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抗震安全评估及应用研究
建筑抗震韧性评价研究进展

单体建筑物经历地震作用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建筑功能
用后,维持与恢复原有建筑功能的能力。“特定水准地震作用” 逐步恢复,先后经历了安全性恢复、功能性恢复和综合性恢
沿用了我国的三水准设防理念,“维持或恢复原有建筑功能” 复 3 个阶段,最终完全恢复震前状态(图 4、图 5)。与此同
是指建筑物保持震前状态或在发生损伤后 100% 恢复至震前 时,所耗费的修复费用也不断增加。准备工作阶段,建筑功
级
玉树地震()
≥≥级余震次 近人遇难或失踪 直接经济损失亿
级
唐山地震() 最大余震级 超过万人遇难 重建时间十年
级
芦山地震()
≥≥级余震次 逾人遇难或失踪 直接经济损失逾百亿
城市与减灾 CITY AND DISASTER REDUCTION
王涛,博士,二级研究员,国家百千万人才,中国地震局领军人才,黑龙江省龙江特 聘 学 者,黑 龙 江省头 雁 人 才,国 家 科 技 进 步二等 奖 第 一 完 成 人。从事地 震 工 程 与 防 灾 减 灾 相 关 研 究,进 行 先 进 试 验 方法、高性 能 抗 震 结 构 体系 和 城 市 工程 系 统 抗 震 韧 性理论相关研究。负责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十余项,发表 SCI 论文 64 篇,EI 论文 51 篇,出版专著 2 部,获国家发明专利 10 项,并作为主要起草人编制国家标准《建 筑抗震韧性评价标准》(GB/T 38591—2020)(排名 2)。荣获 2015 年中国地震局 防震减灾先进个人和 2019 年全国地震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作为应急队员参与玉树、 巩留、芦山、岷县、尼泊尔地震灾区抗震救灾工作,为国家防灾减灾战略提供参考。
图书馆
办公楼
办公楼
教学楼
高层建筑抗震设计中的新技术应用

高层建筑抗震设计中的新技术应用在当今社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在城市中矗立。
然而,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威胁始终存在,这就使得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成为至关重要的课题。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一系列新技术在高层建筑抗震设计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为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消能减震技术消能减震技术是通过在结构中设置消能装置,如阻尼器,来消耗地震能量,从而减轻结构的地震响应。
常见的阻尼器包括粘滞阻尼器、金属阻尼器和摩擦阻尼器等。
粘滞阻尼器利用液体的粘性来消耗能量,其工作原理类似于汽车的减震器。
在地震作用下,粘滞阻尼器中的液体在活塞的运动下产生阻尼力,有效地减少结构的振动。
金属阻尼器则通常利用金属材料的塑性变形来吸收能量,如屈曲约束支撑。
这种支撑在正常使用状态下能够提供结构所需的刚度,而在地震发生时,其内部的金属芯材可以发生屈服变形,从而消耗大量的地震能量。
摩擦阻尼器则是通过摩擦力来消耗能量,其结构相对简单,可靠性较高。
消能减震技术具有施工方便、不改变结构原有刚度等优点。
它可以有效地控制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变形和内力,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二、隔震技术隔震技术是在建筑物基础与上部结构之间设置隔震层,通过延长结构的自振周期,避开地震的卓越周期,从而减少地震能量向上部结构的传递。
常见的隔震装置有橡胶隔震支座、滑动隔震支座和组合隔震支座等。
橡胶隔震支座由多层橡胶片和钢板交替叠合而成,具有良好的竖向承载能力和水平变形能力。
滑动隔震支座则利用摩擦系数较小的材料,如聚四氟乙烯,来实现隔震效果。
组合隔震支座则结合了橡胶隔震支座和滑动隔震支座的优点,能够更好地适应不同的工程需求。
隔震技术可以显著降低上部结构的地震加速度响应,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安全性。
同时,隔震建筑在地震后往往能够保持较好的使用功能,减少了维修和重建的成本。
三、智能材料在抗震设计中的应用智能材料如形状记忆合金(SMA)和压电材料等也逐渐在高层建筑抗震设计中崭露头角。
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2009

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2009一、引言建筑抗震鉴定是评估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的过程,旨在确保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尽可能减少损害,保障人员生命财产安全。
GB50023-2009《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是我国建筑抗震设计和抗震鉴定的基本标准,是指导抗震鉴定工作的重要依据。
二、建筑抗震鉴定的意义建筑抗震鉴定是对建筑物结构、材料和施工工艺等进行综合评估,判定其在受到地震作用时的抵抗能力和安全性。
通过抗震鉴定,可以及时发现建筑物存在的抗震隐患,提出加固改造方案,保障建筑物在地震灾害中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三、GB50023-2009的主要内容1.总则GB50023-2009规定了建筑抗震鉴定的范围、目的、基本原则和术语定义等内容,明确了鉴定的程序和要求。
2.鉴定对象建筑抗震鉴定的对象主要包括新建建筑、既有建筑、不满足现行抗震设计规范要求的建筑以及需要重新鉴定的建筑等。
3.鉴定内容GB50023-2009详细规定了建筑抗震鉴定的内容,包括结构体系、结构性能、材料性能、基础及基础土、结构连接等方面的评估要点。
4.抗震鉴定等级根据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地震烈度等因素,GB50023-2009划分了抗震鉴定的不同等级,确定不同等级的鉴定标准和要求。
四、建筑抗震鉴定的流程1.准备工作包括搜集建筑结构资料、评估鉴定目的、制定鉴定计划等准备工作。
2.现场调查对建筑物进行现场勘测,包括结构构件、材料性能、基础状况等方面的调查。
3.资料分析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评估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4.鉴定报告根据现场调查和资料分析结果,编制建筑抗震鉴定报告,提出改善建议和加固措施。
五、建筑抗震鉴定的意义1.提高建筑物抗震性能通过抗震鉴定,及时发现和解决建筑物的抗震隐患,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2.维护人员生命财产安全建筑抗震鉴定可以有效减少地震灾害对人员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维护人员安全。
3.推动抗震工程发展建筑抗震鉴定是抗震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抗震工程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地震性安全评估报告

地震性安全评估报告
地震性安全评估报告是指对建筑物、设施或结构在地震发生时的抗震能力进行评估和分析的报告。
通过对建筑物或结构的结构特点、地震灾害的可能影响、设计标准的合规性等进行综合分析,评估其在地震中的安全性。
地震性安全评估报告通常包括以下内容:
1.建筑物或结构的基本情况:包括建筑物的用途、结构类型、建筑年代等信息。
2.地震灾害的评估:对地震灾害可能对建筑物或结构造成的影响进行评估,包括地震烈度、震源距离、地震波频谱等参数的分析。
3.结构抗震能力的评估:通过对建筑物或结构的结构特点、荷载传递路径、抗震设计参数等进行分析,评估其抗震性能。
4.与设计标准的比较:将建筑物或结构的抗震能力与相关的抗震设计标准进行比较,分析其是否符合要求。
5.存在的问题和风险:评估过程中发现的建筑物或结构存在的问题和风险,如结构强度不足、连接节点不稳定等。
6.改进和加固建议:根据评估结果,提出改进和加固建议,以提高建筑物或结构的地震安全性。
地震性安全评估报告对建筑物或结构的地震安全性进行了全面的评估和分析,为相关部门和决策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以制定合适的防灾减灾措施和相应的建议。
同时,它也是日常维护和管理建筑物或结构的重要依据,以确保其长期的地震安全性。
建筑结构安全评估方法

建筑结构安全评估方法建筑结构安全是保障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保障措施。
随着建筑领域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人们对于建筑结构安全评估方法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建筑结构安全评估方法,包括静力分析、动力分析和风洞试验。
一、静力分析法静力分析法广泛应用于建筑结构安全评估中,其主要是基于结构的静力平衡原理进行分析。
该方法通过分析结构受力情况,判断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在进行静力分析时,需要考虑结构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质和操作荷载的影响。
常见的静力分析方法包括有限元分析和框架分析。
有限元分析是一种近似分析方法,将结构划分成若干个子单元并对其进行离散化处理。
通过求解每个子单元的应变、应力和位移等参数,进而得出整个结构的受力情况。
框架分析是一种简化的分析方法,将结构视为刚性杆件组成的框架,计算各个节点和杆件的受力情况。
静力分析法能够较为准确地评估建筑结构的稳定性,但在考虑结构动力特性时存在局限性。
二、动力分析法动力分析法是评估建筑结构安全性的一种重要手段,它通过分析和计算结构在不同工况下的振动特性,判断结构的耐震性和抗风性。
常见的动力分析方法包括静力-弹性分析法、准静力分析法和时程分析法。
静力-弹性分析法假设结构在地震或风荷载作用下是刚性的,通过求解结构受到荷载时的振动频率和模态形状等参数,来评估结构的振动响应。
准静力分析法是一种考虑结构非线性特性的动力分析方法,通过控制塑性铰的产生和发展来评估结构在地震或风荷载下的受力情况。
时程分析法则是以时间为基准,通过模拟荷载的作用过程,计算结构在不同时间段内的响应。
动力分析法能够更全面地评估建筑结构在地震、风等灾害荷载作用下的安全性能,具有较准确的结果。
然而,动力分析方法计算量较大,需要考虑更多因素,如结构的动力特性、地震或风荷载的性质等。
三、风洞试验风洞试验是一种通过模拟实际风场环境,测试建筑结构受到风荷载时的响应的方法。
风洞试验可以直观地观测结构的振动情况,获得结构的风振响应信息,从而评估结构的风险性和安全性。
既有建筑结构抗震性能鉴定及加固技术应用

既有建筑结构抗震性能鉴定及加固技术应用发布时间:2021-06-01T11:25:19.160Z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3期作者:汪国樑[导读] 摘要:既有建筑结构加固,重点在于提高抗震性能和安全性,本文结合现有工程实例,就既有建筑抗震性能鉴定、加固技术应用进行了粗浅的分享和讨论。
上海市工程建设咨询监理有限公司上海 200433摘要:既有建筑结构加固,重点在于提高抗震性能和安全性,本文结合现有工程实例,就既有建筑抗震性能鉴定、加固技术应用进行了粗浅的分享和讨论。
关键词:既有建筑结构;抗震性能鉴定;加固技术改造措施引言房屋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直接关系到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是影响国民经济、民生和社会稳定的关键因素。
2008年汶川5.12地震是震惊中外的特大地震灾害。
据民政局统计,汶川地震期间,因地震倒塌的房屋数量高达535.2万间,结构遭到损坏的房屋的数量高达2044.72万,造成了大量的财物损失和人员伤亡,从而引起了社会民众以及相关的从业人员对房屋建筑结构抗震性能以及抗震加固的格外关注。
在建筑结构的设计和建筑的施工过程中,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应该及时测试和确认,并应加强抗震性能较差的建筑,及时改造加固,从根本上提高建筑的抗震。
尽量减少因地震引致房屋损毁或倒塌所引致的财产损失及伤亡。
本文主要对既有建筑震性能鉴定以及加固技术做简单的探讨,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1、既有建筑结构抗震鉴定的内容与方法分析 1.1抗震性能鉴定内容(1)做好既有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实地勘察和各项数据的检验。
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可以通过各项数据得出,所以,一定要记录好建筑结构的布置勘察过程中的数据,然后对建筑结构的整体支撑构造、结构配件以及连接构造等数据进行详细的分析,检查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
(2)做好既有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实际作用发挥状况的检验。
对建筑结构进行抗震性能检验的时候,可以在震中进行,其抗震作用发挥状况,需要专门的鉴定员进行检验。
建筑抗震鉴定标准最新规范

建筑抗震鉴定标准最新规范建筑抗震鉴定是评估建筑结构在地震发生时的抗震性能和安全性的重要工作。
根据国家相关部门发布的最新规范,建筑抗震鉴定标准不断更新,以确保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能够保持稳定,有效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一、建筑抗震鉴定的意义建筑抗震鉴定是通过专业机构对建筑结构进行评估和分析,确定其在地震作用下的承载能力和安全性,为建筑的维护、修缮和加固提供科学依据。
抗震鉴定的结果不仅关乎建筑结构的安全,也直接涉及到建筑使用者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建筑抗震鉴定的主要内容1.鉴定对象:主要包括建筑的结构体系、材料、连接件等,需要对建筑的抗震性能进行全面评估。
2.鉴定依据:依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和相关技术标准,结合现场实测数据和工程经验,进行综合考量。
3.鉴定方法:通常包括现场勘察、资料调查、试验分析等多种方法,通过对建筑结构的整体评估,确定其抗震性能。
4.鉴定报告:鉴定机构应当出具详细的鉴定报告,对建筑的抗震性能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明确说明,并提出相应的加固方案和措施。
三、建筑抗震鉴定的标准要求1.鉴定资质:进行建筑抗震鉴定的机构应当具备相应的资质和专业技术团队,保证鉴定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鉴定流程:按照规范要求,建立科学的鉴定流程,确保每个环节都能够严格执行,不留死角。
3.鉴定结果:鉴定报告应当客观真实,基于数据和事实,对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行准确评估,为后续的维护措施提供指导。
4.鉴定标准:根据最新发布的建筑抗震鉴定规范,对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行评定和等级划分,提出相应的加固建议。
四、建筑抗震鉴定的重要性建筑抗震鉴定直接关系到广大民众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尤其是在地震频发的地区更加重要。
定期进行建筑抗震鉴定,有助于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及时采取措施加固,降低地震灾害带来的损失。
综上所述,建筑抗震鉴定标准的最新规范对于提升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建筑抗震鉴定规范的不断完善和严格执行,将进一步提升我国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为地震灾害防范和减灾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地震安全评价规范

地震安全评价规范地震是自然界的一种灾害,对人类的生命财产造成极大的危害。
为了提高地震安全性,减少地震灾害带来的损失,制定地震安全评价规范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建筑设计、结构抗震性能、地震监测和应急预案等方面讨论地震安全评价规范。
1. 建筑设计规范建筑设计是提高地震安全性的重要环节。
规范应明确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设计要求,并对建筑物的基础、结构形式、材料的选用和施工质量进行规范。
建筑物的抗震设防烈度、地震波作用的荷载计算方法、结构抗震设计参数的确定等都应围绕地震安全进行规范。
2. 结构抗震性能规范结构抗震性能是建筑物抵抗地震作用的能力。
规范应对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行评估和分类,要求建筑物在不同烈度的地震下保持稳定并具备一定的破坏能力。
规范还应规定结构的抗震验算方法、地震动参数的确定、抗震加固技术的应用等,以保证结构在地震中具备足够的抵抗能力。
3. 地震监测规范地震监测是预警和预测地震的基础,对提高地震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规范应明确地震监测设备的选用要求,包括地震仪、地震仪器、地震传感器等的技术指标和性能要求。
同时,规范还应规定地震数据的采集、传输、存储和分析处理等流程,确保地震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4. 应急预案规范地震发生后,及时采取合理有效的应急预案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规范应明确各级政府和相关单位在地震发生后的应急预案,包括人员疏散、伤员救治、物资储备、通信保障等方面的内容。
应急预案规范还应针对不同规模和烈度的地震进行划分,确保应急响应及时、有序。
地震安全评价规范的制定和实施对于提高地震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建立科学合理的地震安全评价规范,才能有效地减少地震灾害给人类带来的伤害。
各级政府和相关专家应加强对地震安全评价规范的研究和宣传,提高公众的地震安全意识,共同努力构建一个安全的地震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8 低温建筑技术 2008年第6期(总第126期) 建筑结构抗震安全评估及应用研究 张力,杨均,张凯 (西北工业大学,西安710072)
【摘要】基于国内外现行的结构抗震安全评估体系,使用静力推覆1%shover分析方法对三例结构形式各异 的建筑物进行了弹性及弹塑性抗震性能评估分析。针对目前该方法尚处于探索阶段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其 结果可供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及工程实际参考。 【关键词】 基于性能的;抗震安全评估;Pushover法;性能点位移改进;振型选取 【中图分类号】3703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864(20o8)o6—0058—03
C EvAI,IIAⅡoNⅧmIo】)FoR RC咖S11RI明 瓜Es ZHANG Li, YANG Jun,ZHANG Kai (Northweste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Xi’all 7 10072, 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seismic evaluation methods,this paper employed the Pushover analysis method to evaluate the elastic and eloplastic seismic behavior of three existing structures. Some methods that are still in researching stage were discussed.The result can be used for a further research and future practical projects. Key words:performance—based;earthquake resistance evaluation;Pushover analysis;improvement of performable displacement;selection of mode
0引言 静力推覆Pushover方法是基于性能的评估现有结构和 设计新结构的一种方法,近年来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国内外的学者纷纷展开这方面的研究,一些国家的抗震规范 也逐渐接受了这一分析方法并将其纳入其中。 目前常规的静力推覆Pushover分析法尚存在一些缺陷, 需要作进一步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点:①Pushover方法将多 自由度体系结构(Ⅷ)0F)简化等效为单自由度体系(SDOF), 意味着结构响应仅由结构的第一振型控制,而实际结构相对 位移向量是由所有振型共同决定的,且各阶振型随结构刚度 的改变而改变;②Pushover方法的几种水平加载模式都存在 与实际地震作用不完全相符的缺陷;③将该方法如何准确地 应用于三维结构分析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④该法采用集中 塑性铰模型来描述构件屈服后的非弹性变形,无法考虑构件 的开裂以及构件开裂和屈服区域的分布长度的影响。 1算例模型建立与分析 为说明不规则结构考虑扭转效应及高振型对分析结果 造成的影响,下面以三个工程实例分别加以阐述,分别为规 则结构、偏心结构、不规则结构,如图1所示。设防烈度为7 度,Ⅲ类场地,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场地特征周期为 0.55s,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重要性系数取1.0。全部为钢 筋混凝土结构,混凝土材料为(3O,纵向抗弯钢筋采用 HPd3335级,箍筋采用HPB235级。 实例1:某四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X轴方向为3跨, 轴间距8m;Y轴方向为3跨,轴间距为6m。底层层高4.2m, 其它层高3m。边柱截面为450ram×450mm,其余柱截面为 500ram X 500mm;梁截面为450ram X 300mm;楼板厚150ram。
(c)四层不规则结构 (d)不规则结构准平面 图1分析模型 实例2:某七层刚度偏心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偏心结 构),x轴方向为5跨,轴间距3.6m;Y轴方向为2跨.①一② 轴间距为5.4m,②一③轴间距为6m。底层层高4.2m,其它 层高3m。板厚为150mm,柱面尺寸:柱截面为550mm X 550ram,框架梁尺寸为500rnm×300mm。 实例3:某四层不规则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不规则结 构),X轴方向为6跨,轴问距6m;Y轴方向为7跨,轴间距为 6m,各层层高3m,轴视图及标准平面图如图1所示。边柱截 面为450ram x 450ram,其余柱截面为500mm×500mm,楼板厚
一~ 张力等:建筑结构抗震安全评估反应用研究 150mm,梁截面为500nln×250ram。 1.1 动力时程法对结构响应进行分析 对此结构进行弹性和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选取适合 Ⅲ类场地的地震波:PEL-HOLLYWOOD STORAGE波、EMC- FAIRVIEW AVE波及LWD-DEL AMO BLVD波,其中弹性时程 工况H/STI、I-I/53"2、H/573,弹塑性时程工况HISF4、H/ST5、 I-I/S1B。计算得到三例结构在三条地震波作用下的弹性及弹 塑性分析结果,包括最大层间位移角和平均位移,限于文章 篇幅,本文仅列出弹塑性结果,如表1、表2、表3所示。 表1 四层规则结构体系时程分析 表2 七层偏心结构体系时程分析 HIST4 HIsr5 HIST6 平均位移 表3 四层不规则结构体系时程分析 根据表1可知:①三例结构在弹性及弹塑性阶段层间位 移率均小于规范限值,说明结构在7度多遇及罕遇地震作用 下是安全的。结构最大层问位移率位于第二层,结构薄弱层 为底层及二层;②在偏心及不规则结构分析数据中可看到, 结构从上到下,x向层间位移与Y向的相对比值在逐渐增 大,底部x向位移大于Y向位移。这种情况的发生可能是 由于结构发生平动与扭转耦联的原因。 1.2基于性能的Pushover方法的结构抗震性能安全评估 进行静力非线性Pushover分析时,首先确定侧向力的分 布形式,所定义的侧向荷载分布形式应尽可能反映出地震作 用下各结构层惯性力的分布特征。为保证计算结果的有效 59 性,本文采用两种不同的侧向荷载分布方式分别进行Push. over分析:①均匀加速度分布(对应PUSH2),用均一的加速 度和相应质量分布的乘积获得;②振型荷载分布(对应 PUSH3)。X方向顶点位移监测:PUSH2:DEAD工况+)(向加 速度工况;PUSH3:DEAD工况+振型分布。Y方向顶点位移 监测:PUSH4:DEAD工况十Y向加速度工况;PUSH5:DEAD工 况+振型分布。 首先,以PUSH2、PUSH4为例,分别算出规则、偏心及不 规则结构的基底剪力一顶点位移,图2为规则、偏心结构Y 向的结构基底剪力一顶点位移曲线。
Z 2.50 2 2.00 1.50 嗣{1.o0 世0.5 擗8 0 L —卅一 l i l l r l l l I i I i I I I { j I: j】 i I I j I} 1 1 20 60 100140180 顶点位移/ran Z 1.2o 2 0.96
0.72 容0.48 0.24 摊 0
f f I 一I M}一 , i I 【I
; I{lI I I
-} 一__ —— 一H一}一 I f j I l l
30 90 150 210270 顶点位移/mn
图2基底剪力一顶点位移曲线图
图2模拟了结构在侧向总剪力作用下由线性变形进人 非线性变形.经过失稳点直至倒塌的结构变形损坏全过程。 三个结构的能力谱分析结果以及与弹塑性动力时程分 析所得结果的差异。如表4所示。
表4 分析所得结果的差异
根据选取的三例结构分析结果可看出,不同的侧向荷载 分布模式分析所得结果相差较大。对于中、低层规则结构, 基于第一振型的侧向力分布模式在其主要方向上分析所得 结果是可信的,而对于偏心及不规则结构,由于扭转效应和 高振型的影响,基于基本振型的侧向力分布模式分析所得结 果与实际相差较大,需要对Pushover方法进行相应的改进。 2对Pushover方法进行改进 2.1有效振型的选取与性能点位移的改进 不论是侧向力加载模式还是性能点位移的确定,都与振 型的合理选取密切相关。目前的研究工作中大多是采用全 部振型,或者只采用前三阶振型,前者导致计算量的增大,后 者则没有很好地解决扭转振型以及高阶振型的影响。下面 的改进工作将基于这一情况,只选取对结构影响比较大的振 型进行组合计算。 在结构变形最大时刻,结构动能为零,变形能最大,结构 变形能可用各振型所做功组合而得,如式(1)所示。 60 低温建筑技术 20O8年第6期(总第126期) Ⅱ= 1,TD=吉∑ m 占∑ / =专∑( 脚, ) mi (1) 由此,可以得出,对于不规则建筑结构的空间计算,应该 以振型对结构的影响即式∑(q 所 吁) m。的大小为依 据选取合理的振型。 在此提出用下式来考虑结构的扭转效应,修正后的性能 点位移可按下列公式确定:
u隧 = j=l k=l (2)
其中, = 群 、 分别为 、k振型的阻尼比,一般设定为爵= = 0.05; 为 振型与k振型的耦联系数; 为k振型与,振型 的自振周期比。 通常认为,若体系自振周期满足下式:
< 巍 , (3) 体系自振频率相隔较远,此时,可取 =0(j≠k)。 2。2 将改进后的结果与动力时程分析结果相比较 将改进的Pushover分析方法所得的结果与动力时程分 析所得结果进行比较,规则结构不用考虑扭转振型,其基于 第一振型的分析结果与实际已基本吻合,所以仅比较偏心结 构与不规则结构两例工程实例的 、l,向的分析结果。 七层偏心结构y向为控制方向,下面给出结构l,向的分 析数据。根据2式中的∑( g / ) mi可判断,对结构Y 向位移影响较大的振型为1、3、4,5阶振型,分别求得基于各 阶振型的侧向力分布模式下的性能点位移:u。:49ram;u
=9.734mm;u4=2.8 ̄mm;/Z5=2.838mm,将所得位移进行 耦合修正: 厂 ■— ———一 ,=√∑∑
= ̄/H + ;+“i+u;+2pl3 u1 3+2p45 4 5 =52.O003mm (4) 与该结构的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法所得结果 = 56.6mm比较,误差△= 一 =4.597mm,e=△/ = 8.12%,与上节中的分析结果比较可知,准确率得到了提高。 改进前后的层问位移曲线图如图3所示。
喽 黏
层间位移/ram 图3改进前后的层间位移曲线
实例3:四层不规则结构。此结构 向为控制方向,为简 便起见,下面只给出结构X向的分析数据。 与上边的方法相同,算得位移影响较大的振型分别为 2.3、5阶振型,分别求得基于各阶振型的侧向力分布模式下 的性能点位移,u2=23ram; =16ram; =1.14mm;将所得 位移进行耦合修正: =37.3556mm。该结构弹塑性动力时 程分析法分析所得结果 =34.6mm比较得△= 2.7556mm,e=A/ =7.38%,比较接近工程实际,提高了 其准确率。改进前后的层间位移曲线图如图4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