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农业2
中国农业地图大数据2
![中国农业地图大数据2](https://img.taocdn.com/s3/m/64c37d610912a21615792903.png)
中国农业地图大数据2 上海
谷类作物种植结构(万亩)
农作物种植结构(万亩)
浙江省
谷类作物种植结构(万亩)
农作物种植结构(万亩)
江西省
谷类作物种植结构(万亩)
农作物种植结构(万亩)
谷类作物种植结构(万亩)
农作物种植结构(万亩)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谷类作物种植结构(万亩)
农作物种植结构(万亩)
西藏自治区
谷类作物种植结构(万亩)
农作物种植结构(万亩)
青海省
谷类作物种植结构(万亩)
农作物种植结构(万亩)
甘肃省
谷类作物种植结构(万亩)
农作物种植结构(万亩)
宁夏回族自治区
谷类作物种植结构(万亩)
农作物种植结构(万亩)
山西省
谷类作物种植结构(万亩)
农作物种植结构(万亩)
陕西省
谷类作物种植结构(万亩)
农作物种植结构(万亩)
湖北省
谷类作物种植结构(万亩)
农作物种植结构(万亩)
谷类作物种植结构(万亩)
农作物种植结构(万亩)
贵州省
谷类作物种植结构(万亩)
农作物种植结构(万亩)
谷类作物种植结构(万亩)
农作物种植结构(万亩)
四川省
谷类作物种植结构(万亩)
农作物种植结构(万亩)
重庆市
谷类作物种植结构(万亩)
农作物种植结构(万亩)
谷类作物种植结构(万亩)农作物种植结构(万亩)
谷类作物种植结构(万亩)
农作物种植结构(万亩)
海南省
谷类作物种植结构(万亩)
农作物种植结构(万亩)。
必修二《中国古代的农业及手工业》
![必修二《中国古代的农业及手工业》](https://img.taocdn.com/s3/m/9fe7d09b6bec0975f465e2b1.png)
(1)生产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
(2)丝绸远销亚洲、欧洲,形成“丝绸之路”,赢得“丝国”誉 称。 (3)瓷器远销欧洲、非洲,中国被称为“瓷器大国”。
【史论要旨】官营手工业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其产品精美,品种 繁多,享誉世界,代表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民营手工业艰难发
展,自明代中叶以后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家庭手工业占相当大的
曲辕犁 ,安装犁 江东出现________ 评
【误区警示】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的事件不是牛耕的出 现,而是曲辕犁的发明,因为曲辕犁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适应 水田和各种土壤的精耕细作。
2.农耕技术
(1)耕作技术。 垄作法 。 ①春秋战国:使用当时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_______ 代田法 。 ②汉代:出现了二人一牛犁耕法和赵过推行的_______ 耕耙耱技术 形成,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 ③魏晋:北方旱地的____________ 技术,我国古代农业耕作技术成熟定型。 一年一熟 为主;宋朝以后,江南逐渐形 (2)耕作制度:两汉以_________ 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 成________
第1讲
中国古代的农业及手工业
高台一中
历史组
基础知识的掌握是形成学科能力的源头。本栏目内容在高考
时虽不直接考查,但考题无不由此而生。感觉简单未必掌握,认 为掌握未必精准。化主干梳理为问题式梳理,变知识再现为能力
提升。问题式梳理,创新记忆模式,提升复习效果!高考成败,
根基在此,不可小觑!
考试大纲 农业的主要 耕作方式
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出现的背景下,而自然经济早在原始 社会就产生了。这种在国家最高所有权支配下的小农经济是中国
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的根本特征。
中国第二次农业普查(年)
![中国第二次农业普查(年)](https://img.taocdn.com/s3/m/a3d84f4a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25.png)
中国第二次农业普查(年)中国第二次农业普查是关于全国农业资源、农业生产状况以及农户经济收入等相关数据的一项大规模调查。
该普查旨在深入了解中国农业发展现状,为制定农业政策和农村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从普查的目的、范围、方法等方面进行阐述,并对普查结果进行分析。
一、普查目的第二次农业普查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点:1.了解农业资源状况:通过普查调查农业资源分布情况,包括土地利用、农田水利等,以便科学合理规划农业生产布局。
2.掌握农业生产情况:调查农作物种植情况、农畜产品产量以及农业机械化水平等,为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供给提供依据。
3.了解农户经济收入:通过普查掌握农户经济收入情况,包括农民工收入、农村非农经济收入等,为扶贫政策的制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二、普查范围第二次农业普查覆盖全国范围,包括农村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
普查主要调查内容包括土地利用、农业生产、畜牧业、渔业、农村经济、农民工等方面。
1.土地利用:调查耕地面积、林地面积、草地面积等各类土地利用情况,深入了解土地资源利用状况。
2.农业生产:调查主要农作物的种植面积、产量以及种植结构等情况,全面掌握农作物生产情况。
3.畜牧业:调查养殖业生产规模、种类、数量以及畜产品产量等情况,掌握畜牧业发展现状。
4.渔业:调查渔业养殖和捕捞的情况,包括渔业资源、渔业产量等,为渔业管理和资源保护提供依据。
5.农村经济:调查农村经济收入、农民工收入、农村非农业经济等情况,全面了解农村经济发展状况。
6.农民工:调查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情况,包括人数、收入等,为农村劳动力流动管理提供参考。
三、普查方法第二次农业普查采用了多种调查手段和方法:1.登记表填报:通过给农户发放登记表,要求农户填写相关信息,并在规定时间内上报,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手机APP调查:利用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通过APP进行调查,方便农户填报信息。
3.现场核实:普查人员将进行现场走访和核实,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人教版地理 八年级上册 农业(二)
![人教版地理 八年级上册 农业(二)](https://img.taocdn.com/s3/m/39c4e4af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3c.png)
科技强农
山东寿光蔬菜博览会
山东省寿光市华诚农业将无土栽培技术融入观光示范园建 设中,无土栽培高效节能技术先进,无土栽培园林景观与 示范园结合,形成无土栽培创新型农业展示园。
科技强农
根瘤菌运用
转基因
生物有机肥
科技强农
无人机
无人配送车
智慧大棚
光伏渔业
信息技术助推奶牛养殖
近年来,茶饮料种类不断出新,特别受年轻人的喜爱。我国某地茉莉花茶是 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它是用加工后干燥的茶叶,与茉莉鲜花混合窖制而成的再 加工茶。下图为该地垂直生态农业系统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成熟需要充足的光照,而多汁牧草则可以在光照较差的条件下旺盛生长。
热量:农作物的旺盛生长必须满足一定的热量条件。热量条件不同,农作物的产量、种
类、耕作制度和栽培方式也不相同。
水分:农业生产离不开水。水分条件比较好的地方,可以发展水稻种植和淡水养殖;水分
条件比较差的地方,适合经营旱作农业。
地形和土壤:不同的地形,有不同的利用方式;土壤的性质和肥力不同,其适宜种植的作
B为远离城市的平原地区,适合种植水稻、小麦、农玉米。 原因:此处远离市区,地势平坦,水源丰富,耕地面积大,可以 使用大型农业机械,便于大面积种植。
因地制宜
探究活动:学生自主完成活动,理解因地制宜的必要性。
在图中,位于我国城市郊区,B为远离城市的平原地区,C为山地,D为海洋。 1.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在A、B、C、D四地合理布局农业,并 说明你的理由。
休闲等多重功能。读我国某地光伏蔬菜大棚示意图,完成3-4题。
3.光伏蔬菜大棚多建设在郊区,其主要原因是( D )
A.郊区地形复杂多样,适宜开展多种农业生产
B.郊区气温比城市高,利于蔬菜种植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节 农业-中国的农业》教学设计2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节 农业-中国的农业》教学设计2](https://img.taocdn.com/s3/m/edad1e8c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10a5371.png)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节农业-中国的农业》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节农业-中国的农业》是本学期的第一节地理课,主要介绍了中国农业的现状、特点以及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本节课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了解中国农业的发展和现状。
教材从农业的定义、农业的分类、农业的分布、农业的发展等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素材。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时已经学习了《我们身边的农业》,对农业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八年级的学生对于农业的具体情况了解不多,特别是对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以及农业的发展趋势等方面,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了解。
此外,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学习,大多数还停留在死记硬背的阶段,对于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农业的定义、分类和分布,理解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2.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中国农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3.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农业的分类和分布。
2.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3.中国农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制作课件,包括农业的定义、分类、分布、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以及中国农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等方面的内容。
2.准备相关案例,以便进行案例分析。
3.划分学习小组,便于小组合作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中国地图,引导学生关注中国农业的分布。
然后提问:“你们对农业有什么认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着什么角色?”2.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呈现农业的定义、分类和分布,让学生初步了解农业的基本情况。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3.操练(10分钟)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分析教材中的案例,了解中国农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二中国古代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手
![二中国古代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手](https://img.taocdn.com/s3/m/60afcd28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8b.png)
PPT文档演模板
二中国古代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和土地制度手
•高考真题
•14年四川卷13题: •(1)据材料概括景德镇发展为 “瓷都”的主要因素(8分)
PPT文档演模板
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生产和生活。
PPT文档演模板
二中国古代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和土地制度手
•课堂小练
•1、(2012海南卷)《礼记•月令》载,每年正 月周天子亲率臣下耕作,称为“疏田”;三月王 后亲率嫔妃举行采桑养蚕仪式,称为“亲蚕”。 后来,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行这样的仪式。这 反映了 • A.周代制度在后代被严格举行 • B.古代政治制度变迁异常缓慢 • C.重农抑商从周代始一直推行 • D.农桑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PPT文档演模板
二中国古代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和土地制度手
•见资料P107归纳概括“耕作方式的演进” •灌溉工具:戽斗、翻车、南方的高转筒车
PPT文档演模板
二中国古代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和土地制度手
•(2)耕作组织形式: • 集体劳作 “千藕其耕” 《诗经》
• 个体农耕(男耕女织)
PPT文档演模板
PPT文档演模板
二中国古代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和土地制度手
•(3)北魏到唐朝前期:均田制
•(4)中国古代的土地兼并现象
•(1)根源在于土地私有制 •(2)兼并的主要方式是进行土地买卖 •(3)地主通过租佃方式进行土地经营,即农民 租种地主的土地,向地主缴纳一定的地租。地主 与佃农通过租佃契约形成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4)土地兼并与社会稳定和政治改革的关系。
• 汉代:开始用煤炭做冶炼燃料,
•
利用水排鼓风冶铁。
• 南北朝:出现了灌钢法。
1.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2)
![1.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2)](https://img.taocdn.com/s3/m/eb35c86fa98271fe910ef942.png)
蛇传的故事反映了宗教冲突;而牛郎织女的传
说典型地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这主要是指 A.农民深受以王母娘娘为代表的统治者的剥削
B.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 C.纺织业是最重要的手工业部门 D.自给自足的田庄经济占主导地位
练习:
1、史料记载:“所种之地,惟以刀伐木,纵 火焚烧。”其反映的耕作方式是 A、青铜耕作 B、个体农耕 C、刀耕火种 D、石器锄耕 2、“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这句话反映了 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B、手工业经济的生产方式 C、古代妇女的地位较高 D、商品经济的发达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一课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 农业 商业 手工业 农业在我国古代有着怎样重要的地位?
农,天下之本也。黄金 珠玉,饥不可食,寒不 可衣,以为币用,不识 其始终。 汉景帝
无农不稳, 位,是最基本的经济形式。
(4)汉代:王景治黄(东汉)
“王景治河,千载无患”
课堂探究
三、阅读课本,找一找:古代不利于农业发展的 因素有哪些? 1、泰半之赋(赋税沉重) 2、沉重的力役(徭役沉重) 3、贫者无立锥之地(土地兼并)
悯农诗
唐· 李绅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
你如何解读 古代农民的 生活境况?
了解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
探究:小农经济有何特点?
1、分散性:一家一户个体小生产 2、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3、落后性:小农经济阻碍技术进步和生产发展 4、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
古代中国社会中促进和阻碍农业发展 的因素分别有哪些? (1)促进:
大国三农II——农业科技版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中国农业大学
![大国三农II——农业科技版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中国农业大学](https://img.taocdn.com/s3/m/e9ec7c25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05f857a.png)
大国三农II——农业科技版知到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2023年最新中国农业大学第一章测试1.德国紧紧抓住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机遇,经济出现了飞跃性的发展,用30多年的时间超过了英国,成为欧洲第二、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
()参考答案:错2.从科技角度看,我国农产品加工领域的科技创新实现了由改革开放初期技术设备引进为主向()为主的转变。
参考答案:自主创新3.中国是农业大国,必须彻底改变跟踪式、依附性的农业技术路径,走()科技现代化之路。
参考答案:独立自主;自立自强4.2015—2019年中国农业领域发表国际论文数量排名(),发明专利申请量排名()。
参考答案:第一;第一5.当前我国农业科技与产业两张皮问题依然突出,难以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
()参考答案:错6.国家应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强度,切实发挥市场在农业科技投入中的主导作用,稳步提高国家财政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增量。
()参考答案:错7.当前我国涉农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弱。
涉农科技型企业数量少、科技实力差、差异化创新政策不到位。
()参考答案:对8.我国建立在人多地少、缺水多灾基础上的国家粮食安全必将长期处于紧平衡、高风险、不稳定的态势,追求粮食高产再高产始终是中国永恒的课题。
()参考答案:错9.新中国70年来农业在化肥农药科学施用技术上,实现了化肥农药从过量施用到现在的零增长、负增长转变。
()参考答案:对10.科技创新是决定大国兴替的关键因素。
()参考答案:对第二章测试1.“3S” 技术是指()技术的简称。
()参考答案: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或GNSS);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GIS);遥感技术(Remote Sensing, RS)2.农业4.0的特点是()等技术在农业领域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深度融合,是我国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
()参考答案:智能机器人;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3.物联网智慧农业云平台可开展下述哪些应用研究()?()对农业生产现场气象、土壤、水源环境、农机作业的实时监测;结合视频直播、智能预警等强大功能,可帮助广大农业工作者随时随地掌握农作物生长状况及环境变化趋势;农机作业数量质量实现远程自动化控制;对大田、温室的灌溉、通风、降温、增温等农业环境的实时监测4.物联网典型体系架构分为3层,包括()。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八年级地理上册4.1中国的农业教案2新版湘教版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八年级地理上册4.1中国的农业教案2新版湘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ea1a3d944b73f242326c5f26.png)
课题中国的农业主备主核使用补充使用日期使用者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3.运用资料,说出中国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分布特点。
4.运用资料,说出我国畜牧业的分布特点。
5.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中国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分布特点/我国畜牧业的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中国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分布特点/我国畜牧业的分布特点。
教具准备:中国粮食作物分布图/经济作物分布图/畜牧业分布图教学过程:【主要农作物分布】教学导入:图片导入:展示水稻、小麦、玉米、棉花、热带作物、油菜、花生、甘蔗、甜菜、茶叶等农产品图片,你认识这些农产品吗?你知道它们一般出产在哪些地区吗?教学过程:展示主要粮食作物及产品:水稻、小麦、玉米、豆类、薯类等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粮食作物的类型。
过渡:这些粮食作物中小麦、水稻集中分布在哪些地区呢?课堂活动:教材P.87“活动”1、2、3。
1.读图4-8、4-9,哪一幅反映北方人或南方人的饮食习惯,主食各是什么?为什么主食有明显的差异?2.请把①三江平原、②松嫩平原、③洞庭湖平原、④鄱阳湖平原、⑤成都平原、⑥江汉平原、⑦江淮地区这7个商品粮基地的序号标注在图4-7中。
3.读图4-7,说一说粮食作物中水稻和小麦的分布特点。
4.简要说一说上述分布特点形成的自然原因。
(北方降水少,水源不足,适合发展旱地粮食作物小麦;南方降水多,水源丰富,适合发展水田作物水稻)过渡:除了粮食作物外,农作物还包括经济作物,我国主要经济作物分布特点是怎样的呢?展示主要经济作物及产品,如棉花、天然橡胶、香蕉、咖啡、油菜、花生、甘蔗、甜菜、茶叶、人参等作物或产品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经济作物的类型。
课堂活动:1.阅读图4-10 “中国部分经济作物分布”,说一说我国棉花、热带作物、甘蔗、甜菜等经济作物的分布特点。
2.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油菜、花生等油料作物分布示意图,结合P.88“油料、糖料和饮料作物”的“阅读”材料,说一说,我国油菜和花生的分布有何特点?3.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茶叶分布示意图,结合P.88“油料、糖料和饮料作物”的“阅读”材料,说一说,我国主要产茶区的分布有何特点?课堂活动:引导学生完成P.89“活动”,加深对经济作物分布特点的了解,同时,学会用农作物的分布知识解答或解决实际问题。
2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_kevin
![2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_kevin](https://img.taocdn.com/s3/m/d3126e01f78a6529647d53f6.png)
3.汉代以后,我国农具改革的又一次重大突破是: (C ) A.铁农具的使用 B.牛耕的出现 C.曲辕犁的发明 D.筒车的发明使用 5.春秋以后我国自耕农农业经营的主要方式是( A ) A.“男耕女织” B.种植业和家庭饲养业相结合 C.“五口之家,治百亩之田” D.种植业为主、渔猎为辅
体验高考
(2008北京文综14)某古代水利工程“旱则 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 旱从人,不知饥馑’”。后来,三国时蜀 相诸葛亮“征丁千二百人护之”。据此判 断,这项水利工程是
A.都江堰 C.灵渠
B.郑国渠 D.芍陂
体验高考
(2007山东文综,11)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
牛驴走纭纭。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诗中的描述反映了 ①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②重视农业的观念 ③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
④安土重迁的思想种、混作种植、垄作法、代田法
农具革新、中耕、水利工程、灌溉用具、施肥。
穗选法、株选法、扦插、嫁接 二十四节气
科学掌握农时
水利工程: 春秋:吴王夫差邗沟;楚国孙叔敖芍陂。 战国:秦国李冰都江堰;秦国郑国郑国渠。 西汉:白渠、曹渠、坎儿井
边疆地区的坎儿井
维吾尔族少女在坎儿井边汲水
灌溉工具: 曹魏:翻车。隋唐:筒车。
C 、① ③ ④
D、② ③ ④
第2课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课标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 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重点
精耕细作农业的突出成就。
难点
小农经济的特点、历史地位和作用
名曲欣赏、体味意境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 绿水青山带笑颜 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 夫妻双双把家还
你耕田来我织布 我挑水来你浇园 寒窑虽破能避风雨 夫妻恩爱苦也甜 你我好比鸳鸯鸟 比翼双飞在人间 思考:《天仙配》体现了中国古代什么样的农业经济形式呢?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4章中国的经济发展第二节农业第2课时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走科技强农之路课件鲁教版五四制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4章中国的经济发展第二节农业第2课时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走科技强农之路课件鲁教版五四制](https://img.taocdn.com/s3/m/88f4914e65ce050877321383.png)
第二节 农业 第2课时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Fra bibliotek走科技强农之路
1.因地制宜概念:把要发展的农业生产部门或农作 物,布局在适宜它发展或生长的地方,以充分利 用当地自然条件的优势。
2.影响农业生产的条件 (1)自然条件:光照、热量、水分、土壤、地形等; (2)社会经济条件:交通运输、市场需求、农业技 术水平、国家政策等。
在( B )
①发展生态农业
②发展旅游观光农业
③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④农林牧渔全面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6.“围山转”模式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是( A )
A.水土流失减少
B.大气湿度减少
C.地下水减少
D.生物多样性减少
【点拨】“围山转”模式立足山区优势,坚持科学发展,在山
区根据地形环境特点,依据山体高度因地制宜布置等高环形种
【点拨】本题主要考查读图分析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和发 散思维能力。在解题过程中,不论是进行最科学的方案选 择、土地资源的开发,还是远景规划的设计,都应考虑到 以下几方面:①该地为我国东部亚热带丘陵地区;②各地 具体的地形不同;③该地人多地少,需更加合理地利用各 类资源;④需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既要注重经济效益, 同时也要注重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发展渔业的主要原因是( D )
A.国家政策
B.农民喜好
C.自然条件
D.市场需求
2.制约西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是( B )
A.热量不足
B.水源不足
C.土地广阔
D.人口稀少
读我国某区域东西向地形剖面及降水量分布图(图4-2-7), 回答3、4题。 3.甲高原为( C )
中国农业真相2
![中国农业真相2](https://img.taocdn.com/s3/m/be722edfa1c7aa00b52acb1b.png)
中国农业真相2
农产品“最后一公里”是一个令政府和企业及老百姓伤透了心得问题。
农产品价格在田间收购价比较低,但是在市场上价格成倍成倍的往上翻,有农产品物流运输困难,成本较高,及各级中间商层层抽血的原因,在其中农产品到消费终端市场的成本占了农产品运输成本的50%以上,农产品价格也在此环节暴涨。
中国农业真相的作者臧云鹏最后提出了农产品“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他认为在中国农产品主要交易市场是农贸市场和超市,农贸市场“脏乱差”且收费比较多,商贩们成本较高,而超市则是因为各种潜规则和农产品特性等原因导致企业大部分利润都被超市所拿走了,企业不赚钱甚至亏损。
【史料及解析】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2)
![【史料及解析】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2)](https://img.taocdn.com/s3/m/97e4ce01b84ae45c3a358c64.png)
【史料及解析】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2)汉朝的农田水利灌溉汉朝农田水利建设取得显著成绩。
汉武帝元光六年(前129年),采纳大司农郑当时建议,“数万人穿漕渠”,“引渭穿渠起长安,并南山下,至河三百余里”。
历经三年,漕渠成,“渠下之民颇得以溉田矣”。
随后,又采纳其后河东守番系建议,发卒数万人,“穿渠引汾溉皮氏、汾阴下,引河溉汾阴、蒲坂下”,后因为黄河移徙,功亏一篑。
其后,又采纳庄熊罴建议,“发卒万余人穿渠,自征引洛水至商颜下。
岸善崩,乃凿井,深者四十余丈。
往往为井,井下相通行水……井渠之生自此始”。
此渠称龙首渠。
龙首渠虽然未能达到预期目的,但由于发明了“井渠”法(即后世之坎儿井),仍有重大意义。
太始二年(前95年),汉武帝又采纳赵中大夫白公建议“复奏穿渠。
引泾水,首起谷口,尾入栎阳,注渭中,袤二百里,溉田四千五百余顷,因名曰白渠。
民得其饶,歌之曰:田于何所?池阳、谷口。
郑国在前,白渠起后。
举锸为云,决渠为雨。
泾水一石,其泥数斗。
且溉且粪,长我禾黍。
衣食京师,亿万之口”。
白渠修成后,白渠与郑国渠成为郑白灌区的南北两条干渠,使泾水资源的分配与用水方式发生了变化。
建白渠前,泾水自谷口入郑国渠;建白渠后,泾水自谷口分入郑国渠与白渠。
建白渠前,主要是引洪淤灌(漫灌),以肥田压碱为主要目的;建白渠后,主要是引水灌溉禾、黍等农作物。
汉朝提水工具主要仍是桔槔。
但已出现新的提水工具──辘轳。
辘轳的出现未见于文献记载,但汉代不少遗址已出土有辘轳的模型或画像,说明汉代已开始使用辘轳。
不过汉代辘轳的构造还很简单,还未见手摇的曲柄,直接用手拉。
东汉末,毕岚“又作翻车、渴乌,施于桥西,用洒南北郊路,以省百姓洒道之费”。
翻车为机械提水工具,渴乌以气引水,当系虹吸管一类工具。
时翻车、渴乌用于喷洒道路,还未见用于灌溉。
筒车各种水车广泛用于农田灌溉,是唐朝农业生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杜甫在四川写的《春水》诗说:“连筒灌小园。
”李实解释这句话说:“川中水车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二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二](https://img.taocdn.com/s3/m/64a2198ed1f34693daef3e75.png)
A.铁器B.玉器C.瓷器D.漆器
13(2012高考文综全国新课标卷26)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据此可知
承德县一中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历史科学案
备课教师:刘福全教研组长签字:刘福全年级主管主任签字:
课题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二
授课时间
月日星期
授课教师
所教班级
学习目标
1、掌握沉重的赋税和力役
2、掌握水利工程与灌溉技术
组织教学:学起立背书耕作技术的演变
一、四:沉重的赋税和力役
(一)概况
1.赋税制度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9. 3.商代青铜冶炼技术日臻完善,留下了众多青铜礼器。这表明商朝人已将其用于他们最看重的( )
A.经济生产B.政治活动C.艺术审美D.日常交往
10.(2012高考文综山东卷11)《登州府志》记载,“纺织花布,以自衣被。穷乡山陬(zōu,山脚),无问男妇为之,其织作须织工。勤有余布,亦兼鬻(yù,卖)于乡市,复有布贾贩之城市”。这反映出当时登州①自然经济解体②家庭手工业发展③商品经济发展④出现经济区域分工( )
(2)消极性: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近代以后,越来越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展和成长。
5、破产: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入侵,小农经济开始解体(但直到近代一直占主导地位)
8.唐代手工业发展的主要特点有①私营纺织作坊兴起②手工业作坊中出现了雇工③开始把绘画和诗文用于瓷器装饰④开始用煤作燃料冶铁
历史教案:古代中国的农业与商业 (2)
![历史教案:古代中国的农业与商业 (2)](https://img.taocdn.com/s3/m/cce1a3bf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21.png)
历史教案:古代中国的农业与商业古代中国的农业与商业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明灿烂的国家,其独特的农业与商业体系在古代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古代中国的农业与商业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不仅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要,也为经济的繁荣打下了基础。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古代中国的农业与商业的发展历程以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一、农业的基础地位1.农业的重要性古代中国是一个农业文明的国家,农业是其基础产业,也是经济发展的关键。
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早于工业与商业,人们主要以种植农作物、饲养牲畜来维持生活。
农业不仅提供了人类的生活所需,还满足了国家的粮食需求,因此,农业被视为国之命脉。
2.农业技术的进步古代中国的农业技术不断创新,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在农业方面,中国人发明了许多重要的农具,如犁、耒、耕牛等,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种植效率。
同时,引进灌溉系统、农田水利等技术也改善了土地的灌溉条件,对于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农业与政府的关系在古代中国,农业与政府发展密切相关。
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农业政策,通过实施节约耕地、种植技术培训、粮食贮备等措施,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与壮大。
同时,政府也积极扶持农业科技研究,引导农民采用新的种植技术,提高农作物的品质和产量。
二、商业的兴起与发展1.古代贸易的起源商业在古代中国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一些早期的贸易活动。
早在商代,商人就开始远道而来,进行商品交换。
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国家的分裂和交流的加强,商业逐渐成为了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商业的中心地带在古代中国,商业大多集中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区域,如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等。
这些地区交通便利,人口聚集,市场繁荣,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特别是长江流域,由于水陆交通便利,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
3.商业的促进因素商业的发展离不开一系列的促进因素。
首先,政府对商业的引导和支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鼓励商品流通、市场发展以及商人的经商活动。
高中地理中国农业 2
![高中地理中国农业 2](https://img.taocdn.com/s3/m/994342914693daef5ff73d4e.png)
2.三大棉区区位条件分析
棉区
优势
劣势
新疆南部
光照充足,晴天多,灌 水源限制;土地少;距
溉便利;长绒棉产区
市场远
黄 淮
冀中南
地形平坦,土层深厚;
海 流
鲁西北
降水适中;劳动力丰富; 中、低产田多,旱涝、
域 豫北平原 种植历史悠久;交通便 风沙和盐碱
黄淮平原 利,市场广阔
长 江
江汉平原
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流 域
长江沿岸、
水热资源丰富;劳动力
滨海平原 丰富;交通便利
秋季多雨,不利于收摘
花生:居于首位;主要 分布在温带、亚热带的 沙土和丘陵地区;山东
产量最多
我国播种面积最大的油 料作物,主要分布在长 江流域。有“北移南迁” 的趋向,如黄淮海平原,
辽、黑及华南地区
生长习性:喜高温, 需水肥量大,生长期 长。台湾、广东、福 建、四川、云南、海 南是主要产区(热带、
亚热带)
生长习性:喜温 凉,耐盐碱、干 旱,生长期短。 黑龙江、吉林、 内蒙古、新疆四 个省区(中温带)
茶叶分布:秦岭—淮河以南的丘陵地区
酸性土壤
浙江,湖南,安徽,四川,福建产量占全 国3/4
热带经济作物:热带,亚热带地区.
基地---海南岛,雷州半岛云南西双版纳
天然橡胶,椰子,胡椒,咖啡,油棕,剑麻,热带水 果
根据我国农业部2003年2月的《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 划》,四种农作物的优势生产区域如图7所示。读图7回答 20~22题。
20.图例①、②、③、④代表的四种农作物依次为 A.大豆、甘蔗、油菜、棉花 B.棉花、大豆、油菜、 甘蔗 C.油菜、甘蔗、棉花、大豆 D.大豆、油菜、 棉花、甘蔗
做强做优中国特色现代农业(二)100分
![做强做优中国特色现代农业(二)100分](https://img.taocdn.com/s3/m/098ac336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f2.png)
做强做优中国特色现代农业(二)100分位置>个人空间登录>课件测试剩余时间:37分10秒课件名称:做强做优中国特色现代农业(二)测试题目共:25,总分值:100,测试时间:60分钟第1题、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推进农村电商发展,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工流通企业与电商企业全面对接融合,推动线上线下互动发展。
(是否题)(分值:4)A.正确B.错误第2题、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保证粮食安全是首要的任务。
(是否题)(分值:4)A.正确B.错误第3题、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
(是否题)(分值:4)A.正确B.错误第4题、保证粮食安全必须做到:中国的饭碗一定要端在中国人手里,中国饭碗一定要装中国人自己产的粮食。
(是否题)(分值:4)A.正确B.错误第5题、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要不断完善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
(是否题)(分值:4)A.正确B.错误第6题、实现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中的“一控”是指控制()的总量。
(单选题)(分值:4)A.农业用水B.化肥C.无机盐D.地膜第7题、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三基本”中,要实现秸秆的肥料化、饲料化、()。
(单选题)(分值:4)A.基料化B.循环化C.辅料化D.养料化第8题、实现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中的“两减”是指减少农药和()的使用。
(单选题)(分值:4)A.种子B.无机盐C.化肥D.地膜第9题、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加强农村公共设施建设,新建改建农村公路()公里。
(单选题)(分值:4)A.15万B.20万C.25万D.30万第10题、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年要再压减钢铁产能5000万吨左右,退出煤炭产能()以上。
(单选题)(分值:4)A.1.2亿吨B.1.5亿吨C.1.7亿吨D.2.1亿吨第11题、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我国内需潜力巨大,扩内需既有必要也有可能,关键是找准()。
高一历史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2
![高一历史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2](https://img.taocdn.com/s3/m/182e2f6d2b160b4e767fcf97.png)
(1)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
• 在春秋时期生产关系变革的基础上,战国 时期,在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的推动下, 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变法活动,封建制度 最终在各国确立。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较 为彻底,规定“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 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2)封建土地所有制特点
①大大小小的封建地主占有全国大部分土地, 并利用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 ②广大农民只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 受到封建国家和地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 ③封建政府和皇帝还直接掌握一部分土地。
• 2,均田制---开始实行于北魏时期,隋唐时期进一 步发展。政府除了将百姓原有的田地算作政府的 “授田”外,还将荒地和部分官田授给无地或少 地的农民。百姓每年向国家缴纳一定数量的租税, 还要服徭役和兵役,隋唐时,规定可以纳绢代役。 均田制的实行在一定程度上使农民拥有少量土地, 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纳绢代役保证了农民的 劳动时间;使荒地得到开垦,促进了经济的恢复 和发展。随着土地兼并的日益严重和土地买卖的 频繁,加之安史之乱,均田制逐渐瓦解。之后, 封建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
课后作业 分析题
• ①中国农民战争数量之多、规模之大、 对中国历史发展影响之深,在世界史上都 是很少见的。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哪些? • ②中国自然经济为什么会长期顽固存在?
四 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
△通过阅读教材,分时期自己整理。 要求掌握各阶段代表性的成就。
;/ 南京荤场 ;
根本原因
• 生产力的发展,突出表现为生产工具 的改进和施肥、灌溉技术的掌握和提 高等。
二 土地制度的演变
• 1.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所有 • 特点 • 2.奴隶社会──井田制 实质 • 瓦解原因 • 3.封建社会 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指出该地区过去种 粮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 (2)简述该地区种植苹 果的优势自然条件及其 效益。 (3)针对果业发展中的 问题,试从循环经济的 角度设计解决方案。 (提示:可用示意图表 达)
(1)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退化,土地生产 力下降,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 (2)优势自然条件可从气候(光、热、水、水热 组合、昼夜温差)、地形、土壤、水源等方面分 析;效益可从生态环境、经济、社会效益等方面 分析。 答案: 条件:塬面宽阔,土层深厚,质地疏松; 海拔较高,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日照时间长, 昼夜温差大,降水适中 效益:有利于恢复植被,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 境;有利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果品加工业 的发展,增加农业附加值;有利于增加农民就业, 提高农民收入,实现脱贫致富。
中国的农业
课前背诵
金版第106-107页“点拨” 1.商品粮基地的选建条件有哪些? 2.新疆发展棉花生产的有利自然条件是 什么? 3.东南沿海养殖带的优势区位条件有哪 些?
一、我国农业生产的地区差异
1.东部与西部的差异 差异 主要部 主要分布区 地区 门 种植业 东部半湿润和湿润的平原地区 东北和西南的天然林区; 东部地 林业 东南部的人工林区 区 渔业 东部沿海,长江中下游地区 西部地 畜牧业 青海牧区;西藏牧区; 新疆牧区;内蒙古牧区 区 种植业 有灌溉水源的平原、河谷和绿洲 四大牧区:
(3)方案一(文字表述方式):果树下种草,草 和果渣等做饲料发展畜牧业,解决果渣污染问题; 果渣、粪便等放入沼气池发酵可解决农民日常所 需的能源问题;沼渣、沼液肥果园,解决过量施 用化肥问题 方案二:
1. 人均农产品占有量偏低: 2.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较低:
机械化水平、农业科技水平还不高 抗灾能力弱、农业生产波动较大
3. 农业结构不合理:
种植业比重太大,林、牧、渔业比重小。
4.农业“新,特,优”产品尚比较少,农业产业 化水平低,农民收入水平低。 5. 农业生态环境脆弱、环境污染严重:
如耕地减少、水土流失、土壤盐碱化、草场退 化沙化、森林面积减少、土壤污染等,严重制约我 国农业的发展。我国农业自然灾害日趋频繁。
三、中国农业的发展思路
1.稳定粮食生产能力
•提高粮食产量的途径: ①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 护耕地 ②要用科学方法种田,提高单产与质量 ③增加农业投入,加强农业基本建设
④加强农业生产集约化和地区生产专门化
2.调整农业业结构,积极发展多种经营
在稳定我国粮食生产基础上,充分发挥我国 自然条件多样的特点,因地制宜、积极发展经济 作物,大力发展畜牧业、林业、水产业。
河套平原、 宁夏平原
③河谷农业:
湟水谷地 雅鲁藏布 谷地 ⑥立体农业 横断山区、南 方地山丘陵
⑤基塘农业 珠江三角洲
②坝子农业:
云贵高原
坝子农业
河谷农业
河谷农业
绿洲农业
灌溉农业
珠江三角洲基塘生产
横断山区
南方低山丘陵立体农业模式 “丘上林草丘间塘、缓坡沟谷果鱼粮”
巩固练习
读“我国某区域耕地分布图”,分别归纳图中甲、 乙两地形区种植业地域分布特点,并分析各自特 点形成的自然环境原因 特点: 甲地形区:分 布在河谷地区 ; 乙地形区:分 布在盆周山麓 地带。
2.南方与北方的差异 作物熟制
经济作物 粮食作物 油料作 糖料 物 作物
甜菜
华北平原: 北方地 两年三熟 小麦、玉米 花生 区 东北平原: 一年一熟 分界线 秦岭——淮河 一年两熟, 南方地 海南岛可一年 水稻 油菜 区 三熟
甘蔗
3.特色农业
④绿洲农业:
新疆塔里木 盆地和准噶 尔盆地
①灌溉农业:河西走廊、
乙
甲
原因: 甲地形区是青藏高原,海拔高,气候寒冷, 制约种植业发展的主要条件是热量,河谷地区热 量条件相对较好,故种植业分布在河谷地区。 乙地形区是塔里木盆地,深居内陆,气候干 燥,制约种植业发展的主要条件是水分,山麓地 带灌溉水源充足,故种植业沿盆周山麓地带分布。
乙
甲
二、中国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3.科技兴农,发展优质、高效、高产农业 4.走农业产业化之路,推动农产品的生产、加 工、销售一体化经营,提高农民收入
5.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下图为陕西省主要苹果 基地分布图。阅读图文资 料,完成下列各题。 陕西高原南部过去以 种粮为主,产量低。20世 纪90年代成功引种优质苹 果。目前该地区苹果产量、 浓缩果汁出口量位居全国 前列。然而在果业发展中, 大量施用化肥、农药影响 果品品质、果渣露天堆放 污染环境,农村薪柴缺乏 等问题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