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勘探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地震探究实验报告总结

地震探究实验报告总结

一、实验背景地震作为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

为了更好地了解地震的成因、传播规律以及防范措施,我国地震研究机构开展了大量地震探究实验。

本文以某地震研究所进行的一次地震探究实验为例,总结实验过程、结果及分析。

二、实验目的1. 了解地震的基本成因和传播规律;2. 掌握地震观测和监测技术;3. 研究地震预警和防震减灾措施;4. 为地震科学研究提供实验依据。

三、实验原理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一种现象,其成因与地球板块运动、岩浆活动、地壳构造变化等因素有关。

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经过不同介质时会发生反射、折射和衍射等现象。

通过观测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可以推断地震的成因、震源位置、震级等信息。

四、实验设备1. 地震仪:用于记录地震波;2. 地震信号处理器:用于分析地震信号;3. 地震波模拟器:用于模拟地震波传播;4. 地震观测台站:用于观测地震波。

五、实验步骤1. 建立地震观测台站,布设地震仪,收集地震数据;2. 使用地震波模拟器模拟地震波传播,验证地震波传播规律;3. 分析地震信号,提取地震波特征参数;4. 利用地震波特征参数,推断地震成因、震源位置和震级;5. 研究地震预警和防震减灾措施,为地震科学研究提供实验依据。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显示,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过程中,确实存在反射、折射和衍射等现象。

这些现象与地震成因、震源位置和震级等因素密切相关;2. 通过分析地震信号,成功推断出地震的成因、震源位置和震级。

实验结果与实际地震数据吻合,验证了实验方法的可行性;3. 在地震预警和防震减灾措施方面,实验结果表明,通过地震波传播特征参数,可以提前预测地震发生,为地震预警提供科学依据;4. 实验过程中,发现了一些新的地震波传播规律,为地震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七、实验结论1. 本实验成功验证了地震波传播规律,为地震成因、震源位置和震级推断提供了科学依据;2. 实验结果表明,地震预警和防震减灾措施具有可行性,为地震科学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3. 本实验发现了一些新的地震波传播规律,为地震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地震勘探实验报告

-地震勘探实验报告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空学院地震实验报告姓名:沈班级:班学号:时间: 2015年05月指导老师: 张一、实验目的实验一:1、浅层地震装备的基本组成;2、认识GEODE96浅层地震仪的主要结构,并学会该类仪器的操作方法;3、地震波认识。

实验二:1、掌握浅层地震数据采集方法及注意事项二、仪器介绍1、仪器简介全套美国GEOMETRICS公司生产的Geode96浅层地震仪(相当于四套独立的24道浅层地震仪)该仪器能满足折、反射地震勘探、井间勘探、面波调查等地震监测需要,应用Crystal公司的A/D转换器与高速过采样技术达到了24位地震仪的精度。

频带从1、75Hz到20,000Hz,使得采样间隔可以从20毫秒到16微秒。

采样到的数据叠加到32位的叠加器中,然后传回到主机的硬盘或其它介质上。

内置预触发器,每道有16K的内存。

用硬件相关器对震源信号进行实时相关运算。

Geode包装坚固、防水、防震,有提手,重4、1公斤,用12V的外接电池可以连续工作10个小时。

(如下图)2、主要操作功能键及快捷键注释:1锁定与解锁;2清除界面;4检测噪声;7保存3、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1、每个GEODE用数传线按规定串联,通过数传盒与笔记本电脑的USB口连接。

2、每个GEODE接上12V电源。

3、开关接到与笔记本相连的第一个GEODE上。

4、传盒上的开关置于POWER UP处。

5、采集控制程序,并按工作需要设置好各项参数,然后进行正常数据采集工作。

6、出采集控制程序之前,应将数传盒上的开关置于POWER DOWN处。

7、卸下各连接线并清理整齐。

8、注意的就是:在正常工作过程中,任何时候移动数传线与GEODE的连接头时,必须退出采集控制程序。

另外Y型头上有红色标记的与GEODE的前12道相连接。

而且采集控制软件运行的语言环境必须就是英语(美国)。

三、实验内容1、浅层地震装备认识及地震波认识:第一周上午主要就是老师介绍检波器、地震仪以及实验装备,认识设备后进行采集装置的连接,全班同学轮流当做指挥员与爆破员;2、浅层地震数据采集实验:隔一周之后的上午全体同学使用地震仪进行浅层地震数据的采集及简单的分析,并对干扰波进行识别。

北戴河地震勘探实习报告

北戴河地震勘探实习报告

报告题目:北戴河地震勘探实习报告一、实习背景及目的我国地震活动频繁,地震灾害严重,地震勘探工作对于防震减灾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提高地震勘探技能,增强地震灾害防范能力,我有幸参加了在北戴河举办的地震勘探实习活动。

本次实习旨在让我们深入了解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地震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技巧,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二、实习内容与过程实习期间,我们学习了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地震仪器的使用方法、地震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等技术。

以下是实习的主要内容和过程:1. 地震勘探基本原理:学习了地震波的产生、传播和接收原理,了解了地震波的类型、特点以及在地层中的传播规律。

2. 地震仪器使用:学习了地震仪器的结构、功能和操作方法,掌握了地震仪器的现场布设、调试和数据采集技巧。

3. 地震数据采集:参与了地震数据采集实践,学会了使用地震仪器进行数据采集,了解了地震数据采集的注意事项。

4. 地震数据处理与分析:学习了地震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包括地震资料的预处理、地震资料的解释和地震图的编制等,掌握了地震数据处理软件的使用技巧。

5. 实习实践:参观了地震观测站,实地考察了地震勘探现场,了解了地震勘探工作的实际情况。

三、实习收获与体会通过本次实习,我对地震勘探工作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收获颇丰。

1. 知识与技能的提升:学习了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了地震仪器的使用技巧,提高了地震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的能力。

2. 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的培养: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分组进行实践操作,学会了与他人合作,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

同时,与老师和同学之间的交流,锻炼了我们的沟通能力。

3. 认识到了地震勘探工作的重要性和意义:地震勘探工作对于防震减灾、资源勘探和城市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实习,我更加明白了地震勘探工作者肩负的责任和使命。

四、实习总结与建议本次实习使我受益匪浅,对于地震勘探工作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为了进一步提高实习效果,我提出以下建议:1. 增加实习时间:实习时间较短,部分知识无法深入了解,建议延长实习时间,使学生更加全面地掌握地震勘探技术。

地震勘探方法实验报告(3篇)

地震勘探方法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模拟地震勘探过程,验证地震勘探方法的原理和效果,了解不同地震勘探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缺点,为今后油气勘探和地质研究提供技术支持。

二、实验背景地震勘探是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通过人工激发地震波,利用地下介质弹性和密度的差异,分析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规律,推断地下岩层的性质和形态。

目前,地震勘探方法主要包括反射波法、折射波法、地震测井等。

三、实验内容1. 实验设备(1)地震波源:模拟地震波发生器,产生频率、振幅可调的地震波。

(2)检波器:模拟地震波接收器,用于接收地下反射回来的地震波。

(3)数据采集系统:用于记录地震波信号,并进行实时处理。

(4)数据处理软件:用于对采集到的地震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2. 实验步骤(1)设置实验参数:根据实验要求,设置地震波源频率、振幅、地震波传播速度等参数。

(2)激发地震波:启动地震波源,产生模拟地震波。

(3)采集地震数据:将检波器放置在地表,接收地下反射回来的地震波。

(4)数据记录:将采集到的地震数据传输至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实时处理。

(5)数据处理:对采集到的地震数据进行去噪、偏移、解释等处理,分析地下地质结构。

3. 实验结果(1)反射波法:通过分析地震剖面,可以识别出地下不同层位的反射界面,判断地层性质和厚度。

(2)折射波法:通过分析地震波在地下传播的路径,可以确定地下介质的波速和密度。

(3)地震测井:通过分析地震波在地下不同层位的传播特性,可以确定地层岩性和孔隙度。

四、实验分析1. 反射波法:反射波法是地震勘探中最常用的方法,具有以下优点:(1)技术成熟,应用广泛。

(2)可以识别地下不同层位的反射界面,判断地层性质和厚度。

(3)数据处理方法较为简单。

2. 折射波法:折射波法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以下缺点:(1)适用范围有限,要求下层波速大于上层波速。

(2)数据处理方法较为复杂。

3. 地震测井:地震测井具有以下优点:(1)可以确定地层岩性和孔隙度。

地震勘探实习报告(共4篇)

地震勘探实习报告(共4篇)

地震勘探实习报告〔共4篇〕第1篇:地震勘探实习报告目录第一章绪论 .3§1 本次实习的目的、要求及其实习内容.3 §2 测区的自然地理、交通与经济条件.....4 §3物探工作完成情况 ..6第二章工区的地质地球物理特征及仪器简介...8§1工区的地质地球物理特征.8 §2地震资料采集系统简介 .9第三章浅层初至折射波法勘探 (13)§1试验工作13 §2浅层地震初至折射波法野外工作方法..14 §3浅层地震初至折射波法资料整理和解释 ........16 §4浅层折射波资料的定量解释....17 第四章浅层地震反射波法野外工作方法 (21)§1 干扰波的调查及最正确接收窗口的选择..21 §2 屡次覆盖地震资料的野外采集 .21 第五章三维地震反射波资料的解释 (24)§1 资料概述24 §2 垂直时间剖面的比照与解释25 §3 等T0 构造图的绘制..27 §4 三维资料成果分析^p 和解释.....28 第六章结论和建议.30§1 获得的主要成果和结论30 §2 对今后实习安排建议 .31附主要【参考文献】:^p 附图第一章绪论§1 本次实习的目的、要求及其实习内容1.1.1 实习的目的及要求〔1〕稳固和加深学生对校内课堂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

〔2〕学会纯熟地使用和维护地震仪器和装备。

以实习小组为单位,完成工区一部分物理点的测量工作,培养学生实际操作技能。

〔3〕初步理解地震野外工作方法技术和装备,初步进展野外消费各工种工作技术的根本训练。

〔3〕学习浅层反射地震勘探野外观测系统的设计和最正确窗口的选择。

〔4〕学会浅层折射资料的整理和解释。

〔5〕熟悉屡次覆盖反射波勘探的测网布置与野外作业。

〔6〕掌握三维反射地震勘探的资料解释。

地震勘探仪器认识实习报告

地震勘探仪器认识实习报告

地震勘探仪器认识实习报告一、前言随着我国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地震勘探技术在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的勘探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作为一名地球物理专业的学生,了解和掌握地震勘探仪器的原理和应用对于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实习报告将围绕地震勘探仪器的认识展开,通过对地震勘探仪器的原理、结构和应用等方面的学习,提高对地震勘探技术的认识。

二、地震勘探仪器概述地震勘探仪器是用于地震勘探的设备,其主要作用是记录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规律和反射特性,从而推断地下结构。

地震勘探仪器主要包括地震记录仪、地震源和辅助设备等。

三、地震记录仪地震记录仪是地震勘探中的核心设备,用于记录地震波的信号。

根据记录方式的不同,地震记录仪可以分为模拟记录仪和数字记录仪。

1. 模拟记录仪:模拟记录仪以感光照相纸或磁带为记录媒体,通过电路放大地震波信号,将其转换为光点移动或磁轨记录,最后通过冲洗或播放得到地震波的模拟记录。

2. 数字记录仪:数字记录仪将采集的地震信号进行数字化处理,记录在磁带上或存储器中。

数字记录仪具有更高的记录精度、存储容量和数据处理能力,便于后期数据处理和分析。

四、地震源地震源是用于产生地震波的设备,其作用是模拟自然地震或人工激发地震波,以便在地层中传播并反射。

根据激发方式的不同,地震源可以分为炸药源、振动源和震源控制器等。

1. 炸药源:炸药源是通过爆炸产生地震波的一种激发方式,其优点是能量大、传播距离远,但缺点是安全性较低、环境影响大。

2. 振动源:振动源是通过机械振动产生地震波的一种激发方式,其优点是安全性高、环境影响小,但缺点是能量较小、传播距离较短。

3. 震源控制器:震源控制器是用于控制地震源激发时机、频率和幅度的设备,通过精确控制地震源的激发参数,提高地震波的传播质量和勘探效果。

五、辅助设备辅助设备是地震勘探中用于支持地震记录仪和地震源正常工作的设备,主要包括电缆、检波器、传感器等。

1. 电缆:电缆是连接地震记录仪和地震源的传输线路,其作用是传输地震波信号。

地震勘探实验报告

地震勘探实验报告
////计算各层的波阻抗
z1=p1*v1;
z2=p2*v2;
z3=p3*v3;
d=(4*z1*z2*(z3-z2))/((z2-z1)*(z3+z2)*(z2+z1));
b=((z1-z2)*(z3-z2))/((z2+z1)*(z3+z2));
for(i=0;i<35;i++)
{
x=2.0*(h0+i*dh)*f/v2;
五、实验体会
通过这次试验更加深入的了解了薄层频率特征曲线,还有由实验所得的数据很直观的可以看出韵律型薄层和递变型薄层所具有的特点,我体会到了自己去编写的程序能够更好的理解这个特征曲线。并且通过改变地层的厚度可以得到特征曲线,通过改变波的频率也可以得到特征曲线。
在实验中我们应当注意地层的速度和密度参数,不能随意填写,应当符合薄层的波阻抗的变化。
二、基本原理阐述
通过编写下式的Zoeppritz方程:
式中: 为反射 波 的反射系数; 为反射 波 的反射系数; 为透射 波 的透射系数; 为透射 波 的透射系数。
用程序解出Zoeppritz方程:已知纵横波速度和入射角已经地层密度,通过该方程的矩阵解出纵横波的反射和透射系数,改变上下层的速度,画出AVA曲线图
实验一薄层频率特征曲线
一、实验目的及内容
实验目的:通过C语言程序编写相对振幅值的表达式,同时改变地层参数,得到韵律型和递变型薄层的频率特性曲线;从而直观的看出两种类型的薄层频率特征曲线的不同。了解不同类型薄层的作用,同时熟悉C语言编程。
实验内容:了解实验原理,编写C语言程序,相对振幅值反映了经过薄层反射后的能量变化。得到不同地层参数的薄层频率特征曲线,将程序所得数据用EXCEL画出,观察特征曲线的变化并进行讨论分析。

-地震勘探实验报告.pdf

-地震勘探实验报告.pdf
- 地震勘探实验报告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空学院
地震实验报告
姓 名:

班 级:

学 号:
时 间 : 2015 年 05 月
指导老师:

一、实验目的
实验一: 1、 浅层地震装备的基本组成; 2、认识 GEODE9浅6 层地震仪的主要结构,并学会该类仪器的操作方法; 3、地震波认识。 实验二: 1、掌握浅层地震数据采集方法及注意事项
在折射波法地震勘探中, 比较流行的是采用相遇追逐观测系统。 O1是 O2的 追逐炮, O4是 O3的追逐炮;若测线方向为 O1→O4方向,则 O1称为正追逐炮, O2称为正相遇炮, O3 称为反相遇炮, O4称为反追逐炮。 追逐炮的作用:
干扰波调查是采集单炮多道地震记录,排列长度依据勘探深度和有效波 分布的范围确定,本次实习排列长度 36 道,道间距为 1m,偏移据为 0m,不 使用模拟滤波器。本次干扰波的实验采取单边放炮并且对采集的实验数据进 行绘制成图,并进行分析。具体如下:
4
图( 1)单边放炮第一次数据
图( 2)单边放炮第二次数据 从以上俩附图可以看出,第二次的数据信噪比比第一次要高,不过俩次实 验测得的数据基本一致, 我们可以看出首波均很明显, 均在 13 道左右发生转折, 我们可以判断,在这之前的首波为直达波,在这之后的首波均为速度更大的折 射波,因此我们在折射波勘探中要考虑到观测窗口的大小对实验的影响,要求 最小炮检距要大于十三道的位置,即大于转折点对应的炮检距,这样便压制了 直达波对地震勘探的影响。
6.3 双边放炮、中间放炮观测对比:
5
图( 3)正向追逐炮 图( 4)反向追逐炮
6
图( 5)中间放炮 从图( 5)中我们可以看到在中间激发时,我们可以同时观测到炮点俩侧的 地震数据,具有宏观对称性,这样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因炮点与检波点相距太 远导致能量衰弱的现象。 从图( 3)和图( 4)中我们可以清楚地辨别各种波形,从反向追逐炮中明 显地看到前面有几道可能是在移动炮点时碰到了检波器,使检波器出了些问题, 但是对整体影响不大。我们可以看到下图所示的情况:

地震勘探实习报告

地震勘探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地质资源的勘探与开发变得越来越重要。

地震勘探作为一种重要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在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资源的勘探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更好地适应未来工作需求,我于近期参加了为期两周的地震勘探实习。

二、实习单位及内容实习单位为我国某知名地震勘探公司,实习内容包括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野外施工技术、数据处理及解释等。

三、实习过程1. 地震勘探基本原理学习在实习的第一阶段,我们学习了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

通过学习,我了解到地震勘探是利用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传播的特性,通过观测地震波在地面接收到的反射波和折射波,来推断地下地质结构的方法。

2. 野外施工技术学习在实习的第二阶段,我们学习了野外施工技术。

主要包括地震勘探仪器、地震炮点布置、地震检波器布设、地震数据采集等。

(1)地震勘探仪器:我们学习了地震勘探仪器的原理和操作方法,如地震检波器、地震放大器、地震记录仪等。

(2)地震炮点布置:学习了地震炮点布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如炮点间距、炮点数量等。

(3)地震检波器布设:学习了地震检波器的布设方法和注意事项,如检波器间距、检波器类型等。

(4)地震数据采集:学习了地震数据采集的流程和操作方法,如激发、记录、数据传输等。

3. 数据处理及解释学习在实习的第三阶段,我们学习了地震数据处理及解释。

主要包括地震数据预处理、地震数据解释、地质建模等。

(1)地震数据预处理:学习了地震数据预处理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如静校正、动校正、滤波等。

(2)地震数据解释:学习了地震数据解释的方法和技巧,如反射层解释、构造解释等。

(3)地质建模:学习了地质建模的方法和步骤,如地质建模软件的使用、地质模型的优化等。

四、实习收获1. 提高了专业素养:通过实习,我对地震勘探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掌握了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野外施工技术、数据处理及解释等知识。

2. 增强了实践能力:在实习过程中,我亲身体验了地震勘探的各个环节,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地震的小实验报告(3篇)

地震的小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旨在了解地震产生的原因,掌握地震波的传播特点,并学会使用地震模拟仪器进行地震模拟实验。

二、实验原理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后突然释放的结果,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时,会受到介质密度、弹性模量等因素的影响。

本次实验利用地震模拟仪器模拟地震波的传播过程,通过观察地震波在模拟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振幅等参数,分析地震波传播的特点。

三、实验仪器与材料1. 地震模拟仪器:包括地震波发射器、地震波接收器、地震波传播介质(如沙子、泥土等)、地震波传播路径、计时器等。

2. 实验材料:沙子、泥土、水、塑料薄膜、小木棒、尺子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材料:将沙子、泥土、水、塑料薄膜等材料准备好。

2. 设置实验场地:在实验场地铺设塑料薄膜,将沙子、泥土、水等材料均匀铺在薄膜上,形成地震波传播介质。

3. 设置地震波发射器:将地震波发射器放置在实验场地的一端,确保其稳定。

4. 设置地震波接收器:在地震波传播路径的另一端设置地震波接收器,确保其稳定。

5. 进行实验:启动地震波发射器,观察地震波在介质中的传播情况,记录地震波的振幅、传播速度等参数。

6. 改变介质:分别使用沙子、泥土、水等不同介质进行实验,观察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7. 分析实验数据: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振幅等参数,总结地震波传播的特点。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数据(1)沙子介质:地震波传播速度为1.5m/s,振幅为0.5cm。

(2)泥土介质:地震波传播速度为1.2m/s,振幅为0.4cm。

(3)水介质:地震波传播速度为1.0m/s,振幅为0.3cm。

2. 实验分析(1)地震波传播速度与介质密度、弹性模量等因素有关。

实验结果显示,地震波在沙子、泥土、水等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依次降低,这与介质的密度、弹性模量等因素有关。

(2)地震波传播振幅与介质密度、弹性模量等因素有关。

实验结果显示,地震波在沙子、泥土、水等介质中的振幅依次降低,这与介质的密度、弹性模量等因素有关。

浅层地震勘探实习报告

浅层地震勘探实习报告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地质灾害防治等领域对地质勘探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

浅层地震勘探作为一种重要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了提高我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加深对浅层地震勘探技术的理解,我们于某地质勘探公司进行了为期两周的浅层地震勘探实习。

二、实习内容1. 实习地点:某地质勘探公司2. 实习时间:2022年X月X日至2022年X月X日3. 实习内容:(1)浅层地震勘探原理及方法实习期间,我们学习了浅层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方法及适用范围。

浅层地震勘探是利用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传播、反射、折射等特性,研究地下结构、岩性及地质构造的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它适用于探测深度在数百米以内的地层结构、断层、岩溶、滑坡等地质问题。

(2)地震数据采集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参与了地震数据采集的全过程。

首先,我们学习了地震仪器的使用方法,包括地震仪器的组装、调试、布设等。

然后,我们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了合适的震源和接收器,进行了地震数据的采集。

在采集过程中,我们掌握了地震数据采集参数的设置、记录数据的处理等技能。

(3)地震数据处理地震数据处理是浅层地震勘探的关键环节。

在实习中,我们学习了地震数据处理的基本流程,包括地震数据的预处理、解释、成像等。

通过实际操作,我们掌握了地震数据去噪、静校正、速度分析、偏移成像等数据处理方法。

(4)地震资料解释地震资料解释是浅层地震勘探的最终目的。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学习了地震资料解释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地震剖面的分析、地质构造的推断等。

通过实际操作,我们掌握了地震剖面解释、断层识别、岩性划分等技能。

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习,我们深刻理解了浅层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了我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2. 团队协作: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学会了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提高了我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3. 沟通交流:实习期间,我们与公司员工、导师进行了充分的沟通和交流,拓宽了我们的视野,提高了我们的沟通能力。

浅层地震勘探实验报告

浅层地震勘探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浅层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掌握地震资料的采集、处理和分析技术;3. 通过实验,提高对浅层地质结构的认识。

二、实验原理浅层地震勘探是利用地震波在地下传播的特性,通过采集地震波数据,分析地震波在不同地层中的传播速度、反射和折射等现象,从而推断地下地质结构的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实验中,我们主要采用反射波法,即通过激发地震波,接收其反射波,分析反射波的特征,推断地下地质结构。

三、实验内容1. 实验器材(1)地震仪:用于采集地震波数据;(2)震源:用于激发地震波;(3)接收器:用于接收地震波;(4)计算机:用于数据处理和分析;(5)实验场地:用于进行地震波数据采集。

2. 实验步骤(1)实验场地选择:选择合适的实验场地,确保场地平坦、开阔,便于地震波传播。

(2)地震波数据采集:按照设计好的测线,布置震源和接收器,激发地震波,接收其反射波。

采集过程中,注意控制震源和接收器的间距、排列方向等参数。

(3)地震资料处理:将采集到的地震波数据传输到计算机,利用地震数据处理软件进行预处理、去噪、叠加等操作。

(4)地震资料分析:对处理后的地震资料进行分析,识别反射波特征,推断地下地质结构。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我们采集到了一定数量的地震波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了处理和分析。

根据分析结果,我们得到了以下地质结构信息:(1)地下存在一个明显的反射界面,推断为沉积层与基岩的接触面;(2)地下存在一个倾斜的断层,推断为该地区的主要断裂;(3)地下存在一些小型的地质构造,如溶洞、地裂缝等。

2. 分析与讨论(1)实验结果表明,浅层地震勘探方法可以有效地探测地下地质结构,为地质勘探、工程地质、地质灾害防治等领域提供重要依据。

(2)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地震波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的质量对实验结果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应严格控制实验参数,提高数据处理和分析的精度。

(3)针对不同地质条件,选择合适的地震波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方法,以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物探地震勘探实习报告

物探地震勘探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与目的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需求日益增长,油气资源的勘探与开发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震勘探作为油气勘探的重要手段,对于提高油气资源的勘探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更好地了解地震勘探技术,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我于2021年7月参加了为期一个月的物探地震勘探实习。

本次实习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和现场观察,使我对地震勘探的原理、方法、技术以及野外施工流程等方面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从而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工程素养。

二、实习内容与过程1. 实习地点与时间本次实习地点位于我国某大型油田,实习时间为2021年7月1日至7月31日,共计一个月。

2. 实习内容(1)地震勘探原理与理论实习期间,我们首先学习了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包括地震波的产生、传播、接收与解释。

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学习了地震勘探的野外施工方法、数据处理与分析、地震资料解释等方面的知识。

(2)野外施工在野外施工阶段,我们学习了地震勘探的野外施工流程,包括踏勘、测量、表层调查、钻井、排列、下药、激发和采集等环节。

通过实地操作,我们掌握了地震勘探仪器的使用方法、施工技术以及现场安全注意事项。

(3)数据处理与分析在数据处理与分析阶段,我们学习了地震数据的采集、处理、解释和评价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实际操作,我们掌握了地震数据采集系统、地震数据处理软件的使用方法,以及地震资料解释的基本技巧。

(4)地震资料解释在地震资料解释阶段,我们学习了地震剖面的解释方法、油气藏预测技术等。

通过实际操作,我们掌握了地震剖面解释的基本原理和技巧,提高了对油气藏的认识。

3. 实习过程(1)踏勘与测量实习初期,我们跟随地震队进行了踏勘和测量工作。

在踏勘过程中,我们了解了地震勘探的场地条件、地形地貌、地质构造等信息。

在测量过程中,我们学习了GPS、全站仪等测量仪器的使用方法,掌握了野外测量技术。

(2)钻井与排列在钻井和排列阶段,我们学习了钻井工艺、检波器排列方法等。

浅层地震勘探实习报告

浅层地震勘探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浅层地震勘探实践经历我在大学期间有幸参加了一次浅层地震勘探的实习项目。

这次实习是在我国某地质勘探公司的指导下进行的,旨在让我们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和实际操作技能。

在实习期间,我学到了很多关于地震勘探的知识,并亲身体验了地震勘探的整个过程。

以下是我实习报告的主要内容。

首先,在实习开始之前,我们接受了为期一周的理论培训。

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学习了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地震波的传播特性、地震数据采集和处理方法等。

通过这次培训,我对地震勘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接下来的实地操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接下来,我们来到了实习地点,一个位于郊区的地震勘探现场。

在这里,我们参观了地震勘探的设备,了解了地震勘探仪器的使用方法。

我们学习了如何布置测线、如何进行地震波的激发和接收、如何记录地震数据等。

在实际操作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地震勘探工作的艰辛和复杂。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主要进行了浅层地震勘探。

这种勘探方法主要用于探测地下的断层、溶洞等地质结构。

我们使用了可控震源和地震仪器来激发和接收地震波。

通过分析接收到的地震波及其反射波,我们可以推断出地下地质结构的信息。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遇到了很多困难。

首先是震源干扰波的干扰,这使得地震数据质量受到影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采用了多种去噪技术,提高了数据信噪比。

其次是地下地质结构复杂,导致地震波传播路径多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采用了高分辨率地震成像技术,提高了地震资料的分辨率。

通过这次实习,我深刻体会到了地震勘探工作的重要性和挑战性。

地震勘探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还需要丰富的实际操作经验。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不仅学到了地震勘探的基本技能,还培养了自己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这次浅层地震勘探实习让我受益匪浅。

通过实习,我更好地了解了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和实际操作技能,为今后从事地质工作奠定了基础。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为我国的地质事业做出贡献。

天然源地震勘探实习报告

天然源地震勘探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与目的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需求日益增长,对油气资源的勘探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天然源地震勘探作为一种重要的油气勘探手段,在寻找油气藏、评价油气资源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为了提高我们的专业素养,了解天然源地震勘探的实际操作流程,我们于2023年在XX油田进行了为期两周的实习。

本次实习旨在:1. 了解天然源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和作业流程;2. 掌握地震勘探仪器的使用和维护方法;3. 学会地震数据的采集、处理和分析;4.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实际操作能力。

二、实习内容与过程1. 地震勘探基本原理学习实习的第一阶段,我们学习了天然源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

通过查阅资料、课堂讲解和实际操作,我们了解到天然源地震勘探是利用地球内部存在的各种弹性波,如地震波、声波等,来探测地下结构和地质构造的一种方法。

2. 地震勘探仪器操作在掌握了基本原理后,我们学习了地震勘探仪器的使用和维护方法。

实习期间,我们重点学习了地震检波器、地震记录仪、地震采集系统等仪器的操作流程,并进行了实际操作练习。

3. 地震数据采集在地震数据采集环节,我们参与了地震观测点的布设、地震数据采集和记录。

在野外工作期间,我们克服了恶劣的天气和地形条件,圆满完成了地震数据采集任务。

4. 地震数据处理与分析采集到的地震数据经过预处理、解释和建模等环节,最终形成地震剖面图。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学习了地震数据处理软件的使用方法,并对采集到的地震数据进行了初步处理和分析。

5. 实习总结与交流实习的最后阶段,我们进行了实习总结和交流。

通过分享实习心得,我们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实习收获与体会通过本次实习,我们取得了以下收获:1. 深入了解了天然源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和作业流程;2. 掌握了地震勘探仪器的使用和维护方法;3. 学会了地震数据的采集、处理和分析;4. 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和实际操作能力。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以下几点:1. 天然源地震勘探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程,需要严谨的态度和扎实的理论基础;2.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3. 团队合作是完成任务的保障,只有相互协作、共同进步,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地震灾害实验报告(3篇)

地震灾害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地震是地球上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它给人类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为了提高人们对地震灾害的认识,掌握地震发生时的应对措施,我们进行了本次地震灾害实验。

二、实验目的1. 了解地震的基本知识,包括地震的成因、震级、震中、震源等。

2. 掌握地震发生时的逃生技巧,提高自救互救能力。

3. 了解地震灾害的次生灾害,如火灾、水灾、毒气泄漏等,提高应对能力。

三、实验内容1. 地震知识讲座2. 地震模拟实验3. 地震逃生技巧演练4. 地震次生灾害应对演练四、实验过程1. 地震知识讲座首先,我们邀请地震专家进行讲座,向参与者讲解地震的基本知识,包括地震的成因、震级、震中、震源等。

讲座过程中,专家还结合实际案例,让参与者了解地震灾害的危害。

2. 地震模拟实验在模拟实验环节,我们使用地震模拟仪模拟地震发生的过程。

参与者分组进行实验,模拟地震发生时的场景,包括房屋倒塌、地面裂缝、山体滑坡等。

通过实验,参与者亲身体验地震灾害的威力,提高对地震灾害的认识。

3. 地震逃生技巧演练在地震逃生技巧演练环节,我们教授参与者地震发生时的逃生方法和注意事项。

演练内容包括:如何判断地震发生、如何快速找到安全的避难所、如何自救互救等。

通过演练,参与者掌握了地震发生时的逃生技巧。

4. 地震次生灾害应对演练在地震次生灾害应对演练环节,我们模拟地震发生后可能出现的火灾、水灾、毒气泄漏等灾害场景。

参与者分组进行演练,学习如何应对这些次生灾害。

演练内容包括:如何扑灭初期火灾、如何处理水灾、如何应对毒气泄漏等。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通过地震知识讲座,参与者对地震的基本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对地震灾害的认识。

2. 地震模拟实验让参与者亲身体验地震灾害的威力,增强了他们的自救互救意识。

3. 地震逃生技巧演练使参与者掌握了地震发生时的逃生方法和注意事项,提高了他们的逃生能力。

4. 地震次生灾害应对演练使参与者学会了如何应对地震发生后可能出现的次生灾害,提高了他们的应对能力。

地震勘探软件实习报告

地震勘探软件实习报告

地震勘探软件实习报告一、实习背景及目的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地震勘探技术在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探测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地震勘探软件作为该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强大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为地震勘探工作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本次实习旨在通过学习地震勘探软件的使用,掌握地震数据处理、解释和分析的基本方法,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二、实习内容与过程实习期间,我主要使用了XX公司开发的地震勘探软件进行地震数据处理和分析。

该软件包括数据预处理、地震成像、属性分析等多个功能模块。

以下为实习的主要内容和过程:1. 数据预处理在地震勘探过程中,原始数据往往存在各种噪声和干扰,影响数据质量。

因此,数据预处理是地震勘探软件应用的第一步。

我通过软件的滤波、去噪、切除等操作,对原始地震数据进行了预处理,提高了数据质量。

2. 地震成像地震成像是对预处理后的地震数据进行成像处理,以揭示地下地质结构。

我利用软件的地震成像模块,根据地质构造特点和地震数据属性,设置了合适的成像参数,完成了地震成像操作。

通过地震成像,我能够直观地观察到地下地质结构,为后续的解释和分析提供依据。

3. 属性分析属性分析是地震勘探软件中的重要功能,通过对地震数据进行频谱分析、相位分析等操作,提取地震数据的特征信息。

我利用软件的属性分析模块,对地震数据进行了频谱分析,了解了地震波的频率分布特点,为后续的解释和分析提供了重要参考。

4. 地震解释与分析地震解释与分析是对地震成像结果进行地质意义解释,识别地下地质构造和矿产资源分布。

我通过软件的地震解释与分析模块,结合地质资料和地震成像结果,对地下地质结构进行了解释和分析,为矿产资源勘探提供了依据。

三、实习收获与体会通过本次实习,我掌握了地震勘探软件的基本操作和应用方法,提高了地震数据处理、解释和分析的能力。

同时,我也认识到地震勘探软件在实际工作中的重要性,它不仅能够提高工作效率,还能为地震勘探研究者提供更多的信息和启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空学院地震实验报告姓名:沈班级:班学号:时间:2015年05月指导老师:张一、实验目的实验一:1、浅层地震装备的基本组成;2、认识GEODE96浅层地震仪的主要结构,并学会该类仪器的操作方法;3、地震波认识。

实验二:1、掌握浅层地震数据采集方法及注意事项二、仪器介绍1、仪器简介全套美国GEOMETRICS公司生产的Geode96浅层地震仪(相当于四套独立的24道浅层地震仪)该仪器能满足折、反射地震勘探、井间勘探、面波调查等地震监测需要,应用Crystal公司的A/D转换器和高速过采样技术达到了24位地震仪的精度。

频带从1.75Hz到20,000Hz,使得采样间隔可以从20毫秒到16微秒。

采样到的数据叠加到32位的叠加器中,然后传回到主机的硬盘或其它介质上。

内置预触发器,每道有16K的内存。

用硬件相关器对震源信号进行实时相关运算。

Geode包装坚固、防水、防震,有提手,重4.1公斤,用12V的外接电池可以连续工作10个小时。

(如下图)2、主要操作功能键及快捷键注释:1锁定与解锁;2清除界面;4检测噪声;7保存3、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1、每个GEODE用数传线按规定串联,通过数传盒与笔记本电脑的USB口连接。

2、每个GEODE接上12V电源。

3、开关接到与笔记本相连的第一个GEODE上。

4、传盒上的开关置于POWER UP处。

5、采集控制程序,并按工作需要设置好各项参数,然后进行正常数据采集工作。

6、出采集控制程序之前,应将数传盒上的开关置于POWER DOWN处。

7、卸下各连接线并清理整齐。

8、注意的是:在正常工作过程中,任何时候移动数传线与GEODE的连接头时,必须退出采集控制程序。

另外Y型头上有红色标记的与GEODE的前12道相连接。

而且采集控制软件运行的语言环境必须是英语(美国)。

三、实验内容1、浅层地震装备认识及地震波认识:第一周上午主要是老师介绍检波器、地震仪以及实验装备,认识设备后进行采集装置的连接,全班同学轮流当做指挥员和爆破员;2、浅层地震数据采集实验:隔一周之后的上午全体同学使用地震仪进行浅层地震数据的采集及简单的分析,并对干扰波进行识别。

四、主要步骤1.在物探楼后,从东至西开始布置36道检波器,道间距为1m,用两台地震仪相连进行数据采集与接收;2.用铁锤敲击放炮,检波器接收记录,并观察地震记录,若发现有错误道,相反道进行相应测线位置道的检波器检查,直至所接收的地震记录良好(性噪比较好,在30-60db范围内前段时间资料平坦无波动);3.完成上述步骤后,首先观测未激发震源时的地震记录,观察随机干扰波;4.放炮,观察地震记录,观察声波,面波,直达波,折射波以及高能干扰的范围位置及形态;5.根据面波,折射波,反射波的出现位置选择最佳窗口然后依据最佳窗口使炮点移动来进行相应的反射波和面波勘探从而得到明显的反射波和面波;6.(实验二内容)6.1 简单连续观测系统设计简介:单次覆盖观测系统:双边激发、单边激发、中间激发、间隔单次覆盖。

如果震源固定在排列的一端激发,每激发一次,排列沿测线方向向前移动一次(半个排列长度),这种观测系统叫做单边激发(或叫单边放炮)简单连续观测系统。

如果震源位于排列中间,也就是在激发点的两边安置数目相等的检波器同时接收,这种形式的观测系统称为中间激发观测系统(或叫中间放炮观测系统)。

简单连续观测系统的最大特点是接收段靠近激发点,能避开折射波干涉,便于野外施工,但受面波和声波干扰较大。

简单连续观测系统(a)双边激发;(b)单边激发;(c)中间激发;(d)间隔单次覆盖6.2 干扰波调查及窗口大小的选择:各种规则有效波,它们的时距关系均具有相干性(即相邻道之间波到达的时间是有规律的,并且是可以预测的),这就为我们利用多道仪器追踪有效波信息创造条件。

但是,各种波的时距曲线的相干性并不是一样的,有的是直线,有的是曲线,于是相互之间会互相干涉,就存在一个有效波的追踪范围和追踪地段问题。

干扰波调查是采集单炮多道地震记录,排列长度依据勘探深度和有效波分布的范围确定,本次实习排列长度36道,道间距为1m,偏移据为0m,不使用模拟滤波器。

本次干扰波的实验采取单边放炮并且对采集的实验数据进行绘制成图,并进行分析。

具体如下:图(1)单边放炮第一次数据图(2)单边放炮第二次数据从以上俩附图可以看出,第二次的数据信噪比比第一次要高,不过俩次实验测得的数据基本一致,我们可以看出首波均很明显,均在13道左右发生转折,我们可以判断,在这之前的首波为直达波,在这之后的首波均为速度更大的折射波,因此我们在折射波勘探中要考虑到观测窗口的大小对实验的影响,要求最小炮检距要大于十三道的位置,即大于转折点对应的炮检距,这样便压制了直达波对地震勘探的影响。

6.3 双边放炮、中间放炮观测对比:图(3)正向追逐炮图(4)反向追逐炮图(5)中间放炮从图(5)中我们可以看到在中间激发时,我们可以同时观测到炮点俩侧的地震数据,具有宏观对称性,这样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因炮点与检波点相距太远导致能量衰弱的现象。

从图(3)和图(4)中我们可以清楚地辨别各种波形,从反向追逐炮中明显地看到前面有几道可能是在移动炮点时碰到了检波器,使检波器出了些问题,但是对整体影响不大。

我们可以看到下图所示的情况:在折射波法地震勘探中,比较流行的是采用相遇追逐观测系统。

O1是O2的追逐炮,O4是O3的追逐炮;若测线方向为O1→O4方向,则O1称为正追逐炮,O2称为正相遇炮,O3称为反相遇炮,O4称为反追逐炮。

追逐炮的作用:(1)可以利用追逐时距曲线与相遇时距曲线的平行性延长解释区间;(2)确定直达波与折射波的交点;(3)判断有无穿透现象(有穿透可能就不平行)。

6.4 单边多次覆盖实验:本次实验的最后一个为多次覆盖实验,多次覆盖观测系统是为了压制多次反射波之类的特殊干扰波,提高地震记录的信噪比,采取有规律地同时移动激发点与接收排列,对地下界面反射点多次重复采样的观测形式叫多次覆盖观测系统。

多次覆盖观测系统与简单连续、间隔连续观测系统的区别是移动激发点和接收排列的距离较短,可以重复观测地下界面。

对地下界面重复观测多少次就称为几次覆盖。

多次覆盖观测系统炮点移动距离与覆盖次数和地震仪器的接收道数满足:NSnv2式中ν表示炮点每次移动几个道间距;n是地震仪器的接收道数;N 是覆盖次数;S = 1表示单边放炮;S=2 表示双边放炮。

本次实验所采用的是六次覆盖,道数选择12道,单边放炮,我们可以据此算出ν= 2;因此我们从零炮检距位置开始依次隔俩个道激发一次,相应的电脑中参数可以方便地将观测系统往后移动俩道。

得到的六次覆盖图如下:图(1)第六次覆盖地震记录图(2)第五次覆盖地震记录图(3)第四次覆盖地震记录图(4)第三次覆盖地震记录图(5)第二次覆盖地震记录图(6)第一次覆盖地震记录五、实验收获与体会感谢老师安排此次实验,让我有机会亲自安插检波器、抡大锤激发地震波和操作电脑,这是我大学期间第二次如此密切的接触地震勘探的主要设备。

第一次是在去年跟着张老师和夏老师去江滩做过一次实验,但是由于当时专业知识还不充足没有太了解各个流程的具体步骤。

通过这次实验,我认识了浅层地震仪,了解怎样布置测线,包括测线方向,长度,检波器的布置与连接,道的接入等,了解了地震震源的要求,还掌握了地震勘探过程中的操作步骤,以及原始数据图件的查看、检错,原始噪声的观测等等。

总之,整个过程张老师讲解都非常详细,也非常耐心地回答我们的问题,这次实验收获确实很多,整个过程都对以后北戴河实习以及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再次感谢老师以及所有跟我共同完成任务的同学~~附一、思考题:1.地震勘探的主要装备有哪些?地震勘探的主要装备有震源激发装置(如铁锤,雷管,炸药等),检测装置:检波器(根据不同的勘探要求选择不同频率的检波器),接收与存储装置:地震仪(用于各测线及道的数据接入放大等)。

2.各种波的特点直达波:在均匀地层中由震源直接传播到观测点的地震波。

原始资料图上为前段所达时间最短的倾斜的直线,但由于炮间距增大被其他波的掩盖,所以只能看到一直线段。

折射波:地震波在传播中遇到下层的波速大于上层波速的弹性分界面,而且入射角达到临界角(使透射角为90°)时,透过波将沿分界面滑行,又引起界面上部地层质点振动并传回地面的波。

原始资料图上为直达波后倾斜角度更大的射线(由于盲区的存在),由于传播时间比其他波时间都短又称初至波,其他波则成为续至波。

瑞雷面波:地震勘探中主要是瑞雷面波,特点:能量强,纵向衰减快横向衰减满,面极化逆进椭圆,且具有频散现象,由于沿地表传播与折射波反射波所对应的视速度不一样,可以利用这一特点来进行作为干扰波的压制。

原始资料图上为纵向衰减快横向衰减慢,能量强的扫帚状。

反射波:由于界面上下性质不同将发生反射现象。

原始资料图上反射波为双曲线,其渐近线为直达波直线,由于面波能量及其它干扰波能量强在图上被掩盖,但经过各项校正及振幅恢复等一系列数据处理将得到反射波剖面图。

通过对共反射点进行正常时差校正以及偏移处理将得到地震剖面图。

3.观测系统(道距、偏移距、排列长度、排列方向、炮检距、炮间距)的概念?道距:检波器道与相邻道之间的距离;偏移距:炮点到相邻最近检波器之间的距离;排列长度:一条测线的总长度等于(一条测线检波器总数-1)与道距的乘积;排列方向:一条测线布置的方向,本身排列与检波器没有特定关系,但习惯上根据接收的先后顺序分为正排列和反排列。

设某一排列方向为正排列则反方向排列为反排列;炮检距:炮点到检波点之间的距离;炮间距:相邻炮点之间的距离。

4.采集参数(采样间隔、采样点数、采样长度、文件记录格式)的概念?采样间隔:采样所用的时间间隔;采样点数:(总的采样时间/采样间隔)+1;采样长度:总的采样时间;文件记录格式:地震记录的保存形式为SEG-Y,SEG-2,SEG-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