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文档】丹毒

合集下载

丹毒

丹毒

鉴别诊断
主要应与以下疾病相鉴别: 1.接触性皮炎 有明显的刺激物及过敏性物质接触史,皮损发 生在接触部位,境界清楚,瘙痒明显,病人无全身症状。 2.蜂窝织炎 为细菌侵入皮下组织引起的急性炎症,炎症浸润 较深,可有深部化脓、红肿,境界不清,炎症中央红肿最著, 破溃后可排出脓液及坏死组织。 3.血管性水肿 发病及消退均较快,局部潮红不明显,无明显 性水肿,自觉症状较轻,无全身症状。 4.癣菌疹 发于小腿部的癣菌疹,常呈红斑样,水肿不明显, 足癣症状减轻或治愈后症状即随之消失。
预后
婴儿和年老体弱的患者,如治疗不及时,常可发生肾炎、皮 下脓肿及败血症等并发症,预后危重。婴儿如发生丹毒可导致 败血症,死亡率较高。
预防
积极预防和治疗足癣,预防小腿丹毒。避免和纠正挖鼻的习 惯,以预防面部丹毒。
பைடு நூலகம் 名词解释
是A族β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真皮及皮下淋巴系统的急性炎症。 通过皮肤或黏膜破损处进入或血行感染。常发生于面部及小腿。 病初常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患部皮肤灼热、红肿发亮、 压痛;严重者有水疱、血疱或坏死。婴儿及年老体弱者可合并肾 炎、皮下脓疡及败血症。治疗用青霉素或磺胺药。局部可用鱼 石脂软膏,中药用黄连解毒汤加减后煎服。
鉴别诊断
5.类丹毒 有接触家畜、鱼类或屠宰工作中受伤史,损害多发 生于手部为紫红色,不化脓,不易发生水疱,往往没有明显的 全身症状,猪丹毒杆菌培养及接种试验阳性。
治疗
1.全身治疗 原则为除去诱发因素,积极治疗原发病灶,全身 症状严重者应给予必要的支持疗法。 2.抗生素治疗 首选青霉素,可静脉或肌肉注射,体温恢复正 常后仍要坚持治疗2周左右。磺胺类药物或其他抗生素也可应 用。 3.局部治疗 原则为消炎。局部可选用各种抗生素软膏、丹毒 软膏、20%鱼石脂软膏或纯鱼石脂贴敷。患部周围可涂2%碘酊 或用0.1%依沙吖啶(利凡诺)溶液湿敷。 对慢性复发性足癣及以下肢静脉曲张为其病因者,氦氖激光、 紫外线及浅层X线照射治疗有效,链球菌抗毒素局部注射可预 防复发。

丹毒精品医学课件

丹毒精品医学课件

2023丹毒精品医学课件CATALOGUE目录•丹毒的基本概念•丹毒的临床表现与诊断•丹毒的治疗与预防•丹毒的并发症及处理•丹毒患者的护理与康复•丹毒的研究进展与趋势01丹毒的基本概念丹毒是一种常见的细菌感染性皮肤病由链球菌属的感染引起,尤其是在机体抵抗力降低的情况下通常发生在皮肤表面,表现为炎症、水肿和疼痛丹毒的定义丹毒的发病机制细菌进入真皮层并引发免疫反应炎症介质释放,导致血管扩张、渗出和水肿链球菌感染导致皮肤屏障功能受损丹毒的病理生理局部皮肤组织炎症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炎症细胞浸润,包括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皮肤组织结构和功能的损伤02丹毒的临床表现与诊断丹毒的常见症状皮肤突然出现红、肿、热、痛等症状,通常始于一个毛囊或小片皮肤,并迅速蔓延。

皮肤红热肿胀皮肤瘙痒烧灼感水疱患者感到皮肤瘙痒,且瘙痒逐渐加重。

患者感到皮肤烧灼感,疼痛剧烈。

皮肤出现水疱,可伴有疼痛和瘙痒。

丹毒的诊断标准皮肤出现红、肿、热、痛等症状,伴有瘙痒和水疱。

临床表现患者有感染或炎症病史。

病史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血沉加快。

实验室检查X线检查可见肺部感染灶。

影像学检查丹毒的鉴别诊断由于接触某些化学物质或金属而引起的皮肤炎症,表现为瘙痒、灼热感和红肿,无感染病史。

接触性皮炎类丹毒蜂窝织炎血管神经性水肿由细菌感染引起的皮肤病,表现为红色斑块或斑片,中心可有水疱或脓疱,疼痛和瘙痒较轻。

由细菌感染引起的皮肤炎症,表现为红肿、疼痛和瘙痒,但无水疱。

由过敏引起的皮肤病,表现为局限性水肿,常伴瘙痒和呼吸困难。

03丹毒的治疗与预防1丹毒的药物治疗23早期、足量、高效抗生素的应用是关键,外用药物缓解症状。

药物治疗原则首选青霉素,对于青霉素过敏者,可使用头孢类抗生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抗生素选择一般治疗时间为2-4周,期间需要定期复诊,观察病情变化。

疗程及复诊使用紫外线照射、半导体激光、红光照射等方法,可缓解患部疼痛、红肿等症状。

丹毒

丹毒

疼痛护理
1.评估疼痛的部位、性质和程者取舒适卧位,抬高患肢。提供舒适、整洁、安静的环 境,减少外界刺激。操作时动作轻柔、迅速。
3.了解病人既往疼痛的处理办法及效果。指导分散注意力,鼓励 参加文娱活动,如读书、看报、听音乐等。
4.遵医嘱给予物理治疗。如局部湿敷、紫外线、红外线照射、超 短波及音频电疗等。 5.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镇静、止痛药物,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
• 需要积极寻找面部口腔
面部丹毒 等处有无病灶
消除 诱因 • 由足癣引起的下肢丹毒
下肢丹毒 需积极治疗足癣,防止
再发
相关护理
护理评估
了解患者健有康无史引起机身体体抵状抗力降低的疾病 况
皮肤情 心理-社 况 会状况
护理评估
身体状况
A
B
C
了解患者既往的不 良行为:如抠鼻、 掏耳、搔抓皮肤等
有无外伤及感染: 有无皮肤皲裂、放 如口鼻、咽耳、脐 射性损伤、接种、 部、下肢及足部
题相关并符合整体语言风格,语言
描述尽量简洁生动。
描述尽量简洁生动。
心理-社会状况
单击添加段落标题
此处添加详细文本描述,建议与标 题相关并符合整体语言风格,语言 描述尽量简洁生动。
3、本病可引起寒战、高热等全身症状, 患者可产生恐惧、焦虑、悲观等不良情 绪,不利于配合治疗
护理诊断
A 体温过高: 与局部感染及炎症有关
游走型丹毒
复发型丹毒
发生特点 红斑基础上发生水疱者 红斑基础上发生大疱者 红斑基础上发生脓疱者 炎症深达皮下组织并引起皮肤坏疽者
皮损一边消退,一边发展扩大,呈岛 屿状蔓延者 于某处多次反复发作者
诊断及相关疾病鉴别
实验室检查
血抗链和血白细胞

丹毒精品医学课件

丹毒精品医学课件
否有类似症状的家族史。
症状观察
观察患者的皮肤是否有红肿、疼 痛、灼热等症状,以及是否有淋 巴结肿大的情况。
实验室检查
进行血常规、尿常规等检查,了解 患者是否有感染情况。
丹毒的鉴别诊断
接触性皮炎
患者有接触过敏原的历史,皮 肤出现红斑、瘙痒等症状。
蜂窝织炎
患者有感染病史,皮肤出现红 肿、疼痛等症状,但无丹毒的 典型红色边缘清晰、表面紧张
避免刺激
避免使用刺激性药物或化妆品,以免加重 症状。
丹毒患者的健康教育
了解丹毒
了解丹毒的病因、症状、治疗方法及预防 措施,以便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健康。
皮肤护理
保持皮肤清洁和干燥,避免皮肤破损或摩 擦,以减少细菌入侵的机会。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遵循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充足的睡眠、 饮食均衡、适当的锻炼和避免过度疲劳。
就医指导
如出现丹毒症状,及时就医并按医生建议 进行治疗和护理。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淋巴管堵塞
丹毒发作时,淋巴管堵塞 ,导致局部水肿和疼痛。
丹毒的并发症
淋巴管炎
丹毒发作时,可伴有淋巴 管炎,导致局部疼痛和肿 胀。
全身感染
丹毒处理不当可引起全身 感染,甚至引发败血症等 严重后果。
皮肤坏死
部分患者因病情严重,可 能导致皮肤坏死。
03
丹毒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丹毒的诊断
病史采集
了解患者是否有过度疲劳、寒 冷、潮湿等诱发因素,以及是
外用药
如鱼石脂软膏、红霉素软膏等,可局部涂抹以消炎、消肿。
中药治疗
内服中药
丹毒属中医“痈”的范畴,治疗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为主。可选用五味消 毒饮、仙方活命饮等方剂加减。

中医外科学——丹毒

中医外科学——丹毒

中医外科学——丹毒1、丹毒的主要病因病机是A、风温夹痰凝结经络B、风温湿热蕴结肌肤C、外邪侵犯,血分有热,郁于肌肤D、经络阻塞,气血凝滞E、暑湿热毒流注肌间2、下列哪项不是丹毒的临床特点A、病起缓慢,恶寒发热B、局部皮肤焮热肿胀,迅速扩大C、局部皮肤忽然变赤D、好发于小腿部E、容易复发3、发于小腿足部的丹毒是A、抱头火丹B、内发丹毒C、流火D、流注E、赤游丹毒4、内发丹毒的治法是A、疏风清热解毒B、清肝泻火利湿C、利湿清热解毒D、凉血清热解毒E、清热解毒透脓5、丹毒风热毒蕴型的主方是A、普济消毒饮B、阳和汤C、托里消毒散D、五神汤E、犀角地黄汤答案与解析1、【正确答案】 C答案解析:风温夹痰凝结经络的病位在经络,丹毒病位在肌肤(A错)。

风温湿热蕴结肌肤,若加之脏腑蕴毒,可形成有头疽(B错)。

丹毒为外邪侵犯,血分有热,郁于肌肤而发(C对)。

经络阻塞,气血凝滞多形成各种外科疾病的肿块(D错)。

暑湿热毒流注肌间可形成流注(E错)。

2、【正确答案】 A答案解析:丹毒是患部皮肤突然发红成片、色如涂丹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本病发无定处,根据其发病部位的不同又有不同的病名,其特点是病起突然,恶寒发热(A对)。

丹毒可见局部皮肤忽然变赤,色如丹涂脂染(C错)。

表现出焮热肿胀,边界清楚,迅速扩大(B错)。

丹毒挟湿热者好发于下肢小腿部(D错)。

数日内可逐渐痊愈,但容易复发(E 错)。

3、【正确答案】 C答案解析:发于头面部者,称抱头火丹(A错)。

生于躯干部者,称内发丹毒(B错)。

发于小腿足部者,称流火(C 对)。

新生儿多生于臀部,称赤游丹毒(E错)。

4、【正确答案】 B答案解析:内发丹毒发于躯干,多为肝脾湿火证,症候:发于胸腹腰胯部,皮肤红肿蔓延,摸之灼手,肿胀疼痛;伴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治疗当清肝泻火利湿(B对)。

5、【正确答案】 A答案解析:普济消毒饮适用于丹毒风热独盛证(A对)。

阳和汤适用于阴证疮疡(B错)。

丹毒(急诊医学)

丹毒(急诊医学)

丹毒1.丹毒(erysipelas)是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皮肤、皮下组织内淋巴管及其周围软组织的急性炎症。

2.病原菌主要为A族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3.皮损特点为局部发红、发热、肿胀,有高度特异性隆起边缘。

4.细菌可通过皮肤或黏膜细微损伤侵入。

抠鼻、挖耳、足癣、趾甲真菌病、小腿溃疡、鼻炎、慢性湿疹、手术伤口等的小裂隙可诱发本病。

皮肤的任何炎症尤其是皲裂和溃疡的炎症为致病链球菌感染提供了入侵途径。

轻度擦伤或搔抓、头皮意外损伤、不洁的脐带结扎、预防接种等都可导致本病。

5.机体抵抗力低下如糖尿病、慢性肝病、营养不良乳癌根治术患者,术后上肢淋巴回流不畅等可为促发因素。

6.起病前常有数小时不适的先驱症状,随后出现寒战、高热、头痛、关节痛、呕吐等严重的全身反应。

丹毒的处理流程病历摘要女性,31岁。

左下肢红肿伴压痛1天,伴发热。

1天前患者无明显诱因突然发现左小腿局部出现红肿伴压痛,体温不高。

今晨起患者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达38.8℃。

左下肢红斑沿淋巴管呈线状扩展,局部肿胀加重。

自行外用“金霉素眼膏”,未见疗效,遂来就诊。

无其他系统疾病。

查体:T 38.8℃,P 86次/分,R 21次/分,BP 115/75mmHg。

系统检查未见异常。

皮肤科情况:左小腿屈侧可见约5cm×7cm水肿性红斑,表面灼热紧张发亮伴压痛,境界清楚,左大腿屈侧可见线形红斑,与小腿皮损融合。

左腹股沟可触及肿大淋巴结。

【问题1】患者主要临床表现是什么?最可能的诊断是什么?思路1:女性,31岁,皮疹为界限清楚红斑,水肿明显,局部皮温高,沿淋巴管呈线性分布;自觉疼痛;伴发热。

思路2:炎性红肿性皮肤病常见的有丹毒、接触性皮炎、类丹毒。

接触性皮炎发病前有明确接触史,皮损为红斑、丘疹、水疱,界限清楚,瘙痒明显,疼痛较轻,无全身症状。

类丹毒多有接触鱼肉及外伤史,损害多局限于手部,为紫红色斑片,无水疱,全身症状较轻。

故诊断考虑为丹毒。

知识点丹毒发病急骤,常有畏寒、发热等全身中毒症状,体温可达39~40℃。

丹毒-360百科

丹毒-360百科

丹毒-360百科1 症状体征发病前常有活动期足癣、鼻、口腔内感染病灶及皮肤外伤史,皮损出现前常有恶寒、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婴儿有时可发生惊厥,潜伏期一般为2~5天。

皮疹初起为红肿发硬的斑片,后迅速向周围蔓延而成为大片猩红色斑状损害,表面紧张灼热有光泽,稍微高起,境界清楚,以后皮损向外扩延,中央红色消退为棕黄色并有轻微脱屑,触痛明显。

皮损部出现含有浆液或脓性分泌物的水疱或大疱时称水疱或大疱性丹毒(erysipelas vesiculosum or erysipelas bullosum),症状极严重时患部可以迅速发生坏疽成为坏疽性丹毒(erysipelas gangrenosum)。

此情况多见于新生儿,多由脐部或生殖器部开始,后迅速扩延,病情凶险,易引起败血症和腹膜炎甚至死亡。

损害也可向他处蔓延(游走性丹毒)或在原发损害部位屡次发生(复发性丹毒)。

多次复发者称慢性复发性丹毒,局部往往继发淋巴性水肿。

可发生于任何部位,以小腿、颜面、前臂、手足及婴儿腹部多见。

其他部位也可发生。

局部淋巴结肿大。

全年均可发病,但常见于春、秋两季。

2 用药治疗1.全身治疗原则为除去诱发因素,积极治疗原发病灶,全身症状严重者应给予必要的支持疗法。

2.抗生素治疗首选青霉素,可静脉或肌肉注射,体温恢复正常后仍要坚持治疗2周左右。

磺胺类药物或其他抗生素也可应用。

3.局部治疗原则为消炎。

局部可选用各种抗生素软膏、丹毒软膏、20%鱼石脂软膏或纯鱼石脂贴敷。

患部周围可涂2%碘酊或用0.1%依沙吖啶(利凡诺)溶液湿敷。

对慢性复发性足癣及以下肢静脉曲张为其病因者,氦氖激光、紫外线及浅层X线照射治疗有效,链球菌抗毒素局部注射可预防复发。

4.中医疗法(1)辨证用药及方剂:①风热毒蕴证:治法:宜清热解毒,凉血疏风。

方剂:普济消毒饮加犀角地黄汤:双花15g、地丁15g、野菊花15g、蒲公英15g、牛蒡子10g、蚤休15g、丹皮10g、生地15g、赤芍10g、生石膏30g、知母10g、羚羊角粉0.6g。

丹毒

丹毒
丹轸\火丹\天火, 首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 因皮肤红如涂丹,热如火灼,故以颜色命名 丹毒是患部皮肤突然发红成片、色如涂丹的急
性感染性疾病。 其特点是病起突然,恶寒发热,局部皮肤忽然
变赤,色如丹涂脂染,焮热肿胀,边界清楚, 迅速扩大, 数日内可逐渐痊愈,但容易复发。 相当于西医的急性网状淋巴管及周围组织炎。
临床特点一
临床特点 一、病因: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 二、先驱症状:畏寒、全身不适、高热,
39~40℃ 三、好发部位:小腿、颜面部。 四、皮损特点:鲜红色水肿斑,表面紧张发
亮,边界较清楚,严重者可发生水疱。
临床特点二
五、全身症状:局部淋巴结肿大,发热 等
六、自觉症状:压痛明显,局部皮温高 七、预后:复发性丹毒引起慢性淋巴水 肿,下肢反复发作可导致象皮肿。 八、实验检查:白细胞总数、嗜中性白 细胞增高
丹毒
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 曾育辉
丹毒西医概述
丹毒是皮肤及其网状淋巴管的急性炎症感 染,为乙型溶血型链球菌侵袭所致。好发于 下肢和面部。其临床表现为起病急,局部出 现界限清楚之片状红疹,颜色鲜红,并稍隆 起,压之褪色。皮肤表面紧张炽热,迅速向 四周蔓延,有烧灼样痛。伴高热畏寒及头痛 等。
中医说法:
β---溶链 网状淋巴管及其周围组织 表皮、真皮浅层。 一般不化脓、不发生组织坏死
并发症
包括淋巴管炎、蜂窝组织炎及败血症等。慢性 复发可引起象皮腿。儿童患者在病后可以引起 肾小球肾炎。其他菌类所致丹毒: (一)葡萄球菌性丹毒: 由葡萄球菌引起,大都由毛囊炎、疖子或虫咬 后继发感染引起。其症状与链球菌丹毒不同处 为皮肤红肿,中间发白,皮肤境界有时不清楚, 炎症浸润重,疼痛较强,局部蔓延速度较慢, 因葡萄球菌缺少溶纤维素和透明质酸酶。

丹毒

丹毒

(二)及时治疗皮肤病:对于容易皮肤皲裂的人,一定要注意在洗浴
之后,在全身或者局部涂抹保湿霜。患有皮肤干燥症等皮肤敏感人 群,更要注意观察皮肤、保护皮肤。
(三)与丹毒有关的足癣,溃疡,鼻窦炎等应积极治疗以避免复发。
(四)在接触丹毒病人或是换药后,应当洗手消毒,防止医源传染。
丹毒治疗
治疗原则:积极抗菌,早期、足量有效的抗生素治疗 一、全身治疗:抗生素治疗,首选青霉素,480~ 800万单位/日 静点,过敏者可用红霉素 二、积极治疗局部病灶如足癣、鼻炎等,下肢应抬高 患肢。 三、局部治疗:50%硫酸镁液湿热敷,呋喃西林液湿 敷,外用抗菌素类软膏:如百多邦软膏等 四、物理疗法:紫外照射、音频电疗、超短波、红外 线等
丹毒临床表现
好发部位:以小腿多见,头面次之,婴儿多见于腹部。
局部症状:局部皮肤呈鲜红色,稍突出皮肤表面,与周围 皮肤界限清楚,用手指轻压,红色即可消退。红肿向四周蔓 延,可从一侧颊部扩展到另一侧,或可在附近出现新的红斑 再与原病损相连,且中央红色消退、脱屑,呈棕黄色。病情 严重者在红斑中间出现大疱或血疱,水肿程度视发病部位而 不同,如眼眶部肿胀最明显。同时,可伴发淋巴管炎及淋巴 结炎,多见
小结
一、病因 : A 组 β 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皮肤 淋巴管网的急性炎症感染。 二、先驱症状:畏寒、全身不适、高热,39~ 40℃ 三、好发部位:小腿、颜面部。 四、皮损特点:鲜红色水肿斑,表面紧张发亮, 边界较清楚,严重者可发生水疱。 五、全身症状:局部淋巴结肿大,发热等 六、自觉症状:压痛明显,局部皮温高 七、预后:复发性丹毒引起慢性淋巴水肿,下 肢反复发作可导致象皮肿。 八、实验检查:白细胞总数、嗜中性白细胞增 高
于颜面及小腿部,亦可见于其他部位,婴儿多见于腹部。 若于某处多次复发者,称复发性丹毒。患病时久,可引起 慢性淋巴肿。发于小腿的慢性淋巴水肿,亦称“象皮肿”。 婴儿及年老体弱者可继发肾炎及败血症,皮损消退后可遗留 色素沉着。 全身症状:患者常有头痛、畏寒、高热、全身不适等。象 皮 肿 Nhomakorabea 丹毒预防

丹毒

丹毒

丹毒科技名词定义中文名称:丹毒英文名称:erysipelas 定义:以皮肤突然发红,色如涂丹为主要表现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应用学科:中医药学(一级学科);外科疾病(二级学科);疮疡疾病(三级学科)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丹毒(Erysipelas) 是皮肤及其网状淋巴管的急性炎症。

好发于下肢和面部。

其临床表现为起病急,局部出现界限清楚之片状红疹,颜色鲜红,并稍隆起,压之褪色。

皮肤表面紧张炽热,迅速向四周蔓延,有烧灼样痛。

伴高热畏寒及头痛等。

丹毒虽以“毒”命名,却并不是病毒感染引起的,而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真皮炎症。

其病原菌是A族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多由皮肤或粘膜破伤而侵入,但亦可由血行感染。

简介丹毒虽然只是皮肤病,却严重影响个人形象,给患者的工作、生活造成诸多不便。

丹毒的发生常伴随有皮肤粘膜的擦伤及其他细微不易发现的皮肤破损,如足癣、虫咬等皮肤疾病诱因,尤其不清洁的伤口更易感染,故平时应积极预防和治疗足癣,对皮肤粘膜的小伤口及时消毒处理,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卫生。

尤其是婴幼儿皮肤柔嫩,很容易造成损伤,故要精心照护。

糖尿病患者皮肤最易发生细菌感染,一旦出现小的感染源应积极处理,防止病灶的扩散引发丹毒。

中医古方蒲银散快速驱除丹毒感染,全面调养,保障身体健康。

针灸治疗本病的现代报道,虽在五十、六十年即有,但例数少且多为内部资料[1]。

1959年3月10日,上海“新闻日报”曾刊载耳针治疗本病的通讯。

最近十余年来,有关文献开始迅速增多。

一系列工作证实,针灸对本病是确有效果的。

有人曾对各种软组织炎症进行疗效分析,发现针灸对蜂窝织炎和丹毒收效最快[3];另有人治疗急性发作的丹毒,平均治愈天数仅为9.6天[4]。

而穴位刺激法上则以剌血法用得最为广泛。

本病可在原部位反复发作,称复发性丹毒。

患病日久,可引起慢性淋巴水肿。

发生在小腿的慢性淋巴水肿,亦称象皮腿。

丹毒的典型病理变化是真皮高度水肿,血管及淋巴管扩张,真皮中有广泛的脓性白细胞浸润,可深达皮下组织。

(医学课件)丹毒

(医学课件)丹毒

抗生素治疗
医生可能会开具抗生素药物以减轻炎症和疼 痛,并防止感染扩散。
冷敷和热敷
在医生的指导下,可以使用冷敷或热敷来减 轻疼痛和肿胀。
公共卫生措施
宣传教育
向公众宣传丹毒的预防和控制知识,提高公众的 健康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
感染控制
加强医院和社区的感染控制措施,以减少丹毒的 传播。
水源和环境卫生
改善水源和环境卫生条件,减少细菌滋生和传播 的机会。
细菌在皮下组织大量繁殖 ,导致炎性细胞浸润和水 肿,进而引发丹毒。
丹毒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诱发因素和细菌 培养等结果进行诊断。
鉴别诊断
本病需与蜂窝织炎、淋巴管炎、 疖病等疾病进行鉴别。
02
丹毒的病因与易感因素
病因学
01
02
03
04
皮肤或黏膜破损
如足癣、口腔溃疡等,导致细 菌易侵入并引发感染。
病例三:儿童丹毒诊断与治疗
01
儿童丹毒特点
儿童丹毒病情较重,发展迅速,常有全身症状,如发热、寒战等。
02 03
诊断要点
注意观察患儿的全身症状,特别是下肢是否有红肿、疼痛等症状。若发 现皮肤红疹、局部皮温升高、压之褪色等典型症状,应考虑丹毒可能性 。
治疗建议
立即就医,使用抗生素治疗,如静脉滴注或口服抗生素。同时注意保持 患儿皮肤清洁干燥,避免外伤和摩擦等刺激。若出现局部坏死、溃疡等 严重并发症,需及时进行手术治疗。
避免长时间站立、劳累过度和潮湿环 境等诱发因素,这些因素可能会增加 感染的风险。
皮肤护理
保持皮肤清洁和干燥,避免皮肤破损 和摩擦,以减少感染的机会。
足部护理
特别注意足部卫生,保持足部干燥和 清洁,以预防足部感染和丹毒发生。

丹毒(秘方数:15)

丹毒(秘方数:15)

丹毒(秘方数:15)丹毒(秘方数:15)丹毒是由溶血性链球菌侵入皮肤或粘膜淋巴管所引起的淋巴管和淋巴管周围急性炎症,亦可由血行感染所致。

本病好发于小腿及面部,足癣和鼻炎常是主要诱因。

临床特征为发病急剧,常先有畏寒、发热、头痛等全身症状,继而患部皮肤出现水肿性红斑,边界清楚,表面灼热紧张,迅速向四周扩展,严重时损害上可发生大疱,自觉灼热疼痛。

实验室检查有白细胞增高,血沉加速,抗链球菌溶血素O增高等。

本病可在同一部位反复发作,称慢性复发性丹毒;下肢复发性丹毒,日久可继发象皮肿。

若发生于颜面部,可形成慢性淋巴水肿样改变。

本病需与接触性皮炎、蜂窝组织炎相区别。

本病的病原因为B型溶血性链球菌。

全身治疗以青霉素疗效较好,磺胺类药及其他抗菌素亦可选用。

祖国医学对丹毒早有认识,《素问·至真大论》称之为“丹熛”。

《诸病源候论·丹候》曰:“丹者,人身体忽然焮赤,如丹涂之状,故谓之丹”。

并将丹分为十二种,其中“赤丹”与丹毒相似。

《千金要方.赤毒》载:“丹毒一名‘天火’,肉中忽有赤如丹涂之色。

”本病好发于颜面、腿足,全身任何部位均可发生。

因部位不同而名称亦异:发于头面的重者称大头瘟,轻者称抱头火丹;发于腰胯者称内发丹毒;发于下肢者称为流火;生于小儿的丹毒称赤游丹毒。

本病的病因病机为内因血分有热,外因火毒侵袭,郁于肌肤而成。

或由于皮肤粘膜有破损,毒邪乘隙而入。

凡发于头面者,多兼风热;发于腰胯者为肝经火旺,脾经湿热相感而成;发于下肢者为湿热下注,化为火毒;发于小儿者多由内热所致。

发于头面宜散风清热解毒;发于腰胯宜清肝泄热利湿为主;发于下肢宜清热解毒、利湿化瘀为治。

(向熙瑞)方名:牛公凉血方【功能主治】功能散风凉血,清热解毒。

主治颜面丹毒,风热上扰症。

【处方组成】牛蒡子10克、蒲公英12克、板蓝根15克、玄参12克、野菊花10克、黄芩6克、银花12克、连翘10克、丹皮6克、赤芍10克、僵蚕10克、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2剂,连服2天。

丹毒

丹毒

发病急骤, 以局部红、 肿、热、 痛患处皮 肤呈片状、 色红如丹、 中间较淡, 手指按压 可使红色 消退,边缘 清楚而稍 突起。
可伴 有高 热及 恶寒、 头痛、 口渴
重者 出现 烦躁 难寐、 昏迷 等症 状
• 急性期红疹中间可发生水疱,局 部水肿很快向四周蔓延 ,患处 剧痛难忍,按之疼痛更甚,可伴有 局部引流部位淋巴结肿大、疼痛 • 恢复期红疹中央由鲜红转为暗 红甚至变为暗黄,经数天后脱屑 而愈 • 若失治误治,或患血丝虫病等致 久而不愈 • 慢性发展可呈象皮腿改变
下肢丹毒最为 常见
发病特点:
好发于炎夏盛暑 季节,病起突然, 恶寒壮热 游走性,发无 定处,每多复 发
局部皮肤忽然红赤如涂 丹之伏,焮热肿胀, 迅速蔓延,边界清楚, 迅速扩大
抱头火丹
内发丹毒
流火
下肢丹毒病因病机
湿热毒邪相合,湿性重浊下行蕴结肌肤 局部壅肿疼痛 血被热劫,气血滞不通
若反复发作不愈,致余邪留恋血分不去,久则热盛肉腐,故渐变紫黑,甚则破溃 病至晚期,血不去,血化为水,不归水道,泛溢肌肤,可见局部水肿
下肢丹毒治法:
1
内 治 法
清利湿热,凉血解 毒,活血通络
2
外 治 法
中药外用、针灸、 拔罐、刺血
内治法:
• 下肢丹毒的特点为湿热下注所致,久则湿热生痰湿,难以痊愈, 临床应抓住早期治疗机会,大多可痊愈。
方以利水渗湿汤加减:药用土茯苓,薏苡仁,丹皮,蒲公英, 黄芩,丹参,忍冬藤,徐长卿,防己,车前草,泽兰,知母
刺血:主穴:阿是穴、委中。先于患部周围皮下寻得呈现紫暗色怒张之小血管 (如小血管怒张不显,可选周围显现静脉),消毒后,用圆利针(如无此针具,可 用28号半寸针代替),迅速刺入血管,摇大针孔,缓慢出针,待黑血自行溢出后, 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

(医学课件)丹毒

(医学课件)丹毒

2023-11-05•丹毒概述•丹毒的病因与易感因素•丹毒的治疗与护理目录•丹毒的预防与控制•丹毒病例分享•相关研究与文献综述01丹毒概述定义与临床表现定义丹毒是一种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侵袭皮肤和皮下组织引起的急性非化脓性炎症,常在诱发因素刺激下导致细菌侵入并大量繁殖,继而引发本病。

临床表现患处皮肤突然出现一片红肿,局部皮肤温度升高,并伴有疼痛、触痛、灼热感,边界较清楚,皮肤紧张,硬如板状,并伴有全身不适、恶寒、发热、白细胞增多等症状。

皮损表面紧张有光泽,局部皮温增高、红肿明显,病变区域皮温明显升高。

主要是由于皮肤或黏膜屏障破损,导致细菌侵入皮肤组织,引起炎症反应。

常见诱因包括擦伤、刺伤、割伤、咬伤等皮肤外伤,鼻腔黏膜破损、龋齿、脚气等颜面部皮肤破损,以及慢性湿疹、皮炎等皮肤疾病。

发病原因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侵袭皮肤和皮下组织后,释放多种酶和毒素,导致皮肤和皮下组织发生炎症反应,同时可能伴有全身不适、发热等症状。

发病机制丹毒的发病机制诊断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可诊断丹毒。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总数增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

鉴别诊断需与以下疾病进行鉴别诊断:蜂窝织炎、接触性皮炎、足癣感染、淋巴管炎等。

丹毒的诊断与鉴别诊断02丹毒的病因与易感因素主要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通过皮肤或黏膜细微损伤侵入。

感染糖尿病患者、老年人、营养不良、慢性肾炎等患者易患此病。

免疫力低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容易发生下肢丹毒。

静脉曲张皮肤外伤、抓痕、刺伤等都可能成为感染途径。

皮肤外伤病因学03糖尿病、慢性肾炎等慢性疾病糖尿病患者、慢性肾炎等慢性疾病患者,由于免疫功能下降,容易感染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从而引发丹毒。

易感因素01肥胖及皮肤炎症肥胖患者以及皮肤炎症患者,如痤疮、湿疹等,容易诱发丹毒。

02长期站立或坐位如服务员、厨师等职业,长时间保持站立或坐位,容易增加患丹毒的风险。

丹毒是一种常见的急性非化脓性炎症,发病率较高。

内科学_各论_症状:丹毒_课件模板

内科学_各论_症状:丹毒_课件模板

内科学症状部分:丹毒>>>
病因:
前有全身不适、寒战、恶心等症状,继而 局部出现边界的水肿性鲜红斑,迅速向四 周扩大,皮损表面可出现水疱,自觉灼热 疼痛,可伴发淋巴管炎及淋巴结炎,多见 于颜面及小腿部,面部损害发病前常存鼻 前庭炎或外耳道炎,小腿损害常与脚癣有 关。并常有复发倾向,复发时症状往往较 轻。婴儿多见于腹部,脐部感染有关。愈 后遗留有色素沉着。 。
内科学症状部分:丹毒>>>
简介:
性浸润潮红,显著凹陷性水肿,不软化破 溃,愈后结疤。 丹毒患者应注意休息, 避免过度劳累,并适当隔离。如病在下肢, 则应卧床,抬高患肢。药物治疗以青霉素 为首选,口服或静脉滴注。对青霉素过敏 者可口服红霉素或磺胺类药物。局部可外 涂20%~30%鱼石脂软膏,或用0.1%雷夫奴 尔溶液湿敷。
内科学症状部分:丹毒>>>
简介:
法上则以剌血法用得最为广泛。 丹毒虽 以“毒”命名,却并不是病毒感染引起的, 而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真皮炎 症。其病原菌是A族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多由皮肤或粘膜破伤而侵入,但亦可由血 行感染。 本病可在原部位反复发作,称 复发性丹毒。患病日久,可引起慢性淋巴 水肿。发生在小腿的慢性淋巴
内科学症状部分:丹毒>>>
简介:
59年3月10日,上海“新闻日报”曾刊载 耳针治疗本病的通讯。最近十余年来,有 关文献开始迅速增多。一糸列工作证实, 针灸对本病是确有效果的。有人曾对各种 软组织炎症进行疗效分析,发现针灸对蜂 窝织炎和丹毒收效最快[3];另有人治疗急 性发作的丹毒,平均治愈天数仅为9.6天 [4]。而穴位刺激
内科学症状部分:丹毒>>>
简介:

医案选丹毒(三例)

医案选丹毒(三例)

医案选丹毒(三例)【例一】王×会,男,18岁,门诊号:482833,初诊日期1972年4月17日。

主诉:右侧足背部红肿疼痛、发烧一天。

现病史:前天晚上开始右侧脚面靠外侧疼痛,未介意。

昨天突然开始发冷发烧38℃以上,头疼,局部红肿,疼痛,食纳不佳,大便不干,尿黄。

过去无类似病史。

检查:体温38.7℃,右侧足背靠外踝处有8×6厘米皮肤鲜江色,边界清楚,中央有少量水疱,有明显触痛。

白细胞计数17,500/立方毫米,中性粒细胞84%,淋巴细胞16%。

脉象:弦数。

舌象:苦薄白。

西医诊断:足背部丹毒。

中医辨证:湿热下注。

立法:凉血解毒,利湿清热。

方药:金银花一两公英八钱地丁一两赤芍三钱生地五钱大青叶一两黄柏三钱牛膝三钱生石膏一两外用如意金黄散(附方6)水调敷。

4月20日,服上方后第二天体温恢复正常,局部红肿消退,疼痛已止,局部皮色已转噔,压痛减轻。

白细胞计数5,300/立方毫米。

症系余热未清,拟以凉血活血,佐以清热解余毒:金银花五钱地丁五钱黄柏四钱赤芍三钱紫草三钱茜草三钱生地五钱牛膝三钱继服上方三剂后,症状消失而治愈,【例二】王××,男,64岁,门诊号:327506,初诊日期1965年3月11日。

主诉:面部、前额、两眼睑红肿,发烧十余天。

现病史:患者于十余天前开始发冷发烧。

前额部及两侧眼皮红肿,鼻梁部肿胀,中央起水疱,有少量渗出液。

胸闷恶心,咽疼不欲进食,大便两天未解,小便短赤。

诊为颜面丹毒。

吃药打针,体温稍降,但面部红肿未消。

检査:体温38℃,颜面前额部两侧眼睑及鼻梁部皮肤红肿,边界清楚,颜面鲜红有灼热感,鼻梁中央部有多数小水疱,有些水疱破裂,糜烂结痂。

白细胞计数14,600/立方毫米,中性粒细胞87%,淋巴细胞13%。

脉象:洪数有力。

舌象:舌质红绛,舌苔黄腻。

西医诊断:颜面部丹毒。

中医辨证:毒热炽盛,阴虚血热(抱头火丹)。

立法:清热解毒,佐以凉血护阴。

方药:金银花八钱公英五钱地丁五钱大青叶四钱板蓝根六钱赤芍三钱鲜茅根一两焦山栀三钱桔梗一钱半大黄三钱黄芩三钱竹茹三钱滑石块三钱外用祛毒药粉(马齿苋一两,薄荷一钱,萆红花一钱,大黄—钱,地丁一两,雄黄一钱,败酱一两,赤芍八钱,生石膏八钱,绿豆粉一两五钱,白芨二钱,血竭二钱,冰片一钱)二两,加冰片一钱研匀温水调敷。

内科概要 丹毒

内科概要 丹毒

丹毒
丹毒是一種皮膚突然鮮紅成片,色如脂塗丹染,迅速蔓延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本病發無定處,好發顏面、腿足;發於顏面,又稱抱頭火丹;發於腰胯者,稱內發丹毒;發於小腿足部,稱腿游風或流火;初生兒患此病,稱赤游丹毒。

臨床表現
內治
外治
1.外敷
玉露散或金黃散,以鮮絲瓜葉搗汁或今銀花露調敷,並時時濕潤之。


鮮野菊花葉,或鮮蒲公英,或鮮地丁草,或鮮馬齒莧,或鮮冬青樹葉鄧
搗爛濕敷。

乾後調換,或以冷開水時時濕潤。

2.下肢復發性丹毒,形成打腳風,可選下列方藥熏洗。

o大蒜一大把煮水半桶,倒入木桶中,將患肢乘熱先熏(外蓋棉被)後溫洗,每晚一次,每次20~30分鐘。

o烏?葉、鮮樟樹葉、松針各60g,生薑30g,切碎煎湯熏洗。

o紫蘇100g,蔥白100g,鮮鳳仙花帶莖葉100g,煎湯熏洗。

丹毒概述

丹毒概述

丹毒症状:(1)丹毒发病前常有活动期足癣、鼻、口腔内感染病灶及皮肤外伤史,皮损出现前常有恶寒、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婴儿有时可发生惊厥,潜伏期一般为2~5天。

(2)丹皮疹初起为红肿发硬的斑片,后迅速向周围蔓延而成为大片猩红色斑状损害,表面紧张灼热有光泽,稍微高起,境界清楚,以后皮损向外扩延,中央红色消退为棕黄色并有轻微脱屑,触痛明显。

(3)丹皮损部出现含有浆液或脓性分泌物的水疱或大疱时称水疱或大疱性丹毒,症状极严重时患部可以迅速发生坏疽成为坏疽性丹毒。

此情况多见于新生儿,多由脐部或生殖器部开始,后迅速扩延,病情凶险,易引起败血症和腹膜炎甚至死亡。

(4)丹毒损害也可向他处蔓延(游走性丹毒)或在原发损害部位屡次发生(复发性丹毒)。

多次复发者称慢性复发性丹毒,局部往往继发淋巴性水肿。

可发生于任何部位,以小腿、颜面、前臂、手足及婴儿腹部多见。

其他部位也可发生。

局部淋巴结肿大。

全年均可发病。

病因:一、鼻部炎症,抠鼻、掏耳、足癣等也可诱发丹毒。

二、营养不良、过分酗酒、丙种球蛋白缺陷以及肾性水肿等因素,也会导致丹毒。

三、除A族B型溶血性链球菌外,C型或是c型链球菌也可导致患病。

丹毒的病原菌可由皮肤或是黏膜的轻微破损而侵入,并且也可由血行感染而导致。

四、丹毒多发部位是面部和下肢;五、起病急,常有寒战、高热、头痛等全身症状。

白细胞增高。

六、局部出现肿状红疹,色呈玫瑰,形态不规则,与正常组织分界清楚,略隆起,时有水泡,压可褪色,有烧灼感,炎症向四周扩散,中心部逐渐褪色呈棕黄色,有落屑。

七、区域淋巴结肿大,伴疼痛及压痛。

治疗方法:1、丹毒的全身治疗全身治疗丹毒的原则是把诱发因素祛除,该病的原发病灶要积极的进行相关治疗,如果是该病全身症状都十分严重的患者有必要的话就要用支持疗法。

2、丹毒的抗生素治疗抗生素治疗我们首选青霉素,青霉素可以用静脉注射或者是肌肉注射,等到患者的体温达到跟正常人水平一样后患者还是要坚持治疗半个月。

丹毒相关知识整理

丹毒相关知识整理

丹毒一.概念丹毒(erysipelas)是皮肤淋巴管网的急性炎症感染,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侵袭所致。

二.病因丹毒的病原菌为A族B型溶血性链球菌,偶有C型链球菌所致。

多由皮肤或粘膜的破损处而侵入,也可由血行感染,病人常现有皮肤或粘膜的某种病损,如皮肤损伤、足癣、口腔溃疡、鼻窦炎等,发病后淋巴管网分布区域的皮肤出现炎症反应,常累及引流区淋巴结,病变蔓延较快,常有全身反应,但很少有组织坏死或化脓。

其他如营养不良、过分酗酒、丙种球蛋白缺陷及肾性水肿等皆可为丹毒的促发因素。

三.临床表现起病急,潜伏期2~5天。

前驱症状有突然发热、寒战、不适和恶心。

数小时到1天后出现红斑,并进行性扩大,界限清楚。

患处皮温高、紧张,并出现硬结和非凹陷性水肿,受累部位有触痛、灼痛,常见近卫淋巴结肿大,伴或不伴淋巴结炎。

也可出现脓疱、水疱或小面积的出血性坏死。

好发于小腿、颜面部,亦可见于其他部位,婴儿多见于腹部。

具体表现为片状皮肤红疹、微隆起、色鲜红、中间稍淡、境界较清楚。

局部有烧灼样疼痛,病变范围向外周扩展时,中央红肿消退而转变为棕黄。

有的可起水疱,附近淋巴结常肿大、有触痛,但皮肤和淋巴结少见化脓破溃。

病情加重时全身性脓毒症加重。

此外,丹毒经治疗好转后,可因病变复发而导致淋巴管阻塞、淋巴淤滞。

下肢丹毒反复发作导致淋巴水肿,在含高蛋白淋巴液刺激下局部皮肤粗厚,肢体肿胀,甚至发展成“象皮肿”。

婴儿及老年体弱者可继发肾炎及败血症,皮损消退后可遗留色素沉着。

复发性丹毒是一种慢性丹毒。

是在原发损害部位上,每隔几天、几周或几月甚至几年再发一次。

再发的症状较一般丹毒为轻,每次发作时,患部稍微红肿、病人轻度发热和周身不适,往往在数日以后自然痊愈。

复发性丹毒的好发部位是下肢,其次为面部,反复发作后,患处组织往往肥厚成为慢性淋巴水肿。

四.实验室检查伤口破损处的拭子革兰染色和细菌培养;血抗链和血白细胞;下肢丹毒应行足趾间皮屑真菌学检查;面部丹毒应行鼻旁窦放射线检查。

病案——5——丹毒(下肢)

病案——5——丹毒(下肢)
热毒,挟湿热郁于肌肤; 西医诊断:下肢丹毒 2、中医治疗: 内治法: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选方:萆薢渗湿汤合五神汤加减: 萆薢10g 、 苡仁10g 、 黄柏10g 、 茯苓10g 泽泻10g 、 丹皮10g 、 滑石(包)10g 、银花10g 川牛膝10g 、车前子(包)10g 、 地丁10g 外治法:箍围消肿 金黄散或玉露散冷开水调敷;或用砭镰
答案: 1、中医诊断:抱头火丹;血分热毒,挟有风热郁于肌 肤;2、中医治疗: 内治法:疏风清热、凉血解毒 选方:普济消毒饮加减: 牛蒡子10g 、 黄芩10g、 黄连4g、 玄参10g 连翘10g 、 板蓝根10g 、马勃10g 、僵蚕10g 升麻10g 、 桔梗10g 、 陈皮10g 、柴胡10g 丹皮10g、 甘草10g 。 外治法:箍围消肿 金黄散或玉露散冷开水调敷; 3、西医治疗: 5%GNS500ml+青霉素800万u/vigtt qd×5~7d (青霉素皮试(—)); 4、忌食辛辣刺激之品,保持局部清洁,忌搔抓。
法:局部消毒后用 三棱针叩刺患部皮肤,放血泄毒。 皮炎洗剂(或三黄洗剂)外洗(脚部) 3、西医治疗: 5%GNS500ml+青霉素800万u/vigtt qd×5~7d (青霉素皮试(—));达克宁(或霉克) 1支 外用
4、忌食辛辣刺激之品,保持局部清洁,忌搔抓,抬高患肢。
病案分析
2、患者,男,54岁,夏季蚊虫叮咬面部后,出 现恶寒、发热, 继而面部皮肤出现小片红斑,迅速蔓 延成红色一片,散在水泡,边界清楚,焮热肿胀,红 色中央较淡,四周较深,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请回答: 1、中、西医双重诊断(证型、分期) 2、中医治法、方药 3、西医治疗原则 4、预防及护理
病案分析
1、患者,女,60岁,平素有脚气。一日忽感恶 寒、发热、 骨节酸楚,溲赤、便秘,休息一晚,次日 清晨发现右下小腿鲜红 色一片红斑,边界清楚,按压 时红色消退,放手立即恢复,略高 于皮肤,红肿处有 多个大小不等水泡,伴壮热,舌红,苔薄 黄,脉滑数。 请回答: 1、中、西医双重诊断(证型、分期) 2、中医治法、方药 3、西医治疗原则 4、预防及护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丹毒
丹毒是很常见的一类皮肤病,丹毒不是病毒感染导致的,而是由细菌感染引发的,丹毒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并适当隔离。

下面跟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这类病症的发病原因,以及该如何治疗这类疾病吧。

丹毒(Erysipelas) 是皮肤及其网状淋巴管的急性炎症。

好发于下肢和面部。

其临床表现为起病急,局部出现界限清楚之片状红疹,颜色鲜红,并稍隆起,压之褪色。

皮肤表面紧张炽热,迅速向四周蔓延,有烧灼样痛。

伴高热畏寒及头痛等。

丹毒虽以毒命名,却并不是病毒感染引起的,而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真皮炎症。

如病在下肢,则应卧床,抬高患肢。

主要是抗感染治疗。

局部可外涂20%~30%鱼石脂软膏,或用0.1%雷夫奴尔溶液湿敷。

丹毒病因
丹毒的病原菌为A族B型溶血性链球菌,偶有C型或c型链球菌所致。

多由皮肤或黏膜的破损处而侵入,也可由血行感染,故鼻部炎症、抠鼻、掏耳、足癣等因素常成为丹毒的诱因,病原茵可潜伏于淋巴管内引起复发。

其他如营养不良、过分酗酒、丙种球蛋白缺陷及肾性水肿等皆可为丹毒的促发因素。

丹毒的临床表现
发病前有全身不适、寒战、恶心等症状,继而局部出现边界的水肿性鲜红斑,迅速向四周扩大,皮损表面可出现水疱,自觉灼热疼痛,可伴发淋巴管炎及淋巴结炎,多见于颜面及小腿部,面部损害发病前常存鼻前庭炎或外耳道炎,小腿损害常与脚癣有关。

并常有复发倾向,复发时症状往往较轻。

婴儿多见于腹部,脐部感染有关。

愈后遗留有色素沉着。

鉴别诊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