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约翰·福尔斯《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叙事风格

合集下载

自由与孤独,追求与代价--《法国中尉的女人》赏析

自由与孤独,追求与代价--《法国中尉的女人》赏析

《桐I'乏霉院霉损)2005年第1期自由与孤独,追求与代价——《法国中尉的女人》赏析戴琳(安徽大学,安徽合肥230039)摘要:<法国中尉的女人》是英国作家约翰·福尔斯的代表作。

本文以分析其中主要角色的不同追求和他们为此付出的代价为切入口,意在剖析作者对自由、追求和代价的看法,指出作者创作此书旨在抨击虚伪、没落的维多利亚时代。

关键词:《法国中尉的女人》;追求;代价;维多利亚时代中图分类号:1561.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547(2005)01—0114—03英国著名作家约翰·福尔斯(JohnFowles,1926一)受教于牛津大学,毕业后曾当过老师,后从事写作,主要作品有《树)O'heTree)、《采蝶者)(TheCollector)、《魔法师)(TheMagus)、《法国中尉的女人》(TheFrenchLieutenant’sWoman)、《黑塔)(TheEbonyTower)、《幻想》(AMaggot)等,是英国文学史上重要的后现代主义大师。

福尔斯的作品具有实验主义特征,其结构布局具有鲜明的后现代主义风格;同时,福尔斯也保留了传统小说的风格。

坚持了对小说的可读性的追求和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探索。

因此,他的作品是传统与革新的交融,在英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法国中尉的女人》是约翰·福尔斯的代表作,是部仿历史小说。

其开放式结局和“元小说”特性被评论家反复探讨并深入研究,对解读后现代主义创作起着重要作用。

这部小说发表于1969年。

叙述的却是1867年“维多利亚盛世”时期的英国小镇莱姆发生的故事。

小说的语言风格和人物内心刻划是对19世纪精准的模仿。

令人很难相信是20世纪的作品;同时,20世纪的视角和生活会突然穿插于故事情节中,令读者仿佛在时空中穿梭。

作者以令人惊叹的笔法模仿了英国19世纪的小说文体,精确地描摹出了那个时代的神韵。

令人信服地展示出当时社会的局限性以及人们为了各自合理的追求所付出的代价.从而完成了对那个时代压抑人性的道德观和中上层人士的虚伪性的猛烈的抨击。

《法国中尉的女人》浅析

《法国中尉的女人》浅析

《法国中尉的女人》浅析作者:刘治中来源:《神州·中旬刊》2013年第03期摘要:《法国中尉的女人》发表于1969年,是英国作家约翰·福尔斯的代表作之一。

本文尝试对《法》进行简单分析,主要讨论作品中出现的后现代戏仿、开放性结尾、作者介入、角色自由等重要环节。

关键词:后现代戏仿作者介入角色自由英国作家约翰·福尔斯的《法国中尉的女人》发表于20世纪下半叶,正逢现代性受到普遍质疑,后现代思潮发端之时。

在话语层,作品通过对英国传统文本(维多利亚传统)的戏仿与颠覆,反映了后现代思想影响下作家对写作过程的反思,具有“元小说”的气质;在故事层,作品的主题是自由,笔者认为,《法》中的自由主要要从两方面理解,一方面是存在主义的自由,另一方面是角色的自由。

其中存在主义自由已被反复探讨,本文不复赘述。

“角色自由”则很少被关注,甚至没有成为批评概念,但对于作为后现代经典的《法》而言,却是其精髓所在。

本文将重点探讨《法》在后现代戏仿、作者介入、角色自由方面的成就。

一、后现代戏仿戏仿(Parody)作为一种叙事方法,是指作家在叙事过程中通过有意识的模仿他人文体风格、故事内容等而形成新的文本的做法。

在后现代文学、影视作品中,戏仿手法被大量使用,通过戏仿,将传统置于当下,体现出不同的时代精神之间的冲突。

传统神话、权威、语录式的话语力量在后现代语境下可能被完全消解、改写、乃至戏谑。

在中国,20世纪末轰动一时的影片《大话西游》便是后现代戏仿的一个成功案例,通过对经典文本《西游记》的戏仿,寓庄于谐,妙趣横生,充分体现了后现代艺术的魅力。

《法国中尉的女人》并没有戏仿某一位作家、某一个文本,而是戏仿了整个维多利亚写作传统。

在小说开篇阶段,故事的场景、语言都与维多利亚时期写作风格一无二致,故事发生的时间也被相应设定在19世纪下半叶。

如果删去小说中作者和当代视角的介入(不幸的是,某个中译本的译者确实这样做了),不少读者可能会误认为《法》是一部维多利亚小说。

《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叙事分析

《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叙事分析

《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叙事分析作者:乔喻李贵森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4年第08期摘要:《法国中尉的女人》是英国小说家约翰·福尔斯最富盛名的小说,其在叙述者与作品结局上的独特设计成功的颠覆了传统小说的叙事规约。

本文主要关注作品的互文性和双重叙事层的叙事特点,通过引用大量的现实的文本、事实材料等佐证小说情节发生的可能性的同时,又通过叙述技巧彰显着小说的虚构本质。

具体展现其中所体现的对传统叙事规约的颠覆和创新。

关键词:互文性;双重叙事层;虚构;颠覆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23-0055-01《法国中尉的女人》讲述了一段发生在19世纪英国小镇莱姆里季斯的爱情故事。

富家子弟查尔斯·斯密森去小镇会见他的未婚妻欧内斯蒂娜·弗里曼小姐,在海边,他遇见了被当地人称为“法国中尉的女人”的萨拉·伍德拉夫。

当地人将她视为堕落的女人,不同于维多利亚时代女人那种顺从、娴静,她的神秘、另类和难以捉摸使查尔斯难以忘怀。

一边是与自己非常匹配的未婚妻,一边是让自己充满好奇和探索欲望的神秘女子。

在作者笔下查尔斯有了三种选择:遵循婚约;听从心声与萨拉在一起;萨拉成为一名自由、独立的新女性,拒绝了查尔斯的求婚,查尔斯受其影响更加坚定了对传统规约的挑战,二人双双走向“自由”。

本文从作品互文性和双重叙事层两方面具体分析作品对传统叙事的颠覆。

一、互文性对文本及人物的建构法国文论家克里斯特瓦作为互文性概念的首提者,认为广义的互文性指每个文本都是与其他很多文本重新组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文本真正意义的关注,就是对文本真正意义及意义背后文化的有价值的关注以及研究。

互文性在当代西方文论中把文本之间的互涉和互动看作是文学的构成性因素,强调在交错关系中发掘和解读文学作品的意义。

因此,它既是一种新的文学观念,也是一种文学研究方法。

《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的互文性现象,首先体现在卷首语的引用。

浅析约翰·福尔斯《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叙事风格

浅析约翰·福尔斯《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叙事风格

校园英语 / 文艺研究浅析约翰·福尔斯《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叙事风格沈阳师范大学/宋校【摘要】《法国中尉的女人》是英国作家约翰·福尔斯的代表作之一。

小说中,约翰·福尔斯通过多角度切换、时空交错以及不确定性结局等方式进行了创作,颠覆了传统小说的叙事风格,是最具有代表性的现实主义小说。

本文通过分析福尔斯《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叙事风格,揭示了后现代主义元小说的特征和叙事策略,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后现代主义元小说的地位。

【关键词】约翰·福尔斯 《法国中尉的女人》 叙事风格 后现代主义元小说【Abstract】The French Lieutenant’s Woman i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 works of British John Fowles. In this novel,he subverted the traditional narrative style of the novel in the form of switching angles,cosmic synchronization and uncertainty about ending. It is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work of realism. The text reveals the features and narrative strategies by analyzing the narrative styles of The French Lieutenant’s Woman,which fully embodies the status of Postmodernism metafiction.【Key words】John Fowles; The French Lieutenant’s Woman ; Narrative styles; Postmodernism metafiction一、多角度切换在文学作品的创作中,人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人称也是小说叙事风格的重要特征,人称表明了叙事的身份和故事中的话语权。

《法国中尉的女人》电影叙事策略分析

《法国中尉的女人》电影叙事策略分析

《法国中尉的女人》电影叙事策略分析作者:宋亚晴来源:《戏剧之家》2018年第22期【摘要】小说《法国中尉的女人》是由英国作家约翰·福尔斯所著,作品一经出版便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也被广大电影制作者所青睐。

本文将通过分析影片独特的叙事结构与叙事风格,阐释故事表层之下蕴含的深刻主题。

【关键词】《法国中尉的女人》;叙事结构;叙事风格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22-0114-01原著小说《法国中尉的女人》讲述的是发生在19世纪英国维多利亚时代一位上层社会的贵族子弟查尔斯爱上了被人们称之为“法国中尉的女人”的下层社会女子萨拉的故事。

影片由捷克导演洛尔·赖兹联合著名编剧、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哈罗德·品特倾情打造,在保留原本爱情故事的基础之上,采用“戏中戏”的叙事结构,发展出了另外一条发生在20世纪的爱情线索,两条线索相互交织,互成因果,揭示了影片深刻的主题。

一、叙事结构——套层结构电影在叙事的过程中主要遵循两种逻辑顺序,一种是线性逻辑,即按照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脉络进行叙事,一般经典好莱坞的电影都是线性叙事;另外一种就是非线性逻辑顺序,“非线性电影叙事结构的最大特征在于单一时间向度的打破和解除,时间成为不连贯的片段并产生前后颠倒。

”①一般现代主义或者后现代主义电影都是属于非线性叙事。

《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剧作结构属于非线性叙事中的套层结构。

套层结构影片的叙事,实际上是在同一部电影里展现两个不同时空的故事,由此带来的是极大的信息量,从而形成了整个影片的独特内涵。

但《法国中尉的女人》不像一般时空交错式结构的影片情节线有主次之分,该片为我们呈现了两条故事主线。

影片讲述的是20世纪80年代的英国海滨小镇莱姆镇来了一个电影摄制组,这个摄制组所要拍摄的内容就是原著小说里的情节——19世纪维多利亚时代的一位贵族子弟查尔斯放弃与贵族小姐联姻,选择下层社会的女子萨拉成为自己的灵魂伴侣。

浅论《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后现代主义风格

浅论《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后现代主义风格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因而传统 的作 品成规 、法 则 和作 者 的权 威性往 往会受 到挑 战。 《 法 国 中尉 的女人》 的作 者在叙 事过程 中 , 对 自己的叙 述权威 进 行 了挑 战 : 他 不再是无 所不 能 、 洞 察一切 的叙述 者 , 而在几 个身
份间进行转换 . 有 时 甚 至 表 现 得 无 法 掌 控 笔 下 的人 物 。 在 小 说 的
作模 式 , 提 供了三种不 同的结局 。第一种结局是 : 查尔斯 回到 自 己未婚 妻的身边并 和她步人婚姻 : 莎拉在他 的生活 中完全消失 , 再 没有 出现过。 这 是一个最传统和意料之中的结局。 第 二种结局 是: 查 尔斯看 到莎拉 的信后 , 不顾 一切地 四处 寻找她 . 经 过 苦 寻 两 人终于重逢并走 到 了一起 。这是 一个 符合维多利亚 时期 的女 子成功标 准的结局 : 幸 福 的婚 姻 、 美满 的家庭 . 对 自由的追求 与 之 相 比则显得不 重要 了。第三种结 局是 : 在查 尔斯 找到莎拉后 . 她却因为不愿放 弃 自由而拒绝 了他 , 两人从此 分道扬镳 ; 而莎拉 则独立 、 自由地活跃在艺术领 域中。 这 是一个具 有女权 主义意味 的结局 , 更符合 2 0世纪中后期女性追求 自由、 平 等的价值 观。这 三个并 列 出现 的不确 定的结局 既互 为补充又互为否定 .揭示 了 当时社会存在 的多元化意识 ,反 映了人们对 自身 的认知 和道路 选择的差异 。 这种结局完全否定 了现代主义小说意义 的终结性 、
的小 说 成 规 的一 种 违 背 , 具 有 很 强 的解 构 性 。
( 三) 结局 设 定 的 不 确 定性
不确定 性是后现代 主义文学的一个重要 特征 ,作者在叙 事

从“历史编撰元小说”的角度看《法国中尉的女人》

从“历史编撰元小说”的角度看《法国中尉的女人》

从“历史编撰元小说”的角度看《法国中尉的女人》一《法国中尉的女人》是英国当代小说家约翰·福尔斯的名著,从问世之日起就受到了普通读者和学院派批评家两方面的高度赞扬,被认为是将后现代文本之实验性、创新性与通俗小说之趣味性、可读性相结合的典范之作。

它的成功有力地回击了约翰·巴思在“枯竭的文学”一文中认为当今小说已经黔驴技穷的那种悲观论调。

从表面看,《法国中尉的女人》讲述了一个维多利亚时代的爱情故事,但小说远远超出了传统爱情故事的范畴。

福尔斯在小说中实践了纯熟的后现代写作技巧,使作品呈现出典型的“元小说”特征。

在讲述故事的同时,叙述者通过“侵入式叙述”、“时空错位”、“矛盾开放”等手段自我暴露文本的虚构性。

小说的前12章,叙述者模仿传统的全知叙述方式向读者讲述故事。

他从容自信地介绍人物、安排他们经历悲欢离合,他上帝般地透视人物的心灵、展示他们最细微复杂的内心情感。

在此,叙述者的可靠性和故事的真实性是传统读者与作者之间心照不宣的阅读契约。

但到了13章,一个声音突然站出来,对这种叙述方式指指点点、评头论足,开诚布公地宣布故事的虚构性,甚至邀请读者一起商讨写作技巧。

12章结尾:“萨拉是谁?她是从什么样的阴影里冒出来的?”13章开头叙述者答道:“我不知道。

我正在讲的这个故事完全是想象的。

我所创造的这个人物在我脑子之外从未存在过”。

∞叙述者的“侵入式叙述”自我揭露了文本的虚构性,提醒读者:你沉醉其中的并非真实世界,而不过是虚构小说。

在传统历史小说中,叙述者把读者引A--个仿佛天衣无缝的过去世界,很少或几乎不使用自己因处后来时代所获得的那种优越的视角。

但《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叙述者不停地站在自己时代的高度对过去的人物和事件发表评论,对自己的视角不仅毫不隐讳,反而津津乐道。

于是我们看到叙述者在讲述一个100年前的故事时,镜头又突然拉回到20世纪,喷气式飞机、雷达、原子弹等当代事物在故事中唐突地露面,罗伯一格里耶、萨特、弗洛伊德等20世纪的人物及其思想在行文中不断地出现,并与主人公的行为思想互为关照。

浅析《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的叙事技巧

浅析《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的叙事技巧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Improving the College Students’Writing Skill through Cohesive Devices2 浅析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及消除语言歧视的策略3 《太阳照常升起》中的“女性化”研究4 显现的被动•隐现的自我——《看不见的人》中被动语态的身份建构功能研究5 《喜福会》中的文化身份分析6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by Analyzing Brand Names7 异化理论在汉语成语英译中的应用8 从模因论视角看年度流行语“给力”9 论海明威《死在午后》的悲观主义色彩10 The Characters and Personality of American Slang11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

原创Q 799 75 79 3812 《雾都孤儿》中南希形象分析13 论《马丁伊登》中一个成功者的幻灭14 从语域理论角度分析商务发盘函的翻译策略15 中英花卉隐喻下的情感叙事对比研究16 《嘉莉妹妹》中女主人公的服饰所反映的女性意识17 《宠儿》女主人公赛斯人物形象分析18 《宠儿》的非线性叙事模式19 A Contrastive Study on Language Features of Chinese and English Proverbs20 中式菜肴命名的文化内涵与英译21 论模糊语言在广告英语中的功能与运用22 英语国家姓氏文化研究23 从电影《当幸福来敲门》分析中美价值观24 一个反叛者的肖像--以《土生子》为例25 英汉称谓的文化差异研究26 论商务谈判口译员的角色27 战争时期坠入凡间的天使——通过《永别了,武器》分析海明威眼中的理想女性28 Cultural Mediation in Interpreting—An Observ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29 分析奥利弗退斯特悲剧生活的原因30 从考琳•麦卡罗《荆棘鸟》看人性同神性的挣扎31 从原型批评理论来看<<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中的人物原型32 双语对认知发展的影响33 《白象似的群山》隐含意义解读34 The Symbols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s in The Scarlet Letter35 英汉颜色词的文化内涵与翻译36 从涉外婚姻分析中西方文化差异37 A Contrastive Study on Meanings of Animal Words in English and Chinese38 英国海洋文化对英语习语的影响39 运用文本分析法看中英女性婚姻观的差异40 埃德加爱伦坡短篇小说中美女的命运41 浅析达洛卫夫人的自我追寻42 艾米丽狄金森的诗歌《我不能与你一起生活》的多重主题研究43 浅析中西方文化中会面礼仪的差异44 词块法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45 试论《武林外传》与《老友记》中的中美文化差异46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Mothers-and-Daughters-in-Law in China and the West47 《老人与海》中词语修辞格的运用48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幸福》中的女性主义解读49 《老人与海》中马洛林形象的不可或缺性50 英文电影对英语学习的影响51 从《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解析海明威的冰山理论52 布什总统演讲词中幽默话语的语用功能分析53 A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Table Manners and Culture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54 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影响因素分析55 中西方婚礼文化差异56 游戏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57 浅谈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58 英汉形状类量词的隐喻认知分析59 任务型教学法在小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运用60 浅析斯蒂芬•克莱恩《新娘来到黄天镇》的艺术风格61 《飘》中斯嘉丽的主要性格特征浅析62 《飘》的成长主题解读63 Hip-Hop对美国社会文化的影响64 从心理语言学谈提高新闻英语听力的新模式65 幼儿英语口语培养66 从电影名的翻译看直译与意译67 从生态批评的角度解读《查特莱夫人的情人》68 从语境角度谈文学作品翻译中人物描写的语用对等问题69 初中英语语法教学之我见70 从《道连•格雷的画像》谈唯美主义艺术观71 动物•荒原•牧场——生态视野下科马克•麦卡锡的《边疆三部曲》72 Analysis on Requirements for Translation Graduat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cruit Advertisements73 “庸人”自扰——《普鲁弗洛克情歌》主题探究74 浅析合作学习在英语专业口语教学中的应用75 工业化进程下人的主体性的追问——梭罗的《瓦尔登湖》76 《追风筝的人》翻译中的美学体现77 Two Trapped Roses—A Comparative Study on Emily and Miss Havisham78 关于高中生英语听力理解中非语言因素的研究79 网络环境下英语自主学习模式的调查8081 从目的论角度分析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 )82 惠特曼的人文主义思想对美国现代诗歌创作和中国诗歌创作的影响——以《自我之歌》为例83 外语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84 分析《雾都孤儿》中的讽刺手法85 An Analysis of Scarlett’s Character86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蜜月》的文体分析87 浅谈《旧约》中女性的形象和地位88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History of Development of Law in Western Countries and China89 从精神分析学角度探究《呼啸山庄》中的希斯克里夫90 对话中语用意义的理论视角91 初中英语口语教学的课堂管理92 思维差异对中美商务谈判的影响及应对策略93 《欲望号街车》女主人公悲剧性命运的女性主义解读94 约翰•福尔斯《法国中尉的女人》中主角萨拉女性意识的体现95 《太阳照样升起》中杰克•巴恩斯的形象96 从多视角比较《论读书》的两个译本97 如何提高小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98 浅析广告发展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99 浅析中西文化数字含义的差异与原因100 试分析《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模式101 学习动机对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102 基于功能对等理论谈美剧《生活大爆炸》双关翻译103 《红字》中海斯特性格分析104 Symbolism in The Old Man and The Sea105 A Comparison of the Dragon Culture in the East and the Sheep Culture in the West106 英语演讲语篇中的parallelism及其汉译策略—以奥巴马就职演说稿为例107 跨文化视角下中西方礼貌用语的差异108 从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比较研究《德伯家的苔丝》的两个中文译本109 论罗伯特•佩恩•沃伦《国王的人马》中对真理与自我认知的追求110 论英语谚语的翻译111 别样的美丽——析《厄舍古屋的倒塌》中无处不在的哥特式风格112 Roberta’s Role in An American Tragedy113 论简奥斯汀小说中的反讽艺术114 从《热爱生命》看杰克•伦敦的生命观115 王尔德戏剧作品中的道德观116 从《灰姑娘》到《神谕女士》—浅谈反面母亲形象对子女成长的影响117 托妮•莫里森《宠儿》中的主角赛丝的女性形象研究118 《他们眼望上苍》中的女性主义119 逆世的美丽——分析《飘》中主要人物表现的自我意识120 英语专业学生课外网络自主学习问题研究121 解读《金色笔记》中的女性主义122 《三国演义》中带数字的词语翻译研究123 论跨文化交际中的体态语124 从文化角度分析《穿普拉达的恶魔》所反映的职业观125 从女性主义角度看斯嘉丽与命运的抗争126 文艺复兴及浪漫主义时期希腊神话对英国文学的影响127 汪榕培《诗经•国风》中的拟声词翻译研究128129 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纯真年代》中两位女主人公的不同爱情观130 浅析托妮·莫里森《宠儿》中人物的身份建构131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32 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简爱的女性意识133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34 不同IT企业官网英译现状调查135 茶文化交流用语的翻译:理论与实践136 从《爱玛》看简•奥斯丁的女性主义意识137 中英数字词语文化内涵对比研究138 对外新闻的导语编译研究139 A Tentative Study of the Origin of American Place Naming140 田纳西•威廉斯《玻璃动物园》中的南方淑女形象141 文化视角下的商标语翻译策略142 《时间中的孩子》成长主题分析143 比较分析《野草在歌唱》与《倾城之恋》中女性的爱情婚姻观144 A Study on the Game Teaching Strategy for English Young Learns145 从目的论看《生活大爆炸》的字幕翻译146 麦当劳成功之道147 The Analysis of the Representative Images in The Waste Land148 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解读《喜福会》149 伊丽莎白班内特和姚木兰的比较研究150 中西饮食文化的对比151 中英文旅游广告语言特点对比研究152 从Hofstede的文化维度角度解析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153 论《永别了,武器》的写作风格154 A Preliminary Survey of Translating San in Chinese Idioms155 文化语境下公示语的翻译156 浅谈文化差异对网络新词英译的影响157 英语国家姓氏文化研究158 叶芝诗歌中的象征主义手法159 关于非英语专业学生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学习策略的研究160 探讨英语翻译教学中的问题及改进161 透析《洛丽塔》中的性162163 本我、自我、超我--斯佳丽人物性格分析164 通过《推销员之死》探究现代人生存困境问题165 对《老人与海》中突显的生态意识的探讨166 从《生活的艺术》看林语堂的人生艺术167 H.G.威尔斯科幻小说中的科学措辞研究168 On Allan Poe’s Application of Gothic Elements and His Breakthroughs — Through The Fall of the House Of Usher169 企业资料的翻译原则170 从《尼罗河上的惨案》看阿加莎•克里斯蒂小说的魅力和价值171 由《红楼梦》中人名的英译看中西文化差异172 考琳•麦卡洛《荆棘鸟》中麦琪悲剧命运的成因173 解析《喧哗与骚动》中凯蒂悲剧的必然性174 《红楼梦》委婉语翻译探究175 论圣经诗篇的修辞特点176 委婉语和礼貌原则177 索尔贝娄的《银碟》中父子关系的分析178 约翰斯坦贝克女性观流变初探179 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在《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中的应用180 逃离——解读爱丽丝•门罗作品中的生态女性主义181 论《双城记》中的反讽182 格莱斯合作原则及其对言语交际的影响183 葛浩文英译《红高粱家族》的翻译策略研究184 英汉颜色词隐喻的认知比较与研究185 从僵尸和吸血鬼比较中西方文化的异同186 场独立和场依存对不同主题阅读材料的影响研究187 《玉石雕像》中的非言语交流188 相似的母爱,不同的表达——对比研究《黑孩子》和《宠儿》中的母亲形象189 Etiquette and Protocol on Intercultural Business Negotiation190 《名利场》中女性命运对比191 遗忘曲线在记忆英语词汇中的运用192 从目的论角度分析化妆品品牌翻译193 从《纯真年代》的女性角色看旧纽约的女性地位194 从《嘉莉妹妹》看现代女性的自我实现195 浅谈英语委婉语的作用和原则196 从《麦田里的守望者》分析青少年的叛逆与成长197 旅游标语英语翻译标准研究198 General Principles and Features of Legal English Translation199 《我的安东妮亚》中安东妮亚的成长200 英语广告语中隐喻的研究。

《法国中尉的女人》之元小说叙事

《法国中尉的女人》之元小说叙事

《法国中尉的女人》之元小说叙事
关键词:《法国中尉的女人》;约翰·福尔斯;元小说
一、元小说
二、元小说特征的体现
英国作家约翰·福尔斯在其代表作《法国中尉的女人》中大量运用了元小說的创作手段,主要有戏拟、露迹、开放式结尾、时空穿插等,充分展现了这部作品的元小说性。

三、运用元小说形式的原因
其次,《法国中尉的女人》作为一部新维多利亚小说通过对维多利亚时期现实主义小说的仿写对当时的盛世神话进行除昧和批判。

维多利亚时代被认为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巅峰时期,是大英帝国最为强盛的时代。

在国势强盛、科学昌明、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的大环境中,维多利亚人表现出自满、乐观的精神特征。

但在富强的背后,财富分配不均,贫富差距明显,种种问题隐患不在少数。

进入20世纪以后,英国资本主义兴盛和稳定发展的时期已然成为过去。

第一次世界大战动摇了英国的霸权地位,社会动荡不安,维多利亚时期的道德和理想遭到了新一代的怀疑。

約翰·福尔斯在作品中讲述了维多利亚时期的一个底层家庭教师萨拉的人生经历,通过让底层人物发声来颠覆宏大叙事。

宏大叙事是一种完整的叙事,与政治意识形态关联较为紧密,是具官方性质的主流叙事。

《法国中尉的女人》对维多利亚时期现实主义小说进行了仿写,运用元小说中戏拟的方式对那个时期进行讽刺和戏谑,以达到批判维多利亚时期盛世神话的目的。

四、结语。

一个“后现代”的结尾——谈《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叙事手法

一个“后现代”的结尾——谈《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叙事手法

约翰 ・ 福尔斯 的 《 国中尉的女人 》 16 年问世以后 , 法 自 99 在西 方广大读 者和评 论界中引起了强烈 的反响 , 至被搬 上荧幕 。 甚 国内 对 他的翻译 和介 绍也纷至沓来 , 出现不少 的评论 和研究文章 , 人们 对其主题 、 人物 、 艺术技巧等方面进行了广泛、 深入 的探讨 。作 为一 部后现代小说 经典 , 法 国中尉 的女人 》中 自然有不少地方反 映出 《 后现代作品的特色 , 但初读 之下 , 这部 小说 的形式 、 风格 、 体例 和语 言都很 容易让人误认 为这 是一部 出 自 个 1 世纪 作家之手 的作 一 9 品, 尤其是作者对莱姆小镇 的 自 风光 、 然 伦敦的生活剪影 以及栈 桥 上神秘 的黑衣女 郎的描 写 , 具传统现实主义色彩 。在 小说 中 , 都极 作者还引用 了大量 的史 料和数据 ,力图再现维 多利亚 时代的历史 风貌 。似乎给读 者一个 印象 , 作者讲述 的是过去发生的某一真实的 事件 。然而 , 在这貌似真实 的口吻 中不仅作品本身的虚构性颠覆 了 这种复制 的真实 ( 宪之 , 刘 译文序 言 , 9 ) 而且 作品叙事的手法 1 6 , 9 独 特也 反映出颠 覆传 统叙述技巧的强烈特 征 ,最为明显的就是小 说 的独特结尾方式。 《 国中尉 的女人 》 法 以维多利亚 中期为 背景 , 以开放式 的结构 讲 述了英国没落贵族出身 的查尔斯 和家庭 女教师莎拉之 间的爱情 故事。在小说 中, 莎拉甘心背负荡妇 的恶名 , 享受 自我放逐 的 自由。 她引诱 了查尔斯 , 却在和他发生关系后突然消失。当查尔斯终于找 到了莎拉的时候 。 福尔斯为读者提供 了故 事发展的两种可能性 : 在 第一个结局 中。 莎拉和查 尔斯按 照浪漫小说 的情节 阖家 团圆, 幸福 地相依相偎 ; 在第 二个结局 中 , 莎拉拒 绝了查尔斯 的求婚 , 两个 人 不欢而散。 《 法国中尉的女人 》 最末两章提供 了双重结尾 , , 对此 众多的评 论家各抒己见 , 的重点也就一直 围绕在这一奇异开放 的结尾上 探讨 来。 并做出种种推测。不少评论家甚至还把这一结尾与作者所要表 现的主题联系起来 , 文章的结 局一定要打上传达主题这一功能色 让 彩 ,认为只有后一个 结尾才真正体现 了小说所蕴涵的 自由主题 , 在 这个结尾 中, 莎拉拒绝扮演—— 妻子——这一父权社会为女性指定 的传 统角色 , 超越了维多利亚时代狭隘 的性别话语 的束缚 , 宣布 了 自己的独立性和 自主性。这种解释能否成立 姑且不论 , 但至少就解 释本身而言 , 脱离不 了评论者 自身的思 想意识形态的桎梏 , 用政治 的话语来解释文学创作。从文学创作本身来 看, 这种结尾手法除了 可以从后现代话语权来说明其创作之来由外 , 创作手法 自身实际上 就是对传统束缚的一种反叛 , 体现出艺术创作的后现代性。 传 统小说 中只有作者 、 读者和人物三个角色。作者 以第一人称 或第三人称叙 述故事 , 把故事 的情节 、 内容交代清 楚 , 使读者 能够 身临其境与作品人物融为一 体 , 小说成为现实生活 的真 实写照 , 这 切都 由作者掌握 , 者成为 “ 作 全能的上帝 ” 。这样 的创作 作品 比 比皆是。“ 文艺是 现实生活 的写照” 在传统小说 的叙事过程 中, 。 不 乏综合不同人称 的叙述模式 ,从 不同的视角或展示 人物的内心变 化, 或揭露故事发 展的脉 络, 开辟新 的情节 , 或 双线并进 等等。但后 现代作家 由于经历过两次世 界大战的影响 , 在学术 上 , 或者说文化 意识上受到 索绪尔 、 罗伊德和爱 因斯坦理论 的影响 , 身于 “ 弗 置 语

《法国中尉的女人》读后感

《法国中尉的女人》读后感

《法国中尉的女人》是约翰·福尔斯的一部长篇小说,讲述了一个悲剧性的爱情故事。

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主题,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故事的主人公莎拉和法国中尉查尔斯的爱情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

他们的爱情充满了痛苦和挣扎,但他们始终坚守着对彼此的承诺。

然而,社会的偏见和误解,使他们的爱情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这种对爱情的追求和社会现实的冲突,让我深感痛心。

福尔斯的叙事手法也让我深感欣赏。

他以独特的“多角度”叙事方式,展示了故事的多个层面。

这种叙事方式不仅增加了故事的复杂性,也使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

此外,这部作品也深入探讨了自由和责任的主题。

莎拉虽然追求自由,但她也必须承担由此带来的责任。

查尔斯虽然是一个军人,但他也有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这种对自由和责任的探讨,让我对社会和个人的责任有了更深的理解。

论《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的后现代主义风格

论《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的后现代主义风格

论《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的后现代主义风格摘要英国作家约翰·福尔斯的《法国中尉的女人》被誉为20世纪世界文学史上最优秀的作品之一。

这部小说无论是在结构布局还是在艺术手法方面,都具有浓厚的后现代主义色彩。

本文以该小说的后现代主义元素为线索,在深入探析后现代主义文学特征的基础上,着重分析小说内容与这些元素的完美结合,从而充分挖掘该小说的后现代主义色彩。

关键词:《法国中尉的女人》后现代主义人物塑造多重结局叙事手法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引言20世纪60年代,西方社会普遍陷入写实主义与现代主义逐步没落、文学面临衰竭的窘困境况。

文化的多元性成为主流,曾一度支撑现代主义文学创作的基本准则遭到唾弃,文化转型迫在眉睫,后现代主义小说应运而生。

《法国中尉的女人》正是对这一转型的积极回应。

该篇小说以其鲜明的后现代主义风格和精湛的写作技巧从同时代的作品中脱颖而出,不仅广受好评、倍受推崇,更完美地诠释了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本质特征,为相关作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一解读后现代主义文学后现代主义指的是一种成形于20世纪60年代,盛行于七、八十年代并对西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文化思潮,在建筑学、社会学、法律学等各方面都有体现。

它对文学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催生了后现代主义文学。

一般来说,后现代主义文学提倡新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主张批判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虽然它是由现代主义文学演变而来,但在人物塑造上、叙事手法上和结局设置上都与后者有着明显的不同。

1 文学特征后现代主义文学具有鲜明的特征。

首先,它提倡彻底的反传统创作。

它不但反对原有的旧传统,就连现代主义文学试图建立的“新”传统也加以否定。

其次,它主张摈弃意义的确定性。

后现代主义作家认为一切传统意义上的崇高事物与信念都是由人的话语派生出的短暂产物,具有极强的不确定性,因此他们无视与社会、政治、道德、美学有关的种种问题,世界在他们看来已没有意义。

再次,它主张进行零度写作,极力排斥由现代主义“深度神话”带来的深沉意识,把写作的焦点由内容转向写作本身,让写作成为一种纯粹的表演和操作。

存在、选择和自由——对《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存在主义解读

存在、选择和自由——对《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存在主义解读
存在主义的一些重要观点作为论述的视角。
代概念, 诸如核战争、 同性恋、 飞机、 电视等等。这 就使得小说呈现出很强的层次性, 维多利亚层面
的传统叙事和现代叙事水乳交融, 使小说的叙事
显得非常丰满, 完整。
萨特式存在主义的核心理念是存在先于本
质。在萨特的思想体系中, 人生是庸俗和荒唐的,
同时, 存在、 选择、 自由等在这一体系中都占有重
2006 年 3 月 第 22 卷第 1 期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Changehun Education Institute
Ma r. 2 0 0 6 Vol. 2 2 N o.
存在 、 选择和 自由
— 对《 法国中 尉的女人》 的存在主义解读
刘 楠
( 吉林大学 外国语学院, 吉林 长春 1 0 1 ) 3 2
神分析论述, 存在主义论述等。本文拟从存在主
说使用了 戏仿( P r dy) 的手法, ao 整个小说被放置在
了维多利亚时期 , 这就决定了小说大部分或者说 主要的叙述方式带有明显的维多利亚时期 的特
义角度对小说的几个方面进行评述。这里有必要
对本文所用的存在主义思想进行界定。
点, 这表现在叙述者全知全能、 无所不在等; 但同 时, 小说毕竟不是维多利亚时期的小说, 福尔斯除
约, 重新找到萨拉, 有情人终成眷属。第三个结尾 是在第 6 章, 1 查尔斯重新找到萨拉, 但萨拉拒绝 和他结婚, 查尔斯仍然是孤身一人。每一个结局 都体现了作者的不同用意和构思, 切合了作者存
在主义的“ 自由的焦虑” 这一主题。
萨拉的语言从最初的排斥, 到后来开始理解, 最终 走向认同和学习。小说中, 萨拉也有意识地“ 教”
的、

《法国中尉的女人》读后感

《法国中尉的女人》读后感

《法国中尉的女人》是约翰·福尔斯的一部经典小说,它从一个独特的视角来透视了一个复杂的三角恋爱故事。

读完这部小说,我被其中所展现的情感纠葛和艺术魅力深深吸引。

小说中的主人公莎拉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女性,她与法国中尉菲利普之间产生了一段复杂的感情。

然而,她同时也被另一个男人查尔斯所吸引,这导致了他们之间的情感纠葛。

通过福尔斯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叙述方式,读者可以感受到每个角色内心的矛盾和挣扎,这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真实和引人入胜。

小说中的艺术魅力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福尔斯运用了多种文学手法和象征意义,使得故事更加丰富和多维。

他对自然景观、季节变化等细节的描写,增加了小说的意境和氛围。

同时,他巧妙地运用对比和反讽等手法,使得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这种艺术上的魅力让我感受到了小说的独特之处,也让我对文学的力量和意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此外,小说中所探讨的主题也引发了我的思考。

福尔斯通过这个三角恋爱故事,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欲望的矛盾。

他对于爱情、自由和责任等主题的思考,让我明白了人类内心深处的渴望和追求。

这种对人性的深入剖析让我思考起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选择,也让我明白了爱与责任之间的关系。

《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对话叙事

《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对话叙事

《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对话叙事
关键词:对话;叙事
一、他者话语的介入
约翰·福尔斯创作《法国中尉的女人》受到了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巨大影响,运用了大量的
“他者话语”,即“具体的你和他”“蕴涵意义的物质的或思想的存在与环境”“试图摆脱的那部
分或自我意识”[2]小说情节的具体语境,使他者话语的出现更有指向性,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

在《法》中,这一特点具体可分为两方面:
(一)旁观的第三者
(二)故事背景的解说者
三、叙事文本的静默
(一)角色对话的静止
莎拉初次遇见查尔斯时没有进行交谈,但是反而在查尔斯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对话是
情绪和精神上的交流,无法用语言加以表达,是一种静止或空白的对话。

莎拉被要求散发福音册子时,先是礼貌的问候,然后是默默的真诚的注视,这种语言的静默是莎拉的精神力量,萨拉通过情
绪的感染和情感的共情借由静默的话语获得人们的某种认同。

查尔斯在愤懑和恼怒中毫无反驳的签
署解除婚约的法律文件是一种空白的对话,他虽然心怀愧疚,但是也用无声的沉默对严苛的条文要
求加以抗议。

对话声音的静止有时比言语更有力量,沉默意味着对交谈内容的不认可或是某种程度
的妥协。

萨拉在波尔坦尼太太就职时就多次以恭敬地沉默应对,并达到了相当好的效果。

在沉默中,人们往往会以自己所认为的含义去理解,避免了争执,维护了交流的平和顺畅,保证了“对话”的
良好效果。

(二)叙事声音的断裂
(三)读者声音的介入
四、结语。

《法国中尉的女人》之空间叙事

《法国中尉的女人》之空间叙事

《法国中尉的女人》之空间叙事
王盼盼
【期刊名称】《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5(032)002
【摘要】作为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作品,约翰·福尔斯的小说《法国中尉的女人》在叙事层面有着匠心独运的造诣.基于戴维·米切尔森和埃里克·拉布金的空间叙事理论对小说《法》进行空间叙事层面的研究,指出小说通过对萨拉的陌生化处理,对连贯情节的摒弃和使用并置等叙述手法使叙事时间流被迫停止,这不仅凸显出小说的空间叙事倾向,而且从接收美学的角度看大大增强了文本的召唤能力,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读者的积极性.
【总页数】5页(P58-62)
【作者】王盼盼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外语学院,合肥2306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0-03
【相关文献】
1."法国中尉的女人"意象的内涵——评电影《法国中尉的女人》 [J], 戴煜婷
2.失落的"女勇士"
——空间视域下《法国中尉的女人》中萨拉的自由追寻之路 [J], 宋效晴;谷婷婷
3.析约翰·福尔斯《法国中尉的女人》莎拉形象的后现代文化内核 [J], 阳幕华
4.失落的“女勇士”——空间视域下《法国中尉的女人》中萨拉的自由追寻之路
[J], 宋效晴;谷婷婷
5.试探析《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的多重结局 [J], 郭卉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约翰·福尔斯《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叙事风格
作者:宋校
来源:《校园英语·上旬》2017年第05期
【摘要】《法国中尉的女人》是英国作家约翰·福尔斯的代表作之一。

小说中,约翰·福尔斯通过多角度切换、时空交错以及不确定性结局等方式进行了创作,颠覆了传统小说的叙事风格,是最具有代表性的现实主义小说。

本文通过分析福尔斯《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叙事风格,揭示了后现代主义元小说的特征和叙事策略,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后现代主义元小说的地位。

【关键词】约翰·福尔斯《法国中尉的女人》叙事风格后现代主义元小说
【Abstract】The French Lieutenant’s Woman i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 works of British John Fowles. In this novel,he subverted the traditional narrative style of the novel in the form of switching angles,cosmic synchronization and uncertainty about ending. It is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work of realism. The text reveals the features and narrative strategies by analyzing the narrative styles of The French Lieutenant’s Woman,which fully embodies the status of Postmodernism metafiction.
【Key words】John Fowles;The French Lieutenant’s Woman ; Narrative styles;Postmodernism metafiction
一、多角度切换
在文学作品的创作中,人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人称也是小说叙事风格的重要特征,人称表明了叙事的身份和故事中的话语权。

在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中,小说家为了使小说虚构的故事情节看起来更像现实世界的真实反映,他们通常在小说人称叙事上从始至终都采用同一人称,这样有利于小说的完整性和权威性。

然而在《法国中尉的女人》这部小说中,福尔斯大胆地突破了传统小说中关于人称唯一的这一原则,设计叙事者、故事的主人公、作者本身三种角度的叙事,通过多位一体的叙事风格,将人称和故事情节的发展进行切换,同时根据小说的发展需要不断调节叙事角度和叙事距离,彻底颠覆了传统的权威式的叙事风格。

《法国中尉的女人》中多角度切换的叙事风格体现在“你”、“我”、“他”、“我们”等叙事人称的混用。

在这部文学作品中,采用了第三人称的叙事方式,这是对维多利亚时代的小说的叙述方式的一种模仿,但是在文中同样也出现了“我”这个角色,比如:在作品中,女主人公萨拉受到蒲尔尼太太的责骂,本来一直都是以第三人称进行叙述的故事情节,作者突然又加入一段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说:“我不会让她站在窗缘上,也不会让她晃着身子,然后含泪倒在房内的破地板上。

”这样描绘的作用在于对叙事的虚构性进行体现,因为在情节的发展过程中往
往会加入一些自己的创作的想法,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觉得这些人物形象以及故事情节都来自于作者的头脑之外。

此外,在描写查尔斯的内心活动时,作者又以一种旁观者的身份出现,并且又使用了第一人称,说道:“我不能再装下去了,那个男子就是我。

”这其实是一种全知全能的叙事模式,使得作者和作者所虚构出来的人物可以处于一种平等的关系,对传统文本描述进行了颠覆。

小说中还通过第二人称“你”发表了大量的评论和真诚自然的议论,同时用“我们”形成与读者进行心灵互动的对话和思想沟通。

不同的叙事视角形成不同的视角观点和不同的叙述张力,使作者能够摆脱传统小说叙事中的单一叙事角度的人称的束缚,使人物从叙述权威中走出来,能够拥有能多的话语权能够形成更丰富的观点,并通过人称不断变化形成不同的价值取向,从而使小说的主体更加多维更加立体。

福尔斯巧妙地放逐了传统历史小说中恒定不变的叙事主体,在拆解小说家话语权威的同时,又赋予了前者虚构和想象的合法权利和自由。

二、时空交错
小说叙事经历了各个时代的发展变化走入了现代,传统小说多是采用线性叙事方式,即以人与事的时间经历为序展开叙事,其间遵循着发生、发展、结束的叙事原则,叙事主要侧重于叙事内容,致力于讲述一个好的完整的故事。

随着社会的变迁,叙事作为一门艺术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尤其是在西方叙事理论的影响下,作家对不同的叙事方式做了尝试,首当其冲的小说家就是福尔斯,他在继承传统叙事风格的基础上,开创了时空交错的叙事风格。

通常在传统小说中叙事话语通常使用单维的闭合时空结构,通过自然延伸构建时空。

然而,《法国中尉的女人》在艺术时空结构的处理上采用了时空交错的叙事风格。

小说中的女主人公莎拉作为19世纪语境下的人物,他的思想和叙事风格都符合当时的历史状况,而奇妙的是,小说中19世纪的真实人物与小说虚构的人物在当时的语境下频繁出现20世纪的人物,思想和物品,这使得小说的叙事结构呈现出多样化的变化,突破了传统小说叙事的结构和特征。

因此,我们创造出了时空交错的叙事风格。

福尔斯小说中时空交错的叙事风格通常开始让读者以为是传统的历史小说,当读者进入故事情节后,作者突然用叙述者的身份提醒读者,叙述者是当代人,他有当代人的思想。

物品也是当代人所熟知的。

小说中体现这一叙事风格有这样一段话:“他那邓德里雷式的连鬓已经大大地修短过了。

一两年前,英国最著名的男性时尚专家已经宣布这种长鬓有点土,因为它在外国人眼里显得滑稽可笑。

年轻女子的衣服颜色在今天看来可能过分夸张。

”小说在开始介绍查尔斯和蒂娜时,都采用了19世纪的故事背景和时空环境,通过叙事者的叙述,读者被入19世纪的故事情境中去了,显然查尔斯和蒂娜都属于19世纪的人物,然后叙述者突然话锋转变,文中提到“一两年前,英国最著名的男性时尚专家已经宣布这种长鬓有点土,因为他在外国人眼里显得滑稽可笑。

”这句话显然是现代人对旧代人的评价,然而这种突然的转变并没有让读者觉得唐突,相反,使故事中的层次不那么单一,这样时空交错让读者觉得不那样枯燥乏味。

三、不确定性
《法国中尉的女人》叙事风格中最让人称赞的莫过于小说开放式的结局。

福尔斯没有按照传统小说的创作方式给小说安排一个固定的结尾,而是为小说安排了三个迥然不同的,耐人寻味的结尾,使小说的结局呈现多元开放性的特点。

第一个结局出现在第44章,查尔斯没有去旅馆与莎拉约会,而是乘火车回到了莱姆镇与未婚妻蒂娜成婚,有了7个儿女并在商界驰骋。

这种大团圆式的喜剧结局属于典型的维多利亚小说的叙述方式,他服从道德理性,但并不是作者的真实意图。

在第45章,小说也证实了这一点:“你在前面读到的最后几页并非真实发生过的事情,而是他从伦敦前往埃克塞特途中几个小时里想象可能发生的情景。


第二个结局是查尔斯受到只写有地址的信后,按照地址找到了莎拉,当查尔斯看到莎拉流泪时,他的理智崩溃了,他与莎拉发生了性关系,事后他发现莎拉竟是处女,他不知为何莎拉欺骗他,只能满怀心事的走了。

查尔斯在忏悔后决定与欧内斯蒂娜解除婚约并回旅馆找莎拉,可是莎拉已经离开了。

经过两年的苦寻,他终于找到了莎拉,他发现莎拉以为他生下一女,两人有请人终成眷属,自此一家三口大团圆结局。

这个大团圆结局符合一部分读者的欣赏水准,但是读者细细想来这一结局又不符合“给予人物自由”创作理念,莎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她是否还愿意与查尔斯在一起,很显然这个结局并没有考虑到莎拉个人的意愿。

第三个结局是查尔斯与莎拉相逢,但是莎拉已经不是从前的“莎拉”了。

她能表达自己的思想,她有表达自己的思想,他有了自己的生活观,她有追求独立和自由的权利,她不想成为男人的附属品,于是拒绝了查尔斯,开启了新的人生。

这一结局与福尔斯小说创作的“自由”理论最为匹配,既给了查尔斯自由,又给了自己自由。

多重不确定性的结局打破了传统作家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决定论”地位,把决定权留给了读者,大大扩展了小说的想像空间,与传统小说单维线性闭合式的小说空间结构不同,《法国中尉的女人》呈现多元化的叙述空间,这不仅在写作上是一次全新的尝试,而且也调动读者的阅读积极性,使读者参与其中。

四、结语
《法国中尉的女人》是一部经典的后现代主义元小说。

该小说几乎拥有后现代主义小说全部的叙事技巧,包括多角度切换、时空交错和不确定性等叙事风格。

它颠覆了传统小说的叙事风格,是具有代表性的现实小说也是开启文学创作新时代的小说,呈现出了与众不同的叙事风格。

参考文献:
[1]约翰·福尔斯.陈安全译.法国中尉的女人[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2]王珏.从《法国中尉的女人》看约翰·福尔斯的后现代历史观.2008.
[3]马宏敏,胡雯雯.后现代主义视阈下对《法国中尉的女人》的解读.
[4]谭袆哲.福尔斯《法国中尉的女人》叙事风格解析.
[5]邓帮华.《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叙事策略再研究[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