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成果简介

合集下载

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成果简介

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成果简介

收稿日期 ! 3 4 4 5 6 4 7 6 4 5 作者简介 ! 焦姣 " 女 " 7 8 9 : ! # 上海枫林路 ! " # 号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生命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 研究生 $ 主要研究细胞信 号转导过程的关键化学分子调控 # % & ’ ( ) * + , ) ( - , ) ( - . ’ ( ) * / 0 ) - 1 / ( 1 / 1 2 姚祝军 $ 男 $ 3 4 5 6 ! #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生命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组组 长 $ 研究员 " 主要从事细胞凋亡 的化学生物学 $ 天然产物与生物活性分子的合成化学以及分子影像学研究 # % & ’ ( ) * + 7 ( - 8 . ’ ( ) * / 0 ) - 1 / ( 1 / 1 2
9" : ;t;?7 0 / @=AA/ 3 4 5 B C6 D !E3 B 95 : 北京基本粒子物理理论组 / 原子能 $ 3 4 5 5 "! #+ F!6 $ 北京基本 粒子物理理论组 / 北 京 大 学 学 报 % 自 然 科 学 &$ 3 4 5 5 %E &G HI2 J& 7 I( 2 K?I/ L=’ ) 2 ) 0 1 =2 1 = - M A?= NAO( A- 2 ;- P=* $ >O- 1 ==P) 2 J0 - M A?= 3 4 6 Q <RST<KHUR V- 2 M=O=2 1 = - 2 W?=- O=A) 1 ( * >?7 0 ) 1 0 $ @) AA- 2 % PI1 ( A) - 2 ( * >IX* ) 0 ?) 2 J$ B 9F: 北京基本粒子物理理论组 / 3 4 5 5 年暑期北 京 国 际 物 理 讨 论 会 上 报 告 G HI2 J & 7 I( 2 K?I/ L=’ ) 2 ) 0 1 =2 1 = - M A?= NAO( A- 2 ;- P=* $ >O- 1 ==P) 2 J0 - M A?= 3 4 6 Q <RST<KHUR V- 2 M=O=2 1 = - 2 W?=- O=A) 1 ( * >?7 0 ) 1 0 / @) AA- 2 % PI1 ( A) - 2 ( * >IX* ) 0 ?) 2 J$ B 96 : V/ T/ Y( 2 J ( 2 P L/ @ / ;) * * 0 / !"#$% &’(/ 3 4 " B Z4 5 [+ 3 4 3 94 : @ \ ]( PP==^ ’ _ ; >- ‘- ^/ !"#$% )’**+ , 3 4 5 F ZE" [+ E4 93 Q: N @ <* ( 0 ?- a/ -./0+ !"#$+ 3 4 5 3 ZEE[+ " F4 $N b=) 2 X=OJ/ !"#$+ &’(+ 1’**+ 3 4 5 F Z3 4 [+ 3 E5 B $S N( * ( ’ / >O- 1 ==P) 2 J0 - M A?= 6 A?

第二章诺贝尔化学奖简介

第二章诺贝尔化学奖简介

第二章诺贝尔化学奖简介诺贝尔化学奖总表从化学诺贝尔奖看化学学科的发展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诺贝尔化学奖总表1901-19101901年荷兰雅克布斯·范特霍夫o发现了化学动力学法则和溶液渗透压德国赫尔曼·费歇尔o合成了糖类和嘌呤衍生物瑞典阿累尼乌斯o提出了电离理论,促进了化学的发展。

英国威廉·拉姆齐爵士o发现了空气中的稀有气体元素并确定他们在周期表里的位置。

德国阿道夫·拜耳o对有机染料以及氢化芳香族化合物的研究促进了有机化学与化学工业的发展。

法国穆瓦桑o研究并分离了氟元素,并且使用了后来以他名字命名的电炉。

德国爱德华·毕希纳o对酶及无细胞发酵等生化反应的研究。

新西兰欧内斯特·卢瑟福爵士o对元素的蜕变以及放射化学的研究。

德国威廉·奥斯特瓦尔德o对催化作用、化学平衡以及化学反应速率的研究。

德国奥托·瓦拉赫:o在脂环类化合物领域的开创性工作促进了有机化学和化学工业的发展的研究。

1911-19201911年法国玛丽亚·居里o发现了镭和钋,提纯镭并研究镭的性质。

法国格利雅o发明了格氏试剂,促进了有机化学的发展。

法国保罗·萨巴蒂埃o发明了有机化合物的催化加氢的方法,促进了有机化学的发展。

瑞士阿尔弗雷德·沃纳o对分子内原子成键的研究,开创了无机化学研究的新领域。

美国西奥多·理查兹o精确测量了大量元素的原子量。

德国理查德·威尔施泰特o对植物色素的研究,特别是对叶绿素的研究。

德国弗里茨·哈伯o对单质合成氨的研究。

德国沃尔特·能斯特o对热力学的研究。

1921-19301921年英国弗雷德里克·索迪o对放射性物质以及同位素的研究。

英国弗朗西斯·阿斯顿o使用质谱仪发现了非放射性元素的同位素,并且阐明了整数法则。

奥地利弗里茨·普雷格尔o创立了有机化合物微量分析法。

2004 年诺贝尔化学奖-泛素调节蛋白质降解简介

2004 年诺贝尔化学奖-泛素调节蛋白质降解简介
Abstract: 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2004 is shared among there scientists who have made fundamental discoveries concerning(有关于) how cells regulate(控制、调节) the breakdown of intra(内部)cellular(有许多小元件组成的、蜂窝状的) proteins with extreme specificity as to target, time and space. Aaron Ciechanover, Avram Hershko and Irwin Rose together discovered ubiquitin-mediated proteolysis, a process where an enzyme(酶) system tags unwanted proteins with many molecules of the 76-aminoacid residue(剩余) protein ubiquitin(泛素). The tagged proteins are then transported to the proteasome, a large multisubunit protease(蛋白酶) complex, where they are degraded(退化的、被降级的). Numerous cellular process regulated by ubiquitin-mediated proteolysis include the cell cycle, DNA repair and transcription, protein quality control and the immune(免疫的、免疫学) response. Defects in this proteolysis (蛋白质降解) have a causal role in many human diseases, including a variety of cancers.

近10年来的诺贝尔化学奖与高考试题集锦

近10年来的诺贝尔化学奖与高考试题集锦

近10年来的诺贝尔化学奖与高考试题集锦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2l世纪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是高科技领域。

诺贝尔奖是世界最高水平、最具权威性、影响最大的科学成就奖。

它标志了一个国家科技发展的水平,正因为如此,高考命题常取材诺贝尔奖,目的在于引导中学教学关注科技进展的最新成果,了解这些成果体现的新知识,新理念和新方法,并运用化学知识理解这些成果的意义。

笔者整理了近10年来化学科学领域的获奖者及成就以及以此为背景的高考化学试题,以飨读者。

一、1994~2003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及其成就简介1994年乔治·奥拉(George A.Olah,美国),因对有机化学的贡献而获奖。

他发现了用超强酸使阳离子保持稳定的方法,对发现新的有机化学反应和推动有机化学工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995年保罗·克鲁森(Paul Crutzn,荷兰)、马里奥·莫利纳(Mario Molina,墨西哥)和弗兰克·舍伍德·罗兰(Frank Sherwood Rowland,美国)三人由于在大气化学领域,尤其是在有关臭氧层形成和损耗方面的研究工作而共同获奖。

1996年小罗伯特·柯尔(Robea F.Curl,美国)、哈罗德·克罗托(Harlod w.Kroto,英国)和理查德·斯莫斯(Richard E.Smalley,美国)等三人由于发现球状碳分子即富勒烯C60而共同获奖。

1997年一半奖金由保罗·博伊尔(Paul D.Boyer,美国)和约翰·约克(John E.Walker,英国)分享,是因其阐明了三磷酸腺苷在体内形成的生物催化原理;另一半由丹麦的延斯·斯科(Jens C.Skou,)获得,他发现了钠、钾离子三磷酸腺苷酶。

1998年量子化学领域的科学家瓦尔特·柯恩(Walter Kohn,美国)和约翰·波普尔(John A Pople,美国)各自率先创新了量子化学计算方法,对分子的性质及其参与的化学过程进行有效的理论分析。

泛素调节的蛋白质降解_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简介

泛素调节的蛋白质降解_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简介

知识介绍泛素调节的蛋白质降解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简介李炎武 谭卫兵 邝雪英 张 伟(广州医学院从化学院 广州 510925)摘要 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颁给了3位发现细胞是如何摧毁蛋白质的科学家 阿龙 切哈诺沃、阿夫拉姆 赫什科和欧文 罗斯。

本文详细介绍了他们的发现,重点介绍了泛素调节下蛋白质降解所需要的各种物质及其机理。

关键词 诺贝尔化学奖 泛素调节 蛋白质降解瑞典皇家科学院2004年10月6日宣布,将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以色列科学家阿龙 切哈诺沃、阿夫拉姆 赫什科和美国科学家欧文 罗斯,以表彰他们发现了细胞是如何摧毁蛋白质的(即泛素调节的蛋白质降解)[1]。

阿龙 切哈诺沃1947年出生在以色列海法市。

1981年在海法的以色列工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目前在这所工学院的医学科学研究所担任教授。

阿夫拉姆 赫什科1937年出生在匈牙利考尔曹格,为犹太后裔,属以色列公民,1969年在希伯来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此后一直与切哈诺沃在以色列工学院共事。

欧文 罗斯今年78岁,1952年在芝加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曾经主持位于美国费城的福克斯 蔡斯癌症研究中心的工作,目前在加州大学欧文分校任教[2]。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间,切哈诺沃与赫什科曾在罗斯主持的福克斯 蔡斯癌症研究中心做访问学者。

在这期间,他们联名发表了一系列论文,揭示了泛素调节的蛋白质降解机理,指明了蛋白质降解研究的方向。

特别是三位科学家在1979年12月10日一期美国 全国科学院学报 上连续发表的两篇文章,被诺贝尔化学奖评选委员会称为 突破性成果 ,并奠定了他们获得诺贝尔奖的基础。

1 关于获得成果的介绍蛋白质是构成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物的基础,是各种生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蛋白质在生物体内不断地产生,又不断地死亡。

科学家关于蛋白质如何 诞生 的研究成果很多,迄今为止至少有5次诺贝尔奖授予了从事这方面研究的科学家,但关于蛋白质如何 死亡 的研究却相对较少。

近十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奖名单及研究领域

近十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奖名单及研究领域

近十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奖名单及研究领域2003年:美国的彼得·阿格雷和罗德里克·麦金农,表彰他们在细胞膜通道方面做出的开创性贡献。

2002年:美国的约翰·芬恩、日本的田中耕一、瑞士的库尔特·维特里希,表彰他们发明了对生物大分子进行确认和分析的方法。

2001年:美国的威廉·诺尔斯、巴里·夏普莱斯、日本的野依良治,表彰他们在更好地控制化学反应方面所作出的贡献。

这为发明治疗心脏疾病和帕金森病的药物铺平了道路。

2000年:美国的阿兰·黑格和阿兰·麦克迪尔米德、日本的白川秀树,表彰他们发现了导电的塑料和研发具有传导性能的聚合体。

1999年:美国的阿米德·泽维尔,表彰他在基本化学反应领域所作出的先驱性研究。

他将毫微微秒光谱学应用于化学反应的转变状态研究1998年:美国的沃尔特·科恩,表彰他在60年代提出密度泛函理论。

英国的约翰·波普,表彰他发明了测验化学结构和物质特性的计算机技术。

1997年:美国的保罗·博耶、英国的约翰·沃克、丹麦的詹斯·斯科,表彰他们在研究身体细胞是如何储存和传递能量方面所取得的成果。

1996年:英国的哈诺德·克奥托、美国的小罗伯特·荷尔、理查德·斯莫利,表彰他们发现了布基球,这是一种球型的碳分子。

1995年:荷兰的保罗·克鲁特恩、美国的马里奥·莫利纳、F·罗兰,表彰他们在研究臭氧层形成和破坏方面所取得的成果。

1994年:美国的乔治·A·欧拉,表彰他在碳氢化合物即烃类研究领域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

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

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
1 ̖ 生物体内蛋白质的两种降解过程:
• 一种:溶酶体,不需要能量,无选择性的降解。 主要是降解细胞通过胞吞作用摄取的外源蛋白 质。
• 另一种:需要能量,高效率、指向性很强的降解 过程。比如多数细胞内的蛋白质降解。这个过程 需要泛素调节蛋白质降解,即泛素—蛋白酶体途 径( UPP )介导的蛋白水解过程
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
8090%
异常蛋白
短周期蛋白 内质网相关
蛋白 长周期蛋白
1020%
膜蛋白 细胞外蛋白
泛素-蛋白酶体途径 溶酶体途径
氨基酸 小肽
2 ̖ 泛素调节的蛋白质降解概述
• 蛋白质的降解是一个精细控制的过程,首先有待 降解的蛋白质被一种多肽(称之为泛素)所标记 (蛋白质的泛素化),接着这些泛素化的蛋白质 进入细胞的蛋白酶复合体的活性位点,蛋白质被 降解成7~9个氨基酸长度的短肽片段后,从蛋白酶 体的另一段被释放。
• 阿弗拉姆·赫尔什科1937年出生在匈牙利,犹太 后裔,13岁移民以色列,现年67岁,1969年在耶 路撒冷希伯来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曾在旧金 山加州大学从事研究,1972年起在以色列工学院 任教。2004年10月6日获诺贝尔化学奖
• 欧文·罗斯现年78岁,1952年在芝加哥大学获得 博士学位,现就职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欧文分 校。三名获奖者自20世纪70~80年代以来就一直致 力于这一领域的研究。
阿龙·切哈诺沃
阿弗拉姆·赫尔什科
欧文·罗斯
• 阿龙·切哈诺沃(Aaron Ciechanover)博士,以 色列生物学家、化学家,第一位获得科学类诺贝 尔奖的以色列人, 以色列人文和自然科学院院士、 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中国南京大学名誉教授,南京大学化学与生物医 药科学研究所所长。1947年生于以色列海法, 1981年在以色列海法工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 1984年在麻省理工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1980年 在以色列海法市工学院任教,1992被聘为教授。 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2013年12月19日当选中科 院生物化学部外籍院士。

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泛素调节蛋白质降解研究成果死亡标签解读

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泛素调节蛋白质降解研究成果死亡标签解读

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泛素调节蛋白质降解研究成果“死亡标签”泛素2004年10月6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本年度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以色列科学家阿龙·切哈诺沃、阿夫拉姆·赫尔什科和美国科学家欧文·罗斯,因为他们发现了泛素对蛋白质降解(死亡)的调节。

远离“热点”的一项研究蛋白质是构成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物的基础。

近几十年来,生物学家在解释细胞如何制造蛋白质方面取得很多进展,但很少有人对蛋白质的降解问题感兴趣。

然而切哈诺沃、赫尔什科和罗斯却把研究方向转到蛋白质的降解上,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发现了由泛素调节的蛋白质的降解。

实际上,人的很多疾病就是因为某些蛋白质降解过程不正常导致。

犹如人的生老病死一样,细胞生产的各种蛋白质也会出现生死现象,否则就不可能维持正常的生理机能和生命现象。

可是,细胞是怎样控制其生产的蛋白质走向死亡之旅的呢?切哈诺沃、赫尔什科和罗斯的研究发现,对错误或无用的蛋白质执行“死刑”,其中一个重要的程序,就是确认谁是要被“处死”(降解)的蛋白质,而泛素就是这样一种“死亡标签”,它被贴到哪种蛋白质上,哪种蛋白质就会死亡。

早在20世纪70~80年代,切哈诺沃、赫尔什科和罗斯这3人就发现,细胞内蛋白质的降解,是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程序进行的。

在这个过程中,一些蛋白质被贴上“死亡标签”——泛素,然后才被降解。

这表明细胞有专门化的方式去除所不需要的蛋白质,而且泛素调节蛋白质死亡是需要能量的。

泛素是由有76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人们最早是在1975年从小牛的胰脏中分离出来的。

研究人员最初认为它参与了白细胞的形成,但后来发现在不同的组织器官中都有它的身影,所以称其为泛素;只是后来发现它有调节蛋白质死亡的作用,才称它为“死亡标签”。

20世纪70年代,当大多数研究人员都聚焦蛋白质的合成时,赫尔什科把研究方向转向了非主流问题,即蛋白质是如何降解的。

1979年,切哈诺沃和赫尔什科在访问罗斯时,在罗斯的美国费城实验室做了许多实验,他们3人试图用层析法去除网状细胞萃取液中的血红蛋白,这时他们发现,萃取液分为两个部分,每个单独部分都处于静止状态。

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简介

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简介

第20卷 第1期今日化学2005年2月泛素调节的蛋白降解———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简介项征3 魏平33 杨震333(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北京100871) 2004年10月6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本年度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以色列科学家Aar on Ciechanover,Avra m Hershko 和美国科学家Ir win Rose,因为他们共同发现了泛素(ubiquitin )调节的蛋白降解过程。

泛素调节的蛋白降解过程的机制是什么?泛素调节的蛋白降解过程的发现具有怎样的意义?本文拟从这两个方面就这一领域做一点粗浅的分析。

Aar on Ciechanover Avra m Hershko Ir win Rose 图1 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图片来源:htt p://nobel p rize .org/chem istry/laureates/2004/index .ht m l )1 泛素 泛素是一个由76个氨基酸组成的高度保守的多肽链,最早是在1975年从小牛的胰脏中分离出来的,后来发现其广泛分布于各类细胞而得名[1]。

1979年,Ciechanover,Hershko 和Rose 在研究兔网织红细胞裂解物的生物化学分离2重组过程中发现,有一种多肽可以启动蛋白降解过程,后来证明这个多肽就是泛素[2,3]。

很多分子、生物化学、细胞、遗传和临床研究表明,泛素参与的蛋白水解过程在很多基本的细胞过程中都起重要的作用。

这些过程包括细胞周期的调控、分化与发育、细胞对细胞外的效应物和应激产生的反应、细胞表面受体与离子通道的调节、DNA 的复制、免疫与炎症反映的调节、细胞器的生物合成等。

既然这么多细胞过程都包括泛素参与的蛋白水解,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很多疾病的致病机理都与这种体系有关,这也8333333项征:北京大学博士生。

魏平:北京大学博士生。

杨震:北京大学长江教授,博士生导师。

是深入研究其调节机理的意义所在。

百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其获奖成果

百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其获奖成果

百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其获奖成果(1901-2009)(2009-12-06 13:27:50)转载分类:科学技术标签:诺贝尔化学奖化学家文化1901范特霍夫(Jacobus Hendricus Van‘Hoff) 荷兰人(1852–1911)一八八五年,范特霍夫又发表了使他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另一项研究成果《气体体系或稀溶液中的化学平衡》。

此外,他对史塔斯佛特盐矿所发现的盐类三氯化钾和氯化镁的水化物进行了研免利用该盐矿形成的沉积物来探索海洋沉积物的起源。

1902埃米尔·费雷(Emil Fischer)德国人(1852–1919)埃米尔·费雷,德国化学家,是一九O二年诺贝尔化学奖金获得者。

他的研究为有机化学广泛应用于现代工业奠定了基础,后曾被人们誉为”实验室砷明。

”1903阿列纽斯(Svante August Arrhenius) 瑞典人(1859–1927)在生物化学领域,阿列纽所也进行了创造性的研究工作。

他发表了《免疫化学》、《生物化学定量定律》等著作,并运用物理化学规律阐述了毒素和抗毒素的反应。

阿列纽斯是当时公认的科学巨匠,为发展科学事业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因而也获得了许多荣誉。

他被英国皇家学会接受为海外会员,同时还获得了皇家学会的大卫奖章和化学学会的法拉第奖章。

1904威廉·拉姆赛(William Ramsay) 英国人(1852–1916)他就是著名的英国化学家–成廉·拉姆赛爵士。

他与物理学家瑞利等合作,发现了六种惰性气体:氯、氖、员、氮、试和氨。

由于他发现了这些气态惰性元素,并确定了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他荣获了一九O 四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1905阿道夫·冯·贝耶尔(Asolf von Baeyer) 德国人(1835–1917)发现靛青、天蓝、绯红现代三大基本柒素分子结构的德国有机化学家阿道夫·冯·贝耶尔,一八三五年十月三十一日出生在柏林一个著名的自然科学家的家庭。

泛素介导的蛋白质降解

泛素介导的蛋白质降解

方案1
①纯种有色饱满的玉米和纯种无色皱缩的玉米进 行杂交,获得F1代. ②取 F1 代植株 10 株,与无色皱缩的玉米植株进行 测交.
③收获测交后代种子并统计不同表现型的数量比 例.如四种表现型比例符合 1∶1∶1∶1 ,则符合 自由组合规律.若四种表现型比例不符合 1∶1∶1∶1,则不符合自由组合规律.

1981-1983年,进一步研究发现了三种酶与这
种活动有关。他们将其分别命名为E1、E2和E3。
泛素介导蛋白质降解的发现
E1负责激活泛素分子。泛素分子被激活后就被运送
到E2上,E2负责把泛素分子绑在需要降解的蛋白质上。
但E2并不认识指定的蛋白质,这就需要E3帮助。E3具 有辨认指定蛋白质的功能。当E2携带着泛素分子在E3 的指引下接近指定蛋白质时,E2就把泛素分子绑在指 定蛋白质上。这一过程不断重复,指定蛋白质上就被
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位于 x染色体上,已知果蝇 的红眼( W )对白眼( w )是显性,现将一只 红眼雌果蝇和一只白眼雄果蝇交配, F1 代全是 红眼且雌雄各半,如果 F1 雌雄个体随机交配, 则推测F2代卵中具有W和w及精子中具有W和w 的比例是( ) A A. 卵细胞: 精子:W:w=1:1 W:w 3:1 B. 卵细胞: W:w 3:1 精子:W:w 3:1 C. 卵细胞: W:w 1:1 精子:W:w=1:1 D. 卵细胞:W:w 1:1 精子:W:w=3:1
( 2 )上述两对性状的遗传是否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 为什么? 不符合;因为玉米粒色和粒形的每一对相对性状 的分离比为3∶1,两对性状综合考虑,如果符合 自由组合规律,自交后代分离比应符合 9 ∶ 3∶ 3∶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其成就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其成就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其成就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其成就(1960——2008)(2009-04-03 11:30:05)1960年W.F.利比(美国人)发明了“放射性碳素年代测定法”1961年M.卡尔文(美国人)揭示了植物光合作用机理1962年M.F.佩鲁茨,J.C.肯德鲁(英国人)测定出蛋白质的精细结构1963年K.齐格勒(德国人),G.纳塔(意大利人)发现了利用新型催化剂进行聚合的方法,并从事这方面的基础研究1964年D.M.C.霍金奇(英国人)使用X射线衍射技术测定复杂晶体和大分子的空间结构1965年R.B.伍德沃德(美国人)对有机合成法的贡献1966年R.S.马利肯(美国人)用量子力学创立了化学结构分子轨道理论,阐明了分子的共价键本质和电子结构1967年R.G.W.诺里什,G.波特(英国人),M.艾根(德国人)发明测定快速化学反应技术1968年L.翁萨格(美国人)从事不可逆过程热力学的基础研究1969年O.哈塞尔(挪威人),D.H.R.巴顿(英国人)为发展立体化学理论作出贡献1970年L.F.莱洛伊尔(阿根廷人)发现糖核苷酸及其在糖合成过程中的作用1971年G.赫兹伯格(加拿大人)从事自由基的电子结构和几何学结构的研究1972年C.B.安芬森(美国人)确定了核糖核苷酸酶的分子氨基酸排列S.莫尔,W.H.斯坦(美国人)从事核糖核苷酸酶的活性区位研究1973年E.O.菲舍尔(德国人),G.威尔金森(英国人)从事具有多层结构的有机金属化合物的研究1974年P.J.弗洛里(美国人)从事高分子化学的理论、实验两方面的基础研究1975年J.W.康福思(澳大利亚人)研究酶催化反应的立体化学V.普雷洛格(瑞士人)从事有机分子以及有机反应的立体化学研究1976年W.N.利普斯科姆(美国人)从事甲硼烷的结构研究1977年I.普里戈金(比利时人)主要研究非平衡热力学,提出了“耗散结构”理论1978年P.D.米切尔(英国人)从事生物膜上的能量转换研究1979年H.C.布郎(美国人),G.维蒂希(德国人)研制了新的有机合成法1980年P.伯格(美国人)从事核酸的生物化学研究W.吉尔伯特(美国人),F.桑格(英国人)确定了核酸的碱基排列顺序1981年福井谦一(日本人),R.霍夫曼(美国人)从事化学反应过程的研究1982年A.克卢格(英国人)开发了结晶学的电子衍射法,并从事核酸蛋白质复合体的立体结构的研究1983年H.陶布(美国人)阐明了金属配位化合物电子反应机理1984年R.B.梅里菲尔德(美国人)开发了极简便的肽合成法1985年J.卡尔,H.A.豪普特曼(美国人)开发了应用X射线衍射确定物质晶体结构的直接计算法1986年D.R.赫希巴奇,李远哲(美籍华人),J.C(加拿大人)研究化学反应体系在位能面运动过程的动力学1987年C.J.佩德森,D.J.克拉姆(美国人),J.M.莱恩(法国人)合成冠醚化合物1988年J.戴森霍弗,R.胡伯尔,H.米歇尔(德国人)分析了光合作用反应中心的三维结构1989年S.奥尔特曼,T.R.切赫(美国人)发现RNA自身具有酶的催化功能1990年E.J.科里(美国人)创建了一种独特的有机合成理论——逆合成分析理论1991年R.R.恩斯特(瑞士人)发明了傅里叶变换核磁共振分光法和二维核磁共振技术1992年R.A.马库斯(美国人)对溶液中的电子转移反应理论作出贡献1993年K.B.穆利斯(美国人)发明“聚合酶链式反应”法M.史密斯(加拿大人)开创“寡聚核苷酸基定点诱变”法1994年G.A.欧拉(美国人)在碳氢化合物即烃类研究领域作出了杰出贡献1995年P.克鲁岑(德国人),M.莫利纳,F.S.罗兰(美国人)阐述了对臭氧层厚度产生影响的化学机理,证明了人造化学物质对臭氧层构成破坏作用1996年R.F.柯尔(美国人),H.W.克罗托因(英国人),R.E.斯莫利(美国人)发现了碳元素的新形式——富勒氏球(也称布基球)C601997年P.B.博耶(美国人),J.E.沃克尔(英国人),J.C.斯科(丹麦人)发现人体细胞内负责储藏转移能量的离子传输酶1998年W.科恩(奥地利人)提出密度函数理论J.波普(英国人)提出量子化学的方法1999年A.兹韦勒(美籍埃及人)利用激光闪烁研究化学反应2000年美国的阿兰?黑格和阿兰?麦克迪尔米德、日本的白川秀树,表彰他们发现了导电的塑料和研发具有传导性能的聚合体2001年美国的威廉?诺尔斯、巴里?夏普莱斯、日本的野依良治,表彰他们在更好地控制化学反应方面所作出的贡献。

【历届诺贝尔奖得主(十)】2004年化学奖2

【历届诺贝尔奖得主(十)】2004年化学奖2

阿夫拉姆·赫什科以色列科学家阿弗拉姆-赫尔什科1937年出生于匈牙利的考尔曹格,1969年获耶路撒冷希伯莱大学哈达萨赫医学院授予的医学博士学位。

赫尔什科是以色列理工学院拉帕波特医学研究学院的著名教授。

2004年10月6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以色列科学家阿龙·切哈诺沃、阿夫拉姆·赫什科和美国科学家欧文·罗斯,以表彰他们发现了细胞是如何摧毁有害蛋白质的(即泛素调节的蛋白质降解)。

简介瑞典皇家科学院2004年10月6日宣布,将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以色列科学家阿龙·切哈诺沃、阿夫拉姆·赫什科和美国科学家欧文·罗斯,以表彰他们发现了泛素调节的蛋白质降解。

瑞典皇家科学院秘书长贡诺·厄奎斯特带着两名化学奖评委代表笑容可掬地出席了宣布仪式。

由于此前揭晓的生理学或医学奖以及物理学奖得主全是美国科学家,因此当厄奎斯特宣布两名以色列人和1名美国人获得今年的化学奖时,全场不约而同地松了口气。

获奖2004年度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三名科学家——两名以色列科学家阿龙·切哈诺沃(AaronCiechanover)、阿夫拉姆·赫什科(AvramHershko)和一位美国科学家欧文·罗斯(IrwinRose),以表彰他们发现了泛素调节的蛋白质降解。

其实他们的成果就是发现了一种蛋白质“死亡”的重要机理。

他们突破性地发现了人类细胞如何控制某种蛋白质的过程,具体地说,就是人类细胞对无用蛋白质的“废物处理”过程。

评审委员会说,蛋白质是构成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物的基础,近几十年来生物学家在解释细胞如何制造蛋白质方面取得了很多进展,却很少有研究人员对蛋白质的降解问题感兴趣。

但今年获得化学奖的3位科学家却独辟蹊径,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发现了被调节的蛋白质降解。

人的很多疾病就是这一降解过程不正常导致的。

评委们指出,“泛素调节的蛋白质降解”方面的知识将有助于攻克子宫颈癌等疑难疾病。

1901-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及其主要成就

1901-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及其主要成就

1965年
伍德沃德(Robert Burns Woodward,1917—1979) 美国人,人工合成固醇、叶绿素、维生素B12和其他只存在于生物体中的物质。
1966年
米利肯 (Robert Sanderson Mulliken,1896—) 美国人,用分子轨道法研究化学键和分子结构。
海维西 (Gyorgy Hevesy,1885—1966) 匈牙利人,利用同位素作为化学研究中的示踪原子。
1944年
哈恩 (Otto Hahn,1879--1968) 德国人,发现重核裂变现象。
1945年
维尔塔宁(Aatturi Virtanen,1895—1973) 芬兰人,发明饲料保藏方法。
西博格(Glenn Thedore Seaborg,1912-)美国人,发现和研究超铀元素镅、锔、锫、锎等。
1952年
A.马丁 (Arcger Martin,1910—) 英国人,发明分配色谱法。
辛格 (Richard Synge,1914—) 英国人,发明分配色谱法。
1953年
1956年
谢苗诺夫 (Nikolay Senyonov,1896-) 苏联研究气相反应化学动力学。
欣谢尔伍德(Sir Cril Hinshelwood,1897—1967) 美国人,研究气相反应化学动力学 。
1957年
托德(Sir Alexander Robertus Todd,1907-) 英国人,研究核苷酸和核苷酸辅酶。
1937年
哈沃斯(Sir Walter Haworth,1883—1950) 英国人,研究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C。
卡雷 (Paul Karrer,1889—1971) 瑞士人,研究类胡萝卜素、核黄素、维生素B2。

2000年以来诺贝尔化学奖获奖名单及主要成就

2000年以来诺贝尔化学奖获奖名单及主要成就

2000年以来诺贝尔化学奖获奖名单及主要成就
2000年以来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名单及其主要成就如下:
2004年,以色列科学家阿龙·切哈诺沃、阿夫拉姆·赫什科和美国科学家欧文·罗斯。

他们发现了泛素调节的蛋白质降解。

2003年,美国科学家彼得·阿格雷和罗德里克·麦金农。

他们因为在细胞膜通道领域作出了“开创性贡献”而获奖。

2002年,美国科学家约翰·芬恩、日本科学家田中耕一和瑞士科学家库尔特·维特里希。

他们发明了对生物大分子进行识别和结构分析的方法。

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奖金一半授予美国科学家威廉·诺尔斯与日本科学家野依良治,以表彰他们在“手性催化氢化反应”领域所作出的贡献;另一半授予美国科学家巴里·夏普莱斯,以表彰他在“手性催化氧化反应”领域所取得的成就。

2000年,美国科学家艾伦·黑格、艾伦·马克迪尔米德以及日本科学家白川英树。

他们在导电聚合物领域作出了开创性贡献。

2004诺贝尔——泛素

2004诺贝尔——泛素
an de Duve发现了溶酶 体,它是一个含有多种蛋白水解酶且体系 为酸性环境的球状体细胞器,参与蛋白质 的降解。 • 溶酶体的蛋白质降解包括四种方式:受体 介导的胞吞作用,胞饮作用,胞外颗粒的 吞噬作用,自体吞噬(大和小)
• 初步许多科学家都认为溶酶体是蛋白质降 解的唯一途径,然而之后的系列实验证明: 1、半衰期不同的蛋白质在溶酶体中的降解 情况不同, • 2、不同的蛋白酶抑制剂加入细胞内,对不 同的蛋白质的降解的影响是不同的,有些 甚至没有影响, • 3、热力学研究证明蛋白质的降解需要能量, 但不仅限于跨膜运输、质子泵、维持酸性 环境等的能量。
• Hershko是在1969–71年,在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Francisco, 在Gordon Tomkins实验室做博士后时,对 细胞内的蛋白降解感兴趣。 • 他在研究中发现当在体外培养的肝癌细胞中 加入像氟化物或叠氮化物这样的ATP合成抑 制剂时,TAT在细胞内的降解过程几乎被完 全抑制.
• 由此可见 ,泛素介导的蛋白降解对生物体而 言非常重要 ,对其进行的开创性研究具有重 要的特殊意义。 在世界各地的很多实验室 中 ,科学家们不断发现并研究与这一降解过 程相关的新的细胞功能。这些研究对进一 步揭示生物体的奥秘以及探索一些疾病的 发病机制和治疗手段具有深远的意义。
• 唯一的解决途径是在试管中准确再现无细胞 系统的该过程,分离不同成分并对每个成分 纯化定性,并从孤立纯化的成分中补全该系 统。 • 1977年Etlinger和Goldberg迈出了第一步, 从不成熟的网织红细胞裂解液中建立了一个 无细胞体系的ATP依赖蛋白水解系统。
• 1977年以后Ciechanover和Hershko转向网 状细胞提取物的研究,他们发现此提取物可 被分为两个组分,每一部分单独存在时都 不具有活性,然而一旦这两部分被重新组 合,就会引发ATP依赖性的蛋白质降解。

2000-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详解

2000-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详解

2000年艾伦-J-黑格 (1936-)艾伦-J-黑格,美国公民,64岁,1936年生于依阿华州苏城。

现为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固体聚合物和有机物研究所所长,是一名物理学教授。

获奖理由:他是半导体聚合物和金属聚合物研究领域的先锋,目前主攻能够用作发光材料的半导体聚合物,包括光致发光、发光二极管、发光电气化学电池以及激光等等。

这些产品一旦研制成功,将可以广泛应用在高亮度彩色液晶显示器等许多领域。

艾伦-G-马克迪尔米德 (1929-)艾伦-G-马克迪尔米德,来自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今年71岁,他出生于新西兰,曾就读于新西兰大学和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以及英国的剑桥大学。

1955年,他开始在宾夕法尼亚大学任教。

他是最早从事研究和开发导体塑料的科学家之一。

获奖理由:他从1973年就开始研究能够使聚合材料能够象金属一样导电的技术,并最终研究出了有机聚合导体技术。

这种技术的发明对于使物理学研究和化学研究具有重大意义,其应用前景非常广泛。

他曾发表过六百多篇学术论文,并拥有二十项专利技术。

白川英树 (1936-)白川英树今年64岁,已经退休,现在是日本筑波大学名誉教授。

白川1961年毕业于东京工业大学理工学部化学专业,曾在该校资源化学研究所任助教,1976年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1979年回国后到筑波大学任副教授,1982年升为教授。

1983年他的研究论文《关于聚乙炔的研究》获得日本高分子学会奖,他还著有《功能性材料入门》、《物质工学的前沿领域》等书。

获奖理由:白川英树在发现并开发导电聚合物方面作出了引人注目的贡献。

这种聚合物目前已被广泛应用到工业生产上去。

他因此与其他两位美国同行分享了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

2001年威廉·诺尔斯(W.S.Knowles) (1917-)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威廉·诺尔斯、日本科学家野依良治和美国科学家巴里·夏普雷斯,以表彰他们在不对称合成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三位化学奖获得者的发现则为合成具有新特性的分子和物质开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

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简介

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简介

2004年諾貝爾化學獎簡介蔡蘊明譯詹健偉校訂譯者按:今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又落入了生化學家的口袋,連續兩年頒給生化學者並不常見,我想這應該是反映了現在化學研究的熱門趨勢。

今年的諾貝爾化學獎讓我們注意到細胞是如何精妙的去控制它的蛋白質系統,昨日(十月六日)我在中研院生醫所聽了一場2002年諾貝爾生理及藥學獎的得主H. Robert Horvitz的演講,那是另一個熱門的題目:細胞凋亡,真是一場精采的演講,同樣的我們看到這些蛋白質的另一種運作。

前幾日與一位生技系的學生聊到他未來想走的方向,言談之間他似乎認為蛋白質的化學已經熱門了好一陣子了,恐怕熱潮已過。

不過從現實來看,在諾大的生命體系中,我們對它的瞭解實在是太少了,由這些蛋白質的研究看來,我覺得蛋白質的化學仍應是方興未艾吧!後記:詹健偉是我在2003年教過的學生,他原在植微系,後來轉入了生化科技系,從起初對生物系統的興趣加上對化學的熱愛導致他轉入生化科技的領域,然而這些年他逐漸的體認:「只有化學才能完美的解釋生物體系」,現在他已經決定投入“化學生物學”的領域。

健偉是個認真的學生,他讀我的翻譯文章極為仔細,更進一步的從一個學生化的背景看出我許多翻譯的謬誤以及不通順之處。

約莫半年前碰到他,他主動的提及願意幫我修改,一直到最近才讓我如願。

有學生如此,是我的福分,感謝健偉也祝福他!(請參考本人另一譯文:化學生物學:等待你的探索.tw/lecture/chembio9508.htm)蔡蘊明謹誌於2006年十月九日這份文章是譯自諾貝爾獎委員會公佈給大眾的閱讀資料:/chemistry/laureates/2004/public.html。

有意進一步的瞭解就得詳讀以下資訊:/chemistry/laureates/2004/adv.html。

原文附有一個很精采的動畫,對這個蛋白質控制系統有畫龍點睛之妙,推薦各位看看:/chemistry/laureates/2004/animation.html一個人的細胞中含有上百萬種的不同蛋白質,它們具有無數的重要功能:例如以酵素(或稱為酶)的型式存在的化學反應加速者,以荷爾蒙的型式存在的訊息傳導物質,在免疫的防禦上扮演要角以及負責細胞的型態和結構。

蛋白质如何降解?——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简介

蛋白质如何降解?——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简介

蛋白质如何降解?——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简介
仇国政;马宏佳;徐惠
【期刊名称】《中学生物教学》
【年(卷),期】2005()1
【摘要】瑞典皇家科学院于2004年10月6日宣布,以色列科学家阿龙·切哈诺沃(Aaron Ciechanover)、阿弗拉姆·赫尔科(Avram Hershko)和美国科学家欧文·罗斯(Irwin Rose)3人因突破性地发现了人类细胞控制某种蛋白质的过程,【总页数】2页(P100-101)
【关键词】蛋白质;降解机理;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中学;生物教学;备课参考
【作者】仇国政;马宏佳;徐惠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师范大学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91
【相关文献】
1.死亡标签显神通——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泛素调节蛋白质降解的发现 [J], 张田勘;
2.泛素调节的蛋白质降解--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简介 [J], 李炎武;谭卫兵;邝雪英;张伟
3.以泛蛋白为中介的蛋白质降解的发现--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研究成果介绍 [J],
4.以、美三位科学家发现蛋白质降解的泛素调节机理、共享2004年度诺贝尔化学
奖 [J],
5.泛素调节的蛋白质降解——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成果简介 [J], 焦姣;姚祝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 ! 获得 "##$ 年诺贝尔化学奖的 % 位科学家
在这 7 位获奖的科学家中& 最年长的是美国科学家 3&4*( 5’1+( 他出生于 68!9 年 &68:! 年在芝加哥大学获得博 士学位 & 曾经在位于美国费城的福克斯)蔡斯癌症研究中心 主持工作 & 目前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欧文分校担任专家职务 ( 以色列科学家 $%&’( )*+,-%(’.+& 最年轻 & 他 68#; 年出生于 以色列的海法 &68<6 年在海法的以色列 工学 院获 得医 学博 士学位 & 目前在该工学院的医学科学研究所担任教授 ( 另一 位获奖者是 687; 年出生在匈牙利考尔曹格的犹太后裔 ! 以 色列科学家 $.&%/ 0+&1-2’& 他于 6898 年在耶路撒冷的 希 伯来大学获 得医 学博 士学 位后 & 一 直与 $%&’( )*+,-%(’.+& 在以色列工学院共事 (
6 :: 6

!"#$%& ’"$% ()*$ %++, %++-

年诺贝尔奖成果介绍专题
’()*+,-.)’+(+/)01(+2134*’51"##$
!"#$%&$ ’ ($&)%*+*,-
./01/2


! 引言
瑞典 皇 家 科 学 院 将 !""# 年 的 诺 贝 尔 化 学 奖 授 予 了 以 色 列 科 学 家 $%&’( )*+,-%(’.+& !$.&%/ 0+&1-2’ 和 美 国 科 学 家 3&4*( 5’1+ " 图 6 # $6!!%& 以表彰他们发现了泛素调节的蛋白 质降解 ’
T- X=* N7 ’ ‘- 0 ) I’ $ % P/ T/ N^( OA?- * ’ ZS* ’ c^) 0 A ( 2 P b) d0 =* * $ NA- 1 d?- * ’ 3 4 5 6 [ 93 3 : e \ f, - d=2 / !"#$+ &’(+ 3 4 5 4 Z3 F4 [+ 3 " BF 93 E: e \ f, - d=2 $ % S >( 0 1 ?- 0 / !"#$+ &’(+ 3 4 5 4 Z3 6 " [+ 3 4 F" 93 g: ; e < _=* A’ ( 2 / -./0+ !"#$+ 3 4 5 6 Zf F[+ 5 ! F$</ A ( H- - MA/ -./0+ !"#$/ 3 4 F3 Zf ! " [+ 3 5 F$</ A ( H- - MA ’ ;/ e/ </ _=* A’ ( 2 / -./0/ !"#$/ 3 4 FE Zf BB[+ 3 6 4 $ < A ( H- - MA ’ ;/ e/ </ _=* A’ ( 2 / -./0/ !"#$/ 3 4 FE Zf " Q[+ ! 3 6 93 B: ; <=* * & ;( 2 2 ’ ]/ % / @- a/ !"#$+ &’(+ 3 4 " B 4 " G % V NAI=1 d=* X=OJ$ S >=A=O0 - 2 / 2’0’(’*34 !"#$3/4 5/*4$ 3 4 " ! ZE5 [+ B4 4 93 " : N f=A?d=/ ?=‘& =hiQ# QFQE3 / 93 5 : V?( - & H0 ) V?( 2 J$ YI& j) V?=2 / !"#$+ &’(/ 3 4 4 E Z \ B5 [+ ! 6 B" G 6774*.89 !"#$+ &’(/ 3 4 4 B Z\ " Q[+ 5 Q3 !
收稿日期 ! 3 4 4 5 6 4 7 6 4 5 作者简介 ! 焦姣 " 女 " 7 8 9 : ! # 上海枫林路 ! " # 号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生命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 研究生 $ 主要研究细胞信 号转导过程的关键化学分子调控 # % & ’ ( ) * + , ) ( - , ) ( - . ’ ( ) * / 0 ) - 1 / ( 1 / 1 2 姚祝军 $ 男 $ 3 4 5 6 ! #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生命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组组 长 $ 研究员 " 主要从事细胞凋亡 的化学生物学 $ 天然产物与生物活性分子的合成化学以及分子影像学研究 # % & ’ ( ) * + 7 ( - 8 . ’ ( ) * / 0 ) - 1 / ( 1 / 1 2
9" : ;/ <=* * & ;( 2 2 / >?7 0 / @=AA/ 3 4 5 B C6 D !E3 B 95 : 北京基本粒子物理理论组 / 原子能 $ 3 4 5 5 "! #+ F!6 $ 北京基本 粒子物理理论组 / 北 京 大 学 学 报 % 自 然 科 学 &$ 3 4 5 5 %E &G HI2 J& 7 I( 2 K?I/ L=’ ) 2 ) 0 1 =2 1 = - M A?= NAO( A- 2 ;- P=* $ >O- 1 ==P) 2 J0 - M A?= 3 4 6 Q <RST<KHUR V- 2 M=O=2 1 = - 2 W?=- O=A) 1 ( * >?7 0 ) 1 0 $ @) AA- 2 % PI1 ( A) - 2 ( * >IX* ) 0 ?) 2 J$ B 9F: 北京基本粒子物理理论组 / 3 4 5 5 年暑期北 京 国 际 物 理 讨 论 会 上 报 告 G HI2 J & 7 I( 2 K?I/ L=’ ) 2 ) 0 1 =2 1 = - M A?= NAO( A- 2 ;- P=* $ >O- 1 ==P) 2 J0 - M A?= 3 4 6 Q <RST<KHUR V- 2 M=O=2 1 = - 2 W?=- O=A) 1 ( * >?7 0 ) 1 0 / @) AA- 2 % PI1 ( A) - 2 ( * >IX* ) 0 ?) 2 J$ B 96 : V/ T/ Y( 2 J ( 2 P L/ @ / ;) * * 0 / !"#$% &’(/ 3 4 " B Z4 5 [+ 3 4 3 94 : @ \ ]( PP==^ ’ _ ; >- ‘- ^/ !"#$% )’**+ , 3 4 5 F ZE" [+ E4 93 Q: N @ <* ( 0 ?- a/ -./0+ !"#$+ 3 4 5 3 ZEE[+ " F4 $N b=) 2 X=OJ/ !"#$+ &’(+ 1’**+ 3 4 5 F Z3 4 [+ 3 E5 B $S N( * ( ’ / >O- 1 ==P) 2 J0 - M A?= 6 A?


!"#$%&$ ’ ($&)%*+*,-
./01/2

报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本栏目由中国化学会 !中国生理学会协办
第 !" 卷第 ! 期 !##$ 年 ! 月
泛素调节的蛋白质降解 ! ! ! ! " " # 年诺贝尔化学奖成果简介
焦 姣 姚祝军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上海
:444;:&
" 摘要 # 以色列科学家阿龙! 切哈诺沃 " ! " # $ % & ’ ( ) * " % $ + ( # # $ 阿夫 拉 姆! 赫 什 科 " ! + # " , - ( # . * / $ # 和 美 国 科 学 家 欧 文! 罗 斯 " 0 # 1 ’ % 2 $ . ( # 因发现泛素调节的蛋白质降解被授予 3 4 4 5 年诺贝尔化学奖 % 泛素是一种含 6 7 个氨基酸的多肽 & 存在于 除 细菌外的许多不同组织和器官中 & 具有标记待降解蛋白质的作用 % 被泛素标记的蛋白质在蛋白酶体中被降解 % 泛素控制的蛋白 质降解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 & 它不仅能够清除错误蛋白质 & 对细胞生长周期 $ 8 9 ! 复制以及染色体结构都有重要的调控作用 % " 关键词 # 诺贝尔化学奖 泛素 蛋白质降解 基因 癌症 " 中图分类号 # : 7 3 ; < 6 3 = > ? ; " 文献标示码 # ! " 文章编号 # ? 4 4 4 @ 6 A > 6 " 3 4 4 > # 4 3 @ 4 4 3 3 @ 4 5
! " #$ ! #% #& ’ ( ) * #+ % , * - . / % , / 0 1 2 #2 ) ) ) #& % . / 3 ! 4 % 5/ & / 6 7 8 9 5, : , ( , & % 2 / 6 % 9 , & / ; , 0 - . 5< , 5& 8 9 , ( 52 % . 1 = >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