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意义浅析——以晋商为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域文化是区域的形象,决定着区域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决定着区域的品牌和魅力。地域文化研究就是要开发所在地区的传统文化资源,弘扬本地区优秀的传统文化,打造本地区真实的名片,展现本地区的魅力和风采。

地域文化研究,通过对本地区全面的文物普查和考古遗址抢救性发掘,以及有关典籍和遗存的保护、整理,可以真实了解和正确认识本地区的历史和文化。
地域文化也是生产力,地域文化是明天的区域经济,这已成为国内外专家和学者们的共识。美国学者亨廷顿在冷战结束后即向世人宣告:21世纪的竞争不再是经济的竞争、军事的竞争,而是文化的竞争。一定的区域经济形成了一定的地域文化,而地域文化又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反作用力。
地域文化不仅能为地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文化氛围,而且通过与地域经济的相互融合,形成文化经济,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直接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和增强经济竞争力的基础因素。地域文化本身也可以发展成为重要的产业,随着现代社会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精神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地域文化在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同时,逐渐地发展成为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硬件产业.通过卓有成效的地域文化研究,使区域内许多不为人所知的历史名胜、地方风物、重大事件的相关遗址、重大人物的生平与活动场所等,成为观光名胜。有关部门可以很好地开发和利用这些文化资源,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文化产业和观光、旅游文化链,带动本地区的交通运输、商业贸易、餐饮服务、旅游观光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并形成连锁反应,促使本地区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


在文化的多元组合中,地域文化始终处在非主流的、边缘的地位。但是国内对地域文化的研究,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特别是近几年来,由于受到经济发展的推动与文化研究的深入,这一课题越来越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他们的研究不仅丰富与深化了中华文化的整体内涵,同时也提升了地域文化自身的品位,对地区政治经济的发展都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当然,我们也应看到,地域文化研究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课题,而当前的研究尚须深化与加强。为此,
[提 要]本组讨论以越文化研究为例,探索地域文化研究的方法与视角。朱文斌一文检讨了当前越文化研究范式的局限,提出了范式转换的问题;陈越、梁涌两文分别从空间与时间的存在与发展上对越文化作了动态描述。其中,陈文从文化模式的角度,把越文化概括为“

剑一书”文化;梁文则从交流与传播的角度,揭示了越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地域文化的地域性质
近年来, 我国地域文化名称繁多、五花八门, 如长江文化、黄河文化、峡文化、黄山文化等草原文化、中原文化、水乡文化等吴越文化、荆楚文化、齐鲁文化、巴蜀文化等这些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地域文化的繁荣, 笔者以为透过这一现象, 我们可以看到地域文化研究中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即地域文化的地域性质如何如何确定地域文化的地域范围
首先, 我们不能以行政区划作为确定地域文化地域范围的标准地域文化的确定是以文化地域的相对独立为依据的, 行政区划虽多是历史的形成的, 但它与文化地域并非完全一致, 因而不能作为划分地域文化的条件和准绳。目前我国的地域文化研究有很多是以行政区划作为划分地域
文化的参照, 这是很不妥当的。我们应尊重文化自身发展的规律如我们提出“ 三秦文化” , 即“ 陕西文化” 是以行政区划为依准的, 实际上三秦文化包括有陕北榆林文化、关中文化、陕南文化等几个地域的文化, 而它们之间有些的共同性是很少的如榆林文化和关中文化, 所以, “ 三秦文化”的提法是否妥当, 值得思考。其次, 确定文化地域时,文化地域与地理区域多是统一的。文化地域的确定是以文化的地域性范围为根本标准的。文化又是历史地形成的,在其形成的早期, 地理条件环境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并渗透在文化之中, 成为构成地域文化地域性特征的基因。故而地域文化的地域范围在一定程度上与地理条件范围是相统一的。我们在确定文化的地域时可以地理区域为参照。如“ 齐文化” 借用历史上的名称的地理范围是相对独立的, 同时又构成了具有区域特征的地域文化。最后, 地域文化的确定还要注意到一定的层次性。文化地域具有相对独立性, 也有一定的层次范围, 对此, 我们
要有所认识。如从大范围讲,可将中国文化分为北方文化和南方文化, 如将范围逐层放小, 又可将北方、南方文化层层细分。在研究和行文中, 我们一定要注意到地域文化的地域层次, 切勿造成思想上和逻辑上的混乱。作者通讯处西安联合大学

关于地域文化的内涵和特征的界定问题许多专家学者都认为非常重要
(一)关于地域文化内涵的界定
关于什么是地域文化,有学者认为,单就地域文化的一般概念和表述来讲,目前学术界并不存在大的分歧。因为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学术界对这个问题就已经大体上取得了一致认识。地域文化或称“区域文化”是一门研究人类文化空间组合的地理人文学科 ,与文化地理学大同小异。然而,由于在

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随着年代的日渐久远和人口的不断迁移,景物易貌,疆域也就变得越来越模糊不清了。因此,在涉及到地域 文化研究中的诸多具体问题时产生歧义也就是很正常的了。与会学者大都认为,在地域 文化研究中广泛存在的这些不同的理论观点和意见,既有研究角度的不同,也有观察理解上的差异,但从根本上来说主要原因还是对地域文化的内涵认识不足,对地域文化的本质特征把握不准,特别是没有把地域文化与非地域文化区别开来。
(二)关于地域文化的特征
地域文化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要准确把握地域文化的本质内涵,从而促进地域文化研究的健康发展,就必须全面研究和认识地域文化多侧面多 层次的基本特征
1.关于地域文化与非地域文化区别的相对明确性。
为什么在地域文化的一般概念已有明确论述以后,具体到对某一地域文化进行界定的 时候仍然会产生歧义?有学者指出,关键的问题还是混淆了地域文化与非地域文化。例 如在讨论齐文化的相关问题时,提出“文化无国界”说,并以基督教文化、伊斯兰教文 化、佛教文化与东方文化、西方文化为例来说明,就存在一个混淆不同性质的文化区别 的问题。因为东、西方文化属于地域文化的范畴,而基督教文化等宗教文化则属于领域 文化范畴,二者在性质上是不同的。
2.关于地域文化形成机制的独特性。
有学者认为,地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是众多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起关键作用的主 要有两个因素:地理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人文因素,并对这两种因素在地域文化形成和 发展过程的作用及其互动制做了剖析。
3.关于地域文化的稳定性和传承性。
与会专家学者认为,地域文化是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中,在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社 会因素等多重要素的综合作用下,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逐步孕育
和形成的。因为 其形成要素和机制均具有特殊性,就造成了地域文化发展中表现出较强的形态上的稳定 性、历史发展上的传承性和文化外观上的独特性。
4.关于地域文化划分标准的多重性。
与会的专家学者主要提出了以下几种观点:一是以地理相对方位为标准划分,如东方 文化、西方文化、江南文化、岭南文化、西域文化、关东文化等;二是以地理环境特点 为标准划分,如长江三角洲文化、黄河文化、运河文化、海岛文化、大陆文化、高原文 化、草原文化、绿洲文化等;三是以行政区划或古国疆域为标准划分,如云贵文化、巴 蜀文化,齐文化、鲁文化、秦文化、晋文化、楚文化等。
5.关于地域文化域界的相对模

糊性
还有学者认为地域文化的域界总体上来说应该是明确的,但具体划分时在许多情况下 又是模糊的。因此,地域文化研究中的关于地域文化的域界问题,不能要求像地理学那 样精确,这是因为越是追求精确,可能反而会与历史的实际越远,越不利于地域文化研 究的深入发展和学科的健康成长。

四、地域文化的当代价值
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是源远流长、博大宏伟的中华文化的有机 组成部分,是文化多样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具体体现,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 要源泉。
(一)地域文化与物质文明。地域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互动的。一方面地域文化为地域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文化氛围;另一方面,通过与地 域经济的相互融合,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在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地域文化也 丰富了自身的内涵,提高了其社会影响力。专家学者们一致认为,当今社会,文化与经济水乳交融、互为依托,已经找不到没有文化标记的产品,找不到不借助文化影响的销 售,也找不到不体现文化意义的消费。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 和凝聚力之中。山西之所以明清以来商业 发展迅速,是跟晋文化中纯朴诚实的特点分不开的。在商业活动中,只有诚实守信,才能站稳脚跟。晋商票号之所以在明朝发展,并在清朝名震天下,主要得益于晋文化中纯 朴诚实的精髓。从某种意义上说,地域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它的作 用是双向的。比如儒家文化沉积的传统优秀文化,一方面极大地丰富了独特的地域特色 ,给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载体和推动力;另一方面,儒家文化在代代相传的潜 移默化中,逐渐形成了一种非常顽固的思维定势,一定程度上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从本质上说,由于儒家强调等级秩序、人伦人情、重农轻商(重本抑末),是一种与自然经济 (农业社会)相联系的文化形态,缺乏现代市场经济所要求的平等、自由、交换、互利、 契约等观念,因此,如不经过“创造性转换”,是很难自发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的。
(二)地域文化与政治文明。丰厚的地域文化是文明政治的土壤。专家们说,我国的传统政治文明历史悠久,可谓世界政治史的先驱,地域文化中大量的积极成果和文明智慧 ,对于促进政治稳定,提升人的民主意识有重要的借鉴作用。主要从三个方面 探讨了地域文化对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现实启示作用。一是民本思想的实践。这一点在齐文化中表现得特别突出。齐文化

中民本思想的重要体现是重视民众 的作用,主张“民贵君轻”,具有利民顺民、爱民恤民、富民安民的特点。“国之所以 为国者,民体以为国”,“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凡治国之 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这些思想都具有鲜明的人民性和进步 性,因而直到封建社会末期仍是一些进步思想家和政治家高举的一面旗帜。我们今天研 究齐民本思想内容,就是要弘扬古代优秀文化传统,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一切从 人民的利益出发,使人民群众真正当家作主,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二是大一统 的价值观念。法家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墨家提倡“天子唯能一同天下之义, 是以天下治也”,儒家强调“四海之内若一家”的局面。“大一统”的理念根植于中华 民族的内心深处,成为人们衡量政治有序、天下有道的主要标志,这也是爱国主义的重 要渊源。我们今天弘扬“大一统”精神,就是要不断巩固民族认同、国家统一的文化意 识,尽早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研讨中还有学者指出,闽台的五缘文化即亲缘、地缘、 神缘、业缘、物缘,在海外华人社会中表现得尤其突出,其精神内核是中华文化中的群 体本位。中华文化具有巨大的凝聚力量,这个力量不是虚幻的,凭空产生的,而有载体 、有介质的由“五缘”关系构成的网络,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载体和介质。五缘文化就 是连接和沟通海峡两岸的“五座桥梁”。三是崇德重法,德法兼顾。崇德重法,德法兼 顾是齐鲁文化中一个非常突出的思想观念,无论是思想家的论述,还是政治家的施政实 践,对处理德治与法治的关系问题,都有十分明确和清醒的认识。有学者指出,鲁文化 的代表孔子是一位典型的德治主义者,但孔子认为治国不可不有“德法”和“刑罚”。 从《孔子家语》的《执辔》篇看,孔子将“德法”与“刑辟”对举,他把治国形象地比 喻为驾车,而把德法看作统御人民的工具。刑罚何时为用?刑罚怎样作为德法的补充?孔 子认为应在德教难行之时。刑之设不独为刑,更在于止刑,惩恶不是终极目的,劝善才 是最高宗旨。齐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管仲、晏婴都重视礼治,但在重视礼治的同时十分 强调法治,强调法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崇尚“法出于礼”、“仁义礼乐皆出于法”。 齐鲁文化中德治与法治结合的思想具有永恒的意义,在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的今天仍然 有着十分强烈的现实价值。传统地域文化根植于小农经济,历史上与宗法等级制度及专制政治联系在一起,多属维系封建政治与经济统治的官方意识

,与我们今天提倡的民主政治建设多有相悖,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剔除的糟粕。
(三)地域文化与精神文明。专家学者们认为,当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与社会进步相适应的新思想新观念丰富着人们的精神世界。与此同时,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骗欺诈活动有所蔓延,黄赌毒、黑社会等丑恶现象沉渣泛起,奢侈浪费、贪污受贿等腐败问题触目惊心。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之一,就是要加强人们的思想道德建设。而地域文化中的许多优秀传统,对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专家们指出,儒家就给我们留下了崇尚道德的传统,儒家强调道德对于社会和人生的 重要性。首先有无德行构成人们人格评价的直接依据。其次,道德还是人们待人处世的行为准则。儒家认为仁义之心是人之生命的根本,失去了仁义之心也就等于丧失生命之 根本。再次,道德构成文化教育的中心内容。孔子重视教育,但其所论教育主要不是知 识教育,而是伦理教育,如何做人的教育,其愿望是通过道德教化以造就志士仁人的理 想人格。最后,道德也是国家兴衰存亡的重要标志。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与这个国家上至国君、下至百姓的道德状况、道德水准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仁义存则存,仁义亡 则亡。齐文化的代表管子也认为,只强调“仓廪实”、“衣食足”还不够,必须加强社 会教化作用,提倡自身的道德修养,“养之以化其恶”、“明之以察其生”,训诲和启发,使人弃恶从善,清除无度欲念,修行内心,这样方可正气上升,行为端正,道德养成。专家们说,这些思想和观点,时至今日,也不失其应有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在 发展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崇尚道德的优良传统是万万不能舍弃的。当然,其“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思想观点,阻碍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予以舍 弃。
(四)地域文化与科学发展观。一些专家学者指出,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我们党和国家调整自己的战略发展目标,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选择。科学发展观 是对传统发展观的扬弃,它在强调物质增长的同时突出人的价值,在GDP的构成中突出文化因素。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 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 续发展。人与自然平等、人与一切物类平等的理念,尤如一条红线,贯穿于整个华夏文 化。早在先秦时期,

诸子百家的哲人便共同构建了华夏文化所独有的“天人合一论”, 把人和自然看成一个整体,重视“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 谐”,其中特别突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孔子自称他50岁“知天命”之后的岁月,能“耳 顺”、能“从心所欲不逾矩”;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 地间的一切无不顺应自然,合乎自然,提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齐一”;墨子 主张人们在自己首领的率领下,逐级“尚同”,最后“尚同”于“天志”。战国时荀子 主张“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要“制天命而用之”。而到了明代,岭南大 儒陈献章虽教人“贵自得”、“从静中养出端倪”,高扬人的主体精神,但同时又主张 “学者以自然为宗”,追求“人与天地同体”、“天人合一”的境界。专家们说,华夏 传统的朴素自然和谐观,经过发掘、整理,以及进行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诠释,必将在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大放





二、晋商文化探源
文化是人类从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见《辞海》缩印本)。从这个意义上讲,晋商文化即是山西商人(即晋商)在从事商业(品)交换活动的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商品财富(利润)和经营经验(精神财富),以及由此衍生、发展而来的商行制度、商业道德、商会组织等商业文明。
三、晋商文化的历史价值
晋商文化作为特定的历史时期的思想文化体系,它继承、融汇了历史上丰富的商业经营经验和自强创业精神,在我国商业思想文化史上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使得“晋商”这一山西商人自发组织而形成的商行群体,在历史传统思想文化的熏陶下,吸取先辈的优秀经商思想,总结前人艰苦创业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营诀窍,悟出了多方面的理财之道,增长了经营的知识才干,优化了自身处世为人的文化素质和精神素养。在瞬息变幻、强手如林的商海搏斗、探索中,排除历史上战争、灾难、强盗、变乱以及列强侵略等数不完的干扰和破坏,前仆后继,自强不息,终于跨入历史上明清时期几乎独占全国金融资本和称雄全国商业资本的辉煌时代,开创了晋商的鼎盛时期,而且执全国商业牛耳达三四百年,创造了中国商业史上最灿烂的一页。我们仍以太平(今襄汾县之原汾城的旧县称)四大商业家族的发展轨迹,来审视晋商文化生命力的几个方面。

一、博大宽厚的经营胸怀。博大宽厚是中国传统文

化的核心内力,也是晋商文化的精神底蕴所在和晋商群体赖以兴旺发展的精神支柱。胸怀宽广,眼光远大,使晋商这个群体具有在商海中游刃自如,审时度势,洞察机遇的锐敏眼光;敏于观察商情,捕捉战机,采取主动,适机而上,乘胜获取战果的机智头脑;宽厚待人,以义取财,以利厚人,协调关系,增强友谊,化解业务纠纷和协调师徒关系的大家风度。
二、兼容并蓄的经营气度。表现在经营管理上包容宽蓄精神,既能与人宽容共处,和平共事,又能让利经营,薄利取信。太平王家从清初王太来发家,到王协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鼎盛,以一家之力,沟通盐运,便利商民,互通有无,实利地方,亦兼容并蓄精神之在商界的体现。

三、求同存异的经营策略。清朝同治、光绪年间,一方面,列强利用不平等条约,开始倾销洋货,国内洋货充斥;另一方面,国人大呼变法革新,民族工业步履艰难。尤其在晋南,因商行经营思想守旧,商品滞销,抵挡不住洋货渗入。如何振兴固有商业,利用商业积累资金,发展新型民族工业,制约洋货(洋务)泛滥,求民族工业之存在和发展,就成为商界有识之土的爱国行为。太平刘家的代表人物刘笃敬,知难而上,振臂而起。显示了山西工商界与列强的竞争,从经济斗争转变为政治斗争的爱国反帝精神,光荣地载入我国近代史上。其机智锐敏,敢于求同存异,发展民族工商业,抵制资本主义侵略的业绩,将永垂史册。

四、自强不息的经营精神。历史进入清末民初,国事日非,外受列强侵略,内遭军阀割据,战祸兵贫,洋货泛滥,生产凋落,民生涂炭,工商破产,店号倒闭。恢复生产,安定社会,振兴工商业,既要解民生于倒悬,更要抵制外货之泛滥,即成为当时当务之急。据调查:二三十年代,晋南各地洋布、洋面、洋烟、洋煤油、洋火柴、洋丝线、洋纸张、洋咸盐以至洋画、洋书(新约全书)等洋货,几乎充斥市面,洋商、洋号,到处皆是。太平杨家在此时刻,以振兴民族工商业,抵制洋货为己任,挺身而出。以自强不息,艰苦创业的精神,经两代人十年奋斗,由以货易货的小商,一跃成为拥有商业资本店号数十座和现代工业两个厂的巨富。据估计至少也有千万银元家产。


太平四大商业家族,都有兴盛发达的光荣历史,也有其盛衰的文化积淀,除了历史的种种因素外,封建的落后的经营方式,不合时代发展节拍、违背时代潮流的商业性质,最终导致他们的失败及其自身的灭亡。然而,晋商文化的历史光彩,仍然焕发着创造力。


本文作者:邱文选,摘自《

晋商史料研究》,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