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地天文学成就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成就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成就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成就天文学以与人类的生产、生活紧密相关,而成为各门自然科学中发展得最早的一门科学。

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是我国天文学的萌芽阶段。

当时的人们开始注意到太阳升落、月亮圆缺的变化,从而产生了时间和方向的概念。

从考古发掘看,半坡氏族的房屋都向南开门,一些氏族的墓穴也都向着同一个方向。

人们还在陶器上绘制了太阳、月亮乃至星辰的纹样。

进入奴隶社会以后,天文学逐步得到发展。

相传在复朝已有历法,所以,今天还把农历称为“夏历”。

根据甲骨文的记载,商代将一年分为春、秋两个季节,平年有十二个月,闰年十三个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

商代甲骨文中还有世界上关于日食,月食的最早记录。

西周已设专门人员管理计时仪器和进行天象观测。

春秋时期,人们已能由月亮的位置推出每月太阳的位置,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二十八宿体系。

根据《春秋》一书的记载,当时已将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

在同一书中还记有“鲁文公十四年(公元前613年)秋七月,有星孛于北斗”。

这是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

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我国天文学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战国时期的甘德、石申撰写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后人将他们的著作合在一起称为《甘石星经》。

随着天文观测的进步,人们创造了二十四节气,使天文学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

.秦汉时期,天文学有了长足进展。

全国制定统一的历法。

西汉武帝时,司马迁参与改定的《太初历》,具有节气、闰法、朔晦、交食周期等内容,显示了很高的水平。

这一时期还制作了挥仪、辉象等重要的观测仪器,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特别是两汉时期,在天文学理论上,人们对宇宙的认识逐步深化。

先是提出“浑天说",认为“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内”,即将字宙比喻为鸡蛋,地球如同蛋黄浮在宇宙中。

进而又有人提出“宜夜说”,认为“天”没有固定的天穹,而是无边无涯。

这实际上是说宇宙空间是无限的。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天文学仍有所发展。

祖冲之在刘朱大明六年(公元462年)完成了〈大明历》,这是一部精确度很高的历法,如它计算的每个交点月(月球在天球.上连缕两次向北通过黄道所需时间)日数为27. 21223 日,同现代观测的27.21222日只差十万分之一日。

中国古代天文学主要成就

中国古代天文学主要成就

中国古代天文学主要成就中国古代天文学是世界上最古老且最具影响力的天文学之一,具有丰富的成就和独特的贡献。

在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历程中,人们积极观测天象,研究天体运动规律,形成了独特的天文学体系。

以下将从观测方法、天文仪器、星座、天体运动等方面介绍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主要成就。

一、观测方法中国古代天文学主要依靠裸眼观测和仪器观测两种方法。

裸眼观测是古代观测天文现象最常用的方法,古人通过观察天空中星星的位置、亮度、颜色等特征,推测天体运动规律。

另外,古代天文学家还使用了丰富的天文仪器,如浑天仪、固定仪、水平仪等,用于观测天体位置、测量角度等。

二、天文仪器中国古代天文学在天文仪器的发展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其中最著名的天文仪器是浑天仪,它是古代天文学家观测天体运动的主要工具之一。

浑天仪采用了球面坐标系,能够准确地观测天体的位置和运动轨迹。

此外,中国古代还发明了很多其他的天文仪器,如日晷、指南车、星盘等,这些仪器在观测天象和测量角度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星座中国古代天文学对星座的研究也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中国古代将天空划分为二十八宿和七十二垣,二十八宿是按照月球一个月的运行周期划分的,七十二垣则是根据黄道划分的。

古代天文学家根据观测到的星座位置和形状,将星座进行分类和命名,并将其作为观测和研究天体运动的重要依据。

四、天体运动中国古代天文学对天体运动规律的研究也有重要的成就。

古代天文学家通过观测天体运动,总结出了一系列的规律和定律,如日月食的周期性、五大行星的运动规律等。

古代天文学家还注意到恒星的运动轨迹并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岁差”和“赤经”的概念,对后世的天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主要成就不仅在于研究天文学本身,还在于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古代天文学家通过观测天体运动,制定了准确的农历和历法,为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另外,古代天文学家还通过观测天象预测天灾人祸,为政治决策提供了依据。

我国古代天文气象的成就

我国古代天文气象的成就

我国古代天文气象的成就
中国古代天文和气象学在世界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以下是其中一些成就:
1.天文观测和记录:中国古代天文学家通过观测和记录天体运动、日食、月食
等现象,建立了丰富的天文数据和观测方法。

例如《殷周天文归趣》是最早的中国天文观测记录,记载了天象变化和天文事件。

2.天文历法: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开展了广泛的历法研究,包括太阳历、农历等。

他们通过观测和计算,建立了准确的历法系统,为农业生产、社会生活和宗教活动提供了重要的时间参考。

3.星象学:中国古代天文学家观测星象,研究星体运动规律,建立了丰富的星
图和星座系统。

《春秋穀梁传》中记载的天文观测和星象解释,对后世星象学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4.天文仪器: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发明了许多天文仪器,例如浑仪、日晷、水平
仪等。

这些仪器在天文观测和测量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

5.气象预报:中国古代天文学家比较早地开始研究气象预测,根据农历、星象
和气象现象等制定了一系列气象预报规律。

例如“三伏天”、“秋分雨”等都是中国古代气象预报的成果之一。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天文和气象学在观测、历法、星象学、仪器、理论和气象预报等方面取得了丰富的成就,对于农业生产、社会生活和宗教活动提供了重要的帮助和指引。

这些成就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也为世界天文和气象学的进步做出了贡献。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成就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成就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成就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天文观测和记录的国家之一。

中国古代帝王自称为天子,并且在历代王朝中都设有专门的官员进行天文观测,由此可见古代天文学在我国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在秦代,负责天文学研究的官员被称为太史令,以后历代多沿袭这一称呼并稍有变化,到明清时期,天文观测主要由钦天监这一专门机构负责。

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成就的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中国古代天文学早在新石器时代已经开始有所萌芽,在中国出土的彩陶中,有不少上面已经绘有太阳和月亮的图案,代表了古人原始的天文学观念。

中国进入奴隶社会以后,在夏商周三代,天文学更是有了飞跃式的发展。

在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关于商代天文观测的记录。

根据当地出土的甲骨,我们知道商代将一年分为十二个月,闰年十三个月。

同时甲骨上已经有了关于日食、月食和星辰的记载,这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有文字可考的天文学资料了。

商代的历法被称为阴阳历,是迄今为止已知的较为完整的一部最早的历法。

同时,商代用干支记日,数字记月,每一个月又被分为三旬。

由此可知,早在商代,我国已经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善的天文历法系统。

战国秦汉时期百家争鸣,也是我国天文学取得巨大进展的一个辉煌时期。

战国时编著的《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

西汉时期,出现了许多新的天文观测的仪器,并在天文学理论方面提出了“浑天说”。

隋唐时期,我国进行了世界上最早的子午线长度实测。

宋元时期我国创制了《授时历》,并制作了简仪等新的天文观测仪器。

明清时期我国天文学处于衰落阶段,西方天文学兴起,这一时期主要是翻译国外天文学著作。

在我国古代天文学研究中,星象观测一直是一项重要内容。

中国古代的正史中有专门记载天文资料的部分叫做天文志,其中就包括星象观测的方法、观测的仪器和星象观测的记录。

在星象观测中,天文仪器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古代的天文仪器种类繁多,各个功用也不相同,主要有用来计时的工具、用来观测星象的工具、用来制定历法等几种,具有代表性的有圭表、浑仪和简仪等。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探索与成果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探索与成果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探索与成果天文学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科学之一,而中国更是天文学科学的先行者之一。

从古代至今,中国一直在天文领域进行着独特而深入的探索,其成果不仅对于中国自身的科学研究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世界的天文学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古代天文学的发展中国的天文学史可以追溯至三千年前的商朝。

商朝时期的大量铜器刻文记载了许多天文学知识,如太阳日影、月日食、五星、二十八宿等。

这些知识来源于商朝时期祭祀活动的需要,也为后来天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春秋和战国时期,我国天文学开始步入理论探索阶段。

《荀子》、《韩非子》、《墨子》、《吕氏春秋》等古籍中也记录了世界的形状、地球自转和月亮绕地球旋转等天文学知识。

同时,也开始出现了一些著名天文学家,如郭守敬、张衡等,他们通过实践和理论进行了很多天文学研究,并取得了重大的成果。

唐代(618-907)是中国天文学最辉煌的时期之一,诸如张衡、僧一行、徐大略等天文学家的成就不断地推动着中国的天文学做出更加深刻的贡献。

随着西域文物的汇聚,中国天文学不断地与西方天文学相互交流,这也为我国天文学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元代后,视星位和黄历等天文学方面的研究开始逐步成熟。

徐霞客的“赤峰传法”和朱国桢的“观宇飞行图说”等著作则是我国古代天文学的精华之一。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成果我国古代天文学所取得的成果非常丰富多彩,主要包括星象学、日月水运学、天文仪器制造和天文数学等领域。

星象学:中国古代天文学在星象学方面有了很高的成就,发明了黄道、赤道、星历等多种天文观测方式,掌握了星象规律和运动规律,并制定了周天星历和二十八宿:周天星历:中国古代天文学以望远镜和浑仪精确观测星象,精心编纂了周天星历,入选星官44个,著录星位1230多颗。

二十八宿:它是古代中国最早的天文划分,一直使用到今天。

根据月亮经过各宿的时间,将天球分成28个部分,每一个部分就称为一个宿,它们沿着黄道或天球赤道排列成一圈。

中国古代天文地理成就

中国古代天文地理成就

中国古代天文地理成就
中国古代在天文和地理方面有着卓越的成就,下面列举一些代表性的例子:
1. 天文方面的成就: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在观测天象、编制历法、研究天文现象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例如,汉代天文学家张衡发明了水运浑天仪,唐代天文学家僧一行主持了全国天文测量,明代天文学家郭守敬编制了《授时历》,这些成就在当时都是世界领先的。

2. 地理方面的成就:中国古代地理学家在地图绘制、地理探索、地理环境研究等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例如,汉代地理学家司马迁编写了《史记》中的《河渠书》,唐代地理学家玄奘西行取经,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进行了广泛的地理考察和记录,这些成就都为中国地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 地理测量方面的成就:中国古代地理学家还发明了许多测量工具和方法,如唐代的测高仪、宋代的指南车、明代的测量仪等,这些工具和方法在当时都是世界领先的。

总之,中国古代在天文和地理方面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涉及到观测、编制、探索、测量等多个方面,对中国古代科技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天文学发展及成就

中国古代天文学发展及成就

中国古代天文学发展及成就天文学是一门研究天体的科学,也是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学问。

我国的天文学在古代就已经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为后世的天文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从古代天文学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其主要成就三个方面来介绍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

古代天文学的起源中国古代天文学最早起源于新石器时代。

这时人们已经开始意识到天体的运动规律,并开始运用天体观测来指导农业生产。

在此期间,已经开始形成用紫微斗数来占卜吉凶祸福的习俗,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称之的占星术。

到了商周时期,中国古代天文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周代之初,因为观测日、月、星辰的位置和形状,人们已经开始制定了日、月、星、四时等日历。

这些日历完备而准确地记录了天体运动规律,增强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

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历程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天文学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

这时期的天文学家们主要致力于对恒星、行星和天象的研究。

其中江淹的《增广天文成象》和谷梁赤的《天文算法统一纪要》对于古代天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江淹在此书中全面且系统地讲述了恒星及其位置的分类,着重阐发了恒星的各种性质和特征。

谷梁赤在他的著作中,集各家之长,完善了天文称时和岁差计算,使天文岁差不断保持精度;他的书还为元朝中期公布的《三星历法》和《十二时辰纪要》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古代天文学逐渐迈向辉煌的巅峰。

汉代的张衡发明了地动仪,首次揭示了地球的形状问题,并对恒星、彗星、新星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打破了人们对太阳和月亮,星辰和行星的想象和迷信,推动了天文学、数学、物理学、地球科学等理论的发展。

唐代的僧人一行为天文学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他编制了《大明历》和《渤海星历》,推动了中国天文学的发展。

此外,宋代的郭守敬和明代的田汉也在天象观测和天文仪器研制方面所做出的重大贡献不容忽视。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主要成就中国古代天文学在成就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及对世界的贡献

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及对世界的贡献

中国古代天⽂学成就及对世界的贡献1、中国古代天⽂学成就及对世界的贡献我国古代取得了辉煌成就:北齐的张⼦信,他趁中原长期战乱时在海岛上建⽴过⼀个⼩型天⽂台,并取得了重要成果。

我国古代发明了许多天⽂仪器。

中国古代的天学仪器⼤致可分为三类:圭表、漏刻和仪象。

其中浑仪、浑象两类是古代浑天家测侯和演⽰天象的基本仪器。

圭表是我国古代度量⽇影长度的⼀种天⽂仪器,由“圭”和“表”两个部件组成。

在古代,“浑”字含有圆球的意义。

古⼈认为天是圆的,形状像蛋壳,出现在天上的星星是镶嵌在蛋壳上的弹丸,地球则是蛋黄,⼈们在这个蛋黄上测量⽇⽉星⾠的位置。

浑象是古代的天球仪,⾃汉代以来历朝都有制造。

我国古代有许多天⽂学书籍:中国古代最系统、最完整、记载资料最丰富的天学典籍,当⾸推历代官制中的天学三志:律历志、天⽂志、五⾏志。

其中有少数⼏种官史中这三志的名称稍有变化,但其所述内容仍与传统相符。

五⾏志专述该朝灾异、祥瑞的情况,为各地灾异、祥瑞报告的⽂献汇总;律历志是关于该朝律与历的⽂献汇总。

天⽂志所记录的是该朝发⽣的天⽂⼤事,天象记录,以及对应的星占占辞等。

此外,还有重要的星占著作如《开元占经》等,官修⼤型天学著作如《崇祯历书》等,私家著述如明朱载育《圣寿万年历》等国古代历法的主要研究内容是⽇、⽉及五⼤⾏星的运动规律。

其中最为著名就属历法。

就此研究内容⽽⾔,称中国古代历法为中国古代数理天⽂学是恰当的。

史籍所载中国古历前后近⼀百部,其中获得官⽅正式颁⾏的五⼗余部。

各部历法在具体内容和治历⽅法上有承袭,也有变⾰,绵绵两千余年,作述不息。

令⼈叹为观⽌。

中国古代历法的中⼼课题可以归结为两个:原理和数据。

原理是指⽇、⽉、五星运动规律在历法中得到的反映;数据是指历法对⽇、⽉、五星运动的数值描述。

历法之疏与密主要从这两个⽅⾯表现出来。

我过古代涌现初⼀⼤批天⽂学家。

落下闳(公元前140-前87年)字长公,巴郡阆中⼈,中国西汉时期天⽂学家,以历算和天⽂学的杰出成就著称于世,为我国最早的历算学家。

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

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
世界天文史学界公认,我国对哈雷彗星观测记录久远、详尽,无哪个国家可比。《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的秦始皇七年(公元前240年)的彗星,各国学者认为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哈雷彗星记录。从那时起到1986年,哈雷彗星共回归了30次,我国史籍和地方志中都有记录。实际上,我国还有更早的哈雷彗星记录。我国已故著名天文学家张钰哲在晚年考证了《淮南子·兵略训》中“武王伐纣,东面而迎岁,……彗星出而授殷人其柄”这段文字,认为当时出现的这颗彗星也是哈雷彗星。他计算了近四千年哈雷彗星的轨道,并从其他相互印证的史料中肯定了武五伐纣的确切年代应为公元前1056年,这样又把我国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的年代往前推了800多年。
根据观测结果,我国古代上百次地改进了历法。郭守敬于公元1280年编订的《授时历》来说,通过三年多的两百次测量,经过计算,采用365.2425日作为一个回归年的长度。这个数值与现今世界上通用的公历值相同,而在六七百年前,郭守敬能够测算得那么精密,实在是很了不起,比欧洲的格里高列历早了300年。
我国的祖先还生活在茹毛饮血的时代时,就已经懂得按照大自然安排的“作息时间表”,“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太阳周而复始的东升西落运动,使人类形成了最基本的时间概念——“日”,产生了“天”这个最基本的时间单位。大约在商代,古人已经有了黎明、清晨、中午、午后、下午、黄昏和夜晚这种粗略划分一天的时间概念。计时仪器漏壶发明后,人们通常采用将一天的时间划分为一百刻的做法,夏至前后,“昼长六十刻,夜短四十刻”;冬至前后,“昼短四十刻,夜长六十科”;春分、秋分前后,则昼夜各五十刻。尽管白天、黑夜的长短不一样,但昼夜的总长是不变的,都是每天一百刻。
我国古代在创制天文仪器方面,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创造性地设计和制造了许多种精巧的观察和测量仪器。我国最古老、最简单的天文仪器是土圭,也叫圭表。它是用来度量日影长短的,它最初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已无从考证。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辉煌成就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辉煌成就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辉煌成就中国是世界上天文学起步最早、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天文学也是我国古代最发达的四门自然科学之一,其他包括农学、医学和数学,天文学方面屡有革新的优良历法、令人惊羡的发明创造、卓有见识的宇宙观等,在世界天文学发展史上,无不占据重要的地位。

我国古代天文学从原始社会就开始萌芽了。

公元前24世纪的帝尧时代,就设立了专职的天文官,专门从事“观象授时”。

早在仰韶文化时期,人们就描绘了光芒四射的太阳形象,进而对太阳上的变化也屡有记载,描绘出太阳边缘有大小如同弹丸、成倾斜形状的太阳黑子。

公元16世纪前,天文学在欧洲的发展一直很缓慢,在从2世纪到16世纪的1000多年中,更是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在此期间,我国天文学得到了稳步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我国古代天文学的成就大体可归纳为三个方面,即: 天象观察、仪器制作和编订历法。

(左图为甲骨文干支表)我国最早的天象观察,可以追溯到好几千年以前。

无论是对太阳、月亮、行星、彗星、新星、恒星,以及日食和月食、太阳黑子、日珥、流星雨等罕见天象,都有着悠久而丰富的记载,观察仔细、记录精确、描述详尽、其水平之高,达到使今人惊讶的程度,这些记载至今仍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

在我国河南安阳出土的殷墟甲骨文中,已有丰富的天文象现的记载。

这表明远在公元前14 世纪时,我们祖先的天文学已很发达了。

举世公认,我国有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天象记载。

我国是欧洲文艺复兴以前天文现象最精确的观测者和记录的最好保存者。

我国古代在创制天文仪器方面,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创造性地设计和制造了许多种精巧的观察和测量仪器。

我国最古老、最简单的天文仪器是土圭,也叫圭表。

它是用来度量日影长短的,它最初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已无从考证。

此外,西汉的落下闳改制了浑仪,这种我国古代测量天体位置的主要仪器,几乎历代都有改进。

东汉的张衡创制了世界上第一架利用水利作为动力的浑象。

元代的郭守敬先后创制和改进了10 多种天文仪器,如简仪、高表、仰仪等。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成就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成就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成就一、引言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成就在世界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古代人民运用观察和记录技术,发展了丰富的天文学知识,并形成了独特的天文学理论与方法。

本文将论述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成就及其对中国古代文化和科学的影响。

二、天象观测1. 天体观测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天体观测。

中国古代学者通过肉眼观测,准确记录了太阳、月亮、五大行星(金、木、水、火、土星)和其他恒星的运动规律。

在北斗七星等特定恒星的指引下,他们成功制定了农历和重要节气,为农业生产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帮助。

2. 天象预测古代中国天文学家根据观测结果,成功预测了日食、月食和彗星等天象。

他们的天象预测技术对于确定吉凶、决策军事行动和政治活动具有重要作用。

例如,汉初天文学家张衡成功预测地震,并提出南方水土倾斜会引起洪水的观点,这些成果为后世地震科学和防灾减灾提供了重要启示。

三、天文学理论与方法1. 天圆地方中国古代天文学发展了一整套与天地运行相关的理论与方法。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天圆地方的理论。

天圆地方理论认为天体运行的轨迹是圆形,地球是平坦的,这种观念在中国持续了数千年,直到近代才被西方的地心说所替代。

尽管天圆地方理论有一定局限性,但它仍然在古代中国的天文研究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 二十八宿中国古代天文学还发展了“二十八宿”理论。

二十八宿是将星空按照循环出现的星座分成28个区域,每个宿代表了一段时间,与农历的节气相对应。

这一理论方便了农民进行农事活动的安排,同时也促进了古代天文学的观测研究。

四、天象变动与历法制定1. 星历和年历中国古代天文学家以自己的观测数据制定了星历和年历,其中以《太初历》和《授时历》最为著名。

《太初历》是西汉宣帝时期的一部基于星象观测的历书,对于古代历法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授时历》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历书,其中包含了一年的气候、物候和农业生产等重要信息。

2. 二十四节气中国古代天文学家根据春、夏、秋、冬四季的气候变化,制定了二十四节气。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辉煌成就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辉煌成就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辉煌成就
中国古代天文学在世界上具有辉煌的成就,以下是其中一些重要的方面:
1.天文观测和记录:中国古代天文学家进行了广泛的天文观测,并将观测结果
记录下来。

他们观测和记录了日月食、恒星位置、彗星出现等天文现象,建立了丰富的观测数据和天文历表。

2.天文历法: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制定了准确的历法系统,包括太阳历、农历等。

其中最著名的是古代中国人创造的农历,它基于对太阳和月亮运动规律的观测和计算,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实用性,在中国和其他东亚国家广泛使用至今。

3.星象学:中国古代天文学家观测和研究了星体运动规律,并建立了独特的星
图和星座系统。

其中最著名的是《斗柄星座图》,它是世界上最早的星座图之一,对后世的星座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4.天文仪器: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发明了许多天文仪器,如浑仪、日晷、水平仪
等。

这些仪器在天文观测和测量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提高了观测的准确性和精度。

5.天文理论:中国古代天文学家提出了许多天文理论和观点,如黄道十二宫、
五行相生相克等。

他们通过观测和思考,总结出一些基本的天文规律,并形成了独特的天文学体系。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辉煌成就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也对世界天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些成就展示了古代中国人民对天象变化的观察和理解,为后世的天文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发。

中国古今杰出天文学家的成就

中国古今杰出天文学家的成就

中国古今杰出天文学家的成就摘要天文学作为中国古代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远古时期起就受到重视。

自古以来,中国天文学家在观测、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本文将概述中国古代到近现代的一些杰出天文学家的主要成就,以及他们对世界天文学发展的贡献。

古代天文学成就张衡 (78 - 139 AD)张衡是东汉时期著名的发明家、数学家、天文学家和文学家。

他发明了地动仪,这是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用于感测和指示地震方向的仪器。

在天文学方面,张衡对月亮的运动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月食的宇宙解释,反驳了当时的“天狗食月”迷信说法。

祖冲之 (429 - 500 AD)祖冲之是南北朝时期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他在天文学方面的主要成就是编制了《缀术》,这是一部包含天文历法和数学问题的著作。

祖冲之对月球的运动进行了精确计算,提出了一种月球运动模型,计算得到的月球轨道半径与实际值相比,误差只有0.000038,这在当时是十分惊人的成就。

一行 (683 - 727 AD)一行是唐代著名的天文学家和佛教僧侣。

他领导了一次大规模的天文观测活动,目的是测定地球的子午线长度。

这次观测的结果被用于编制《大衍历》,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采用二次差内插法的历法,对后世的天文历法产生了深远影响。

近现代天文学成就钱三强 (1913 - 1999)钱三强是中国现代天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在20世纪40年代对恒星物理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在恒星光谱学和恒星分类方面。

钱三强提出了“钱三强谱线分类法”,为恒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工具。

郭守敬 (1231 - 1316)郭守敬是元代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工程师。

他领导修订了《授时历》,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一部历法,其准确度在当时世界上领先了300年。

郭守敬还制造了多种天文仪器,如水运仪象台,为天文观测提供了先进的工具。

严宏宇 (1927 - )严宏宇是中国现代天文学的另一位重要人物。

他在50年代至60年代对星系动力学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严宏宇星系演化模型”。

我国古天文学取得的成就

我国古天文学取得的成就

我国古天文学取得的成就
如下是有关我国古天文学取得的成就:
1.【夏】夏历,是我国最早的历法,以正月为岁首的记历分法,流传至今。

又称阴历、农历等,与黄帝历、颛顼历、殷历、周历、鲁历合称古六历。

2.【春秋】公元前613 年,《春秋》记载“有星孛入于北斗”,即指哈雷彗星,是世界上公认的首次哈雷彗星的确切记录,这一记录比欧洲早六百多年。

3.【战国】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甘石星经》。

4.【西汉】公元前28年有了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被世界公认为是有关太阳黑子的最早记录。

汉武帝时,天文学家在秦朝的《颛顼历》基础上制订出中国第一部较完整的历书《太初历》,开始以正月为岁首。

5.【东汉】张衡从日、月、地球所处的不同位置,对月食作了最早的科学解释,发明制作的地动仪,改进了浑天仪,地动仪可以遥测千里意外地震发生的方向,比欧洲早1700 多年。

6.【南北朝】大明历,是由南北朝时期中国著名数学家、科学家祖冲之创制的一部历法,也称“甲子元历”。

7.【唐朝】僧一行制定的①《大衍历》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太阳运行的规律,系统周密,表明中国古代历法体系的成熟,②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创始人。

8.【北宋】北宋科学家沈括把四季二十四节气和十二个月完全统一起来的“十二气历”更加简便,有利于农事安排。

9.【元朝】杰出天文学家郭守敬,提出“历之本在于测验,而测验之器莫先仪表”的正确主张,创制了简仪和圭表等近二十件天文观测仪器,主持全国范围的
天文测量。

编制出了新历法《授时历》,是我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一部历法。

《授时历》推算极精,同目前国际通用的公历(即格里哥里历)的一年周期相同,但是却早于格里哥里历三百年。

中国古代天文学家的贡献与成就

中国古代天文学家的贡献与成就

中国古代天文学家的贡献与成就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在天文观测、星象研究、天体运动预测等方面作出了众多贡献,为人类天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他们以其卓越的智慧和深厚的学识,不断推动了天文学的进步。

本文将介绍几位中国古代天文学家的贡献与成就。

一、晋朝的张衡晋朝的张衡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中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以其发明的世界上第一台地动仪而闻名于世。

地动仪是利用水力原理来模拟地震的发生,并通过灵敏的指针指示地震的方向。

张衡的地动仪为后世地震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工具和方向。

二、宋朝的郭守敬宋朝的郭守敬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中的杰出代表。

他提出了“弥勒教”的说法,认为地球是一个球体,而非扁平的。

他还根据对日食和月食的观测,提出了黄河以北是“宿鼠”,大约有1度天体纬度差异。

这一理论为后来浑仪的改进和对地理经纬度的测量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三、元朝的郭守敬元朝的郭守敬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中的伟大先驱。

他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能够观测到微弱光线的望远镜,使得天文观测得以突破人眼的限制。

他还发现了二十八颗新的守恒星系,并将它们纳入中国的星座体系中。

郭守敬以其对天文学的突破性贡献被誉为中国天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四、明朝的谢青明朝的谢青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中的杰出代表。

他通过对天文学的研究,提出了“大气透明度”的概念。

他认为大气透明度是决定能否观察到天体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在天文观测中极为关键。

谢青的研究为后世对大气透明度的测量和天文观测的改良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总结:中国古代天文学家通过其卓越的智慧和深厚的学识,为天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们的成就不仅影响了中国的天文学发展,也为世界天文学奠定了基础。

历经千年的沉淀,中国古代天文学家的贡献不仅令人敬佩,更是对人类天文学发展的重要贡献,值得世人铭记。

古代中国的地理天文学思想和成就

古代中国的地理天文学思想和成就

古代中国的地理天文学思想和成就古代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深厚的地理天文学传统和思想。

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人们通过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和认识,形成了许多独特的地理天文学理论和成就。

下面我们来一探古代中国的地理天文学思想和成就。

一、古代中国关于太阳运动的认识在古代中国,人们对太阳的运动有着相对准确的认识。

他们通过对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和角度的观察,归纳出了太阳在一年中的运动规律。

在春分和秋分这两个日子,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正好位于赤道上方,这就意味着白天和黑夜的时间是相等的。

而在夏至和冬至这两个日子,太阳分别到达了一年中的最高点和最低点,这就是大家熟知的夏至和冬至。

通过对太阳运动规律的研究,古代中国科学家们还发现了黄赤交角的存在,这对于后来的历法改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古代中国关于星象的研究在古代中国,人们对星象的研究也相当深入。

在早期,他们通过对天象的观察,建立了众多的星座和星官。

到了战国时期,随着天文学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开始研究星历和星历编制技术,将星官系统化,并且通过对恒星的观测,建立了更加准确的星表和星历。

这些星表和星历不仅被用来指导历法和农业生产,而且对于后来的历史和文学创作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古代中国的地理探险成就在古代中国,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并不是仅仅通过观察来完成,他们还进行了大量的地理探险,为后来的地理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早在西周时期,周武王就派出使者到四面八方去考察探险,拉开了中国古代探险的序幕。

在汉代,张骞向西出使,开辟了中国和中亚贸易路线;唐代玄奘法师西行取经,穿越了亚洲大陆从而开辟了中印文化交流的道路。

这些开拓性的探险活动,不仅为古代中国的经济和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而且也对后来地理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四、结语古代中国的地理天文学思想和成就,不仅为中国古代文明和科技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影响了整个东亚地区和其他领域的发展。

通过对古代中国地理天文学思想和成就的研究和探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和科技传统,从而更好地推动当代科技和文化的发展。

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选编

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选编

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选编中国古代天文学以其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卓越的科学成就而闻名世界。

自古以来,中国人民长期以来就对星象的变化和天体运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建立起庞大的天文学体系。

本文将介绍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一些重要成就,从传统的天文观测方法到钟表制造术的发展,展现出中国人民对天文学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贡献。

一、观测方法的创新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发明了许多独特的观测方法,为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其中,最著名的是“天元望远镜”的发明。

在公元1235年,中国古代科学家郭守敬首次使用停校望远镜观测到了行星和其他天体。

他的观测结果使中国古代天文学得以快速发展,并为后来的天文学家提供了宝贵的观测数据。

二、天文历法的制定中国古代人民对天文学的研究不仅限于天体运动的观测,还包括天文历法的制定。

在古代中国,人民常常利用天文学知识来制定农历和节气,以及预测天象的变化。

其中最受国内外认同的是“夏历”,即根据太阳的运动和地球的自转周期制定的一个历法系统。

这个历法系统不仅准确度较高,而且对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有着重要影响。

三、星座和星图的绘制在中国古代,人们掌握了相当准确的星座和星图信息。

古代中国天文学家通过对星象的观测和归纳,绘制出一系列的星图和星图冊,成为中国古代天文学的瑰宝。

这些星图记录了众多星座和星系的位置和特征,对后来的天文学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的星象系统中,它们常常与传统的宗教和哲学相结合,形成了特有的文化符号。

四、钟表制造术在中国古代,钟表制造术的发展也与天文学的进步息息相关。

古代中国人对于时间的计算十分重视,因此他们创造了许多先进的钟表装置,从而提高了天文学研究和实践的准确度。

这些钟表不仅具备了良好的机械设计,还融入了天体运动规律,为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重要工具。

结语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成就为人类认识宇宙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

通过观测技术的创新、天文历法的制定、星座和星图的绘制以及钟表制造术的发展,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开辟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天文学发展之路。

中国古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成就

中国古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成就

中国古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成就
天文学:
中国古代对天文学的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商代就开始观测日、月、星辰的运动。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天文学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周髀
算经》中提出了一系列与天文有关的观点,如昼夜长短变化、夏至和冬至
等等。

汉代刘中的《天官图》更是详细描述了六十二颗星宿和太阳、月亮
的位置。

地理学:
中国古代的地理学研究以《山海经》最为著名。

《山海经》记载了古
代中国的山川地理,包括山脉、河流、湖泊等。

此外,东汉末年的郦道元
编纂了《水经注》,描述了中国重要的河流、湖泊、山脉、道路等地理信息,对后来的地理学研究有着重要影响。

物理学:
中国古代对物理学的研究成果有很多,特别是在机械学方面。

中国古
代发明了许多重要的机械装置,如水车、风车、时钟、浑天仪等。

其中最
著名的是中国古代发明的指南针和火药。

指南针的发明对于航海、测量方
向有着重要影响,火药的发明也为后来的军事技术提供了重要基础。

生物学:
中国古代对生物学的研究主要体现在草木、动物等的分类和饲养方面。

《尔雅》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字典,其中记载了大量的动植物名称,为后来
的生物学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另外,中国古代还有一些关于草药的著作,如《本草纲目》等,对草药的分类和药性进行了系统的整理。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取得了许多重要成就,涵盖了天文学、地理学、物理学、生物学等多个领域。

这些成就对于后来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也展示了中国古代科学的辉煌。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天文、地理、农业的创新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天文、地理、农业的创新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中国古代科技成就涵盖了天文、地理和农业等多个领域,展现了古代中国人民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卓越能力。

本文将着重探讨中国古代在天文、地理和农业方面的突出成就。

天文方面的创新古代中国在天文学领域的成就令人震撼。

早在殷商时期,中国就开始观测天象。

公元前1046年,殷商时期制定的《甲骨文》记录了日食的观测现象。

此后,汉朝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

汉代天文学家张衡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地震仪,被誉为“地动仪”。

汉武帝时期,郑衍编纂了《太初历》,以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为基础,被后世奉为经典。

地理方面的创新古代中国在地理学方面也有杰出成就。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在地图绘制方面有独特贡献。

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带回了地理信息,标志着中国的地理知识开始向外拓展。

东汉时期,张衡发明了第一架浑仪,被广泛用于地理测绘。

唐代,李淳风编纂了《舆地图》和《广异志》,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地理信息。

农业方面的创新中国古代农业技术的发展也是举世瞩目的。

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人就开始进行农业生产。

商代时期,陆续出现了灌溉、耕作工具等技术,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西汉时期,田文编纂了《农政全书》,系统总结了当时的农业技术,为后世奠定了基础。

宋代,王守仁倡导了农田水利的发展,提出了“以水制水”的理念,为农业生产注入新的活力。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在天文、地理和农业等领域的科技成就不容忽视,这些成就不仅推动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繁荣发展,也对后世的科技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期望我们能够继承和发扬这些宝贵的传统,努力探索科技创新的道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成就、二十八宿起源之谜、夏商周三代起始之谜解读我国古代天文学是世界上天文学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在天文观测、星图、星表的测绘、历法的修订、天文测绘仪器的发明与使用,以及对宇宙形成的认识等方面的成就是举世瞩目的。

其中的一些成就,尤其是天文考古,还帮助我们解开了许多历史之谜,如二十八宿起源、夏商周三代起始时间等科技之谜。

本章试就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成就、二十八宿起源、夏商周断代工程中的天文考古等作简要介绍。

第一节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概述一天文观测记录我国是天文观测记录持续时间最长的国家,记录的资料也最多,其容之广泛在世界文明史中是罕见的。

1.日食从商代至清初,我国共记录的日食有1000多次,最早的记录是商代的甲骨卜辞。

贞,日有食。

甲寅卜又食,告。

癸酉贞日夕有食,维若。

癸酉贞日夕有食,匪若。

虽然《书经 . 胤征篇》中有夏代仲康时期的日食记载:“乃秋季月朔,辰弗集于房,瞽奏鼓,啬夫驰,遮人走……。

”但由于夏代的历史还带有很大的传说性,而且《书经 . 胤征篇》又是出现的比较晚的文献,因而这个结论的可靠性还有待于考证。

但上述所引甲骨卜辞中的四次日食已经被专家们肯定或基本肯定。

《书经 . 小雅》中有一首诗就记载了其时发生的日食现象:“十月之交,朔日辛卯,日有食之。

”有人根据其记载的日干支辛卯,经推算后认为;这次日食发生在周幽王六年,即公元前776年9月6日。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培瑜先生在《殷商西周时期中原五城可见的日食》一文中,列出了公元前1500年至771年中原五城可见的日食表,对、、、江陵、所有可见的日食的发生日期,食分和食甚时刻进行了计算,并用此计算方法对历史文献中记载的23次日食进行了检验。

时间最早从公元前709年(鲁桓公三年),最近为1697年(清康熙三十六年)有十四次完全符合,或基本符合其时首都的见食情况;有4次虽然不得见全(或环)食,但临近地区可见“食既”;其中虽有5次记录有些问题,经分析后认为,这些存在问题有些是明显的记录错误,有些则系预报。

2.月食据天文台等单位从收集的资料中统计得:从春秋到清初,我国史书中记录的月食900多次。

甲骨卜辞中记有口丑卜宾贞……六日口午夕月有食乙未洒……。

癸末……之夕月有食。

旬壬申夕月有食。

七日己未庚申月有食。

乙酉夕月有食,八月。

据专家的考证,这几次月食是武丁世的可靠记录。

3.太阳黑子我国是最早对太阳黑子进行连续记载的国家。

公元前140年《子·精神训》中已有“日中有骏乌”之说,对太阳黑子做出明确记载的是《汉书. 五行志下》:“河平元年,三月己未,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

”河平元年为公元前28年,这是世界公认的关于太阳黑子的明确记载。

从汉河平元年到明末为止,我国共有100多次太阳黑子的记录。

这些记录既有准确的日期,又有黑子的形状、大小、位置以至变化情况等。

欧洲直到公元九世纪才有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留存下来。

我国关于太阳黑子的纪录为太阳黑子的研究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史料。

4.彗星彗星是比较罕见的天象,我国古代的先民们早就注意到它。

我国可靠的彗星记录始见于《春秋》:“鲁文公十四年秋七月,有星孛于北斗。

”鲁文公十四年为公元前613年,这里是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载。

据专家考证自秦始皇七年(公元前240年)至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的两千多年里,哈雷彗星共出现过29次,每次我国都有详细地记载。

在我多古代的文献中还记录了不少其它的彗星,从殷商时代起到公元1911年,我国记录的彗星不少于360次。

虽然,其中有些记载的并不是彗星而是新星、超新星或北极光等其它一些天象,但是一般记作彗星、孛星、星孛的,大多数都是彗星。

在我国记载的彗星中,有些还对彗星的形状作了非常详细地描述,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初年的帛书中就有一幅十分珍贵的关于彗星的绘图(见图2—1)。

图2—1马王堆帛画中的彗星图(临摹)5.新星和超新星对于新星的记载我国始于商代。

甲骨卜辞中有这方面的记录:辛未有新星七日己已夕,口有新大星并火公元前134年,汉武帝时期就记下了第一颗超新星。

到1700年为止,我国共记录了超新星90多颗,其中1054年的记录尤为翔实可信。

著名的蟹状星云就是这次超新星爆发后留下的遗迹。

这些超新星的记录为现代天文学家对中子星的研究提供了难得的宝贵资料。

所以在全世界天文学界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天文考古在中国。

二星图、星表的绘制世界上最早的星表也出自我国。

大约在公元前260—350年,战国时的甘德和石申分别著有《天文星占》和《天文》一书,各载有数百颗恒星方位。

其中《天文》一书载有不同方位的恒星121颗(原书已失佚)。

敦煌石窟中发现的一卷唐代星图,大约绘制于公元8世纪初。

该图是用圆筒投影的方法绘制出来的,最后再把紫微垣画在以北极为中心的圆形图上(见图2—2),这卷敦煌星图中共记载有恒星1350颗。

绘于1094年—1096年间的苏颂(1020—1101,人)星图记载有恒星1464颗。

现存于博物馆的石刻星图刻于1247年,由黄裳于1190年绘制,王致远依图刻于石上,载有恒星1434颗(见图2—3)。

世界上其图2—2敦煌星图甲本紫微星图(唐代)图2—3石刻星图(宋代)他国家保留下来的星图,没有早于14世纪的,17世纪之前的星图,没有一幅超过1100颗。

马王堆出土的帛书《五星占》绘制了自公元前246年—公元前177年的70年间木星、土星、金星的位置及它们在一定会合周期的动态表,其数据相当准确,如金星会合周期为584.4日,与今天测得的金星会合周期值583.992日相差无几。

三历法历法是人类最古老的文化之一。

我国古代天文观测的主要目的在于制定较好的历法,以指导农业生产和国家大事的进行。

我国古代历法其起源之早、种类之多可算是世界之最。

据历史记载,我国早在商代就有了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知道了一年有366日,战国时期有了24节气,这在世界天文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公元前5世纪初,我国已经开始使用“四分历”,即规定一年为365.25日,与今天的测得值相差11分14.53秒,这比古希腊早了100多年。

南北朝(公元420年-579年)时期的祖冲之改进了观测技术,把一年定为365.2428日。

南宋时期的“统天历”(1199年制定)把一年定为365.2425日,与今天世界上通用的格里高利历(1528年定)所用的数据相同。

元代的郭守敬(公元1231年—1316年)用自制的高4丈的巨大圭表,证实了太阳的回归年长度为365.2425日,这是当时世界上最精确的测量数值。

欧洲采用这一数值比我国晚了400年。

明代的邢云路把圭表加高到六丈,于1608年测得的回归年长度为365.242190日,与当今测得的365.242193日相差只有0.2592秒。

我国古代对月亮的运行情况也有精确观测。

具体反映在历法的制定当中,所以我国实际的历法是阴阳历,即年为阳历,而月为阴历,以月亮的圆缺,即月亮绕地球一周的时间为一个月。

由于两者之间的运行周期不等,故而出现了闰月,即有些年份不在是通常的一年12个月,而是13个月。

闰月法至迟出现在商代,因为在甲骨文中早已有闰月的记载。

明代崇祯之前,我国历法采用《大统历》,崇祯年间作了修订,即《崇祯历法》,共130卷。

该历法一直延用了300年。

在清代对历法的修订一直争论不休,以光先为首的保守派,极力反对近代天文计算法在中国的使用与推广。

据统计,我国历史上制定和正式颁布施行的历法大约有100多种,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

四天文观测仪器。

对各种天象进行观测记录,自然离不开观测工具,我国古代的天文家们经过数千年的不断研究、改进,使我国古代天文仪器的制作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最早的天文观测仪器为窥管,即细长的空心竹管,通过建立在天空中的二十八宿星座进行天空测量。

东汉时期,衡(公元78年—139年)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自动天文观测仪—浑天仪,其精确程度很高,从而达到自动地、近似地正确演示天象的目的。

观测人员只要在房间里观看仪器的转动,就可以知道任何一颗星体的东升西落情况。

另外他还制作了地动仪和候风仪。

唐代僧人一行(公元683年—727年)于公元721年制作了黄道游仪和水运浑天仪,前者用于测量天体位置,后者用于演示天象和报时。

宋代的苏颂和韩公廉等人设计建造的水运仪象台(见图2—4),是中国古代最宏伟、最复杂的天文仪器,同时也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钟,在它的传动机构中采用了最先进的擒纵机构,图2—5所示为明代浑仪。

图2—4 水运仪象台(宋代)元代的郭守敬对浑天仪进行了一次大改造,制成了简仪,其设计和制造水平领先于世界300年。

另外,他发明的景符对精确测量太阳回归年的长度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据专家研究证实,用景符测量表影的长度,其误差在两毫米以,这种准确程度在当时是空前的。

图2—5明代浑仪五关于宇宙的认识对宇宙的起源和宇宙的结构,我国古代的先民们早就有了探讨、提出了数种不同的宇宙起源假说和结构假说。

战国时期的老子等人认为,宇宙起源于“道”,《老子 . 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有学者认为,这里的“道”就是无形无象的混沌状态的精气,“道生一”就是说“道”可以生它自身即宇宙;“一生二”即分化为阴阳二气,阴、阳二气利用“冲气”的方式化为宇宙中的万物。

而《易经》中则认为,“太极”是宇宙的本源。

《易经. 卜辞》中说:“是故易有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即宇宙起源于太极,太极生出天、地两仪,天、地两仪生出四象,即春、夏、秋、冬四时。

四时运行就形成八卦,八卦之中自然也包含了天、地在,其余的则为雷、风、水、火、山、泽。

西汉的安(公元前179—公元前122年)等人在《子. 天文训》中认为,宇宙起源于“太昭”。

有专家认为“太昭”是“太始”之讹。

该书中是这样来描述宇宙的形成过程:“天坠未形,冯冯翼翼,洞洞浊浊,故曰太昭(始),道始于虚廓,虚廓生宇宙,宇宙生气,气有涯垠。

清阳者薄霏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清妙之合专易,重浊之凝竭难,故天先成而地后定。

天地之袭精为阴阳,阴阳之专为四时,四时之散精为万物。

积阳之热气生火,火气之精者为日。

积阴气之寒为水,水气之精者为月。

”这段话是说,在宇宙生成之前,天地还不存在,只是浑浑沌沌,这就叫做“太昭”。

其后才有了道、宇宙和气,于是便有了万物。

对于宇宙的结构我国古代曾先后提出多种不同的说法,比较典型的说法有三种,即盖天说、浑天说和宣夜说。

盖天说起源比较早,据《晋书. 天文志》介绍,当在殷周时期:“盖天之说,即周髀是也。

其本庖牺氏立周天历度,其所传则周公受于商高,周人志之,故曰周髀。

”据专家考证《周髀》一书约成于公元前100年左右,其中曾明确提出:“天象盖笠,地法覆盘。

”这是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关于“盖天说”的最早记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