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叙弗伦

合集下载

(之一) 对柏拉图《游叙弗伦篇》的一个惊人的误解 评郭齐勇主编《儒家伦理争鸣集》(之一) 邓晓芒

(之一)  对柏拉图《游叙弗伦篇》的一个惊人的误解     评郭齐勇主编《儒家伦理争鸣集》(之一)  邓晓芒

对柏拉图《游叙弗伦篇》的一个惊人的误解——评郭齐勇主编《儒家伦理争鸣集》(之一)邓晓芒几年前,在中国学术界爆发了一场关于儒家“亲亲互隐”的讨论,这场讨论的导火索是刘清平教授发表于《哲学研究》2002年第2期的文章《美德还是腐败?——析〈孟子〉中有关舜的两个案例》,引发了该杂志同年第10期郭齐勇教授的商榷文章《也谈“子为父隐”与孟子论舜》,此后就一发不可收拾,在杂志上公开反复辩难的文章达30多篇,涉及辩论的学者有30多人。

这场争论的一些文章收录在由郭齐勇主编的《儒家伦理争鸣集——以“亲亲互隐”为中心》(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11月版)一书中。

从收录文章的状况看,如果我们将捍卫儒家“亲亲互隐”的一方称为“正方”(以郭为代表),将批判这一原则为“腐败之源”的一方称为“反方”(以刘为代表)的话,那么这部70万字的文集中“反方”只占12%的篇幅,约8万余字,其余60余万字全是“正方”,形成了对“反方”的“围攻”之势,“反方”在文集中的意义似乎只是充当“活靶子”。

当然,我并不是说主编者有意造成了这种“围攻”,但这种现象至少客观上反映了一个问题,就是国内学术界捍卫儒家传统的学者们在涉及到自身“安身立命”的根本问题上有一股不可遏止的热情;相反,批判这一传统的学者则比较相信逻辑的力量,只要这种逻辑没有被驳倒,就无意于反复纠缠于一些没有理论意义的口水仗中,只限于坚持自己的逻辑一贯性。

所以笔者在通读这部文集之后,深感双方在所争议的问题上并没有形成真正有利于推进理论本身的对话,而是存在着严重的语言障碍。

问题主要在于,“正方”的多篇文章中包含太多的自相矛盾和逻辑错误,并且由于情绪化的色彩太浓而发现不了自身的这些错误;而“反方”虽然文字大大少于“正方”,但实际上基本立场并没有被动摇,显出有“四两搏千斤”的力度,不过也还缺乏对“正方”文字的细致的逻辑清理和思想辨析,有许多该回答的问题没有回答。

本文也不可能在一篇文章的篇幅中将文集中所有的问题来个一揽子解决,我想首先抓住其中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即“正方”多篇文章中都引以为据的柏拉图《游叙弗伦篇》的理解问题,来作一个基本的澄清。

施特劳斯论伯拉图的《游绪弗伦》

施特劳斯论伯拉图的《游绪弗伦》

论柏拉图的《游绪弗伦》施特劳斯徐卫翔译论《游叙弗伦篇》1《游叙弗伦篇》的主题是虔敬。

出于不止一个理由,《游叙弗伦篇》并没有告诉我们关于虔敬柏拉图是怎么想的。

它的确没有向我们传递其最终或完整的虔敬观。

然而,这部著作却向我们传递了柏拉图分析虔敬的一个重要部分。

通过研究《游叙弗伦篇》,我们所能学到的不外乎部分的真理(part of the truth),或用柏拉图的话说,是部分真理(a partial truth)――也必然是部分谎言(a partial untruth)。

然而,可以肯定的是,我们永远找不到如柏拉图所理解的有关虔敬的真理,除非在我们理解和消化了与其说在《游叙弗伦篇》中还不如说经由《游叙弗伦篇》呈现给我们的半真理(half-truth)之后。

《游叙弗伦篇》呈现给我们的半真理不属于习常类型的半真理。

最习常的半真理告诉我们的是习常接受的意见。

《游叙弗伦篇》呈现的并非普遍接受的半真理。

它不通俗。

因为不通俗,所以它惹人气恼。

一种惹人气恼的半真理在某一方面高于通俗的半真理。

要想抵达这一惹人气恼的半真理,我们必须作出某种努力、必须思考。

但是,如果我们起初被迫去思考,而后所获得的奖赏却不外乎某种惹人气恼的临时结果,那可是最不能令人满意的。

柏拉图给了我们两种安慰:首先,不管结果如何,思考本身就可以说是最令人满意的活动。

其次,如若我们相信结果比获得结果的方式更重要,柏拉图的道德品格便是个保证:最终的结果,或者在他看来有关虔敬的完整阐述,将是令人满意的,且决不惹人气恼。

《游叙弗伦篇》是游叙弗伦和苏格拉底之间有关虔敬的对话。

提出过虔敬的三个定义,这三个定义都被证明不恰当。

到了对话结尾,关于虔敬我们却很困惑。

我们不知道什么是虔敬。

可是,难道不是每个人都知道什么是虔敬的吗?虔敬就在于按照祖先的习俗崇拜祖先的神祗。

这也许是正确的,可虔敬被假定为一种德性。

虔敬被假定为善。

可虔敬真的是善吗?按祖先的习俗崇拜神祗就是善吗?《游叙弗伦篇》并没有给我们答案。

漫述《游叙弗伦》

漫述《游叙弗伦》

漫述《游叙弗伦》《游叙弗伦》是古希腊哲学巨匠柏拉图的一篇对话录,记载了柏拉图的恩师苏格拉底和著名学者游叙弗伦的一场讨论。

事情从两人在雅典法庭前的相遇开始。

苏格拉底到庭是因为有人控告他慢神——亵渎神明,并且以此种行径蛊惑青年,玷污世风。

而游叙弗伦则是以杀人罪控告自己的父亲。

游叙弗伦家的农场里,一个被雇佣的农夫杀死了游家的奴隶。

游叙弗伦的父亲一怒之下将该人绳捆索绑,扔进水沟。

派往雅典恳请祭司判断这桩罪行的人还没回来,杀人者就已经在水沟里一命呜呼。

游叙弗伦获知这一事件后,断定父亲私自惩办杀人者,竟致人死地,也犯下了杀人的罪过,于是不顾家中亲眷反对,冒着称其慢神的唾弃,把亲生父亲送上法庭。

苏格拉底听闻游叙弗伦这番经过,看到他虽受众人非议而诉讼之心毫不动摇,则游一定是坚信自己的行为绝非慢神之举,恰是敬神之所为。

于是,苏格拉底向游叙弗伦请教“何为敬神,何为慢神?”因为只有明了这两者的真实含义,才有希望在法庭上洗脱自己慢神的罪名。

游叙弗伦毫不隐晦,直言相告:“像我这样,因为父亲有罪,而不顾父子私情,不加包庇,凭一颗公正之心将其告上法庭,就是敬神之举!”此言虽然慷慨,但苏格拉底并不满意,因为游叙弗伦的所作所为至多只是敬神之举的一个实例,不能作为敬神之举的普遍概念。

难道除了游叙弗伦此番作为以外的事,都不算作敬神吗?所以他继续追问,要游叙弗伦提供一个概念性的回答。

游叙弗伦沉思片刻,答曰:“敬神之举,就是神所喜爱之举;慢神之举,就是神所厌恶之举。

”苏格拉底认为,众神之间也有纷争,一件事往往此神觉得喜爱,而彼神觉得厌恶。

比如游叙弗伦所做的儿子反对父亲的事,众所周知,提坦神王克洛诺斯乃是奥林匹斯神王宙斯的父亲,宙斯推翻了克洛诺斯,成为宇宙的主宰,由此看来,宙斯一定赞同游叙弗伦所为,而克洛诺斯必然诅咒游叙弗伦所为。

岂不是同一件事既是敬神之举,又是慢神之举,自相矛盾?于是,苏格拉底为游叙弗伦提出的概念作了修正:“敬神之举,就是众神共同喜爱之举;慢神之举,就是众神共同厌恶之举。

读《游叙弗伦苏格拉底的申辩克力同》有感

读《游叙弗伦苏格拉底的申辩克力同》有感

读《游叙弗伦苏格拉底的申辩克力同》有感关于苏格拉底的助产术,如何运用辩证诘问的方式完成他“苏格拉底的讽刺”,只要略看文本,便能体会出他剥茧抽丝,步步进逼而使对方狼狈难堪的尴尬窘境。

当然,这份尴尬只属于与他辩论的人,而苏格拉底则显得泰然自若,“谦和的态度像是自己毫无成见,只是一步一步地向你请教”……《游叙弗伦》篇引发了一个伦理学的大问题(而苏格拉底的哲学也被称为“伦理哲学”),本篇的译后话中写到:“苏氏曾提出,‘虔敬是否因其为虔敬而见喜于神,或者因其见喜于神而为虔敬?’这问题的涵意引起了道德的价值问题,或道德上行为的标准问题。

到底道德本身有其内在的价值,或者其价值是由外面加上去的?到底道德上的行为有天然的标准,或者其标准是人定的?用浅近的话说,譬如一个人做了一件正当的事,是否此事本身就是正当的,或者因为人家都说此事正当、都要他这样做,此事才成为正当的?”苏格拉底是个喜欢“钻牛角尖”的人,他不屑于对自然世界的研究,他要寻求一个伦理道德上的普遍真理。

于是他要为他所关心的事物立界说,下定义,以期找到事物的最绝对、最本质的概念。

在《苏格拉底的申辩》一文里,苏格拉底多次提到神的谶言、神的训示,以显示告他慢神之罪是多么的无稽之谈。

译者对于“神兆”一语,理解为一种隐喻,借以形容良知的作用。

的确,“神兆”之于人的指示作用是很像我们平常所说的良知,但这并不能说明苏氏对“神”实体的否定,他坚信“神”的存在,“神”也有所喜与所不喜,但不会是神话里贪嗔痴癫一应俱全司掌山川河海的神,这是一个智慧无比,道德无比的“神”。

无知的人类有幸沾了点“神性”,因此,人生的目的便是求知,一个关于智慧、关于道德、关于挖掘自身那一点点“神性”的知识。

知识即道德,因为“没有人知道了善而不向善的”,苏格拉底如是说。

而自己这个自认为最无知的人却接受了“神”的训示:去做一个助人从善爱智的使者。

“神”的谶言是说:“世人啊,你们之中,唯有苏格拉底这样的人最有智慧,因他自知其智实在不算什么。

论《游叙弗伦篇》

论《游叙弗伦篇》

论《游叙弗伦篇》游叙弗伦篇是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认为是哈代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小说以弗伦农庄和附近小镇的故事为背景,以描写弗伦一家的命运为主线展开,呈现了十九世纪末英国中产阶级的生活面貌和社会变迁。

小说以弗伦农庄为中心,通过描述农庄的人物和事情,深入展示了当时的农村社会生活。

弗伦农庄属于富有的地主家族,家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代代相传。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变迁,农庄的命运发生了变化。

农庄逐渐衰落,人们的生活也开始发生变化。

小说中,作者对这一变化进行了深度描写,并通过弗伦家族成员的命运,探讨了命运与个人选择之间的关系。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描写弗伦家族成员的命运,表达了自己对命运的看法。

小说中的人物命运多舛,他们的命运往往是由外部因素决定的,而非他们本身的选择和努力。

作者认为,命运对于个体来说是无法掌控的,人们只能顺应命运的安排,接受它的摆布。

然而,小说也同时展现了个体的选择自由和对命运的反抗。

小说中,弗伦家族的成员虽然面临命运的安排和打击,但他们在困境中仍然保持着坚守自己信仰和追求的意志。

作者通过描写这些人物的坚强和决心,表达了对个体选择自由和对抗命运的肯定。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权和自由意志,在命运的压迫下,可以通过努力和坚持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此外,小说还展示了中产阶级社会变迁的历程。

小说中的弗伦家族代表了英国中产阶级的命运。

他们通过勤劳和经营,使农庄得以繁荣。

然而,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和城市的兴起,传统的农村生活开始发生变化。

小说中的弗伦家族逐渐从繁荣走向衰落,这反映了当时英国中产阶级的现实。

作者通过这一叙事,揭示了当时社会结构变动的现象,以及新的阶级和社会关系的出现。

总的来说,游叙弗伦篇是一部描写命运与个人选择之间关系的经典小说。

通过对弗伦家族的命运和历程的描写,作者探讨了命运对于个体的影响和个体反抗命运的力量。

同时,小说还展示了当时英国中产阶级生活和社会结构变动的现象。

白话《游叙弗伦》

白话《游叙弗伦》

白话《游叙弗伦》卷首语:游叙弗伦是一位与苏格拉底一样在当时备受尊敬的贤者之一,两人在宫殿(当时希腊的案件审理发生在此)前相遇,发生了一段关于“敬神”和“慢神”的对话,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关于思考和立言的启发。

正文:游:在这看见你还真是少见,像你这样宽容的人,可不会去告什么人。

苏:你说的对,可是我来这里确实有官司在身。

游:那你是被别人告了。

苏:是的,一个年轻人状告我慢神。

你来这里做什么呢?游:我和你相反,我要状告别人,状告他慢神。

那个人正是我的父亲。

我们家一个仆人,和另外一个仆人,酒后争执,杀死了另外一个仆人。

我父亲将它抓住,一面捆绑扔进沟里,一面差人到都城请示神巫对这件事的判决,但是没等到请示神巫的人回来,被绑的仆人因为寒冷、饥恶和捆绑而一命呜呼。

在没有神灵判决的情况下,将仆人处死,就是慢神之罪。

苏:那还真是幸运,正好向你请教一下什么是慢神之罪,你既然之意为了一个仆人告自己的父亲,想必是你对敬神和慢神有着深知灼见,认为这是必须做的。

来请告诉我,到时法官问我时,好用你的道理去告诉他。

游:你想问什么?苏:什么是敬神,什么又是慢神呢?游:像我这样即使是自己的父亲,只要犯法也会去告发他,以洗清他和家人的罪愆的行为就是敬神。

苏:这是一件敬神的例子,就好像我问你什么是“帽子”,你告诉我你头上带着的就是帽子。

但是并没有告诉我帽子是什么。

请告诉什么是敬神?游:做神喜欢的事就是敬神,做神讨厌的事就是慢神。

苏:神有很多,也会有分歧,假如一个神认为一件事是敬神的,另一个神却认为这件事是慢神的,那这件事到底是敬神的还是慢神的呢?游:我稍微改动一下,做神都喜欢的事就是敬神,做神都讨厌的事就是慢神。

苏:好,那现在还有一个问题,我做了一件敬神的事,神会喜欢,是因为它是敬神的,神才喜欢,并不是因为神喜欢它,它才是敬神的。

就像是一个美味的食物,是因为它是美味的,我们吃完后,才会喜欢。

并不是因为我们吃完后喜欢它,它才是美味的食物。

从《游叙弗伦》看苏格拉底式的智慧

从《游叙弗伦》看苏格拉底式的智慧

第20卷第4期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8月《游叙弗伦》主要探讨的问题是虔敬,与柏拉图的其他篇章一样,该篇也是以对话形式展开。

此次的对话是发生在苏格拉底与游叙弗伦之间的。

前者在西方文明中通常与智慧相联,甚至在许多时候苏格拉底就是智慧的化身,犹如德尔斐神庙的神谕昭示的那般,这是无可置疑的。

后者是一位“说神示”的预言家()。

游叙弗伦这一身份在整篇对话中显得尤为重要。

因为游叙弗伦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神的旨意”,这一特殊身份就体现出他的两种“特权”。

首先,它必定对何为虔敬了然于胸,因为按照古希腊的传统虔敬观来看,无非就是对神的(虔敬)态度;其次,古希腊人一致认为只有神才会有真正的智慧,人是不能具有真正智慧的。

这也就为我们以下的讨论展开了两个层面。

其一,随着对话的推进,展示出真正的虔敬,从而在这一推进过程之中让苏格拉底式的智慧显示出来;其二,通过对神的虔敬的探讨,将“神的智慧”与“人的智慧”进行对比,从而从中探讨两者之间的差异以及虔敬与智慧之间的关系。

从游叙弗伦的身份来看,如果说苏格拉底要探讨虔敬问题,前者是其不二人选的话,这样的论断同样适用于我们在此对智慧所做的探讨。

一、精神助产术柏拉图的著作几乎都由对话体写成,作为经常在其对话中出现的对话者,苏格拉底发明一种被称为“精神助产术”的对话方法。

这种方法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对话讨论的方式,诱导出对话者潜在的知识。

它收稿日期:2018-04-23作者简介:黄兰花,女,福建连城人,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西方文论。

从《游叙弗伦》看苏格拉底式的智慧黄兰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875)摘要:柏拉图的《游叙弗伦》主要探讨了虔敬的问题,通过苏格拉底与“预言家”游叙弗伦之间的对话,凸显出了传统虔敬观的内在矛盾。

这里避开“什么是真正的虔敬”“虔敬与正义之关系”以及对游叙弗伦“子告父罪”与“亲亲相隐”的儒家传统文化之间的争论等研究热点,主要从《游叙弗伦》入手,探讨其中隐含的苏格拉底式的智慧,也即在整个对话当中,展示了苏格拉底的智慧,以及作为中心论题的“虔敬”与“智慧”之间到底有何种关系,并且试论“哲学”与“智慧”之间的关系。

《游叙弗伦》作为苏格拉底的哲学申辩

《游叙弗伦》作为苏格拉底的哲学申辩

2014年第4期(总第135期)/七月号现代哲学MODERNPHILOSOPHYNo 42014/GeneralNo 135/July《游叙弗伦》作为苏格拉底的哲学申辩顾丽玲【摘要】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究竟敬不敬神,既是一个事实问题,又是一个哲学问题。

《游叙弗伦》恰恰是柏拉图为苏格拉底的敬神问题所做的一场更具思想史意义的哲学辩护。

正是在这篇对话中,柏拉图指出城邦诸神信仰的危机是苏格拉底不得不面对的思想处境。

雅典民主政制发展是这一危机产生的内在原因,而游叙弗伦案例则展现了这一危机的现实图景。

苏格拉底通过对虔敬问题的探讨,指明了解决古代信仰危机的可能方向。

《游叙弗伦》表明,在思想层面上,苏格拉底作为哲人,对诸神信仰问题的反思和探究具有正当性和重要意义;同时,在现实层面上,苏格拉底竭力阻止年轻人游叙弗伦做出不虔敬的行为,又为苏格拉底的两项罪名做了最好的现实辩护。

【关键词】虔敬;申辩;苏格拉底;游叙弗伦中图分类号:B502 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60(2014)04-0060-05 希腊宗教学者布克特教授曾这样说:“自从柏拉图并经由柏拉图,希腊的古代信仰变得与之前有了本质性的不同。

”①这意味着,古代信仰在柏拉图那里发生了某种根本转变,而《游叙弗伦》为我们理解这种转变提供了最佳途径。

在古希腊思想史上,发生过一场有关“意见”(δóξ)与“真理”(λθει)的争论。

所谓的“意见”也就是赫拉克利特所说的那些生活在自然观点中的“多数”人(πολλóι)的观点,而“真理”或者说哲学则将我们从这种有限境域的私人梦幻世界中唤醒过来②。

如果说雅典城邦原先的诸神信仰代表的就是一种“自然观点”,即多数人的“意见”的话,那么,柏拉图所开启的则是一个“知识的”、“哲学的”或“真理的”信仰世界。

苏格拉底的敬神之审判,表面上关涉的是个别人和“多数”人之间的信仰之争,但实质上是“真理”与“意见”或习俗信仰之争。

《游叙弗伦》读后感.doc

《游叙弗伦》读后感.doc

《游叙弗伦》读后感无论是沉思还是行动,都不能因为逻辑而被葬送,它们都不是没有悖论,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游叙弗伦》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行动者的逻辑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没有逻辑。

行动本身在逻辑看来,就是一个悖论,因为行动并不象逻辑那样整洁、干净,行动通常都是混乱的、盲目的,甚至前后相互矛盾。

如果行动者一直追问为什么,如果他想通过追问为什么来获得一种确切的"真理",那么他便将无法行动。

因为我们一般只能通过追问"为什么"获得"什么不是什么",而不是最终的"什么是什么",施特劳斯这样说,"通过研究《游叙弗伦篇》,我们所能学到的不外乎部分的真理(partofthetruth),或用柏拉图的话说,是部分真理(apartialtruth)。

"当我们在进行"什么是什么"这种形而上的追问时,就需要理念的存在。

所以施特劳斯说,苏格拉底确实给城邦引入了新的东西,而这个新的东西就是"理念"。

可如果没有"理念"的存在,如果即使"理念"是存在的,而人又无法获知"理念",那么,除了"我只知道自己无知"这一"真理"之外,其余的"它也必然是部分虚妄(apartialtruth)"。

所以,"虔敬是什么?"如果有答案,那它也只能是一种形而上的,你可以像苏格拉底那样指出三种虔敬观的定义是矛盾的,把这三种对虔敬的理解归于某种"意见"。

然而什么是意见?它其实不也是某种形而上的信仰吗?这种信仰在希腊人那里被归于神。

不过,无论"虔敬是什么"或是"虔敬不是什么",都只体现了不同的虔敬观,"虔敬不是什么"与像游叙弗伦对虔敬有着其自己的不同理解一样并没有根本上的差别。

从苏格拉底的一句话谈起

从苏格拉底的一句话谈起

从苏格拉底的一句话谈起在《游叙弗伦》中苏格拉底提出:“虔敬是否因其为虔敬而见喜于神,或者因其见喜于神而为虔敬?”对于这个问题,苏格拉底一方面回答道德的虔敬心虽然是神之所爱,但不是为了喜悦于神。

另一方面又说自己的所作所为是虔敬地听从神的声音。

这个看似矛盾的回答实则恰恰反应了人的道德虔敬心是主客观的统一。

人对世界一方面是作为主体存在的。

人生下来就有自我意识,知道我是我,周围的客体世界树木、玩具---都不是我,同样他也感受到自己内心天生的有一种道德感,也就是“因其为虔敬而见喜于神”但是,人对世界另一方面又是客体,他是整个世界这个大整体的一部分,不能完全脱离周围的世界而独立存在,这个情况自然而然地就产生神、对上帝祟拜,把神的命令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也就是“见喜于神而为虔敬”不过,这种矛盾又没有区别,因为最后都统一到了人自身(人同时兼备主体与客体双重角色)。

然而,对道德的真正认识归根到底还是要回到人的主体性,因为人唯有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才能发现认识世界的有机联系和规律,同样才能构建道德的思想体系。

就像苏格拉底的另外一句名言“人认识你自己”。

之后西方又一个伟大的哲学家康德认为自由是道德主体的个体的决断。

相比之前在基督教的世界里,一切的行为都要以上帝为依据,康德却把上帝从外界挪到了我们人类心中。

也就是说上帝的根据在我们心里,而不是我们的根据在上帝那里。

所以,他在《实践理性批判》里讲出了那句脍炙人口的名言“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能让我们的内心受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们头顶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则。

”当然,苏格拉底这句话还有更加深远的意义。

当人从精神价值上意识到世界是统一的,他是整个世界这个大整体的一部分,自身也就能分享整个世界精神,那么人就有了对最高精神对上帝的信仰。

有了这种精神信仰,人就摆脱了世俗的偶像崇拜,人就获得了精神的自由,这就是圣经中说的“真理让你们得自由”,斯宾诺莎说的“自由是对必然性的认知”。

“虔敬”的恶行《游叙弗伦》

“虔敬”的恶行《游叙弗伦》

“虔敬”的恶行《游叙弗伦》苏格拉底之死是思想史上的重要事件。

柏拉图以其四部对话作品(《游叙弗伦》、《申辩》、《克力同》、《斐多》)向我们呈现了这一事件的整个过程。

《游叙弗伦》是这组四联剧中的第一部,讲述的是苏格拉底和游叙弗伦之间的一场关于“虔敬”的对话。

游叙弗伦坚信自己懂得“什么是虔敬”并试图起诉自己的父亲,而苏格拉底被起诉的罪名之一正是“不虔敬”。

两场官司在《泰阿泰德》篇的末尾,苏格拉底提到,他马上要到国王门廊去应对年轻人米利都的起诉。

国王门廊相当于一处预审法庭,负责处理诉讼的最初程序,包括听取证人的证词、传唤原告和被告、确认罪状是否清楚并决定是否提交陪审团审判。

苏格拉底就在国王门廊附近遇见了游叙弗伦。

年轻的游叙弗伦似乎心情不错,他不仅主动跟苏格拉底打招呼,还扯到了官司的话题上来,打听后者遭遇了什么诉讼。

苏格拉底也不避讳,他告诉游叙弗伦,米利都指控他败坏城邦中的青年,不信城邦的神而另信新神。

这是一场危险的指控,尤其后一项(不敬神)是非常严重的罪名。

在民主的雅典,任何渎神的行为都会被视作对城邦整体的破坏,因为这会使城邦失去神明的保护,甚至遭到神罚。

这样的例子很多,阿那克萨戈拉因为声称太阳是块燃烧的石头而被逐出雅典;被认定为污损赫尔墨斯神像的幕后元凶的阿尔喀比亚德甚至被缺席判处死刑。

不过,游叙弗伦好像并不替苏格拉底担心,他相信自己和苏格拉底都是真正懂得虔敬却被他人所嫉妒的人。

这种自信使他并不介意说出自己的诉讼——他要起诉自己的父亲——谋杀。

这一指控的严重程度并不亚于苏格拉底所面对的指控(不白之冤同样会引起神明的震怒),而且两场诉讼具有相似性:都是年轻人指控老年人,都是自认为懂得虔敬的人指控他人。

虔敬与正当虔敬的年轻人起诉不虔敬的老年人,这本来就是一件很奇怪的事。

游叙弗伦并没有注意到他和苏格拉底潜在的对立:两场官司的相似性使得他们相互成为了对方诉讼对手的影子。

游叙弗伦需要在老年人面前证明自己懂得何为虔敬,他的指控才具有合理性;而苏格拉底则要指出年轻人并不懂得何为虔敬,来为自己辩护。

《油叙弗伦 苏格拉底的申辩》读书笔记

《油叙弗伦 苏格拉底的申辩》读书笔记

读《游叙弗伦苏格拉底的申辩克力同》有感读完了这本看似很薄的书,留给我的不知是薄薄的内容,还有变读边思考的一些想法和老师讲的课程引发的一些深思。

《游叙弗伦》中,是苏格拉底和状告父亲的油叙弗伦进行的有关于“虔敬”的讨论。

读完了这篇也许有点苏格拉底有点找人恨的原因。

苏格拉底虽然谦虚爱学爱求教,当他拜访有智慧的人进行求教,却要指出他人的缺点,甚至让他人觉得自己是否有智慧,从而导致狭隘而无知的人对他产生怨恨。

我觉得苏格拉底是可爱的人,让人又爱又恨。

如果换作是我与之交谈,说不定早就因为他的长篇大论而逃跑了,但同时不得不为他丰厚的学识,严谨的逻辑,深刻的思想所折服。

游叙弗伦状告父亲贪财害命,在今天看来是大公无私之举,苏格拉底也站在理性的角度不反对这事情本身,但是,当他知道游叙弗伦状告父亲并非出于什么理性,而是受了宙斯杀了自己的父亲这类所谓“神”的启示后,就与游叙弗伦展开了一场精彩的辩论。

读这一篇的时候一直有一个问题,游叙弗伦的父亲的行为是否有错?游叙弗伦告发父亲的行为是否有错?而在苏格拉底的指教中,不免又想好像游叙弗伦及其父亲均有错,又当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我在想其目的在于告诉人们,做合理的事要凭借理性而非神谕。

因为神也五花八门,神是在不同客观条件下人们为了各自不同目的而创立的一个个神秘的理由。

那么,事实上,无论我们做什么事,善的,恶的,就都可以随便找一个神,甚至自己制造一个神来做榜样或者理由,然后大行其道了。

苏格拉底认为,这是极其危险的。

这是我初读时一些粗浅的想法,但读完这篇再结合老师所讲,我也明白这篇的重点在于讨论什么是虔敬,虔敬是否正当。

同时也暗示了苏格拉底被告发为“亵渎神灵,毒害青年”是不正当的。

所以《苏格拉底的申辩》更是情深意切的为自己申辩。

不再于他究竟是多么免罪而活下来,而在于他再用正当的方式来唤醒糊涂的人:什么该是正当的?由上篇得知一个正常的案件应审理:谁犯罪,所犯何罪,何时犯罪。

但由于迈雷托士的蛊惑加上对苏格拉底的怨恨之情,在审理案件时,而忽略掉了该有的程序,所以我认为这个审理程序是不正当的。

《游叙弗伦 苏格拉底的申辩 克力同》读后感

《游叙弗伦 苏格拉底的申辩 克力同》读后感

《游叙弗伦苏格拉底的申辩克力同》读后感
在阅读柏拉图的《游叙弗伦苏格拉底的申辩克力同》时,我深深地被苏格拉底的智慧和人格魅力所吸引。

这篇作品不仅展现了苏格拉底独特的哲学思想,更揭示了人类对真理和正义的追求。

首先,我被苏格拉底的思想所震撼。

他认为,真理和正义是至高无上的价值,人们应该不断地追求知识和道德的完善。

他强调了自我反省和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不断地思考和追问,才能达到真正的智慧和正义。

这种思想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让我意识到思考和反省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过程,只有不断地挑战自己的思维和观念,才能不断地进步和成长。

其次,苏格拉底的人格魅力也深深地打动了我。

他以身作则,用自己的生命践行了自己的哲学思想。

他面对死亡时毫无畏惧,坚持自己的信念和原则。

这种坚定和勇敢让我深感敬佩,也激励着我去追求更高尚的品质和目标。

此外,《游叙弗伦苏格拉底的申辩克力同》还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苏格拉底面对的不仅是个人命运的困境,更是人类社会的普遍问题。

他的思考和行动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更是为了整个社会的进步和福祉。

这种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让我深感敬意,也启发了我去关注社会问题和人类命运。

最后,我认为阅读《游叙弗伦苏格拉底的申辩克力同》是一次思想的觉醒和升华。

这篇作品不仅让我对哲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启发了我对生活和世界的新的思考。

它让我意识到真理和正义的重要性,以及思考和反省的力量。

同时,它也激励着我去追求更高的品质和目标,关注社会问题和人类命运。

我强烈推荐大家阅读这篇作品,以开拓视野、深化理解,并提升自己的思维层次。

读《游叙弗化篇》:何为虔诚?

读《游叙弗化篇》:何为虔诚?

分类号:密级:研 究 生 学 位 论 文论文题目(中文)读《游叙弗伦篇》:何为虔诚? 论文题目(外文) Euthyphro: What is Piety?研究生姓名王泽琛学科、专业哲学·外国哲学研究方向古希腊哲学学位级别硕 士导师姓名、职称陈春文 教授论文工作起止年月2019 年 6 月至 2020 年 4 月 论文提交日期2020 年 5月论文答辩日期2020 年 5月学位授予日期校址:甘肃省兰州市读《游叙弗伦篇》:何为虔诚?中文摘要本文将以对原文的阅读和注释为基础,通过重构游叙弗伦和苏格拉底间对话中形成的论证,结合以对其中逻辑、伦理以及神学部分的阐释,以求由文脉的有序延展出发,纵横于《游叙弗伦篇》与前苏格拉底时期诸哲学流派以及后世哲学的相互关联,寻求与本篇意旨的复归。

苏格拉底在本篇中用神学的核心问题:何为虔诚,与游叙弗伦所代表的神学家思想进行对话,以获得驳斥自己已然被控告的罪名为名,凭借理性的法庭,反驳罪名之实。

这种反驳是以定义原则的架构与逻辑递进的位序变化进行的,其间,反复由合法例证,以及对论证条件的合法性直面“何为虔诚”,这一恒古存有的人类核心命题。

苏格拉底式的追问除其本身逻辑结构以及定义方式为后世哲学的奠基性作用外,他直面形而上学、伦理学、政治学等早先哲学家关心而却从未直面的核心问题,这种发问方式本身就将哲学从发生带向合法地成立。

本文的论证重构正是以苏格拉底的方式重新直面虔诚问题,并结合具有现代性意义的再诠释,重新梳理《游叙弗伦篇》文本内容,试图重构双方在建构己方观点的论证和通过解构对方的解构思路,将命题产生的背景与命题所引发的关于苏格拉底命运和基督教神学的命运,试图细节化的建构于文章。

关键词:游叙弗伦;虔诚;解释性位序;定义原则;神灵律令论Euthyphro: What is Piety?AbstractThis article will be based on the researcher's reading and annotations, by reorganizing the arguments formed in the dialogue between Euthyphro and Socrates, and combining them with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logical, physical, and theological parts, in order to seek contextual context. The exhibition started in an orderly manner, straddling the interrelationship between "Symphony of Fren" and the philosophical schools of pre-Socrates and later philosophy, trying to talk with the intention of this article. In this article, Socrates used the core issues of theology to talk with the theologian thought represented by Euthyphro, refuting his accused reputation for a long time, causing a rational court to refute the truth of the crime. This refutation is based on the changes in the structure of the defining principles and explanatory priority of logic. In the meantime, it has repeatedly faced "what is piety" from the legal vertical and the legitimacy of the conditions of the argument. . This article's argument officially revisited this proposition in Socrates' way, combined with a reinterpretation of modern significance, starting from the background of the proposition, based on historical Socrates and Plato's dialogue in Socrates, one by one Shuttle through the background of the propositions and the fate of Socrates' destiny and Christian theology.Key words: Euthyphro;Piety;Explanatory Priority;Principles of Definition;Divine Command Theory目录中文摘要 (I)Ab stra c t..................................................................................... I I 第一章 (1)1.1 文献综述 (1)1.2 研究方法 (3)第二章思想的准备 (5)2.1 思想的背景 (5)2.2 定义的准备 (6)2.3 子不为父隐的虔诚 (8)第三章 何为虔诚 (11)3.1 概述 (11)3.2 第一部分(5d—6e) 对前文论证的批驳:唯一性的概念 (13)3.3第二部分 (7a—9b)第一次定义的尝试与游叙弗伦的忽视 (14)3.4 第三部分(9c—11b) (16)3.4.1 定义中不同成分的解释性位序问题 (16)3.4.2游叙弗伦(即the D i v i n e C o mm a nd T heory )式定义的衍生问题 183.5 第四部分 (11c—13c)从苏格拉底的理性精神谈起 (20)3.6 第五部分(13d—16a)结尾 (23)结论 (25)参考文献 (30)致谢 (31)第一章绪论1.1 文献综述在柏拉图的对话集中,苏格拉底是一个贯穿全部对话的核心人物,且正是作为一个对话“人物”的苏格拉底,因其处于对人物书写的必要之中,故而无法在对话的一个个场景中直接地甄别真实的苏格拉底与为柏拉图代言的“苏格拉底”,如由此处而进行的对苏格拉底讨论的前景会一直处于似是而非的困境之中。

《游叙弗伦、苏格拉底的申辩、克力同》读后感

《游叙弗伦、苏格拉底的申辩、克力同》读后感

《游叙弗伦、苏格拉底的申辩、克力同》读后感《游叙弗伦、苏格拉底的申辩、克力同》是柏拉图的三部经典对话作品,它们以独特的哲学视角和深邃的思想内涵,引导我深入反思了人性、道德和哲学等诸多方面。

在《游叙弗伦》中,主人公游叙弗伦对神灵的狂热追求让我看到了人类对于信仰和真理的渴望。

然而,他的行为却引发了众人的不满和质疑,这让我意识到在追求信仰和真理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保持谦逊和谨慎,对于未知的事物保持敬畏之心。

这不仅是对于个人行为的警示,更是对于整个社会对待异见者的态度的反思。

《苏格拉底的申辩》则展示了苏格拉底面对指控时的智慧与勇气。

苏格拉底以追问和反思闻名于世,他的哲学思想虽然引发了争议,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仰和真理。

通过与他人的对话和辩驳,他成功地证明了自己的清白。

这个故事让我看到了人类社会对于异见者的不公和对于真理的恐惧,同时也提醒我要保持独立思考和勇于说真话的勇气。

最后,《克力同》则让我对生死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克力同是苏格拉底的好友,在苏格拉底面临死亡的时刻陪伴在他身边。

通过与克力同的对话,苏格拉底探讨了死亡的本质,认为死亡并非恐怖之事,而是灵魂脱离肉体的解放。

这种对于生死的深刻理解让我看到了柏拉图对于生命的超然态度,也让我更加珍惜生命、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总的来说,《游叙弗伦、苏格拉底的申辩、克力同》这三部作品让我对人性、道德和哲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它们让我看到了人类对于信仰、真理和生命的追求与反思,也让我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同时,这些作品也提醒我要保持独立思考和勇于说真话的勇气,不畏惧挑战和争议,始终坚持自己的信仰和真理。

在未来的生活中,我将继续探索哲学的奥秘,不断追求真理和智慧,为自己的生命注入更多的意义和价值。

柏拉图流传最广的10本书

柏拉图流传最广的10本书

柏拉图流传最广的10本书展开全文柏拉图是个极其值得研究的人。

他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更是承上启下的人物:苏格拉底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的老师。

苏格拉底没有写过文章,他的哲学思想,全靠柏拉图用一批著名的对话录记载下来。

有人说,柏拉图的最高理想是,哲学家应为政治家,政治家应为哲学家。

哲学家不是躲在象牙塔里的书呆,应该学以致用,求诸实践。

有哲学头脑的人,要有政权,有政权的人,要有哲学头脑。

但是,柏拉图不仅仅有《理想国》,还有更多著名的著作。

例如《泰阿泰德》,典型的哲学家不再被看作政治统治方面的行家,而主要被描述为道德和科学之永恒主题的思考者。

《理想国》中透露出来的政治热情和入世心态在《泰阿泰德》中被一种更为避世和超脱的情怀所取代了,被认为是一部具有开创意义而又影响深远的经典著作,两千多年前的著作,却一点也没有过时。

柏拉图的10本书,了解你不知道的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体味古希腊的智慧。

我去死,你们去活,我们谁的命运更好,只有神知道。

——苏格拉底1.《理想国》:西方知识界必读之书,哲人政治家所写的治国计划纲要柏拉图最著名的代表作,西方哲学家公认的“哲学大全”。

全部西方哲学传统都是对柏拉图的一系列注脚。

——英国哲学家怀特海每一个灵魂都追求善,都把它作为自己全部行动的目标。

人们直觉到它的确实存在,但又对此没有把握;因为他们不能充分了解善究竟是什么,不能确立起对善的稳固的信念,象对别的事物那样;因此其他东西里有什么善的成分,他们也认不出来。

《理想国》是柏拉图的代表作,它成于作者壮年,震古铄今,影响深远,不仅是作者政治思想的宣言书,而且是一部折人政治家的治国纲要。

柏拉图以继承苏格拉底大业自任,前后共著对话二十五篇。

他坚信哲学家能兼为政治家,确能治理世界。

书中论及正义、国家、财产、幸福、哲学家、真理、认识、理念等方方面面的问题,两千余年来为西方知识界必读之书。

2.《会饮篇》:柏拉图式爱情的源头从很古的时候起,人与人相爱的欲望就植根于人心,它要回复原始的整一状态,把两个人合成一个,治好从前剖开的伤痛。

苏格拉底为自己的申辩

苏格拉底为自己的申辩

苏格拉底为自己的申辩★成为襄子特别读者:点击上方「襄子讲谈社」→右上角菜单栏→设为星标这是【襄子讲西方】第 062篇文章【光荣希腊】第37篇文章很多年前,苏格拉底的一个朋友凯乐丰到德尔菲的神庙求神谕,这位朋友问阿波罗神的祭司:“是不是有人比我的朋友苏格拉底更聪明?”祭司回答:“没有!”在苏格拉底得知祭司的回答后,十分诧异,因为他感觉自己明明很无知。

于是,苏格拉底就开始了一段寻找的旅程,他要去寻找这个世界上比他更聪明的人。

苏格拉底问了很多人,其中包括哲学家、政治家、工匠等,这些人呀,当然不会承认自己不聪明,因此在苏格拉底看来,他们都是一些自作聪明的人。

在询问的时候,苏格拉底就得罪了很多人。

为什么呢?我们来看一个例子就知道了。

在苏格拉底被起诉的当天,他遇见了一个占卜师,叫游叙弗伦,这个人刚好要去起诉自己的父亲杀了一个奴隶。

雅典人在这点上与中国古人有些类似,他们觉得起诉自己的父亲是一件不孝顺且不虔诚的事。

但是呢,游叙弗伦是一个占卜师,他对自己的控诉非常自信,因为他知道神希望我们做什么,知道虔诚究竟意味着什么。

于是,苏格拉底就与游叙弗伦讨论了起来,虔诚是什么?游叙弗伦举了几个例子,但是苏格拉底却让游叙弗伦拿出普遍性的定义,因为几个例子根本说明不了什么。

游叙弗伦说:“虔诚就是做神喜欢的事。

”苏格拉底问道:“但是,各个神所喜欢的东西都不一样,比如在特洛伊战争中,有些神支持希腊,而有些神支持特洛伊,这样看来,我们怎么知道神究竟喜欢什么呢?”游叙弗伦说:“虔诚就是做所有神都喜欢的事。

”而后,苏格拉底问道:“那么,究竟是因为一件事虔诚,所以神喜欢呢?还是因为神喜欢,所以这件事才变得虔诚?”我们来感受一下游叙弗伦的心情,多半他是窝火的:你这人烦不烦啊?!这段对话也被后人总结为“游叙弗伦悖论”,这让我想起了许多家长教育小孩子,究竟是小孩子做了大人喜欢他做的事而成为了好孩子呢,还是因为他本身就是一个好孩子,所以做了大人喜欢他做的事。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游叙弗伦》读书报告
《游叙弗伦》一书由古希腊哲学家和思想家柏拉图所写,这本书的内容主要是记述了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苏格拉底与游叙弗伦关于探讨诸如虔敬、勇气、德行等的对话,全书以戏剧的形式书写,以对话的方式进行对情节的发展,非常易于理解,也反映了当时一定的思想和哲学的观点。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些人,作者柏拉图是古希腊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甚至可以说他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

柏拉图的老师是名动世界的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苏格拉底,而柏拉图的学生同样是闻名世界的又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亚里士多德,他们三人被称为希腊三贤。

与其他大多数名人不同的是,柏拉图出身于贵族家庭,而且对外宣称是古雅典国王的后代,原本柏拉图是准备继承家族传统步入政界,但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导致情况发生变化,后因为柏拉图很尊敬的老师苏格拉底被判死刑,使得柏拉图对现行政体失去信心,从而到处游学。

柏拉图一生写下了许多关于哲学的著作,并且大多都是以对话的形式书写的,或者,可以说他的作品其实都是对话录,但由于年代过于久远,而且当时人们也远没有现在这么重视柏拉图,所以对其作品的保护一定也不太到位,总之,种种原因使得现存的柏拉图的作品残缺不全,但在他仅存的一些文献中,发现苏格拉底的登场率极高,所以,柏拉图所写的关于苏格拉底的对话录成为了后代研究古希腊时代哲学家思想的重要资料,但由于毕竟是柏拉图所做的书,所以极有可能或者说肯定是用来表达柏拉图自己思想的,所以许多内容其实记载的是柏拉图自己的看法,而不是苏格拉底的原意。

也正因此学术界普遍认为,其中的苏格拉底形象并不完全是历史上的苏格拉底,而是柏拉图为了方便表达自己的思想而在原来真实的苏格拉底的形象上做了一定的改变后的,只能说部分相似,虽然话是以苏格拉底的形象表现,但表达的大部分都是柏拉图的思想,而并非苏格拉底的。

文中的游叙弗伦是一个人名,这个人是宗教家和预言家,他自信极深,他认为自己关于宗教的知识比任何人都丰富,所以极其自负,游叙弗伦还自居与当时的一般社会处于反抗地位,他对于当时受到不公平待遇的苏格拉底表示同情,并认为他自己和苏格拉底同是当时的新人物。

对于本书中的主角,苏格拉底,这是一个在今天看来无论是西方文化史上,还是世界文化史上一个圣人般的存在,他被尊为希腊三贤之首,后人普遍认为苏格拉底是整个西方哲学的奠基人。

与他的学生柏拉图不同,苏格拉底出身平凡,他的母亲是一个助产妇,但苏格拉底说:“我的母亲是个助产婆,我要追随她的脚步,我是个精神上的助产士,帮助别人产生他们自己的思想。

”然而他后来也确实这么做了。

而《游叙弗伦》这本书,就正是因为苏格拉底传播他的思想或者说“帮助别人产生他们自己的思想”而导致苏格拉底被迈雷托士以蛊惑青年的罪名控告,而历史上的苏格拉底也正是因被人以这样的罪名诬告而走向了生命的尽头。

《游叙弗伦》一书主要写的是在苏格拉底被迈雷托士以慢神和蛊惑青年的罪名控告时,来到王宫前廊,却在此与游叙弗伦不期而遇,游叙弗伦此时则是以原告身份出现,而他所控告的对象竟然是游叙弗伦自己的父亲,游叙弗伦控告他父亲的原因是:游叙弗伦家的一个仆人在纳克索斯杀死了一个同是游叙弗伦家的佣人,游叙弗伦的父亲就亲自下令将这个杀人的仆人缚住,先投入沟中,然后派使者去雅典请示神的旨意,从而根据神的旨意来处置这个凶手,然而,使者还没回来,被游叙弗伦缚住的凶手就由于寒冷和饥饿而因冻饿而死。

而游叙弗伦认为他的父亲应该为这名仆人的死负责,所以就去控告他的父亲。

然后两人就何是敬神何是慢神而展开讨论,游叙弗伦首先举了几个包括自己在内的具体事例,说这就是虔诚.而苏格拉底则说我要你说的不是从诸多虔诚之行为举出一两个具体各例,而是虔诚的本质一切虔诚的事之所以为虔诚的特性本身。

游叙弗伦随后给出定义“凡是令诸神喜悦的就是敬虔的,凡不能令诸神喜悦的就是不敬虔的.”但苏格拉底又指出即使是神与神之间,他们的意见往往也不是统一的,神与神之间也常常会出现意见的分歧,有时,一神之所恶却正是一神之所喜,就以游叙弗伦控告他父亲的案子为例,此举一方面会见悦于帝士,另一方面却会见恶于库漏诺士和欧兰诺士,为赫菲斯托士所喜,却为哈拉所恶。

其他诸神对此举的态度也不会完全相同,游叙弗伦遂将定义改成行诸神一致所好之事就是敬神,反之行诸神一致所恶者为亵渎。

然而游叙弗伦仍然没有提供敬虔的本质或定义,而只是提供了敬虔的一个属性即为神所喜爱。

所以,二人继续对此进行讨论,之后,苏格拉底指出,虔敬因其为虔敬而为神所喜,不因其为神所喜而虔敬。

所以,苏格拉底得出,虔敬与神之所喜二者并不等同,所以苏格拉底说虔敬和神所喜者完全是两码事,因为,一个是因其见喜而成所喜,一个因其是所喜而见喜。

由此,苏格拉底又一次推翻了游叙弗伦关于对神虔敬的论述。

由此,两人再次寻求敬虔的定义。

游叙弗伦认为敬虔是正义的一部分:“正义的虔诚的和敬虔的部分与侍奉和照料诸神有关,而正义的其它部分则与侍奉和照料人有关,苏格拉底追问“侍奉与照料”是什么意思;游叙弗伦说,侍奉诸神,神会做许多好事和高尚的事,而这会有利于维系和保存家庭和城邦,而“虔敬”就是学会如何在祈祷和献祭中使诸神喜悦,因此,敬虔是一门献祭和祈祷的知识,而献祭意味着给予、祈祷意味着恳求,这样,“敬虔就是一门诸神与凡人之间相互交易的技艺”游叙弗伦勉强同意这一说法,说诸神从我们的虔敬中获得荣耀、敬畏和感激,然后游叙弗伦又补充说,敬虔又是神所喜爱的东西。

但这与前面的论断“敬虔和令神喜悦不是一回事”相冲突。

苏格拉底随后说,祈祷是向神索取,献祭是给予神的礼物,那么虔诚则是关于祈求和给予的知识,苏格拉底将这看做一种交易,那么问题来了,神何求于人呢?如果将人对神的虔诚看做一种交易,那么这个问题是上帝创世神话出现之前的宗教普遍面临的一个尴尬.二人同意神只能从人的祈祷中获得”得荣耀,敬畏和感恩”,并以此为基础得出结论虔诚是给予神所视为珍贵者,苏格拉底发现这和前面讨论的为神所喜是同一个问题,因神所喜而为虔敬或因其虔敬而为神所喜,在没有其他进路和讨论资源引入的情况下,像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尴尬问题,到此,游叙弗伦与苏格拉底关于何为虔敬的讨论仍未得出任何结论,苏格拉底决意继续讨论,但游叙弗伦借故逃走了,因此对话并没有最终确定敬虔的定义。

然而,虽然本篇作品到最后都未能给出关于虔敬与不虔敬的问题的答案,但我们不应仅将关注点放在这里,因为本篇作品的真正价值并不在于此问题本身所讨论的结果,到在于讨论此问题所指示的用思、思考的角度以及立言的方法。

本篇此篇文章所用的思想方法主要为辩证法,通过此篇文章我们可以学习到如何从一个较大的问题中找到较小的问题,再由较小的问题找到更小的问题,就如此一层一层的剥开问题的面纱,以达到问题的核心。

而本篇通过对游叙弗伦在苏格拉底的追问下无法自圆其说的情况来告诉人们,仅有一两个事例是不足以成立界说的。

此外,本篇还暗含了作者柏拉图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在文中通过两人争论许久却仍无法得出何为敬神何为慢神,由此可以看出,敬神与慢神根本就是无法准确的判定的,而以慢神作为给苏格拉底定罪的罪名之一,甚至宣判苏格拉底死刑也是十分不合理的,也表达了柏拉图对其老师苏格拉底的同情与惋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