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认同当代认同问题研究的新焦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认同:当代认同问题研究的新焦点
王成兵
2012-7-16 16:00:47 来源:《学术论坛》(南宁)2010年12期第69~71,77页
【作者简介】王成兵,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哲学博士,北京100875
【内容提要】认同是一个现代性问题和学术热点问题。在当代认同问题研究上,我国学术界应当从对微观叙事的偏好有意识地转向对宏观叙事的重视,研究的着力点应当从以个体的身份感和体验为主要内容的自我认同适当转向对以国家认同为主要内容的社会认同的探究上。从西方认同问题研究的情况来看,当代认同问题研究焦点的转换和话语方式的改变是一个必然的态势。我国学术界对个体和自我认同的关注以及对微观叙事方法的重视有其学术上和现实上的根据,而且,认同问题的微观层面的研究也为宏观层面的探索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准备。文章以认同的关键特性为例,分析了微观考察对国家认同的宏观考察的建设性意义。
【关键词】认同/国家认同/身份感
[中图分类号]C919:B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434(2010)12-0069-04
在最简单的意义上说,认同是对“我是谁”以及与之相关的身份感问题的追问。认同问题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生活中不能不应对的重要问题,当然也成为学术界密切关注和热烈讨论的问题。认同问题涉及到对现代性、自我、他者、叙事、话语和意识形态等诸多基本理论和现实问题的思考。我们认为,在当代认同问题研究上,学术界应当从对微观叙事的偏好有意识地转向对宏观叙事的重视,研究的着力点应当从个体的身份感和体验为主要内容的自我认同转向对以国家认同为主要内容的社会认同的探究上。
在我们看来,将认同问题的学术研究重点逐步聚焦于社会认同特别是国家认同问题,是西方学术界在当代认同问题研究上的一种比较明显的态势和动向。20世纪中期以后,认同问题受到西方学术界的高度重视,来自不同领域的学者在各自的学科视野中对当代认同问题进行了认真而细致的讨论,并以对这个问题的研
究为切入点向其他学科辐射和延伸,这样,认同成为一个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论题。通过对当代西方学术界的认同问题的研究进程的简单回顾,我们可以看出,西方学术界对认同问题的学术讨论经历了一个从自我和个体认同到社会和国家认同的焦点的转换。形象地说,经历了从对“我是谁”到“我们是谁”的问题的延展;就叙事方式而言,则经历着从对微观叙事的合理偏好向宏大叙事的合乎逻辑的回归。从文献上看,20世纪80年代起,西方学术界在当代认同问题研究方面的成果已经由曾经主要侧重于自我和个体认同的研究工作逐渐聚焦于对集体认同和社会认同以及国家认同的考察。从研究方法上看,近年来的认同问题研究更加重视认同的宏观层面的研究方法,比如,相对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颇为流行的科学主义和经验主义方法和路径、行为主义方法和路径、历史主义的认同问题研究方法、解构主义观点和路径、社会心理学方法和路径、民族学和宗教学路径,更关注认同的社会和政治层面,以及从总体上偏好宏大叙事的政治哲学视角和政治学研究方法及路径等在近些年来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在学术界产生了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就研究侧重点而言,当代西方学术界从对当代认同问题的社会层面的一般性研究,最终落脚于对国家认同问题的严肃思考。按照我们的理解,西方学术界曾经主要从认同与现代性的关系、全球化与当代认同之间的张力、现代消费文化与认同危机的关系、当代认同问题与虚拟世界的关系等方面展开对认同问题的宏观向度的考察。从这个研究基础出发,西方学术界近年来越来越明确地聚焦于国家认同问题的研究。比如,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的《我们是谁:对美国民族认同的挑战》从政治学的视角对文明之间的冲突、国家认同、族群认同、国家认同危机的结局等问题进行了探讨。美国学者弗里德曼的《文化认同与全球性过程》一书则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出发,比较了不同民族和国家的人民在与外部世界的接触中如何重新塑造自己民族的认同。20世纪后期,随着冷战的结束和欧洲一体化步伐的加快,欧洲认同问题成为西方国际政治研究中的热点议题,包括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哈贝马斯在内的学者们开始致力于探究“何为欧洲”、“欧洲从何处来”以及“欧洲向何处去”等重大问题。由于“欧洲认同”并非单一和固定的事物,而是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和动态性特征的事物,它涉及文化、政治、经济和民族等复杂的向度,因此,西方学术界对这个问题的讨论既热烈也严肃。可以预料,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剧,认同问题必然会在政治学领域中成为更为核心和重
要的课题。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剧烈变化,西方现代社会所面临的认同问题凸显为我国学术界必须坦诚面对和严肃应对的问题。具有高度学术敏感性的我国学术界及时关注到当代西方认同理论及其相关学说。学者们对当代西方认同学说的重要文献进行了翻译和解读。在文献译介方面,已经出版的重要译著有:C·泰勒的《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构成》,大卫·格里芬的《后现代精神》,道格拉斯·凯尔纳的《后现代理论——批判性的质疑》,亨廷顿的《我们是谁:对美国民族认同的挑战》,G·米德的《心灵、自我和社会》,J·哈贝马斯的《重建历史唯物主义》,曼纽尔·卡斯特的《认同的力量》,M·费瑟斯通的《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安东尼·吉登斯的《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现代性的后果》《社会的构成》,波德里亚的《消费社会》,戴维·莫利、凯文·罗宾斯的《认同的空间》,齐格蒙特·鲍曼的《全球化——人类的后果》和《流动的现代性》,约瑟夫·拉彼德、弗里德里希·克拉托赫维尔的《文化和认同:国际关系回归理论》,等等。与文献译介和整理工作相伴,西方一些知名的认同问题研究专家,如吉登斯、查尔斯·泰勒、哈贝马斯、理查·罗蒂等先后来我国进行学术交流活动,从而直接地推进了国内学术界的相关研究工作。与此同时,国内学术界也着手对当代西方认同研究中的一些重要学术观点进行初步的介绍、整理和分析,陆续发表了一批比较有分量的研究性成果。因此,我们可以很有信心地提出,我国学术界应当而且可以吸收当代西方认同学说的研究成果,结合中国传统和当代学术资源,把当代认同问题的研究延伸到国家认同的建构和培育问题上去。可以说,对当代西方认同学说的研究是国家认同问题研究的重要前提和必要的理论准备,而对国家认同问题的思考则是对当代西方认同理论研究和探索的最终归宿,只有在研究视角和研究重点的转换中,才可能卓有成效地研究和理解国家认同问题。
我们并不否认,我国学术界对个体和自我认同的关注以及对微观叙事方法的重视有其学术上的根据。一般而言,当代认同主要关涉现代人在当代社会中塑造成的、以人的自我为轴心展开和运转的对自我身份的确认。它围绕着各种差异轴(譬如性别、年龄、阶层、种族和国家等等)展开,其中每一个差异轴都有一个力量的向度,人们正是通过彼此间的力量差异而获得自我的社会差异,从而对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