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网络理论视角下的产学研联盟生态位及其治理机制研究
“政产学研金服用”创新共同体协同机制研究——基于协同创新网络的视角
D O I :10.19702/j .c n k i .j s e m c .2019.04.001中图分类号:G 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3988(2019)04 0001 09政产学研金服用 创新共同体协同机制研究 基于协同创新网络的视角王萍萍(齐鲁工业大学政法学院,山东济南250353)摘 要:科技创新必须建立在协同创新网络基础上,由 政产学研金服用 七大主体构建的创新共同体协同运作来实现㊂创新共同体的各个创新结点在创新网络中的功能和角色是不同的,其功能发挥和协同运作必须借助于有效的协同机制㊂创新共同体协同机制包括 产学研 三重螺旋拉动机制㊁政府科技政策导向机制㊁金融机构润滑支持机制㊁用户需求反馈机制㊁服务中介平台保障机制㊁对外部环境的互动反应机制六大机制㊂应以机制带动创新共同体的协同运转,从而形成系统的协同创新网络,激活创新活力,深度落实创新驱动发展㊂关键词:协同创新网络 政产学研金服用 创新共同体 协同创新机制收稿日期:2019 03 20作者简介:王萍萍(1978-),女,山东日照人,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政法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绩效管理与政府创新㊁科技政策与管理㊂基金项目:山东省软科学研究计划一般项目(2018R K B 01155);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计划一般项目(J 17R A 134)㊂ 2018年5月28日,习近平在两院院士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 要尊重科研规律,尊重科研管理规律,为科技工作者创造良好环境,服务好科技创新㊂ 要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任务,必须对科研规律进行深度挖掘,探索适合科技创新规律的发展模式,为科技创新良性发展提供机制保障㊂加快新旧动能转换㊁不断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的活力,成为现阶段经济转型发展的迫切任务㊂打造 政产学研金服用 创新共同体,有利于解决科技与经济 两张皮 现象,有利于实现 政产学研金服用 七大创新要素的深度融合和高度集成,是全面激活创新主体活力,深度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㊂一㊁ 政产学研金服用 七大创新结点分析谁能参与创新活动?协同创新网络的创新结点主要是指在协同创新网络中发生交互作用的各个参与主体,他们通过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联接成网㊂ 政产学研金服用 七大主体在创新共同体中分别承担不同的角色和任务,并在相互协同中共同实现有效创新的目的㊂七大主体在创新共同体中的出现并不是同时的,随着创新复杂性的增加和创新质量要求的提高,新角色与新主体的加入成为必然要求,因此,创新协同体系也呈现出由简单到复杂㊁由一元到多元的演变历程㊂1.政府随着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和服务型政府理念的提出,政府从许多微观领域中逐步退出,政府的身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第17卷第4期2019年7月J o u r n a l o f S h a n g h a i E c o n o m i c M a n a g e m e n t C o l l e g e V o l .17N o .4J u l .2019份要逐渐从 划桨者 转变为 掌舵者 再到 服务者 ㊂在区域创新网络中,政府通过提供完善的政策法律法规㊁技术创新补贴㊁税收优惠㊁配套设施建设和搭建网络关系等,促进各个结点的交互式联系,为网络运行营造有序㊁开放㊁公平的市场环境㊂政府在科技创新中承担了重要的参与作用㊁引领作用㊁推动作用㊁支持作用,通过发挥其功能,广泛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和积极性㊂2.核心创新产业创新产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是技术创新的重要载体,是协同创新网络的核心结点和主要行动者,在协同创新网络中处于中心位置,是整个创新网络运行的根本动力㊂企业通过对生产一线技术难题的攻关和实施,通过对政府政策的具体落实,在企业家创新意识及创新动力推动下,企业内部技术专家及操作工人具有明显的技术创新内生驱动力㊂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各产业组织在创新中的主体作用,鼓励企业创新,培养造就一批优秀企业家和高水平经营管理人才㊂3.高校高校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㊂高校集聚了大批的科研人才,各类研发基地为高校科技创新提供了重要载体和平台,国家每年对高校进行大量的科研资金资助,各类经济产业组织也向高校提供大量横向资金,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使高校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㊂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往往体现为创新基础能力㊁创新投入能力㊁创新产出能力㊁成果转化能力和环境支持能力等㊂高校的创新能力也已发展成为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服务经济增长的能力,我国高校蕴含着实力强大的科研创新能力,对经济增长具有重大的作用㊂因此,加快高校科研人才的培养㊁深化产学研合作㊁加大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多维度评估,是激发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的必然要求㊂4.科研机构科研机构以开展重大关键性技术㊁探讨前沿技术的实际应用研究为使命,高等院校主要进行原始创新,科研机构更偏向于新思想㊁新模型的关键技术创新㊂科研机构在创新网络中担当重要的知识创新主体㊁人才资源提供者㊁技术创新的依托部门等角色,是技术创新的知识来源之一,也是科技创新知识库的重要贡献者㊂与高校相比,科研机构与企业组织的联结更为紧密,科研机构和中小企业的有机联结已成为提高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㊂因此,科研机构要与大学㊁企业等其他创新服务主体密切连结,促进科研机构提升区域创新体系的效能㊂5.金融机构金融机构为企业和科研项目开发提供资金支持,是研发资金的重要来源㊂通过资金的注入,对创新网络的运作起到润滑和激活作用㊂科技创新的过程必然伴随着对金融供给和金融服务的更高要求,需要以金融创新助力科技创新㊂但银行产品种类单一㊁信用担保体系不健全㊁专门服务于科技创新企业的银行机构缺失㊁多层次资本市场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制约着金融机构为科技创新服务的能力㊂因此,坚持完善金融市场支持技术创新的体制机制㊁强化资本市场对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㊁健全发展支持创新的保险体系和财税金融政策,是有效发挥金融机构科技创新服务能力的必然要求㊂6.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主要包括各类人才交流中心㊁生产力促进中心㊁各类孵化器㊁行业协会㊁科技咨询中心等㊂科技中介服务部门为创新网络内的相关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发挥沟通和协调的作用,是联结㊁沟通网络内外各结点的重要力量㊂但整体来看,科技中介服务行业发展还远未成熟,服务工作本身缺乏政策法律保障,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服务费用收取标准㊁所能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等关键问题在相关政策法规中界定模糊,没有具体的实施细则出台,也就无法有效地贯彻落实㊂以上种种问题的客观存在,都给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可持续发展与服务能力提升造成了障碍㊂7.目标用户目标用户是指直接购买创新企业产品的企业㊁消费者或者批发商等,是技术创新成果的最终体现者㊂任何一项创新只有通过应用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人类社会带来福祉,同时,目标用户还能通过对创新产出的体验应用,提供创新性改进思路㊂企业要以目标用户市场需求为导向,高等院校要以培养市场需要的人才和亟需解决的问题为导向,科研机构要以研究成果向实用技术转化为导向,彼此形成与目标用户紧密结合的关系纽带㊂同时,客户通过切身的用户体验,为创新网络提供有市场价值的创新需求,是协同创新的重要动力机制㊂七大创新结点在创新实践中分别扮演不同的推进角色,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影响创新发展的障碍性因素㊂但是协同创新目标的实现,单靠某一个节点的异军突起效果并不明显,需要七大结点之间密切配合,协同运作㊂二㊁协同创新网络理论协同创新网络理论,立足于协同创新与创新网络两大理论基石㊂是以协同创新为目标,以创新网络搭建为平台,研究在创新网络有序搭建的基础上实现创新有序协同运作的理论体系㊂协同创新是由企业㊁政府㊁大学㊁科研机构㊁金融机构等创新主体为了实现重大科技创新而开展的多领域㊁宽跨度协同整合的创新组织模式㊂相对于单主体的封闭式创新,协同创新是一项更为复杂的创新组织形式,其成功运作的关键是形成以大学㊁企业㊁研究机构为核心要素,以政府㊁金融机构㊁中介组织㊁创新平台㊁用户等为辅助要素的多元主体协同互动的网络创新模式①㊂而协同创新需要通过各创新主体整合形成的协同创新网络,实现创新的连续化生成,并引发创新成果转化的放大效应㊂创新网络概念的最早明确提出者是F r e e m a n(1991),他认为创新网络是实现协同性创新的一种基本制度安排,创新网络主要由企业间的创新合作关系所建构的联结机制所构成㊂但是,创新网络不是简单的创新合作,按照F r e e m a n的定义,创新网络应囊括在企业创新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正式合作关系与非正式合作关系,在整个创新网络中,企业应处于核心位置㊂其他相关研究也充分证明,企业和研究机构的合作关系是创新网络的一种表现形式,此外,还有各种其他类型的正式与非正式合作②㊂因此,一个区域中企业创新网络是指各结点及其联结的总和,是一种非正式的组织形式,是一种协同群体③㊂在创新网络中,各创新主体合作参与新产品的形成㊁开发㊁生产和销售的一系列过程,在彼此的交互作用中,建立科技与市场之间的互动联系㊂从区域角度理解,创新网络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系统,是由地方创新行为主体在多种正式或非正式的合作与交流关系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对创新具有系统推进作用的相对稳定系统④㊂结合协同创新与创新网络的基础理论,协同创新网络本质上是一个自增益的循环创新生态系统,通过自组织性㊁系统性㊁动态性和复杂性的创新网络协同,实现对创新的资源共享㊁知识传递和技术扩散,系统间非线性的网络关系,能够有效促进创新主体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㊁能量和信息的交流⑤㊂协同创新网络理论为创新共同体协同机制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七大创新结点分布于创新网络的各个层面,以协同创新为目标,依托其网络布局与互动联结,形成了创新共同体的协同机制㊂三㊁基于协同创新网络的创新共同体协同机制构建协同创新网络理论强调,在各主体的自组织参与与合作协同中,实现主体间的资源共享㊁知识传递和技术扩散,从而连点成线㊁扩线成面㊂基于协同创新网络的理论框架,创新共同体七大参与主体的互动关系必然要通过一系列协同机制互动勾连并发生作用㊂进行机制构建研究是发掘创新共同体协作机理,研究共同体运作规律的重要环节㊂创新共同体的核心创新主体是产学研,因此, 产学研 三重螺旋拉动机制是创新共同体的核心动力机制;政府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参与主体,主要承担科技政策引导与支持功能,其作用机理为政策导向机制㊂ 金服用 承担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保障和支持功能,其中,金融机构通过金融润滑支持机制为科技创新提供灵活的资金保障;服务中介机构通过平台保障机制,为科技创新搭建良好平台;用户从自身需求出发通过需求反馈机制引导科技创新的方向,改善科技创新的效能㊂除此之外,科技创新必须时刻把握外部环境的变化,通过与外部环境的互动反应机制,保证科技创新的外部适用性和动力刺激㊂因此,创新共同体协同机制包括 产学研 三重螺旋拉动机制㊁政府科技政策导向机制㊁金融机构润滑支持机制㊁用户需求反馈机制㊁服务中介平台保障机制㊁对外部环境的互动反应机制六大机制㊂参见图1㊂图1 创新共同体协同机制 的六大机制构成示意图1. 产学研 三重螺旋拉动机制产学研 是协同创新的直接参与者,每个要素通过开放式创新的方式与其他要素发生关联㊂三者之间会由于内部要素之间的先天差异出现非平衡态,又通过资源互补使这种非平衡态触发系统内部的合作与竞争的非线性作用,从而实现产学研内部的协同创新㊂三者之间相互交织㊁螺旋前进,具有开放性㊁动态性和自组织性的特点,共同构成了创新发展的核心动力机制㊂ 产学研 三重螺旋拉动机制的研究较早,成果较为丰富,主要强调企业㊁高校㊁研究机构每个子系统都像一股螺旋上升的螺旋线,通过三者之间的互动㊁交叉和融合,不断演变出各种关联模式和组织结构,这些关联模式和组织结构又会给予每个创新主体强烈的信息反馈,从而促使每个主体不断地调整三者之间的关联模式和组织结构,从而使得整个社会经济系统不断进行着 否定之否定 的螺旋上升式发展㊂⑥在三重螺旋系统里,大学具有教学和科研创新的双重任务,其产出主要包括新知识㊁新技术和高素质人才㊂大学要发挥科技创新的关键主体功能,必须不断生产出新知识和新技能,并有效培育创新型科技人才,才能保证自身的前沿创新角色,并通过包括重点实验室㊁中试基地㊁工程研究中心等,在与企业的螺旋互动中实现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并促进自身的发展㊂产业组织的创新动力来源于其不断产生的获取超额利润的动机,其创新意识和动力是所有创新主体中最为强烈的,也是所有创新成果的实现基地和成果转化基地㊂因此,企业是整个创新体系的核心主体㊂随着科技创新向纵深方向发展,创新很难孤立进行,产业组织的创新需要借助多个协同创新主体的支持与搭台,从而在螺旋体系中实现自身的良性发展㊂专业科研机构与高校相比,与企业组织间的利益与业务联结更为紧密,成果产业化导向明显,且单纯承担科技研发任务,其科技研发和成果产出潜能不容忽视,是三重螺旋核心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㊂其与企业组织之间通过横向业务承包实现科研成果与产出的最直接关联,目前高校与科研机构的科教融合改革也是协同创新体系构建的重要模式探索㊂2.政府科技政策导向机制在大力推动国家创新战略的浪潮中,政府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㊂世界各国政府都将创新驱动发展提高到国家战略的层面,并对创新共同体建设保持着高度的兴趣和关注,可以说,政府是主导创新共同体协同发展最活跃的力量㊂关于政府在科技创新中所扮演的角色,目前学界主要有两种看法:一种是 单一角色论 ,认为政府作为管理机构主要通过财政㊁税收㊁采购等资金支持对企业的创新活动起促进作用;另一种是 多重角色论 ,认为政府对科技创新的作用是多元的,政府除了提供资金支持外,还通过提供公共服务㊁法律体系塑造㊁网络关系搭建等多渠道为科技创新搭建平台㊂⑦多元化的政府角色都来源于政府科技政策的引导作用㊂政府的政策导向机制表现为多个方面:针对企业主体,政府通过对创新型企业的税收优惠㊁对创新活动的资金支持与奖励计划㊁鼓励创新发展的政府采购计划等,鼓励企业自主创新;针对高校与科研院所,政府通过科研资金项目支持㊁创新网络平台搭建㊁创新导向的科研评价机制等鼓励创新;政府还通过制定科技创新政策㊁区域战略规划㊁创新网络构建㊁投资重大导向性项目研发㊁法律体系塑造等,引导并服务于三重螺旋创新共同体,并在其他要素的协助下发挥政府的调控作用并提升政策水平,自觉服从并服务于地方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㊂3.金融机构的润滑支持机制金融机构通过与科技的有机结合,拓展科技投融资功能,发挥资本对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支撑作用㊂从美国硅谷科技创新企业的发展历程看,无论是之前的微软㊁思科㊁甲骨文,还是现在风头正劲的F a c e-b o o k㊁特斯拉等创新企业,金融机构借助高度发达的资本市场在科技创新企业萌芽㊁成长㊁壮大的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㊂一般来说,早期的风险投资专注于萌芽阶段的科技创新企业,通过提供启动资金快速将创新创意产品化,迅速切入市场抢夺客户流量,形成先发优势;创业投资基金则在企业渡过萌芽期后的成长阶段进入,通过提供资金㊁管理,协助企业将先发优势转化为市场品牌优势,拓展线上线下渠道,提高市场对企业的估值溢价,适时登录创业板,为企业谋求更大的发展;企业在拥有了市场㊁品牌㊁渠道㊁客户等多方面优势后,逐渐进入增长的规模扩张阶段,产品市场稳定㊁技术更趋成熟㊁现金流更充沛㊁盈利稳步增长,得到传统稳健型金融机构的更多青睐㊂当然金融机构的支持并不是被动的㊁无条件的㊂尤其是早期的风险投资和创投基金,他们通过选择具有市场㊁技术㊁管理等优势的科技创新企业,将优胜劣汰的自然竞争法则用于筛选有发展前途的创新企业;在成为企业投资人后,金融机构又会发挥自身管理经验㊁发展趋势判断等方面的优势,参与企业管理与发展战略制定,使创新企业能朝向期望的方向发展,必要时不惜更换创新企业管理层或果断止损退出,将资金用于支持更优秀的创新企业发展㊂4.用户的需求反馈机制市场用户在创新共同体中的功能和机制,目前的研究较少,高质量的研究并不多见㊂用户需求就是对创新的偏好,因而将用户纳入创新体系有助于增强创新体系的整体稳定性㊂⑧市场用户在创新共同体中的功能主要体现为监督和反馈功能㊂科技创新只有满足市场用户的需求,才能有实用性和应用价值㊂市场用户能够从自身的需求出发,向创新主体传递有市场需求增长点的创新需求,并对已有的创新转化成果进行市场监督,是创新成果市场价值的重要衡量标准㊂用户主体的加入,使整个创新体系有了 可持续发展 的主题㊂科技创新要面向用户,面向社会建设的主战场,必须与目标用户需求相结合并发挥目标用户的创新参与作用,重点利用现有科研成果㊁新方法㊁新技术㊁新材料,创造新产品,服务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㊂5.服务中介平台保障机制1999年,美国竞争力委员会在题为‘走向全球:美国创新新形势“的研究报告指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是最有价值但未被充分认识的国家资产㊂多元化的创新服务平台通过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多渠道的人才合作体系,促进创新成果向产品和服务转化的法规㊁会计和资本条件,有效的市场准入体制和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使创新服务平台在创新发生发展及转化过程中发挥重要的 中介 功能,是整个创新活动的重要支撑系统,是把创新从理念引向实践的一个重要途径㊂我国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创始于1992年山东威海建立的第一家生产力促进中心,2000年至今,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在我国呈现爆发式增长,服务能力和服务范围都得到很大的提升和发展㊂目前,科技服务中介平台体系主要通过产业化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两个体系发挥创新促进作用㊂产业化平台主要表现为企业孵化器㊁科技园区㊁产业基地等组织形式,是科技成果向科技产品转化及扩散的主平台㊂公共服务平台由生产力促进中心㊁行业检测服务机构㊁技术转移交易机构等组成,主要为科技创新成果提供各种服务支撑和保障㊂各个平台一般由政府发挥管理调控及环境营造功能,具体由中介机构发挥中介服务的作用㊂各个平台间可以通过整合创新资源㊁建设信息网络㊁项目联合申报㊁产学研合作以及对外科技合作等,形成开放㊁合作㊁互动的新格局㊂在创新网络体系中,要构建完善的服务中介服务机构的平台保障机制,发挥其桥梁纽带作用,帮助技术供需双方开展对接和合作,促进各创新要素的有效集聚和有机结合㊂6.对外部环境的互动反应机制科技创新不可能在自封闭的体系下有序运转,开放式创新的必然要求是科技创新必须要与外部环境形成良好的互动,并形成迅速及时的反应㊂外部环境作为产学研合作创新系统的 电源 ,为产学研合作创新提供不断的动力和刺激,要实现对外界环境的合理互动,必须要形成外部战略环境快速反应机制㊂创新共同体的协同创新系统需要通过良好的信息输入系统,迅速触及外部政治㊁经济㊁文化环境中的关键变化信息,并进行信息的收集和输入,在此基础上,对外部环境的要求作出及时的评估和反馈㊂这需要整个创新系统具备一定的战略互动协调能力,要求每个创新结点打破封闭式创新的壁垒,保持对外部环境的敏锐洞察力和反应性,形成协同开放的创新格局㊂四㊁ 政产学研金服用 创新共同体协同创新的政策建议依托 政产学研金服用 创新共同体协同机制的理论框架,科技协同创新政策应从战略谋划㊁政府搭台㊁各就其位㊁人才凝聚㊁虚拟联盟五个角度系统部署㊂1.以开放式创新战略引领新旧动能转换,助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合作机制对创新共同体构建具有重要的导向功能,因此,以科技创新促新旧动能转换,必须统筹谋划,树立开放式创新的战略思维㊂坚持开放式创新,要求将关注的焦点从所有权的控制转移到开放合作,要求重新思考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的过程㊂在开放式创新的思维框架下,以创新为目的进行知识合作,创造者虽不能对创新的结果拥有产权,但可以使用别人的创新产出,因此开放式创新过程所形成的价值创造结果将近似于公共产品,在使用时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㊂实证研究已经充分证明了开放式创新战略与企业创新绩效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㊂因此,开放式创新既是创新思维模式的转变,又是创新方法与合作方式的深刻变革,需要提升到战略高度㊂2.政府要抓好创新的顶层设计和任务落实,以优质服务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创新管理同样要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推进政府创新治理现代化㊂政府应在市场可以有效发挥作用的领域有所不为,将主要精力放在市场失灵的环节,简政放权,抓主要矛盾㊂因此,政府应明确定位,抓好顶层设计,指导各地增强创新意识,落实创新举措,进一步把科技创新指标作为各地区科学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内容;持续深化 放管服 改革,将政府工作重点切实放到抓战略㊁抓规划㊁抓政策㊁抓服务上来,加快政府科技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的根本转变;探索 互联网+科技服务 等新模式,进一步规范行政权力事项的监管程序,简化办事流程,提升政府服务水平;推动制度对创新的保障能力,完善法律法规建设,为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提供法制保障;推动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强化科技奖励激励作用,突出科技成果转化绩效㊂3.明确各类创新主体的功能定位,各司其职,各取其利政产学研金服用 多主体的协同必须建立在各主体角色定位明确㊁功能分工恰当的基础之上㊂要完善 政产学研金服用 密切协同的技术创新体系,必须以创新企业为协同体系的核心点与增长点,发挥政府的引领和保障功能,加快政府科技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的根本转变;科研院所要优化自身科技布局,培育新兴交叉学科生长点,增加公共科技供给;高校要加强学科建设,开展自由探索的基础研究,要加强科研院所与高校的合作,优势互补;要发挥成果合作与转移转化机构的服务功能,形成一批运营机制灵活㊁专业人才集聚㊁服务能力突出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技术转移机构;充分发挥金融机构的支持功能与目标用户的参与功能,保证各主体角色分工明确,各就各位㊂在此基础上,围绕重点产业,以行业骨干企业为主导,联合上下游企业和高校㊁科研院所,构建多种形式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围绕产业链构建创新链,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加强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完善 政产学研金服用 协同方式,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和中试基地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㊂4.多渠道集聚与激励科技人才,为实施科技创新战略 培土固根科技创新的本质是人才驱动,创新协同的本质是人才的汇聚交流与智慧共享,创新共同体的打造必须建立在科技人才充分集聚与创新积极性充分激发的基础之上㊂以多元平台凝聚与激发人才智慧,要发挥国家级㊁省级重大科研平台凝聚人才的重要作用;全面落实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支持科技人员靠智力创新致富,激发科技人才创新创造积极性;加快建立健全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强化突出创新能力㊁质量㊁贡献㊁绩效的评价导向,对各类科技人才实行分类评价㊂5.打造 互联网+ 创新虚拟联盟,领航助推共享与合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互联网既是创新行业,又是创新平台;既是创新的领航船,又是创新的推进器㊂ 要加快互联网创新机制和平台建设,发挥各类社会组织功能,推动各创新主体和创新要素自发协同,加速。
基于三方演化博弈的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研究
基于三方演化博弈的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本文旨在探讨基于三方演化博弈的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分析政府、企业、学研机构在协同创新过程中的角色定位、互动关系及演化路径,以期为提升我国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效率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对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概念进行界定,明确政府、企业、学研机构在协同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在此基础上,运用演化博弈理论,构建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三方演化博弈模型,分析各方在协同创新过程中的策略选择、收益分配及演化动态。
本文将对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演化机制进行深入研究。
从政策环境、市场环境、技术创新等方面,探讨影响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演化的关键因素,分析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协同创新演化的影响机制。
同时,结合国内外典型案例,对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演化过程进行实证分析,揭示其演化规律和发展趋势。
本文将提出促进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
针对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从政府层面、企业层面和学研机构层面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议和措施,以期推动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深入发展,提高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旨在通过深入研究基于三方演化博弈的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为提升我国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效率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为我国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二、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是指政府、产业、学术界和研究机构之间通过深度合作,共同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
这种协同创新模式旨在整合各方资源,形成优势互补,提高创新效率,推动产业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
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主要源自演化博弈论。
演化博弈论是一种将博弈论与演化理论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它强调参与者在动态变化的环境中,通过不断试错、学习和适应,实现策略选择和行为的演化。
在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中,政府、产业、学术界和研究机构可以被视为不同的博弈参与者,它们在协同创新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的策略和行为,以适应环境变化和满足自身利益最大化。
三螺旋理论下市域产教联合体“产学研一体化”模式构建
三螺旋理论下市域产教联合体“产学研一体化”模式构建作者:季馨怿邬杨来源:《成功密码》2024年第01期当前,国家正全力布局新质生产力建设,研究产教融合背景下市域产教联合体的构建,对以职业教育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三螺旋理论是被证实运用在“学校、产业、政府”三者间的产教融合理论。
姚奇富运用三螺旋理论对高职院校在县域中的产教融合办学模式展开了研究,重点对办学模式的“知识空间、共识空间、创新空间”进行了要素构建的历史化、过程性探究,以探索多方共赢的产教融合格局。
庄涛等将三螺旋理论应用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五大产业的纵向分析中,思考三大主体“政、产、校”对产学研合作效率的影响因素,指出政府应采取更多支持产学研合作的平台举措,企业应大力培养技术人才及加大资金投入来提升自身新技术吸引力,学校应主动建构基于科技成果转化率的教师评价机制等,由“政、校、企”三方共同促进产学研合作螺旋上升发展。
戴彬等针对北航杭州创新研究院的实例,从三螺旋理论出发,对创建平台、实施“双导双创”协同育人机制、创造性在研究院中设置“科研中介”岗位(将企业经验输入事业单位框架,如设立产学研服务专员岗)进行了深入探索,强调学校要在三方主体中获得准市场主体地位,应将人力、知识、技术等充分与产业体系进行对接及市场化交易,以此获得知识产权等保护,促进长期发展。
市域产教联合体是国家对产教融合的高度重视、多次推出相关指导意见及遴选文件后,于2023年正式引导兴建的产教融合的新载体,其构建模式的研究呈现短期内密集性的增长。
市域产教联合体作为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职普融通、职教本科办学、职教办学模式产学研深度结合的最新模式,其构建在产业园区基础之上,指向产学研一体化、实体化发展的目标。
为实现人才培养、知识创新、成果转化等一系列基于知识生产的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其本质是“政府、产业(企业群)、学校(普通高等学校、职业院校)及科研院所”各个主体类别间的协同合作创新。
电子商务专业毕业论文题目参考
电子商务论文参考选题第一部分1我国网络购物的制约因素及发展对策——电子商务题目2电子商务诚信问题研究——电子商务题目3网络经济下的电子商务成本分析——电子商务题目4电子商务在保险业中的应用与发展前景——电子商务题目5虚拟货币的相关问题研究——电子商务题目6复杂系统可靠性增长管理与评价方法研究——电子商务题目7中国银行电子银行业务管理研究——电子商务题目8微博热点话题检测与趋势预测研究——电子商务题目9物联网技术在医疗质量管理中的应用分析——电子商务题目10移动互联时代二手房平台淘套房商业模式构建与研究——电子商务题目11网络消费者网络隐私问题的实证研究——电子商务题目12微博媒体电商创业模式研究—以XXX 为例——电子商务题目13 XXX 网络销售的商业模式分析与研究——电子商务题目14农村品牌化电子商务创业模式及路径研究——电子商务题目15母婴产品电子商务现状分析与未来发展研究—以XXX 为例——电子商务题目16基于本体的知识个性化协同推荐系统研究——电子商务题目17电子行业绿色供应链实施及其绩效评价研究——电子商务题目18基于SAS数据挖掘的C2C信用评价研究——电子商务题目19 C2C电子商务模式的信任修复机制与在线冲突解决的研究——电子商务题目20基于银行的移动支付情景规划实证研究——电子商务题目第二部分1基于SaaS模式的产业集群协同商务平台研究——电子商务题目2基于物联网的猪肉溯源及价格预警模型研究——电子商务题目3电信运营商个性化信息服务体系构建研究——电子商务题目4基于OFBiz与Android平台的进销存系统设计与实现——电子商务题目5网络信息服务系统自组织演化发展研究——电子商务题目6基于感知价值的网络沟通工具用户使用意愿研究——电子商务题目7邻近交叉路口信号灯的实时控制研究——电子商务题目8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网点服务优劣势分析——电子商务题目9虚拟化技术在现代远程教育中的运用实践——电子商务题目10面向决策的北京市道路货运交通动态协调信息系统研究——电子商务题目11基于社区平台电子商务模式研究—以XXX 为例——电子商务题目12阿米巴小组制的电商商业模式分析- 以茶叶销售为例——电子商务题目13基于ofo 共享单车商业模式分析——电子商务题目14共享经济下电子商务发展策略与前景分析——电子商务题目15农产品电商营销模式分析——以小龙虾为例——电子商务题目16电子商务网上交易系统研究与开发——电子商务题目17关于xx电子支付平台的初步研究YeaPay、支付宝、PalPay ——电子商务题目18xx网上银行的现状分析与发展研究——电子商务题目19企业电子商务中交易模式及结算方式的分析——电子商务题目20电子商务支付系统的研究——电子商务题目第三部分1社交网络商业模式研究——电子商务题目2顾客时间窗变化的物流配送干扰管理模型及其算法——电子商务题目3山东联通数据业务营销策略研究——电子商务题目4高铁客运需求市场细分及差异化产品设计——电子商务题目5感知风险对网上银行影响的实证研究——电子商务题目6基于多种生产和订购模式的Newsvendor型产品供应链协调问题研究——电子商务题目7、基于灰色评价的C2C电子商务顾客忠诚度的量化测度及其培育——电子商务题目8我国客运专线客票定价的合理性研究——电子商务题目9 CTC公司网络营销策略研究——电子商务题目10基于社会力模型的高铁综合客运枢纽行人交通仿真研究与实现——电子商务题目11大学生网上开店的优劣分析——电子商务题目12网上商店经营的心理效应探析——电子商务题目13基于电子商务的营销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电子商务题目14电子商务内容提供商运行机制与增值过程分析——电子商务题目15论电子商务市场中的“价格歧视”——电子商务题目16 电子商务在手机软件中的应用分析——电子商务题目17 门户网站定价影响因素与模型分析——电子商务题目18 基于因子分析的某类淘宝网店评价分析——电子商务题目19 探讨用户体验对商品购买的影响——电子商务题目20 基于淘宝与新浪微博合作下的网络外部性研究——电子商务题目第四部分1基于本体的IT企业知识共享系统的构建与实施管理研究——电子商务题目2基于支付系统数据的我国货币流通速度研究——电子商务题目3基于博弈论的第三方支付监管问题研究——电子商务题目4隐私保护的位置统计数据发布研究——电子商务题目5蚁群算法的参数调整研究——电子商务题目6基于计算智能技术的聚类分析研究与应用——电子商务题目7母婴产品企业的网络营销策略研究——电子商务题目8 O2O电子商务支付机制研究——电子商务题目9央行视角下互联网支付监管研究——电子商务题目10港口陆路集疏运能力及配置问题的研究——电子商务题目11探析明星产品电商风靡网络的原因研究——以XXX 为例——电子商务题目12“互联网+”背景下特色农产品营销策略研究——以湖北XXX 为例——电子商务题目13基于XXX 的网络约车发展模式分析——电子商务题目14京东网络金融的商业模式分析研究——电子商务题目15XXX 农产品电商发展模式分析——以XXX 为例——电子商务题目16网络直播平台的电商化盈利模式研究——以XXXX 为例——电子商务题目17基于速卖通的b2c 跨境电子商务商业模式分析- 以XXX 为例——电子商务题目18基于电商网站运动鞋网络营销模式研究——以XXX 为例——电子商务题目19基于地标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前景分析- 以XXX 为例——电子商务题目20 团购网站的盈利模式分析——以XXX 为例——电子商务题目第五部分1基于本体构建的虚拟社区知识组织模型研究——电子商务题目2基于客户满意度的物流配送中心选址研究——电子商务题目3关联旅游资源数据集的构建及其应用研究——电子商务题目4移动医疗的盈利模式及前景分析-- 以春雨医生为例——电子商务题目5微信微店的盈利模式及未来发展方向——电子商务题目6基于自媒体营销模式的分析研究-- 以罗辑思维为例——电子商务题目7基于网红网路直播平台的电子商务产品模式研究——电子商务题目8基于饿了么的O2O 电子商务商业模式研究——电子商务题目9双向供求关系企业联盟的合作策略及利益分配研究——电子商务题目10面向区域一体化的科技服务业生态系统发展模式研究——电子商务题目11基于粒子群的网络社区动态角色挖掘研究——电子商务题目12 Web环境下商品的个性化展示方法研究——电子商务题目13移动支付消费者使用意愿模型及其实证研究——电子商务题目14基于数据挖据的商品推荐系统研究和实现——电子商务题目15网络虚拟货币的电子商务分析——电子商务题目16基于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国际贸易创新——电子商务题目17电子商务中的信用模型研究——电子商务题目18电子商务交易过程中信用的演化博弈分析——电子商务题目19电子商务信用风险及规避机制研究——电子商务题目20虚拟社区用户网络金融购买和使用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电子商务题目第六部分1基于特征的产品评论挖掘关键问题研究——电子商务题目2基于短信平台的创新服务体系构建研究——电子商务题目3基于演化博弈论的科技服务业发展技术路线图研究——电子商务题目4基于社会资本视角的网络口碑与购买意愿关系研究——电子商务题目5基于交易成本理论的农产品电子商务应用研究——电子商务题目6政府在电子商务诚信体系建设中的作用——电子商务题目7农业电子商务模式探析——电子商务题目8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研究——电子商务题目9论电子商务中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律问题——电子商务题目10 B2B电子商务对企业运营成本的影响——电子商务题目11拉萨市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研究——电子商务题目12基于向量空间模型的网页信息过滤方法研究——电子商务题目13证券行业商业智能系统研究——电子商务题目14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电子采购系统若干问题研究——电子商务题目15中国大额支付系统对我国货币需求和供给的影响研究——电子商务题目16基于亚马逊跨境电子商务在XXX 行业的应用研究——电子商务题目17移动电子商务模式下外卖平台的发展战略探究——以XXX 为例——电子商务题目18大学生移动学习现状调查研究—以XXX 为例——电子商务题目19基于信任营销的云集电子商务发展模式研究——电子商务题目20基于地理位置的移动电商研究—以XXX 为例——电子商务题目第七部分1电子货币的风险研究——电子商务题目2第三方支付平台的问题分析——电子商务题目3网上银行的发展策略及其在中国的运用分析——电子商务题目4网上银行对比研究选取两、三家网上银行——电子商务题目5电子商务网上支付及其法律问题——电子商务题目6我国电子商务支付现状调查及解决方案——电子商务题目7论电子商务中的移动支付——电子商务题目8虚拟货币与现实货币的对接问题研究——电子商务题目9商业银行实现网上支付的瓶颈问题研究——电子商务题目10证券电子商务及其发展——电子商务题目11政府引导产学研合作对策研究——电子商务题目12网络第三方支付风险评价与控制研究——电子商务题目13基于DNA计算的聚类算法研究——电子商务题目14需求依赖库存的库存控制和供应链协调模型研究——电子商务题目15基于TAM和IDT模型的消费者微博营销采纳意向影响因素研究——电子商务题目16供应链超网络均衡模型研究——电子商务题目17人工神经树网络模型的优化研究与应用——电子商务题目18第三方支付与商业银行竞合关系研究——电子商务题目19物流配送干扰管理问题的知识表示与建模方法——电子商务题目20 P2P网络借贷市场的融资成本与融资可获得性研究——电子商务题目第八部分1企业在电子商务环境中的价值链战略研究——电子商务题目2论我国国际贸易的电子商务服务模式——电子商务题目3人民币跨境结算对外汇占款的影响分析——电子商务题目4广东省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有效性评价研究——电子商务题目5 nXen虚拟机迁移机制和负载均衡策略研究——电子商务题目6我国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市场定价机制研究——电子商务题目7消费者手机支付行为实证研究——电子商务题目8中国预付卡市场研究与风险分析——电子商务题目9集装箱班轮航运网络可靠性建模与仿真研究——电子商务题目10基于动态模型的神经网络稳定性研究——电子商务题目11银行卡支付与居民消费行为关系研究——电子商务题目12基于内容分析法的评论挖掘及其在网络营销中的应用研究——电子商务题目13基于收益管理的旅客列车票额分配及动态调整方法研究14基于观点挖掘的用户情感倾向性分析——电子商务题目15国内网络公司的盈利模式及其构建研究——电子商务题目16基于第四方电子商务的统一电子现金及其税收功能研究——电子商务题目17业务流程可视化建模方法的研究与设计——电子商务题目18基于消费者感知的网络视频广告效果实证分析——电子商务题目19物流配送客户时间窗变动干扰管理研究——电子商务题目20基于ITIL的电信企业IT运营服务管理模型及应用研究——电子商务题目第九部分1 湖北XXX 等农产品电子商务现状分析与未来发展研究——电子商务题目2信任驱动的电子商务交易在企业中的应用——电子商务题目3网络拍卖的法律问题分析——电子商务题目4虚拟货币的相关问题研究——电子商务题目5电子商务交易风险研究评述——电子商务题目6 C2C电子商务中的诚信问题研究——电子商务题目7电子商务网络安全支付协议探究——电子商务题目8知识产权的电子商务交易机制——电子商务题目9电子商务与电子化采购——电子商务题目10网络交易安全风险源分析及解决对策——电子商务题目11第三方支付发展与网上银行关系的分析研究——电子商务题目12多属性反向拍卖机制与模型研究——电子商务题目13基于案例推理的在线顾客消费行为研究——电子商务题目14外贸企业BPR及ERP系统分析设计——电子商务题目15基于粗糙集与前馈网络的案例智能系统的研究——电子商务题目16物流配送地址变化的干扰管理模型及其求解方法——电子商务题目17有轨电车系统中断事件的协作救援决策方法研究——电子商务题目18离散群体智能算法的研究与应用——电子商务题目19基于生态位理论的B2C电子商务企业竞争能力评价模型研究——电子商务题目20基于可信第三方银行卡网上支付系统研究——电子商务题目第十部分1在电子商务形势下看国际贸易的变化——电子商务题目2管理软件与电子商务的趋势发展——电子商务题目3电子商务企业的组织创新——电子商务题目4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电子商务题目5社区服务业的电子商务分析——电子商务题目6电子商务对企业组织规模的影响——电子商务题目7浅析电子商务下企业的竞争优势——电子商务题目8浅析基于电子商务的物资采购管理——电子商务题目9电子商务对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的影响——电子商务题目10电子商务模式给企业带来的收益与风险分析——电子商务题目11我国金融机构发展网上银行业务初探——电子商务题目12电子商务环境下ERP、SCM与CRM的整合——电子商务题目13校园电子商务运作分析——电子商务题目14网络经济的发展趋势及其对策——电子商务题目15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银行系统性风险传染研究——电子商务题目16建设行业网——打造属于您的行业电子商务平台——电子商务题目17连锁超市的电子商务系统应用模式分析与设计——电子商务题目18网络广告案例分析结合实际案例——电子商务题目19 C2C模式下的xx网店推广方案——电子商务题目20 xx网络营销的现状及对策——电子商务题目第十一部分1当前高校农村电商人才的培养模式研究——电子商务题目2 XXX 地区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对策研究——电子商务题目3旅游信息与电子商务系统中的空间数据管理技术研究——电子商务题目4电子商务解决方案的核心问题探讨——电子商务题目5基于电子商务的组织结构设计——电子商务题目6电子商务环境下的旅游产业竞争力研究——电子商务题目7基于供应链的中小企业B2B电子商务模式的构建——电子商务题目8浅析电子商务对企业管理的促进作用——电子商务题目9基于电子商务的汽车业供应链物流能力研究——电子商务题目10电子商务与会计数据无纸化——电子商务题目11电子商务审计探析——电子商务题目12电子商务与ERP关系及其整合之初探——电子商务题目13电子商务下的会计信任探析——电子商务题目14电子商务与国际贸易发展——电子商务题目15中小企业第三方电子商务模式研究——电子商务题目16国际贸易创新与电子商务——电子商务题目17如何利用电子商务提升零售商家的竞争力——电子商务题目18面向电子商务的企业信息化经营管理模式分析——电子商务题目19中小外贸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研究——电子商务题目20浅析电子商务对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及对策——电子商务题目第十二部分1电子商务安全与数据加密技术浅析——电子商务题目2电子商务中的信息隐藏技术初探——电子商务题目3电子商务犯罪的原因及防范——电子商务题目4保险业电子商务中的法律问题分析——电子商务题目5电子商务时代完善合同法的思考——电子商务题目6争议电子商务中的税法问题——电子商务题目7电子商务中的隐私权问题探析——电子商务题目8搜索引擎营销中的法律问题研究——电子商务题目9电子商务中消费者隐私问题研究——电子商务题目10网上购物;安全吗从消费者视角谈电子商务的安全问题及对策——电子商务题目11个人信用体系建设与电子商务发展——电子商务题目12电子商务中可视数字签名的有关研究——电子商务题目13基于SET的电子商务的安全协议的分析——电子商务题目14移动电子商务安全支付解决方案——电子商务题目15电子商务系统中数据库加密技术的探讨——电子商务题目16信息加密及电子签名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电子商务题目17浅析基于电子商务网络安全PKI技术的角色访问控制模型——电子商务题目18从管理学角度探讨电子商务的信息安全——电子商务题目19电子商务中关于合同订立问题的探讨——电子商务题目20电子商务安全认证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电子商务题目第十三部分1“互联网+”背景下的县域经济大发展研究——电子商务题目2跨境电商服务的众包模式研究——电子商务题目3在线评论对商品销售影响的实证研究——电子商务题目4浅析电子商务在经济型酒店中的应用研究——以XXX 为例——电子商务题目5互联网公司O2O 转型发展模式探讨——以XXX 为例——电子商务题目6电子商务背景下农产品流通效率提升探讨——电子商务题目7电子商务环境下售后服务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电子商务题目8 XXX 第三方支付机构与商业银行的竞合关系研究——电子商务题目9 LBS 在精准营销中的应用研究——电子商务题目10共享经济下专车服务存在的问题及规制研究——电子商务题目11共享经济视野的网约车监管方式研究——电子商务题目12论电子商务企业信息竞争力的提高——电子商务题目13浅谈电子商务对财务会计的影响——电子商务题目14电子商务市场中“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模型分析及解决——电子商务题目15制造企业B2B电子商务与ERP的整合应用研究与实现——电子商务题目16企业中电子商务与ERP的关系及发展——电子商务题目17浅谈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客户关系管理——电子商务题目18我国汽车行业信息化与电子商务的发展——电子商务题目19电子商务环境下客户关系管理应用分析——电子商务题目20网络经济条件下电子商务对企业的影响——电子商务题目第十四部分1 xx地区网络营销现状分析——电子商务题目2浅析电子商务在中国酒店业的应用——电子商务题目3食品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方案分析——电子商务题目4如何利用网络发展旅游业务——电子商务题目5 xx企业网站的诊断分析——电子商务题目6电子商务在汽车行业的应用分析——电子商务题目7阿里巴巴网站经营模式的启示——电子商务题目8电子商务在餐饮业的应用分析——电子商务题目9电子商务在酒店管理中的应用分析——电子商务题目10 xx省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现状及对策分析——电子商务题目11 xx企业实施B2C电子商务的问题与对策——电子商务题目12国内xx行业网站现状与发展对策——电子商务题目13 xx行业电子商务市场调研分析——电子商务题目14家电企业的电子商务策略研究——电子商务题目15电子商务在房地产行业的应用分析——电子商务题目16电子商务在保险业的应用分析——电子商务题目17电子商务在手机行业的应用分析——电子商务题目18戴尔网络销售模式分析——电子商务题目19携程电子商务模式组成要素分析——电子商务题目20在线音乐产业发展中存在问题及应对策略——电子商务题目第十五部分1大学生网上开店的优劣分析——电子商务题目2浅论网络游戏与电子商务B2C模式的结合——电子商务题目3网络虚拟社区的利弊分析——电子商务题目4 xx省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电子商务题目5校园电子商务运作分析——电子商务题目6 xx网站的成功模式分析——电子商务题目7石化行业电子商务的现状与发展建议——电子商务题目8中国铁路实现电子商务的问题分析——电子商务题目9门户网站的现状分析和发展研究——电子商务题目10我国零售业发展电子商务研究分析——电子商务题目11关于淘宝网C2C模式认证系统分析——电子商务题目12中国旅游电子商务市场需求分析及其网络营销解决方案——电子商务题目13电子商务网站盈利方式的理性分析——电子商务题目14电子商务模式的网络营销渠道——电子商务题目15网络广告的未来发展趋势探讨——电子商务题目16网络营销与传统直销的整合策略分析——电子商务题目17网络营销条件下的顾客忠诚度分析——电子商务题目18传统企业网上销售策略研究——电子商务题目19 B2C模式的网上商店在网络营销中的应用研究——电子商务题目20 C2C模式的网上商店在网络营销中的应用研究——电子商务题目第十六部分1企业网络营销的效果评价方法研究——电子商务题目2电子商务市场中的“柠檬”市场问题研究——电子商务题目3电子商务交易风险对潜在消费者行为影响研究——电子商务题目4搜索引擎营销中的用户行为研究——电子商务题目5搜索引擎在网络营销中的地位和作用——电子商务题目6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网站推广研究——电子商务题目7浅谈电子商务网站的建构——电子商务题目8旅行社如何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开展关系营销——电子商务题目9浅析电子商务影响下的工业品营销——电子商务题目10个人网店可信形象构建——电子商务题目11社区型电子商务中应用客户关系管理的研究——电子商务题目12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与支持技术研究——电子商务题目13电子商务对商品价格的影响——电子商务题目14基于价值链的移动电子商务模式浅析——电子商务题目15运用层次分析法分析电子商务软件易用性的评价值——电子商务题目16博客网站的现状与盈利模式分析——电子商务题目17移动电子商务在餐饮业的应用——电子商务题目18强化电子商务监管的思考与建议——电子商务题目19电子商务的成本效益分析及商品定价——电子商务题目。
7553 基于社会网络的创新研究:理论与实践
基于社会网络的创新研究:理论与实践引言社会网络在当代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交流方式,也是创新领域的一个关键因素。
社会网络上的个人、组织和社群之间的互动可以促进知识的交流和创造,同时也为创新提供了广泛的资源和支持。
因此,基于社会网络的创新研究不仅理论意义深远,而且在实践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理论框架基于社会网络的创新研究的理论框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社会网络理论社会网络理论是基于社会学、心理学和网络科学等领域的交叉研究,旨在探究社会网络的结构、特征和演化规律。
在创新研究中,社会网络理论可以用来解释创新过程中的信息传递、知识获取和合作关系等现象。
创新理论创新理论主要研究创新的本质、类型、过程和影响因素等问题。
在基于社会网络的创新研究中,创新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创新的动力和机制,从而推动创新的实践和发展。
基于社会网络的创新模式基于社会网络的创新模式是一种将社会网络理论和创新理论相结合的新型创新方式。
它通过最大化社会网络的资源和优势,来促进知识的创造和传播,从而加速创新的速度和效果。
实践案例基于社会网络的创新研究在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两个典型案例:开源社区开源社区是一个基于互联网的社会网络平台,它通过信息共享、合作开发和社区治理等方式,来实现软件开发的创新。
在开源社区中,个人、组织和社群之间形成了一种紧密的联系和合作关系,促进了知识的创造和传播,同时也为软件创新提供了广泛的资源和支持。
创客空间创客空间是一个基于社会网络的创新空间,它通过提供共享工具、技术协助和创意资源等服务,来促进技术创新和创业发展。
在创客空间中,个人、创业团队和企业等不同类型的创新主体之间形成了一种开放的创新生态系统,从而实现了创新的协同和效应。
结论基于社会网络的创新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型的创新思维与实践方式。
它突破了传统的创新路径和模式,更加注重开放、合作和互利共赢的精神。
在未来的创新发展中,基于社会网络的创新研究将会持续发挥其重要的作用。
2024年电子商务论文题目
电子商务论文题目1
1、“一带一路”战略下跨境电子商务现状与发展研究
2、北京跨境电子商务企业人才需求状况调查分析
3、不同行业跨境电子商务绩效对比研究
4、大数据背景下跨境电子商务信用评价体系构建
5、当前我国跨境电子商务出口的现状及未来发展的思考
6、高校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11、基于SaaS模式的产业集群协同商务平台研究
12、基于物联网的猪肉溯源及价格预警模型研究
13、电信运营商个性化信息服务体系构建研究
14、基于OFBiz与Android平台的进销存系统设计与实现
15、网络信息服务系统自组织演化发展研究
16、复杂系统可靠性增长管理与评价方法研究
17、中国银行电子银行业务管理研究
22、我国B2C跨境电子商务物流模式选择
23、电子商务能否促进外贸增长——来自我国的证据
24、电子商务时代我国农产品营销研究
25、电子商务快递产业链模式及关联分析
26、电子商务物流体系优化研究
27、电子商务信息生态系统的构建研究
28、美国电子商务税收政策及博弈行为对我国的启示
29、电子商务时代的物流发展分析
75、C2C模式电子商务税收问题探析
76、基于LBS和O2O的移动电子商务业务模式研究
77、电子商务飞速发展背景下快递业发展探讨
78、B2C电子商务环境下的退货逆向物流研究
79、电子商务税收征管研究
80、基于电子商务网络财务会计发展研究
81、简析O2O电子商务模式
82、第三方支付解决电子商务支付安全的博弈分析
64、Xen虚拟机迁移机制和负载均衡策略研究
65、我国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市场定价机制研究
2015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汇总
程水龙 温州大学 刘玉敏 浙江师范 大学
沈国琴 浙江大学 方德志 温州大学 浙江传媒 学院 杭州师范 汤剑波 大学 李耀锋 潘立勇 浙江大学 江俊浩 浙江理工 大学
28 两宋审美嬗变下的南宋园林研究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杜夫海纳“审美知觉现象学”之现象学 阐释 我国标准与专利制度对创新驱动经济 发展质量的影响研究 资源错配、规模扭曲与产能过剩和落 后研究 中国增加值贸易的国民属性与要素优 势升级研究 基于空间尺度差异的我国产城融合机 制、评价体系及政策设计研究 土地财政视角的改革停滞、重启与进 一步推进的机制研究 新常态下长三角城市群中新型小城镇 创新发展研究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户宅基地腾退的 利益冲突及机制创新研究 政府市场合作视角下的我国农业巨灾 保险基金筹资机制构建研究 交易网络视角下民间金融群体性信用 风险研究 基于动态契约的创业型企业融资与风 险控制研究 网络借贷中的信息传递、关系治理机 制与治理方式选择研究
周江洪 浙江大学 李有星 浙江大学 王贵国 浙江大学 浙江省委 党校 杭州师范 赵定东 大学 李一 吴秀明 浙江大学 陶然 浙江大学
专著 专题论 2018/6/30 文集 专题论文集 2017/12/31 研究报告 专著 专著 专著 专著 专著 研究报告 专 题论文集 专著 专题论文集 研究报告 专著 专著 专题论文集 研究报告 专著 专著 专著 专著 研究报告 专著 专著 专题论 文集 研究报告 2018/12/31 2017/12/30 2019/12/30 2020/6/30 2019/10/31 2018/6/30 2018/8/31
专著 专题论 2018/12/31 文集 专题论文集 2018/12/31 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 专题论文集 2018/6/30 2017/12/31 2018/3/10
国内外创新生态系统研究进展
第16卷第3期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ol 16No 32015年9月JournalofYanshan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Edition)Sep.2015国内外创新生态系统研究进展宋之杰,于㊀华,徐晓华,徐㊀蕾(燕山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4)㊀[收稿日期]㊀2015⁃05⁃05㊀[基金项目]㊀2014年度河北省科技计划项目 创新驱动河北省经济增长极与创新集群培育研究 (13457524D);2015年度河北省科技计划项目 河北省创新资源协同及政策协调机制研究 (144576136D)㊀[作者简介]㊀宋之杰(1954 ),男,黑龙江青冈人,燕山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于㊀华(1991 ),女,山东烟台人,燕山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生;徐晓华(1988 ),男,河北任丘人,燕山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生;徐㊀蕾(1980 ),女,辽宁沈阳人,燕山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㊂[摘㊀要]㊀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创新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很多地区都已经形成了以创新为驱动力量的创新生态系统㊂文章从宏观㊁中观以及微观三个层次入手,在对国家㊁区域㊁产业和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分析了不同层次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内容㊁方法及主要观点,重点介绍了创新生态系统内部各驱动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并对未来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㊂[关键词]㊀国内外;创新生态系统;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F205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DIO]10.15883/j.13⁃1277/c.20150311810㊀㊀在知识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全球化脚步日益加快,区域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构建起合理的创新生态系统㊁加强系统内部产学研一体化创新㊁深度探索生态创新系统的运行机制逐渐成为热点㊂国内外学者对于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分别从概念㊁功能以及运行机制和评价标准等多个不同的方面入手,取得了众多的研究成果㊂创新系统理论的研究起源于19世纪中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熊彼特(1934)率先使用创新理论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进行解释,熊彼特将创新解释为五个维度,分别是:产品㊁技术㊁市场㊁制度以及资源配置㊂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创新主体㊁创新模式和创新环境的不断变化,创新系统内部各主体之间需要建立一种全新的互动关系即创新生态系统㊂与创新系统相比,创新生态系统由于融入了生态学的相关理论,其更加强调系统内部的自组织性㊁多样性以及系统内部不同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㊂从创新系统到创新生态系统的不断演化的过程中,学者对于创新生态系统的认识也更加深化,更加注重政府与市场之间的交互作用㊂一㊁创新生态系统理论研究的三个层次㊀㊀创新生态系统的概念最先是由美国竞争力委员会在‘创新美国 挑战与变革“报告中提出,该文指出创新生态系统是由具有创新能力的科研机构和高校㊁科技人才㊁制度和社会经济环境㊁金融机构㊁完备的基础项目研究等多种驱动因素构成,其核心是追求创建创新型和技术领导型的国家㊂由于创新生态系统是由多层次结构所组成,所以学者们对于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也主要从国家创新系统㊁区域创新系统㊁产业创新系统和企业创新系统展开㊂1.国家创新生态系统根据创新系统的相关性质和特性,Freeman首先提出了国家创新系统的概念,其将国家创新系. All Rights Reserved.第3期宋之杰等㊀国内外创新生态系统研究进展119㊀统描述为公共事业部门和私营事业部门根据一定的相互作用关系所形成的复杂网络,并且技术的创新和完善都需要借助该网络完成㊂而对于国家创新生态系统的概念,现阶段并没有相对统一的表述,只有部分学者对该定义做出了论述,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Jackson提出的 国家创新生态系统是以技术发展与创新为目标的参与者形成的动态经济关系 ㊂[1]有关国家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多数集中于概念㊁运行模式和激励措施等领域㊂其中以公共政策方面的研究居多,其中PSharma㊁SBSNookala和LucienneAbrahams通过对印度和南非创新生态系统研究,指出了发展中国家在构建国家创新生态系统的过程中所面临的多种挑战和机遇,并且根据印度和南非国家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趋势提出了一系列促进国家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策略㊂同时LucienneAbrahams还对像南非这样发展情况不均衡的国家如何发展国家创新生态系统提出合理化建议㊂对于国家层面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国内学者涉猎不多,少许学者从生态学的视野来审视国家创新体系㊂任雪萍㊁黄志斌认为国家创新体系可以分为创新主体的个体生态化建设以及创新体系的系统生态化建设两方面,前者的关键在于创新主体生态位的准确定位和拓展,后者的关键则在于创新主体之间㊁创新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协同演进㊂[2]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建立在较高的资源投入的基础上,为了解决这种问题,曹建东分析了国家创新战略生态化评价的必要性,并结合知识与技术创新㊁社会发展与生活质量㊁信息技术社会化㊁经济增长及质量和环境质量五个生态化评价指标构建了国家创新战略生态化评价模型,在此基础上对国家创新战略生态化评价下阶段的研究问题进行探讨和展望㊂[3]2.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随着经济全球化脚步的不断加快,财富的竞争不再是单纯的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更多地表现为区域的竞争,因此区域创新系统越来越被众多学者所关注㊂Cooke教授在对创新系统相关理论总结和当时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的基础之上,首先提出了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概念,他认为区域创新系统是一个区域性的组织体系,是由企业㊁高校以及研究机构组成,并且各主体之间相互作用㊁相互联系㊁协调分工并形成一个有效的合作创新体系㊂对于区域创新系统的功能㊁驱动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标准的研究,RichardJosph总结了区域创新系统的规范市场㊁研发技术㊁融资㊁政策制定㊁发展教育以及技术传播等六项主要功能,Michael指出区域创新系统中的创新活动是一个动态的循环过程,可以将R&D作为动态循环过程的输入量和输出指标,并且使用知识函数对区域创新系统的发展程度和绩效水平进行度量[4];随后Cooke和Brazyk提出了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 这一概念,认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是由在一定区域内相互关联的生产企业㊁科研机构和高校所组成,这一体系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整体性,极大地促进区域内的创新发展㊂[5]虽然任何一个创新都是互动的过程,但是相比于区域创新系统,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由于同生态理论相结合,还融入了生态协同进化理论以及系统自调节机制理论,所以更能反映出系统内部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在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驱动要素和产出指标的研究中,Graciad提出,区域创新活动的驱动要素主要包括从事技术研发的人员数量和投入以及专利申请数量,将区域内人均GDP作为主要的输出衡量指标,发现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内部的投入和产出之间并不存在滞后性,而滞后性主要出现在技术专利转化为经济效益的过程中㊂[6]国内学者对于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则主要集中在技术创新和区域经济发展领域,其中黄鲁成将生态学的相关理论应用于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当中,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概念,即 一定空间范围内的技术创新复合组织与复合环境,通过创新物质㊁能量和信息流动从而相互作用㊁相互依存形成的系统 ,同时其认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与其他创新系统相比也同时具有整体性㊁层次性㊁动态性㊁耗散性㊁复杂性㊁稳定性和调控性等属性和运动规律㊂[7][8][9]对于区域创新系统评价研究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发展适宜度的评价,如周青和陈畴镛通过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深入研究,构建了针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适宜度评估体系,利用该指标体系与生态位模型相结合对我国的创新生态系统的适宜度问题进行了实证性分析,并且得出了我国东部地区相比于西部地区更适于构建创. All Rights Reserved.120㊀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新生态系统[10];另一种则是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状况的评价,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苗红提出的生态系统健康理论,该学者通过对多层次模糊评价方法的改进,构建了针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健康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将创新生态系统的健康指标分为五个等级,即健康㊁亚健康㊁临界态㊁亚病态与病态,该学者还利用该评价指标体系对苏州科技园区进行了实证研究,并且得出了与实际相符的验证性结果㊂[11][12]关于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学者们存在不同观点,例如,祁明㊁林晓丹提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应当 以TRIZ理论为核心㊁五环体系为架构㊁公共创新服务系统为中心 ,并且能够实现为不同行业提供统一㊁共享㊁综合的创新生态系统平台,同时在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内部中应当加强公共创新服务水平,借助产学研一体化的实现,最终促进区域的整体快速发展㊂[13]创新生态系统在结构上具有层次性,根据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按照表现形态分为理念层㊁主体层㊁物质层㊁制度层和行为层;系统内部构成要素之间以及其与外部环境作用的动态过程和作用机理就是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功能机制,包括动力机制㊁复制机制㊁变异机制㊁控制机制和重组机制[14];对创新生态系统结构进一步剖析,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系统也具有集聚系数高和特征路径长度较短的小世界网络特征㊂[15]作为创新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层面,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与国家创新生态系统存在密切关系㊂从现有研究成果来看,无论是对国家还是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阐述一般都涉及到政府政策㊁R&D㊁人力资源以及研发机构等因素的重要驱动作用㊂除此之外,二者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多普佛提出企业创新生态系统作为创新生态体系的重要环节,肩负着创新 孵化室 的职责[16]35,43,而国家创新生态系统与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则共同为新技术的产生和传播提供一定的外部环境和相应的规则,保证整个社会网络空间的相对稳定;第二,很多研究者指出,无论是国家创新生态系统还是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二者均强调系统内部核心创新企业对于创新系统巨大的推动作用㊂但国家创新生态系统和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也有一些差异㊂表现为:第一,国家创新生态系统主要是从宏观的角度出发,侧重于研究创新生态系统的宏观整体性,而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则以中观的视角出发,对生态系统内部各驱动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第二,国家创新生态系统的外部因素主要以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以及国际关系为主,而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外部环境则以创新政策等制度性影响因素为主㊂3.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在对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过程中很多学者从产业的角度入手,针对某些产业进行深入研究,力求找到一条协调区域内经济发展的有效路径㊂多数学者认为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为一种在一定空间和时间范围内由产业集群及其相关的环境相互作用所组成的一个体系,在该体系内不同个体通过资金㊁物质以及信息的流动构成一个能够自我组织和自我调节的系统㊂在产业创新生态系统要素构成的研究中,MartinFransman提出了 五要素构成理论 ,即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是由产业体系㊁硬件㊁软件㊁创新型人才以及外部环境等五要素构成㊂其中产业整体的战略定位构成了产业体系的主体;基础设施是硬件条件的主要内容;软件条件则是以技术为基础;产业内的人才培训机构和相关的配套设施则构成了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人才条件;外部环境是指政府对产业创新的政策支持和产业整体的发展趋势㊂[17]对于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成长性研究,RonAnder和RahulKapoor等学者提出产业创新生态系统能够促进产业内部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加快产业内部企业之间的知识流动,从而促进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速度,为区域经济提供更加强劲的增长动力㊂[18]在对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内部关系的研究基础之上,AnnabelleGawer和MichaelACusumano将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分为 内部平台 和 外部平台 ,定义内部平台为一个具有通用结构下的一组资产,使得企业或者组织能够更加有效地进行产品研发,而定义外部平台为由一个或多个公司开发的技术㊁产品或服务,并以此为基础形成能够使多数企业建立可能产生进一步创新的网络效应,并且以Intel和IBM等企业为例分析了产业创新系统内核心企业引领产业内部创新的作用,同时也描述了产业创新系统内的平台领导者和创新者面对系统内部的快速发展应当采取开放性的管理. All Rights Reserved.第3期宋之杰等㊀国内外创新生态系统研究进展121㊀策略来进一步引领产业创新系统内部的进一步发展㊂国内学者对于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主要是针对某一特定的产业进行,例如:对于高科技产业,张运生㊁张利飞将其创新生态系统定义为 面向客户需求,由高科技企业以技术标准化战略为创新耦合纽带,在全球范围内形成的基于构件㊁模块的知识异化㊁协同配套㊁共存共生㊁共同进化的技术创新体系 ,该系统区别于传统意义的企业动态联盟㊁企业集群㊁地域性园区等对象,具有 以界面技术的标准化㊁核心技术的模块化㊁合作关系的锁定性㊁集群的高度虚拟性以及协同创新的跨国性 等显著特征,同时两位学者深入研究了高科技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耦合战略,指出构成其战略的三个子战略分别为专利许可㊁协作R&D和技术标准推广合作战略,并且基于这三个层面提出了高科技企业实现协同创新㊁合作共赢的十大战略模式㊂[19][20]战略新兴产业是未来国家发展的重点,是提高国家整体竞争力的关键㊂在该领域的研究中梅强㊁张兵等基于企业的视角提出了有针对性的风险控制建议,为构建我国战略新兴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风险控制机制奠定了初步基础[21],同时两位学者还指出战略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中可能会存在技术㊁整合以及依赖性等潜在风险㊂但是国内学者对于与战略产业相关的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却相对较少,也因此对于战略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将会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研究的热点领域㊂4.企业创新生态系统企业创新生态系统从企业的角度出发,通过研究如何使系统内企业充分利用外部环境和资源,从而提升创新系统内部的创新效率,推动系统整体的发展㊂在对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形成机理的研究中,Lambooy指出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形成是以核心企业为依托,依靠高校㊁科研机构㊁政府以及金融机构等组织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网络结构㊂[22]在对企业创新生态系统中的个体如何利用系统内部资源的研究中,StephenECross以佐治亚理工学院的创新工作经验为例,介绍了该校在创新过程中如何有效地利用系统内部的科研机构㊁金融组织以及企业资源,阐明企业创新系统开放合作的发展策略对于系统内成员的重要性㊂在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策略的研究中,PaulDrews和IngridSchirmer认为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合理构建和发展需要系统内部的企业从两个方面入手:(1)完善企业内部管理架构;(2)同合作伙伴和竞争对手之间的良性互动㊂两位学者通过对美国医疗㊁零售和教育等行业的企业研究发现企业在组织扩展以及与相关企业联合中遇到多种挑战,所以如何在企业内部和外部建立完善的组织架构是系统内部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㊂[23]JeromeSEngel则以跨国公司为视角,通过Intel公司在某些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中起到的推动作用为例,指出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以及技术在相关企业之间的流动对于企业创新生态系统中的企业发展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㊂以张运生㊁张利飞等为代表的国内学者将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对企业创新生态系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在研究初期刘友金率先提出了中小企业集群创新的概念,并且对美国硅谷㊁英国苏格兰科技区㊁印度班加罗尔等世界各国高新区的发展经验进行总结,寻找能够使中小企业在企业创新生态系统中发挥更大创新作用的发展方式,同时结合生态学的相关理论对企业创新的特征进行了研究[24];陈斯琴㊁顾力刚则将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定义为在一定的时期㊁空间内由企业技术创新复合组织与环境,通过创新物质㊁能量和信息的流动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形成的统一整体[25];针对高科技企业,随着高科技产品技术复杂性不断增强,企业之间的合作创新活动也日益频繁,最终会形成面向客户需求㊁以技术标准为纽带,共存共生㊁共同进化的创新体系㊂[26]李湘桔㊁詹勇飞利用 知识发酵 对创新生态系统的本质内涵进行了探讨,并且借助该模型构建了创新生态系统四种管理模式即 管理矩阵 ,并以此为基础总结出了企业构建创新生态系统过程中的渐进式推进策略㊂[27]在企业创新生态系统中,企业技术的成功不仅仅依托于与之兼容的技术标准,还需要协作R&D的支持,因此技术创新可能会引起与传统R&D项目管理不同的风险,所以针对企业创新生态系统中存在的风险管理问题,张运生总结了由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合作共赢㊁技术模块化等本质特征引发的其它依赖. All Rights Reserved.122㊀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性风险等六种典型的合作风险,并且对这些风险的产生机理㊁识别与控制进行了研究㊂[28]随后,针对创新生态系统中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成员敲竹杠㊁搭便车等机会主义行为,张运生和邹思明提出了包括决策机制㊁谈判协调机制㊁平台定价机制以及约束机制在内的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治理机制㊂[29]从微软㊁沃尔玛㊁可口可乐等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成功案例来看,基于核心企业视角来构建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孙冰㊁周大铭提出了包含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中核心企业㊁技术研发和产品应用㊁创新环境和创新平台四部分的系统结构模型,并深入探讨了各部分的内涵及相互作用㊂[30]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是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研究的一大热点㊂由于高科技企业创新具有类似于生物群的行为特征,可将其看做是生态进化系统,知识分布㊁知识互动㊁知识竞争与知识演化四个生态构面构成其创新生态系统的理论模型 DICE模型,即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形成机理,以此为基础总结其创新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31];进一步,张运生将非线性生态动力学基本研究方法与实物期权方法㊁博弈论相结合,提出了一套相对完善的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技术标准许可价格结构及非平衡性理论一般分析框架㊁要素与思路,对基于不完全信息的技术标准许可 基本价 和最优定价公式进行了动态测算㊂[32]另外,从知识经济的宏观背景出发,在高科技企业内部构建知识创新生态系统,将知识转化为直接生产力,更加有利于展现高科技企业强劲的竞争优势㊂[33]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在现有相关研究中,国家创新生态系统属于宏观层面,区域㊁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属于中观层面,企业创新生态系统则属于微观层面㊂微观㊁中观和宏观层面的创新生态系统的文献分别研究了产品与服务㊁技术创新能力的产生和演化过程,反映了创新表现形式由具体向抽象转化,其系统结构则是由表层转向深层㊂[34]28微观层次的个体行为往往孕育着创新,企业创新生态系统充当着这一创新的生境,中观创新生态系统则桥接微观与宏观,为创新种群和群落提供相应的社会网络空间㊂对于国家创新生态系统,区域㊁产业及企业创新生态系统可以视为具体的创新生境㊂[35]二㊁创新生态系统的主要影响因素㊀㊀Foddi和Usaia在对欧洲的区域创新系统进行研究时,将区域创新系统中的环境因素纳入到了驱动要素之中,并且尝试将环境因素对区域创新系统的创新能力的影响进行量化[36];而影响区域创新系统的环境要素又可以分为内部环境要素和外部环境要素,Riccardo和AndrésRodríguez⁃Pose教授发现区域创新系统的驱动要素并非仅仅受到R&D投入㊁人力资源总量㊁核心企业数量㊁科研机构数量以及基础设施等因素的影响,其在对区域创新系统的研究过程中将人口数量及人口密度㊁经济部门构成㊁资源利用率等环境因素进行量化时,使用克鲁格曼指数作为控制变量,测算出了这些环境因素对于区域创新系统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㊂[37]对于创新生态系统的主要影响因素的研究,国内外学者大多从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两方面入手㊂对于不同层次的创新生态系统,其内外部影响因素也有所差别㊂事实上,不同的影响因素对于不同层次的创新生态系统常常是模糊㊁任意的㊂1.区域㊁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影响因素影响区域㊁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内部因素主要有核心企业㊁创新人才等,而政策环境㊁创新文化等则是主要的外部影响因素㊂(1)内部影响因素㊂学者们对于创新内部影响因素的研究有着不同的切入点,BarryBozeman和DanielSarewitz等认为知识是影响创新生态系统最重要的因素,指出发展中国家创新系统构建的重点是如何更加有效地促使知识在系统内部流动,从而促进国家创新系统整体上的知识的吸收能力和创新能力㊂而知识的传播则需要技术㊁专利㊁人力资源以及企业等作为载体,所以对创新生态系统内部因素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三类观点㊂第一,赋予企业以核心地位㊂创新生态系统中的核心企业是推动系统创新的核心主体,是区域创新链条中的最终一环,所以对于创新生态系统而言,企业能否积极地参与到创新活动中,决定着创新生态系统发展的成败㊂从创新系统中的核心企业与其他主体之间的合作关系以及核心技术的应用入手,Maggioni指出核心企业对创新生态系. All Rights Reserved.。
产学研战略联盟的多学科诠释
变 了各 生 产 要 素 的 弹性 系数 。
产学研战略 联盟是由企业与高等 学校 、 科
研 院所 等 所 形 成 的利 益 共 同体 , 它是 合 作 三 方
为发挥各 自在产业推广与商业化运作 : 技术研 发和产品创新等领域的差异化优 势而有意识 形成的合 作网络 。 产学研战略联盟具有多重属 性 , 管理学的角度看 , 从 是从战略 的高度对 于 合作创新的再次认识并采取的重要举措 , 在一 定 程 度 上 可 以 看 作 是 横 向联 盟 与纵 向 联 盟 构 成的混合联盟 ; 从经济 学的角度 来看 , 产学研 战 略 联 盟 对 于 技 术 创 新 的 生产 函 数 、成 本 支 出 、 衡 产 出等 均 将 产 生 重要 影 响 ; 社 会 学 均 从 的角度 来看 , 产学研 战略联盟是基于不同网络
个 体之 间不 同强 弱 关 系 力量 、 同结 构形 式 所 不
纽带, 高等 学校与科研机 构多以合作研发 为关 系纽带, 强关 系力量使得在短期 内产学研合作
仍然必须依靠互惠互利来实现 ; 产学研战略联 盟的形成过程是 多方动态博弈 的过程 , 亦是合 作 各 方 相 互 认 知 的过 程 ,其 必 然 会 经 历 以合 约 、 知 、 同 为基 础 的 不 同层 级 的信 任 。 体 认 认 具 而言, 产学研战略联盟的社会 学特性表现为: 1 . 关系嵌入性。 产学研各方在技术或产品 由市场调研 、 意设 计、 创 产品雏形等过程 中存 在差异化优 势的同时 , 不可避 免地存在 完成全 过程所具有的先天不足性。 高校教 师科研考核 方式、 高校教 师步入创业之路及到企业博士后 工作站工作、 企业人士到高等学校或科研 院所 进修等方式使得 产学研的关 系无法具体分割, 此即为产学研战略联盟关 系的嵌入性 。 关系嵌 入性使得 产学研 三者之间的 关系角 色相对 固 定 而且三方在合 作中的关 系存在形式、 联结纽 带、 亲密程 度等相对 固定 , 为重要 的是产 学 更 研 之 间的 联 系将 越 来越 紧密 , 盟 的 形式 将 越 联 来越 多样化 , 而联盟 所具有的边界属性和 范围 将越来越模糊。 2 . 多维性 。 结构 产学研战略联盟具有 多种
国家治理场域中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理论谱系、建构逻辑与实现机制
国家治理场域中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理论谱系、建构逻辑与实现机制作者:范逢春张天来源:《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20年第06期摘要:社会治理共同体已成为政治话语体系与学术话语体系中的重要范畴。
作为“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怎样建设这个社会”这一问题的中国方案,社会治理共同体必然会成为彰显“中国之治”制度优越性的现实图景。
从理论的历史谱系来看,当前中国场域中社会治理共同体的理论之根是中国传统共同体思想,理论之本是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理论之用是西方共同体思想。
国家治理场域中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遵循了组织化、失组织化到再组织化的历史逻辑,秉承了从综合治理、协作治理到共同治理的现实逻辑,彰显了社会自治、社会法治与社会德治的未来逻辑。
国家治理场域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需要通过“认识论”升华来重塑社会治理结构,需要通过“方法论”升华来重造社会治理过程,需要通过“价值论”升华来重置社会治理目标。
关键词:国家治理;社会治理共同体;理论谱系;建构逻辑;实现机制“全球化进程带来了许多亟待关注的问题和许多新的发展机遇,共同体是这些诸多问题与机遇中的核心。
”[1]在国家治理场域中,如何调和身份、利益、文化的多样性,进而实现政治统一、经济合作与社会凝聚,是社会治理现代化面临的重大课题。
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2]的重大目标,“社会治理共同体”迅速成为政治话语体系与学术话语体系中的重要范畴。
诺曼·菲尔克拉夫( Norman Fairclough)认为,“话语不仅是表现世界的实践,而且是在意义方面说明世界、组成世界、建构世界。
”[3]社会治理共同体话语作为可以实现“价值”的符号,必将回应社会运行,建构社会认同,实现社会的价值引领。
国内外学界对社会治理共同体已进行了诸多探索。
在国外,往往以社区共同体(community)研究替代社会治理共同体(the social governance community)。
基于CAS_理论的网络社群知识涌现机制及管理启示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四十六卷收稿日期:圆园22原03原19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WJC2020-06)作者简介:金福,男,辽宁阜新人,沈阳师范大学教授,管理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公共政策决策仿真、组织数据治理、数字经济及创新管理研究;王媛媛,女,陕西西安人,沈阳师范大学管理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网络知识计量与创新管理研究。
基于CAS 理论的网络社群知识涌现机制及管理启示金福,王媛媛(沈阳师范大学管理学院,辽宁沈阳110034)摘要:基于Folksonomy 知识组织模式中领域知识群落自组织状态下的知识衍生、交叉、融合等问题的研究,选取时间变量探索领域知识系统的复杂网络知识涌现条件,揭示领域知识系统涌现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结果表明:社群自组织系统的知识涌现动力机制可视为标注行为、Hub 涌现和结构多元三主体间螺旋式上升、相互协同共进的自适应过程,社群自组织系统是一个复杂自适应的知识系统,只要社群领域知识系统满足多元化要素频繁相互作用,对外部环境进行信息的自组织与自适应动态交换,领域知识系统中的要素就会由无序向有序衍生,最终形成有序的协同状态产生知识涌现。
关键词:知识社区;Folksonomy;网络社群知识;知识涌现;自组织系统;复杂网络系统中图分类号:G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450(2022)04-0067-07一、引言(一)研究背景及问题引出随着复杂网络分析理论与技术的引入,社群知识间纷繁复杂的非线性交互关系得以揭示,目前已积累了较多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
关于以Folksonomy 为视角探索其知识网络特征及发展规律的研究,Nair V 等人基于相似性和中心性的计算,构建了Folksonomy 模式中潜在的层级模型,以此揭示“平层型”表象下的知识层级结构[1]。
Schmitz 等研究发现Folksonomy 模式下的知识组织会受到标签内潜在的知识关联的影响[2]261。
社会网络关系研究综述
社会网络关系研究综述文章通过对近些年来发表的关于社会网络关系的文献进行研究,从社会网络的内涵以及社会网络关系理论等几个方面对社会网络关系进行综述,并就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标签:网络关系;社会网络;文献回顾1.社会网络关系的内涵社会网络关系就是社会资本,是“实际或潜在资源的集合,这些资源与由相互默认或承认的关系所组成的持久网络有关系,而且这些关系或多或少是制度化的。
”(皮埃尔·布迪厄,1980)。
在新经济中,社会网络关系即指社会资本已经成为科技创新的一个关键因子,是在一个组织网络能够进行团结协作、相互促进生产收益的情况下而形成的“库存”,它使公司建立有效合作关系。
同时也是一项更具合作性和积极性的政府政策。
因此,企业和政府都需要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用来培养企业的相互沟通与相互信任,加快科技创新步伐,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团体中人们之间的相互信任,蕴含着比物质资本更大且更明显的价值,在高度信任的社会里,组织创新的可能性更大。
1.1社会网络关系的概念社会网络是指人与人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为了达到特定的目的进行信息交流的关系网,由节点和关系两部分组成。
社会网络实质上就是一个关系网络,是一个研究组织行为学、心理学和沟通学的关系网络。
1.2社会网络关系的特点社会网络关系具有以下特征:(1)是社会网络在静态上体现的是一种组织结构;而在动态上,社会网络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在互动中不断演进、扩展甚至重构的。
(2)是社会网络由具有一定特征的社会关系连接而成,没有固定方向。
(3)是社会网络中的节点在哪个位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位置在网络整体中的处境和地位。
(4)是社会网络中,节点之间的连接没有时间要求,人与人之间关系网是为了达到信息交流的目的而形成的,这种为了某工作的需要而建立的关系网络与“虚拟企业”类似,其形成不受时间的限制。
(5)是社会网络中,节点间的关系体现的是利益集中,由于节点之间的关系包含着重要的资源与信息,可以通过关系所代表的特定社会关系的行为,为节点所代表的利益方创造价值。
基于“互联网+生态”理念与技术的生态文明建设(ECC)模式研究
㊀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㊀2018,34(9):797-802JournalofEcologyandRuralEnvironment收稿日期:2018-02-05基金项目:国家发改委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201301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2BAD16B0305,2012BAC23B01);中科院科技先导项目(XDA20030101-02)DOI:10.11934/j.issn.1673-4831.2018.09.005王让会.基于 互联网+生态 理念与技术的生态文明建设(ECC)模式研究[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8,34(9):797-802.WANGRang⁃hui.TheStudyofEcologicalCivilizationConstruction(ECC)ModeBasedon Internet+Ecology ConceptandTechnology[J].JournalofE⁃cologyandRuralEnvironment,2018,34(9):797-802.基于 互联网+生态 理念与技术的生态文明建设(ECC)模式研究王让会1,2,3,4㊀(1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应用气象学院,江苏南京㊀210044;2 大气环境与装备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江苏南京㊀210044;3 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江苏南京㊀210044;4 江苏省农业气象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㊀210044)摘要:在中国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生态问题已直接影响到资源㊁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㊂在 互联网+ 理念及技术不断发展的信息化条件下,基于对生态文明内涵及新时代发展特征的梳理,系统地挖掘了生态经济㊁生态环境㊁生态人居㊁生态制度和生态文化5个子系统内涵;针对城市化过程中的现实状况,构建了城市街道尺度的包含25个2级指标的生态文明建设(ECC)指标体系,并界定了约束性指标和引导性指标㊂同时,基于生态问题的复杂性和广泛性,以及ECC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应用遥感以及信息技术的原理和方法,结合 互联网+生态 等理念和技术,构建了城市街道尺度生态物联网(EIOT)模式㊂在此基础上,针对区域ECC特点,提出了基于GIS技术的ECC信息管理系统,作为现阶段实现生态文明规划与管理的有效途径㊂该研究对于实施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㊁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与现实指导价值㊂关键词:生态文明;互联网+生态;生态环境损害赔偿(CEED);生态物联网(EIOT);指标体系;GIS中图分类号:X2;Q14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文章编号:1673-4831(2018)09-0797-06TheStudyofEcologicalCivilizationConstruction(ECC)ModeBasedon Internet+Ecology ConceptandTech⁃nology.WANGRang⁃hui1,2,3,4(1 SchoolofAppliedMeteorology,NanjingUniversityofInformationScienceandTechnolo⁃gy,Nanjing210044,China;2 CollaborativeInnovationCenteronAtmosphericEnvironmentandEquipmentTechnology,Nanjing210044,China;3 CollaborativeInnovationCenteronForecastandEvaluationofMeteorologicalDisasters,Nan⁃jing210044,China;4 JiangsuKeyLaboratoryofAgriculturalMeteorology,Nanjing210044,China)Abstract:UnderthebackgroundofrapidurbanizationinChina,ecologicalproblemshavedirectlyaffected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ofresources,environmentandsocialeconomy.Undertheconditionofconstantdevelopmentof"internet+"conceptandtechnology,andonthebasisofsystematicallycombingecologicalcivilizationconnotationsanddevelopmentcharacteristicsinnewera,5sub⁃systemconnotationshaveminedincludingecologicaleconomy,ecologicalenvironment,ecologicalhumansettlements,ecologicalsystemandecologicalculture.Inviewoftherealityofurbanizationprocess,theecologicalcivilizationconstruction(ECC)indexsystemwith25secondaryindexeswassetup,andthebindingindexandguidingindexwerealsodefined.Atthesametime,takingconsiderationofthecomplexityanduniversalityofecologicalproblemsandthenecessityandurgencyofECC,dependingontheprincipleandmethodofremotesensingandinformationtechnology,combiningwith internet+ecology conceptandtechnology,anurbanecologicalinternetofthings(EIOT)modewasbuiltuponastreetscale.BasedonthecharacteristicsofregionalECC,ECCinformationmanagementsystemwithGIStechnologyhasbeenproposedasaneffectivewaytorealizetheplanningandmanagementofecologicalciviliza⁃tion.Thisstudycouldprovideimportanttechnicalsupportandpracticalguidingvaluefortheimplementationofcompensa⁃tionforecologicalandenvironmentaldamagesystem.Keywords:ecologicalcivilization;internet+ecology;compensationforecologicalandenvironmentaldamage(CEED);㊃798㊀㊃㊀生㊀态㊀与㊀农㊀村㊀环㊀境㊀学㊀报第34卷ecologicalinternetofthings(EIOT);indicatorsystem;GIS㊀㊀随着资源开发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所面临的资源枯竭㊁生态退化㊁环境污染以及发展停滞等问题也逐渐显现㊂如何在错综复杂的资源与环境矛盾中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人类必须解决的问题㊂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当前区域发展的新需求,生态文明建设(ecologicalcivilizationconstruction,ECC)是体现这一理念的必然选择㊂中国倡导五大发展理念,提出七大战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1-2],特别是目前已经开始实施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compensationforecologicalandenvi⁃ronmentaldamage,CEED)制度以及环境保护税等政策法规,一定程度上是在全球变化背景下保障生态系统安全㊁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㊂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之后更高阶段的文明形态,ECC的核心目标是人与自然和谐[3],科学评价区域生态文明发展水平㊁明确关键制约因素是推动ECC的基础㊂借鉴生态环境等领域监测㊁建模㊁分析与评价的方法[4-6],对于系统把握生态文明特征及规律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与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㊂围绕ECC问题,许多学者从生态文明的内涵特征㊁发展规律㊁评价指标㊁实施途径和保障措施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对于人们科学认识ECC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同时,对于开展不同行政单元㊁不同地理单元㊁不同时空尺度和不同发展水平的ECC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模式㊂白杨等[7]系统地研究了中国ECC及其评估体系问题㊂李平星等[8]综合考虑关联性㊁针对性㊁适用性和可获性,构建了包含生态经济㊁生态环境㊁生态生活㊁生态文化和生态制度在内的省域尺度ECC水平指标体系㊂胡彪等[9]在全要素生产框架下,结合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构建了城市ECC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应用非期望产出SBM(slackbasedmeasure)模型对天津市不同时期ECC效率进行评价㊂针对不同自然地理背景㊁不同生态环境状况和不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特征,基于生态系统服务(ES)㊁生态足迹(EF)和人均GDP等指标,开展水碳足迹核算㊁净初级生产力(NPP)评估和生态资产评估[10-12]㊂结合区域大气㊁水体和土壤等要素损害程度评价,综合区域特点,对城市㊁农田㊁森林㊁草地㊁水域和荒漠等不同生态系统类型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提出符合区域生态特点㊁环境状况和社会发展的指标;并针对区域资源禀赋状况和区位特点,提出基于生态文明理念的科学发展策略㊂李世东等[13]通过生态㊁资源㊁环境和景观4个方面共18个指标,建立了美丽生态指数,系统评价了中国各省及世界各国生态状况㊂现阶段传统的资源利用及环境管理模式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全面认识和理解ECC方法及其跟踪评估机制是加强ECC的重要基础㊂在大力推进ECC的背景下,人们关注CEED问题㊂生态环境损害是指因污染环境㊁破坏生态造成大气㊁地表水㊁地下水㊁土壤㊁森林等环境要素和植物㊁动物㊁微生物等生物要素的不利改变,以及由上述要素构成的生态系统功能退化㊂目前,关于不同区域㊁不同类型和不同CEED研究正逐步深入㊂CEED制度的实施对于全面实现 山水林田湖草系统 稳定性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㊂中国政府自2007年提出ECC以来,已批准了3批52个ECC试点[14]㊂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复杂性要求科学㊁客观地评估区域ECC,以便指导科学的决策和行动㊂生态问题离不开技术的支撑㊂以 智慧地球 理念为基础,在诸多行业快速发展的物联网(in⁃ternetofthings,IOT)技术,在促进生态领域数字化㊁信息化和智能化发展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㊂互联网思维是对传统理念的重新审视㊂在 互联网+ 的支撑下,探索ECC的一般模式,有望实现ECC领域及多目标的应用㊂随着人们对于生态文明领域理论及技术的深入探索,未来将进一步提出ECC理论框架㊁建设模式和评估指标体系,无疑对于全面推动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大指导意义㊂1 研究方法及途径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㊂目前,积极贯彻 大气十条 ㊁ 土十条 和 水十条 ,净化大气㊁水体和土壤,保障生态安全,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环节㊂城市生态系统具有复杂性,研究城市街道尺度ECC的相关问题,需要已有方法与技术的支撑[15],在 互联网+生态 理念及技术支撑下,所构建的生态物联网(ecologicalinternetofthings,EIOT)模式成为现阶段ECC研究的创新思路及方法㊂首先,围绕ECC目标,借助于各类信息技术手段全面搜集研究区域资源㊁环境㊁生态和经济等要素信息,作为EIOT的基础;其次,借助 互联网+生态 理念,应用遥感和GIS方法,全面获取研究区域生态要素及其时空㊀第9期㊀王让会:基于 互联网+生态 理念与技术的生态文明建设(ECC)模式研究㊃799㊀㊃特征[16];在此基础上,评价区域单要素及复合要素的特征;最后,在考虑相关原则的前提下,构建ECC指标体系,制定生态文明规划(ECP)与ECC信息化管理模式㊂城市街道尺度ECC研究主要流程见图1㊂客观而言,研究城市化背景下城市街道尺度ECC存在高度复杂性㊂在 互联网+ 背景下探索城镇生态文明问题的一般模式见图1㊂ECP为生态文明规划,EIOT为生态物联网㊂图1㊀城市街道尺度生态文明建设(ECC)一般模式Fig 1㊀GeneralpatternofECConastreetscaleinurban2㊀ECC过程及主要特点基于 互联网+生态 理念㊁遥感㊁GIS以及图像图形学的原理与方法,在探讨ECC的概念㊁产生和发展过程的基础上,基于生态规划内涵和原则及理论基础,阐述ECP的基本程序㊁内容和方法,强调ECC及管理的作用;从生态要素的多样性㊁综合性㊁系统性和逻辑性等角度,分析ECC功能分区的步骤和途径以及生态调控思路㊂2 1㊀构建ECC指标体系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及CEED力度,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成为实现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㊂树立 创新㊁协调㊁绿色㊁开放㊁共享 发展理念,成为ECC及推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㊂在遵循生态功能协调原则㊁环境健康原则㊁景观优化原则和经济发展原则的基础上,重点把握生态基础设施㊁污染状况㊁环境质量和治理水平等方面,构建了街道尺度的ECC指标体系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㊁市指标体系(试行)“中包含生态空间㊁生态经济㊁生态环境㊁生态生活㊁生态制度和生态文化6大方面,更多地是从生态县及生态市建设升级的角度构建指标体系㊂笔者结合城市特别是街道尺度的自然㊁生态㊁环境和经济等状况,制定针对城市街道尺度的ECC指标体系㊂如苏州市吴中区城南街道ECC指标体系,街道尺度ECC分为 生态经济 ㊁ 生态环境 ㊁ 生态人居 ㊁ 生态制度 [17]和 生态文化 5个子系统,分别选取5个方面共25个指标,并选择若干指标作为ECC的特色指标(表1)㊂表1㊀城市街道尺度生态文明建设(ECC)的指标体系Table1㊀IndicatorsystemofECConastreetscaleinurban子系统代码指标名称单位属性生态经济1单位工业用地产值亿元㊃km-2约束性2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率%约束性3单位GDP能耗1)t㊃万元-1约束性4人均绿色GDP万元㊃人-1约束性5第三产业占比%参考性生态环境6空气质量指数(AQI)μg㊃m-3约束性7受保护地比例%约束性8环境功能区达标率(水㊁土㊁气㊁声)%约束性9森林覆盖率%约束性10中水回用比例%参考性生态人居11生态用地比例%约束性12公众环境质量满意度%约束性13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万元参考性14新建节能建筑比例%参考性15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km2㊃人-1参考性生态制度16生态环保法规及实施程度 约束性17环境影响评价率及环保竣工验收通过率%约束性18生态信息公开率%约束性19ECC推进机构 约束性20ECC占党政实绩考核比例%参考性生态文化21生态教育设施数量 约束性22ECC知识普及率%约束性23企业环保公益支出占公益总支出比例%参考性24低碳器具普及率%参考性25公众绿色出行率%参考性 表示无此项㊂1)以标煤计㊂对上述指标设定2012年为基准年,并获取其基准值;同时,设定2015和2020年两个ECC不同阶段的目标值㊂根据要素和指标在研究区的特征及重要性程度,以及有限时间的可达性等,设定约束性指标和参考性指标,全面评价与引导街道尺度的生态文明建设㊂研究及评价结果表明,近年来苏州城南街道生态文化和生态人居水平提升较快,生态经济和生态制度文明水平也有较大程度的提升;同时,受到之前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资源消耗和污染物产生强㊃800㊀㊃㊀生㊀态㊀与㊀农㊀村㊀环㊀境㊀学㊀报第34卷度仍然较高,生态环境质量改善难度较大,公众绿色生活方式,特别是低碳环保理念等方面仍然需要不断加强㊂2 2㊀EIOT和ECC信息化管理的主要特点2 2 1㊀基于空间概念的街道尺度EIOT模式ECC需要诸多技术的支撑,而EIOT则是多种技术融合的产物㊂基于 互联网+生态 理念,推进EIOT模式,探索 互联网+生态 的现实应用㊂客观而言,EIOT就是将网络和感应器嵌入生态应用对象,监测生态信息(水体㊁土壤㊁大气㊁生物)㊁社会经济数据和环保数据(污染状况㊁环境效应㊁管理策略)等[18],将遥感数据与各类监测数据 生态大数据进行同化处理,得到更为丰富的信息数据,并将其按照技术可靠性与互联网有机地整合起来,实现人与物理系统的融合及其功能的提升㊂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EIOT模式更加精细和动态地管理生态系统,以调控与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㊂EIOT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向 生态 领域的延伸和扩展㊂用户端扩展到了生态研究㊁管理及工程相关的诸多方面,并进行生态信息交换和通信㊂EIOT包括了生态信息感知层㊁生态信息网络层和生态信息应用层;EIOT通过智能感知㊁识别技术和普适计算等通信感知技术,提升生态信息获取效率及感知水平,是IOT与现代生态管理相结合的产物㊂随着射频识别(RFID)㊁传感器㊁嵌入式软件和传输数据计算等关键领域研发的推进,EIOT成为一种能够对生态信息实现智能化识别㊁定位㊁跟踪㊁监控和管理的网络化系统,同时,可以实现数据压缩㊁加密和传输等,帮助人们及时㊁精确地获取和处理生态信息,为科学研究㊁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服务㊂基于卫星定位技术,按照点线面宏观调查的需要,合理定点定位,调查规划区域的地形㊁地貌㊁土壤㊁植被和水文等自然要素特征,并采集社会经济要素,获取对应区域的卫星遥感信息,结合图像图形处理技术及GIS手段,提取ECC因子,分析时空差异性,作为生态类型与功能规划的依据㊂围绕苏州市吴中区的资源环境状况和社会经济发展定位,在遥感技术以及图像图形技术的支撑下,进行ECC的理论探索与方法实践㊂重点获取城南街道相关生态要素的时空变化信息,特别是重要空间结点,基于卫星定位和多途径获取的足够数量及精度的数据,制定具有创新价值的ECC方案㊂城南街道相关ECC要素和模式特征见图2 5㊂基于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和GIS技术,监测与分析城市街道尺度生态文明驱动要素,在生态环境多元数据支撑下,针对遥感数据㊁监测数据㊁模型模拟数据和统计调查数据等进行时空分析,并结合图像图形学原理,构建城市街道相关要素的空间分布图,为ECC单项规划和综合规划提供依据和模式,最终形成苏州市吴中区城南街道综合性EIOT模式㊂2 2 2㊀基于GIS技术的ECC管理模式围绕ECC关键科学问题,研发ECC技术方法,基于GIS等信息技术,以及 物联网+生态 理念与方法,研发构建ECC监测与管理系统(图6)㊂借助图6所示平台,可以有效实现对生态经济㊁生态人居㊁生态环境㊁生态文化和生态制度等信息的综合管理,提升ECC的效率及质量㊂3㊀结论目前,基于生态文明理念实施城市群建设以及农村振兴战略,极大地规范与提升了美丽中国的内涵㊂多年来开展的生态省㊁市㊁县建设以及相关生态功能区规划工作,也得到不断的拓展与深化㊂2018年实施的CEED制度,对于全面治理大气㊁水体和土壤等污染以及优化生态环境具有开拓性意义㊂‘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方案“中强调,通过在全国范围内试行CEED制度,进一步明确CEED范围㊁责任主体㊁索赔主体和损害赔偿解决途径等,形成相应的鉴定评估管理和技术体系及资金保障和运行机制,逐步建立CEED的修复和赔偿制度,加快推进ECC㊂与此同时,环境巡查与督查制度也在环境治理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㊂目前,生态文明制度尚未系统建立,推动发展方式转型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完善生态制度是未来推动ECC的重点工作㊂ECC是近期学者㊁政府部门和公众关注的焦点,现阶段中国对ECC的研究主要集中在ECC内涵㊁ECC指标体系和ECC评估等方面㊂随着对生态文明理念认识的逐步深化以及实践的进一步加强,特别是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人们必定能够找到解决ECC的若干难点及重点问题的有效方案㊂笔者已在相关方面有了一定的新认识,并获得了一些可供借鉴的思路与模式㊂3 1㊀城市街道尺度ECC指标体系的构建具有前瞻性㊀㊀在梳理生态文明内涵的基础上,通过挖掘经济㊁环境㊁人居㊁制度和文化5个方面内容的客观性,赋予了 生态 新内涵,梳理凝练出25个2级指标,并界定约束性指标和引导性指标,为不同目标年度的ECC指出了可供借鉴的方向㊂与此同时,在制定㊀第9期㊀王让会:基于 互联网+生态 理念与技术的生态文明建设(ECC)模式研究㊃801㊀㊃ECC体系时,强调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以及完善生态保护红线㊁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开发边界3条控制线划定工作,始终把握ECC的核心与关键㊂3 2㊀EIOT是制定ECC方案的有效保障在 互联网+生态 理念背景下,EIOT的构建具有现实可能性㊂EIOT的智能处理依靠云计算㊁模式识别等信息处理技术;若要促进EIOT的系统化,云计算是实现EIOT的核心,也能够促进EIOT和互联网的智能融合㊂目前,通过多元数据及生态信息要素的处理可实现预警终端对生态预警信息的典型识别与重点过滤,通过原型系统可实现生态预警信息的有效发布㊂同时,探索基于遥感影像的信息应急传输框架以及基于图标编码的数据传输技术,提升EIOT信息传输及应用的可能性㊂图2㊀城南街道河网水体Fig 2㊀RiverwaterbodysysteminSt.Chengnan图3㊀城南街道社区分布Fig 3㊀CommunitydistributioninSt.Chengnan图4㊀城南街道生态经济布局Fig 4㊀Eco⁃economiclayoutinSt.Chengnan图5㊀城南街道生态安全格局Fig 5㊀Eco⁃securitypatterninSt.Chengnan图6㊀基于GIS的街道尺度生态文明建设(ECC)数据管理平台Fig 6㊀ECCdatamanagementplatformonastreetscalebasedonGIS㊃802㊀㊃㊀生㊀态㊀与㊀农㊀村㊀环㊀境㊀学㊀报第34卷㊀㊀在信息技术支撑下,针对ECC的内涵特点,结合 互联网+生态 等理念,从理念㊁产业㊁生态㊁布局和功能规划等角度,构建城市街道尺度EIOT,有利于在此基础上制定符合街道客观状况的ECC方案,也有利于未来ECC的科学化㊁信息化和智能化㊂3 3㊀ECC信息管理系统模式是ECP与管理的有效模式㊀㊀在GIS等技术支撑下,全面挖掘街道尺度 生态经济 ㊁ 生态环境 ㊁ 生态人居 ㊁ 生态制度 和 生态文化 5个方面信息,特别是将街道尺度的生态要素㊁环境问题与发展目标有机联系起来,构建不同类型的数据库平台,并统一集成在综合性信息平台上,发挥生态大数据及生态信息的综合性效应,为科学制定街道尺度ECP和开展ECC提供新理念与新模式㊂参考文献:[1]㊀PANJia⁃hua.ChinaᶄsEnvironmentalGoverningandEcologicalCivilization[M].Heidelberg:Springer⁃VerlagGmbH,2016:1-2.[2]㊀OSWALDJ.ChinaTurnstoEcologyinSearchof Civilization [EB/OL].(2016-08-03)[2018-02-05].http:ʊasaa.asn.au/china⁃turns⁃to⁃ecology⁃in⁃search⁃of⁃civilisation/.[3]㊀高吉喜,栗忠飞.生态文明建设要点探索[J].生态与农环境学报,2014,30(5):545-551.[GAOJi⁃xi,LIZhong⁃fei.KeyPointsinConstructionofEcologicalCivilization[J].JournalofEcologyandRuralEnvironment,2014,30(5):545-551.][4]㊀王让会,薛英,宁虎森,等.基于生态风险评价的流域生态补偿策略[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0,24(8):1-5.[WANGRang⁃hui,XUEYing,NINGHu⁃sen,etal.EcologicalCompensationStrat⁃egiesofRiverBasinBasedonEcologicalRiskAssessment[J].JournalofAridLandResourcesandEnvironment,2010,24(8):1-5.][5]㊀STAHLRG,ORME⁃ZAVALETAJ,AUSTINK,etal.EcologicalIndicatorsinRiskAssessment:WorkshopSummary[J].HumanandEcologicalRiskAssessment:AnInternationalJournal,2000,6(4):671-677.[6]㊀WEBBJA,WATTSRJ,ALLANC,etal.AdaptiveManagementofEnvironmentalFlows[J].EnvironmentalManagement,2018,61(3):339-346.[7]㊀白杨,黄宇驰,王敏,等.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及其评估体系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11,34(20):6295-6304.[BAIYang,HUANGYu⁃chi,WANGMin,etal.TheProgressofEcologicalCiv⁃ilizationConstructionandItsIndicatorSysteminChina[J].ActaEcologicaSinica,2011,31(20):6295-6304.][8]㊀李平星,陈雯,高金龙.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估[J].生态学杂志,2015,34(1):295-302.[LIPing⁃xing,CHENWen,GAOJin⁃long.IndexSystemDesignandEvalua⁃tionofEcologicalCivilizationConstructioninJiangsuProvince[J].ChineseJournalofEcology,2015,34(1):295-302.][9]㊀胡彪,王锋,李健毅,等.基于非期望产出SBM的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效率评价实证研究:以天津市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5,29(4):13-18.[HUBiao,WANGFeng,LIJian⁃yi,etal.EfficiencyEvaluationonUrbanEco⁃CivilizationConstructionviaSBM⁃UndesirableModel:TakingTianjinasanExample[J].JournalofAridLandResourcesandEnvironment,2015,29(4):13-18.][10]王让会.城市生态资产评估与环境危机管理[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8:1-5.[WANGRang⁃hui.UrbanEcologicalAssetsAs⁃sessmentandEnvironmentCrisisManagement.Beijing:ChinaMe⁃teorologicalPress,2008:1-5.][11]邹长新,徐梦佳,高吉喜,等.全国主要生态功能区生态安全评价[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4,30(6):688-693.[ZOUChang⁃xin,XUMeng⁃jia,GAOJi⁃xi,etal.EcologicalSecurityEval⁃uationofMajorEcologicalFunctionalAreasinChina[J].JournalofEcologyandRuralEnvironment,2014,30(6):688-693.][12]蒋烨林,王让会,彭擎,等.基于物元模型的土壤养分评价[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7,33(9):852-859.[JIANGYe⁃lin,WANGRang⁃hui,PENGQing,etal.SoilNutrientsEvaluationBasedonEntropyWeightandMatterElement(EWME)Model:ACaseStudyonArtificialOasisintheEbinurLakeBasin,anAridZoneofXinjiang[J].JournalofEcologyandRuralEnvironment,2017,33(9):852-859.][13]李世东,刘某承,陈应发.美丽生态:理论探索指数评价与发展战略[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1-3.[LIShi⁃dong,LIUMou⁃cheng,CHENYing⁃fa.BeautifulEcology:TheoryExplorationIndexEvaluationandDevelopmentStrategy[M].Beijing:SciencePress,2017:1-3.][14]刘某承,苏宁,伦飞,等.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综合评估指标[J].生态学报,2014,34(1):97-104.[LIUMou⁃cheng,SUNing,LUNFei,etal.AnIntegratedIndicatoronRegionalCivilizationConstruction[J].ActaEcologicaSinica,2014,34(1):97-104.][15]STEWARDJH.TowardUnderstandingCulturalEvolution[J].Sci⁃ence,1966,153(3737):729-730.[16]王让会.生态工程的生态效应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20-25.[WANGRang⁃hui.Eco⁃EffectResearchofEcologicalEngineering[M].Beijing:SciencePress,2014:20-25.][17]环境保护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概论[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16:1-2.[PolicyResearchCenterforEnvironmentandEconomy,ChinaMinistryofEnviron⁃mentalProtection.IntroductiontotheConstructionofEcologicalCivilizationSystem[M].Beijing:ChinaEnvironmentalSciencePress,2016:1-2.][18]王让会.生态信息科学研究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80-85.[WANGRang⁃hui.IntroductiontoEcologicalInformationScienceResearch[M].Beijing:SciencePress,2011:80-85.]作者简介:王让会(1963 ),男,陕西宝鸡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生态过程与环境评价等领域研究㊂E⁃mail:rhwang@nuist.edu.cn(责任编辑:李祥敏)。
网络空间生态治理研究
网络空间生态治理研究现代社会信息化程度迅速提升,网络空间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然而网络空间的发展也面临着各种问题和挑战。
作为一个重要课题备受关注,探讨和解决网络空间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网络空间生态治理研究需要对网络空间的生态系统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分析。
网络空间的生态系统包括了各种网络平台、服务、用户和数据等元素,它们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网络生态系统。
只有深入了解网络空间生态系统的各种元素之间的关系和相互影响,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生态治理研究。
其次,网络空间生态治理研究需要借鉴和参考其他领域的生态治理理论和方法。
生态学理论研究的是生物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其中的许多原理和方法也可以被应用到网络空间生态治理研究中。
比如,网络空间生态系统中的各种元素之间也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这就需要运用一些生态学中的关系网络分析方法来揭示网络空间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律。
此外,网络空间生态治理研究还需要关注网络空间发展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和挑战。
比如,网络信息安全问题、网络环境污染问题、网络监管不力等等,这些问题都对网络空间的健康发展构成了威胁。
通过深入研究这些问题的原因和根源,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方法,才能够推动网络空间生态系统朝着更加健康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最后,网络空间生态治理研究还需要积极倡导和推动全社会的参与和协同。
网络空间的发展离不开每一个网络用户的共同努力,只有大家共同参与和协同合作,才能够实现网络空间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在网络空间生态治理研究中,除了学术界和相关部门部门的积极参与外,还需要广泛动员社会各界的力量,形成网络空间生态治理的合力。
共生理论视角下的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研究——基于对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审视
共生理论视角下的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研究——基于对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审视共生理论视角下的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研究——基于对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审视近年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城市社区治理成为保障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环节。
然而,由于城市社区治理面临着封闭性、信息不对称以及社区居民参与度低等问题,如何提升社区治理效能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共生理论,作为一种关注实体之间相互关系、相互依存的理论观念,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本文将从共生理论的视角出发,基于对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审视,探讨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的新路径。
一、共生理论解读共生理论,始于生态学领域,强调生态系统内不同物种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关系。
而在社会学领域,共生理论将这种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关系拓展到人与人之间,提出了人类的社会交互也具有共生性质。
社会学家笛亚德强调“再生性共生”,即在社会关系中,个体互相依靠、互惠互利、共同进步。
因此,共生理论的关键是强调不同个体之间的相互合作与共同利益。
二、中国城市社区治理面临的挑战1. 封闭性问题在传统的中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中,社区内部存在着封闭性的问题。
社区的管理和决策往往只由少数人掌握,发挥了利益团体的作用,而居民普遍对社区事务缺乏参与感。
2. 信息不对称问题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社区决策往往是由上而下的单向传递。
社区居民对于社区内的发展规划、政策变化、公共服务信息了解不足,难以参与到社区事务中。
3. 居民参与度低在中国城市社区治理中,居民参与度低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例如,在社区治理决策过程中,居民参与的机会和渠道有限,导致居民的利益无法得到充分的保障。
三、共生理论在中国城市社区治理中的应用1. 强化社区居民参与意识共生理论提醒我们,社区治理不应只局限于少数人的决策,而应更加注重居民的参与。
通过建立开放、透明的决策机制,加强对居民的权利意识教育,为居民参与社区事务创造更多机会。
2. 打破信息壁垒通过以信息共享为重点的社区传媒手段,建立起全面、及时的信息共享机制。
空间社会学视域中网络空间的生产及其正义
空间社会学视域中网络空间的生产及其正义
管其平
【期刊名称】《学术探索》
【年(卷),期】2022()8
【摘要】空间社会学内涵主要由以生产为核心的空间生产论和以权利为中心的空
间正义论构成,前者回答了空间因何生产、怎样生产以及生产什么的实践论问题,后
者诠释了空间因何正义、正义什么以及怎样正义的价值论问题。
网络空间蕴含物质性、精神性及社会性属性,其生成和发展遵循空间生产的基本实践取向和空间正义
的基本价值取向。
网络空间的生成和发展本质上是资本、权力以及社会公众等多重主体联合推动的连续性空间生产的过程,但权力和资本在空间生产中对空间的占有、挪用、改造以及支配的能力远远超过作为个体,引起一系列以空间剥夺为主要存在
的空间非正义的事实。
这需通过规范网络空间秩序,节制资本无序扩张;打破精英技
术垄断,完善科技伦理体制;回归日常生活世界,营造差异性社会空间等方式实现网络空间的正义生产。
【总页数】8页(P52-59)
【作者】管其平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2.69
【相关文献】
1.社会学视域下网络空间治理思考——网红展为例
2.空间正义生产视域下的网络空间治理现代化研究
3.空间正义生产视域下的网络空间治理现代化研究
4.空间正义:城市空间分配与再生产的要义——“小区拆墙政策”的空间社会学
5.空间社会学理论视域下网络空间正义的重塑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生态系统理论视域下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的功能定位与实践路径
生态系统理论视域下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的功能定位
与实践路径
王静
【期刊名称】《江苏高教》
【年(卷),期】2024()6
【摘要】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是持续创新思政工作模式,构建和完善人才培养体系的关键一招,其构成要素、功能定位、机制设计、实践路径等各项具体内容有待深入研究。
文章立足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从充分发挥环境的育人功能、调整育人主客体供需关系、提升育人资源间协同作用等方面,为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教育环境配置和系统设计提供理论指导和逻辑建构导向。
从突出个体要素、促进学生发展,优化近侧历程、提升育人质效,完善环境系统、涵养校园文化,贯通育人要素、实现“三全育人”等维度,为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的功能定位、要素分析提供方法指导。
同时,指明了整合社区空间、营造育人环境,突出学生主体、优化育人模式,完善工作机制、凝聚育人合力的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实践路径。
【总页数】6页(P77-82)
【作者】王静
【作者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5
【相关文献】
1.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的价值分析与实践路径
2.“一站式”学生社区视域下“三全育人”的实践探索与经验总结——基于华南理工大学“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试点
3.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探究——基于教育部“一站式”学生社区管理模式建设试点的观察
4.系统思维视域下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的优化路径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V0 1 . 1 5 . No . 2
J u n . 2 0 1 3
社会 网络 理 论视 角下 的产 学研 联 盟 生态 位 及其 治 理 机制 研 究
张晟 剑 胡 仁 杰2 谢 卫 红2
( 1 .广 州 大 学 ,广 东
广州
5 1 0 0 0 6 ; 2 .广 东 工 业 大 学 , 广东
广州要]基于社会网络理论 视角 , 产学研联盟 中互动 的各方 具有混合性 多元动机 。透 过社会 网络理论 , 提出 了产 学研联盟
生态位 的概念 , 并从宏观 、 中观 、 微观 3个角度对它进行 了分析 。产学研联盟生态位 的发展包括技术 生态 位阶段 、 市场生态位
t h r e e ma i n s t a g e s :t e c h n o l o g y n i c h e s t a g e,ma r k e t n i c h e s t a g e nd a p a r a d i g m n i c h e s t ge a .T h e i r 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 ma i n g o v e r n a n c e me c h a —
Me c h a n i s m F r o m a S o c i a l Ne t wo r k P e r s p e c t i v e
Z H A N G S h e n g- j i a n HU R e n— j i e X I E We i —h o n g
t i o n l a l i a n c e n i c h e( I U R A N) , a n d d i s c u s s e d t h e I U R A N b a s e d o n ma c r o , m e s o a n d m i c r o a n g l e s .T h e d e v e l o p me n t s o f I U R A N h a v e
( J .G u a n g z h o u U n i v e r s i t y , G u a n g z h o u , G u a n g d o n g 5 1 0 0 0 6, C h i n a ; 2 .G u a n g d o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o fT e c h n o l o g y ,
G u a n g z h o u , G u a n g d o n g 5 1 0 5 2 0 ,C h i n a )
Ab s t r a c t :On t h e ̄ a me w o r k o f s o c i a l n e t w o r k t h e o r y,t h e i n t e r a c t i v e a c t o r s o f i n d u s t y —u r n i v e r s i t y—r e s e a r c h i n s t i t u t i o n a l l i a n c e( I U.
R A)h a v e a m i x e d m u l t i — mo t i v a t i o n . F r o m a s o c i l a n e t w o r k t h e o y. r w e p r o p o s e t h e c o n c e p t o f i n d u s t r y —u n i v e r s i t y— r e s e a r c h i n s t i t u —
[ 文献标 志码 ]A
[ 文章编号 ]1 0 0 9—1 9 1 2 ( 2 0 1 3 ) 0 2—0 0 4 8— 0 5
On I n d u s t r y— — Un i v e r s i t y— - Re s e a r c h I n s t i t ut i o n Al l i a nc e Ni c h e a nd Go v e r n a n c e
阶段和范式生态位 阶段等 3个阶段 , 其对应 的主要治理机制分别为政府 引导 和企业 主导的治理机制 、 市场保护和 风险监控 的 治理机制 、 市场导 向治理机制 和 自组织治理机制 。 [ 关键词 ] 社会 网络理论 ; 产学研联盟 ; 产学研联盟 生态位 ; 治理机制
[ 中图分类 号]C 9 3 1 . 2
第1 5卷 第 2期 2 0 1 3年 6月
南 昌航 空 大 学 学 报 : 社 会 科 学 版
J o u r n l a o f Na n e h a n g Ha n g k o n g Un i v e r s i t y: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Ke y Wo r d s : s o c i a l n e t w o r k t h e o y ;I r URA;I URAN;g o v e na r n c e me c h a n i s m
n i s m i s g o v e n me r n t g u i d nc a e a n d e n t e r p is r e l e a d i n g,ma rk e t p r o t e c t i o n nd a mo n i t o i r n g is r k,ma r k e t —o ie r n t e d a n d s e l f —o r g ni a z a t i o 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