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题》网上教学巧用比较法

合集下载

古代文学教育比较法

古代文学教育比较法

古代文学教育比较法古代文学教育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育形式,这种教育形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主要是为士人阶层进行的。

由于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文学教育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此需要通过比较来更好地了解其特点和价值所在。

本文将对中国、日本、韩国和印度的古代文学教育进行比较,以期更好地了解这些文化的特点。

首先从中国的古代文学教育开始,中国古代文学的教育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极深,因此文学教育往往是通过学习经、史、子、集等经典著作来实现的。

在这些著作中,经常有很多文学作品,通过注释、讲解等形式来传授这些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此外,在文学教育中,往往注重语言表达的修辞和艺术性,要求学生能够用优美的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由于中国古代文学的适用范围较广,因此文学教育往往同时包含了诗歌、散文、戏剧等不同的文体和类型。

相比之下,日本的古代文学教育与中国有一定的区别。

在日本,古代文学教育往往注重对特定文学作品的深入解读,这些作品往往都有自己特有的价值观或者文化底蕴。

此外,日本的古代文学教育同时注重语言的美感和表现力,但是相对于中国更加强调实际运用的能力。

在教育中,老师往往会要求学生研究文学作品对自身生活和社会的影响,并且要求学生通过写作和表演等形式来体现自己对作品的领悟。

韩国的古代文学教育与中国和日本也存在不同。

韩国的古代文学有着非常深厚的民族色彩,其中涉及了很多民族英雄和民间故事。

在韩国的文学教育中,注重让学生了解并熟悉这些传统英雄和故事,能够深入了解韩国民族的传统和文化。

由于韩国的文学作品相对较少和较短,因此韩国的文学教育往往非常注重文学作品的深度和广度的开发,要求学生能够掌握不同的文学技巧和修辞手法,表达其对作品的思考和领悟。

在印度,古代文学教育最重要的一部分是《吠陀》和《奥义书》的研究。

这些著作往往涉及到印度教徒的信仰和神话,因此对于印度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文学教育在印度往往是由吠陀学者或者修行僧等专门的人士来进行,通过口耳相传来讲解吠陀和经书的意义和教义。

用比较法进行初中古诗文教学的探索

用比较法进行初中古诗文教学的探索

用比较法进行初中古诗文教学的探索赵佟青初中语文(试用本)教材按二期课改课程标准编入了大量的古诗文,这是符合语文科秉承传统这一特点的。

面对繁多的优秀古诗文,我们的学生普遍在学习中显得被动,过于依赖老师的讲解和一些古诗文的辅导书。

而有些教师也走马观花似的教学,对课程以外的资源开发不够,使学生认识到的是分崩离析的诗词散块,不能将其归纳整理,发掘出其中大量富于艺术表现力的深度。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地解释字义,记诵字句,研究文法修辞的法则,最要紧的还是要多比较,多归纳。

”叶老的这句话用在当前的古诗文教学中尤为中肯。

笔者近年来尝试多用比较法来进行古诗文的教学,在此谈谈自己的心得,以期抛砖引玉。

以初中语文(试用本)教材(八年级第二学期)宋词单元中《诉衷情》和《破阵子》为例。

《诉衷情》作者陆游,作这首词时,词人已年近七十,身处故地,未忘国忧,烈士暮年,雄心不已,但壮志不得实现,雄心无人理解,这种深沉的压抑感和永不衰竭的爱国精神形成了词作的特有风格。

《破阵子》作者辛弃疾,该词是作者失意闲居信州时所作,无前人沙场征战之苦,而有沙场征战的热烈,词作基调雄壮高昂,而结句的悲壮低沉,形成鲜明对比。

两首词作在创作风格和创作背景以及作者要表达的情感上极为相似,但是细细读来,仿佛又各有所述。

为了让学生更为准确理解两首词作的内涵,把握两位词人的内心,笔者决定尝试使用比较法指导学生学习。

事先布置学生预习,通过各种途径查阅并搜集资料,整理并归纳出“南宋大事年表”、“陆游生平大事年表”、“辛弃疾生平大事年表”,以作上课比较的资料和依据。

首先,比较词作内容和语言。

引导学生大声诵读,梳理字词,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找出两首词共同写到的东西——梦。

两首都写到了“梦”,但是梦的内容不一样。

陆词是“梦断”。

作者在梦中回忆了自己过去“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报效国家,驰骋沙场的往事。

这是多么充满了豪情壮志而又另人热血沸腾的场面,如果是梦,作者不愿醒来。

古代文学教育比较法

古代文学教育比较法

古代文学教育比较法比较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基本的方式。

它关注事物之间相同点,又注重它们的差异性,通过分析综合得出对事物更为深入、甚至是新的认识。

中国古代文学历史悠久、内容繁复,在对它进行认识、把握时,古人就已经自觉或不自觉的使用了比较的方法。

例如苏轼的一段话:“苏李之天成,曹刘之自得,陶谢之超然,盖亦至矣。

而李太白、杜子美以英玮绝世之姿,凌跨百代,古今诗人尽废。

然魏晋以来,高风绝尘,亦少衰矣。

”[1]这是在比较中勾勒文学体貌的演变。

而严羽所谓:“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2]168,则是在比较中强调作家独特的艺术风貌。

前人的实践已经显示出比较在认识古代文学中的重要意义,因此,在现今的古代文学教学中主动地运用比较法也是应有之义。

比较在古代文学教学的运用表现在两个层次。

一是运用比较的方法来组织课程设计,主张“打破现有教材按章节编排的限制,依据教学内容将创作倾向相近或有明显差异的作家作品进行排列类比”[3],进而来组织整个课程的设计安排,这属于顶层设计,是在总体的层面对古代文学的教学内容进行重组。

这是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进行的一种尝试,很有意义,但不是本文所讨论的内容。

二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运用比较法,例如通过比较获得对文学发展规律、线索以及作家作品艺术个性的认识[4]。

大多数的情况下,教师们在运用比较方法进行教学的时候,更注重通过比较来获得或者印证某种知识性的结论,强化或加深学生的认知,其目的在于“结果”,而比较的过程本身则是作为手段存在的。

这种教学方式,是和以知识体系的构建为主要目的的教学目标相配合的。

近年来,随着一些高校中文系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化,特别是应用型办学方针的确立,使得学生的能力养成成为培养目标的核心内容。

这就要求在课程教学中将能力养成放在核心位置,相对知识体系的系统传授,它更关注知识的运用。

因此,在教学中运用比较的方法,重心就相应的要从知识的获取转移到过程本身,切实的显示出比较方法的效力,指示出比较方法的运用过程,使学生认识并掌握比较方法本身,而不仅仅是一个结果。

中国古代文学名篇解析与评析技巧与方法总结备课教案

中国古代文学名篇解析与评析技巧与方法总结备课教案

中国古代文学名篇解析与评析技巧与方法总结备课教案一、引言中国古代文学作为世界文化的瑰宝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

解析和评析中国古代文学名篇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

本教案将介绍一些解析和评析中国古代文学名篇的技巧与方法,以帮助教师在备课教学中更好地指导学生。

二、文本选取在进行解析和评析中国古代文学名篇之前,首先需要选择适合的文本。

对于初学者,建议选择一些较为经典和容易理解的作品,比如《红楼梦》、《史记》等。

对于进阶学习者,可以选择一些较为复杂和思想深刻的作品,比如《诗经》、《楚辞》等。

三、背景知识在解析和评析中国古代文学名篇之前,了解作品的背景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这包括作者的生平背景、时代背景、文学流派等。

通过对背景知识的了解,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作品的内涵和意义,以及作者在其中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感情。

四、整体把握在解析和评析中国古代文学名篇时,要从整体把握入手。

这包括对作品的结构、情节、主题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以了解作品的基本脉络和内容。

同时,还需要注意作品的表达手法和特点,比如运用的修辞手法、意象的运用等。

五、细节解析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进行细节解析是非常关键的步骤。

通过对作品中语言、描写、对话等方面的细致分析,可以深入挖掘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在进行细节解析时,可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语言特点:作品中的语言特点表现出作品的风格和特色,比如用典、运用修辞手法等。

2. 情感表达:作品中的情感表达是作者想要传达的重要部分。

通过分析作品中人物的情感变化、情节的发展等,可以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和意图。

3. 描写手法:作品中的描写手法可以帮助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品中的场景和形象。

通过分析描写手法的运用,可以深入理解作品的意境和美感。

六、主题评析在解析和评析中国古代文学名篇时,探讨作品的主题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作品的主题是作者对于人生、社会等方面的思考和表达。

比较法在古诗词鉴赏及其复习中的妙用

比较法在古诗词鉴赏及其复习中的妙用

比较法在古诗词鉴赏及其复习中的妙用Liu640725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

任何事物都各有其特性,只有通过比较方见其个性,通过比较让事物给人留下鲜明而深刻的印象。

教学中善于比较,可以激发学生探微求真的乐趣,善于比较,可以促进学生求同求异思维的发展,善于比较,更会使学生在自觉思维的基础上展开多角度的联想,推理演变并得出新的结论,从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也就自然而然地在比较阅读的研究过程中,逐步提高了学生鉴别鉴赏的能力,这种潜移默化的渗透力和实际成效,使我对比较法很是看重。

笔者认为,在古诗词教学、古诗词鉴赏复习中用比较法尤其有益。

当然,古诗词鉴赏这一块的复习离不开对诗词的几个要素——形象意境、主旨、语言及表达技巧等方面的基本理解与分析,离不开对每一个点的有条理的,系统的复习。

而笔者认为,在对每一点的复习中都可用“比较法”。

因为“比较法”在鉴赏复习中可大显妙处。

一、比较中了解不同作家的风格,整体感知诗人的各自特色。

读过一些大诗人的作品,就能对他们各自的风格有大体感知,能掌握到他们各自的特色。

同为唐代诗人,李白清新飘逸,杜甫沉郁顿挫,白居易平实易懂,李商隐朦胧晦涩。

同为北宋词人,苏轼旷达豪放,柳永婉约缠绵;苏辛同为豪放词派,辛弃疾的词比苏轼的词显得苍凉沉郁,等等。

学生根据平时积累,了解各诗人的风格之后,再去阅读各诗人的作品,就可以利用各诗人的风格去分析、理解,就能够准确地鉴赏了。

读李白的《将进酒》那飘逸豪放自然而出,读杜甫的《兵车行》那沉痛哀怨萦绕心间。

李白、杜甫是好朋友,试看他们各自写的表达他们二人朋友情深的诗句,就分明感受到风格迥异。

李白的《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醉别复几日,登临遍地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秋波落泗水,海色明租徕。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李杜同嗜酒,同爱游山玩水,在秋高气爽,风景迷人的情景中,二人即将离别,难分难舍,依依惜别。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好友离别,仿佛转蓬随风飞舞,各自飘零,令人难过。

运用比较法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水平

运用比较法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水平

运用比较法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水平中国是一个古老的诗的国土,唐诗宋词构成了我国古代文学百花园的绚丽多彩。

其中有不少佳作名篇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诗句,千古传诵不衰。

因此,让学生学习一些古典诗词是很有必要的,让他们感受到祖国优秀文化的博大精深,以此鼓励他们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情感。

在诗词鉴赏中恰当地运用比较法教学,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作品的认识水平,而且对学生自身的鉴赏能力的提高也大有裨益。

比较法就是把一些有某种关联的作品拿来,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进行对照,或相近、或相反,或同中有异、或异中有同,从中找出规律性的认识。

在诗词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指导学生进行比较。

一、同一作者不同时期的作品比较。

因为一个优秀的诗人、词人,其诗词总是打上时代的烙印的。

通过同一作者的不同时期的作品比较,可以领会到作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思想感情及变化的原因。

用这种方法引导学生去欣赏他们的诗词作品,能更准确、全面地把握诗词的思想内容和风格。

例如比较李清照北宋时期的作品《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和南渡后的作品《声声慢.寻寻觅觅》,我们可以看到前后时期作者心情的巨大变化。

前者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少女时期的无忧无虑、任性快乐跃然纸上;后者是“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国破家亡留给诗人的是无尽的悲愁。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战争带给人民的是怎样的创伤。

又如通过对李煜亡国前后的作品的比较,我们可以知道李煜亡国前的词多以反映自己的帝王、宫廷生活,是如何纵情声色,如《浣溪沙》:中“红锦地衣随步皱。

佳人舞点金钗溜”及《菩萨蛮》中“花明月黯笼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衩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

而亡国后那种衰亡之感又是如何深重,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通过比较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作者的作品在内容和风格上的变化,是由于国破家亡而导致的。

同时也为我们今后学习李清照和李煜的词提供了阶段性的主题认识,从而更准确地理解词的内容及作者的感情。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123”教学模式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123”教学模式
配 套 体 系
多 种 媒 体
学 习资 源 体 系
【 收稿 日期】 0 5 1- 0 2 0 — 1 2
【 者简 介】熊绍 高 (94 )男 , 南湘 潭人 , 潭广 播 电视 大 学现代 远 程 教 育 学 院 副教授 , 究 方 向 : 国古代 文 学。 作 16 一 , 湖 湘 研 中

.2 5—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维普资讯
江 西 广 播 电视 大 学 学 报
2 0 年 第 3期 06
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在 该模式 中 ,一个 中心 ” “ 体现 了以学生 为主体 、 以学 生
自主 学 习 为 中 心 的 教 育 理 念 , 根 本 宗 旨 ; 两 大 基 础 ” 出 是 “ 突
导和督导 。
关 键 词 : 代 远 程 开放 教 育 ; 代 文 学 专题 ; 13 教 学模 式 现 古 “2 ” 中圈 分 类 号 : 4 . G6 2 5 文 献 标 识 码 : 文 章 编 号 :0 8 3 3 (06 0 — 02 0 A 10 — 57 2 0 )3 0 5 — 5
学俞 l f 生
自 主 学 习
个 别 学 习
协 作 学 习
集 中 学 习
实 践 学 习
模 式 。 所 谓 “2 ” 学 模 式 。 指 “ 个 中心 , 大 基 础 , 项 13教 是 一 两 三
导学 服务 ” 。其具体 内涵 为 : 运用 现代 信息技术手段和条件 。
教师 的备课 、 讲授 、 学和学员 的 自学 、 导 理解 、 忆都带来 了 记 较大的难度。如何上好这 门难度 较大的主干课程 。 是摆在教
师 面 前 的 一个 难 题 。 笔 者 通 过 多 年 的 教 学 实 践 。 为 可 以 运 用 “2 ” 教 学 认 13 的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一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一

“风”诗传统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两汉乐府民歌 在《诗经》创作的基础上,更发展了 以叙事为主的创作特色,将叙事诗艺术提高到一个 新的趋于成熟的阶段,从而大大扩张了诗歌反映现 实、描写现实的能力和容量。如五言写作的长篇叙 事诗《孔雀东南飞》,被后人誉为“古今第一首长 诗”。汉乐府民歌的思想性、艺术性,使之成为我 国现实主义诗歌道路上的第二座里程碑。
可以登陆中央电大在线学习平台本课程网页浏览学习。
2、三级电大教学平台 中央电大在线 教学文件类:教学大纲,实施方案。 教学辅导类:专题讨论,专题研究,疑难解答等。 互动教学类:网上教学文本,BBS论坛答疑等。
马鞍山电大在线 重难点教学辅导 电子教案 练习测试题 往届试题 形成性考核作业解题提示 期末复习指导 课程讨论、答疑
自宋以后,历代都出现了一些优秀的现实主义诗人和优秀的现 实主义作品。
宋代以王禹偁作品为代表的“白居易体”诗歌 金元之际元好问的诗歌等。 元代关汉卿的杂剧 清代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虽然不是诗歌,但是也继承了现
实主义文学的优良传统。尤其《红楼梦》,它标志着我国古典 现实主义文学经过长期发展,终于登上了它的“泰山极顶”。
八、辅导教师联系方式
马鞍山电大
杨文华
电话:8324039
Email: ywh@
《诗经》与楚辞
绪论
本章重点:
“风”.”骚”传统的内容; 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的特征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风”“骚”传统 ——我国诗歌的两大优良传统
“风”、“骚”传统:中国文学史上
往往将“风”、“骚”并称,“风”,指 《国风》,代表《诗经》;“骚”,指《离 骚》,代表《楚辞》。后世诗人沿着《诗 经》、《楚辞》所开辟的两条道路不断前进。 因此而发展、形成的我国诗歌的两种不同的 优良传统,习惯上,就称为“诗”、“骚” 传统,亦称为“风”、“骚”传统。

比较分析在古代文学教学中的运用.doc

比较分析在古代文学教学中的运用.doc

比较分析在古代文学教学中的运用张民锋(渭南职业技术学院,陕西渭南,714000)[摘要]比较分析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根本方法,也是形成并证实新的认识的重要途径。

在古代文学教学中,对相近或相异的文学现象、作家、作品等进展差异比较、同异比较、纵向比较、横向比较,可以表达各自鲜明个性,加深学生的感知体验,使认识到达质的飞跃,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古代文学教学;比较分析比较分析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根本方法,也是形成并证实新的认识的重要途径。

它是以分析综合为前提,通过分析综合,确定事物间的差异性和共同点,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到达对事物完整的、本质的、甚至是新的认识。

中国古代文学历时跨度长,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学特色,有着重要复杂的文学现象和规律,而且各个时期不同的文学现象、流派、作家、作品、语言也存在着相互影响、转变和融合,这就使得学好古代文学殊非易事。

因此,有必要在教学过程中广泛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突出民族文学特色,探寻文学开展规律,把握文学开展线索,表达各类文学现象、作家、作品鲜明个性,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加深学生的感知体验,实现认识的飞跃,有效提高古代文学教学效果。

一、在比较中凸显民族文学的特色我国文学在其长期的开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形成了自己的传统。

它和西方文学在体认方式、情感表达、审美观照、语言文体、民族精神等方面都有着不同。

在进展古代文学教学过程中,如果适当注意这些方面的差异,适时进展横向比较,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而且可以突出民族文学的特色。

例如,在进展神话内容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中国古代神话是远古历史的回音,它真实地记录了中华民族童年时代瑰丽的梦想,顽强的抗争以及步履蹒跚的足印。

它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源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民族精神的形成。

我们可以将中国古代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那种先民们深处恶劣环境,却能正视现实灾难,并通过锲而不舍的劳作和斗争战胜自然灾难的神话,同叙写宇宙之王宙斯挑逗、引诱、施法使牧羊女伊娥就范,并引起其妻赫拉醋意、妒恨的古希腊神话《天神之恋》进展比照,就会发现中国古代神话不同于神也偷情、争斗、嫉妒的人性化程度很高的带有享乐精神的希腊神话,它表达了民族深重的忧患意识。

谈比较法在古代汉语文选教学中的应用

谈比较法在古代汉语文选教学中的应用

2019第4期下(总第298期)ZHONG GUO NONG CUN JIAO YU谈比较法在古代汉语文选教学中的应用邓卫新张丽茹常丽娟比较阅读是将两篇或两篇以上而且内容和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文选,加以比较分析、对照鉴别地阅读。

在古代汉语教学中通过比较阅读,可以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等不同渠道来探求文选中词义、用字、语法、文意的内涵和本质,从而深刻揭示出古代汉语教学所蕴含的内容。

一、不同文献对同一事件的比较在讲授《郑伯克段于鄢》这篇文章时,我们选取了《公羊传》和《榖梁传》中的此篇文选作为比较对象,从《左传》是古文经、而《公羊传》、《榖梁传》是今文经的角度启发学生进行思考。

比较了“郑伯克段于鄢”这句话的异同,特别是对其中的“克”加以解释比较:书曰:“郑伯克段于鄢。

”“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

《公羊传》:“克者何也,杀之也”。

《谷梁传》:“克者何?能也。

何能也?能杀也”。

以上三段文字中的“克”各不相同,《左传》的“克”为“战胜”义,《公羊传》的“克”为“杀”义,《榖梁传》的“克”为“能杀”义。

为什么会出现不同?我们结合古文经和今文经在解说《春秋经》在内容、体式方面的异同,对这些随文释义的训诂解释进行综合比较。

《左传》是指责郑庄公,不称段为“弟”是指责共叔段,有各打五十大板之意。

《公羊传》认为“克”的意思就是“杀”,用成“克”是强调郑庄公的罪恶。

《谷梁传》将“克”释为“能杀”,认为《春秋》不称段为“弟”,表明有贬斥其“失子弟之道”的意思。

而贬责郑伯就更甚一格了,因为郑伯处心积虑,存心要除掉弟弟,还穷追猛打,如同从母亲怀中夺杀共叔段。

通过对“克”这个词的前后语境的分析、并结合古今经学特点,启发了学生如何认识词义解释应体现被解释语词所在的文献正文的语境这一训诂原理,同时也使学生对词义的训释意图、训释方法有了初步的认识。

最后归纳出“分析词义的具体所指———归纳词语概括义———总结言语意义与概括义的关系”的词语随文释义的步骤。

比较法在高中古典诗词教学中的应用

比较法在高中古典诗词教学中的应用

比较法在高中古典诗词教学中的应用高中阶段语文学科对古诗词的考查要求学生不仅理解古诗词的表层含义,而且要能够从多角度、全面地进行文本分析,挖掘古典诗词的深层含义。

高中生可以通过比较诗词之间的差异,准确、快速地把握诗词深层的内涵。

面对浩瀚的古典诗歌,教师如何引导学生从缀满夜空的星辰中选出最明亮的一颗,唯一方式就是比较。

通过对比,别于同类的特点才会显现出来,才会从众多的诗歌群像中脱颖而出,学生才能通过别于同题材诗歌的特点进行细节上的赏析。

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呢?可利用同中求异法、群文阅读法等,还可从文本内部的比较切入进行古典诗歌比较阅读赏析。

一、同中求异法在高中古典诗歌教学中的应用在古典诗词阅读教学过程中使用同中求异比较法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帮助他们深入探究诗词的内涵。

运用比较法进行古诗词解读可以从作者身世经历、诗词写作背景、思想内容、情感意蕴、艺术手法等角度去对照阅读。

诗人创作的诗歌都有一个与众相同和与众不同的面目,只是两者占据的比例不同。

古人能够入诗的东西无非是眼前之生活、山川、人生百态,因此多数诗歌的题材、情感、写作技巧等多有重合之处,但这不能泯灭诗歌所具有的差异性。

因此,面对题材、主题、思想、情感、意象、写作技巧等某一点相同的诗歌作品,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教材所涉及的某一篇诗歌进行相似诗歌的聯系,然后再通过比较,发现相似诗歌的差异性,放大所要学习的诗歌的特点后再进行深刻的赏析。

诗歌的特点、独特的美之力量,只有通过相似诗歌的对比才能有效呈现,才能避免学生阅读时因诗歌相似而受到审美活动的扰乱,混淆诗歌的好坏。

例如讲解李清照的《声声慢》时,教师便可以与她的《醉花阴》对比,理解两首词中所透露的浓浓愁情,并在对比中,体会两首词“愁”的内容的差异,进而深刻感知词人写《声声慢》时的心境。

《醉花阴》写在李清照南渡前,这时候的她生活美满,写这首词思念远方的丈夫赵明诚,“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读者所感受到的是一股淡淡的可被风吹乱的愁绪。

比较教学提高古典诗歌鉴赏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比较教学提高古典诗歌鉴赏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王维
王维
见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的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四) 语言与技巧
• 1. 语言 ——
常 见
《念奴娇·赤壁怀古》不同版本
李清照的《夏日绝句》
登岳阳楼—— 杜甫的《登岳阳楼》 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1.题材
常 见
李白--- 浮想联翩的期待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比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较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角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度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杜甫--- 万方多难的悲歌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见 的
观猎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王维
对比—— 题西林壁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苏轼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横看成岭侧成峰,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远近高低各不同。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四) 语言与技巧
• 2. 技巧 —— 例2:化无形为有形
常 见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欧阳修《踏莎行》) — —愁的无绪
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 比较时要遵循从显豁到细微,从大到小,先易后难的原则。即 先找大不同,后找小差别,一点一点逐步深入。

比较法在高职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

比较法在高职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

比较法在高职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比较法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在高职古诗词教学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这种教学方法主要采用对比两个或多个文本进行分析,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内涵,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比较法在高职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

一、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文化内涵。

在高职古诗词教学中,采用比较法教学能够将学生的知识面拓宽,增强他们对于古代文化的理解。

比如,在学习《登高》这篇古诗时,可以与唐代诗人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进行比较,让学生从两篇古诗中感受到唐代文化的差异和变迁。

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在课堂上能够获得大量的文化知识,而且也可以拓宽他们的思维和视野。

二、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采用比较法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古诗词中的表意和隐意。

对于古诗词的理解是需要一定文化背景和阅读技巧的,而比较法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比如,在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词时,可以将其与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进行比较,引导学生通过对比两篇文本的情感表达、风景描写、象征手法等方面,加深对于文本内涵的理解。

三、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比较法在高职古诗词教学中还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创造能力。

在学习一些抒情诗歌时,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对比其他文本,创造自己的文本。

例如,在学习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时,可以让学生通过对比其他登楼诗、比喻描写等与实际生活相关的文本,创作自己的登楼诗。

通过这种创作,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也能够激发他们的创造潜力。

综上所述,比较法在高职古诗词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

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教师们可以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并灵活运用这种教学方法,促进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古诗词的内涵,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人文修养。

比较法在高中语文古典诗词群文阅读中应用

比较法在高中语文古典诗词群文阅读中应用

比较法在高中语文古典诗词群文阅读中应用古典诗文群文阅读是语文高中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课堂上应当把握住一定的答案,充分发挥语文能力,深刻理解内涵,体会文学的魅力和意义。

而比较法在古典诗文阅读中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语言文艺表达技巧,懂得文学体裁,提高文学知识水平。

首先,比较法可以帮助学生批判性思维。

比较不同的古典诗文,可以帮助学生勾勒出不同文学体裁的特点,以及文学体裁的转折点,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关于不同文学体裁的批判性认知。

此外,比较也可以帮助学生挖掘不同古典诗篇、篇章间的联系,通过对比发现学生在课本中未尽涉及的文学体裁、表达形式之处,帮助学生建立起更完整而准确的文学认知。

其次,比较法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古典诗文的兴趣。

比较法中,学生不仅要阅读有关课本内容,还有分析研究各个文章的互动性,帮助学生认识到古典诗文具有多层次的文学、表现形式,逐渐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唐诗宋词在诗歌结构上的异同,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不同文学体裁的并列关系,知道它们之间又有哪些关联。

此外,比较法也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文学能力的提高。

比较古典诗文有助于学生对于很多语言表达技巧的强化认识,也能帮助学生带来更好的文学思维方式和文学内涵的建构,加深学生对于文学文本内涵的理解及提高文学鉴赏能力,从而获得更深的文学内涵的体验。

总之,比较法在语文古典诗文群文阅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通过比较古典诗文,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批判性认知,激发兴趣,提高文学素养,从而更好地理解古典文学文本的内涵。

仅仅只依靠教师讲解还不够,只有学生自己通过比较,才能发现不同文学体裁间的差异和联系,真正达成理解和诠释古典文学的目的,掌握新的能力和知识,发挥自我的文学思维能力。

比较阅读法在高中古典诗词中的运用

比较阅读法在高中古典诗词中的运用

比较阅读法在高中古典诗词中的运用古典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一直是高中语文课程中重要的内容之一。

而在古典诗词的学习中,采用比较阅读法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手段。

比较阅读法是指通过对比两篇或多篇文章的内容、形式或风格等方面的异同,来达到深入理解和分析的目的。

在高中古典诗词的教学中,比较阅读法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词的内涵和风格,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修养。

下面将通过几个具体案例来探讨比较阅读法在高中古典诗词中的运用。

比较阅读法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古典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可以选择两篇描写同一主题的古诗来进行比较阅读,如《登鹳雀楼》和《赋得古原草送别》。

前者写景,后者写情,都是创作于唐代的名篇。

通过对这两篇诗的比较阅读,学生可以明显感觉到两者在情感、意境上的差异。

《登鹳雀楼》是写作者登高远眺,抒发了登高望远,怀才不遇的感慨。

而《赋得古原草送别》是表现了诗人对身世无常的深切体会,以及对友人的离别之情。

通过对比,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两篇诗词中蕴含的情感和意蕴,从而提升对古典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比较阅读法可以帮助学生分析古典诗词的表达手法和修辞技巧。

古典诗词在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上有着独特的魅力,通过比较阅读不同诗人的作品,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这些手法。

可以选择杜甫的《登高》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来进行比较阅读。

两篇诗均是描写登高远眺的作品,但在表达手法和修辞技巧上有着明显的差异。

杜甫的《登高》以苍凉悲壮的笔调表现了对时代的无奈和对世道的感慨,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则以清新淡雅的语言构思了开放豁达的境界。

通过对比,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不同诗人的创作风格,领悟到古典诗词丰富的表达手法和修辞技巧。

比较教学法在《中国文学史》教学中的运用

比较教学法在《中国文学史》教学中的运用

比较教学法在《中国文学史》教学中的运用随着时代的发展,比较的方法在《中国文学史》的教学中显得必要和迫切。

在《中国文学史》的教学实践中,比较法又可具体分为纵向比较法、古今比较法、中外比较法等方法。

在“比较”中还存在一些陷阱和误区,对异、同的处理若有失当,就会得出一些似是而非的结论。

事物之间的差异性比相似性重要得多,我们不能因为表面的相似性,而将不同事物拿来任意、胡乱地比较,为比较而比较。

标签:比较教学法;中国文学史;纵向比较法;古今比较法;中外比较法《中国文学史》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其传统的教学法主要是对各时代的文学思潮、流派、作家作品等,进行深入而细致的讲授,而不同时代、不同思潮、不同流派间的联系与区别,尤其是古代文学与当下的文学文化现象之间、古代文学与外国文学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则被不同程度地忽略。

传统的教学法注重揭示文学现象的内因,这无疑是其优长所在,但它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它将文学史上的一个个文学个案孤立起来,这既不能真正准确地揭示文学的本质特征,也无法准确把握中国古代文学在中外文学史上的审美价值及历史地位。

随着时代的发展,将中国古代文学放在古今、中外的文学大背景之下来关照,已成大势所趋,不容回避,因此比较的方法在《中国文学史》的教学中便显得必要和迫切了。

“比较”作为确定事物异同关系的一种基本方法,与人类的认识史同样古老而悠久。

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分析、综合、下结论的基础,比较分析的充分与否,甚至会直接影响结论的客观与公正。

在教学中,比较的方法具有省时、高效、令学生印象深刻等优点,也因此被广泛采用。

现就我在《中国文学史》的教学中对这一方法的应用情况,做简要介绍,以就教于同行。

一、纵向比较法《中国文学史》所涉及到的时段从上古一直到五四运动之前,历史跨度非常大,为了讲述的方便,一般高校都将《中国文学史》的课程划分为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等若干个不同的时段,各时段的教学一般亦由不同的专业教师担任。

浅谈发现—比对法在古典文学作品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发现—比对法在古典文学作品教学中的运用

致力于打造高品质文档浅谈发现—比对法在古典文学作品教学中的运用一、纵观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总不乏两种特性的显现文学形象的层累性、文学意境的叠加性。

中国古典文学史的悠久历史决定了经典文学形象的层累特性。

所谓层累即是重重叠叠、重床叠架。

著名文化学家陈序经先生说:文化既是进步的,那么,文化发展的层累的存在,是无可疑的。

①以《西厢记长亭送别》为例,自唐至元,就有唐元稹的《莺莺传》,南宋皇都风月主人《张公子遇崔莺莺》,罗烨《莺莺传》,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元王实甫《西厢记》。

但是这种层累并不是简单的重叠,而是吸收前人的精粹,创造出全新的形象,我们不妨称之为纳故吐新。

中国古典文学的丰富多样决定了经典文学意境的叠加特性。

后人在选择意象构建意境时,总不免走这样的捷径:把前人的至情至境熔炼到自己的文学中,我们不妨称之为重光增华。

文学形象的吐故纳新和文学意境的重光增华为教师在古典文学作品中打开教学思路、创新教学模式增加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它给读者的一个重要的启示就是发现比对,发现让作者给文学作品注入了新的活力,比对让作者给文学作品带来了新的飞跃。

二、根据发现对比法的特点,在教学实施中我们把它分设成以下四个步骤:创设问题情境、学生探究明确、引导思考比对、补充修正深化(一)创设问题情境问题情境的创设务必调动学生感性的认识和探究的欲望。

真如叶圣陶所说:欲求成功的教师,当从为学生特设的境遇里,务使他们情绪丰富,思想绵密,能这么做,才是探源的办法②。

根据上文分析的古典文学的特性,针对形象的纳故吐新特点,设置对比情境,针对意境的重光增华特点,设置类比情境。

1.设置对比情境同一形象在不同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明显差异性,这种差异性的存在为我们分析形象的特质找到了一个可行的切入口。

比如对《长亭送别》主要人物形象的分析,可以根据这部经典文学的层累性特点,从它的前世中设置问题情境。

构思教学是这样的:下发唐代元稹的《莺莺传》原文;从情节、人物形象、主题三方面展开探究。

比较方法在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的应用

比较方法在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 马建华
出版物刊名: 教育评论
页码: 31-32页
主题词: 比较方法;美学特征;方法论;中国古代文学;发展要求;选修课;不同文化;当今世界;不同类型;新学科
摘要: <正> 不同文化的交流,各种新学科的出现,使当今世界呈现出一种多元的状态。

面对这个多元的世界,人们为了认识它,探求的方向从本体论转向认识论,再由认识论转向方法论,方法论成了哲学反思的焦点。

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对传统的教法进行重构。

在几年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实践中,笔者运用比较教学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下面(主要以戏曲基础课教学和朱词欣赏与研究选修课为例)谈谈这方面的经验和体会。

一、从不同类型的文体分析比较中揭示各种文体的美学特征。

从而根据不同的文体特征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诗歌与戏曲是不同体裁的文学艺术,各有其美学特征。

现行教科书,对艺术特殊性的区。

古代文学对比教学

古代文学对比教学

古代文学对比教学一、适当运用对比教学法本文所谓对比教学法,主要针对以下三种情况:一是将古代文学中同属一系列题材的文本进行对比;二是将古代文学作品与现当代文学作品、外国文学作品进行对比,分析它们在文学元素(主题、人物、情节等)的异同;三是对于某些有争议的作品或文学现象,可列举学界的多种观点,让学生对比分析。

本人认为,在古代文学史的教学中运用对比法,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拓宽学生的视野,从而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下面试分述之:第一种情况最适合用于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世代积累型作品的教学中。

所谓世代积累型是指不同时代的人对同一种题材进行不断加工完善,最后由文人编订而成的作品。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要讲授的作品与其前代同题材的作品进行对比,让学生思考文本中人物、情节、线索、冲突、主题等文学元素的变化。

如《西厢记》的教学就是比较典型的例子。

众所周知,《西厢记》的故事来源于唐代元稹的《莺莺传》传奇,随后又经历了宋、金、元时期民间和文人的重新阐释。

在教学中,教师可在课前布置学生细读《莺莺传》和《西厢记》,让他们思考《西厢记》是如何在人物、情节、冲突、主题等方面对《莺莺传》进行创新和超越。

接着在课堂上让学生展开讨论,最后,教师再加以点拨和总结。

通过这样操作,不但使教学水到渠成,而且也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这种方法同样适用于学生比较熟悉的文本的教学中。

如汉乐府名篇《陌上桑》,被选入高中语文教材。

学生对作品比较熟悉,要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并不容易。

但是,本人想到《陌上桑》是由“桑中”母题演变而来的,此前的相关文本有上古时禹与涂山氏在桑中遇合的神话传说、《诗经》中的“桑中”篇目、汉代以“桑中之事”为题材的同类型故事,如《鲁秋洁妇传》、《陈辩女传》等。

因此,在正式分析文本之前,本人首先把上述文本列举出来,并逐一作简要的介绍。

然后,本人让学生思考《陌上桑》在写作手法和结局处理上,是怎样对前代作品进行创新和超越的。

通过这样处理,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欲望就被激发了,最后经过学生的讨论和本人的讲解,结论的得出也就水到渠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网上教学巧用比较法
教师的导学对开放教育,即学生自主学习起着引导作用。

鉴于《中国古代文学专题》课程的特点,教师可以用比较法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品质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古代文学网上教学比较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倡导“以学员自主学习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课程辅导教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和服务者——承担导学责任。

教师的导学对开放教育,即学生自主学习起着引导作用,学生对其提供的各项支持服务具有选择性。

因此,不仅要加强学法的研究和指导,而且还要重视教法的研究和改革。

鉴于《中国古代文学专题》课程的特点,教师可以用比较法教学。

一、《中国古代文学专题》采用比较法教学的优势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是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修科目,面授课时有限、文学跨度大、作品浩如烟海、文学现象、文学流派异彩纷呈,而电大学员又存在着工作、家庭、学习之间的矛盾,以及年龄偏大、记忆力下降等问题。

对于承担导学责任的教师来说,探究快捷高效的教学方法,就显得尤为关键。

结合《中国古代文学专题》课程教学的特点,以引导启发学生自主学习为指导原则,梳理专题彼此脉络体系,采用比较教学法为主的导学方式,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比较历来就是认识客观事物的有效方法。

它是在一定的程度上,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同类或类似对象进行分析、对比从而掌握知识的方法。

鉴于《中国古代文学专题》课程的性质决定了采用比较法在其教学中的重要位置。

因为文学鉴赏的“比较法”侧重于客观的理性评价。

把一些有某种关联的作品拿来,从不同的侧面,认真加以对照,或相近,或相反,或同中有异,或异中有同,从中找出规律性的认识。

二、对开放教育现状分析是设计比较法教学目标的关键
1.学习需求分析。

在电大开放教育中的学习需要分析主要是进行三方面的工作:一是深入调查研究,分析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如在开放教育教学中,学生的成绩达不到教学大纲的要求等。

二是通过分析该问题产生的原因,以确定解决该问题的必要途径。

三是分析学校现有的资源条件和制约因素,明确设计教学方案以解决该问题的可行性。

归根到底,这些需要都是“现状”和“应该是或必须是”之间的差距,核心是发现问题,而不是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结果是提供“差距”的有效资料和数据,从而帮助形成教学设计项目的总的教学目标。

2.学习内容分析。

学习内容分析有两方面的任务:一是确定学习内容的范围
和深度,解决学什么的问题;二是揭示这些学习内容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

学习内容分析以学生的学习结果为起点,并以学习起点为终点,是一个逆向分析过程。

即学习内容分析从学习需要分析所确定的总的教学目标开始,通过反复提出“学生要掌握这一水平的技能,需要预先获得哪些更简单的技能”这样的问题,并一一回答,一直分析到学生已具有的初始能力为止。

3.学习者分析。

学习者分析通常包含两方面内容:学习者当前性能水平(知识、技能和态度)和学习者的特征。

学习者的当前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差异构成了学习需要。

学习者特征,特别是学习风格,被认为严重影响学习者学习的要素。

三、比较法在《中国古代文学专题》教学中的实施
比较法是最常见的一种教法。

根据要求不同比较法可以分为很多种类,按跨度分可以分为纵向比、横向比;按内容分可以分为人物比较和事件比较;按要求分可以分为相同(相似)比较和不同比较;在教学实践中各种比较往往交叉运用,得视具体情况而定,下面以《中国古代文学专题》教学实例阐述观点。

1.设计表格巧比较,帮助学员梳理脉络体系
所谓梳理脉络体系是指帮助学员理清发展线索,弄清各个时代的形式和重要作品。

(1)利用表格的形式,分期把各个朝代的文学发展脉络展示给学员,让学员的头脑中有一条从《诗经》研究专题、“楚辞”“东汉文人五言诗”“魏晋南北朝诗”“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的发展主线。

(2)对“唐诗”“宋词”等诗词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重点引导学员通过比较弄清“初唐”“中唐”“盛唐”“晚唐”“北宋”(北宋前期、北宋后期)“南宋”(南宋前期、南宋后期)等不同阶段的发展状况以及每个发展阶段主要的形式特征、代表作家、代表作品。

例如,唐代的绝句、律诗、歌行体;李白、杜甫、白居易等。

宋代的豪放派、婉约派;苏轼、辛弃疾、周邦彦、李清照等。

这样,就便于学员在学习时区分彼此异同,避免知识点的混淆,同时又能把每个阶段与时代风貌和发展进程联系起来真正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整个教材内容粗略地尽收脑中。

2.巧用纵横比较教学法,掌握重难知识点
著名的教学法专家张明康教授曾说:“在比较中阅读学习是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这门课,可比较的方面有很多:一是归纳比较作家作品,找出差异,找出共性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

二是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要求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在形成自己看法的基础上与一些名家的研究成果进行纵向比较,使学生在比较中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不足。

(1)作家的前后期比较
生活的重大变化,往往导致作家前后期创作风格的变化。

如孟浩然入京前后隐逸的心情是颇不相同的。

早年的隐逸是出仕的准备,是怀着希望的。

如《早寒有怀》所流露的感情是相当复杂的:作者既羡慕田园生活,又想在政治上有所作
为,“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完全烘托出作者迷茫的心情;晚年的隐逸却是入仕失败之后的退路,是抑郁的,寂寞的。

如《留别王维》、《秦中感秋寄远上人》、《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和《宿建德江》。

(2)创作风格之间的比较
唐诗如李白的浪漫主义诗歌清新飘逸,豪迈奔放;杜甫的现实主义诗歌,雄浑苍劲,沉郁顿挫。

宋词如苏轼、辛弃疾词一泻千里;柳永、李清照的词则凄清婉丽。

散文如韩愈的散文气势充畅,语言明快,曲折变化而一气灌注;柳宗元的散文则风格清隽,语言洗炼,内容深邃而鞭辟入里;王安石为文料如为政,挺拔劲健,逻辑性强,言情少而说理多,重在立意、生发,超拔卓绝;散文“三苏”中的“老苏”(苏洵)文势纵横,文句老辣,文理透彻而辞采斐然。

说到杂剧将元代著名杂剧家关汉卿与马致远进行比较,两人虽然同为下层文人,却在精神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关汉卿在精神上更接近平民百姓,他的杂剧更关注社会下层的生活。

马致远在精神上体现了更多的士大夫气息,更多地受到了全真教的影响,对神仙道化剧情有独钟。

上述比较有利于学员从整体上了解作家,加深对作家、作品的认识。

从人性的角度去理解古人的喜怒哀乐,结合时代背景,从作家自身到作品形象塑造,剖析复杂的人性,还原历史本相,挖掘古代文学作品的当代性,让学员与文本的作者或主人公实现心灵的沟通、思想的碰撞、情操的陶冶。

感受到文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文学的魅力。

实践证明,教学不是将人类已有的知识进行简单的重复,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教学不是阶段性地完成学习的任务,而是培养学生思维的品质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