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易经》文化”的反思
对易经的评价
对易经的评价
易经,又称《周易》,是中国古代经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中国哲学的根本"。
它是一部古老的文化经典,记录了古代中国哲学、卜卦、哲学、伦理和宇宙观等方面的思想。
以下是对易经的评价:
1.深刻的哲学思想:易经包含了深刻的哲学思想,如阴阳哲学、五行学说、变化哲学等。
它提出了关于宇宙、自然和人类的哲学观点,对于人类存在、道德和生活方式有着深远的影响。
2.预测与卜卦:易经的六十四卦和爻辞被用于占卜和预测未来的实践中。
它帮助人们理解自身所处的情境,并提供了关于如何应对未来的建议。
3.伦理和道德价值:易经中提出了众多关于道德、仁爱、忠诚和正直等伦理价值观的思考。
它强调了正确行为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4.文化传承:易经作为中国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在文学、艺术、哲学和宗教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影响。
5.应用广泛:易经的原理被应用于多个领域,包括决策制定、领导管理、心理学、医学和风水等。
它被认为是一种有助于指导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智慧。
6.文学价值:易经的文学价值也备受推崇。
其卦辞和爻辞以简练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具有独特的文学魅力。
总的来说,易经被认为是一部富有智慧和思考的文化遗产,它不仅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在国际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兴趣和研究。
它的哲学思想和道德价值观对世界观、伦理和生活方式仍
然有着深刻的启发作用。
《周易》真的只是一本算命的书吗?
《周易》是一部源远流长的古籍,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
对于很多人来说,它只是一本算命的书。
这种观点显然是过于狭隘的,因为《周易》的价值远不止于此。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周易》的意义,带领读者重新认识这部经典之作。
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周易》并不是一本算命的书。
它的正式名称是《易经》,意为“易于经世致用”。
《易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道家、儒家、墨家等各种思想流派的共同遗产。
它的核心思想是“变化”,强调事物的变化和演化,以及人类应对变化的智慧和方法。
《周易》不仅是一本哲学著作,更是一本人生指南。
我们来看看《周易》的内容。
它由六十四卦组成,每个卦都代表着一种特定的情境和状态。
每个卦又分为上下两爻,每个爻都有阳爻和阴爻之分。
根据这些爻的组合,可以得出六十四种不同的卦象,每个卦象都有其特定的含义和象征。
这些卦象被广泛应用于预测和解释各种事物和现象,但这并不是《周易》的全部内容。
事实上,卦象只是《周易》的一个方面,它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种思考和决策的方法。
《周易》提倡“以卦为师”,即通过卦象来领悟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这种方法不是简单的算命,而是一种深入思考和洞察的过程。
通过卦象,我们可以了解事物的内在关系和发展趋势,从而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决策。
这种方法不仅适用于个人生活和事业,也适用于国家政治和社会发展。
《周易》被认为是“治国之宝”,因为它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治理方法和理念。
《周易》还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
它强调“天人合一”,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相互联系和依存的。
它提倡“中庸之道”,即不偏不倚、不过分、不过度的处世之道。
它倡导“以德为先”,认为道德是人类最高的追求和价值。
这些思想都对中国文化和世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周易》是一部博大精深的经典之作,远不止于一本算命的书。
它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部人生指南,是一种思考和决策的方法,是一种治理方法和理念,是一种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的集合。
对易经的评论
对易经的评论《易经》是中国最古老而深邃的经典,是中华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并被尊为“五经之首”、“大道之源”。
在古代是“帝王之学”,是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
《易经》以一套符号系统来描述状态的变易,表现了中国古典文化的哲学和宇宙观。
它的中心思想,是以阴阳两种元素的对立统一去描述世间万物的变化。
从本质上来讲,《易经》是一本关于“卜筮”之书。
“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
《易经》又称《周易》,广义的《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
《易经》包括《连山》、《归藏》和《周易》,但由于《连山》和《归藏》基本失传,所以《易经》实际是指《周易》。
《易经》分为《上经》三十卦,《下经》三十四卦。
由于《易经》成书很早,大约在西周时期,文字含义随时代演变,《易经》的内容在春秋战国时便已不容易读懂,因此春秋战国时期又撰写了《十翼》,又称为《易传》,以解读《易经》。
一般认为《易经》最初是占卜用的书,是远古时期中华先祖与神灵沟通的工具。
但其内在的哲学思想和独特的逻辑体系却是构成中国传统哲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骨架。
它的影响遍及中国的哲学、思想、宗教、医学、天文、算数、文学、艺术、军事和武术。
明末,《易经》被传教士翻译并传播到西方。
17世纪末,德国哲学家及数学家莱布尼茨因汉学大师布维的介绍,更将《易经》以二进制解释。
《周易》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文明的源头活水。
《易经》可称之为中国文化的源头。
它的内容极其丰富,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无论孔孟之道,老庄学说,还是《孙子兵法》,抑是或《黄帝内经》,无不和《易经》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代大医孙思邈曾经说过:“不知易便不足以言知医。
”简直可以一言以蔽之:没有《易经》就没有中国的文明。
关于《易经》的起源,传统上一般认为《易经》起源自“河图、洛书”。
传说在远古时代,黄河出现了背上画有图形的龙马,洛水出现了背上有文字的灵龟,圣人伏羲因此画出了“先天八卦”。
《周易》的科学哲学思想观论文
《周易》的科学哲学思想观论文《周易》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虽然不能代替这样或那样形形色色的最新科学,但它包罗万象的质朴自然哲学观和科学思维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对自然科学研究工作有很好的启迪,将继续为推动科学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周易》是我国五千年文明史的智慧之源,中华民族智慧的宝库,它传承几千年经久不衰。
《周易》的历史几乎与中国文明史同久远,跨越过渔猎时代,畜牧时代与农耕时代,长达三千多年的历史,但它却无时无刻都在散发着智慧的光芒。
1《周易》中的哲学思想《周易》对古代哲学有着持久而深远的影响,主要是易传对易经所作的哲理角度的阐发。
《易经》中蕴藏着哲学思维的萌芽,但是仅仅提供了向哲学体系发展的可能。
《易经》把自然和社会的一切变化看作是由阴阳对立的交互作用而引起的,它包含着矛盾对立的概念和发展变化的概念。
《易经》六十四卦中的太与否,损与益,既济与未济等正反卦都表明了易经把矛盾关系看作是客观世界普遍存在的关系,体现了原始的辩证思维方法。
《易经》从卜筮迷信向易传的哲学体系转化是与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的需要以及传统的天命神学思想的动摇相关的。
《易传》的哲学体系就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酝酿成熟的。
2《周易》中的科学思想中国在古代是世界上科学技术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几千年来,《周易》层次不穷的科技发明与创造,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物质文明的发展。
上古之时,先人们为了便于掌握天象,物像的变化创造了八卦,《周易》的八卦,六十四卦是从古天文学观测中发现的一套自然规律,它是《周易》的主体部分,河某某某、洛书、八卦、六十四卦中蕴含着科学的天时观。
《周易》认为”日往而月来,月往而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
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这是天气气候变化的基本规律。
《周易》与中医也是密不可分的,《周易》实为中医之源,对中国传统医学的影响深远,黄帝内经的五运六气学说,气化说阴阳五行说,干支学说都由周易而来,并且经过后人的不懈探索,在医学领域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周易》思想与大学生教育
《周易》思想与大学生教育《周易》是中华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20世纪以来,随着现代学术视野的开启,学者们逐步突破传统经学的藩篱,开始以新的思路和方法来解读《》。
中国传统文化是饱含生命气息的文化。
《周易》讲:“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象也者,像此者也”,“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周易系辞传》)。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民族,中华传统文化更是具有创新传统的文化。
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开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开展的内在动力。
《易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四书五经之首,素称“群经之首,百科之源”,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文化经典,也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主旋律,是中华文化中第一个具有理论形态的思想体系。
周易文化就是充满着创新精神的代表之一。
用科学的态度对待和研究易学,取其精华,使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作用。
《周易》是中华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这部经典是中华文明中最具活力和创造力的思想文化资源之一,其影响贯穿整个中华文明史,普及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
20世纪以来,随着现代学术视野的开启,学者们逐步突破传统经学的藩篱,开始以新的思路和方法来解读《易经》,重新审视和评价易学开展史,肯定其历史价值,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周易焕发新的荣耀。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首先就要复兴中国文化的经典。
中国古代天人调谐思想、变易思想、合而不同思想都是我们今天对传统文化进展创新的基因。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创新精神、创新传统的民族,我们必须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为我所用,并构建今天的中国创新文化,从而推动国家创新开展。
《周易》中富含切实可行的教育原那么和操作方法。
所有这些,都对我们今天从事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作为当代大学生,学习《周易》具有必要性。
“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
”出自《易传·乾·象》;“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
”出自《易传·坤·象》。
一直以来,《乾》、《坤》两卦都被公认为集中代表了《周易》的核心思想,所谓“子曰:乾坤其易之门邪?”“乾”象征天,天行即日月星辰的运行及寒暑昼夜的变化。
《易经》的文化地位如何?
《易经》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以其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文化价值,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文化中,《易经》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
本文将围绕《易经》的文化地位展开阐述。
一、《易经》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易经》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部重要著作,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时期。
《易经》是一部关于自然、人生、社会等方面的哲学性文献,它包含了六十四卦、爻辞、象辞等内容,通过对这些内容的解读,可以洞悉自然规律、人生哲理和社会变化。
《易经》的文化价值非常丰富,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哲学性强:《易经》是一部哲学性文献,它的内容涉及哲学、宇宙论、人生观等方面的问题,对于人们认识世界和自我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作用。
2、文化内涵深厚:《易经》的内容涉及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很多方面,如道家、儒家、阴阳五行等,它是中国文化中的一部分重要组成部分。
3、艺术性强:《易经》中的六十四卦、爻辞、象辞等内容,不仅有着深刻的哲学内涵,还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艺术珍品。
4、实用性强:《易经》中的六十四卦、爻辞、象辞等内容,不仅有着深刻的哲学内涵和艺术价值,还具有非常实用的指导意义,可以帮助人们解决各种问题。
二、《易经》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易经》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它是中国文化中的一部分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哲学思想的代表:《易经》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代表之一,它对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文化符号的象征:《易经》中的六十四卦、爻辞、象辞等内容,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符号,被广泛应用于文化、艺术、设计等领域。
3、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易经》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
4、中华文化的瑰宝:《易经》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它的思想深邃、内涵丰富,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推荐分享的易经心得体会五篇
推荐分享的易经心得体会五篇《易经》是中华文化的大道之源,孕育了中华文化的三大理念,即大道至简、大道相通和阴阳相生。
下面是精心为大家精选收集的易经心得体会,欢迎阅读。
易经心得体会(一)上火下泽,睽,君子以同而异。
”睽卦的下卦为兑、为泽、为愉悦、为羊;上卦为离、为火、为光明、为野鸟。
这是一个卦象:君王之子狩猎而夜宿野外,面对篝火,大家喝酒、品野味。
国君之子陷入了沉思:我们快乐如此,天下百姓也一样的快乐吗?《序卦传》:”家道穷必乖,故受之以睽。
睽者,乖也。
”《杂卦传》曰:”睽,外也。
”《系辞下传》“弦木为弧,剡[yn]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盖取诸睽。
”有了分别,就有了刀箭,有了伤害。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 在这芸芸众生的世界,物质的总量是有限的,我拥有了,他就少了;我快乐了,别人就不开心了!如何大家共存共荣呢?你看,那阴阳鱼的图案——那两条鱼应该是同色的吧!只是一条游入了阴影,另一条游在阳光普照的世界。
有时候,那阴暗的会游到光明里;有时候,那光明的也会游进阴影中。
我们在欢乐中不要失去觉醒的心,那是白鱼的眼睛;我们在痛苦时不要失去光明的向往,那是黑鱼的白眼睛。
子曰: “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就是他是恶人,只要他改过了,也可以成为好人——《屠夫记》中的周处就是这样的人。
呀!这世界有阴阳是多么好——有光明、有阴影才成为生动的世界。
这世界有欢乐、有痛苦是多么好——使我们感知岁月的流动变迁,让我们知所珍惜。
这人间有欢乐、有痛苦是多么好——痛苦使我们敏感和细腻,欢乐使我们广大和温柔。
易经心得体会(二)《易经》是儒家经典,为群经之首。
最初来自古人的占筮记录,通过对古代事件的记录反思,包含了许多中国人特有的哲学思想和生活经验,成为中国文化的基础,是儒、道、墨、法?、兵、名、阴阳等诸子百家思想的重要来源。
1、《易经》的结构《易经》是由一套象征符号系统六十四卦组成。
用阳爻(一)和阴爻(--)来分别象征天、地,男、女,阳、阴,刚、柔,动、静,升、降等,象征着相互对立的一切事物和现象。
学易经的好处和坏处
学易经的好处和坏处易经,又称《周易》,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典籍,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
学习易经可以带来许多好处,但同时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限制。
本文将探讨学习易经的好处和坏处。
一、学习易经的好处1. 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易经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通过学习易经,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哲学、宇宙观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知识。
这对于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提升自身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2. 启迪智慧和提升思维能力:易经所述理论包括“阴阳”、“五行”等,它们不仅是对世界本质的描述,也是一种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习易经可以帮助我们培养思辨能力、逻辑思维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扩展我们的智慧和思维边界。
3. 消除内心困扰和迷茫:易经中包含了许多关于人生、人际关系和道德准则的思考,可以为我们提供宝贵的生活智慧。
通过学习易经,我们可以获得对困境和抉择的指引,增加内心的安定和自信,解决内心的困扰和迷茫。
4. 增强个人的自我修养和境界:易经注重个人修养和道德修养,倡导与自然和谐相处、与他人和睦相处。
学习易经可以帮助我们培养正直、谦和、宽容的品德,提升个人的道德境界,实现自我完善和和谐发展。
二、学习易经的坏处1. 误入迷信与神秘主义:易经有一部分内容与卜筮、神秘主义和迷信有关。
一些学习者存在误解,将易经视为预测或预言未来的工具,过分相信其中的“卦象”和“占卜”,迷信易经的神秘力量。
这样的看法是错误的,容易使人沉迷其中,并丧失理性与客观思考。
2. 对当代问题的适用性受限:易经是古代智慧的结晶,其内容和思维方式与现代社会和科学发展的需求不完全相符。
易经注重大道至简、天人合一的观念,但在解决当代复杂的社会问题时,可能需要借助更多的知识和方法。
3. 容易导致思维僵化:学习易经需要长期的积累和领悟,但有时可能会导致思维的固化和僵化。
过分依赖易经的观念和解读方法,可能会限制我们对问题的多角度思考和创新思维的发展。
从《易经》谈为人处世
从《易经》谈为人处世《易经》作为中华文化的群经之始,一方面从哲学的角度指导着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发展;另一方面,《易经》的占卜功能始终神神秘秘、隐隐约约,如果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某个人说自己会卜卦,那么我们会不由自主地觉得这个人顿时神秘起来。
作为至圣先师的孔子很喜欢《易经》,但他却忠告世人:不占而已矣。
这更加增加了《易经》的独特的神秘感,但其实通过对《易经》逐步了解,其实可以看出《易经》并不是那么发杂神秘,其实它无处不透露着对生活的感悟,及劝人向善,引人从善。
《易经》讲道,而对于道讲得最早、最系统的是道家鼻祖老子。
辩证法思想萌芽于《易经》体系也出自老子,而老子由万事万物的对反现象寻找出它们之间的发展规律,从而建立了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系统性的辩证法,发端于《易经》而体系的建立则完成于《老子》。
从中国早期社会来看,由于生产力低下,科学落后,先民对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等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当遭受意外的天灾人祸后,就萌发出借助于神意预知以达到趋利避害的念头。
基于此,在长期的实践中发明了种种沟通人神的预测方法,其中最能体现神意的《周易》就是在这种条件下产生的。
黑格尔说过:“《易经》代表了中国人的智慧。
就人类心灵所创造的图形和形象来找出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这是一种崇高的业。
”这很容易让我们看出,《易经》讨论的不是神秘的人神鬼怪,而是很贴近生活的需要,甚至讲为人处世的道理。
这里可以用以下几卦进行简单分析。
第26卦:山天大畜(大畜卦)止而不止,中上卦,象曰:忧愁常锁两眉头,千头万绪挂心间,从今以后防开阵,任意行而不相干。
这个卦是异卦(下乾上艮)相叠。
乾为天,刚健;艮为山,笃实。
畜者积聚,大畜意为大积蓄。
为此不畏严重的艰难险阻,努力修身养性以丰富德业。
此卦不难看出“努力修身养性以丰富德业”,这是一句贴近生活的语言,教人努力提高自己,坚持不懈,才能突破困境。
第48卦称水风井(井卦),求贤若渴,上上卦,象曰:枯井破费已多年,一朝流泉出来鲜,资生济渴人称羡,时来运转喜自然。
周易读后感范文5篇
周易读后感范文5篇《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
内容极其丰富,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周易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周易读后感1以前只是听说过《周易》,有人说它是用来算命的,也有的说计算机的发明缘于《周易》的思想,反正在我心目中《周易》是深奥的,是很玄的学问。
最近聆听了《周易》的精彩讲解,感触颇深,也对《周易》有了初步的了解。
《周易》的确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
周易中哲学思想也尤能给人以启迪,“满招损,谦受益”、“祸福相因”、“过刚则折、以柔济刚”等哲学思想读后感想颇多,尤其是其中“祸福相因”辩证思维对我有很大启发。
想起我一朋友发生的事情,觉得我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应常常思考这一道理,居安思危,困难的时候也要充满希望。
我有一友,住在一县城,家庭条件很好,家有别墅、轿车,拥有娇妻和可爱的儿子,工作条件很好,收入不错。
我友也好交往,有很多朋友,经常相聚,生活很有滋味。
但我这个朋友也有弱点,就是平时经常和朋友在一起喝酒,常常喝醉,酒后还喜欢开车。
我也常常告诫,但收效不大。
去年年底,我友酒后驾车出事,致人死亡,被刑事拘留,后赔偿20 余万元才免去牢狱之灾。
事故后,我友常常自责,闭门不出。
但经多位朋友劝导,人生之路很长,遇到挫折后还应振作,不能就此沉沦,我友才逐步走出这段灰暗日子,但此事带来的影响可能一生中也很难忘怀。
正如《周易》中体现的“祸福相因”思想,人在顺境时要考虑今后还会面临的困难,否则,“乐不思蜀”,真的遇到困境时可能就难以承受了。
我友在平时就犯了这个错误,人活太好了,太顺了,未能居安思危,结果呢,就出了这样的事故,于已于人都是极大的创伤。
我友在困境时,开始也灰心丧气,此时也应理解《周易》的“祸福相因”的哲学思想,应对未来存有希望,切不可就此不振。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思考《周易》_
洛河,发源于华山南麓即陕西洛南县,穿山越壑,“导众谷,汇群壑,经华南,逾熊耳。
历千山而成聚,合百源以为宗”(清·袁良谟《洛水赋》),流经卢氏、洛宁、洛阳市区、偃师,到巩义洛口汇入黄河,流程近千里。
洛河,在洛阳人的心目中,是母亲河,有着母亲一般的神韵。
龙马负图、神龟载书,远古时代“河图洛书”的传说,数千年来被认为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源头。
伏羲时,洛阳东北孟津县境内黄河中龙马负图献给伏羲,伏羲因此演成八卦;大禹时,洛阳境内洛河中浮出神龟,背负洛书献给大禹,大禹据“洛书”制定了《洪范九畴》这部治国大法(见2013 年 12 月 19 日《洛阳日报》报道)。
“河图洛书”也是中国字形文化的第一幅神秘图案,对人类哲学、计算机等诸多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易·系辞上》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此圣人即人类文化始祖伏羲。
传说伏羲氏时,有龙马从黄河出现,背负“河图”;有神龟从洛水出现,背负“洛书”。
“河图洛书”后被用来概指自然界的奥秘。
“河图洛书”乃数字化之鼻祖!洛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以“河图洛书”为代表的河洛文化被奉为“人文之祖”。
洛阳是“河图洛书”的故乡,伏羲氏根据“河图洛书”演绎八卦,周文王根据“八卦”和“河图洛书”演绎《周易》,因此,洛阳既是中国民族文化思想的重要发源地,也是《周易》哲学的故乡。
不仅洛阳,其实,放眼河南,处处可以触摸到、感受到华夏文明的“根”。
“文化是根”,这句河南人耳熟能详的话语,表达的是河南人对文化价值的认知与认同。
众所周知,《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酵母。
《周易》在西方世界的影响也非常大,西方人称之为东方神秘主义。
有人做过统计,说迄今为止,仅仅在德国出版的有关《易经》的著作,就有20多种。
《周易》里面六十四句卦辞,三百八十四句爻辞,包含了丰二人同心,其利断金——思考︽周易︾文/陈清华富的人生哲理,指导人们如何为人处事,体现了中国总体性的文化价值理想。
《周易》的读后感
在阅读《周易》这部千古传世的哲学巨著后,我深感震撼。
这是一部充满智慧的书籍,它以独特的符号系统和深邃的哲学思想,为我们揭示了宇宙万物运行的规律,以及人类生活的道理。
《周易》的核心思想是“易”,这个字在古汉语中有变化、转变的意思。
全书以六十四卦的形式,阐述了宇宙万物的变化规律。
每一卦都是由六个爻组成,每个爻都有阴阳之分,阴阳相生相克,形成了一幅生动的宇宙图景。
这种符号系统虽然抽象,但却能准确地反映出现实世界的各种现象,让人感叹古人的智慧。
在阅读《周易》的过程中,我深深被其深厚的哲学内涵所吸引。
它不仅探讨了宇宙的运行规律,还深入到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比如,它提出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人生哲理,鼓励我们要有坚韧不拔的精神,不断努力,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又如,它强调了“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道德观念,告诫我们要有宽容的心胸,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此外,《周易》还以其独特的预测方法,吸引了我。
它的预测方法主要是通过观察自然界的现象,来推测未来的发展。
这种方法虽然神秘,但却充满了科学的精神。
它让我明白,只有深入观察和理解世界,才能更好地预测和把握未来。
学习《易经》心得体会
学习《易经》⼼得体会学习《易经》⼼得体会 当我们经过反思,对⽣活有了新的看法时,马上将其记录下来,这样有利于培养我们思考的习惯。
那么你知道⼼得体会如何写吗?下⾯是⼩编收集整理的学习《易经》⼼得体会,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家。
学习《易经》⼼得体会篇1 通过对《易经⾥的中医智慧》这门课程的的学习,我对《易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以前,我以为《易经》只是⼀部⽤来算命、看风⽔、占⼘未来吉凶祸福的书。
但经过我的初步学习后,我才发现,它不仅是⼀部占⼘之书,更重要的是它是⼀部知道⼈⽣的哲学巨著,是中国传统⽂化的源头活⽔,是中国传统⽂化的哲学基础。
易经⾥的智慧是,⼀分为⼆、对⽴统⼀的宇宙观,揭⽰的是,事物发展变化的⾃然规律,指明的是,⼈⽣处事的真谛、智慧⼈⽣的法则。
《易经》的最⾼理想是对⾃⼰⽣命掌握主动,培养智慧,发展能⼒,兼顾德⾏。
易经是先秦哲学的主要内容,也是中国哲学的根本,它的作⽤是让⼈们认识并利⽤⾃然规律。
易经六⼗四卦与三百⼋⼗四⽘皆从⼋卦演变⽽来,它变幻莫测,扑朔迷离,其实这正是⾃然界既变化⽆常、⼜遵循⼀定规律的如实反映。
所以唯物论者荀⼦说:“善《易》者,不⼘。
”可见易经并⾮供⼈⼘卦占问吉凶的,⽽是要⼈们从卦辞、⽘辞中去体会哲理,对⼈们建⽴⼈⽣观有⼀定的参考价值。
易经是群经之⾸,因为其它的经都是从这⾥发源出来的,它是中华的总源头,也是诸⼦百家之⾸,所以也是群经之始。
《易经》的成书经历上古、中古、下古三个时代,伏羲画卦、⽂王重卦、周公系辞、孔⼦作传。
易经的起始⼈是伏羲。
我对《易经》印象最深的就是两个字:“整体”,这⾥的整体,既是联系整体,也是发展的整体,还是内外的整体,中国⽂化的精髓“天⼈合⼀”,讲的就是内外的整体,按我初浅的理解和认识,“整体”是中国⽂明思想的特征,正是在“整体”源头的基础上发展出了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明。
易经中的《两仪》是太阳也称《太极》,和⽉亮。
太阳为阳,⽉亮为阴。
浅谈《易经》
浅谈《易经》《周易》是一部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重要书籍。
它内容丰富。
其中一些精粹思想具有历久常新的义蕴,也熔铸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提到周易,大多数人便把算命、占卜、问卦等概念与之联系起来。
《周易》在最早的时候确实是用来卜筮,但用《周易》来占卜并不能随便,所谓“卜以解疑,不疑何卜?”《周易》的作用也并不是让碌碌无为之人无须做任何事只凭算命便能得到什么,而是当人在进退两难之时为人们稍做判断。
关于《周易》到底是什么性质的书,历代学者多有争议,但至少可以肯定,《周易》绝不单单是一本卜筮之书,而是融合了哲学、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学科为一体的书。
正文:{一}易学思想与中国哲学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哲学概念是对事物本质的最高概括,其内涵最小,外延最大。
《易经》中乾卦说明了事物由浅到深的发展过程。
初九爻:“潜龙勿用”,潜在水里的龙自然是未成气候。
“飞龙在天”才是事物发展的成熟时机。
如果过于狂妄自大,必乐极生悲,正是“亢龙有悔”。
又如《彖传》中:“‘师’,众也;‘贞’,正也。
能以众正,可以王矣。
”说明了“得道多助”的道理,有民心才能王天下。
《周易》以“神道设教”,接过一般民众都迷信的筮法,装进自然哲学和社会哲学的内容。
将卜筮与哲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使对哲学不感兴趣的民众也易于接受。
正如《春秋》的“微言大义”一样,《易》学中也包括许多看似浅显,但内涵十分丰富与深刻的哲学道理。
二、《大象传》在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这是《周易》之正道,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经久不衰的精神。
细读这两句话,会发现这其中有可贵的涵义存在。
如今,中华民族的子孙仍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规勉着自己,鞭策着自己。
由此可见,《周易》中的哲学精神对人本身的教化作用之大。
《周易》蕴涵着关于宇宙人生的大道理。
学《易》能修身养性,提高人的道德水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学《易》,对学习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大的帮助。
《易经》观后感500字6篇
《易经》观后感500字6篇《易经》对我来说并不陌生,在我还没上学的时候,家里一套厚厚的精装书,上面的两个大字,便是〝易经〞,这是爸爸最喜欢的书之一,听爸爸说,他小时候很穷,买不起书,便把老师的书借来,手抄了一本,连插图都是仔细的画上去的,我便觉得这是一本绝世好书,但当我认字了之后,却怎么也看不懂易经,总是翻着翻着就睡着了,而父亲却一遍又一遍的翻阅,从中领悟到了很多,有时候,爸爸遇到了什么困难,或者不记得东西放在了什么地方,都会用其中的卦象占上一卦,结果还很准,也许会有人说我迷信,但《易经》的卦象是有根据的,是科学的,有道理的,因此,真的好佩服爸爸可以把易经看的那么透,遇到难题,只要给他一个字,一个笔画数,就可以由此知道事物的好坏.而我却连《易经》的大概内容都不太理解,这学期有幸选了〝中国传统文化赏析〞这门课,也给我一个名正言顺的读《易经》的机会.《易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和瑰宝,,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首要代表作,是〝群经之首〞.六十四卦是易经的总精脉,它具有象.数.理.卦象.卦德.卦辞的丰富哲理,自始至终是,六十四卦分八个组,以宇宙万物自然之〝象〞:天.地.雷.风.水.火.山.泽.以阴阳互变为导线,象征天体运动是昼夜永不停息的.又演绎出社会和人生万事的变化.它又具〝数〞的深邃特征——太极生两仪阴阳,在阴阳两态中,再加上一个阴态或者一个阳态,使三个态的阴和阳重叠连成一小卦,共有八个不同组合,便称为八卦,卦的形成是离不2开〝三〞的互相变通,〝三生万物〞的作用.三个小卦再加三个小卦重叠成一个双重六爻卦象,不同的卦象排列出有八组,八组八卦——八八六十四卦.六十四卦是万事万物的类象,其中有千变万化的易理,所以六十四卦是智慧的哲理学.看着里面的配图,以及对历史的简要介绍,我渐渐的对此产生兴趣,开始对神话产生向往,不由的把他和《山海经》,以及龙生九子等传说联系在一起,但是,从学术角度来说,《易经》是一门科学,《易经》的形成过程是几千年历程,从伏羲先始画八卦,以后经过炎帝.黄帝,双从夏周三代,不断地演化,到周文王重新画后天八卦图,整理卦辞.爻辞,后来又经过孔子作《十翼》上下几千年中文化的结晶.它是源自历史各时期中统治者的权术经验.教训.功.利.德.贞的总结,也曾是历史朝代中的帝王国权者行使统治和执政朝纲时的《经论》和教诲书.但曾因六十四卦被视为〝占筮之辞〞,披上了迷信的外衣,作为预测吉凶的辞令,六十四卦成了古代头领们掌权和使用权力必定要使用的秘密的摇卦占卜.而早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各学派为它正名,他们认为是可生〝以史为鉴〞〝灵警奇奥〞的奇书.《易经》观后感500字5有机会阅读了《易经》觉得它没有那么神秘,它是科学的,它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每天的生活起居,工作事业,健康幸福,都受这些哲理的左右.我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这些哲理,就形成了人生感悟,这些感悟回答了人生N个怎么办.为我们的.生活解惑,减压,导航.我选几个对自己深有感触的哲理与大家分享一下.感悟之一:养精蓄锐把握机会——-学会定位,《易经》告诉人们: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的定位是不同的,而又是承前启后相互衔接密不可分的,因而又是不能超越的.人生的路虽然是曲折的,但我们还必须得按部就班地一步一个脚印地从头走起,该受的苦你必须要受,该喝的蜜你必须要喝,不可越雷池一步.感悟之二:目标明确果断前行————战胜疏懒,要找聪慧者,要找我们的〝启蒙〞老师作为指导,而不是老师来找我们,如果〝启蒙〞老师指出我们的缺点和错误,就应该积极主动地去接受,去改正.感悟之三:等待时机慧眼明察——走向成熟,等待是一种智慧.等待是一种积蓄.等待是一种信念.人们之所以等待,是因为时机还没成熟,一旦时机到,事半功倍.感悟之四:冷静反省心安理得——避免争执,我们必须学会反省,当我们做事之前反省了,每个细节都考虑到了,办事才能得心应手,即使遇到挫折由于预先考虑的明白,心里也会有准备,不至于最后会把事情办咂,甚至走向歧途.当我们做事之后反省了,从中得到经验教训,就可以为以后的成功铺好路.感悟之五:相亲相爱和平共处————赶走孤独,爱需要相互帮助,爱需要相互依靠,爱需要理解,爱需要交流,爱需要磨合,爱需要缘分,爱可以赶走孤独.感悟之六:和睦相处平易近人——融入团体,我们常说,要想做事,首先必须会做人,只有把做人放到第一的位置上,我们的事业才能够蓬勃发展.而做人就是讲究人缘,要想有人缘,就必须与团体打成一片.而要想融入团体,就必须积极主动地与他人沟通交流,了解他人的心声,想他人所想,助他人所难,方能得他人之心.感悟之七:谦虚谨慎虚若怀谷——切忌得意忘形,在这个复杂多变的社会里,人们的心越来越浮躁了,浮躁就会让人变得得意忘形,得意忘形我们就会失去很多.为了让鲜花常伴于我们身边,让事业不断前进,让我们从现在就开始谦逊谨慎,虚怀若谷吧.人生中有许多哲理,如果能从中体会到几个就会豁达,人的一生虽然不能一帆风顺,经常有磕磕碰碰,坎坎坷坷之事,但欢欣.喜悦的日子也会时常光顾我们.我们要想欢欣.喜悦起来,必须学会开怀豁达,要想共同进步,必须齐心协力;如果世人都参照《易经》生活.工作,世界就一片光明.《易经》观后感500字6《易经》一直以来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起源,是万经之首,《易经》读后感.它充满着神秘的色彩,许多人都对其充满了好奇心.种.种感情,我阅读了.其实,我并非直接阅读的《易经》,我文言文水平较差,我阅读的是曾仕强教授对《易经》的解析,间接阅读了《易经》.曾仕强教授是台湾的著名学者,也是我非常关注的学者.感触颇多,其中《胡雪岩的启示》尤甚.这次阅读曾教授的解析,认为观点都比较符合自然辩证法的!现在,许多人对易经有不少误解,当然,更多的人是对易经不了解,尽管他们血液中有着易经的基因!《易经》告诉人们,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的定位是不同的,而又是承前启后相互衔接密不可分的,因而又是不能超越的.人生的路虽然是曲折的,但我们还必须得按部就班.地一步一个脚印地从头走起,该受的苦你必须要受,该喝的蜜你必须要喝,不可越雷池一步.书中提到,全世界中国人的脑筋最好,最活,因为中国人最懂得变通其实,自然辩证法很大程度上也在讲变通.好中有坏,坏中有好,不好不坏,不坏不好,由坏变好,由好变坏,反反复复,无穷尽也.都说是外国人提出的自然辩证法,其实不是的,也有人觉得是近代我们中国处处落后,又不求进取造成的这种想法.其实,《易经》它包含了全世界最好的辩证法,而且它的提出比外国早了好几千年,并且不是一个层次上的东西,易经不光是辩证法,它是一个系统,一个有机的.系统,一个全世界最大的系统,比当今的网络系统还要大,网络的发明归根到底也是与《易经》有关系的.《易经》中有的道理是深刻的,亘古不变的.易经说宇宙万物归根到底是由两种因素构成的:阴,阳.仔细想想,它的高明简直超出人类智慧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接近的证明这一点,从我们知道原子是可分的开始,就已经往这个方向迈步了.因为没有什么实在的东西是物理不可分的,分到最后是什么呢?就是阴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生万物!《易经》观后感500字。
你认为《易经》是科学还是迷信?
《易经》是科学还是迷信?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
对于很多人来说,易经是一本神秘的书,它包含着千百年来中国文化的智慧。
它到底是科学还是迷信呢?我们需要明确的是,易经是一本古老的书,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中国。
在那个时代,科学和技术还没有得到今天这样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解释主要是基于神话和传说。
在易经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关于天地、自然现象、人类行为等方面的神秘解释。
这些解释可能在当时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在现代科学的视角下,它们很难被证实。
我们不能因为易经中存在一些神秘的解释就否定它的价值。
实际上,易经中的一些概念和思想在现代科学中也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比如,易经中的“阴阳”概念,在现代物理学中被广泛应用,它可以用来解释电荷、磁场等现象。
易经中的“五行”概念也被应用于中医学和农业等领域。
我们可以说,易经中的一些概念和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科学的价值。
易经中的一些解释和预测也被人们广泛应用于占卜和预测等领域。
这些应用虽然不能被科学证实,但是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它们却具有一定的迷信色彩。
比如,很多人会通过易经来预测自己的运势、婚姻、事业等。
这种预测的准确性很难被证实,很多时候只是一种心理安慰。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易经既包含科学的价值,也存在一定的迷信色彩。
我们不能因为它存在一些神秘的解释和预测就否定它的价值,但是我们也不能将它视为一种神秘的玄学。
我们应该以科学的态度去看待易经,既能够吸取其中的有益思想,又能够避免盲目迷信。
易经是一本充满智慧和谋略的书,它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
我们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去研究和探索它,既能够发掘其中的科学价值,又能够避免盲目迷信。
《易经》究竟是不是迷信?
《易经》是一部中国古代经典著作,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
它是中国古代哲学、文化、宗教、医学、农学等多个领域的重要参考书,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人对《易经》的价值和作用产生了质疑,认为它是一种迷信。
那么,《易经》究竟是不是迷信呢?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迷信。
迷信是指一种无法用科学方法验证或证明的信仰或观念。
迷信的特点是缺乏科学依据,信奉者不顾常识和实际情况,盲目追求一种超自然的力量或效应。
《易经》并不是一种迷信。
它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思想内容丰富、深刻,包含着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思想,如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等。
这些思想不仅具有哲学性质,而且具有实践性质,对于指导人们的生活和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需要了解《易经》的实际运用。
《易经》不仅是一部哲学著作,更是一种实用的工具。
它可以用来预测天气、农作物收成、人事变动等,被广泛应用于古代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
虽然这些应用方法在现代看来有些神秘,但它们都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和实践经验,不是简单的迷信。
比如,《易经》中的卜筮术语,如“卦”、“爻”等,都有着明确的含义和运用规则。
这些规则和方法虽然不能完全用科学方法解释,但它们是古代智慧的结晶,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我们需要了解现代科学对《易经》的认识。
现代科学虽然不能完全解释《易经》中的一些概念和方法,但它们并不与科学相悖。
比如,《易经》中的五行学说,可以用现代科学的物质循环、能量转化等概念来解释。
而《易经》中的阴阳学说,则可以用现代科学的波粒二象性、相对论等概念来解释。
这些解释虽然不能完全涵盖《易经》的全部内容,但它们表明了《易经》的思想和现代科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和共通之处。
《易经》并不是一种迷信。
它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实用价值。
虽然它的一些应用方法在现代看来有些神秘,但它们都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和实践经验。
易经观后感
易经观后感《易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经典著作,被誉为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
读完《易经》后,我对这部书籍产生了深深的触动和感悟。
《易经》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卜卦的书籍,更是对人生哲理和人类智慧的深刻思考。
《易经》被誉为“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之书”,它是迄今为止保存最完整、内容最为广博的一部中国古代文化经典。
这本书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智慧与真理,它的智慧超越了时代的限制,具有很强的普世价值。
在我读完《易经》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其中所蕴含的智慧和哲理。
首先,《易经》中的“易”指的是“易事难事”的易,也就是变化的易。
这是《易经》最核心的思想。
《易经》告诉我们,世界是变化的,万物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变化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必须要适应这种变化,善于变通。
这种思想对我们现实生活的启示也很深刻。
人生道路上也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变化和困难,只有拥抱变化,适应变化,我们才能在变化中持续前进。
其次,《易经》中的阴阳哲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易经》将世界万物分为阴阳两类,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
这种哲学思想告诉我们,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好与坏,只有相对的好与坏。
人生的喜怒哀乐、胜利和失败、荣誉和耻辱都是相对的。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无法永远享受喜悦,也无法永远避免困难和痛苦。
通过对阴阳哲学的认识,我们能够更好地面对人生的起伏和挑战,调整自己的心态,保持内心的平衡和稳定。
此外,《易经》还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易经》中通过八卦的理论系统,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要能够与自然相互融合,顺应自然规律。
正如《易经》所说:“顺天之道,康而复命”,只有能够顺应天道、顺应自然的规律,我们才能够得到自然的回报,才能够过上更加幸福美满的生活。
总结来说,读完《易经》之后,我对这部经典著作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易经》给了我很多关于人生哲理、智慧和真理方面的启示。
在这个多变的世界中,我们需要善于变通,适应变化;在人生道路上,我们需要保持内心的平衡和稳定,调整心态以面对各种起伏和挑战。
2021《周易》最新个人读书心得感想
2021《周易》最新个人读书心得感想2021《周易》最新个人读书心得感想1当电子书取代了纸质书籍,当浅阅读充斥社会,不禁感叹:经典,你在何方?其实,经典常在,只是知音觅矣。
暑假时,我品读了群经之首——《周易》,其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甚为经典,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所在,因此,引起了我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书中说道:天的运动刚强劲健,君子应像天一样,不断运行,不断努力,发愤图强。
经过一番思考,不禁发问:君子是不是只需不断努力就能成功?我以为不一定。
在我看来,这句话应该是“天健行,君子以之自强不息”,天上的日月星辰在不断运行,君子通过顺应这种规律,根据环境与自身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是自己变得强壮,生生不息。
《逍遥传》中也提到:“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人生于天地间,应顺天而行,遵循事物的正确规律和方法,而不是只让君子埋头苦干,不松干劲。
在我身边,不发努力刻苦之人,却为何有些成绩普普通通?爱因斯坦说过:“成功=艰苦劳动十正确方法+少说空话”他们缺少正确的方法而埋头蛮干,没有遵循客观规律,才会如此。
所以说,君子不仅要努力刻苦,还需顺应天道,才能使之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大地的气势宽厚和顺,君子应效仿它来增厚美德,客载万物。
古德之心,泱泱中华之传统。
仁、义、礼、智、信五德修身,方可齐家治国,平天下!成孔子“志士仁人,无求生意害人,有杀身以成仁”的德之师;义之忠,成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德之将;礼之谦,成孔融“三岁让梨,尊长尚礼”的德之贤;智之慧,成孔明“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德之臣;信之守,成季布“一诺千金,千金难买”的德之志。
道德之心,使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对道德的关注和讨论,是一个民族的道德自觉。
如今,道德失范现象层出不穷。
最令国人尴尬的是老人倒地无人扶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美德消失不见,但深入观察,是因为“助人为祸”导致好人难做,不禁发笑:是老人变坏了还是坏人变老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易经》文化”的反思——在智慧学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何祚庥很高兴能参加在张家港召开的“全国第二届智慧学学术研讨会”。
多年来,光远同志倡导研究聪明学,现在就进一步改名为智慧学。
为参加这次研讨会,我带来了三份参考资料。
第一份是关于智慧学的重要性的材料,亦即在1958年10月,前辈哲学家李达教授和毛泽东主席之间的一场哲学争论。
在青年时代,李和毛是亲密的战友,李达曾写过若干有份量的小册子,《实践论解说》和《矛盾论解说》。
但是在1958年10月,他们两位却发生了一场哲学问题的争论。
下面作一扼要介绍。
“1958年,李达听人说湖北鄂城县委门口贴了这样一幅对联: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
他为此和他所敬重的朋友毛泽东发生了哲学论争……。
这年10 月,毛泽东来湖北视察,下榻在东湖客舍。
李达求见蒙允后,便与毛氏谈起了哲学。
李氏问毛氏: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尽管毛氏在实际生活中并不完全同意这个说法;但在讨论问题时,他却不大愿意有人否定群众敢想、敢说、敢干的热情和积极性。
他不慌不忙地说:这个口号同世间一切事物一样,也有两重性。
一重性是讲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是有道理的。
另一重性,如果说想到的事都能做到,甚至马上就能做到,那就不科学了。
李氏认为这个口号现在不能谈两重性,谈两重性,在现在的形势下就等于肯定这个口号。
毛氏便问:肯定怎么样?否定又会怎么样?于是,两位哲学家便就肯定、否定争论起来。
毛氏希望说服这位老朋友,举了红军长征的例子,也举了一些发明创造的例子,说明主观能动性的作用。
但李氏不相信主观能动性有那样大,他坚持说,肯定这个口号就是认为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无限大,就是错误。
他认为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离不开一定的条件。
一个人要拚命,“以一当十”可以,最后总有个限制、终有寡不敌众的时候。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是要有地形做条件,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是无限大的。
他继续问毛氏:主观能动性是不是无限大?毛氏也不再绕弯子了,直截回答:在一定条件下无限大。
争论到后来,在场的梅白说:我们打电话让他们取消这个口号。
可是李氏仍然说:口号取消,思想不取消还是不解决问题。
“现在人们不是胆子太小,而是太大了,头脑发烧。
主席脑子发烧一点,下面就会不得了,就会烧到40℃、41℃、42℃!这样中国就会遭难,主席信不信?此时毛氏虽然激动,但还是控制住自己了。
他缓和语气说:“你说我发烧,我说你也有些烧了,也有华氏百把度了。
还是我在成都会议说过的那句话,头脑要热又要冷”。
在返珞珈山的汽车上,李氏还对梅白说:《实践论》、《矛盾论》讲得多好呀!客观,主观,实践,理论,讲得多好呀!现在连“一党之主、一国之首”的毛主席也认为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是讲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我们国家要大祸临头了!李氏走后,毛氏则在屋里踱步吸烟,又坐在沙发上喝茶默想。
他说:孔子说过,六十而耳顺。
我今年63岁,但还不够耳顺。
听了鹤鸣兄的话很逆耳。
以后我要同他多谈谈。
在那个年代,李达还明确反对“共产风”、“浮夸风”和“瞎指挥风”。
他甚至说,象这样搞下去,共产主义会变成破产主义,大跃进会变成大后退,人民公社会变成人民空社。
”(上述材料摘自李振霞主编的华夏出版社出版的《当代中国十哲》一书的36-38页)为什么1958年的大跃进遭到完全的挫败?上述材料就给了一个哲学的或智慧学的准确回答,那就是“主席脑子发烧一点,下面就会不得了……。
我们国家要大祸临头了!”在中国历史上,最影响中国人的思维模式的书,我想是《易经》。
历史上先后有许多人研究《易经》,写了好多好多的书。
明代的李汝珍写了一本《镜花缘》的长篇小说,小说里说“唐代”(按:应为明代,李汝珍是明代人,小说里说的书有些是唐代以后的作品)就有94家研究者或注者。
《镜花缘》的第18回,“辟清谈幼女讲羲经;发至论书生尊孟子”里就描写了当时人们热衷于研讨易经的盛况。
“话说多九公思忖多时,得了主意,因向两女子道:“老夫闻周易一书,外邦见者甚少。
贵处人文极盛,兼之二位才女博览广读,於此书自能得其精奥。
第自秦、汉以来,注解各家,较之说礼,尤为歧途叠出。
才女识见过人,此中善本,当以某家为最,想高明自有卓见定其优劣了?”紫衣女子道:“自汉、晋以来,至於隋季,讲易各家,据婢子所知的,除子夏周易传二卷,尚有九十三家。
若论优劣,以上各家,莫非先儒注疏,婢子见闻既寡,何敢以井蛙之见,妄发议论。
尚求指示。
”多九公忖道:“周易一书,素日耳之所闻,目之所见,至多不过五六十种;听此女所说,竟有九十余种。
但他并无一字评论。
大约腹中并无此书,不过略略记得几种,他就大言不惭,以为吓人地步。
我且考他一考,叫他出出丑,就是唐兄看著,也觉得欢喜。
”因说道:“老夫向日所见,解易各家,约有百余种,不意此地竟有九十三种,也算难得了。
至某人注疏若干卷,某人章句若干卷,才女也还记得么?”紫衣女子笑道:“各书精微,虽未十分精熟,至注家名姓、卷帙,还略略记得。
”多九公吃惊道:“才女何不道其一二?其卷帙、名姓,可与天朝一样?”紫衣女子就把当时天下所传的周易九十三种,某人若干卷,由汉至隋,说了一遍,道:“大贤才言周易有一百余种,不知就是才说这几种,还是另有百余种?请大贤略述一二,以广闻见。
”多九公见紫衣女子所说书名倒像素日读熟一般,口中滔滔不绝。
细细听去,内中竟有大半所言卷帙、姓名,丝毫不错。
其余或知其名,未见其书;或知其书,不记其名;还有连姓名、卷帙一概不知的。
顿时目瞪口呆,惟恐他们盘问,就要出丑。
正在发慌,适听紫衣女子问他书名,连忙答道:“老夫向日见的,无非都是才女所说之类,奈年迈善忘,此时都已模模糊糊,记不清了。
”紫衣女子道:“书中大旨,或大贤记不明白,婢子也不敢请教,苦人所难。
但卷帙、姓名,乃书坊中三尺之童所能道的,大贤何必吝教?”多九公道:“实是记不清楚,并非有意推辞。
”紫衣女子道:“大贤若不说出几个书名,那原谅的不过说是吝教,那不原谅的就要疑心大贤竟是妄造狂言欺骗人了。
”多九公听罢,只急的汗如雨下,无言可答。
紫衣女子道:“刚才大贤曾言百余种之多,此刻只求大贤除婢子所言九十三种,再说七个,共凑一百之数。
此事极其容易,难道还吝教么?”多九公只急的抓耳搔腮,不知怎样才好。
紫衣女子道:“如此易事,谁知还是吝教!刚才婢子费了唇舌,说了许多书名,原是抛砖引玉,以为借此长长见识,不意竟是如此!但除我们所说之外,大贤若不加增,未免太觉空疏了!”红衣女子道:“倘若大贤七个凑不出,就说五个;五个不能就是两个也是好的。
”紫衣女子接着道:“如两个不能,就是一个,一个不能,就是半个也可解嘲了。
”红衣女子笑道:“请教姐姐:何为半个?难道是半卷书么?”紫衣女子道:“妹子惟恐大贤善忘,或记卷帙,忘其姓名;或记姓名;忘其卷帙:皆可谓之半个,——并非半卷。
我们不可闲谈,请大贤或说一个,或半个吧。
”多九公被两个女子冷言冷语,只管催逼,急的满面青红,恨无地缝可钻。
莫讲所有之书,俱被紫衣女子说过,即或尚未说过,此时心内一急,也就想不出了……。
只见紫衣女子又接着说道:“大贤既执意不肯赐教,我们也不必苦苦相求。
况记几个书名,若不晓得其中旨趣,不过是个卖书佣何足为奇。
但不知大贤所说百余种,其中讲解,当以某家为最?”多九公道:“当日仲尼既作十翼,易道大明。
自商瞿受易於孔子,嗣后传授不绝。
前汉有京房、费直各家,后汉有马融,郑元诸人。
据老夫愚见:两汉解易各家,多溺於象占之学。
到了魏时,王弼注释周易,撇了象占旧解,独出心裁,畅言义理,於是天下后世,凡言易者,莫不宗之,诸书皆废。
以此看来,由汉至隋,当以王弼为最。
”紫衣女子听了,不觉笑道:“大贤这篇议论,似与各家注解及王弼之书尚未了然,不过摭拾前人牙慧,以为评论,岂是教诲后辈之道!汉儒所论象占,固不足尽周易之义;王弼扫弃旧闻,自标新解,惟重义理,孔子说“易有圣人之道四焉”,岂止“义理”二字?晋时韩康伯见王弼之书盛行,因缺系辞之注,於是本王弼之义,注系辞二卷,因而后人遂有王、韩之称。
其书既欠精详,而又妄改古字……。
所以昔人云:“若使当年传汉易,王、韩俗字久无存。
”当时范宁说王弼的罪甚於桀、纣,岂是无因而发。
今大贤说他注的为最,甚至此书一出,群书皆废,何至如此?可谓痴人说梦!总之,学问从实地上用功,议论自然确有根据;若浮光掠影,中无成见,自然随波逐流,无所适从。
大贤恰受此病。
并且强不知以为为知,一味大言欺人,未免把人看的过于不知文了!”多九公听了,满脸是汗,走又走不得,坐又坐不得,只管发愣无言可答。
”这是一段很生动的描写,一方面反映了当时一些“学者”泥古而不化式的“研究”,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于学无所不窥”的大学者李汝珍对腐儒的批评。
如果说在明代传世的研究《易经》的各位“注家”,就有94家之多的话,那么到了明、清、民国以后的现代,就要远远超出94家,可能就有几千家之多了!为什么要在这一会上,向大家介绍,《镜花缘》里多九公和紫衣女卢紫萱,红衣女黎红薇间的一场争论?一是《易经》的思维模式在几千年内影响了中华文明,在传统文化里,的确是影响最大的一种思维模式,而且直到现在在某些领域内也仍然保持它的影响力,(如在中医理论,甚而在中医的治疗中,都有相当的影响)。
《易经》思维模式,不仅是《易经》本身,还要看到在《易经》的影响下,有一大批注者,研究者和传播者。
直到现在,国内外都保有一支强大的研究队伍,包括不少自然辩证法研究者,都对《易经》保持着持续不衰的兴趣,也许可以称之为“《易经》文化”,或又称为“《易经》现象”,但是我觉得我们的《易经》研究有一个重大的问题,那就是把《易经》作为“先进”文化来加以颂扬,还是将《易经》作为一种过时了的,落在时代后面的一种文化来加以剖析,在剖析中也许可以从中找出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的有用的元素。
请恕我直言,我以为这是当前《易经》研究中具有原则性的一个重大问题。
我曾向一位易学研究的热心者丘亮辉同志,提出过一个尖锐的问题:在当前条件下,《易经》究竟是先进文化,还是落后文化?丘亮辉同志冷静地思考了一下,回答说,“《易经》中的辩证法,要比古希腊的朴素辩证法丰富得多!”这是一个似很有理的回答,我立刻加以承认,“有理、有理!”但仔细想一下,辩证法有两种,一是唯物辩证法,另一是唯心辩证法。
如果是唯物辩证法,那么这种思维模式,无疑将在当代中国起着进步作用,如果是唯心辩证法,那么就往往起着促退作用。
毛泽东无疑是当代的辩证法大师,而且是当代唯物辩证法的大师。
但如果唯物辩证法没有“拿得稳”,走向“唯心”辩证法的思维模式,这就如李达教授所说,“我们国家要大祸临头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把“胆”和“产”有机地联系了起来,这不能不认为是一种“辩证”的思维模式;“主观能动性……在一定条件下无限大”,也是一种“辩证”的思维模式;然而正是这一“辩证”的思维模式,导致了“大跃进”时的“亩产10万斤”!原因在于:这是一种唯心的辩证法,思想脱离了实际!当然,对于“《易经》文化”是先进文化,还是落后文化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属于唯物辩证法,还是属于唯心辩证法,如此简单的一句话加以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