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1)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教案+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教案+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重点难点】重点:第一个五年计划、三大改造、大跃进及人民公社难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屡遭挫折的原因和教训【教学过程】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国民经济的恢复(1)新中国成立时,面临的经济形势十分严峻A、表现:国民经济全面崩溃:工业技术水平低下,农业生产落后,物资紧缺,物价飞涨,市场混乱,人民生活痛苦不堪。

B、成因:第一,是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

第二,是国民党反动派的疯狂搜刮。

第三,由于多年战争的破坏。

(2)国民经济的恢复:A、措施:回顾初中所学知识如银元之战,米棉之战等B、完成:1952年底,国家财政经济取得了根本好转,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C、作用:为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3)存在的现状:中国重工业基础十分薄弱2、“一五”计划建设(1)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发展社会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有机结合)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设起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原因:(1)从历史原因看: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

(2)从现实的需要看,我国处于帝国主义的军事包围之中,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

(3)从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看,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国家,工业化的速度都比较快。

而社会主义苏联迅速工业化的经验中,也是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

(4)从各行业关系看,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3)重心:东北地区主要原因有:首先,东北地区的自然条件比较优越,工业矿产资源非常丰富,铁路交通十分发达;其次,从历史上看,已形成了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基础。

第三,由于当时这些项目要由建设,东北地区离苏联距离较近,比较方便得到苏联援助。

(4)成就地图册分析成就:A、工业建设方面: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

高中历史必修2课件: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

高中历史必修2课件: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

鼓 足 干 劲 加 油 干
放 开 肚 皮 吃 饱 饭
吃大锅饭
一天等于二十年,共产主义在眼前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 主观能动性无限,巧妇能为无米之炊 蚂蚁啃骨头,茶壶煮大牛,没有机器也造火车头 共产主义就是一切生活资料归大队 吃饭不要钱就是共产主义 倾家荡产大搞钢铁 全省七天实现煤气化,三天实现超声波化 贯彻指示不过夜,推广经验不过宿 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与火箭争速度,和日月比高低。 群众想移山,山走;群众想移地,地动;只要有 革命了思想,无雨大增产,大旱大丰收。
中国 钢产量 发电量 2.37公斤 2.76千瓦时
美国 538公斤 2949千瓦时
印度 4公斤 10.9千瓦时
毛泽东在建国之初说:现在我 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 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 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 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 不能造。用外国人说的话说,这是 一个连铁钉都需要进口的国家。
(二)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
1、背景: 落后的农业国 2、基本任务一:优先发展重工业 (1)成就:P50页最后一段 (2)意义:P51页第一段
900 800 700 600 500 400 300 200 100 0 1949年 466
810
1952年
1949~1952年工农业总产值(亿元)
第一个五年计划中的重工业项目集中 建设在: A、华北地区 B、西北地区 C、东北地区 D、东南地区
“一五”期间,钢铁、汽车、飞机等 重要建设项目的完成,标志着:
A、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的初步建立 B、“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取得成 效 C、提前完成过渡时期总路线规定的任务 D、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不依靠资本家,它无法管理复杂的社会经济。

必修二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

必修二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国民经济恢复(1949—1952年) (1)建国初的严峻经济形势 经济全面崩溃,交通瘫痪,通货膨胀,人民 表现: 生活十分困苦。 原因:帝国主义长期掠夺;国民政府的搜刮;连年 的战争。 1952年完成,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好水平, 完成: 为国家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一五计划(1953—1957) 背景: 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基础十分薄弱。
③对资本 主义工商 业,采取 “赎买” 政策,进 行公私合 营。
(2)意义: 实现了生产 资料由私有 制转变为社 会主义公有 制,社会主 义经济体系 基本建立。
二、探索与失误 1、中共八大(1956年)
内容:
①正确分析了中国 社会的主要矛盾。 ②确立了党和人民 的主要任务。 意义: 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 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 索(但在实践中未能 真正贯彻)。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导言 一、建国初期取得巨大成就。新中国建立后,党领 导人民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进行三大改 造,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 二、探索期间和文革期间经历了曲折过程。十年探 索期间,忽视经济规律,急于求成,夸大人的主观 能动性,造成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失误 文化大革命,造成了国民经济的劫难。尽管如此, 建国后三十年,仍取得很大成就。 三、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十一届 三中全会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通过改革开放, 逐步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走上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正确道路,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方针: 优先发展重工业。一是加强国防的需要二是加强工业化速度的需要。
成就
鞍钢三大工厂, 长春一汽,沈阳 机床和飞机制造 厂。
影响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课标要求: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
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重点:“一五”计划、中共八大、“大跃进”和
人民公社化运动。
难点: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
道路探索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主题一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思考】下图的场景出现在何时?对中国经济有何影响?
【合作探究1】根据材料分析农业合作化的主要原因 和特点。
材料 农业合作社要按照社会主义的原则,把社员 私有的主要生产资料转为合作社集体所有,组织集 体劳动,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取酬”,不分男女 老少,同工同酬。 ——195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级农 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 提示:主要原因:分散落后的个体农业不能满足社会 主义建设的需要。 特点:实行公有制,集体经营,按劳分配。
【对点训练】 1. 新中国成立前夕,国民经济全面崩溃。造成此种状况 的主要原因有( B ) ①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 ②国民政府的肆意搜刮 ③多年战争的破坏 ④自然灾害严重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2.下图反映了某时期我国公私经济成分的比例情况,这种
情况最早应出现在
( C )
【思维点击】根据史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我国“一 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工业化的速度首先决定于重工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必 须以发展重工业为大规模建设的重点。……以有限的 资金和建设力量,首先保证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基本 建设。 ——《关于编制一九五三年计划及 五年建设计划纲要的指示》 提示: 重工业基础薄弱;新中国面临严峻的国际 形势,加强国防建设的需要;借鉴苏联的经验。
2.“一五”计划(1953-1957年)
(1)优先发展重工业(发展生产力) ①背景: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现代工业基础薄弱。 ②目的: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培优课件_20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培优课件_20
情的经济建设方针 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状况 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必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经济建设服务
课堂小结
从1949年新中国建立到1976年“文化 大革命”结束,我国的经济建设是在成功 与失败的交替中不断前进的。无论是成功 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教训都是我们今天进行 社会主义建设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认真 总结和反思。历史再次雄辩地证明:无论 是革命还是建设,唯有坚持实事求是的马 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我们才能克服重重困 难,开创出一片新的天地。
——毛泽东
2、阅读材料,观察图片,图一、 图二反映当时一五计划哪方面内容?
内容:优先发展重工业。
3、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显著特点 是优先发展重工业,我国为什 么这么做?
(1)从历史因素看
我国重工业基础尤其薄弱,亟待发展。
(2)从现实的需要看
我国处于帝国主义的军事包围之中,发展重工 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
中共八大队当时中国社会主 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分析是正确 的。可惜的是中共八大的正确路 线并未坚持下来,在八大召开后 不久,我国的经济建设由于政策 的失误而出现困难。
阅读教材完成任务: 1958年、八大二次会议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
的总路线,其内容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认识这 条总路线?
(1)其内容是: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 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2、思考三大改造的方式和方法
对农业和手工业的改造主要是引导 农民和手工业者通过合作化的途径, 参加农业或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走集 体化道路。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主要是采 取赎买政策和公私合营的方式实现 。
3、思考三大改造的实质
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 会主义公有制。
4、回答三大改造的意义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必修二)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必修二)

失误:
“大跃进” 1958
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
启示二:社会主 义建设必须实事 求是,尊重客观 规律。
三年经济困难 59-61
启示三:生产关 系的变革必须与 生产力水平相适 应。
1966年-1976年 十年“文革”时 期
66-----------71----------73----------75-------76 爆 发 周 恩 来 复 恢 苏 复 调 整 邓 小 平 回 全 升 面 整 顿 结 束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本单元阶段划分:
第一阶段(1949~1956年) 第二阶段(1956~1966年) 第三阶段(1966~1976年) 第四阶段(1976~1978年) 第五阶段(1978年至今)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本课主要内容
•一五计划 •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 •中共八大 •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 动 •文革劫难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失误的教训
• 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 • 坚持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 • 国民经济调整必须按比例协调发展, 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 •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启示一:社会主义建设必 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 国内主要矛盾。
正确:
中共八大 1956
国民经济的调整 1960
本课结构
过 渡 时 期
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 1840年 1949年 1956年 十年文革 1976年
1966年
“一五”计 划 三大改造
中 共 八 大 八字方针 大跃进运动
人民公 • • • 时间:1958年 内容:工业上大炼钢铁 农业上发展粮食生产 特点:盲目追求高速度、高产量 原因:忽视客观经济规律、夸大人的主 观能动性 影响: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问题思考 根据上述史料,概括我国 “ 一五” 计划的基本特点有哪些?并分析这 一特点的成因。 提示 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成因:重工业基
提示
2.三大改造 史料 下面是1950~1956年我国工业中各种经济成分的变化情况(以工 业总产值为100,不包括手工业):
思维点拨 易混易错
三、国民经济的劫难
1.原因:1966年,“ 文化大革命 ”爆发,动乱由思想文化领域、政治领 域扩展到经济领域。 2.表现:许多行之有效的政策、 规章制度 被废除,大批工人、干部停产 “闹革命”。 3.调整 (1)周恩来:1971年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到 1973 年,国民经济出现复 苏局面。
济体系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提示
史论总结 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 (1)工业化是保证社会主义完全胜利的经济前提,也是进行三大改造的基础。 (2)三大改造是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重大步骤,也是 实行工业化的必要条件。两者是变革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被喻为“一体两翼”。 (3)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质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变革生 产关系。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 发展开辟了道路;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起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 阶段。
内容索引
自主学习 基础知识 —— 把握教材知识体系 史料实证 深化探究 —— 理解重要史料史论
反馈训练 随堂巩固 —— 会做题才是硬道理
自主学习
基础知识
—— 把握教材知识体系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恢复国民经济(1949~1952年) (1)背景:新中国成立前夕,由于 帝国主义 的长期掠夺,国民政府的肆意 搜刮,多年战争破坏,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2)表现:到1952年, 工农业 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完成了国民经济的 恢复工作。 (3)意义: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习题新人教版必修2

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习题新人教版必修2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课后篇巩固提升基础巩固1.某学生搜集了以下相关资料:“一五”计划、三大改造、中共八大召开、“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

你认为他研究的主题是( )A.政权巩固B.曲折探索C.改革创新D.盛世华章,故A项错误;由材料“‘一五’计划、三大改造、中共八大召开、‘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可知有成功有失败,在曲折中前行,故B项正确;改革创新是在1978年以后,故C项错误;盛世华章是在21世纪,故D项错误。

2.1953年11月,我国开始实行油料计划收购和食油的计划供应,1954年9月开始实行棉布计划供应、棉花计划收购。

这种统购统销政策( )A.稳定了农产品的价格B.遏制了不法商人的投机行为C.对经济发展极为不利D.暂时缓解了供求之间的矛盾,基本产品匮乏的情况下实行的,它暂时解决了供求之间的矛盾,稳定了物价,对保障农业、手工业和工商业的社会改造,促进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3.有一证件的文字是:兹有顾福初君依章于1955年9月6日报名入社,共投股田7亩2分3厘3毫,折合6股7分,特发给此股单为证。

此证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B.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D.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年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1955年9月6日报名入社,共投股田7亩2分3厘3毫,折合6股7分”可知,通过土地入股等手段,开展农业合作化,故B项正确;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于1958年,故C项错误;家庭承包责任制开始于1978年,故D项错误。

4.1957年全国工业工程技术人员达到17.5万人,比1952年增长两倍。

工业和基本建设部门的职工达到1 019万人,比1952年增长66%。

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农村经济的发展解放了生产力B.文化教育事业长足发展C.国家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D.党犯了急躁冒进的错误年,国家正在大力开展“一五”计划建设,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工业建设不断发展,工程技术人员和建设部门的职工不断增加。

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课件

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课件

(4)影响:为中国的工业化初步奠定了基础
3、三大改造(1953—1956)
(1)内容: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 主义改造
其中农业在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表明中国从商鞅变 法以来确立的封建土地所有制结束,地主的土地变成 了农民的个人所有,是生产关系的调整。手工业是从 春秋战国产生的家庭和民间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
政权实质和发展方向是社会主义国家; 政治经济措施属于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措施
2、经济基础: 195年前五种经济成分并存,非社会主 义经济成分占有较大比例;社改后公有制经济成分占 主导地位。
3、社会主要矛盾: 有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人民大 众的矛盾,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改后, 为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4、政治制度:过渡时期,政协会议代行全国人大的职 权,《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1954年一届人 大的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通过,标志这 一过渡局面的结束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年)
1、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
恢复经济
1949-1952
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具有新 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性质 稳定物价,统一财经 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
⑵这一矛盾的实质是什么? ⑶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精力来解决这个矛盾,把中国尽 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八大没有正确执行,违背的两项原则是什么
一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规模和速度问题。 如三面红旗
一是社会主义阶段下的阶级斗争问题。如反右 扩大化,文化大革命
3 “一五计划”的制定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10)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10)
第11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课标要求
考试大纲
考点搜索
概述20世纪50—70年
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 建设道路的实践,总 结其经验教训。
20世纪50— 70年代探索 社会主义建
“一五”计划;社会主义 改造;“大跃进”运动和 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
设道路的实

济的调整;“文化大革命”
中的经济。
【考点考情分析】
影响 、 教训?
⑴原因: ①经验不足; ②急于求成,片面夸大主观思想和主观努力的作用; (片面追求高速度,错误地认为公有化程度越高, 农业合作化规模越大,越能促进生产)。 ③对国情认识不足。 ④毛泽东的个人专断,个人崇拜破坏了集体领导。 ⑵特征:
①“大跃进”: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发展
生产力)→以大炼钢铁为中心。 ② “人民公社化运动”:盲目提高生产资料的公有化程度 (改革生产关系;一大二公,统一核算,统一分配 )。
起步
探索与失误
49 52 53
经济 恢复
57
一化 三改 八大、八字方 针、总路线、 两大运动
66
“文革”动乱 调整和整顿
76
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失误的原因:
(1)客观原因:人们对错综复杂事物的认识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中 国共产党对中国国情的认识及中国革命、建设的认识也需要一个过程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也需要一个过程。 (2)主观原因: ①违背实事求是的原则,对形势的认识和分析发生了偏差,把马克 思主义教条化。 ②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得不到认真执行,党内民主得不到充分 发扬,对党的领导干部缺乏严格监督。 ③毛泽东晚年个人崇拜现象严重,党内民主生活不正常。④没有正 确处理“左”、右倾错误的关系。长期以来,注意了反对右倾错误, 但缺乏对“左”倾错误的认识和警惕,人们在心理上认为越“左”越 革命。从而造成了“左”倾错误的恶性发展,多数人的失误都是在“ 左”的思想指导下出现的。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1课时 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1课时 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从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到 70 年代中期,中国进行社会 主义建设做出了哪些积极的探索? 1.1956 年,中共八大召开,正确分析社会主要矛盾,提出主要任务。 2.1960 年,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提出“调整、巩 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恢复国民经济。 3.1971 年和 1975 年,周恩来、邓小平分别着手对经济进行调整和整顿,使 国民经济得以复苏和回升。
【小贴士】
探索社会主义道路,面临的两大问题 一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二是社会主义建设的规模和五”计划之优先发展重工业 [史料] 所谓仁政有两种:一种是为人民的当前利益,另一种是为人民的长 远利益,例如抗美援朝、建设重工业。前一种是小仁政,后一种是大仁政。两者 必须兼顾,不兼顾是错误的。那么重点放在什么地方呢?重点应该放在大仁政上。 现在,我们施仁政的重点应当放在建设重工业上。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
[解读] 在编制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过程中,中共中央确定了优先发 展重工业的指导方针,并把优先发展重工业看作是为人民的长远利益着想的“大 仁政”。这一指导方针的确立,既有苏联建设经验的启示,更主要的是由于我国 的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的基础非常薄弱。因为只有重工业建立起来,才能大 力发展轻工业,才能给农业以更大的支持。“一五”计划突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 这个重点,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奠定了初步基础,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起了主要推动作用。
2019/12/31
18
谢谢欣赏!
2019/12/31
19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本单元讲述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 路的历程。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之前党领导人民在探索建设社 会主义的过程中,既取得了巨大成就,也有过曲折和失误;之后,中国对内改革, 对外开放,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中国逐渐走 上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经济发展,国力增强,正在向全面建成 小康社会的目标迈进。

人教版高中必修二历史课件 第4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课件

人教版高中必修二历史课件 第4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课件

课堂探究
一、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尽快满足人民群众对 发展生产力的要求,1953年制定了第一个 五年计划,开始了大规模工业化建设进程
【探究问题】“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探究素材】
材料一 1952年12月,中共中央发出《关 于编制1953年计划及长期计划纲要的指 示》,要求编制计划在贯彻执行中央的 “‘边打,边稳,边建’的方针基础上,要 突出重点……首先,保证重工业和国防工业 的基本建设”。
【解析】 1952年底,土地改革完成,废 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它不涉及国民经济公 私成分问题,A项错。C、D两项的时间与 表格时间“1956年”不相符。
【答案】 B
三、图解1956~1976年正确的探索、失误的 探索及启示
(2012·全国新课标文综,32)1958年,美国一份 评估中国“二五”计划的文件认为,中国虽然面临着农业生 产投入不足与人口快速增长的压力,但由于中苏关系良好而 可以获得苏联援助,同时减少粮食出口,中国可以解决农业 问题,工业也将保持高速发展。这一文件的判断( )
(2)邓小平:1975年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明 确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使国民经济呈现迅 速回升状态。
巧思妙记:本课知识可归纳为“一、三、四、 四”。
一条路线:过渡时期总路线;三个时期:过 渡时期(1949~195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 义时期(1956~1966年)、“文化大革命” 时期(1966~1976年);四次成功探索:一 五计划、三大改造、中共八大、八字方针; 四次失误探索:1958年总路线、“大跃进” 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
①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 发展阶段,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
②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新中国成立 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人教版必修二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必修二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一、【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一五计划的实施(1953—1957)(1)前提: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2)目的: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3)任务:优先发展重工业;有步骤的进行三大改造;(4)主要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5)影响: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2、三大改造(1953—1956)(1)内容(对象):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2)方法:农业、手工业,都建立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通过赎买政策,实行公私合营;(3)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4)结果: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5)影响: A.社会主义经济体系【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B.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探索时期】探索与失误并存1.成功的探索: A.1956年中共八大的召开;B.1960年对国民经济的调整:提出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1)中共八大的内容:其实质:是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2)意义: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但是八大的路线未能坚持)2、失误的探索:【表现】:(1)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2)“大跃进”运动:1958年发动了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运动,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特点:高速度(超英赶美)、高指标农业:“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工业:全国上下大炼钢铁过失:忽视客观经济发展规律,造成国民经济严重的比例失调(3)人民公社化运动特点:“一大二公”(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过失: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违背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原理;【后果】:大跃进运动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民公社化运动使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遭到严重挫伤,农业生产落后;二者是造成1959—1961三年严重的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培优课件_0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培优课件_0
8
二、探索与失误(1956—1966)
(一)成功探索:中共八大
(1)召开时间:1956年9月
(2)背景(经济、政治)
(3)两大矛盾
①国家层面:人民对于建设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 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②人民层面: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 前的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①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②国民政府的肆意搜刮; ③多年战争破坏。 3、表现:到1952年,我国工农业生产总值超过历史 最高水平。 4、意义: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900 800
1949~1952年工农业总产值(亿元)
810
700
600
500
466
400
300
200
100
0
1949年
1952年
3、人民公社化运动
(1)特点:一大二公(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
(2)表现:取消按劳分配原则,全民吃大食堂; 表现为绝对平均主义和军事共产主义。
(3)危害:取消按劳分配原则,严重挫伤了农民 的积极性;破坏了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发展 水平;导致了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比例严重失 调。
3、(二)曲折失误
4、严重困难时期 (1)时间:1959—1961 (2)原因:①②③ 5、国民经济的调整
23
三、国民经济的劫难(文化大革命)
(1)文革破坏最严重的时期。 (2)根本原因:受“左倾”错误影响
直接原因:毛泽东错误发动,被两个反革命 集团利用。 (3)文革十年经济较好的两个时期? 1971—1973年,周恩来恢复调整国民经济,1975 年邓小平进行全面整顿,调整了“左”的错误。
(3)主要任务:农业国→工业国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培优课件_21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培优课件_21

() A.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B.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C.带有主观臆断性
D.重视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
5.1958年,《红旗》杂志转引毛泽东的话说:“我们的方针,
应该有秩序的把工、农、学、商、兵组成为一个大公社,
从而构成我国社会的基本单位。”这反映出当时党和政府
A.要实现合作化,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
()
0.29公斤。
那时,工业技术水平低下,农业生产落后,物资紧缺,物价飞涨,市场
混乱,人民生活痛苦不堪。这就是解放初期国民党留下来的基本国情。
面对这种局面,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预言:中国永远摆脱不了一个不堪
负担的压力,即庞大的人口,没有一个政府解决了人民的吃饭问题,中共也
无能为力,中国将永远天下大乱。
材料二: 1949年,中、美、苏三国在钢、原煤、原油方面产量对比: 中国钢产量占美国的0.2%,苏联的0.7%;原煤产量占美国的7.3%,苏联的 13.6%;原油产量占美国的0.02%,苏联的0.36%。
【解析】选C 。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公私合
营”,“公私合营”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 改造采取的方式。
深入理解——三大改造的实质
饼状图反映我国的经济成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
种变化的意义是什么?
1956年各种经济成分
1952年底各种经济成分
公有制经济 资本主义工商业
公有制经济 其它经济成分
个体经济
松松垮垮的田间劳动者
提示:损害了农民的 生产积极性
狂热中的失误挫折
1921年春苏俄大饥荒的震撼图片
1959年—1961年中国“三年大饥荒”
由于饥饿濒临死亡边缘的苏俄儿童
由于饥饿而瘦小的中国儿童
1959--1961年,我国经历了连续三年的严重经济困难时 期。官方统计称3年中中国大陆非正常死亡人数在2000 万以上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培优课件_22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培优课件_22
为什么要优先发展重工业?
1、根本指导思想:1949年3月七届二中全会明 确提出使中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工业国,实 现工业化和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2、现实需求: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基础薄 弱,急需提高工业水平,重工业是较好的选择
3、国际因素: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已实现 社会主义工业化,其实践对我国工业发展有借 鉴作用
第“二大面:跃进大”跃进: (1958—1960年):
大办工业(工业抓“钢”), 大办农业(农业抓“粮”), 追求建设的高速度 (“快”)、 高指标(“多”)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害:
一、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人力资源从农业被转 移至工业 “全民大炼钢铁”,农村、机关、工 厂、学校、街道,都投入炼钢热潮中。 二、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经过几个月的苦战, 到12月完成任务,但合格的钢只有800万吨,有 300多万吨钢是土钢,基本上是不能使用。进入 1959年后,各个工业企业废品增多,事故频出, 火灾不断。 三、从农村抽调的劳动力过多,直接影响了当年 的农业生产(“丰产不丰收”) 四、短期内造成了巨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左”倾冒进
探究2、建设社会主义 (1956年---1976年)
二十年的风雨探索! 失去了什么?得到了什么?
八大告诉我们什么
1、中共八大 内容:主要矛盾 + 主要任务
(1956)
评价: 分析正确、成功探索、未能坚持
①分析社会主要矛盾 落后农业国的现实 落后的经济文化
先进工业国的需求 经济文化迅速发展
7.33亿亩
由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加上三年 自然灾害,广大人民生化壮阔不断下降,饥荒严重,食品紧缺。
3、经济调整:
八字方针——“调整 、巩固、充实、提高”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培优课件_13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培优课件_13

材料二 随着工业建设和城镇、工矿区的发展,城镇人口的迅速增
加,国家对商品粮和工业原料的需要急剧增加。然而,分散的落
后的小农经济束缚农村生产力的发展,难以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发
展的需要。
——人教版《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
【1】 据材料一,分析1950年开始的土地改革性质和意义。(2分)
性质: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
十年探索
过渡时期:1949--1956
名词解释
过渡时期总路线;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 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共产党在过渡时 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 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 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 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建设和交通成就分布示意图
——引自人民版《必修一》
【问题】 根据以上材料,分析“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为何要优 先发展重工业?(3分)
(1)历史原因:我国重工业基础薄弱。 (2)外部原因:美苏两极对峙,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敌视新中国,只有发展 重工业,才能加强我国的国防实力。
(3)受苏联发展工业的经验影响。
★课堂探究2
【解析】此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后中共关于农村经济发展 (或建设)道路的探索。这首山歌反映的是农村发展合 作社搞人民公社的做法,人民公社化强调一大二公(规 模大、公有化程度高),1958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始, 违背了农民的意愿,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答案】D
1.(2009·福建文综·18)下列几组词汇,最能 准确反映“过渡时期”这一特殊年代的是( )
35.5%。……毛泽东形象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优质课教案_10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优质课教案_10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国民经济的恢复,一五计划,社会主义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的调整文革中国民经济的损失,周恩来恢复调整国民经济,邓小平进行全面整顿;(2)引导学生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之间的关系;分析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3)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表达对社会和历史现象的想法与观点,以及解释一般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搜集和展示资料数据,能比较建国初期、一五计划时期、十年社会主义探索时期、文革时期等各个时期我国经济建设所取得的成就或出现的挫折及其原因;(2)引导学生从史料中探索经济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从中认识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3)利用历史图片进行直观教学,体会我国经济建设的曲折历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明确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啊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关注国情的意识。

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不论遇到什么困难,终将不断前进。

(2)分析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培养学生解释一般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要正确分析和判断社会主要矛盾,明确我国经济建设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正确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教学难点:分析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三、教学工具:文字、图片资料、视频、多煤体课件四、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归纳法五、课时安排:一课时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新中国成立时,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预言:中国永远摆脱不了一个不堪负担的压力,即庞大的人口,没有一个政府解决了人民的吃饭问题,中共也无能为力,中国将永远天下大乱。

上海的一个资本家说:共产党军事上:可以打一百100分,政治上:可以打八十80分,经济上:只能是零分,不依靠资本家,它无法管理复杂的社会经济。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7)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7)

情景一: 谈爷爷是鞍山钢铁公司建国后第一批技术工人。他说赶上 了好时代,见证了国家从破败不堪逐渐步入正轨。他和许 许多多怀抱梦想的年轻人一样,在工厂挥洒汗水,希望为 社会主义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为工业化奠 定初步基础 1953年 “一五计划”
长春一汽沈阳机 床厂飞机制造厂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
改造前后,各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7%
8% 3%1% 33%
19% 1%
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生产关系的根本性变革)
55%
1%
72%
1952年
国营经济 合作社经济 公私合营经济 个体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1956年底
3、起步的成果及作用: 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优先发展重工业)奠定社会主义工 业化初步基础 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基本建立 “一五计划”特点: 1、优先发展重工业 2、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并举
曲折失误:“总路线”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运动
二、探索与失误(1956~1966)
1、成功探索 中共八大 (1)背景: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2)时间:1956年 (3)内容: (4)意义:
分析主要矛盾 提出主要任务 成功的探索 未被坚持
2.探索中的失误 “三面红旗”(1958年) 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的总路线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八大”的经济建设方针: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过分强调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客观规律 (2)大跃进 1958年 大办工业、农业
情境二: 谈爷爷说,当初不顾家人反对来到辽宁,使得父亲一 度大动肝火。幸好在不久之后家里的店铺被接管,父 亲不再念叨让他回去子承父业了。 家里的店铺为什么会被接管?通过怎样的方式接管? 除此之外当时还有哪些行业发生了变化?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解·深化·探究 巩固·应用·反馈 答疑·释惑·应用
基础知识导学
梳理·识记·点拨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恢复国民经济(1949~1952年) (1)背景:由于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和 国民政府 的肆意搜刮,加上多年战 争破坏,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2)表现:到 1952 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3)意义:为国家开展 有计划 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实施“一五”计划(1953~1957年) (1)背景: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是一个落后的 农业国 。 (2)特点:优先发展 重工业 。
答案
(3)成就:鞍山钢铁公司 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 机制造厂。 (4)意义:为社会主义 工业化 奠定了初步基础。 3.完成三大改造(1953~1956年) (1)过程 ①农业:组织农民参加农业 生产合作社 ,走集体化道路。 ②手工业:手工业者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 公私合营 的高潮。 (2)意义:标志着 社会主义经济体系 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2)意义
①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
②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③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
(1)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保证社会主义完全胜利的经济前提,也是进行社会主义
改造的基础。
(2)社会主义改造是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重要步骤,也是实行工业化的必
(2)经济调整(1960~1965年) ①目的:纠正农村工作中“ 左 ”的错误。
答案
②方针:实行“调整、巩固、 充实 、提高”方针。 ③成效: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并在一些领域取得重大成就。 2.探索失误 (1)内容 总路线 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 多快好省 地建设社会主义”。 _________ 农业 上出现了主观臆断的口号。 高指标;_____ 吃饭不要钱。
建设投资中,工业是重点,占58.2%。……“一五”计划中,苏联援建的
156项大中型建设项目(实际施工的为150项)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 思考 依据上述材料,归纳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特点。 答案 优先发展重工业;重点发展区域在东北地区。
答案
2.三大改造 材料
农民申请加入农业 生产合作社
上海工商界申请 全行业公私合营
答案
工业生产 制定出赶超英国和美国的 “大跃进” 大办工业和农业;_________ 运动 化运动
统一分配 ;大办公共食堂, 人民公社 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_________
(2)影响
①违背了 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国民经济出
现混乱。
②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学习目标
1.了解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我国经济建设曲折发展的史实。
2.理解三大改造的实质及对生产力发展的影响。
3.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
栏目 引
基础知识导学
重点难点探究 随堂达标检测 教材问题解答
梳理·识记·点拨
(2) 现实需要:我国处于帝国主义的军事包围之中,发展重工业有助于
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
(3) 借鉴苏联经验:苏联的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在较短时间内实
现了国家的工业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4)经济关系: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2.三大改造的实质和意义
(1)实质: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思考 上面两幅图反映的是 “ 一五” 计划的什么内容?其实质是什么?产生 了什么影响?
答案
内容:三大改造(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
实质: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影响: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答案
史论总结 1.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1)历史因素:我国重工业基础尤其薄弱,亟待发展。
知识点拨
答案
方法总结 1.结构图示
2.用“一、二、三”概括“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失误”
返回
重点难点探究 重点难点探究
理解·深化·探究 理解·深化·探究
主题一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史料探究 1.“一五”计划
材料
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全国经济建设和文化教
育建设投入总额为 766.4亿元,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占总额的 55.8%。在基本
误区警示 答案

探索与失误
1.成功探索
(1)中共八大(1956年)
①国内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 工业国 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
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
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②当前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
工业国 。
误区警示
“大跃进”运动的错误在于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忽视了中国经济落后的
国情,与生产关系无关。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在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
展水平不相适应,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
误区警示
答案
三 国民经济的劫难
1.原因:1966年,“ 文化大革命 ”爆发,动乱由思想文化领域、政治领
域扩展到经济领域。
2.表现:许多行之有效的政策、 规章制度 被废除,工人、干部停产“闹
要条件。因此,只有两者有机结合,才能使中国实现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
会主义社会的飞跃,两者是变革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相互联
系,不可分割,因此被喻为“一体两翼”。
史料探究
主题二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1.中共八大
材料 有可能调整发展我国的生产力 ……也必须估计到当前经济上、
革命”。
3.调整
(1)周恩来:1971年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到 1973 年,国民经济出现
复苏局面。
答案
(2)邓小平: 1975 年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明确提出 全面整顿 的 思 想 , 并
采取有效措施,使国民经济呈现迅速回升状态。
知识点拨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开展有计划的工业建设和三大改造,取得了巨 大成就。1958年以后,“左”倾错误逐步发展起来,出现了“大跃进”和 “人民公社化”运动。“左”倾错误的进一步发展导致了十年“文化大革 命”,国民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