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分析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居高不下的原因及对策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居高不下的原因及对策i.杨I●金融研究歌可,J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居高不下的原因及对策不良贷款居高不下,已成为刚刚起步的商业银行的拦路虎",严重危及商业银行的正常经营与发展.不良贷款居高不下的原因,既有客观环境问题造成的,也有经营管理不善产生的;既有外部的,也有商业银行自身的,是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的综合反映.I,外部原因1,企业经营管理不善,效益低下,是导致不良贷款产生的直接因素.2,企业及其主管部门信用观念与负债意识淡薄+有意逃避银行债务.有些企业认为银行是国家的,借到钱是本事,不用白不用,对银行的贷款敢借敢用,敢不还+企业普遍信用程度低下.3,地方政府干预银行营业活动现象未消除,致使不良贷款潜在上升.4,新旧体制的磨合性,转制接轨的继起性以及政策的漏洞和空隙,引发不良贷款滋生.5,抵押贷款难办理和抵押品变现难,难于消化不良贷款.二,银行自身原因1,信贷管理体制不够完善.2,同业竞争不规范.3,信贷人员风险意识不强.受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银行重贷轻管,重放轻收现象未根除.4,信贷风险防范机制不健全.未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企业信誉评估,经济效益预测,贷款风险预警,防范,转移,分化,挽救与补偿等配套服务与保障体制.5,法律意识淡薄,忽视依法办贷收贷主要表现在不善于运用法律手段维护银行的合法权益,有的错过依法追索贷款的时效,难于收回贷款;有的办理贷款时法律审查不严,发生不合规不合法的问题;有的也是赢了官司难赢钱+贷款依旧沉淀仍然呆滞.当然+不良贷款的形成,往往不是因为一种原因,而是多种因素并存,因此,应当对症下药,综合治理三,对策探讨1,理顺银行与政府,企业的关系,防止并转化不良贷款+为银企经营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第一,政府的管理经济职能要从直接干预转到间接调控上,把主要精力放在制定和执行宏观调控政策,搞好基础设施建30●张胜JI设,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上,并监督银,企照章纳税,遵守法规,依法经营.如属于旧体制造成的财政未弥补亏损,应由财政从每年支出中划出一部分用于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第二,改传统的银行对企业的资金供给关系为服务,监督和互利合作关系.一是银行配合企业转换机制,对有条件优化组合的,要支持效益好的企业兼并劣势企业?以实现企业间的优补劣,并通过联合,兼并以后的经营效益来消化原有的一部分债务.二是通过调查分析,对扭亏有望.产品有错路的企业,注人部分贷款促使企业搞经营,转化不良贷款对企业经营中存在的症结,银行参与企业的经营,实行帮助解决问题跟踪服务;对企业借转制之机以各种各样造废银行债务的行为,政府要出面协调解决,坚持债随资产走,或依法收贷化解不良贷款.第三,坚持银行冲销呆帐必须符合规定?是谁的原因造成的企业不良债务.应由谁来主要化解并承担损失责任;消化银行不良贷款要符合《商业银行法》,党政部门,企业及各界应该懂得银行的钱是群众的钱,是地方的钱+是企业的钱,是自己的钱,信贷资产损失一份,地方的血液"就会少一滴的道理,银行搞活了信贷资金,就壮大了银行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资金实力?更加有利于地方经挤的发展.2,深化银行内部改革,提高信贷资产的管理水平.首先建立一级法人,二级管理,多级经营的运行机制} 资金计划管理方面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制度I财务管理方面的经营责任制和利润留成制度;劳动人事方面的聘用制,合同制,奖励制度其次将贷款风险责任落实到信贷工作的各个环节,各个岗位,实行风险与单位利益,个人利益挂钩,对违法违纪酿成的贷款损失严惩不息.再次是提高果帐,坏帐准备金的提取比例.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此外,还必须严格内部监督管理,坚持审,贷,查部门分离制度+以约束信贷部门人员及审批贷款领导的权力,改善重贷轻管,重放轻收,重规模轻效益的粗放型,扩张型经营行为.健全科学决策机制,从强化管理和预警机制上遏制不良贷款.3,切实树立效益为中心的经营原则.严禁投放低效益或无效益贷款.一是银行新发放贷款必须坚持信用品位至上,效益优先的原则,严格进行科学评估,全面考察企业的还贷能力,及考察企业的财务状况和担保抵押单位的资信状况,除对贷款项目本身的可行,,_打蒡一了i,]溅●金融研究一j{3农材合作基金会亟待整顿规范.性评估外,尤其应注重对企业珐定代表人品质调查,素质差的实行一票否决制.二是严格执行发放贷款的操作程序,坚决控制发放.人情,关系贷款"和盲目支持"长官项目","条子工程,排除非经济因素的干扰,按规范化,科学化的程序和量化指标准确制定贷教投放与否.',强化法制建设.规范信贷行为一是人民银行要大力整顿金融竞争秩序-堵死企业逃债的肪空润",从严从快查处金融违规,为商业银行创造一个规范经营, 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良好环境二是银行之间要通力协作,互相协助贷款的清收;彼此要把好开户关,推行《贷款证》制度,规范债责人的行为以法律的手段来整治三角债"t从严打击那些靠欠债出效益"拖欠过日子的单位和个人从宏观上对社会信用综合治理,做到银行依法放贷,收贷,企业依法借贷,还贷.5,为企业市场筹资开辟渠道.一是发展资本市场,使居民储蓄——投资通过银行的间接转化,变为企业在资本市场直接筹资,将企业对钍行的部分负债转化为对居民的负债或居民对企业的股权二是发展各类投资基金和股份制经济,降低银行经营风险,减少企业对银行信贷资金的需求,使企业投资和生产经营的风险社会化.6,各级政府应加强领导,做好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一是由政府出面做好土地管理部门,交通管理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物价部门等部门的协调工作. 配合企业和银行做好贷款抵押物的登记和借款合同的公证工作,碱少工作环节和手续,并把登记和公证费用控制在一个适度的水平上,降低企业费用开支.二是政府应把.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利息支出的多少,借款是否逾期"作为考核企业法人代表业绩的一项指标.三是由政府出面尽快设立权威性的抵押品评估机构和抵押品变现市场,使抵押品能够顺利实现,以搞活银行的沉淀贷款7,培养人才,提高信贷队伍素质.信贷人员的素质决定着信贷资产质量的高慨,因而应采取.一是加强对信贷人员的工作事业心和责任性培养,认真执行信贷工作的方针,政策?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自觉性.二是加强信贷人员学习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金融专业知识和管理方面的知识.三是提高信贷人员信息获取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口述和文字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总之?端正认识t讲究方法.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转变贷款增长方式,不断完善管理机制,优化贷款增量, 盘活贷款存量,实施一切可行措施,防范贷款资产潜在风险,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就一定能够遏制和减少(责蝙:小青)31。
商业银行新增不良贷款的成因及防范措施
商业银行新增不良贷款的成因及防范措施商业银行新增不良贷款的成因及防范措施1.引言本文旨在分析商业银行新增不良贷款的成因,并提供相应的防范措施。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不良贷款是一个重要的风险因素,可以影响银行的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
因此,了解和预防不良贷款的成因是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
2.不良贷款的成因2.1 贷款审核不严格当商业银行在贷款审核过程中没有严格审查借款人的信用状况、还款能力以及财务状况时,容易发放给有潜在风险的借款人,从而增加不良贷款的风险。
2.2 经济衰退在经济衰退期间,许多企业面临经营困难,导致其无法按时偿还贷款。
这将导致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数量增加。
2.3 不良贷款追踪不及时商业银行在贷款发放后没有及时追踪借款人的还款状况。
如果贷款违约的风险得不到及时发现和处理,不良贷款的风险将不断累积。
2.4 内部失职和欺诈行为商业银行员工可能会利用其职位之便,进行内部失职和欺诈行为,如假贷款、虚假报表等,从而导致不良贷款的增加。
3.防范措施3.1 加强贷款审查商业银行应加强对借款人的背景调查和财务状况分析,确保贷款人具备良好的还款能力和信用状况。
3.2 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商业银行应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评估、风险控制和风险监测等方面,及时发现和处理不良贷款风险。
3.3 加强内部监管商业银行应加强对员工的监管和培训,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防止内部失职和欺诈行为的发生。
3.4 加强危机应对能力商业银行应建立有效的危机应对机制,及时应对经济衰退等风险,减少不良贷款的风险。
附件:无法律名词及注释:1.不良贷款:指借款人无法按时、足额履行偿还债务的贷款。
2.风险评估:指对贷款人的信用状况、还款能力和财务状况进行评估,确定贷款风险的程度。
3.风险控制:指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管理和控制贷款风险的能力。
4.风险监测:指对贷款风险进行监测和跟踪,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风险。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及对策选择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及对策选择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和规模也在不断扩张。
然而,不良贷款问题也是银行业的热门话题,它对银行的发展和稳健运营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及对策选择两个方面。
1.宏观经济环境影响:经济下行压力、资产价格波动以及政策变化等宏观因素都会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产生影响。
2.银行内部管理不力:风险管理体系不完善、内控制度缺失、审批程序不规范等都会导致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居高不下。
3.行业及客户风险:部分行业或客户的利润能力下降、财务状况恶化、变革策略发生波动,都可能导致银行贷款逾期或违约。
4.贷款业务过度扩张:银行为了谋求业务发展,往往会对贷款业务进行过度扩张,这会增加银行的风险,导致不良贷款率升高。
二、对策选择1.加强风险管理意识:商业银行必须始终保持高度警觉,积极推进风险管理制度建设,不断提高风险管控能力。
2.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体系:建立完备的风险管理体系,包括信用风险管理、市场风险管理、流动性风险管理和操作风险管理等,以便在风险出现时及时应对。
3.加强内部控制和审计:银行应该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并加强审计和风险评估工作,全面加强银行贷款业务的风险控制。
4.提高贷款审批标准:银行在向客户提供贷款时,需严格按照贷款审批标准进行审批,对存在风险的客户或贷款业务进行严格审批,不仅有助于银行规避风险,也可以保护客户的利益。
5.加强信贷监管:监管部门应该对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进行加强监管,建立完善的信贷监管体系和监管手段,加强监管和对贷款业务的违规情况的打击力度。
综上所述,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宏观经济环境、银行内部管理、行业及客户风险和贷款业务过度扩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为此,必须采取多种措施,加强银行风险管理和贷款业务管理,确保银行贷款业务的健康发展。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及对策选择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及对策选择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商业银行业务规模不断扩大,其中贷款业务占据了重要地位。
随之而来的是不良贷款问题的日益突出。
不良贷款不仅会给银行自身带来损失,也会对整个金融体系和经济稳定造成影响。
加强对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的研究,并采取有效对策选择,对维护金融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宏观经济环境影响宏观经济环境的波动对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有着重要影响。
当经济下行时,企业销售额减少、利润下降,资金链遇到问题,导致贷款违约率上升。
特别是在宏观经济波动较为严重的情况下,不良贷款问题更加突出。
2.企业经营管理风险企业的经营管理风险也是不良贷款的重要成因之一。
企业可能面临市场竞争压力、管理不善、技术创新不足等问题,导致企业盈利能力下降,无法按时还款,从而形成不良贷款。
3.银行自身管理风险银行自身的管理风险也是导致不良贷款问题的重要因素。
包括内部控制不严、信贷审查不彻底、风险管理不到位等问题,都可能导致银行贷款风险的加大,进而形成不良贷款。
4.不当担保及违规担保在一些情况下,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贷款资金,可能采取了不当的担保手段,或者银行在发放贷款时未进行充分的风险评估,导致贷款违约率上升,不良贷款增加。
5.外部环境变化外部环境的变化也可能引发不良贷款问题。
比如自然灾害、市场供求关系变化、政策调整等因素都有可能对企业盈利能力带来负面影响,从而影响贷款偿还情况。
1. 完善信贷审查评估制度为了降低不良贷款风险,商业银行需要完善信贷审查评估制度,加强对借款人的资信调查和风险评估,严格把关贷款的发放标准,避免因为不当的担保或者违规担保导致不良贷款的增加。
2. 加强风险管理能力商业银行需要加强风险管理能力,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和内部控制机制,及时发现和应对风险,最大限度地降低不良贷款的发生。
3. 优化和完善内部管理银行需要优化和完善内部管理,包括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激励员工发挥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防止内部操作风险对不良贷款的产生和扩大。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分析一、宏观经济环境因素1.经济周期波动:经济周期的波动会直接影响企业经营状况,当经济形势不好时,企业普遍面临生产经营困难,财务状况不稳定,容易出现偿债困难,从而增加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风险。
2.产业结构调整:我国经济正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传统产业逐渐转型升级,新兴产业逐渐崛起。
在这个过程中,一些传统产业可能会面临困难甚至倒闭,导致商业银行对其贷款存在风险。
二、金融市场因素1.利率波动:利率的上升可能导致贷款成本增加,企业借款负担加大,增加了偿债风险,特别是对高风险行业和中小微企业更为明显。
2.市场价格波动:市场价格的波动可能导致企业预期的盈利下降,从而增加还款压力。
特别是在原材料价格上涨、产品市场需求下降时,企业面临更大的经营压力和偿债风险。
三、银行自身经营模式因素1.信贷评估不准确:商业银行在进行贷款决策时,如果信贷评估不准确,未能充分考虑到借款人的还款能力、质量等因素,就会导致不良贷款的增加。
2.风险内控不足:商业银行在进行贷款管理时,如果风险内控不足,未能及时发现和控制不良贷款,或者控制措施不得当,也会增加不良贷款的风险。
3.激励机制失灵:商业银行的激励机制如果偏向业绩考核和利润追求,容易使银行职员追求高风险高回报的贷款业务,忽视风险管控,进而导致不良贷款增加。
4.内外部欺诈:商业银行在贷款过程中,可能受到内部和外部欺诈的影响,如贷款申请人提供虚假信息、抵押物贬值等,导致商业银行无法回收贷款或降低了质量。
综上所述,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宏观经济环境和金融市场的影响,也有银行自身经营模式的问题。
商业银行应该通过加强风险管理能力、提高贷款审查和评估水平、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等措施来降低不良贷款风险。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产生的原因及对策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产生的原因主要有:
1.不当放贷。
银行在贷款时没有按照要求进行全面、细致的风
险评估,放贷过于宽松,贷款对象没有能力还款。
2.经营管理不规范。
银行在运营过程中管理混乱、内部控制不
严格,导致内部失控,资产质量下降。
3.外部经济环境影响。
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形势市场竞争加剧、行业周期性波动等均可能导致银行不良资产增多。
对于这些问题,国有商业银行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1.加强风险管理意识,规范贷款流程。
银行应该对客户进行全
面的风险评估,防止出现不必要的信贷风险。
2.加强内控管理,提高组织效率。
银行应该强化风险内控评估,改进内部管理制度,提高资源利用率,防止内耗。
3.建立科学的风险预警机制,及时发现问题。
银行应该制定完
善的风险预警体系,及时发现潜在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控制。
4.加大对不良资产的处置力度。
银行应该尽早、快速地处理不
良资产,避免不良贷款拖长时间在账上挂账。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对策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对策不良贷款是指商业银行发放的贷款逾期或无法按时回收本金和利息的贷款。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多种多样,包括经济周期波动、管理不善、风险控制不力等因素。
以下将详细探讨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对策。
一、成因分析1.经济周期波动:经济增长放缓或经济衰退,导致企业盈利能力下降,增加了贷款违约和不良资产风险。
2.借款人信息不真实:借款人提供虚假资料或隐瞒重要信息,使银行无法准确评估借款人的还款能力,进而产生不良贷款。
3.贷款审批不严谨:银行在贷款审批过程中存在信息不对称、风险评估不全面等问题,未能准确评估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和负债风险。
4.风险分散不足:商业银行在贷款时未能对贷款对象进行充分的风险分散布局,多样化贷款组合,导致贷款违约风险集中。
5.法律环境不完善:法律对于贷款违约及资产处置等方面缺乏完善的法规和制度,使银行难以有效解决不良贷款问题。
二、对策建议1.风险管理加强:商业银行应加强风险管理能力,通过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模型和提升风险管理技术,降低不良贷款风险。
2.信息披露完善:商业银行应加强借款人信息核实,要求借款人提供真实、完整的财务信息,并加强信息共享,提供准确的信用评估。
3.创新风险管理工具:商业银行可以引入衍生品等金融工具,降低贷款利率、提前还款等风险,进一步规避风险。
4.合理定价:商业银行应根据借款人的风险评估结果,合理定价贷款利率,确保利差覆盖不良贷款风险。
5.债务违约解决机制:加强法制建设,建立健全的债务违约解决机制,加强银行对于不良贷款的追偿能力。
6.完善内部控制:商业银行应加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完善风险监测和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化解风险。
7.提高员工素质: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的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能力,增强员工对于不良贷款的风险防范和处置能力。
总结起来,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复杂多样,需要从风险管理、信息披露、定价策略、法律环境等方面综合考虑,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才能有效降低不良贷款风险,保持银行业的稳健发展。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分析
19 年我 国开始 与 国际接 轨 ,按照 国际惯 例,采用 从动态 的风 公 司 ,对 原 企 业 申请 破 产 以逃 避 债 务 的 方 法 ,给 商 业 银 行 造 成 98 险监督角度 出发 的贷 款五级 分类法 :正常 、关 注 、次级 、可疑 不 良贷 款 。 据 中 国 人 民银 行 的 调 查 统 计 , 截 至 2 0 年 末 , 在 00 与损 失,后三类被划为不 良贷款 。
资产 的整体质量,而且成为金融机构经营风险的重要隐患。
是吸 存放 贷 ,商 业银 行 的 资产 主要 集 中在 贷款 这 一 资产 项 目 行贷 款 分为 四类 :正常 贷款 、逾 期贷 款 、呆 滞贷 款 与呆 账贷 款 ,不 良贷款是 指后三类贷 款 ,即所谓的 “ 一逾两呆 ” 。但 自
1
,
直 以来 ,政 府的行 政干预就 是我 国商业银行运 行 中的重
大阻碍 。其根源在 于很长 时间 以来 国有 商业银行和 国有企业都 是政府直 接管理控制 的 ,缺乏 相应 的制 约机制导致 银行资金轻 功近利盲 目决策 ,为 了扶持一 些本地企业 而让银行大量 贷款 。 但是 这些地方企 业有 ‘ 却是管理 不善效率低 下的落后淘汰 型 些 企业或重 复建设 型企业 ,贷款 自然很难 进行管理和 回收 。而 当
有 商业 银 行 的不 良贷 款超 过 1 亿元 人 民 币, 占全 部 贷款 的 万 2.% 5 6 ,国际舆 论纷 纷渲染 中国银行业 “ 术性破产 ”。那 么我 技 国银行在这 几十年来 是怎样积 累起数 量如此 巨大的不 良贷款 ?
探 寻 其 原 因 , 有 相 当 大 的 部 分 是 旧有 的 体 制 不 健 全 所 造 成 的 。 应该承担相应 的责任。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及解决措施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及解决措施摘要:银行存在大量不良贷款是引发金融风险的最大隐患,也是银行经营失败的首要原因。
在全球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国际一体化进程加快的今天,金融市场的竞争愈加激烈。
国有商业银行是我国银行的主体,国有商业银行大量不良贷款的存在已成为影响金融稳定的重要因素。
本文对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不良贷款;经济体制;金融监管;金融创新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金融体系的稳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显得尤为突出。
而大量不良贷款的存在,直接影响到金融机构资产的整体质量,是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的隐患所在,严重危及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
面临新的国内国际形势,如何根据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形成特点,借鉴国外处置不良资产的经验教训,结合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实际,处置大量的存量不良资产,防范新的不良资产的产生,已成为一项重要的议题。
一、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分析(一)经济体制方面1、国有企业制度是形成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一个重要原因国有商业银行最大的债务人是国有企业,国有企业和国有商业银行同归国家所有,产权关系不明晰。
企业对贷款的需求是无限的,而不明晰的产权关系造成了对国有企业贷款的零约束,由此造成了银行贷款利率的居高不下,这从一方面加大了国有企业按期还贷的难度,从而造成了借钱不还的恶性循环。
另一方面,大量的国有企业制度由于体制落后,产品结构、产品质量与市场脱节,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从而造成了国有企业大量亏损。
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大量国有企业关闭,国有企业破产、收购、兼并、承包、租赁等改制行为中大量逃废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债务。
2、投融资体制的局限一方面,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政府立项、计委审批、财政与银行买单(拨款或贷款)”的投资模式。
银行作为一个贷款人,一旦投资失利,无力偿还贷款时,银行就被动地承担了投资项目的全部经济责任,而投资项目的决策部门一般不承担责任。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及对策选择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及对策选择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有很多,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是导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 这是因为在经济下行周期或衰退期, 很多企业或个人的经济状况出现了恶化, 收入下降, 使得其还款能力降低, 还款压力加大, 从而导致其贷款违约, 甚至是倒闭. 因此, 经济下行周期或衰退期是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出现高峰的重要原因.二、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指因为市场经济的不稳定导致长期违约、欺诈和破产等风险而导致的不良贷款. 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最大的风险之一, 它是由于贷款人本身的信用不良、缺乏资产抵押或担保等原因导致的. 这些原因都会导致贷款人违约, 从而给商业银行带来不良贷款风险.三、过度扩张过度扩张是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另一个原因. 在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 商业银行为了快速突围, 往往采取大规模贷款的方式来扩张业务规模. 过度扩张的结果是贷款风险的增加、成本的增加和利润的下降. 贷款方式过度依赖固定资产和房地产扩张也会导致银行不良贷款的增加.四、风险管理不到位风险管理不到位是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重要因素. 商业银行在贷款过程中往往缺乏科学的风险管理措施, 风险评估不准, 贷款风险控制不严格, 对借款人的相关信息披露不充分, 导致商业银行的贷款风险上升, 不良贷款问题日益严峻.针对上述不良贷款成因, 商业银行可以采取以下几种策略:一、制定科学的风险管理模式对于商业银行来说, 良好的风险管理模式是避免不良贷款和风险的重要保障. 商业银行应该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 建立科学的风险评估体系, 加强风险识别和监测, 采取灵活、快速的风险处置措施, 以确保不良贷款的最小化.二、加强合规监督长期以来, 商业银行在放贷过程中存在违规放贷, 贷款风险控制不到位等问题. 商业银行应加强内部管控,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合规监督制度, 对贷款业务进行全面的审查, 合规监督,加强相关职能部门的沟通和协作.三、严格授信审批商业银行应该对授信审批过程实行严格的标准和流程, 加强对借款人资产负债率、经营状况、信用历史等信息的审核, 对授信指导切实的实行, 加强授信时的下放权限和控制确认.四、多元化经营商业银行应该在着重加强核心业务的同时, 采取多元化经营模式, 加强资产管理, 控制风险, 避免因经营模式单一而导致的贷款违约风险上升.总之, 商业银行应树立风险意识, 提高风险管理能力, 走出一条科学、规范、有效的风险管理道路, 以实现不良贷款控制和风险管理的有机结合.。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及对策选择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及对策选择我国商业银行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商业银行在贷款业务中不良贷款问题一直是一个严重的挑战。
不良贷款不仅会影响银行的经营稳定,还会对整个金融体系产生影响,甚至对整体经济造成不利影响。
深入研究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对策选择,对于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维护金融体系的运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主要包括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内部因素主要包括银行自身的风险管理不足、内部控制不力、贷款审查和审批不严格、信贷政策不当等问题。
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市场需求形势不佳、行业风险加大等因素。
以下分别对这些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选择。
首先是内部因素。
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不足是导致不良贷款的重要原因。
在风险管理方面,银行需要加强对贷款客户的信息收集和风险评估能力,完善内部风险管理体系,及时发现和应对潜在的风险。
银行在信贷业务中应当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强化对信贷业务的监管和审计,提高对贷款风险的识别和管理水平。
加强员工的风险意识培训,提高员工对信贷风险的认识和把控能力,进一步提高信贷风险防范和控制水平。
其次是外部因素。
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和市场需求形势不佳是导致不良贷款的重要外部原因。
在面对外部环境变化时,商业银行需要灵活调整信贷政策,及时调整贷款结构,降低信贷风险,提高经济周期的应对能力。
银行需要加强对行业风险的评估和监控,关注行业发展动态,及时调整风险暴露度,减少不良贷款的发生。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对策选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内外部因素入手,全面提升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以降低不良贷款的发生。
只有做好不良贷款成因的分析,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对策选择,才能有效降低银行的信贷风险,保障金融体系的稳定运行。
加强对不良贷款问题的研究,不断完善相关政策和管理制度,对于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和稳定,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对策
对数据进行分析
行业内部分化加剧,国有大行优势凸显。 银监会数据显示,国有大 行不良率率先企 稳回落,17Q1 较上年末下降 4bps,五大 行关注类贷款占 比与逾期贷款占比双降。 其中,建行资产质量最先企稳好转,逾期 贷款占 比仅为 1.51%,远低于其他国有行; 不良认定标准严格,不良/逾期贷款 超过 100%。尽管农行不良率较高,但其逾期贷 款占比与工行、交行相差 不大,不良认定 标准更为严格。
三、国有商业银行 中的委托代理问题
国有商业银行激励机制不健全,这 造成了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增加, 也是造成不良贷款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政府对商业 银行的行政干预
由于我国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 经济过渡的转轨时期,国家宏 观经济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非常大
二、金融法律法规 执法力度不强
不少地方银行地方保护思想严重, 执法人员法律意识淡薄和责任心 不强,导致金融法律法规缺乏强 有力的保障
三、监管部门监管 不力
对于居高不下的不良贷款率,要从 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找到症结所 在,并采取相关措施降低不良贷款 率
• 1、对自身发展的影响:因为不良贷款的与日俱增,银行权益日渐亏损。 • 2、对国民经济的影响:银行的不良贷款对银行。公司和贷款人的权益关系产生
极大的不良影响,企业不履行贷款还款义务使得商业银行蒙受损失。
一、我国商业银 行内部控制制度 存在疏漏
商业银行经营的原则是安全性、 流动性和效益性,对贷款也应 该履行贷前检查、贷时审查, 贷后监测程序
二、信贷管理人员 整体素质有待进一 步提高
由于信贷人员缺少及时的培训,知 识层次难以适应现代信贷管理的要 求,对现在财务管理方面的知识的 缺乏和信贷管理手段的滞后都将影 响对贷款风险的监测与控制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及对策选择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及对策选择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扮演着资金创造、风险管理和服务实体经济的角色。
不良贷款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商业银行的难题之一,影响着银行的经营效益和风险承受能力。
本文将从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对策选择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解决该问题的建议。
一、不良贷款的成因1.宏观经济因素宏观经济因素是导致不良贷款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宏观经济形势不佳的情况下,如经济增速放缓、通货膨胀、产能过剩等,会导致企业经营困难,产生还款能力下降,从而导致不良贷款率上升。
2.信贷政策因素不良贷款还与信贷政策的松紧度有关。
如果银行的信贷政策过于宽松,盲目扩张信贷规模,忽视风险管控,将导致风险暴露,贷款质量下降,不良贷款率上升。
3.企业经营因素企业自身经营状况也是不良贷款的成因之一。
包括企业盈利能力下降、经营管理不善、市场竞争压力增大等,都会导致企业还款困难,出现不良贷款问题。
4.风险管理不足银行内部风险管理不足也是导致不良贷款的重要原因。
包括不良贷款的识别、计量、预测、控制等环节存在漏洞,导致银行无法及时发现和应对潜在的信贷风险,从而导致不良贷款率的上升。
二、对策选择1.加强信贷风险管理加强信贷风险管理是降低不良贷款的有效途径。
商业银行要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识别、评估、控制和监控等环节,提高对客户的信用审查和风险控制能力。
2.优化信贷业务结构商业银行要根据宏观经济形势和市场需求,合理优化信贷业务结构,加大对优质客户和行业的信贷支持,减少对高风险行业和客户的信贷投放,降低信贷风险。
3.加强风险预警和处置商业银行要加强对不良贷款的预警机制建设,及时发现不良信贷风险,提前采取措施加以处置,避免不良贷款率的继续上升。
4.加强内部监管和控制银行要加强内部监管和控制,建立健全的内部审计机制和风险管理制度,提高风险管理和控制的有效性,防范不良贷款的发生。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及解决措施
2012年第2期SHI JINGJI 经济JIAO视角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及解决措施徐琳(西南政法大学管理学院,重庆401120)摘要:银行存在大量不良贷款是引发金融风险的最大隐患,也是银行经营失败的首要原因。
在全球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国际一体化进程加快的今天,金融市场的竞争愈加激烈。
国有商业银行是我国银行的主体,国有商业银行大量不良贷款的存在已成为影响金融稳定的重要因素。
本文对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不良贷款;经济体制;金融监管;金融创新中图分类号:F832.33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 ).2012.02.33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2-77-02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金融体系的稳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显得尤为突出。
而大量不良贷款的存在,直接影响到金融机构资产的整体质量,是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的隐患所在,严重危及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
面临新的国内国际形势,如何根据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形成特点,借鉴国外处置不良资产的经验教训,结合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实际,处置大量的存量不良资产,防范新的不良资产的产生,已成为一项重要的议题。
一、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分析(一)经济体制方面1、国有企业制度是形成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一个重要原因国有商业银行最大的债务人是国有企业,国有企业和国有商业银行同归国家所有,产权关系不明晰。
企业对贷款的需求是无限的,而不明晰的产权关系造成了对国有企业贷款的零约束,由此造成了银行贷款利率的居高不下,这从一方面加大了国有企业按期还贷的难度,从而造成了借钱不还的恶性循环。
另一方面,大量的国有企业制度由于体制落后,产品结构、产品质量与市场脱节,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从而造成了国有企业大量亏损。
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大量国有企业关闭,国有企业破产、收购、兼并、承包、租赁等改制行为中大量逃废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债务。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对策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对策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问题日益凸显,对金融体系和经济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本文将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并提出应对之策。
一、不良贷款的成因1.1 经济变动经济环境的波动是导致不良贷款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经济出现下行周期,企业经营状况恶化,就会增加不良贷款的风险。
此外,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也会引起一些企业产能过剩,导致不良贷款的增加。
1.2 信贷政策过松信贷政策的过松将导致过度扩张和违规放贷,加大了不良资产的风险。
过度宽松的信贷政策使得部分金融机构控制不足,盲目追求利润,对信贷风险的管控不力,进而增加了不良贷款的发生。
1.3 企业管理不善企业的内部管理问题也是引起不良贷款的原因之一。
一些企业由于财务管理不善、盲目扩张、决策失误以及内部腐败等原因,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无力偿还贷款,从而产生不良贷款。
1.4 不良资产处置不力商业银行对于不良贷款的处置不力,也是导致不良资产增加的重要原因。
一些银行对不良贷款缺乏及时有效的处置和催收措施,导致不良贷款的堆积。
同时,银行内部制度的不完善和处置手段的不灵活也限制了不良贷款的处置速度。
二、应对不良贷款的对策2.1 完善风险管理制度商业银行需要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制度,包括信贷审查制度、审慎评估制度和风险预警制度等。
通过完善风险管理制度,能够有效地降低不良贷款的风险。
2.2 加强内部控制商业银行应加强内部控制,建立健全的内部审计机制和风险管理框架。
加强对贷款额度、利率、期限等进行监控,提高贷款管理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3 强化风险评估商业银行在放贷之前应加强对借款人的风险评估,规避潜在的不良贷款风险。
通过合理的风险评估,可以提高贷款审批的质量和准确性。
2.4 加强担保和抵押物管理商业银行在放贷过程中,加强对担保和抵押物的管理。
通过对担保和抵押物的充分评估,能够提高贷款的履约性,降低不良贷款的风险。
2.5 健全资产处置机制商业银行应加强对不良资产的处置,建立健全的不良资产处置机制。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影响因素分析
宏观因素:
1. 经济周期:经济周期的波动会直接影响不良贷款的水平。
在经济低迷期间,企业经营状况不佳,还款能力下降,导致不良贷款的增加。
2. 政府政策:宏观调控政策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影响也非常明显。
货币政策的松紧对信贷市场产生的影响会进一步影响不良贷款的水平。
3. 利率水平:不良贷款的水平与利率水平有一定的关联。
较高的利率水平会增加企业负担,导致其偿还贷款的压力增大,从而加剧不良贷款的发生。
4. 宏观环境:宏观环境的变动也会对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产生影响。
自然灾害、经济结构调整等因素都可能导致企业经营状况恶化,从而影响不良贷款。
微观因素:
1. 企业经营状况:企业的经营状况是影响不良贷款的主要因素之一。
经营不善、债务过高、市场竞争压力大等因素都会增加不良贷款的风险。
2. 贷款违约:如果借款人无法按时归还本金和利息,就会产生违约行为,进而增加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
3. 贷款审批和风控政策:商业银行的贷款审批和风控政策是影响不良贷款的重要因素。
如果银行的审批和风控措施不严格,可能导致风险较高的贷款获得批准,从而增加不良贷款的风险。
4. 借款人信用状况:借款人的信用状况是商业银行考虑是否发放贷款的重要指标之一。
如果借款人信用状况较差,违约的可能性就会增加,进而增加不良贷款的发生。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既有宏观因素的影响,也有微观因素的作用。
这些因素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彼此影响。
商业银行在管理不良贷款时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采取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以降低不良贷款的风险。
不良贷款形成原因分析
不良贷款形成原因分析不良贷款是指贷款公司、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授予借款人的贷款无法按时偿还本金和利息的情况。
不良贷款是银行业风险管理的一大难题,分析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对于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策略非常重要。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不良贷款形成原因。
1.经济周期:经济衰退时期,企业利润下降、人民失业率提高,这将导致许多企业无法按时偿还贷款。
此外,房地产市场的下滑也会导致个人无法偿还房屋贷款。
2.贷款资质审查不严格:一些银行或金融机构在贷款资质审查过程中存在失误或疏忽,未能充分评估借款人的还款能力,从而导致贷款无法按时偿还。
3.不健全的风险评估和控制:不良贷款的形成也可能是由于金融机构在贷款风险评估和控制方面存在缺陷。
这包括对借款人的财务和信用状况进行不充分的评估,以及在贷款后对借款人的还款能力进行不合理的监管和管理。
4.经营风险:企业经营不善、管理混乱或经营模式不适应市场变化等因素,也可能导致企业无法按时偿还贷款。
5.市场环境变化:市场环境的变化可能导致一些企业的盈利能力下降,进而导致贷款逾期。
例如,行业竞争加剧、新技术的出现或政策法规的变化等。
6.不当的贷款使用:一些借款人可能会将贷款用于不当用途,如投资高风险的项目、赌博或其他非法或高风险活动,这会导致借款人无法按时偿还贷款。
7.腐败和不诚信行为:一些不良贷款的形成可能还与腐败和不诚信行为有关。
包括虚假的贷款申请信息、贷款合同的伪造或操纵贷款评估报告等行为。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不良贷款形成原因,但这并不是穷尽所有可能性的清单。
不良贷款的形成往往是复杂的,可能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了解这些原因并采取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是金融机构和银行业确保贷款资产质量的重要步骤。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形成原因及盘活措施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形成原因及盘活措施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银行业作为其中关键的一环,在各种金融服务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作为银行业中的主流力量,国有商业银行(以下简称国有银行)起着承担社会责任、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等重要作用。
然而在国有银行的贷款发放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不良贷款,这给银行和整个金融体系带来了重大的风险和压力。
本文将就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形成原因及盘活措施展开分析。
一、不良贷款形成原因(一)内部管理问题1. 风险管理能力不足。
在贷款业务的风险管理方面,国有银行严重不足,尤其是缺乏对行业、公司和个人客户进行细致分析的能力。
这使得其风险控制能力变弱,难以预测风险,从而形成不良贷款。
2. 风险防范意识欠缺。
一些国有银行可能把风险管理当做一个形式,缺乏警醒和预防意识。
特别是在贷款审批过程中,过于重视客户关系和业绩考核,不重视风险管控,这会加剧不良贷款的形成。
(二)贷款利润过度追求1. 过于追逐利润。
作为营利机构,银行在贷款业务中必须追求利润。
然而,一些国有银行在利润追求过程中,盲目扩大贷款规模,忽视风险控制,放贷速度过快,导致不良贷款频繁出现。
2. 贷款法律条款存在漏洞。
银行的贷款法律条款应该起到一种约束作用,防止客户违约,但是现实中有些银行贷款合同存在漏洞,导致客户难以履行合同,或者银行难以收回贷款。
(三)宏观经济风险因素1. 宏观经济波动。
经济繁荣时期,银行贷款数量大幅增加,为追逐更多的收益而给予不良企业大量贷款,如房地产、投资等领域,导致贷款风险持续增加。
2. 行业风险。
金融市场是流动性最强的市场之一,竞争激烈。
因此,金融行业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大,其中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利率风险和操作风险等都是银行面临的挑战,贷款风险也相应地提高了。
二、盘活不良贷款措施(一)完善内部管理1. 加强风险管理能力。
为了预防不良贷款出现,国有银行应该更加注重风险管控。
除了制订到位的女士风险监管制度外,培养一批具备专业化的风险管理人才非常必要。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分析及对策建议_袁霞
构 、定 期 五 级 分 类 、贷 款 经 营 审 批 责任认定、贷款质量行长负责制、 授 权 授 信 管 理 、新 老 贷 款 分 账 监 管 考 核 、分 级 分 类 确 定 客 户 发 展 战 略 和试行客户经理等制度。
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从单一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转型从专业社会的各个层面不论是政府企业银行但脑子里还有计划经济的观念意识或思维方法因此都有程度不同的距离有很多时候矛盾的双方不能用同一种思维眼的或相悖的经济金融法律社会民事环境使银行的商业化贷款的市场化交易的诚信化原则不能真正贯彻始终
GONGZUOYANJ IU
5 2 山东经济战略研究 2007·8
摄 影 李 伟
次次的银行与政府、企业的委曲 求 全中, 随着贷款的增加, 不良贷款 也日积月累, 经过多年的“滚雪球” 而形成积重难返、尾大不掉的局 面。
2.制度法律环境不够健全。不 健全或有缺陷的法律环境对银行 内部程序的执行形成干扰, 成为操 作风险难以有效控制的重要影响 因素。从 1994 年以来, 我国颁布实 施 的 《商 业 银 行 法 》、《担 保 法 》、《贷 款 通 则 》及 再 早 一 些 时 候 的 《破 产
3.社会信用环境差。在高度集 中的计划经济时期, 商品货币关系 受到极大的漠视和淡化, 以此为基 础的信用关系也难以顺畅发展。人 们没有形成按信用办事的习惯, 与 信用相关的 “游戏 规则”— ——信用 制 度 、法 律 法 规 也 不 健 全 , 社 会 信 用基础脆弱。改革开放 20 多年, 社 会 公 众 的 商 品 意 识 、金 融 意 识 在 提 高, 但计划经济的理念仍然根深蒂 固, 不管是个人信用, 还是企业信 用都没有多大提高, 借钱不还、强 制拖欠甚至金融诈骗等案件屡有 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分析
摘要:伴随着金融全球化的进程和加入WTO后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 ,银行业的风险也将随之加大。
我国长期以来积累的不良贷款主要是由于旧有体制造成。
除此之外,政府、银行和企业作为利益相关者也对不艮贷款的形成负有一定责任。
随着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成立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不良贷款呈现出新的特色。
关键词:不艮贷款银行金融体制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资本质量是银行的生命线,高比例的金融不良资产构成了一个国家金融危机的潜在风险。
从95年全国银行经营管理工作会议第一次提出降低国有银行不良贷款开始,各商业银行为建立与市场机制相适应的金融运行机制,通过国家政策支持、法律途径及自身体制改革加大减少不良资产的力度。
我国国有银行不良贷款的产生原因除了部分国有企业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经营和财务管理遇到困难以外还可以分为外部经济环境和商业银行内部的因素。
(一)外部经济环境为不良信贷资产的产生提供了赖以生存的条件。
1.市场机制的不健全扭曲了政府、企业、民众的经济行为。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地方政府或多或少地充当了同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金的调解人,过多干预银行事务,从而变相误导了银行的经营作为,扭曲了部分贷款的合理投和向。
同时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基础薄弱,市场机制不够健全,政府、企业和民众对商业银行经营行为商业化、贷款市场化、交易的诚信原则不能很好理解和贯彻,从而形成的经济、金融、法律、社会和民事环境,银行的权益受到伤害,不良贷款日积月累,积重难返。
2.一些国有企业资本金严重不足,银行贷款被用作铺底资金。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需要占用的资金是不等量的,其最低额是企业必须经常占用,在需在资金最少的时候也不会空闲出来,这种最低限额的铺底资金,应该使用资本金,而不宜使用银行贷款,使用了贷款就无法归还。
改革开放以来,财政安排的经济建设资金绝大部分用于基本建设方面,老企业需要增加的流动资金几乎完全依靠向银行贷款,甚至于有的新企业基本上是使用银行贷款建成的。
这就使得一些国有企业负债过高,大量银行贷款无法到期收回。
3.信用观念的扭曲。
由于企业拖欠贷款的现象存在多年,而且大多数拖欠者都没有受到利益的损害,有些甚至还得到了好处,天长日久就使得人们的信用观念转变、扭曲、颠倒,加之少数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门维护社会信用不力,默许一些国有企业把自己的损失转嫁给国有商业银行,而国有商业银行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不正确的观念,对贷款能否及时收回注意不够,对到期的贷款催收的工作也抓得不紧,这些都严重损害了银行的利益,致使银行的不良贷款加重。
(二)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因素对不良贷款的增加和膨胀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1、贷款管理机制落后,自我约束力不够。
近十几年来,国有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突飞猛进,但不容忽视的是,在贷款管理上存在着重数量规模,轻质量效益的粗放经营倾向,重贷轻管,重放轻收,跟踪不到位,约束力不够,特别是违规操作比较多。
可以说贷款管理机制的落后、管理环节上的薄弱是不良贷款产生的一个根本原因。
2.贷款风险监测机制不健全。
认为信贷管理重物不重人,缺乏对企业法人或经营主管的品质、素质和个性等方面的综合考虑:信贷风险监测
制度不完备,限于风险贷款的统计工作,缺乏贷前、贷中和贷后环节的风险评估,不能做到及时掌握贷款企业的资产、负债、盈亏情况的变化:预警机制没有建立,很大程度上不能有效监测信贷风险。
3. 防范和化解不良信贷资产,对国有商业银行来说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眼睛向内,找准突破口,多管齐下,标本兼治,更新观念,把不良信贷资产提升到一种可挖掘利用资源的高度加以认识。
如果不良贷款比例不降下来的话,银行的经营效益首先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不良贷款的贷款利息难以收回,银行还须支付储户存款的利息,另一方面,银行大量的资产沉淀在不良贷款上,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大大地降低,影响银行的经营效益。
随着银行商业化进程加快。
银行的政府色彩将会越来越淡,银行要凭自身在社会上的信誉,靠银行的经营效益和服务质量来蠃得客户,如果不良贷款的比例高而效益下降,银行就会难以生存,将会在和外资银行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三)运作盘活不良贷款的方式方法要充分应用市场和法律手段,采取多种形式消化不良资产,通过落实债权,建立不良资产垡回收责任制,依法处置贷款抵押品及垡企业资产,出售债权或更换债务人,资产证券化,减免贷款本息及核销等方式,盘活不良资产。
1.银行自身成立专门机构或指定专人催收,加大对不良资产的冲销力度。
银行应成立专门机构,调集专人催收,对主动想办法归还拖欠贷款的企业,应积极给予其所需的新的贷款的支持,以鼓励形成良好的社会信用风气。
对已无收回可能的不良资产,用各种方法冲销,适当提取呆帐准备金,增大冲销力度。
2.国有企业可实行股份制改革。
国有企业银实行股份制的改革,建立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企业经营机制,公开发行股票在,用所得资金冲销不良资产,偿还银行贷款,还可以使企业增加资本金,降低负债率。
3.在企业、银行界和全社会开展遵守信用的学习和教育活动。
应采取有效措施,使破坏信用的企业借不到款,打击逃债赖债,破坏信用的行为。
对情节严重的逃债赖债行为,依法办理,并形成声势,给意欲破坏信用者以震慑。
4.国有商业银行应逐步实行股份制。
国有商业银行应变成真正经营货币的企业,实行自主经营,不再承担政策性贷款的业务,实行政企分开,建立健全股东监督制度,以提高新增贷款的质量。
5.对不良贷款进行分层处理,对现有的不良资产不能简单粗放地处理,而要细化分类,对不同类型、不同等级的不良资产在采取措施时要因地制宜,找准突破口,
6.调整信贷结构,对不良资产增加审查环节。
对不良贷款单纯地围追堵截,终究是亡羊补牢的措施,应增大对新增贷款客户的营销、评估、预警、审批、贷后管理。
回收监测、中间业务服务等各个环节的管理,确保注入的贷款是安全、有效的。
7.建立激励约束机制,约束人的行为。
权力和责任永远是相伴相随的,构建讲效果和节约的市场经济的贷款营销理念,责任到人,逐级考核,合理奖惩。
建立和完善信贷经营管理体制,形成审批。
经营。
风险控制相互制约,权、责、利相结合,分级管理。
分级经营的新型信贷经营管理体制,实行审批个人负责制,使权责统一。
参考文献:
1、《不良资产与中国金融体系的未来》,论文资料网
2、戚莹:《论金融信用》
3、姚志阳:《浅谈金融不良资产的成因及对策》
4、张长利:《从金融不良资产处置看中国法制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