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互动及共享的关联研究

合集下载

基于移动学习的深度学习研究

基于移动学习的深度学习研究

习者 的高级思维 , 引导学 习者进行 更深层 次的学 习, 能 恰
解 决 移 动 学 习 面 临 的 浅层 问题 。 因此 , 文通 过 分 析 移 动 本 学 习 中浅 层 学 习 的 成 因 , 针 对 这 些 问 题 提 出 相 应 策 略 , 并
浅 层 学 习 是 一 种 机械 式 的学 习方 式 , 习者 被 动 地 接 学
种 新 的 互 动 方式 , 现 了学 习 者 与 情境 之 问 的互 动 。 实
了一种崭新的学 习形 式—— 移动学 。移动学 习足移动
通信技术与移动计算技术在教育 中的应用 , 它为信息时代
的 学 习 和 终 身 学 习 提 供 了 条件 。作 为 一 种 新 型 的 学 习 模
() 3 交互快捷性 。移动 学 习以群 体协 作 和个体 探究
2 改 善 移 动 设 备 . 改善 移 动 设备 首先 要 调 整 显 示 屏 的 尺 寸 , 使屏 幕 能 尽 可 能 地 满 足 学 习 者 的 需 要 , 学 习 者能 轻松 、 快 的学 习 。 让 愉
响 。 而 移 动 设 备 本 身 存 在 许 多局 限 , 此 也 必 然 导 致 学 习 因
仅能评价出教 育功能 的实现程 度 , 更能促进学 习者 的积极
学 习 。 在 移 动 学 习 中对 学 习者 的学 习进 行 评 价 , 反 思 他 能 们 的 学 习 方 法 和 学 习 成 果 , 养 他 们 的 学 习 自主 性 和 自信 培
目前 , 大部分人都认为移动设备 , 如手机 、 携式 电脑 便
( ) 习 便捷 性 。移 动 学 习 用 手 机 、 携 式 电腑iP A 1学 便 、D 等作 为 学 习 工 具 , 便 且 易 于 携 带 ; 动 学 习 可 以 在 任 何 方 移

移动学习:拓宽学习的途径——移动学习的现状与趋势

移动学习:拓宽学习的途径——移动学习的现状与趋势



这 是 课 内应 用 手 持 式 设 备 的范 例 e

8
中国 信 息技术教 育
20 08

03
维普资讯
塑 ! 呈 ! : : I目 目 ¨ ! ! cl — _ nI I l
李玉顺 马 丁 北 京师范 大学教 育技术 学院
在 大 学 领 域 ,研 究 工作 关 注 在实 验
移动学习 的发 展现状
上个 世 纪 9 年 代 初 ,人们 开 始 0
同先前的 网络学习 (- e r ig e L a nn )
特性 相 比较 , 移动 学 习具有 独特 性 : ①提 供 随时 随 地 的 学 习环 境 。 学 习
维普资讯
本专 题 包含 以 下 内容
1
.:Biblioteka 移 动学 习 的现 状和趋 势 介 绍 了移 动 学 习 这


领域 的 现 状 和 发 展 趋 势 指 出 移 动 学


习 提 供 了 随 时 随 地 的学 习环 境
2


正 在 融 入 主 流 学 习 方式
— —
的移 动学 习研 究是 在 7 年 级开 设 、8
短 信, 进行 WAP 访问 , 为大学生提
20 .3 中国信息技 术教育 9 080
维普资讯
I I日 l 1 l ¨
Ii塑 堡 垒 ! ! ! : I ! ! ! : ! l 坐 皇
供 个性 化 学 习服 务 ;瑞 典 Va j 大 x0 学 C N ts 目为学 生开 发 了一 套 — oe项 C Noe软件 支持 学 生移 动 协 作学 — ts
习 ,尤 其 是 协 作知 识 建 构 ;哈 佛教 育 研 究生 院 HDUL 目 ( 0 3 ~ 项 20 年

基于工作的移动学习模式研究

基于工作的移动学习模式研究

基于工作的移动学习模式研究作者:蔡晓平来源:《电化教育研究》2013年第05期[摘要] 使用手机为基础的移动设备在以工作为基础的教育与培训环境中具有重要的吸引力,本文从基于工作的移动学习的概念出发,分析其在工作、学习环境中的特点,并与传统的移动学习方式进行比较,得出基于工作的移动学习在创建和共享学习内容、连接学习和工作、建构个人和社会的学习形式、跨越正式和非正式场合的教育以及综合社会认知、社会文化和建构主义学习观点等方面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

[关键词] 基于工作的学习;个体发展;社会认知;社会文化;建构主义[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作者简介] 蔡晓平(1971—),男,广东揭阳人。

副教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信息化教育与传播研究。

E-mail:caixp@。

一、前言随着移动学习概念的提出,通过使用手机等移动设备开展学习活动,在专业学习领域和以工作为基础的教育领域引起专家极大的研究兴趣。

从开始的概念研究,到后来在学习中使用移动设备,研究的重心总是落在技术使用,如研究如何使用移动设备将系统知识有效地展现出来并应用于学习和个体能力发展,或者是试图将现有互联网上的学习内容搬迁并使之适应到小屏幕的移动设备上。

[1]本研究将以基于工作的移动学习概念出发,探讨移动学习在正式和非正式的工作环境中的特点。

使基于工作的移动学习可以为学习者职业生涯过程中的不同阶段的学习情况和学习形式提供连接与跨越,为学习者的终身学习和职业学习提供支持。

二、基于工作的移动学习的概念与特点(一)概念基于工作的移动学习是属于移动学习的一种类型,从其过程来看,是指在不断变化的、新的、跨越式的工作环境中,通过移动设备进行不断的学习,从而获得工作所需要的知识。

[2]该定义的应用范围广阔,这里的“工作”指的是动态性质的工作,如为了增强工作的基础教育,包括正规教育、非正式进修等,或者说不同程度的学习环境。

同时,它也可以指职场中学习和一系列以正规教育为基础框架的学习,如高中、大学、职校或技校学习等。

e-learning分享:让学习无处不在:广东移动U-Learning学习管理系统规划项目实践

e-learning分享:让学习无处不在:广东移动U-Learning学习管理系统规划项目实践

让学习无处不在:广东移动U-Learning学习管理系统规划项目实践近年来,随着e-Learning 的深入应用以及M-Learning 、Web2.0等新兴学习技术的兴起,人们开始对信息技术辅助学习有了新的思考。

一种不受时空限制、可整合更多学习技术并具有更先进的学习理念的模式——U-Learning开始浮出水面,倍受人们的关注。

U-Learning ,即UbiquitousLearning,泛指无处不在的学习。

正当人们思考何为U-Learning、如何应用U-Learning时,中国移动广东公司再次走到了时代的前沿,经过近一年的准备,公司已开始全面实施推广U-Learning,广东移动U-Learning项目的实施开创了U-Learning在组织中应用的先河。

一、背景广东移动实施U-Learning项目的动因包括内、外两个方面。

首先,从内部因素来看,广东移动在内部培训上与国内同类企业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即,培训即时性不够、培训资源利用不足、培训覆盖面有限、重培训,轻学习以及学习资源的重复投资等等;从外部因素来看,广东移动身处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新的学习方式、学习技术层出不穷,特别是广东移动作为国内省级移动通讯运营服务商的领头羊,如何利用自身优势在企业内部培训中更好地发挥移动学习(M-Learning)与电子化学习(e-Learning)的价值,已经成为摆在广东移动培训部门之上的新课题。

总之,在这样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广东移动必须采取与时俱进的策略,构建新的学习体系,以满足广东移动人才发展的需要。

于是,U-Learning项目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广东移动U-Learning项目并非一帆风顺。

首先,面临的是U-Learning战略定位的问题,U-Learning是否就等同于e-Learning与M-Learning、面授培训等又有怎样的关系?在广东移动内如何架构能够体现特U-Learning先进性的学习体系?很多问题都不仅仅是广东移动内部的问题,而是在整个业内多年来悬而未决,甚至广存争议的问题。

移动终端下开放学生学习现状调查研究—以黔东南开放大学学生自主学习现状为例

移动终端下开放学生学习现状调查研究—以黔东南开放大学学生自主学习现状为例

移动终端下开放学生学习现状调查研究—以黔东南开放大学学生自主学习现状为例摘要:党的二十大指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

目前,全民终身学习的社会氛围正在形成,特别是5G运用以来,移动终端不限地点,不限时间的便捷特点让学习者更加青睐。

开放教育作为成人教育的重要模式,目前在基层依然深受广大自学者的喜爱。

开放教育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理念。

那么,目前开放学生使用移动终端学习的状况如何?哪些因素影响着开放学生对学习的不同态度?本文通过对黔东南地区开放学生的调查,试图探索出移动终端下开放学生自主学习的基本特点。

关键词:开放教育移动终端自主学习一、引言“不能识别现代社会符号的人;不能使用计算机进行学习、交流和管理的人。

”这是联合国新定义的文盲标准。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也曾说:“信息产业革命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革命,也是人类几百年才有的一次机遇。

”移动媒介作为现代传播主体彻底改变了人们获得信息的方式。

手机等移动终端在现实社会中的迅速推广,正在逐渐改变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状态。

在中国目前移动网络的5G已得到广泛应用,手机、ipad、平板、手腕电脑等移动终端的功能也越来越强大。

随着移动网络的逐渐升级,移动终端特别是手机性能的极大提升,便利的手机网络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离开电脑。

“手机当做电脑用,电脑当做电视用,电视当做摆设用”正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作为现代远程教育的主体,开放大学也应该与时俱进。

那么,充分了解和深入分析当下开放学员对移动学习的看法和需求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所以,结合当下移动网络的发展趋势和开放本身的教学特点,对当下开放学生利用网络学习的现状和需求做一个摸底及探索开放教育模式的改进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

从现有资料来看,国内对开放学生移动终端下的学习研究尚不多,一些零散的研究也还不够系统和具体。

探析移动学习的优势和发展中存在问题

探析移动学习的优势和发展中存在问题

随着移动计算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快速地发展,一种新的学习方式移动学习(M-learning)正逐渐进人们的视野。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学习者对学习时间的要求越来越高,经常在晚上或周末学习,在课堂之外的其他地点如办公室、公交巴士、地铁、机场候机时进行随时随地学习,然而移动学习的广泛应用使得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学习资料,并利用一切空闲时间进行学习成为可能。

虽然移动学习有其随时随地、便捷性、学习内容的碎片性等优势,但是,移动学习在学习的应用过程中,依然存在很多诸如移动学习资源缺乏,应用软件不兼容,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制约着移动学习的发展。

一、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所有学习行为都有一个心理动机,移动学习是一种碎片化阅读方式,它的动机是建立在把零散时间积攒起来,经过一定量的零散信息、知识摄入,从而完成一个系统的知识结构,正如面对一堆看似杂乱无章知识碎片,经过每天一片、一点的摄入和积累,最终会形成一个完成的知识拼图一样。

因此从心理学上讲,阅读是出行、户外等活动行为过程中的兼得,零散时间、点滴内容,因此阅读心理状态是轻松的,是在没有压力的过程中实现的,甚至是娱乐化伴随阅读全过程[1]。

二、移动学习的优势关于移动学习的定义如今还没有定论,但是目前比较广泛认可的一个定义是:利用无线移动通信网络技术以及无线移动通信设备(如移动电话、个人数字助理PDA、PoCk-etPC等)获取教育信息、教育资源和教育服务的一种新型学习形式。

移动学习的目标就是希望学习者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学习任何内容[2]。

1、学习的随时随地性移动学习以其在学习的场所,学习的时间和学习内容的领域都具有随意性,让。

学习者突破现实情境教学中表现出的限制和不足。

对于学习者的学习场所来说,移动学习主要是在非正式场合的学习,可依据学习者的需要在任何地点展开学习;对于学习者的学习时间来说,由于学习者更多地把学习当做非主流学习方式,是非正式场合下发生的,因而学习的时间不确定,需要按照学习者的空闲时间进行;对于学习者的学习内容的领域来说,他们除了关心的正式的课堂学习之外,还关注拓宽视野和增长知识的内容,如相关考试、实事新闻等,都是按学习者需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任何内容进行学习。

移动学习

移动学习

解决的问题
云计算技术的出现,为这些问题提供了很好的解决之法。云计算下,所 有的数据存储和处理都将在“云”端的计算机群进行,其强大的计算能 力不但使处理速度要比个人计算机快很多,而且还能完成一些个人计算 机无法应付的数据处理任务。由于所有的数据处理都在“云”端进行, 学习者只需通过浏览器便可进行类似于在个人计算机上的一切操作,如 一些应用程序的安装和使用等,所有这些操作都无需硬件系统的支持, 因此对移动设备除运行浏览器本身所需计算能力以外无任何别的数据处 理要求,而这样的要求,普通的手机就可以胜任。正如比尔·盖茨1989年 在谈论“计算机科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时”时所说的那样:“用户只需 要640K的内存就足够了”。从使用者角度来讲,云计算将带来硬件的死 亡。而且,现在的PDA正向着电脑和手机融合的方向发展,其内置的操 作系统和支持HTTP协议的浏览器,将为用户提供更完善的浏览器功能。 通信方面,目前第三代无线移动通信(3G)技术正快速发展,其到来后 将带来2Mbps的数据传输速率,将更好的为移动设备和“云”端的无线 通信服务。
特点
1.形式上是移动的 2.内容上是互动的 3.实现方式必须是数字的 4.易受干扰的 5.个性化和情绪化的过程
认识
对于移动学习的认识,主要有以下三种: 第一,将移动学习理解为远程学习的一种形式。如远程教育学家戴斯蒙德·基 更(提出远程学习、数字化学习和移动学习是远程教育的三个发展阶段的观点。 第二,认为移动学习是数字化学习的扩展,学习内容与数字化学习相同,只 是信息与知识获取方式借助于移动通信设备和网络。如欧盟《数字化欧洲行动研 究计划》中特别开展的一项名为“mobilearn行动”的移动学习专项研究计划中 对移动学习的界定。 第三,从认知与学习的角度来开展研究,认为从内容和形式方面看,移动学 习与数字化学习、网络学习没有本质的差别,但是移动学习的移动性、情境认知 的特点,使其成为一种全新的学习技术和方式。如英国伯明翰大学移动学习研究 小组的观点。

活动理论指导下的移动学习共同体建构

活动理论指导下的移动学习共同体建构

共 同体是共享客体 的若干个体的组合 ; 工 活动 理论从 2 O世 纪二 、 三十 年代发 展 至今 经历 化为结果 ; 了 3个阶段 , 第一代 活动理 论 以维果斯基 ( V y g o t — 具包括物质工具或心理工具 ,是将客体转化为结果
s k y ) 的 中介 ( Me d i a t i o n ) 思 想 为核 心 。维 果 斯 基受 巴 的过程 中用 到 的所 有事 物 ;规则是 在 活动 过程 中对 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影响,认为在人类行为刺激和 活动进行约束 的规定和惯例 ;分工则是活动过程 中
习 目标 的网上 多功 能 、 立 体化 的学 习空 间建 构 。 移动 式形成活动理论 , 被称为第二代活动理论 。 第二代活
学习共同体使学习者不受时间、 地域限制 , 有效地扩 动理论强调个体在与他人在互动合作中完成活动的 展了学习空间, 有利于学习者 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 过程。 同时, 有助于增强学习者 自信心 , 克服学习焦虑 , 激
工具
工 具
规则
客摔 3
图1 有 部 分 共 享客 体 的 两 个 活 动 系统 的交 互 ( Y r j O E n g e s t r O m, 2 0 0 1 ) ’ 】
论 注重 活动 与活动 之 间的交互 性 ,提 出了两个 活 动 个体 , 学习也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的获得过程。 随着移
( 二) 学 习共 同体
劳动力 的分工 、 学习活动的规则 学 习共 同体 ( L e a r n i n g C o m m u n i t y ) 是指“ 一群 有 习主体的学习动机 、
着 共 同 的 目标 、 观念 、 信 仰 的人 , 在 相 互 协商 形 成规 和社会情境的改变等诸多因素。学习共同体 中的协 则 的规 范和分 工下 , 采取适 宜 的活动 方式相 互 协作 , 作与分工尤为重要 ,社会性学习已成为一种学习范

未来教育:数字化时代下的创新学习模式

未来教育:数字化时代下的创新学习模式

未来教育:数字化时代下的创新学习模式1. 引言1.1 概述未来教育: 数字化时代下的创新学习模式,是针对数字化时代对教育产生的深远影响而展开的研究。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数字化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传统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旨在探讨数字化时代下创新学习模式的特点、应对教育变革的挑战与机遇,以及对未来教育发展的启示和展望。

1.2 背景介绍数字化时代正深刻地改变着人们学习和获取知识的方式。

传统课堂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学生对于个性化学习、互动式教学和跨界融合课程等需求。

随着移动设备、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技术迅猛发展,数字化教育正在成为可能,它将给学生提供更灵活、多样化、互动性强的学习方式。

1.3 研究意义随着全球经济竞争日益激烈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数字化时代下的创新学习模式将为学生提供更多机会实现个人潜能的发展,并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同时,教师将通过数字化技术获得更多资源和工具,提升教育水平和教学效果。

此外,围绕数字化时代的教育变革还将催生新兴产业和就业机会。

通过本文的研究与分析,我们将对未来教育趋势有更深入的了解,并针对应对教育变革、推动创新学习模式落地实施等方面提出一些建议和措施。

这些观点和思考对于政府、教育机构、教师、家长以及相关从业人员在制定教育政策和进行教育改革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2. 数字化时代下的教育模式2.1 教育与数字化技术的结合在数字化时代,教育领域也面临了巨大的变革和机遇。

数字化技术为教育提供了全新的可能性,使得传统的教学方式受到了重大影响。

教育与数字化技术的结合可以实现信息共享、在线学习和个性化辅导等创新功能。

首先,通过数字化技术,学生们可以轻松访问各种教育资源,如电子书籍、在线课程和学习工具。

这样的无限访问性为学生们提供了更广阔的知识获取途径,并打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

其次,数字化技术还为教师们提供了更多有效地进行远程教学和在线交流的方式。

移动学习

移动学习

上述理论有一些共性,即强调学习环境、学习资源、概念建构、 活动、经验及通信与交流。这表明,学习理论明显地从传输 及行为主义范式转向建构主义和社会认知范式,将主动的学 习者置于学习活动的中心(JosieTaylor,2002)。社会认知学习 理论认为,学习发生在一定的社会境脉中,概念的建构与重 构并不仅仅发生在个人层次上,协作式小组工作及与伙伴的 交互活动将更有助于学习者概念形成及认知图式的建构 (Rogers,2002)。因此,学习不仅是学习者掌握学习内容的过 程;本质上,学习更是一种通信交流的过程。
4.活动学习
活动学习是指在实践活动中的学习,即以问题为中心组成学习 团队,在外部专家与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帮助下,通过主动学 习、不断质疑、分享经验,使问题得到解决。 活动理论是活动学习理论的主要思想来源。活动理论认为,自 觉的学习和活动是完全相互作用和彼此依赖的(我们不可能不 假思索地行动,也不可能有缺乏行动的思索)。学习不是传输 的过程,也不是接受的过程。学习需要有意图的、积极的、自 觉的、建构的实践,包括互动的意图、行动、反思活动 (Jonassen,2000)。
经验学习理论强调抽象思考、实践活动、形成经验与反思观 察的重要性,并指出四个部分互动并螺旋式上升是有效学习 的基本特征。在抽象思考与实践活动中,都需要大量的知识 与信息做基础,否则,思考将变成胡思乱想,实践也会成为 一种脱离了知识与科学的蛮干。利用移动学习技术,在抽象 思考与实践活动过程中方便、及时地获取所需的知识与信息, 将极大地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
2.情境认知与学习
20世纪90年代以来,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依赖其深刻广泛的理论 基础,超越了传统的、基于心理学的情境观,并从人类学、批判 理论、生态学与政治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中反思自身的发展,进 而成为90年代学习理论领域研究的主流(王文静,2002)。维果茨 基的社会建构主义是情境学习理论的关键思想(Lave,1990)。教 育心理学的情境认知理论与人类学的情境学习理论虽然采用不同 的术语进行表述,但他们都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一定的社会 文化情境,在与学习环境的互动中自我建构意义、身份的活动。 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将学习者隐喻为“认知学徒”(Cognitive Apprentiee),重视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的学习,强调通 过“活动感知”(Active Perception)为学生建构学心。

教案中的学习关系与互动

教案中的学习关系与互动

教案中的学习关系与互动在教学过程中,教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指南。

教案不仅要清晰地反映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还需要注重学习关系与学习互动的设计。

本文将探讨教案中学习关系与互动的重要性,并提供一些设计教案的方法。

一、学习关系的理解学习关系是指学生与教师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

良好的学习关系能够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参与和合作精神的培养。

教师应该创造一个平等、和谐、尊重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感受到师生之间的亲近和信任。

为了建立良好的学习关系,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肯定和鼓励:教师应该主动表扬学生的优点和进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2. 关心和倾听:教师应该关心学生的思想感受,并耐心倾听他们的问题和困惑,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3. 平等和公正:教师应该对待每个学生一视同仁,不偏袒任何人。

同时,教师也应该向学生传递公正和平等的价值观。

二、学习互动的重要性学习互动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在学习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和交流。

通过积极的学习互动,可以促进知识的共享和学习效果的提升。

以下是一些促进学习互动的方法:1. 提问与回答:教师可以提出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同时,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提问,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小组合作: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小组,在小组内进行合作学习。

在小组合作中,学生可以相互讨论、交流和分享彼此的观点和理解。

3. 角色扮演: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角色扮演的活动,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进行表演和互动,提升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通过学习互动,学生可以主动参与课堂,积极思考问题,并与教师和同学进行互动交流。

这不仅仅是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更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设计教案的方法1. 设置启发性问题:在教案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引导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 制定合作任务:在教案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合作任务,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协作和讨论。

移动网络学习共同体促进学习资源有效共享

移动网络学习共同体促进学习资源有效共享

网络 与 电子 商 务 / 政 务・
农 业 网络信 息
AG 理. T I RE NET WO RK I NF ORMAT I ON
2 0 1 3年 第 7期
移 动 网络学 习共 同体促 进学 习资源有效 共享
都 中超
( 常州轻 工 职业 技术 学院 ,江 苏 常 州 2 1 3 1 6 4 ) 摘 要 :基 于 移动 网络 的交互 工具 ,如 Q Q、飞信 、微 博 ,以各 自强 大 的功 能 、 良好 的 即时性 与交 互性 ,逐 渐成 为 移动
Ke y wo r ds :mo b i l e n e wo t r k; l e a r n i n g c o mmu n i t y; r e s o u r c e s s ha r i ng
网络学 习相对于传统 面对面学 习 。其 困难 主要在
于缺 少交互 和交流 ,而这 一 困难源 于没能组 建一个从
网络 中主流 的交 流工 具 ,研 究如 何利 用这 些 交 互工具 创 建 学 习共 同体 ,促进 学习 资源 的有 效 共 享 ,具 有 重 大实 践 意义 。
本 研 究从 资源 共 享的 实际意 义 出发 ,分 析 基于 移动 网络 的学 习共 同体及 其 构建 方 式与构建 过程 。
t o o l s g r a d u a l l y . wh i c h h a v e t h e i r o wn re g a t f u n c t i o n,a n d g o o d i ns t a n t a n e i t y nd a i n t e r a c t i v i t y .S t u d y i n g on h o w t O c r e a t e a l e a r n i ng

移动学习定义研究

移动学习定义研究

移动学习定义研究作者:陈翠娥来源:《教育界·下旬》2014年第07期【摘要】移动学习作为远程教育的第三个发展阶段,是继数字化学习之后出现的利用无线网络和移动通讯设备来获取学习资源和学习支持服务的又一新型学习模式,是教育技术领域研究的前沿和探讨的热点。

【关键词】移动学习自主学习 M-learning追溯人类学习的历史,学习技术和方式经历了一系列复杂的发展变化。

为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学习已然成为生存和发展的根本,而传统的教育体系、模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人们求知的欲望和发展的需要。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计算机、微电子、集成电路等技术的迅猛发展,面对正在迅速普及的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和微内容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为平台的教育技术环境正在向以手机及移动设备为大众媒体的新兴技术环境转变。

随时随地的学习是人们的向往,而移动互联网、普适计算技术的发展则为移动学习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教育逐渐从学校走向家庭、走向社区、走向任何信息技术普及到的地方。

为了实现教育领域的“Anyone、Anytime、Anywhere、Anystyle”(4A),移动学习这种符合时代发展的新型学习方式应运而生。

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 M-learning研究人员对移动学习的概念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一些研究者关注的是学习的移动性;一些研究者关注的是非正式情境下的学习,等等。

这一现状也在促进人们对移动学习进行积极深入的思考。

本研究整理了如下关于移动学习定义的表述:Clark Quinn从技术的角度对移动学习作了这样的定义:移动学习是通过IA(Information Appliances)数字化设备来实现的学习,这些IA设备包括Plams、Windows CE设备和数字蜂窝电话。

Alexander·Dye等人则认为移动学习是一种在数字化便携设备帮助下发生的随时随地的学习,这些设备必须具备清晰地呈现学习内容和无线通信的功能,以便为学习者和教师之间的交流提供技术支持。

移动学习模式在高等教育中的研究与设计

移动学习模式在高等教育中的研究与设计
用移动设备 ( 如移 动电话 等) 来更为方便灵活地实现 交互式教学活动” 。
移动学 习特有的性质为:
习方式 的变革带来更 多的帮助 。美 国加州 大学 儿
伯克利分校的人机交互研究室从 20 00年开始启动了 名为“ oi dctn 的项 目以来 , M b e uao” lE i 全世界 的教育界
地 的学 习环境 。
世纪初 , 主要是在教育部 的策划下发展起来的。与欧
美等国家相 比, 国的研究 才刚刚起 步 , 我 规模还 比较 小, 主要集中在移动学习系统相关技术研究 、 移动学习
( )提供 js— n t e 2 ut i — m 是在学习者最需要的时
的位 置 与 关 系
革, 它通过渗入 、 关联和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 , 来推进 情境学习、 非正式学习和社会性学习的实践。在情境
学习理论的支持下 , 移动学习设备给大学生提供 了独 特机 会 , 以让 学生 使 用 移 动 学 习设 备在 实 际 的社 会 可 环境 中进行。移动学习支持的情境学习将帮助学生在
2 高校 中移动 学 习的 可行性 研 究
2 1 高校教育的特点 . 高等教育的任务 是为社会培养各 类高级专 门人 才。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 , 他们 的学习活动与 中小学和成人教育的学习活动有所不 同。 从学习内容上看 , 高等教育要求 专业化 的程度较
实际的环境下去解决问题 , 且根据学生所处 的环境 并 来自 动呈现 出恰 当的学 习情境 , 促使学生进行学 习。
终端 的软件开发研究 、 动学 习课程开发研究 以及理 移
候为他们提供知识信息 , 不论他们处在何种场合。也 就是说 , 学习者 的学习的位置是非固定和预先设定的 , 学习的时间、 地点不受限制 , 学习环境、 学习资源、 学习

我国智慧课堂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与量化分析

我国智慧课堂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与量化分析

我国智慧课堂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与量化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智慧课堂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全面创新和优化,实现教学资源的数字化、个性化、互动化和智能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智慧课堂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在智慧课堂中,教师可以利用各种数字化工具和平台来提供更加丰富、生动和个性化的教学内容,学生也可以通过互动式学习和自主学习来提高学习效果。

随着智慧课堂在我国教育领域的推广和应用,相关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研究人员希望通过对智慧课堂的深入研究,探索其在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和发展创新能力等方面的作用机制,为教育改革和教学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对我国智慧课堂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深入剖析和总结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背景】中的内容至此结束。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综合分析智慧课堂领域内的文献资料和研究成果,深入探讨我国智慧课堂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具体目的包括:1.探讨智慧课堂在中国教育领域的应用情况和效果,分析智慧课堂对学生学习成绩、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的影响。

2.识别智慧课堂研究中存在的研究热点和趋势,揭示学者们在这一领域中关注的重点问题和未来研究方向。

3.借助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和量化分析方法,系统梳理智慧课堂研究的知识结构,揭示学术界在这一领域的发展脉络和学术交流网络,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和指导。

4.最终旨在为智慧课堂的实践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科学建议,促进我国智慧课堂建设的深入发展,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1.3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科学研究的核心环节,对于智慧课堂研究而言也不例外。

本文采用了文献综述、知识图谱分析和量化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全面了解我国智慧课堂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具体研究方法如下:我们进行了大量文献综述,对智慧课堂相关研究进行了系统性整理和分析。

通过文献综述,我们可以了解到智慧课堂研究的发展历程、研究现状和研究热点,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互动学习的教案

互动学习的教案

互动学习的教案一、引言在当今信息化社会中,互动学习逐渐成为教育教学领域的热门话题。

以往传统的单向灌输式授课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互动学习则强调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积极互动,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

本文将为您介绍互动学习的概念、原理以及如何设计一个有效的互动学习教案。

二、概念解析互动学习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通过合作性的、相互参与的互动,提供学习过程和学科知识,激发学生思考和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教学方式。

互动学习可以促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积极主动参与者,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互动学习的原理1. 学生为中心:互动学习强调学生的主动性,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2. 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活动,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合作,通过与他人讨论和合作解决问题,增进学生的理解和学习效果。

3. 提问与回答: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的兴趣。

4. 多媒体技术应用: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展示图像、视频等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

四、设计互动学习教案的步骤1. 教学目标设定: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课程目标,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2. 教学内容选择:从教材中选择适合互动学习的内容,结合多媒体技术,形成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

3. 教学活动设计:设计一系列的互动活动,包括提问、小组合作、讨论等,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度。

4. 教学资源准备:准备所需的多媒体设备、教学资料和教学辅助工具,确保教师和学生可以顺利开展互动学习活动。

5. 教学方法选择: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特点,选择合适的互动学习方法,如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等。

6. 教学评价方法:设计合适的评价方法,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并进一步提高学习效果。

五、互动学习教案设计示例以高中英语教学为例,设计一个互动学习教案:教学目标:通过互动学习,学生能够熟练运用英语表达个人观点和意见。

终身教育中移动学习的作用与相关问题研究

终身教育中移动学习的作用与相关问题研究

教育前沿终身教育中移动学习的作用与相关问题研究□崔冬艳崔冬鸣摘要:为进一步优化终身教育效果,提出应用移动学习方法的建议。

当下移动学习已在全国部分区域开展,并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但依然存在较明显不足,基于此,本文在阐述中移动学习在终身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基础上,探析移动学习的作用。

关键词:终身教育;移动学习;作用;相关问题终身教育,是所有教育理念中最具代表性的自我学习与再教育方式。

移动学习是在互联网技术推动下发展而来的新学习形式,将其应用于终身教育进程中,能够实现对终身教育手段的有效拓展,并优化教育效果。

一、终身教育中移动学习的主要问题1.部分移动学习资源缺乏完整性移动学习资源均来于网络环境,然而因为网络运营、维护、管理等方面存在的差别,造成不同网络、网站、网页的学习资料有不同程度上的“缺口”,更新缺乏时效性。

例如,有课程教材分为上下两部,但部分网站或网页只呈现出一部分,学习视频也经常有中断或暂停播放等情况。

除以上情况外,还有配套设施资源短缺的问题,例如,有习题无答案或答案无详解,有教师讲解无学生提问等情况。

学习资源缺乏完整性,一方面会影响学生学习者对知识学习的积极性,也很容易造成其知识掌握缺乏连贯性深度性。

2.移动学习互动效果欠佳当下移动学习互动,包括实时与非实时互动两种形式。

前者主要是知识学习期间,学习者在网络环境中向老师提出问题、提交习题作业,由老师进行统一或分批审阅修改,进而再反馈给学生,该种方式不能实现师生间的直面沟通,教师也不能及时掌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状况。

后者交流的效果和学生师生时间因素存在明显相关性,而在多种外界因素的限制下,师生间的交互时间通常难以保持同步性,造成交互效率相应降低[1]。

3.移动学习计划缺乏规划性和传统课堂教学方式相比较,移动学习具有灵活性、自由性等特征,此时学习者可结合自身需求合理配置时间,选择学习地址及完成的学习任务等。

该种学习优势也诱发很多缺点,例如学习计划缺乏规划,造成很多学习者在学习相同课程时,学习进度存在区别,通常难以在特定的时间完成所要求的学习任务,造成学习计划不断更改,也影响了这教师对学生知识学习状况的统一考核工作效率。

“E_智助”:指向幼儿园教师深度研修新样态的设计与实施

“E_智助”:指向幼儿园教师深度研修新样态的设计与实施

“E智助”:指向幼儿园教师深度研修新样态的设计与实施文/汪姗姗 钦冯梅 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西兴幼儿园21世纪,我国提出了“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方针,借助信息技术的东风,革新教师研修方式成为大势所趋。

在互联网信息技术2.0的教育背景下,通过向本园及区内四所幼儿园共计560名教师发放调查问卷,回收531份,结合部分教师访谈,结果显示教师研修存在诸多问题亟待改善,主要表现为教师“忙”之研修繁杂减负需求强烈、教师“茫”之研修个性选择局限、教师“盲”之追随热点被动盲目参与等三大难点。

如何利用信息人工智能技术,精简重构研修内容,创新研修形式,让研修内容便捷化、系统化、个性化,实现有针对性、个性化的教师深度培养是研究价值点。

一、“E智助”研修的设计(一)操作定义“E智助”研修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遵循教师学习需求、个性特点和学习能力的差异,精构研修内容,设计雷达画像、口袋学习、菜单处方等研修方式,探索自助、互助、他助的三条研修路径,形成共鸣、共进、共赢效果的教师研修新样态,实现教师多助、智助式的成长,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二)样态构架“E智助”研修样态架构如图:二、实施策略(一)生动·互动·主动:自助研修,促进教师成长内驱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利好情况下“E智助”研修的中心是教师自身学习,即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手段及资源让教师的学习发生,即自助式研修。

通过激发教师学习兴趣、合作交流和协作学习等研修策略,引导教师实现自助成长。

1. 雷达画像——教师动态化生动学习。

借助信息技术通过数据采集、数据分析生成教师的专业素养雷达图,包含理论知识、育儿观念、内务技能、照护技巧、师幼互动、行为观察等六方面,可视化地诊断教师的专业能力情况、优势与短板,精准挖掘教师专业素养的缺失和需求,引导教师联系工作实际并学以致用,选择符合自身需求的研修主题和内容,注重针对实践操作中容易遇到的难题,为教师专业化成长提供高研修方向。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 言
随 着 当 前 因 特 网 技 术 、无 线 通信 技 术 的普 及 和 发展 及 现 代 社 会 对 教 育 的 全 新要 求 ,教 育 在 网 络平 台 的 实现 成 为一 种 新 型 的 教 育移 动学 习方 式 。 移 动 学 习 是 通 过 网络 系统 , 在移 动 通 信 设 备 的 帮 助下 ,不 受 时 间地 点 限制 自主发 生 的一 种 学 习 模式 . 能 实 现 教 师 与 学 习者 之 间 的双 向互 动 交 流 。 目前 。 高等 院校 在 校 的 大 学 生 多是 1 8 至2 2 岁 的年 轻 人 。 调查结果显示 : 计 算 机 类 专 业 的 二 三 年 级 学 生 每人 有 台 式或 者手 提 电脑 ,每位 学生有智能手机 , 9 5 %以上 是 A n d r o i d 系统的手机 , 少 数 学生 拥 有i P a d / P a d : 非 计算机类 的二三年 级学生5 8 %有 电 脑 , 每 位 学 生 都 有 智 能 手机 , 9 7 %以上 是 A n d r o i d 系统 : 一 年 级 新 生 拥 有 电 脑 只 占1 4 %, 每 位 学 生 都 有 智 能 手 机 , A n d r o i d 系 统 占9 0 % 以 上, 少数 学 生 拥 有 i P a d / P a d 。 从 这 个 调 查 结 果看 , 几 乎 每个 学生 都 拥 有 至 少 一种 智 能移 动终 端 , 满足移动学习对硬件的要求。 随着A n d oi r d 系 统 的 技术 成熟 和广 泛应 用 。 基 于A n d oi r d 的 移 动 学 习 平 台 可实 现 技 术 上 的 可 行 性 。 二、 移 动 学 习碎 片 化 学 习 内容 互 动 及 共 享 的关 联 对 于 移 动学 习 , 教 学 资 源 作 为 重 要 的 研 究 内容 , 在 教 学 资 源 中如 何设 计 好 学 习 内容 是 关 键 。 如 何 运 用 移 动学 习 的特 点 , 利用 琐 碎 或 短 小 的 时 间 , 碎片化学习内容 , 触 动 学 生 情 不 自禁 地 思 考并 解 决 问题 。 是 碎 片化 学 习 内 容 的 目标 。 为实 现 这 一 目 标 ,对碎 片化 学 习 内容 的提 炼 、互 动 及 共 享 的设 计 要 以人 为 本, 完 成 趣 味 性 和 可操 作性 的设 计 。 在A n d r o i d 移 动 学 习平 台 的 设计中 . 碎 片 化 学 习 内 容 的 呈 现 方式 可 以 设 计 为 两 种 : 一 种 是 按 章 节 的方 式 . 有助于学习者系统学习 。 另 一 种 是 按 知 识 点 的 方式 . 有助于学习者系统学习后的提高 。 两 种 方 式 碎 片化 学 习 内容 能互 动 、 共享和关联。 三、 移 动 学 习碎 片化 学 习内 容 的具 体 设 计 ( 一) 章 节 方 式 内化 关联 移 动 学 习 内容 及 共 享 的 互 动 。 以 ( 1 i n u x 操作系统》 这 门课 为 例 说 明在 移 动 学 习平 台上 如 何 实 现 自主 学 习 和知 识 共 享 的互 动 。( 1 i n u x 操作 系 统 》 课 程 在 高 等 院 校 中 是软 件 技 术 和 信 息 安 全 技 术 等 相 关 专 业 主 要 开 设 的一 门 综 合 性专 业 核 心 课 程 , 根据该课程的学习特点和专业要求 , 以 翻 转 教 学 课 堂 为 目标 设 计 移 动学 习 内容 及 共 享 以 实 现 互 动 。 首先 . 分 析 学 生 对 章 节 自学 能 理 解 的 部 分 做 成 基 础模 块 : 然 后 把 这 些 模 块 嵌 入 事 先 设 计 好 的A n d oi r d 移 动 学 习共 享 平 台 中 , 学 生 学 习 完成 基 础 模 块 后 .提 出 问题 与事 先 设 计 好 的 为后 继 深 入 学 习 服务 的 问题 进 行 互 动 , 引导学生完成习题和实验 。 围 绕 提 高 学 生 的 动手 能 力 为 目标 以 翻转 教 学 课 堂 ; 最后设计“ 关 卡” . 学 习者 必 须 对 学 习 内容 进 行 自我 小 结 , 从 而 阅 读 教 师 设 计 好 的综 合小 结 , 找 出 异 同 点进 行 互 动 。 章 节 方 式 内 化关 联 移 动 学 习 内 容及 共 享 的互 动 . 解决学习的基础和重点 , 至 于一 些 难点问题 , 可 以通 过 后 续 设 计 的“ 知识 点 汇 总方 式 内化 关 联 移 动 学 习 内 容 及 共享 的互 动 ” 解决 . 这是 一个 螺旋 式 反 复上 升 的 过 程 。 为 提高 “ 章 节 方 式 内化 关 联 移 动 学 习 内容 及 共 享 互 动 ” 的 趣 味性 。设 计 展 现 的形 式 是 多种 多样 .有 文 字 版 的课 程 内 容, 有制作精美的P P , r 课件 。 还有 教学 视 频 与 动 画 等 学 习 资 料 ,
2 0 1 5 年 第 8 0 期考 试 周 刊
移 胡 玲 罗 耀 军
( 柳 州 铁 道 职业 技 术 学 院 广 西 柳 州 5 4 5 0 0 7 ) 摘 要 :随 着 因特 网技 术 、 无 线 通 信技 术 的普 及 和 发 展 , 教 育 在 网络 平 台 的 实现 成 为 一 种 新 型 的教 育方 式 。 移动 学 习 以其 独 有 的 特 点 和 优 越 性 冲击 传 统 的教 学模 式 , 这 种新 型 学 习模 式 与 现代 通信 和 网 络技 术有 机 地 结合 起 来 。 实现 学 习 内容 内化 关 联 及 共享 , 满足 当今 社 会 以终 生 学 习 为主 导 、 个性 化 学 习为 需 求 的 新 的 学 习理 念 , 为 实现 社 会 化 的教 育模 式提 供 新 的 思路 。 关键词 : 移 动学习 互 动 共 享 关联 研 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