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中语文 4.12《苏武传》导学案1 新人教版必修4

合集下载

必修4第三单元第12课苏武传导学案

必修4第三单元第12课苏武传导学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三单元第12课苏武传导学案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积累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特殊句式。

2、把握作品内容,探究人物塑造。

3、学习苏武视国家利益重于生命的爱国节操。

学习重点:积整理累常见文言实虚词和句式,概括内容要点,认识苏武形象。

课时安排:4课时1、学唱民歌苏武牧羊苏武牧羊北海边!雪地又冰天,羁留十九年。

渴饮雪,饥吞毡,野幕夜孤眠。

心存汉社稷,梦想旧家山,历尽难中难,心似铁石坚。

夜坐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

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

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帏。

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

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

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苏武牧羊》民歌,歌曲里所歌唱的苏武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

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正如歌曲所唱,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耀千古的英雄。

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无比的人生。

2、观看电影:『苏武传』1、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我国古代著名史学家。

“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

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

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

其父班彪曾续司马迁《史记》作《史记后传》,未成而故。

班固立志继承父业,在《史记后传》基础上,进一步广搜材料,编写《汉书》。

后因有人向汉明帝诬告他篡改国史,被捕入狱。

其弟班超上书解释,始得获释,被命为兰台令史;经过二十多年努力,写成了《汉书》。

汉和帝永元初年,班固随窦宪出征匈奴,不久窦宪因谋反案被诛,班固也受牵连被捕,死于狱中。

2、班固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体例模仿《史记》,但略有变更。

全书有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起自汉高祖,止于王莽,记西汉二百三十年间史实。

《汉书》评价历史人物往往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作为标准,如对陈涉、项羽加以贬抑。

高一语文必修4《苏武传》导学案

高一语文必修4《苏武传》导学案
2、《汉书》简介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29年的史实。《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纪、七十传、八表、十志,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
课题:苏武传
学习内容
笔记
【学习目标】
1、了解班固的生平、创作和《汉书》的相关知识。
2、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等基础知识,能翻译文章各段。
3、学习苏武的英雄气概,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
1、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句式等基础知识。
2、掌握文言文学习方法,能读懂文言文。
【学习难点】
1、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2、积累文言文解题方法。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预习课上发放预习案,教师批阅,完成相关探究问题及训练问题。
2、朗读课文,培养文言文阅读的语感。
3、概括整理:作者作品,内容要点,知识归类。
4、合作学习,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准确翻译文句。
5、思考探讨塑造人物的方法。
第一课时预习案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兄弟亲近我丈人行也
欲因此时降武独有女弟二人
且陛下春秋高武等实在
【词类活用】
1.单于壮其节2.欲因此时降武
3.空以身膏草野4.反欲斗两主
5.单于愈益欲降之6.何久自苦如此!
7.王必欲降武8.天雨雪
9.羝乳乃得归10.杖汉节牧羊
11.孺卿从祠河东后土12.惠等哭,舆归营
13.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学后反思】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苏武传》导学案(1)及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苏武传》导学案(1)及答案

15.《苏武传》导学案高一语文必修四编写人:姚丽娟学习目标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文章背景。

2. 能用普通话准确、流畅地朗读文本,在理解的基础上,整体感知文本内容。

3. 理解文本中重要文言实词的意义,大致疏通文意,读懂文章内容。

学习重点:积累文中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学习难点:理解文本中重要文言实词的意义,疏通文意,读懂文章内容。

一、导语设计:两千年前,在北海边上,有一位杖节牧羊的老人,他坚守着热爱祖国、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在饥寒交迫中艰难地生存着,在他的身上体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传统美德和高尚人格。

其气节,令人肃然起敬。

他没有在敌人的淫威面前屈服,也没有在金钱、富贵面前动心。

为了远大的理想、为了亲爱的祖国,他餐冰卧雪、不辱使命,义无反顾地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坚守住了自己的信念。

一直以来,这种英勇义举激励着千秋万代的华夏儿女奋然前行.可以说,苏武,真正称得上是我们民族的脊梁。

二、学习知识及巩固作者及《后汉书》班固(32——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东)人。

东汉著名的史学家。

《后汉书•班固传》称他“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

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

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

其父班彪曾续司马迁《史记》作《史记后传》,未成而故。

班固立志继承父业,在《后传》基础上,进一步广搜材料,编写《汉书》。

后因有人向汉明帝诬告他篡改国史,被捕入狱。

其弟班超上书解释,始得获释,被命为兰台令史,经过二十多年努力,写成了《汉书》。

汉和帝永元初年,班固随窦宪出征匈奴,不久窦宪因谋反案被诛,班固也受牵连被捕,死于狱中。

《汉书》中的八“表”与“天文志”是由其妹班昭和同郡人马续续成的。

班固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体仿《史记》,但略有变更。

全书有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起自汉高祖,止于王莽,记西汉一代二百三十年间史实。

《汉书》评价历史人物往往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作为标准,如对陈涉、项羽加以贬抑,即是显例。

优质课高中语文必修四《苏武传》导学案

优质课高中语文必修四《苏武传》导学案

第四单元第12课《苏武传》一、学习目标巩固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掌握古今异义词并能精准翻译重点句子。

(重难点)二、学法指导在预习全文的基础上,通过独立完成、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巩固本课文言基础知识点。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班固(32—92),我国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幼年即聪慧好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

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

后来继承父志,在父未完成的《史记后传》基础上撰写《汉书》。

因被人诬告私改国史而被捕人狱。

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

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终完成《汉书》写作。

2.苏武出使背景:秦末汉初,北方匈奴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

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

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通过恩威兼施之策来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3.古今异义的几种情况:①词义的缩小。

如“五谷”中的“谷”原是“谷类”的总称,今北方的“谷”指“小米”,南方的“谷”专指“稻谷”。

②词义扩大。

如“涉江”中的“江”原专指“长江”,今泛指“一切江河”。

③词义的转移。

如“牺牲玉帛”中的“牺牲”指“祭祀中的牛、羊等祭品”,今义指“献身”;再如“信”,最早是指“送信的人”,后来转指“书信”,而“送信的人”的意思由“信使”承担,单用就无此意了。

④词义的感情色彩发生变化。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句中的“卑鄙”指“地位低微、鄙俗”中性词,今义指“品行恶劣”,贬义词;“乖”古时指“偏执,不驯顺”,贬义词,如《林黛玉进贾府》“行为偏僻性乖张”而现在则用来形容人“听话,安顺”,褒义词。

⑤词义弱化、强化。

如“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现在表示“埋怨、责备”,程度变轻了。

如“诛”,最初只是“谴责、责备”,现在强化为“杀戮”。

⑥名称说法改变。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 《苏武传》导学案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 《苏武传》导学案

语文必修4《苏武传》导学案(教师版)学习目标1、了解班固及《汉书》。

2、积累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

3、培养正确分析文言文内容及准确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

4、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品味历史传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

重点难点1、分析人物性格特征,体会传主的人格、精神。

2、评价苏武的功过和价值。

学习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学习过程一、情境创设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

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

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

夜坐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

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

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帏。

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

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

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民歌,歌曲里所歌唱的苏武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

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

正如歌曲所唱,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耀千古的英雄。

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无比的人生。

二、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班固,字孟坚,东汉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少年时就能作文诵诗赋,长大后博览群书。

和帝永元元年(89)初,班固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为中护军。

后来,班固因窦宪专权受到株连,死于狱中,时年61岁。

那时,《汉书》中的“八表”和《天文志》尚未写成,后由妹妹班昭和马续补写而成。

家庭:父亲,班彪;弟弟,班超(投笔从戎);妹妹,班昭(续写《汉书》)。

作品:史书有《汉书》(《前汉书》);辞赋有《两都赋》;诗有《咏史诗》。

性质:《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体断代史,是古代传记文学名著,其中还收录了西汉大量的辞赋和散文,有总集的性质。

内容:记录了从汉高祖元年(前206)至王莽地皇四年(23)之间229年的历史,共100篇,分为十二帝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

2、《汉书》的价值史学价值:作者能尊重客观实际,揭露统治阶级的残暴,赞扬清廉的官吏,流露出对人民的同情。

《苏武传》导学案一等奖(教师版)(人教版高二必修四)

《苏武传》导学案一等奖(教师版)(人教版高二必修四)

08
教学资源与工具准 备
教学资源:《苏武传》原文、PPT课件、视频资料 等
《苏武传》原文:提供学生阅读,了解故事背 景和人物形象。
PPT课件:用于课堂教学,展示重点、难点 和知识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
视频资料:辅助教学,通过生动的影像资 料,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的理 解。
教学工具:黑板、白板、投影仪等
以上教学工具的准备和使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历史价值:这篇传记是西汉时期的重要历史文献,记录了汉朝与匈奴之间的关系 以及苏武的英勇事迹。它对于研究西汉历史、民族关系以及个人品质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言简意赅的阐述您的观点。单击此处添加正 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言简意赅的阐述您的观点。
《苏武传》的文学价值:作为一篇传记文学作品,《苏武传》以其生动的叙述和刻画展现了苏 武坚韧不拔、忠诚爱国的精神风貌。它对于培养读者的爱国情感和道德品质方面也具有积极意 义。
展示作者简介 及主要作品
引导学生了解 《苏武传》的 历史背景和文
化内涵
引导学生了解 作者简介及主 要作品,为后 续学习打下基

讲授新课:讲解《苏武传》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及 主题思想
故事情节:介 绍《苏武传》 的背景、主要 事件和人物关

人物形象:分 析苏武、卫律、 李陵等主要人 物的性格特点、 行为表现和心
小组展示,汇报学习成果
教师点评,总结学习效果
归纳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与难点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强调重点与难点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
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07
教学评价与反馈

新人教版必修4 4.12《苏武传》 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 4.12《苏武传》 导学案

《苏武传》导学案第一课时【学法指导】1、熟读课文1—3段,在翻译的基础上重点解释文中重要的实虚词。

2、理解,充分体会文中词类活用与特殊句式,总结规律。

掌握古今异义词。

【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汉书》及本文历史背景;积累文言实虚词。

2、方法与过程:在语境中体会活用、古今异义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苏武视国家利益重于生命的爱国节操。

【导学过程】《汉书》作者,是我国第一部体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29年的史实。

《汉书》体例上全部承袭《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

本文背景:匈奴,是与秦朝几乎同时建立的少数民族国家,以游牧为主,擅长骑射。

与汉族的矛盾一直不断。

汉初,高祖刘邦曾亲征匈奴,却被围于白登。

从此经历了六十多年的屈辱和亲。

至武帝时,国力空前强盛,汉朝开始了对匈奴的几次大规模用兵,至武帝末年,匈奴力量受到明显削弱,汉朝北方的威胁基本解除。

汉朝对匈奴的政策,也由强硬的武力变为恩威并举。

双方遂有互派使者的举动。

但双方在表面和好的背后,也在窥探者对方的虚实。

因此仍然保留着互相扣留使者为人质的做法。

苏武牧羊的故事,就是在这一严酷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一、自主学习【滴水石穿·夯实基础】1、熟读课文1-3段,做到词如己出2、指出文段中的斜体加线词语的意义或用法,工整地书写于该子下端。

(1)①武,字子卿。

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

稍迁至栘中厩监。

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

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

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②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③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

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2)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2020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2课苏武传课时优案1(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

2020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2课苏武传课时优案1(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

第四单元 第12课 苏武传课时优案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并翻译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注意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等语言现象。

武,字子卿。

少以.(□01因为)父任.(□02指他父亲的职任),兄弟并为郎。

稍.(□03渐渐)迁至栘.中厩监...(□04指管理马厩的官)。

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

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05十几批)。

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06音dànɡ,抵押)。

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07对老人和长辈的尊称)行.(□08辈)也。

”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09汉武帝赞许他这种合乎情理的做法,就派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让他持旄节出使匈奴,送回被扣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因厚赂单于,答.(□10回报)其善意。

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11临时充任使臣属吏)常惠等募.(□12招募)士.(□13士卒)斥候..(□14侦察兵)百余人俱,既至匈奴,置币.(□15财物)遗.(□16送给)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17希望)也。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18古义是正当、适逢)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19陷没)胡中。

及卫律所将.(□20带领)降者..(□21投降匈奴的人),阴.(□22暗地里)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23拜访)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24指虞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25希望)蒙.(□26蒙受,得到)其赏赐。

”张胜许之,以货物..(□27古义指一般财物)与常。

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

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28举事),其一人夜.(□29名词作状语,在夜里)亡,告之。

单于子弟发兵与战。

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30被活捉)。

高中语文《苏武传》导学案(一)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苏武传》导学案(一)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苏武传》导学案(一)新人教版必修4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文章背景。

2.能用普通话准确、流畅地朗读文本,在理解的基础上,整体感知文本内容。

3.理解文本屮重要文言实词的意义,大致疏通文意,读懂文章内容。

学习重点:积累文中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学习难占:八、、•理解文本中重要文言实词的意义,疏通文意,读懂文章内容。

-一- 、导语设计:两千年前,在北海边上,有一位杖节牧羊的老人,他坚守着热爱祖国、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在饥寒交迫中艰难地生存着,在他的身上体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传统美德和高尚人格。

其气节,令人肃然起敬。

他没有在敌人的淫威面前屈服,也没有在金钱、富贵面前动心。

为了远大的理想、为了亲爱的祖国,他餐冰卧雪、不辱使命,义无反顾地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坚守住了自己的信念。

一直以来,这种英勇义举激励着千秋万代的华夏儿女奋然前行•可以说,苏武,真正称得上是我们民族的脊梁。

二、学习知识及巩固作者及《后汉书》班固(32―― 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东)人。

东汉著名的史学家。

《后汉书?班固传》称他“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

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

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

其父班彪曾续司马迁《史记》作《史记后传》,未成而故。

班固立志继承父业,在《后传》基础上,进一步广搜材料,编写《汉书》。

后因有人向汉明帝诬告他篡改国史,被捕入狱。

其弟班超上书解释,始得获释,被命为兰台令史,经过二十多年努力,写成了《汉书》。

汉和帝永元初年,班固随窦宪出征匈奴,不久窦宪因谋反案被诛,班固也受牵连被捕,死于狱中。

《汉书》中的八“表”与“天文志” 是由其妹班昭和同郡人马续续成的。

班固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体例模仿《史记》,但略有变更。

全书有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起自汉高祖,止于王莽,记西汉一代二百三十年间史实。

《汉书》评价历史人物往往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作为标准,如对陈涉、项羽加以贬抑,即是显例。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4单元12苏武传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4单元12苏武传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
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我计划设计更多的预习任务和拓展学习活动。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前了解课程内容,还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例如,我可以推荐一些与《苏武传》相关的书籍或文章,让学生在课前进行自主阅读和思考。
最后,我将定期参加教学研讨会和培训课程,与其他教师交流教学经验和技巧。这将帮助我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知识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例如,我可以通过学习新的教学策略,如翻转课堂或项目导向学习,来丰富我的教学手段。
文学手法:可以选取其他文言文传记作品,如《史记》中的篇章,让学生对比阅读,分析其写作手法和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拓展建议
为了帮助学生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拓展学习,可以提出以下建议:
深度阅读:鼓励学生深度阅读《苏武传》,可以进行逐段翻译和解读,分析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同时关注课文中的细节描写,从多个角度理解苏武的形象和精神。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苏武传》的人物形象和忠诚精神。
- 实践活动法:设计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苏武的精神世界。
-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作用与目的:
-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苏武传》的人物形象和忠诚精神,掌握分析历史人物传记的技能。
教学资源拓展应紧密结合教材内容,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为目标,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七、教学反思与改进
在教学《苏武传》的过程中,我深刻地认识到教学是一个不断反思和调整的过程。为了更好地提升教学效果,我设计了以下反思活动,并制定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首先,我计划在课后通过问卷调查或访谈的方式,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满意度以及他们对《苏武传》的掌握程度。这将帮助我评估教学效果,并识别需要改进的地方。例如,如果学生普遍反映对文言文的理解有困难,我将考虑增加文言文阅读技巧的讲解和练习。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优秀教案4.12苏武传 教案(1)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优秀教案4.12苏武传 教案(1)

4.12苏武传教案(人教版必修4)古人云: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这是中国仁人志士千百年来追求的境界。

例如,苏武牧羊,风餐露宿,十九年不改初衷;李白不愿摧眉折腰事权贵,于是游历名山大川;文天祥誓死不降,名留青史……他们执著追求,坚守自己的气节,在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宁折不弯,不失为一种豪迈气概,但有许多时候“折”得不当,放弃机会,即使只有一次也意味着永远地失去。

宁弯不折,不是无所作为的懦弱,而是一种审时度势的明智之举,一种力量的积蓄;不是屈膝胆怯,而是一种新的追求,一种科学的选择。

宁弯不折,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为岁月增添了动人的色彩。

有时退让是为了更好地向前。

水是柔韧的,经过了九曲十八弯,却能汇入大海;小草是柔韧的,任风摇动,却可以铺展成万里草原。

高山巨岩伟岸雄壮,需要潺潺流水的滋润;雷鸣暴雨能洗涤大地,也有丝丝细雨润物。

只有坚硬,没有柔韧,生活的画面就不能完整。

坚硬有时让我们失去了不该失去的东西,柔韧有时却让我们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柔韧和坚硬是书写人生的两支笔,交错着写下人生的欢笑与泪滴。

柔韧和坚硬共同搭成一架阶梯,只有踏着这架阶梯,才有可能达到追求的高处……1.字音辨识栘.中(yí)旄.节(máo)缑.王(ɡōu)煴.火(yūn) 浞.野侯(zhuó)弹劾.(hé)斧钺.(yuè) 阏氏..(yān)(zhī)且鞮..侯(jū)(dī) 於靬..王(wū)(jiān) 2.通假举要(1)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同“叛”)(2)与旃毛并咽之(“旃”同“毡”,毛织的毡毯) (3)去草实而食之(“去”同“弆”,收藏) (4)空自苦亡人之地(“亡”同“无”) (5)信义安所见乎(“见”同“现”) (6)请毕今日之(“”通“欢”)(7)因泣下霑衿(“霑”同“沾”,“衿”同“襟”) (8)与武决去(“决”同“诀”,辞别) 3.一词多义(1)会⎩⎪⎨⎪⎧ 会.武等至匈奴(副词,适逢,恰巧)会.论虞常(动词,会同)单于召会.武官属(动词,集聚)(2)当⎩⎪⎨⎪⎧汉亦留之以相当.(动词,抵押)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动词,判处)副有罪,当.相坐(副词,应当) (3)使⎩⎪⎨⎪⎧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名词,使者)单于使.卫津治其事(动词,派)武使.匈奴,明年,陵降(动词,出使)(4)及⎩⎪⎨⎪⎧及.卫律所将降者(连词,以及)此必及.我(动词,牵连到)及.还,须发尽白(介词,等到……时候) (5)始⎩⎪⎨⎪⎧匈奴之祸,从我始.矣(动词,开始)陵始.降时,忽忽如狂(副词,刚刚)始.以强壮出(副词,当初)(6)发⎩⎪⎨⎪⎧方欲发.使送武等(动词,打发)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动词,起事,动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动词,出动)张胜闻之,恐前语发.(动词,揭露,暴露)须发.尽白(名词,头发)(7)因⎩⎪⎨⎪⎧君因.我降(介词,经由,通过)欲因.此时降武(介词,借)因.谓武曰(介词,趁机)(8)以⎩⎪⎨⎪⎧少以.父任(介词,凭借)汉亦留之以.相当(连词,来)以.货物与常(介词,把)乃遣武以.中郎将使(介词,凭……的身份)何面目以.归汉(连词,相当于“而”,来)前以.降及物故(副词,已经)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介词,在……的时候)4.古今异义 (1)皆为陛下所成就.. 古义:栽培,提拔。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12 苏武传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12 苏武传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

苏武传(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复习上节课所学的文言知识,抽学生对重点句子进行翻译2.通过文章的情节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特点3.把苏武的精神渗透到日常的写作之中。

二、过程与方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解决课堂的主要问题,学生展讲,老师补充。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由苏武身上体会和学习其高尚的气节,坚贞不屈的品质和坚韧顽强的精神。

(二)、教学方法翻转课堂。

(三)、重点难点由文章的情节体会人物身上的高尚的品质。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内容及步骤教学过程:一、导入课堂:在滚滚东流的历史之中。

有一个人既不像卫青、霍去病那样横刀立马于疆场以至功封万户侯那样而被人铭记,也不像司马迁、司马相如那样依靠自己的如椽之笔,开一代史学、文学之风而流芳百世,那么,他靠的是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苏武传》,去感受、分析人物身上的优秀品质。

二、翻译练习,检查预习1、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

2、杖汉节牧羊,臥起操持,节旄尽落。

3、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三、合作讨论,分享成果四、深度探究,拓展延伸1、苏武的第四段求死和第六段的求生是否矛盾?为什么?2、单于为何不直接杀死苏武?五、练习巩固,情感熏陶苏武留胡十九年.饱尝千辛万苦.其经历可谓“惊天地.泣鬼神. 请你模仿“感动中国颁奖词的形式.为苏武写一段颁奖词.要求: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富有文采.80字左右.六、课外作业,余音绕梁苏武被扣留十九年。

十九年,近七千个日日夜夜,苏武的内心世界会是怎样的呢?请你发挥想象,以第一人称的方式,为苏武写一段内心独白。

(200字左右)七、课堂小结,强化知识苏武是不幸的,因为他历尽了人生的磨难:能忍的,不能忍的,他都挺过来了;苏武是幸运的,因为他创造了人类的奇迹:死而复生,并最终凤凰涅槃,画图麒麟阁,成为中华民族的一座精神丰碑。

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我们有义务发扬这种精神来振兴我们的国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武传》导学案【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

2、能说出本文典型环境、细节描写以及对比手法的运用。

3、对苏武的价值意义进行讨论、评价,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

4、积累掌握创新设计上自主学习篇中的文言基础知识。

(另用课时)【重点难点】1、能说出本文典型环境、细节描写以及对比手法的运用。

2、积累掌握创新设计上自主学习篇中的文言基础知识。

【学法指导】熟读课文,意思不明的字词句用笔画上线,先根据上下文理解,再结合翻译书印证。

所学字词均需记忆积累。

【知识链接】1、时代背景(另可参阅创新设计上背景资料一栏):汉武帝开始对匈奴进行长期的讨伐战争,其中取得了三次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时间为公元前127年、前121年、前119年。

匈奴的威势大大削弱之后,表示愿意与汉讲和,但双方矛盾还是根深蒂固。

所以,到公元前100年,苏武出使匈奴时,却被扣留,并迫使他投降。

《苏武传》集中叙写了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期间的事迹,热烈颂扬了他在敌人面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饥寒压不倒,私情无所动的浩然正气,充分肯定了他坚毅忠贞、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

2、作者介绍:班固(32——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东)人。

东汉著名的史学家。

《后汉书·班固传》称他“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

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

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

其父班彪曾续司马迁《史记》作《史记后传》,未成而故。

班固立志继承父业,在《后传》基础上,进一步广搜材料,编写《汉书》。

后因有人向汉明帝诬告他篡改国史,被捕入狱。

其弟班超上书解释,始得获释,被命为兰台令史,经过二十多年努力,写成了《汉书》。

汉和帝永元初年,班固随窦宪出征匈奴,不久窦宪因谋反案被诛,班固也受牵连被捕,死于狱中。

《汉书》中的八“表”与“天文志”是由其妹班昭和同郡人马续续成的。

班固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体例模仿《史记》,但略有变更。

全书有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起自汉高祖,止于王莽,记西汉一代二百三十年间史实。

《汉书》评价历史人物往往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作为标准,如对陈涉、项羽加以贬抑,即是显例。

历来《汉书》与《史记》并称,史学家刘知几说《汉书》“言皆精炼,事甚该密”(《史通·六家》),则是其特色。

3、了解李陵参阅创新设计上《李陵:让历史无奈的半世英雄》一文【学习过程】朗读创新设计上的《苏武留胡节不辱》,进入新课学习。

1.疏通文意,依照示例给每段内容添加小标题,理清脉络。

要求:小标题要准确概括情节变化,并尽量展现人物性格特点,同时注意语言的通顺凝练。

1、初使匈奴,单于受礼。

2、缑王谋反,祸及汉使。

3、舍生取义,以死明志。

4-5、卫律劝降,威武不屈。

6、饮雪吞毡,此志不渝。

7-8、李陵劝降,忠贞如一。

9、汉匈和亲,请还苏武。

10、历尽艰难,发白归汉。

2.课文可以分为哪几部分?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课文按苏武一生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1、2段,写苏武在胡、汉两国关系微妙时期奉汉武帝旨意出使匈奴,以通两国之好,主要是交代苏武出使的原因、背景和使团的主要成员。

第二部分是文章第3~8段,主要写苏武被匈奴扣留胡地十九年,九死一生而不改气节的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

先写苏武出使匈奴时遇到的意外变故,再写卫律威逼利诱,苏武被幽禁并流放到北海牧羊,以及李陵来劝降等事件。

第三部分是第9、10段,苏武返回汉朝的过程。

先写汉与匈奴和亲后,苏武终得重见天日,重归祖国。

3.本文在写作上很善于以典型环境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请你结合课文具体谈谈。

苏武留胡十九年,经历坎坷曲折,汉与匈奴的关系错综复杂。

作者抓住苏武经历中的关键之处,运用典型环境和细节描写,使苏武这个人物跃然纸上。

苏武出使匈奴,因突发事变,被扣幽禁。

在他的周围,有操生杀予夺之权的单于和卫律的屠刀,有贪生怕死的副使张胜的屈降,有曾为同事、朋友的李陵的声泪俱下的劝降。

而冰天雪地廪食不至的北海牧羊,苏武更是被置之死地。

这些典型环境,把苏武这个人物推到了矛盾斗争的风口浪尖上,让人物一展风采。

作者又通过一些细节描写,表现了苏武不屈的民族气节。

如写苏武的两次自杀,第一次被“胜、惠共止之”;第二次又被救活。

又如写苏武被幽禁在大窖中,“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流放北海,“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等。

苏武的语言也具有典型意义。

如卫律逼降时,说:“副有罪,当相坐。

”苏武斥责说:“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使卫律哑口无言,只得无耻地“举剑拟之”,但苏武岿然不动。

又如,李陵劝降,苏武仍然不为其情所动,表示“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表现出至死不屈的品德。

4.本文在写作上还有一个特点,即以对比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请你阐释这一点。

为了突出表现苏武的民族气节,文中着重写了三个叛徒,与苏武形成鲜明对比:一个是副使张胜,一个是为虎作伥的卫律,一个是曾为朋友的李陵。

他们都在匈奴的威势面前丧失了民族气节,拜倒在敌人脚下。

唯独苏武大义凛然,为了民族尊严和汉王朝的利益,宁死不屈。

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丰满的、动人的、高大的民族英雄形象。

5.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两度要自杀,后来又想方设法要活下去。

这是否矛盾?并不矛盾。

苏武在胡地以维护国家民族尊严作为自己的崇高使命和行为准则。

我们不难明白,匈奴对苏武等人的劝降实际上是匈奴与汉朝的一次对峙,关乎国家尊严、民族气节。

事发时他已经意识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

“重负国”是因为事先没有发现副使张胜的阴谋而导致祸及国家,苏武意识到,一旦被匈奴审讯,就会给国家带来羞辱,所以要自杀以避免受审。

后来,在审讯时被卫律威逼利诱,他在说完一番大义凛然的话后引刀自刺,一是以行动表示坚决不投降的决心,二是要为国家雪耻。

匈奴明白了苏武的决心,知道威权、富贵无法征服他,便要以摧毁苏武肉体的方式来征服其意志。

所以苏武采取的反抗方式也由以前的求死而变成以后的求生,他要在各种艰难困苦中坚强地活下去,但活的前提与支柱依然是汉朝使者的身份,所以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

从全文看来,苏武将生死全然置之度外,一心考虑的是汉朝的荣誉与利益,所以在局势变化的情况下,他的对抗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6.卫律和李陵劝降的情形和说辞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卫律在劝降苏武时采取的是软硬兼施、威逼利诱的方式。

先以副使张胜获罪,苏武“当相坐”,来胁迫他,遭拒绝后,又“复举剑拟之”来威逼,然“武不动”。

威逼不成,又以“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来利诱。

而李陵则是以老朋友、老同事的身份,在饮酒叙谈之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先指出汉朝的薄情,其父兄都被汉武帝害死;再披露苏武家庭的悲剧:“太夫人已不幸”“妇年少,已更嫁”“独有女弟二人,两男一女,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又以切身体会说明最初与苏武颇有同感;最后指出汉朝法令无常,即使回去也难保身家平安。

所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若此?”显得推心置腹,委婉通情。

二人的劝降方式之所以不同,一是两人与苏武的关系不同,二是两人的地位与修养不同。

卫律原来是汉朝的武将,被匈奴俘虏后投降的,本是无气节的武夫,希冀献功的小人,并无是非标准,惟利是图,所以丑态百出,遭到苏武的唾弃。

而李陵是一代名将飞将军李广之后,曾为汉朝立下战功,因寡不敌众战败投降,被汉武帝诛灭家族。

所以在劝降时用攻心法,而且在看到苏武的大义凛然后能“泣下沾襟”,可见尚存羞恶之心7.对于卫律和李陵的劝降,苏武的回答在措辞和态度上有什么不同?首先,卫律与李陵和苏武的关系不同。

卫律原来是汉人,但已经投降,成为国家民族的罪人,可耻的叛徒,对于热爱祖国的苏武而言是敌人,所以不用客气。

李陵虽然也已投降,但原来与苏武“俱为侍中”“陵与子卿素厚”,是亦敌亦友的关系。

二人劝降的方式不同,苏武的回答方式也不相同。

卫律手段卑鄙,态度傲慢,苏武对其威逼“不动”,对其利诱则“不应”,表现对其为人的鄙夷。

当他说出“与君为兄弟”的话后,苏武终于忍无可忍,“骂律”,自始至终都以强硬的姿态抵抗。

李陵则采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文雅方式,“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苏武全然不为所动,称李陵为“王”,划清二人的关系,表明自己的立场。

采用的是绵里藏针、有理有节的方式。

对二人不同的回答表现了苏武爱憎分明、立场坚定、大义凛然的品格。

8. 弘扬爱国主题,探讨新时代中如何继承苏武的伟大民族精神。

也可单就“气节”问题展开讨论,了解传统精神的重要内核。

古老的英雄故事撞击着我们的心弦,不老的民族气节净化了我们的灵魂。

何为气节?坚持正义,在敌人或压力面前不屈服的品质即为气节。

汉胡之争已成为历史,在当今各民族和平共处的中华民族,在反抗外敌入侵时,可以发挥他们的精神。

中华民族需要有理性包容的民族主义和民族观,也需要属于各民族的民族英雄。

在事关国家、民族命运和利益的关键时刻,一个人应保持怎样的气节?坚持原则,不卑不亢,舍生取义,斗智斗勇,战到最后,最后胜利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事情。

【归纳小结】以诵读民歌《苏武牧羊》作结: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

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

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

夜坐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

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

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帏。

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

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

【当堂检测】请你找出一处人物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的句子,认真研读,充分体会文章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对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作用。

为了表现苏武的性格、气节及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文章在记“行”时又着力于环境及细节的描写。

如苏武自刺一节,被置于地坎温火之上,“蹈背出血,气绝复苏”,充满悲壮色彩。

而周围人的反应是“卫律惊,自抱持武”“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

这一惊、一哭、一壮的细节描写充分衬托出苏武的铮铮铁骨及高尚情操。

文章语言千锤百炼,俭省精净,刻画人物入骨三分,将史家笔法与文学语言较好地结合起来。

【学习反思】我这节课的心情:我的收获:我还有疑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