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勘探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地震勘探实验报告

-地震勘探实验报告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空学院

地震实验报告

姓名:沈

班级:班

学号:

时间: 2015年05月

指导老师:张

.

一、实验目的

实验一:

1、浅层地震装备的基本组成;

2、认识GEODE96浅层地震仪的主要结构,并学会该类仪器的操作方法;

3、地震波认识。

实验二:

1、掌握浅层地震数据采集方法及注意事项

二、仪器介绍

1、仪器简介

全套美国GEOMETRICS公司生产的Geode96浅层地震仪(相当于四套独立的24道浅层地震仪)该仪器能满足折、反射地震勘探、井间勘探、面波调查等地震监测需要,应用Crystal公司的A/D转换器和高速过采样技术达到了24位地震仪的精度。频带从1.75Hz到20,000Hz,使得采样间隔可以从20毫秒到16微秒。采样到的数据叠加到32位的叠加器中,然后传回到主机的硬盘或其它介质上。内置预触发器,每道有16K的内存。用硬件相关器对震源信号进行实时相关运算。Geode包装坚固、防水、防震,有提手,重4.1公斤,用12V的外接电池可以连续工作10个小时。(如下图)

2、主要操作功能键及快捷键

注释:

1锁定与解锁;2清除界面;4检测噪声;7保存

3、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1、每个GEODE用数传线按规定串联,通过数传盒与笔记本电脑的USB口连

接。

2、每个GEODE接上12V电源。

3、开关接到与笔记本相连的第一个GEODE上。

4、传盒上的开关置于POWER UP处。

5、采集控制程序,并按工作需要设置好各项参数,然后进行正常数据采集工作。

6、出采集控制程序之前,应将数传盒上的开关置于POWER DOWN处。

地震实验报告

地震实验报告

地震实验报告

地震实验报告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它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伤害。为了更好地了解地震的特点和对建筑物的影响,我们进行了一系列地震实验。

实验一:地震波传播

我们首先进行了地震波传播的实验。在实验室中,我们利用地震模拟装置产生了一系列地震波。通过地震仪器,我们记录了不同距离和介质中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和幅度变化。

实验结果显示,地震波在固体介质中传播速度较快,而在液体介质中传播速度较慢。同时,地震波的幅度会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减小。这些实验数据为我们进一步研究地震的传播机制和地震波的衰减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实验二:建筑物抗震性能

为了研究建筑物在地震中的抗震性能,我们设计了一座模型建筑物,并进行了地震模拟实验。我们使用了不同材料和结构的建筑模型,模拟了不同地震强度下的地震波。

实验结果显示,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与其结构和材料的选择密切相关。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筑物在地震中表现出较好的抗震能力,而木结构的建筑物则容易受到较大破坏。此外,增加建筑物的抗震支撑和减震装置可以显著提高其抗震性能。

实验三:地震预警系统

地震预警系统是一种通过监测地震前兆来提前发出警报的技术。为了验证地震

预警系统的可行性,我们进行了一系列实验。

实验中,我们设置了多个地震监测点,通过监测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和幅度变化来判断地震的发生和强度。当地震前兆出现时,系统会自动发出警报,提醒人们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实验结果显示,地震预警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前几秒到几十秒地预警地震的发生,为人们逃生和采取防护措施提供了宝贵的时间。

地震勘探实习报告

地震勘探实习报告

地震勘探实习报告

实习增强了自我的动手能力,同时进一步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使理论与实践知识都有所提高,圆满地完成了学校的实习任务。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几篇地震勘探实习报告范文, 希

望能够帮你解决烦恼。

地震勘探实习报告范文篇一一、工区位置(燕郊)燕郊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位于环京津、环渤海经济圈核心,与北京仅一河之隔,距北京市中心天安门30 公里,距空港首都机场25 公里,距海港天津港120 公里,可承东启西、经纬南北,提供融入京津、俯仰全国、接轨世界的绝佳平台。京哈高速公路、京秦、大秦电气化铁路横贯东西,北京930 路公交车直通区内,京通快速路将燕郊与北京市中心紧密连接。(图1-1)。

图1-1. 燕郊行政图从六环到七环,从三河到“京东” ,燕郊已在北京的国际化背景下被多次提起到建设北京“新七环”规划报告中。规划

中七环向外扩展到京冀交界处,自西南向东北依次连接涿州市、固安县、廊坊市、香河县、大厂县、三河市,直至平谷区。将这些城镇作为新城镇发展点,调整产业结构,进一步缓解中心区域的发展压力,加强与外围城市的交通联系,共同走向“区域城市” 。

燕郊经济技术开发区幅员面积180 平方公里,规划面积80 平方公里,规划人口60-80 万。在交通上规划建设6 条与北京衔接的通道,包括:京哈高速路、迎宾路、燕顺路、京哈公路复线、神威北路、南外环

路。同时地铁八通线在通州八里桥处留有接口,未来可能会延伸八通线的城铁, 穿过燕郊燕郊以三条主干为界,分区明显。一是西部潮白河沿岸(河北境内部分)的旅游度假区; 二是东、北部沿迎宾路、燕昌路两侧的高新技术和现代制造业产业区; 三是中部102 国道和行宫大街周围以行政办公、教育卫生、金融商贸等功能为主的综合服务区; 四是在北部高楼镇辖区沿迎宾路两侧规划建立仓储物流区; 五是在南部规划建设燕郊生态新城,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燕郊开发区提出了“主动融入、全面对接、同城一体、借势发展”的思路,找准自己的城市定位,实现城市功能分异与整体功能优化。经过多年来多层次、多渠道地宣传推介,燕郊开发区在北京具有了较高的知名度,并与国家各大部委、北京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著名商会和跨国公司驻京机构、中介公司、总部基地等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已经成为河

浅层地震勘探实习报告

浅层地震勘探实习报告

浅层地震勘探实习

报告

学号:

班级:

姓名:

指导老师:

目录

一前言………………………………………………..

1.1浅层地震勘探实习的目的和意义……………

1.2浅层地震勘探实习的内容……………………

1.3工区概况和场地规化…………………………

二折射波法地震勘探………………………………..

2.1数据采集………………………………………

2.2数据处理………………………………………

2.3结果解释………………………………………

三反射波法地震勘探………………………………..

3.1数据采集………………………………………

3.2数据处理………………………………………

3.3结果解释……………………………………….四实习总结……………………………………………

一 前 言

地震勘探是利用地层与岩石的弹性差异而引起弹性波场变化产生弹性异常(速度不同),用地震仪测量其异常值(时间变化)并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寻找有用矿产资源的一种极重要的地球物理勘测方法。在勘查精度、分辨地质体的能力以及勘探范围(浅、中、深)等方面都有其突出的优越性。

地震波的传播所遵循的规律和几何光学极其相似,波在传播过程中,当遇到弹性分界面时,将产生反射、折射和透射,接收其中不同的波,就构成了不同的地震勘查方法(反射波法、折射波法和透射波法)。本次地震勘探教学实习所用到的主要是折射波法和反射波法。

1.1浅层地震勘探实习的目的和意义

本次实习安排在《地震勘探原理》课程学习结束之后,意在使同学们能够将

理论知识应用与实践,增强动手能力,丰富实践经验,学以致用。同时能够熟悉并掌握浅层地震勘探野外数据采集,室内资料处理和成果解释的流程,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地震勘探实验报告

地震勘探实验报告

地震勘探实验报告

摘要

地震勘探是一种以地震波为探测信号,利用地震波在地下或水下不同介质界面反射折

射传播规律,探测地下或水下地质构造的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本次实验以美国著名的San Andreas断裂带为研究对象,完成了地震勘探实验。通过测定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

速度,进行了San Andreas断裂带的地震勘探研究,并对地震波速度与地质构造之间的关

系进行分析,得出了相应的结论。

关键词:地震勘探;San Andreas断裂带;地震波速度;地质构造

Abstract

Seismic exploration is a geophysical exploration method that uses seismic waves as detection signals and reflects and refracts at different medium interface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to detect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geological structures. In this experiment, San Andreas Fault Zone in the United States was us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o complete the seismic exploration experiment. By measuring the velocity of seismic waves in different media, the seismic exploration of the San Andreas Fault Zone was studied,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ismic wave velocity and geological structure was analyzed to draw corresponding conclusions.

浅层地震勘探实验报告

浅层地震勘探实验报告

一、实

验目的

通过教学实验实习,目的是使同学对浅层地震

勘探技

术掌握,了解浅层地震仪器的使用和仪器工作参数的选择;了解浅层地震勘探激发条件的选择,检波器的安置条件;地震反射波法野外资料的采集技术及方法,并进行资料的整理与解释;了解地震勘探野外工作施工的过程。

二、实验内容

1、使用浅层物探设备对xx 场地进行实验,掌握浅层地震物探技术方法

2、使用Geogiga 软件对所采集数据的资料处理(反射波法)

三、实验原理

3.1 地球物理

条件

地下介质内部存在波的

波阻抗是介质的速度和密度的乘积。具有一定厚度的地层与相邻

地层存在有波阻抗差

异时,

才具有开展浅层地震勘探的前提。只要波遇到弹性性质不同的分界面,就会有反射界面。表3.1中分别列出了岩土介质中的波速、平均密度以及波阻抗的变化范围。

XXXXXXX 学校

实验报告

表3.1 几种岩石的波阻抗

第四系覆盖层与基岩、砂与粘土、砾石层与粘土、砂层之间有明显的波阻抗差异和波速差异,各层具有一定的厚度时,均可形成反射界面;有断层、破碎带等地质构造情况时,在断层面上会产生断面波、弯曲界面上会产生回旋波、在断点和尖灭点上会产生绕射波等,所以来自断层面或特殊地质构造面上的反射波会有明显异常;当疏松的覆盖层或风化带饱含地下水时,其波速将会明显地增大,对与P波来说,潜水面就是一个明显的波阻抗界面;一般基岩各风化层间从上到下通常具有速度和密度递增的趋势,多数情况下基岩风化层存在3~4个速度或波阻抗界面,这些界面常与全风化、强风化、中风化、弱风化和微风化界面相一致或相接近;以上地质条件均为地震勘查提供了物理条件。

地震监测实验报告

地震监测实验报告

地震监测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通过地震监测仪器对地震波进行监测和记录,分析地震

波的振幅、周期、波形等参数,从而深入了解地震活动的规律和特点。

二、实验设备和方法

1. 实验设备:地震监测仪器、地震波发生器、计算机等。

2. 实验方法:首先对地震监测仪器进行校准和设置,然后启动地震

波发生器,产生一系列地震波,并使用监测仪器进行实时监测和记录。最后,通过分析监测数据,得出实验结论。

三、实验步骤

1. 设备校准:确保地震监测仪器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2. 实验设置:选择合适的地震波发生器参数,并设置监测仪器采样

频率等参数。

3. 实验记录:启动地震波发生器,开始监测和记录地震波数据。

4. 数据分析:对监测到的地震波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提取有用信息。

5. 实验结论:根据数据分析结果,总结地震波的特点和规律。

四、实验数据分析

通过实验监测到的地震波数据显示,地震波的振幅随时间的变化呈

现明显的波动,周期大致在1-10秒之间。波形呈现出明显的震荡特征,且振幅存在逐渐减弱的趋势。

五、实验结论

根据地震监测实验的数据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地震波的振幅、周期和波形等参数可以反映地震活动的程度和性质,对地震灾害的预

防和防范具有重要意义。

六、实验总结

通过本次地震监测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地震波的特点和规律,提

高了对地震活动的认识,并为今后的地震监测和预警工作提供了重要

参考。

七、参考文献

1. 地震学原理

2. 地震波监测技术手册

3. 地震灾害防范规定

结束

地震资料解释实验报告

地震资料解释实验报告

地震资料解释实验报告

一、前言

(一)实验目的与任务

《地震勘探原理》课程设计是地球物理,应用物理,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教学中一个重要的实践性训练环节。通过本次实验主要训练学生对地震资料进行常规构造解释的实际能力,具体要求为:

1.初步学习、认识与熟悉Discovery软件;

2.初步学会在工作站进行地震工区的建立;

3.初步学会在工作站进行地震资料的加载;

4.初步学会在工作站进行合成地震记录的制作;

5.初步学会在工作站进行地震剖面的解释对比工作;

6. 初步学会绘制等t0构造图;

7. 初步学会进行地震成果的地质分析;

8. 初步学会编写地震资料解释文字报告。

(二)实验内容

为了加强对地震勘探基本原理的理解和认识,本实验中,利用Discovery软件,首先建立工区进行地震数据、测井数据的加载和显示,然后进行层位标定、同相轴追踪和断层识别,并绘制出等t0构造图。

(三)实验的主要流程:

1.建立工区→

2.加载测井数据→3导入分层数据→4.加载地震数据→5.建立地震解释工区→6. 导入和井坐标→7.制作单井的人

工合成地震记录→8.标定目的层位→9.追踪、解释目的层位→10.生成工区解释后的图→11.绘制工区目的层等t0构造图

(四)实验成果

1测井曲线图

2.工区平面图

2.sea908井人工合成地震记录

3.追踪、解释目的层位(即sy_t层)

4等时间图

5深度构造图

地震勘探实习报告(共4篇)

地震勘探实习报告(共4篇)

地震勘探实习报告〔共4篇〕

第1篇:地震勘探实习报告

第一章绪论 .3

§1 本次实习的目的、要求及其实习内容

.3 §2 测区的自然地理、交通与经济条件

.....4 §3物探工作完成情况 ..6

第二章工区的地质地球物理特征及仪器简介

...8

§1工区的地质地球物理特征.8 §2地震资料采集系统简介 .9

第三章浅层初至折射波法勘探 (13)

§1试验工作13 §2浅层地震初至折射波法野外工作方法..14 §3浅层地震初至折射波法资料整理和解

释 ........16 §4浅层折射波资料的定量解释

....17 第四章浅层地震反射波法野外工作方法

(21)

§1 干扰波的调查及最正确接收窗口的选择

..21 §2 屡次覆盖地震资料的野外采集 .21 第五章三维地震反射波资料的解释

(24)

§1 资料概述

24 §2 垂直时间剖面的比照与解释25 §3 等T0 构造图的绘制..27 §4 三维资料成果分析^p 和解释.....28 第六章结论和建议

.30

§1 获得的主要成果和结论

30 §2 对今后实习安排建议 .31

附主要【参考文献】:^p 附图

第一章绪论

§1 本次实习的目的、要求及其实习内容

1.1.1 实习的目的及要求

〔1〕稳固和加深学生对校内课堂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

〔2〕学会纯熟地使用和维护地震仪器和装备。以实习小组为单位,完成工区一部分物理点的测量工作,培养学生实际操作技能。

〔3〕初步理解地震野外工作方法技术和装备,初步进展野外消费各工种工作技术的根本训练。

〔3〕学习浅层反射地震勘探野外观测系统的设计和最正确窗口的选择。〔4〕学会浅层折射资料的整理和解释。

Discovery地震勘探实验

Discovery地震勘探实验
地震资料解释实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discovery软件的功能特色,熟悉discovery软件的基本 操作;
(2)建立工区,完成地震、测井、地质等数据的加载; (3)掌握地震资料解释的基本流程与方法; (4)重点学习层位、断层的解释与追踪及等T0图、深度构造图
的绘制; (5)利用discovery软件进行正演模拟,加深对地震勘探原理的
(2) 工区建立
工区命名
坐标系统选择
Region中的World里选Asia→China, 在System中选Universal Transverse Mercator,Zone中选50:114E-120E
(3) 地震数据加载
地震模块
此次试验地震数据为三维地震数据
数据体命名 原始地震数据存放路径
(2)拾取层位要求:完成层位K1sh(5*5)的 拾取,达到拾取结果(1*1);另外拾取两个层 位,见图1、图2
Inline473,井hn902附近 T:2215ms
Inline573,井hn4附近 T:792ms
理解与认识;
二、实验内容
(1) 基础知识 (2) 工区建立; (3) 地震数据加载; (4) 测井数据加载; (5) 地震资料解释; (6) 构造成图及属性提取 (7)建立地质模型,利用GMAPlus进行正演模拟; (8)地震资料解释结果分析
(1) 基础知识

4实验四地震勘探实验(面波法)

4实验四地震勘探实验(面波法)

4实验四地震勘探实验(面波法)

实验四地震勘探实验(面波法)

一、实验原理

瑞雷面波法用于勘探,与以往的弹性波法(反射波法和折射波法)差别在于:它应用的不是纵波和横波,而是以前反射波法和折射波法视为干扰的面波。其原理是:面波具有频散的特性,其传播的相速度随频率的改变而改变。这种频散特性可以反映地下介质的特性。瑞雷面波的特点:瑞雷面波速度低、瑞雷面波在介质中泊松比在0.4~0.5范围内,面波速度与横波速度关系基本接近、瑞雷面波对地层的分辨能力,决定于频率,频率高则分辨能力强。

上图为72道的面波采集记录:震源在左上角,同一震源下的直达波、折射波、反射波和面波遵循各自的传播规律,分布在不同的区域。其中面波传播的特征:近震源处发育、震幅大、传播速度低。

上图为实际勘探过程中采集得到的面波记录:以近震源、小道距、

长采样、宽频率激发、低频率接收。工程检测方面的应用实例:

上图采集地点为:云南某高速公路的路基检测,检测深度为4米。

由图中的“频散曲线”分层可以看出:每层的厚度约在0.3米-0.5米。填筑路基施工是分层进行,松散料经过压实,达到压实度后再进行下一层的填料。图中频散曲线的拐点清晰,分析的层厚度在0.35米-0.5米之间。

二、实验目的

1.了解面波法的原理;

2.了解面波法工作布置及观测方法;

3.掌握面波法数据采集、处理和解释,熟练操作相关软件。

三、实验仪器

SWS型多波列数字图像工程勘察与工程检测仪。

该系统由主机、多芯电缆、检波器、触发器、震源(大锤或炸药)、铁板、直流电源、直流电源线以及数据采集、处理和解释软件等组成。

4实验四地震勘探实验(面波法)

4实验四地震勘探实验(面波法)

实验四地震勘探实验(面波法)

一、实验原理

瑞雷面波法用于勘探,与以往的弹性波法(反射波法和折射波法)差别在于:它应用的不是纵波和横波,而是以前反射波法和折射波法视为干扰的面波。其原理是:面波具有频散的特性,其传播的相速度随频率的改变而改变。这种频散特性可以反映地下介质的特性。瑞雷面波的特点:瑞雷面波速度低、瑞雷面波在介质中泊松比在0.4~0.5范围内,面波速度与横波速度关系基本接近、瑞雷面波对地层的分辨能力,决定于频率,频率高则分辨能力强。

上图为72道的面波采集记录:震源在左上角,同一震源下的直达波、折射波、反射波和面波遵循各自的传播规律,分布在不同的区域。其中面波传播的特征:近震源处发育、震幅大、传播速度低。

上图为实际勘探过程中采集得到的面波记录:以近震源、小道距、长采样、宽频率激发、低频率接收。工程检测方面的应用实例:

上图采集地点为:云南某高速公路的路基检测,检测深度为4米。

由图中的“频散曲线”分层可以看出:每层的厚度约在0.3米-0.5米。填筑路基施工是分层进行,松散料经过压实,达到压实度后再进行下一层的填料。图中频散曲线的拐点清晰,分析的层厚度在0.35米-0.5米之间。

二、实验目的

1.了解面波法的原理;

2.了解面波法工作布置及观测方法;

3.掌握面波法数据采集、处理和解释,熟练操作相关软件。

三、实验仪器

SWS型多波列数字图像工程勘察与工程检测仪。

该系统由主机、多芯电缆、检波器、触发器、震源(大锤或炸药)、铁板、直流电源、直流电源线以及数据采集、处理和解释软件等组成。

四、实验步骤

1实验一地震勘探实验(折射波法)

1实验一地震勘探实验(折射波法)

1实验一地震勘探实验(折射波法)

实验一地震勘探实验(折射波法)

一、实验原理

地震勘探是根据人工激发(爆炸或撞击地面)的地震波在地下传播过程中,遇到弹性性质不同的地震界面后,在地层中产生反射和折射,部分地传回地表,用专门的仪器记录返回地面的波的旅行时间,研究振动的特征,来确定产生反射或折射的界面的埋深和产状,并根据所观测的地震波在介质中传播速度及波的振幅与波形变化,探讨介质的物性与岩性。

就波的传播特点而言,地震勘探一般可分为反射波勘探和折射波勘探。

二、实验目的

1.了解地震勘探的原理;

2.了解地震勘探工作布置及观测方法;

3.掌握地震勘探数据采集、处理和解释,熟练操作相关软件。

三、实验仪器

Strata Visor NZⅡ数字地震勘探仪。

Strata Visor NZⅡ地震勘探系统一般由主机、多芯电缆、检波器、触发器、震源(大锤或炸药)、铁板、直流电源、直流电源线以及数据采集、处理和解释软件等。

四、实验步骤

1.在工区布设测线

在工区布设测线,原则:由南向北、由西向东测线号与测点号依次增大。使用皮尺标注检波器位置与激发点位置。

2.连接仪器的各个部分

将主机、电源、多芯电缆、检波器、大锤、触发器按正确的方式一一连接起来。注意:各接口均使用“防呆”设计,电缆插头与对应的插槽才能连接,电缆插头与非对应的插槽不能连接。禁止暴力插拔各插头、插槽,以防仪器损坏。

3.采集

开机后,直接进入SCS软件。

(1)survey--new survey菜单:设置测区名称和测线号;

(2)system--set date/time菜单:设置时间、日期;

四川盆地蓬溪蓬莱镇构造地震勘探总结报告

四川盆地蓬溪蓬莱镇构造地震勘探总结报告

四川盆地蓬溪蓬莱镇构造地震勘探总结报告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

地震勘探仪器认识实习报告

地震勘探仪器认识实习报告

地震勘探仪器认识实习报告

一、前言

随着我国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地震勘探技术在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的勘探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一名地球物理专业的学生,了解和掌握地震勘探仪器的原理和应用对于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次实习报告将围绕地震勘探仪器的认识展开,通过对地震勘探仪器的原理、结构和应用等方面的学习,提高对地震勘探技术的认识。

二、地震勘探仪器概述

地震勘探仪器是用于地震勘探的设备,其主要作用是记录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规律和反射特性,从而推断地下结构。地震勘探仪器主要包括地震记录仪、地震源和辅助设备等。

三、地震记录仪

地震记录仪是地震勘探中的核心设备,用于记录地震波的信号。根据记录方式的不同,地震记录仪可以分为模拟记录仪和数字记录仪。

1. 模拟记录仪:模拟记录仪以感光照相纸或磁带为记录媒体,通过电路放大地震波信号,将其转换为光点移动或磁轨记录,最后通过冲洗或播放得到地震波的模拟记录。

2. 数字记录仪:数字记录仪将采集的地震信号进行数字化处理,记录在磁带上或存储器中。数字记录仪具有更高的记录精度、存储容量和数据处理能力,便于后期数据处理和分析。

四、地震源

地震源是用于产生地震波的设备,其作用是模拟自然地震或人工激发地震波,以便在地层中传播并反射。根据激发方式的不同,地震源可以分为炸药源、振动源和震源控制器等。

1. 炸药源:炸药源是通过爆炸产生地震波的一种激发方式,其优点是能量大、传播距离远,但缺点是安全性较低、环境影响大。

2. 振动源:振动源是通过机械振动产生地震波的一种激发方式,其优点是安全性高、环境影响小,但缺点是能量较小、传播距离较短。

地震勘探实验报告

地震勘探实验报告

地震勘探实验报告

学院:

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年月日

地震勘探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实验目的:

(1)初步了解地震野外工作方法技术和装备;

(2)学会浅层反射地震勘探野外观测系统的设计和最佳窗口的选择;

(3) 学会熟练地使用和维护地震仪器和设备;

(4) 了解地震工作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5) 利用地震仪探测风化基岩面深度;

二、实验原理和内容

1.实验原理:

利用人工方法引地壳震动(炸药,可使震源震动),再用精密仪器按一定的方式记录地面上各接收点的振动信息利用对原始信息经一系列加工处理观测后的成果资料推断地下地质构造的特点。

2实验内容:

(1)了解工区地质、地球物理概况;

(2)浅层地震仪原理、操作步骤和维护方法;

(3)测线布置及观测系统设计;

(4)浅层地震反射波野外采集技术;

三、实验仪器设备

Geopen24道地震仪、铁锤、检波器、电缆线、测线、主机一台。如图(1)

四、实验步骤与操作方法

1)打开采集软件,设置参数,如图(2)所示

2)激发震源,然后收集地震波的传播图像。如图(3)

3)观察波形好坏,可以通过‘增益’来控制显示。如图(4)

4)进行满覆盖次数观测,储存数据,待会实验室室内处理。

五、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

数据处理流程如下:

1、预处理:

预处理是数据前的准备工作,也是数据处理的基础工作。是把野外采

集的数据磁带转换成处理系统所能接受的共中心点CMP道集所涉及的全部处理过程。

2、滤波:

利用有效波与干扰波频谱特征的不同来压制干扰波、突出有效波的数字处理方法成为数字滤波。包括:

褶积滤波、递归滤波、低通滤波、高通滤波、带通滤波、扇形滤波、时空域滤波、频率-波数域滤波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空学院

地震实验报告

姓名:沈

班级:班

学号:

时间:2015年05月

指导老师:张

一、实验目的

实验一:

1、浅层地震装备的基本组成;

2、认识GEODE96浅层地震仪的主要结构,并学会该类仪器的操作方法;

3、地震波认识。

实验二:

1、掌握浅层地震数据采集方法及注意事项

二、仪器介绍

1、仪器简介

全套美国GEOMETRICS公司生产的Geode96浅层地震仪(相当于四套独立的24道浅层地震仪)该仪器能满足折、反射地震勘探、井间勘探、面波调查等地震监测需要,应用Crystal公司的A/D转换器和高速过采样技术达到了24位地震仪的精度。频带从1.75Hz到20,000Hz,使得采样间隔可以从20毫秒到16微秒。采样到的数据叠加到32位的叠加器中,然后传回到主机的硬盘或其它介质上。内置预触发器,每道有16K的内存。用硬件相关器对震源信号进行实时相关运算。Geode包装坚固、防水、防震,有提手,重4.1公斤,用12V的外接电池可以连续工作10个小时。(如下图)

2、主要操作功能键及快捷键

注释:

1锁定与解锁;2清除界面;4检测噪声;7保存

3、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1、每个GEODE用数传线按规定串联,通过数传盒与笔记本电脑的USB口

连接。

2、每个GEODE接上12V电源。

3、开关接到与笔记本相连的第一个GEODE上。

4、传盒上的开关置于POWER UP处。

5、采集控制程序,并按工作需要设置好各项参数,然后进行正常数据采集工作。

6、出采集控制程序之前,应将数传盒上的开关置于POWER DOWN处。

7、卸下各连接线并清理整齐。

8、注意的是:在正常工作过程中,任何时候移动数传线与GEODE的连接头时,必须退出采集控制程序。另外Y型头上有红色标记的与GEODE的前12道相连接。而且采集控制软件运行的语言环境必须是英语(美国)。

三、实验内容

1、浅层地震装备认识及地震波认识:第一周上午主要是老师介绍检波器、地震仪以及实验装备,认识设备后进行采集装置的连接,全班同学轮流当做指挥员和爆破员;

2、浅层地震数据采集实验:隔一周之后的上午全体同学使用地震仪进行浅层地震数据的采集及简单的分析,并对干扰波进行识别。

四、主要步骤

1.在物探楼后,从东至西开始布置36道检波器,道间距为1m,用两台地震仪

相连进行数据采集与接收;

2.用铁锤敲击放炮,检波器接收记录,并观察地震记录,若发现有错误道,相反

道进行相应测线位置道的检波器检查,直至所接收的地震记录良好(性噪比较好,在30-60db范围内前段时间资料平坦无波动);

3.完成上述步骤后,首先观测未激发震源时的地震记录,观察随机干扰波;

4.放炮,观察地震记录,观察声波,面波,直达波,折射波以及高能干扰的范

围位置及形态;

5.根据面波,折射波,反射波的出现位置选择最佳窗口然后依据最佳窗口使炮

点移动来进行相应的反射波和面波勘探从而得到明显的反射波和面波;

6.(实验二内容)

6.1 简单连续观测系统设计简介:

单次覆盖观测系统:双边激发、单边激发、中间激发、间隔单次覆盖。如果震源固定在排列的一端激发,每激发一次,排列沿测线方向向前移动一次(半个排列长度),这种观测系统叫做单边激发(或叫单边放炮)简单连续观测系统。

如果震源位于排列中间,也就是在激发点的两边安置数目相等的检波器同时接收,这种形式的观测系统称为中间激发观测系统(或叫中间放炮观测系统)。

简单连续观测系统的最大特点是接收段靠近激发点,能避开折射波干涉,便于野外施工,但受面波和声波干扰较大。

简单连续观测系统

(a)双边激发;(b)单边激发;(c)中间激发;(d)间隔单次覆盖

6.2 干扰波调查及窗口大小的选择:

各种规则有效波,它们的时距关系均具有相干性(即相邻道之间波到达的时间是有规律的,并且是可以预测的),这就为我们利用多道仪器追踪有效波信息创造条件。但是,各种波的时距曲线的相干性并不是一样的,有的是直线,有的是曲线,于是相互之间会互相干涉,就存在一个有效波的追踪范围和追踪地段问题。

干扰波调查是采集单炮多道地震记录,排列长度依据勘探深度和有效波分布的范围确定,本次实习排列长度36道,道间距为1m,偏移据为0m,不使用模拟滤波器。本次干扰波的实验采取单边放炮并且对采集的实验数据进行绘制成图,并进行分析。具体如下:

图(1)单边放炮第一次数据

图(2)单边放炮第二次数据

从以上俩附图可以看出,第二次的数据信噪比比第一次要高,不过俩次实验测得的数据基本一致,我们可以看出首波均很明显,均在13道左右发生转折,我们可以判断,在这之前的首波为直达波,在这之后的首波均为速度更大的折射波,因此我们在折射波勘探中要考虑到观测窗口的大小对实验的影响,要求最小炮检距要大于十三道的位置,即大于转折点对应的炮检距,这样便压制了直达波对地震勘探的影响。

6.3 双边放炮、中间放炮观测对比:

图(3)正向追逐炮

图(4)反向追逐炮

图(5)中间放炮

从图(5)中我们可以看到在中间激发时,我们可以同时观测到炮点俩侧的地震数据,具有宏观对称性,这样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因炮点与检波点相距太远导致能量衰弱的现象。

从图(3)和图(4)中我们可以清楚地辨别各种波形,从反向追逐炮中明显地看到前面有几道可能是在移动炮点时碰到了检波器,使检波器出了些问题,但

是对整体影响不大。我们可以看到下图所示的情况:

在折射波法地震勘探中,比较流行的是采用相遇追逐观测系统。O1是O2的追逐炮,O4是O3的追逐炮;若测线方向为O1→O4方向,则O1称为正追逐炮,O2称为正相遇炮,O3称为反相遇炮,O4称为反追逐炮。

追逐炮的作用:

(1)可以利用追逐时距曲线与相遇时距曲线的平行性延长解释区间;

(2)确定直达波与折射波的交点;

(3)判断有无穿透现象(有穿透可能就不平行)。

6.4 单边多次覆盖实验:

本次实验的最后一个为多次覆盖实验,多次覆盖观测系统是为了压制多次反射波之类的特殊干扰波,提高地震记录的信噪比,采取有规律地同时移动激发点与接收排列,对地下界面反射点多次重复采样的观测形式叫多次覆盖观测系统。多次覆盖观测系统与简单连续、间隔连续观测系统的区别是移动激发点和接收排列的距离较短,可以重复观测地下界面。对地下界面重复观测多少次就称为几次覆盖。多次覆盖观测系统炮点移动距离与覆盖次数和地震仪器的接收道数满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