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上)15代词II
古代汉语语法学习-代词(续)
上一回,一尘总结了代词的部分用法,今天,继续分析代词中的 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 的用法。
一、指示代词古代汉语的指示代词 有:此、是、斯、兹、彼等。
它们和现代汉语的指示代词“这”、“那”基本相同。
不同的是“彼”有时也可以做第三人称代词用。
如例1所示。
例1: 《诗经·王风·采葛》:“ 彼 采葛兮。
”“其”和“之”也可做指示代词。
如:“非其人不可”(非那个人不可),“之二虫又何知?”(这两个动物又懂得什么?)但是,“之”字很少这样使用。
二、疑问代词古代汉语的疑问代词有:谁、孰、何、奚、安、恶等。
“谁”是问人的。
“孰”可以问人,也可以问物,还可以用于选择。
如例2所示。
例2: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画 孰 最难者?”(画画里头什么是最难的?) “何、奚、安、恶” 做宾语时 表示“什么”、“哪里”。
如例3所示。
例3: 《史记·项羽本纪》:“沛公 安 在?”(沛公在哪里?)“何、奚、安、恶” 做状语时 表示“为什么”、“怎么”。
如例4所示。
例4: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安得广厦千万间?”(怎么才能让老百姓得到安置与救济呢?)三、特殊代词古汉语中,除了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外,还有一些比较特殊的代词,如:诸、焉、者、旃(zhān)、所。
“诸”等于“之于”或“之乎”。
“焉”等于“于之”,“旃”等于“之焉”。
它们都不是单纯的代词,而是既包含了一个代词“之”,又包含了一个介词“于”或一个语气词“乎”。
这种情况是现代汉语没有的。
“诸”相当于“之于”(此处,“之”是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他,她,它”),如例5所示。
例5: 《列子·汤问》:“投 诸 渤海之尾。
”(投诸:投之于,把它投到。
)“诸”相当于“之乎”(此处,“乎”是疑问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如例6所示。
例6: 《左传·昭公八年》:“子闻诸?”(闻诸:闻之乎,听说过这件事情吗?)“者”和“所”表示“... ...的人”、“... ...的东西”、“... ...的原因”。
古代汉语的代词
结论:
第一,“者”、“所”既可指施事,也 可指受事; 第二,“所”字结构在先秦表示受事很
严格,中古后才有了例外。
4、“所……者”结构的含义
①闲道经其门,则亦掩耳闭目,跃马疾走过 之,若有所追逐者 。(报刘一丈书) ②抵暮,则前所受赠金者出。(报刘一丈书) ③刑法行于国,所诛者乱人也。 (礼记)
总结:
第一,“所以”是由“所”与介词“以” 组成的凝固格式;
第二,主要有两种用法:其一,表示的 意义比较具体,可理解为 “……的工具”、 “……的人”等。其二,表达的意义比较 抽象,可理解为“……的方法”、“…… 的原因”。
练习
下列例句中标红的是什么词或词组?可 语译为什么? 1、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 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2、之二虫又何知? 3、西门豹曰:“至为河伯娶妇时,愿三老、 巫祝、父老送女河上,幸来告语之,吾亦往 送女。” 4、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 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
总结: 第一,“何”的使用范围比较宽 泛,可以作谓语、宾语、定语、状语
等;
第二,“胡”、“曷”、“奚” 使用范围较窄,一般用作状语。
3、指处所的疑问代词
①沛公安在? (史记· 鸿门宴) ②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 (赤壁之战) ③ 学恶乎始,恶乎终? (荀子· 劝学) ④ 先生饮一斗而醉,恶能饮一石哉! (史记) ⑤且焉置土石? (列子· 汤问) ⑥姜氏欲之,焉辟害? (郑伯克段于鄢) ⑦ 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 (孟子)
(捕蛇者说)
说说下列句子中“他”的意思。
①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② 又况于他物乎?
(诗经)
(吕氏春秋)
古代汉语 代词
(论语·先进)
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梁惠王下) 君其问诸水滨。 段入于鄢。公伐诸鄢。
(左传·僖公四年) (左传·隐公元年)
※羿犹不悛(quān悔改),将归自田,家众杀而烹之,以 食其子,其子不忍食诸,死于穷门。 (左传·襄公四年)
穷门是指国门
12
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
白玉有瑕疵,还可以磨掉;说话有瑕疵,就没有办法补救了。
(诗·大雅·抑)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6
“若”只作定语, “然”只作谓语, “尔”既可作谓语也可作状语和宾语。例如:
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这个人真是个君子呀!这个人真尊重道德呀!” (论语·宪问)
(诗·大雅·泂酌)
挹:舀,汲取;彼:那个;注:灌;兹:这个。 把液体从一个容器中舀出,倒入另一个容器。引伸为以有余来弥补不足。
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让他去学着治理,他也就更加懂得治理了。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
(论语·微子)
8
(尚书·康诰)
17
P:176
• 敬称:子、君、公、先生、足下、夫子、执事、卿
18
3、第三人称代词:
有“其、之、彼、厥”。
“其、厥、之”单、复数无别, “彼”只表单数。 “彼”可作主语或宾语,极少作定语; “之”一般作宾语,
“其”和“厥”一般作定语,少有例外。例如: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左传·庄公十年)
(左传·僖公四年)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贿:嫁妆。迁:接走
代词
应侯拜蒙傲曰:“愿委之卿。” 应侯拜蒙傲曰:“愿委之卿。” 相君曰:“卿何以知之?” 相君曰:“卿何以知之?” 到魏晋时期,卿成为亲昵的称呼,如: 府吏谓新妇:“贺卿得高迁。” 府吏谓新妇:“贺卿得高迁。” 王安丰妇常卿安丰,安丰曰:“妇人卿婿,於 王安丰妇常卿安丰,安丰曰:“ 礼为不敬,后勿复尔。”妇曰:“ 礼为不敬,后勿复尔。”妇曰:“亲卿爱卿,是 以卿卿。我不卿卿,谁当卿卿?” 以卿卿。我不卿卿,谁当卿卿?”遂恒听之。 魏晋时期对尊贵有官职品秩者可称官或明府,如: 小人母年垂百岁,抱疾来久,若蒙官一脉,便 有活理。 崔正熊诣都郡。都郡将姓陈,问正熊:“ 崔正熊诣都郡。都郡将姓陈,问正熊:“君去 崔杼几世?”答曰:“ 崔杼几世?”答曰:“民去崔杼,如明府之去陈 恒。” 恒。”
道子颔曰:“侬知侬知。” 道子颔曰:“侬知侬知。” 2、第二人称代词 殷商时期就有了:汝(女)、乃,西周以后又出 现:尔、而、若。 尔、汝(女)、而、乃之间也有表意差别,尔和 我相配,是通称形式,如 :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汝(女)和余(予)相配,是贱称形式,骂人或 很不客气时用以称代对方,如: 汝惟小子,乃服惟弘。 人夺女妻而不怒,一抶女庸何伤! 乃和朕相配,是尊称形式,提到对方祖先或对方 的功业时多用来称代对方,常作领属性定语。如:
陛下是汉代以后对皇帝的敬称,殿下是汉代对诸 侯王的敬称,到唐代称为对皇太后、太后、太子 的敬称。执事、阁下是对大官的敬称。对将帅敬 称节下、麾下。足下、左右则既可以是对大官君 王的敬称,也可以是对普通人的敬称。 6、相、见的称代作用 相、见不是人称代词,但在不同历史时期分别具 有了称代作用。相作为副词,本是互相的意思, 自战国时期开始,就有了偏指用法,即表示动作 只涉及一方,这样就具有了称代作用,如: 始吾与公为刎颈交,今王与耳旦暮且死,而公 拥兵数万,不肯相救。 禹为人廉裾,为吏以来,舍无食客,公卿相造 请,禹终不行报谢。
古代汉语 指示代词
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孟子·滕文 公下》)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论语·先进》)
有时候“或”字前面出现先行词,“或” 字指代其中的某些人或某一个人。例如:
唐人或相与谋。(《左传·定公三年》) 宋人或得玉。(《左传·襄公十五年》)
也。
感谢下 载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论语·季 氏》)
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 (《战国策·齐策》)
后来“彼”字发展成为带有人称代词的性 质,差不多完全等于现代的“他”或“他 们”。例如:
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孟 子·滕文公上》)
彼陷溺其民。(《孟子·梁惠王上》)
“是”、“此”、“彼”可以指人,略等
指示代词练习:
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 若可,师有济也,君而继之,兹无敌矣。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彼月而微,此日而微。 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
是心足以王矣。(《孟子·梁惠王上》)
此心之所以合於王者,何也?(《孟子·梁惠王 上》)
今其人在是。(《战国策·赵策》)
其人在此。(《战国策·赵策》)
远指代词——“彼”、“夫”,相当于现 代汉语中的“那”、“那个”、“那些” 等。
彼——
彼一时,此一时也。 (《孟子·公孙丑下》)
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左 传·僖公二十二年》)
指示代词
近指代词——“是”、“此”、“斯”、 “兹”,表示“这、“这个”、“这里” 等。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 是吾忧也。(《论语·述而》)
古代汉语的代词用法
上曰:吾欲云云。(《汉书· 汲暗传》) ▲魏晋之后,写作:宁,能,恁 何物老妪,生宁馨儿!(《晋书· 王衍传》) 乾坤能大,算蛟龙岂是池中之物?(文天祥《念奴娇》) 早知恁的难拼,悔不当初留住。(柳永《永遇乐》)
② 称人以爵位或身份,自称也可用比对方低 的身份: 以是藐诸孤,辱在大夫,其若之何? 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 君之训也,二三子之力也,臣何力之有 焉? 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及三闾橘颂,情采芬芳。 用“王右军” 指称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
③ 称人以美德,如“子”“先生”“叟” 等,自称以不德,如“寡人”“不谷”“孤” 等: 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 胜请召而见之于先生。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 吾国乎? 先君之思,以勖寡人。 以是藐诸孤,辱在大夫,其若之何? 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
“孰”和介词“与”连用,“孰与”是一 固定结构,表示比较。句子中可以出现谓语 动词,也可以不出现,所以它跟谓词的作用 相当。 吾孰与徐公美? 《战国策· 齐策一》 我孰与皇帝贤? 《史记· 郦生陆贾列传》 君料臣孰与舜? 《战国策· 楚策四》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
“孰与”用在反问句中,是在比较之外, 实际上作出了选择。事物的得失已经表示得 很清楚,就是肯定后者否定前者,同时带有 较强烈的气势,“孰与”可理解为“哪里比 得上”。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而制之?《荀
子· 天论》
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惟坐待亡,孰与伐之。 《出师表》
四、 “或”和“莫”
古代汉语特有的无定代词。一为肯定性的, 一为否定性的,语义上互相补充,体现了语法 体系中的配套现象,表现出语义的对称和整齐。 它们在句子中充当主语,可以有先行词限定其 范围,也可以没有先行词。 “或”后来用作表示选择的连词: 有的,有的人→也许,或许,或者 钧是人也,或为大人,或为小人,何也?
古代汉语之代词
敢问何谓也? 问女何所思? 责毕收乎?来何疾也。
❖ “胡” ❖ 本义指兽类脖子下的垂肉: ❖ 狼跋其胡 ❖ 北方的,北方的少数民族: ❖ 胡天八月即飞雪。 ❖ 疑问代词, “什么” 、“为什么” :
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 ❖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
❖ C复指前置宾语
❖
其是之谓乎? 《郑伯克段于鄢》
❖ ③作很长的 弯路,(文通)称介词,杨树达叫连词,王 力称介词,郭锡良叫代词复指。
A用在定语与中心词中间,相当于“的”。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郑伯克段于鄢》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这是结构助词“之”最基本最普通的用法。既可
❖ 我是靠着辇车行动 。【而】是承接助词
❖ 孤意已决《赤壁之战》 ❖ 岂不穀是为,先君之好是继。《齐桓公
伐楚》 ❖ 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
❖ 二、尊称:代替第二人称。 ❖ 1、称字 ❖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 2、美称:子、吾子、夫子、先生、丈
人 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病未及死,吾子忍之。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 丈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若为庸耕,何富贵也。
而母,婢也。《鲁仲连义不帝秦》 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 我一杯羹。《史记》 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欲利而身,先利而君,欲利而家, 先利而国。
谦称和尊称
❖ 古人常用谦称和尊称是名词而非代词。 (古代的“礼”的体现:卑己尊人)
朝夕纳诲,以辅台德。(《尚书·兑 命》) 注意:台读t á i时表星名:三台,后 表示“三公”,后用来对对方的尊 称:兄台,台甫,台启等,这两个 意思都不写作“臺”(舞臺)“颱” (颱風)
古代汉语课件19贰、代词
此、斯、兹 是
远指代词
彼
泛指代词
之
特指代词
其
尔、若、然
焉、诸
谁、孰
何、胡、曷、奚
安、恶、焉(何、奚)
或
莫
爾貢包茅不入,王祭不共, 無以缩酒,寡人是徵;昭王 南征而不复,寡人是問。
(左傳·齊桓公伐楚)
姜氏欲之,焉辟害?(左
傳·鄭伯克段於鄢)
其後魏伐趙,趙急,請救於 齊。(史記·孫臏)
叁、介詞和連詞
此車一人殿之,可以集 事。 (鞌之戰)
煩大巫嫗爲入報河伯。
(史記·西門豹治鄴)
臏生阿、鄄之間。(史
記·孫臏)
介詞結構作補語
鄭武公娶於申 亟請於武公
介詞結構作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語
爲之請制 寡君使群臣爲魯衛請
“與”和“而”一般用來 連接詞或詞組,其中“與” 連接名詞性成分,“而” 連接動詞性成分。“則”、 “雖”和“然”三個連詞 一般用來連接句子,構成 複句關係。
肆、語氣詞和詞頭詞尾
從功能上說,介詞和連詞 都在句子里起連接作用;介 詞一般带上名詞或代詞或名 詞性詞組,構成介詞結構, 放在動詞前面作状語或放在 動詞後面作補語,表示行爲 動作發生的時間、處所、目 的、原因、方式、對象等等。
連詞則用來連接詞、詞組或 句子。
及莊公卽位,爲之請制。
(左傳·鄭伯克段於鄢)
→介詞“及”表時間。
生莊公及公叔段。(同上) →連詞,連接詞與詞。
屈完及諸侯盟。(左 傳·齊桓公伐楚)→介詞
孫臏以此名顯天下。(史
記·孫臏)→介詞表原因。
虜魏太子申以歸。(同上) →連詞
項梁乃以兵八千人渡江 而西。(史記·項羽本紀)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古汉语第一册语法_人称代词
第三人称代词综述
其:定语 之:宾语 彼:主语、宾语、定语。
上古有无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
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第十章:“严格说,文言没 有第三身指代词,‘之’‘其’‘彼’三字都是从指示 词转变过来的。这本是很合理的,可是这三个字没有一 个是发育完全的,合起来仍然抵不了白话里一个‘他’ 字,虽然另有胜过‘他’字的地方。”
第二人称代词(一)
女(汝)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 “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论 语·雍也》) 往之女家。(《孟子·滕文公下》) 诲女知之乎?(《论语·为政》) 提问:“女”作何种句法成分?
第二人称代词(二)
尔 尔何曾比予于管仲!(《孟子·公孙丑上》) 盍各言尔志?(《论语·公冶长》)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论语·先进》)
彼(教材361页) 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孟 子·滕文公上》) 彼陷溺其民。(《孟子·梁惠王上》) 悲夫!世人以形色名声为足以得彼之情。 (《庄子·天道篇》) 彼不能收用彼众。(《墨子·非攻中》) 问题:“彼”作何种句法成分?
第三人称代词(五)
“彼”的特点: 具有人称代词的性质。 没有完全丧失指代性。 不是正式的第三人称代词。 带有轻视的意味。
观点三简介
观点三简介
尔汝歌(一)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卷二十五《排调》 5:“晋武帝问孙皓:‘闻南人好作《尔汝歌 尔汝歌》, 尔汝歌 颇能为不?’皓正饮酒,因举觞劝帝而言曰: ‘昔与汝为邻,今与汝为臣,上汝一桮酒,令汝 寿万春!’帝悔之。” (不同版本文字稍有出入,“尔汝歌”,一本为 “汝歌。”)
尔汝歌(二)
南朝·梁沈约《宋书·刘穆之传》: “河东王歆之,尝为南康刘邕相,素轻邕。 后歆之与邕俱豫元会,并坐。邕性嗜酒, 谓歆之曰:‘卿昔尝见臣,今不能见劝一 杯酒乎?’歆之因斅(xiào,又音xué)孙 皓歌答之曰:‘昔为汝作臣,今与汝比肩。 既不劝汝酒,亦不愿汝年。’”
兰大《古代汉语(上)》15秋在线作业1
《古代汉语(上)》15秋在线作业1一、单选题(共 10 道试题,共 50 分。
)1. 找出全为形声字的一组. 鸣鸡鸥岛. 集难雌雄. 荆芹莫苦. 阁闻问闺正确答案:2. “仁夫,公子重耳”(《礼记.檀弓》),句中的“夫”是. 语气词. 名词. 指示代词. 人称代词正确答案:3. 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擐甲執兵,固即死也”中的“兵”用的是本义.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中的“年”用的是本义. “斗”由酌酒器引申指斗星,是因为它们的形貌性状相似. “肉食者謀之,又何閒焉”的“閒”。
用的是引申义正确答案:4. 下面各句,没用复合偏义修辞方式的有. 先帝尝与太后不快,几到成败. 土功不兴,大夫不得造车马. 是鞭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 多人不能无生得失,生得失则语泄正确答案:5. 下列四句中,形容词用作意动的是. 河东薛存义将行,柳子载肉于俎,崇酒于觞,追而送之江浒,饮食之。
(柳宗元《送薛存义序》).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亭,望西山始指异之。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孽矣!无此事也。
(《吕氏春秋·疑似》). 去年孟东野往,吾书与汝曰(韩愈《祭十二郎文》)正确答案:6. “兵者,诡道也”(《孙子兵法·计篇》),句中“兵”的词义是. 士兵. 军队. 作战. 武器正确答案:7. 下列各句加着重号的词中,古今词义相同的是. 數罟不入湾池. 然謀臣與爪牙之士,不可不養而擇也. 馮唐已老聽吹嘘. 我决起而飛,搶榆枋而止正确答案:8.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这句话出自. 《论语.子路从而后》. 《论语.阳货欲见孔子》.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论语.颜渊季路侍》正确答案:9. 汉字笔画形成于. 金文. 大篆. 小篆. 隶书正确答案:10. 《字汇》部首设立的原则是. 完全根据“六书”的原则. 完全根据便检的原则. 根据“六书”与便检相结合的原则. 根据笔画的多少正确答案:《古代汉语(上)》15秋在线作业1二、多选题(共 5 道试题,共 20 分。
古代汉语上(15)——副词、代词
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 之,利。(孙子兵法· 行军)
“毋(无)、勿”有时用在疑问句或陈述 句中,不表禁止,表一般性否定,用同于 “不”。例如: 以我为君子也,君子安可毋敬也?(韩非 子· 说林下) 因令韩庆入秦,而使三国无攻秦。(战国 策· 西周策) 天子以伍被雅辞多引汉之美,欲勿诛。 (史记· 淮南王传)
淳于髡仰天大笑,冠缨索绝。(史记· 滑稽列传)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孟子· 梁惠王上)
2)表示“仅”“只”。有“但、独、特、直、徒、第 (弟)、啻、止、仅”等和现代的“只”意思相当。例 如:
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三国志· 华佗传)
然则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无毛也,以其 有辨也。(荀子· 非相) 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史记· 孙膑列传) “但”在现代汉语中表示转折,在古汉语中主要是表示范 围的副词。表示“只”。“但愿如此”保留了这种用法。
“仅”除了言其少之外,在唐代诗文中用在 数词前还可以言其多,有“几乎”、“将近”、 “差不多达到”的意思。 此种用法一般用在数目词前,读为jin4. 例如:
江国逾千里,山城仅百层。(杜甫《泊岳阳城下
》) 初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韩愈《张中丞传后 叙》)
3.时间副词
可分以下八类: 表正在:方、正、鼎 表曾经:已、既、业、尝、曾 表承继:遂、乃、即 表随即:旋、寻、随、便 表终竟:终、竟、卒、迄(讫) 表才始:才、始、适、甫 表暂时:暂 表经常:常、恒 表将要:将、且
需要注意的是:“曾”在古代主要作用是 表情态,用来加强否定语气,表示事实出人意 外或已达到某种极限,可译为“竟(然)”、 “居然”、“简直”,读为“zeng1”。例如: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诗经》
古代汉语代词
古代汉语代词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代词都分为三类,即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
但是古今代词仍有很大差别,主要表现在指示代词的系统性方面。
另外,古代汉语还有无定代词和辅助性代词,这是现代汉语所没有的。
一、人称代词可以分为第一人称代词、第二人称代词和第三人称代词三类。
但是在先秦汉语里没有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只是借用指示代词来表达第三人称的意义。
1、第一人称代词:主要有“吾”“我”“予(余)”“朕”。
常作句子的主语、宾语和定语。
例如:夫上党之国,我攻而胜之,吾不能居其地,不能乘其车。
(战国策?齐策)居则曰:“不吾知也”。
(庄子?齐物论)居,予语汝。
(庄子?达生)启予手,启予足。
(论语·泰伯)注意:(1)魏晋前,吾很少放在动词和介词后面作宾语。
(2)“朕”在秦以前也可以用于一般人。
2、第二人称代词:主要有“女(汝)”“尔”“若”“而”“乃”,它们在语法功能上有所不同。
“女(汝)”“尔”“若”可以作主语宾语和定语,“而”和“乃”一般作定语。
例如:五侯九伯,女实征之。
(左传?齐桓公伐楚)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左传?宣公15年)若为庸耕,何富贵也。
(史记?陈涉起义)予知之,将语若。
(庄子?知北游)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哉?(史记?平原君列传)必欲烹乃翁,幸分我一杯羹。
(汉书?项羽传)注意:魏晋前,“吾”很少放在动词和介词后面作宾语。
3、第三人称代词:在先秦是没有的,古人可能根本就没有第三人称的概念。
后代才产生的第三人称的代词,在先秦是用指示代词“之”、“其”、“彼”来表达的。
为了方便阅读和理解,可以把它们看作第三人称代词。
“之”只做宾语,“其”只做定语。
例如:公室将卑,其宗族先落,则公从之。
(左传?晏婴论季氏)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庄子?逍遥游)注意:古代汉语没有“数”的范畴,人称代词在形式上没有单复数的区别,其单复数要依据语境辨别。
例如:齐师伐我,公将战。
(左传?庄公10年)尧舜之治天下,岂无所用其心哉。
古代汉语王力第一册二单元文选简体版.doc
第二单元文选战国策《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代的史料汇编,作者已无可考。
流传到现在的本子是经西汉刘向整理过的,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共三十三篇。
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
这部书记载了战国时期二百三四十年间各国在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动态以及策士们游说诸侯或互相辩论时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同时也暴露了尖锐的阶级矛盾和复杂激烈的斗争,揭露了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愚蠢自私,反映了人民在封建压榨、兼并战争中的痛苦生活。
其中对策士的作用作了不少夸大,不尽合乎史实。
《战国策》的语言,流畅犀利,是论辩文的典型。
每论述一个问题,都能反复纵横,曲尽其意。
对人物性格的刻划,深刻而具体;又善于运用寓言故事来说明抽象的道理。
所以它对后世的文学语言有很大的影响。
对这部书,前人只作了些零星的校勘工作,还谈不上系统地整理。
东汉高诱的注,已经残缺。
目前通用的本子是清嘉庆时黄丕烈重刊的宋姚氏本。
商务印书馆国学基本丛书本就是根据黄本排印的。
冯谖客孟尝君(齐策)[1]齐人有冯谖者[2],贫乏不能自存[3],使人属孟尝君[4],愿寄食门下[5]。
孟尝君曰:“客何好[6]?”曰:“客无好也。
”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
”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7]。
” 左右以君贱之也[8],食以草具[9]。
居有顷[10],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11],食无鱼!”左右以告[12]。
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客[13]。
”居有顷,复弹其铗,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左右皆笑之,以告。
孟尝君曰:“为之驾[14],比门下之车客[15]。
”于是乘其车,揭其剑[16],过其友曰[17]:“孟尝君客我[18]!”后有顷,复弹其剑铗,歌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19]!”左右皆恶之[20],以为贪而不知足。
孟尝君问:“冯公有亲乎?”对曰:“有老母。
”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21],无使乏。
于是冯谖不复歌。
[1]《战国策》原来没有小标题,这是编者加的,以下各篇同。
古代汉语人称代词复数的表达方式
古代汉语人称代词复数的表达方式
导读:今人用们,出现于中古以后。
古代有三种方法;
(2)先轸曰:秦不哀吾衰,而伐吾同姓。
《左传》
(3)以我一日长乎尔。
《论语》
第二,用~侪,~辈,~等,~属,~曹表示复数。
与今天的们不同。
(4)公等遇雨。
《史记》
(5)若属皆且为之虏矣。
《史记》
(6)尔曹声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7)天生汝辈,固需吾辈食也。
(8)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耳。
《史记》(9)此天以卿二人助孤也。
《资治通鉴》
(10)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
《史记》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古代汉语--代词
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左传·僖公四年)
愚谓大计不如迎之。
(三国志·吴书·周瑜传)
走虽不敏,庶斯达矣。
(张衡《东京赋》)
庶:将近,差不多。斯:这。 这句话是说:我虽然不敏于大道,但这样就差不多了。
若管、晏而休,则下走将归延陵之皋,修农圃之畴,
畜鸡种黍,俟见二子,没齿而已矣。(汉书·萧望之传)
晋书孙绰传255谦称和尊称汉族自古注重礼貌语言认为用人称代词称呼尊辈或平辈以及自称是无礼行为因此交谈中为礼貌起见改用名词来称人称己称人的为尊称称己的为谦称
古代汉语 通论
代词
1
目录
□ 代词的分类 □ 指示代词 □ 人称代词 □ 疑问代词 □ 无定代词 □ 辅助性代词
2
一、代词的分类
古代汉语代词可分如下五类:
34
君何患焉?
(左传·隐公元年)
子归,何以报我?
(左传·成公三年)
问曰:“周公何人也?”(孟子·公孙丑下)
夫子何哂由也?
(论语·先进)
35
“胡、曷、奚”一般作状语,问原因,表示“为什么”“怎 么”;“曷”作状语,主要询问时间,表示“何时”例如:
谁为君夫人,余胡弗知?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既曰归止,曷又怀止?
(史记·商君列传)
21
P:178
• 魏晋以后又有:渠、伊 • 南北朝:他
22
4、人称代词的复数表示法
人称代词“我、吾、女(汝)、尔、其、厥、之”单、复数无别, 故可以它们来表复数。
另外,第一、第二人称代词后面加“侪、属、曹、辈”等词,也可以表 示不只一个人,今译为“……们这一类(班、辈、些)人”。 所加词均有实义,故和“我们”“你们”结构、意思都不同。例如:
古代汉语的代词
2、否定性无定代词——莫
含义是:没有谁、没有(什么) 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墨子·公输》) 群臣莫对。(《战国策·楚策一》)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历山之农者侵畔》)
五、辅助性代词
能指代一定的人或事物但不能独立充当句子成分的代 词。主要有“者”和“所”。
Hale Waihona Puke 代词制作及讲解张先坦
一、古今代词分类的差异
现代 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
古代 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无定代词、 辅助性代词
二、人称代词 1、第一人称代词
“吾、我”语法作用上的差异 魏晋以前,“吾”很少作宾语,但在否定句中作前
置宾语是可以的。“我”则能够作宾语。如: 吾视其辙乱。(《曹刿论战》)
1、“者”与“所”的指代性
分析 都能指代一定的人或事物,可理解为“……的人(或
事物)”。“者”指代的一般是行为的主动者,即行为
动作的发出者;“所”指代的是行为的对象,即行为动
作的承受者。如:
食者
吃的人
所食
吃的东西
寻声暗问弹者谁。(白居易《琵琶行》)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庖丁解牛》)
2、“者”与“所”的用法分析
之子于归,远送于野。(《诗经·邶风·燕燕》) 姜氏欲之,焉辟害?(《郑伯克段于鄢》)
4、充当谓语的指示代词——然、尔
河东凶亦然。(《孟子·梁惠王上》)
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荀子·劝学》)
相去万余里,故人心尚尔。(《古诗十九首》)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饮酒诗》)
5、特殊的指示代词——焉
李陵既生降,推其家声。(《报任安书》)
古代汉语II
《古代汉语II》从词的意义结构出发,替下面的词分类,并请说明合成词的构造方式和单纯词的语音形式。
国家纯粹寡人有周莞尔欣欣依稀参差阿爷裕如霜降社稷扑朔流离荒唐黔首幡然执事嘹亮科斗春分苜蓿蜘蛛萧萧葡萄布衣知心扶摇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摶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2.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3.天之苍苍,其.正色邪?4.此小大之辩.也。
5.我決.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
6.彼且.恶乎待哉?7.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8.宋人有善为不龜.手之药者。
世世以洴澼絖...为事。
9.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10.善.刀而藏焉。
11.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
12.东面..而视。
13.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14.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15.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
16.善为国者,仓廪虽満,不偷.于晨。
(《商君书·农战》)17.管仲,桓公之贼.也。
(曾操《举贤勿拘品行令》)18.穷.寇勿迫。
(《孙子·军争》)19.宣子骤.谏。
(《左传·宣公二年》)20.非礼不终年,非义不尽齿.。
(《团语·晋语一》)21.秦人勤.我矣。
(《国语·晋语二》)22.不速.之客。
(《易·需》)23.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
(《史记·魏公子列传》)24.贪夫徇财,烈士..徇名。
(《史纪·伯夷列傅》)25.消息..盈虚,终则有始。
(《庄子·秋水》)26.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左博·僖公三十年》)27.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左傅·庄公十年》)28.尧二女不敢以贵娇,事舜亲戚..,甚有妇道。
(《史记·五帝本纪》)29. 王若欲霸,必親中國..而以為天下枢。
30. 湯放桀,武王伐紂,有諸..?请说明下列各词在句中的意义是什么?在句中用的是本义还是引申义?1、趋任座趋而出。
古汉语通论十二人称代词、指示代词、者字(精选)、所字(精选)
女婿昨来,必是渠所窃。(三国志·吴书·赵达传)
至于现代汉语的第三人称代词“他”,其字则古已有之,但却是一个旁指代词,意思是“别的”、“其他的”。如: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史记·项羽本纪)
到了唐代,“他”才发展成为第三人称代词。如: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周南·桃天)
(于归:出只作定语和宾语,不作主语。
“其”是和“之”相对的一个代词,相当于“那个”、“那种”,用作定语。如:
晏子立于崔氏之门外,其人曰:“死乎?”(左传)
4、若、尔、然
“若”常作定语。如: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孟子)
第三,古代汉语人称代词体系不完备,第三人称代词发育不全。严格来说,先秦汉语没有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第三人称代词的职务是由指示代词“其”和“之”来承担的。
(一)人称代词
(1)“吾”“我”“予”(余)都属於第一人称。例如:
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关于古代汉语人称代词的复数表示法:
在上古汉语里,人称代词是单复数同形的。因此在具体的句子中,人称代词是单数还是复数,要根据上下文来确定。
古代汉语名词活用作人称代词的问题
古人常用谦称和尊称。谦称代替了第一人称,尊称代替了第二人称。谦称和尊称都是名词(或形容词用如名词),不是代词,所以它们不受代词规律的制约(在否定句中不放在动词前面);但是,从词义上说,它们又表示了“我”或“你”。例如:
5、无定代词“或”和“莫”
a.“或”字是肯定性的无定代词,“或”字通常用来指人,而且只用作主语。例如:
古代汉语人称代词语法介绍_
古代汉语人称代词语法介绍_古代汉语词类的划分和特点与现代汉语大致相同,其中代语与现代汉语有较大的不同,下面,把古现代的代词不同的地方简单介绍一下。
首先代词可分为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三类。
古代汉语的人称代词有:第一人称代词:余、予、吾、我(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我、我们);第二人称代词:尔、汝〈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你们);第三人称代词:之、其(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他、她、它、他们、她们它们和他的、她的、它的 )等。
古代汉语人称代词和现代汉语不同的地方是a.有些人称代词既可以表示单数,又可以表示复数。
b.有些人称代词既可以表示人称,又可以表示领属。
例如尔既可以表示你、你们,又可以表示你的、你们的。
第三人称代词略有不同。
之只表示他(她、它和他(她、它)们 . 不表示他(她、它)的。
例如读他的诗不能说成读之诗,而且,只能作宾语,不能作主语。
例如,能说吾能胜之 ,但不能说之能胜吾。
表示他(她、它)的和他(她、它)们的是其。
如攻其不备,出其不意。
在先秦两汉,其不能表示他或他们。
到晋以后,才出出现饮其麻沸散(给他喝麻沸散)这样的用法。
但总的来说,这种用法仍是不多见的。
还有一点应当注意之和其虽然是第三人称代词,但有时可以灵活运用,用来指我、我的或你、你的,如:柳宗元《捕蛇者说》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蒋氏很悲伤.眼泪汪汪的说:你要可怜我,救活我吗?)曹操{ 让县自明本志令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猴之墓,此其志也(希望能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死后在墓碑上题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 -几个字:这就是我的志向。
)在这里附带说一下之字的一种特殊的用法:有时之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这种之字旺旺翻译不出来,例如:《论语.微子》道之不行.己知之矣《战国策.燕策二》:故愿王之熟计之也《左传.僖公十四年》:皮之不存,毛将安?(屁皮不存在了.毛将附着在哪里呢?)那么,它在句中起什么作用呢?让我们先看两个现代汉语的句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既曰归止,曷又怀止?(诗· 齐风· 南山)
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荀子· 劝学) 子奚哭之悲也?(韩非子· 和氏)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诗· 王风· 君子 于役)
赵孟曰:“吾子其曷归?”(左传· 昭公元年)
“胡、曷”用作宾语,主要见于“胡为,曷为”, 仍表“为什么”,“奚”用作宾语,表示事物 或处所。意思是“什么”或“哪里”。例如: 客胡为若此?(战国策· 齐策四)
君何患焉?(左传· 隐公元年) 子归,何以报我?(左传· 成公三年)
问曰:“周公何人也?”(孟子· 公孙丑下)
夫子何哂由也?(论语· 先进)
“胡、曷、奚”一般作状语,问原因,表示 “为什么”“怎么”;“曷”作状语,主要询 问时间,表示“何时”例如:
谁为君夫人,余胡弗知?(左传· 襄公二十 六年)
今子卿知吾心耳。(汉书· 苏武传)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战国策· 齐策)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左传· 僖公三十年)
今吾视先生之貌,非有求于平原君者。(战国 策· 赵策)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孟子· 梁惠王上)
间曰:“陛下尝轫车于赵矣。”(战国策· 秦策)
足下有意为臣伯乐乎?(战国策· 燕策)
仆非敢如是也。(司马迁《报任安书》)
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左传· 僖公四 年) 愚谓大计不如迎之。(三国志· 吴书· 周瑜传) 走虽不敏,庶斯达矣。(张衡《东京赋》) 若管晏而休,则下走将归延陵之皋,修农圃 之畴,畜鸡种黍,俟见二子,没齿而已矣。 (汉书· 萧望之传)
尊称,一是对方的字、号;二是对方的 身份、爵位、地望,常见的有“君、王、卿、 将军、大夫”等;三是有美好品性意的词语, 常见的有“子、夫子、吾子、先生、大人、 叟”等,四是对方的处地或使命的人,如 “陛下、殿下、阁下、麾下、节下、膝下、 足下、执事”等。例如:
“孰”可以指人,也可指事物。意同现代汉 语的“哪一个”。一般作主语、宾语,不作定语。 主要作用是表示选择。有时不表选择,用法同 “谁”。例如:
父与夫孰亲?(左传· 桓公十五年)
脍炙与羊枣孰美 ?(孟子· 尽心下)
圣人有百,吾孰法焉?(荀子· 非相) 王者孰谓?谓文王也。(公羊传· 隐公元年) 汉王曰:“孰能为我使淮南,令之发兵倍楚? (史记· 黥布列传)
吾侪何知焉?(左传· 昭公二十四年) 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 项羽本纪)
上以若曹无益于县官 ,今欲尽杀若曹。(汉 书· 东方朔传)
吾爱之重之,不愿汝曹效也。(后汉书· 马援传) 每至佳句,辄云应是我辈语。(晋书· 孙绰传)
5)谦称和尊称
汉族自古注重礼貌语言,认为用人称代词称 呼尊辈或平辈以及自称是无礼行为,因此交谈 中为礼貌起见,改用名词来称人称己,称人的 为尊称,称己的为谦称。
主 讲 教 师 : 徐 志 奇
辅 导 课 程 十 五
古 代 汉 语 ( 上 )
4)人称代词的复数表示法
人称代词“我、吾、女(汝)、尔、其、 厥、之”单复数无别,故可以它们来表复数。 另外,第一、第二人称代词后面加“侪、属、 曹、辈”等词,也可以表示不只一个人,今译 为“……们这一类(班、辈、些)人”。所加词 均有实义,故和“我们”、“你们”结构、意 思都不同。例如:
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史记· 鲁仲连 邹阳列传)
许子奚为不自织?(孟子· 许行) “许子冠乎?”曰:“冠。”曰:“奚冠?” 曰:“冠素。”(孟子· 滕文公上)
颜回见仲尼,请行。曰:“奚之?”曰: “将之齐”。(庄子· 人间世)
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论语· 八佾)
“孰与”连用,一可用来比较人物的高下或事 情的得失,二可以表反问。
表比较时可译为“与… 相比怎么样”“与… 相比谁…” 或“…哪里比得…”。例如: 田侯召大臣而谋曰:“救赵孰与勿救?(战 国策· 齐策一) 君之圣孰与尧也?(战国策· 楚策四) 我孰与徐公美?(战国策· 齐策一) 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荀子· 天 论)
4.疑问代词 1)指人的疑问代词:有“谁”和“孰”。“谁” 专指人,在句中可以作主语、谓语、宾语和定 语。例如: 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诗· 卫风· 河广) 杀不辜者,谁也?(墨子· 天志上) “乡人长于伯兄一岁,则谁敬?”曰:“敬 兄”。(孟子· 告子上) 瞻乌爰止,于谁之屋?(诗· 小雅· 正月) 立者谁子?年几岁?(汉书· 武王子传)
表反问时可译“与谁”或“怎么”。 例如: 百姓足,渊) 子去我而归,吾孰与处于此?(公羊 传· 宣公十五年)
2)指事物的疑问代词:主要有“何、胡、曷、 奚”,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什么”。
“何”可作主语,谓语、宾语、定语和状语, 例如:
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 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论语· 尧曰) 天之所欲者何也?所恶者何也?(墨子· 天志 中)
谦称,一是自己的名;二是自己的身份,常 见的有“臣、民、下官、在下、弟子、仆、走、 下走、牛马走、妾、婢”等;三是有不好品性 意的词语,如“寡人、不穀、孤、鄙人、小人、 不才、愚、区区”等。例如:
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 必知之。”(论语· 述而)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矣。 (左传· 僖公三十年) 妾以无烛故,常先至扫室布席。(战国策· 秦 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