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教功用文学观的理论传统
《隋书·文学传序》浅析
魏征《隋书·文学传序》浅探摘要:魏征所作的《隋书·文学传序》是在中国古代文学史和文学批评理论中具有纲领性和里程碑意义的著作,其所表达的“文义”主要为“政教功用”论,这在中国传统的文学批评理论尤其是诗论的发展流变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关键词:《隋书·文学传序》;魏征;“美刺”;“政教功用”论唐人于立国之初就考虑并着手大规模的“前代史”和“国史”(即“当代史”)的修撰,当时列入计划的有《魏史》、《周史》、《隋史》、《梁史》、《齐史》、《陈史》等,太宗即位不久便继续其事,《唐会要》载:“至贞观三年,于中书置秘书内省以修五代史。
”[1]诸史关于“文学”的论述甚多,而其中魏征所作的《隋书·文学传序》堪称代表。
魏征,唐初政治家,字元成,巨鹿下曲阳(今河北晋州)人(宇文所安却认为其为魏州人,即今天的山东省人,并将这一点明确写进了其著作《初唐诗》),生于公元580年,卒于公元643年,谥号文贞公。
幼年早孤,年轻时曾学道,后来参加了李密先反隋后抗唐的军事斗争。
早年政治生涯坎坷,几易其主,效忠唐朝后为唐太宗时代的宰相,敢于善于忠言直谏,是历史上有名的诤臣,唐初名臣之一。
在文学创作方面,魏征诗作只有四首传世。
明人将他的“述怀”评为第一首独具特色的唐诗。
他的诗歌创作经历了隋末战乱和唐初开国立两个时期,这样的时代背景也不可避免地为他的文学史观打上了烙印。
周祖撰在《隋唐五代文论选》中对魏征在文学与文化方面的评价是:其于文化事业:引学者校定四部书,预修五代史,编纂群书治要,贡献亦复不少。
本人创作虽以奏议称,而述怀一诗,慷慨苍凉,兼具风骨,绝无梁、陈以来靡丽习气,为唐初五言古诗中最引人瞩目的之佳作。
其论文则文、理兼顾,折衷南北文风,殊罕偏颇之病。
著有魏文贞公集。
传见习旧唐书卷七十一、新唐书卷九十七。
[2]宇文所安在其著作《初唐诗》中对于作为“隋代文学遗产”的魏征及其文学史观有如是评价:与作为历史家的重要地位相比较,魏征作为诗人是十分次要的,他的《隋书·文学传序》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合理、最丰富的表述之一。
《隋书·文学传序》浅析
魏征《隋书·文学传序》浅探摘要:魏征所作的《隋书·文学传序》是在中国古代文学史和文学批评理论中具有纲领性和里程碑意义的著作,其所表达的“文义”主要为“政教功用”论,这在中国传统的文学批评理论尤其是诗论的发展流变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关键词:《隋书·文学传序》;魏征;“美刺”;“政教功用”论唐人于立国之初就考虑并着手大规模的“前代史”和“国史”(即“当代史”)的修撰,当时列入计划的有《魏史》、《周史》、《隋史》、《梁史》、《齐史》、《陈史》等,太宗即位不久便继续其事,《唐会要》载:“至贞观三年,于中书置秘书内省以修五代史。
”[1]诸史关于“文学”的论述甚多,而其中魏征所作的《隋书·文学传序》堪称代表。
魏征,唐初政治家,字元成,巨鹿下曲阳(今河北晋州)人(宇文所安却认为其为魏州人,即今天的山东省人,并将这一点明确写进了其著作《初唐诗》),生于公元580年,卒于公元643年,谥号文贞公。
幼年早孤,年轻时曾学道,后来参加了李密先反隋后抗唐的军事斗争。
早年政治生涯坎坷,几易其主,效忠唐朝后为唐太宗时代的宰相,敢于善于忠言直谏,是历史上有名的诤臣,唐初名臣之一。
在文学创作方面,魏征诗作只有四首传世。
明人将他的“述怀”评为第一首独具特色的唐诗。
他的诗歌创作经历了隋末战乱和唐初开国立两个时期,这样的时代背景也不可避免地为他的文学史观打上了烙印。
周祖撰在《隋唐五代文论选》中对魏征在文学与文化方面的评价是:其于文化事业:引学者校定四部书,预修五代史,编纂群书治要,贡献亦复不少。
本人创作虽以奏议称,而述怀一诗,慷慨苍凉,兼具风骨,绝无梁、陈以来靡丽习气,为唐初五言古诗中最引人瞩目的之佳作。
其论文则文、理兼顾,折衷南北文风,殊罕偏颇之病。
著有魏文贞公集。
传见习旧唐书卷七十一、新唐书卷九十七。
[2]宇文所安在其著作《初唐诗》中对于作为“隋代文学遗产”的魏征及其文学史观有如是评价:与作为历史家的重要地位相比较,魏征作为诗人是十分次要的,他的《隋书·文学传序》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合理、最丰富的表述之一。
政教功用的著名诗论
政教功用的著名诗论【最新版】目录一、引言二、政教功用的概念与历史背景1.政教功用的定义2.政教功用的历史背景三、著名诗论中的政教功用1.诗歌与政治的紧密联系2.诗歌对道德教育的影响四、政教功用在现代社会的意义五、结论正文【引言】诗歌作为一种文学形式,自古以来就在我国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
古人常以诗言志,诗歌不仅承载了人们的情感和审美追求,还具有政治和道德教育的功能。
本文将从著名诗论的角度,探讨政教功用在诗歌中的体现及其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政教功用的概念与历史背景】政教功用,即政治和道德教育的功能。
在我国古代,诗歌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尤其在政治和道德教育方面,具有极高的价值。
这一观念源于儒家文化,孔子曾说:“不学诗,无以言。
”这表明了诗歌在政治和道德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著名诗论中的政教功用】在古代著名诗论中,政教功用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强调。
许多诗论家都认为,诗歌与政治紧密相连,可以起到教育人民、弘扬道德的作用。
如《诗经》中的许多诗篇,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政治制度和道德观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诗歌还可以通过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赞美和批判,传达作者的政治观点和道德观念,对读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政教功用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在现代社会,政教功用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诗歌作为一种文化传统,可以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对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产生积极作用。
此外,诗歌作为一种审美体验,可以提升人们的道德情操和精神追求,对个体成长和社会进步具有深远的影响。
【结论】总之,政教功用在诗歌中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从古代著名诗论中,我们可以看到诗歌在政治和道德教育方面的重要价值。
古代文学单选题汇总
1.原始神话中射太阳的英雄是( )A.稷B.契C.羿D.鲧2.《大雅·生民》属于( )A.社会政治诗B.情爱诗C.玄言诗D.史诗3.《尚书》文风的特点是( )A.佶屈聱牙B.富艳浮夸C.质朴平实D.辩丽恣肆4.《孟子》文风的特点是( )A.冷峻峭拔,词锋尖锐犀利B.汪洋恣肆,想象奇幻谲诡C.说理透辟,逻辑推理严密D.气势丰沛,富有雄辩色彩5.《论语》属于( )A.记事体B.论辩体C.语录体D.论述体6.《离骚》的诗歌体式属于( )A.五言体B.六言体C.七言体D.杂言体7.《吕氏春秋》的文章特点是( )A.罗列事实,极力铺陈B.平实畅达,不求华丽C.对比鲜明,事理昭彰D.举重若轻,纵横捭阖8.晁错政论散文的代表作是( )A.《论积贮疏》B.《陈时政疏》C.《论贵粟疏》D.《谏营昌陵疏》9.董仲舒《天人三策》的第三策阐述的主要思想是( )A.倡教化、轻刑罚的思想B.天人相应、“大一统”的思想C.黜奸选贤、教化爱民的思想D.重人轻天、人定胜天的思想10.《史记》中的魏公子信陵君是( )A.礼贤下士的典型B.刚直不阿的典型C.雄才大略的典型D.机智大度的典型11.在写作上,班固《汉书》的特色是( )A.融注深情B.照录史实C.发愤指弊D.清议时政12.扬雄《长杨赋》的创作题材主要是( )A.山水B.祭祀C.田猎D.园林13.最早载录《古诗十九首》的古代典籍是( )A.《文选》B.《玉台新咏》C.《乐府诗集》D.《古诗纪》14.《古诗十九首》“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写的是( )A.感慨人生无常B.恩爱相守重于一切C.游子人生悲慨D.相思令人憔悴15.正始诗歌成就的代表作家是( )A.陆机和潘岳B.何晏和丁谧C.阮籍和嵇康D.司马懿和夏侯玄16.太康诗人中存诗最多的作家是( )A.傅玄B.张华C.陆机D.潘岳17.谢灵运诗歌追求的是( )A.清水芙蓉之美B.典丽华赡之美C.热烈明畅之美D.刚健雄放之美18.第一首比较完整的山水诗是( )A.谢灵运《石壁精舍还湖中作》B.曹操《观沧海》C.陶渊明《读山海经》D.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19.下列诗句出自谢灵运的是( )A.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B.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C.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D.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20.庾信后期的代表作品是( )A.《奉和山池》B.《拟咏怀》C.《山池落照》D.《子夜四时歌》21.“西曲”主要产生于( )A.今江苏南京一带的江南地区B.今湖北江陵、襄樊、河南邓县一带C.今山西闻喜、万荣一带D.今江西九江一带22.被鲁迅誉为“改造文章的祖师”的是( )A.曹操B.曹丕C.曹植D.孔融23.下列作品中属于志人小说的一组是( )A.《异苑》、《幽冥录》、《拾遗记》B.《笑林》、《郭子》、《世说新语》C.《续齐谐记》、《西京杂记》、《博物志》D.《搜神记》、《齐谐记》、《三王墓》24.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诗论专著是( )A.《二十四诗品》B.《典论·论文》C.《诗品》D.《文心雕龙》25.“初唐四杰”之一杨炯擅长的诗体是( )A.五言律诗B.五言古诗C.七言律诗D.七言古诗26.王昌龄为后世传诵的诗歌均是( )A.五言古诗B.七言绝句C.七言古诗D.七言律诗27.许浑的《咸阳城东楼》属于( )A.政治讽谕诗B.咏史怀古诗C.山水诗D.田园诗28.贾岛的诗歌风格是( )A.清新流丽B.苍凉悲壮C.幽僻清奇D.清刚劲健29.司空图的诗论主张是( )A.“六对”、“八对”说B.提倡风骨和兴寄C.要求诗歌补察时政D.“象外之象”说30.下列作品中属于晚唐游侠小说代表作的是( )A.《游仙窟》B.《南柯太守传》C.《柳毅传》D.《虬髯客传》1.下列关于神话特征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神话都是幻想或想象的B.神话是古代统治阶级加强统治的工具C.神话是一种“神化”了的现实生活D.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2.关于《诗经》的编订,汉代有“孔子删诗”的说法,最早提出此说的是()A.《汉书•食货志》B.《史记•孔子世家》C.《国语•周语上》D.《毛诗大序》3.《春秋》叙述历史的特点是()A.采用新闻标题形式记事B.记言C.言事兼记D.完整系统地叙述西周历史4.《战国策》的文风特点是()A.微言大义B.艳富浮夸C.质朴平实D.辩丽恣肆5.《荀子》的文风特点是()A.奇幻诡谲,汪洋恣肆B.明切犀利,冷峻峭拔C.质木无文,逻辑性强D.逻辑严密,说理透辟6.下列寓言出自《韩非子》的是()A.狐假虎威B.郢书燕说C.画蛇添足D.南辕北辙7.《九章》的艺术表现特征是()A.奇幻壮丽B.浓笔重彩C.平实素朴D.飘逸幽渺8.屈原《九歌》组诗的篇数是()A.8篇B.9篇C.10篇D.11篇9.指出秦刻石文在内容上多为“颂秦德”的是()A.贾谊《新书》B.司马迁《史记》C.董仲舒《春秋繁露》D.刘勰《文心雕龙》10.汉代散文的行文造语向着骈俪方向发展出现在()A.西汉前期B.西汉后期C.东汉前期D.东汉后期11.具有“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理想的史学家是()A.司马谈B.司马迁C.班彪D.班固12.下列表述班固《汉书》特点不正确的一项是()A.行文挥洒自如B.叙事平实稳健C.文章组织谨严D.语言富丽典雅13.把汉代大赋创作推向高峰的作者是()A.扬雄B.蔡邕C.班固D.司马相如14.“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一语评价的是()A.《国风》B.《九章》C.汉乐府民歌D.《古诗十九首》15.嵇康的四言诗别具一格,下列诗句中属于嵇康所作的是()A.淡淡流水,沦胥而逝。
政教功用的著名诗论
政教功用的著名诗论
中国古代诗论中,政教功用是重要的诗学概念之一。
该理论强调诗歌为政治教化服务,注重文学艺术对社会风尚、道德规范的影响。
《礼记·经解》中写道:“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
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
”诗教的中心是强调文学艺术为政治教化服务。
《毛诗序》论述诗的社会作用时指出:“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又说《诗》“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
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指出诗歌具有潜移默化、移风易俗、裨补政教的功能。
政教说对后世诗歌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
唐代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进一步指出诗歌上可以“补察时政”,下可以“泄导人情”,对引导诗人关心社会现实、关心人民疾苦起到积极作用。
但政教说在历史上也有局限性,封建统治者片面强调诗歌的政教功能,忽略了诗歌的艺术特点,对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政教功用的著名诗论
政教功用的著名诗论摘要:一、引言- 介绍政教功用的著名诗论- 阐述其在文学史上的重要性二、著名诗论的来源- 儒家诗论- 道家诗论- 佛教诗论三、著名诗论的主要观点- 儒家诗论:强调诗歌的社会功能,如教育、讽谏等- 道家诗论:主张自然、无为而治,诗歌应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佛教诗论:提倡以诗歌弘扬佛法,追求超脱与空灵四、著名诗论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儒家:孔子、孟子、荀子等- 道家:老子、庄子等- 佛教:鸠摩罗什、玄奘等五、著名诗论对后世的影响- 诗歌创作风格的多样化- 诗歌理论的发展与完善- 促进文学与哲学、宗教的交融六、结论- 总结政教功用的著名诗论的主要贡献- 强调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价值正文: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政教功用的著名诗论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这一诗论主张诗歌应当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如教育、讽谏等,以达到政治教化的目的。
政教功用的著名诗论起源于儒家、道家和佛教三种哲学体系,它们各具特色,相互影响,共同推动了诗歌创作的发展。
首先,儒家诗论是政教功用诗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认为诗歌应当具有道德教育的作用,强调诗歌为政治服务。
孔子提出“兴观群怨”的观点,认为诗歌可以激发人们的道德感,引起共鸣。
孟子认为诗歌可以讽谏君主,促进国家政治的改良。
荀子则主张诗歌应当弘扬礼义,达到治理国家的目的。
儒家诗论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等。
其次,道家诗论在政教功用诗论中也有着重要地位。
道家主张自然、无为而治,认为诗歌应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老子和庄子都是道家诗论的代表人物。
老子主张“道法自然”,强调诗歌应当表现自然的法则,追求道家的最高境界——无为。
庄子则提倡“逍遥游”,认为诗歌应当表现人如何在自然中寻求自由与解脱。
最后,佛教诗论在政教功用诗论中同样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佛教传入我国后,诗人们开始尝试将佛教思想融入诗歌创作中,以弘扬佛法。
鸠摩罗什和玄奘是佛教诗论的代表人物。
鸠摩罗什将佛教教义与诗歌创作相结合,创作了大量具有佛教思想的诗歌。
古代文学中的政治与统治观念
古代文学中的政治与统治观念古代文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不仅仅是人们对于美的追求和表达,同时也承载着当时的社会政治与统治观念。
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古代社会的政治体制、统治思想以及人们对于权力与统治的理解。
在古代文学中,政治与统治观念的体现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君主形象往往是一种理想化的表现,代表着权力与统治的象征。
例如《左传》中的周公旦,被描绘成具有至高无上的智慧和权威,他的统治被视为一种理想的模式。
这种形象的塑造不仅是对于当时统治者的褒奖,更是对于政治与统治的理念的宣扬。
其次,古代文学中的政治与统治观念还可以从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关系来体现。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人物之间的关系往往是复杂而微妙的。
这些关系的展现,不仅仅是对于人性的揭示,更是对于政治与统治观念的一种反映。
例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和贾政之间的关系,既有亲情的纽带,又有权力与统治的矛盾。
通过对于这种复杂的人物关系的描写,古代文学作品不仅仅是对于人性的探讨,更是对于政治与统治观念的一种诠释。
古代文学中的政治与统治观念还可以从文学作品中的道德伦理来体现。
在古代社会中,道德伦理与政治统治密切相关。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往往会对于道德伦理进行探讨,以此来反映政治与统治的观念。
例如《论语》中的孔子,他的思想和行为不仅仅是对于个人道德修养的追求,更是对于政治与统治观念的一种表达。
通过对于这种道德伦理的探讨,古代文学作品不仅仅是对于个人修养的思考,更是对于政治与统治观念的一种呈现。
古代文学中的政治与统治观念还可以从文学作品中的社会结构来体现。
在古代社会中,社会结构是政治与统治观念的一种体现。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往往会对于社会结构进行描写,以此来反映政治与统治的观念。
例如《水浒传》中的宋江起义,通过对于社会底层人民的描写,展现了当时社会不公与统治腐败的问题。
通过对于这种社会结构的描写,古代文学作品不仅仅是对于社会现象的反映,更是对于政治与统治观念的一种批判。
中国政教文学之起源先秦诗说论考
中国政教文学之起源先秦诗说论考内容简介华东师范大学中青年学术著作出版基金会资助:包括:西周政治与《诗》的政治化,儒家人格理想与孔子《诗》,孟子的政治理想及其《诗》说,“言志”说与“模仿”说的文化生成等12篇。
目录第一篇略论中国文学的政教传统(代序)第二篇西周政治与《诗》的政治化一、西周政治与宫廷诗二、西周民间诗歌的政治化三、春秋社会政治中的用《诗》第三篇春秋政治与孔子《诗》“可以观”的政教意蕴一、《诗》可以观他人之志二、《诗》可以观他国政治三、《诗》可以观善恶是非第四篇儒家人格理想与孔子《诗》说一、《诗》“可以怨”与“君子不怨天尤人”二、周代怨诗与孔子从政理想三、以诗抒怨与“无怨”人格之实现第五篇儒家人伦理想与孔子《诗》说一、孔子的人伦理想与《诗》“可以群”的涵义二、《诗》内容与孔子人伦理想的耦合三、春秋时代社会群体关系特点与《诗》的运用第六篇先秦思惟方式与孔子《诗》说一、“引譬连类”及其“兴邦”功用二、“引譬连类”与《周易》思维模式三、先秦思维方式与孔子推崇《诗》的原因四、孟、荀及汉儒说《诗》的思维共性第七篇孔子“思无邪”本义辨正一、从春秋赋《诗》看《诗》在当时的价值差异二、《诗》与孔子思想之矛盾方面三、有“邪”内容向“无邪”功能的转化四、文化传统与“思无邪”异释第八篇孟子的政治理想及其《诗》说一、孟子的诗观念及其引《诗》二、孟子的政治理想与其“以意逆志”说诗方法三、孟子的政治理想与其“知人论世”说诗方法第九篇荀子的政治主张与其《诗》说一、荀子的礼治思想及其对《诗》价值的肯定二、荀子的礼治思想及其对《诗》价值的限定三、荀子的引《诗》及其方法特点四、荀子《诗》说特点的社会历史原因第十篇反儒学派的政教理想及其《诗》说一、墨子非儒不非《诗》解二、韩非子的君权论及其“燔《诗》”主张三、老庄黜《诗》之原因第十一篇屈原的楚政治情结与其特殊诗风一、屈原的政治生涯与其诗创作二、“发愤以抒情”――屈原诗歌的“不遵矩度”三、屈原的楚政治情结与其诗风原因第十二篇“言志”说与“模仿”说的文化生成一、《诗》与古希腊史诗:先秦“诗”概念的对象特点二、真与善:双方价值观主导倾向的差异三、两分世界与“天人合一”:双方世界图式的差异后记(显示部分)。
论魏晋南北朝的文学功用观
文学审美与娱乐功能的凸显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功用观还强调了文学的审美和娱乐功能,文人们追求文学的艺术 性和审美价值,同时也注重文学的娱乐作用。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与建议
深入研究具体文人的文学功用观
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关注具体文人的文学功用观,探究他们如何在文学创作中体现自己的功用观念。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功用观对后世 的文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为唐宋 文学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04
魏晋南北朝文学功用观的意义 和价值
对当时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反映社会现实
魏晋南北朝文学以诗歌、散文、小说等多种形式反映了当 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状况,具有很高的历 史价值。
推动文化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艺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文学功用 观的出现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推动了文学艺术 的繁荣。
思想背景
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仍然占据 重要地位,对文学创作产生一定影响 。
道家思想
佛家思想
佛家思想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广泛 传播,对文学创作产生一定影响。
道家思想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进一 步发展,对文学创作产生一定影响。
02
魏晋南北朝文学特点
主题特点
描绘自然与人生
魏晋南北朝文学以描绘自 然景色和抒发人生感慨为 主题,展现了文人对自然 与人生的独特见解。
演变原因及影响
社会变革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人们 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变化,这促进了 文学功用观的演变。
佛教思想的影响
佛教的传播对文学功用观产生了重要 影响,文学作品中的佛教思想逐渐增 多。
唐代文人韩愈的文化观与政治主张
唐代文人韩愈的文化观与政治主张一、介绍韩愈及其背景唐代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号文公,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和政治家。
他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期,出身于贫寒士族,曾担任过宰相,但也多次因与当权者意见不合而被贬谪。
二、韩愈的文化观点1. 文化修养:韩愈强调个体修养和自律的重要性,并倡导读书、研习经史以培养品德和才华。
他认为通过对古人圣贤的学习可以启迪思想,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
2. 古礼复兴:韩愈主张恢复孝道和礼仪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他认为通过恪守古代先贤所奉行的仪式和规范,可以保持社会秩序和稳定。
3. 道德教育:韩愈非常关注青年一代的道德教育问题。
他认为国家应该加强对年轻人的教育和熏陶,培养高尚的品德和正确的价值观。
三、韩愈的政治主张1. 克己复礼:韩愈认为国家官员应该自觉遵循规章制度,并以自身行为树立榜样。
他主张清廉、勤政,同时要求严格打击贪污腐败现象。
2. 推行改革:韩愈主张通过推行一系列政治、经济和农业改革来振兴国家。
他提出简化官僚机构、减轻赋税负担、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等具体措施。
3. 用人唯才:韩愈主张选拔人才不分贵贱,以能力为标准,而不是只看身份地位。
他主张推动社会上升通道的开放,让有才华的人得到更好的发展机会。
四、结论唐代文人韩愈以其独特的文化观与政治主张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持久影响。
他通过强调个体修养、礼仪复兴以及道德教育来维护社会稳定,并主张政治、经济和农业的改革来振兴国家。
韩愈的思想和观点在唐代以后的多个时期仍然受到重视,对中国文化传统产生了深远影响。
政_治_教_学与文_化_古代中国政治正当性思想的一个向度[1]
政—治、教—学与文—化———古代中国政治正当性思想的一个向度陈赟诚如马克斯・韦伯所说,从来没有任何支配关系自动将其延续的基础,限制于物质、情感和理想的动机上,每一个支配系统都企图培养并开发其正当性。
!"相对于希腊的城邦学(politeia/politikon)传统,中国政治思想的特异性在于,它从一开始就将“政”(政也者,正也,万物之各正性命也)与“治”(治,理之者也)加以分离,从而导致了“政治正当性”被交付给政道与治道两个层面分别加以处理的复杂情形。
#"一政道或政的正当性与治道或治的正当性的分别具有重大意义,它划分了一个界限,政的正当性原则在于万物也即一切存在者之各正性命,这在《管子・法法》对“政”的解释中已经特别突出。
这样,政的正当性判准,不再是专注于人类的,相反,它着眼于天地之间的一切存在者,这些存在者之间的和谐与有序被界定为最原始性的和谐———这一和谐被称为“太和”,“政”的正当性尺度就在这种原始的和谐中。
治的正当性或治道必以政道为依归,只有当其成为政道之展开与落实时,它才获得将自身正当化的基础。
但政道却不必仅仅由治道来展开或落实。
既然万物之各正性命构成了政道的核心,那么,治道的典型公式便不外于事物自己管理自己、治理自己(自正性命),因而治理活动不再负责普遍的规范法的确立———在政道中即便可以发现某种普遍的法则,但亦不是立法意志与欲望的表达,因而更高的规范法的单纯运用并不能概括中国古典思想中的治道,同样,个人意志与权威命令也没有触及治道的根本,相反,它们的实际角色是倾听并给出事物的自命。
看看以下的几个表述就不难理解这一点:用一之道,以名为首,名正物定,名倚物徙。
故圣人执一以静,使名自命,令事自定。
$"凡事无大小,物自为舍。
逆顺死生,物自为名,名形已定,物自为正。
%"镜仪而居,无执不臧,美恶毕至,各得其当;衡虚无私,平静而处,轻重毕悬,各得其所。
明主者,南面而正,清虚而静,令名自命,令物自定,如鉴之应,如衡之称。
古代文人的政治观与文学创作
古代文人的政治观与文学创作概述在古代中国,文人不仅仅是纯粹的文学家,他们也积极参与社会政治,并通过自己的作品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
这种紧密联系的关系使得古代文人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时代意义。
政治观对文学创作的影响1.社会现实反映:古代文人以自己对政治现状及社会问题的看法为基础,通过文学作品表达对社会不公正、腐败等问题的批评与倡导。
2.塑造形象角色:古代文人在作品中通过塑造英雄、官员或普通百姓等不同角色来展示他们对于政治权力、道德伦理和社会责任感的理解。
3.传播思想观念:古代文人运用诗词、散文等艺术形式,将君臣关系、国家统一和科举制度等政治观念融入到作品之中传达给读者。
不同朝代下的影响因素元朝元朝时期,由于感慨明朝灭亡和蒙古政权的专制统治,文人普遍表达出对统治者的失望与反抗情绪。
他们在作品中表达对民主、自由和人权等政治观念的向往。
明朝明朝时期,由于科举制度在社会中起到重要作用,文人的政治观念开始与科举考试制度相结合。
他们通过文学创作来宣扬贤能而非门第出身的选官理念。
清朝清朝时期,考取进士成为文人的最高荣誉。
因此,很多文人将个人政治理想与中国传统价值观相结合,在作品中呼吁儒家思想及帝王统治下国家稳定。
文学创作风格与政治观之间的关系古代文人追求自我表达和审美追求,在文学创作中经常将个人思想态度融入其中。
不同政治观对文学创作风格产生巨大影响: 1. 直截了当:有一些文人采用明确直白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政府腐败、社会不公等问题的看法。
2. 隐喻隐晦:为了避免政治迫害或审查,文人也会采用隐喻的方式来表达政治观点,以示婉转和保护自己。
3. 寓言与比喻:文人通过创作寓言和比喻故事来间接地表达政治观点,并引发读者对现实问题的思考。
结论古代文人的政治观和文学创作是密不可分的。
他们利用各种文学形式传递自己对政治权力、社会伦理的看法,并以此试图影响社会发展方向。
这种关系使得古代文人的作品具有较高的时代性和思想性,对中国文化产生重要影响。
唐代文论家提出的概念
唐代文论家提出的概念
唐代文论家在文学创作和理论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概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政教中心论:唐代文论家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认为文学作品应当以弘扬儒家的道德观念和教化为目的。
王通、王勃等文论家明确提出政教中心论,批判魏晋以来过于注重个人抒情和形式美的文学倾向。
2. 内在道德的自我完成: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唐代文论家重视内心的体验,主张内在道德的自我完成。
这一观念在古文运动和新乐府运动中均有体现。
3. 文学复古主义:唐代士人倡导复兴古文,反对六朝文化的淫靡之风。
他们通过提倡古文,强调现实事功、反对政治腐败,如元结、独孤及、肖颖士、李华等人。
4. 诗言志:唐代文论家认为诗歌是表达诗人内心情感和志向的工具。
这一观念在唐诗人的创作中得到广泛体现,如杜甫、白居易等诗人的作品。
5. 意境说:唐代文论家主张文学作品应具有意境,即通过描绘客观景物来表现诗人的主观情感。
王之涣、王之涣、孟浩然等诗人的作品充分体现了这一观念。
6. 韵律说:唐代文论家强调诗歌的韵律美,认为韵律是诗歌的生命。
这一观念在杜甫、白居易、元稹等人的诗歌创作中有明显体现。
7. 文章人格说:唐代文论家认为文学作品应反映出作者的品格和精神风貌。
这一观念在韩愈、柳宗元等人的散文创作中得到体现。
综上所述,唐代文论家提出的概念涉及文学的功能、内在道德、复古主义、诗言志、意境说、韵律说和文章人格说等方面,对后世文学创作和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于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的政教审美原则论的论文
关于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的政教审美原则论的论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论文摘要:我国古代文学批评中的政教审美原则论,主要体现在三个维面:一是诗歌理论批评对政教审美原则论的阐说;二是词学理论批评对政教审美原则论的阐说;三是散文理论批评对政教审美原则论的阚说。
上述三个维面,其论说的内容都主要围绕中和之美、微婉合度、温柔敦厚等论题加以展开。
它们相互生发、相互共构、相互融通,共同构建出了我国古代文学批评政教审美原则论的骨架。
论文关键词:古代文学;政教之论;审美原则;维面;阐说政教批评是我国古代文学的基本批评观念与批评理论之一。
它是指在开展文学批评时,批评主体从儒家教化及其审美原则的角度对作家作品所进行的理论批评。
在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政教批评有其源远流长的承传发展线索,从一个视角映现出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特色,具有独特的观照意义。
本文对我国古代文学批评中的政教审美原则论予以考察。
一、诗歌理论批评对政教审美原则论的阐说我国古典诗学的政教审美原则论发端于春秋时期。
孔子是最早提出中和审美原则的理论家,其《论语·八佾》云:“《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孔子从儒家中庸思想原则出发,认为《关雎》一诗在艺术表现上秉持了适度把握的原则,具有哀乐相谐的中和之美。
其《论语·子路》又云;“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孔子对中和的原则从理论上予以阐说,他将士人中偏于两极之人称为“狂者”和“狷者”,认为他们的言行都是不合中和之旨的,是与一般人的行为准则所不合的。
左丘明《左传·昭公三十一年》云:“《春秋》之称,微而显,婉而辨,上之人能使昭明。
善人劝焉,淫人惧焉,是以君子贵之。
”左丘明推扬《春秋》在表现方式上微婉合度,含蓄而深寓旨意,认为它较好地起到了劝善惩恶的社会功能。
文学在古代政治中的地位与作用
文学在古代政治中的地位与作用古代政治是以权谋为主导的,然而文学作为一种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艺术形式,在古代政治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仅是文人雅士的消遣,更具有影响社会和政治的力量。
本文将探讨古代政治中文学的地位与作用。
首先,文学在古代政治中的地位是凌驾于行政权之上的。
在古代中国,文人士大夫拥有极高的社会地位,他们经常成为朝廷的高官显贵。
而文学作为文人的才华展现,被视为这些官员的教养和修养的象征。
在政治决策中,他们也常以书信、诗文等形式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和建议,从而影响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他们常以自己的才华和知识为政治提供参考与供述,因此文学对古代政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其次,文学在古代政治中的作用是塑造政治领袖形象和传达权威思想。
古代君主往往以文治而不以武功为荣,因此需要有文学家为其撰写讴歌和赞颂,以塑造君主的形象和声望。
这些文学作品不仅在当时流传,而且通过后世的赞颂和转述,使得君主的影响力得以广泛传播。
同时,文学也是政治思想的重要载体。
古代政治家通过著作、诗词和演讲等形式来表达对政权的看法,以及治国理政的思想。
这些作品往往影响整个国家的政治走向和政策决策,从而在政治中起到推动和指导作用。
文学还在政治中发挥着宣传和反抗的作用。
古代政权借助文学之力来宣扬自己的政策和观点,以增加民众对政权的支持和认同。
同时,一些文学作品也成为民众反抗统治者的工具。
例如古代有名的《阿房宫赋》就是秦朝暴政下民众的不满与反抗。
这些作品通过艺术手法和文学形式传达抗争的力量,激发民众的反抗意识和行动。
除此之外,文学还在政治中扮演着文化传承和教育的角色。
古代政权普遍注重教育,通过诗经、典籍等传统文学作品来培养受人。
这些文学作品既是政治传承与教化的工具,也是对历史和文化的记录和传承。
它们通过教育和文化的方式,对古代政治产生深远的影响。
综上所述,文学在古代政治中发挥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它不仅为政治提供了建议和指导,同时也塑造了政治领袖形象和传达了权威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Vo .1 No 1 .3
Jn 2 0 u.0 2
政 教 功 用 文 学 观 的 理 论 传 统
吴 建 民
( 州师 范大学 文 学院 , 苏 徐 州 2 11 ) 徐 江 2 16
摘 要 : 调 文 学 的 政 教 功 用 价 值 , 中 国 古 代 文 论 的 一 个 重 要 传 统 , 一 传 统 贯 穿 古 代 文 论 史 及 文 学 史 强 是 这 之 始 终 。 教 功 用 观 对 于 古 代 文 学 创 作 、 对 形 式 主 义 文 学 思 潮 等 , 产 生 了重 要 影 响 , 为 古 代 文 学 实 用 价 政 反 都 并 值 的 实现 , 供 了重 要 保 障 。 提 关 键词 : 学 ; 教 功 用 ; 代 文论 文 政 古 中 图 分 类 号 : 2 7 2 I 0 .3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1 1 2 2 0 ) 3—0 4 17 —6 3 (0 2 0 0 1—0 3
他 们 并 不 像 中 国 古 人 那 样 , 乎 各 个 朝 代 都 把 政 教 几 功 用作 为 文 学 价 值 的一 种 基 本 原 则 而 自觉 地 加 以提
倡 , 于 指 导 创 作 并 作 为 反 对 形 式 主 义 文 学 的 一 种 用 理论 武器 。 “ 志 ” “ 刺 ” — 秦 汉 时 期 的 文 学 政 教 功 言 、美 —
一
、
用观
政 教 功 用 文 学 观 源 于 先 秦 , 诗 言 志 ” 一 中 国 “ 这 诗 学 的 “ 山 纲 领 ” 具 有 极 其 浓 重 的 政 教 功 用 性 开 便 质 。 果 说 先 秦 文 学 创 作 并 没 有 表 现 出 多 少 自觉 性 如 的话 , 此 时 产 生 的 “ 言 志 ” 题 却 表 现 出 了理 论 而 诗 命 的 自觉 , 别 是 政 教 功 用 观 的 自觉 。 然 , 命 题 主 特 诚 此 要 是 揭 示 了诗 歌 以抒 发 表 现 主体 内 在 情 志 为 根 本 这 诗 歌 的基 本 属 性 和 特 点 , 由 此 而 使 该 命 题 具 有 并
维普资讯
第 1 第 3期 卷 20 0 2年 6月
南 阳师范 学 院学报 ( 会 科学 版 ) 社 J u n l f a y n e c es o e e S ca S in e ) o ra o n a gT a h r ’C l g ( o i ce c s N l l
中 国 古 代 文 论 自从 诞 生 之 日起 , 具 有 强 调 文 便 学 必 须 为 政 治 教 化 服 务 的 品格 。 一 品 格 在 其 后 的 这 发 展 中 不 断 地 得 以 强 化 , 而 形 成 了古 代 文 论 中 十 从 分 显 著 的 政 教 功 用 论 传 统 。 一 传 统 是 中 国 古 代 文 这
诗 来 微 妙 地 暗 示 、 达 自己 的意 见 、 求 和 态 度 , 表 要 在 当 时 十 分 普 遍 。 而 , 生 于 此 种 历 史 背 景 和社 会 氛 因 产 围 中 的诸 子 诗 论 , 以政 教 功 用 为 其 核 心 内 容 , 毫 不 丝 值 得 奇怪 。 子 把 学 诗 作 为修 身 立 命 、 事 于 世 的 重 孔 行 要 条 件 ,兴 于 诗 , 于 礼 , 于 乐 ” 第 册 ,不 “ 立 成 …(一 . “ 学 诗 , 以 言 ” 学 诗 又 必 须 能 够 在 社 会 政 治 斗 争 的 无 , 实 际 中运 用 , 诵 诗 三百 , 之 以 政 , 达 ; 于 四方 , “ 授 不 使 不 能 专 对 ; 多 , 奚 以 为 ” 册 页 )诗 是 修 身 、 虽 亦 … 第1 . 。 从 政 和 外 交 活 动 的工 具 , 必 须 运 用 于 具 体 政 治 活 但 动 的实 践 之 中 , 否则 , 没 有 意 义 。 就 先 秦 形 成 的 政 教 功 用 文 学 观 在 汉 代 得 到 进 一 步 发 挥 。 集 中 地 体 现 着 儒 家 诗 学 思 想 的《 诗 序 》 最 毛 提 出 :用 之 乡 人 焉 , 之 邦 国 焉 。 , 也 , 也 ; 以 “ 用 风 风 教 风
一
了经 久 不 衰 的 理 论 生 命 力 , 此 命 题 的 提 出 却 是 出 但 于 统 治 者 对 宫 廷 子 弟 的政 治 道 德 教 育 , 由 此 而 使 并 此命 题 在 诞 生 之 初 就 具 了政 教 功 用 的性 质 。 尚 书 ・ 《 尧 典 》 : 帝 日 : 夔 , 汝 典 乐 , 胄子 。 而 温 , 云 “ ‘ 命 教 直 宽
“
鲤 趋 而 过 庭 。 :学 诗 乎 ? 对 日 :未 也 。 日 : 日 ‘ ’ ‘ ’ ‘ 学 诗 , 以 言 。 鲤 退 而 学 诗 。 二 是 充 当 各 诸 侯 国 不 无 ’ ”
… …
使臣及士大夫们 在各种外交 、 治场合 进行斗 争 、 政 表 达 思 想 的 工 具 。 固《 书 ・艺 文 志 》 : 古 者 诸 侯 班 汉 载 “ 卿 大夫 交接邻 国 , 以微 言 相 感 。 揖 让 之 时 , 称 诗 当 必 以 喻 其 志 , 以别 贤 不 肖而 观 其 盛 衰 焉 。 “ 诗 ” 引 盖 ”称 、
论 迥 异 于 西 方 文 论 的 一 个 重 要 方 面 。 为 西 方 文 论 因 家 虽 也 十 分 关 注 文 学 的政 治 功 用 、 德 伦 理 价 值 , 道 但
流 行 于 各 诸 侯 国 的 , 的 功 能 一 是 充 当 对 少 年 子 弟 诗 进 行 思 想 道 德 教 育 的 教 科 书 , 《 语 ・季 氏 》 : 如 论 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