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文化在诸葛亮一生中的存在和影响

合集下载

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儒士和妖道形象

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儒士和妖道形象

《长江丛刊·理论研究》2017.11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儒士和妖道形象陈 慧【摘 要】《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既是蜀汉的忠义贤相,又常以道家形象示人,有神妙莫测的超凡妖术。

两种并行不悖的特征建构了诸葛亮的完美形象,也使其显得“多智而状妖”。

本文以小说文本为基础,辅之历史资料,力图从史传文学和民间文学不同的叙事需求把握这一艺术形象的特征和创作意图。

【关键词】三国演义 诸葛亮 儒家 道家 创作意图世人对诸葛亮的印象往往源于虚构文学《三国演义》,而非历史真实《三国志》。

小说中的诸葛亮是对蜀汉鞠躬尽瘁的贤相,展现了儒家的政治理念和人生价值观;而他“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以及拥有的高超预知能力和妖术,又极富道家意味。

如此呈现的诸葛亮是完美的,也毋宁说是虚伪的。

要理智把握人物形象,需了解史传文学和民间文学的不同叙事需要,区分历史人物和艺术形象及各自的出发点。

一、儒家对诸葛亮政治理念和人生价值观的影响《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近乎圣人的贤相,他身上更多展现的是儒家的政治理念和人生价值观。

一是忠义。

自先秦至两汉,儒家伦理纲常日臻完善,忠君孝亲观念浸润至各阶层人民。

诸葛亮是奉儒守官之家,加上本人贞亮忠节之性,忠君思想贯穿了他自27岁出山到54岁逝世的大半生。

他“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在曹军压境和刘备惨败的艰难局面下出山,博望坡之战奠定了军事威望,随后他出使江东、舌战群儒,促成孙刘联盟。

荆州之失、夷陵之败、刘备之死、南中之乱,也未动摇他对蜀汉的忠诚。

刘备白帝城托孤时对他说:“君才十倍曹丕……若子嗣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①,他从此便全力辅佐后主。

身为顾命大臣,他事必亲躬,以致于北伐战争中积劳成疾,病死军中,临死前还不忘推荐接替自己的人选并做好退军的安排。

“义”是紧承“忠”的,对蜀汉的忠是义的表现——忠于皇族后裔即恪守君臣大义,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也是义。

义还表现在顾全大多数人的利益,如南中之乱,“攻心为上”的策略保证了南中地区的长治久安。

与诸葛亮有关的历史典故

与诸葛亮有关的历史典故

与诸葛亮有关的历史典故1. 诸葛亮简介2. 诸葛亮与刘备的关系2.1 三顾茅庐2.2 星火燎原2.3 忠诚于刘备3. 诸葛亮才智与谋略3.1 鞠躬尽瘁3.2 草船借箭3.3 空城计3.4 罗织诸葛4. 诸葛亮的文化影响4.1 崇尚仁义道德4.2 学术造诣4.3 诸葛亮与道教5. 诸葛亮典故的传承与影响5.1 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5.2 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结论诸葛亮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之一,他与刘备共同建立了蜀汉王朝,为后世留下了许多令人敬仰的典故。

本文将从诸葛亮的简介、与刘备的关系、才智与谋略、文化影响以及典故的传承与影响等方面展开全面深入地探讨。

1. 诸葛亮简介诸葛亮,字孔明,是中国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他出生于公元181年,早年以儿时的聪明才智而被人们认知,随后成为诸葛氏家族的继承人。

他年轻时以勤奋好学、精通文官和武将才能而闻名于世。

2. 诸葛亮与刘备的关系2.1 三顾茅庐曹操统一北方后,刘备担心自己的安全,发动了对江南的远征。

在刘备远征期间,诸葛亮三次上山拜访刘备,并提出对刘备的忠告,劝他返回蜀地。

经过三次拜访,刘备终于认识到了诸葛亮的才华与忠诚,决定接纳他为自己的军师。

2.2 星火燎原自从加入刘备的队伍后,诸葛亮发挥了他的才智,采取了多种方法来扩大刘备的势力。

他提出的两个重要战略决策,即火烧博望坡和造木牛流马,使得刘备得以击败敌军并稳定势力。

2.3 忠诚于刘备诸葛亮一生忠诚于刘备,无论是在战争中还是在政务方面,他都坚定地支持刘备的领导。

他尽力为刘备提供智慧和建议,并倾尽全力为蜀汉王朝的建立而奋斗。

3. 诸葛亮才智与谋略3.1 鞠躬尽瘁诸葛亮的才智和谋略在许多典故中得到了体现,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信条。

这个典故表明了诸葛亮对事业的无私奉献和忠诚。

3.2 草船借箭在与曹军作战时,蜀军缺乏箭矢。

诸葛亮设计了一个计策,利用草船借箭,成功地向曹军借来了大量的箭矢,为蜀军提供了重要的战斗资源。

关于道教文化在诸葛亮一生中的存在和影响

关于道教文化在诸葛亮一生中的存在和影响

关于道教文化在诸葛亮一生中的存在和影响东汉末年至三是中国道教发展比较成熟的期,儒道互补,相互促进,共同推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进步。

葛亮是这一历史阶段内具有重大响的人物之一,他在《出师表》自述道:“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亮隐居南阳,潜悟静,躬耕学习与结交挚友相得益,其生活之悠然和处事之从一生得益非浅据《三国志·蜀书:亮字孔明,山東琅琊阳人,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诸葛早孤,东汉末年适逢天灾人祸道混乱,为个人生存之计遂投亲友辗转至中原,亲眼目睹汉代社会奸贼当道争战不休使普下的老百姓生活坎坷,流离所,深切地感受到了人世间的辛和悲凉。

建安三年,七岁的诸葛亮栖身南阳,耕陇亩,明代诗人坤写到:“壮年大隐乐耕,一卧南阳遂有庐。

”建安三年到建安十年正是权臣曹操擒吕布灭袁术,败袁绍和溃昭烈之际,中原各地战火纷飞,云密布,年轻的诸葛亮独具惠目南阳城西七里的卧龙找到了藏身之所,“中原无处兵戈,独自岗头抱膝歌,”漂动荡的生活暂时安定下来这样就有了十年的隐居生涯南阳躬耕食其力在诸葛亮人生路途中式一个常重要的阶段,对其人来说感受最深刻收益最丰富的莫过于一个“”字。

明代户部尚书问在其《读书叙记》里指出:“儒之学,能见得静字,惟孔明一。

”换言之,只有静字方能概括学之要旨。

静,即清,是道教文化中一个当特殊的概念,在道教的诸多世济世教义内对清静的解释有重要的意义,《道德经》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法自然。

”道法自即道性自然,天地人取法者自然而已,与无为和欲相互关联的清静正是以道法自然基础,它强调一切要顺自然而为不可以逆自然而动有损天地自直本性,让人少一浮躁不安,多一分质朴正,个人的生命和神得到升华。

故老言:“致虚极,守静,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归其根。

归根曰,静曰复命(《道德经》第十章)。

”清静为天下正,作道教最早的典籍《太平经》对的作用给出了明确定义:“求道之法,静基先。

心神已明,道为一。

开蒙洞白,类如耋日不学其道,若处暗室而迷方也。

诸葛亮禳星续命的方法,源自于道教法术

诸葛亮禳星续命的方法,源自于道教法术

诸葛亮禳星续命的方法,源自于道教法术《三国演义》中最令人扼腕叹息的段落,便是诸葛亮禳星续命失败,陨命五丈原。

话说诸葛亮夜观星相,发现“三台星中,客星倍明,主星幽隐,相辅列曜,其光昏暗”自觉命不久矣,感觉十分慌张。

姜维在一旁,劝诸葛亮用祈禳之法挽回。

诸葛亮听从了姜维的建议,安排甲士四十九人,各执皂旗,穿皂衣,环绕帐外;自己则于帐中祈禳北斗。

诸葛亮说,“若七日内主灯不灭,吾寿可增一纪;如灯灭,吾必死矣。

”可惜到了第六天的时候,魏延擅自闯入账内,主灯被风吹灭。

诸葛亮随即薨逝。

仅仅差了一天时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鲁迅先生曾说,诸葛多智而状妖。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简直是妖怪般的存在。

所以在戏曲舞台上,诸葛亮都是穿八卦道袍上场,一幅道士模样。

古代有智谋的军师型天才人物,大多受到道家和道教的影响。

诸葛禳星续命,用的便是道教法术--礼北斗法。

在古代中国,北斗信仰早已有之。

《搜神记》中便记载的“南斗注生,北斗注死”的故事。

话说术士管辂遇到一名十九岁的少年赵颜,断定他三日之内必死。

在赵颜的父亲哀垦之下,管辂教给了赵颜解救之法。

按照管辂的教导,赵颜的寿命果然被北斗星君由十九岁改成九十九岁。

诸葛亮没有赵颜那样的运气,但礼拜北斗求得续命的原理是一致的。

道教崇拜北斗,称“七星之名,并是人年命所属,恒思诵之,以求福也。

”道经《度人经》说,“东斗主算,西斗记名,北斗落死,南斗上生,中斗大魁,总监众灵。

”道士修行本是逆天改命的事情。

人身之道,顺地之用事,顺行则死;用天之道,逆行则生。

而北斗既然注定人的生死祝福,所以礼斗之法在道教中算比较重要的法术。

北斗七星的每一颗星在道教都有独特的名字,分别是贪狼、巨门、禄存、文曲、廉贞、武曲、破军。

道教中,北斗为北方至圣,“七元至圣,主张造化,号令乾坤。

虽九府四司,咸由宣纳;而三官五帝,悉在统领。

”因此礼斗之法具有特殊的效用。

具体,贪狼星君有延生的功能;巨门星君有度厄的功能;禄存真君有保命的功能;文曲星君有益算的功能;廉贞星君有消灾的功能;武曲星君有散祸的功能;破军真君则有扶衰的功能。

诸葛亮临死前为什么要在嘴里含七粒米 又有什么作用呢

诸葛亮临死前为什么要在嘴里含七粒米 又有什么作用呢

诸葛亮临死前为什么要在嘴里含七粒米又有什么作
用呢
本文导读:
后来诸葛亮命人在他死后,往他的嘴里放七粒米,那么,为什么要在嘴里含七粒米呢?又有什么作用呢?首先,这个说法源于《三国演义》的第114回,诸葛亮深知自己病重,已回天乏术,但临终前为了让蜀军全身而退,便出此对策。

命杨义在自己死后不要立刻发丧,做一个大龛,再把自己的尸体放进去,呈左立状态,再含七粒米,并且脚下点亮一盏灯,军中必须萧然无声,而这么做的目的,按照他的说法就是,使得灵魂不离躯体,将星不会陨落,虽死如睡就像活着一样,依然可以镇守军中。

口中含米是代表着自己尚可吃饭,脚下点明灯代表着自己在思考军务。

自己死后,天上将星必定降落,为了让司马懿不敢来,诸葛亮必须装出来自己尚在人间的假象,其次,在道教文化中,一直以来秉持这样一个观念,是有灵魂的,而且人死后他的灵魂不会马上离开身体。

而诸葛亮生前是信奉道教的灵魂之说的,到家文化的理念是:北斗是由七颗星组成,其实生与死的象征,由此使得数字七成了一个神秘的数字,这也不难理解为何会放“七”粒米了。

如此看来,诸葛亮之所以会这么做,是为了给司马懿一个错觉。

道教文化的映射:《三国演义》中的道教元素分析

道教文化的映射:《三国演义》中的道教元素分析
无畏,敢于担当。
曹操:虽不信道教,但受道教思想影响,善于权谋,用人唯才。
诸葛亮:道教智慧的代表,以道教思想为指导,制定战略和决策。
关羽:受道教义影响,忠诚守信,义薄云天。
道教文化对作品主题和价值观念的塑造
道教思想对《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性格的影响。
推动情节发展:道教信仰和观念在小说中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影响了人物的行为和命运。
塑造人物形象:道教元素在塑造《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突出了人物的个性和特点。
道教思想对作品审美观念的影响
强调超脱与自由的审美境界
强调神秘与奇幻的审美风格
强调自然与和谐的审美追求
强调道德与人格的审美标准
人物形象的象征意义:道教元素在人物形象上有所体现,传递出道教文化的内涵。
人物道德观念的体现:道教提倡道德伦理,影响了小说中人物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道教文化对《三国演义》艺术表现的影响

道教元素在作品中的艺术表现手法
象征和隐喻:道教元素在《三国演义》中常被用作象征和隐喻,以传达更深层次的意义。
描绘神秘氛围:道教元素的使用为《三国演义》中的情节和人物增添了神秘感和奇幻色彩。
道教理念对《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性格的影响
道教理念对人物命运和结局的影响
道教理念在人物关系中的体现
道教理念对人物互动和决策的影响
道教文化对人物形象塑造的影响和意义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人物命运的安排:道教认为命运由天注定,影响小说中人物的命运走向。
人物性格的塑造:道教思想强调顺应自然、淡泊名利,对人物性格产生深远影响。
周瑜:道教思想中的美男子,精通音律,才华横溢,但最终因争强好胜而英年早逝。

浅析道家思想对诸葛亮人生观的影响

浅析道家思想对诸葛亮人生观的影响

浅析道家思想对诸葛亮人生观的影响摘要:道家思想作为一种独特的哲学思维和处事准则,在千百年来对社会和人性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在道家思想中,居于核心地位的就是人生哲学。

诸葛亮作为一名受中国传统文化熏染的士人和学者,其人生观更是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

道家思想中的人生哲学,可以总结为八个字:重我轻物,自然超脱。

在道家思想的影响下,诸葛亮拥有各种高贵的品质,选择了一个与众不同的人生。

在做人上,他忘我无私,节俭严谨;在治国上他顺时而动,追求人人平等;在理想追求上,他渴望功成身退,追求超然物外的人生境界。

正是由于道家思想的影响,才使诸葛亮出仕而不热衷于功名,处于乱世却能保持恬淡的心态,身居高位仍能坚守自我。

最终成就了一个不凡的人生,并留给后人更深刻的思考和更值得探究的人生哲学。

关键词:道家思想;诸葛亮;人生观道家思想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作为一种独特的哲学思维和处事准则,在千百年来对社会和人性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其主要代表人物老子和庄子对人生和人性都有着漫长的思索和深入的探究。

而在道家思想中,居于核心地位的就是人生哲学。

诸葛亮作为一名受中国传统文化熏染的士人和学者,其人生观更是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

历代学者对诸葛亮思想和人生观的研究都侧重于儒家和法家的研究,而忽略了道家。

这必然使我们在对诸葛亮的研究中产生偏差。

山东理工大学教授赵缊先生在《诸葛亮道家思想剖析》中,首先以《诸葛亮忠武侯文集》为依据,从战略思想和兵家思想方面入手,深入剖析了道家思想对诸葛亮的影响。

著名学者赵清文在《诸葛亮的慧民思想》中也认为诸葛亮的一系列治国措施是为了达到一个“安其居,乐其业,至老死不相攻伐”的道家理论中的理想社会。

在道家思想对诸葛亮的诸多影响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对其人生观的影响。

道家思想中的人生哲学,可以总结为八个字,那就是:重我轻物,自然超脱。

重我即注重个人修为,关注个人感受。

在老子和庄子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关于自我情感的描述,如老子“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道家思想对于诸葛亮人生观产生的作用

道家思想对于诸葛亮人生观产生的作用
中国民族博 览 C h i n e s e n a t i o n a l E x p o
道 家思 想 对 于诸 葛 冗/ \ 生 观 产 生 的 作 用
郭红 艳
( 南 阳市 博 物 馆 ,河南 南 阳 4 7 3 0 0 0)


【 摘要 】诸 葛亮是人 们所熟知 的人 物,其在 《 三国演义 》中形象突 出,且 受到大家 的敬仰。诸葛
无 形 ,大 巧 若 拙 ,是 一 种 心 态 文 明 的 体 现 。且 诸 葛 亮 认 为 礼 节 的 作 用 在 于 和 谐 族 群 关 系 , 和 睦 亲 友 感 情 ,因 此 ,诸 葛 亮 认 为 重 视 礼 节 在 人 们 的 生 活 中 十 分 重 要 。在 诸 葛 亮 的 《 与 兄 言 子 乔 书 》中 提 到 :在 军 需 运 输 的 途 中 ,就 算 是诸 葛 乔 也 应 该与士兵 共荣辱 ( “ 乔 本 当还 成 都 ,今 诸 将 子 弟 皆得 传 运 , 思 惟 宜 同 荣 辱 。 ), 由此 可 见 ,诸 葛 亮 倡 导 的恭 敬 已经 将 人 的 自我 修 养 上 升 到 了 社 会 道 德 的 层 面 上 ,利用 同荣 辱 、共 生 死 的理 念 来 促 进 军 队 、社 会 的 和谐 ,进 而 再 利 用 社 会 和 谐 影
为 不 贪 求 名 利 ,并 以 宁 静 节 俭 的 生 活 方 式 ,是 实 现 远 大 理 想
响到个人的身心思想。 针 对 净 心 。诸 葛 亮 认 为 保 持 一 颗 纯 净 的 赤 子 之 心 ,是 打 造 心 态 文 明 的基 本 条 件 ,而 诸 葛 亮 为 了报 答 三 顾 之 恩 ,终 其

淡 淡 泊 无 以 明 志 ,非 宁 静 无 以 致 远 )。 由 此 可 见 ,诸 葛 亮 认

《三国演义》中的“道术”都有什么表现,真的有用吗?

《三国演义》中的“道术”都有什么表现,真的有用吗?

《三国演义》中的“道术”都有什么表现,真的有用吗?历史上自然没有什么道术、法术的,但是在《三国演义》中是的确有道术的,不提开篇灵帝梦见的大蛇以及各种不祥征兆,明确使用道术的记载也是比较多的。

真仙--南华老仙黄巾起义就夹杂这道术的影子,实际历史上黄巾起义是一场以道教为名的农民起义,符水治病不过是一些草药和心理安慰罢了,但在《三国演义》中则描述黄巾军的首领张角,原本只是一名落第秀才(实际上到隋唐才有科举)进山采药,遇到了南华老仙,南华老仙赠送张角《太平要术》天地人三部,这也是后来张角起义之后,和两个弟弟自号天公、地公、人公的由来。

南华老仙交代张角要利用好道术,宣扬道术,普度众生,实际上道术虽能治病,却难以治国,因此张角在传道救人的同时,逐渐发现大汉是真的气数将近了,要想黎明百姓真正的能活在太平的国度里,只有“苍天已死,黄天当立”了。

张角凭借符水救人而不断传道,还教了很多道术给两个弟弟和弟子,《三国演义》中黄巾军利用的道术大致有符水治病、撒豆成兵、培养黄巾力士、飞沙走石等等,威力还是非常强的,张角起义之后和朝廷作战也数次利用道术获得胜利。

因此前期黄巾军一度打败了朱儁、卢植、董卓等人,但张角的道术是可以被破解的,黑狗血之类的污秽之物就可以破解。

不过张角的能力和声望还是非常强的,可惜利用道术作战是有违天道的,张角因此早早病死,张角一死黄巾军就成了汉末群雄们的盘中餐了。

张角只是接受了南华老仙的书就已经这么强大,可想而知南华老仙是有多么强大,虽然左慈、于吉和南华被并称为汉末三仙,但实际上只有南华老仙是真正意义上的仙人了。

半仙-左慈左慈应该就是除了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真仙--南华老仙之外,道术最强大的道士了。

于吉在孙策的地盘上传道,被孙策认为是和张角的黄巾军一样邪门歪道,因此于吉被孙策给杀了,而同样来抚孙策虎须的左慈却毫发无伤。

孙策有一次想从背后杀掉左慈,左慈就慢慢走在前面,孙策却怎么也追不上,孙策见此不敢再起杀心。

武侯诸葛亮诞辰,道教尊为天枢上相真君

武侯诸葛亮诞辰,道教尊为天枢上相真君

武侯诸葛亮诞辰,道教尊为天枢上相真君诸葛仙师,字孔明,号卧龙,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羽化后追谥忠武侯,道教尊为天枢上相真君。

七月二十三为诸葛武侯仙师的圣诞。

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1、政治家:可以说他是治理国家的优秀人才,其才能可以与管仲、萧何相媲美。

诸葛亮作为蜀汉的丞相,安抚百姓、遵守礼制、约束官员、慎用权利,对人开诚布公、胸怀坦诚。

为国尽忠效力的即使是自己的仇人也加以赏赐,玩忽职守犯法的就算是他的亲信也给予处罚,只要诚心认罪伏法就是再重的罪也给予宽大处理,巧言令色逃避责任就是再轻的过错也要从严治理,再小的善良和功劳都给予褒奖,再小过错都予以处罚。

2、经济学家:诸葛亮在汉中休士劝农期间,利用了汉中的经济条件,因地制宜地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生产的得力措施,使北伐军资基本上就地得到了解决,经诸葛亮“踵迹增筑”的“山河堰”等水利工程至今还是汉中地区灌溉面积最大的水利工程。

3、军事家:司马懿在诸葛亮死后,看到诸葛亮的营垒,称赞其为“天下奇才”。

诸葛亮亦作诸多军事著述,如《南征》,《北伐》,《北出》等,对中国军事界有一定的贡献。

4、书法家:诸葛亮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书法艺术趋向成熟的时代。

诸葛亮喜爱书法,在青少年时代就进行过刻苦的训练,能写多种字体,篆书、八分、草书都写得很出色。

诸葛亮在政务和军事活动中,也常有练习书法。

《常德府志》记载:“卧龙墨池在沅江县西三十里卧龙寺内。

俗传汉诸葛武侯涤墨于此寺,因名。

”诸葛亮在常德一带活动的时间,是在赤壁大战之后,战事十分紧张频繁,他却不忘练习书法。

5、画家:东晋史学家常璩的《华阳国志》记载:“南中,其俗征巫鬼,好诅盟,投石结草,官常以诅盟要之。

诸葛亮乃为夷作图谱,先画天地日月君长城府,次画神龙,龙生夷及牛马驼羊。

后画部主吏,乘马幡盖,巡行安恤。

又画夷牵牛负酒赍金宝诣之之象,以赐夷,夷甚重之。

”从以上记载可以看出,诸葛亮的确具有非凡的绘画才能。

诸葛亮的国学知识研究报告

诸葛亮的国学知识研究报告

诸葛亮的国学知识研究报告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被尊为"千古奇才"和"军神"。

他的国学知识研究报告将涵盖以下几个方面:1. 诸葛亮的家世与学问:诸葛亮出身于一个学问世家,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著名的学者。

从小他就积极研习儒家经典,尤其是《尚书》、《春秋》和《论语》等经典著作。

另外,诸葛亮还广泛涉猎兵法、天文历法、地理知识等,他对于各种学问都有一定的了解和修养。

2. 诸葛亮的思想与理念:诸葛亮的思想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他强调仁爱之道,主张治国必须以仁德来统治,以道德教化人民。

同时,他也注重实际应用,提倡以"奇计"和"反间"等手段谋取胜利,但他的目的仍然是为了实现国家的安危和民众的幸福。

3. 诸葛亮对于国家治理的贡献:诸葛亮在刘备的倚重下积极参与国家的治理,他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政策和建议。

他主张实行农业兴国政策,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和壮大农村经济,同时也重视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的发展。

此外,他还提倡节约用人、任人唯贤,重视选拔和培养人才,为国家的发展和长治久安做出了巨大贡献。

4. 诸葛亮的兵法思想和战略布局:诸葛亮被誉为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集大成者之一,他提出的"兵法"对于后世的军事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主张以正道为依托,以巧妙的计策和灵活的布局来战胜敌人,强调战略的长远考虑和全局观念。

他运用了许多著名的兵法策略,如"空城计"、 "以逸待劳"、"借刀杀人"等,成功地应对了敌人的进攻,赢得了许多决定性的战役。

通过对诸葛亮的国学知识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他的思想和贡献,从而更好地学习和借鉴他的治国之道和军事谋划。

这不仅对于广大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意义,也对于今天的社会治理和军事战略都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三国演义中的道家思想与智慧人生

三国演义中的道家思想与智慧人生

三国演义中的道家思想与智慧人生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它不仅描绘了三国时期的历史风云,更融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其中,道家思想在小说中得到了广泛的体现,展现了智慧人生的重要价值观。

首先,三国演义中的道家思想体现在对人性的理解上。

道家认为人性本善,但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容易受到诱惑和腐化。

小说中的曹操、刘备、孙权等人物形象鲜明,他们的行为和决策也正是基于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曹操虽然野心勃勃,但他也有着追求统一天下的理想,对待人民也有一定的仁爱之心。

刘备则以仁义为本,注重人伦关系,以身作则,得到了众多忠义之士的拥戴。

孙权注重儒家思想,重视礼仪和人伦道德,与诸葛亮、周瑜等人形成了互补的关系。

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体现了道家思想中关于人性的理解。

其次,三国演义中的智慧人生也体现了道家思想的精髓。

道家强调顺应自然,追求无为而治。

小说中的诸葛亮是一个典型的智者,他以智慧和智谋帮助刘备建立了蜀国,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诸葛亮的治国理念强调以德治国,注重人民的生活和福祉,以及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他提出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思想,强调了顺应自然、避免冲突的智慧。

他的智慧人生观也体现在他对自己身体状况的掌控上,他深知自己的寿命有限,因此采取了“卧薪尝胆”的策略,将自己的智慧传承给刘备,为蜀国的未来铺平了道路。

诸葛亮的智慧人生,反映了道家思想中的无为而治、顺应自然的智慧。

此外,三国演义中的道家思想还体现在对权力和欲望的思考上。

道家认为权力和欲望是人性的弱点,容易让人迷失自我。

小说中的曹操、刘备、孙权等人物都面临着权力的考验和欲望的诱惑。

曹操虽然有着统一天下的理想,但他的权力欲望使他不择手段,最终导致了自己的失败。

刘备和孙权则相对谨慎,他们对权力的追求并没有让他们迷失自我,而是以德服人,得到了人民的拥护。

小说中的这些人物形象,体现了道家思想中对权力和欲望的思考。

综上所述,三国演义中的道家思想贯穿于整个小说,体现了对人性的理解、智慧人生的追求以及对权力和欲望的思考。

诸葛亮与道教结缘,正得力于他曾学道武当山?

诸葛亮与道教结缘,正得力于他曾学道武当山?

诸葛亮与道教结缘,正得力于他曾学道武当山?“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杜甫的诗歌道出了一代名相诸葛亮殚精竭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

本人小时候就在襄樊读书,成人后又驾车带着儿子去襄阳隆中瞻仰诸葛亮留下的历史遗迹。

对诸葛亮可谓耳熟能详。

在史家笔下、文艺作品中,诸葛亮总是“身披鹤氅,羽扇纶巾”,“上知天文,下晓地理”,一派道家神仙风范,让后辈好生羡慕。

读了《三国演义》、《三国志》和道教史后,得知这种形象的形成,是有其客观依据的。

诸葛亮与道教结缘,正得力于他曾学道武当山。

毕竟,诸葛亮躬耕垅亩地隆中离武当山只有4个小时的距离嘛。

何况,武当山自先秦以后直到汉朝一直都是战乱避祸,隐居修行的胜地呢。

武当山自古以来就是隐居修行的胜地(资料图)一、诸葛亮学道武当山的有关文献记载据《仙鉴》记载:“司马徽谓曰:‘以君才,当访明师,益加学问。

汝南灵山酆公玖熟谙韬略,余尝过而请教,如蠡测海,盍往求之!’引亮至山,拜玖为师。

居期年,不教,奉事惟谨。

玖知其虔,始出《三才秘笈》、《兵法陈图》《孤虚相旺》诸书,令揣摩研究。

百日,玖略审所学皆能致其奥妙,谓曰:‘……南郡武当山上有七十二峰,三十六岩,二十四涧,峰最高者曰天柱、紫霄。

二峰间有异人,曰北极教主。

有琅书、金简、玉册、灵符,皆六甲秘文,五行道法。

吾子仅习兵阵,不喻神通,终为左道所困’。

逐引至武当山拜见,惟今担柴汲水,采黄精度日。

居既久,方授以道术,遣下山行世。

至灵山,公已北回复命。

复寻教主亦不在。

峰头风雷声轰轰,如知万人语,始怡神人指点,自负不凡。

司马徽见之,改容曰:‘真第一流也。

’”诸葛亮(资料图)意思是说,当时的人才鉴赏家司马徽对诸葛亮说:“你的才气很好,应该拜有学问的人为老师,加深学问。

汝南灵山酆公玖熟悉韬略,我曾经向他请教过,他的学问就像大海一样,看不到边际,何不向他请教呢?”于是司马徽陪着他去拜访酆玖,呆了几年,任何东西都不教他,诸葛亮服务酆玖更加谨慎勤勉。

道学哲理小故事——诸葛亮拜师与修道(西安正一堂)

道学哲理小故事——诸葛亮拜师与修道(西安正一堂)

道学哲理小故事——诸葛亮拜师与修道(西安正一堂)道学哲理小故事——诸葛亮拜师与修道(西安正一堂清虚子)诸葛亮八、九岁时,还不会说话,家里又穷,爹爹就让他在附近的山上放羊。

这山上有个道观,里边住着个白发老道人。

老道人每天都走出观门闲转,见了诸葛亮便逗他玩,比比划划的问这问那。

诸葛亮总是乐呵呵的用手势一一回答。

老道人见诸葛亮聪明可爱,便给他治病,很快就把诸葛亮不会说话的病治好了。

诸葛亮会说话了,非常高兴,跑到道观向老道人拜谢。

老道人说:“回家对你爹娘说,我要收你当徒弟,教你记忆识字,学天文地理和阴阳八卦用兵的方法。

你爹娘同意,就天天来学,不可一天旷课!”从此,诸葛亮就拜这位老道人为师,风雨无阻,天天上山求教。

他聪明好学,专心致志,读书过目不忘,听讲一遍就记住了。

老道人对他更加喜爱了。

转眼七、八年过去了。

有一天,诸葛亮下山经过半山腰的一个废弃的“庵”时,突然狂风大作,铺天盖地的下起雨来。

诸葛亮忙到庵内避雨。

这时,一个从未见过的女子把他迎进屋里。

只见这女子长的细眉大眼,仙姿娇娆,犹如仙女下凡。

他不由动了心,临走,那女子把诸葛亮送出门,笑着说:“今天我们算认识了,往后上山下山渴了累了就过来歇息用茶。

”诸葛亮从“庵”中出来时,觉的有一丝奇怪,怎么以前从来没见过这地方有人住呢?!打这以后,诸葛亮每每到庵中来,那女子不仅殷勤接待,还盛情挽留,做好吃的饭菜。

吃过饭他们不是说笑,就是下棋逗趣。

与道观相比,这里真是另一个天地。

诸葛亮开始迷迷糊糊起来。

诸葛亮思想出了岔,对学习厌倦了起来,师父讲的他这个耳朵进去,从那个耳朵出来,印不到脑子上;书上写的,看一遍不知道说的啥,再看一遍还是记不住。

老道人看出了问题,把诸葛亮叫到跟前,长叹一声说:“毁树容易栽树难哪!我白下了这些年的功夫!”诸葛亮听出来师父的话里有话,就低着头说:“师父!我不会辜负您的一片苦心的!”“这话现在我却不信。

”老道人望着诸葛亮说:“我看你是个聪明的孩子,想教你成才,才治好你的哑病,收下你当徒弟。

诸葛亮与道教的关系

诸葛亮与道教的关系

诸葛亮与道教的关系*导读: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公元181-234年),山东省沂南县人。

据史书记载,诸葛亮少年时父母双亡,一直随叔父生活。

其聪颖……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公元181-234年),山东省沂南县人。

据史书记载,诸葛亮少年时父母双亡,一直随叔父生活。

其聪颖好学,博学群书,精通道法,说他能上知天文,下晓地理,中知人和,精于奇门遁甲,有呼风唤雨之术。

关于诸葛亮与道教的关系,从正史的角度阐述的不多。

但有关他的学术及宗教内容、思想特征,在历史上记述流传的并不少。

如草船借箭说诸葛亮在鲁肃的陪同下,用二十只船从曹操借走十万支箭。

鲁肃问道:先生真神也,何以知今日如此大雾?其回答说道:为将者,不通天文,不晓地理,不知奇门,不识阴阳,不看阵图,不研兵法,是庸才也,亮于三日前已经算到今日有大雾,因此敢任三日之限。

借东风,说诸葛亮与周瑜,决定用火攻曹营,遂于十一月二十日甲子吉辰,沐浴斋戒,身披法衣,跣足披发,上到坛上开始作法祭风。

其脚踏罡星,舞动宝剑以请神招将,口中默诵宝章咒语以达圣。

不时,果有东南风大起,遂有赤壁之战,火烧连营而使曹操大败的残局。

孔明秋夜祭北斗说诸葛亮病重,自知天命将终,其在众将的一致请求下,答应为自己祈寿。

遂在军营中设灯七盏(道教以南斗六星注生;北斗七星注死。

此意义为向主管命籍的星宿神祈寿。

此也为道教的科仪之一),并说如七日内此灯不灭,我命可延。

后大将魏延慌忙入帐时,引风而入,将一灯吹灭,姜维大怒,欲杀魏延,后被诸葛亮阻止,并说:此乃天意也。

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到功成名就时,依旧每日粗茶淡饭,不求奢华对君国鞠躬尽瘁,对将士则疼爱有加,从不居功自傲,反而勤俭为国,以身作则。

公元234年8月,诸葛亮病逝于北伐途中,此前曾留下遗嘱:我死后,葬于汉中定军山,就在山坡中挖一坟,坟坑可以装下棺椁即可,穿平常衣物,不随葬器物。

这充分体现了道教所主张的敬天爱民、见素抱朴的思想和超脱、豁达的精神和境界。

三国时期的道家学派与思想传承

三国时期的道家学派与思想传承

三国时期的道家学派与思想传承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不仅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而且也是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道家学派成为了重要的思想流派之一,对于中国的文化发展和思想传承有着深远的影响。

道家学派是指古代中国哲学中的一种流派,其主要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庄子等。

道家学派强调返璞归真的思想,认为人类可以通过追求天道和道德的规范来达到自我完善和超越自我。

这种思想和传统的儒家思想有很大的差别,但是在三国时期,道家学派却成为了一些人士思想的重要来源。

在三国时期,东汉末年的乱世和社会动荡给人们带来了很多的不安和困惑,这也引发了对道家学说的兴趣。

在这个时期,道家学派的思想传承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和发展。

许多著名的人物都受到了道家学派的影响,例如蜀汉的诸葛亮、曹魏的司马懿等。

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思想家,他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杰出代表之一。

在诸葛亮的思想中,道家学派的思想成分非常明显。

诸葛亮认为,治理国家的关键是要遵循天道,追求道德的完美和自我超越,这与道家学派的思想相符。

在他的《出师表》中,诸葛亮写道:“臣以言下之,皆因陛下之明圣;若明圣之德行,而后人之自侔者何必臣等之言也。

”这里的“明圣”就是指遵循天道和道德的完美,而这正是道家学派所强调的。

诸葛亮的思想和政治实践中所体现出来的道家学派的思想,为中国文化和传统思想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曹魏时期,司马懿也是受到道家学派思想影响的重要人物之一。

司马懿认为,追求自我完善和超越是每个人都应该追求的目标。

他将自己理解为善良、诚实和恭敬的人,这也是道家学派强调的道德规范。

在《三国演义》中,司马懿也曾经说过:“有味道而后能知滋味,有良心而后能体天下之心。

”这种追求自我的思想和超越理念也正是道家学派所主张的,这表明在三国时期,道家学派的思想对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贡献非常重要。

总而言之,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道家学派在这个时期成为了思想传承的一个重要来源。

诸葛亮的儒家伦理思想和道家伦理思想

诸葛亮的儒家伦理思想和道家伦理思想

一、诸葛亮的儒家伦理思想1. 儒家入世伦理观诸葛亮在 ?后出师表?提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名言,这正是汲取了儒家道德哲学的精髓。

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以仁作为实践最高范畴,?论语。

泰伯章?中提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把这段话上升到高于寻常价值的意义,也就是说,应不懈地开显自己的大生命,探寻内圣外王的至高精神境界。

诸葛亮本一介布衣,如假设一味顺应所谓的天命:“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也就不会青史留名,为后人称颂了。

2. 儒家忠义伦理观所谓忠,首先就是要忠于公。

忠公就是忠君,也就是忠于国家的事业,忠于他人的事业。

诸葛亮在隆中对之后选择了刘备这个明主,为国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始终没有改变,他把自己的事业融入于复兴汉室的事业当中,其一生以此为准绳,兢兢业业,事必躬亲,做到了“发愤忘食,乐已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或许有些学者批驳诸葛亮愚忠,诸葛亮尽管尽心辅佐刘禅,但对于北伐前刘禅与宦官们的劝阻充耳不闻,且苦口婆心劝诫后主,这也是尽忠之道,绝非愚忠。

在孟子的君臣观念中指出:为臣对于君主的态度不能以迎合为上,臣事君应以道义为根底。

他反对对君主唯命是从的愚顺、愚忠,认为君有大过那么谏,反复之而不听,那么易位。

认为臣下对于君主的错误不加纠正、一味阿谀奉承是长君之恶其罪小,逢君之恶其罪大.诸葛亮不仅在当时严厉打击刘禅身边的佞臣,且屡次向刘后主进谏,刘后主也视诸葛亮为“相父〞,只是刘禅的个人德性与天资缺乏,并不能说诸葛亮一味任凭其胡作非为。

3. “修身为本〞的儒家道德修养诸葛亮的 ?诫子书?是千古流芳的家训,共有两那么,一那么是告诫儿子不要沉湎于酒,另一那么抄录如下:“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那么不能砺精,险躁那么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淡泊致学符合孔子修身思想中的〞好学“近思〞,只要好学,近思才可以培养“仁、智、信、直、勇〞的品德,已有卧龙之誉的诸葛亮,东投孙权或北投曹操,都会贵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教文化在诸葛亮一生中的存在和影响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的优秀政治人物,综观其一生所为可以清晰地看出道家文化中的精华如清静悠闲、淡泊名利、尚功、忠孝及济世利人等对生逢乱世不苟同、躬耕南阳乐从容的诸葛先生为报汉昭烈皇帝三顾之恩,延续汉鼎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亮亦因此成为历代统治阶级与平民百姓推崇敬仰的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关键词:道教;清静;尚功;忠孝;节俭
东汉末年至三国是中国道教发展比较成熟的时期,儒道互补,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进步。

诸葛亮是这一历史阶段内具有重大影响的人物之一,他在《出师表》中自述道:“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亮隐居南阳,潜心悟静,躬耕学习与结交挚友相得益彰,其生活之悠然和处事之从容一生得益非浅
据《三国志·蜀书》:亮字孔明,山東琅琊阳都人,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

诸葛早孤,东汉末年适逢天灾人祸世道混乱,为个人生存之计遂投亲靠友辗转至中原,亲眼目睹了汉代社会奸贼当道争战不休使普天下的老百姓生活坎坷,流离失所,深切地感受到了人世间的辛酸和悲凉。

建安三年,十七岁的诸葛亮栖身南阳,躬耕陇亩,明代诗人赵坤写到:“壮年大隐乐耕锄,一卧南阳遂有庐。

”自建安三年到建安十二年正是权臣曹操擒吕布,灭袁术,败袁绍和击溃昭烈之际,中原各地战火纷飞,阴云密布,年轻的诸葛亮独具惠目在南阳城西七里的卧龙岗找到了藏身之所,“中原无处不兵戈,独自岗头抱膝歌,”漂泊动荡的生活暂时安定了下来这样就有了十年的隐居生涯。

南阳躬耕自食其力在诸葛亮人生路途中式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对其本人来说感受最深刻和收益最丰富的莫过于一个“静”字。

明代户部尚书徐问在其《读书叙记》里指出:“汉儒之学,能见得静字,惟孔明一人。

”换言之,只有静字方能概括侯学之要旨。

静,即清静,是道教文化中一个相当特殊的概念,在道教的诸多入世济世教义内对清静的解释具有重要的意义,《道德经》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即道性自然,天地人所取法者自然而已,与无为和寡欲相互关联的清静正是以道法自然为基础,它强调一切要顺自然而为,不可以逆自然而动有损天地自然直本性,让人少一些浮躁不安,多一分质朴公正,个人的生命和精神得到升华。

故老子言:“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夫物芸芸,各归其根。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道德经》第十六章)。

”清静为天下正,作为道教最早的典籍《太平经》对静的作用给出了明确的定义:“求道之法,静为基先。

心神已明,与道为一。

开蒙洞白,类如耋日。

不学其道,若处暗室而迷方也。

”①欲学其道,必先参静,《清静经》亦云: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由此可见虚静自然是老子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原则,识得静者方与“道”有缘。

诸葛先生对“静”的感知获益颇多,一方面躬耕南阳卧龙岗,以出世的心态入世,安于现状做一个地道的农夫,其乐无穷。

清代诗人杜漺写道:“小童拥彗门前扫,午阴欲转觉来迟。

山蜂游采山花蕊,采罢翥翥隔窗紙1。

……山光缭绕庐前树,抱膝时为梁父吟。

”绿树山光,小童野蜂,这就是一副美丽的人物风光自然画,生活在山清水秀的南阳卧龙岗上抬头观星空,俯首乐耕锄,这是诸葛先生一生中值得仔细品味和最为留恋的美好时光。

另一方面,清静使诸葛亮抛却世间杂念有了更多的时间苦读圣贤书,他在《出师表》中自述:“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亮之言符合道教《清静经》内“人好静而欲牵之,遣其欲而心自静”之说,明万历四十二年时任南阳知府的史东昌在《诸葛忠武侯卧龙岗碑文》中亦言:“彼时耕南阳,吟梁父,高卧龙岗,堂中春睡,窗外日迟,夫岂有一毫求闻达之心哉?”②清代诗人沈受宏也有同感“诸葛布衣时,躬耕南阳田,……,纵无君王顾,畎亩亦陶然”,由布衣清静和行事从容造就的平常心已足慰平生。

十年躬耕不止,十载静学不辍,诸葛先生后来在《诫子书》里特别指出:“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太平经》曾强调“唯有志之人,心不迷乱”,亮文中“澹泊明志,宁静致远”则成为后来历代文人志士推崇敬颂德千古名句。

诸葛先生依据自己对道家思维方式的独到见解,灵活自由地运用道家文化中的天,地,人一体观、阴阳论和齐同慈爱等文化精髓治军理国,为造福一方黎民百姓而努力。

建立功勋,造福人民是道家文化里一个比较重要的部分,陈鼓应先生曾言:“尚功”思想乃为道家学说的一大特点(庄子除外),自老子、范蠡、《黄帝四经》至稷下道家皆然。

③亮“以奇用兵,以正治国,”成绩斐然。

高居相位的诸葛亮有功不傲,以老子“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公心”之言为准则,虚心纳谏,诚以待人,公正合理地处理军国大事。

老子虽然重视有功,但又一再强调功成而不居,亮之所为正是对老子“功成不居”主张的一种行之有效的诠释。

《三国志·诸葛亮传》载:“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倾,子弟衣食,自有余饶。

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

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

”及卒,如其所言。

诸葛亮一生能淡泊名利,使自己的生命上升到合道之境地,利于身心与自然的和谐畅通,在后人的心目中诸葛先生早已不是一位普通的名人,而是一尊受儒道众生朝拜和万民敬仰的灵神。

注释:
①王明《太平经合校》下册,p735-736,中华书局,1960年2月第一版。

②该石碑现藏于河南南阳市武侯祠院内。

③陈鼓应《帛书和书》,p179,《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8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