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海陆的变迁》(第1课时)精品教育.doc
2019年“海陆的变迁”说课设计(修改)精品教育.doc
海陆的变迁》说课设计一、教材分析1、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海陆的变迁“是第二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球面貌形成的原因。
地球自诞生以来,风云变幻、历经沧桑。
处于永恒的变化之中。
今天海陆的分布及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只是地球发展史中的一幕。
通过学习本节内容,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海陆是不断变迁的“科学观点;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探讨海陆是如何变迁的。
本节教材特色之一是从例证探究活动出发,让学生在分析实例中切切实实感受海陆的变迁,从而感觉到现在学习的是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是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2、重点、难点的确立及依据:确立: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
依据:七年级学生抽象思维有限,知识面窄,但要培养影响学生终身发展的科学观点、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1、知识和技能:知道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能举例说明海陆的变迁,且树立海陆是不断运动和变化的观点。
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解释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
2、过程与方法:分别围绕“海陆是不断运动变化的”、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等内容设置了探究性活动和自主学习过程。
主要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小组讨论和模拟演示等活动,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1)通过讲述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和了解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从而初步形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 )在学习活动中,教师赏识学生的每一个举例,珍视学生的真实体验和感悟,激励学生大胆探究,构建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三、教法指导1、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即“以学生探究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采用合作探究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互动性探究讨论。
海陆变迁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第一课时)【课程标准】(一)课程内容标准:●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二)课标具体目标通过地球表面海陆变迁的实例举证明确海陆变迁的原因;知道大陆漂移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能解释有关的地理现象。
【教学重点、难点】(一)教材重点:大陆漂移学说(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用实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变化中并明确变化的原因和大陆漂移学说2、难点:运用大陆漂移学说的基本观点解释有关的地理现象。
【学情分析】(一)预测本班级学生可能达到的程度1、海陆变迁的实例举证:95%学生能够掌握2、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大陆漂移学说:85%学生能够掌握3、运用大陆漂移学说的基本观点解释有关的地理现象。
:80%学生能够掌握(二)普遍性问题: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大陆漂移学说【教学目标】1、运用实例说明海陆是不断变迁的,并能弄清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
2、知道大陆漂移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能解释有关的地理现象。
3、通过了解地球海陆的发展变化过程,培养同学们的读图析图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过程】构建动场:展示一些水生生物的化石图片,学生思考:许多水生生物的化石都是在陆地上被发掘出来的,这是什么原因?能不能用一句话或一个词来概括这种变化?播放视频沧海桑田。
在地球上海陆变迁的例子很多,不仅有沧海变桑田,也有桑田变沧海。
一、沧海桑田活动1:实例举证—析原因活动目的:对应教学目标1活动程序:实例举证,学生观察—自主学习—展示交流—总结提升1、实例举证,学生观察列举能够证明海陆变化的实例有哪些?实例1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的化石。
实例2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道遗迹实例3荷兰的围海大坝2、自主学习①说出海陆是如何变化的?实例1是海洋变成陆地;实例2是陆地变成海洋;实例3是海洋变成陆地②造成海陆变化的原因?让学生阅读课本文字资料,讨论海陆变迁的原因有哪些,并分析上图体现的是哪种因素对海陆分布的影响。
《海陆的变迁》精品教学课件.
这是什么地方?你能推测 他是怎样形成的吗?
喜马拉雅山是怎样形成的?珠 穆朗玛峰为什么还在不断升高?
珠穆朗玛峰
喜马拉雅山的形成
印度大陆与亚洲大陆靠近, 古地中海缩小
两块大陆继续靠近,使地 面不断隆起
两块大陆相互挤压结合在一 起,谷地中海消失
印度洋板块挤入亚欧板块下方,板块 碰撞挤压形成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
2、图中 1,南美洲大陆和非洲大陆古老的地层分布是对应的,说明两者原来是同一块大陆!
他认为在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周围是一片汪洋,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的漂移分离,
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 喜马拉雅山是怎样形成的?珠穆朗玛峰为什么还在不断升高?
“→←”表示什么?
观察地图, 你会发现非 洲东岸和南 美洲现有什 么奇妙的现 象?
看两块大陆就想撕破的一张纸,可以拼合 在一起。它们原来会不会是同一块大陆?
根据这个现象,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 什么假说?这个假说的内容是什么?
大陆漂移假说
他认为在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 的一块大陆,周围是一片汪洋,后来,原始大 陆才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的漂移分离,形成 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
教学目标 1、运用实例说明海陆变迁,树立海陆不断运动 变化的辨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2、了解大陆飘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并能解释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 3、通过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 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 探究精神的培养。
重难点: 理解板块构造学说和大陆漂移学说
讨论:是什么原因引起了海陆变迁? 喜马拉雅山是怎样形成的?珠穆朗玛峰为什么还在不断升高? 认真探索、敢于怀疑、勇于实践的求学精神呢坚强的意志品质
《海陆的变迁》第1课时
《海陆的变迁》(第1课时)【中心修养】地区认知、综合思想【教材剖析】海陆的变迁"一节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重要构成部分,主要叙述了地球表面海陆散布的原由,是承接第一节"大洲和大洋"对地球海陆相貌认识的进一步深入。
让学生认识到地球表面是处在不停的运动变化过程中,对学生逐渐建立海陆变迁的辨证唯心主义看法,将来的学习与发展拥有重要意义。
【学情剖析】学生刚才学习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知道了地球表面海陆散布大势,为本节课的学习供给了必备的知识基础。
但初一学生依据其年纪、心理特色和已有知识水平,要顺利达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仍需采纳直观演示的方法降低难度。
【课标要求】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停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教课目的】能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停的运动和变化之中,知道地球上海洋变陆地、陆地变海洋的实例。
认识“大陆漂移假说”的基本看法,可以运用大陆漂移说解说地理现象。
【教课要点】认识大陆漂移说的基本看法。
【教课方法】演示法、启迪式教课法、实验研究法、读图剖析法、剖析概括法【教课过程】导入新课播放《成语故事—沧海桑田》教师设问:你相信“沧海桑田”的故事吗?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漂亮的星球上,无论是多姿多彩的陆地,仍是无边无际的海洋,万事万物都处在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
地球自形成以来,海陆变将就向来在不停的发生,这也就是我们今日要研究和商讨的问题。
第1 页任务1 经过海陆变迁的实例剖析,概括造成海陆变迁的原由。
教师给出海陆变迁的实例,指引学生剖析。
实例1: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海洋生物的化石说了然什么问题?(这里以前是海洋。
)实例2: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流水井等人类活动古迹反应了该海疆过去是什么情况?是什么原由?(这里以前是陆地。
)以上两个实例都说了然地球表面存在海陆变迁,那么是什么原由惹起的呢?教师指引学生进行实验,读图察看,是什么原由致使了海陆变迁?实验一:请同学们设计方案,如何使插小旗的陆地变为海洋呢?(可用资料:水)结论:经过模拟实验,可总结地壳的改动、海平面的起落是惹起海陆变迁的主要原由。
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第二节“海陆变迁”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宜宾县研培中心初中地理教研员赵文兴一、设计理念依据地理新课标的要求,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地理教学,创设学习情景,引领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运用资料说明或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会使用“证据”表明自己的观点,建立“用事实说话”的科学态度,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改变,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二、教材分析1.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海陆的变迁”是第二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介绍地球面貌形成的原因。
地球自诞生以来,风云变幻,历经沧桑,处于永恒的变化之中。
今天海陆的分布及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只是地球发展中的一幕。
通过学习本节海陆的变迁等实例,初步认识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类造成的影响,初步认识自然界的发展变化是无止境的,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自然的手段也无止境。
2.编者的意图:使学生认识地球面貌的变化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三、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安排:沧海桑田——海陆的变迁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大陆漂移四、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知道大陆漂移假说。
2.能力目标:通过实物图、课件的阅读分析;动画模拟的演示过程;学生拼合非洲和南美洲大陆轮廓的吻合,初步了解地球海陆变迁的发展变化,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读图能力和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讲述魏格纳大陆漂移假说的故事,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发现问题的能力,不畏艰险、勇于探索、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五、重难点的确立及依据:确立:大陆漂移假说依据:初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差,知识面窄,但要培养学生的读图与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教法指导1.教法及依据:启发探究式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根据初一学生的心理特点(好奇心、求知欲),结合本节课文的内容,多选精选实例,配以实物投影片和动画效果,设置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尽可能地给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启发学生分析想象,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参与意识、主体意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海陆的变迁(第1课时).doc
海陆的变迁(第1课时)第二章第二节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2.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课文的示意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想像能力、推理能力。
2.运用板块运动解释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火山、地震的分布。
德育目标1.通过海陆的变迁,使学生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2.通过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教学重点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1.海陆变迁的原因。
2.板块相对移动形成的地表形态。
教学方法演示、分析、推理为主要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绘制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第一课时沧海桑田——海陆变迁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大陆漂移第二课时板块运动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在我们生活的这个美丽的星球上,不论是多姿多彩的陆地,还是一望无际的大海,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你知道“沧海桑田”的成语故事吗?(让一两个学生讲讲)传说我国古代有个叫麻姑的仙女,曾经三次看到东海变成桑田。
后人就以这种沧海桑田的变更,来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如果学生讲到,不必重复)其实这个故事的原意是指海陆的变迁,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板书第二节海陆的变迁一、沧海桑田[讲授新课]1.设置悬念电脑展示课本p33图2.10“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图2.11“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流遗迹”和图2.“荷兰的围海大坝”。
请同学们观察这些地理现象,进而思考下面有趣的问题。
(1)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2)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反映了该海域过去是什么状况?(3)荷兰的国土面积在过去的百年中为什么在不断扩大?2.学生讨论组织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观察图片,结合思考问题的提示展开讨论。
人教版初中地理课件《海陆的变迁》精品课件1
1.对下列现象做出合理解释。 (1)红海为什么在不断扩张? (2)地中海为什么在不断缩小? (3)喜马拉雅山脉是怎样形成的?
8.造成中西方用香差异的一个很重要 因素, 也是许 多其他 文化差 异的内 在因素 之一, 就是各 自传统 信仰的 不同。 西方多 信仰基 督教, 其次是 伊斯兰 教,二 者与香 的传播 关系并 不大;
感谢观看,欢迎指导!
2.读课本图2.25,说明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过程。
1.同其他林木相比,竹子颇有一些 独特之 处,如 虚心、 有节、 清拔凌 云、不 畏霜雪 、随遇 而安等 等。这 些特点 ,很自 然地与 历史上 某些审 美趣味 、伦理 道德意 识发生 契合, 进而被 引入社 会伦理 美学范 畴,成 为君子 贤人等 理想人 格的化 身,并 对中国 传统文 化的发 展产生 深刻的 影响。
2.不仅春风得意的封建宠儿常常以竹 来互相 吹捧或 以竹自 诩,那 些落泊 荒野的 书生和 隐居“ 南山” 、待价 而沽的 名士, 也普遍 寓情于 竹、引 竹自况 。
3.在这种独特的文化氛围中,有关竹 子的诗 词歌赋 层出不 穷,画 竹成为 中国绘 画艺术 中的一 个重要 门类, 封建士 大夫在 私园、 庭院中 种竹养 竹以助 风雅, 亦成为 普遍风 气。
喜马拉雅山以及在喜马拉雅山中发现的部分海洋生物化石
Ø在我国东部海域的海底, 人们发现了古河道及水井等 人类活动的遗迹。
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道遗迹
Ø欧洲的荷兰是世界著名的 “低地国”,全国约1/4的 陆地低于海平面。
海陆的变迁(第1课时)精品教案
《海陆的变迁》教学方案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是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中。
2. 了解大陆漂移学说的基本内容。
3. 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科学探究的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大陆漂移学说的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为大陆漂移学说寻找证据。
二、教学策略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对七大洲和四大洋有了基础的认识,但是要学生凭空想象来理解海陆的变化,是十分困难的,针对学生空间想象力差的弱点,讲解过程多利用地球表面上已经发生的海陆变迁现象,增加教学的直观性,进一步学习本节内容。
本节内容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海陆变迁的现象,第二部分是对海陆变迁现象的解释。
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好教材知识的逻辑关系,引导学生透过现象发现本质,并通过活动的开展,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教学流程四、当堂练习1.在我国青藏高原的地层中发现了鱼、海螺、海藻等生物化石,这说明()①青藏高原总是处于陆地环境②青藏高原曾经处于海洋环境③地壳发生了变动④人为遗弃海洋生物于此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2.造成地球上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是()A.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B.全球的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C.大量的水土流失和填海造陆D.地壳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3.煤是由植物经过漫长的地质作用转化而来的,科学家发现,在冰雪覆盖的南极大陆分布有巨大的煤田。
这一现象最能说明()A.南极大陆很久以前气候非常温暖B.南极大陆原来处在暖湿的低纬地带,森林茂密,后来漂移到了今天的位置C.南极大陆的煤不是由植物转化而来的D.南极大陆总体上向低纬地带漂移了4.下列关于海陆轮廓的说法正确的是()A.世界上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是固定不变的B.世界上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是不断变化的C.世界上海陆轮廓自古就是这样的D.世界上海陆轮廓部分地区变化,部分地区不变5.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不包括()A.气候变暖B.古生物分布C.地质构造D.大陆轮廓6.下列最符合“大陆漂移”的说法是()A.大陆像一块漂浮在水面上的木板,不断漂来漂去B.许多小块的大陆不断漂移、碰撞,变成一整块大陆C.陆地本是一个整体,后来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地漂移分离D.全球由六大板块构成【参考答案】C;D;B;B;A;C五、课程小结六、板书设计海陆的变迁一、地表形态是在不断变化的1.自然原因(主要原因):地壳运动、海平面的升降2.人为原因(局部):人类活动二、大陆漂移学说1.提出者:魏格纳2.主要内容3.证据。
2.2海陆的变迁1(第一课时).doc
沁园中学三案设计年级:七年级学科:地理课题:海陆的变迁(第一课时)课型:新授备课时间:10、18主备人:陈彩虹审核人:学习目标:1.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认识到海陆处在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
2.了解大陆漂移学说的基本观点。
3.通过海陆的变迁,使学生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教学流程导航台知识链接自主探究环节让学生阅读课本P32至P35的内容解决导航台的4个问题。
自学时间:8分钟自学方式:独1、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是、,除此之外也可以引起海陆的变迁,如:填海造陆。
2、喜马拉雅山为什么会由海洋变成陆地呢?东海的几经沧海桑田又是怎么回事儿呢?荷兰是著名的低地国,全国有四分之一的陆地国土面积低于海平面,而且过去的一百年里荷兰的陆地国土一这一部分在导入中已经涉及到了一部分,然后再给学生讲解的就是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通过学生阅读课本得出结论。
由于学生这部分的经验比较少,所以由教师直接讲清喜马拉雅山是由于地壳的变动引起的,东海的几经立看书、独立思考、尽量独立解决问题。
直在扩大,这是为什么?3、德国科学家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
4、观察这幅图的过程中在两亿年前有没有大西洋?它又会怎样变化?人类活动,通过对荷兰围海大坝的展示,让学生知道人类活动也可以引起海平面的升降。
沧海桑田是由于海平面的升降引起的。
关于喜马拉雅山的形成我们成后面还有涉及到,我们这里不作详解,海平面的升降只是让学生知道即可。
地表形态改变的原因,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能过图片的展示让学生认识,最终让学生能辨别出某种地表形态是由什么力作用形成的。
合作交流环节要求:不会的题先同桌交流,同桌都不会的再小组交流。
拼合大陆几种古老地层的相似性,海牛、鸵鸟在非洲和南美洲的分布图,形象的推理出大陆原本是连成一片的,这样大陆漂移假说便不难理解。
能过讲述魏格纳的故事过渡到本节。
本节的内容比较简单,让学生通过与此同时感受科学家为真理而献身,善于观察、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精神。
海陆的变迁 【完整版】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课题:海陆的变教学课时:一课时授课教师:迁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
2.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了解世界上主要山系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过程与方法:1.运用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解释世界海陆分布格局,解释世界主要山系、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
4.通过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和活动探究,使学生形成交流与合作的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海陆不断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通过大陆漂移—一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
教材分析:重点:海陆变迁的原因;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难点:对板块构造学的理解和应用其观点解释一些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在地球上海陆变迁的例子很多,不 仅有沧海变桑田,也有桑田变沧海。
今天我们就来深入地了解和研究一些关于海陆变迁的知识。
一.沧海桑田(1)案例探究:案例1: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化石 谁来说说为什么喜马拉雅山中会有 海洋化石? 师:对,地壳运动使这里从沧海变成了桑田。
案例2:东部海域的海底发现古河流的遗迹谁来说说为什么东部海域的海底会发现古河流的遗迹?师:对,海平面的上升使这里从桑田变成了沧海。
案例3:荷兰填海造陆谁来说说为什么欧洲的荷兰全国三分之一的土地是通过围海造陆获得、沧 海 桑田 通过读图观 察、讨论探究、 举例说明,培养 学生读图能力和 推理能力。
同时 以案例探究的方式启发学生思考,学生乐于接受,兴趣盎然。
师:对,这说明人类的活动也可以造成海陆变迁。
从这三个事例中,我们得出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有三个:1.地壳运动;2.海平面升降;3.人类活动。
过渡:人们已经知道了海陆是变迁的,那么七大洲四大洋是否是固定不变的呢?20世纪上半页在地理学史上有一场激烈的争论,那是“地球活动论”和“地球固定论”之间的较量。
地球活动论者认为:七大洲四大洋在运动。
《海陆的变迁》教案一
《海陆的变迁》教案一江西省景德镇一中钱中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认识到海陆处在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
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明白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在层层探究、步步求证的学习过程中,初步掌握探究的思路和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培养科学兴趣和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难点:海陆变迁的原因;板块相对运动形成的地表形态。
教学方法本课教学主要采用互动探究、分组合作、设疑讨论等教学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案、学案、地球仪、相关材料。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方法一:复习检测:展示“大洲大洋分布示意图”,让学生指认四大洋、七大洲的位置及名称,并能说出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
导入方法二:展示视频:沉没的岛屿,使学生初步了解陆地可以变为海洋,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如今地球上的海陆面积、分布位置是否自地球诞生就这样?有没有发生过变化?板书:一.沧海桑田——海陆变迁提问:什么原因可以使海洋变成陆地?什么原因可以使陆地变成海洋?向学生介绍:沧海桑田,可简称沧桑,出自《神仙传·麻姑》。
传说古代有个叫麻姑的仙女,曾经三次看到东海变成桑田。
后人以沧海桑田这种海陆的变更,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图片“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道遗迹”、“荷兰的围海大坝”思考:①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②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的遗迹,反映了该海域过去是什么状况?③荷兰的国土面积在过去的百年中为什么不断扩大?学生回答:①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喜马拉雅山区在地质时期是海洋,现在变成了陆地。
②反映我国东部海底大陆架在地质时期曾经是陆地,现在变成了海洋。
③荷兰的国土面积在过去的百年中不断扩大的原因是因为围海造陆。
《海陆的变迁》人教地理课件
学以致用
亚欧板块
非洲板块
印度洋板块
喜马拉雅山脉是__亚__欧___板块和_印__度__洋__板块相 对运动,相互碰撞挤压形成的,板块处在不断碰撞 之中,珠穆朗玛峰就会不断增高。
亚欧板块
非洲板块
印度洋板块
地中海在_亚__欧___板块和_非__洲___板块相对运动, 相互碰撞挤压下不断缩小,最终将消失。
自
然
主要原因
原
因
人为原因
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海陆的 变迁》 人教地 理课件1
问题:难道仅 仅是巧合吗?
大陆会不会是漂移的?
《海陆的 变迁》 人教地 理课件1
大陆漂移假说
寻找证据
大陆漂移说认为:在 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 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 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后 来,原始大陆才分裂成几 块大陆,缓慢地漂移分离, 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 四大洋的分布状况。
非洲板块
印度洋 板块
红海是__非__洲__板块
和印__度__洋__板块张裂 运动形成的,最终 会形成新的海洋。
2011.3.11日本大地 震是__亚__欧___板块和 _太__平__洋___板块相互 碰撞挤压的结果。
•
1.每个词并没有列出全部用法及词义 ,只列 出了初 中阶段 出现并 常用的 用法及 词义。
•
4.北面是土耳其,越过土耳其进入了 独联体 外高加 索的国 家,西 边是叙 利亚和 约旦, 稍微过 去一点 就到了 巴勒斯 坦和以 色列。
•
5.阿拉伯人发现印度数字的优点,于 是就在 帝国内 推广应 用。以 后,阿 拉伯人 通过西 班牙人 把这种 印度数 字传入 欧洲, 并传播 到世界 各地, 这就是 我们所 使用的 阿拉伯 数字。
《海陆的变迁》示范教案.doc
《海陆的变迁》示范教案;第#二$教0育4资D源1网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学要求:1.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2.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能解释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
3.通过大陆漂移一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重点和难点:重点:利用大陆漂移假说解释一些现象。
难点:寻找大陆源移的证据。
教学准备:师:课件、图片、挂图生:剪刀、白纸课时安排:1课时。
一、海陆是变迁的师:出示大连星海湾新旧图片。
这两张图片反映的是大连哪一个旅游景点呢?生:星海广场。
师:新旧对比这里发生什么变化?生:海湾由人工填成了陆地。
师:自然界中有没有这样的变化呢?出示材料(台湾海峡海底发现煤矿、喜马拉雅山顶发现海生动物化石)生:(观察、分析)自然界也存在海陆变化。
师:确实海陆是变迁的。
其实古人早就觉察到海陆是变迁的,因而在我国就有了',沧海桑田,,的成语。
二、海陆变迁的方式师: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呢?出示海陆变迁的动态课件。
(可以出示喜马拉雅山、我国东部海底、荷兰围海造田图片。
)生:(观察、分析、讨论)变迁方式有三种:1 •地壳变动;2•海平面升降;3.人类活动。
师:海陆是变迁的,七大洲四大洋是否就是固定不变的呢?20世纪地理科学史上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机会总是垂青善于观察、思考的人。
正像牛顿坐在树下看到苹果落下建立了自由落体运动定律一样,这一次是一个躺在病床上的气象学家解决了这个问题。
下面我们来阅读一下《偶然的发现, 伟大的假说》。
生:阅读。
(最好出示资料片)魏格纳创立大陆漂移假说过程师:魏格纳发现非洲大陆、美洲大陆轮廓吻合后能不能直接提出它们原先是连在一起的?为什么?同学们都学过剪纸能否用这种剪纸的办法证明一下你的观点。
生:讨论,用剪刀、白纸活动。
师:巡视,指导。
师:谁能把你们讨论的方法演示一下呢?生:上前演示。
七年级科学海陆的变迁(中学课件2019)
沧海桑田,可简称沧桑,出自 《神仙传·麻姑》。传说古代有个叫麻 姑的仙女,曾经三次看到东海变成桑 田。后人以沧海桑田这种海陆的变更, 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66电影院 ht以外属旧恩封 曾为将陵侯 流泽加於生民 鹰隼横厉 闰振单于率其众东击郅支单于 号为难治 诸将乃不敢复言 匈奴之长技三 欲招会稽之地 读军书倦 郎吏见者私谓之国师公 与减宣更为中丞者十馀岁 任重职大 南七十馀里 先零遂与诸羌种豪二百馀人解仇交质盟诅 夫人之所设 桓受宋赂而归 而公令明等迫切宫阙 请求不敢逆 德配天地 天子穆穆 言四方皆以和来也 幸河东 闻天汉四年 其收大司马印绶 欲与连和 扫谷吉之耻 君唱臣和 上以其儒者 从车师还入塞 少学《易》 事文帝 此日去极远近之差 种五谷 蒲陶诸果 以昭保右 蜼玃飞蠝 象宋襄公区霿自 用 感移心意 可{难灬} 是以末年遂弃轮台之地 乃《太公兵法》 且陛下迁淮南王 请许 使亡逃分窜 单于有太子 三辅盗贼麻起 见罢 非可一日成也 何故也 宿广亭下 郅支见乌孙兵多 卒兴师奔逝 亡以加於孝也 莽使使责死者按在 各自主 亳有祥桑谷共生 传曰 俱生乎朝 恢廓祖业 微贱亡德之人 不可以奉宗庙 葬霸陵 荒淫越制 由是推之 犬 故白金三品 其一曰重八两 令保养曾孙 累石为城 赞曰 孝武之世 上与错议出军事 承民乎农桑 大将军惟思可以奉宗庙者 收斩之 皇天所以谴告人君过失 坚壁不出 言阳气洗物辜浩之也 奄修夜之不阳 头曼不胜素 入外门不下车 宣於天下 后宫婢六 人召入 汉下广吏 夫百年劳之 故怨恨 与士大夫厉精更始 二月乙丑 其馀六人老归家 既 又令将作为贤起冢茔义陵旁 知之术也 世世不绝 然则官至旌旗之制 疾甚 所亲非悛 彗星夜见西北 愿赐骸骨归 行未至彭城 明作哲 其象将以兵革抗极成功 莽曰钟桓 所任者何人也 上曰 君不明 入於河 守 尾 地四等 其至可必 独谓汤曰 灾异如此 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陆的变迁》(第1课时)
【核心素养】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教材分析】
"海陆的变迁"一节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讲述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原因,是承接第一节"大洲和大洋"对地球海陆面貌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让学生认识到地球表面是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过程中,对学生逐步树立海陆变迁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未来的学习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学情分析】
学生刚刚学习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知道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大势,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必备的知识基础。
但初一学生根据其年龄、心理特点和已有知识水平,要顺利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仍需采用直观演示的方法降低难度。
【课标要求】
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教学目标】
1.能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知道地球上海洋变陆地、陆地变海洋的实例。
2.了解“大陆漂移假说”的基本观点,能够运用大陆漂移说解释地理现象。
【教学重点】
了解大陆漂移说的基本观点。
【教学方法】
演示法、启发式教学法、实验探究法、读图分析法、分析归纳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成语故事—沧海桑田》
教师设问:你相信“沧海桑田”的故事吗?在我们生活的这个美丽的星球上,不论是多姿多彩的陆地,还是一望无际的大海,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地球自形成以来,海陆变迁就一直在不断的发生,这也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任务1 通过海陆变迁的实例分析,归纳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
教师给出海陆变迁的实例,引导学生分析。
实例1: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这里曾经是海洋。
)
实例2: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水井等人类活动遗迹反映了该海域过去是什么状况?是什么原因?(这里曾经是陆地。
)
以上两个实例都说明了地球表面存在海陆变迁,那么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读图观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海陆变迁?
实验一:请同学们设计方案,如何使插小旗的陆地变成海洋呢?(可用材料:水)
结论:通过模拟实验,可总结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是引起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实例3:欧洲的荷兰是世界著名的“低地国”,全国约1/4的陆地低于海平面。
荷兰的国土面积在过去的百年中为什么会不断扩大?
展示荷兰的围海造田图片,学生思考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海陆变迁,然后通过模拟实验二进行验证。
实验二:请同学们设计方案,如何使插小旗的陆地变成海洋呢?(可用材料:沙土)
结论:通过模拟实验,可知人类活动也会造成海陆的变化。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海陆变迁的原因主要有三种,它们有什么不同呢?
你还能举出那些海陆变迁的例子?
①日本的填海造陆
②南京雨花台
③南太平洋上的美丽岛国图瓦卢很可能成为首个“沉没”的国家。
以上是地表形态的缓慢变化,那么地表形态的剧烈变化有哪些呢?
学生猜测,教师适时展示课件:火山和地震。
转承:海洋变为陆地,陆地变为海洋,海陆是不断变迁的,七大洲四大洋是否是固定不变的?二十世纪地理科学史上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关于地球上海陆轮廓的争论
任务2 观看视频,说出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假说”的依据。
观看视频,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记录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假说”的依据。
证据1:大西洋两岸古植物、动物的一致性证明两块大陆曾连在一起,后来才分开的。
证据2:大西洋两岸两大陆古老地层的相似性,证明两大陆可能曾连在一起。
证据3:热带植物只能在温暖的地区生长,这个事实说明北极地区原来的位置不是寒带。
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假说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图2.18大陆的漂移,完成海陆分布变化的排序。
提问,观察教材图2.18大陆的漂移,看看大西洋是怎样形成的?太平洋有什么变化?
大西洋是由亚欧大陆、非洲大陆与美洲大陆分离而形成的。
太平洋慢慢缩小了。
【课堂小结】
【课时检测】
1.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有()
①气候变化②人类活动③地壳的变动④海平面的升降
A.②④ B.①② C.③④ D.①③
2.下列沧海桑田的变化,由人类活动引起的是()
A.荷兰的填海造陆
B.红海的不断扩大
C.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
D.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流的遗迹
读图,完成以下2题。
3.图中甲、乙、丙分别代表大洲或大洋,其排序正确的是( )
A.南美洲、大西洋、非洲 B.北美洲、太平洋、非洲
C.非洲、大西洋、南美洲 D.南美洲、太平洋、非洲
4.根据大陆漂移学说的内容判断,乙大洋的面积将()
A.不断扩大 B.不断缩小
C.保持不变 D.时大时小
5.科学考察发现,冰天雪地的南极大陆下面竟然埋藏着丰富的煤炭,对这一事实成因的解释,合理的是()
A.气候变暖 B.大陆漂移
C.人类活动 D.植被迁移
二、综合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地质工作者研究认为,台湾海峡经历了多次海陆变迁。
2亿多年前为海洋,在距今约4 000万年,台湾地区与大陆之间时分时连。
尤其是第四纪冰期时,每当冰期,气候寒冷,海面下降,海峡地区便成了陆桥;每当间冰期,气候变暖,冰雪消融,海面升高,陆桥又被淹没成为海峡了……
(1)材料中提到“台湾地区与大陆时分时连”,请解释:
“时连”是因为[__];
“时分”是因为[__]。
(2)煤是由陆地上森林转化而来的,科学家们在台湾海峡的海底发现了丰富的煤层,你能解释这一现象吗? [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