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常见固定短语翻译

合集下载

文言文固定短语翻译

文言文固定短语翻译

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一)(一)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1、如何;若何;奈何这是三个意义相同的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中间可以插入名词、代词和短语,可以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怎样对付(处置、安顿)。

”例: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其如土石何?②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③“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鸿门宴》)“如何(何如)”、“奈何”、“若何(何若)”连用,表询问或商量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样(的)”、“为什么”、“怎么”等。

例: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

在这种习惯说法中,如果插入“之”,就构成“如之何”、“若之何”、“奈之何”,可译为“为什么”或“怎么办”“怎么对付(处置,安顿) ”,有询问怎么处理的意思。

例:林父之事君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社稷之卫也,若之何杀之?2、“庸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怎么)呢?”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韩愈《师说》)3、“独耶”、“独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吗”。

例:① 独不怜公子之姊耶?(《信陵君窃符救赵》)⑵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4、“何也(何也)“、“何哉(何哉)“连用,表询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为什么呢“、“什么呢?“、“怎么呢?“例:而此独以钟名,何哉?(苏轼《石钟山记》)5、“何(奚)以为”(“何以”是“以何”的倒装,意思是用什么、拿什么、凭什么)、“何(奚、曷)”译为“用做什么呢?”、“要干什么呢?”、“为什么要呢?”例: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论语?季氏》)6、“何之有”是“有何”的倒装,“何“一般作定语。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有什么呢?”例: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7、“安乎”、“安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呢“、“哪里呢“。

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 陈涉世家》)(二)表示比较的习惯说法:“何如”;“何若”“孰与(孰若)”意即“ 与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和(同、跟)相比,谁(哪个、哪样)”、“比怎么样?”孰若,译为“哪里比得上”。

15种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

15种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

15种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文言固定句式是指由几个文言虚词搭配而成的一种固定形式的句子,这些句式在文言中有其较为固定的意义,阅读时,掌握和熟记这些较为固定的意义,有助于掌握和理解整个句子的意义。

文言固定句式是指由几个文言虚词搭配而成的一种固定形式的句子,这些句式在文言中尤其较为固定的意义。

阅读时,掌握和熟记这些较为固定的意义,有助于掌握和理解整个句子的意义。

1.无乃……乎?这是一种表示测度语气的固定格式,它表明的是对某种情况的估计或者对某件事情的认识。

一般可译为“恐怕……吧”或者“只怕……吧”。

如:①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应译为:使军队疲劳去袭击远方的国家,没有听到过这样的事。

军队疲劳力量竭尽,远方的君主对这件事有准备,恐怕不行吧?)《崤之战》。

②暮婚而晨别,无乃太匆忙?(应译为:晚上结婚而早上就得离别,只怕太匆忙了吧?)《新婚别》2.……孰与……这是一种用来表比较的固定格式,用来比较两个人的高下、优劣或两件事的得失、好坏。

它又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句中提出了比较内容的,一类是句中没有提出比较内容的。

前者应翻译成:“……与……相比,谁(哪一样)……”,后者应译为:“……与……比较起来怎么样”。

如下面的例子:①吾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漂亮?)②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项伯)跟你相比,谁的年纪大,谁的年纪小?)③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你们看廉将军跟秦王相比,怎么样?)3.……之谓也其……之谓也这是宾语提前的一种固定格式,是一种表示总结性的判断句。

应该强调一下的是在这种格式中的“之”属于结构助词,起到的是提宾的作用。

句首有“其”的也属于这种格式,而“其”属于句首语气助词,表推测,应译为“大概”。

请看下面例句:①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庄子·秋水》(听到了一些道理,以为天下没有谁超过自己了,说的就是我这种人啊!)②诗曰:“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文言文固定短语翻译

文言文固定短语翻译

文言文固定短语翻译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种形式,具有独特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其中,文言文固定短语是文言文中常用的固定搭配,具有一定的独特意义。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通过解释和举例,对一些文言文固定短语进行翻译和解析。

一、八面威风八面威风是指一个人凛然有威风的样子,充满着雄伟和威严。

在古代文言文中,八面威风通常用来形容君王或将军等有权威的人物。

例如,古时候的国君出巡时,会以威严的仪仗和整齐的队伍,展现出八面威风的气势。

二、三从四德三从四德是指女性在婚姻和家庭中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

其中三从是指女子要从父从夫从子,即对父疾行,对夫贞顺,对子教化。

四德是指女子要有德行贞顺、言语谨慎、容貌端庄、手脚勤恭。

在古代文言文中,三从四德被视为是女性的行为规范,强调女性对父亲、丈夫和儿子的顺从和奉献。

三、纸上谈兵纸上谈兵是指对某件事只停留在纸上空谈而不实际动手去做。

在古代文言文中,纸上谈兵常常用来批评那些只会空谈的人。

例如,一个人只会在纸上谈论如何打仗而没有实际经验,就会被认为是纸上谈兵。

四、狐假虎威狐假虎威是指利用别人的势力和威势来欺压他人。

在古代文言文中,狐假虎威常常用来形容那些以强欺弱的人。

例如,有人借助某个有权有势的朋友来吓唬其他人,就可以说他是狐假虎威。

五、一本正经一本正经是指一个人表现得庄重认真,态度严肃。

在古代文言文中,一本正经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对待学问、事业或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态度。

例如,一个人在演讲时严肃认真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就可以说他一本正经。

六、如鱼得水如鱼得水是指一个人在某种环境中感到非常自在和舒适。

在古代文言文中,如鱼得水常常用来形容一个人找到合适的环境后的愉悦感。

例如,一个平时喜欢音乐的人参加了一个音乐会,他可能会感到如鱼得水。

七、一言为定一言为定是指说出一句话就算数,表示决定已经确定下来。

在古代文言文中,一言为定常常用来表示达成协议或决策。

例如,两个人商量好一个计划,其中一人说“我答应你的请求”,那么就可以说一言为定。

初中语文文言文常见句式归纳

初中语文文言文常见句式归纳

初中文言文常见句式归纳一、固定句式文言文固定句式,是学好文言文的法宝之一。

固定句式在解题的很多时候,可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下面是文言文固定句式的汇总。

(一)表疑问的固定句式1.安所,疑问代词“安”只能和“所”组合,表处所。

可译作“什么地方”。

例如:若徐州不定,将军当安所归乎?(《三国志·荀彧传》)2.何所,即“所何”,疑问代词前置。

是“所……者何为”的移位和压缩。

可译作“……的(人、物、事)干什么用”。

例如:卖炭得钱何所营? (《卖炭翁》)3.何以,即“以何”的倒装。

表示疑问。

可译作“用什么办法”“有什么”“为什么”“凭借什么”。

例如:何以言之?(《赤壁之战》)4.如何,奈何,若何,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

例如:(1)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误事? (《失街亭》)(2)奈何取之尽锚株,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5.如……何,译为“对……怎么办”。

例如:如太行、王屋何?(《愚会移山》)6.奈……何,译成“把……怎么办”。

例如:巫姻、三老不来还,奈之何了(《西门豹治邺》)7.何如,常用来问行为方式或事物状况,可译为“怎么样”。

“何如”还经常用于对人或事物进行比较,相当于“孰与”的用法,译为“比……怎么样”。

例如:(1)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2)王孝伯问谢公:“林公何如右军?' ’谢曰:“右军胜林公。

”(《世说新语》)8.何遵,表示问原因,译为“怎么”。

例如:此何速不为福乎?(《塞翁失马》)(二)表反问的固定句式1.不亦……乎,译为“不是……吧”。

例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2.何……为,译为“还要……干什么”。

例如:如今人方为刀姐,我为鱼肉,何辞为? (《鸿门宴》)3.何以……为,由疑问代词“何”、介词“以”和动词“为”组成。

“何以”即“以何”的倒置。

“何以……为”等于介词结构加动宾词组“为何”。

可译作“用(要)……做什么”。

文言文的特殊句式与固定句式

文言文的特殊句式与固定句式

文言文的特殊句式与固定句式一、请判断以下句式特点:_________,并总结此类句式翻译时的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即今之偶然在墓者也。

(张溥《五人墓碑记》)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苏洵《六国论》)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司马迁《鸿门宴》)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代词,这样) (苏轼《石钟山记》)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二、请判断以下句式特点:_________,并总结此类句式翻译时的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同上)(巨)偏在远郡, 行将为人所并。

(《资治通鉴》)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张溥《五人墓碑记》)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资治通鉴》)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张溥《五人墓碑记》)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韩愈《师说》)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司马光《赤壁之战》)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欧阳修《伶官传序》)三、请判断以下句式特点:_________,注意括号内省略的内容,并总结此类句式翻译时的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永州之野产异蛇,(是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

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文言固定句式的特点和翻译(上)

文言固定句式的特点和翻译(上)

文言固定句式的特点和翻译(上)固定句式,又叫“固定短语(词组)”或“固定结构”。

固定句式是指文言中某些词语经常结合在一起使用,其用法和格式已经形成固定的形式,成为大家公认的习惯用语。

这种凝固结构的中间或后面可以加入词、短语,使句子结构更加完整。

这种凝固结构在句子里一般可以当作一个整体来解释,翻译时也有固定的意义。

如果能记住教材中出现的固定句式,有时就能快速准确答题。

前面也有不少的例子,下面再举一些。

1、无以,无从,可译为“没有办法、无法、没有什么人、没有什么用(拿)来……的、不能”等。

例如:(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诫子书》)——不能恬淡寡欲就没有办法(或“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没有办法(或“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或“不恬淡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不宁静专一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明,形使动;使······明确、坚定;远,形作名,远大目标)(2)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陈情表》)――我如果没有祖母,不能活到今天;祖母如果没有我的照料,也无法度过她的余生。

(终:使……结束),(3)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鸿门宴》)――军营里没有什么可以用来取乐的,请让我用舞剑来取乐。

(“请以剑舞”后承前省略谓语“为乐”)(4)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送东阳马生序》)――家里贫穷,没有办法买书来读,常常向收藏书籍的人家借。

(致,取得,这里指买到。

假借,同义复词,借。

状语“于藏书之家”后置)2、是故,以故,是以,以是,是用,译为“因此,所以”。

例如:(1)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师说》)――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

(不必:不一定)(2)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

(《荆轲刺秦王》)――(秦王)正处在危急时刻,来不及召唤台阶下的侍卫,所以荆轲能追赶秦王。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及例句及翻译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及例句及翻译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及例句及翻译一、文言文中之的用法及例句在文言文中,“之”是一个非常常见的虚词,具有多种用法。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用法及相应的例句及翻译。

1. 代词用法“之”可以作为代词,表示与前面所指的东西或事物有关,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它”、“他”、“她”、“它们”。

例如:胡亥以信野王具所行告公子扶苏者,则三人皆泣。

胡亥曰:“尔其勇矣!天下自良将可属从。

”(《史记·项羽本纪》)翻译:胡亥以秦始皇给信里写明了如何对待吕不韦这几个人,于是大家都哭了。

胡亥说:“你们真勇敢啊!天下应该归良将帅从而供奉。

”2. 助词化用法“之”可以用作助词,放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来表示范围或对象,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

例如:岂特无损欧阳征君之计也?(《曹操传》)翻译:不仅没有损害欧阳询先生的计策,甚至还大有裨益。

3. 结构助词用法“之”可以作为结构助词,放在名词或动宾词后面,构成某些固定短语或句子。

例如:楚人闻其称吴王,则内外皆恐,且曰:“文王之子,世云能辨天下。

”(《战国策·楚策一》)翻译:楚人听说他是称誉吴王的人,内外都感到害怕,并且说:“周文王的儿子,据说能够辨析天下的事情。

”二、例句及翻译1. 青岛市即位于山东半岛之南端。

(青岛市得来于山东半岛的本质之介绍)2. 父母爱子如命,愿为子女分忧之。

(父母把自己爱子女庇护品写出来了而悲伤地)3. 生活富足者不应忘记帮助贫困弱小之。

(有钱朝贫苦以后不能提供帮助也是一个错误)4. 学习历史知识自有其意义,因此我们备齐相关资料以作复习之。

(自有学习历史知识的目标,为了使我们明白历史的未承担给接着找回相关材料已为复习做准备)总结:在文言文中,“之”是一个非常常见的虚词,可以作为代词、助词化用法以及结构助词用法等。

通过掌握其用法和例句,能更好地理解文言文中的意思,并正确翻译出来。

通过对“之”的深入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阅读和理解古代文献,丰富自己的语言修养。

古代汉语固定短语

古代汉语固定短语
独不怜公子之姊耶?——《信陵君窃符救赵》 难道公子你就不可怜您的姐姐吗?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
其……乎(邪) “难道……吗”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不亦……乎 “不也是……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 不知而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①比较委婉地表示对某一事情或问题的估计或看法 “难道不是……吗?”
然则求地利与吾书,无乃犹是刻舟求剑乎? 居简而行简,无乃太简乎?——《论语?雍也》 (在简单的基础上,再行简单,恐怕是过于简单了吧)
何所
所……者为何 “ 什么”“做什么”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
问木兰在想什么?在思念什么?
项王未有以应。《鸿门宴》 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鸿门宴》 几无所逃死。《<指南录>后序》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师说》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其李将军之谓也。《李广列传》 唯余马首是瞻!《冯婉贞》 敌未灭,何以家为?《宋史•岳飞列传》 “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困兽犹斗,况相国乎?《左传*宣公十二年》
奈……何;如……何;若……何
怎样对待或处置某人某事
“奈”、“如”、“若”是动词, 含有“对付”、“处置”、“办理”的意思; 而“何”则是补语,作“怎么”、“怎样”讲。 在中间插入的内容属于“奈”、“如”、“若”的宾语。 整个格式可译为“把……怎么样”,或“对……怎么办”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王屋、太行何?——《愚公移山》
于是:在这时,或者“在这件事上”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赤壁赋》 以为:把……当作,认为,或者“任用……人做……” 愚以为宫中之事——《出师表》 指示:指……给人看。 璧有瑕,请指示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可以:可以凭借,可以。可以调素琴,阅金经。——《陋室铭》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 至于:达到某种程度,连词,用于句首,表示自然过渡 至于负者歌于途——《醉翁亭记》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三峡》 不必:不一定,今义“用不着”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

文言文翻译常考短语

文言文翻译常考短语

一、文言文翻译短语举例1.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翻译:尊敬我的老人,也尊敬别人的老人;爱护我的孩子,也爱护别人的孩子。

2.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了解某个事物的人不如喜欢它的人,喜欢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3. 爱民如子,民亦如伤。

翻译:像爱护自己的子女一样爱护百姓,百姓也会像爱护自己一样爱护国家。

4.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翻译:了解别人的人聪明,了解自己的人明智。

5.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翻译:青色从蓝色中提炼出来,却比蓝色更鲜艳。

6.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了解某个事物的人不如喜欢它的人,喜欢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7. 知足者常乐。

翻译:满足于现状的人总是快乐。

8. 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

翻译:水滴石穿,不是一天之功。

9.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翻译:世界上没有难事,只怕有决心的人。

10.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翻译: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二、文言文翻译短语解析1. 翻译原则在进行文言文翻译时,应遵循“信、达、雅”的原则。

即忠实原文、表达流畅、语言优美。

2. 翻译方法(1)直译法:将文言文中的字词直接翻译成现代汉语,保持原句结构。

(2)意译法:根据文言文的意思进行翻译,适当调整句子结构。

(3)增译法:在翻译过程中,增加一些必要的词语,使句子更加通顺。

(4)减译法:在翻译过程中,删除一些不必要的词语,使句子更加简洁。

三、总结文言文翻译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环节,掌握一些常考的文言文翻译短语,有助于提高翻译水平。

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应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方法,力求做到忠实原文、表达流畅、语言优美。

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相信大家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言文的魅力。

中考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方法解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方法解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方法解析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固定表述一、表示反问的固定句型1.“何……之有”表示反问,其中的“之”是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有”是动词,“何……”是其宾语。

提前宾语的作用在于强调宾语。

“何……之有”可译为“有何……”。

“何”并不是宾语,而是定语。

宾语是“……”所代替的名词性短语。

如:(1)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2)亦君之力,臣何力之有?(《韩非子?难二》)――也是国君的力量,臣子有什么力量呢?2.“不……乎”“不亦……乎”是较委婉的反问说法,即“不是吗”,或者“不也是吗”。

如:(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学习了又按时去复习它,不是很高兴(的事)吗?(2)阻而鼓之,不亦可乎?(《左传?子鱼论战》)――利用敌人受阻的机会进攻他们,不也可以吗?3.“何以……为”,“为”是动词,“何”是疑问代词,作“为”的前置宾语;“以……”是介宾短语,作“为”的状语。

所以“何以……为”,等于介宾短语“以……”加动宾短语“为何”,相当于“用(要)……做什么”。

如:(1)然则又何以兵为?(《荀子?议兵》)――既然如此,那么用兵做什么?(2)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史记?淮阴侯列传》)――就要做真王了,要个假王的名义做什么?“何以……为”有时也作“奚以……为”“安……以为”。

如:(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要飞到九万里之外又向南飞干什么?(2)君长有齐,奚以薛为?(《战国策?齐策》)――您长久地据有齐国,要薛城做什么?4.“无乃……乎”,可译为“恐怕……吧”,用反问的形式,委婉地表示说话人肯定的看法。

如:(1)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私心刺谬乎?(《报任安书》)――现在您让我推荐贤士,恐怕与我的心意相违背吧?(2)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论语?季氏》)――孔子说:“冉求,恐怕该责备你吧?”二、表示疑问的固定句型1.“如……何”“奈……何”“若……何”,相当于“对(把)……怎么样(怎么办)”。

15种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

15种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

15种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文言固定句式是指由几个文言虚词搭配而成的一种固定形式的句子,这些句式在文言中有其较为固定的意义,阅读时,掌握和熟记这些较为固定的意义,有助于掌握和理解整个句子的意义。

文言固定句式是指由几个文言虚词搭配而成的一种固定形式的句子,这些句式在文言中尤其较为固定的意义。

阅读时,掌握和熟记这些较为固定的意义,有助于掌握和理解整个句子的意义。

1.无乃……乎?这是一种表示测度语气的固定格式,它表明的是对某种情况的估计或者对某件事情的认识。

一般可译为“恐怕……吧”或者“只怕……吧”。

如:①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应译为:使军队疲劳去袭击远方的国家,没有听到过这样的事。

军队疲劳力量竭尽,远方的君主对这件事有准备,恐怕不行吧?)《崤之战》。

②暮婚而晨别,无乃太匆忙?(应译为:晚上结婚而早上就得离别,只怕太匆忙了吧?)《新婚别》2.……孰与……这是一种用来表比较的固定格式,用来比较两个人的高下、优劣或两件事的得失、好坏。

它又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句中提出了比较内容的,一类是句中没有提出比较内容的。

前者应翻译成:“……与……相比,谁(哪一样)……”,后者应译为:“……与……比较起来怎么样”。

如下面的例子:①吾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漂亮?)②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项伯)跟你相比,谁的年纪大,谁的年纪小?)③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你们看廉将军跟秦王相比,怎么样?)3.……之谓也其……之谓也这是宾语提前的一种固定格式,是一种表示总结性的判断句。

应该强调一下的是在这种格式中的“之”属于结构助词,起到的是提宾的作用。

句首有“其”的也属于这种格式,而“其”属于句首语气助词,表推测,应译为“大概”。

请看下面例句:①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庄子·秋水》(听到了一些道理,以为天下没有谁超过自己了,说的就是我这种人啊!)②诗曰:“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文言文固定句式例句及翻译

文言文固定句式例句及翻译

文言文固定句式例句及翻译(一)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如……何若……何奈……何这是三个意义相同的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中间可以插入名词、代词和短语,可以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怎样对付(处置、安顿)。

”例如:①其如土石何?——又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②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如果不能端正自身的行为,怎能使别人端正呢?”在这种习惯说法中,如果插入“之”,就构成“如之何”、“若之何”、“奈之何”,可译为“为什么”或“怎么办”。

例如:林父之事君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社稷之卫也,若之何杀之?——荀林父侍奉国君,在朝廷做官,就忠心耿耿报效君主;辞官隐退时,就反省自己,以弥补过失。

实为国家的栋梁之臣,怎能为一时失职而杀他!“何如”,相当于“怎样”“哪个”。

“陛下以降侯周勃何如人也?”上曰:“长者也。

”(《史记·张释之列传》)——“陛下以降侯周勃是个怎样的人?”皇上说:“忠厚长者。

”又如:因问明帝:“长安何如日远?”(《世说新语·夙愿》)——因此问明帝:“长安与太阳哪个远?”“乎哉”,如侧重“乎”,则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如侧重“哉”,则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孟子·齐桓晋文之事》)——比如我这样的人,可以保护百姓吗?董生勉乎哉!(韩愈《送董邵南序》)——董生自勉啊!“何……为”,表疑问语气,译为“为什么……呢”。

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史记·孙吴列传》)——有人说:“你儿子,只是个小兵,但将军亲自为他吮吸疽脓,你为什么哭呢?”(二)表示比较的习惯说法:……孰与…… ……何如…… ……孰若…… ……何若……这些习惯说法都是表示比较,用来表示人或事物互相比较的结果。

都可译为“跟……比较,哪个更……”。

例如: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你们认为廉颇将军和秦王比谁更厉害?②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你认为长安与太阳相比,哪个更远?③吾孰与城北徐公美?——我和城北的徐公比谁更美?(三)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1、不亦……乎?可译为“不是……吗?”或“难道不……吗?”例如: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②今吾之优越,犹人只有腹心疾也,而王不先越而乃务齐,不亦谬乎?——现在的越国是心腹大患,但大王不先讨伐越国而去讨伐齐国,不就是错了嘛!2、何(以)……为?何……焉为?可译为“要……干什么呢?”或“哪里用得着……呢?”例如:①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我有车但是如果别人都不敢来借,那我还要车干什么呢?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3、何……之有可译为:“有……呢?”例如:①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

15种常见文言固定句式

15种常见文言固定句式

15种常见文言固定句式1.无乃……乎?这是一种表示测度语气的固定格式,它表明的是对某种情况的估计或者对某件事情的认识。

一般可译为“恐怕……吧”或者“只怕……吧”。

例子是很多的。

如:①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应译为:使军队疲劳去袭击远方的国家,没有听到过这样的事。

军队疲劳力量竭尽,远方的君主对这件事有准备,恐怕不行吧?)《崤之战》。

②暮婚而晨别,无乃太匆忙?(应译为:晚上结婚而早上就得离别,只怕太匆忙了吧?)《新婚别》教材中有一篇古文叫《季氏将伐颛臾》,其中有一句话,也属于这种固定格式。

“求!无乃尔是过与?”(句中划线句应译为:冉求!恐怕该责备的是你们吧?)2.……孰与……这是一种用来表比较的固定格式,用来比较两个人的高下、优劣或两件事的得失、好坏。

它又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句中提出了比较内容的,一类是句中没有提出比较内容的。

前者应翻译成:“……与……相比,谁(哪一样)……”,后者应译为:“……与……比较起来怎么样”。

这种格式在古文中出现的频率是非常高的。

如下面的例子:①吾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漂亮?)②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项伯)跟你相比,谁的年纪大,谁的年纪小?)③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你们看廉将军跟秦王相比,怎么样?)④某业所就,孰与仲多?《原君》(我所完成的功业跟二哥相比,谁更多?)文中的三个加线句均应译为“你跟我比怎么样呢”。

3.……之谓也其……之谓也这是宾语提前的一种固定格式,是一种表示总结性的判断句。

应该强调一下的是在这种格式中的“之”属于结构助词,起到的是提宾的作用。

句首有“其”的也属于这种格式,而“其”属于句首语气助词,表推测,应译为“大概”。

这种固定格式可译为“说的就是……啊”,或者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啊”。

请看下面例句:①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庄子·秋水》(听到了一些道理,以为天下没有谁超过自己了,说的就是我这种人啊!)②诗曰:“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文言文常用短语及翻译

文言文常用短语及翻译

一、常用短语及翻译1. 焉得:何等、如此例:子路曰:“焉得长者之贤乎?”(《论语·为政》)翻译:子路说:“何等的长者之贤啊?”2. 故曰:因此说、所以说例:故曰:“富而教之。

”(《论语·为政》)翻译:因此说:“富有并且教育他们。

”3. 乃:就、于是、竟例: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翻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复习,不是也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而不生气,不是也很君子吗?”4. 然后乃:这样以后、然后例:子曰:“君子不器。

”(《论语·为政》)翻译:孔子说:“君子不器。

”5. 道听途说:路上听来的、道听途说的例:道听途说,德之弃也。

(《论语·阳货》)翻译:路上听来的、道听途说的,是德行的抛弃。

6. 君子之交淡如水:君子之间的友谊如同清水一般淡泊例: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庄子·山木》)翻译:君子之间的友谊如同清水一般淡泊,小人之交如同甜酒一般甘美。

7. 举一反三:举一例,能推及其他例:举一反三,闻一知十。

(《论语·为政》)翻译:举一例,能推及其他,听到一点就能知道其他。

8. 贤者能而勿居:贤能的人能够而不占据例:贤者能而勿居,善者能而勿争。

(《论语·颜渊》)翻译:贤能的人能够而不占据,善良的人能够而不争。

9. 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行为作为榜样例: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翻译:孔子说:“自己的行为端正,不用命令也能实行;自己的行为不正,即使命令了也不会听从。

”10.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人没有长远的考虑,必定会有近期的忧虑例: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翻译:人没有长远的考虑,必定会有近期的忧虑。

二、总结以上列举了文言文中常见的短语及其翻译,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言文。

叶公好龙文言文翻译短语

叶公好龙文言文翻译短语

译文如下:《叶公好龙》一语,源自《新序·杂事五》。

古有叶公者,性喜龙物,凡衣饰、图画,饮食起居,无不以龙为事。

人或献龙于叶公,叶公不敢正视,避之数步。

旁人见之,不解其意,问曰:“公好龙,何为不视?”叶公答曰:“吾好龙之状,非好龙之质。

”夫叶公好龙,可谓至极。

其好龙之状,无微不至。

衣以龙衣,身披龙纹,饮食之器,皆绘龙形。

然而,叶公好龙之实质,却与众人不同。

众人好龙,或因龙之威武,或因龙之神秘,或因龙之吉祥。

而叶公好龙,却仅因其似龙之状。

一日,有人献龙于叶公,叶公见之,面色骤变,不敢正视,转身便走。

旁人见状,惊讶不已,遂问叶公:“公好龙,何为不视?”叶公答曰:“吾好龙之状,非好龙之质。

龙者,神物也,其形若兽,其性若龙。

吾好龙之状,乃因其华丽、奇特,非真龙也。

”世人皆知叶公好龙,然鲜有人知其好龙之真意。

叶公好龙,实乃好龙之华丽、奇特,而非龙之本质。

此正如世间之人,或喜权势,或喜富贵,或喜名利,皆因其外在之诱惑,而非其内在之价值。

是以,叶公好龙,虽好龙之状,却不敢直面龙之本质。

此亦如世间之人,或好金银财宝,或好声色犬马,皆因其外在之诱惑,而不知其内在之空虚。

《叶公好龙》一语,警示世人,勿为外在之诱惑所迷惑,而忘却内在之价值。

人生在世,当明辨是非,勿以貌取人,勿以物喜,勿以己悲。

如此,方能明白真谛,把握人生。

总之,叶公好龙,好龙之状,非龙之质。

此语寓意深远,告诫世人,当追求真实,勿为表象所迷惑。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亦当以此为鉴,认清事物本质,追求真善美,远离虚幻与诱惑,做一个有道德、有品质的人。

高中语文文言文固定短语翻译汇总

高中语文文言文固定短语翻译汇总

高中语文文言文固定短语翻译1、得无:表示反诘的语气,译为:莫非,莫不是。

2、否则:是两个词,否:不是这样,不然;则,相当于“就”。

3、然后:是顺接连词,可译做“这样以后”,或者“之后”4、然则:可译为“既然这样(如此),那么……5、虽然:与现代汉语不同,“虽”相当于“虽然”,“然”相当于“这样”,可译作“虽然如此”“尽管如此”6、无乃:当副词用,可译作“岂不是”,也可译作“恐怕”。

7、比及:等到,等到了。

8、盍:何不。

曷:何不。

叵:不可。

9、如何,奈何,若何:它们组成固定形式,相当于汉语“怎么样”“为什么”“什么样”等。

10、“如……何”“奈……何”“若……何”:这是上述形式的扩展,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对……怎么样”“把……怎么办”。

11、孰若,孰与:用做比较或选择,可译为“与……相比,谁(哪一个)……”;如放在动词前,可译为“怎如”“何如”“怎比得上”12、所以:表原因,译做“……的原因”。

表凭借或方法,译做“用来”“靠它来”“用来……的(根据、礼节、方法)”13、无论:不用说,更不必说。

14、卑鄙:地位卑微,见识浅陋。

15、其实:它的果实,或者“那实际情况”“它实际上”“它的实利16、不过:不超过。

17、地方:土地方圆18、山东:淆山以东。

19、可怜:可爱,或者“值得同情”20、于是:在这时,或者“在这件事上”21、以为:把……当作,或者“任用……人做”22、指示:指给……人看。

23、可以:可以凭借……24、至于:达到某种程度,或者“落到什么地步”25、不必:不一定,今义“用不着”26、因而:趁着某个机会而……27、或者:有的人,有些人28、即使:就让(使)29、智力:智谋和力量30、前进:走上前献上31、何苦:怕什么,怎么怕,怎么担心高中语文文言文官位词语1、表被任以官职的:征、辟、察、举、召、荐、进、称、补、作、表、为、就……2、表官职变化的:(1)表任命的:授、拜、除、封;(2)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

文言文介词短语翻译方法

文言文介词短语翻译方法

夫介词,言其介乎动词与名词之间,以联缀其词者也。

介词短语,则由介词与名词、代词或其他词语组合而成,用以表达时间、地点、原因、目的等关系。

翻译介词短语,非易事也。

然熟谙其法,则可游刃有余。

兹就介词短语翻译方法,略述如下:一、直译法直译法,即依照原文的语序和结构,直接翻译成汉语。

此法适用于介词短语中的名词或代词较为简单,且与汉语中的介词短语结构相似者。

例如:1. 原文:彼人于昨日来矣。

翻译:那个人昨天来了。

2. 原文:子路闻之,喜而不寐。

翻译:子路听说了,高兴得睡不着觉。

二、意译法意译法,即根据原文的意思,灵活运用汉语表达方式,使译文更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此法适用于介词短语中的名词或代词较为复杂,或与汉语中的介词短语结构不相似者。

例如:1. 原文:彼人之心,吾所不能测也。

翻译:那人的心思,我无法揣测。

2. 原文:吾闻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翻译:我听说君子行事,以静修身,以俭养德。

三、转换法转换法,即将原文中的介词短语转换成汉语中的其他表达方式。

此法适用于原文中的介词短语在汉语中没有对应的表达方式,或需强调某种特定意义者。

例如:1. 原文:吾欲一睹君之风采。

翻译:我想见一见您的风采。

2. 原文:此物非比寻常,吾不敢妄动。

翻译:这东西非同小可,我不敢轻举妄动。

四、增减法增减法,即在翻译过程中,根据汉语的表达习惯,对原文中的介词短语进行适当的增减。

此法适用于原文中的介词短语在汉语中难以表达,或需强调某种特定意义者。

例如:1. 原文:吾辈之志,不在一城一池之得失。

翻译:我们这些人的志向,不在于一城一池的得失。

2. 原文:彼人年幼无知,吾辈当以礼待之。

翻译:那个人年纪小,不懂事,我们应当以礼相待。

总之,翻译介词短语,需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方法。

然熟谙其法,则可游刃有余,使译文通顺、准确、生动。

吾辈学海无涯,翻译之路漫漫,唯有不断探索、实践,方能提高翻译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中常见固定短语翻译
⒈得无:表示反诘的语气。

译为:莫非,莫不是。

⒉否则:是两个词,否:不是这样,不然;则,相当于“就”。

⒊然后:是顺接连词,可译做“这样以后”,或者“之后”。

⒋然则:可译为“既然这样(如此)”,那么……
⒌虽然:与现代汉语不同,“虽”相当于“虽然”“即使”,“然”相当于“这样”,可译作“虽然如此”“尽管如此”“即使这样”。

⒍无乃:当副词用,可译作“岂不是”,也可译作“恐怕”。

⒎比及:等到,等到了。

⒏盍(hé):何不。

曷(hé):怎么,何时,何不。

叵(pǒ):不可,便;就。

⒐如何,奈何,若何:它们组成固定形式,相当于汉语“怎么样”“为什么”“什么样”等。

⒑“如……何”“奈……何”“若……何”:这是上述形式的扩展,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对……怎么样”“把……怎么办”。

⒒孰若,孰与:用做比较或选择,可译为“与……相比,谁(哪一个)……”;如放在动词前,可译为“怎如”“何如”“怎比得上”
⒓所以:表原因,译做“……的原因”;表凭借或方法,译做“用来”“靠它来”“用来……的(根据、礼节、方法)”
⒔无论:不用说,更不必说。

⒕卑鄙:地位卑微,见识浅陋。

⒖其实:它的果实,或者“那实际情况”“它实际上”“它的实利”。

⒗不过:不超过。

⒘地方:土地方圆。

⒙山东:崤山以东。

⒚可怜:可爱,或者“值得同情”。

⒛于是:在这时,或者“在这件事上”
21.以为:把……当作,或者“任用……人做”。

22.指示:指给……人看。

23.可以:可以凭借……
24.至于:达到某种程度,或者“落到什么地步”。

25.不必:不一定,今义“用不着”。

26.因而:趁着某个机会而……
27.或者:有的人,有些人。

28.即使:就让(使)。

29.智力:智谋和力量。

30.前进:走上前献上。

31.何苦:怕什么,怎么怕,怎么担心。

32.无以,无从: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例: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因此不积累半步一步,就无法达到千里之外;不世集细微的水流,就无法形成江海。

33.……,抑……:译为“是……,还是……”或“……,或者……”
例: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或者考察其成败的事迹,不都是由于人事所决定的吗?
34.有所:译为“有……的”(人、物、事)。

例: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死也是我厌恶的,(但是我)厌恶的还有比死更严重的,所以祸患(也)有(我)不躲避的。

35.无所:译为“没有……的”(人、物、事)。

例: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

(《指南录后序》)⒜天刚亮,在竹林里躲避哨后,(碰到)几十名巡逻的骑兵,几乎没法逃脱而死。

36.如何、奈何、若何:译为“把……怎么办呢”“对……怎么样呢”,如果之间没有插入名词、代词和词组,则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

有询问怎么处理的意思。

例:“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沛公说:)“现在出来了,没有告辞,对这怎么办呢?”
37.如……何:译为“对……怎么办”
例: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对太行、王屋怎么办?
38.奈……何译成“把……怎么办”
例:三老不来还,奈之何?(《西门豹治邺》)—三老不回来,把他们怎么办?
39.是故,是以:译为“因此,所以”。

例: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在,师之所存也。

⒜因此,无论人(身份)高贵还是低贱,无论年龄大还是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40.所以:译为“用来……的”“……原因”“……的方法”
例1: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我们离开父母亲属来侍奉您的原因,只是仰慕您的崇高品德。

例2: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老师,是用来传道授业解惑的。

41.不亦……乎译为“不也是……吗”
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愠,不亦君子乎!”(孔子)⒜“学习了而时常温习,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别人不理解我,我并不怨恨,不也是有道德的人吗!”
42.有以……,无以……:译为“有可以拿来……的”“没有可以拿来……的”。

例1:吾终当有以活汝。

(《中山狼传》)—我总会有可以拿来使你活下去的方法。

例2:军中无以为乐。

(《鸿门宴》)—军营里没有可以用来作乐的东西。

43.庸……乎:译为“哪……呢”
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我学习的是道理,哪管他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44.其……乎(邪):译为“难道……吗”。

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难道真没有千里马吗?是他们真的不知道千里马啊!
45.得无……乎,得无……耶:译为“恐怕……吧”或“莫非……吧”
例: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记王忠肃公翱事》)—你们的老人很廉洁,你们恐怕不免穷困吧?
46.无乃……乎(与),得无……乎,得无……耶:译为“恐怕……吧”。

例:无乃是过与?(《论语》)—恐怕是你们的过错吧?
47.……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译为“说的就是……啊”“大概说的就是……吧”。

例:谚所谓“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民谚中说的“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大概就是说虞国与虢国的关系吧。

48.孰与,以……孰:译为“跟……比较,哪一个……”;孰若:译为“哪里比得上”。

例: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比,怎么样呢?
49.然则:译为“既然如此,那么”
例: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这样做官也担忧,不做官也担忧,既然如此,那么什么时候才能快乐呢?
50.有……者:译为“有个……人”
例:邑有成句者,操童子业,久不售。

—县里有一个叫成名的人,读书考秀才,但是多次没有考中。

51.与其……孰若(无宁)……:译为“与其……,哪如……,哪里比得上(不如)……”
例: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

(《冯婉贞》)—与其坐着等死,哪如奋起抵抗拯救我们村庄。

52.能无……乎:译为“怎么……呢”
例: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诚信却被怀疑,忠心却被诽谤,怎能不怨愤呢?
53.(而)况……乎:译为“何况……呢”或“又何况……呢”
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现在把钟和磬放入消遣,即使有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又何况是石头呢!
54. 安能、何能、何得:译为“怎么能”
例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怎么能让我低头弯腰去侍奉权贵,叫我不能开怀民笑颜!
例2: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他的妻子说:“您漂亮极了,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