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年》里的“中国思维方式”
《新青年》开始从思想层面探索向西方学习
《新青年》开始从思想层面探索向西方学习《新青年》作为-部综合性的月刊,五四新文化运动和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思想史上最重要的刊物之一,可以称其为影响了20世纪中国的一代名刊。
作为中国共产党成立早期最重要的理论阵地,它的创建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提供了很好的舆论宣传,它所开辟的“马克思研究号”发表了以《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为代表的一系列研究和介绍马克思主义以及苏联革命的文章。
陈独秀创办《新青年》,原名为《青年杂志》,1916年9月1日易名《新青年》出版。
陈独秀在改刊后的《新青年》第一期上发表《新青年》一文,召青年做“新青年”。
他提出“新青年”的标准是:生理上身体强壮;心理上是“斩尽涤绝做官发财思想”,而“内图个性之发展,外图贡献于其群”;以自力创造幸福,而“不以个人幸福损害国家社会。
”初期的《新青年》在哲学、文学、教育、法律、伦理等广阔领域向封建意识形态发起了猛烈的进攻。
一、《新青年》产生之前的中国人革命思想《新青年》产生之前的新闻传播刊物,可以概括为以严复、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章炳麟等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发表新思想、新文学的天下。
这些前一时代学人所鼓吹的进化论、变法、革命等源于西方的社会政治思想对国人革命的方向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力,对探索出一条成功的革命道路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也应同时看到,当代思想史进入到“五四”阶段时,这些老一辈人物的思想已成为旧时代的产物。
康有为与章炳麟两人可以说是占据清末民初思想界的中心地位的人物,在那个时代,二人的文章著作、泼墨挥毫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但随着历史的推进,以康有为、章炳麟为代表的思想策略已成为落在时代后面的陈旧思想,成为保守的象征。
康有为提倡孔教的至高无,上的价值,与当时“打倒孔家店”恰恰是针锋相对、不符合大众主流的内容;而章炳麟反对白话文的运用,主张习读古经,也是与时代脱节,违背时代大主流,和新思潮背道而驰的。
于他们二人之间只有少数人能够体会的津津有味的今古文问题的讨论,除了少数的专门学者之外,更是引不起一般青年知识分子的兴趣了,也因此逐渐远离了时代的大方向。
新青年杂志内容节选
以下是对《新青年》杂志内容的一些节选:
1. 革命思想的传播:《新青年》杂志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宣传媒体之一,一直致力于传播革命思想和推动社会变革。
刊登了大量的政治、社会和文化议题的文章,激发了广大青年的思想觉醒和革命意识。
2. 反对旧传统观念:杂志刊登了许多批评传统观念和封建制度的文章,包括男女平等、自由婚姻、废除封建礼教等议题。
这些文章呼吁年轻人摆脱旧有的束缚和思维定式,追求个人自由和独立。
3. 科学与民主思想的倡导:《新青年》杂志提倡科学精神和民主思想。
它主张科学作为指导人类社会进步的工具,鼓励年轻人追求科学真理并将其应用于社会实践。
同时,杂志还强调了民主的重要性,呼吁大家参与政治进程,推动社会变革。
4. 文学艺术创新:杂志为年轻作家和艺术家提供了创作和发表作品的平台。
它倡导新文学和新艺术的创新精神,推动了现代文学和艺术的发展。
许多知名的作家和艺术家,如胡适、郁达夫等,都在该杂志上发表过作品。
5. 教育批判和改革:杂志经常刊登教育相关的文章,呼吁对旧有教育体制进行批判和改革。
它主张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独立思考、创造力和社会责任感,推动教育向现代化方向发展。
6. 国际交流与借鉴:杂志还定期刊登国外文化、政治和社会议题的文章,倡导国际交流与借鉴。
它希望中国年轻人能够从国外的先进经验中学习,借鉴外国的现代化建设经验,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这些节选展示了《新青年》杂志在中国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角色,它不仅是思想启蒙的平台,也是社会变革的推动者。
通过批判传统观念、提倡科学、民主和教育改革,该杂志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青年的文学主张和核心内容
新青年的文学主张和核心内容新青年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一本杂志,由陈独秀创办于1915年。
它成为了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标志之一,呼吁改革传统观念,推动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以下是新青年的文学主张和核心内容:1. 反对旧文化束缚:新青年主张反对封建社会的旧文化和观念,提倡解放思想,拥抱现代科学知识和西方文化。
他们批判传统文人的文风、修辞和婉约格调,呼吁大胆创新,追求直接、真实、质朴的表达方式。
2. 推崇实用主义:新青年倡导文学要服务于社会和现实生活,注重实用性,主张文学要承担起启蒙教育、社会改革、国家建设的责任。
他们鼓励作家关注社会问题,关心人民生活,同时强调文学的思想性,认为文学应当具有社会批判的能力。
3. 探索个人内心世界:新青年的文学关注个人内心世界的探索,强调主体性和自我意识。
他们试图通过描写个人的思想、情感和精神境界来探索人类的内在世界,探索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并寻求个人自由和价值的实现。
4. 崇尚现实主义:新青年强调文学要紧扣现实生活,对社会进行观察和揭示。
他们主张真实、客观地反映社会、历史和个人命运的问题,倡导创作时注重事实的真实性和人物形象的具体性,避免浪漫主义和理想化的倾向。
5. 建构爱国情怀:新青年主张文学要为国家的崛起和民族的独立做出贡献。
他们强调爱国主义情感的表达和培养,鼓励文学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目标,同时吸收西方先进文化,推动中国文学走向世界。
总之,新青年的文学主张和核心内容体现了对传统观念的抨击、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对个人心灵的探索与表达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关怀。
这些主张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影响了中国文学和思想的发展方向,为中国现代化的道路带来了新的启示。
新青年的名词解释现代文学
新青年的名词解释现代文学新青年,这个词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它不仅仅代表着一个时代,更代表着对传统观念的突破和反思。
那么,我们来探讨一下新青年的名词解释和它在现代文学中的意义。
首先,新青年一词最早出现在《新青年》杂志的名字上,这本杂志由陈独秀创办于1915年。
此时的中国正处于政治、社会和经济的动荡时期,传统社会观念开始受到质疑,年轻一代开始对传统文化和社会制度提出挑战。
新青年这个词汇本身已经有着革命性的含义。
新,意味着与传统的决裂,追求新的道路和思维方式;青年,代表着年轻一代的力量和潜力。
因此,新青年一词不仅仅是对年轻一代的称呼,更是对他们追求改革和变革的态度的概括。
在文学领域,新青年的主张和价值观念对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反对传统文学的陈旧观念和形式,提倡以现实为基础的文学创作。
这一理念在《新青年》杂志中得到了具体的表达和传播。
《新青年》杂志的作者们力求用白话文替代文言文,以使文学更加贴近普通读者。
他们强调文学应该关注社会问题和人民生活,呼吁文学成为改革和反抗的工具。
他们还积极推崇西方文学,认为西方文学的写实主义和现代主义思潮能够给予他们启示和借鉴。
新青年运动的影响力不仅仅止于文学领域,它还渗透到了思想、文化和社会制度的改革中。
新青年主张反传统、反封建、反帝国主义,呼吁民主、科学和自由。
他们的思想在中国近现代史上起到了推动改革的作用。
然而,新青年运动并非没有争议。
有人认为他们的思潮过于西化,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也有人指责他们在一些问题上过于激进,缺乏对中国国情的充分考虑。
但无论怎样评价,新青年运动都承载着对传统观念的质疑和对自由思想的追求,这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新青年运动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它不仅仅是一个时代的标志,更是一种追求自由和进步的精神。
新青年主张的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的文学观点,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19年5月,《新青年》全部改用白话文,指导思想
1919年5月,《新青年》全部改用白话文,指导思想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的“新”往往和其使用的语言的“新”不可截然分开.五四白话文运动是中国新文学得以产生的先在条件,或者说,正是五四白话文的产生奠定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基础.然而问题是,为什么五四白话文运动能够催生出一种全新的现代文学,而中国固有的古白话文甚至晚清白话文运动却没能催生出一种现代的新文学呢?五四白话文能够称作现代汉语,其现代性意义又来源于何处?《新青年》并不像一般通俗刊物那样旨在解决语言普及化的问题.《新青年》总是“力图将文学革命和思想革命统一起来”,实现中国思想文化的现代性重建.正由手”《新青年》着眼的是中国现代思想文化重建,而不仅仅是解决语言的普及化问题?才使得五四白话文运动表现出和晚清白话文运动不同的风貌.因而,重新审视五四白话文运动,应该将它放到更广泛的思想革命的背景中去思考,不能将其仅仅拘束在狭小的文学变革圈子之内.“赛先生”是五四思想文化革命的一面旗帜.五四时期提倡“赛先生”的杂志,不仅仅有《科学》这样的专门杂志,像《新青年》这样的综合杂志也是提倡“赛先生”急先锋,两者几乎同时举起了“科学”大旗.《科学》杂志积聚了当时最拔尖的自然科学研究者,相对而言,其文章更专注具体的自然科学方法、原理以及科学知识的介绍:《新青年》提倡的科学,则主要是捐科学精神和研究问题处理问题的科学方法.在《新青年》杂志的创刊号上,陈独秀的《敬告青年》提出了六义.这“六义”不只是给青年人的劝告,也蕴含着近现代以来中国思想革命的精义——铲除“奴隶、保守、退隐、锁国、虚文、想象”之思想文化,建立“自主、进步、进取、世界、实利、科学”的新思想文化.他队为中国的“学术思想”,“皆重虚文,和现实生活背道而驰”.这种思想文化“倘不改弦而更张之,则国力将无昭苏,社会永无宁日”.故新的思想文化必须“崇实际而薄虚玄”.在谈到西方近代科学时,他以丸中国文化有想象而无科学,处处皆无常识之思,荒谬可笑.“欲根治之,厥维科学”.总之只有“以科学说明真理,事事求诸证实”,中国思想文化方可进步.这个思想和1915年1月《科学》杂志的《发刊词》提出的见解如出一辙.《科学》认为,“国人失学之日久矣”.其原因在于,“一说之成,一学之立,构之于心,而未尝征之于物.人主观之观察,而未尝从客观之分析;尽人事之繁变而未暇究物理之纷纭.”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乃“虚空、玄想、荒谬”之文化,欲救之,“唯有教以自然科学,以归纳的真理,实验的方法.简练其官能,使得正确之智识和平昔所观察者而已”.这两本提倡“科学”的杂志后来都成为了汉语现代化变革的急先锋.(《科学》杂志在1916年劂已经刊发了极具现代汉语特质的日诂又.1917年《新青年》也有意识地提出了汉语现代化变革的主张.)这两本杂志相同的语言变革趋向是否蕴含着“西方近代科学”的内在推动作用呢?赛先生是否也参和到了五四白话文运动之中呢?“科学”一词在五四时期不仅包含着科学技术、科学原理的内涵,还特指一种具有形而上意味的精神和方法——“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前者特指观察、分析、归纳、推理等一系列科学方法,后者特指“求真”、“崇实”精神,如此,科学便具有了形而上的“思想建设”功能,参和到了现代思想文化的重建当中,成为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新青年》、《科学》杂志上高举的“科学”大旗,不仅给国人带来了一些现成的西方知识、见闻,更重要的是促成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全面现代化转型——由玄想转向实际.由重“渊思冥索”转向重“分析、实证”,由重天人合一的混沌直观性思维转向主客二分的逻辑、思辨性思维方式.科学和理性精神“在中国近现代文化中逐渐得到显发.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素重‘德性’,的中国文化传统正在逐渐演变为一个为‘理性’所浸润的价值系统”.”科学性和系统性取代了传统思维方式的直观性和零散性.中国古代传统思维有着浓厚的诗性色彩受到了抨击.思维方式是语言建构的深层因素,现代西方语言学家认为:语言和思维是同一的.思维活动“对语言的形成、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一定的语言方式往往有制约着人们的思维和某种社会文化的发生、发展.”五四思想革命要建立的是类似于西方科学文化精确的、严谨的新思想文化.就这样,对知识的逻辑论证和因果探索就变得日益重要起来.不仅掌握自然科罕要霏逻辑分析.就是天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也迫切需要逻辑分析.由于思维和言语方式的统一性,逻辑性、系统性的方式势必会促使语言精确化和严谨化.这种趋向表现在词义上,即要求词义的界定的精确化.旧时的言说系统便不能适应这种要求,占汉语语法结构当中缺乏一种必要的严密形式和逻辑层面的结构方式,主要依靠于单位之间的内在关联,即意义上的相互映照,补充和训释构成,加之传统思想文化主要以人际关系为关注对象,其内容多属社会*范围(这类知识往往和政治强权相连,具有权威性,它只要求人们接受即可,而不需要依靠什么逻辑力量.不追求事物发展的因果联系).因而“很多很好的思想和情感”都因为古文言的原因“不能尽量的精微的表达出.”为了“文学艺术的精进”,五四文人大多选择了“语体的欧化”.“欧化”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翻译、制造新词汇.即按照“西洋语言的习惯,用西洋人的表示的意味”来增添词汇或者赋予旧词新意,二是“根据国语的特性,使语法组织趋于严密,意思益以明了而确切,适于实用”.因而从表面上看,“欧化”是中国语言的西语化,其深层却是中国思想的现代化.这也恰巧说明了一个现象:为什全在中国存活了几千年的文言文,偏偏到了近代就失去了其有效性,成了“死文字”?文言文的无效性实际上是针对于新思想、新文化而言的.故从历史现象上看,西方近代思想文化的东渐史也就是中国文言文的衰落史.从这个角度来说,《新青年》上语言变革的主张和实践是思想革命的必然结果.《文学改良刍议》等一系列文章的发表,只是表明中国精英知识分子对汉语的改造开始逐步走向了自觉.五四白话文运动取得的成功离不开多年的新文化运动.诚如袁进先生所说,如果说五四新文学靠着这么一点作家振臂一呼,办了这么一点杂志在短。
1915年新青年发刊词
1915年新青年发刊词
《新青年》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本重要的思想文化刊物,它由陈独秀创办于1915年。
以下是1915年《新青年》发刊词的主要内容:1. 引言:新青年杂志的创办旨在引领青年朋友们追求真理、追求进步,以推动中国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2. 时代背景:文章指出,当时的中国正面临着危机和变革,传统的封建社会体制已经失去了活力,需要新的思想和观念来推动社会的进步。
3. 个体与国家:文章提倡个体的解放和独立思考,认为个体的力量可以推动国家的进步和发展。
同时,也呼吁个体要为国家和社会的利益贡献自己的力量。
4. 科学思维:文章强调科学思维的重要性,认为科学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呼吁年轻人要学习科学知识,用科学的眼光看待问题。
5. 民主与平等:文章主张民主和平等的理念,认为民主制度是实现国家和社会进步的基础。
呼吁年轻人要为民主和平等的理念奋斗,并积极参与社会和政治的改革。
6. 反对封建思想:文章批判了封建思想的束缚和压迫,呼吁年轻人要摆脱传统的封建观念,追求个人自由和平等的权利。
7. 文化与教育:文章认为文化和教育是国家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呼吁年轻人要注重自身的学习和修养,以培养高尚的品格和广博的知识。
《新青年》发刊词呼吁年轻人要勇敢地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用科学的思维和民主的理念推动中国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它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新思潮的代表,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 新青年 文选》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0 1
随感录三〇
0 2
随感录三五
0 3
随感录三六
0 4
随感录三七
0 6
随感录三九
0 5
随感录三八
0 1
随感录四一
0 2
随感录四三
0 3
随感录四六
0 4
随感录四八
0 6
随感录五一
0 5
随感录五〇
新诗
0
朋1 友 此 诗 天 怜为韵,还 单为韵,故 用西诗写 法...
0 2
鸽子
0 3
鸽子
0 4
人力车夫
导读:思想史视野中的文学—— 《新青年》研...
一 同人杂志“精神 之团结”
二 “仍以趋重哲学 文学为是”
三 以“运动”的方 式推进文学事业
四 文体对话与思想 草稿
六 文化资本与历史 记忆
五 提倡学术与垄断 舆论
七 编辑方针
论文
0 1
文学改良刍 议
0 2
文学革命论
0 3
我之改良文 学观
0 4
0 6
女子问 题——新 社会问题之 一
0 5
近世三大政 治思想之变 迁
读武者小路君所作 《一个青年的梦》
偶像破坏论
庶民的胜利 “作揖主义”
本志罪案之答辩书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吃人与礼教 什么是科学方法?
随感
0 1
随感录一
0 2
随感录五
0 4
随感录十七
0 6
随感录二九
0 3
随感录十三
0 5
随感录二五
老夫妻
人力车夫
通信
0 1
通信
0 2
通信
0 3
陈独秀是如何宣传“德”“赛”两位先生的
陈独秀是如何宣传“德”“赛”两位先生的1919年1月15日,中国人迎来了两位陌生人:德先生和赛先生。
这两位来自西洋的先生成为中国启蒙运动最深入人心的形象,他们对未来中国带来的影响极其深远,几乎成了新文明理想的代名词。
德先生和赛先生实际上就是democracy和science,即民主与科学。
最先为国人介绍这两位先生的是陈独秀,他作为《新青年》的创始人,代表杂志慷慨激昂地宣誓,德先生和赛先生是新思潮的两大理想,是现代文明的两大目标。
当时中国的知识精英和政治精英们,确信这两位可爱的外国先生可以救中国。
在德先生和赛先生的深情召唤下,一些青年逐渐地生出了叛逆的种子,以至于突然打碎了身上的枷锁,歌唱着冲出了旧道德、旧文学的堡垒。
不久寻求民族解放和富国之路的一次壮举———五四运动如浩然江河奔腾而出。
德先生与赛先生《新青年》从创刊到1919年初时,逐渐像春雷初动般惊醒了整个时代的青年,影响如日中天,以至于每期新刊一出版,在青年中就不胫而走,大家争相传阅、一睹为快。
为了吸引读者目光,夸张的笔法和过激的言词,这本是大众媒体惯用的伎俩,捻熟于报刊之道的陈独秀自然懂得。
《新青年》一路狂飙突进,向来都是把话说得非常激烈,语不惊人死不休,以骂人之声鸣锣开道。
例如陈独秀把纲常伦理骂得狗血喷头,把古文宗师一棒子打成“十八妖魔”。
钱玄同则更是彻底,造出“选学妖孽,桐城谬种”的咒语。
《新青年》有时故意将问题推向极致,话必说到十二分来警醒麻木的大众。
逐渐这颗思想巨石在死寂的现实激起了涟漪,自然遭到守旧势力强烈的反对。
比如黄侃曾戏谑胡适:胡先生你口口声声说要推广白话文,如果你身体力行的话,大名就不应叫“胡适”,而应改为“到哪里去”才对呀!前清遗老辜鸿铭对“改良”文学二字十分不满,讥之曰:“既良何改,难道要改良从娼?”面对着社会上各种保守势力的责难,在1919年1月15日,陈独秀代表《新青年》编辑部,写出《本志罪案之答辩书》,坦然承认世人对于《新青年》“破坏礼教”等罪名的指责,但却把责任归到两位陌生的洋先生头上,“但是追本溯源,本志同人本来无罪,只因为拥护那德莫克拉西(democracy)和赛因斯(Science)两位先生,才犯了这几条滔天的大罪。
新青年六条标准原文
新青年六条标准原文
一、积极进取:新青年应当具备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勇于追求个人理想和社会进步。
他们应当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提高自身知识和能力水平,为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发
展做出积极的努力。
二、独立思考:新青年应当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不盲从、不墨守成规。
他们应当具
备批判性思维,能够通过思考和分析,形成独立的观点并勇于表达,以推动社会进步和个
人成长。
三、敢于创新:新青年应当敢于创新,具备创造性思维。
他们应当积极探索新领域,
勇于突破传统限制,提出新的理念、新的方法和新的解决方案,为社会带来正面影响。
四、崇尚公平正义:新青年应当拥护公平正义,主张平等和人权。
他们应当关注社会
不公现象,积极参与公益事业,为弱势群体发声,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五、倡导多元文化:新青年应当倡导多元文化,尊重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存在和发展。
他们应当学会欣赏多样性,促进文化交流和融合,营造和谐多元的社会环境。
六、关注环境保护:新青年应当关注环境保护,具备环保意识和行动力。
他们应当积
极参与环境保护活动,提倡绿色生活方式,倡导可持续发展,为保护地球家园贡献自己的
力量。
以上为新青年六条标准原文,希望引导现代青年以积极向上的态度面对挑战,成就自
我并富有社会责任感。
新青年名词解释
新青年名词解释
新青年是指新时代下的年轻人群体,他们具有新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对社会、经济、政治等问题表现出独特的认知和观点。
新青年这个词汇最早来源于中国革命先驱陈独秀的《新青年》杂志,用来描述当时面临民族独立和现代化建设任务的年轻一代。
在当代,新青年的界定不再局限于中国,而是具有普遍性。
新青年普遍具备以下特点:
首先,新青年具有开阔的视野和多元的思维方式。
他们积极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关注国内外的社会、文化和科技等方面的发展,不拘一格地学习和思考。
他们崇尚开放和包容,能够接受和尊重不同的观点和文化,具有超越传统和狭隘的思维模式。
其次,新青年具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他们乐观向上,注重个人成长和发展,具有创造力和实践的精神。
他们追求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关注社会公益、环境保护等问题,主动参与社会实践和公共事务。
再次,新青年具有自信和独立的个性。
他们不再追随传统的权威和规范,注重个人价值和自我实现。
他们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追求真实的自我。
他们具有独立思考和决策的能力,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
最后,新青年关注社会进步和公平正义。
他们对社会问题具有敏感性,关注贫富差距、性别平等、民主自由等问题。
他们渴
望改变社会的不公和不平等,为社会进步和人类幸福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新青年是一个开放、积极、独立和关注社会问题的群体。
他们与传统的青年有着很大的区别,代表了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
新青年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希望的群体,他们将为社会发展和进步做出重要贡献。
新青年杂志内容节选
新青年杂志内容节选引言新青年杂志作为中国现代青年思想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新青年杂志的内容进行详细探讨,从多个角度全面剖析其影响和意义。
新青年杂志的诞生与发展1. 新青年杂志的创办1915年,《新青年》杂志创办于上海。
这是一份由陈独秀创办并主编的政论刊物,旨在探索社会改革与革命的途径,同时倡导思想解放和民主。
2. 杂志的影响力及传播途径通过杂志的发行和传播,新青年杂志迅速获得了广泛的读者群体,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标志之一。
其内容为读者带来了新思想、新观念和新理念,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
新青年杂志对中国社会的影响1. 启蒙思想的传播新青年杂志通过发表一系列启蒙性文章,为中国年轻一代打开了视野,引导他们关注国际潮流、科学知识和道德伦理。
这对于当时封建保守的社会而言,具有深远的意义。
2. 推动革命与变革新青年杂志大力鼓吹革命思想,并致力于推进政治、经济和社会的改革。
它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革命胜利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3. 文化与艺术的传播新青年杂志还关注并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学与艺术的发展。
它提倡新文学运动和白话文运动,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崛起提供了平台。
同时,杂志也介绍了西方文化与艺术,丰富了中国读者的审美视野。
4. 社会议题的热点讨论新青年杂志密切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发表了大量关于社会问题和社会变革的文章,引发了广泛的社会讨论与反思。
这对于当时中国社会的进步意识和社会思潮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新青年杂志在当代的意义与启示1. 砥砺前行的勇气与精神新青年杂志代表了一种勇于挑战与创新的精神,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需要继承并发扬新青年杂志的精神,勇敢面对社会问题,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2. 开放与包容的思维方式新青年杂志倡导的开放思维方式是当代社会所需要的。
我们应该拥抱多元文化,包容不同意见和观点。
只有通过多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我们才能共同推动社会进步。
新文化运动中的《新青年》
新文化运动中的《新青年》自五四运动爆发以来,中国传统文化被逐渐摒弃,而西方文化却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在这个时期,一个名为“新文化运动”的思潮兴起,成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
而作为这个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刊物,《新青年》则成为了这场文化运动的重要宣传工具。
《新青年》创刊于1915年11月,由陈独秀、胡适、鲁迅、李大钊等人创办。
创刊宣言中,《新青年》自称“旨在新引导中国青年之个性文化”。
它倡导的是“科学、民主、实用”这些西方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并主张具有自主精神的现代化。
在《新青年》的致力下,大量前沿的时代思潮和文化观念被引入中国,并逐渐深入中国社会,改变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成为了一张重要的社会地图。
《新青年》的创办初衷是要为新文化运动提供一个实现自由、平等和民主的空间。
陈独秀在自己的文章中提到:“我们的民众已是打算走向现代世界,余等应该在他们的前面,为他们引路。
”《新青年》宣传的新式文化同传统文化相比更为开放,许多政治、社会、文化、艺术等各个方面的议题都得到了广泛的讨论。
《新青年》曾发表过大量题材新颖、思维深入的政论文章及小说、诗歌等文学作品,从而吸引了广泛的读者,同时也精英化了中国的文化阵营。
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中,传统文化的束缚越来越明显,青年学子们感到了对自己思想创新的急迫需求。
《新青年》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解放了年轻人的思想,使他们更为平等地掌握了先进的文化理念。
它所提倡的自由和民主观念,在当时农村社会和旧式家庭中可能会被看作是革命思想,但在现代社会中却变得普遍接受。
《新青年》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意义。
它推广了西方文化观念,成为了时代思潮的集中体现。
同时,它也在文学、美学等领域进行了尝试和实验,推进了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
最终,《新青年》在某种程度上奠定了以文化为核心的社会革新的基础。
总言之,中国文化既要继承传统文化的精髓,也要产生事业和时代的精髓。
《新青年》深入推进了现代化,以开放、自由和创新为基础建立了以文化为主导的未来社会构建。
《新青年》杂志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
《新青年》杂志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作者:黄子萍来源:《山东青年》2020年第07期摘要:《新青年》杂志创刊于1915年,是当时最具影响力的杂志之一,也是传播马克思主义最早且最重要的主阵地。
在马克思主义从传入到大众化传播过程中,《新青年》通过与反动思潮的论战以及对语言形式、传播内容、传播形式、传播途径的创新等传播策略;不仅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效果明显,而且塑造了基本的马克思主义话语表达范式;对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關键词:《新青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策略一、《新青年》杂志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考察《新青年》杂志的创刊有着深刻的历史缘由,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息息相关。
1840年鸦片战争到1890八国联军侵华,中国从开始沦为到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深渊。
国势凌夷,先进分子迅速在中华大地上掀起了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热潮。
从师夷制夷、中体西用、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到袁世凯的“尊孔复辟”,各个阶级的政治思想匆匆登场又纷纷谢幕。
内忧外患仍是近代中国社会的常态,陈独秀认识到仅进行政治变革远不够,思想变革才是开启民智、改造中国的关键。
1915年,陈独秀创刊《新青年》,宣传新文化新思潮,推进改造国民性的思想解放进程。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后,先进分子开始关注马克思主义,以《新青年》为载体,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
《新青年》杂志并非一开始就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而是经历了从民主主义刊物向马克思主义刊物的转变过程。
1915年,陈独秀创刊《青年杂志》(第二卷改名为《新青年》)的发刊词“盖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表明《新青年》在创办初期的定位。
1917年十月革命后,《新青年》向社会主义刊物转变,“开始宣传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肩负起承上启下的历史使命,由传播民主与新文学,转变成传播新民主主义与共产主义新文化”①。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新青年》成为党中央理论机关刊物,开创了广泛、系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新阶段。
新青年新思想的总结
新青年新思想的总结《新青年新思想》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本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刊物。
它由陈独秀于1915年创办,旨在倡导新文化运动的思想,提倡革新传统观念,呼吁民主与科学,引导国人寻求国家独立与富强的道路。
本文将对《新青年新思想》进行总结,以探讨其核心思想及其对中国革命与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首先,新青年新思想的核心思想是反对封建王朝的思想体系和尊卑秩序,呼吁革新传统观念。
在该刊物中,陈独秀以清华学堂为代表的西学派思想者作为主要的支持者,强调科学、民主和平等的理念,以代替封建传统。
他们认为,传统的儒家思想和封建等级制度是中国社会固有的弊病,阻碍了国家和社会的进步。
因此,他们呼吁摒弃旧有观念,追求现代科学和民主制度,以实现中国的独立与强大。
其次,《新青年新思想》提倡个人解放和自由思想。
在这个时期,近代化和现代化的追求成为许多年轻人的共同愿望。
新青年们通过反思传统道德观念和制约个人成长的束缚,提出个人独立、自由思想、自由发展的理念。
他们主张每个人都有权利追求自己的理想和幸福,不受限于封建观念和家族束缚。
这一思想的提出对推动个人解放和社会变革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三,《新青年新思想》对中国革命进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它的创办标志着中国近代文化运动的全面开展,为中国共产党及其他革命团体的成立与发展奠定了文化基础。
在该刊物的影响下,很多青年学生积极参与社会运动,提出反对封建制度和民主革命的口号。
尤其是五四运动的爆发,更是在《新青年新思想》的引领下,成为了一场激起全民抗议的声浪。
这场运动对中国的思想启蒙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也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第四,《新青年新思想》对中国现代化进程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爆发的现代化运动中,新青年们提倡科学与民主,主张学习西方的现代技术与管理方法,为中国的现代工业化和国家富强提供了启示。
该刊物中培养了一批具有现代科学知识和进取精神的青年学生,他们成为中国工商业、教育事业的重要推动力量。
新时代新青年思想总结
新时代新青年思想总结新时代新青年思想总结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新时代新青年的思想也发生了变化和升华。
新时代的新青年思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指导,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石,积极回应国家需求,拥抱科技发展,关注社会问题,追求个人价值实现和社会公平正义。
首先,新时代新青年思想强调爱国主义。
在新时代背景下,新青年深入学习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并且深刻理解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义观念,形成了强烈的爱国情怀。
他们热爱自己的祖国,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坚守和传承国家的价值观念,勇于投身国家建设,努力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其次,新时代新青年思想追求集体主义。
新青年深切体会到个体的力量有限,在追求自己利益的同时,更注重团结与合作。
他们强调团队精神,注重协同合作,认为个人的成就和荣誉离不开集体的支持和帮助。
新青年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志愿者工作和公益活动,通过实际行动为社会作出贡献,希望通过集体的力量实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再者,新时代新青年思想关注社会问题。
新青年们热心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和公共事务,关注民生改善和社会公平正义。
他们对贫困现象、环境污染、教育不公等问题持有积极的态度,并以创新思维和实际行动来解决这些问题,希望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此外,新时代新青年思想追求个人价值实现。
新青年们注重个人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追求个人事业的奋斗和目标的实现。
他们注重个人发展的同时,也将个人的成长与社会的发展相结合,将社会的需求作为个人价值实现的动力和方向。
新青年们追求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富足,更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和成就感。
最后,新时代新青年思想强调社会公平正义。
新青年们关注社会的公平正义,反对各种形式的不平等和不公正现象。
他们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推动社会公正的实现,为每个人提供平等的机会和条件,使每个人都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综上所述,新时代新青年思想体现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关注社会问题、个人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等核心价值观。
中国新青年设计理念理解
中国新青年设计理念理解中国的新青年设计理念是指中国新一代年轻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的理念和思维方式。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审美观念的更新,中国新青年设计理念在过去几年中得到了快速而积极的转变。
首先,新青年设计理念强调融合与创新。
受到国际化的影响,中国设计师开始将传统的中国元素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创造出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品。
他们善于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加入现代元素,展现出新的审美价值和设计理念。
通过融合不同文化的元素,他们创造了具有独特魅力和广泛影响力的作品。
其次,新青年设计理念注重可持续性和环境保护。
随着全球环保意识的增强,中国设计师开始关注产品的生命周期和环境影响。
他们努力寻找更环保的材料和制造工艺,同时在设计中考虑到产品的可持续性。
通过优化设计过程和材料的选择,他们减少了对自然资源的消耗,为环境保护做出了贡献。
此外,新青年设计理念强调功能性和用户体验。
中国设计师注重产品的功能性和实用性,以满足用户的需求和期望。
他们通过深入了解用户群体和市场需求,设计出更合理、便捷、易用的产品。
在设计过程中,他们注重细节和用户体验,追求舒适、便利和人性化的设计,以提高用户的生活品质。
最后,新青年设计理念注重数字化和智能化。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中国设计师开始将数字化技术和智能化系统应用于设计领域。
他们利用先进的计算机软件和技术,以及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创造出更具创意和科技感的作品。
通过数字化和智能化设计,他们提高了产品的功能性和效率,同时也为用户提供了更好的体验。
综上所述,中国新青年设计理念突出了融合创新、可持续发展、功能性与用户体验以及数字化智能化等方面的要求。
新一代中国设计师通过创新的设计理念和思维方式,推动了中国设计行业的发展,为社会进步和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做出了重要贡献。
《新青年》观后感500字
《新青年》观后感500字《新青年》观后感《新青年》电影版于2021年上映,讲述了一批年轻人在上世纪初求学,探求真理、追求改变的故事。
作为一名观众,我深受启发。
以下是我对该电影的评价和感悟。
首先,电影的结构清晰,内容丰富,所表达的思想观点深入浅出。
故事发生在上海交通大学围墙内外,通过几位年轻人的生活与经历,展现了新时代下学科交融、传统观念、文化认同等方面问题。
在电影中,每个角色都有生动的言语和形象,感觉好像在亲眼见证他们的重大决定和不同阶段的思想变化。
其次,电影节奏紧凑,节目内容丰富。
故事情节扣人心弦,令观众难以移开目光。
引用了许多优美的台词和画面元素,如“多一份知识,就可以少一份奴隶愚民”,“世界上最真正的勇气,是认识自己”的画面等,都表现出现实主义的风格,令人印象深入。
读者对此电影内容的理解、感受和评价也很重要。
在我的看来,这部电影已经完美地反映了中国新青年的精神和追求。
与此同时,电影也在告诫我们,新的时代不是无故的颠覆和否定,反而是坚持传统和开拓新局的完美结合。
最后,电影除了给观众带来欣赏的感受,同样能够带来启发和思考。
我们所处的时代,一个文化多元和繁荣的时代,因此有必要更加博览群书,拓展自己的眼界,不能被某种文化和价值观念所左右。
我相信本电影能够对当今年轻人的成长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总之,我觉得电影《新青年》是一部值得一看的优秀电影。
它利用时代背景,通过多种角度的叙述,深刻解读了中国新青年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观念。
这部电影不仅娱乐性、思维性强、富有教育性,同样给人带来些许启迪。
我相信它将给大众带来积极的影响。
中国人的三种思维方式:整体思维、辩证思维、直觉思维
中国人的三种思维方式:整体思维、辩证思维、直觉思维中华文化在哲学思辨层面、理论思维领域的建树颇为丰硕,而其大端与指归,则可以整体思维、辩证思维、直觉思维三者为代表,这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思维的三大特征。
整体思维所谓整体思维,是以普遍联系、相互制约的观点看待世界的思维方式。
注重整体统一的整体思维,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整体思维从整体原则出发,强调事物的相互联系和整体功能,探讨天与人、自然与人为、主体与客体、人与人、人与自我的相互关系,以求得天、地、人、我(心)的和谐统一,即注重“天人合一”“天人和谐”。
这种整体思维方式,在道家、儒家以及中华传统医学中表现得十分突出。
早在西周时期,“天人合一”思想就已经萌生。
《周易》“推天道以明人事”,“天人合一”思想是《周易》整体思维观念立论的基本依据之一,其目的在于揭示人与天地、自然的相互关系,从而合理指导人之所作所为。
在《周易》看来,人与天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嵇康认为这是“自然之分”);因此,人应当随顺天地之道而为,“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如此,方可“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易·乾·文言》)。
“天人合一”是古代中国的“一个突出的共同命题”,“《易经》对这一命题的发挥无疑起了历史性的作用”。
东周以降道家的列子、庄子以及儒家的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张载等不但合理继承了“天人合一”思想,而且有所发展和创新。
道家认为,天、人同类而合一,“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列子·说符》),“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
董仲舒对天、人问题作了详细的论证和明确的表述,明确指出“以类合之,天人一也”(《春秋繁露·阴阳义》),即天人本来合一,故“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春秋繁露·深察名号》)。
至宋代之时,张载正式将“天人合一”作为一个专有名词明确提了出来,“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
《新青年》里的“中国思维方式”
《新青年》里的“中国思维方式”摘要:中国与欧美、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是“五四”带给我们众多命题中绕不开的一环,如果说前者侧重的是文化民族区域性差异,后者侧重的则是文化时间性差异,在“五四”先驱们以《新青年》为阵地热烈甚至偏激地重建中国人与一切事物的想象性关系时,这些名词屡见报端。
他们是冲动的,拿来即用,有时候甚至是矛盾模糊的,这也使我们当下一些学者在评述此段历史时存在模糊性的说法。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五四”人反传统是为了中国文化现代化,而非西方化,宣扬西方是手段不是目的,这场以实现中国文化现代化为目的的运动充满着“中国方法”。
文本试图从《新青年》杂志入手,谈一下以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为代表的“五四”人在打破一切,构建中国新的意识形态时,充满着怎样的“中国思维模式”。
关键词:《新青年》;思维模式一、自觉的利用国人潜在思维模式反传统鲁迅在《三闲集·无声的中国》里说:“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
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
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
没有更激烈的主张,他们总连平和的改革也不敢行。
”这句话充分体现中国传统中庸之道折中的思维方式。
他们利用这一潜在思维模式改造国人。
提倡罗马文字而使古文改良为白话文的阻力减少就是一个例子。
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虽然有戊戌维新以来的一系列铺垫,但是,《新青年》要在思维模式僵化了了几千年的中国要达到其宣传西方人权、民主的效果,还是很难的,而作为主要武器的报刊文章则成为其大做“文章”的平台。
在文章上,除了惯有的“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思维方式反对“复古派”以外,新青年还在宣传文章的对于接受者的潜在思维模式方面方面建构新的模式。
如:第1卷第1号《敬告青年》一文中,陈独秀认为传统文人退隐是民族弱的原因,鼓励青年为社会做贡献。
这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更多考虑人与社会的关系、与传统儒家“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中有相通之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其实是利用此种文化心理,加之以西方青年积极进取之实例,鼓励青年向上、勇敢独立。
新青年新思想的小总结
新青年新思想的小总结《新青年新思想》是1915年5月4日由陈独秀主编的一刊物,是新文化运动的纲领性文件和思想标志,对于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呼吁改变旧传统观念,追求科学、民主与自由,旨在彻底改革中国的封建制度和文化观念。
本文对《新青年新思想》一书进行小总结,旨在梳理其主要观点和理念,评估对中国当代历史的重要性。
《新青年新思想》明确提出了几个重要的观点和理念。
首先,它强调科学作为主要的研究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手段。
陈独秀认为,科学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力量,应当成为人们思考和行动的指南。
他呼吁改变传统的封建观念和迷信,倡导科学的精神和方法,鼓励人们进行科学研究和创新。
这一思想在当时具有颠覆性的意义,对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起到了推动作用。
其次,陈独秀提出了“民主、自由”的重要理念。
他认为,民主和自由是人类发展的基本要素,也是中国社会迈向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他批评中国封建制度的不合理性和专制,呼吁建立一个自由、平等和法治的社会。
他认为,只有在这样的社会中,人民才能得到平等的机会和权利,才能实现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这一观点在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共鸣,并成为新文化运动和后来的革命运动的指导思想。
此外,《新青年新思想》还关注了社会问题和妇女问题。
陈独秀指出,中国社会存在着贫富不均、压迫剥削和社会不公平的问题,需要通过改革来解决。
此外,他强调了妇女的地位和权益问题。
陈独秀主张妇女的解放和平等,呼吁妇女参与社会和政治事务,并且提出了取消封建家族制度、改革家庭结构等具体措施。
总体而言,陈独秀通过《新青年新思想》提出了一系列深刻的观点和理念,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带给中国社会一股清新的思想风潮,呼吁改变旧有观念和制度,追求科学、民主与自由。
它的影响超越了学术界,对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然而,小说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局限。
首先,它忽视了中国人民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陈独秀所推崇的科学和西方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内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青年》里的“中国思维方式”
发表时间:2016-08-13T08:53:49.580Z 来源:《文化研究》2016年3月作者:代飞飞
[导读] 。
“五四”百年了,当年新潮的东西部分已经成为传统,这一延续与发展性本身不就是“中国特色”吗?
代飞飞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 250014
摘要:中国与欧美、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是“五四”带给我们众多命题中绕不开的一环,如果说前者侧重的是文化民族区域性差异,后者侧重的则是文化时间性差异,在“五四”先驱们以《新青年》为阵地热烈甚至偏激地重建中国人与一切事物的想象性关系时,这些名词屡见报端。
他们是冲动的,拿来即用,有时候甚至是矛盾模糊的,这也使我们当下一些学者在评述此段历史时存在模糊性的说法。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五四”人反传统是为了中国文化现代化,而非西方化,宣扬西方是手段不是目的,这场以实现中国文化现代化为目的的运动充满着“中国方法”。
文本试图从《新青年》杂志入手,谈一下以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为代表的“五四”人在打破一切,构建中国新的意识形态时,充满着怎样的“中国思维模式”。
关键词:《新青年》;思维模式
一、自觉的利用国人潜在思维模式反传统
鲁迅在《三闲集·无声的中国》里说:“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
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
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
没有更激烈的主张,他们总连平和的改革也不敢行。
”这句话充分体现中国传统中庸之道折中的思维方式。
他们利用这一潜在思维模式改造国人。
提倡罗马文字而使古文改良为白话文的阻力减少就是一个例子。
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虽然有戊戌维新以来的一系列铺垫,但是,《新青年》要在思维模式僵化了了几千年的中国要达到其宣传西方人权、民主的效果,还是很难的,而作为主要武器的报刊文章则成为其大做“文章”的平台。
在文章上,除了惯有的“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思维方式反对“复古派”以外,新青年还在宣传文章的对于接受者的潜在思维模式方面方面建构新的模式。
如:第1卷第1号《敬告青年》一文中,陈独秀认为传统文人退隐是民族弱的原因,鼓励青年为社会做贡献。
这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更多考虑人与社会的关系、与传统儒家“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中有相通之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其实是利用此种文化心理,加之以西方青年积极进取之实例,鼓励青年向上、勇敢独立。
不同的是,在传统思维模式中融入新的西方价值观。
二、在实际运动中不自觉融入固有思维模式
新青年在喧哗的辩论声中不断造势,在《寄陈独秀》中,胡适对待反对意见的态度是“吾辈已张革命之旗,虽不容退缩,然亦决不敢以吾辈所主张为必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也”。
在陈独秀的答书中,陈独秀则认为“改良中国文学,当以白话为文学正宗之说,其是非甚明,必不容反对者有讨论之余地,必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也。
”如果说在胡适那里,反对者还有讨论的余地,有匡正的可能,那么,在陈独秀这里则既没有“余地”,也没有“可能”了。
由此可见相对于陈独秀,胡适还是相对辩证的看问题,但胡适在1919年的《新思潮的意义》中说得很明白“反对是该欢迎的,因为反对便是兴趣的表示,况且反对的讨论不但给我们许多不要钱的广告,还可使我们的得讨论的益处,使真理格外分明。
”这就是胡适对反对意见持欢迎态度的原因。
所以,其平等论证的心态只是表象,他们的偏激与极端,自然有西方思维模式的影响,但恰恰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文化专制主义的体现,中国固有的思维模式造成盲目的崇圣性、“一言堂”、“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也再次在新文化运动争夺文化领导权中的到了验证吗?他们站在时代最潮流处不自觉的运用固有思维定式反传统,岂不讽刺?后来胡适在对钱玄同的信中,也反思“我们受到文化专制影响太大了。
”当然,手段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历史发展中,他们的偏激确实促成了新的意识形态的建立。
譬如说中国传统中有一种积极的入世精神,五四时代假如没有一批志士仁人有入世精神的话,便不可能有五四运动。
他们得了那些西方的知识,马上就拿来运用到中国社会当中去,这也表明中国没有为知识而知识的传统,中国传统是“ 经世致用”,“ 知行合一”;这才有了五四运动。
三、整体性思维模式导致的片面反对传统
费尔巴哈在比较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时说:东方人见到了统一,忽略了区别;西方人见到了区别,而遗忘了统一。
这句话强调的是中国传统的整体性思维模式,不管是在《新青年》杂志,还是在“五四”先驱的言论或著作中,我们都可以发现他们偏激的言辞,如:打到孔家店、不读或少读中国书、毁孔庙等,之所以会有片面性的文化倾向,一方面像陈平原先生所说的,明知矫枉过正,却必须矫枉过正。
还有一部分原因是中国传统整体性思维模式的影响,“我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消也。
”导致五四人明知片面,但也有一概而论的倾向。
当然,自1915年9月15 日创刊至1926年7月终刊的9卷54号中,不难发现,主创人员的观点并不是一成不变,是在辩论中不断发生变化的,所以,其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也是不断变化的,但是,从整体思维模式方面看,在宣传人权、民主、科学、新文化、新道德等方面。
完成对新的意识形态构建的过程中,确实大量运用了传统思维模式。
结束语:
“五四” 虽然一定程度上运用了中国式的方法构建新的意识形态,但是以“传统”反“传统”只是一种手段,由此带来的是现代性因素得以广泛传播的胜利,尤其对“人”的关注等方面都是不容我们忽视的。
“五四”百年了,当年新潮的东西部分已经成为传统,这一延续与发展性本身不就是“中国特色”吗?
参考文献:
[1] 《“ 传统” 与“ 断裂” 的困惑— 关于“ 五四与传统文化” 的讨论》,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1期
[2] 《新青年》第4卷第2号,上海群益书社出版,1928年2月
[3] 《新青年》第3卷第4号,上海群益书社出版,1927年6月
作者简介:代飞飞(1990—),女,汉族,籍贯:山东青岛,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2014级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