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德育校本课程建设探索
德融学科,春风化雨——德育与学科整合的探索实践
德融学科,春风化雨——德育与学科整合的探索实践道德发展是学生发展的第一要务,德育教育对于少年儿童的终身发展十分重要。
仅有耀眼的学习成绩并不足以成就一个“完整的儿童”,道德教育才是最重要的。
而整个民族的道德水平正是由亿万个社会个体所决定的。
近年来,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社会有道德的合格公民,我们学校以学科整合式推进为抓手,把“德育”和“学科教学”结合起来,努力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德育课题荷载,挖掘德育与学科的整合点2014年,学校申报并通过了《以学科整合式推进小学公民教育实践研究》的省级课题实验,组建实验研究团队,以科研促进道德教育的深入发展。
首先,我们深入研究课程内容,根据所教学科特点和课程内容,深入挖掘渗透于教学内容中的公民教育元素,确定好课程能力目标、知识目标。
在此基础上通过准确抓出融合在文本之中的教育元素,制定出合理的公民素质目标,即我们平日教学三维目标中的情感目标,这是公民教育学科教学内容确定的依据。
其次,我们认真学习了赵亚夫的公民教育理论,明确了开展公民教育实践要围绕以下几个核心命题:即“一个中心”:人权;“两个主轴”:民主与法制;“三个理念”:我说(参与),我行(质疑),我做(反省);“四个落实”:安全、健康、公正、健全。
针对不同年级,找准本学科开展公民教育的突破口,积极进行本学科教学与公民教育的有机整合。
再次,经过对品德、语文等学科教材的全局把握后,我们决定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如下教育:普及道德知识(如公民、权利、义务、家庭、国家、社会、政府、社团、政党、宪法等基础知识);训练道德技能(如沟通、协商、演讲、谈判、开会、立约、结社、发明、创造等能力与方法);培养公民素养(如私人生活中的道德与自律,公共生活中的合作与妥协);张扬核心价值(如平等、自由、民主、法治、公平、正义、人权、和平、科学等)。
最后,我们将以上各德育元素分别安排到相应的单元与课时中。
二、深挖课程资源,在课堂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德育的主渠道在课堂,课堂教学是落实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关于初中《道德与法治》德育校本课程建设的探索
关于初中《道德与法治》德育校本课程建设的探索摘要: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校本课程开发建设这一工作过程当中,与德育原则相结合能够使学生的道德素养、行为方式以及心理健康状态产生良好的效果,从而有利于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这篇文章主要通过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过程当中怎样将德育校本课程开发进行渗透来做相关的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初中教育;道德与法治;德育课程;校本课程建设引言对于传统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来说,通常情况下仅片面性地对学生进行死记硬背式教学,集中于让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进行背诵,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虽然这种通过记忆学习知识点的方式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一定的作用,但是不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对于学生的道德素养、身心健康以及其他方面的成长没有任何的促进作用。
所以,根据学校现阶段存在的教学资源并使其得到充分利用,能够使初中道德和法治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得以提高,使学生在传统教学模式过程当中所缺乏的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及实践能力得到弥补,使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德育价值得到良好的发挥,从而提高学生的个人素养。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从初中道德与法治校本课程开发目标来看,对德育原则进行渗透,能够使学生在进行校本课程的学习过程当中提高相应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地体会到道德与法治当中的关键内容,同时能够通过深层次学习相关知识解决生活当中遇到的各种大小问题。
加之老师科学有效的引导,使学生拥有一个良好的道德素养和健康的学习心态。
所以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来说,应当对下面几个项内容进行确立:第一,对学生的探究能力进行培养。
在进行初中道德与法治校本课程教学的过程当中,使学生不再片面性的完全依附于老师的讲解和教授,而是需要提高学生的自主研发能力,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让他们对自己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和了解,依据自己的需要去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相关内容进行主动性的学习,使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得到相应的培养,同时也能够增强与同学之间的合作意识,提高集体荣誉感。
邢台市第十中学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的 办 学 目标 要 求 , 充 分 满 足 学 生 的 兴 趣 和 爱 好 , 又 利
于促进 学生 发展 。
明显欠 缺 , 使学 生 的 思想 道 德 素质 、 化 基 础 、 致 文 学
习 兴 趣 都 明 显 偏 低 。 不 仅 影 响 着 学 生 的个 体 发 展 , 这
项 目定 位 :以 必 修 课 规 格 开 发 中 学 生 德 育 校 本
的必 然 选 择 。 二 、 校德 育 校本课 程 的开发 实施 学
、
学 校 开 发 中 学 德 育 校 本 课 程 的 背 景
目前 , 国 1 我 8岁 以下 的 未 成 年 人 约 有 36 .7亿 , 约 占全 国 人 口 2 %。 俗 话 说 , 年 树 木 , 年 树 人 。 8 十 百 青 少 年 学 生 的思 想 道 德 素 质 直 接 关 系 到 中 华 民 族 的 整 体 素 质 , 系 到 国 家 前 途 和 民 族 命 运 。 为 此 , 中 关 党 央 非 常 注 重 未 成 年 人 思 想 建 设 , 台 了《 共 中 央 国 出 中 务 院关 于 加 强 和 改 善 未 成 年 人 思 想 道 德 建 设 的 若 干
校 本 教 研 之 窗
赵 江 燕
( 台市第十 中学 , 河北 邢台 0 40 ) 邢 50 1
摘
要: 邢台市第十中学以开发德 育校本课程为切入点 , 构建和 完善切合 学校 实际的德 育课程 , 推动 了学校
德育建设 , 显 了学校特 色, 彰 提升 了教师专业素养 , 养 了学生 良好的行为 习惯和 正确 的学 习态度 , 学生学 培 促进
在 非 毕 业 年 级 实 施 。 例 如 ,语 文 学 科 开 设 了 “ 读 阅 课 ” ,数 学 学 科 开 设 了 “ 学 模 型 在 生 活 中 的 运 用 数
德育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德育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德育校本课程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人格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有效实施德育校本课程,我们制定了以下方案:
1.明确目标:德育校本课程的实施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使其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
2.课程设置:德育校本课程包括道德修养、公民素质、礼仪礼节等内容,通过课堂教学、校内活动等形式进行教学和实践。
3.教学方式:德育校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如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通过实际情境让学生感受并理解道德规范和社会责任。
4.校本资源:学校应充分利用校本资源,例如道德模范、家长资源等,推动德育校本课程的实施和落实。
5.评价机制:德育校本课程的评价应以学生道德品质和行为表现为中心,通过日常观察、学生自评、教师评价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价。
6.监督与改进:学校领导及教师需要定期对德育校本课程进行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
综上所述,德育校本课程的实施方案应该以明确目标、科学课程设置、多样教学方式、充分利用资源、建立评价机制和监督改进为重点,不断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意识。
第 1 页共 1 页。
德育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德育校本课程实施方案德育在学校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还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为了有效地开展德育工作,提出了德育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一、背景介绍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和人们价值观的多元化,德育面临着新的挑战。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道德意识,本方案旨在通过校本课程开展德育教育。
二、目标与原则1. 目标本方案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促进个人全面发展,培养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道德观念。
2. 原则- 科学性原则:本方案根据学生的成长特点和社会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
- 全面性原则:本方案涵盖学生各方面的德育需求,包括智育、体育、美育等。
- 系统性原则:本方案将德育纳入学校的各个环节,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
三、课程设置1. 内容根据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和需求,课程设置围绕以下方面开展: - 道德伦理教育:包括道德规范、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内容。
- 品德培养:涵盖诚实守信、友善互助、勤劳勇敢等品德教育。
- 社会责任:培养学生的公民责任感、社会意识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 美育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其欣赏和创造美的能力。
- 心理健康: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认识自己、适应环境,并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
2. 方法- 梳理课程资源:整理各类符合德育目标的课程资源,包括教材、教具、媒体资源等。
- 多元化教学: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座、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公益活动等实践项目,培养其实践能力和责任感。
四、教师培训与评价1. 教师培训学校将组织德育相关培训,提升教师的德育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
教师将定期参加培训并分享教学经验。
2. 评价与反馈学校将建立学生德育档案,定期对学生进行评价和反馈。
通过家校合作,了解学生的全面发展情况,并提供指导和支持。
五、学校德育环境建设学校将努力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重视德育教育的各个环节和方面:1. 学校文化建设:培养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弘扬文明校风,树立积极向上的学校形象。
实践型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研究
实践型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研究一、引言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提升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实践型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研究成为了重要的课题。
本文将探讨实践型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性和实施策略。
二、实践型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性丰富德育课程内容:实践型德育校本课程能够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课程内容,使德育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生活,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实践型德育课程强调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感悟和成长,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实践型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将不断学习、探索和研究,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
形成学校德育特色:实践型德育校本课程是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开发的,能够彰显学校的教育特色和办学理念,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三、实践型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策略确立课程目标:明确实践型德育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确保课程开发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设计课程内容:根据课程目标,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设计具有趣味性、实用性和教育意义的课程内容。
组织实践活动:以学生为主体,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实践活动,如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德育主题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感悟和成长。
完善评价体系: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通过多种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全面、客观、科学的评价,同时根据评价结果不断调整和完善课程。
加强教师培训:对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教师的德育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确保课程的顺利实施。
资源整合与利用:充分利用学校内外资源,如家长资源、社区资源等,形成德育教育的合力,提高德育工作的效果。
反馈与改进:及时收集学生、教师和家长的反馈意见,对课程进行持续改进和优化,不断提高课程的质量和效果。
四、结论实践型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研究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德育课程校本化 校本课程特色化
73·EDUCATOR·实践者说ShiJianZheShuo德育课程校本化 校本课程特色化文/滕 云为深化课程改革,提高办学品位与办学水平,加快特色学校建设步伐,山东省莒县第四实验小学以“乐真教育”为总抓手,围绕“德育课程校本化”和“校本课程特色化”两大主题,确定了以“关注师生的发展,优化育人环境,提高育人质量,提升办学品位”为学校特色的学校创建的重点,全面推进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
校本课程的开发步骤为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学生在各种教育活动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学校根据教师的个性特长,以教师丰富的实践为基础,自编了校本课程教材。
建立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课程开发领导小组,负责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检查与评估,协调各学科组与年级组的工作,并适时对开发实施的校本课程做出客观评价以调整、完善。
进行前期论证 学校结合现有资源,通过问卷调查等形式征集教师的意见,综合学生、教师和学校设备资源三方面的因素来确定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具体科目及内容。
一系列课题初步确定后,要对社会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进行评估,使开设的课程植根于社区和学校现有的课程资源中,使构建的课题体系符合学校发展的特色。
师资培训 教师能否适应与承担新课程的教学任务,是能否提高校本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
首先,学校对教师进行课程理论的培训,让教师初步掌握课程的一些基本原理。
其次,对教师进行专业知识培训,不断拓宽其知识面,重新构建教师的知识结构。
最后,积极吸纳社会人士,特别是有一技之长的社会专业人员,作为教师的有益补充。
同时,学校通过开设示范课,开展专业研讨,让教师经历实践的磨炼。
撰写校本课程纲要 课程纲要一般包括下述内容:主讲教师、教学材料、课程类型、授课时间和授课对象、班级规模等。
健全管理制度 为确保校本课程开发质量,学校进一步拟定相应的校本课程管理制度:校本课程开发审议制度、校本课程评价制度、校本课程管理岗位责任制等。
“五育相融”校本课程建设的实践探索
课程是实施培养目标的施工蓝图,集中体现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
为适应学校素质教育内涵发展的需要,以“强基”思想为指导,以“五育相融”理念为引领,围绕促进“学生成长”这一目标,开发“基于儿童生活知识与环境、基于儿童兴趣与偏好、基于儿童交往与探索”三种取向的校本课程,借助“交互式、体验式、研究式、项目式”等学习方式,建立多维度评价机制,建构“五育相融”的校本课程体系,在实施中充实学校的素质教育内涵。
摘要关键词校本课程;五育相融;课程体系;课程资源;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五育相融”校本课程建设的实践探索黄兴(福州市鼓楼实验小学,福建福州350003)课改实施以来,国家形成三级课程体系,充实课程内容。
当前,国家、地方课程建设已相对稳定,但校本课程建设还在探索之中。
没有好的校本课程体系和有效的课程实施,学校的内涵发展也就无从谈起。
为了使学生逐步形成适应个人终生发展,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福州市鼓楼实验小学力求整合学校资源,开展“五育相融”校本课程建设的有效尝试,并借此推动学校内涵发展。
一、顶层设计:“五育相融”的课程体系规划201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指出:“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要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
”[1]德、智、体、美、劳“五育”,既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载体,也是学校教育的具体任务。
在国家层面,“五育”有相对明确的具体课程,如德育侧重道德与法治等;智育涵盖语文、数学、英语、科学、信息技术等学科;美育包括音乐与美术;体育指体育与健康(含心理健康和卫生知识);劳育有专门的劳动课程。
在学校层面,则要建构一种辅助性、但各课程内容也会渗透其他各育的课程体系,这既能符合五育并进、互相融通的理念,又能将教育资源、人文、环境、硬件设施等教育因素有机整合,充实学校文化内涵,还能符合当地校情、生情,形成更贴近实际的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
“德育”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德育”校本课程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等文件为依据,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作为课程基本理念,转变教育思想,更育理念,充分利用本地的教育资源,大胆实践,精心组织,扎实有效地开展新课程改革实验,开设好学校校本课程,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二、开发研究背景1、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教育部提倡大力推进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构建了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课程体系,提出农村中小学课程要为当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明确指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而学校一级的课程管理就是由学校根据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自行决定校本课程。
作为课改实验区的学校,理应积极参与课改,使学校的课改工作迅速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
2、学生现状的需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
而在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下生长起来的独生子女,更是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
一方面,长辈的溺爱,导致了他们的冷漠自私,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善于或不懂行与周围的人交往。
而那些经济比较困难的家庭,由于家长整日忙于谋生,四处奔波,放任孩子自由生长,缺少对孩子的教育和引导,使之染上不良恶习,野蛮霸气,缺泛教养。
另一方面,改革开放后,国门打开,我国在引进先进文化的同时,也带进了一些自由散漫的消极思想,人们讲究个人自由,忽视了文明礼仪的教育问题,而现代社会发展对人的文明礼仪的要求都在不断提高。
因此,在学生中开展德育活动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3、我校校情的需要我校地处环境复杂的城乡结合部——沙坨子。
一方面,里面各类闲散、外来人员多,难免对学生的精神风貌起负面影响。
另一方面,我校生源相当部分学生来自当地农民子弟,他们家庭经济条件好而文化底蕴不足,又忙于生意上的事务无暇对孩子的行为习惯进行正确引导,在学校,有的同学任性散漫,唯我独尊,学生在怀教师交往时缺乏良好的礼仪规范;在社会或家庭中,怎么尊者爱糼,怎么与熟人或陌生人打交道,怎么着装,怎么待客做客,怎么遵守社会公德,怎么讲文明,讲礼貌等等显得比较薄弱。
德育校本课程设计
德育校本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德育的基本概念,掌握校本课程中德育的核心要点。
2. 学生能认识和描述德育在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3. 学生能了解并阐述我国教育体系中德育的目标和要求。
技能目标:1. 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活动,提升问题分析、解决的能力。
2. 学生能运用所学德育知识,进行自我品德培养和提升。
3. 学生能运用沟通技巧,与他人建立良好的道德互动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 学生认识到道德行为的重要性,自觉遵循社会公德,关爱他人,尊重生命。
3. 学生增强集体荣誉感,积极参与学校、班级的德育活动,为创建和谐校园贡献力量。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德育校本课程,旨在通过系统的德育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道德认知,但还需加强道德情感的培养和道德行为的引导。
教学要求:教师应结合学生实际,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确保课程目标的达成。
通过对课程目标的分解,为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具体依据。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紧密围绕课程目标,结合课本内容进行选择和组织。
具体包括以下方面:1. 德育基本概念:讲解德育的定义、目标、原则等,让学生对德育有全面、系统的认识。
教学内容:(1)德育的含义与目标(2)德育的基本原则(3)德育的方法与途径2. 校本课程德育要点:阐述校本课程中德育的核心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内容:(1)爱国情怀与民族精神(2)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3)法制观念与道德规范3. 德育在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认识到德育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
教学内容:(1)德育对个人成长的影响(2)德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3)优秀德育典型的案例分析4. 我国教育体系中德育的目标和要求:介绍我国教育体系中德育的要求,指导学生遵循道德规范。
播种良好习惯,绽放阳光校园——《开发德育校本课程,构建学校德育
新 课程 N E W C U R R I C U L U M
播种 良好 习惯 , 绽 放 阳先校 园
—
《 开发德 育校本课程 , 构建学校德 育特 色》 课题 实践探 索
薛 玲 玉
( 辽宁省大连 市沙河1 2区兴文小学 ) : 摘 要: 学校要依据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及新课 程标准 , 在 日常学习生活中开发德育校本课程 , 注 重培养 十个好 习惯, 构建 学校
以丰富课堂 的评价语言 ,如张屏 老师 的课堂 , “ 你看这位 同学 的眼
依据小 学生 心理发展迅速 、 发展协调 、 发展开放性 、 发展可塑 睛一直看着老师 ,他听讲多认真啊 !” “ 这位 同学能认真听别人发 性 的特点 , 我们在辽师心理学教授张丽华博士专家指导下 , 对小学 言 , 并能指 出不足 , 我们应向他学习。 ” 这些富有感染力 的语言拉近
的家庭 占十分之 一 , 访 问退休 的老领导 , 深入学生 、 教师 、 社区、 家 与德育要求知 、 情、 意、 行有机统一 的特点不相适应 , 离开“ 知” 的传 长 中间倾听他们的声音 , 在教育教学过程 中 , 他们发 现许 多学生 心 授 与引导 , 单纯让学 生进行体验活动 , 就可能让学生因受错误思想 理有一丝 阴暗 , 看 问题很 偏激 , 而在 当今标准化 、 程序化 的教育体 的诱惑 而迷失方 向。 制下, 教师也缺乏 激情 , 职业倦怠感严 重 、 心理 问题 突出 、 师德滑
2 0 1 1 年 度重点课题( J G 1 1 C A 0 0 9 ) “ 中小学特色学校建设 的研究” 的 朴实真诚的话语 , 丰富具体 的内容 , 提炼的都是唐老师多年实践的 子课题 , 本课题拟从开发德育校本课程 和实施的视角 , 从校实 际出 经验精华 , 给了全校 老师专业 的引领 , 启发教学 的思考。
新课程体系 国家课程 校本课程
为了更好地满足教育发展的需求,我校将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全面贯彻国家课程改革要求,积极推进校本课程建设。
新课程体系是我国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改革,旨在推动教育教学方式和内容的变革,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结合自身经验和对这一主题的深入研究,对新课程体系、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进行综合评价和探讨。
一、新课程体系1.1 新课程理念新课程体系是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教育改革,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以课程为载体,实现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
新课程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倡个性化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2 新课程体系内容新课程体系的内容包括核心素养和学科素养两部分。
核心素养包括思维品质、学习品质、创新品质等,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科素养则着重于学科知识、学科能力和学科情感体验的培养,帮助学生形成对学科的深入理解和热爱。
1.3 新课程体系意义新课程体系的实施对于培养未来社会所需的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在未来的职业发展和社会生活中更好地适应和胜任。
二、国家课程2.1 国家课程的定位国家课程是国家对于学校教育课程的统一规划和管理,是对学校教育资源分配的一种方式。
国家课程的出台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减少地区教育发展的差距,提高教育的整体质量。
2.2 国家课程的内容国家课程的内容涵盖了学校教育的各个层面,包括基础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其中包括了语文、数学、外语、历史、地理、生物、化学等学科。
2.3 国家课程的意义国家课程的实施是为了推进教育的均衡发展,提高教育的整体质量,有利于国家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促进社会的长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三、校本课程3.1 校本课程的特点校本课程是依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需求,由学校自行组织设计和开发的课程,着重于突出学校办学特色和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幼儿园校本课程建设的路径探索 幼儿园课程
幼儿园校本课程建设的路径探索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与发展,幼儿园课程建设也在不断探索与创新。
幼儿园课程建设的核心在于培养幼儿的综合素质,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而校本课程建设则是重要的路径之一,下面将就幼儿园校本课程建设的路径探索展开讨论。
一、明确发展目标1.1 立足幼儿个体特点:幼儿的认知、语言、身体、社会情感等各方面发展有其特点,校本课程建设需根据这些特点明确发展目标,将个体差异考虑在内,为每个幼儿提供量身定制的教育方案。
1.2 强调幼儿素养的综合培养:幼儿园校本课程建设要全面培养幼儿的审美情感、良好习惯和行为习惯,注重德育教育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二、统筹教育资源幼儿园的校本课程建设需要充分统筹利用各类教育资源,为幼儿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
2.1 整合教育资源:通过整合社会教育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物质资源等,为幼儿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拓展其知识面和视野。
2.2 优化师资力量: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指导和辅导幼儿的成长,为校本课程建设提供坚实的师资支持。
三、课程整合创新3.1 突破传统课程模式:创新课程设置,突破传统的学科框架,打破各科目之间的界限,设计跨学科的课程,注重课程的整合性和连贯性,促进知识的交叉渗透和综合运用。
3.2 开展特色教育活动:为了丰富校本课程建设的内容,幼儿园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特色教育活动,如艺术节、科技节、社会实践等,培养幼儿的兴趣爱好和实践能力。
四、家园共育4.1 强化家长参与:积极吸纳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建立良好的家园沟通机制,加强家长与学校的互动,共同关注幼儿成长的方方面面。
4.2 建立家园合作育人机制:家园共育是幼儿园校本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学校与家长合作共同育人,共同助力幼儿的成长。
五、评估与反馈5.1 建立多元化评估机制:建立全面、科学、多元化的评估机制,评估幼儿的综合素质发展情况,包括学业成绩、综合能力等方面。
“三课程一体化”德育模式的建构与探索
“三课程整合一体化”德育模式的建构与探索摘要:新课程背景下,学校德育也必须有适应新课程环境下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在新课程框架下整合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挖掘德育资源,全员参与德育,将德育渗透到课堂、生活和实践的各个环节;深化德育内容,整合社会资源,突出学校特色,发挥德育功能,探索“三课程整合一体化”的德育工作新模式。
关键词:“三课程整合一体化”德育模式建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制定国家课程标准要依据各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具体内容,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加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革命传统教育和国防教育,加强思想品德和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倡导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引导学生创新与实践”。
这一阐述为新课程背景下的学校德育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应根据新课改的基本理念,结合学校德育工作的特点和实际,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切实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在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应创造性地开展德育教育,整合德育资源探索一种适应新课程的有效的德育教育的新模式。
这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和研究的课题。
一、“三课程整合一体化”德育模式的实施途径在推进课程改革过程中,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充分发挥新课程的德育功能,全面构建“三课程整合一体化”德育模式,“三课程整合”是指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机整合,实现以课堂教育为主体、校园服务、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同步运行的联动机制。
(一)以课堂教育有机渗透为主导。
在新课程的大背景下,学校工作,必须以“育人”为核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使德育更加凸现时代感和实效性,切实体现新课程标准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寓德育于“三课程”教学之中,呈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课堂教学必须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去实施,尤其是关注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和谐发展;注重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中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与有效实施研究
中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与有效实施研究发布时间:2022-12-27T04:28:56.113Z 来源:《素质教育》2022年11月总第433期作者:晏祥兰谭毅[导读] 学校是人才诞生的摇篮,所以在学校的课程安排中,德育教育的相关课程也多了起来。
本文针对合理构建中小学校本德育校本课程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一些粗浅的探究。
晏祥兰谭毅重庆第四十八中学400712学校是人才诞生的摇篮,所以在学校的课程安排中,德育教育的相关课程也多了起来。
本文针对合理构建中小学校本德育校本课程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一些粗浅的探究。
一、德育校本课程核心概念界定德育校本课程是指学校在国家和上级有关教育部门规定开设的课程以外,在国家和地方颁布的德育课标指导下,对本校学生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学校及当地社区的德育资源,以学校教师与学生为主体,借助相关人员力量,选择、改编或新编适合于对本校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政治、心理品质教育的教材或活动,并纳入学校正式教学计划的德育课程。
校本德育课程开发大致区分为三个基本层面:一是在国家的课程框架体系内,教育主体从落实道德教育出发,对各类课程所进行的规划、设计、实施与评价,此为校本德育课程开发的广义;二是学校、教师作为教育主体从取得德育实效出发,对于各类课程进行的校本化规划、选择与落实;三是学校、教师作为课程开发主体在国家预留的课程空间内,从地区、学校实际出发所进行的、完全自主意义上的德育课程开发。
二、构建德育校本课程的原则构建德育校本课程需要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首先,预成性与生成性相结合。
在实际教育环境中,教育过程中会产生生成性课程,这类课程是多因素互相作用的结果,虽然其具有非预期性,但是却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是课程实践性质及创新取向的直接体现,对实现课程目标可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对于校本德育课程而言,其虽然具有生成性特质,但是其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必须以稳定的课程体系为基本框架。
其次,共性与个性相结合。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探索德育工作新途径
6年第期成。
我们注重具有地域特色的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研究和开发,将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整合,将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结合,正确处理研究性学习课程与科学研究、学科课程、社会实践的关系。
我们针对学生的特点,以我县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为依托,以课题研究、项目设计为载体,构建了体现地域特色的研究性学习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发展个性与特长的广阔空间,营造了一个富有开放性的研究性学习氛围。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研究性学习课程必将显示出它特有的教育价值。
为了培养更多优秀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者,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今后我们要充分利用我县的各种资源优势,做好研究性学习课程这篇大文章,谱写出更加精彩的基础教育新篇章。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中,德育工作如何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地开展,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我区在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树立“新课程新德育”的理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德育工作新途径,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
一、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拓宽德育课程渠道我区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坚持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了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针对性。
我们认为: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一个都不能少”。
从德育课程层面看,我们在国家课程上重点抓好认知性德育课程和学科渗透;在地方课程上主要抓好区域德育课程;在校本课程上突出抓好各中小学具有特色的德育课程。
为此,我们紧紧围绕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以德育课程为主体,以学科德育渗透为途径,以校本德育课程为特色,拓宽课改渠道,充分发挥德育功能,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1.充分发挥德育课程的作用,落实德育课程目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制定国家课程标准要依据各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具体内容,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衡量新课程改革成败的显著标志之一是能否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首,着力提高与新课改目标相适应的德育课程的针对性、主动性、创新性和实效性。
对校本课程之德育功能的实践与思考
的语 文教 学要 做 到“ 一 步提 高 学 生 的语 文 素 养 学 生 具 进 使
有 较 强的 语文 应用 能 力和 ~ 定 的审 美能 力 、 究能 力 , 探 形成 良好 的思想 道 德 素养 和科 学文 化 素质 。 新课 程 标准 明确提 ” 出要 实现 三 维 目标 : 与 技能 、 程 与方 法 、 感态 度 与价 知识 过 情
、
校 本课 程 为有 效实施 德 育提 供 了契机
1校本 课程 的 自主开发给 了我们 利用德育 资源 的选 择权 .
所 谓校本 课 程 , 由学校 针对 学 生的 兴趣和 需 要 , 是 结合
学校 的传 统和 优势 , 分利 用 学校和 社 区 的课程 资源 ,自主 充
开 发和 实施 的课程 而在 其他 课 程 中, 教材 是 由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程 专 家开
第三 , 诗歌 鉴 赏与 写作 训 练 有机 结 合 , 而 达到 学 以 将 从
致 用 的教 学效 果 。 普通 高 中语 文 课程 标 准》 出, 中阶段 《 指 高
抒情 ” “ 及 寓情 于 景” 教师 可 以要 求 学生用 现 代汉 语将 诗 歌 。
中的意境 描述 出来 , 其 能深刻 领会 诗歌 内容 的 同时锻炼 学 使 生对 现 实 生活 当 中“ 象” 意 的领 悟能 力 , 正如 王 国维在 《 间 人
疑 ” 阅读 效果 。 需要 注意 的 是 , 的 多元 解读 并 不 意味 着 可 以
胡编 乱读 , 不能脱 离 文 本 中心 而任 意解 释 。即便 “ 干个 读 一 者有 一千个 哈姆 雷特 ” 但 却不 能把 哈姆 雷特解 读 成李 尔王 。 , 学生对 文本 的 多元化 解读 要符合 逻 辑与 事实 依据 , 即必须 言 之 有 理 , 不能 做 不着 边 际 的夸夸 其 谈 。 而
新时代普通高中“五育并举”课程体系建构探索
表 2 石家庄外国语学校校本课程体系
类别
数量
课程名称
德育校本必修课程 10 门 6 项主题德育、党课(四史教育)、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学生发展指导、军训
学科拓展校本课程
25 门
汉语汉字专题研讨、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高中数学建模、数学 CAP 之微积分、物理学与 社会发展、生活中的化学实验、生物学与生活、财经素养、历史之史料研读、校园内外地理实 践、科技英语、英语文体与修辞、英语文学选读、英语演讲与辩论、英语影视赏析、跨文化交 际与国际理解、英美社会与文化、英语报刊阅读、大学英语、基础英语语法与词汇、日语入门、 俄语入门、德语入门、法语入门、西班牙语入门
14
目 录
ONTENTS JICHUJIAOYU LUNTAN
封面人物
裴 红 霞, 中 共 党 员, 硕 士 研 究 生 学 历, 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现 任 河 北 省 石 家 庄 外 国 语 学 校 党 总 支 书 记、 校长。从教 27 年来,裴红霞始终扎根基础教 育、践行立德树人,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 念,坚持“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的办学目标, 坚持“永远不要低估学生能力”的育人理念, 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改革,先后获得全国先进 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百名优秀中 学校长、全国聘请外国文教专家工作先进个 人、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 河北省教育工作先进个人、河北省突出贡献 中青年专家、河北省中小学骨干校长、河北 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等荣誉。
等活动,聚焦核心素养,开展了一系列新课程新教材 校本化实施研讨和推进,促进共同成长。
(三)编写校本必修、校本选修课程纲要 学校对 8 门德育校本必修课程、25 门学科拓展 校本课程、30 门体育、艺术、通用技术、劳动校本选 修课程进行选课指南和课程标准的编写并开展课程实 施,真正地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五育并举落到实地。 校本选修课程的开展要明确课程的性质与基本理 念,确立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形成课程结构和 内容,同时还要进行学业质量的评价。为了更好地开 展校本选修课程,学校对校本选修课程授课教师进行 了课程纲要编写的培训和指导 , 要求授课教师参照国 家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编写“五育并举”校本课程 的各专项课程纲要。
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实践
心理健康教育
包括心理健康知识、心理调适 方法、心理问题解决等,提高 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
平。
02
小学德育校本课程的实践
适应社会需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越 来越高,德育校本课程可以更好地适 应社会需求,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 才。
德育校本课程可以结合学校自身特色 和优势,形成具有特色的德育课程, 提高学校的教育品质。
德育校本课程的目标
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通过德育校本课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道德 观,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实践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引言 • 小学德育校本课程的实践 • 小学德育校本课程的效果分析 • 小学德育校本课程的改进建议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德育校本课程的意义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德育校本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 质、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有助于 学生的全面发展。
增强学校特色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让学生了解社会的需求和责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德育校本课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素质、文化素 质、心理素质等。
德育校本课程的内容
思想教育
包括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 教育、社会主义教育等,引导
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道德教育
包括道德规范、道德原则、道 德评价等,培养学生的道德品 质和道德行为。
《瀑布》——“光影童行”德育校本课程的实践探索
《瀑布》——“光影童行”德育校本课程的实践探索“光影童行”德育校本课程是我校在“新课改”教育形式下的一次探索和实践。
课程开设以来,我校各年级组织家长和学生进行了亲子观影活动并结合每一部电影开展了相应的亲子活动。
比如在看完《当幸福来敲门》后,我们组织家长和孩子进行了“百元旅行”的活动,看完《走路上学》,家长和孩子们进行了“徒步五公里”的活动。
看完《地球上的星星》,家长和孩子们进行了沙龙分享活动……亲子观影和丰富多彩的活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家长和孩子们,无论家长还是孩子都非常期待每一期的“光影童行”活动。
疫情之下,家长们不能再进入学校线下观影,“光影童行”的观影活动便改为在家中进行。
一、挑战,亲子共同居家的矛盾重重停课期间,居家办公和网课同时到来,为亲子之间提供了更多陪伴和交流的机会,也为亲子相处带来了新的“挑战”。
在这段时间里,家长和孩子要面对居家工作和学习的种种不便,还要处理和家人24小时不间断相处带来的矛盾,种种疲惫都让亲子关系陷入危机之中。
为了了解亲子共同居家对双方关系带来的影响,我校组织老师们对家长和学生进行了电话和视频访谈,我们发现,当家长和孩子长时间共同待在一个屋檐下,可谓是抬头不见低头见,很多矛盾逐渐暴露出来。
许多家长认为孩子上网课不够认真,而孩子则觉得家长管束过多太多,有家长戏称“真是想看两相厌”。
再加上对疫情、疾病、被隔离、生活“被中断”的恐惧,无论是家长还是学生都深感不安,无处安放的焦虑弥漫在“家”——这个本该温暖的地方。
二、转机,电影艺术带来的情感共鸣如何利用“光影童行”的活动缓解亲子双方在疫情居家期间可能产生的矛盾冲突,成了课题组老师们思考的问题。
疫情所带来的居家办公、网课,以及由此产生的种种挑战是前所未有的,是此前的所有亲子教育类电影中从未涉及的。
在大量查找资料并进行了多轮线上研讨后,我们为高年级组选择了《瀑布》这部电影。
《瀑布》的故事从2020年3月开始,聚焦于疫情之下一对母女的日常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德育校本课程建设探索”结题报告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一)研究背景1.德育研究和校本德育课程建设成为教育关注的热点和中小学有效发展的重要途径。
长期以来,如何有效实施思想道德教育,特别是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是一个重要的国际性问题。
199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的教育”国际研讨会上,将人的道德伦理、价值观列为21世纪人类面临的第一个挑战,明确提出“理想、信念和责任感、自立精神、坚强意志和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是21世纪人才的主要特征1[①]。
也正因为如此,德育研究成为国内外教育研究永不落幕的热门话题,在新世纪更是得到前所未有的广泛关注。
但考察已有的国内外德育研究,我们发现这些研究大多数是重视理论层面的探究和德育策略、德育方法的研究,多落脚于德育的宏观指导与方法论证;而关于班主任工作的研讨关注点则放在班集体建设和管理上,着眼于班主任能力建设和班级管理策略的研究,其焦点过于狭窄,不能对学校的整体德育工作提供指导。
因此,目前的德育研究在点和面上优势明显,但作为学校这条“线”的研究不足,能对学校教育提供有效指导或借鉴的成果屈指可数。
2.协和中学构建思想道德教育特色、创建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的重要途径。
2001年协和中学从五年大专制的师范学校转办普通高中,面临着普通高中教育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提升问题。
经过几年的建设,我们已经在教育教学方面呈现出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
我们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班主任工作手册》、《级长工作手册》和《学生手册》,各项班机管理制度、学生德育常规管理制度、班主任队伍培养机制、学校德育课题研究机制等已经建立并取得了很好地成效,也获得了兄弟学校和有关专家的好评。
但如何进一步将这些特色提升,使之更好的诠释“协力和衷,作育英才”的办学理念,更好地为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协和人才服务,更好地引导广大班主任和全体任课教师积极有效地立足实际、立足学科开展思想道德教育,还需要我们在已有的基础上深入思考和研究。
“新课程德育校本课程建设探索”正是我们进一步研究、实践、检验学校德育整体工作的一个方向和突破口。
(二)研究意义1.德育校本课程建设,首先是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方针和重要指导思想的需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加快中小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的改进和建设,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种教育资源,深入研究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特点,把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有机统一于教材之中,并保证占有适当份量,努力构建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的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2[②]。
国家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期望使得学校教育工作者应当承担起固有的责任,充分发挥学校这个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的重要作用,采用丰富多彩的形式,切实加强对中小学生的教育、引导。
2.德育校本课程建设是落实新课程改革、构建三级课程体系的需要。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校本课程建设与开发已经成为国家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的课程板块。
作为校本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德育校本课程建设与德育国家课程建设、其他学科校本课程建设以及选修课、必修课分别在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和课程管理上存在着不同。
国家课程体系下,高度集中的德育课程在实现标准化和统一化的同时,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上也引发了一系列道德教育的问题。
中学德育校本课程建设有利于中学道德资源的重新配置,弥补德育国家课程体系的不足,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有利于充分发挥社区、学校独有的人文、自然资源,创建有特色的学校,培养有个性的学生,还有利于德育教师专业自主权的发展。
3.德育校本课程建设,是构建协和中学德育特色的重要载体和依托。
面对新课程提出的要求和新时期学校不断扩招的现实情况,作为德育一线的学校教育如何面对挑战,如何克服应试教育的思维惯性、德育教师课程意识薄弱、课程建设与开发能力不强、道德资源短缺以及一线教师与学科专家的矛盾等难题,构建适合学生需要、切合学校实际的德育课程和评估体系,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和人格的健康成长,正是本课题的目的所在。
我们通过课题研究,不仅构建起具有本校特色的德育体评估体系和德育课程系列,将其落实在学校德育管理和实践工作中,同时也为示范性高中探讨德育特色和示范作用做出探索。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原则(一)校本德育课程建设的涵义首先,我们认为,德育校本课程,通常是指学校在国家和上级有关教育部门规定开设的课程以外,根据本校的教育资源特点和学生道德发展的需要所建立的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课程体系,以及根据学校德育工作队伍实际情况而建立的德育教师队伍培养体系。
既包括学校、班级集体的精神、人际关系、制度文化、物质条件、校园环境等内容;也包括学校、班级组织的各种课外教育活动及班主任队伍培养活动,如主题活动、传统活动、团队活动、班主任培养等;还包括学校根据师生的特点和需要开设的以教学活动或培训活动为表现形式的“课程”,如学生选修课程、发展性课程、班主任培训课程等。
总之,在协和人看来,德育校本课程即包括了为师生开设的显性的课堂教学形式的“课程”,也包括了校园文化、校园环境等隐性的教育资源。
其次,我们认为,德育校本课程建设是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社会对人有许多能力素质的要求,如学习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应变能力、动手能力、组织能力、交际能力、合作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和耐挫能力等等。
我们应该着力倡导学生认知和行为的统一,把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等校外活动作为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把培养班主任德育工作的能力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
由此,我们认为,校本德育课程建设是在兼顾学校、教师与学生三个层面的基础上,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德育制度规范、德育课程开发、德育教师培养等途径,充分挖掘学校德育资源和德育力量,整体构建学校德育特色的一个系统化的学校教育工作。
校本德育课程开发是校本德育课程建设的主要形式和内容,是校园文化系统化、德育管理制度化、德育队伍培训规范化的综合体现。
(二)协和校本德育课程建设的理论基础1 .主体可持续发展理论。
现代课程论认为,知识、社会、人是制约课程的三个基本要素,但核心是人,即:第一,学生是课程的主体;第二,“生活世界”是课程主要的内容。
“生活世界”是指对人生有意义的且人生活在其中的世界,是人生的过程,生活着的心物统一的世界;第三,课程是学生通过反思性、创造性实践而建构人生意义的活动;第四,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以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为根本3[③]。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既是受教育者,又是自我教育者。
当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教育自己的时候,这个主体才是可持续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2.个体自身矛盾发展理论。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不可分割的,它们是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的辩证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矛盾的特殊性也不能脱离矛盾的普遍性而单独存在。
有外动力而无内动力,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受教育的局面。
内外动力不协调、统一,德育难以顺利推进,学生自我发展难以实现。
在国家颁布统一的德育大纲、颁发统编德育教材的前提下,把学校德育工作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构建一定的情景,帮助学生实现自我矛盾的解决,促进学生主体的自我发展,是有效提高德育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必然举措。
3 .多元智力发展理论。
美国教育家、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在1983年出版的《智力的结构》一书中提出“智力是在某种社会或文化环境或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的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
每个人都至少具备语言智力、数理逻辑智力、音乐智力、空间智力、身体智力、人际交往智力和自我认知智力,即多元智力(Multiple Intelligences)4[④]。
多元智力理论强调人的智力基本性质是多元的——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其基本结构也是多元的——各种能力不是以整合的形式存在而是以相对独立的形式存在。
而现代社会是需要各种人才的时代,这就要求教育必须促进每个人各种智力的全面发展,让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张扬。
由此,我们根据高中德育要求,构建了思想品德教育模块、理想教育模块、安全法制教育模块、心理健康教育模块、审美教育等五大教育模块,拓展德育的内容与灵活性,引导学生多方面发展。
4.协和教育生态文化思想。
协和教育生态思想是指个体内在的各种素质、人与人、人与自然及其三者之间存在着矛盾统一,相互和谐的可持续发展趋势;协和教育要充分考虑这些关系的历史性、差异性、多样性、竞争性、系统性及和谐性等因素,建立起协和特色的教育生态系统。
协和中学德育校本课程建设,是伴随学校从师范转办普通高中的历史进程而同步推进的,是协和人建设国家级示范性普通、打造南粤特色名校的重要内容,是我们在汲取中国优良传统文化、继承学校百年办学传统、学习现代教育理念的过程中,在学校“协力和衷,作育英才”办学理念指引下的积极尝试。
(三)协和校本德育课程建设的原则1.关注基础性与发展性的统一。
德育校本课程建设要应改变以学科知识为取向的课程组织形式,采取以学生的发展或社会问题为取向的课程组织形式,把课程与学生身处的环境和个人经验联系起来。
课程只有扎根于学生的经验,才能起到培育人的作用。
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性向、能力是德育校本课程建设的焦点,借此要让所学的不同课程能够融入到学生的身心结构中,成为他自身的一部分。
德育校本课程建设既要关注学生现有水平,从本校学生的实际状况入手,注重基本习惯、基本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要将养成教育放在重点位置,把良好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公民道德放在最突出位置,培养学生具备一个示范性高中学生应有的道德和品行。
同时,我们又要关注学生发展的需要,让学生充分理解和认识社会对他们的基本的道德期许和行为准则要求,从而培养自己做人处世的能力。
2.关注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统一。
在教育中重视对学生智力的培养与训练,是必要和正确的。
但是,在重视智力教育的同时,决不可忽视对学生进行非智力因素培养的重大意义。
一个人才能的充分发展与发挥,只有经过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才可能实现,一个人的先天素质再好,如果思想僵化,缺乏对科学的兴趣,没有勤奋的作风,没有坚韧的性格,那么无论怎样对其进行智力训练,其才能都不会得到充分的发展与发挥。
只有使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以一定的特殊的方式在一个人的心理上进行合理的组合,才能使其心理健康发展,不断增长才干,并在实践中将潜在的才能变为现实。
3.关注科学性与实践性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