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学术成果的国际交流及其突破

合集下载

中科大近年来的突出成就

中科大近年来的突出成就

中科大近年来的突出成就中科大(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作为中国的一所著名高等学府,近年来在科学研究、教育质量和学术影响力等方面取得了许多突出的成就。

下面将详细阐述中科大近年来的一些突出成就,以展示这所学校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方面的辉煌成就。

首先,中科大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学校聚集了一批优秀的科研团队和教师,致力于国际前沿科学领域的研究。

中科大的科研成果在国内外学术界具有广泛的影响力,一大批重要的科研成果在国际上发表并被广泛引用。

例如,中科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其中包括人工智能、大数据和网络安全等方面的突破性研究。

此外,中科大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和材料科学等领域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其次,中科大在教育质量方面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突破。

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不仅注重学术知识的传授,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思维。

学校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实践机会,包括科研项目、创新创业项目和社会实践等。

中科大的学生在国内外各类学术竞赛中屡获佳绩,并在各行各业中展现出自己的才华和能力。

此外,学校还积极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国际视野和交流平台。

第三,中科大在学术影响力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学校的教师和科研人员在国内外学术界具有很高的声誉,他们的研究成果被广泛引用和认可。

中科大的学术期刊在相关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并成为学术界的重要论坛。

学校举办了许多国际学术会议和学术讲座,吸引了一大批国内外优秀学者和专家参与交流和合作。

这些学术交流和合作为学校提供了宝贵的机遇和平台,进一步推动了学校在学术研究和教育方面的发展。

最后,中科大在社会服务方面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学校积极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工程,为国家的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科大的科研成果得到了广泛应用和推广,为相关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和解决方案。

此外,学校还开展了一系列科普活动和社区服务项目,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和技术应用,提高了社会公众的科学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

教育培训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教育培训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感谢观看
两国间企业与教育机构合作,共同培养特定领域的人才,如技术、管理等领域。
两国间政府机构与教育机构合作,共同推动教育培训领域的改革和发展。
多边合作项目
多个国家的教育机构共同参与 ,共同开展教育培训活动,如 国际组织、多边论坛等。
多个国家的企业共同参与,共 同培养特定领域的人才,如跨 国公司、国际金融机构等。
培训与发展
为教师提供国际化的培训与发展机会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教学水平的提 升。
学生评估与认证
评估标准
学生评估与认证应采用国际通用的评估标准,确保评估结果的可比性和互认性 。
证书与学位
学生通过评估后可获得国际认可的证书和学位,为其在国际就业市场上的竞争 力提供支持。
04
教育培训的国际网络与平台
制定资金使用计划
政府应制定详细的资金使用计划,明确各项经费 的用途和分配,确保资金的有效利用。
3
鼓励社会资本参与
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教育培 训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形成多元化的资金来 源。
国际组织资助
国际教育组织
国际教育组织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银行等机构为教育培训的国际交流与合 作提供资金支持,推动全球教育发展。
当前面临的挑战
文化差异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背景和教育理念存在差异,导致在教育培 训国际交流与合作中产生文化冲突和误解。
语言障碍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语言不同,给教育培训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带来 语言沟通的困难。
教育资源不均衡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影响教育培训国际交流 与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未来发展趋势与策略
合作研究
开展跨国的合作研究项目,整合 全球优质资源,攻克重大科学问

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随着全球化的加深和信息技术的发展,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变得愈发紧密和重要。

在这个全球化时代,高等教育不再局限于国内,而是要与国际接轨,与各国院校展开交流和合作,以共同推动全球高等教育的发展和进步。

本文将探讨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并分析其中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首先,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有助于拓宽学术视野。

通过国际交流,学生和教师可以接触到不同文化背景和学术思维方式,从而打破传统的学科边界,拓宽学术视野。

学生可以通过参与国际交流项目,了解不同国家的教育体系和教学方法,培养跨文化的沟通和合作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

而教师则可以通过与国际同行的交流与合作,了解最新的研究动态和思想观念,推动学科的发展和创新。

其次,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有助于促进全球人才的培养与流动。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各个国家都需要具备全球视野和跨文化能力的人才来适应和引领全球发展。

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学生可以获得更广阔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提高自身国际竞争力。

同时,留学生的数量和规模也在不断增加,他们为接受国的教育和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动力和机遇。

国际人才的流动和交流促进了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合作,为全球的和平与繁荣做出了积极贡献。

然而,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是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和教育体系存在差异,语言交流可能成为制约交流与合作的障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通过培训和语言交流项目来提升学生和教师的语言能力,改善沟通和合作效果。

其次是政策和制度方面的差异。

不同国家的高等教育政策和制度存在差异,可能涉及留学生的签证、学分转换等问题。

加强国际合作与协调,建立相互认可的制度和政策框架,可以为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提供更好的保障。

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给各国带来了许多机遇与好处。

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学生和教师可以接触到世界一流的教育资源和学术成果,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

中日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模式比较研究

中日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模式比较研究

中日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模式比较研究国际交流与合作在现代高等教育领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有助于促进全球各国高等教育水平的提升与发展。

中日两国都是亚洲的教育强国,其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模式值得深入研究和比较。

本文将从合作机制、交流项目和双边合作成果三个方面对中日两国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模式进行比较研究。

合作机制中日两国高等教育合作机制存在一些差异。

在中国,高等教育合作主要由教育部牵头,并与各省市政府、高校等合作机构开展合作。

中国政府通过“211工程”和“985工程”等计划扶持重点高校与国际合作,同时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推动高等教育产学研合作。

而在日本,高等教育合作多由各大学自主开展。

日本政府通过派遣和接待留学生、设立国际交流中心等方式提供支持,鼓励高校与国际交流与合作。

从合作机构的角度来看,中日两国的合作模式存在差异,但都以政府支持和高校合作为核心。

交流项目中日两国高等教育交流项目多样且广泛,但在一些特定领域存在差异。

首先,中日两国的留学生项目发展较为成熟,吸引了大量的国际学生。

中国的“中国政府奖学金”项目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前往中国留学,而日本的“The Top Global University Project”以及各大学自主开展的留学生项目也吸引了大量外国学生。

其次,中日两国在学术交流方面也具备一定的差异。

中国高校常邀请国际知名学者来华开展讲座和合作研究,同时也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会议和展览。

而日本的高校则注重于与国际合作研究,经常与国外大学共同组织研讨会和学术研究项目。

此外,中日两国高校还通过学生交换项目、教师互访等方式进行交流,促进学术和文化的相互理解与合作。

双边合作成果中日两国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合作已经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果。

首先,中日两国在科研合作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许多中日学者共同开展了重要的科研项目,推动了科技创新和学术进步。

例如,中日两国在材料科学、医学和环境科学等领域的合作取得了很大的突破。

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突破与挑战

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突破与挑战

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突破与挑战随着全球化的推进,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在推动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围绕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突破和挑战展开论述,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一、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突破在推动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过程中,我们必须认识到突破的重要性。

首先,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为高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便利。

通过互联网,高校可以轻松获取国外先进教育资源,同时也能够迅速传播自身的优势学科和成果。

其次,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突破还体现在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上。

国际交流项目的开展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出国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学习与交流,培养全球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

此外,高校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也得到了加强,学术成果的互通促进了学科发展的进步。

二、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挑战然而,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首先,文化差异是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一大难题。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和教育模式差异巨大,因此在交流与合作中可能会出现沟通障碍和理解偏差。

其次,语言能力的不足也是一个挑战。

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语言是沟通的桥梁,但是不同国家的语言对于许多学生而言是陌生的,其语言能力的不足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和交流效果。

另外,资金和资源的不平衡也是一个挑战。

一些高校在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投入的资金和资源较多,而一些资源相对匮乏的高校可能面临着资源不足的困境。

三、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发展趋势为应对交流与合作中的挑战,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将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

首先,高校将加强文化差异的理解和包容,推动多元文化的融合。

通过多角度的交流和对话,高校可以增进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认知。

其次,高校将加强语言教育和培训,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通过开设语言课程、举办语言交流活动等方式,高校可以帮助学生提升他们的语言水平,为他们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提供更好的条件。

此外,高校还将加强资源共享和合作,促进互利共赢。

高校之间可以开展合作研究项目,共同申请国际科研资金等,以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高校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高校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高校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随着全球化的推进,高校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成为当今世界重要的话题。

这种交流与合作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还可以促进知识的传播和文化的交融。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走出国门参与国际交流可以拓宽视野,增加国际化的竞争力。

而从大学的角度看,国际合作能够吸引更多国际学生和学者的加入,提高学校的声誉和影响力。

首先,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学生的学习经历能够得到全面的提升。

国际交流使得学生能够深入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背景和教育体制,拓宽自己的眼界,开阔思维。

例如,学生可以在不同国家的高校进行学习交流,体验不同的教学方式和学习环境。

这样的经历将使学生受益终身,对于他们的人生规划和职业选择产生积极的影响。

其次,国际交流与合作有助于知识的传播和文化的交融。

通过与国外学校的交流合作,高校可以引进新的理念、方法和技术,推动学科的发展。

国际学者的交流与合作可以促进学术成果的分享与发表,提高学校和学科的声誉。

此外,国际交流还能够促进不同文化的交融与融合。

学生和学者之间的交流可以打破国界和文化隔阂,增进相互理解和尊重。

这种交流与合作将有助于构建一个更加和谐与包容的国际社会。

从高校的角度看,国际合作能够吸引更多国际学生和学者的加入。

许多国际学生选择到国外高校留学,是因为这些高校提供了更好的教育资源和发展机会。

通过与国外高校的合作,国内高校能够提供更多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吸引更多有才华的学生和学者。

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学校的声誉和影响力,还可以促进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发展。

然而,要促进高校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仍面临一些挑战。

语言沟通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不同国家和地区使用不同的语言,语言障碍成为了交流与合作的障碍。

因此,高校应该加强语言培训和跨文化交流的教育,提高师生的外语水平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此外,国际交流还需要大量资金和资源的支持。

高校需要积极争取政府和企业的支持,提供更多的奖学金和资助项目,帮助学生和学者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

中国高校国际化办学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中国高校国际化办学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中国高校国际化办学的现状与对策研究中国高等教育体系正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全球竞争。

国际化成为一个关键词,被广泛讨论和重视。

然而,中国高校国际化办学在现状上仍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

本文将探讨这些现状,并提出一些对策以促进中国高校的国际化办学发展。

首先,中国高校国际化办学的现状是相对滞后的。

尽管中国在教育领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差距。

很多高校缺乏全球化的视野和对外开放的文化,在国际化办学方面缺乏经验和资源。

同时,英语教学水平的不足也制约了中国高校国际化办学的发展。

其次,中国高校在国际学术合作与交流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

缺乏有效的国际合作伙伴,限制了学生和教师的国际交流机会。

高校与海外教育机构、企业、政府等的联系不够紧密,无法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和机会。

此外,中国高校的学术成果在国际上的传播渠道有限,无法有效地推动国际学术影响力的提升。

在应对这些现状的同时,中国高校可以采取一系列对策来推进国际化办学。

首先,高校应该制定明确的国际化发展战略和目标,明确自身定位和发展方向。

建立国际交流与合作部门,增加与国际教育机构的联系和合作,寻求国际合作伙伴,为学生和教师提供更多的国际交流机会。

其次,高校需要加强英语教学能力。

提高教师的英语水平,建设国际化教育资源,开设全英文课程,促进学生的英语能力培养,开设国际化的英语测试和认证机制等,都是推进中国高校国际化办学的重要举措。

此外,高校应该加强国际学术合作与交流。

建立更多的国际交流项目,鼓励学生和教师参与国际会议和学术研究,扩大学术合作伙伴的范围和深度。

同时,建立国际学术期刊,提升学术成果的国际传播效果,积极推动中国学术影响力的提升。

另外,政府在推动高校国际化办学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政府需要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政策支持和指导,鼓励高校积极参与国际化办学,提供更多的资金和政策激励,加强与国际教育机构和企业的合作,促进中国高校国际化办学的发展。

总之,中国高校国际化办学在现状上还存在不少问题,但也有许多机会可以挖掘和发展。

教育培训中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

教育培训中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

立合作关系,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协助,确保参与项目的人员能够顺利办
理签证和居留手续。
应对突发事件的策略
总结词
应对突发事件是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中不可忽视的环节, 直接关系到师生的安全和项目的稳定。
详细描述
突发事件可能包括政治动荡、自然灾害、疾病爆发等不可 预测的风险,对参与项目的师生构成安全威胁。
解决方案
教师交流与培训项目
教师交流项目旨在促进不同国家 之间的教育合作与教师专业发展 ,通过互派教师进行学术研讨、
教学观摩和课程开发等活动。
培训项目则针对特定领域或主题 ,为教师提供专业培训和进修机 会,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教师交流与培训项目有助于提升 教师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 力,促进教育教学的创新与发展
提高跨文化沟通能力
学生通过与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生交流,能 够提高跨文化沟通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拓宽学术视野
学生有机会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研讨会等活动, 了解国际前沿学术动态,拓宽学术视野。
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
增强教学创新能力
教师通过参与国际交流与 合作项目,能够学习到先 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从 而增强教学创新能力。
学生交换与实习项目
学生交换项目是指不同国家的学生在彼此国家的教育机构进行学习、交流和体验, 有助于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实习项目则为学生提供在国外企业或机构实习的机会,帮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的文 化和商业环境,提高其就业竞争力。
学生交换与实习项目通常由政府、高校或企业组织,需要提供相应的奖学金或实习 机会。
企业与教育机构合作有助于提高教育的实用性和就业导向,同时为企业提供创新的人才和技 术支持。
非政府组织合作项目

教育学专业的学术期刊与会议推荐

教育学专业的学术期刊与会议推荐

教育学专业的学术期刊与会议推荐近年来,随着教育学领域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术期刊和会议涌现出来,给教育学专业的学者和研究人员提供了广阔的学术交流平台。

本文将推荐几个在教育学领域具有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的学术期刊和会议,并介绍它们的特点和最新成果。

一、学术期刊推荐1.《教育研究》(Education Research)《教育研究》是中国教育学会主办的权威学术期刊,创刊于1980年。

该期刊以推动教育学研究和学科建设为宗旨,致力于在教育学各个专业领域内,发表最新的教育研究成果和理论探讨。

《教育研究》的特点在于其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发表标准和严格的学术评审制度,能够确保论文质量的高水平和学术价值的可靠性。

2.《教育科学研究》(Educational Sciences)《教育科学研究》是一本国内外通刊,由教育部主管,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自1983年创刊至今,已成为中国教育领域的顶级学术期刊之一。

该期刊涵盖了教育学的各个研究领域,包括教育心理学、教育管理学、教育技术学等,发表了许多重要的学术论文和理论研究成果。

3.《教育学报》(Journal of Education)《教育学报》是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的学术期刊,创刊于1952年,是中国教育学界的重要刊物之一。

该期刊既致力于推动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融合,又关注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问题。

《教育学报》发表了许多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对教育学领域的学术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学术会议推荐1.国际教育研究协会(AERA)国际教育研究协会(AERA)成立于1916年,是全球最大的教育学学术组织之一,旨在促进教育研究的发展和学术交流。

每年举办的AERA国际会议是教育学界的重要盛事,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教育学专家和学者。

会议涵盖了广泛的教育研究主题,提供了一个展示最新研究成果和学术思想的平台。

2.教育学与心理学交叉国际会议(ICERI)教育学与心理学交叉国际会议(ICERI)是一个跨学科的学术会议,旨在促进教育学和心理学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努力提升中国国际学术话语权

努力提升中国国际学术话语权

努力提升中国国际学术话语权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努力提升中国在国际学术话语权方面的地位。

通过分析中国学术主体发展趋势,以及中国在国际学术交流上所有的政策,我们发现在几个重要的方面都比较落后,比如说学术质量的提升、国外学者的融入以及在研究者之间的信息流动。

因此,本文认为中国必须构建一种以质量为基础的核心学术机制;加大对国外学者的合作和融入;及提高研究者之间的信息交流。

关键词:中国学术; 国际学术话语权; 学术提升; 融入; 信息流动正文:中国的发展迅猛,但在国际学术话语权方面依然处于落后的地位。

要努力提升中国的国际学术话语权,首先应该着重提升学术质量。

中国应该建立一种以质量为基础的核心学术机制,以促进学术水平的提高。

此外,中国也应该加强对国外学者的合作和融入,以建立一个跨国界的交流社区。

最后,中国应该努力提高研究者之间的信息交流,建立起一个研究者可以自由交流信息的渠道,以增强国际研究能力。

总而言之,中国必须努力实施上述改革,才能有效提升其在国际学术话语权方面的地位。

实施上述改革的方法有很多,但是基本上可以归结为三大方面。

首先,中国应该加大对国内学术水平的投资,建立一批核心学术机构,将最好的研究人才从国内带到国际学术场上,推动国内学术研究达到国际水准。

其次,中国应该促进交流合作,开设多样化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以促进国际间的学术研究合作,把中国的学术研究向国际平台拓展,以提升中国学术能力在国际学术话语权中的地位。

最后,中国应该加大投入,改善研究者之间的信息交流系统,提供良好的交流环境,把中国的学术成果传递出去,也让国外的研究成果进入中国学术机构,吸引国外研究学者踏入中国学术领域,从而提高中国学术在国际话语权的地位。

实施这些改革的过程中,也应该注意一些法律和道德方面的问题。

有些报告、文章可能会引起国外主权国家的政治关注和不满,因此,在交流中要格外小心,避免可能带来不必要的政治风险。

此外,研究者之间的信息交流也需要考虑到著作权和知识产权。

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

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

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经济的日益融合,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话题。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以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首先,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有助于提升教育质量和水平。

通过与其他国家开展合作项目,本国高等教育机构可以引进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和先进的教学理念。

这将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学习渠道和更多元化的学术视野。

同时,不同国家的学术界合作研究也将带来更多的创新成果和学术发展。

因此,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可以为本国高等教育提供新的发展动力。

其次,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就业机会和竞争优势。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国际交流经验成为了许多就业领域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过与其他国家的学生进行交流学习,学生们不仅可以提升自己的外语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还能够了解不同国家的教育体系和就业市场需求。

这将为学生将来的就业提供更多选择和机会,并提高他们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

此外,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还能够促进不同国家之间的和谐与理解。

通过与其他国家的学生和教育工作者交流合作,可以加深彼此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通过相互学习和交流,可以消除文化隔阂,增进国际间的相互尊重和合作意识。

这对于建立一个和平、稳定和繁荣的世界至关重要。

然而,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不同国家之间的教育体系和学术标准存在差异,可能会给学生的学习和评估带来一定的困扰。

其次,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也是交流合作中需要克服的问题。

因此,各国教育机构在合作过程中需要制定相应的规范和标准,确保交流合作的顺利进行。

为了促进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各国政府和教育机构可以采取一些具体措施。

首先,建立更加便利的办理手续和政策,减少交流合作中的红 tape。

其次,加强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合作项目,鼓励他们参与国际学术研讨会议和交流活动。

同时,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共享教育资源和学术成果。

高等教育中的国际交流与学术合作

高等教育中的国际交流与学术合作

高等教育中的国际交流与学术合作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中的国际交流与学术合作变得愈发重要。

国际交流不仅能够促进学术研究的深入发展,还能提升教育的质量和国际竞争力。

本文将探讨高等教育中的国际交流与学术合作的意义、挑战及应对策略。

一、国际交流与学术合作的意义1. 促进知识的共享和创新高等教育中的国际交流为各国学者提供了机会,能够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和学术经验。

跨国交流不仅可以促进知识的共享,还能够推动学术创新的产生。

通过与不同文化背景的学者合作,可以融合各自的研究方法和观点,从而形成更具世界视野的学术成果。

2. 提升教育质量国际交流与学术合作使得高等教育机构能够引进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资源。

例如,合作办学项目可以引入国外高水平的课程和教师资源,提高教育质量。

同时,国际合作还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拓宽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3. 培养具备全球背景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才高等教育中的国际交流和学术合作可以培养具备全球背景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才。

这些人才具备国际视野,能够适应跨文化的工作环境,拥有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国际交流和学术合作培养的人才更具竞争力,能够在全球范围内有所作为。

二、国际交流与学术合作的挑战1. 语言和文化差异语言和文化差异是进行国际交流和学术合作时的一大挑战。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者之间可能使用不同的语言进行交流,因此语言沟通可能存在障碍。

同时,不同的文化背景也可能导致对问题的认知和解决方法的差异,增加了合作的困难。

2. 法律和政策限制国家之间在教育领域存在不同的法律和政策限制,这也限制了国际交流和学术合作的深入发展。

例如,科研项目的资金来源、人员流动等都需要面对各国的政策规定和管理机制。

这些法律和政策限制需要高等教育机构和学者们寻求解决的途径。

三、应对策略1. 加强语言和文化培训针对语言和文化差异这一挑战,高等教育机构可以加强语言和文化培训,提高学者和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如何在教育领域中进行国际交流和合作

如何在教育领域中进行国际交流和合作

如何在教育领域中进行国际交流和合作在教育领域中进行国际交流和合作国际交流和合作在教育领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

本文将从准备阶段、交流形式和合作模式等方面,探讨如何在教育领域中进行国际交流和合作。

一、准备阶段进行国际交流和合作需要事先做好准备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了解目标国家和地区的教育体制和教育发展情况,获取相关信息,包括教育政策、教育资源和教育需求等。

2. 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可以通过学校、机构或教育交流平台等途径进行寻找,确保合作伙伴具有良好的信誉和实力。

3. 确定交流和合作的内容和形式,包括学生交流、教师交流、课程合作、学术研究等方面,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具体的合作项目。

二、交流形式国际交流和合作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选择适合的形式,以下列举几种常见的交流形式:1. 学生交流:学生交流活动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观交流、学生互换等方式进行,提高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2. 教师交流:教师交流可以通过邀请外教授课、教师互访、研修培训等方式进行,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和教育经验的交流。

3. 课程合作:课程合作可以通过开设联合课程、互派教材、共同研发教材等方式进行,丰富课程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4. 学术研究:学术研究可以通过开展联合研究、学术交流会议等方式进行,推动教育研究的发展和学术成果的分享。

三、合作模式在教育领域中进行国际交流和合作可以采取不同的模式,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合作模式,以下列举几种常见的合作模式:1. 学校间合作:学校间合作可以通过签订合作协议、建立姐妹学校关系等方式进行,共同开展各类合作项目和交流活动。

2. 机构间合作:教育机构之间可以通过合作开展教学改革、教研活动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合作,促进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3. 政府间合作:不同国家的政府可以通过教育合作协议、互派教师等方式进行合作,推动教育政策和教育体制的改革。

4. 跨学科合作:教育领域的国际交流和合作也可以与其他学科进行跨学科合作,例如与文化、经济、科技等领域进行合作,实现多方面的互利共赢。

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的经验分享

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的经验分享

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的经验分享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这个信息交流无国界的时代,分享经验和知识不再受限于地理位置或文化差异。

本文将分享一些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的经验,希望对读者在这方面的努力和决策提供一些指导和启示。

一、加强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国际合作可以促进不同国家之间的互利共赢和经济增长。

合作可以促进技术和知识的交流,推动创新和发展。

同时,国际合作还可以加强各国之间的政治、文化和经济联系,促进世界和平与稳定。

二、准备充分的国际合作和学术交流在进行国际合作和学术交流之前,准备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需要对目标国家的文化、习俗和法律进行充分了解。

这有助于避免文化冲突和尊重合作伙伴的价值观。

其次,要了解目标国家的科研和学术环境,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和项目。

最后,准备好与合作伙伴的沟通和合作方式,包括语言能力和交流技巧的提升。

三、建立稳固的国际合作网络国际合作需要建立稳固的网络和合作伙伴关系。

这包括与学术界、政府机构、企业和非营利组织等不同领域的合作伙伴建立联系。

通过建立这样的合作网络,可以获得更多机会,分享经验和知识,并争取更多资源和支持。

四、积极参与国际会议和研讨会参加国际会议和研讨会是展示和分享研究成果的重要途径。

这不仅可以扩大自己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还可以结识更多的合作伙伴和同行学者。

通过参加这些活动,可以获取最新的研究成果和领域动态,并与其他研究人员进行深入的交流和讨论。

五、开展合作研究项目与交换计划开展合作研究项目和交换计划是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

通过与其他研究团队的合作,可以共同攻克科学难题,取得更大的研究成果。

交换计划可以为研究人员提供与其他实验室和机构合作的机会,拓宽研究领域和方法,提升自身专业水平。

六、推广国际合作成果和学术成果国际合作和学术交流的成果需要得到充分的宣传和推广。

可以通过学术期刊、会议论文集、报告和演讲等方式,将研究成果和合作经验分享给更广泛的受众。

十八以来高等教育取得的成就

十八以来高等教育取得的成就

十八以来高等教育取得的成就1.引言1.1 概述十八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在总书记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下,高等教育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通过大力推进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呈现出了多方面的成就。

首先,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面,十八以来我国高等学校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动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具有社会需求的专业课程,培养了一批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此外,高等学校还加强了与产业界的合作,积极推动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锻炼的机会,确保他们具备适应社会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其次,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方面,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高校教师积极参与科研项目,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一批批科研团队取得了重大突破,在国内外学术界和产业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力。

同时,高等学校还积极创办科技企业,培育了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科技创业人才,为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此外,高等教育国际化取得了长足进展。

中国高等教育逐渐打破了传统的教育边界,与国际知名高校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

不仅有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来到中国接受高等教育,我国高校的教育质量和国际影响力也得到了提升。

同时,我国高等学校积极参与国际学术合作与交流,通过开展学术会议、研讨会等活动,促进了学术成果的交流和分享。

综上所述,十八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以及国际化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这些成就不仅有力促进了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也为我国培养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提升了国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然而,面对日新月异的时代变革,我国高等教育仍需不断改革创新,进一步适应和引领时代发展的需要,为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作出更大贡献。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如下所示:文章结构:该篇文章将围绕着"十八以来高等教育取得的成就"这个主题展开。

科研人员如何进行国际学术合作和跨领域研究,推动学术交流的国际化合作?

科研人员如何进行国际学术合作和跨领域研究,推动学术交流的国际化合作?

科研人员如何进行国际学术合作和跨领域研究,推动学术交流的国际化合作?引言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趋势,国际学术合作和跨领域研究日益成为科研人员不可忽视的重要领域。

通过国际学术合作,科研人员可以提升研究水平、拓宽研究范围、增进学术交流,进而推动学术交流的国际化合作。

本文将介绍科研人员如何进行国际学术合作和跨领域研究的方法和策略,以及其意义和影响。

1. 寻找国际合作伙伴要进行国际学术合作,首先需要寻找合适的国际合作伙伴。

以下是一些方法和途径:•学术会议: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是结识国际合作伙伴的一个重要途径。

可以通过会议交流、组织研讨会等方式与其他科研人员建立联系。

•学术期刊: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可以吸引其他科研人员的关注并产生合作机会。

可以通过阅读文献、写作合作论文等方式与其他研究者取得联系。

•学术社交网络:利用学术社交网络如ResearchGate、LinkedIn等平台,可以寻找具有相同研究兴趣的科研人员,拓展合作网络。

2. 建立合作关系一旦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就需要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以下是建立合作关系的一些重要步骤:•沟通交流:通过邮件、电话、视频会议等方式,与合作伙伴进行沟通交流,明确合作意向和目标。

•制定合作计划:共同制定研究计划和时间表,明确各自责任和安排,确保各方的贡献和投入。

•签署合作协议:在合作开始前,可以签署合作协议,明确合作方式、知识产权分配、合作费用等事项,保障合作的顺利进行。

3. 建立跨领域研究合作跨领域研究合作是促进学术交流国际化的重要方式之一,可以促进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创造新的研究突破。

以下是建立跨领域研究合作的一些建议:•拓宽学科视野:关注其他学科的研究进展,了解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点和共同问题,寻找合作机会。

•寻找合作伙伴:与其他学科的科研人员建立联系,探讨共同研究的可能性,并制定合作方案。

•跨学科团队建设:建立跨学科的研究团队,整合不同学科的研究资源和专长,共同开展跨领域研究项目。

中国教育研究院

中国教育研究院

中国教育研究院
中国教育研究院是一所具有较高学术声誉和影响力的研究机构,其成立于1985年,是中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性综合性教育研
究机构。

中国教育研究院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开展教育科学研究,为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中国教育研究院的研究领域涉及教育发展战略、教育改革与发展、教育政策与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教育心理与教育评价等多个方向。

其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决策咨询、政策研究和教育改革实践。

中国教育研究院还积极主办和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与世界各国的教育研究机构保持了紧密的联系和合作,与美国、英国、德国等多个国家的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

这些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了中国教育领域的学术交流,提高了中国教育研究的国际影响力和水平。

中国教育研究院还致力于培养优秀的教育研究人才,建有硕士和博士后职位培养机制,培养了大量具有良好学术素养和研究能力的教育科学人才。

这些人才的培养为中国教育研究和教育改革提供了坚实的后备力量。

同时,中国教育研究院还经常举办学术研讨会、学术交流活动和研究结果的发布会,为广大研究人员提供了交流学术成果、分享研究思想的平台,促进了全国乃至国际上教育研究的发展。

总的来说,中国教育研究院在教育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方面发
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开展深入的教育研究和国际交流合作,该研究院为中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为培养高素质教育人才起到了重要作用,为推动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研究生教育的学术前沿与研究动态

研究生教育的学术前沿与研究动态

研究生教育的学术前沿与研究动态近年来,研究生教育在我国得到了快速发展和持续改善,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高质量的学术研究成为国家发展和创新的基石。

本文将就研究生教育的学术前沿与研究动态进行探讨。

一、研究生教育的学术前沿研究生教育的学术前沿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学科交叉与综合创新学科交叉和综合创新是当前研究生教育的一个重要趋势。

传统的学科划分已不再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研究生培养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能力和创新思维,使他们能够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环境下进行深入研究。

2. 国际化合作与交流随着全球化程度的提高,国际化合作与交流成为研究生教育的一大特点。

学校之间的学术交流、学生间的互访交换以及与海外知名学府的合作项目,使得研究生的研究范围和眼界得以拓宽,为他们提供了更广阔的研究平台。

3. 信息化技术与数据驱动信息化技术和大数据的快速发展,对研究生教育的推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科研过程的数字化以及各类数据库的广泛应用,为研究生提供了更多的数据支持和科研工具,加速了科研成果的传播与应用。

二、研究生教育的研究动态研究生教育的研究动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创新为了适应新时代的需求,研究生培养模式也在不断创新。

目前,不同学科领域的研究生教育已经形成了各自的培养模式,并注重学生的创新潜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工科领域,一些学校开始实施“工程硕士”培养项目,将学术研究与企业需求更好地结合起来。

2. 科研成果的创新和突破科研成果的创新和突破是衡量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

近年来,我国的研究生在各个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科研成果,涉及到基础学科、应用技术等多个领域,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

3. 学术期刊与学术评价体系的完善学术期刊和学术评价体系是促进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重要环节。

近年来,我国在学术期刊的建设和管理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并积极探索更加科学、公正、透明的学术评价体系,促进学术交流和分享。

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与跨文化教育

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与跨文化教育

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与跨文化教育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与跨文化教育逐渐成为教育界的焦点。

在这个信息互通、人员流动频繁的时代,开展国际交流并强调跨文化教育已成为大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本文将从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的重要性、影响因素以及跨文化教育的实施与效果三个方面,探讨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与跨文化教育的意义。

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不仅可以促进学术研究的发展,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首先,在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中,教师和学者们可以跨越国界,共同开展研究项目,分享学术成果,从而促进学术界的进步和创新。

其次,学生参与国际交流可以开拓他们的国际视野,增强他们的全球意识和跨文化沟通能力。

通过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生交流,学生们可以深入了解不同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观,在与他人的互动中提高自己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和领导才能。

总体来说,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可以为学者和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舞台,推动学术研究的发展和学生个人能力的提升。

然而,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也存在一些挑战和影响因素。

首先,语言和文化差异是国际交流中最常见的障碍。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者和学生可能使用不同的语言和文化方式进行交流,这就需要参与者具备一定的语言能力和跨文化意识。

其次,国际交流需要大量的经费和资源支持。

学校和政府需要提供资金和设施来支持学生和教师的出国交流活动。

最后,一些政治和经济因素也可能影响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

不同国家间的政策和经济形势变化可能导致国际交流的规模和频率发生变化。

为了克服这些挑战并有效地实施跨文化教育,高等教育机构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和方法。

首先,学校可以设立国际交流办公室或相关部门,负责统筹和组织国际交流活动。

这些机构可以提供支持和指导,帮助师生解决语言、文化和行政等问题。

其次,学校可以开设丰富多样的国际课程,引入跨文化教育的理念和内容。

通过课程的设置,学生可以学习不同文化的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和理解力。

学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制度

学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制度

学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制度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学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制度的建立对于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提升学校的教育水平和国际声誉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学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制度的重要性,并介绍一些有效的合作形式和取得的成果。

一、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学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可以让学生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师生进行交流和互学互鉴。

通过与外国学生交流,学生能够开阔眼界,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国际理解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为其将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提升学校的教育水平学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可以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通过与国外学校的合作,学校可以学习借鉴他们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并将之融入自己的教育体系中。

这有助于提升学校的教育水平和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具竞争力的优秀人才。

三、促进学术研究与学科发展学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可以促进学术研究的交流与合作。

通过与国外学者的交流与合作,学校能够拓宽研究视野,促进学科发展。

同时,国际交流合作还可以促进学术成果的互通和共享,提高学校的学术声誉和研究水平。

四、扩大学校的国际影响力学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可以扩大学校的国际影响力。

通过与国外学校的合作,学校可以提升自身的知名度和国际声誉,吸引更多国际优秀师生来校交流学习。

这不仅有助于推动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还可以为学校吸引更多资源和机会,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

五、多元化的合作形式学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进行,例如学生交流、教师交流、教材交流等。

学生交流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到国外学校交流学习,或者邀请国外学生到中国学校交流。

教师交流可以通过邀请国外教师到学校讲学,或者派遣教师到国外学校进行教学实践。

教材交流可以通过合作编写教材,互相借鉴教学资源,提高教育质量。

六、学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成果学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在我国的大学教育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众多高校与知名外国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伴随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入侵 ,西方的教育研 究学术成果也通过多种方式渗透到中国 。1815 年《,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在马六甲创刊 ,成为外国 来华传教士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期刊 ,从此 ,外国来 华传教士开始通过中文期刊介绍西方教育 ;1901 年 ,罗振国 、王国维在上海发起创办《教育世界》杂 志 ,以翻译介绍外国教育为主 ,成为中国第一份教 育学专业期刊 ;1909 年 ,陆费逵主编 、商务印书馆 出刊的《教育杂志》,主要介绍外国教育名家及名 著 ;1919 年 ,由蒋梦麟 、陶行知先后任主编的《新 教育》在上海创刊 ,其主要任务是介绍和宣传欧美 教育思想及学说 。从表 1 可以看出 ,这期间我国 还大量翻译引进了国外的教育论著 。[10 ] 中国 、日 本和印度是 19 世纪与西方各国开展教育交流 、接 受影响最为显著的三个东方国家 。[11 ] 但由于中 国教育研究成果自身的不足 ,未能产生出之前的 世界性学术成果 ,加之受到国力衰退的影响 ,从严 格意义上讲 ,这一时期的中国教育学术成果还不 能称为国际交流 ,而仅仅是一种单向输入 ,中国教 育学术成果的国际交流存在严重的逆差 。
三 、教育学术成果国际交流的突破口
要摆脱中国教育学术成果国际交流的逆差现 状 ,必须首先在以下三方面做出努力 。
1. 注重研究质量 ,突出教育学术成果的原 创性
教育研究成果要走向国际 ,第一要务是提升 研究成果的质量 ,使其达到国际水平 ,这是教育学 术成果国际交流的前提 。所有国际学术成果评判 标准都将原创性视为第一指标 ,但许多教育学术 成果却令人难以满意 ,如针对我国教育学专著或 教材不断问世的一片“繁荣”景象 ,有的学者将这 些专著或教材的问题归纳为五种 “: 为评职称突击 编写的所谓‘复印式’教育学 ;热衷外延轻视内涵 , 套用新概念叙述旧话语编写的所谓‘装潢式’教育 学 ;借权行事 ,利用行政手段与‘红头’文件发行的 所谓‘树碑式’教育学 ‘; 跨校合股’自编自用短平 快的所谓‘同仁式’教育学 ;以实利为目的编写的 所谓‘创收式’教育学”。[16 ] 陷入异化的教育学术 研究的现状 ,不仅仅反映在教育学专著或教材上 , 事实上 ,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我国教育学 术成果的原创性不够的普遍问题 。
生产力 的 贡 献 , 国 际 交 流 应 该 首 先 在 国 内 发 表 。[2 ] 还有学者认为 ,教育学术成果国际交流要 警惕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后殖民”,如通过 “帮助”发展中国家传播研究成果的形式 ,发表发 展中国家的教育研究成果 ,而这些成果难免要经 过发达国家一定的意识形态和文化的筛选 。[3 ] 而 更多的学者则坚持应大胆推进教育学术的国际交 流 ,使中国特色在世界上大放异彩 。潘懋元先生 总结自身多年从事高等教育的研究体验指出 ,由 于我国缺乏深层次双向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使得 有些本来已经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 果却没有被国际高教研究界所知晓 ,更没有机会 被国际同行引用或应用 。他倡导 “, 不仅要引进世 界先进的高等教育理论 ,还必须把我们的高等教 育理论推向国际学术舞台 ,这样才能使中国的高 等教育研究成果为国际更多的同行熟知和认可 , 才能 确 立 中 国 高 教 研 究 在 世 界 学 术 界 的 地 位”。[4 ] 有学者针对我国整个高等教育研究仍然 游离于世界高等教育研究的边缘的现状 ,主张我 国的学术成果必须走出国门 ,才能具有参与国际 学术界交流 、合作与竞争的实力 “, 我国的高等教 育研究成果才可能被国际高等教育研究界所了解 和认可 ,才能使高等教育研究在世界高等教育学
— 19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卡娅教育文选》;1998 年 ,教育科学出版社组织翻 译出版了《20 世纪苏联教育经典译丛》,河北人民 出版社 组 织 翻 译 出 版 了《汉 译 世 界 教 育 名 著 译 丛》;1999 年 , 浙江教育出版社组织翻译出版了 《汉译世界高等教育名著译丛》; 2000 年 ,人民教 育出版社组织翻译出版了《比较教育译丛》。[13 ] 在期刊方面 ,有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主办的《国际 高等教育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 究所主办的《国外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动态》、江西 科技师范学院主办的《国外职业教育》和西安交通 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等主办的《世界专业教育》等主 要定期出版的刊物 ,以及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 较教育研究所主办的《外国教育动态》“( 文革”开 始后停刊 ,1973 年复刊 ,1992 年改名为《比较教育 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主办的《外国教育资料》 (2001 年改名为《全球教育展望》) 、东北师范大学 主办的《外国教育研究》、上海师范大学主办的《外 国中小学教育》和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办 的《世界教育信息》等公开刊物 。一方面 ,我国投 入大量的经费用于教育科研 ,已经是名副其实的 教育科研大国 ,仅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立项的课 题来看 “, 十五”期间较“九五”期间的课题总数增 加了 1 倍多 ,达到了2 840项 ;各类国家级课题就 有 261 项 ,平均每年超过 50 项 。[14 ] 其具体内容 见表 2 。而且在课题的申报和结题时 “, 创新”都 被视为重要的指标 。应该说 ,它们中的一些研究 水平已处于世界前沿 ,但却很少向国外展示 。另 一方面 ,各大国家级和地方出版社未能规模性地 翻译中国教育学术成果 ,并将其介绍到国外 ,甚至 绝大多数的出版社至今也没有这方面的规划 。在 论文方面 ,情况也基本类似 :2006 年以前 ,我国还 没有一份向世界发行的英文学术期刊 ; 2005 年 , 我国公开的教育期刊总数 627 种中有 10 万多份 载文 ,[15 ] 但基本上仅限于国内学者间交流 ,并未 能对世界教育学术界产生影响 。
一 、关于教育学术成果国际交流的基本观点
目前 ,专门论述中国教育学术成果国际交流 的论文和专著还很少 。就中国学术成果是否进行 国际交流的问题 ,学术界持肯定态度的居多 ,但对 如何进行国际交流还存在分歧 。有学者从人文社 会科学研究的标准角度出发认为 ,不能用西方的 SSCI 或 A HCI 来评价中国人文社科研究成果 ,否 则 ,学术国际交流会西方化 。[1 ] 也有学者从科研 成果的分享出发指出 ,一些研究者一味追求论文 在国外权威媒体发表而不重视研究成果对于国内
从教育学术成果国际交流的历史来看 ,作为 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 ,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文 化 。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历史发展中 ,一些 教育活动家对自己教育实践的经验进行反思 、归 纳和总结 ,通过自己或后人的整理 ,形成了许多学 术成果 ,诸如第一次从理论上总结先秦教育教学 经验的《学记》,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专门 论述教育教学规律的专著 ;对学习过程和治学方 法影响非常大的《中庸》; 韩愈专门论述师生关系 及其地位的《师说》和对教学方法与治学具有深刻 见解的《进学解》;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的“朱子读书 法”等 。[9 ] 这些学术成果 ,不仅对当时的教育发展 和教学活动产生了巨大影响 ,而且至今在世界教 育史上仍占据一定位置 。但由于受到历史条件的 限制和环境的制约 ,使得这一时期的许多中国教 育优秀学术成果未能在更广范围内交流 ,未能输 出到国外 ,对世界教育史产生更大的影响 。
— 18 —
术界占有一席之地”[5 ] 。有学者针对文化教育的 “输入”与“输出”指出 “, 如果说中国在包容和吸收 外来文化上有较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那么在向 外传 播 自 己 的 文 化 上 则 缺 乏 自 觉 性 和 主 动 性”[6 ] 。鲁洁先生就“走出国门与本土化”指出 , “本土化也是中国学术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 本 土化最终结果绝不是与世隔绝 ,而正是面向世 界”。[7 ] 王英杰先生针对当前的比较教育研究现 状指出 ,应“支持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 ,使我国教 育国际交流的开展建立在坚实的客观信息支持系 统上”[8 ] 。总之 ,中国教育研究学术成果走向世 界 ,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肯定与支持 ,并且一 些学者已开始践行 。这项事业的发展 ,既是学者 个人的责任 ,更是国家发展战略的一部分 。
中国教育是世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取 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这些成就越来越引起世界 的关注 ,世界希望了解中国的教育 。然而 ,在教育 理论指导下所取得的这些成就却没有得到很好的 交流 ,在国际教育学术成果的交流中不仅与中国 的教育发展成就不相称 ,也与中国这样一个蒸蒸 日上的大国地位极不匹配 。
[ 关键词 ] 教育研究 ;学术成果 ;国际交流 [ 作者简介 ] 姚云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 农村教育与农村发展研究院副教授 (北京 100875)
学术成果国际交流是一个国家社会与经济发 展到一定水平的自然诉求 ,代表了一个国家的“软 实力”以及通过“软实力”来保持和发展“硬实力” 的手段 ,特别是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成果的国际交 流更是如此 。2004 年 ,中共中央在《关于进一步 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中提出 ,要大力实 施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战略 ,采取各种有效措 施 ,扩大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世界上的影响 。要 翻译介绍一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优秀成果 。教 育研究者应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 ,积极开展学 术成果的国际交流 。
2008 年第 6 期 (总第 341 期)
EDUCA TIONAL RESEARCH
No . 6 ,2008 General ,No . 341
中国教育学术成果的国际交流及其突破
姚云
[ 摘 要 ] 教育学术成果的国际交流 ,是中国实现由教育学术大国向教育学术强国 发展的必由之路 。探讨中国教育学术成果走出国门 ,不仅可以加强中国教育与世界教育 的交流 ,而且有助于更好地发挥教育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从历史视角看 ,中国 教育学术成果国际交流存在着严重的逆差 ,为改变这一现状 ,我国必须在学术的创新 、学 术规范和学术交流渠道等方面切实努力 ,以期早日实现中国教育学术成果的国际化 。
康德教育论 瞿菊农 商务印书馆
1930 罗素 (英国)
教育论 周意彪 北京文化学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