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创新的调研报告(1)

合集下载

关于松原市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调查报告

关于松原市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调查报告

关于松原市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调查报告作者:王涛等来源:《农村财政与财务》2014年第02期吉林省松原市现有人口290万,其中农业人口209万,耕地125万公顷,人均占有耕地0.598公顷。

在耕地有限的条件下,要持续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必须在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上做文章,在发展现代农业上下功夫。

带着这样的问题,市农委、市财政局重点对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问题进行了调研。

一、发展现状近年来,松原市在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上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效。

(一)培育了一批创新主体1.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断壮大。

近年来,我市依托丰富的农业资源,大力培育发展龙头企业,不断扩展农业产业化基地,农业产业化有了长足发展。

到2012年末,全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180户,其中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41户,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39户。

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辐射带动农户24万户。

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地理标志的农产品5个,省级以上农博会名牌65个,吉林省名牌农产品21个。

2.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较快。

到2012年末,我市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达到2544个,同比增长20.7%;合作社成员达到4.5万户,带动农户15万户。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形成了市场连组织、组织连基地、基地连农户,科技为先导、特色为依托、效益为中心的发展格局,促进了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3.种植大户和家庭农场有了很好的发展势头。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机化水平的提高,以及部分农户外迁或常年离乡进城务工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全市规模经营大户呈迅速增长的态势。

据统计,全市现有100亩以上的种田大户13086户,约占全市农村总户数的2.5%,种植面积达217.97万亩,约占全市耕地面积的11.9%。

同2000年比,种粮大户比2000年的1600户增长了7.18倍,经营面积比2000年的24万亩,增长了8.08倍。

有关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有关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有关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色彩和小农意识,不积极寻找发展经济的有效途径。

等、靠、要,得过且过的思想在某种程度上还很存在,缺乏穷则思变的意识和能力。

(六)县委、政府虽然采取了积极的措施,逐年对“三不通”地区实施项目加以解决,但由于资金有限,群众迫切需要与国家投入之间的差距较大,要彻底解决这些“三不通”问题任重道远,就**这样一个大县而言简直就是一个“马拉松”工程,导致群众产生悲观失望情绪,群众依然长期处于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状态。

五、对策与建议(一)建议上级政府一次规划,集中资金,尽快消除。

在做好规划的基础上,通过逐级上报,对我县“三不通”村寨存在的实际困难,能够得到省州的关心和重视,用一段时间尽快集中资金投入建设实施。

解决他们最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使这些地区的群众也能共享建国六十来的辉煌;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共享政府公共财政带来的实惠。

(二)建议各级各部门要把“三不通”村寨作为优先扶贫的对象。

各级各部门要深入到这些“三不通”的民族地区,尤其是边远贫困的少数民族地区调查研究,进一步了解和掌握群众盼什么,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倾听群众的呼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决群众1————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之所需,把党和政府的关怀送到贫困的少数民族地区,实实在在地为他们解决急需解决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否则条件较好和沿线村寨蒸蒸日上,变化较快,边远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山河依旧,面貌未改,形成较大的反差。

(三)扶贫与“扶志”相结合,要从转变思想,更新观念上下功夫。

切实加强对少数民族群众的教育和引导,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思想教育活动,夯实国民基础教育,着力培养民族地区群众自力自强,艰苦创业的精神,广泛发动群众投工投劳,建设一些力所能及的项目,增强群众改变贫困落后面貌的信心。

(四)加强科技培训,大力培育农业产业,不断增加农民收入。

将农业实用技术的普及与推广摆到突出的位置。

各职能部门要从本部门的实际出发,采取有针对性制定出近期和长远的发展规划,把对民族地区的扶持列入优先发展计划,宜林则林,宜畜则畜,多头并进,多方筹资,加大扶持力度。

[农业农村]关于我区农村生产经营体制改革和创新的调查与思考

[农业农村]关于我区农村生产经营体制改革和创新的调查与思考

[农业农村]关于我区农村生产经营体制改革和创新的调查与思考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传递出的最重要信息就是:加快农村生产经营体制改革和创新,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

可以说,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改革和创新,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核心和基础。

为推进我区农村生产经营体制的改革和创新工作,加快培育农村多元化生产经营主体,根据区人大常委会年度工作计划安排和工委的年度工作计划,我们对全区农村生产经营体制改革和创新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关于农村生产经营体制改革和创新的基本情况及主要做法2013年以来,区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按照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加大农村改革力度、政策挟持力度、科技驱动力度,围绕现代农业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优越性,着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

截止目前,建立在土地流转基础上的新型农业规模经营主体,全区的统计数据是:1.专业大户类:专业大户个数达1586个。

其中粮食生产类16个,占专业大户比例%,经营面积万亩,占专业大户总面积比重%;园艺类407个,占专业大户总个数比例%,其中露天生产77个、设施栽培330个。

经营面积万亩,占专业大户总面积比重%,其中经营面积万亩,经营土地面积万亩;养殖类1163个,占专业大户总个数比例%,养殖类经营土地面积占专业大户比例%。

2.家庭农场类:家庭农场达92个。

其中从事粮食生产8个,占比%,对应的经营土地面积万亩,占比%;从事园艺生产的29个,占比%,对应的经营土地面积万亩,占比%;从事养殖的共54个,占%,对应的经营土地面积万亩,占比%;种养结合类1个,占比%,对应的经营土地面积万亩,占比%。

3.地合作社类:土地合作社达l1个。

其中从事粮食生产的2个,占比%,对应的经营土地面积万亩,占比%;园艺类共4个,占比%,对应的经营土地面积万亩,占比%;养殖类共4个,占%,对应的经营土地面积万亩,占比%;种养结合类1个,占比%,对应的经营土地面积万亩,占比%。

农业创新调研报告

农业创新调研报告

农业创新调研报告
《农业创新调研报告》
为了解决农业领域面临的种种挑战,我们进行了一项农业创新调研。

通过深入的实地考察和广泛的访谈,我们发现了一些令人振奋的新趋势和创新实践。

首先,我们注意到了农业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

现代农业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传统种植和养殖,而是借助先进的科技手段实现了精准种植、智能化养殖等新模式。

例如,利用无人机和遥感技术对农田进行精准施肥,不仅提高了作物产量,还减少了化肥的使用量,降低了对环境的影响。

另外,一些农业企业还在智能化设备和大数据应用方面做出了创新,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其次,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也成为了越来越多农民和农业企业的重要课题。

在我们调研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许多有意识地在实践中实施绿色农业的农户和企业。

他们尝试使用有机肥料、生物农药等替代传统化肥和农药,实现了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这些实践不仅改善了农产品的品质,还提高了农民的收入,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另外,农业产业化和农业供应链的创新也成为了农业发展的一大亮点。

越来越多的农业企业开始与农民建立起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实现了从生产到销售的一体化。

这不仅使农产品加工和销售更加规范和高效,还加快了农民致富的步伐。

总的来看,农业创新正成为推动农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我们希望政府和社会各界能够进一步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和绿色生产,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有力的支持。

关于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调研报告

关于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调研报告

关于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调研报告关于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调研报告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要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加快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深入研究新形势下如何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根据市政府有关领导指示,我们联合组成调研组,深入7个县区开展了专题调研,调研组走访了27个规模种养大户、家庭农牧场、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市农业局,定边、清涧县农口单位进行了专题座谈;并赴安微省凤阳县小岗村进行了考察调研。

在实地调查和广泛探讨的基础上,调研组综合、梳理有关部门和基层干部群众的意见建议,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现行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产生的作用及带来的变化近年来,我市认真落实并坚持稳定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这一基本经营制度,在稳定中完善,在完善中积极推进创新。

至2018年底,全市登记在册家庭承包经营农户70.6万户,承包经营耕地面积901万亩。

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实现土地规模经营的实施意见》(榆发〔2018〕15号),以转包、转让、互换、出租、入股等形式,流转承包经营土地108万亩,占承包经营耕地面积11.99%。

定边县作为全国50个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县之一,于2018年启动试点工作以来,按照保持稳定、依法规范、民主协商、因地制宜和地方负责的总体要求,到2018年圆满完成了试点任务。

横山县委、县政府2018年出台《关于加快无定河、芦河沿岸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农业规模经营的实施意见(试行)》,把经营种植农作物100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确定为规模经营主体,优先给予政策、资金、信贷、项目、科技等方面的支持。

米脂、榆阳等县区把推进专业化、规模化生产经营作为抓手,建设了许多专业大村,农民收入超万元村。

关于创新南召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调研报告

关于创新南召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调研报告

县共辖 1 6 个 乡镇 、 3 4 0 个行政村 ( 含 皇路店镇 2 5 个村和石门乡5 个村 ) , 总人口 6 4 . 8 万人。创新南召农业生
产 经 营 体 制 ,必须 围绕 “ 保粮食、 调结构、 促增收、 惠民生” 这一目标 , 牢固树立 “ 三化”协调发 展理念,
党的十八 大报告提出 ,创新农 业生产经营体 制 ,是激发农业生产 经营活力、保障现代农业又好又快 发展的动力之源 ,也是推进现代农 业建设 的核心和基础 。南召县位于 南阳盆地北沿, 地处山区, 土地贫瘠 , 耕地面 积少,基本格局是 “ 七 山一 水一分 田,一分道路和庄园”。全
品牌节组委会评选为 “ 南 阳农业十 大 品 牌 ” ,并 授 予 “ 神 农 奖” 。 2 0 1 4 年 3月, “ 南召玉兰”被南阳 市知名品牌 推进委员会授 予 “ 南阳 知名农业品牌”称号。 4 . 柞 蚕 产 业 持续 发 展。 全 县
现有柞坡 面积 8 . 1 3万 h m 2 , 已 开
同比增长 4 . 2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 到7 5 0 4元,同比增长 1 2 %;农机总 动 力达 到 3 4 万k w,主要 农作物耕 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 7 6 %。概 括起来 ,主要有以下 8 个方面 :
1 . 粮 食 生 产 稳 步 发 展 。 随着 种
级龙头企业 3 家, 市级龙头企业 1 家, 拥有花 木专业合作社 1 6 1 家,花木 生产专业村 4 0 个 ,专业经纪人队伍 5 8 0 0多人 ,年均销售各类苗木花卉 4 5 0 0万株 ,实现 产值 2 6 亿 元 ,销 量位居全 省前列、南阳第一。2 0 1 4 年 ,南召县 高起点规划建 设 “ 一环
精 品 示 范 园 区 的基 础 设施 建 设 。 同

关于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创新的调研报告(五篇模版)

关于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创新的调研报告(五篇模版)

关于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创新的调研报告(五篇模版)第一篇:关于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创新的调研报告南召县对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情况的调研报告创新南召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核心和基础,必须围绕“保粮食、调结构、促增收、惠民生”这一目标,牢固树立“三化”协调发展理念,以“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发展”为中心,坚持保供增收惠民生、改革创新添活力,着力强化农业大项目建设、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培育现代农业体系、健全农业服务网络,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全力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的整合,实现农业生产要素集约化、农业产业化、农民专业化、农区工业化、农村社区化,努力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进一步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健康发展。

一、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体制的发展现状、类型和数量(一)种植业方面近几年来,我县按照战略性结构调整的要求,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形成了以粮食生产为主线,柞蚕、苗木花卉、油料、瓜果、蔬菜及其它作物合理配置,种植、养殖、加工一体化的综合农业产业链条。

全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5万亩,油料25万亩,花卉苗木种植面积10万亩,辛夷栽培面积19.6万亩,农作物总产量42.4万吨,其中,粮食作物总产11.7万吨,油料总产0.7万吨,蔬菜总产30万吨。

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担母种、原原种、原种的生产,供应28个乡村场繁育普种,年平均生产能力1.7万斤左右。

今年我县放养蚕籽1万斤,蚕茧产量350万斤,总产量高于往年。

5、辛夷产业。

目前全县栽培面积已达19.6万亩,主产区涉及小店、云阳、皇后三个乡镇,其它乡镇均有栽植,年产量6000吨,总产量占河南的80%,全国的60%,挥发油含量达4-5%,面积、产量、品质均居全国之冠,素有“天下辛夷第一县”之称。

2000年以后,南召县先后被国家林业局、国家质监总局、省政府及相关部门命名为“中国名特优经济林辛夷之乡”、“原产地保护地域”、“绿色道地中药材规范化辛夷种植基地县”、“河南省中药材种植十大基地县”等。

农业经营体系调研报告

农业经营体系调研报告

农业经营体系调研报告农业经营体系调研报告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变革中。

农业经营体系作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关键,其研究和改革将对未来中国农业的发展方向产生重要影响。

为了更好地了解农业经营体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我进行了一系列的调研和访谈。

本文将对调研结果进行概述。

一、调研背景农业经营体系是指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形式、管理方式、经营模式等的总和。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农业经营体系也在不断的发展和调整中。

为了更好地了解农业经营体系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本次调研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农业经营主体现状及其影响因素;2.农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及成效;3.农业保险的现状及不足之处;4.农业金融的发展现状及其对农业的支持。

二、调研结果1.农业经营主体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调研结果显示,当前农业经营主体主要包括家庭农场、个体农户和合作组织。

家庭农场和个体农户在农业经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由于经营方式、资金和技术等条件限制,其发展面临一定的困难。

而合作组织则成为支持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调研还发现,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受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政策环境。

国家对农业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直接影响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

(2)资源环境。

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需要有优质的土地、水资源等自然资源的保障。

(3)人才培育。

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需要有专业化的人才支持。

2.农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及成效调研结果显示,农业合作社的发展趋势比较明显,其发展形式主要有家庭联合社、专业合作社等。

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对农业经营主体,特别是家庭农场和个体农户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调研还发现,目前农业合作社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成员质量不高。

一些农业合作社成员的专业能力比较低,缺乏经验和知识,影响了合作社的发展。

(2)制度不健全。

当前,一些农业合作社在制度方面存在漏洞和不足,容易产生利益纷争和矛盾。

(3)资金短缺。

一些农业合作社在资金方面存在较大的困难,增加了其发展的风险。

农业创新调研报告模板

农业创新调研报告模板

农业创新调研报告模板一、目标1.1 调研农业领域的创新项目和创新成果;1.2 了解农业创新的发展状况及趋势;1.3 分析农业创新对农业产业发展的影响。

二、调研方法2.1 文献调研: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收集农业创新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2.2 实地观察:参观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了解现场创新项目和技术应用情况;2.3 专家访谈:采访相关农业专家,获取他们对农业创新的看法和建议。

三、调研结果3.1 农业创新项目一:XXXX描述该创新项目的背景、目标、创新内容和应用效果,并分析其对农业产业发展的影响。

3.2 农业创新项目二:XXXX描述该创新项目的背景、目标、创新内容和应用效果,并分析其对农业产业发展的影响。

3.3 农业创新项目三:XXXX描述该创新项目的背景、目标、创新内容和应用效果,并分析其对农业产业发展的影响。

四、调研结论4.1 农业创新对农业产业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4.2 农业创新应注重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应用的结合,加大对高新技术在农业领域的推广力度;4.3 农业创新应积极探索与古老农耕文化的结合,发挥传统智慧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4.4 政府应进一步制定农业创新政策,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更好的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

五、建议5.1 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加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的建设和运行;5.2 加大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力度,提高他们对农业创新的接受能力和应用水平;5.3 加强农业创新成果的宣传和推广,增加农民对农业创新的认知度和积极性;5.4 加强农业创新交流与合作,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共享和互补。

六、参考文献[1] XXXX[2] XXXX[3] XXXX。

关于县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县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县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为了全面了解我县新型农业经营现状,进一步推进我县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工作, 6月上旬,县人大农环工委组织部分县人大代表就我县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情况开展了调研。

调研组一行先后深入部分乡镇、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实地察看,并召开座谈会,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

现就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土地规模经营初具雏形(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三)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尽管我县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推进工作态势良好,但在发展过程中仍然面临一些突出问题,存在着许多薄弱环节,制约着农业转型升级和现代农业的发展。

“十二五”规划中对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出的总体目标是:到xx年,基本建立起制度完善、组织健全、规模适度、运营良好、服务优良、监管到位,可持续发展,与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为积极应对XX市人口老龄化状况,推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近年来,我们对XX市社会化养老情况进行了认真调研、分析和研究,摸清我市社会办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及运行情况,廓清了思路,发现了问题,积极寻找和解决社会化养老工作的发展之路,现将调研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XX市老年人口基本结构和未来五年发展趋势(一)老年人口结构情况。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市现有常驻人口382.32万人。

其中,60岁以上人口达57.35万人,占全市总人口数的15%。

60岁以上城镇老龄人口达20万人,占全市老年人口的34.8%,老龄化倾向凸显。

(二)我市老龄化社会发展特点。

【公文范文】创新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调研报告

【公文范文】创新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调研报告

创新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调研报告近年来,我县在做好土地流转,坚持适度规模经营的基础上,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带头人、涉农企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人才为重点,以提高农民素质和农业技能为核心,以政策扶持为动力,突出机制创新,培育了一批综合素质高、生产经营能力强、主体作用发挥明显的新型农民队伍,造就了一批辐射带动作用显著的涉农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一步推进了我县农业农村发展,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走出了一条创新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探索之路。

一、基本情况目前,我县共发展各类涉农龙头企业55家,组建农民合作社400家,有50亩以上的家庭农场40个、各类专业大户2776户。

全县共培育新型职业农民4.5万人次,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805个。

1、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日益壮大。

一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实做强。

我县始终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重要抓手,以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为平台,通过精心包装农业项目,积极引进外地客商,引导本地工商资本和民营资本向农业产业开发,发展规模效益农业,培育壮大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大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应运而生。

目前,全县共有农产品加工企业55家,资产上千万的10多家,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4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33家。

特别是金农米业集团成功跻身国家级龙头企业,实现了我县国家级龙头企业零突破。

20XX年,龙头企业已实现销售收入28.8亿元,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带动农民增收中发挥着骨干作用。

二是农民合作社发展迅猛。

20XX年4月,绿万佳种养专业合作联社正式成立,该联社通过整合优势资源,在原有的17家合作社、龙头企业、经营服务部等基础上创建而成,有效地改善了当前合作社生产单一、经营粗放、服务环节脱钩、经济效益较低等现状,为农民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和机械化探索出了一条新的途径。

联社现有成员3286人,建立种养基地583个,实现双赢利润8000万元,极大地带动了我县农民合作社的迅猛发展,将千家万户的农民有序带入产业发展轨道,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

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调查报告

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调查报告

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调查报告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调查报告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报告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其在写作上具有一定的窍门。

你还在对写报告感到一筹莫展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调查报告,欢迎大家分享。

一、xx镇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状近几年来,在上级各部门的政策引导下,新型农业项目兴旺发展,成立农民合作社29家,其中种植业18家,畜牧业6家,服务业3家,合作社成员432个,带动农户1100多户。

在类型上,以畜牧业发展为主的专业户数量较多,发展较早,共计36家。

其中养猪28户,年出4700多头,蛋鸡场6座,存栏3.7万只,蛋鸭成员户76家,带动240多户养鸭,年出栏青年蛋鸭300万只,蛋鸭存栏5万多只。

近年来种植业发生了结构性变化,以花卉、苗木为主园艺项目迅速发展,规模经营大户9个,总面积1910多亩,带动农户70多家,改变了种植结构。

我镇积极响应县委、政府号召,大力发展茶叶生产,成立茶叶合作社4家,新增茶叶面积2400多亩;农机服务业与时俱进,近年来外出务工人员较多,土地利用率不高,农机合作社有了用武之地。

通过多种形式流转,农民土地得到了充分利用,劳动强度大大降低,种植质量和产量得到大幅提升,劳动成本降低,农业新技术能充分应用,机械化应用程度较高。

二、土地规模经营现状我镇土地流转形式主要是出租。

所出租的土地一是与农机合作社合作,种植粮食作物;二是茶叶生产;三是苗木花卉的种植。

它们的共同特征是规模小、资金少、农民合作社成员少,流转土地规模小,合作社的作用不能显现,各自为战,没有合力,没有统一的销售网络。

三、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建议对建立家庭农场、土地经营大户要出台政策,给予项目上的扶持,所经营的土地给予补贴,从政策上切实调动土地经营者的积极性,减轻负担,给予优惠贷款的'政策、税收减免政策等,鼓励大户、实业家参与土地经营。

根据我镇实际情况,建议以茶叶、苗木花卉生产为主要发展方向来提高土地利用率,提升土地综合生产能力,解决农业科技棚架,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提高农民收入等,切实让我们的土地通过流转、托管、代管实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关于松原市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调查报告

关于松原市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调查报告

关于松原市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调查报告关于松原市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调查报告作者:王涛等来源:《农村财政与财务》2019年第02期吉林省松原市现有人口290万,其中农业人口209万,耕地125万公顷,人均占有耕地0.598公顷。

在耕地有限的条件下,要持续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必须在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上做文章,在发展现代农业上下功夫。

带着这样的问题,市农委、市财政局重点对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问题进行了调研。

一、发展现状近年来,松原市在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上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效。

(一)培育了一批创新主体1.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断壮大。

近年来,我市依托丰富的农业资源,大力培育发展龙头企业,不断扩展农业产业化基地,农业产业化有了长足发展。

到2019年末,全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180户,其中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41户,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39户。

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辐射带动农户24万户。

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地理标志的农产品5个,省级以上农博会名牌65个,吉林省名牌农产品21个。

2.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较快。

到2019年末,我市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达到2544个,同比增长20.7%;合作社成员达到4.5万户,带动农户15万户。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形成了市场连组织、组织连基地、基地连农户,科技为先导、特色为依托、效益为中心的发展格局,促进了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3.种植大户和家庭农场有了很好的发展势头。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机化水平的提高,以及部分农户外迁或常年离乡进城务工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全市规模经营大户呈迅速增长的态势。

据统计,全市现有100亩以上的种田大户13086户,约占全市农村总户数的2.5%,种植面积达217.97万亩,约占全市耕地面积的11.9%。

同2000年比,种粮大户比2000年的1600户增长了7.18倍,经营面积比2000年的24万亩,增长了8.08倍。

调研报告: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调研报告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调研报告新形势下,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突破就农业论农业的框框,按照大农业的思路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新型农业经营方式,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动农业向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方向发展。

一、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意义农业现代化是指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和手段。

在这个过程中,农业日益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管理方法武装起来,运用现代化发展理念,将农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结合起来,使农业的发展由落后的传统农业日益转化为具备当代世界先进生产力水平的生态农业。

实现了这个转化过程的农业就叫做农业现代化的农业。

新形势下,必须更加重视农业、稳定农业。

农业农村是调节劳动力就业波动的“蓄水池”,是扩大消费新的增长点。

只有持续不断夯实农业基础、巩固发展稳粮增收好形势,稳定农产品供给和价格,才能为适应新常态稳定市场信心。

二、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存在的问题(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不均衡、经营管理不够规范以XX县为例,全县禽畜饲养大户及专业合作社、蔬菜水果种植大户及专业合作社、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较多、规模较大、实力较强,但种粮大户及专业合作社、家庭农牧场、农机合作社等数量较少、规模较小、实力较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不均衡。

有的经营主体产品外销没有专门的运销团队,缺乏自主品牌;各主体之间联系松散,缺乏合作共赢理念,无法定期组织开展活动。

专业大户和家庭农牧场、专业合作社多处于单打独斗状态,缺乏有效的组织,缺少沟通联合,优势不能互补,难以形成合力,缺乏抵御风险的能力。

(二)从业人员专业素质有待提高劳动力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持续转移,农村劳动力呈老龄化趋势。

经营主体管理者在经营管理、市场分析、协调调度、政策导向等方面缺乏一定经验,缺少能独立自主操作一个公司和带动一个基地乃至一个产业发展的人才。

农业经营体系调研报告

农业经营体系调研报告

农业经营体系调研报告近年来,____县立足山区县情实际,以现代农业园区为突破,引领现代农业实现了跨越发展,但农业产业化整体水平不高、比较效益偏低等问题依然存在,要在发展质量和速度上补齐农业现代化这个短板,现阶段必须深化农业农村体制机制改革,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现就该县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情况做如下分析。

近年来,我县坚持以“循环发展、富民强县”为主题,以统筹城乡发展为战略抓手,以“稳增长、保民生、促改革、优环境、维稳定”为主要任务,注重打基础谋长远,注重保障改善民生,注重推进改革创新,实现了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一)以畜禽养殖为重点,创新农业经营方式。

随着农村劳动力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持续转移,农业劳动力呈现老龄化、妇女化、低文化趋势,劳动生产率低下,农业集约化、规模化水平偏低问题,农户家庭经营大多属于分散经营,仍存在着“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

针对这一突出问题,我县结合职业农民塑造工程和“雨露计划”培训工程,制定下发了《新型职业农民扶持奖励办法》,明确了培育对象、目标、方式、内容、实施步骤和具体措施,鼓励农村存量劳动力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率先在陕西省职业农民示范点明星村开展了以明星养猪合作社为带动的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按照“品种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处理无害化”的要求,坚持“优质、生态、安全、高效”的发展定位,鼓励以家庭为单位发展生猪产业,并积极引导强村大户、合作社、龙头企业采取承包和流转的方式集约土地,规模化发展生猪“百千万”工程和肉牛、肉羊及蔬菜、中药材产业,发挥“建一个组织,兴一个产业,活一方经济,富一批群众”的作用。

同时,政府制定出台了最低保护价政策,建立合同约定、订单养殖、订单收购、“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长效机制,保护了生产经营者的基本利益不受损失。

据统计,截止20XX年7月,全县在工商局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64 家,成员总数 3XXX人,注册资本3XXX万元。

新型农业经营情况调查报告

新型农业经营情况调查报告

新型农业经营情况调查报告
报告内容:
1. 调查目的和背景
- 对新型农业经营情况进行调查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当前农业经营形势,并为政府和相关行业提供决策依据。

- 调查背景包括农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以及新农村建设等相关政策和措施。

2. 调查方法
- 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调查。

- 选择不同地区和农业类型的农户作为调查对象,涵盖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和农村旅游等不同方面。

3. 调查结果
- 农业产量和收益
- 大部分农户的产量和收益有所增加,但仍存在一定的差异。

- 有些地区和农户由于种植和养殖技术落后,产量和收益增长缓慢。

- 农技服务和培训
- 多数农户表示通过农技服务和培训获得了种植和养殖技术的提高。

- 但也有一部分农户认为农技服务和培训的覆盖面不够广,需要加强。

- 农产品加工和销售
- 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较快,农产品深加工和品牌建设有所提高。

- 农产品销售面临着市场需求和价格波动等挑战,需要更多的销售渠道和市场开拓。

- 农村旅游
- 农村旅游作为新型农业经营的一种形式,吸引了更多的农户参与。

- 但一些农户认为旅游规模和服务品质还有待提高。

4. 调查结论和建议
- 新型农业经营在提高农户收入和农业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 需要加强农技服务和培训,提高农户的生产技术水平。

- 加大对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的支持力度,加强市场监管和品牌建设。

- 提升农村旅游规模和服务品质,促进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

以上是新型农业经营情况调查报告的基本内容,具体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创新的调研报告(1)南召县对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情况的调研报告创新南召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核心和基础,必须围绕“保粮食、调结构、促增收、惠民生”这一目标,牢固树立“三化”协调发展理念,以“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发展”为中心,坚持保供增收惠民生、改革创新添活力,着力强化农业大项目建设、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培育现代农业体系、健全农业服务网络,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全力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的整合,实现农业生产要素集约化、农业产业化、农民专业化、农区工业化、农村社区化,努力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进一步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健康发展。

一、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体制的发展现状、类型和数量(一)种植业方面近几年来,我县按照战略性结构调整的要求,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形成了以粮食生产为主线,柞蚕、苗木花卉、油料、瓜果、蔬菜及其它作物合理配置,种植、养殖、加工一体化的综合农业产业链条。

全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5万亩,油料25万亩,花卉苗木种植面积10万亩,辛夷栽培面积19.6万亩,农作物总产量42.4万吨,其中,粮食作物总产11.7万吨,油料总产0.7万吨,蔬菜总产30万吨。

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八个方面的成就:1、粮食生产实现恢复性发展。

从2007年开始,粮食保持连续增产的良好势头。

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增加,单产连创历史新高,总产快速增加。

预计今年粮食产量有望达到13万吨。

2、油料作物增长势头迅猛。

2007年以来,受市场价格的逐步提升,我县花生种植规模不断扩大,由最初的15万亩发展到目前的25万亩,总产约10万吨。

与此同时,随着种植技术的更新,先进技术的广泛推广应用,蔬菜、水果、蚕茧等经济作物单产不断增加、总产逐步提高。

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保持协调发展,这在历史上也是不多见的。

3、花卉苗木产业。

近年来,全县苗木花卉种植面积达到10万余亩,主要以玉兰系列,桂花、五角枫、黄栌、紫薇、木瓜等为主,达200多个品种,从业人员5万多人,各类园林专业公司38家,花卉苗木专业合作社74家,苗木花卉专业生产村45个,专业生产队伍3800余人,2012年销售额突破6.8亿元。

4、柞蚕产业。

一是产业发展已成规模。

我县现有柞坡面积121.8万亩,可开发利用面积105万亩,占全省可利用面积的53%,柞茧产量占全省的80%,全县除皇路店、城关两镇外,其他14个乡镇都有面积不等的蚕坡。

目前,从事柞蚕生产的行政村有262个,蚕农2万多户。

其中,经县委、县政府命名授牌的柞蚕专业村有15个,柞蚕重点生产村年人均收入达4000元以上,成为山区群众收入的重要来源。

现有国有蚕场3家,承担母种、原原种、原种的生产,供应28个乡村场繁育普种,年平均生产能力1.7万斤左右。

今年我县放养蚕籽1万斤,蚕茧产量350万斤,总产量高于往年。

5、辛夷产业。

目前全县栽培面积已达19.6万亩,主产区涉及小店、云阳、皇后三个乡镇,其它乡镇均有栽植,年产量6000吨,总产量占河南的80%,全国的60%,挥发油含量达4-5%,面积、产量、品质均居全国之冠,素有“天下辛夷第一县”之称。

2000年以后,南召县先后被国家林业局、国家质监总局、省政府及相关部门命名为“中国名特优经济林辛夷之乡”、“原产地保护地域”、“绿色道地中药材规范化辛夷种植基地县”、“河南省中药材种植十大基地县”等。

6、区域化生产格局初步形成。

优势产品生产在空间上日益集聚,出现了一批独具特色、优势明显的专业化生产区域。

如以崔庄、白土岗、南河店、四棵树等乡镇广泛种植水稻,皇路店、太山庙、石门、城郊、南河店等乡镇大力发展花生种植。

云阳、皇后、小店主产辛夷,区域化优势逐步彰显。

7、发展方式转变取得新进展。

通过积极推进资源集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发展,种植业发展方式正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优良品种应用面积进一步扩大,农业科技新产品的投入进一步提高,既节本增效,又保护了生态环境,农产品农药残留得到有效控制,产品质量安全状况进一步改善。

8、种植业功能日益拓展。

一方面,种植业作为农业的基础产业,保障有效供给、促进农民增收等功能得到进一步强化。

另一方面,种植业在生态保护、观光休闲等方面的功能日益显现。

在我县云阳、留山、城郊、四棵树等乡镇,休闲观光农业已成为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

(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目前,我县共有农业产业化集群2个、龙头企业9家(省级2家、市级7家),农产品加工企业52家,涉及粮食、蔬菜、油料、柞蚕、中药材及生猪养殖等诸多方面,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联结了我县大多数辛夷种植户和柞蚕养殖户,带动我县农业产业逐步发展壮大,对我县蔬菜、粮食及养殖行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据了解,我县相关农产品总产量大多无法满足这些龙头企业的需求,需要从周边县市调入。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以来,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呈现出发展速度快,分布范围广,合作领域宽,服务内容多的可喜局面。

截止目前,我县共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285个,涉及到农、林、蚕、牧、水产养殖等农业的各个方面。

流转土地2万余亩,其中种植业178个,养殖业67个,加工类和信息服务类40个。

种植业中,花卉苗木合作社74个, 花生合作社35个, 林果业合作社36个, 蔬菜生产合作社8个, 其他合作社25个;养殖业涵盖比较广: 养猪18个, 养牛8个, 养蚕8个, 养鱼6个,还有养鸡养鸭养蜂及其他养殖类合作社27个。

合作社的成立和发展,为提高我县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参与市场竞争能力、促进农民增收、为我县建设现代化农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四)家庭农场家庭农场因其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所以它被认为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农业生产中最可靠、最有效率的经营模式,它天然解决了农业生产中的合作、监督、激励机制及农产品追溯问题。

目前,我县家庭农场的经营组织模式已有雏形。

在农村,一些市场嗅觉敏锐的农民,通过将那些撂荒的土地成片流转过来,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经营苗木花卉、花生种植等,并以此作为家庭的全部收入来源。

但是家庭农场的发展还处于萌芽状态,存在着流转土地难、初期投入大等问题,其进一步的发展有待时间的考验。

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经过几年的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在现代市场竞争中的优势逐步凸显,人们逐步认识到了只有组织化、规模化、专业化的进行农业生产经营,才能适应现代化的市场竞争,才能抵御现代的市场波动风险。

在先行者的尝试过程中,也遇到了一系列新的问题。

(一)资源约束日益趋紧。

在我县,耕地和水资源一直是制约农业生产发展的突出问题。

我县耕地总量是46.65万亩,人均耕地不足0.9亩,而且2/3为中低产田。

随着近几年农业生产的不合理发展,土地出现养分失衡、肥效下降、退化严重等一系列问题。

(二)农田水利设施缺乏,抵抗灾害能力弱。

我县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据统计我县粮食每年因灾损失达120万公斤。

单气象灾害方面,农作物每年因干旱、洪涝、低温冻害等平均受灾达2万多亩。

与此同时,我县缺少农田水利设施,现有的也已年久失修,无法起到应有的防灾减灾作用。

由此致使农田遇旱不能浇,遇涝不能排,农作物受灾后不能及时减灾,进一步放大了灾害的影响。

(三)劳动力素质不高,科学技术推广应用不足。

在农产品需求总量不断增加,土地却不能增加的现状下,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的集约化水平。

然而现状却是已成熟的技术集成配套不够,推广转化应用的也不足,加之我县农民文化程度普遍较低,且大量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整体劳动力素质下降,进一步影响了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

(四)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低,抵御市场波动风险能力弱。

我县共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285家。

其中省级示范社2家、市级示范社16家、县级示范社22家,共带动农户5万多户,但相对于全县13万户农业家庭而言,我县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创新尚处于起步阶段。

例如我县有花生种植户约5万户,种植花生25万亩,但花生专业合作社只有35家,入社户数为412户,种植花生7000亩左右,组织化程度仅为0.8%,合作社经营土地仅占花生种植总面积的的2.8%,有1家花生深加工企业;粮食合作社只有10个,有1家粮食深加工企业;蔬菜合作社仅为8个。

(五)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发展中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制约。

一是基地建设相对滞后,成为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二是产业链条不长,两头发展不够,特别是连接农户的机制上,还没有解决好利益分配机制;三是资金紧缺,对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压力;四是生产的产品质量和档次不高,很难进入高端市场,缺乏科学合理的引导机制,核心竞争力有待提高;五是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偏低,各类专业合作组织有待进一步发展;六是农业科技成果的利用,转化供求结构性矛盾突出。

三、创新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和完善机制的建议发展的需要,市场的需要,解决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三农”问题的需要,都要求我们尽快改变发展思路,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解决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遇到的这一系列问题。

结合我县县情,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加大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推进高标准粮田建设。

我们要按照国家提出的确保2020年耕地面积不低于18亿亩的目标,落实和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进一步划定高标准永久性粮田“红线”,确保全县基本农田总量稳定在46.65万亩以上。

在此基础上,以“百千万”高标准粮田建设项目为依托,积极争取项目,整合资金投入,大力推进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土地综合治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加快水、电、路、林、网综合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步伐,尽快将我县农田改造成高产、稳产、可持续利用的高标准粮田。

(二)加大培训力度,加快新技术的配套推广应用,提升科技对农业的支撑能力。

加大农民技能培训力度,继续实施“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就业计划”、“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巩固退耕还林成功科技培训”,培养出一批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新型农民。

同时,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的集成配套应用,进一步提升良种覆盖率,提高科学技术入户率,降低农业综合生产成本,最终提高农民农业方面的收入,凸显出科技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支撑作用。

(三)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提升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组织化程度。

我县当前的农业生产经营体制造成了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难以应对市场波动风险。

因此,农业的进一步发展需要把分散的农户通过市场机制重新集中起来,提高农业生产的集约化水平,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创新。

1、农民专业合作。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改革的方向之一,在发展上还需要各方面的政策扶持:一是在土地流转方面,建立完善的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处体系,解除合作社流转土地的后顾之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