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意义浅析——以晋商为例

合集下载

明清时期河西地区晋商简介

明清时期河西地区晋商简介

明清时期,我国出现了以地缘关系为纽带的商业团体——商帮。对这些往来于各地的商团,人们往往以其来源地而称之,如“徽商”、“晋商”等。崛起于明代的晋商发展到清代,已成为国内势力最雄厚的商帮。茶庄和票号是当时商界两大热门的领域。晋商除创立和发展了享誉全国的票号外,在茶叶贸易上的主导地位也不容质疑。晋商的茶叶运销地区主要是湖南、湖北、河南、山西、河北、广东、陕西、甘肃、新疆和青海等省以及俄、英等国。清代后期晋商对俄国茶叶商战的失败,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晋商当年对北方边贸尤其是茶叶贸易的垄断地位。明清时期,私人从事茶叶边贸原本是被严格禁止的,但根据《清史稿·志九十九·食货五·钱法茶法矿政》的相关记载,由于某一时期战马储备充足,茶业产量又不断增长,官方垄断的茶马贸易供求平衡发生了变化,因而政府有时也会默许民间的私市活动,以解决茶叶的积压问题。晋商作为茶叶贸易的垄断者,自然会加倍关注茶马贸易的第一线——甘青地区。遍布甘青的山西会馆和山陕会馆遗迹见证着晋商在这一地区的频繁活动。晋商会馆的建立使三晋地域文化与西北地域文化在建筑方面得以交流。晋商崇奉关公,会馆中多建有戏台。甘青地区受其影响也普遍存在着崇奉和祭祀关公的情况,表现为常见带有戏台的武庙,以关公为供奉对象。嘉峪关关城外与戏台共建的武庙便是一例,其与建于张掖的山西会馆在形制上存在明显的渊源关系;青海贵德关岳庙建筑组群中结合山门建造的戏台更是集中体现了这种渊源——这种典型的做法在山西十分常见。山、陕商人往往共同在各商埠建立山陕会馆,形成了山陕商联盟,统称“两商”,有时还有其它地区商人加入山陕联盟。会馆在某种程度上促使各帮商人在彼此交流中走向融合,商业上的融合必然会带来文化和技术上的相互促进。作为商业上成功的群体,晋商以其会馆建筑显示着不凡的实力。在文化多元开放而且商业背景较深的甘青地区,代表着财富的会馆建筑对人们价值取向的影响可想而知,建筑工艺的发展必然对此有敏感的反映。就现已接触过的实例来看,甘青地区传统建筑在木作和砖、瓦作方面表现出与以山西为代表的北方黄河建筑文化圈一脉相承的血缘关系,而建筑工艺中最为精彩的砖雕与木雕工艺也体现出其与山西工艺的渊源,这与明清商帮在该地区的贸易活动应是密切相关的。

晋商文化

晋商文化

一:简答题:

1:简述晋商的特点:

晋商文化源远流长,诚实守信,艰苦奋斗,商业金融业结合,重视行会作用,聘用同乡人。有一下特点:

第一,唐晋遗风的管理理念。

第二,关公崇拜的商业伦理。

第三,重商立业的价值观念。

第四,乡土轴心的理财文化。

第五,人本思想的企业文化。

第六,官商相维的展业思想。

2:简述明清时期票号的组织架构:

其组织结构为三种人:东家、掌柜、伙计。大掌柜具有独立的经营权,东家不能插手经营活动。掌柜和伙计可以人力入股,享有分红的权利。票号的所有人员一律是山西人。

山西票号的血脉里渗透着传统文化的浸润,“以义制利”是其基本准则。《清朝续文献通考》称:山西票号“法至精密,人尤敦朴,信用最著”

3:简述晋商的关公信仰:

什么是关公信仰呢?其实就是四个字:“忠义仁勇”。晋商坚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关公的忠义诚信精神直接引入商界,作为经商的核心理念,提出“商与士,异术而同心”。主张经商首重信,次讲义,第三才是利。晋商以关公等山西先圣先贤为楷模,忠于国家,忠于家庭,忠于商号;在商道,讲仁义;与友交,讲信用。宽厚待人,以义取利,以利厚人,表现了商道即人道的精神,培育了晋商忠诚、崇礼、仁义、守信等共性特征。

4:简述山西文化区的划分及特点:

民俗文化的地域划分,不完全等同于行政区域划分,而是与地理环境、经济生产、方言土语、民间音乐、地方戏曲等有密切关系

晋南地区:这一带古代是耕读文化,农业生产以麦为主,饮食习俗以馍为主。

晋中地区:是古代中原民俗文化与北方民俗文化的交错之地,胡汉相融。农业生产以麦为主,辅以杂粮

浅析晋商成功原因

浅析晋商成功原因

浅析晋商成功原因

作者:安海霞

来源:《商情》2013年第38期

【摘要】晋商作为中国十大商班之首,纵横商界500年,在中国商业文化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积聚了数量惊人的财富,也创造了亘古未有的世纪性繁荣。晋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摸索出了一套自己适用的管理制度和企业文化。这些管理制度和企业文化在现看看来还是有一定的借鉴作用的。本文通过分析晋商的生长环境及传统文化的影响得出晋商成功的外在原因和内在必然性。

【关键词】晋商成功

一、生存环境的先天不足是晋商形成的自然条件

山西地处黄土高原,自然环境恶劣,山多地少,水土流失严重,历来有地瘠民贫之说。《太谷县志》记载:“阳邑(太谷)民多而田少,竭牛年之谷,不足供俩月。”清光绪三年至五年,山西等省大旱三年,出现被称为“丁戊奇荒”的近代最严重的旱灾,甚至部分地区寸雨未下。晋各州县贫瘠的土地,恶劣的自然环境迫使大批百姓离开故土。例如“阳高地处北塞,砂碛优甚,高土黄沙,满目低土,碱卤难耕……地瘠民贫,无所厚藏,一遇荒歉,流离不堪。”在贫瘠的土地,寒冷的气候,无川流灌溉的恶劣自然环境里,晋人生活困苦。每遇灾歉,人们不得不流离失所,奔赴外地谋生。由于艰苦的自然环境,山西人大都吃苦耐劳,质朴诚信,不畏风险。《诗经·唐风》记载山西风俗:“勤俭质朴,忧思深远,有尧之遗风焉。”正是这种精神促成了晋商的成功,也是晋商文化的精髓。

二、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晋商成功的精神支柱

三晋大地,表里山河,人杰地灵。山西作为中华民族摇篮地之一,其历史文化脉络清晰,框架完整,文明进程从未间断,影响深远。几千年的文化发展使得山西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晋商深受传统文化的伦理规范,在长期的商业活动中,晋商主动或不自觉的吸收丰富的思想资料和营养精华来构建自己的商业道德规范。

晋商题材电视剧文化艺术特色研究——以《乔家大院》和《白银谷》为例

晋商题材电视剧文化艺术特色研究——以《乔家大院》和《白银谷》为例

硕士学位论文

M.D.Thesis

晋商题材电视剧文化艺术特色研究

—以《乔家大院》和《白银谷》为例A study on the characters of culture and arts in

teleplays on Shanxi commercial theme

—in Bai Yin Gu and Qiao Jia Da Yuan

王蕾

Wang Lei

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of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二零一一年五月

May,2011

摘要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晋商题材电视剧的出现及热播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晋商题材电视剧融合了“晋商”这一经典商业文化范例和“电视剧”这一当代大众文化传播媒介两种要素,具有深刻的地域文化内涵和别具一格的电视艺术特色。从文化角度来看,晋商文化的精髓内涵与当代商业文化的精神需求相契合;从艺术角度来看,晋商题材电视剧的规模化、精品化制作方式为电视剧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众多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虽然,在一定意义上晋商题材电视剧已取得较大的成绩,但是将其放置到社会大环境中来看,无论从文化内涵的挖掘上还是艺术表现的水平上,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相当的发展空间。本文包括绪论结语以及四章共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即“绪论”,由四个版块构成,即问题的提出、研究状况述评、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本文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意义。第二部分即第一章“晋商题材电视剧概说”,主要从宏观角度对晋商题材电视剧进行整体梳理,共分两节:第一节“晋商题材电视剧的理论界定和发展概况”,主要对晋商题材电视剧的定义做了界定,并对其发展概况做了纵向梳理;第二节“晋商题材电视剧热播的文化背景”,从电视文化需求背景、社会文化需求背景和观众心理需求背景三个方面分析晋商题材电视剧的热播原因。第三部分即第二章“影像传播下的文化表象”,本部分为整个论文的核心部分之一,主要从文化角度入手分析晋商题材电视剧在影响传播方式下呈现出来的文化表象,共分为四节:第一节“认识性记载的历史文化”,主要从社会历史的记载和商业历史文化的记载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二节“全景式展现的民俗文化”;第三节“封闭保守的大院文化”;第四节“粗豪艰辛的商路文化”。第四部分即第三章“影响塑造下的艺术特色”,本部分为整个论文的核心部分之二,主要从电视剧艺术角度入手探寻晋商题材电视剧的艺术特色,共分为四节:第一节“人物塑造”,从角色设置和人物形象两方面进行分析;第二节“情节设计”,分为背景选择和内容选择两部分进行论述;第三节“画面语言特色”,从影像风格和拍摄角度两层进行分析;第四节“声音语言特色”,以人声和音乐两个声音要素为重点进行研究。第五部分即第四章“晋商题材电视剧的局限性和发展展望”,本部分为整个论文的难点部分和创新部分,在对晋商题材电视剧文化表现和艺术特色分析的基础上,综合思考,找出局限性,探寻空间性,从而对晋商题材电视剧的发展做初步的理论探索,共分为两节:第一节“局限的话语表达探索”,主要分为创作主体局限、文本内容

对晋商文化地域性旅游纪念品的设计思考

对晋商文化地域性旅游纪念品的设计思考
2 0 1 3年 1 2月
山西 经济管 理干 部学 院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S H A N X I I N S T I T U T E O F E C 0 N 0 M I C M A N A G E M E N T
De c.2 0l 3 Vo 1 . 2l No . 4
风” 是指 中国风 格 、 民族 风 格 、 地方风格 ; “ 三性 ” 是 指 纪念性 、 艺术 性 、 实 用 性 。 因此 , 晋 商 文化 旅 游 纪
属 于旅 游商 品 。随着 经 济 的发 展 和社 会 的进 步 , 旅 游纪念 品作 为旅 游业 的附 属 物 , 旅 游 者 旅 游过 程 的 附属 品 , 代表 了一 个 国家 和地 区 的形 象 。从 丝 绸 之 路打 开 中西 方交 流 的大 门之 时 , 瓷器、 茶 叶和丝 绸最 早成 为 了我 国的传 统旅 游 纪 念 品 。现 在 , 随着 旅 游
在 当前社会 , 虽 然还 有 一些 学 者 对 于旅 游 商 品 的定
旅 游纪 念 品最 大 的一 个 特点 就 是 它 的 纪念 性 。
义存 在一 定 的争议 , 但 是 大体上 已基本 达成 共识 , 比 如: 范畴、 顾客 群 、 购买 空 问 和 时 间 、 购 买 目的 、 信 息 功 能等 。考虑 到 以上 这些 因素 , 把 旅 游 商 品 的概 念

晋商商业伦理道德浅析

晋商商业伦理道德浅析

浅谈晋商的商业道德

在山西,有许多值得我们夸耀的风景名胜:五台山、娘子关;也有许多历史遗迹:平型关大捷遗迹,长平之战遗迹等;许多人文的历史财产:乔家大院,皇城相府等。但在我心里,最值得我们去认识,去发扬的,就是我们山西前辈晋商所留下的晋商文化与晋商经商中的伦理道德精神。虽然这种文化、精神正在我们的现代社会这个浮夸的时代越来越稀少,越来越衰弱。但面对这笔浓厚精神文化遗产和商业道德理论,我们必须得去有个深入的了解与认识。下面,我就讨论一下晋商的商业道德伦理的文化。

晋商的起源

中国历史上从明朝中后期开始,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在传统的封建社会看来地位非常卑微的商人这一行业迅速的发展与壮大起来。各地域,各省的商人团体涌现不断,但真正中国历史上留下重要影响的商人团体,分别是北方的晋商和南方的徽商。但这里只讨论晋商,我对徽商的认识不多,暂且不表。

晋商具体来说是山西的商人。从元朝开始,山西的简称就为“晋”。所以山西的商人被称为“晋商”。据有人考证,晋商最早出现与宋朝时期。宋朝时期国力衰微,土地兼并严重。山西位于交通要道之上,北有契丹与蒙古,西有元昊建立的夏,所以山西的一些破产农民与少数民族政权进行贸易往来。但那时应该只是商人之间的普通贸易,并没有形成一个强大的商业联盟,只是晋商的前身而已。

山西商人最活跃,开始发展的时代应该是从明代中晚期开始的。

清代初期,山西商人的货币经营资本逐步形成,不仅垄断了中国北方贸易和资金调度,而且插足于整个亚洲地区,甚至把触角伸向欧洲市场,从南自香港到沙俄,东到日本,西到新疆甚至中亚,都留下了山西商人的足迹。

“丝绸之路”——真实的晋商生活

“丝绸之路”——真实的晋商生活

“丝绸之路”——真实的晋商生活

“丝绸之路” 鲜明的地域性、民族性、多元性等特征、历史文化的最可贵也是最有价值之处,正是在于蕴藏有中华民族文治与教化“至善”的道德人格的文明源头。中华文明的晋商文化

能绵延500多年而不绝,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天地正气自有根!”这样的一种执著精神。

我无意论证山西商人"诚信与敬业"的精神便代表了中国,自私地把他们限定为晋商精神,

那是一种只能称其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伟大人格。

但是山西商人"诚信与敬业"的道德教育,晋商文化"禾齐秀"的品位精神,却能化入每一

个炎黄子孙的骨髓,吹入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田。

首先,从实地考察为主看,新的“丝绸之路”灵州——银川——凉州道的北行道路被开通,

历史上它曾是中华民族万里长城的走向和“丝绸之路”的文明发育、成长的根,我们没有可

能把这个根子斩断。在中国西部的"丝绸之路"上,山西商人举起了"感情通蒙疆,忠信柔远来"的晋商文化旗帜,更是山西商人在丝绸之路的文明,坦荡诚实、扎实做人的“诚信”标志。所以做人一定要学会“诚信”明理,山西商人开创了《山陕会馆》、《山、陕、甘会馆》遍及

中国"丝绸之路"的城镇,推动了塞外城镇"丝绸之路"文化的发展。

事实说明,造成现代人功利思想抬头的错误认识:一是不把晋商“走西口”真当回事,出现

戏说、乱说,本身就是弄虚作假,不在乎山西商人的历史真不真实。一是几十年来割断长

城“丝绸之路”历史陷入的误导,比虚伪的造假还可怕。山西商人的真实生活,揭开了晋商“走西口”的序幕,开创着“诚信” 这一象征最高品德的文明先河。山西商人能在中国商界、中国金融界独领风骚500多年久盛不衰,至今令人深思,令人叹服。2006年新春伊始,央

晋中古建筑匾额文化浅析

晋中古建筑匾额文化浅析

在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中,匾额是独特的民俗文化。它集文学、书法、雕刻艺术于一体,不仅包含丰富的历史文化,还包含做人的道理,寄托着主人的志向情趣,记录着时代的文明和社会价值观,是最能体现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和建筑特色的一种装饰构件。在山西晋中的古民居建筑中现存众多的匾额,具有珍贵的文物价值,对研究地方民俗、艺术和历史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对现代人的生产生活方式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一、晋中古建筑匾额文化内涵晋中最著名的民居首推四个大院,即祁县的乔家大院、渠家大院,灵石的王家大院,太谷的曹家大院。在各个大院的大门、院门、厅堂、楹柱等显眼位置处处张挂牌匾,内容或抒情、或状物、或言志、或警世,可谓是内容丰富,文采飞扬。这些牌匾的内容不仅语言精,文辞好,而且书法艺术也很高,给建筑增添了几分灵气。许多匾额往往有其特别的文化内涵,蕴含着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是古代伦理及思想文化传承与建筑的完美结合,集中反映着当时的历史和社会时尚。

1.道德观念

在晋中民居的众多匾额中,大多反映了传统的伦理观念和道德观念,宣扬积德行善传统美德,有不少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对后人有一定

的教育和启迪作用。在晋中著名国保单位乔家大院老院统楼上悬挂着的“为善最乐”(图一)砖雕匾额是乔家始祖于清乾隆年间建成大院后悬挂的,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是乔家传承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的至理名言,是乔家奉行助人为乐、多做善事的处事原则。“慎俭德”(图二)、“毋不敬”、“敦品第”,还有散落在祁县古城里的“谦虚自学”、“忠厚传家”、“锄经种德”、“敬勤敏”、“锦世德”、“齐修志”等匾额也是对传统的文化观念的传播,告诉人们做人要有良好的道德品格,敏而好学、积极进取,发扬谦虚谨慎、勤俭节约、吃苦耐劳、尊老爱幼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探析山西晋商大院的文化内涵

探析山西晋商大院的文化内涵

探析山西晋商大院的文化内涵

摘要:晋商大院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与地域文化吸引着一批批中外游客,其中蕴含的民俗文化及中国传统文化更是丰富深厚。各种楹联、匾额等等,不仅寓意丰富,同时体现出宅院主人的人格追求。而且这些大院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出山西人的性格特征。

关键词:晋商大院;民俗文化;寓意丰富;人格追求

20XX年《乔家大院》的播出,引起许多人对晋商大院的关注。晋商大院主要集中在山西晋中,而除祁县的乔家大院之外,还有榆次的常家庄园、太谷的曹家大院、孔家大院、祁县的渠家大院,以及灵石的王家大院。在大院里,各种楹联、匾额等蕴含中国传统文化。本文以乔家大院为重点,兼及王家大院、常家庄园,对晋商大院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进行探析。

1 匾额、楹联中的人格追求

1.1 倡导中庸,追求平和

以祁县乔家大院为代表,大院主人乔致庸,将宅第命名为“在中堂”,取“中庸之道,不偏不倚,执两端而用其中”之意。乔家大院的百寿大照壁两旁有一副对联,为晚清名臣左宗棠所题:“损人欲以复无理,蓄道德而能文章”,横额“履和”是从“端详步履由中道,怡然胸襟养太和”中意化而来。“行事莫将天理错,立身宜于古人争。”是说万变不离其宗,社会再变,天理不变。古今圣贤读书,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希望天和、人和、地和,这里所说的也就是要遵循自然规律,去学习古人的高尚人格,不要仅仅局限于眼前的蝇头小利。“春涵瑞霭笼仁里,日拥祥云护德门”“瑞霭”、“祥云”都是吉祥的象征;“仁里、德门”是对宅主仁厚德行的赞誉。这幅楹联突出一个“好”字,体现出中庸之道中的“至

山西传统文化的创新论文

山西传统文化的创新论文

山西传统文化的创新

一、山西传统文化的地位

山西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她有丰富的内涵,在山西的发展中发挥了特殊的作用,具有重要地位。

(一)山西传统文化的内涵

俗话说“十年中国看深圳,百年中国看上海,千年中国看西安,五千年中国看山西。”五千年时光的沉淀,成就了山西独有的文化特色,她时而厚重,时而婉约,时而悲怆,时而诙谐。各成一体,各具特色。那么,先说说山西的文化根基。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孝是其中很重要的一条主线,当然,很多人会以为这样说很落伍,但是,谁也不能否认,是君臣父子家国这些维系了中国千年的历史。其中的晋商文化成为山西的宝贵财富,也融进了现代山西人的骨髓里。其次,饮食文化。民以食为天,不同的地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饮食文化。山西的饮食文化别有一番风味。香甜的陈醋,甘醇的汾酒,各色的面食加上独到的小吃,每一个都让人难以忘怀。再次,便是不得不提的浸淫中华五千年的民俗文化,山西人的血液里流淌着的山西特有的精神,展现着山西人特有的风貌。

1、历史文化

(1)、思想文化

在三晋地区共存在着四种主要思想,即法家思想、纵横家思想、兵家思想、“养士”思想。三晋地区是法家的主要发源地,战国时代著名的法家人物大多出于此地。著名的有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

起变法,以及秦国的商鞅变法,还有法家人物申不害、赵国人慎到、韩国大思想家韩非,在巩固和强化封建帝王的统治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三晋是春秋战国时代中原逐鹿的必争之地,在这样复杂的政治斗争中,自然而然就为法家和纵横家准备好了施展才能的天地,各种思想构成战国时代政治思想的重要环节。兵家文化当首推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名载史册的兵家人物还有魏人吴起、尉缭,赵将廉颇、赵奢等,他们的事迹和思想都为中国军事文化增添了绚烂色彩。春秋战国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出现了许多以“养士”闻名的政治家,比如魏国初期的魏文候和后期的信陵君,以及赵国的平原君。当时“养士”思想的核心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完整版)浙商与晋商、徽商的比较

(完整版)浙商与晋商、徽商的比较

历史与现实的对话——

浙商与晋商、徽商的比较

《浙商》记者徐王婴

一位温州商人对记者说,“到北京出差,几乎所有的酒店,一看你的身份证是温州的,住宿费自动打对折。”

今天,无论是到北京、上海,抑或是香港、纽约,随着一个个“浙江村”、“浙江市场”的兴建,随着浙江游客在海外和国内的京城、大上海等地大把大把地花钱,随着一批又一批的浙江商人成为当地的纳税大户和社会精英,浙江商人开始成为这些城市最受欢迎的人群之一,并成为中国财富的一个符号。

浙江人,因浙商群体的崛起而感到了荣耀。

某种程度上,浙商的崛起或者说引人关注与排行榜有莫大的关系。2000年福布斯“中国50首富”排行榜,浙江有9位企业家荣登榜上;2001年中国大陆首富100位企业家,浙江有17位;2002年又有11 位,2003年的《福布斯》榜中又有13人上榜,而在胡润的富人榜中17位浙江人登上中国内地百富榜,在“《新财富》400富人”中(以企业所在地计算),人数最多的依然是浙商,占了62名。

与此同时,2003年全国工商联按照年营业收入总额“炮制”了2002年度上规模民营企业500强的名单。浙江民企共入围185家,占总数的37%。其中,前十位中,浙江企业有其四,前100强中,浙江占了34席。而这“500强”的排名,浙江早在1999年就占了112家,比例超过了1/5,总量位居全国第一。

而最令人刮目的还在于浙商庞大的群体阵容。截止到2002年底,浙江省私营企业总户数达24.73万户,个私经济总产值、销售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出口创汇额、全国民营企业500强企业户数等五项指标位居全国第一。浙江,这个陆地面积仅为全国陆地面积1.06%的资源小省,其GDP水平位居全国第4位,人均GDP已经多年稳居第一。

论晋中地区大院旅游文化

论晋中地区大院旅游文化

始成为晋 中旅游开发 的主力军 , 曹家大 院、 渠家 善, 加上文化 资源转 换为 文化产 品过程极 其 缓
收稿 日期 : 2 0 1 3 - 0 8 - 2 0 作者简介 : 张江涛( 1 9 7 4 一) , 男, 山西昔 阳人 , 太原旅 游职 业学院旅 游规 划与 艺术 系讲 师。

种载体 。晋商 大院的文化 内涵需要 与产生它的不同地域 文化相 融合 , 才能彰显 出其真正旅 游品牌魅 力。
关键词 : 晋 中; 晋商大院 ; 地域 ; 旅游; 对策
中 图分 类 号 : F 5 9 2 . 7 文献标识码 : A


晋商 大院旅 游 的形成
1 9 9 0年 , 随 着 电影 《 大红灯笼 高高挂》 的 热 的旅游热 点景 区 。接 踵 而至 的旅 游者 来 到 这 里 ,
论 晋 中地 区 大 院 旅 游 文 化
张 江 涛
( 太原旅游职业学院 , 山西 摘 太原 0 3 0 0 3 2 )
要: 随着乔家大院的成功促销 , 近年 来 , 晋 商 大院地 域 文化得 以深度挖 掘 , 晋 商 大院旅 游风 生水起。
然而, 由于受到地域 经济权柄 的分割 , 晋商大院开发存 在明显 的同质 化现 象, 开发模 式缺乏创 新 , 只注重 门票 的 当前 收入 , 忽略 了晋商大院在 不同地域 品牌 的塑造 。晋 商大院其 实是晋商文化特别是黄土高原地域文化 的

挖掘晋商文化内涵 突出特色城市建设

挖掘晋商文化内涵 突出特色城市建设

挖掘晋商文化内涵突出特色城市建设

李英

【期刊名称】《小城镇建设》

【年(卷),期】2000(000)0S1

【摘要】晋中撤地设市为城市建设与发展带来了空前的机遇,为了尽快实现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城市建设战略目标,即把晋中市建设成集现代化和传统文化为一体的新型城市群和文化旅游区,晋中市将高起点构筑蓝图,高标准建设基础设施,高效益管理城市,高品位塑造新的城市形象。

【总页数】2页(P)

【作者】李英

【作者单位】晋中市建设局;局长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99.2

【相关文献】

1.突出文化色彩增强城市品位--德州城市建设注重彰显文化内涵 [J], 王冰

2.突出文化主线挖掘文化内涵──谈谈《平遥县志》刻意表述地方特色的尝试 [J], 冀有贵;孙爱英;

3.挖掘地域文化内涵,彰显园本课程特色——亲亲东孚园本课程的几点做法 [J], 郭丽玲

4.挖掘学校文化内涵构建特色德育课程 [J], 张洁琼

5.挖掘城建档案文化内涵服务城市建设发展 [J], 陈小英;吴丽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新晋商的价值理念

论新晋商的价值理念

[ 关键词 ] 新晋商 , 价值 理念 , 诚信 , 新 , 创 稳健 , 负责 , 儒雅
[ 图分 类 号 ] F 3 [ 献标 识 码 ] [ 章 编 号 ]0 4 4 7 (0 2 0 — 0 4 0 中 D7 文 A 文 10 — 15 2 1 )5 0 2 — 3
新晋商是指传承了传统晋商精神 ,又富有时代 以诚信 为 自己的价值 理 念 。确立 诚信 核 心价 值 观 的 精神的生于山西或经商于山西的商人群体。价值理 新晋 商 ,在经 营管 理 中应充 分履 行 与企 业有 正式 或
并 不 在 各 种 环 境 下 都 秉 承 诚 信 经 营 的原 则 进 行 经 营 活 求得 债务 重组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千方 百计 地 履行偿 债 义 务 , 利用
动 。他 们对顾 客 童叟 无欺 、 真价 实 ; 货 对债 权人 勇担 虚假财务信息骗得贷款或赊购 , 不拖欠和抵赖债务 ; 无 限责 任 , 不拖 欠 赖 账 ; 债 务人 只要 信 用 担 保 , 对债务人要依法订立借贷合 同, 绝 对 及时 、 足额提供贷款 大度勾 销坏 账等 等 。这方 面 的事例 不 胜枚举 。可 以 或 进行赊 销 , 按照 合法 合 同规定 运用 合 法手 段及 时 、 说, 没有 晋 商 的诚 信 , 就没 有晋 商 的数 百年 辉煌 。诚 足 额收 回债权 或进 行债 务 重组 ,不 得 订立 高利 贷 等 不 不 信 是 明清晋 商最 重要 的价 值理 念 ,也 是任 何时 代希 违 法合 同 , 得克 扣贷 款或 提供 假 冒伪 劣货 物 , 得 望 商业 成功 的商人 必 须具 备 的精 神 品质 。新晋 商作 运 用非法 手段 清偿 债 务 ,不应 冷酷 无情 地 对待 确 有 为明清 晋商 的后 代 , 为现代 商人 , 所 当然地 必须 困难 的债 务人 ,应 以合 法 而适 当的方 式进 行债 务 重 作 理

弘扬晋商精神 促进工商企业文化创新发展

弘扬晋商精神 促进工商企业文化创新发展
一、晋商文化的主要内容和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文化为主导并吸收了 佛教和道家的思想,代代相传,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历
史影响。在儒家思想文化影响下从事商业活动的人, 可称作儒商,而晋商则是儒商现象的典型形态。晋商 继承和发扬晋地经商的光荣传统,并以儒家文化和 道德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方式、经营之道和价值取向, 以“仁、义、礼、智、信”为根基并吸取民间商业精神, 在其鼎盛时期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经商理念和价值 观,其思想文化体系具有民族性、历史性、社会性和 实践性,具有明显的地域文化特征。晋商文化在其鼎 盛 时 代 已 经 相 当 完 善 ,把 传 统 文 化 的 精 髓“ 仁 、义 、 礼、智、信”渗透到整个晋商的精神世界,成为他们的 灵魂,指导和维系晋商几百年的经营活动,且长盛不 衰。因此有学者认为,“山西商人以其特有的开拓进 取和敢于冒险的精神,在明清时代演出一场长达数 百年的大型商业活剧。其舞台之广大,演员之众多, 在世界历史上是罕见的。[1]中共山西省委在 2006 年 10 月召开的第九次党代会的报告中明确提出“不断 赋予节俭勤奋、明礼诚信、精于管理、勇于开拓的“晋 商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进一步凝聚和激励全省人
·64·
民。”由此可见,弘扬晋商文化及其精神已经引起社 会各界的高度重视。2017 年 6 月 21 日至 23 日习近 平总书记亲临山西进行考察时,明确指出:山西自古 就有重商文化传统,形成诚实守信,开拓进取,和衷 共济,务实经商,经世济民的晋商精神。在 7 月 12 日 中共山西省委第十一届四次全会通过“关于深入贯 彻习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的实施意见”中 深刻认识到习总书记的讲话体现了“贯通古今,放眼 中外的宏大视野和优良革命传统,利用好,传承好”。 晋商文化及其精神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编者按:晋商篇

编者按:晋商篇

编者按:

中国商人形成之初就具有地域文化特色,因此产生了历史上十大商帮。各大商帮商人的经营项目、活动范围、营销风格、经商观念各有千秋。山西商人善理财,以票号著称;徽州商人亦贾亦儒,贾儒结合;江苏商人稳打稳靠,以粮为主……各地人经商风格各有不同,并沿袭至今,继续在当今经济界演绎着……

我们今天开始将推出中国商人系列专题,每周两期,与您共同关注中国商帮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晋商篇]

--------------------------------------------------------------------------------

山西地处黄河中游,自古以来经济文化发达,以祁县、平遥等晋中商人为代表的山西商业票号,曾“富甲华夏”,“汇通天下”,闻名于世。一代又一代的山西人在经历了贫穷后,不得不“走西口”去创造他们的财富,他们中走出了富可敌国的巨商,他们中也有的从此一去未归。

明清兴起的晋商,最终随着突如其来的战乱在清末民初时衰败了。如今探访当年晋商的财富故事,不仅仅是为了追忆,更寄望能寻到对现代商业发展的有益之处。>>我评晋商

·诚信为本、勤俭吃苦

·薄利多销、产销结合

·审时度势、灵活机动

·重视人才培养

·多用股份制、重视信息

·利用行政干预生意

·商人、政府相互结托

·利润封建化、奢侈消费

--------------------------------------------------------------------------------

翻开中国近代史,晋商曾经在中国商史上独树一帜;二百年前,当美还是一片荒凉的的大陆时晋商的商号已经遍布全国各大城市、水陆码头,甚至远至俄国的西伯利亚和莫斯科、朝鲜的平壤、日本的东京及南洋各地。他们凭的是艰辛,凭的是智慧,在商务往来中,以“道行、道德、信义”,以先进的实用的管理方法,把经理人---大掌柜制度----及财务总监----大掌柜制度发展得日臻成熟,他们用完善的股权分配制度维系着商号的健康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域文化是区域的形象,决定着区域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决定着区域的品牌和魅力。地域文化研究就是要开发所在地区的传统文化资源,弘扬本地区优秀的传统文化,打造本地区真实的名片,展现本地区的魅力和风采。

地域文化研究,通过对本地区全面的文物普查和考古遗址抢救性发掘,以及有关典籍和遗存的保护、整理,可以真实了解和正确认识本地区的历史和文化。
地域文化也是生产力,地域文化是明天的区域经济,这已成为国内外专家和学者们的共识。美国学者亨廷顿在冷战结束后即向世人宣告:21世纪的竞争不再是经济的竞争、军事的竞争,而是文化的竞争。一定的区域经济形成了一定的地域文化,而地域文化又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反作用力。
地域文化不仅能为地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文化氛围,而且通过与地域经济的相互融合,形成文化经济,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直接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和增强经济竞争力的基础因素。地域文化本身也可以发展成为重要的产业,随着现代社会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精神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地域文化在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同时,逐渐地发展成为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硬件产业.通过卓有成效的地域文化研究,使区域内许多不为人所知的历史名胜、地方风物、重大事件的相关遗址、重大人物的生平与活动场所等,成为观光名胜。有关部门可以很好地开发和利用这些文化资源,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文化产业和观光、旅游文化链,带动本地区的交通运输、商业贸易、餐饮服务、旅游观光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并形成连锁反应,促使本地区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


在文化的多元组合中,地域文化始终处在非主流的、边缘的地位。但是国内对地域文化的研究,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特别是近几年来,由于受到经济发展的推动与文化研究的深入,这一课题越来越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他们的研究不仅丰富与深化了中华文化的整体内涵,同时也提升了地域文化自身的品位,对地区政治经济的发展都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当然,我们也应看到,地域文化研究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课题,而当前的研究尚须深化与加强。为此,
[提 要]本组讨论以越文化研究为例,探索地域文化研究的方法与视角。朱文斌一文检讨了当前越文化研究范式的局限,提出了范式转换的问题;陈越、梁涌两文分别从空间与时间的存在与发展上对越文化作了动态描述。其中,陈文从文化模式的角度,把越文化概括为“

剑一书”文化;梁文则从交流与传播的角度,揭示了越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地域文化的地域性质
近年来, 我国地域文化名称繁多、五花八门, 如长江文化、黄河文化、峡文化、黄山文化等草原文化、中原文化、水乡文化等吴越文化、荆楚文化、齐鲁文化、巴蜀文化等这些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地域文化的繁荣, 笔者以为透过这一现象, 我们可以看到地域文化研究中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即地域文化的地域性质如何如何确定地域文化的地域范围
首先, 我们不能以行政区划作为确定地域文化地域范围的标准地域文化的确定是以文化地域的相对独立为依据的, 行政区划虽多是历史的形成的, 但它与文化地域并非完全一致, 因而不能作为划分地域文化的条件和准绳。目前我国的地域文化研究有很多是以行政区划作为划分地域
文化的参照, 这是很不妥当的。我们应尊重文化自身发展的规律如我们提出“ 三秦文化” , 即“ 陕西文化” 是以行政区划为依准的, 实际上三秦文化包括有陕北榆林文化、关中文化、陕南文化等几个地域的文化, 而它们之间有些的共同性是很少的如榆林文化和关中文化, 所以, “ 三秦文化”的提法是否妥当, 值得思考。其次, 确定文化地域时,文化地域与地理区域多是统一的。文化地域的确定是以文化的地域性范围为根本标准的。文化又是历史地形成的,在其形成的早期, 地理条件环境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并渗透在文化之中, 成为构成地域文化地域性特征的基因。故而地域文化的地域范围在一定程度上与地理条件范围是相统一的。我们在确定文化的地域时可以地理区域为参照。如“ 齐文化” 借用历史上的名称的地理范围是相对独立的, 同时又构成了具有区域特征的地域文化。最后, 地域文化的确定还要注意到一定的层次性。文化地域具有相对独立性, 也有一定的层次范围, 对此, 我们
要有所认识。如从大范围讲,可将中国文化分为北方文化和南方文化, 如将范围逐层放小, 又可将北方、南方文化层层细分。在研究和行文中, 我们一定要注意到地域文化的地域层次, 切勿造成思想上和逻辑上的混乱。作者通讯处西安联合大学

关于地域文化的内涵和特征的界定问题许多专家学者都认为非常重要
(一)关于地域文化内涵的界定
关于什么是地域文化,有学者认为,单就地域文化的一般概念和表述来讲,目前学术界并不存在大的分歧。因为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学术界对这个问题就已经大体上取得了一致认识。地域文化或称“区域文化”是一门研究人类文化空间组合的地理人文学科 ,与文化地理学大同小异。然而,由于在

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随着年代的日渐久远和人口的不断迁移,景物易貌,疆域也就变得越来越模糊不清了。因此,在涉及到地域 文化研究中的诸多具体问题时产生歧义也就是很正常的了。与会学者大都认为,在地域 文化研究中广泛存在的这些不同的理论观点和意见,既有研究角度的不同,也有观察理解上的差异,但从根本上来说主要原因还是对地域文化的内涵认识不足,对地域文化的本质特征把握不准,特别是没有把地域文化与非地域文化区别开来。
(二)关于地域文化的特征
地域文化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要准确把握地域文化的本质内涵,从而促进地域文化研究的健康发展,就必须全面研究和认识地域文化多侧面多 层次的基本特征
1.关于地域文化与非地域文化区别的相对明确性。
为什么在地域文化的一般概念已有明确论述以后,具体到对某一地域文化进行界定的 时候仍然会产生歧义?有学者指出,关键的问题还是混淆了地域文化与非地域文化。例 如在讨论齐文化的相关问题时,提出“文化无国界”说,并以基督教文化、伊斯兰教文 化、佛教文化与东方文化、西方文化为例来说明,就存在一个混淆不同性质的文化区别 的问题。因为东、西方文化属于地域文化的范畴,而基督教文化等宗教文化则属于领域 文化范畴,二者在性质上是不同的。
2.关于地域文化形成机制的独特性。
有学者认为,地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是众多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起关键作用的主 要有两个因素:地理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人文因素,并对这两种因素在地域文化形成和 发展过程的作用及其互动制做了剖析。
3.关于地域文化的稳定性和传承性。
与会专家学者认为,地域文化是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中,在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社 会因素等多重要素的综合作用下,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逐步孕育
和形成的。因为 其形成要素和机制均具有特殊性,就造成了地域文化发展中表现出较强的形态上的稳定 性、历史发展上的传承性和文化外观上的独特性。
4.关于地域文化划分标准的多重性。
与会的专家学者主要提出了以下几种观点:一是以地理相对方位为标准划分,如东方 文化、西方文化、江南文化、岭南文化、西域文化、关东文化等;二是以地理环境特点 为标准划分,如长江三角洲文化、黄河文化、运河文化、海岛文化、大陆文化、高原文 化、草原文化、绿洲文化等;三是以行政区划或古国疆域为标准划分,如云贵文化、巴 蜀文化,齐文化、鲁文化、秦文化、晋文化、楚文化等。
5.关于地域文化域界的相对模

糊性
还有学者认为地域文化的域界总体上来说应该是明确的,但具体划分时在许多情况下 又是模糊的。因此,地域文化研究中的关于地域文化的域界问题,不能要求像地理学那 样精确,这是因为越是追求精确,可能反而会与历史的实际越远,越不利于地域文化研 究的深入发展和学科的健康成长。

四、地域文化的当代价值
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是源远流长、博大宏伟的中华文化的有机 组成部分,是文化多样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具体体现,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 要源泉。
(一)地域文化与物质文明。地域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互动的。一方面地域文化为地域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文化氛围;另一方面,通过与地 域经济的相互融合,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在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地域文化也 丰富了自身的内涵,提高了其社会影响力。专家学者们一致认为,当今社会,文化与经济水乳交融、互为依托,已经找不到没有文化标记的产品,找不到不借助文化影响的销 售,也找不到不体现文化意义的消费。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 和凝聚力之中。山西之所以明清以来商业 发展迅速,是跟晋文化中纯朴诚实的特点分不开的。在商业活动中,只有诚实守信,才能站稳脚跟。晋商票号之所以在明朝发展,并在清朝名震天下,主要得益于晋文化中纯 朴诚实的精髓。从某种意义上说,地域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它的作 用是双向的。比如儒家文化沉积的传统优秀文化,一方面极大地丰富了独特的地域特色 ,给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载体和推动力;另一方面,儒家文化在代代相传的潜 移默化中,逐渐形成了一种非常顽固的思维定势,一定程度上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从本质上说,由于儒家强调等级秩序、人伦人情、重农轻商(重本抑末),是一种与自然经济 (农业社会)相联系的文化形态,缺乏现代市场经济所要求的平等、自由、交换、互利、 契约等观念,因此,如不经过“创造性转换”,是很难自发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的。
(二)地域文化与政治文明。丰厚的地域文化是文明政治的土壤。专家们说,我国的传统政治文明历史悠久,可谓世界政治史的先驱,地域文化中大量的积极成果和文明智慧 ,对于促进政治稳定,提升人的民主意识有重要的借鉴作用。主要从三个方面 探讨了地域文化对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现实启示作用。一是民本思想的实践。这一点在齐文化中表现得特别突出。齐文化

中民本思想的重要体现是重视民众 的作用,主张“民贵君轻”,具有利民顺民、爱民恤民、富民安民的特点。“国之所以 为国者,民体以为国”,“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凡治国之 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这些思想都具有鲜明的人民性和进步 性,因而直到封建社会末期仍是一些进步思想家和政治家高举的一面旗帜。我们今天研 究齐民本思想内容,就是要弘扬古代优秀文化传统,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一切从 人民的利益出发,使人民群众真正当家作主,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二是大一统 的价值观念。法家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墨家提倡“天子唯能一同天下之义, 是以天下治也”,儒家强调“四海之内若一家”的局面。“大一统”的理念根植于中华 民族的内心深处,成为人们衡量政治有序、天下有道的主要标志,这也是爱国主义的重 要渊源。我们今天弘扬“大一统”精神,就是要不断巩固民族认同、国家统一的文化意 识,尽早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研讨中还有学者指出,闽台的五缘文化即亲缘、地缘、 神缘、业缘、物缘,在海外华人社会中表现得尤其突出,其精神内核是中华文化中的群 体本位。中华文化具有巨大的凝聚力量,这个力量不是虚幻的,凭空产生的,而有载体 、有介质的由“五缘”关系构成的网络,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载体和介质。五缘文化就 是连接和沟通海峡两岸的“五座桥梁”。三是崇德重法,德法兼顾。崇德重法,德法兼 顾是齐鲁文化中一个非常突出的思想观念,无论是思想家的论述,还是政治家的施政实 践,对处理德治与法治的关系问题,都有十分明确和清醒的认识。有学者指出,鲁文化 的代表孔子是一位典型的德治主义者,但孔子认为治国不可不有“德法”和“刑罚”。 从《孔子家语》的《执辔》篇看,孔子将“德法”与“刑辟”对举,他把治国形象地比 喻为驾车,而把德法看作统御人民的工具。刑罚何时为用?刑罚怎样作为德法的补充?孔 子认为应在德教难行之时。刑之设不独为刑,更在于止刑,惩恶不是终极目的,劝善才 是最高宗旨。齐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管仲、晏婴都重视礼治,但在重视礼治的同时十分 强调法治,强调法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崇尚“法出于礼”、“仁义礼乐皆出于法”。 齐鲁文化中德治与法治结合的思想具有永恒的意义,在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的今天仍然 有着十分强烈的现实价值。传统地域文化根植于小农经济,历史上与宗法等级制度及专制政治联系在一起,多属维系封建政治与经济统治的官方意识

,与我们今天提倡的民主政治建设多有相悖,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剔除的糟粕。
(三)地域文化与精神文明。专家学者们认为,当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与社会进步相适应的新思想新观念丰富着人们的精神世界。与此同时,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骗欺诈活动有所蔓延,黄赌毒、黑社会等丑恶现象沉渣泛起,奢侈浪费、贪污受贿等腐败问题触目惊心。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之一,就是要加强人们的思想道德建设。而地域文化中的许多优秀传统,对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专家们指出,儒家就给我们留下了崇尚道德的传统,儒家强调道德对于社会和人生的 重要性。首先有无德行构成人们人格评价的直接依据。其次,道德还是人们待人处世的行为准则。儒家认为仁义之心是人之生命的根本,失去了仁义之心也就等于丧失生命之 根本。再次,道德构成文化教育的中心内容。孔子重视教育,但其所论教育主要不是知 识教育,而是伦理教育,如何做人的教育,其愿望是通过道德教化以造就志士仁人的理 想人格。最后,道德也是国家兴衰存亡的重要标志。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与这个国家上至国君、下至百姓的道德状况、道德水准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仁义存则存,仁义亡 则亡。齐文化的代表管子也认为,只强调“仓廪实”、“衣食足”还不够,必须加强社 会教化作用,提倡自身的道德修养,“养之以化其恶”、“明之以察其生”,训诲和启发,使人弃恶从善,清除无度欲念,修行内心,这样方可正气上升,行为端正,道德养成。专家们说,这些思想和观点,时至今日,也不失其应有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在 发展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崇尚道德的优良传统是万万不能舍弃的。当然,其“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思想观点,阻碍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予以舍 弃。
(四)地域文化与科学发展观。一些专家学者指出,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我们党和国家调整自己的战略发展目标,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选择。科学发展观 是对传统发展观的扬弃,它在强调物质增长的同时突出人的价值,在GDP的构成中突出文化因素。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 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 续发展。人与自然平等、人与一切物类平等的理念,尤如一条红线,贯穿于整个华夏文 化。早在先秦时期,

诸子百家的哲人便共同构建了华夏文化所独有的“天人合一论”, 把人和自然看成一个整体,重视“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 谐”,其中特别突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孔子自称他50岁“知天命”之后的岁月,能“耳 顺”、能“从心所欲不逾矩”;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 地间的一切无不顺应自然,合乎自然,提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齐一”;墨子 主张人们在自己首领的率领下,逐级“尚同”,最后“尚同”于“天志”。战国时荀子 主张“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要“制天命而用之”。而到了明代,岭南大 儒陈献章虽教人“贵自得”、“从静中养出端倪”,高扬人的主体精神,但同时又主张 “学者以自然为宗”,追求“人与天地同体”、“天人合一”的境界。专家们说,华夏 传统的朴素自然和谐观,经过发掘、整理,以及进行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诠释,必将在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大放





二、晋商文化探源
文化是人类从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见《辞海》缩印本)。从这个意义上讲,晋商文化即是山西商人(即晋商)在从事商业(品)交换活动的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商品财富(利润)和经营经验(精神财富),以及由此衍生、发展而来的商行制度、商业道德、商会组织等商业文明。
三、晋商文化的历史价值
晋商文化作为特定的历史时期的思想文化体系,它继承、融汇了历史上丰富的商业经营经验和自强创业精神,在我国商业思想文化史上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使得“晋商”这一山西商人自发组织而形成的商行群体,在历史传统思想文化的熏陶下,吸取先辈的优秀经商思想,总结前人艰苦创业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营诀窍,悟出了多方面的理财之道,增长了经营的知识才干,优化了自身处世为人的文化素质和精神素养。在瞬息变幻、强手如林的商海搏斗、探索中,排除历史上战争、灾难、强盗、变乱以及列强侵略等数不完的干扰和破坏,前仆后继,自强不息,终于跨入历史上明清时期几乎独占全国金融资本和称雄全国商业资本的辉煌时代,开创了晋商的鼎盛时期,而且执全国商业牛耳达三四百年,创造了中国商业史上最灿烂的一页。我们仍以太平(今襄汾县之原汾城的旧县称)四大商业家族的发展轨迹,来审视晋商文化生命力的几个方面。

一、博大宽厚的经营胸怀。博大宽厚是中国传统文

化的核心内力,也是晋商文化的精神底蕴所在和晋商群体赖以兴旺发展的精神支柱。胸怀宽广,眼光远大,使晋商这个群体具有在商海中游刃自如,审时度势,洞察机遇的锐敏眼光;敏于观察商情,捕捉战机,采取主动,适机而上,乘胜获取战果的机智头脑;宽厚待人,以义取财,以利厚人,协调关系,增强友谊,化解业务纠纷和协调师徒关系的大家风度。
二、兼容并蓄的经营气度。表现在经营管理上包容宽蓄精神,既能与人宽容共处,和平共事,又能让利经营,薄利取信。太平王家从清初王太来发家,到王协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鼎盛,以一家之力,沟通盐运,便利商民,互通有无,实利地方,亦兼容并蓄精神之在商界的体现。

三、求同存异的经营策略。清朝同治、光绪年间,一方面,列强利用不平等条约,开始倾销洋货,国内洋货充斥;另一方面,国人大呼变法革新,民族工业步履艰难。尤其在晋南,因商行经营思想守旧,商品滞销,抵挡不住洋货渗入。如何振兴固有商业,利用商业积累资金,发展新型民族工业,制约洋货(洋务)泛滥,求民族工业之存在和发展,就成为商界有识之土的爱国行为。太平刘家的代表人物刘笃敬,知难而上,振臂而起。显示了山西工商界与列强的竞争,从经济斗争转变为政治斗争的爱国反帝精神,光荣地载入我国近代史上。其机智锐敏,敢于求同存异,发展民族工商业,抵制资本主义侵略的业绩,将永垂史册。

四、自强不息的经营精神。历史进入清末民初,国事日非,外受列强侵略,内遭军阀割据,战祸兵贫,洋货泛滥,生产凋落,民生涂炭,工商破产,店号倒闭。恢复生产,安定社会,振兴工商业,既要解民生于倒悬,更要抵制外货之泛滥,即成为当时当务之急。据调查:二三十年代,晋南各地洋布、洋面、洋烟、洋煤油、洋火柴、洋丝线、洋纸张、洋咸盐以至洋画、洋书(新约全书)等洋货,几乎充斥市面,洋商、洋号,到处皆是。太平杨家在此时刻,以振兴民族工商业,抵制洋货为己任,挺身而出。以自强不息,艰苦创业的精神,经两代人十年奋斗,由以货易货的小商,一跃成为拥有商业资本店号数十座和现代工业两个厂的巨富。据估计至少也有千万银元家产。


太平四大商业家族,都有兴盛发达的光荣历史,也有其盛衰的文化积淀,除了历史的种种因素外,封建的落后的经营方式,不合时代发展节拍、违背时代潮流的商业性质,最终导致他们的失败及其自身的灭亡。然而,晋商文化的历史光彩,仍然焕发着创造力。


本文作者:邱文选,摘自《

晋商史料研究》,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