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保护和精准扶贫的甜蜜实验
生态扶贫推动脱贫攻坚与生态保护“双赢” 青海省如期完成绝对贫困“清零”目标
E n viro n m en talE c o n o m y生态扶贫推动脱贫攻坚与生态保护“双赢”青海省如期完成绝对贫困“清零”目标□李清源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的决战决胜之年。
党的十八大以 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打响了 脱贫攻坚战,推动生态扶贫工作取得了重大成 就。
对于生态地位重要而生态环境脆弱的青海 省来说,大力实施生态扶贫战略,实现脱贫攻坚 与生态保护协同共赢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生态扶贫推动脱贫攻坚与生态文明建设 “双嬴”推进生态扶贫战略是新时期全面打贏脱贫攻咯战的内住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不断加大 对贫困地区尤其是深度贫困地区的扶贫政策力 度,从救济式扶贫到开发式扶贫再到精准扶贫,实施了一系列中长期扶贫规划,贫困地区面貌 明显改善,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对于生态环境 特别重要和生态环境脆弱的贫困地区要实行生 态保护扶贫,将生态扶贫视为精准扶贫、精准脱 贫的重要方式。
2020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通过生态扶贫、易地扶贫搬迁、退耕还林还草等,贫困地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贫困户就业增收 渠道明显增多,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日益完善。
青海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被誉为“三江之 源”“中华水塔”,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同时,青海近85%的面积在海拔3000米以上,人口承载力低下,是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和重要生态功能区,也是贫困发生率最高、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之一。
生态扶贫作为精准扶贫与生态保护有机结合的重要方式,受到了青海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强力推进。
近年来,青海省改善民生与治理生态齐头并进,迈出了决胜脱贫攻坚的坚实步伐。
目前,贫困地区生态环境状况持续向好,自然生态空间承载力明显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贫困人口稳步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确保了扶贫实效和脱贫质量。
截至2020年4月,全省42个贫困县(市、区、行委)全部摘帽,1622个贫困村全部退出,53.9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如期完成绝对贫困“清零”目标。
西藏精准扶贫案例分析与启示
西藏精准扶贫案例分析与启示西藏自治区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也是国家重点扶贫地区之一。
近年来,中国政府在西藏开展了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本文将从西藏精准扶贫的案例分析和启示两方面对该工作进行探讨。
一、精准扶贫案例分析1. 西藏自治区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在精准扶贫过程中,西藏自治区通过实施产业扶贫、易地搬迁扶贫等项目,大力发展农牧业生产,提高农牧民收入。
通过引进先进的农牧业技术和设备,提高了农牧业的产出效率,解决了西藏农牧民生存发展难题。
2. 教育扶贫助力贫困家庭脱贫致富西藏自治区在教育扶贫方面也取得了明显成效。
通过提供免费教育、送教上门等方式,解决了西藏部分偏远地区贫困家庭因交通条件差、生活条件差等原因无法接受教育的问题,提高了贫困家庭子女接受教育的机会,同时增强了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和就业能力。
3. 医疗扶贫保障健康权益西藏自治区通过加大对偏远贫困地区的医疗援助力度,提高了贫困地区的医疗服务水平,改善了农牧民的医疗条件,保障了他们的健康权益,减少了因病致贫的风险。
4. 生态扶贫保护生态环境西藏自治区在生态扶贫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实施退耕还林、生态补偿等政策,维护了西藏的良好生态环境,改善了农牧民的生态条件,提高了他们的生活品质。
二、精准扶贫的启示1. 合理规划项目,因地制宜在精准扶贫工作中,政府和相关部门应根据西藏地区的特点和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扶贫项目。
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将扶贫项目与当地实际情况相结合,确保项目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2. 强化产业支撑,提高就业机会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应该注重发展当地的产业,提高农牧业的产出效率,拓宽农牧民的就业渠道,增加他们的收入来源,从根本上改善西藏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3. 加强教育投入,提高人才素质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应加大对西藏地区教育的投入,提高当地教育资源的供给水平,促进贫困地区的教育发展,提高农牧民子女的受教育机会,增强他们的就业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绍兴市重点中学2025届高考全国统考预测密卷语文试卷含解析
绍兴市重点中学2025届高考全国统考预测密卷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开合之间朱以撒每年的农历六月七月,时晴时雨,出门便取一把伞,握在手中,有时走了一个上午,无一滴雨。
有时想在空旷地晨跑时安心一点,便握一把伞出去,而雨来了,撑着伞跑,滴滴答答作响,远处的人看我,犹如一朵黑蘑菇在移动。
这样跑起来的效果会更好,来自风雨的阻力,使人付出的力量更大,要努力向前,又要保持平衡,更有一种因风雨而生的豪情。
人在伞下有一种安全感,薄薄的一层伞布,或者伞纸,可以使人一身干爽,更使人一身从容,像个斯文人了。
我从山区回到城市时,有人送了一把伞。
之前的十年都是戴斗笠。
斗笠简单结实,人头正好顶在正中凹处,如榫入卯,然后以带子系紧于下巴。
插秧时节田间会有许多移动的斗笠,时而立起,时而俯身,动感生焉。
那时清贫,爱美之心尚有,便有人拿了红油漆来,让我画个五角星,再题上“灵地公社姚坊大队第五生产队某某某”,美观之余又可以防盗。
一个人戴上斗笠变得质朴,透着几分土气,只有下放干部才穿戴整齐撑着伞,到这里来检查工作,或者到公社开会。
一把伞撑着就是一种身份,像是穿长衫的人,而非一身短打,冒冒失失。
一个人有一把伞了,就想着,怎么还不下雨,最好天天下雨,撑着伞到村头村尾走几趟。
可是伞的主人也有隐忧,总是有人来借伞。
借呢?还是不借呢?借的人也是理由充足的,都是比较隆重的场合。
但伞借给别人却是另一种心情,也许还回来时已经破了两个洞,或者一条伞骨折了。
很快,斗笠隐退,城市的雨天都是伞。
要在一个城市找到一个斗笠并非易事,有人到山区收集一些用过的斗笠,钉于墙上,它们不再实用,成了一种记忆。
精准扶贫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精准扶贫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近年来,中国的精准扶贫工作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全国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果。
精准扶贫工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精准施策、因户施策、特色施策,帮助贫困群众早日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
经过一系列的政策创新和精准施策,中国的精准扶贫工作正在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首先,在产业扶贫方面,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推动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农产品品牌化和电商扶贫等方式,不仅带动了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还为贫困户提供了稳定的就业机会和收益来源。
例如,在贫困地区推广种植特色农产品,突出地域特色和市场需求,将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有效解决了农产品销售难题,提升了贫困地区农民的收入水平。
其次,在教育扶贫方面,中国致力于提高贫困地区的教育水平,以打破贫困代际传递的恶性循环。
通过加大对贫困地区学校的投入和改善教育资源,鼓励优秀教师到贫困地区支教,提供贫困学生的资助,给予他们更多的教育机会和平等发展的权利。
政府还建立了完善的教育扶贫机制,包括定期评估和跟踪贫困地区教育改革进展,确保帮扶措施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这些举措不仅为贫困地区的学生提供了更好的教育机会,也为他们创造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此外,在健康扶贫方面,中国通过建设健康扶贫医院、推行健康扶贫政策和加大医疗资源投入等方式,提高了贫困地区的医疗条件和健康水平。
政府积极支持建设健康扶贫医院,为贫困地区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和优惠政策,使贫困群众能够享受到与城市居民相当的医疗待遇。
同时,推行健康扶贫政策,对贫困户进行医疗保险覆盖,减轻他们的医疗负担,降低因病致贫的风险。
这些举措有效提高了贫困地区居民的健康水平,并为他们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最后,在生态扶贫方面,中国通过生态补偿、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等方式,推动贫困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政府鼓励贫困地区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等绿色产业,增加贫困户的收入来源,同时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提高贫困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
乡村振兴的精准扶贫政策
乡村振兴的精准扶贫政策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和实施,精准扶贫政策成为解决贫困问题的重要手段。
精准扶贫政策是指在扶贫工作中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精确补偿贫困户所缺少的资源和能力。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展开,讨论乡村振兴的精准扶贫政策。
一、贫困人口的识别对于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首先需要准确识别贫困人口。
政府部门应该建立科学、公正、可靠的贫困人口识别机制,采用多维度、多指标的方式确定贫困人口,并定期跟踪评估。
二、政策的针对性精准扶贫政策需要具有针对性和强大的执行力。
针对不同的贫困人口群体,制定特定的扶贫政策,提供符合实际需求的帮助和支持,将扶贫对象划分为不同类型,有针对性地给予政策支持。
三、产业扶持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发展乡村经济,精准扶贫政策需要注重产业扶持。
通过发展当地的产业,提供就业机会和创业机会,增加贫困人口的收入来源,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贫困问题。
四、教育扶助教育是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乡村振兴的精准扶贫政策应注意教育扶助。
政府应该加大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力度,提供基本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机会,帮助他们接受良好的教育,增加他们的就业能力和发展机会。
五、社保保障社保保障是精准扶贫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府应加强对贫困人口的社会保障,包括医疗保障、养老保障等方面的支持。
确保贫困人口获得基本的健康保障和生活保障,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六、生态环保乡村振兴的精准扶贫政策需要注重生态环保。
政府应该加大对贫困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力度,通过发展生态旅游、绿色产业等方式,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双赢。
七、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
精准扶贫政策应该注重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道路、水电、通讯等方面的改善,提高农村地区的交通便利性和生活条件。
八、土地流转和集约经营土地是农村贫困人口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土地流转和集约经营是精准扶贫政策的关键。
政府应该加强对农村土地流转的管理,保护农村贫困人口的合法权益,推进土地集约经营,提高农村经济效益。
第五章 环境与发展 章末检测题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五章环境与发展章末检测试题总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一、选择题俄罗斯历史上曾在西西伯利亚平原及哈萨克丘陵北部地区组织大规模的垦荒。
在垦荒初期,人们没有考虑垦荒区的气候和土壤等自然条件特点,没有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结果导致生态平衡失调。
读图,回答1~2题。
1.该垦荒区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 )A.森林破坏 B.水土流失C.土地荒漠化 D.湿地萎缩2.当地出现该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A.过度放牧 B.过度樵采C.过度开垦D.过度灌溉某网站的微博认证用户在该网站发起“光盘”行动,该行动是指就餐时倡导人们不浪费粮食,吃光盘子里的东西,吃不完的饭菜打包带走。
据此回答3~4题。
3.“光盘”行动在节约粮食的同时,减少了浪费,为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其具体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A.生态可持续发展B.经济可持续发展C.社会可持续发展D.生活可持续发展4.若我们每个人都响应号召,加入“光盘”行动中,我们实际上是在践行可持续发展的哪个原则( )A.共同性原则B.持续性原则C.公平性原则D.发展性原则《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指出,长江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河,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
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定位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下图为“长江经济带示意图”。
读下图,回答5~6题。
5.下列措施不符合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的是( )A.加强长江中上游水土保持林建设B.大力开发上游地区水能资源C.注重保护河流源头生态环境D.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作用6.与长江下游经济圈相比,长江上游经济圈发展的地理优势有( )①土地广阔,价格较低②矿产资源丰富③水能资源丰富④交通便利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7.印尼热带雨林消失速度加快的主要原因是( )①林区农民烧荒种植②大量种植棕榈树的农场和其他种植园的滥伐滥垦③气候恶化,频繁发生洪灾,大量原始森林被淹没④沿海城市人口激增,大量居民迁居雨林深处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8.印尼热带雨林消失速度加快,可能引起的环境问题主要是( )①水土流失,河流含沙量增大②珍贵的野生动物遭劫,生物多样性减少③沙尘暴急剧增加,风沙危害严重④引发世界性的人口流动,该地人口急剧增加A.③④ B.②③ C.①② D.①③近年来,鄂尔多斯市鄂旗蒙西高新技术工业园区按照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构建产业链,推进产业良性循环、良性发展,实现产业循环升级。
精准扶贫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调研报告
精准扶贫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调研报告地方社区在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和生态保护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地方社区的扶贫对生物多样性有很大的贡献。
对于有着良好生态资源但经济欠发达的__保护区同边村社而言,应把扶贫工作和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
在开展精准扶贫中把握精准施策,安排精准落地,落实精准推进,围绕“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将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探索自然保护区生态文明建设与扶贫开发协调发展之路。
____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包帮__乡__村,干部职工结对帮扶9个村民小组XXX户XXX人。
__村隶属__省__市__县__乡,是__保护区周边经济不发达地区中的贫困村落之一,地处__乡西北边,距乡政府所在地7。
5公里,到乡道路为土路,距__县城120公里。
__、__等XXX个村民小组。
现有农户XXX户 1XXX 人,劳动力XXX人。
贫困人口XXX户XXX人,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全村国土面积7。
5平方公里,海拔2XXX米,年平均气温16℃,年降水量1500毫米。
有耕地面积1XXX亩,人均耕地1。
XXX 亩,林地11XXX亩。
20XX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2XXX元.全村党员XXX人。
要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就要充分找准客观和主观存在的问题。
客观因素有:一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滞后,涉及农村道路、安全饮水、清洁能源亟待解决,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水平尚需提高。
未通达村组路四个社;二是农民的思想观念跟上时代发展步伐,文化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不适宜的生活方式和风气习俗仍然存在;三是缺失致富带头人;四是村发展源动力不足,无村集体经济,对村里基础建设无能力投入.主观因素主要表现为:一是个别干部职工对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部分干部职工有畏难情绪,认为扶贫主要抓好所在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到户的就不细做了;二是个别干部职工缺乏农村工作经验,脱贫致富举措不够科学合理;三是受客观因素的制约,极少部分贫困户在规定时限难于彻底脱贫致富。
陕西实施精准扶贫战略个案研究
陕西实施精准扶贫战略个案研究近年来,随着中国扶贫工作的深入开展,精准扶贫政策被广泛采纳,并得到了良好的实践效果。
其中,陕西省作为中国贫困问题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根据地域、历史、民族等因素,制定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精准扶贫战略,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本文将就陕西实施精准扶贫战略的个案进行分析研究。
一、洛南县:将产业扶贫与生态补偿相结合洛南县位于陕西省南部,地处黄土高原腹地,是国家级贫困县。
由于该县环境恶劣,土地贫瘠,农业产业发展缓慢,造成了广泛贫困现象。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洛南县针对当地实际情况,将产业扶贫与生态补偿相结合,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保护了生态环境。
一方面,该县建立了红枣、牛肉、苹果等特色农产品产销对接平台,为当地农民提供销售渠道,同时引进了优质品种,提升了产业品质。
另外,该县还开展了“合作社+基地+农民”模式的农业园区建设,提高了农民生产效益。
另一方面,该县大力开展生态补偿,积极保护当地水土流失情况,制定了生态保护工程计划,加强了水土保持设施建设,提高了乡村生态环境。
同时,该县还制定了产业发展与自然保护相结合的做法,助力贫困人口发展经济,改善生活条件。
二、岚皋县:探索特色旅游扶贫岚皋县是陕西省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自然环境优美,具有五彩缤纷的人文景观。
该县因生态环境和经济条件相对欠佳,贫困人口比例较高。
为了解决当地贫困问题,当地政府将特色旅游与扶贫相结合。
一方面,该县积极推广乡村旅游,发展本土酒店、民宿、园区等旅游服务,吸引了大量游客,提高了当地居民的收入。
“一村一品”民宿,如:洛河溪的“渔乡别墅情人屋”等。
作为为了推行乡村旅游计划提供的良好住宿条件,为岚皋县提供了极好的机会,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景观和风俗文化,受到广大游客欢迎。
另一方面,该县注重开发旅游资源,重视旅游人员素质和技能培训,为企业提供优惠扶持政策,鼓励当地居民发展旅游产业。
同时,该县还积极开展环保运动,大力清洁河道、保护生态环境。
发展林下经济助力林业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发展林下经济助力林业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林下经济是指在林木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基础上,发展与森林资源关系密切的经济活动。
在中国,发展林下经济已经成为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推动农村精准扶贫的重要手段。
虽然林下经济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并提出对策,以促进林下经济的健康发展和更好的助力林业精准扶贫。
一、存在的问题1. 生态环境问题在林下经济活动中,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如过度采伐林木导致森林退化,乱砍乱伐破坏生态平衡等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会对林业资源造成损害,也会影响当地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2. 技术水平低一些农民在进行林下经济活动时,由于技术水平低,对于种植、养殖、采摘等环节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不规范性,导致产量低、品质差、经济效益不高等问题。
3. 缺乏市场信息一些农民在进行林下经济活动时,缺乏对市场需求和价格变动的准确了解,导致生产和销售不畅,影响了经济效益。
4. 缺乏合作组织目前,一些农民从事林下经济活动比较分散,缺乏合作组织,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难以形成规模经济。
二、对策1. 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加强宣传教育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应加强对农民的环保意识教育,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避免过度采伐、乱砍乱伐等行为。
通过宣传教育,帮助农民了解林下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激发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2. 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水平政府部门可以组织农民进行林下经济的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的科技水平,教会他们科学种植、养殖、采摘和加工技术,提升产品的品质和产量,提高经济效益。
3. 加强市场监管,及时提供市场信息政府部门可以建立市场监管机制,加强市场监管,及时提供市场信息,帮助农民了解市场需求和价格变动,调整生产计划,提高经济效益。
4. 发展合作组织,促进资源整合政府部门可以推动农民参与合作组织,发展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形式,促进资源整合,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实现规模经济。
2024年精准扶贫帮扶计划和措施
2024年精准扶贫帮扶计划和措施为了切实解决我国贫困问题, 促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2024年, 我国将继续推行精准扶贫帮扶计划和措施。
下面是2024年精准扶贫帮扶计划和措施的具体内容:1.建立权威的贫困识别机制: 重点改革完善贫困线标准, 修订和解决不规范地方性的扶贫指标体系, 确保贫困人口的准确识别和统计。
2.强化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对贫困地区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的投入, 改善交通条件, 解决用水和用电问题, 提高基础设施水平和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能力。
3.推进农村产业扶贫: 通过发展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地条件的农业产业, 推广优质农作物种植、养殖等方式, 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
4.加大就业扶贫力度: 设立贫困人口就业创业专项资金, 鼓励贫困地区的农民工返乡创业, 提供技术培训和创业支持, 帮助他们实现就业增收。
5.发展教育扶贫: 加大教育扶贫资金投入, 提高贫困地区教育资源配置水平, 改善教育条件, 提供更好的教育机会, 减少贫困人口的教育负担。
6.加大健康扶贫力度: 加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设和医疗人才培养, 提供贫困地区居民基本医疗服务, 推广健康扶贫政策, 提高贫困人口健康水平。
7.实施生态扶贫: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推动扶贫与环境保护相结合, 发展生态产业, 提高贫困地区居民生活质量。
8.加强对贫困人口的社会保障: 加大低保、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政策的覆盖面, 确保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保障和医疗费用报销。
9.健全监督评估机制:建立严格的监督评估机制, 对扶贫帮困工作进行定期评估和监督, 确保扶贫资金的有效使用和扶贫政策的落实。
10.加强国际合作:深化与国际组织、国际机构和各国政府的合作, 借鉴他们的扶贫经验, 共同推动国际减贫事业的发展。
总体而言, 2024年精准扶贫帮扶计划和措施将以实施精准扶贫政策和精准脱贫攻坚行动为主线, 聚焦贫困地区发展的薄弱环节,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教育、健康、社会保障等领域的帮扶, 确保贫困地区居民稳定脱贫, 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山间护绿 人心播绿——生态护林员扶贫政策之营山实践
山间护绿人心播绿——生态护林员扶贫政策之营山实践王意迦【摘要】营山县茶盘乡,上午8点过,41岁的生态护林员徐斌将生病的父亲与残疾的大儿子安顿好后,便穿上别有护林袖章的迷彩服,踏上了自家附近2257亩林区的“巡逻”之路,途中一旦发现火情、偷盗等异常,他会及时制止或第一时间上报,自去年11月开工至今,从未出现过失误。
沿着熟悉的山路,转了大概2小时,林区相安无事,他轻松地笑了笑,下班回家。
下午在家做点农活,并时不时地望一望自己管护的山林。
【期刊名称】《绿色天府》【年(卷),期】2017(000)004【总页数】2页(P38-39)【关键词】护林员;扶贫政策;生态;实践;人心;营山县;迷彩服;及时制【作者】王意迦【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62.3南充市营山县是典型的农业大县,收入结构长期以农业与外出务工为主,脱贫之路坎坷。
去年11月,全县吹响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选聘生态护林员的号角,开创出一条生态与扶贫共同发展的新路径,为这里带来了清新的变化——山间护绿,人心播绿。
营山县茶盘乡,上午8点过,41岁的生态护林员徐斌将生病的父亲与残疾的大儿子安顿好后,便穿上别有护林袖章的迷彩服,踏上了自家附近2257亩林区的“巡逻”之路,途中一旦发现火情、偷盗等异常,他会及时制止或第一时间上报,自去年11月开工至今,从未出现过失误。
沿着熟悉的山路,转了大概2小时,林区相安无事,他轻松地笑了笑,下班回家。
下午在家做点农活,并时不时地望一望自己管护的山林。
“回乡是为了能照看家人,自己身体也不太好,现在做生态护林员,既方便照顾他们,也比外出打工安稳多了。
”徐斌说道。
在营山县,像徐斌这样的农业人口有76万多,占全县总人口的80%。
随着外出务工人数的激增,农村中剩余人口大部分是老弱病残,缺乏资金、技术,大都戴上“贫困户”的帽子,据统计,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有2万多户、人口67000多人。
营山县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滋润了田野,也孕育了丰富的森林资源。
两山理念的生动实践
“两山理念”是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旨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
这一理念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实施。
以下是一些生动实践的例子:
1. 生态扶贫: 通过生态保护和修复措施,帮助贫困地区改善生态环境,同时发展绿色产业,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
例如,中国的“精准扶贫”政策,在扶贫过程中注重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绿色发展。
2. 绿色出行: 推广低碳出行方式,如骑行、步行、乘坐公共交通等,减少车辆排放对环境的污染。
同时,加快城市绿化建设,增加公园和绿地,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3. 生态农业: 推动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的发展,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保护农田生态环境。
同时,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4. 环保产业: 加大对环保产业的支持力度,促进绿色技术和绿色产品的开发和推广。
同时,鼓励企业开展环境友好型生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保护水平。
5. 生态旅游: 推动旅游业绿色发展,加强旅游资源保护和旅游环境建设。
同时,开展生态旅游宣传和推广,提高游客环保意识,实现旅游业与生态环境的共赢。
这些生动实践充分体现了“两山理念”的内涵和实践价值,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和启示。
扶贫攻坚考试题
扶贫攻坚考试题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扶贫工作的主要目标是什么?A. 提高农民收入B. 改善农村基础设施C. 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D. 促进城乡发展均衡2. 下列哪项不是精准扶贫的措施?A. 发展特色产业B. 易地扶贫搬迁C. 提供无息贷款D. 直接现金救助3. 扶贫工作中的“三区三州”指的是什么?A. 贫困地区、深度贫困地区、特困地区B. 西藏、新疆、四省藏区和四川、云南、甘肃三州C. 国家级贫困县、省级贫困县、乡级贫困县D. 经济欠发达地区、资源匮乏地区、生态脆弱地区4. 扶贫工作中的“两不愁三保障”具体内容是什么?A. 不愁吃、不愁穿,保障住房、保障教育、保障医疗B. 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就业、保障养老、保障环境C. 不愁吃、不愁住,保障教育、保障医疗、保障就业D. 不愁吃、不愁穿,保障住房、保障就业、保障养老5. 扶贫资金的使用应遵循的原则是:A. 公开透明B. 效益优先C. 专款专用D. 所有选项都是6. 下列哪项不是扶贫工作中的“四个一批”?A. 发展生产脱贫一批B. 转移就业脱贫一批C. 教育扶贫脱贫一批D. 生态补偿脱贫一批7. 扶贫工作中的“五个一批”包括以下哪些内容?A. 发展生产B. 教育扶贫C. 健康扶贫D. 所有选项都是8. 扶贫工作中,如何确保贫困人口真正脱贫?A. 定期回访B. 动态监测C. 社会参与D. 所有选项都是9. 下列哪项不属于扶贫工作中的“三保障”?A. 保障住房B. 保障教育C. 保障医疗D. 保障就业10. 扶贫工作中的“精准扶贫”是指:A. 对贫困原因进行精准识别B. 对扶贫措施进行精准实施C. 对扶贫效果进行精准评估D. 所有选项都是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扶贫工作的核心目标是到________年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2. 扶贫工作中,________是指根据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扶贫措施。
3. 在扶贫工作中,________是提高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
内蒙古案例
内蒙古案例内蒙古是中国的一个自治区,位于中国的北部边疆地区,拥有丰富的资源和独特的民族文化。
这里有许多令人瞩目的案例,下面我将介绍三个代表性的案例。
首先是内蒙古草原生态保护案例。
内蒙古是中国最大的草原地区之一,拥有广袤的草原资源。
然而,过去几十年来,由于过度放牧和过度开发,草原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
为了保护内蒙古的草原生态,当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强了对草原资源的保护和管理,立法禁止过度放牧和破坏草原。
其次,推动生态补偿政策,鼓励牧民积极参与草原保护和生态恢复项目。
通过这些措施,内蒙古的草原生态得到了有效保护和恢复,草原植被覆盖率得到了明显提高。
其次是内蒙古教育精准扶贫案例。
内蒙古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地区,部分地区的经济水平较低,教育资源相对贫乏。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内蒙古政府开展了一系列教育精准扶贫项目。
首先,加大对贫困地区学校的投入,改善教育设施和条件。
其次,制定了优惠政策,鼓励优秀教师到贫困地区任教。
此外,还开展了义务教育免费补贴政策,确保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到良好的教育。
通过这些扶贫措施,内蒙古的教育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贫困地区的孩子们也有了更好的学习机会。
最后是内蒙古旅游发展案例。
内蒙古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民族文化资源,具有巨大的旅游发展潜力。
为了发展旅游业,内蒙古政府积极推动旅游业的转型升级。
首先,加大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建设了一批景区和旅游基础设施。
其次,加强了旅游宣传和推广,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前来内蒙古旅游。
此外,还推动了旅游服务业的提升,改善旅游接待设施和服务质量。
通过这些努力,内蒙古的旅游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当地的经济增长和就业提供了重要支撑。
综上所述,内蒙古有许多令人瞩目的案例,涉及草原生态保护、教育精准扶贫和旅游发展等多个领域。
这些案例充分体现了内蒙古在可持续发展、民生保障和经济增长方面取得的重要成就,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经验。
乡村建设模式探索的四种类型
乡村建设模式探索的四种类型乡村建设是指在农村地区通过各种手段和措施来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乡村建设也呈现出多样化和创新性的发展模式。
本文将介绍乡村建设中的四种类型。
一、农业产业发展型农业产业发展型是指通过发展乡村的农业产业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加收入。
这种模式的核心是以农业产业为支撑,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农村产业链条等方式来促进乡村经济发展。
还可以通过农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方式来增加农民收入。
二、文化创意型文化创意型是指通过挖掘乡村的文化资源和传统文化,推动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乡村经济发展。
这种模式的核心是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主导,通过保护乡村的历史建筑、传统习俗、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打造有特色的文化旅游景区,吸引游客,增加乡村经济收入。
三、乡村休闲型乡村休闲型是指通过改善乡村环境和生活品质,以休闲度假为主要内容,促进乡村经济发展。
这种模式的核心是通过改善乡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供休闲度假、健身娱乐等服务,吸引游客来乡村游玩、度假,增加乡村经济收入。
还可以发展乡村民宿、乡村餐饮等服务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四、精准扶贫和生态保护型精准扶贫和生态保护型是指通过有针对性地开展扶贫工作和保护乡村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加收入。
这种模式的核心是通过实施精准扶贫政策和项目,为贫困家庭提供扶持,改善他们的生产生活条件。
还要注重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提高乡村的生态效益,促进可持续发展。
乡村建设模式探索的四种类型包括农业产业发展型、文化创意型、乡村休闲型和精准扶贫和生态保护型。
不同的类型有着不同的特点和目标,但都旨在通过改善乡村经济和生活条件,促进乡村发展和农民增收。
这些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将为乡村建设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考察生态扶贫情况汇报
考察生态扶贫情况汇报近年来,生态扶贫工作成为了我国精准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
针对贫困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扶贫措施,旨在通过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贫困地区居民的生活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就我所在地区的生态扶贫情况进行汇报,以便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改进工作。
首先,我们对贫困地区的生态环境进行了全面的调研和评估。
通过实地考察和数据分析,我们发现该地区存在着严重的水土流失、生态破坏、植被减少等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因此,我们制定了一系列的生态扶贫计划,旨在通过生态修复、产业发展、科技支持等措施,改善贫困地区的生态环境,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其次,我们在生态扶贫工作中注重了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有机结合。
我们通过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养殖等产业,引导贫困户走上了增收致富的道路。
同时,我们还积极推动生态旅游业的发展,通过开发特色旅游产品、打造生态景区,吸引了大量游客,为当地居民增加了稳定的收入来源。
这些产业的发展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增长,也为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了有力支持。
同时,我们还加大了对贫困地区的生态修复工作力度。
我们通过植树造林、草原恢复、水土保持等措施,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提高了土地的生产力,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与此同时,我们还加强了对生态环境的监测和评估工作,及时发现和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确保了生态扶贫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在生态扶贫工作中,我们还注重了科技支持的作用。
我们通过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推广绿色种植、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等活动,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生产技术水平,增强了他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为生态扶贫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总的来说,通过多年的努力,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贫困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然而,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在生态扶贫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比如,一些地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强,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依然存在;一些扶贫项目的可持续性有待提高,需要进一步加强跟踪和评估工作。
浅析生态护林员政策在助推扶贫攻坚的作用
L i n y e y u a n y i浅析生态护林员政策在助推扶贫攻坚的作用李琴生态护林员模式是现代森林资源保护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举措,可以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同时为林业产业发展起到助推作用,在精准扶贫中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文对生态护林员政策在扶贫攻坚工作所发挥的作用进行分析,并且探讨了生态护林员管理的策略,旨在更好地发挥生态护林员的作用。
生态文明建设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为了进一步实现生态修复、精准扶贫,政府积极探索了“生态护林员”政策,聘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作为生态护林员,对林木资源和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并且积极助推本地的扶贫攻坚产业发展。
生态护林员政策的实施由中央财政下拨专项资金,让贫困人口参与到当地的公益林保护过程中来,一方面解决了贫困人口的生存问题,另一方面,还促进生态环境改善、脱贫增收,所以,该政策一经提出,就受到了广大贫困群众的欢迎。
贵州省自然环境优异,本地贫困人口数量较多,生态护林员政策发挥了十分显著的脱贫成效。
一、生态护林员政策在扶贫攻坚中的作用我国从1986年开始实施扶贫攻坚工作,至今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不可否认的是,以前的扶贫模式解决了表面上的问题,当前是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精准脱贫”成为各地脱贫攻坚的关键词,只有做到精准扶贫,才能真正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
精准扶贫旨在精准识别贫困户、精准帮扶贫困户、精准管理和考核贫困户,目的是为了对扶贫资源进行优化,真正实现扶贫到村到户,构建扶贫工作长效管理机制,由此可见,精准扶贫是新时期我国扶贫工作的重大转型,也是治理贫困的重要战略。
在新时期背景下,林业的地位越来越高,林业和农业一样可以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林业生产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贵州是多民族贫困山区,是全国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
当前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主要矛盾依旧存在,对扶贫工作造成了严峻的挑战。
通过对本地的实际情况分析可以发现,生态护林员在扶贫工作中具有十分突出的优势。
2022年-2023年公务员(国考)之申论过关检测试卷A卷附答案
2022年-2023年公务员(国考)之申论过关检测试卷A卷附答案大题(共10题)一、材料1Y县的风林村有13个村民小组,曾是一个有名的贫困村。
全村总体地貌为高山峡谷,森林覆盖率高,动植物资源丰富。
过去,靠山吃山、砍树卖钱,是当地人视为天经地义的生活逻辑,由于地处山区,这里旱地多、坡地多,气候寒凉,适宜种植的经济作物种类较少,农民收入较低。
“以前大家没钱了就上山去砍树卖,钱用完了又去砍,你砍、我砍、大家砍,对森林的破坏很大。
”风林村村民马千里说。
这样的生产生活方式,让风林村的生态环境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小时候河水大到能推动水磨,后来山泉水少了,村里吃水都困难!”风林村党支部书记思敏说,山上的树越砍越少,河里的鱼渐渐消失,不仅当地的生物多样性遒到破坏,村民的生存发展也渐成问题。
“可是,吃饭需要钱,盖房子需要钱,娃娃读书需要钱,不砍树,大家的生计怎么办呢?“赵春桥说。
怎么把村民力量发动起来,既让大家吃饱穿暖,又能保护好生态?为了解决生态保护和村民生存的矛盾,2016年,当地党委和政府在风林村引入“村寨银行”项目作为新的探索:村民以小组为单位,每家自愿拿出1000元入股,和其他社会扶持资金合起来,每年发放给小组内1/3的村民用于生产生活,借贷的村民1年后连本带息还款,下一批村民继续借贷,以此方式滚动实施。
村民可以自由支配这笔钱,发展种养殖业、供孩子上学、盖房、看病等,但要签订环保协议,承诺不再砍树,不再从事破坏生态环境的生产活动,违背协议者将罚乎资金。
一开始,村民并不认可和接受。
当村民听说要建“村寨银行”,以为又是扶贫项目来了,都反响热烈,但后来听说项目还需要自己出资,便开始犹豫起来。
“以前我们都是各过各的,谁也不管谁,现在要集资建银行,我们哪里懂哦!”“大家的钱怎么管?往哪个方向奔?要争取哪些利益?这些事情我们可能几十年都没想过。
靠我们自己,能行吗?”在一个个夜晚,村民围着火塘挤在一起,七嘴八舌地讨论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保护和精准扶贫的甜蜜实验作者:来源:《中国周刊》2017年第05期云南省迪庆州维西县塔城镇腊普河旁的启别村拉雅谷,匡海鸥的车还没停下,一群人已经围了过来。
匡海鸥是阿拉善SEE西南项目中心合作科学家,就职云南农业大学东方蜜蜂研究所,中国养蜂学会蜜蜂生物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养蜂学会蜜蜂文化研究会秘书长,已持续在“三江并流”区域进行蜜蜂科研与培训16年,当地人称“蜜蜂哥”。
从小就在自然里跟随父亲匡邦郁寻找蜜蜂的匡海鸥,始终对蜜蜂的森林世界着迷,对蜂农保持着自然的亲和力。
生活在高海拔的喜马拉雅蜂,是蜜蜂科蜜蜂属的一种中型蜜蜂,是东方蜜蜂的一个亚种,主要分布于西藏南部和云南西北部,尼泊尔有少量分布,是这一区域万余种植物的主要传粉昆虫,维系着这样一个地球上极其重要的区域的生物多样性。
在滇西北长江第一湾地区保育的喜马拉雅蜂,已经是极小种群濒危昆虫,这种耐寒、擅长高海拔地区作业、有擅长收集零星花蜜的特性,为小种群的植物传花授粉,起着维系高海拔地区植物物种繁衍的重要作用。
喜马拉雅蜜蜂现在依然处于野生和半野生的状态,村民每户在仿制蜜蜂原始生境的树筒里养了2~3箱,供家里食用。
然而,西南山地毁林开荒和化肥、农药等现代工业产品的大量使用,使喜马拉雅蜜蜂面临严重生存危机。
传统的农业逐渐被现代农业取代,某些外来农作物(烤烟)的引进;大量农药(除草剂和杀虫剂)和化肥的滥用,导致喜马拉雅蜂的死亡,也破坏了其他授粉昆虫的栖息环境。
而要保持这一区域的生物多样性,维系这一地区万余种植物的充分授粉,应保有蜂群数量50万群左右。
而据统计,“三江并流”区域内的喜马拉雅蜂目前不到20万群。
爱因斯坦曾预言:如果蜜蜂消失了,那么人类的生存时间可能只有4年左右。
早在2009年,匡海鸥就受到维西县工商联主席张素娇的邀请,开始在维西县全县进行喜马拉雅蜂的活框饲养技术培训。
他不仅深入村庄、养蜂户,手把手教授技术,还以带徒弟的方式培养了当地的养蜂技术能手,“我是会走的,而他们的根在这片生养他们的土地,他们才是喜马拉雅蜂在这里生存发展的希望。
”匡海鸥说。
他带出来的徒弟也从养蜂和种植中草药中获得了不菲的经济收入。
云南香格里拉维西县塔城镇启别村纳西族村民和文俊,是匡海鸥的二徒弟,人称“二师兄”。
和文俊是一名退伍返乡军人,在部队立过功,有见识、肯学习。
在匡海鸥的教授下,他掌握了全套养蜂技术,师傅的无私言传身教深深影响了和文俊,他从公益组织拿到蜂箱后并不全部自己用,而是分发给村里的其他村民,每户三、五个,他们“帮助”他养蜂。
他还提供蜂种和技术指导,以及最后蜂蜜的市场销售。
村民各自在自家的林子里按照技术要求养好蜜蜂,然后和文俊又将村民的蜂蜜统一收集起来销售,他只从卖得蜂蜜的收入中留取10%左右的管理和销售费用,剩下的90%都返到农民手中。
这样共生共荣的发展模式既维系了乡村里的传统人际生态、保证了蜂蜜的产量和质量,又很好地解决了蜂产品市场销售难题,极大地推动了当地养蜂产业可持续发展。
生态保护的理论建构是一轮一轮反复认识、推论、试验、证实的过程。
如果我们教条地相信一种理论或者一种模式、一种观点的唯一性,将是非常危险的。
“公益机构不能只扎到一个小单元,凭自己的热情和主观臆想去做事,只有授之以渔,从输血变自行造血,一个产业才能持续下去。
”萧今这样的感概是有切身体会的。
SEE西南项目中心早期启动项目时,项目曾采用内生式手段——扎到一个村子反复开会,推动开展保护和合作社,期望从所设计的方案实施和监管全过程,采用自下而上的决策方式。
但实践中发现,这种“内生式”的生态扶贫实验,过分强调在地民众的自主性,而忽视外部科学技术以及管理的先进性,最终打破了乡村的传统文化和社会架构,导致人心分裂,激化村民与干部的矛盾,甚至和地方政府形成对抗。
随着时间推移,新的因素出现,过去的“理论”就相当失效,SEE西南项目中心执行团队及时调整项目策略和手段,邀请有丰富社区人文网络资源和科学技术的科学家参与项目,并联动政府资源,迅速由点到面大范围推进项目实验的成功经验。
2014年, SEE西南项目中心项目找到了“蜜蜂哥”匡海鸥,邀请匡海鸥参与生态毅行,并一起对实施项目村子和森林进行详细考察。
匡海鸥感觉SEE西南项目中心做事有行动力,这个平台上的成功企业家有强烈的公益愿望。
从此阿拉善SEE生态协会与匡海鸥联手,开始了有担当的企业家和一线科学家的公益合作模式,为当地蜂农进行共同培训、配送蜂箱、开发蜂产品等一系列的合作。
让一个公益组织和科学家感到欣慰的是,由于坚持科学技术的培训,几年下来维西县蜂群数量从17000箱增加到2015年初的58000~60000箱。
随着蜂群数量的增加,滇西北区域的植物有了更好的授粉条件,生物多样性朝着良性方向发展。
三江并流区域是喜马拉雅蜂的中心区域,蜜源植物极其丰富,当地各民族都有养蜂的传统。
做了多年培训,匡海鸥之前跟NGO组织也有过合作,很多做着做着就没有下文了。
和SEE西南项目中心合作后,他们一起深入社区调研,充分利用项目保护地民族文化传统和人才特点,因人利用,各取所长,最好地达到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生物多样的目标。
SEE西南中心的会员定向捐赠蜂箱,捐一个蜂箱加上养蜂工具平均是300元、配一年4次培训200元,SEE企业家捐赠者最少捐赠10套共5000元,受捐赠的蜂农3年后自愿返回2公斤蜜。
发放的蜂箱是匡海鸥研制的有两项国家专利的活框蜂箱产品,不仅产蜜量高,也利于卫生打理。
和松是维西县塔城镇巴珠村具有影响力的藏族养蜂带头人,这个藏族村的森林覆盖率达到98%以上。
匡海鸥在维西办新式蜜蜂养殖培训时,作为祖辈都养蜂的藏族头人,自己不好意思去培训,他悄悄让儿子先去参加匡海鸥的养蜂技术学习。
通过学习科学的养蜂技术和使用新式蜂箱,2015年他们家的蜂群和蜂蜜产量剧增,发展到300多箱,收入17万元多。
自己致富不忘族人,这是藏族文化的传统。
几年来,和松和匡海鸥成了最好的朋友,常常邀请他给他村里的养蜂人作培训。
和松还利用养蜂收入制作了1000多只蜂箱无偿发给村民,并无偿的提供技术培训。
2014年巴珠村由于不当施用农药,导致全村蜜蜂大量死亡。
和松召集村民并请来匡海鸥做培训和咨询。
当他们知道农药是蜜蜂死亡的直接原因时,和松和村民就决定不再使用农药,坚持利用当地自然生态资源发展生计。
现在全村普遍停止使用化肥和农药,几乎家家养蜂收蜜,不少人甚至学会做王台、育蜂王自己繁育蜂种,在增加收入的同时对当地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近两年,SEE西南项目中心和匡海鸥紧密合作,逐步把养蜂扩展到了白马雪山保护区管理局响鼓箐、白马雪山保护区德钦分局的霞若乡、保护区外滇金丝在云南西藏交界处的羊拉乡,丽江市玉龙县老君山的石头乡、塔城乡、鲁甸乡、九河乡、龙蟠乡,来参加培训的还包括香格里拉市上江乡、虎跳峡镇、金江镇以及大理州、文山州毛王洞的村民,以后还会继续扩展。
“对农民服务不能指望挣钱,也不可能挣到什么钱。
每年4期的培训,村民每人每次3天参加培训的核算成本是500元,包括食宿、交通费用以及专家费用,前后十几天,去年滇西北培训参加的村民4次有360多人,今年春季培训来了500人,参与公益是不收他们的费用的。
”匡海鸥说。
中国市场每年大约产40~45万吨蜜,天然成熟蜜的比率不足1%。
如何让蜂农养好蜂采好蜜,又能让这些蜜成为产品销售出去, SEE西南项目中心和匡海鸥动了很多脑筋。
“三江并流”地区蜜源丰富,所产蜂蜜品质特别好,通过阿拉善会员品尝,反馈相当好。
为了解决广大蜂农的后顾之忧,SEE西南项目中心注册成立了生物科技公司生产“千花觅”,由匡海鸥管控“千花觅”从养蜂、采集、加工的环节:蜂蜜在巢内要封盖45天以上,完全酝酿成熟后方才采集,保证了蜜的成熟度和纯度。
生物产业公司蜂蜜销售获得的资金,扣除成本之后,再全部投入滇西北高山原始森林保育的喜马拉雅蜜蜂养殖。
一个蜂农养40箱蜂,就可以供一个中学生和一个大学生两个孩子读书,养蜂事业还帮助体弱、外出打工体残回来、不便外出打工的当地人获得生计。
蜂农挣到了钱,公司所得利润再返回来继续推广养蜂形成产业链,老百姓的积极性自然就提高了。
“在‘三江并流’区域建立蜂种站一直是我的理想,对保存和繁育喜马拉雅蜂的意义重大。
有了蜂种繁育基地,不仅可以辐射周边为适宜养蜂区域提供蜂种、技术培训和服务,也可以对当地所产蜂产品进行检验。
在阿拉善SEE的支持下,一旦蜂种站进入正常运转,可保障本区域的蜂产业的良性循环。
千万不可小看了蜜蜂,德国科学家弗里希通过对蜜蜂行为和感觉能力的研究而荣获1973年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谈到未来,匡海鸥有些兴奋。
SEE西南项目中心一直极力推进蜂种站的建设。
2016年底,阿拉善SEE西南项目中心和匡海鸥在维西县塔城镇找到了期待已久的喜马拉雅蜂种站建设地——塔城乡迪满小学的旧址成了他们实现梦想的最佳“蜂巢”。
完成改造后,这里将成为一个集科研、育种、培训、检验于一体的蜜蜂科研中心。
以前这里作为喜马拉雅蜂的产地而备被世界瞩目;以后SEE西南项目中心更想和科学家联手,让这里打造成为喜马拉雅蜜蜂种质的诺亚方舟。
蜂种站运营的初始费用首期预计筹款89万元,不出意外蜂种站会在2017年底、2018年初顺利建成。
“在行业内我也不需要刷存在感,在这一带十几年,走入谁家都能混到酒喝、谁见了都真心实意打声招呼,我就已经心满意足。
先后培训了几千名学员,有些人我也记不清。
我所做的一切就是要把喜马拉雅蜂保护起来,通过养蜂让原住民成为环境保护的主力;让保护环境成为他们自觉自愿的行为。
”匡海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