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临汾市区域地层简表
山西省临汾市冶金资源概况
山西省临汾市冶金资源概况
山西省临汾市冶金资源概况
临汾地处山西省西南部,黄河中游。最东段在安泽县良马乡西坡以东,最西段在永和县南庄乡咀头附近,最南段在翼城县大河乡关家窑以南的中条山主峰舜王坪脚下,最北段在永和县坡头乡白家崖附近。南北最大纵距170 多公里,东西最大横距约200 公里,全市总面积20275 平方公里,占全省 13% 。临汾“ 南通秦蜀,北达幽并,东临雷霍,西控河汾” ,整个地区大致呈不规则的梯形,东倚巍巍太岳与长治晋城为邻,西隔滔滔黄河与陕西相望,北起韩信岭与晋中、吕梁地区毗邻,南与运城接壤。因其地理位置重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临汾市资源丰富,尤其是矿产资源得天独厚,素称“膏腴之地”和“麦棉之乡”,是山西省能源重化工基地之一和麦棉生产基地之一。
土地资源全市土地总面积 20275 平方公里,受水热条件影响,临汾市土壤发育较完全,形成深重粘化层,养分含量较为丰富。全市普遍分布的地带性土壤类型为褐土,此外还有草原草甸土、棕壤土、草甸土、沼泽土等几种类型。草甸土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带,尤以临汾至霍州的汾河两岸比较集中,土质发绵,比较肥沃。草原草甸土分布在地势较高的霍山、中条山、吕梁山的个别山顶,土壤湿润、温度高、有机含量丰富,是开辟天然牧场、发展畜牧业的重要资源。临汾市土地资源丰富,稳产高产肥沃耕地分布集中,由于“二川三山五丘陵”,土地类型多样,宜林宜草面积大。但森林覆盖率低,水土流失较为严重。从土地利用情况看, 1998 年末,全市已利用面积 1523.3 千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75.1% ,其中,耕地面积 523.7 千公顷,占总面积的25.8% ,宜林面积 585.2 千公顷,约占 28.9%,未利用土地 504.2 千
临汾城市介绍PPT
PART 3
特色美食
吴家熏肉
吴家熏肉是临汾的百年传统美食,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口感赢得了广泛的好评。这道菜主要使用猪肉为原料, 经过多种天然香料的腌制和独特的熏制工序,成品色泽金黄、皮色明亮。吃起来肥而不腻、瘦而不柴,具有一种 特殊的草香,让人回味无穷。即使在炎热的夏天,也能保持数天的保鲜期。这道菜不仅美味,还具有开胃健脾的 效果,是临汾地区不可或缺的美食之一。
城市介绍PPT
感谢收看
临汾市,别称平阳、卧牛城、花果城,山西省辖地级市,位于山西西南部,东 倚太岳,与长治、晋城为邻;西临黄河,与陕西延安、渭南隔河相望,北起韩 信岭,与晋中、吕梁毗连;南与运城接壤,因地处汾水之滨而得名,地处半干 旱、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
PART 2
尧 庙
著名景点
尧庙原建于汾河西岸,晋元康中徙汾东,唐显庆三年(685年)迁至今址,距今已 1300余年;历代均为国家级祭祀之所,并进行过多次修葺与扩建,清康熙帝、光绪 帝以及慈禧太后都曾御驾临此。 尧庙现占地5.33公顷,主要有山门、五凤楼、尧井亭、广运殿、寝宫等古建筑群, 以及距今已1600余年的汉代奇树柏抱槐、柏抱楸、鸣鹿柏、夜笑柏等景观。 尧庙始建于西晋,距今有1700多年历史。旧址在汾河以西,西晋元康年间迁至汾河 东岸,唐高宗李治显庆三年(658年),庙址由府城西南迁至城南现址。尧庙是一座 集纳丰富历史文化和五千年文明史的国祖庙,俗称三圣庙,是中国专门纪念尧、舜、 禹三位先祖的庙宇。
山西临汾简介
山西临汾简介
自然概况
临汾地处山西省西南部,黄河中游。最东段在安泽县良马乡西坡以东,最
西段在永和县南庄乡咀头附近,最南段在翼城县大河乡关家窑以南的中条山主
峰舜王坪脚下,最北段在永和县坡头乡白家崖附近。南北最大纵距 170 多公里,东西最大横距约 200 公里,全市总面积 20275 平方公里,占全省 13% 。临
汾“南通秦蜀 , 北达幽并 , 东临雷霍 , 西控河汾” , 整个地区大致呈不规则的梯形 , 东倚巍巍太岳与长治晋城为邻 , 西隔滔滔黄河与陕西相望 , 北
起韩信岭与晋中、吕梁地区毗邻 , 南与运城接壤。因其地理位置重要 , 自
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临汾市境内具有山地、盆地、丘陵等多种地貌类型。山地丘陵面积约占全
市总面积的 80%, 地表破碎 , 地势起伏 , 高低悬殊。最高的太岳山霍山主峰 , 海拔 2346 . 8 米 , 最低处是乡宁县的师家滩,海拔 385 . 1 米。临汾盆
地纵贯全市中部 , 把整体隆起的高原分为东西两部分山地。东部由北向南有太岳山、中条山 , 西部是吕梁山脉 , 海拔多在 1000 米以上 , 与临汾断陷盆地界线分明 , 全市主体轮廓呈“凹”字型分布。
全市共有大小河流 200 余条 , 均属黄河水系。流域面积在 1000 平方公
里以上的有黄河干流汾河和沁河。其余较大的有昕水河、鄂河、浍河和清水河等。黄河中游的主要支流汾河横贯全市中部 , 流域面积 10286 平方公里 , 是
本区第一大河流。黄河干流位于本区西侧 , 为晋秦天然分界线 , 全长 174 公
翼城县地质地貌
2
地质地貌 翼城县由北、东、南三面群山环绕,地处临汾盆地南 端。地形构造为东南部山岳、北部山地隆起区和中西部平 原凹陷区。东南部山岳地区在更新世、全新世一直处于相 对隆起状态,地面遭受长期的侵蚀、剥蚀,冲沟和河谷均 很发育,切割深度600—1000米。北部的塔儿山、河上翁堆 山在更新世、全新世也相对抬升,遭受剥蚀,逐渐形成山
包。西部在中晚更新世为相对下降的地区,沉积了大量黄
土状冲、洪积物,逐渐形成中西部平原凹陷区。
2
地质地貌 全县地貌可分为平原台地堆积地貌区、黄土梁峁侵蚀堆 积地貌区、中山侵蚀地貌区三个地貌单元。 中山地貌以石灰岩中山和石英砂岩中山为主,受新构造 运动影响和物理崩解及流水作用,山势比较陡峻,峡谷、 冲沟每每可见。在流水作用下,加速了岩石的剥蚀作用, 使地貌形态比较复杂多样,地势起伏较大。
翼城县自然地理概况
2014-12-30
1
wk.baidu.com
2
区位人口
地貌地质
目录
水文气象
3
自然资源
4
1
区位人口 翼城县位于山西省省境西南,隶属于山西省临汾市。 地理坐标北纬35°23’~35°52’、东经111°34 ’ ~112 °03 ’ 面积1170平方公里,人口32万 翼城,上古称唐,尧始封地,史称唐尧故地。西周初 年,改唐为晋,又为晋国故都。
3
山西临汾市行政区域划分
山西临汾市行政区域划分
临汾位于山西省境西南, 东与长治、晋城两市相接,西隔黄河与陕西为邻,南和运城地区接壤,北与吕梁、晋中两地区毗连。现辖3市14县,计80镇83乡19个街道办事处。行政公署驻临汾市,现在306.8万,面积20510平方公里。
临汾市(1区10镇6乡9街道办)
尧都区土门镇刘村镇金殿镇大阳镇县底镇魏村镇吴村镇尧庙镇乔李镇屯里镇贾得乡段店乡河底乡枕头乡平垣乡贺家庄乡车站街办汾河街办南街街办铁路东街办水塔街办乡贤街办辛寺街办解放路街办鼓楼西街办
侯马市(3乡5街道办)
新田乡凤城乡高村乡上马街办张村街办路西街办路东街办浍滨街办
霍州市(4镇3乡5街道办)
李曹镇大张镇白龙镇辛置镇三教乡师庄乡陶唐峪乡北环路街办开元街办退沙街办南环路街办鼓楼街办
曲沃县(5镇2乡)
乐昌镇高显镇曲村镇里村镇史村镇北董乡杨谈乡
翼城县(6镇4乡)
隆化镇西阎镇南梁镇唐兴镇里砦镇桥上镇中卫乡王庄乡南唐乡浇底乡
襄汾县(7镇6乡)
新城镇邓庄镇襄陵镇古城镇赵康镇汾城镇南贾镇大邓乡南辛店乡陶寺乡景毛乡永固乡西贾乡
洪洞县(9镇7乡)
万安镇曲亭镇赵城镇大槐树镇明姜镇广胜寺镇甘亭镇刘家垣镇苏堡镇淹底乡辛村乡兴唐寺乡
堤村乡龙马乡左木乡山头乡
古县(4镇3乡)
古阳镇岳阳镇北平镇旧县镇永乐乡石必乡南垣乡
浮山县(2镇7乡)
天坛镇响水河镇张庄乡北韩乡米家垣乡北王乡东张乡槐埝乡寨圪瘩乡吉县(3镇5乡)
屯里镇壶口镇吉昌镇车城乡文城乡柏山寺乡中垛乡东城乡
乡宁县(5镇5乡)
昌宁镇管头镇光华镇西坡镇台头镇双鹤乡关王庙乡尉庄乡枣岭乡西交口乡
蒲县(4镇5乡)
城市简介----临汾
城市简介----临汾
临汾地处太原、郑州、西安三个省会城市连接中点,区位优势突出,交通通讯便捷。位于山西省西南部,东倚太岳,与长治、晋城为邻;西临黄河,与陕西省隔河相望;北起韩信岭,与晋中、吕梁毗连;南与运城市接壤。因地处汾水之滨而得名,临汾“东临雷霍,西控河汾,南通秦蜀,北达幽并”,地理位置重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该市历史悠久,是华夏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和黄河文明的摇篮,有“华夏第一都”之称;该市是华北地区重要的粮棉生产基地,盛产小麦、棉花等,素有“棉麦之乡”和“膏腴之地”美誉;该市已形成多元产业体系,是山西省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市自然资源丰富,是中国三大优质主焦煤基地之一;该市非物质文化种类繁多,有蒲州梆子、威风锣鼓等多种民间艺术形式,被誉为“梅花之乡”、“剪纸之乡”和“锣鼓之乡”。
临汾是晋南经济重镇,经济总量位居山西省第二。
历史前沿
临汾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帝王世纪》称:“尧都平阳”,即今临汾。《禹贡》分天下为九州,平阳为冀州之地。冀州处九州之中央,故称“中国”,“中国”一词由此而来。西周时期,周成王封
弟叔虞于唐(今翼城),因唐境内有晋水,叔虞之子燮父“易唐为晋”。春秋属诸侯国晋,晋文公北方称霸时,晋国的中心就在今曲沃、侯马、襄汾一带。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韩建都平阳。秦改分封制为郡县制,全国划为36郡,属河东郡。西汉划全国为103郡国,属河东郡司隶部辖。公元247年(三国魏正始八年)置平阳郡。公元309年(西晋永嘉三年),刘渊建汉,都平阳。北魏孝昌中置唐州。公元583年(隋开皇三年),置临汾郡,临汾得名沿用至今。唐实行道、府、州、县制,公元618年(武德初年)为晋州。公元1116年(北宋政和六年),始置平阳府,辖临汾、汾西、洪洞、岳阳、乡宁、赵城、霍邑、浮山、冀氏、和川10县及隰、吉、绛3州。元实行省、路、府(州)、县四级制,为中书省山西宣慰司晋宁路(治临汾)。明清重置平阳府,统领35州县,包括今临汾、运城两市及晋中市灵石县和吕梁地区石楼县。公元1914年(民国3年),废府设道,以道辖县,临汾、洪洞、赵城、襄陵、汾城、曲沃、安泽、浮山、翼城、乡宁、吉县、霍县、汾西、隰县、蒲县、大宁、永和等17县属河东道管辖;1927年,废道直属山西省。抗日战争初期,临汾为山西省7个行政区中的第6区。1937年11月,山西省政府迁到吉县。日伪统治时,为冀宁道。抗战胜利后,属太岳区。1948年5月17日临汾解放。1949年2月成立晋南区,属陕甘宁边区政府,同年9月1日改属山西省。1950年1月6日成立临汾专区。1954年同运城专区合并为晋南专区(驻临汾),辖29县。1970年专区改地区,晋南专区又按原建制划分为临汾、运城两地区。1978年设临汾地区行政公署,辖临汾、侯马2市和16县。1983年临汾县和临汾市合并为临汾市。2000年11月1日撤地设市,成立地级临汾市。
临汾的资料
临汾规划的思考
经济总量连续六年位居全省第二,为今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虽然我市经济总量较大,但人均水平和城镇化水平低,不同程度地存在发展不科学、不协调、不持续的问题,总体上,临汾仍处在较低的发展层次,仍属于山西的欠发达地区,仍处于攻坚克难、负重爬坡的阶段。
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年提高,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三次产业比重趋于合理。到2015年,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4:60:36;到2020年,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4:55:41。
2000年底,临汾市GDP达170.33亿元,限额以上工业总产值115.9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8.5亿元,财政总收入14.9亿元,在全省11个地市中分别位居第3、4、4、5位;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全省平均水平的78%、115.2%。在中西部地区18个省、自治区219地市中,临汾市GDP、人均GDP、财政总收入分别位居第78、131、75位。
临汾市产业结构为“二三一”型,三次产业比例为13.1:52.1:34.8;工业以煤炭、焦化、冶金、铸造、建材、纺织、机械为支柱,重型化特征明显,轻重比为1:9。
市域地形呈两山夹盆地分布的“凹”字形态,煤、铁等矿产蕴藏丰富。区域内地域差异明显,中部南同蒲、大运沿线为经济开发和城镇发展的密集地带,17县市(区)中平川7县市GDP 占79.9%,东西两山则贫困落后。
城市东西向架子较长,予留用地多且不规整,工业布局不够紧凑。尤其污染大的工业较分散,不能集中进行污染治理,同类的工业又无法进行协作生产。仓库数目众多,内容重复,地、市、县三级自成体系,部分特殊仓库混杂于工厂、居住用地之中。
山西省临汾市区域地层简表
表3-1 区域地层简表
各地层由新至老分述如下:
1、第四系(Q)
(1)全新统(Q4)
全新统地层主要分布于河流两侧及山前地带,是组成河流一级阶地的主要物质。
1)冲积层(Q4al)
主要分布于汾河及其支流沿岸,组成河流一级阶地和河漫滩,沉积物具明显的二元结构,上部为粉土,下部为砂、碎石类土,厚2~30m。
(2)上更新统(Q3):
上更新统地层在测区内极为发育,广泛覆盖在山坡谷地,是组成黄土地形的主要物质,主要有冲积和坡洪积两种成因类型,其特征分述如下:1)坡洪积层(Q3pl)
分布于汾河两岸的山前斜平原。岩性为浅黄色黄土状粉质粘土及粉土,富含钙质,具大孔隙,垂直节理发育。局部夹有薄层砂砾石及砾石透镜体,厚度一般为3~20m。
2)冲积层(Q3al)
主要分布于汾河两岸,形成河流的二级阶地。岩性上部为灰黄色新黄土,具大孔隙、垂直节理,含钙质结核;中部为浅棕黄色粉质黏土、粉土与粉、细砂互层,夹碎石类土透镜体;底部为砂层及卵砾石层,该层最厚达85m。
3)风积层(Q3eol)4-1
主要分布于吕梁山以西地区,组成黄土塬、梁、峁的顶面,岩性为新黄土,具大孔隙,垂直节理明显,厚度一般5~20m。
pl)洪积层:7-2
(3)中更新统(Q
2
广泛分布于吕梁山东麓、西麓海拔1500m以下的山岭之上,组成黄土塬、梁、峁。
岩性为红黄及浅红棕色黄土状粉质黏土,夹有多层古土壤层,底部有冲积相砂,砂砾石层及粉土互层,一般为40~95m。
pl)洪积层:
(4)下更新统(Q
1
广泛分布于吕梁山东麓、西麓海拔1500m以下的山岭之上,与组成黄土塬、梁、峁的中更新统老黄土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西山地层一缆表
西山区块地层一缆表
1、石灰系上统太原组(C3t)
为本区主要含煤地层之一,属海陆交相沉积。
该组以K1(晋祠砂岩)为基底,与下伏本溪组呈整合接触。K1砂岩为灰白色厚层状中粒石英砂岩,含铁质,斜层理发育,厚一般约4.30m左右。其上岩性为灰色、灰黑色泥岩、砂岩泥岩、粉砂岩夹四层石灰岩(L1、K2、(L2、L3)、L4、L5)和中细粒砂岩。含6上、6、7、8上、8、9、10和11号8层煤层。其中,8号煤层为全区稳定可采煤层,9号煤层为全区较稳定可采煤层,6上、6、7、8上、10和11号煤层为不稳定的不可采的薄煤层或煤线。全组平均厚度78.0m左右。
2、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1S)
连续沉积于石炭系上统太原组之上,为一套陆相碎屑岩含煤建造,为本井田主要含煤地层之一。由深灰色、灰黑色泥岩、砂质泥岩、粉砂岩、细砂岩及4层煤层组成,底部为K3砂岩(北岔沟砂岩)。本组含7层煤层,其中2、5号为全井田稳定可采煤层,03、4号为较稳定可采煤层。
本组厚度45.60-61.50m,平均厚度57.50m。
3、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P1x)
与山西组连续沉积。从K4砂岩底至K6砂岩度,平均厚约86.90m,按其岩性可分为两段。
上段:黄绿色、灰绿色砂质泥岩、粉砂岩与浅灰色细砂岩互层,底部为灰色粗砂岩(K5)。段厚40.10-50.10m ,平均44.60m.
下段:深灰-灰色细砂岩与砂质泥岩互层,底部为中粒砂岩K4砂岩,(骆驼脖子砂岩),为灰色、灰绿色,厚层状,成份以石英、长石为主,斜层理较发育。段厚39.20-45.80m,平均42.30m。
地层简表
表2-2 邻井LX-101井地层简表界
注:上表地层分层及岩性简要概述来源于LX-101井录井数据,钻台面(高7.5m)为零点深度。
1)临兴先导试验区沉积环境及主要地层岩性如下:
下奥陶统马家沟组:平均厚度64m,为开阔台地亚相。马家沟组沉积期水体浅,盐度基本属正常盐度到略为偏高,循环作用中等,岩性以灰色白云岩为主。
上石炭统本溪组:平均厚度52m,为潮坪、沼泽等沉积体系。底部发育潮坪沉积,岩性为一套灰色灰岩,泥晶结构,致密,之后局部沼泽化,顶部为一套煤层,其下为灰色泥岩、碳质泥岩和灰白色中砂岩,灰白色中砂岩主要含石英,以粗粒为主,次棱角-次圆,分选中等。煤层显示低伽马、高电阻,碳质泥岩含大量科达木植物碎屑。
下二叠统太原组:平均厚度约93m,为三角洲-潮坪沉积体系。底部主要为三角洲前缘沉积亚相,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等沉积微相,岩性主要为浅灰色细砂岩、中砂岩。砂岩以石英为主,次为长石,颗粒呈次圆状,分选中等。随着海平面的下降,上部发育沼泽沉积,岩性为灰黑色泥岩、碳质泥岩,夹煤层。
下二叠统山西组:平均厚度155m,为三角洲平原沉积亚相,前缘和前三角洲不发育。上段由灰色或浅灰色岩屑砂岩和灰黑色泥岩组成;下段砂岩夹煤线和暗色泥岩。砂岩以石英为主,次为长石,颗粒呈次圆状,分选中等,富含高岭石、白云母及岩屑。自然伽马下段为箱型,上段为漏斗形,电阻率明显增高,煤层对应峰值。
中二叠统下石盒子组:平均厚度120m,为半氧化环境下的陆相辫状河沉积。岩性主要为灰白色、浅灰色含砾砂岩和砂岩,砂岩发育大型交错层理,夹有灰色、深灰色、杂色泥岩,砂岩厚度19.2m~77.4m,平均55m。砂岩厚度明显比本溪组、太原组、山西组要厚。南北向地层对比剖面该段地层整体上分布稳定差别不大。
山西省临汾黄土地质灾害
临汾地质概况
临汾盆地是山西地堑系南段的一个断陷盆地, 历史上一直是山西省人口聚居密度较高、经济发达、城镇规模较大的地方之一, 由于其境内地质构造活跃, 有孕育产生多种地质地貌灾害的背景和条件, 是山西省自然灾害多发地区, 滑坡、崩塌等时有发生, 且频率高, 强度大, 给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1]。
临汾地质地貌特征
临汾市的地质构造主体--临汾盆地纵贯全市中部, 把整体隆起的高原分为东西两部分, 东部有太岳山、中条山;西部是吕梁山脉, 海拔多在1 000 m以上,使全市主体轮廓呈“凹”字型。临汾盆地是汾河地堑晚新生代断陷盆地之一, 属于鄂尔多斯地块东缘, 山西断陷带中南部。临汾盆地的总体走向为NNE(北东北), 北以灵石横向隆起与太原盆地相隔, 南以峨眉台地与运城盆地为邻。东有霍山断裂, 西有罗云山断裂, 整体展布于近南北向的吕梁山、霍山-浮山隆起带之间, 为一南宽北窄的不规则梯形盆地[2]。盆地内地形较为平坦, 属于汾河流域东岸二级阶地。新生代以来, 盆地不断下沉, 山区相对上升, 盆地四周特别是东西两侧均被深大断裂控制。盆地内部构造复杂, 阶梯状断裂发育, 存在有不少地垒和地堑等次一级构造[3]。盆地周边山地主要出露基岩地层, 由老到新主要包括太古界混合岩化的深变质岩系, 元古界长城系滨湖相碎屑岩系, 晚古生界海陆相交互相煤系,中生界三叠系陆相红色地层和沉积厚度达1 800 ~2000 m的新生界地层。临汾凹陷是临汾盆地的主体构造单元, 断陷幅度较大, 轴向为NNE, 是一个地堑式深槽。临汾-浮山断裂把临汾凹陷分为临汾-甘亭沉降中心和龙祠沉降中心[4]。
山西地质结构
山西地质结构
山西地质结构
1 地质发育:
山西省地质构造单元的主体是山西地台,地质历史悠久,地层发育比较齐全,除古生界奥陶系上统、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下统缺失外,其它各界均出露广泛。
下太古界:下太古界是山西省最古老的基底岩层,为一套中—深变质岩系,厚4,000-18,000米。以分布于太行山中段、北段以及盂县北部的阜平群(下部)龙泉关群(上部)为代表。另外还有吕梁山的河口群,中条山区的涑水群,桑干河以北的怀仁、大同、阳高、天镇及右玉花林山一带的桑干群,霍山地区的霍县群(下)和太岳山群(上),在太行山也少量分布着赞皇群。这套地层由各种浅粒岩、片麻岩、斜长角闪岩及大理岩组成,形大小不等的旋回,变质程度较深,一般属铁铝榴石角闪岩相,有的地方达到麻粒岩相,岩石遭受不同程度的混合岩化。区域构造形态具有背斜开阔、向斜紧闭、向斜倒转等特征,一般属旋扭构造形式。
上太古界:上太古界是一套变质火山岩、沉积岩地层,厚3,000-35,000米,不整合于下太古界,以五台山的五台群与龙泉关群间的不整合为代表,反映了上、下太古界的一次地壳变动。这套地质变质程度中等,一般为绿片岩相—铁铝榴石角闪岩相,有轻微的混合岩化,其中变质火山岩具铜矿化现象,在相应地层有的层位较为稳定,并多具工业意义的磁铁石英岩(五台山羊坪、岚县一带),这些都是大区域对比的标志。上太古街的构造特点是褶皱强烈,多复式背斜,向斜多同倒转,呈北东向构造带形式。上太古界统一以五台群表示,下部以五台山、恒山、灵丘一带的五台山群为代表,主要由石英岩夹大理岩、黑云变粒岩夹角闪岩、二云石英片岩、片麻岩,以及酸—基性变
临汾市(市辖区)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居住用地面积和绿地总面积3年数据专题报告2019版
临汾市(市辖区)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居住用地面积和绿地总面积3年数据专题报告2019
版
引言
本报告借助数据对临汾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居住用地面积和绿地总面积进行深度剖析,从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城市居住用地面积,绿地总面积等方面进行阐述,以全面、客观的角度展示临汾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居住用地面积和绿地总面积真实现状及发展脉络,为需求者制定战略、为投资者投资提供参考和借鉴。
临汾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居住用地面积和绿地总面积专题报告的数据来源于权威部门如中国国家统计局、重点科研机构及行业协会等,数据以事实为基准,公正,客观、严谨。本报告相关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天津旷维所有,其他方引用我方报告均需要注明出处。
本报告旨在全面梳理临汾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居住用地面积和绿地总面积的真实现状、发展脉络及趋势,相信能够为从业者、投资者和研究者提供有意义的启发和借鉴。
目录
第一节临汾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居住用地面积和绿地总面积现状 (1)
第二节临汾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指标分析(均指市辖区) (3)
一、临汾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现状统计 (3)
二、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现状统计 (3)
三、临汾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占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比重统计 (3)
四、临汾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4)
五、临汾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4)
六、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5)
七、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5)
含煤地层
二、地层单位
霍西煤田石炭~二叠纪含煤地层发育完好,出露齐全。自下而上为中石炭统本溪组、上石炭统太原组、下二叠统山西组、下石河子组。其中上石炭统太原组和下二叠统山西组为主要含煤地层,中石炭统本溪组和下二叠统下石河子组仅含薄煤线,一般不具可采价值。
(一)本溪组(C2b)
本溪组平行不整合于中奥陶统之上,并以奥陶系侵蚀面为底。顶界置于太原组K1砂岩(或相当层位岩层)之底。厚3.39~43m,总的变化趋势是,北、中部厚,南部薄。北部汾孝矿区、中部蒲县矿区最厚,一般20m左右,其次为灵石矿区和霍州矿区,厚15m左右,南部襄汾矿区最薄,厚约10m以下。厚度变化大的原因主要是和奥陶系侵蚀面凹凸不平及沉积当时北低南高的地形有关。
本溪组下部为鸡窝状黄铁矿或灰、灰白色铝质岩、铝质泥岩;中上部为黑、灰色泥岩、粉砂岩、细粒砂岩,夹薄煤及1~2层灰岩。底部黄铁矿在全区均有分布,局部地区厚度较大,有时呈结核状,星散状分布,南部襄汾矿区发育较差。铝质岩主要分布于北部和中部,南部襄汾矿区常为铝质泥岩。本组中上部有1~2层石灰岩,分布不稳定。煤层多为煤线,其发育程度与石灰岩发育呈正相关相拟合,南部襄汾矿区灰岩不发育,煤层也相应尖灭。本组动、植化石丰富。(二)太原组(C3t)
连续沉积于本溪组之上,顶界置于山西组底部的K7砂岩(或相当层位岩层)之底,厚50-120m,一般在90m左右。总的变化趋势是北、
中部厚,南部薄。南部襄汾矿区在53米左右。
根据岩性组合特征由老至新进一步划分为三个段:
第一段:自K1砂岩至K2灰岩之底。底部为灰白色中粒石英砂岩(K1),下部为细砂岩、粉砂岩及泥岩,夹不稳定薄煤层石灰岩,中上部为下煤组9、10、11号煤层。
山西省临汾市区域地层简表
表3-1 区域地层简表
各地层由新至老分述如下:
1、第四系(Q)
(1)全新统(Q4)
全新统地层主要分布于河流两侧及山前地带,是组成河流一级阶地的主要物质。
1)冲积层(Q4al)
主要分布于汾河及其支流沿岸,组成河流一级阶地和河漫滩,沉积物具明显的二元结构,上部为粉土,下部为砂、碎石类土,厚2~30m。
(2)上更新统(Q3):
上更新统地层在测区内极为发育,广泛覆盖在山坡谷地,是组成黄土地形的主要物质,主要有冲积和坡洪积两种成因类型,其特征分述如下:1)坡洪积层(Q3pl)
分布于汾河两岸的山前斜平原。岩性为浅黄色黄土状粉质粘土及粉土,富含钙质,具大孔隙,垂直节理发育。局部夹有薄层砂砾石及砾石透镜体,厚度一般为3~20m。
2)冲积层(Q3al)
主要分布于汾河两岸,形成河流的二级阶地。岩性上部为灰黄色新黄土,具大孔隙、垂直节理,含钙质结核;中部为浅棕黄色粉质黏土、粉土与粉、细砂互层,夹碎石类土透镜体;底部为砂层及卵砾石层,该层最厚达85m。
3)风积层(Q3eol)4-1
主要分布于吕梁山以西地区,组成黄土塬、梁、峁的顶面,岩性为新黄土,具大孔隙,垂直节理明显,厚度一般5~20m。
pl)洪积层:7-2
(3)中更新统(Q
2
广泛分布于吕梁山东麓、西麓海拔1500m以下的山岭之上,组成黄土塬、梁、峁。
岩性为红黄及浅红棕色黄土状粉质黏土,夹有多层古土壤层,底部有冲积相砂,砂砾石层及粉土互层,一般为40~95m。
pl)洪积层:
(4)下更新统(Q
1
广泛分布于吕梁山东麓、西麓海拔1500m以下的山岭之上,与组成黄土塬、梁、峁的中更新统老黄土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临汾盆地地壳精细结构和构造——地震反射剖面结果
临汾盆地地壳精细结构和构造——地震反射剖面结果
李自红;刘保金;袁洪克;酆少英;陈文;李稳;寇昆朋
【摘要】采用深、浅地震反射相结合的探测方法,对临汾盆地的地壳结构和隐伏活动断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地壳具有清晰的上、中、下地壳结构特征,其地壳厚度约为38~42 km.临汾盆地为典型的半地堑沉积盆地,盆地沉积层最深处约为5~6 km.莫霍面在临汾盆地下方出现约3 km的上隆,其展布形态与盆地基底呈“镜像”对应关系,显示出临汾盆地为拉张作用下的纯剪切盆地模式.深地震反射剖
面揭示的一系列铲状或面状正断层在剖面上表现为“负花状”构造特征,其中,罗云山山前断裂和浮山断裂为临汾盆地的东、西边界控制断裂,具有规模大、切割深度
深和多期活动的特点,对临汾盆地的形成、地层沉积和褶皱以及地震活动都有重要
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为深入理解该区的深部动力学过程、分析研究深浅构造关系、评价断裂的活动性提供了依据.
【期刊名称】《地球物理学报》
【年(卷),期】2014(057)005
【总页数】11页(P1487-1497)
【关键词】临汾盆地;深地震反射;浅层地震勘探;活动断层;地壳结构和构造
【作者】李自红;刘保金;袁洪克;酆少英;陈文;李稳;寇昆朋
【作者单位】太原理工大学,太原030024;山西省地震局,太原030021;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郑州 450002;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郑州 450002;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郑州 450002;山西省地震局,太原030021;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郑州 450002;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郑州 45000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3-1 区域地层简表
各地层由新至老分述如下:
1、第四系(Q)
(1)全新统(Q4)
全新统地层主要分布于河流两侧及山前地带,是组成河流一级阶地的主要物质。
1)冲积层(Q4al)
主要分布于汾河及其支流沿岸,组成河流一级阶地和河漫滩,沉积物具明显的二元结构,上部为粉土,下部为砂、碎石类土,厚2~30m。
(2)上更新统(Q3):
上更新统地层在测区内极为发育,广泛覆盖在山坡谷地,是组成黄土地形的主要物质,主要有冲积和坡洪积两种成因类型,其特征分述如下:1)坡洪积层(Q3pl)
分布于汾河两岸的山前斜平原。岩性为浅黄色黄土状粉质粘土及粉土,富含钙质,具大孔隙,垂直节理发育。局部夹有薄层砂砾石及砾石透镜体,厚度一般为3~20m。
2)冲积层(Q3al)
主要分布于汾河两岸,形成河流的二级阶地。岩性上部为灰黄色新黄土,具大孔隙、垂直节理,含钙质结核;中部为浅棕黄色粉质黏土、粉土与粉、细砂互层,夹碎石类土透镜体;底部为砂层及卵砾石层,该层最厚达85m。
3)风积层(Q3eol)4-1
主要分布于吕梁山以西地区,组成黄土塬、梁、峁的顶面,岩性为新黄土,具大孔隙,垂直节理明显,厚度一般5~20m。
pl)洪积层:7-2
(3)中更新统(Q
2
广泛分布于吕梁山东麓、西麓海拔1500m以下的山岭之上,组成黄土塬、梁、峁。
岩性为红黄及浅红棕色黄土状粉质黏土,夹有多层古土壤层,底部有冲积相砂,砂砾石层及粉土互层,一般为40~95m。
pl)洪积层:
(4)下更新统(Q
1
广泛分布于吕梁山东麓、西麓海拔1500m以下的山岭之上,与组成黄土塬、梁、峁的中更新统老黄土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岩性为一套棕黄色黄土状粉质黏土,夹明显古土壤和钙质结核层,致密、坚硬,由石质黄土之称。具放射状孔和植物遗留根孔,无节理。古土壤为深棕红色黏土,一般发育4~8层,往往形成两组致密的古土壤条带,每组由2~5条组成,每条厚0.2~0.5m,间距0.5~1.0m,以3~5°的角度倾向原始沟谷。古土壤底部钙质结核富集成层,愈近山前地带结核层愈发育,核径愈大,成层性不明显,本组岩性、层位稳定,厚一般10~20m,部分地区可厚达25 m
2、上第三系上新统(N2)
主要分布于深切黄土沟谷中,面积较小,且分布零星,海拔标高500~1300m 之间,与上下地层皆呈不整合接触。
岩性多为半胶结之钙质黏土、粉质黏土、砂砾石层和淡水灰岩,厚度一般为20~80m,钻孔揭露厚达400m。
3、三叠系(T)
三叠系主要分布吕梁山西麓的隰县,蒲县一带,在黄土冲沟中出露。由砂岩、砂质页岩、页岩、泥岩组成的陆相沉积。按其岩性、岩相特征及植物化石组合,进一步划分为上、中、下三个统。
(1)上统(T
)
3
延长组(T3y):主要岩性为发育麻斑状构造的黄绿色、肉红色、土黄色厚层中粒长石砂岩夹暗紫红色泥岩、紫红色砂质泥岩及灰色钙质粉砂岩,厚度362~474m。
)
(2)中统(T
2
铜川组(T2t):由肉红色、灰红、灰白色、土黄色及黄绿色厚层中~粗粒长石砂岩和暗紫色泥岩,少量的黄绿色页岩、煤线等组成,厚度502~634m。
二马营组(T2er):由黄绿色厚层长石砂岩夹暗紫色、紫红色泥岩、砂质泥岩组成,厚度512~703m。
(3)下统(T
)
1
和尚沟组(T1h):总的是一套紫红色、砖红色砂岩与泥岩互层。下部砂岩少于泥岩,砂岩中夹钙质胶结砂岩“球”,厚度164~201m。
刘家沟组(T1l):一套紫红色、淡紫色中~厚层状,细~中粒钙质、钙、铁质胶结长石石英砂岩、长石砂岩,厚度338~442m。
4、二叠系(P)
二叠系主要分布于测区西部的中阳至离石一带,在黄土冲沟中零星出露。由砂岩、砂质页岩、页岩、泥岩及煤层组成的陆相沉积。按其岩性、岩相特征及植物化石组合,进一步划分为上、下两个统。
):
(1)上统(P
2
石千峰组(P2sh):由紫、紫红色砂岩、泥岩组成的陆相沉积,厚度175m,与下伏上石盒子组呈整合接触。
上石盒子组(P2s):由黄绿、紫红色砂岩、砂质页岩、页岩组成的陆相沉积。碎屑岩粒度从下向上逐渐变细,颜色变深,厚度460m,与下伏下石盒子组呈连续沉积。
)
(2)下统(P
1
下石盒子组(P1X):由灰绿、黄绿色砂岩、砂质页岩、页岩、泥岩及煤线组成的陆相沉积,厚度54m,由北往南变薄,与下伏山西组呈连续沉积。
山西组(P1s)地层由灰、灰黑、灰黄色砂岩、砂质页岩、页岩及煤层组成的陆相含煤建造。底部以一层灰白色砂岩与下伏石炭系上统太原组地层分界,二者呈连续沉积,含4层煤,厚度26~63m。其中九尺煤为稳定可采煤层,其余为局部可采或不可采煤层。
5、石炭系(C)
石炭系在吕梁山脉两侧中低山及低山丘陵区出露,由砂岩、页岩、铝土岩、灰岩及煤层组成的陆相及海陆交互相含煤建造,与下伏奥陶系中统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
(1)石炭系上统(C
3
太原组(C3t)由灰白、灰黑色砂岩、砂质页岩、页岩、灰岩及煤层组成的
海陆交互相含煤建造,是测区内主要含煤地层之一,厚度87~102m,与下伏地层呈连续沉积。含煤1~7层,含2~4层灰岩,局部相变为页岩。
)
(2)石炭系中统(C
2
石炭系中统本溪组(C2b)由铝土质泥岩、页岩、灰岩及铁质结核层组成的海陆交互相沉积地层,厚度16~35m,与下伏奥陶系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上部为灰白、灰黑色砂岩、页岩、铝土质页岩、灰岩,局部夹煤线。灰岩1~2层,常相变为页岩。下部为灰白、深灰、灰绿色含铁铝土质泥岩、粘土岩、鲕状铝土质泥岩,底部有窝状山西式铁矿。本组地层厚度变化不大,一般在28~35m之间。
6、奥陶系(O)
奥陶系灰岩在吕梁山脉两侧中低山及低山丘陵区出露,奥陶系为一套灰岩、泥质灰岩、泥灰岩、砂岩、页岩、含燧石白云岩等组成的海相碳酸岩沉积地层,厚约400~500m。与下伏寒武系地层呈整合接触。
)
(1)奥陶系中统(O
2
奥陶系中统上马家沟组主要为泥灰岩、灰岩与豹皮灰岩组成。与下伏下马家沟组地层呈整合接触,厚度在282~312m之间,分两个岩段。
上马家沟组第一段(O2s1)岩性主要为泥灰岩,角砾状泥灰岩,角砾状泥灰岩间夹灰岩。
上马家沟组第二段(O2s2)岩性主要为灰岩与豹皮状灰岩。
下马家沟组(O2x)底部为黄褐色中层状石英砂岩及黄绿色钙质页岩、泥灰岩,整合沉积在下奥陶统地层之上,在测区内分布普遍,是与下统分界的良好标志。上部主要为灰岩间夹薄层泥灰岩及白云质灰岩。厚度61~90m。
(2)奥陶系下统(O1)
底部为黄绿色页岩与竹叶状白云岩互层,层位比较稳定,可做与上寒武统分界的标志。页岩一般2~3层,最多可达9层。页岩之上为含燧石结核白云岩和泥质白云岩。厚度65~132m。
7、寒武系(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