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

合集下载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典范建构:中国- 东盟关系新论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典范建构:中国- 东盟关系新论

2022年5月总第201期第3期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engdu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Serial No.201,No.3May.2022111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典范建构:中国-东盟关系新论田飞龙1 秦 博2(1.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法学院,北京 100191;2.电子科技大学,四川 成都 610054)摘 要:以中国-东盟关系为主线之一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和全球治理秩序探索的一种典范建构。

中国-东盟有着长期的历史文化渊源,有着区别于一般国际关系规范的亲缘性和历史认同基础,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该区域典范建构的关键基础。

但东南亚区域也是西方近代殖民史和后殖民控制史的重要承载区域,西方文化和制度霸权仍有强势影响,民主全球化与西方经贸网络仍有支配性和整合性优势。

这些西方殖民遗产和影响机制主要服务于西方霸权利益及政治经济的具体利益,甚至作为遏制中国影响力以及中国-东盟重建紧密互动关系的对抗性工具。

就中国国家利益和东南亚区域整体利益而言,紧密的历史文化渊源、不断扩展的纵深经贸关系、不断推进的区域安全合作网络以及中国市场和中国“一带一路”的整体吸引力,正在推动东南亚区域的“东方式回归”。

人类命运共同体可以赋予这一切发展趋势和未来愿景以坚实的哲学基础和共同价值观根基,并引导东南亚国家和中国之间建立有别于西方霸权文化和经济宰制体系的和平发展新范式。

对东盟体系及其内部的分层化和治理复杂性也需要强化国别区域范畴的精准化研究和知识储备,并在法律体系上增强风险识别和应对能力。

将中国-东盟关系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典范建构,是中国打破西方“印太战略”围堵和战略竞争隔离、建构区域和平发展新秩序的重要战略杠杆,符合民族复兴的大局观和战略整体要求,且有着广阔的实践空间和光明前景。

关键词:东南亚;中国-东盟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和平发展中图分类号: D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4-342(2022)03-111-18收稿日期:2022-03-01作者简介:田飞龙(1983—),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高研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一国两制”法律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博士。

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伦理精神

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伦理精神

·共同体思想研究·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伦理精神邹海贵[摘要]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内涵丰富、理论深刻的重大创造性构想,是关系全球化时代人类生存方式变革和伦理道德创生的深远文化哲学命题。

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一个多层次、多属性的分散型人类共同体,在本质上是一个精神共同体、伦理共同体,是当代突破民族国家限制的人类最高伦理实体。

“两个前所未有”的生存境遇、全球一体化的存在方式变革,以及类主体性的凸显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诞生的时代动因和生存论依据。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蕴含创生性的全球伦理精神,包括全球正义、全球责任、全球共享、全球宽容、美丽世界和全球协商伦理精神,六个方面紧密联系、相互支撑,构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存共生、共享共荣的道德立场和伦理导向,具有鲜明的新时代伦理气质、深厚的中华伦理气派、创新性的伦理价值跃迁以及前瞻性的类伦理变革等特质。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体;全球伦理;伦理精神[作者简介]邹海贵,南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哲学博士。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提出并实践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时代课题。

当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已经载入党章和宪法,上升为党和国家意志,并在国际社会产生了广泛认同和深远影响。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16)。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博大精深,是全球化时代人类如何生存发展的宏大政治经济课题,也是全球化时代人类如何共存共生、共享共荣的深远文化哲学课题。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蕴含丰富的伦理道德理念,特别是蕴含独特的、具有创生性的全球伦理精神。

本文拟从哲学伦理学视角,探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伦理精神及其特质。

一、全球化时代人类存在方式变革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现实世界生成和变化的根本依据。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作者:刘露露来源:《人民周刊》2019年第01期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的调整期。

各国各族人民经济贸易、文化交流等日益频繁,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元化发展格局。

同时,西方发达国家出现了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体制面临着许多挑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经济全球化健康、和平发展及解决全球性问题贡献了具有中国智慧的解决方案。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基础2017年1月1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瑞士日内瓦万国宫出席“共商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高级别会议,并发表了题为“共同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

“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是各国人民的期待,也是我们这一代政治家应有的担当。

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蕴含着丰富的中国智慧,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不断传承和实践,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丰富外交实践的提炼升华,为解决当今世界的全球性问题贡献了中国方案。

人类命运共同体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

我们的先人早就认识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道理。

阐释中华民族禀赋、中华民族特点、中华民族精神,以德服人、以文化人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准确概括了中华文明的核心思想——尚和合、求大同。

作为东方文明古国,中华民族始终追求“天下大同”的思想境界,提倡“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思想理念,从而孕育出更加包容的“和合”文化。

“和合”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天下观、和而不同的国家观、琴瑟和谐的家庭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个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建构着中国的社会制度及社会治理。

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

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
| 专题研究 |
论坛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
文 / 郑兰
摘要“: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十八大后提出,并迅速成为我国外交的代表词汇,而提出这一外交理念不仅仅是彰显我国 的外交态度,更是顺应国际社会的要求和全人类的期盼。本文探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在目前的国际秩序下面临 的国内自身和国外影响等困境以及在当下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应如何努力。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 国际秩序 外交理念
(三)“并排走”协作方式 伴随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这一大背景,各国关系愈加紧 密。客观上这一大背景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提供了机遇, 也反映了这种理念的时代性和先进性。虽然时代给“人类命运 共同体”构建的机会,但是在国际关系中,摩擦乃至冲突依旧 时有发生,极少数西方发达国家仍抱有对抗理念,鼓吹所谓 “霸权和实力才能促进国际关系”的论调。[2]世界舞台是全人类 的,在国际关系中一枝独秀的霸权主义并不能真正的稳定国 际秩序和促进国家间发展,如今的国际关系中,需要大家相互 扶持的并排走,而不需要唯我独尊的领导者,各个国家间形成 结伴同行的模式。在面对共同利益的时候,平等相待、互商互 谅,构建同进退的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面临的困境 作为一种新型国际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之中蕴含着 相互依存的国际权力、经济贸易互利共赢和全球治理等理论 观点。目前的国际秩序中,“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还是有许 多方面的困难和阻碍,不仅有国内自身因素,也有国外的影响。 (一)国内经济发展自身困境 日益活跃的国际交流不断深入,潜在的危险也随之国际 化。回顾 2008 年金融危机产生的巨大影响直到今日仍令世人 心有余悸。其爆发于美国,但迅速地在西方发达国家开始蔓 延,进而波及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国家。中国是出口大国,全球 性的金融危机直接导致中国的外需市场需求骤降。外经贸企 业及工厂因缺乏订单而停产、停业,导致大量产业工人失业。 我国整体失业率因此激增,就业问题凸显。政府立即采取优惠 政策缓解就业压力,恢复了经济稳定和市场秩序。仅从国内经 济状况来看,2008 年金融危机客观上使得中国存在的深层次 经济问题浮出水面,也促使中国必须找到解决以上问题的经 济转型方案。时至今日,2008 年金融危机的余波仍未消散,部 分国家仍处于恢复和修缮自身经济发展的阶段,国内经济发 展的稳固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对外的经济贸易,国内自身经济 发展不稳定阻碍了世界各国间的经济合作进程,同时也对人 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带来负面影响。 (二)中西方文化思想和价值观差异较大 伴随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政治多极化这一局面也愈 发明显,国与国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世界整体发展也基于世

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问题的几点思考

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问题的几点思考

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问题的几点思考张华波,宋婧琳(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成都611731)摘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通向人类解放道路的必经环节,是到达“真正的共同体”的必由之路,是一个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跑才能实现的美好目标。

当前,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还处于起步阶段,要充分认识其总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这个实际;要继续完善、拓展和丰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体系,为其构建实践提供强大的思想指导;统筹发挥个体主体和社会主体两大力量,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主体动力;积极发挥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未来全球多元现代性的引领功能,为人类解放道路的“一与多”、普遍与特殊提供可能,为逐步实现 “自由人联合体”的“真正共同体”奠定基础。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道路;“一带一路”;人类解放中图分类号:D8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 -7408(2017)08 -0041 -04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一种新文明观和新型的实践范型,着眼于增进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福祉、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 共同发展,其重大意义已经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共同体类型 及其价值要求,它既根源于现实世界关系状况,又着眼于未 来世界理想关系建构,在哲学意义上体现了整体与部分、科 学与价值、批判与创新、目的与手段、内在与外在、当下与 未来的有机统一,在现实价值上体现了民族性与世界性、国家利益与人类利益、中国梦与世界梦的有机统一。

构建人类 命运共同体是为人类的未来发展架构一种现实的、通向以每 个人的自由发展为目的、人类共在共处的共同体形式和道路。

从整体上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当前还处于初级阶段,其阶段性任务的落实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充分认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总体上还处于初级 阶段这个实际充分认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当前在客观和主观条件 上还处于起步阶段。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阶段遵循人类社 会发展阶段的一般规律,呈现出从特殊到一般、从低阶到高 阶、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态势。

试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原则与路径

试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原则与路径

2019. 09 No. 09,2019学术探索A c a d e m ic E x p lo ra tio n2019年09月Sept. ,2019试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原则与路径张喜英(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2)摘要: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应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和合作共贏、共同发展原则,和而不同、交流互鉴和兼收并蓄、开放包容原则,循序渐进和团结一斗争一团结的原则。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路径,从构建主体的视角分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中国努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二是世界各国和国际社会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三是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原则;建构路径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 - 723X(2019)09 - 0020 - 08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的重 要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胸中要装着国内 国际两个大局”。

国内大局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国际大局就 是为我国发展目标的实现营造良好外部环境,维 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我们要统筹国内国 际两个大局,将中国自身发展与世界发展统一起 来。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立足于中国和当 代,面向世界和未来,处理国际关系的重要理念,是对“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我们怎么 办?中国怎么走?”世界性难题的中国解答,是对 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对中华 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外交理念的总结和升华,是 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的统一,体现了 中华民族特有的开放包容、以和为贵、天下一家 的博大情怀,展现了中国达则兼济天下、维护世 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勇气、决心。

目前,人类 命运共同体仍是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研究也取 得了非常丰硕的成果,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研究 不深的问题,如何使人类命运共同体从理论走向 现实?本文对“如何使人类命运共同体从理论走 向现实”问题尝试做出回答,以期进一步推进关 于人类命运共同体问题的研究。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价值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价值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价值*程 伟 礼提要:21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新境界,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全人类的共同价值。

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而言,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其基本假设,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其基本概念,全人类共同价值是其解释系统,脱贫反腐、一带一路是其操作系统。

和平、发展、公平、正义等共同价值,既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压舱石和定海神针,又是重塑全球化的道义制高点。

我们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同时,还要讲好世界道理,讲好和平大趋势、发展大道理。

关键词:共同价值 解释系统 人心所向 心灵互动作者程伟礼,男,上海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资深专家组成员,研究员(上海100009)。

21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新境界,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全人类的共同价值。

如果说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这一创新理论的基本假设,那么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就是其基本概念和解释体系。

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全人类的共同价值,是一个完整而又任重道远的历史使命。

它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不仅开辟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而且有利于重塑全球化的道义制高点,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中国的国际形象。

一、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恩格斯说过:“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① 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大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代中国人的理论思维达到了新的高度,构建起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

2013年3月23日,习近平主席在俄罗斯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中指出:“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② 21世纪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875页。

②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272页。

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首先体现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构想中。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建构、实现路径与时代意义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建构、实现路径与时代意义

2020年第1期(总第68期)No. 1 2020 ( Serial No. 68)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JOURNAL OF GUANGZHOU INSTITUTE OF SOCIALISM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建构、实现路径与时 代意义◎张宇摘要: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凝聚全球共识与时代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的最新成果和时代表征。

它飭建构与实践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符合全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和价值诉求,体现了中国大国外交政策和世界担 当,为推进全球和平发展、建设美丽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探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建构、实现路径与时代意义,有助于我们从根本上理解和把握这一思想的内在精神和理论实质。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四重建构;价值目标中图分类号:D6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 3562 ( 2020 ) 01 -0094 - 04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思想发展的最新成果和思想要旨之一,是推动世界和平发展、加强国家间合作、正确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遵循。

这一理论的建构与 实践符合全世界人民对建设美丽世界、追求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展现了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 务,提升国际治理能力,引领时代文明发展的大国风貌和历史担当。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四重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凝聚全球共识与时代精神,是解决时代难题、化解时代矛盾、共谋时代发展、共创时代繁荣的必然选择和现实应答。

从生成过程来看,这一理论的形成有其特定的建构 基础。

(一)人类整体利益面临新的时代挑战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的首要基础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其主题,但局部冲突与霸凌主义从未停止。

贫富差距、生态危机、 宗教矛盾、网络安全、恐怖主义等日益蔓延,时刻威胁着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安全,人类整体利益面临新的时代挑战与危机。

为应对和化解这一全球威胁,世界各国必须加强合作,结成人类命运收稿日期:2019-12-02基金项目:山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1331 X 程研究专项课题"新时代高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育人模式研究”(课题编号:ZX-18134)阶段性研究成果。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实现世界共享共赢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实现世界共享共赢

理论热点LILUNREDIAN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实现世界共享共赢●黄鹭琦党的十九大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纳入习近平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提出要“构 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 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人类命运共同 体” 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哲思睿 智和世界情怀,中国正按照这一目标,稳扎稳打地推 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各项举措落地见效。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基础在纪念马克思诞辰 200 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 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 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始 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 想武器,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不同时期的 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 系。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根植于马克思主义,依托 于唯物史观,符合马克思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是一种创新性的美好国际关系。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 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基石上,人类命运共同 体的建构更具有文化底蕴,也更具有文化力量。

人类 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基础可以从以下两个思想渊源开 始思考。

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奠基。

“各民族的原始封 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 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 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

”正如马克思、恩格 斯所预言的一样,当今世界的交往比之前任何一个 时期都更加广泛、更加全面、更加紧密,各国在经济、 文化、科技、人才、资源和环境等方面熔于一炉。

“共 同体”一词出现得相当早,古希腊城邦就体现着某种 共同体特点,但是直到马克思赋予共同体历史唯物 主义的色彩,共同体才真正被用来描述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

根据人的发展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关 系,马克思将人类的存在历史阶段分为自然共同体、 虚假的共同体和真正的共同体。

自然共同体是传统 的低级共同体形态,以人的依赖关系为基础建立起 来;虚假的共同体是社会劳动分工的产物,以物的依 赖关系为基础建立起来。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历史意义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历史意义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历史意义
作为整个世界正在努力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性运动,对于现在的人类而言,这是
一个需要勇于担当的历史性使命。

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立,需要共同的精神建构,致力于共同的利益认同,并在行动上精诚合作,用真诚谦虚的态度去达成共识。

构建一个和谐共存、共同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要建立一个友好合作的新型国际关系对维护和平与安宁至关重要,要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模式,只有充分发挥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优势,并坚持促进可持续发展,才能促进人类共同繁荣发展,形成一种和谐共存、和顺化解的文明格局。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味着对维护人权,改善全球发展格局,促进包容性文明,重塑发展
共识,以及深化民主化、法治化、市场化改革等诸多领域都有着重要意义。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意味着各国之间彼此信任,而且也意味着在国家之间和谐相处,
由一个复杂的全球安全体系发展出一个共同的和平新秩序,最终实现人人有安全和发展。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意义就在于,这将为世界带来和平、繁荣和发展,为世界构建
一个朝气蓬勃的社会新秩序,超越古老国家伦理学家所认为的自私国家机制,更是彰显了
人类文明进步的重大成就。

“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治理理念的话语建构

“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治理理念的话语建构

“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治理理念的话语建构作者:王雪瑜王建来源:《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04期摘要:“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中国全球治理理念自2012年提出以来,备受国际社会关注。

从话语建构论的视角,选取十八大、十九大报告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的几则外交演讲辞等政治语篇为语料,以话语与意识形态之间的互动关系为依据和前提,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全球治理理念的话语建构模式。

研究发现,这些政治语篇大量使用具有传递词义叠加话语功能的词汇、表达特定价值取向的评价性表述以及包含多种隐喻修辞策略的词语,彰显了“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等中华文化价值观,向外界展示了中国政府处理外交事务的深度和广度,从而有效地在中华“和”文化的框架内建构起“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治理的话语体系。

关键词:话语建构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文化;词义叠加作者简介:王雪瑜,华侨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语用学和话语分析(E-mail:*****************,福建泉州362021)。

王建,西南政法大学外语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法律语言学和法律翻译(重庆401120)。

基金项目:福建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项目(FJ2018ZTB066)中图分类号:H0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398(2020)04-0005-11改革开放四十年多来,中国在政治、经济、社会等诸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中国式治理也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

随着“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治理理念的提出,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中国在“实现全世界共同繁荣”这一美好蓝图的实施过程中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全球治理理念的精髓是中国传统的“和”文化,即一种“和合共生”“和而不同”的理念。

该理念着眼于全世界人类的共同利益,倡导在世界文明发展中追求天人合一、世界大同,强调中国在追求本国利益的同时,亦会兼顾他国合理关切。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哲学思想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哲学思想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哲学思想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人类社会各国之间的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各种全球性问题也愈发凸显。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旨在通过合作和共赢,共同应对世界面临的挑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目标。

这一思想的提出不仅是对中国哲学智慧的一次强有力表达,也代表了中国对世界的一种责任和担当。

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支持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也得到了更加充分的反映和延展。

中国哲学思想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思想资源,其中有许多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密切相关的思想内涵。

中国哲学强调“天人合一”,认为人类与自然、人类与社会是一个整体,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孔子在《论语》中就曾提到“与天地合其德而生,与人合其仁而生”,强调人类与天地和谐相处,与人类互相以仁德相待,最终实现共同繁荣。

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深刻的智慧启示,即人类应当与自然、与他人和谐相处,实现命运共同体的建构。

中国哲学强调“仁爱”与“大同”。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仁爱是指人们对彼此的亲睦之情,关于人际之间的和谐共处。

而“大同”则是指人类共同体的理想境界,认同所有人类的共同价值和尊严,强调人类不分贵贱、不分民族、不分肤色、不分性别,都应该平等相待。

“仁爱”与“大同”的思想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理念支持,即通过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实现人类共同体的和谐共融。

中国哲学注重“中庸”和“和谐”。

中庸是指恪守中道,追求平衡,避免极端和偏颇。

而“和谐”则是指协调一致、和衷共济,是一种群体之间关系的和谐共融。

基于中庸和和谐的思想,中国哲学认为,人类在生活中应当保持“中庸之道”,在相互交往和交流中追求和谐共融。

这一理念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指导方针,即通过追求中庸之道,实现不同文明和谐共生共存。

中国哲学还倡导“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思想。

“海纳百川”是指包容一切,汇集众多的文明,让其得以共存。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科学体系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科学体系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科学体系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意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指人类在共同生存和发展中形成的一种理念,强调全人类共同担当起地球村居民的责任,共同面对全球性挑战,共同谋求人类和谐共处的理念。

这一理念的形成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特定历史阶段,由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而产生的。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标志着人类逐渐摒弃了孤立民族利益至上的观念,意识到了全球范围内的利益共同体,是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和责任的体现。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内涵1. 全球化意识的觉醒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文化认同都不再受局限于特定的地域和民族,全球范围内的联系和相互依存日益加深。

全球化意识的觉醒促使人们认识到了自己的利益与全球其他地区的利益息息相关。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内涵之一,就是全球化意识的觉醒,强调了全球层面的利益共同体。

2. 全球性挑战的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粮食安全、能源问题等全球性挑战日益凸显,这些挑战不分国界,对全人类都构成了严峻的威胁。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强调了全球性挑战需要全人类共同应对,需要建立起全球治理的制度和机制,来共同解决这些挑战。

3. 和谐共处的价值追求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内涵还包括了和谐共处的价值追求。

在一个地球村的概念下,各国各民族应当在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基础上和谐共处,共同谋求人类的长治久安和共同发展。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科学体系建构1. 共同利益与责任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首先是建立在共同利益和责任的基础之上的。

全人类共同的利益是基于共同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而产生的,各国应当共同承担起对整个地球村的责任。

2. 全球性治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还需要建立起全球性的治理机制,包括全球性问题的决策机构、全球性问题的协商和解决机构等,以便更好地应对全球性挑战,维护全球的和平与稳定。

3. 多边主义多边主义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要基石,各国应当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进行合作,秉持多边主义原则,共同推动全球事务的发展。

文明论视域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明论视域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明论视域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一、本文概述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的目的,是为人类文明注入新的生命力,实现人类的共同发展,是世界各族人民寻求自我保护的现实途径。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此做过明确的表述:“世界各国人民”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目的是为了“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理念以平等为原则,克服了“文明优越论”“文明冲突论”所倡导的“唯我独尊”的非理性本质,强调文明交流的理念是“合作”,主张“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同舟共济,权责共担”,旨在减少甚至消除国家之间的隔阂甚至冲突。

再次,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以世界各国人民共赢为目的,是“增进人类共同利益”,克服了“文明优越论”“文明冲突论”与现实脱节的顽疾,将全人类“共赢”的理念与世界各族人民和平共处、共同发展的客观现实紧密结合起来,超越了“文明优越论”“文明冲突论”的非现实性特征。

二、文明与命运的紧密联系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的目的,是为人类文明注入新的生命力,实现人类的共同发展,是世界各族人民寻求自我保护的现实途径。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此做过明确的表述:“世界各国人民”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目的是为了“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理念以平等为原则,克服了“文明优越论”“文明冲突论”所倡导的“唯我独尊”的非理性本质,强调文明交流的理念是“合作”,主张“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同舟共济,权责共担”,旨在减少甚至消除国家之间的隔阂甚至冲突。

再次,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以世界各国人民共赢为目的,是“增进人类共同利益”,克服了“文明优越论”“文明冲突论”与现实脱节的顽疾,将全人类“共赢”的理念与世界各族人民和平共处、共同发展的客观现实紧密结合起来,超越了“文明优越论”“文明冲突论”的非现实性特征。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积极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大倡议并身体力行践行为全人类共同价值理念的行动自觉。

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理论建构与实践路径

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理论建构与实践路径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al Path of the Thought of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作者: 卢岚;李豪男;梁豪
作者机构: 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200093
出版物刊名: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21-27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1期
主题词: 中国方案;普遍交往;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
摘要:在世界大转型、大变革的关口,全球性难题的解决同中国新时代发展紧密联系.中国适时地提出了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核心的中国方案,以破解全球发展难题.从理论逻辑来看,"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的奔流,激活了当代精神活力;它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反映,彰显了中国气派,体现了中华文明的风骨;它建构了全球普遍交往的新范式,为人类社会在解决重大问题上形成共同价值、共同意识贡献了中国智慧;它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的独特精神与气质,超越了西方国家主导的全球治理的历史局限性,彰显了中国的大国担当意识和中国共产党的天下情怀,并在实践中以"一带一路"为实践范本,探索"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落实的现实路径.。

在世界历史视域下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世界历史视域下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

现代商贸工业在世界历史视域下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黄徐平胡萍(湘潭大学,湖南湘潭411105)摘要: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在唯物史观中占据重要地位,是马克思批判现实与建设共产主义社会的理论基础,我们要清楚世界历史的最终走向是共产主义,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局势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做到:大力发展生产力;了解当前全球化的国际局势以达到对全球化的科学认识并积极融入世界交往。

关键词: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21.14.005世界历史理论的核心是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迈进,世界历史并不是与人类出现同时存在的,世界历史有其生成逻辑,世界历史是以资本的扩张性推动下,生产力和普遍交往的相互影响而形成的。

马克思指出此时形成的世界历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的,世界历史的发展走向是共产主义,在目前生产力没有高度发达和世界普遍交往没有建立的背景下,需要马克思历史理论来指导中国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

1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主要内容1.1世界历史的驱动力马克思认为世界历史不是和人类出现同时存在的,世界历史是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生成的,在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社会,历史都是民族历史,只有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历史才生成为世界历史。

民族历史能向世界历史发展主要是资本主义社会中出现了一个独特的资本即工业资本,最早的资本形式出现在欧洲中世纪的行会中,此时的资本是自然形成的,受到行业规则和世代世袭传统的影响,资本处于大大受限且很不发达的状态;资本形式得到进一步发展是在商人这一阶层出现之后,这时资本形式由自然形成的资本演变成商人资本,商人资本的出现促进了临近城市的商品交换,打破了地域局限,加强了地域之间人类的交往和联系,但此时的商品交换纯粹是以使用价值为主的,并不具有将商品交换扩大化规模化的动力。

工业资本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资本,工业资本的本性就是无限复制和无限增殖,无限度地追求剩余价值。

由《百年孤独》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由《百年孤独》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品位•经典丈艺评论由《百年孤独》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O 马一腾葛宇宁(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焦作454000 )【摘要】《百年孤独》对我们当下探讨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诸多启示。

作为小镇马孔多的居民,人们实际上是处于“命运共同体”之中的,然而由于他们没有自觉意识到这一点,未能处理好各种冲突,共同遭遇了毁灭。

构建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项人类理想事业,任重而道远,需要世界各个民族齐心协力,共同面对困难和挑战才有可能实现。

《百年孤独》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一定的路径启示,在未来发展中,各个国家和民族都应该坚持人类利益优先,致力于建构人类社会的共同性,倡导建立全球共建共享的新治理模式。

【关键词】《百年孤独》;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优先《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著名作家加西亚•马尔 克斯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是他的成名作和代表作。

该小说于1967年出版,空前畅销,马尔克斯也凭借这部小说在198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百年孤独》是 一部魔幻现实主义的经典之作,不但在世界范围引起文学界的研究,也引起社会科学其他领域的研究, 如文化学、哲学、女性学、心理学等。

其实,《百年孤 独》对我们当下探讨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诸多 启示。

不管人们是否意识到,作为小镇马孔多的居民实际上是处于“命运共同体”之中的,他们本应命运 与共,共建美好家园,共享美好生活,但是由于他们没有自觉意识到这一点,未能处理好各种冲突,共同 遭遇了颓败和毁灭。

我们居住的世界其实就是放大了的马孔多,人类本处于命运共同体之中,却没有自 觉意识,致使当今世界危机重重,未来蒙上阴影。

一、《百年孤独》的启示:唯有命运与共方能赢得未来马孔多小镇的创建者是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 迪亚,他携带妻子,也是他的表妹,历经两年多的跋涉寻找,后来经过梦的启示,来到这个地方。

应该说, 这是他的梦想家园,是他憧憬的未来之地。

马孔多是 他的事业根基。

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为此充满激情,力求找到马孔多与世界相连的通道,致力于 马孔多的繁荣和发展,保持马孔多的秩序。

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价值方法

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价值方法

个阿基米德支点,那是因为用个人主义的方法论, 所当得”。按个人主义方法论,正义即是个人权利分
可以满足塑造《正义论》内容的需要。因为,无论是 配的“得所当得”。公平只是伸张和满足个人权利分
康德的建构主义方法,还是洛克的契约论、边沁功 配的“得所当得”的公平。公平正义的个人主义方法
利主义,以至亚当·斯密人性的自私等“哲学传统 论之价值逻辑是“个人第一”,虚构的社会、共同体
义缺乏足够的“个人主义观念”(罗尔斯的评析),但 理性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本质主义、整体主义,即
是,只要以民主宪政体制长期培育的个人主义道德 “方法论的集体主义”。自培根、洛克、休谟、亚当·斯
感的理性个人为观察点,并通过反思平衡法,就可 密以来的英国经验主义的新自由主义价值观方法
以满足塑造《正义论》内容的需要。《正义论》所谓的 论实质是“方法论的个人主义”,即“集体的‘行为’
(包括直觉主义) 也一直假设存在某种恰当的观察 则可有可无。
点”。这就是说,尽管契约论是个人利己主义(黑格
罗尔斯的《正义论》,虽然被诺齐克等人的资本
尔的批判),康德建构主义是从“我”出发而不是从 主义批判,但罗尔斯的方法论与新自由主义一脉相
“我”与“他”的关系出发(费尔巴哈语),还有直觉主 承。新自由主义认为,由柏拉图开启的卢梭、黑格尔


!"#$%&'()*+,-.
谭培文
[摘 要]!"#$%&'()*+,-(./01*2345.67 89'()!":+,0;<=>: ?@ABCDEFGHICJKL:M@ABC0NOPQR(0S2+,345T6U FGHIC:345

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心得体会

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心得体会

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心得体会在这个瞬息万变、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的世界已经成为了一个地球村。

这个地球村给我们带来了便利的同时,也让我们深感责任重大。

究竟如何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呢?作为普通人,我们应该怎样努力才能为实现这个共同体作出自己的贡献呢?首先,作为一个正常人的真实感受是希望能够呼吸新鲜空气、享受自然生态环境的美好,并且能够保障自己和家人的生命安全、发展机会和基本权利,并且关心整个社会和其他人群的健康和福祉。

同时,还热衷于探寻科学和文化之美,拥抱多元文化和不同视角下的思考和交流,从而让自己更加开放、包容和理解。

其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心思想是“合作共赢、共同发展”。

我们必须抛弃“以我为中心”的思维,全球各方必须团结合作、大力打造共同利益空间、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发展挑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西方国家间的互动和合作、不同经济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新兴分组的加入和全球治理机制的完善,都是当前努力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背景和前置条件。

第三根本任务是键推的快速且均衡的经济发展。

必须扭转国际经济秩序,加强全球范围内的资本流动、技术合作和就业机会的分配,以实现新兴经济体快速发展。

同时,必须要解决收入差距逐渐扩大的问题,使全球范围内的人口都能够享受到一定的福利,从而真正实现人人共享繁荣的目标。

第四,需要高度警惕当前国际社会的各种安全风险,包括环境风险和人类健康安全(例如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损失和病毒传播等问题)。

通过加强合作和信息共享等方式,每个人都可以共同应对这些风险,保障全球人民的生命安全和生态环境的健康。

最后,我认为实现这个共同体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人们必须以和为贵,尊重他人的信仰、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我们应该加强民间的交流和友好互助,推动各项交流合作计划的实施,促进旅游、教育、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从而构建一个充满多样文明、理性和友爱的世界。

总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每个人都应该有所作为。

简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涵

简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涵

简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由近代以来中国各族人民主力建设的思想普遍价值体系。

它是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实践基础的学理准则,也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理论依据。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首先要从概念上进行解释。

人类命运共同体,指的是实现人类的共同福祉和共同发展,实现和保护共同的人类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理想境界。

这是国际社会在新时代重新认识世界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形成的一种共识。

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框架下,人类应该看到自身的共同命运,坚持推动各国的可持续发展,营造充满友善的世界,建立一个更加和谐的全球社会。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根本出发点是各国和人民的共同福祉。

各国的发展可以把握实现共同繁荣的机遇,但同时也必将面临新的挑战,包括贫富差距扩大、全球变暖等,都是影响各国发展和人民福祉的重大因素。

因此,推动各国改善自身发展,同时也要加强国际间的协作与沟通,以共同福祉为导向,探索开发具有各国共通利益的发展模式。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重心在于有效的建构过程,即搭建全球性的利益交流、耦合机制,实现全球共赢。

这在一定程度上鼓励各国建立多边机制来调节利益,并努力加强国际社会的共同参与,在实践中实现各国的发展中衡,共同承担共同利益的建设,推动全球经济繁荣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惠及全球各国人民。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还要结合实践活动,积极推动落实“一带一路”倡议、亚投行发展、丝路合作等国际合作,在包括服务产业、技术创新、投资合作等领域开展实质性合作,形成全球性发展合作网络,增进彼此间的互利互惠关系。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需要不懈坚持,在多条线索上加以深化,突出利益归属,强调国际发展合作,以正确义利观来引领国际社会携手解决全球性问题,努力在多边新框架下寻求共同发展,推动形成新型国际关系,推动落实可持续发展目标,使人类共同的福祉得以实现。

总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需要深刻理解世界所处新形势、秉持正确的国际义利观,加强全球性的沟通合作、落实利益公平分配机制,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想,为推动共同繁荣发展作出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作者:郑兰来源:《祖国》2019年第05期摘要:“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十八大后提出,并迅速成为我国外交的代表词汇,而提出这一外交理念不仅仅是彰显我国的外交态度,更是顺应国际社会的要求和全人类的期盼。

本文探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在目前的国际秩序下面临的国内自身和国外影响等困境以及在当下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应如何努力。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 ;国际秩序; ;外交理念近年来,中国外交理念是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重要话题,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实力均有大幅增长。

在全球化时代下,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摩擦下难免有所争执和分歧,在面对争端时,中国作为世界大国的外交态度极其重要。

“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也是延伸了我国坚持和平发展的外交理念,这一理念不仅表达对和平的期待,也包含了共生的期许。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人类命运共同体”,其界定是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让每一个国家都能平等的交流沟通,达到互惠,而不是单方获利的独赢模式。

构建共同体目的是共同发展,从而达到合作共赢、共建共享的状态。

这样的共同体才是未来国际社会需要的共同体,只有在相互平等相互扶持的基础下才能促进整个国际社会的稳定发展,这也是最为符合现实发展以及未来趋势的国家交流方式。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面对世界经济的复杂形势和全球性问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

推行‘命运共同体’思想,不仅有助于克服和解决当今日趋严重的全球性问题,也有助于推动世界各国的共同繁荣和进步。

[1](一)“共同体”价值理念“共同体”一词最早出现于社会学,齐格蒙特·鲍曼曾在其书中写道:“共同体是一个温暖而舒适的场所,一个温馨的‘家’,在这个家中,我们彼此信任、互相依赖。

”国际秩序中的不安全感影响着每一个国家,并且反馈出强烈的“不确定性”。

共同体传递是带有希望和稳定的,它所表达的是“对意义、团结和集体行动的寻求”,在国际关系复杂的情况下,共同体在全球以各种形式延伸,习近平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包含了这层共同体价值理念。

共同体是应对全球化问题、把握全球化机遇的切入点。

在外部不安全环境的国际秩序中,共同体将是一个温暖舒适的大家庭环境,在这个共同体家庭中,各个国家彼此信任、互相依赖。

(二)“非结盟”外交思维人类命运共同体则是在包含了“共同体”价值观念的基础上更深化了共同体的内涵。

美国主导结成北约、美日韩、美菲等军事同盟,除了军事同盟,在经济发展方面,欧盟、世界贸易组织等共同体,也引得许多国家重视。

加入不同的共同体,其最根本目标是一致的,是提升预防危机的能力,在充满变数的世界发展格局中寻求“不变”及庇护,在不稳定的国际秩序中找到一种环抱式的归属。

军事同盟这种共同体并不能够完全稳定国家秩序,同盟间的安全环境看似有所稳定,但各个共同体之间却并非完全稳定,结了盟只是有了部分归属,各个国家形成各式各样的共同体,但并没有达到国际体系的整个稳定。

于是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只结伴不结盟也是一种新的思路。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旨在改变“零和思维”,强调互利共赢。

首当其冲的是调整现有的国际关系,摒弃少数国家之间的结盟,而是所有国家共同处理相互间的关系,中国不想再走结盟的模式,也希望其他各国同我国一起,正视人类是一个整体,各个国家也会是一个共同体,人类的发展需要世界和平作为根本基础。

非结盟,不采取拉帮结派,才能避免结盟间的纷争,真诚地结伴同行,互帮互助,方能为全球和平打造有效的“庇护伞”。

现阶段,许多国家和地区以及和中国建立起不同形式的合作伙伴关系,世界各国交往沟通日益深化及“人类命运共同体”外交理念的构建,在未来,中国将与世界上更多的国家建立伙伴关系,也将在结伴关系的互利共赢下保障各个国家的利益。

(三)“并排走”协作方式伴随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这一大背景,各国关系愈加紧密。

客观上这一大背景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提供了机遇,也反映了这种理念的时代性和先进性。

虽然时代给“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机会,但是在国际关系中,摩擦乃至冲突依旧时有发生,极少数西方发达国家仍抱有对抗理念,鼓吹所谓“霸权和实力才能促进国际关系”的论调。

[2]世界舞台是全人类的,在国际关系中一枝独秀的霸权主义并不能真正的稳定国际秩序和促进国家间发展,如今的国际关系中,需要大家相互扶持的并排走,而不需要唯我独尊的领导者,各个国家间形成结伴同行的模式。

在面对共同利益的时候,平等相待、互商互谅,構建同进退的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面临的困境作为一种新型国际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之中蕴含着相互依存的国际权力、经济贸易互利共赢和全球治理等理论观点。

目前的国际秩序中,“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还是有许多方面的困难和阻碍,不仅有国内自身因素,也有国外的影响。

(一)国内经济发展自身困境日益活跃的国际交流不断深入,潜在的危险也随之国际化。

回顾2008年金融危机产生的巨大影响直到今日仍令世人心有余悸。

其爆发于美国,但迅速地在西方发达国家开始蔓延,进而波及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国家。

中国是出口大国,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直接导致中国的外需市场需求骤降。

外经贸企业及工厂因缺乏订单而停产、停业,导致大量产业工人失业。

我国整体失业率因此激增,就业问题凸显。

政府立即采取优惠政策缓解就业压力,恢复了经济稳定和市场秩序。

仅从国内经济状况来看,2008年金融危机客观上使得中国存在的深层次经济问题浮出水面,也促使中国必须找到解决以上问题的经济转型方案。

时至今日,2008年金融危机的余波仍未消散,部分国家仍处于恢复和修缮自身经济发展的阶段,国内经济发展的稳固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对外的经济贸易,国内自身经济发展不稳定阻碍了世界各国间的经济合作进程,同时也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带来负面影响。

(二)中西方文化思想和价值观差异较大伴随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政治多极化这一局面也愈发明显,国与国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世界整体发展也基于世界各国的发展。

在和平发展的国际大环境背景下,“合作共赢”代表了符合本国利益的非武力发展模式,而“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大环境下追求合作共赢的最好方式。

受多方面因素影响,西方发达国家长期占据着世界主导地位及话语权且至今仍未改变,尤其是美国仍希望用尽一切手段维护其构建的国际体系并保持主导地位。

迅速崛起的中国,被美国当作是与其争夺“霸权”的强敌。

我国的外交思路是和平与发展,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外交理念,再次表明我国的外交态度并非想要成为霸权之国,而是想在国际关系中寻找共生互赢的方式促进各国间的发展。

“以和为贵”是我国自古以来坚持的思想,在文化认同方面,中西方差异还很明显,要在短时间内让西方国家完全接受我国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外交理念还不大可能。

西方国家从殖民时代开始走上文化扩张的道路,西方人采取军事手段打开世界其他地区大门后,通过语言、思想、宗教、风俗等多形式,以此传播西方文化到世界各地。

西方国家的文化扩张从二战以后就引起重视,其拥有强大的文化自信,在遇见新的文化思想时,难免产生碰撞,西方国家的文化思想和价值观与中国难以统一,也将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制度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当前以及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面向全世界所提出的一条新型国际关系道路。

当今时代,国际局势错综复杂,决定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制度构建也愈加任重而道远。

和平与发展注定是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的时代主题,积极应对当前困境,为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经济上的自塑与相互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的国际社会状态不仅仅是国家内部自身实力强大,更需要的是各个国家之间形成一种强大的力量,在任何困难与挑战面前,能共同参与全球治理。

经济水平不仅仅影响国家的实力,以至于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国家间的合作方式。

经济水平的提升和稳定才能使得国际关系较为平衡,2008年的金融危机,美国遭受巨大打击的同时,影响也遍及全球。

金融危机后,各国均处于恢复状态,经济发展不景气,世界形势也不会很好,各国均忙于自身经济建设,自身发展难以保障,合作和互助则少之又少。

1.国家自塑,建立伙伴关系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稳步提升,现已跃居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2008年爆发的世界金融危机,揭示了西方主导的国际经济体系的客观弊病,也证明了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优势。

我国在遭遇金融危机之后,积极面对困难和挑战,从各个方面促进我国的经济继续可持续地发展。

“中国模式”的成功有目共睹,也为众多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切实有效的参考经验。

当前国家间关系仍过于僵化,很多国家忙于修复自身经济实力,无暇顾及整个國际社会关系。

仍未完全走出阴影的世界经济大环境既赋予中国更大的责任,也为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机遇。

在当前全球经济发展大背景下,面对国内外发展要求,中国应承担更多建设性责任,引领多边经济合作,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推动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构建。

2.国家间相互促进,实现周边安全环境第十四届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发布的《发展与全球化:事实与数据》年度报告显示,近几十年来,虽然人类在消除贫困方面取得不菲成绩,但截至目前仍有8亿多人口极度贫困,且世界各个国家及地区的减贫脱贫步伐极不均衡。

现阶段,极端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及西亚等地区[3]。

一个国家的生产力如果持续下降,人们在贫困加剧形势下则会出于生存目的产生争夺。

就难民问题而言,当本国没有应对能力之时则会影响他国。

全球化趋势已经使得整个国际社会其实已经联系在一起了。

国家间在自塑的道路上同时保持相互促进,这样的模式不仅使得国家的发展稳定且快速,且带动其他国家的进步。

我国目前要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带动沿线国家进入发展的快车道,促进沿线各国的共同发展与繁荣。

(二)推进文化交流,促进理念一致在国际社会中,总是有对“人类命运共同体”产生的质疑,误解我们的和平外交理念,更有甚者误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式的霸权,然而我国仅仅是想做促进国际社会和平的驱动者,并非意图做称霸之王。

各种误解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文化的不同,西方国家并不能真切地感受我国的“以和为贵”的意识,我们需要文化的深入交流进而达成共同意识,产生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鸣。

1.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形成共同意识从古至今,中国人始终崇尚融合与包容,对外来文明报以开放包容的态度,以宽广的胸怀推动交流,实现和谐。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各国及不同文明树立起求同存异、相互尊重、平等对待的相处理念,并最终实现文明交融与进步。

回顾历史,我国的文化相比于西方文化的传播还是稍晚一些,但在如今信息化时代,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更为方便快捷,我们应积极打开文化之窗,采取多种多样的展现方式,向世界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让各国人民能够切身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