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颈椎内固定的现状与进展

合集下载

颈椎前路内固定方法及其进展

颈椎前路内固定方法及其进展
临床上使用的颈前路钢板系统有很多种“J,但目 前使用较广泛的颈前路钢板有两类:(1)以AO Orozd3 锕板及Casper钢板为代表的双皮质螺钉(皮质骨螺 钉)类型;(2)以Morscher钢板及Orion钢板为代表的 单皮质螺钉(松质骨螺钉)类型。AO钢板由H型钢 板发展而来,4个固定螺钉尾部各有一个镇定螺钉,中 间螺钉位置固定。Casper钢板呈梯形。无锁定螺钉. 中间螺钉位置可适当调整。这两种钢板的共同特点 是两端的固定螺钉与椎体垂直,并穿透椎体后皮质。 Morscher钢板即CSLP(cervical spine locking plate), 由AO钢板改进而来.两端固定螺钉分别与椎体平面 呈12‘角,上下各两个锁定螺钉。Orion锕板即 ACLPS(anterior cervical locking plate system),钢板的 冠状面与矢状面有一定弧度以适应椎体的生理衄度, 可紧贴椎体。两端固定螺钉分别与椎体平面呈15。
目前对齿状突螺钉选择存在的最大争议是齿状 突否能同时容纳2枚螺钉以及单枚螺钉固定与双枚 螺钉固定是否存在差异。有些学者认为:只有采用双 枚螺钉内固定才能达到生物力学上的稳定,而另一些 学者认为:单枚螺钉存在操作简单,并发症步的优点, 它和双枚螺钉同样可达到稳定固定的作用。Geisler 等【l”用2枚4.0mm松质量治疗9个齿状突臂折病 人,除2例死于与手术无关的原因外均在术后6月内 获得愈合。他们认为2枚螺钉能提供骨折片的旋转 稳定性。Etter等【12 3用2枚3.5mm的中空松质臂螺 钉治疗了11倒齿状突骨折患者,除1例患者产生创 伤后血肿外,所有患者均获得愈合,他们建议用2枚 螺钉而不是1枚螺钉固定,以提供更大的稳定性。 Montesano等[13]用1枚螺钉固定了6倒齿状突骨折 患者。2枚螺钉固定了8倒患者,所有用1枚螺钉固定 的患者均获得平稳的愈合,而2枚螺钉固定的患者中 有2倒经历了螺钉向后攻穿了骨质琉松的臂质。另1 例患者,螺钉在术中攻出了齿状突后方,他们认为:单 枚螺钉同定可得到稳定的齿状突愈合。Jenkins等Ll制 比较了1枚和2枚螺钉固定齿状突骨折的临床安全 性。其中1枚螺钉固定患者术后愈合率为81%;2枚 螺钉固定的愈合率为85%。他们认为:用1枚或2枚 固定齿状突骨折的愈合率没有区别。Sasso等【l”对单 枚螺钉和双枚3.5mm螺钉固定齿状突骨折进行了比 较,发现螺钉内固定的强度只能达到完整齿状突的一 半。在两者之问没有显著性区别。他们认为骨折片 之间的相互嵌合比螺钉的数目更为重要。Nucci 等[1引利用CT扫描测量92个正常成人齿状突,并与

颈椎后路内固定技术进展

颈椎后路内固定技术进展

班岱塞田医堂2Q!Q至!日簋22鲞箍!期颈椎后路内固定技术进展余霄1,庞清江2,俞光荣【中图分类号lR681【文献标志码lC【文章编号】1671-0800(2010)01.0113.05传统的颈椎后路同定只限于用钢丝、钢缆、Luque棒和环等周定,由于周定强度不够,已逐渐被淘汰。

近年来后路钉板或钉棒固定技术的出现,以其可提供前路钢板周定I司等的孥强固定,甚至更大的生物力学稳定性,被广泛用于治疗由各种原因引起的颈椎小稳。

我们对关于颈椎后路螺钉固定的基础研究、适心证、技术及并发症等方面进展综述如下。

l颈椎后路内固定的适应证后路螺钉内固定系统可提供可靠的稳定性,可应崩于需同时行后路减压的颈椎固定。

后路钢板螺钉技术适应证有:(1)颈脊髓病而行多节段椎板切除术患者;(2)创伤或其他原因引起的颈椎彳i稳、滑脱;(3)颈椎畸形重建;(4)椎体、颈髓肿瘤术后重建稳定:(4)颈椎前路或其他手术后引起颈椎假关节形成、/fi稳。

2颈椎侧块螺钉技术2.1固定原理颈椎侧块螺钉同定术是将钢板的螺钉或棒同定于颈椎外侧块上,配以植骨,该内固定系统的关键在于侧块的进针点和角度。

颈椎侧块前内方有脊髓,前方为椎动脉及颈神经根,为避免椎动脉及脊髓的损伤,现有的置钉均采用侧偏:颈神经根位于上关节突的侧前方,为避免关节I}fi损伤造成创伤性关节炎及防止神经根损伤,螺钉应向头侧倾斜;C,侧块较小,应用侧块螺钉容易损伤下关节突,此时则应强调向头及侧偏角度要大,才能获得良好的作者单位:1.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上海200065;2.宁波市第一二医院,浙江宁波315010作者简介:余霄(1982一),男,浙江省余姚市人,博士研究生在读。

固定及减少关节的损伤…。

有人将颈椎侧块分成4个区域,经测量发现,椎动脉投影于近纵中线的内上和内下区,神经根走行丁.近中横线的内上、内卜.及外下区;侧块后正中点距硬膜平均约9.2mm,距E、卜^神经根分别约5.7mm和5.5mm;上下关节突均斜向上。

上颈椎内固定技术的研究进展

上颈椎内固定技术的研究进展

比, 此技 术直 接对 骨折 的齿状 突进 行 解剖 复 位 并进
行有 效 固定 , 最大 的优 点 , 剖 重 建齿状 突 , 它 解 最大 限度 的保 留寰枢 关节 的 正常 生理 功 能 , 骨 折 愈合 且
率 高 , 术创 伤 小 , 后 患者痛 苦 较 小 , 技 术 是齿 手 术 该 状突 骨折手 术治疗 的 首选 。
颈前 路 螺钉 内固 定术 主 要适 应 证 : n esn I A dro I
钉 和 双 钉 内固 定后 , 屈 曲、 转 实 验 中 强度 无 显 在 扭
著 性差别 , 单钉 和双 钉可提 供相 似 的稳定性 。因此 ,
型骨折 移位 >mm;I 6 I型骨 折 的患者 不能或 不愿 耐 受 H l , 求手 术治疗 ; 固定后骨折 不 愈合 。禁忌 a o架 要 外
用前路螺 钉 内固定术 治疗 9例齿状 突骨折 ,术后随
用 。刘少喻等嗍 对齿突标本进行观察后发现齿突侧
位 观 , 后 缘 延 长 线 可 以 相 交 , 交 角 为 l。 l。 前 其 2~4 , 平 均 1.。 3 。因此 , 2 进钉 的理 想角 度 为: 冠状 位 , 单枚 居齿突正中, 双枚 与 中线 呈 5角 ; 矢 状 位 均呈 向 。 而 后 l。 。 术 中可通 过 张 口位和 侧位 x线 检查监 测 5角 进钉 轨迹 , 要防 止下 压 导针 致其 弯 曲而 造 成进 针 但
维普资讯
美 中 国际创 伤 杂志
20 07年 3月 第 6卷 第 1 期
上颈椎 内固定技术的研 究进展
王国毓, 李浩鹏 综述; 贺西京 审校
( 蒙通大学第二 医院骨二科 7 00 ) 西安 1 4 0
中图分类号:6 7 32 R 8 *

颈椎后路经关节内固定技术的最新进展

颈椎后路经关节内固定技术的最新进展

(总207)·47·
钉内固定技术也有相关基础和临床研究报道,这种技
术不仅固定牢固,而且相对安全、简单‘19埘】。
5小结
综上所述,对于颈椎不稳,除标准的椎弓根螺钉 固定、侧块螺钉固定技术外,颈椎后路经关节螺钉固
定是另一种可供选择的内固定技术。特别是在一些
先天畸形、肿瘤、创伤及既往手术等引起异常解剖和
其他方法置钉失败的情况下,经关节内固定可作为椎 弓根螺钉固定和侧块螺钉固定以外的一种有益的补
(eds):Cervical srIine I[J].Vienna:Springer-Verlag,1987:
322—327.
[10]Richter M,Schmidt R,Claes L,et a1.Posterior atlantoaxial
fixation.Biomechanical in vitro comparison of six different
techniques[J].Spine 2002,27(16):1724—1732.
万方数据
·48·(总208)
[11]Pusehak TJ,Anderson PA.Posterior Cl-C2 transarticular screws[J].Techniques in Orthopaedics,2003,17(7):
基金项目: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编号 20078201)
点,尤其在控制旋转和侧屈的稳定性上,可有力地促 进局部的植骨融合,结合后路c㈨经关节螺钉固定, 可视为能满足当前临床需要的一种较好的枕颈融合 方法。 2后路经寰枢关节螺钉固定
尽管经寰枢关节螺钉固定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 特性,然而由于该部位复杂的解剖关系,如果置钉不 当可能导致脊髓、舌下神经及椎动脉损伤等严重并发 症。Richter等¨叫使用体外尸体标本模型评价6种不 同的后路寰枢固定技术的三维稳定性,认为经关节螺 钉加寰椎爪的三点固定技术的移动范围最小,在颈椎 屈伸方向上能提供较好的稳定性。笔者认为经关节 螺钉固定,颈椎在旋转和侧屈方向最稳定,而C。、C: 多轴钉棒系统固定的颈椎稳定性最差。Puschak 等¨u提出单纯的经寰枢关节螺钉固定技术是一种两 点固定,它具有良好的抗轴向旋转和抗侧屈特性,但 抗屈曲和后伸的特性较弱。而经寰枢关节螺钉加寰 椎爪固定为三点固定,在抗轴向旋转、侧屈和前屈后 伸应力方面具有最大的优点,假关节发生率最低。王 超等¨21则认为2枚螺钉固定下寰枢关节的稳定程度 足以保证植骨融合,用钛缆再加1个固定点是不必要 的。如果在寰枢椎后弓间植入颗粒状松质骨,植入的 骨质就不需用钛缆固定。

颈椎内固定

颈椎内固定

颈椎内固定的研究近20多年来,下颈椎的内固定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这主要得益于颈椎外科生物力学和解剖学的研究进展。

目前,下颈椎前路内固定技术以带锁钉的限制性钢板固定占主导地位,而下颈椎后路则以侧块钢板和椎弓根系统固定占主导地位,但椎弓根固定系统在生物力学上更具优势。

然而,手术的成功与否还取决于对内固定器械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对颈椎解剖和潜在手术并发症的理解多少侧块钢板固定技术:颈椎侧块钢板固定技术约在30年前应用于临床,主要是针对颈椎骨折脱位的治疗。

但随着颈椎侧块的解剖学和生物力学等研究进展,使该技术逐渐扩展到畸形的矫正,肿瘤切除术后的重建等。

其生物力学的稳定性要明显高于棘突钢丝、棘突钢板以及Luque棒等固定技术。

另外该技术还可应运于后部结构不完整病例。

临床上C1-7均可采用侧块钢板固定技术,但由于C2侧块固定发生椎动脉损伤可能较大,而C7侧块由于相对较薄固定强度较差并易发生C8神经根损伤,因此临床上C2和C7以采用椎弓根固定较多。

固定侧块的螺钉有单皮质和双皮质两种,后者抗拔出能力要强于前者,但发生神经症状也较多1。

C3-7的侧块固定螺钉的长度一般在7—18mm,平均10mm2。

有人将颈椎侧块分成4个区域,经测量后发现3,椎动脉投影于近纵中线的内上和内下区,神经根走行于近中横线的内上、内下及外下区;侧块后正中点距硬膜平均约9.2mm,距上、下位神经根分别约5.7mm 和5.5mm;上下关节突均斜向上4。

由此可见,在侧块中点或稍内进钉并向外上倾斜是安全可行的;而进钉点内移会因增加螺钉经过侧块内长度而使固定强度增强,但为避免椎动脉损伤,其外倾角亦应相应增大;上倾角越大,本位神经根损伤可能性越小,但却增加了上关节突骨折和上位神经根损伤可能。

术中斜位X射线对观察螺钉位置与椎间孔关系具有较高价值。

由于螺钉的入钉点和进钉方向远离椎管,目前尚未见脊髓损伤报道。

椎动脉损伤主要是与进钉方向错误有关5,而神经根症状主要发生于双皮质螺钉固定并且与螺钉植入造成侧块移位有关。

上颈椎损伤的临床治疗研究进展

上颈椎损伤的临床治疗研究进展

上颈椎损伤的临床治疗研究进展【摘要】本文综述了上颈椎损伤的临床治疗研究进展。

首先从背景介绍和研究目的入手,介绍了上颈椎损伤的重要性。

接着详细讨论了上颈椎损伤的分类、现有临床治疗方法以及手术治疗的最新进展。

重点关注了保守治疗研究和新技术在治疗上颈椎损伤中的应用,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新思路。

在总结了当前临床治疗研究的成果,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整理和分析,有助于促进上颈椎损伤的治疗方法的不断改进和完善,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

【关键词】上颈椎损伤、临床治疗、分类、手术治疗、保守治疗、新技术、应用、研究进展、总结、展望、未来方向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上颈椎损伤是一种常见的颈部创伤,通常由于剧烈的车祸、摔倒或运动活动导致。

上颈椎由第一颈椎(寰枢椎)和第二颈椎(轴椎)组成,是颈部最重要的部位之一。

上颈椎损伤可能会引起严重的后果,如颈部疼痛、神经损伤甚至瘫痪。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针对上颈椎损伤的临床治疗方法也在不断提高。

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但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新技术在上颈椎损伤的治疗中也逐渐得到应用。

本文将对上颈椎损伤的分类、现有临床治疗方法、手术治疗进展、保守治疗研究以及新技术在治疗上颈椎损伤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分析和总结,有助于更好地了解上颈椎损伤的治疗现状,为临床医生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完。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全面探讨上颈椎损伤的临床治疗研究进展,总结各种治疗方法的优缺点,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的治疗方案。

通过对现有治疗方法的回顾和分析,进一步探讨新技术在治疗上颈椎损伤中的应用,为临床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本次研究,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同时也可以促进上颈椎损伤治疗领域的进步和发展。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上颈椎损伤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和借鉴,为医学界的进步贡献一份力量。

2. 正文2.1 上颈椎损伤的分类上颈椎损伤的分类是指根据损伤程度和类型将上颈椎损伤进行分类,这有助于医生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法。

上颈椎不稳前路内固定方式的选择

上颈椎不稳前路内固定方式的选择

【 关键词 】 颈椎 ; 关 节不 稳 定 性 ; 外伤 ; 外 科 手 术
DoI : 1 0 . 3 9 6 9 4. i s s n . 1 0 0 3 — 0 0 3 4 . 2 0 1 3 . 0 7 . 0 1 0
S u r g i c a l s t r a t e g y f o r u p p e r c e r v i c a l v e r t e b r a e i n s t a b i l i t y t h r o u g h t h e a n t e r i o r a p p r o a c h HU ANG We i — b i n g, C A1 Xi a n —
月。 无椎 动脉 及 脊 髓 损 伤 , 所 有 病 例 寰 枢椎 获得 稳 定 。 3 6例 齿状 突螺 钉 内 固定 及 5例 齿状 突联 合 寰 枢椎 经 关节 螺 钉 内 固定 者 , 未植 骨 , 齿状 突 骨性 愈 合 。 寰 枢椎 经 关 节螺 钉 内 固定病 例 : 1 例 并发 肺 部 感 染 死 亡 ; 1 例 齿 状 突 ⅡC型 粉 碎 性 骨 折 并 寰枢 关 节前 脱 位 , 齿 状 突及 植 骨 未 骨 性愈 合 , 但 寰枢 关节 纤 维连 接 无 不 稳 定 表 现 ; 1 例 寰枢 椎 陈 旧 性 前 脱 位 I期
前路 寰枢 椎 经 关 节 螺 钉 内固 定 , Ⅱ期 后 路 B r o o k s 钢 丝 内固定 后 路 植 骨 , 寰枢 椎 骨性 融合 。其他 病 例 均 植 骨 并 获 骨性 融 合 。 结论 : 上 颈椎 不稳 患者 , 根 据 不 同的 骨 折 及 不稳 类型 , 选择 相 应 的前 路 内 固定 , 可 取得 较伤 2 0 1 3年 7月 第 2 6卷 第 7期 C h i n a J O  ̄ h o p T r a u ma , J u 1 . 2 0 1 3 , V o 1 . 2 6 , N o . 7

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影像学评价进展论文

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影像学评价进展论文

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影像学评价研究进展摘要:椎弓根是连接椎体与椎板间最为坚强的骨性结构,椎弓根螺钉固定是最可靠的脊柱后路内固定。

与腰椎和胸椎相似,颈椎椎弓根螺钉的三柱固定能提供较以往一些固定方法更牢固的稳定性[1,2]。

由于颈椎椎弓根在解剖学上的毗邻关系,使椎弓根螺钉置入术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风险,颈椎椎弓根形态个体差异也限制了该手术的广泛应用[3]。

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x线、ct断层扫描、计算机导航技术等影像学方面的研究,以提高颈椎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关键词:颈椎;椎弓根螺钉;影像学【中图分类号】r3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1-0106-021传统的x线评价技术目前国内外文献中关于使用x线术中或术后进行置钉安全性的评价,主要集中在正位、单侧斜位、双侧斜位或多种位置摄片相结合的方法。

刘一等[4]认为采用双斜位x 线片方法判断椎弓根螺钉孔道,与正、斜位x 线片相结合方法和单纯斜位x 线片方法相比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准确性。

判断位于椎弓根中央、穿破内侧椎弓根皮质和穿破外侧皮质这3种孔道位置时,双侧斜位x线片法的准确性分别为90.2l%、90.76%、94.74%,高于其它两种渎片方法。

解京明等[5]通过c形臂x线机以不同角度拍摄尸体颈椎样本的斜位片观测颈椎椎弓根。

认为术后最重要的是观察椎弓根螺钉是否穿破椎弓根的(四壁)上下壁和内外侧壁,是否穿破上下壁只能通过术后55°斜位片观察。

但是否穿破内外侧壁必须通过ct检查,由于ct金属伪影的存在, ct不能判断螺钉与椎弓根上下壁的关系。

在下颈椎下部分及颈胸段(c6~t1)置钉,术中行x线斜位摄片时,由于肩部的阻挡或置入螺钉粗大钉尾的遮挡,其椎弓根全长很难清晰显示,而行侧位摄片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遮挡的问题。

国内有学者使用术中侧位x线对置钉进行评估,认为侧位x线片评价下颈椎经关节螺钉置入深度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简便而实用。

上颈椎损伤的治疗进展

上颈椎损伤的治疗进展
伤的治疗进步较快 。现就对上颈椎损伤 的治疗进展进行论述 。 【 关键词】上颈椎损伤 ; 治疗进展 【 中图分类号】R 8 . 【 6 1 5 文献标 识码】 【 编号】17 — 7 12 0 ) 14 一 3 5 A 文章 6 3 9 0 (0 9 1 — l0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上 颈椎损 伤系指寰 枢椎及其 附属结 构 因创 伤 而致骨 折 、 韧
3 寰椎骨折
寰椎 的骨折是 Jf r n于 12 e es f o 9 0年最先描述 的,一般分为三
种类 型_ I : , 型 寰椎后 弓骨折 ; 型 : I I 寰椎侧块骨 折 ; Ⅲ型 : 第 寰椎
定 。Wahntn] si o[ g 9 报道 1 例患儿 因咽炎引起 寰枕关节和 寰枢关节 不稳 定 ,认 为其 发病 机制 与上 颈椎 各关 节 的淋 巴液 回流 障碍
视下轻轻 牵引复位 。建议儿 童采 用保守治疗 , 可用 Ha — et l V s制 o
动 以产生坚强 的纤维愈合 。成人 则不 同 , 保守治疗不易达到坚强 稳定 , 要手术行寰枕或枕枢问融合[ 需 3 1 。
伤机制不 同 , 以多种损伤类 型并存 。此分类 法较为直观 、 可 方便 ,
异常 改变 , 且不 能 自行 复位者[ 无明显 的脊髓神 经压迫症 状1 6 3 , 4 ] , 目前治疗上 主要是 保守治疗 。治疗方 法上一般采用手 法复位加 牵 引或是 固定 的方法 , 如旋 转定位 复位法 、 枕颌布 兜牵 引辅颈 领 固定法目 手 法配合牵引治疗 。 、 等
治疗有直接指导意义 , 临床沿用 至今 。根据此分类方 法对 上颈柞 损伤 的治疗进展进行论述 。
2 寰 枢 关节 半脱 位
寰枢关节半脱位在 颈椎上段损 伤中较为常见 ,是 指寰椎与

颈椎后路固定技术的方法与应用现状

颈椎后路固定技术的方法与应用现状

第三章颈椎后路固定技术的方法与应用现状上海长征医院贾连顺对脊柱外科而言,重建与融合一直是脊柱外科中的重点与难点之一,颈椎外科也不例外。

在颈椎创伤、不稳、肿瘤、畸形、退变、炎症等疾患治疗中,有相当一部分的病例需要进行外科技术的重建与稳定,以及在内固定技术辅助下的最终融合稳定。

离开这些必要的技术与固定的支持,众多的颈椎外科手术将无法开展或将留下缺憾。

近年来,脊柱外科领域的内固定技术发展迅猛,并在内固定理念上有了新的突破,颈椎内固定技术的发展也顺应了这一趋势,节段性固定与融合的固定理念同样适用于颈椎后路固定。

从某种意义来讲,脊柱外科的迅猛发展史,也是内固定器械与技术的发展史。

在技术与信息交流空前广泛的今天,一切新技术、新疗法、新术式的发明与推广都相当迅速,颈椎外科领域尤是如此。

但对固定理念理解的偏差、技术掌握的熟练与否、手术适应证选择的恰当与否,都限制了颈椎内固定技术的推广与普及,也造成一定比例的翻修手术。

本章就颈椎后路固定技术与应用现状做一较为全面的论述。

由于颈椎解剖、功能上的特异性,一般将颈椎分为枕颈连接部(C0~C1~C2)、下颈椎(C3~C6)、颈胸结合部(C7~T1)三部分。

对承担不同的生理功能的不同解剖部位,临床上所采用的内固定技术有相当大的差异,但其原则是一致的,即追求尽可能短节段的固定来达到安全有效的稳定,促进植骨的融合,纠正畸形,重建稳定性。

在本章中,我们将对颈椎后路3个不同节段的现有固定技术做一介绍。

第一节枕颈部(C0~C2)后路固定技术枕颈连接部在解剖功能上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颈椎外科领域中具有特殊的意义。

在枕颈部创伤(骨性或韧带性)、退变、畸形、肿瘤、炎症、感染等很多伤患可影响寰枕、寰枢之间的稳定性,此时寰枢之间、枕枢(颈)之间的固定与融合是必要的。

由于内固定技术的飞速发展,枕颈融合术在单纯植骨的基础上引进内固定技术,减少了假关节和不融合的发生率,提高了植骨融合率。

目前,临床上用于枕颈融合的内固定系统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以钢丝结扎技术为基础的内固定系统;以螺钉技术为基础的钉板和钉棒系统。

针灸治疗颈椎病研究现状

针灸治疗颈椎病研究现状

针灸治疗颈椎病研究现状一、内容综述颈椎病是现在很多人都会遇到的一个问题,尤其是长期低头族、工作压力大的白领人群。

针灸作为一种传统的治疗方法,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那么针灸治疗颈椎病的研究现状是怎样的呢?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针灸治疗颈椎病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研究表明针灸能够有效缓解颈椎病的症状,如疼痛、僵硬等。

同时针灸还能够改善颈部肌肉的紧张状况,提高颈椎的稳定性。

针灸治疗颈椎病的方法有很多种,如针刺、拔罐、刮痧等。

不同的方法针对不同的症状有不同的疗效,例如针刺主要用于缓解疼痛和僵硬;拔罐则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刮痧则可以消除淤血,改善局部气血循环。

当然针灸治疗颈椎病并非万能的,对于一些严重的颈椎病患者来说,可能需要结合其他治疗方法,如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

此外针灸治疗颈椎病的效果也因个体差异而异,需要根据个人情况进行调整。

A. 研究背景和意义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压力的增大,颈椎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面对这一现象,针灸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逐渐受到了广泛关注和研究。

针灸治疗颈椎病的研究现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针灸在治疗颈椎病方面的疗效,还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和依据。

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主要表现为颈部疼痛、僵硬、活动受限等症状。

长期低头、久坐等不良生活习惯,以及劳累、情绪波动等因素都可能导致颈椎病的发生。

针灸作为中医的一种独特疗法,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的穴位,调整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针灸治疗颈椎病具有较好的疗效,且无副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然而针灸治疗颈椎病的研究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针灸治疗颈椎病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其次针灸治疗颈椎病的方法和技术仍有待提高,如何选择合适的穴位、如何进行针刺操作等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此外针灸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研究较少,需要加大样本量和研究时间,以提高研究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上颈椎不稳的手术治疗进展

上颈椎不稳的手术治疗进展

上颈椎不稳的手术治疗进展【关键词】上颈椎不稳;骨折;手术治疗;内固定上颈椎不稳的手术治疗是脊柱外科的高风险,热点区域之一。

其手术方法包括颈前路,颈后路,以及口腔入路。

本文综述了各种手术方式的适应证,禁忌证及各相关方面的进展及趋势。

上颈椎是指寰枢椎及其附属结构,位于头颈交界区。

虽然上颈椎不稳的病人比较常见,但是由于这个部位的解剖结构的特殊性以及生物力学的特点,在临床上处理比较复杂,因而也存在一些争论,随着医学科技水平的提高,这方面已经取得很大的进展。

本文综述了上颈椎不稳的病因、分类以及手术治疗进展。

1 病因及分类上颈椎不稳的发病原因包括创伤性、感染,先天性畸形,肿瘤,退变性疾病以及医源性因素。

临床上根据部位又分为枕颈不稳和寰枢椎不稳。

上颈椎创伤系指寰枢椎及其附属结构因创伤而致骨折、韧带撕裂、关节脱位等。

(1)枕骨髁骨折, 1988年由Anderson和Montesano[1]提出的,分为3型: Ⅰ型为碰撞型骨折,是枕骨髁粉碎型骨折伴微小碎骨片移位,Ⅱ型为枕骨髁裂纹骨折,Ⅲ型为枕骨髁撕脱骨折。

(2)寰椎爆裂性骨折又名Jefferson骨折,损伤的机制为轴向压缩-后伸,其并非一种模式,其中大多系来自头顶部纵向挤压暴力所引起[2]。

(3)寰椎横韧带的损伤,分为两型,Ⅰ型为韧带本身的断裂,分两个亚型ⅠA为韧带中部的断裂,ⅠB为韧带附着部断裂;Ⅱ型为韧带附着部骨性的断裂,也有两个亚型,ⅡA伴有寰椎侧块的粉碎骨折,ⅡB 不伴有侧块的骨折。

(4)枢椎骨折又包括枢椎椎体骨折、齿状突骨折和枢椎椎弓骨折。

枢椎椎体骨折,分为3型:I型指冠状面的骨折;Ⅱ型为矢状面的骨折;Ⅲ型是水平面的骨折,此型与齿状突骨折的Ⅲ型相同。

齿状突骨折,根据Anderson D'Alonzo分类分为3型[3]:Ⅰ型为齿状突尖部斜形骨折;Ⅱ型为齿状突和枢椎椎体结合部骨折;Ⅲ型为经枢椎椎体的骨折。

枢椎椎弓骨折,即通常所说的Hangman Fracture,按照Levine Edwards分型,分为Ⅰ型,Ⅱ型,Ⅱa型,Ⅲ型。

寰、枢椎不稳性疾病内固定治疗的现状

寰、枢椎不稳性疾病内固定治疗的现状

寰、枢椎不稳性疾病内固定治疗的现状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及医学影像设备的发展,寰、枢椎不稳定性疾病的诊治越来越受到关注。

通过置入内固定物治疗寰、枢椎不稳定性疾病,可得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及预后,但寰、枢椎位置较高且结构特殊,有效的内固定治疗开展相对较晚,给相关疾病的诊治带来较大困难,为此国内、外的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本文对寰、枢椎的解剖及毗邻、生物力学、临床应用方面进行了介绍。

作为颈椎外科中最后一个“碉堡”,随着对寰、枢椎结构形态学的更深入研究,对寰、枢椎不稳定性疾病的内固定治疗技术将更加成熟,给疾病的治疗带来极大的益处。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edical technology and medical imaging equipment,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atlantoaxial instability diseases are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Placement of internal fix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the disease can obtain good therapeutic effect and prognosis. But the position of atlas and axis is high and the structure is special, and the development of effective internal fix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atlantoaxial instability disease is relatively late, which bring more difficult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the disease. Inland and foreign scholars have done a lot of researches.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anatomy, biomechanics,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atlantoaxial. Atlantoaxial is considered as the last fortress of cervical spine surgery, with the lucubrate of the structure, morphology of atlantoaxial, the internal fixation technology in the treatment of atlantoaxial instability diseases will be more mature, which will bring great profit in treatment of the disease.[Key words] Atlas; Axis; Internal fixation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及医学影像设备的发展,寰、枢椎不稳定性疾病的诊治越来越受关注。

53例颈椎前路钛网加钢板内固定术回顾性分析

53例颈椎前路钛网加钢板内固定术回顾性分析

53例颈椎前路钛网加钢板内固定术回顾性分析目的观察颈椎前路钛网加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年4月~2010年3月诊治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53例的临床资料,均采用颈椎前路钛网加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术后均随访12个月。

结果患者均无术中并发症发生,术后X线片显示钛网、钢板、螺钉位置均良好,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12个月,无钛网移位脱落、螺钉松动、钢板断裂等发生。

患者随访结束时JOA评分为(15.2±1.6)分,明显优于术前的(9.8±2.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颈椎前路钛网加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临床效果满意,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脊椎功能,且安全性高,可作为临床首选的手术方式之一。

标签:脊髓型颈椎病;颈椎前路钛网;钢板内固定术;骨科脊髓型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韧带肥厚等导致颈椎管狭窄,使颈髓受到压迫或损伤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严重者可能导致视力障碍、吞咽及发音问题、交感综合征等[1]。

手术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且多视病情、患者全身状态、术者技术等选择最为有效、安全的手术方案。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本院诊治的53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总结颈椎前路钛网加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年4月~2010年3月诊治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53例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行X线、CT和MRI检查确诊。

其中,男35例,女18例;年龄36~67岁,平均(54.5±4.0)岁;病程2个月~8年,平均(18.5±3.5)个月;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为早期双侧或单侧肢体麻木、疼痛、僵硬发抖、无力、颤抖,甚至胸部束带感,行走困难等。

1.2 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颈椎前路钛网加钢板内固定术进行治疗。

全身麻醉气管内插管,于颈前作横切口,在椎体撑开器辅助下行椎体次全切,相邻椎间盘、相邻椎体骨赘切除彻底减压,使颈椎的生理曲度得以恢复,生理曲度恢复后,根据患者颈椎病变情况,选取适当尺寸的钛网,并行前路钢板固定。

上颈椎前侧手术入路和内固定技术研究进展

上颈椎前侧手术入路和内固定技术研究进展

・综述・上颈椎前侧手术入路和内固定技术研究进展彭宇杰I,章彩珍2,徐顶立1,王扬為马维虎少1.宁波大学医学院,宁波3152112.乐清市中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温州3256003.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宁波市第六医院脊柱外科,宁波315040【关键词】颈椎;脊柱疾病;内固定;文献综述【中图分类号】R681.53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2957(2021)03-0208-05[DOI】10.3969/j.issn.l672-2957.2021.03.013Research progress of anterior surgical approach and internal fixation of upper cervical vertebrae Peng Yujie1,Zhang Caizhen2,Xu Dingli1,Wang Yan^,Ma Weihif"1.School of M edicine,Ningbo University,Ningbo315211,Zhejiang,China2.Department of S terilization and Supply Center,Yueqing City Hospital of T 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Wenzhou325600,Zheyiang,China3.Department of S pinal Surgery,Ningbo No.6Hospital,Medical School,Ningbo University,Ningbo315040,Zhejiang,China【Key Words]Cervical vertebrae;Spinal diseases;Internal fixators;Review literatureJ Spinal Surg,2021,19(3):208-212上颈椎由枕骨課(Co)、寰椎(G)、枢椎(C2)及其相互连接的关节、关节囊和韧带结构组成。

上颈椎后路内固定治疗的基础研究

上颈椎后路内固定治疗的基础研究

上颈椎后路内固定治疗的基础研究研究背景上颈椎疾患是临床常见、且在治疗上比较棘手的问题。

1939年Gallie采用寰椎后弓下钢丝和枢椎棘突钢丝及大植骨块内固定,1977年Fielding-Brooks采用椎板下双股钢丝及大植骨块内固定,1979年Magerl等首次采用经后路寰枢椎关节螺钉内固定,1984年报道Halifax椎板夹或Apofix椎板夹内固定,1994年Goel采用寰椎侧块螺钉及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

目前,后路寰枢椎融合术是治疗寰枢椎不稳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其优势是容易显露且暴露的手术范围广,便于安置内固定和术中植骨。

Gallie技术和Brooks 技术这两种手术方法均需在椎板下穿钢丝和固定在寰椎后弓上,其危险性较高,特别是在脊髓受压的情况下风险更大,且钢丝对于阻止旋转和侧方移位的效果不够理想,不能获得寰枢椎之间足够的稳定。

Halifax椎板夹和Apofix椎板钩的主要特点是应用简单,操作方便,但和钢丝固定技术一样,虽然有良好的前后方向的稳定性,仍然存在抗旋转移位和抗侧方移位强度不够的缺点,导致植骨融合的比率仅在80%左右。

Magerl经侧块关节螺钉技术克服了上述不足,其固定强度牢靠,具有优异的三维稳定性,疗效满意,植骨融合率高达95%以上。

但Magerl技术要求螺钉固定前必须达到解剖复位,而且手术全过程要求在X线透视机下进行,特别是螺钉的上倾角度过大,造成操作困难,使该技术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

近年来,上颈椎因创伤、严重的退行性变以及肿瘤切除术后所致不稳采用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治疗已经开展,该固定技术是将螺钉固定于寰椎和枢椎的椎弓根,利用钛合金板或棒连接构成短节段固定系统,螺钉进钉角度小,固定前不须达到解剖复位,而且无须持续在X线透视下进行操作,在技术和性能上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但是由于局部解剖形态复杂以及结构功能的重要性,手术难度大,并发症严重,特别是椎动脉损伤。

而国内有关上颈椎的应用解剖学研究及生物力学研究甚少。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保护等各 项与 清除 血肿 有关 的研 究 尚需进 一 步深 入研
究 ; 目前微创术 尚不 失为一种 治疗 高血压 脑出血 的理想 但
方法 , 合在有 C 适 T机 的基层 医院推广 。今后 , 应用微 创 的 手术治疗与药物治疗 相结 合的综合性治疗方法必将会成为
脑 出血治疗发展 的主要方 向。 参 考 文 献
t n N uougCi A ,0 2 1 ( )3 13 3 i . ersr l o nN m 2 0 ,3 3 :7 —8 .
5 W i i s F , ug a J Act t eeirt ni ua n j c M F lhm dkE R. uef adtr ai p tmia al o o n l
盐水 3mL+尿激酶 4U注入 血肿 腔 , 关闭引流管 4 h后开 放 ,~3次/ , 2 d 可促进 血肿 液 化 , 快 清除 血肿 ; 可使 用 尽 亦
6 Ne u P,I g a d P,C u eq C,e a.Re urn re rb a a J n rn o d r t1 c re t n tae e r i l
山西 医药杂志 20 0 9年 3月第 3 8卷 第 3期上半 月 S ax d , rh2 0 , 13 , . h i t hn i Me Mac 0 9 Vo.8 No 3teFr J s

23 ・ 4
确穿刺到血肿中心 ; ③术前术后控制好血 压 , 孙保忠和陈绪 才【 认为术前将 收缩压 降至 2 0ITIg 术后降至 10l n 7 J 2 Y I I, U - 8 T f I 水平, - I g 有利于减少再 出血 ; ④首次 抽 吸血肿量 为血 肿 的 4 %~7 %( 0 0 除外起病 4 8h时后手术者 ) 抽 吸时负压不能 ,
he rhge S rk , 9 5,6: 9 3 1 5 mor a . to e 1 9 2 1 5 — 9 5.
伤 口致 脑脊 液漏 , 给予伤 口缝合并局部加压 即可 ; 亦可穿刺 时将 头皮及 颅骨进针 部位 错开 1c 以避免脑脊液漏 。( ) m 4 颅内感染 : 为术 中及术后消毒不严所致 , 严格无菌操作规范 及 给予抗感染治疗多能治疗 。( ) 5 血肿液化不 良: 使用 生理
sr ia n g ̄ ugc l ma a tsrtgisi h v lain a d tet nto tae e n t e e au to n rame f
内积气 : 现为头痛、 表 呕吐等颅 内压增高表现 , 预防 : 避免血 肿腔负压过大 ; 流管应适 当高 于头位 ; 冲洗过程 中避免气体
1 贾保祥 , 孙仁泉 , 征 , . 顾 等 穿刺 射流及 液化 技术 治疗 高血压 脑
出血的初步报道 . 中国神经精神病杂志 ,9 6 2 ( )2 3 19 ,2 4 :3 .
2 Man M , k snJ F  ̄hm R,t . megn dcl n n oE Ati o L, u e J e E rigmeiaa d n 1 a
过大 , 以免原出血动脉血凝块脱落导致再次 出血 ; ⑤术前早
加强护理 , 保持 呼吸道 通畅 ; 其次 是消 化道 出血 , 尽早 鼻 应 饲, 管内注入牛奶及药物 , 保护 胃黏膜 , 预防应激性溃疡的发 生; ④血肿液化剂及 含量应用恰当 , 确保血肿尽快消除。 综上所 述 , 目前有 关其 治疗 HIH 的实验 及 临床研究 C 有待深入 , 现有手术器械及操作过程 尚需完善 , 如何减少术
h m r ae Nerl y 19 ,9 1 :0 ・1 . e o hg . uoo ,9 7 4 ( ) 161 3 g
7 孙保忠 。 陈绪才 . 内血肿 微创术 治疗 高血压脑 出血 时再 出血 颅
防治 。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0 1 1 ( ) 12 2 0 ,4 2 :2 .
8 朱晓波 , 魏金枝 , 白雁明. 颅内血肿微创 清除术后 再出血 的临床
进入颅 内。处理 : 少量 积气多 能 自行 吸收 , 不作aoCi Po ,0 5,0 3 :2 —3 . nr eer e rhg . y l re2 0 8 ( )4 04 3 a l n
大量积气造 成颅 内压 增 高者 , 给予 脱水 , 调 整 引流 管高 并 度, 使其 高于头位 , 则可逐渐吸收。( ) 3 脑脊液漏 : 多见于穿
后并发症及 提高患者生存 质量 , 如何对 血肿 周 围神 经元进
期 使用 甘露 醇也可能是导 致再 出血的原 因_ : 8 术后脱 水剂 J
应减量使用 , 避免因颅 内压显著降低造成再 出血 ; ⑥对烦躁 不 安者应排 除诱发 因素 , 如导尿 、 通便 等 , 必要 时予镇 静剂 控制躁 动; ⑦冲洗液中加入去 甲肾上腺素 以促进血管收缩 。 再 出血 的处理 : 出血量少 者 , 予冰盐 水 3nL+肾上腺 素 可 1
0 5m . g注入血肿腔 冲洗 , 蛇毒血凝酶 10 0U 加生理 盐 或 0 水 5mL血肿腔内注射 , 闭数 分钟 , 关 开放 引流 , 一般 均 能 止血 , 再出血也能通 过引 流排 出, 对于 出血量 大 、 态不 规 形 则、 病情危 急的患者 可由脑外科 协助开颅清除血肿。( ) 2 颅
刺针留置时间过 长者 , 针时皮 肤不 能及时 弹性 回缩 闭合 拔
3 唐 丽瓯 . 临床神经科学 . 北京 : 民卫生出版社 ,0 4 人 20 .
4 Xi Ke p R H f J P t o h s l y o ri d ma fr — G, e F, o f T. ah p y i o fb a e e o ma og 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