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区医养结合试点发展现状及建议
医养结合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医养结合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一、医养结合存在的问题1. 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
目前,医养结合的实施标准和规范不统一,导致不同地区、机构之间的医养结合服务水平和质量差异较大。
2. 医养结合模式单一。
目前医养结合主要以医院和养老院合作的模式为主,缺乏多样化的医养结合模式,无法满足不同老年人的需求。
3. 资金来源不明确。
医养结合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但目前资金来源不明确,导致医养结合项目的推进困难。
4. 医养结合人才缺乏。
医养结合需要专业的医护人员和养老服务人员,但目前这方面的人才缺乏,无法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5. 缺乏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
医养结合需要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但目前缺乏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导致信息交流不畅,影响医养结合的效果。
6. 缺乏有效的协作机制。
医养结合需要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之间的协作,但目前缺乏有效的协作机制,导致医养结合的推进困难。
7. 缺乏老年人健康管理的长期机制。
医养结合需要建立老年人健康管理的长期机制,但目前缺乏此类机制,无法实现对老年人的全面健康管理。
8. 养老院设施和服务不足。
部分养老院的设施和服务水平低下,无法提供符合老年人需求的医养结合服务。
9. 缺乏老年人个性化的医疗和养老服务。
目前医养结合主要以集中式服务为主,缺乏对老年人个性化需求的关注和满足。
10. 缺乏老年人参与决策和管理的机制。
医养结合需要老年人参与决策和管理,但目前缺乏此类机制,导致老年人的意见和需求无法得到充分关注和满足。
二、医养结合存在的问题的建议1. 建立统一的标准和规范。
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医养结合的标准和规范的制定和监督,确保医养结合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2. 推进多样化的医养结合模式。
相关部门应鼓励和支持各地区和机构探索和实施多样化的医养结合模式,满足不同老年人的需求。
3. 确定明确的资金来源。
相关部门应明确医养结合项目的资金来源,加大对医养结合项目的资金支持力度。
4. 加强医养结合人才培养。
2024年医养结合工作情况总结(3篇)
2024年医养结合工作情况总结(3篇)加强养老院医疗资源的整合,更好地为养老院的老年人提供医疗服务,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4年医养结合工作情况总结(3篇),希望大家阅读之后有所收获。
2024年医养结合工作情况总结1我中心以国家医改政策为指引,以惠民利民为原则,以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为主线,在促进国家医改惠民政策的同时,结合中心实际情况,尽力做好辖区内老年人医养结合工作,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一、基本情况XXXXXXXX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总人口数为XXXX人,其中规范管理65岁以上老年人6XX4人,绝大多数老年人以居家养老为主。
今年起中心尝试开展临终关怀服务工作。
二、主要做法和问题1、建立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制度,中心服务团队为辖区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加强老年人健康指标监测和信息管理;确保了辖区内65周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落实到位,使辖区内绝大多数65周岁老年人接受至少--次健康体检;体格常规检查包括:呼吸、血压、脉搏、体温、身高、体重等,辅助检查包括:血、尿常规、肝功、肾功、血糖、血脂和心电图。
体检后由全科医生综合评估健康状况并给予保健指导。
同时对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进行管理。
定期开展老年人健康教育宣传活动,为老年人进行健康生活方式、健康运动、健康饮食等方面的指导,特别是对老年人三高等慢性病加强健康教育;将计生特扶对象家庭医生制度落到实处,与特扶对象签订家庭医生服务协议,并按服务区域指定1名家庭医生,为特扶老人提供上门服务,方便特扶老人就医问诊。
进一步扩大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人群范围,为辖区内自愿签约的高龄、重病、失能、部分失能的居家老年人提供家庭出诊、家庭护理、家庭病床等上门服务。
2、为居家老年人提供的医疗和护理服务项目。
通过医生、康复师、护师、生活指导服务队等服务团队,为辖区内老人提供日常生活照料、免费上门体检和精神慰藉、养生保健知识培训、康复理疗等贴心、暖心服务,初步实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医。
北京地区医养结合型养老设施体系建构与设计策略研究
《北京地区医养结合型养老设施体系建构与设计策略研究》2023-10-30contents •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目的与方法•北京地区医养结合型养老设施体系现状分析•北京地区医养结合型养老设施体系建构目录contents •北京地区医养结合型养老设施体系设计策略•北京地区医养结合型养老设施体系优化建议•结论与展望目录01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背景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严重,老年人对医疗和养老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
医养结合型养老模式能够将医疗和养老服务有机结合,为老年人提供更加全面、便捷的服务。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和一个高度老龄化的城市,对医养结合型养老设施的需求更加迫切。
研究意义通过研究北京地区医养结合型养老设施的体系建构和设计策略,为该地区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养老服务体系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针对北京地区的特殊情况和老年人的需求,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设计策略,为该地区的医养结合型养老设施建设提供更加切实可行的方案。
通过本研究,可以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医养结合型养老设施的理论体系,为全国范围内推广该模式提供借鉴和参考。
02研究目的与方法探究北京地区医养结合型养老设施的体系建构与设计策略,以满足老年人在健康、生活和社交等方面的需求,提高其生活质量。
分析现有医养结合型养老设施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优化和改进的建议,为相关政策制定和实践操作提供参考。
研究目的文献综述搜集与医养结合型养老设施相关的政策文件、学术论文、研究报告等资料,对其发展历程、现状问题和未来趋势进行全面梳理和分析。
选取北京地区不同类型的医养结合型养老设施进行实地调查,了解其运营模式、服务内容、设施条件、老年人的需求和反馈等情况,为研究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养老机构的管理者进行深入访谈,听取他们对医养结合型养老设施体系建构与设计策略的看法和建议,以获得更专业的指导。
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如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等,以揭示数据背后的规律和趋势,为研究结论提供支持。
医养结合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医养结合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一、背景和意义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老年人口数量逐年增加,老年疾病和长期护理需求也日益增长。
传统的医疗模式无法满足老年人全面的医疗和护理需求,医养结合模式被提出并逐渐得到广泛关注和实施。
医养结合是将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相结合,通过整合资源,提供全方位的医疗、养老、康复、护理等服务,满足老年人的多元化需求,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二、试点目标1.建立健全医养结合试点机构,打造一批示范性医养结合机构;2.探索医养结合的组织和管理模式,建立科学、规范的运行机制;3.提升医养结合服务水平,实现老年人全程关怀和健康管理;4.推广医养结合经验,促进医疗、养老、社区等资源的整合和共享。
三、试点内容1.确定试点地区和机构。
选择老年人口集中、医疗资源丰富、养老服务发展较好的地区进行医养结合试点。
选取一批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养老院、康复中心等进行试点工作。
2.优化医养结合机构布局。
根据老年人的需求和地区的特点,合理规划医养结合机构的布局,使老年人能够方便地享受到医疗和养老服务。
3.制定医养结合服务标准。
根据老年人的不同需求,制定医疗、护理、健康管理等方面的服务标准,确保服务质量和安全。
4.建立医养结合信息系统。
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医保结算、服务申请等信息系统,实现医养结合服务的信息化管理和协同工作。
5.培训医养结合专业人才。
加强医护人员和养老服务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医疗、养老和护理技能水平,适应医养结合工作的需要。
6.探索医养结合的资金保障机制。
研究建立医养结合服务的资金落地机制,通过医保、养老保险、社会救助等多种渠道筹集资金,保障医养结合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四、试点效果评估1.通过实施医养结合试点工作,评估老年人的满意度,了解医养结合服务的实际效果,修改和完善相关政策和制度。
2.对医养结合试点机构进行评估,评价其在服务范围、服务质量、运营模式等方面的表现,将表现优秀的机构列为示范性医养结合机构,推广其经验和做法。
社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发展对策和建议
社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发展对策和建议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养老服务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
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已经无法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为了更好地解决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国家提出了“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发展模式。
在这个模式下,医疗服务和养老服务相结合,为老年人提供更加全面、专业的养老服务。
为了推动社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发展,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社区医疗服务建设社区医疗服务是社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基础,只有有了完善的医疗服务体系,才能更好地发展医养结合养老服务。
首先我们需要加强社区医疗服务建设,提高社区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增加社区医疗服务设施。
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兴建医疗机构,完善社区医疗服务设施,提高社区医疗服务的覆盖率和便利性。
2. 提高社区医疗服务水平。
加强对社区医疗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平,提供更加专业、高效的医疗服务。
3. 完善医疗设施和设备。
保障社区医疗机构的设备和药品供应,提高社区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二、建立健全社区养老服务体系除了医疗服务,养老服务也是社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需要建立健全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养老服务。
具体措施包括:1. 建立多元化的养老服务机构。
建立养老护理院、日间照料中心、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等,满足老年人不同的养老需求。
2. 培育和引进养老服务机构。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业,培育和引进专业的养老服务机构,提供更多样化的养老服务。
3. 完善养老服务人员队伍。
加大对养老服务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其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专业、人性化的养老服务。
三、制定政策促进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发展政策的支持是促进社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发展的重要保障。
为此,我们需要制定一系列政策,促进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发展。
具体政策包括:1. 加大对“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财政支持。
社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发展对策和建议
社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发展对策和建议一、加强社区医疗资源建设,实现基本医疗服务全覆盖社区医疗资源建设是“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基础,也是保障老年人医疗需求的重要环节。
在实际工作中,应当充分利用和整合社区内的医疗资源,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点等,做到基本医疗服务全覆盖。
要加强对社区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他们的服务水平和专业能力,确保老年人能够及时、方便地享受到基本的医疗服务。
二、开展全面的健康管理服务,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不仅仅包括医疗服务,还应该包括健康管理服务。
社区应当积极开展老年人健康档案建档工作,定期对老年人进行身体检查和健康评估,制定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方案,提醒老年人按时服药、定期复诊,并提供针对性的健康常识宣传和健康保健指导。
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及早发现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及时予以干预和治疗,还可以延缓老年人患病的进程,并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三、建立健全的医养结合机制,促进医疗资源优化配置为了让医疗资源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养老人群体,社区应当建立健全医养结合的工作机制。
具体而言,社区应当建立老年人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管理系统,实现各医疗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积极探索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实现家庭医生与老年人之间的长期医疗关系的建立,提供更加医护结合的个性化服务;加强与社区养老机构和社会福利机构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协同服务,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
四、拓展社区养老服务多元化,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在“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中,社区的养老服务应当更加多元化。
不仅仅包括医疗服务和健康管理,还应该包括日间照料、临终关怀、心理护理等方面的服务。
社区应当积极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加入到养老服务领域,鼓励和支持社区内的私人养老机构和社会养老组织的发展,拓展社区养老服务的多元化,满足老年人不同层次的养老需求。
五、加强社区居家护理服务,提升老年人的生活便利性在“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中,居家护理服务是不可或缺的。
“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现状分析及未来展望
“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现状分析及未来展望1. 引言1.1 医养结合概念介绍医养结合是指将医疗和养老两种服务模式相结合的一种新型养老服务模式。
传统上,医疗和养老是两个独立的领域,分别由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提供服务。
但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和老年人多重慢性疾病的增加,传统的养老服务模式已经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医养结合的概念提出了通过整合医疗资源和养老资源,为老年人提供更全面、更有效的养老服务。
通过医养结合,老年人可以得到更及时、更专业的医疗服务,同时也能享受到更贴心、更全面的养老护理。
医养结合不仅可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还可以有效降低养老服务的成本,提高服务的效率。
医养结合是老年人养老服务的一种创新模式,是顺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重要举措。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医养结合模式将成为未来养老服务的发展趋势,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服务。
1.2 养老服务模式现状目前,我国的养老服务模式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许多老年人选择在家中由家人或保姆照料。
养老院也是一个比较成熟的养老服务模式,老年人可以选择在养老院中生活并得到专业的照料。
传统的养老服务模式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资源分配不均衡、服务质量不稳定、人才短缺等。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老龄化问题的日益突出,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模式逐渐成为一种新的趋势。
通过将医疗和养老服务相结合,可以为老年人提供更加全面、专业的养老服务。
目前,一些养老机构已经开始尝试引入医疗资源,提供医护服务、健康管理等服务,以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
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模式正在逐渐得到推广和实践。
尽管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但可以预见,随着相关政策的不断完善和社会的接受程度的提高,医养结合将成为未来养老服务的主流模式。
这也将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便利、优质的养老服务,实现老有所养的目标。
1.3 文章目的和意义文章目的和意义: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的现状和未来展望,分析现有医养结合模式的优势和挑战,探讨未来医养结合的发展方向。
推进医养结合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推进医养结合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医养结合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医养结合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重大民生问题,也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长久之计,有效的破解了老年群体医疗和养老两大难题。
根据试点理论来看,医养结合需要进一步完善。
一、存在的问题1、“多头管理”、分而治之的场面使得各部门对各项扶持政策的认识、调整和落实难以做到协调一致和横向整合,不能及时备案,甚至出现政策棚架,互相推诿,互相打架。
以致医疗和养老资互相阻隔,难以做到互惠互利、优势互补,老人的医养问题得不到有效保障,优惠政策根本上难以落实到位。
例如,医保定点、审批报销、护工培训由社保部门管理,第三方效劳公司参与养老效劳,民政、卫健、社保、社会组织等部门都要介入到“医养结合” 型养老机构中。
2、医养效劳专业人员队伍缺乏。
养老机构的护理人员大多没有承受过专业培训或获得资格,工资低、工作量大,护工短缺、后继乏人成为养老机构开展的瓶颈。
3、县市区差异较大,市区社区医疗效劳中心是比拟开放的,县区由于农村医疗体制改革难度大,相对办起来比拟困难。
二、建议1、尽快出台促进医养结合效劳机构开展的施行意见。
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加强相关部门的合作,明确医养结合效劳机构的效劳性质、效劳对象、效劳主体、效劳范围、 ____标准、从业人员上岗标准以及详细的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投资的方案。
2、将医养结合效劳形式建立纳入区域老龄开展规划、卫生规划。
3、根据老年人口尤其是对口老年人群的卫生效劳需求和医疗卫生资分布状况等要素,对医养结合效劳机构进展规划布局与设置,鼓励医养结合效劳机构与现有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的有效衔接。
4、打破各系统、各部门之间的玻璃“围墙”,实行一站式注册、备案,实现无缝对接。
建立医养结合效劳机构的准入、退出机制,加强监管力度,标准市场行为,使医养结合工作制度化、标准化。
5、对“医养结合” 养老机构施行卫生准入、民政扶持、医保定点等扶持政策,建立统一完善的养老和医疗效劳标准,标准医疗护理行为,保障老人的养老和医疗需求。
海淀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规划规划布局
03
规划目标与策略
总体规划目标
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养老服务体系
01
针对不同年龄段和不同健康状况的老年人,规划不同类型的养
老服务设施,以满足多样化的养老需求。
提高养老服务质量和效率
02
通过合理布局和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养老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促进社会公平和可持续发展
03
以公平、可持续的原则,合理规划养老服务设施,推动社会经
05
实施方案与时间计划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现有设施及问题进行深入调研。
制定规划方案
根据调研结果,制定详细的规划方案,包括设施类型、规模、布局等。
公示与征求意见
将规划方案公示,广泛征求社会意见。
审批与实施
方案获得批准后,按照既定时间节点启动实施。
业的养老服务。
04
空间布局规划方案
总体空间布局规划
养老服务设施与公共设施协同布局
在满足老年人日常生活需求的同时,结合公共设施的分布,合理规划养老服务设施的位置和规模。
依托现有居住区与社区资源
充分利用现有居住区和社区资源,如空闲房屋、公共设施等,进行改造或扩建,以节约成本和减少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类型和功能配置建议
01
02
03
04
日间照料中心
提供日间照料、康复训练、文 化娱乐等服务,满足老年人的
基本生活需求。
社区养老服务中心
提供餐饮、休息、医疗咨询等 服务,为老年人提供便利的生
活条件。
老年活动中心
提供各类文化娱乐活动和社会 交往平台,促进老年人的身心
健康。
家庭养老床位
提供专业的家庭护理和照料服 务,方便老年人在家中享受专
社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发展对策和建议
社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发展对策和建议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日益明显,社区养老服务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和热点。
其中,“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模式备受关注和重视,因为它能够根据老年人的实际需求提供全方位的医疗、健康和生活服务,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延缓老龄化进程。
但是,要实现“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发展,需要政府、社区和企业等多方面的努力和参与。
以下是针对当前社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难点,提出的一些对策和建议。
一、优化人才培养机制“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需要专业化和高水平的人才支持,要求医护人员、养老护理人员、健康管理师等职业人员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
因此,政府和企业应该加强人才培养机制的优化,加大对医养结合专业培养的支持和投入,扩大高等院校的医养结合专业的招生规模,提高教育培训的质量与水平,加快建立相关证书认证和职业资格制度,提高医养结合专业人才的认可度和社会地位。
二、推进社区医疗及康复设施建设在“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中,医疗设施和康复设备是不可或缺的。
但是,当前社区医疗设施和康复设备建设水平不高,很多老年人无法享受到优质的医疗和康复服务。
因此,政府和社区应该积极推进社区医疗和康复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加大投入力度,引进先进的医疗设备和康复设备,提高设施的使用效率和服务水平,让老年人能够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的医疗和康复服务。
三、加强养老机构管理和服务质量在“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模式中,养老机构作为重要组成部分,是老年人生活和健康的保障。
但是,当前养老机构管理不规范,养老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存在人员短缺、设施不足、服务流程混乱等问题。
因此,政府和企业应该加强养老机构的管理和服务质量监督,建立健全养老机构的评估标准和管理制度,提高服务质量和安全水平,加强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等医疗机构的协调合作,形成医养共同的养老服务体系。
四、加强社会保障和资金支持“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和持续支持,但是当前社会保障和资金支持体系还不完善。
中国医养结合模式发展现状分析
中国医养结合模式发展现状分析医养结合是指将医疗与养老服务相结合,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医疗及养老服务的一种模式。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医养结合模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发展。
下面将从政策、实践、问题及展望方面对中国医养结合模式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
一、政策支持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老龄事业的发展,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医养结合模式发展的政策。
2024年,国家发改委开展了医养结合模式试点工作,设立了一批示范项目。
2024年,《关于加快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明确提出了"以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互助养老等多样化养老服务与医疗服务相结合,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养老需求"的发展目标。
二、实践经验目前,中国医养结合模式已经在一些地区得到了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例如,北京市海淀区的社区医院与居家养老机构合作,通过医生上门诊断、定期健康检查等方式,为老年人提供了便捷的医疗服务。
浙江省湖州市通过建立老年人服务站,引入医疗机构,为老年人提供健康管理、疾病预防等服务。
这些实践经验为医养结合模式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三、存在问题尽管中国医养结合模式在一些地区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医疗资源不均衡。
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农村地区医疗资源匮乏,难以满足老年人的医疗需求。
其次,医养结合服务标准不统一、不同地区对于医养结合的服务标准不一致,缺乏统一的规范。
同时,医养结合的专业人才缺乏,影响了医养结合服务的质量。
四、展望未来,中国医养结合模式的发展仍面临一些挑战,但也有一些机遇。
一方面,中国政府将继续加大对医养结合模式发展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推动医养结合的深入发展。
另一方面,创新科技的发展也为医养结合模式的推广提供了机遇。
例如,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可以提供远程医疗服务,方便老年人就医。
综上所述,中国医养结合模式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
政府的政策支持为医养结合模式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机遇,实践经验也为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我国医养结合发展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我国医养结合发展的现状分析及对策1. 引言1.1 背景介绍我国医养结合发展的背景介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阐述: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养老问题日益凸显。
据统计,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超过2.4亿,占总人口比例接近18%,而且这一比例还在不断增长。
老龄化已然成为我国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
传统医疗模式与养老模式各自存在着一些缺陷,医疗保障体系主要以治疗为主,对于慢性病等长期护理需求未能很好满足;而传统养老服务以照料为主,对医疗需求支持不足。
医养结合成为了当前解决老龄化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
国家政策的不断支持也为医养结合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政府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鼓励医养结合,推动医疗保健机构与养老机构的融合。
我国医养结合发展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各方面面临着挑战和机遇,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
1.2 问题意义【问题意义】:医养结合是当前社会热点话题,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和需求多样化,医养结合已成为解决老龄化问题的重要途径。
在实践中发现,我国医养结合发展仍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如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衡、养老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养老机构管理混乱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老年群体的生活质量,也影响了我国医疗保健体系的健康发展。
对我国医养结合发展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对策和建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可以为推动我国医养结合事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200字】2. 正文2.1 我国医养结合发展现状分析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医疗资源紧张和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增长,我国医养结合的发展形势严峻。
目前,我国医养结合的发展存在一些积极的进展和困难,需要在政策法规、医养融合服务模式、人才培养等方面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我国医养结合的政策法规体系尚不完善,缺乏统一的政策引导和监管机制。
目前医养结合服务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导致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存在着一些服务机构无资质无证经营的现象。
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研究现状与对策
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研究现状与对策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养老服务问题日益凸显。
传统的养老方式已经无法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应运而生。
本文将探讨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的现状,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为我国养老事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一、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的现状1.现状描述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在不同地区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一方面,一些地方政府积极推动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的创新,建设了一批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和服务中心,为老年人提供了全方位的医疗、养护和康复服务。
另一方面,仍有一些地区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相对滞后,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2.现状分析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机构建设不够完善,医疗设施和康复设备投入不足,服务能力有限;二是人员配置不合理,医护人员和养老护理人员不足,专业素质有待提高;三是服务内容单一,缺乏个性化和差异化的服务模式;四是服务价格偏高,让一部分老年人难以承担。
二、对策建议1.加大投入力度政府应加大对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的投入力度,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用于机构建设、设备购置和人员培养等方面。
同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引入市场机制,提高养老服务的供给质量。
2.优化机构建设加强医疗设施和康复设备的投入,提高机构的服务能力。
同时,建立健全医养结合机构的管理体系,确保服务质量和安全。
3.提升人员素质加强医护人员和养老护理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专业素质和服务能力。
鼓励医护人员和养老护理人员多学科、多专业的交叉培训,提高综合服务水平。
4.创新服务模式推动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的创新,提供个性化、差异化的服务。
通过建立健全的评估机制和定制化的服务计划,满足老年人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养老需求。
5.合理定价根据老年人的经济承受能力和服务质量,合理定价,确保养老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减免相关税费,降低服务价格,让更多老年人能够享受到医养结合养老服务。
医养结合面临问题和建议
医养结合面临问题和建议医养结合模式的探索主要有三种: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医院内设养老机构、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联手。
但是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问题。
一、管理层面1、在我国,养老机构的行政管理部门是民政部门,而医疗保健服务由卫生部门监管,医养结合机构同时涉及养老和医疗,养老机构和具备医疗资源的机构属于独立的经济主体,无论是养老机构还是医院都很难避免经济利益的驱动,存在利益冲突,增加上级管理部门协调难度。
2、违规操作严重,“套保”风险隐患较大,在“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实践中,部分地区存在较为严重的“套保”风险隐患。
在部分已纳入基本医疗保险试点且开设养老、托老服务的民办医疗机构中,存在把“养老床位”变相改为“医疗床位”,套用医保资金支付养老床位费;这些违法、违规行为不仅严重影响了医疗保险资金的正常使用,还侵蚀了医疗保险基金,更加损害了其他参保人员的权益,且人为地增加了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的合作难度。
二、资金层面1、养老机构设置医疗机构的标准和成本相对较高。
一些社区和小型养老机构主要是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一级医院合作,但由于合作方医疗设施简陋,基本上很难满足社区和养老机构对高质量医疗服务的需求。
很多较大规模的养老机构虽然与附近大型医院签定了合作协议,但合作协议中服务内容、服务标准和要求不够细致明确,而且缺乏有效监管和问责,很难确保老年人突发疾病时能够得到及时救治。
2、医保定点覆盖率低,当前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相互独立。
养老机构未纳入医保定点范围,增加了养老成本。
三、服务层面1、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因为其更高层次、专业的医疗服务而导致收费较高,这就与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残疾老年人、患病老年人、高龄老年人的收入水平不符,严重影响了养老机构的入住率。
2、服务内容单一僵化,我国目前对老年人缺乏全面评估,导致无法明确老年人是否需要医养结合服务以及服务的具体内容和需求程度,很难做到服务内容与服务需求相吻合。
设有医务室的养老机构主要还是以简单生活照护为主,以提供简单治疗为辅,无法为老年人提供疾病预防、治疗、康复、护理和临终关怀等专业医疗保健服务与一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作的养老机构和社区注重对慢性病年人提供治疗性措施,但忽视了健康教育健康询、行为干预等服务内容。
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根据民政部数据显示,我国60 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在2020 年预计将达到2.43 亿,2025 年将超过3 亿。
每年约有三分之一的人口进入到老龄化的行列,到2050 年每 4 位中国人约有 1 位是65 岁以上的老年人,与此同时,老年人余寿带病的年限也将随着老龄化趋势不断延长。
随着老龄化的不断加深,养老服务成为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过程中所面临的严峻问题,而目前我国养老服务中普遍存在重养轻医的现象。
相关文件指出要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探索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新模式。
“医养结合”是将医疗与养老相融合的新型护理模式。
医养结合机构则是尽可能使老年人可以在同一机构中同时得到良好的生活照顾、健康监护、疾病治疗以及临终关怀。
有研究显示,实施医养结合可以提高老年慢性病病人的日常生活能力,降低再住院率,节省医疗资源,减轻家属负担,增强老年病人的安全感。
在我国,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模式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
通过对大量文献数据的分析与整理,本文将分析我国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模式的发展现状和不足,并提出构建和完善该种模式的意见建议。
一、我国医养结合发展现状1.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相关政策为推进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不断发展,中央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文件。
2013 年“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到要探索医疗与养老行业合作的新模式,促进医疗养老服务资源相融合。
2015 年“关于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到养老行业,民营养老机构建立与医疗机构同等要求的行业准则规。
2015 年“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指导意见”到2020 年基本建立起符合国情的医养结合机制和政策法规体系,实现医疗与养老服务资源融合共享。
2016年“关于确定第一批级医养结合试点单位的通知”确定了50 个市(区)作为第一批级医养结合试点单位。
2016年6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建立发展长期护理服务体系。
浅谈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浅谈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作者:吴玉玺来源:《今日财富》2020年第31期摘要:现阶段,我国老龄化问题日渐加重,因此社会日益重视老年人的养老问题,不断推广养老服务模式,其中就包括“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模式。
这一模式对目前的医疗资源及养老资源进行了优化整合,为我国养老服务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文章首先介绍了“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的相关概念,列举了“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从而提出了“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对策,希望为努力构建中国特色养老服务模式贡献出一份力量。
关键词: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问题;解决对策据相关数据表明,每年约有三分之一的人口进入老龄化行列,预计今年(2020年)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将达到2.43亿[1]。
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养老服务项目的开展与推广逐渐成为我国社会的重点发展内容之一。
面对我国现行的养老服务存在“重养轻医”这一现象,国家出台相关文件,要求养老服务应结合医疗卫生工作,以此建立“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
“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作为新型的护理模式,其实行能够有效减少老年人的住院率,同时还能提高老年人的安全感,对养老服务工作的开展具有巨大积极意义。
目前,在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仍处于发展初期,因此加强“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等研究,能够更好地健全这一模式,从而进一步落实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以及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
一、“医养结合”相关概述(一)“医养结合”概念现阶段,对于“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而言,尚未形成统一的理论概念,但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医养结合”是一种融合了现代医疗与养老理念的新型养老护理模式,主要是将医疗资源及养老资源进行有机结合,从而达到为老年人提供科学的照顾服务的目的;二是“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重新审视了我国的养老服务事业,旨在保障老年人健康的同时,为其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三是“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缩小”了服务范围,即以失能或半失能的老年人群为主要服务对象[2]。
医养结合试点机构收费现况及成本分析
降低收费水平。
提高服务质量
02
通过提高服务质量吸引更多的客户,从而增加收入,同时也可
以提高收费水平。
合理定价
03
根据市场需求、服务质量等因素合理定价,既能够保证机构的
利润空间,又能够满足客户的需求。
05
未来医养结合试点机构收 费及成本趋势
未来医养结合试点机构收费趋势
收费标准将逐步提高
随着物价上涨和人力成本的增加,医养结合试点机构的收费标准将 逐步提高。
医养结合的提出
为满足老年人的医疗和养 老需求,中国政府提出了 医养结合的发展战略。
试点机构的建立
为推动医养结合的落实, 各地政府建立了医养结合 试点机构,以提供优质的 医疗和养老服务。
医养结合试点机构现状
服务内容
医养结合试点机构提供医 疗、康复、护理、养老等 一站式服务,满足老年人 的多样化需求。
服务对象
医养结合试点机构的服务 对象包括失能、半失能、 失智及患有慢性病的老年 人等。
服务质量
医养结合试点机构的服务 质量受到严格监管,确保 老年人得到专业的医疗和 养老服务。
医养结合试点机构意义
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通过提供专业的医疗和养老服务,医养结合试点机构有助于提高 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减轻家庭负担
体或特定区域的居民。
医养结合试点机构收费影响因素
服务质量
服务质量高的医养结合试点机构收费相对较 高。
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优越的医养结合试点机构收费可能 较高。
服务设施
服务设施齐全的医养结合试点机构收费可能 较高。
服务需求
服务需求大的地区,医养结合试点机构的收 费可能较高。
03
医养结合试点机构成本分 析
中国医养结合模式发展前景分析
中国医养结合模式发展前景分析首先,中国医养结合模式的发展能够解决目前养老服务不足的问题。
随着中国老年人口比例的增加,传统的家庭养老形式已经难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医养结合模式能够提供医疗、护理、康复等全方位的养老服务,可有效缓解养老服务紧缺的问题。
其次,医养结合模式的发展能够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通过医养结合,老年人可以得到更全面、专业的医疗服务,及时预防和治疗疾病,保持身体健康。
同时,医疗机构也可以提供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等服务,帮助老年人重拾信心,增强生活动力。
第三,医养结合模式的发展为老年人提供了个性化的养老服务。
医养结合模式注重从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出发,根据老年人的身体状况、生活习惯和需求定制个性化的服务计划。
此外,医养结合模式还提供社交娱乐、心理关爱等服务,让老年人获得更多的社交机会和快乐。
第四,医养结合模式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医养资源的合理配置。
随着中国老年人口的增加,医疗资源的紧缺问题日益突出。
医养结合模式能够将医疗资源和养老资源有机结合,在老年人居住区域建设医养结合机构,合理利用医疗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第五,医养结合模式的发展促进了养老服务行业的市场化进程。
随着医养结合模式的发展,养老服务行业的专业性和服务水平得到了提高,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
这将推动养老服务行业的市场化进程,促进养老服务行业的快速发展。
最后,医养结合模式的发展符合国家政策的导向。
中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并提出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
医养结合模式的发展与政府的政策导向相吻合,有望得到政府的支持和鼓励。
综上所述,中国医养结合模式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医养结合模式不仅能够解决目前养老服务紧缺的问题,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还能够促进医养资源的合理配置,推动养老服务行业的市场化进程。
随着政府的支持和政策的推动,医养结合模式的发展势必会得到进一步的促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市海淀区医养结合试点发展现状及建议作者:谢呈嫡熊婧佚王艺霏刘诗阳贺康哲江俞成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20年第11期摘要:与传统养老模式相比,“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模式能够更好满足老年人对医疗卫生服务和生活照料服务的双重需求。
本文以国家级试点地区北京市海淀区医养结合的实践为例,对医养结合的三种基本模式进行SWOT分析,探讨它们各自的优劣势,并提出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养老机构和医院、放开对养老机构的限制、发展长期照护险等针对性建议。
关键词: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模式北京市是我国老龄化率第二高的城市,仅次于上海。
2018年底,北京市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约349.1万,占户籍总人口的25.4%。
其中,海淀区老年人口总数在北京市各区排名第二,60岁以上老年人口数为51.5万,约占户籍人口总数的21.3%。
其中8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10.8万,约占老年人口的20.0%[1]。
2016年6月,海淀区被选定为第一批“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单位”。
2017年,海淀区出台了《北京市海淀区开展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工作方案》,积极落实医养结合试点任务,通过健全完善医养结合服务体系、盘活现有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创新探索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等方式,稳步推进试点工作。
一、案例分析(一)甘家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甘家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于1956年成立,又称甘家口医院,是一所综合性一级甲等医院,与医养康养老服务公司(下称医养康)达成紧密合作形成“甘家口模式”。
医养康负责“养”,甘家口医院负责“医”,属于典型的医疗机构内设养老板块的医养结合模式。
二者主要在以下三方面建立合作关系:1.养老床位。
养老床位针对医疗服务需求较频繁、依赖度较大的老人,设在甘家口医院内。
入住老人的日常护理工作由医养康的养老服务人员负责,老人产生医疗需求时由甘家口医院指派医生进行诊治。
2.养老驿站。
医养康在甘家口街道设有5个养老驿站,1个照料中心,与街道展开长期合作。
此外还设有10个以上站外服务点,提供居家咨询和助餐服务。
对于行动不便难以行走到驿站的老人,站外服务点提供上门护理服务。
此外,医院的社区卫生站建在医养康的养老驿站中,便于进行医养深度结合。
3.“互联网+”养老。
医养康为老人建立健康档案,由养老驿站对老人的健康情况进行信息采集,通过数据库筛查出需要特定护理的老人,再针对性地为老人提供特定服务。
老人通过专属APP预约后,养老驿站会就近安排工作人员上门服务。
“互联网+”模式的运用使驿站与医养康、甘家口医院的资源紧密相连。
(二)西三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西三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一家非营利性医保定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①,辖区人口11万。
中心医养结合工作的基本内容如下:1.“健康指导”工作。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定期派出团队对老人进行健康指导、健康检护、巡诊,同时举办健康讲座,旨在提高老人的健康意识。
中心同时为老人提供免费健康体检、免费测血压、血糖等服务。
2.常见病、慢性病管理。
中心为老人建立电子档案,记录老人的个人情况、就诊情况、随访、每年体检报告的评估等信息。
定期取药的老人在中心可享受排队就诊优先、免除部分服务费、挂号费等优待。
3.失能、半失能老人的关怀。
针对居家养老的失能老人,中心提供家庭病床服务,医护人员定期上门看护老人;对于行动不便的老人,中心定期派医护人员上门服务,在饮食、护理用药、起居安排等方面给出建议,同时也提供精神关怀、家庭关系协调等综合服务。
(三)北京清河医院清河医院是一家大专科、小综合现代化血液病专科医院,已与附近的养老机构达成合作,共同为西三旗社区的老人提供医养结合服务,属于较为典型的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建立松散合作关系的医养结合模式。
医养结合工作主要内容有:1.义诊与知识宣传。
医院经常开展养老知识宣传大讲堂和义诊活动,每月举行4-5次。
每次举行派出不同科室的医生,轮流交替。
医院会提前对社区居民的需求进行调查,以更好地确定居民的养老知识需求。
2.与养老驿站合作。
医院与诚和敬养老驿站结成医养结合对子,自2018年起开始合作。
合作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医院人员前往养老驿站为老人提供义诊,有效监控老人的身体状况;二是为身体不适的老人提供诊疗和转诊的服务。
两种方式的结合有效保障了驿站老人快速就医的需求。
二、海淀区医养结合三种基本模式的SWOT分析基于对以上案例及相关文献的分析,海淀区医养结合实践可总结为三种具体模式:医疗机构内设养老板块、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板块、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建立松散的合作关系[2]。
三种模式因地制宜,各有特点,下面对它们分别展开SWOT分析:(一)医疗机构内设养老板块医疗机构内设养老板块是指医院内设置养老病床,开设老年病科等,为老年人提供诊疗住院、康复护理、生活照料、临终关怀等一系列醫养结合服务。
对该模式的SWOT分析如下:优势:医疗机构充分了解老人的医护需求,在此基础上能更有针对性地提供医护服务、医疗设施,有利于充分利用有限的医疗资源。
且医疗机构能够为老年人提供持续而全面的照护。
劣势:多数医院开设养老机构的动力不足。
首先,养老板块的嵌入或要求医院扩建,或要求医院将原有空间改为养老所用,而刚刚嵌入的养老板块在经济效益上不及医疗部门。
其次,二、三级医院人满为患,医疗资源紧张,多数医院没有精力增设也不擅长提供养老服务。
机会:国务院于2013年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医疗机构要积极支持和发展养老服务,有条件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应当开设老年病科,增加老年病床数量,做好老年慢病防治和康复护理”。
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推进养老服务的意见》,明确“具备法人资格的医疗机构可通过变更登记事项或经营范围开展养老服务”。
有利政策因素对于医疗机构开设养老机构起到激励作用。
威胁:最大风险在于可能发生滥用医保资金为养老服务付费的现象。
医院内提供的养老服务和医疗服务之间的界限比较模糊,监管难度较大,因此政策对医疗机构内设养老机构持反对态度。
此外,医疗机构内设养老机构或造成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之间产生分化,基层医院将愈加无法同大医院竞争。
(二)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板块是指养老机构、老年公寓、敬老院等在其内部设置诊所、卫生室(所)、医务室、护理站等。
对该模式的SWOT分析如下:优势:通过设置专业医疗设施并提供专业医护服务,养老机构可以满足机构内老人的慢性病护理与指导日常健康检查、康复、急救等需求。
由于老人,特别是半失能、失能老人对于医疗的依赖度很高,医养结合水平正成为很多老年人选择养老机构的关键考虑因素,因此内设医疗板块可以提高养老机构的吸引力。
特别是如果机构内设诊所拥有医保定点资质,还能为老人报销医疗费用,减轻经济负担。
劣势: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须达到一定的硬性要求,如人员配备、设备要求等,这些要求一些中小型养老院是难以达到的,因此只有相对完善的大型养老机构才有能力在内部设置医疗板块。
但大型养老机构也面临着医护人员供给不足,人力资源费用高昂等问题[3]。
机会:政府积极推进医养结合,提供政策支持。
2015年,养老机构内设医务室开始实行单独序列医保审批,并在资格认定上提供了倾斜。
2017年,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的管理机制由行政审批改为备案管理,并设置审批与执业登记“两证合一”[4]。
2018年3月,北京市正式将行政审批制转为备案制北京市卫计委《关于做好养老机构内部设置医疗机构取消行政审批实行备案管理工作的通知》。
2019年4月,国务院提出“医疗保障部门要根据养老机构举办和内设医疗机构特点,将符合条件的按规定纳入医保协议管理范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国发办〔2019〕5号。
威胁:医养结合的其他模式带来了竞争威胁,特别是一些养老机构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利用地理优势展开紧密合作,在享用专业的医疗资源优势下不需大幅增加医护成本。
其次,护理人员供给不足、知识水平较低、流动性大仍然是养老机构长期面临的问题。
(三)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建立松散的合作关系在该模式中,地理上靠近的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达成合作、签订协议,为老年人提供理疗、康复医疗、免费体检等服务,同时满足老年人的医疗需求和养老需求。
对该模式的SWOT 分析如下:优势:将现有的养老资源和医疗资源联系起来,降低了医与养之间的转换成本,节约资源;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功能互补,有效降低运营成本;合作方式灵活多样,合作易于达成。
劣势:基层养老机构规模小,运营压力较大,难以与医疗机构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
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和护理资源不足,难以为养老机构提供高效的医疗服务。
医护人员在无补贴的情况下工作量加大,工作效率难以保证。
因此,这种合作在基层医疗机构与中低端养老机构之间达成的成功率低。
机会:国务院于2009年发布《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鼓励健康服务业发展,支持不同服务能力的服务机构建立协作机制;2019年4月,国务院发文明确指出要提升医养结合服务能力,“促进现有医疗卫生机构和养老机构合作,发挥互补优势”。
同标注③同时,各地区域卫生规划也正在着手整合区域内养老与医疗卫生资源。
威胁:缺少相关硬性规定推动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的联合,双方合作动机不强;合作易产生两极分化现象,导致医疗与养老资源进一步向大规模机构流动;合作机构归不同部门管理,产权划分不清晰。
三、海淀区试点情况分析与总结(一)经验1.多方力量协作,多种模式共同推进。
在“医养结合”工作推进中,海淀区尝试了多种服务模式,通过不同方式探索各类老人对医养服务的需求。
对于选择居家和社区养老的多数老人,海淀区通过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延伸为其提供基本的养老和医疗服务。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养老驿站等机构广泛分布,能够为社区老人提供方便可及的医养服务。
此外,对于对护理服务要求高、亟待治疗的高龄或失能老人,海淀区通过家庭病房、养老床位和养老机构等满足其医疗需求。
同时,许多医疗机构正在向老年康复护理医院转型,综合医院增设老年病科,为老年病人提供专门专业的医疗服务。
2.海淀区医养结合事业的推进由政府主导,社会资本共同参与。
社会资本在发展养老事业时具有灵活、高效、创新性强的特点,但也因价格过高而不够亲民,难以壮大。
政府支持下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为医养结合的重要部分,弥补民营医养机构的缺点,能够使医养服务更广泛地触及老年人群。
社会力量与公立机构的合作也是一大亮点,海淀区独具特色的甘家口模式正是民营养老企业与公立医疗机构合作的成功范例。
3.积极开展探索,大胆创新实践。
北京市作为国内老龄化率仅次于上海的城市,率先开展医养结合试点,做出了许多独创性尝试并获得了较好效果。
海淀区创新发展一键式家医服务体系,签约老年居民可通过家中安装的“一键式”智能服务电话迅速快捷地呼叫医务人员,大大提高了居家养老人群的社区卫生服务可及性;首创养老驿站为社区老人提供基礎养老照料服务,驿站点遍布各地区,提高了社区养老服务的可及性;建立了医养结合联合体并纳入多家社区医院和养老机构,为老人提供分级治疗、双向转诊、绿色通道,通过远程智慧平台进行智慧巡诊,降低成本并能连接优质医疗资源,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三级医院、养老机构及为老服务组织加入;此外还将“互联网+”等新技术应用到了医养结合服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