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考研原理的分析(很经典的)

合集下载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考研原理的分析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考研原理的分析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考研原理的分析(很经典的)一.总体规划原理六大专题考试题目近期建设规划:1 论述:目前城市总体规划中近期规划内容,方式,作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如何改善。

(2003)2 论述:结合实例论述如何处理近期建设与远景控制的关系。

(2004)3 简答:近期建设规划在城市规划体系中的地位和对规划实施的影响.(2006)发展用地综合评定:(都是简答,并且都只是用地适用性评定)1 城市用地适用性评定的内容和目的。

(2000)2 土地适用性评定考虑的因素。

(2001)3 描述城市用地适用性评定与城市用地布局的关系。

(2005)4 城市用地适用性评定对城市规划的作用。

(2006)5 限建区(2007)人口调查与预测:(简答)1 城市总体规划中人口预测的作用。

(2007,2008)城市用地布局原则:(都是简答)1 工业用地布局的主要原则。

(2003)2 城市总体布局的一般原则。

(2004)3 体育中心布置应考虑那些因素.(2006)道路交通与空间结构:(都是论述)1 城市道路系统中外环路的作用,你对外环路控制城市蔓延的看法.(2006)2 论述城市交通政策(比如地面公交,轨道交通政策以及私人小汽车政策等)与城市布局结构和形态之间的互动关系。

(2005)城市总体布局模式:(论述)1 环形放射状城市布局模式的特点以及 (2007)二.真题剖析1 近期建设规划是前几年的热门话题,主要是围绕实施问题进行研究的,但是近两年已经不再是热门话题,所以考的可能性并不大.这部分内容只有在原理2课程上有所提及,如果想深入研究,可以在规划汇刊上查找孙施文老师关于近期建设规划的文章.2 土地使用性评价是永久的重点,考的几率极大,不要以为前三年都考过了就不会再考,因为即使我们压中这个范围,不同的提设答案是很难捕捉的.所以建议深入研究,尤其是新的规划编制方法出台后,空间管制中的禁建区,限建区以及空间管制本身都会与土地适用性评价有很大的关联度,那么两者之间的关系必然是近一两年考试的重点.3 人口预测在总规中的作用是十分突出的,没有人口规模就无法确定用地规模,那么规划就没有依据落实在空间上。

同济城市规划原理

同济城市规划原理
这两个子系统是社会系统存在、运行和发展的基础。
路漫漫其悠远
同济城市规划原理
二、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具有自然优势:耕地肥沃;交通便利;
能得到淡水供应等。 经济发展水平 政治组织
路漫漫其悠远
同济城市规划原理
早期城市:农业革命,出现剩余产品 导致:政治中心或军事中心城市 文化中心城市
1、总体规划的任务
国家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综合研究和确定城 市性质、规模和空间发展状态,统筹安排城市各项建 设用地,合理配置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处理好远期发 展和近期建设的关系,指导城市合理发展。
路漫漫其悠远
同济城市规划原理
2、总体规划期限
一般为20年。 同时对城市远景发展作出轮廓性的规划安排。 近期建设规划是总体规划的一个组成部分,期
路漫漫其悠远
同济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大系统。
–经济子系统:涉及资源分配、财富的生产与分配; –政治子系统:以权力的形成、分配和作用为基础; 这两个子系统决定了城市社会系统的性质。
–交通通讯子系统:城市系统内外部相互作用的媒介 与途径;
–空间子系统:使各系统相互作用的物质基础,也是 这种作用的结果。
路漫漫其悠远
同济城市规划原理
7. 规划体系的发展趋势
7.1 民主意识 城市建成环境的开发过程涉及社会
各方的权益,规划编制和管理中的公众 参与是确保城市规划民主性的必要保障, 城市规划法为此提供法定依据和法定程 序。
路漫漫其悠远
同济城市规划原理
7.2 公正意识 规划上诉是确保行政行为的公正性和
维护行政相对方的正当权益的必要机制, 规划上诉的仲裁机构应当保持独立性。
7.3 环境意识 越来越注重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人文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考研试题.知识讲解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考研试题.知识讲解

同济规划历年试题一、简答题(200字以内,每题10分1.居住区各用地的界线划定的一般原则2.居住区规划设计可以有哪些生态考虑3.城市主导产业的特点4.城市总体布局的一般原则5.城镇体系和区域中对城市建设条件的评价的内容6.区域增长极核理论及对我国区域发展的借鉴7.元大都在哪些方面体现了《周理·考工记》8.简述中世纪意大利城市的主要特征9.历史街区保护整治与旧城更新的关系二、论述题(500字以内,每题20分1. 从城市公共空间系统分析现在住宅区规划与建设的负面影响2. 结合实例论述如何处理近期建设与远景控制的关系3. 现代城市规划体系结构及其特征2003城规原理一、简答题(200字以内,每题10分1. 简述居住区生活环境质量与居住区规划综合技术经济指标的关系2. 工业用地布局主要原则3. 图示城市形态的几种主要类型及其形成原因4. 马丘比丘宪章比雅典宪章在思想上的进步5. 区域增长极核产生条件6. 以图示方式城市土地极差地租理论分析城市土地同心圆模式7. 隋唐长安规划要点8. 城与廓的概念9.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层次及主要内容二、论述题(500字以内,每题20分1. 城市公共活动空间的规划设计目标是什么,可通过那些规划设计途径来提高它的品质2. 目前城市总体规划中近期规划内容、方式、作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如何改善论述城市开发控制的各种作用机制及其相互关系2002年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原理试题2002年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原理试题1.《周礼考工记》对古代都市规划的影响(此题2001年也考过2.划定历史保护街区的条件3.区域空间结构演变各个阶段的主要特征4.都市区规划的基本概念5.城市规划实施的管理体制6.土地使用开发强度的考虑因素7.土地适用性评定的考虑因素8.我国总体规划编制过程存在的问题9.城市设计与开发控制的关系。

后5道题中有两题15分,余每题10分。

城规原理》2001年试题简答:1,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同济城市规划原理复习笔记

同济城市规划原理复习笔记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笔记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城市的产生与定义居民点的形成农业与畜牧业分离,第一次劳动分工,新石器时代后期,农业成为主要生产方式,逐渐产生了固定居民点黄河中下游、尼罗河下游、西亚的两河流域城市的形成生产方式改进,生产力提高,产品剩余,出现交换,以物易物,《易经》: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劳动分工加强,出现专门的手工业者,商业和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第二次劳动分工,原来的居民点分化,以农业为主的是农村,一些具有商业和手工业职能的是城市,可以说,城市是生产发展和人类的第二次劳动分工的产物。

剩余产品产生私有制,原始社会生产关系解体,出现了阶级,人类进入奴隶社会,所以也可以说,城市是伴随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出现的城市与农村的区别,主要是产业结构,也就是居民所从事的职业的不同,还有居民的人口规模,居住形式的集聚密度。

城市的定义现代城市,包括三要素:人口数量,产业结构,行政管辖我国1955年规定市、县人民政府所在地,常住人口大于2000,非农人口超过50%,即为城市型居民点。

工矿点常驻人口不足2000,在1000以上,非农超过75%,也可定为城市型居民点城市型居民点,按行政区划的意义,可有直辖市,市,镇。

建制市与建制镇只是行政管辖意义的不同,不应只把有市建制的才称为城市。

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动因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城市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使城市成为人类聚居地的主要形式第一次劳动分工产生了固定居民点;第二次劳动分工产生了城市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发展,大致分为两个大的社会发展阶段: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也可以称前工业化时期和工业化时代,也可以称为古代的城市和近代的城市古代城市的发展城市与防御要求最初的固定居民点,就具有防御的要求,起初防止野兽,其后为了战争。

陕西半坡、姜寨等原始居民点外围的深沟,就是防御设施,也有用石头垒成的墙或木栅栏。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一个筑城高潮西亚巴比伦城,平面矩形,两重墙,两重间隔12m,墙外有城壕,有明显的防御目的。

同济城市规划原理

同济城市规划原理
路漫漫其悠远
3.2 专项法 专项法是针对城市规划中特定议题的立法,
如《上海市历史建筑和街区保护条例》。
3.3 相关法 城市建成环境的建设和管理包含多个方面和
涉及多个行政部门,城市规划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路漫漫其悠远
4. 城市规划行政体系
4.1 集权制度 上级政府对于下级政府的规划编制和规划
管理拥有较大的干预权(如英国和法国)。
第二层面:划定城市中的各类重点地区( 如城市中心地区、景观重要地区、历史保护地 区和生态敏感地区),附加特别的开发控制要 求,采取个案评审方式,进行个案式管理,以 强化精细程度。
路漫漫其悠远
7. 规划体系的发展趋势
7.1 民主意识 城市建成环境的开发过程涉及社会
各方的权益,规划编制和管理中的公众 参与是确保城市规划民主性的必要保障 ,城市规划法为此提供法定依据和法定 程序。
完整的人而为人所知,这就意味着至少一些相互作用是在 并不 真正相识的人中间发生的; 城市要求有一种基于超越家庭或家族之上的“社会联系”,更多tzel:“地理学上的城市,是指地处交
通方便环境的、覆盖有一定面积的人群和房 屋的密集结合体”。
路漫漫其悠远
路漫漫其悠远
城市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大系统。
–经济子系统:涉及资源分配、财富的生产与分配; –政治子系统:以权力的形成、分配和作用为基础; 这两个子系统决定了城市社会系统的性质。 –交通通讯子系统:城市系统内外部相互作用的媒介
与途径; –空间子系统:使各系统相互作用的物质基础,也是
这种作用的结果。 这两个子系统是社会系统存在、运行和发展的基础。
国标《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城市是“以非农业 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 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同济版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同济版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同济版第一篇: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同济版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同济版第一章复习课时所提重点:1.什么是城市?特征?内涵?2.不同阶段城市的发展特征3.什么是城镇化?定义、内涵、S型曲线3阶段 1.城市的概念:城:防御性的构筑物;市:交易的场所;字面意思:防御和交易的场所2.城市的内涵:一定数量的非农人口和非农产业的集聚地,一种有别于乡村的居住和社会组织形式;人口数量、产业结构、职能(城市是有着商业交换的居民点)3.城市的特征:1)非农业的(第二、三产业)职能2)高度密集的生活居住空间3)较为确定的领域界限4)公共的人工环境和人工景观 4.城市发展不同阶段特征及影响因素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同济版城市发展两阶段:农业社会(前工业化时期、古代的城市)---工业社会(工业化时代、近代的城市)1)古代城市的发展:城市与防御要求;社会形态发展(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立)与城市的布局;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中国:中央集权,政治统治中心;欧洲:封建城邦,神权统治经济体制对城市的影响;2)近代城市的发展:城市工业的发展与人口的聚集:工业化吸收大量的农业人口工业化初期城市发展的典型形态:圈层式向外扩张城市布局变化;城市与环境;居住条件恶化;卫生条件差;环境污染;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同济版交通问题;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和人口的聚集——生产力的聚集;3)二战后的城市的发展:城市/城镇化进程加快;生态环境问题凸显;城市空间布局结构变化;城镇群/城镇密集区的发展:城市群——有核心城市;城市发展的主要形式:城市的外延扩展城市发展的主要形态:大城市----中心向外圈层式扩展;单中心----沿交通干线放射发展中心城与周边卫星城发展形式多中心开放组合式发展以中心城为核心的城镇群城市:集聚效应----第三产业的集中造成辐射效应----强大的经济实力带动小汽车进入家庭会造成城市蔓延,市中心的衰退建新城的优点:与大城有关联,疏解城市人口,集聚效应大于卫星城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同济版5.城镇化1)定义: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镇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2)内涵:农业劳动力转移;人口地域空间积聚;城市物质和环境的改善;城市文明和城市生活方式的传播和完善3)“S”型曲线:三个阶段及其特征:起步阶段:生产力水平较低,城镇化速度缓慢加速阶段: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镇化速度加快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基本转化为城市人口,随着城市中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一部分的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同济大学考研真题—城市规划原理

同济大学考研真题—城市规划原理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同济大学2023年年年城市计划原理考研试题
一、简答题(每题10分,普通不超过150字)
1、简述城市用地适应性评价与城市空间布局组织关系。

2、从体现城市土地经济价值角度简述城市用地分布特征。

3、简述城市特色构成要素及保护对策。

4、谈谈你对《周礼·考工记》对中国都城的影响是“历代遵从,千古一致”的这一观点的看法。

5、简述“新城市主义”的主要观点。

6、简述芒福德区域思想。

7、简述“大伦敦计划”的主题思想及对我国新城计划的借鉴作用。

8、为什么要控制住所区的容积率和建造密度。

9、为什么住所建造布局要考虑朝向和日照间距。

二、论述题(每题20分,普通不超过200字)
1、论述不同交通政策(如以地面公共交通为主,大容量轨道交通为主,或以私人小汽车为主)与城市空间结构和形态的互动关系。

2、城市计划为什么和如何对于城市建成环境举行开辟控制的。

3、为什么住所区道路计划主张分级衔接和通而不畅。

第 1 页/共 1 页。

研-同济城市规划原理复习笔记

研-同济城市规划原理复习笔记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笔记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城市的产生与定义居民点的形成农业与畜牧业分离,第一次劳动分工,新石器时代后期,农业成为主要生产方式,逐渐产生了固定居民点黄河中下游、尼罗河下游、西亚的两河流域城市的形成生产方式改进,生产力提高,产品剩余,出现交换,以物易物,《易经》: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劳动分工加强,出现专门的手工业者,商业和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第二次劳动分工,原来的居民点分化,以农业为主的是农村,一些具有商业和手工业职能的是城市,可以说,城市是生产发展和人类的第二次劳动分工的产物。

剩余产品产生私有制,原始社会生产关系解体,出现了阶级,人类进入奴隶社会,所以也可以说,城市是伴随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出现的城市与农村的区别,主要是产业结构,也就是居民所从事的职业的不同,还有居民的人口规模,居住形式的集聚密度。

城市的定义现代城市,包括三要素:人口数量,产业结构,行政管辖我国1955年规定市、县人民政府所在地,常住人口大于2000,非农人口超过50%,即为城市型居民点。

工矿点常驻人口不足2000,在1000以上,非农超过75%,也可定为城市型居民点城市型居民点,按行政区划的意义,可有直辖市,市,镇。

建制市与建制镇只是行政管辖意义的不同,不应只把有市建制的才称为城市。

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动因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城市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使城市成为人类聚居地的主要形式第一次劳动分工产生了固定居民点;第二次劳动分工产生了城市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发展,大致分为两个大的社会发展阶段: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也可以称前工业化时期和工业化时代,也可以称为古代的城市和近代的城市古代城市的发展城市与防御要求最初的固定居民点,就具有防御的要求,起初防止野兽,其后为了战争。

陕西半坡、姜寨等原始居民点外围的深沟,就是防御设施,也有用石头垒成的墙或木栅栏。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一个筑城高潮西亚巴比伦城,平面矩形,两重墙,两重间隔12m,墙外有城壕,有明显的防御目的。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专业硕士考试——《城市规划相关知识》之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专业硕士考试——《城市规划相关知识》之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专业硕士考试—《城市规划相关知识》之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1984-2010年真题分类整理写在前面根据《2011年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专业硕士考试科目参考书及大纲》要求,城市规划相关知识科目参考书目、考试范囤、题型如下:(1) 参考书目《城市工程系统规划》,戴慎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城市给水排水工程规划》,戴慎志,安徽科技出版社,1999《城市基础设施规划手册》,戴慎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2《城市对外交通》,同济大学编•建工出版社,1982《道路工程》,徐家饪,程家驹•同济大学出版社,1995《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和讲解材料(GB50220-95),国家技术监督局•建设部《城市道路与殳通规划》(上),徐循初•汤宇卿.建工岀版社,2005《城市规划》、《城市规划学刊》,1995年后有关论文《大都市地区快速交通和城镇发展》•潘海啸,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2) 考试范围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城市基础设施规划(3) 题型问答题、简述题、填空题、计算题和论述题第一章道路工程部分 (5)【2000年】 (5)【2001年】------------------------------------------------------------------- 5 [2002 年】 (5)【2003年】....... . (5)【2004 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2005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2006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2007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2008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2009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第二章城市道路网、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 (9)【2000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2()01 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2002 年】 (10)【2003年】 (10)【2004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2005 年】 (10)【2006年】 (11)【2007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2008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2009 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第三章城市对外交通规划 (13)【2003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2004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2005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2006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2007年】 ..... .. (13)第四章2000年以前真题(未分类) (13)[1984 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1985 年】 (14)[1987 年】 (14)[1990 年】.............................. ...... ............... ...... . •••••••15【1991年】 (15)【1992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1993 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1994 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1995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1996年】 (18)[1997 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1998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999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第一章道路工程部分一、名词解释1. 路面摩擦系数2. 滚动阻力系数用于计算车头间距。

城市规划原理3同济大学

城市规划原理3同济大学
以工业区、大型工业区的方式组织。
2、工业用地布局的合理性 (1)工业用地与其他功能的相互关系 上、下风向;上、下游 (2)工业用地是否符合该类工业部门发展的条
件 如:供水、供电、交通、地形、地质、排水、防
灾…… (3)职工上下班的便捷程度与交通可达性
二、对外交通运输的布局
以城市为基点与城市外部进行联系的各类交通运 输之总称。
第二节 城市性质的确定
一、城市性质的含义
国标《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城市性质是指 “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 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 主要职能。”
城市性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
二、城市职能及其类型
1、城市职能 国标《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城市职能是指
包括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所有居住人口: 城市非农业人口; 居住在城区的非农业人口; 一年以上的暂住人口。
2、城市人口规模的预测方法 (1)劳动平衡法(《城市规划原理》P183); (2)职工带眷系数法(《城市规划原理》P183-4); (3)综合平衡法(递推法)(《城市规划原理》P184); (4)一元回归法; (5)城市化水平法; …… 3、对预测结果的检核与综合
(2)基本职能与非基本职能 基本职能是指城市为城市以外地区服务的职能; 非基本职能是指城市为自身居民服务的职能。 基本职能是城市发展的主动和主导的促进因素。 (3)主要职能和辅助职能 主要职能是城市职能中比较突出的、对城市发展
起决定性作用的职能。 辅助职能是为主要职能服务的职能。
3、城市职能的分类 (1)各级行政中心城市 一般具有行政、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功能。 可按行政机构等级划分为:首都城市;省会城市;
(2)战略重点 战略重点是指对城市发展具有全局性或关键性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近期建设规划1 近期建设规划与总体规划的关系近期建设规划是总体规划的步骤,是针对总体规划实施性问题的对策,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针对性,应与总体规划配合,总体规划是近期建设规划的依据。

2 近期建设(规划)与远景发展(规划)的关系。

1)近期建设规划:具体性,操作性,针对性;现实性,实施性。

2)远景发展规划:原则性,目标性,指导性。

3)近期建设规划应以远景规划为依据,以远景的目标为出发点,为近期建设提供具体的可操作的实施办法,并为远景规划创造良好的条件。

3 近期建设规划的基本任务提出近期内实施城市总体规划的发展目标和建设时序,确定城市近期发展方向、规模和空间布局,配置城市重要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提出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自然与文化遗产的保护、城市防灾等措施,制定适应市场机制的近期规划的实施政策。

4 近期建设规划的强制性内容1)确定城市近期建设重点和发展规模。

2)确定城市近期发展区域。

对规划年限内的城市建设用地总量、空间分布和实施时序等进行具体安排,并制定控制和引导城市发展的规定。

3)提出对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相应保护措施。

5 近期建设规划的指导性内容根据近期建设规划的建设重点:1)对外交通设施,城市交通设施,市政设施的选址,规模和时序。

2)公共服务设施的选址和时序。

3)提出城市河湖水系、城市绿化、城市广场等的治理和建设意见。

4)提出近期城市环境综合治理措施。

二发展用地综合评定1 城市发展用地综合评定1)城市用地的自然条件评定(建设用地适用性评定)2)城市用地的建设条件评定(城市各项物质要素的现有情况和它们在近期内建设或改进的可能性。

)a建设条件现状b工程准备条件c基础设施条件3)城市用地的经济评价(从土地区位条件入手,对土地的经济属性和土地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所产生的作用综合评定)2 用地适用性评定概念:以用地为基础,综合各项用地自然条件以及整备用地的工程措施的可能性与经济性,对用地质量进行的评价。

作用:1)为城市用地选择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2)作为城市用地布局的一项重要依据。

具体来说:a.工业用地应符合工业部门发展条件,如地形地貌,地质条件等。

b.道路公路选线要充分考虑地质构造,地基承载力等条件。

c.经评定确定的不适宜建设区可用作公园建设。

d.基础设施的布局选址都要充分考虑土地适用性。

3)为某些专项规划提供可靠依据,如防灾规划。

4)是空间管制的部分工作,作为提出禁建,限建,适建等控制要求的依据。

因素:地理位置;地理环境;地形地貌;地质(地质构造,地质现象,地震,地基承载力,矿藏);水文及水文地质(地面水,地下水)。

3 发展用地综合评定和用地适用性评定的区别1)用地适用性评定是针对用地的自然条件进行评定的。

综合评定是对用地的自然条件,建设条件,经济条件进行综合评价的。

2)综合评定包括用地适用性评定。

3)都是为城市用地选择和用地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4 城市发展用地选择原则1)选择有利的自然条件。

2)满足环保要求,少占农田。

3)保护古迹和矿藏。

4)满足主要建设项目的要求。

5)为城市合理布局创造有利条件。

6)考虑城市长远发展需要。

三人口调查与预测1调查:1)人口的自然变动:年龄构成,性别构成,年龄中位数,自然增长率。

2)人口的迁移变动:人口地域分布,机械增长。

3)人口的社会变动:就业的产业结构,劳动构成,文化构成,民族构成。

自然增长率——一年内(出生人口—死亡人口)/年初总人口机械增长率——一年内(迁入人口—迁出人口)/年初总人口2 预测:城市非农业人口,居住在城区的农业人口,一年以上的暂住人口。

1)预测方法劳动平衡法:根据经济发展确定新增基本人口数。

很少采用。

职工带眷系数法:带眷职工人数×(1+带眷系数)+单身职工递推法:当年人口数(1+n年的自然增长率+n年的机械增长率)n次方一元回归法;城市化水平法2)人口预测的作用通过对人口的预测可以确定城市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

确定各级各类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的等级和规模。

确定防灾规划中各项灾害的设防标准。

作为确定城市发展的各项经济技术指标的依据。

作为确定城市化水平,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依据。

作为城镇体系中城乡统筹,乡镇布点等方面工作的依据。

3)人口预测存在的问题往往都从增长面作预测,忽略了城市的容量和承载力,没有根据城市实际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四城市用地布局原则1 总体布局原则1)立足全局,整体效益作为布局准则。

2)集中紧凑,节约用地。

3)点面结合,城乡协调发展。

4)功能明确,重点安排好城市主要用地。

5)结构清晰,内外交通便捷。

6)近远期结合,兼顾旧区与新区发展。

7)保护环境,美化城市,促进可持续发展。

2 工业用地布局原则1) 工业用地应符合工业部门发展条件。

地形,地质,供水,供电,排水,防灾等。

2)良好的交通运输条件。

3)防止工业对环境的污染。

废水,废气,废渣,噪声等。

4)工业用地应与居住用地合理布置。

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的关系:1)工业用地位于居住区下游,下风向,并有一定防护距离。

2)考虑职工通勤的便捷与交通的可达性。

3)如果是工业的附属居住区,要考虑提供一定的公共服务设施。

4)互不干扰。

3 居住用地布局原则(※)1)协调城市整体发展。

2)以人为本,延续传统居住生活方式。

3)生态效应,结合绿化空间。

4)遵循相关标准与规范。

5)建立和谐,健康,安全的社区,予以空间和设施的支持。

6)有利于物业开发。

4 城市绿地布局原则(※)1)因地制宜,结合河湖山川等自然环境。

2)均衡分布,有机构成城市绿地系统两种形态。

绿带适用于人口比较稳定的城市;人口迅速增长的城市主要采用线形扩展,楔形绿地。

5 公共设施用地布局原则(※)公共设施具有很大的相关性和兼容性。

公共设施的布局原则1)确定合理的规模和服务半径。

2)结合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考虑。

3)考虑城市景观组织要求。

4)考虑合理的建设顺序,并留有余地。

5)充分利用城市原有基础。

A商业,服务业,娱乐业等中心地区B 大专院校,科研机构1)大学占地多,一般布置在城区边缘2)科研机构和专科学校,与生产性机构相结合,形成一定的专业化地区。

3)科技园区(高新技术园区)应与综合大学毗邻,相互促进发展。

C 体育设施1)大型体育设施布置在城市外围或边缘,有良好的交通疏解条件。

2)其他设施与居住用地,公建中心相结合,构成公共活动中心。

D 医疗卫生设施1)以不同的级别和服务范围,均匀布置在城区。

2)有些小城市担负着较大地区服务的职能,则应在长途汽车站,火车站等附近增设一些医疗设施。

6 对外交通运输的布局原则(※)1)充分结合自然条件。

2)考虑与城市布局的关系,不要割裂城市。

3)提高利用效率,减少重复建设。

4)考虑各交通的联运。

A铁路:1)货站交通运输量大,仓储用地大,宜在城区外围。

2)客站宜在城区中,大城市应安排在中心区边缘,中小应尽量与城区相切。

B 港口:港口与城市相互依赖,共同发展,存在干扰和制约。

保留生活岸线。

C 公路:1)公路是城市路网的延伸,与城市道路良好衔接,过境公路不宜穿越城区。

2)客运站宜布置在城区,与铁路站,港口接近,形成换乘中心。

3)货运站宜布置在城区边缘,与仓库区结合,有较好的内外交通通达条件,形成流通中心。

4)一些大型工厂,仓库的布置要与公路结合。

五道路交通与空间结构自己总结六城市总体布局模式1 集中式:中小城市应鼓励集中发展。

优点:1)便于完善服务设施。

2)用地紧凑,节约用地。

3)有利于生活经济活动联系的效率和方便居民生活。

注意问题:1)应处理好近远期关系。

2)规划布局要有弹性,留有发展余地,避免出现混杂和干扰现象。

A网格状:1)易于建筑的布置,但易造成布局的单调。

2)适合于城市向各个方向上发展,但不易形成显著的市中心。

3)适合小汽车交通的发展,不适于地形复杂地区。

B环形放射状:1)一般由放射形和环形道路组成,城市交通通达性较好。

2)由于有很强的向心趋势,易形成显著的市中心。

3)易于形成城市的轴线景观系统。

4)最大的问题在于可能造成中心的拥堵和过度集中。

5)用地规整性差,不易于建筑布置,不适合小城市。

北京,巴黎2 分散式:大城市应以分散式布局为主特点:1)通常由于受到自然地形,资源,交通干线等分割,形成若干片区。

2)布局分散,彼此联系不方便。

3)市政工程设施建设和日常运营成本较高。

A组团状:1)一个城市分为若干不连续用地,通常被农田,山体分割。

2)布局因地制宜,较为灵活,易接近自然。

3)易处理城市发展的近远期关系。

4)关键是要处理好集中与分散的度,合理分工,加强联系。

5)要在各个组团形成一定规模,把功能和性质相近的部门相对集中。

6)组团之间要有便捷的交通联系。

B带状:1)通常由于受地形限制,沿一条交通轴线两侧发展。

2)城市交通和景观方向性强。

3)不宜过长,否则交通物耗过大,应考虑发展平行交通线。

(案例:深圳,兰州)C星状:1)基本上是环形放射状城市沿交通走廊发展而成,多个线性城市叠加。

2)受到大运量捷运系统的影响。

(案例:Copenhagen)D环状:1)是带状城市的特殊情况,一般围绕山体,湖泊等,联系较带状好。

2)中心部分的自然条件可为城市创造良好景观。

(案例:浙江台州)E卫星状:1)一般以大城市或特大城市为中心,在其周围发展若干小城市,中心支配性强。

2)外围小城市具有相对独立性,但与中心城市在多方面有密切联系。

应处理好等级规模,配套设施以及交通联系等问题。

3)有利于人口和生产力均衡分布。

(案例:上海,伦敦)F多中心:1)多种方向上不断蔓延发展的结构。

2)逐步形成不同的多样化焦点和中心,以及小的轴线。

七.调查研究一.调查的作用,目的,方法。

1.作用:弄清城市发展的自然,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以及经济发展的状况和发展条件,找出城市建设发展中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

2.目的:1)调查是认识城市的手段。

2)调查是研究城市的手段。

3.方法:现场踏勘,发表格调查,访谈和座谈,文献查阅,类比。

二.主导产业的概念及确定依据。

1.概念:指那些能左右城市经济发展规模,推动全市整体发展的部门,主要是对城市以外地区提供商品产品的部门。

2.依据:1)产值在全市国民经济总产值中的比重。

2)产品中外销部分的比重。

3)与其他经济部门联系的深度与广度。

三.城市用地分类的作用。

1.有利于土地的利用和管理。

2.对不同城市和不同规划方案之间可以进行类比。

3.有利于规划指标的定量与统计。

四.规划建设用地标准的作用。

1.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包括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规划人均单项建设用地指标,规划建设用地结构。

2.对城市建设用地进行整体控制,对用地进行指导。

3.提高城市土地的综合利用,合理经济的使用土地,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

4.直接体现城市内部结构。

5.决定城市持续扩展增长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