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8《观潮》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八年级上册六单元第28课《观潮》教案及反思
八年级上册六单元第28课《观潮》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将能够了解观潮的特点和原理,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潮汐的形成原因。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观察、实验和图表分析等方法,观察和记录潮汐的现象。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奇观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理解潮汐的概念和形成原因。
2.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在观察和实验过程中,分析和解释潮汐的形成原因。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播放一段有关潮汐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之后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 你们去过海边吗?有没有观察过潮汐? - 你们对潮汐有什么了解?2. 学习新课教师通过课件呈现潮汐的概念和形成原因,并与学生进行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 什么是潮汐? - 潮汐是如何形成的?- 有哪些因素会影响潮汐的高度和时间?3. 实验与观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潮汐实验和观察。
教师提供实验材料和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实验结束后,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总结潮汐的特点和规律。
4. 延伸拓展教师与学生一起观看潮汐的时间表和潮汐的高度图表,并分析其中的规律。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 为什么潮汐的高度和时间会有规律? - 这种规律与哪些因素相关?5. 小结与反思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内容,总结潮汐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潮汐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 这节课上,你觉得有哪些地方可以改进?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观察和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潮汐的概念和形成原因。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加深了对潮汐特点和规律的理解,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然而,在课堂实施过程中,有几点需要改进: 1. 实验设计:实验设计可以更加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更具体地观察潮汐的变化。
八年级语文上册《观潮》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观潮》教案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疏通文意,掌握重点词语意思。
2、整体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结构。
发现文章在写法上的特点。
3、感受某某之潮的壮观气势,享受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一.基础激趣,引导基础自学。
“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词语中都有一个“观”字,这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学生回答:“观潮”的“观”是“看”的意思。
“天下奇观”的“观”……师:快请教一下字典,查查是什么意思。
(学生查字典)师小结:“天下奇观”就是世界上奇妙的景象;“天下奇观”就是天底下奇异的景象。
(一)默读:读准第一行字音并解释句中划线词语:霆斋艨艟履倏舸泅鲸绮僦赁1.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
2.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3.倏而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4.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5.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
6.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一词多义:观潮。
天下之伟观也。
词性活用:1.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2.皆披发文身。
特殊句式:1.某某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判断句,“也”表示判断语气。
)“敌船”为火所焚。
(被动句,“为……所”表被动。
)重点翻译:1.某某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2.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3.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4.珠翠罗绮溢目,四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
5、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6、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二)诵读: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注意节奏。
(三)背读:朗诵和快读结合,直至背诵。
二.重点激趣,引导主题讨论。
(出示钱塘江大潮的片段)诗仙在《将进酒》中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中国有句俗语叫“水到东海不回头。
”可钱塘江的水则不然,每年八月要趁良辰美景从东海回趟娘家,她回来时,气势非凡,真是天下最雄伟壮观的景象,从皇帝到平民百姓,都要先睹为快。
这就是钱塘江大潮,被誉为天下奇观。
讨论话题:1.学生自由讨论:本文写的是观潮,却为什么要写除了海潮以外的诸多内容呢?2.教师点拨: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分析,我们知道本文写出了钱塘海潮的雄伟壮观,还写了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弄潮健儿的英姿、观潮人之多等等内容。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8《观潮》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观潮》第(1)课时课题:书法---写字基本知识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书写的姿势,了解钢笔书写的特点。
2、了解我国书法发展的历史。
3、掌握基本笔画的书写特点。
重点:基本笔画的书写。
难点:运笔的技法。
教学过程:一、了解书法的发展史及字体的分类:1、介绍我国书法的发展的历史。
2、介绍基本书体:颜、柳、赵、欧体,分类出示范本,边欣赏边讲解。
二、讲解书写的基本知识和要求:1、书写姿势:做到“三个一”:一拳、一尺、一寸(师及时指正)2、了解钢笔的性能:笔头富有弹性;选择出水顺畅的钢笔;及时地清洗钢笔;选择易溶解的钢笔墨水,一般要固定使用,不能参合使用。
换用墨水时,要清洗干净;不能将钢笔摔到地上,以免笔头折断。
三、基本笔画书写1、基本笔画包括:横、撇、竖、捺、点等。
2、教师边书写边讲解。
3、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姿势正确)4、运笔的技法:起笔按,后稍提笔,在运笔的过程中要求做到平稳、流畅,末尾处回锋收笔或轻轻提笔,一个笔画的书写要求一气呵成。
在运笔中靠指力的轻重达到笔画粗细变化的效果,以求字的美观、大气。
5、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发现问题及时指正)四、作业:完成一张基本笔画的练习。
板书设计:写字基本知识、一拳、一尺、一寸我的思考:通过导入让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这是书写的起步,让学生了解书写工具及保养的基本常识。
基本笔画书写是整个字书写的基础,必须认真书写。
课后反思:学生书写的姿势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要加强训练,基本笔画也要加强训练。
总第(2)课时课题:书写练习1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教会学生正确书写“杏花春雨江南”6个字。
2、使学生理解“杏花春雨江南”的意思,并用钢笔写出符合要求的的字。
重点:正确书写6个字。
难点:注意字的结构和笔画的书写。
教学过程:一、小结课堂内容,评价上次作业。
二、讲解新课:1、检查学生书写姿势和执笔动作(要求做到“三个一”)。
2、书写方法是:写一个字看一眼黑板。
八年级上册六单元第28课《观潮》教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八年级上册六单元第28课《观潮》教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八年级上册六单元第28课《观潮》教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教学设计1注:此教案仅供参考。
第一部分:教学背景分析1. 教学对象本课是初中阶段的八年级学生,是在语文方面基础相对扎实的学生。
2. 学情分析学生在读到《观潮》这篇文学作品时,首先先于认识它是一篇类似散文的文学作品,其次,他们需要学习一些新的文学知识和文学运用技巧。
然而,由于这篇文学作品涉及到的现象和道理较为深奥,因此可能会出现一些困惑,比如“何谓‘静水流深’?”等等。
3. 教学目标通过此节课的教学,希望能够使学生实现以下四个方面的目标:(1)理解本文的主题思想,也就是深奥的“静水流深”亦或是“波澜不惊”等等。
(2)学习相关的文学知识和文学运用技巧,同时也尝试着自己仿写文学作品,以便拓展自己的文学素养。
(3)提高学习的兴趣和乐观的态度,尤其是做到“不为失败所惧”的品质。
(4)培养学生阅读和写作的能力,不断努力提升自己的语文能力素养。
第二部分: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1)主题思想:观潮(2)写作特点:描写细致,语言生动(3)文学知识:感恩、阳光心态、拟人、照应、音景交融等等。
2. 教学目标(1)理解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静水流深、波澜不惊,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和乐观的态度;(2)熟悉本文的写作特点,如描写细致、语言生动等等,从而更好的进行仿写和自我提高;(3)了解和掌握相关的文学知识和文学运用技巧,如感恩、阳光心态、拟人、照应、音景交融等等,从而更加全面的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4)培养学生阅读和写作的能力,从而不断的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3. 温馨提示在进行教学时,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课节教学的基本要素,以便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引入课文之前,可以通过询问让学生将自己刚刚学习的一些知识和已经掌握的文学知识告诉大家。
在课程过程中,还可以采用举例法、拓展法、智辩法等等进行互动交流,共同探讨和解决语文学习的难点和疑惑。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8课《观潮》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1)积累文言字词。
(2)了解我国南宋时期钱塘江潮的盛景和观潮的盛况。
(3)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豪情,争做时代弄潮儿。
教学重点
1、读懂读通文章,积累文言词句。
2、把握文章主题思想,理解作者的表现方法。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了解南宋时的观潮活动。
2、引导学生很好地理解体会作者语言文字的表现力。
2、研读文章内容,欣赏语言美,感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特点。
(1)、第一段中,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句子有哪些?作者按怎样的顺序写景?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潮来之状进行描写的?采用怎样的修辞方法来表现?
(2)、水军演习的场面写得扣人心弦,其精彩之处表现在哪里?这样一场复杂的演习活动,而结在“烟消波静”的静景上,这是采用怎样的写法?采用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作者在描写了浙江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象之后,又花大量的笔墨来写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和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术,使得两者相得益彰。人借水势,水借人势;人助水势,水助人势。 这样的描写,使雄伟之上更添雄伟,壮观之上更添壮观;使自然美与人文美相互融合,相互映衬,给读者极其美妙的感受,在身临其境中受到美的熏陶。
南宋的国都是临安,即现在的杭州,观潮地当时在临安城南(今由于江水改道已移至浙江海宁),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当日上到宫庭下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南宋词人周密曾经观看了钱塘江涌潮,并将自己的所见所闻生动的描绘了出来,现在就让我们随着南宋词人周密走进《观潮》,领略钱塘江大潮的伟观吧。
倏尔(shū) 一舸无迹(ɡě) 善泅(qiú) 僦 赁(jiù lìn)
罗绮(qǐ) 鲸 波(jīnɡ)
(2)辨明词义: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8课《观潮》教案及反思 新人教版
《观潮》【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疏通文意,能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了解我国南宋时期钱塘江潮的盛景和观潮的盛况。
3、体会作品的语言特色,提高审美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文描写了钱塘江潮的雄伟壮丽,展示了自然的不凡魅力;通过描写弄潮的民俗,展示了弄潮儿的不凡风采。
学习它,可以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豪情,争做时代弄潮儿。
【教学重点】精彩的场面描写,精巧的结构安排。
【教学难点】抓住景物特点,多角度摹状的写景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一、激情导入诗仙李白在《将进酒》中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中国有句俗语叫“水到东海不回头”。
可钱塘江的水则不然,每年八月要趁良辰美景从东海回趟娘家,她回来时,气势非凡,可谓是“天下第一奇观”,从皇帝到庶民,都要先睹为快。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宋代周密的《观潮》。
“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词语中都有一个“观”字,这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观潮”的“观”是“看”的意思。
“天下奇观”的“观”是景象的意思。
二、介绍作者和背景1.周密( 1232—约1298)南宋文学家。
家公谨,号草窗、四水潜夫等,原籍济南,后为吴兴(今属浙江湖州)人。
宋末曾任义乌令等职,宋亡不仕,以歌咏著述自娱。
其词讲求格律,与吴文英(梦窗)并称“二窗”。
他工诗能文,亦善书画。
著有《草窗韵语》、《草窗词》、《武林旧事》、《癸辛杂识》等。
此篇选自《武林旧事》。
《武林旧事》一书写于宋亡之后,书中缅怀先朝旧事,感慨世事盛衰无常,记载南宋岁时风俗、市井娱乐与游观之盛。
2.介绍背景。
钱塘江观潮,历史悠久,有文献记载的就有两千多年,为宋朝时最盛。
现在观潮在浙江海宁,但在宋代,观潮胜地却在临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市。
南宋定都临安,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都要举行观潮盛典。
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
观潮课文教案
观潮课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观潮》一文,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文章的内容,了解潮汐现象的形成原因和影响作用。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讨论和思考,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观潮》一文,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文章的内容,了解潮汐现象的形成原因和影响作用。
2. 教学难点:通过学生的讨论和思考,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课文《观潮》,黑板、粉笔、学生课本、教师课件等。
2. 材料准备:课文理解题、讨论题等。
四、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图片或者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忆在海边或者海洋中看到过什么现象,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为本节课的教学做好铺垫。
2.阅读课文教师让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观潮》,然后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2)潮汐是怎么形成的?(3)潮水对人类有什么影响?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潮汐现象的形成原因。
3.课文理解教师让学生阅读课文并回答下列问题:(1)潮汐的周期是多长时间?(2)潮汐的高潮和低潮分别在什么时候发生?(3)潮差是什么意思?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可以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4.小组讨论教师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讨论以下问题:(1)你们认为潮汐现象对人类有哪些影响?(2)如果你是一位海岸防护工程师,你会采取什么措施来防止潮汐侵蚀海滩?教师在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鼓励他们提出不同的观点和解决方法。
5.小结与展示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和总结。
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反馈和展示,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有所体验和收获。
六、作业布置教师布置阅读相关资料并写一篇与潮汐相关的文章,引导学生了解更多关于潮汐的知识,并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观潮》的教学设计方案【优秀5篇】
《观潮》的教学设计方案【优秀5篇】《观潮》教学设计篇一一、解读文本,感知“天下奇观”。
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称颂。
明代诗人王在晋曾经在《望江台》中写道: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水自天来。
《观潮》这篇课文介绍了农历八月十八钱塘江大潮涌来时的雄伟壮观、惊心动魄的景象。
“奇”,作为主线始终统领全文。
潮来之前,作者通过观潮人群急切心情的描写,从侧面突出了一个“奇”。
潮来之时,作者把潮水由远及近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交织在一起描写,再现了大潮的势不可挡,进一步突出了一个“奇” 。
潮头过后,余波“漫天卷地地涌来”,可见潮头虽去,气势犹在。
留给我们的仍是一个“奇”。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1、理解“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等精彩词句,提高学生品读词句的能力。
2、通过语感训练,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让学生感悟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对自然奇观,壮美山河的热爱之情。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讲述描写“潮来之时”的所见、所闻、所感。
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生动而有层次地描述钱塘江大潮的雄奇。
二、以学定教,探究“天下奇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
四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读自悟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读去悟,去感受文中的思想感情。
根据对文本的解读和对学生的分析,我采取了以下教学策略。
1、创设情景,感受大潮的雄奇。
在教学《观潮》这一课时,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更好地理解课文。
2、重点切入,体验大潮的雄奇。
重点讲述课文最扣人心弦的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让学生充分地品味课文中的精彩语言,受到感染和熏陶,这样教学抓住了本节教学的重点,突破了难点。
3、品读赏析,感悟大潮的雄奇。
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
教学中,我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读,让学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
观潮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观潮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 精确认读文中生词、把握结构支配及各种修辞手法。
2 学习写景与叙事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布置预习,辅导。
问答法、争论法、诵读法。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壮丽。
2从民俗风情感受传统文化美的一面。
教学重点1 生词及文言常用词汇。
2 结构支配、语言组织、白描手法等方面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1 对钱塘潮形成直观整体的印象。
2 感受自然之美和传统文化美。
课时2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1 传看相关资料,要求同学讲诉自己心目中的钱塘潮。
争论,描述。
2 要求同学了解时代背景和当时的风俗,导入课文。
二、指导同学朗读课文并翻译。
1 指导同学朗读。
(1)放录音带,示读。
(2)自由朗读。
(3)抽取一名同学范读,并加以指正。
(4)同学齐读。
2 指导翻译。
(1)同学参照解释以及工具书自行翻译。
(2)由同学举出难以理解的.语句,争论,老师小结。
(3)抽取部分同学翻译重点语句。
(4)抽取部分同学翻译段落,一同学翻译全文。
(5)齐读课文。
三、梳理文章结构。
1 同学思索文章的行文思路及结构支配。
2 争论并抽取几名同学回答。
3 老师小结。
其次课时一、回顾上节课学习内容,深化学习。
1 导入课文。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观潮的主要内容,形成了一个初步的印象。
这节课我们主要来学习本文所用的一些修辞手法、艺术技巧及有关的民风民俗。
2 提问的方式检查同学对上节课的把握状况。
二、品尝修辞。
1 速读一遍文章,在读的过程中留意修辞方面的内容。
2 逐段分析讲解修辞的运用,及其对文章内容的表达作用。
三、民风民俗的延长1 叙述一些民风民俗的学问。
2 叙述的过程中一起翻译文中的段落。
四、指导完成课后练习题。
1 同学自主完成。
2 争论沟通。
3 老师小结。
【观潮人教版八班级上册语文教案】。
《观潮》优秀教学设计6篇
《观潮》优秀教学设计6篇《观潮》优秀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齐头并进、漫天卷地”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2、初步学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3、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记叙。
2、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体会当时人们的心情。
3、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提高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
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
2、搜集反映钱塘江大潮的文章和图片。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直奔“潮”,整体感知1、释题知“观潮”。
同学们,我们已经预习过了课文,着而的“潮”,就是指钱塘江大潮,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吗?2、入文理解“观潮”(1) 导入:钱塘江大潮是我国的一大自然景观,现在就让我们随着作者一同走近它、触摸它、观赏它、!(2) 读文。
请大家快速地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找到文中具体告诉“我们观潮”的时间、地点、事情的这一句。
A 这里的“这一天”和“这里”分别指的是什么?你能联系上下文改一改,自己试者说一说吗?B “据说”怎么讲?自古以来堪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今天“我们”这些人亲眼目睹了,究竟是否与“据说”的一致呢?请同学们认真地读一读课文,想一想。
二、品位“奇”,感觉奇观师:你认为“天下奇观”奇在哪里呢?1、边默读课文边用“??”画出最能感受到大潮“奇特”的语句。
读一读句子,说一说体会。
(小组交流、汇报)2、重点品读“潮来时”的“奇”:壮观、奇特。
课件出示:某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某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件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3、学生读句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师:此时此刻,你心中最想说的是什么?眼看潮水就要来了,带给你的感受又是什么呢?(适时引导学生联系“闷雷滚动,一条白线”的情景谈感悟。
八年级语文上册 28《观潮》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观潮《观潮》是第一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作者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以生动的语言展现了被人们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雄伟壮观的景象。
这篇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是先总的介绍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然后按照“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退之后”的时间顺序,描写看到、听到和感到的壮观景象。
在重点部分“潮来之时”又按从远到近的顺序,抓住潮声、潮形写出了潮来时的惊心动魄。
作者这样清晰的行文顺序,既向学生们揭示了怎样按照一定的顺序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也提供给学生读文,理清文章脉络的一个扶手。
八年级是初中阶段由低向高发展的关键期,八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读自悟能力,如:他们在初读课文中,会比较容易地抓住全文的行文顺序,也会在自由读中相继找出直接描写潮水的语句,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变化,因此在教学中,针对学生可以自悟到的,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读去悟。
但透过那一系列“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风号浪吼”等的精妙、生动的描写,从而感受到钱塘江大潮不愧是“天下奇观”,那雄伟壮观的景象一次次映像在学生的头脑中,这是八年级学生难以自读自悟到的。
虽然八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与人交流,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有限,透过一系列精妙、生动的文字去想象的能力还有待于培养和提升。
1.结合课文理解“横贯”、“天下奇观”、“人声鼎沸”、“风号浪吼”、“涨”等词语及比喻句。
2.体会本文的创作特点,领会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3.了解钱塘江大潮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精彩的场面描写,精巧的结构安排。
体会本文的创作特点,体会作者蕴含的思想感情。
一课时八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日益增加,但他们的认识能力有限,对文字描写的景象难以形成深切体会,因此,要采用创设情境法、多媒体辅助法进行教学。
阅读教学中,朗读是最重要、最经常的练习,因为在朗读的过程中可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因此,还将采用朗读法进行教学。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观潮》教案及反思优秀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观潮》教案及反思优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写作等方式,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欣赏美的情感。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潮的壮观。
2.学习课文中的写作方法和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描述大潮场面的词汇和句式。
2.深刻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钱塘江大潮的视频,引导学生感受大潮的壮观。
2.学生谈谈自己对大潮的印象。
二、整体感知1.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三、深入分析1.分析课文第一段,引导学生理解大潮来临前的氛围。
a.学生找出文中描述氛围的词语。
b.教师解释词语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
2.分析课文第二段,引导学生感受大潮的壮观。
a.学生找出文中描述大潮的词语。
b.教师解释词语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
c.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大潮的场面。
3.分析课文第三段,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
a.学生找出文中表达情感的词语。
b.教师解释词语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
c.学生谈谈自己对作者情感的理解。
四、写作训练1.教师给出一个关于自然景观的写作题目,要求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方法和修辞手法。
2.学生分组讨论,互相交流写作思路。
3.学生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4.学生展示作品,教师点评。
五、课堂小结1.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教学反思】1.学生对大潮的印象较为深刻,但在描述大潮场面时,词汇和句式较为单一。
今后教学中,我要加强对学生词汇和句式的训练,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2.在分析课文情感时,部分学生难以理解作者的情感。
今后教学中,我要更加注重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
3.写作训练环节,部分学生写作思路不够开阔。
今后教学中,我要多提供一些写作素材,帮助学生拓宽写作思路。
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8 观潮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观潮
整体感知自主学习
激情互动魅力精讲拓展延伸
1、读准多音字:
闷(mèn)雷薄(bó)雾风号(háo)浪吼(hǒu)
涨(zhǎng)起颤(chàn)动
指名读课文,正音。
2、同桌互读,评定等级。
3、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介绍钱江潮。
4、理清文脉。
(1)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给课
文分段。
(2)同桌交流。
(3)说说各段的段意。
自学导航
1.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
潮的?(板书)
2.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小组自己解决有
关词语方面的问题。
3.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板书:笼罩白雾
风平浪静)指导朗读。
4.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从哪感受到的?
默读读课文,进行画批。
小组合作学习。
(1)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2)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3)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
1.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
引出“天下奇观”。
导入3.4自然段。
学生阅读课文内容,
思考教师提出的问
题,并标注疑难
组间合作小组
组内合作学习
反馈合作成果,构建
全体读书感悟氛围。
引导小组感悟。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8《观潮》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第二十八课观潮教学目标1.疏通文意,掌握本课重点的文言词句。
2.感受钱塘江潮宏伟壮观的景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3.体会本文精炼生动的语言,感受文章多描写的自然之美和人情之美。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本课重点的文言词句。
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豪情,争做时代弄潮儿。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南宋的国都临安,即现在的某某,观潮地当时在城南(今由于江水改道已移至某某某某),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
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
当日上到宫庭下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
今天,我们和周密一道去体味一下南宋都城的生活风俗吧!一、自主探究——预习与交流【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1.朗读课文,圈点课文的生字词。
霆.(tíng) 斋.(zhāi) 艨艟..(méng chōng) 履.(lǚ) 倏.(shū)舸.(gě) 泅.(qiú) 僦赁.. (jiù lìn) 仞.(rèn) 绮.(qǐ)2.理解课文的重点词语。
(1)一词多义方:①方其远出海门(当……时)②方出神(正)③方七百里(面积)观:①观潮(观看,动词)②天下之伟观也(景象,名词)仅:①仅有“敌船”为火所焚(仅仅)②仅如银线(几乎,将近)为:①仅有“敌船”为火所焚(被)②海涌银为郭(成为)③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算是)以:①以此夸能(凭借)②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和时间词等连用,表示时间助词)势:①势极雄豪(气势)②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阵势)能:①以此夸能(本领)②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能够)(2)词类活用①天下之伟观.也。
(动词作名词,景观,景象。
)②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形容词作动词,穷尽。
)③皆披发文.身。
(通“纹”,原指花纹,名词作动词,画着纹身;刺着花纹。
)④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
(名词作动词,树立,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潮》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读懂读通文章,积累一些文言词句。
2.整体把握文章,学习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3.品读赏析文章,感受其自然美、人情美。
[教学重点]
目标①
[教学难点]
作者映衬手法天衣无缝的运用。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诗仙在《将进酒》中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中国有句俗语叫“水到东海不回头。
”可钱塘江的水则不然,每年八月要趁良辰美景从东海回趟娘家,她回来时,气势非凡,真是天下最雄伟壮观的景象,从皇帝到平民百姓,都要先睹为快。
钱塘江观潮,历史悠久。
有文献记载的就有两千多年,为宋朝时最盛。
现在观潮在浙江海宁,但在宋代,观潮胜地却在临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市。
南宋定都西安,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都要举行观潮盛典。
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
2.认读。
(1)读准字音。
艨()艟()倏()泅()舸()雉()
溯()僦()绮()溢()
(2)读懂词义。
①同义词释义联读。
略:略不相睹()略不沾湿()
虽:虽席地不容闲也()虽我之死,有子存焉()皆:皆披发纹身()皆出酒食()
既而:既而渐进()既而儿醒()
②生词释义点读。
珠翠罗绮溢目________________ 倏尔黄烟四起_____________ 方其远出海门________________
③通读句子,指出其修辞方法。
A.出没于鲸波万仞中()B、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
3.研读。
(1)本文作者采用分镜头摄影的笔法,分别写了涨潮、水战、弄潮、观潮的盛况。
按“自然美”和“人情美”的板块,将文章分为两部分,第一段自然美,第2——4段人情美。
从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的角度,可将文章分为两层,第1——3段正面描写,第4段侧面烘托。
(2)第4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以人多马众侧面烘托出浙江潮的壮美。
4.赏读。
(1)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
激射,吞天沃日,势机雄豪。
写涨潮,由远而近,顺势而下,挽狂澜于笔端。
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写尽了大海的威仪和气派。
对潮水从形、色、声、势四个角度进行描绘,如:“仅如银线”写其形;“玉城雪岭”状其色;“大声如雷霆”描其声;“际天而来”“震撼激射”“吞天沃日”绘其势。
(2)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和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屡平地。
倏尔黄烟四起,任务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写参演船舱之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阵势变化多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演练技艺之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双方习战之激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写"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亮点探究。
(1)《观潮》第一句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点拨:用渲染的手法揭示了描写对象,点明了题旨,揭示了中心,可以说集全文要义于首句。
(2)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色、绘形、绘势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
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观潮”的?
点拨:作者从四个方面写观潮:潮来之状,演兵之威,弄潮之技,观潮之盛。
作者由远而近写“潮来之状”,“演兵之威”是散文精彩的一笔,作者生动地描写了南宋水军演习的情景。
“弄潮之技”更让观众大开眼界。
“披发文身”写弄潮儿的外形,“溯迎而上”写弄潮儿的猛勇,“出没于鲸波万仞”写弄潮儿的矫健;“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写弄潮儿的绝技超凡。
最能表现“观潮之盛”的语句是“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
”作者以“十余里”的路途之长表现观潮场面之大,盛况空前;以“车马塞途”写看客之多;以“虽席地不容闲也”写观潮人拥挤之极。
(3)渲染,烘托和对比是作者在文中所运用的三种写作方法,请各找出一个例句,说说它的作用。
点拨:“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机雄豪。
”是渲染钱塘江大潮的“伟观”,增强了艺术效果。
烘托又称“衬托”,“映衬”,如“饮食百物皆倍穹于常时”是烘托观潮人极多和观潮盛况。
“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是对比,突出了吴中健儿弄潮表演技艺超凡。
(4)试从课文中找出一些精彩恰当的词语,说说它们的妙处。
点拨:“吞天沃日”动词“吞”“沃”极有气势。
“倏尔”一词表现了水军动作神速。
动词“披”“文”“持”“争”“鼓”“迎”“上”“出”“没”“腾”“变”“沾“的连用,写出了弄潮儿生龙活虎般的形象特点,表现了动态美。
“虽席地不容闲也”的“也”是用来加强肯定语气的助词,强调观潮的人特别多。
6.背读。
[课堂练习]
1.读,背。
2、课后习题。
[板书设计]
观潮
周密
涨潮(状)情
水战(威)景
弄潮(技)交观潮(盛)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