:“臣闻之,水广则鱼大,君明则臣忠;昔有桓公,故有管仲;今桓公在此,则车下之臣尽管仲也。
”杨因见赵简主曰:“臣居乡三逐,事君五去,闻君好士,故走来见。
”简主闻之,绝食而叹,跽而行,左右进谏曰:“居乡三逐,是不容众也;事君五去,是不忠上也。
今君有士,见过八矣。
”简主曰:“子不知也。
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之士,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
”遂出见之,因授以为相,而国大治。
子路问于孔子曰:“治国何如?”孔子曰:“在于尊贤而贱不肖。
”子路曰:“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曰:“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也,贱不肖而不能去也;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己而雠之。
贤者怨之,不肖者雠之;怨雠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节选自刘向《说苑·卷八·尊贤》,有改动)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致:达到。
B.故绝.江海者托于船绝:横渡。
C.盛德之士,乱世所疏.也疏:上疏弹劾。
D.贱.不肖而不能去也贱:轻视。
解析:C项,疏:疏远。
答案:C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犹鸿鹄之.无羽翼也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B.而.不敢久处于此者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C.其亡何.也大王来何.操D.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此固圯上之老人所.为深惜者也解析:D项,结构助词,用在动词前,构成“所”字结构。
A项,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的”。
B项,而:表转折,可是/表顺接,然后。
C项,何:疑问代词,“为什么”/疑问代词,“什么”。
答案:D11.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如果能够尊贤而下士,君主就能够树立功名、成就霸业;反之,如果任用奸邪小人,就可能导致国破家亡、身败名裂的下场。
B.齐景公感慨自己有三千辆兵车却不敢在宋国久留,根本原因是因为没有管仲;弦章也认为,如果多有几个像管仲一样的贤臣就好了。
C.杨因是一个有争议的人,赵简主的亲信反对重用他;而赵简主用鞭辟入里的分析,力排众议,委以重任,表明赵简主能够尊贤用贤。
D.孔子认为尊贤而贱不肖是治国的重要方略,而子路却对此心存疑惑,在孔子的启发下,才明白中行氏因为“尊贤而不能用”“贱不肖而不能去”而导致灭亡的道理。
解析:“弦章也认为,如果多有几个像管仲一样的贤臣就好了”一句理解有误。
弦章的意思是说:只要齐景公圣明,能发现和重用人才,那么每一个大臣都可以成为管仲一样的人才。
答案:B1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
(2)臣居乡三逐,事君五去,闻君好士,故走来见。
(3)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己而雠之。
答案:(1)君王要想使天下安定太平,把荣耀的名声流传到后世,一定要尊重贤才,谦虚地对待士人。
(2)我在家乡,三次被人驱逐,侍奉国君,又有五次被撤职;听说您喜爱士人,特地跑来拜见您。
(3)贤能的人知道他不任用自己而埋怨他,不贤之人知道他看不起自己而仇恨他。
参考译文:君王要想使天下安定太平,把荣耀的名声流传到后世,一定要尊重贤者,谦虚对待士人。
朝廷没有贤臣,就像鸿鹄没有翅膀一样,虽然有飞翔千里的愿望,还是不能达到自己心中想要到达的地方;所以渡过江海的人要依靠船只,到达远方的人要依靠车马,想要称霸称王的要依靠贤士。
因此,吕尚被聘用,天下人就知道商将要灭亡,周将要称王了;管仲、百里奚被任用,天下人就知道齐、秦一定会称霸了。
纣王任用恶来,齐国任用苏秦,秦王任用赵高,天下人就知道他们将要灭亡了。
齐景公攻打宋国,来到岐堤上面,登高而望,长叹道:“过去我的先父桓公,只有八百辆兵车,就能在诸侯中称霸。
如今我有三千辆兵车,却不敢长久地待在这里,难道是因为没有管仲的缘故吗?”弦章回答说:“我听说,水面宽广,鱼儿就长得大,君王圣明,臣子就忠诚。
从前,因为有桓公,所以才有管仲;现在如果桓公在这里,那么车下的大臣就全都是管仲了。
”杨因求见赵简主,说:“我在家乡,三次被人驱逐,侍奉国君,又有五次被撤职,听说您喜爱士人,特地跑来见您。
”赵简主听了,停止吃饭,(为其遭遇)叹息不已,直起身子,跪着行走(表示对他的尊重欢迎)。
左右的人上前劝谏说:“在家乡三次被人驱逐,这说明他不受大家欢迎;侍奉国君五次被撤职,这说明他对国君不忠。
现在您看中的这个人,已经被人指出八次过失了。
”赵简主说:“你们不知道啊,美女是丑妇的仇敌;品德高尚的君子,是被乱世所疏远的;正直的行为,是邪恶坏人所憎恶的。
”于是出去接见杨因,并授给他相位,国家因而治理得很好。
子路问孔子说:“怎样治理国家?”孔子回答说:“(治理国家的根本)在于尊重贤能的人,轻视那些没有才能的人。
”子路说:“晋国的中行氏尊重贤能,轻视那些没有才能的人,他的灭亡是什么缘故?”孔子说:“中行氏尊重贤人却不能重用他们,轻视不贤之人却不能罢免他们;贤能的人知道他不重用自己而埋怨他,不贤之人知道他看不起自己而仇恨他。
贤能的人埋怨他,不贤之人仇恨他;埋怨和仇恨一同摆在他面前,中行氏即使想不遭灭亡,能够办得到吗?”三、语言表达13.阅读下面文字,并使用“事业”“人”“民族”三个词语在下面这段话的横线处填写恰当语句,注意调整词语顺序,使前后内容连贯并构成排比句。
爱怕犹豫。
爱是羞怯和机灵的,一不留神它就吃了鱼饵闪去。
爱的初起往往是柔弱无骨的碰撞和翩若惊鸿的引力。
在爱的极早期,就敏锐地识别自己的真爱,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果敢。
,;,;, ;爱一种信仰,就至死不悔地坚守。
答案:爱一个人就斩钉截铁地追求爱一桩事业就奋不顾身地投入爱一个民族就大义凛然地献身14.据调查,某南方城市中学生人均年消费支出1万元左右,其中60%的中学生拥有手机,27%的中学生拥有个人电脑,19%的中学生拥有iPad,12%的中学生拥有MP3,6.6%的中学生拥有数码相机。
而当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为8 642元。
如果你是一名教育工作者或是一位数码产品销售商,你会从上述材料中各自得出一个怎样的结论?并分别得到怎样的启发?(1)教育工作者的角度:结论:启发:(2)数码产品销售商的角度:结论:启发:答案:(1)结论:中学生个人消费过高,人均年消费竟超过当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