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胀耳闭中医辨证分型与声阻抗的相关性研究

合集下载

中医辨证分泌性中耳炎

中医辨证分泌性中耳炎

中医辨证分泌性中耳炎中医认为分泌性中耳炎属“风聋”、“耳胀耳闭”、“耳胀痛”、“耳痹”的范畴。

其病机多为风邪侵袭,经气痞塞,或痰湿浊邪,上聚耳窍或邪毒滞留,气血瘀阻。

(1)风邪滞窍:感冒之后自觉耳内胀闷或微痛,耳鸣及听力减退,自声增强,鼓膜内陷,色红肿胀或见液平面。

伴发热恶风,鼻塞流涕等。

治宜疏风散邪,行气宣痞。

方用银翘散合通气散:金银花20g,连翘12g,桔梗10g,薄荷10g,淡竹叶10g,荆芥10g,淡豆豉10g,牛蒡子15g,芦根10g,川芎15g,柴胡20g,香附10g.鼻塞重者加辛夷、苍耳子各10g;耳胀闭甚者加藿香、菖蒲各10g;若鼓室内有积液者,可加木通、泽泻各10g.若为风寒雍遏肺经,全身恶寒重,发热轻,鼻塞,流清涕,耳内闷胀,听力下降;舌淡红,苔薄白,脉浮数。

治宜宣肺散寒通窍。

方用三拗汤合苍耳子散加减:麻黄10g,杏仁10g,苍耳子10g,辛夷10g ,白芷10g,薄荷10g,荆芥10g,防风10g,甘草3g;水煎内服。

(2)痰湿聚耳:耳内胀闷闭塞感较重,听力下降,自声增强,摇头时耳内有水响声。

检查见鼓膜有弧形水平线或鼓膜外凸。

全身多有头重头晕,倦怠乏力,口淡腹满;舌淡苔腻,脉濡或滑。

宜健脾升清,利湿通窍。

方用补中益气汤合五苓散加减:黄芪30g,党参15g,白术10g,柴胡10g,当归10g,陈皮12g,辛夷12g,茯苓15g,泽泻15g,石菖蒲10g,车前子15g,葛根20g,木通10g;水煎内服。

(3)气血瘀络:耳内有闭塞感,听力减退,耳鸣渐起,日久不愈。

鼓膜内陷明显,或有增厚,钙质沉着,粘连萎缩;舌质暗红,脉涩。

治宜活血通络,聪耳开窍。

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30g ,当归12g,川芎10g,桃仁10g,红花10g,全蝎12g,地龙12g,黄精15g,葛根15g,丝瓜络15g,路路通15g.若兼有头晕,腰膝酸软,为肾精虚弱,可加用六味地黄丸或耳聋左慈丸,内服。

文章源自网络。

中西医结合治疗耳胀耳闭的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耳胀耳闭的疗效观察
C J C M 中 医 临床 .
中 西 医 结 合 治 疗 耳 胀 耳 闭 的 疗 效 观 察
Cl i n i c a l o b s e r v a t i o n o n t r e a t i n g e a r s we l l i n g a n d e a r c l o s e d i n
清窍鼻塞 ,听力明显下 降,多为耳胀反复发作而致 。相 当于西
医 学 的 分 泌 性 中耳 炎 、 气 压 损 伤 性 中耳 炎 等 。我 院 自 2 0 0 8年 1 2月 一 2 0 1 3年 1 2月 采 用 中西 医结 合 方 法 治 疗 耳 胀 耳 闭 患 者 5 6
白术散 加减 ;邪 毒滞 留 、气 血瘀 阻者 ,通 窍活血汤 加减 。临 床应用 时,可 加石菖蒲 、藿香 、葛 根及苍耳 子散 以开郁 通窍。
征的 中耳疾病 。耳胀多为病之初起 ,以耳 内胀 闷为 主,或兼有
疼痛 , 多 因风 邪 侵 袭 而 致 ;耳 闭多 为 病 之 久 者 , 耳 内如物阻隔,
2 . 2 . 1 中药 口服 风 邪 外 袭 、 痞 塞 耳 窍 者 , 用 银 翘 散 加 减 ; 肝 胆 湿 热 、 上 蒸 耳 窍 者 ,龙 胆 泻 肝 汤 加 减 ; 脾 虚 失 运 、 湿 困 耳 窍 者 ,参 苓
t h e i n t e g r a t i v e me d i c i n e
胡少争
( 登封 市中医院,河南 登封 ,4 5 2 4 7 0)
中图分类 号:1 1 3 2 2 . 9 2 2 【 摘
文献标识码 :A
文 章编号 :1 6 7 4 . 7 8 6 0( 2 0 1 5 )2 - 0 0 9 3 . 0 2

耳胀耳闭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耳胀耳闭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耳胀耳闭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耳胀、耳闭是因邪犯耳窍,气血失畅所致,以耳内胀闷闭塞感为特征的耳病。

相当于急、慢性卡他性中耳炎。

2.1 诊断依据2.1.1 以耳内胀闷不适,或闭气阻塞感为主要症状。

伴有听力下降,或有低音调耳鸣,部分患者有耳痛。

2.1.2 耳胀起病较急,一般病程较短。

耳闭多由耳胀迂延不愈而成,亦有缓慢起病者,病程在2个月以上。

2.1.3 耳部检查:鼓膜有内陷,或行混浊、增厚、粘连,或有充血及鼓室积液表现。

咽鼓管不通畅。

2.1.4 听力检查呈传导性耳聋。

有条件做声阻抗检查,有鼓室负压等表现。

2.1.5 应与鼻咽肿瘤相鉴别。

2.2 证候分类2.2.1 风邪犯耳:耳中胀闷,耳鸣,听力下降,鼻塞流涕,或有咳嗽咯痰、头痛等症。

舌苔薄白,脉浮。

2.2.2 痰浊积聚:耳胀不适,听力不聪,头晕头重,或有咳嗽咯痰,胸脘痞闷。

检查见鼓室积液,量多难消。

舌苔白腻,脉溺或滑。

2.2.3 气滞血瘀:耳胀、耳中闭气,或有刺痛感,耳鸣不聪。

检查见鼓膜混浊、内陷,或增厚、粘连,或有鼓室积液。

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涩。

2.2.4 脾气虚弱:耳闭时轻时重,面色无华,食少腹胀,或有便溏。

检查见鼓膜内陷,或有鼓室积液。

舌淡,苔白,脉弱。

2.2.5 肝肾阴虚:耳闭、听力下降,头晕眼花,腰膝酸软,手足心热。

舌红,苔少,脉细数。

2.3 疗效评定2.3.1 治愈:耳内胀闷、闭塞感消失,鼓膜及听力检查正常。

2.3.2 好转:耳内胀闷、闭塞感减轻,耳部体征改善。

2.3.3 未愈:临床症状及体征无变化。

老中医对耳鸣病因病机分十个证型治疗的辩证和配方

老中医对耳鸣病因病机分十个证型治疗的辩证和配方

老中医对耳鸣病因病机分十个证型治疗的辩证和配方By 吧啦者 at 2020-01-150人收藏· 2734人看过(一)风热犯肺型症见:耳鸣如刮风样,耳内闷胀或有堵塞感,伴头痛发热,鼻塞流涕。

治宜疏风清热,宣肺通窍。

方药:银花1 5 克,连翘1 5克,牛蒡子1 2 克,薄荷5 克(后下),淡竹叶1 2 克,桔梗6 克,桑叶1 0 克,生甘草3 克。

(二)痰火郁结型症见:耳鸣如蝉,耳闷胀,听音不清,常见耳痛,流脓,头重如裹,眩晕,胸闷脘满,痰黄粘稠,二便不畅,舌红,苔黄腻。

治宜清火化痰。

方药:黄芩1 0 克,浙贝母10 克,陈皮1 0 克,炒苍术1 0 克,茯苓1 2 克,姜半夏1 0 克,杏仁1 0克,栝楼1 0 克,炒枳实1 0 克,炒厚朴6 克。

(三)肝火上扰型症见:耳鸣如潮或风雷声,鸣声大,常突然发作,伴听力减退,耳痛流脓,眩晕,面红目赤,口苦胁痛,便秘尿黄,舌红苔黄。

治宜清肝泻火。

方药:龙胆草1 0 克,黄芩10 克,栀子1 0 克,泽泻1 0 克,木通6 克,车前子1 2 克(包煎),当归10 克,生地1 2 克,柴胡1 0 克,石菖蒲1 2 克,生甘草3 克。

(四)肝阳上亢型症见:鸣声多为双侧,呈脉管搏动声,伴眩晕,头胀痛,面红目赤,咽干口燥,失眠健忘,腰膝酸软。

治宜滋阴潜阳。

方药:制天麻5 克,钩藤1 5 克(后下),生石决明3 0 克(生煎),生栀仁1 0 克,黄芩1 0 克,炒杜仲1 0 克,桑寄生12 克,益母草1 2 克,川牛膝1 0 克,夜交藤1 5 克,茯神1 2 克。

(五)气滞血淤型症见:耳鸣尖细如机械声,常突然发生,鸣声不止,或时止时发,夜间尤甚,耳内刺痛或胀痛,听力减退,头痛头晕,心烦易躁,胸胁胀满,舌质暗或有淤斑。

治宜活血化淤。

方药:桃仁1 0 克,红花1 0克,赤芍1 0 克,川芎6 克,当归尾1 0 克,丹参1 5 克,制香附1 0克,陈皮5 克,细辛2 克。

耳胀

耳胀

耳胀、耳闭(分泌性中耳炎)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诊断要点:本病以耳胀闷堵塞为主要症状,但耳道无物堵塞。

多兼有耳鸣,听力下降。

检查见耳膜微红,内陷,活动度差。

2.西医诊断标准症状:耳胀闷,耳鸣,耳聋,耳痛体征:鼓膜完整,充血内陷,呈琥珀色,常可见液平面,光锥变形或消失,垂骨柄后上移位。

慢性期见鼓膜增厚,活动性差。

其他检查:音叉试验,纯音听力测试为传导性聋(二)症候诊断1.风邪侵袭,经气痞塞:耳胀闷,微痛,自声增强,可伴发热恶寒,头疼鼻塞等,耳膜微红,轻内陷,舌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

2.湿热内蕰,上范耳窍:耳闷塞,耳鸣如机器声,听力减退。

全身可见口苦咽干,鼻塞,涕黄,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脉滑数。

3.邪毒滞留,气血瘀阻:耳胀闷堵塞日久不癒,听力减退加重,耳鸣如蝉。

全身症状不明显,可兼脾虚,肾虚的症状,脾虚则舌淡苔百,脉缓。

肾阴虚则兼咽干口燥,心烦热,舌红苔少,脉细数。

肾阳虚则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细。

二.治疗方案(一)辩证口服中药1.风邪侵袭,经气痞塞治法:疏风清热,散邪通窍方药:(1)风热者银翘散加减:银花连翘荆芥防风石菖蒲前胡车前仁泽泻云苓甘草(2)风寒者荆防败毒散加减:荆芥防风羌活柴胡桔梗川芎车前仁泽泻云苓甘草2.湿热内蕰,上范耳窍治法:清热除湿,行气通窍方药:清热除湿通窍汤加减:柴胡香附川芎车前仁泽泻云苓石菖蒲路路通桑白皮山栀子甘草3邪毒滞留,气血瘀阻治法:行气活血通窍方药:通窍汤加减:柴胡香附川芎丹皮郁金红花桃仁石菖蒲路路通云苓甘草脾虚者加党参黄芪,肾阴虚者加熟地,生地女贞子旱莲草。

肾阳虚者加杜仲菟丝子巴戟天等。

(二)其他疗法:麻黄素滴鼻液滴鼻,咽鼓管吹张,微波理疗、穴位注射:选穴耳门听宫翳风穴,每次选两个穴位,药物:2%利多卡因1ml,地塞米松1ml,每穴注入混合液1ml,每日一次,3次为一疗程三.治疗难点该病迁延不愈,中耳粘膜发生增生性改变,结构粘连,可致听力下降,因此,如何提高体力是治疗上一大难点。

辨病辨证相结合治疗耳胀60例

辨病辨证相结合治疗耳胀60例

9 4・ 8
光明中医 21 0 0年 6月 第 2 5卷 第 6期
C G M J n 0 0 V l 5 6 J MC u e2 1 . o 2 . 参 考 文献
[ ] 胡亚 美 , 载 芳 .诸 福 棠 实 用 儿 科 学 [ ,北 京 :人 民卫 生 出 版 1 江 M]
耳鼻喉科 学》 第 五版 ) ( 的有关 内容 制定 。 13 纳 入标 准 . 病程在 1 5日以 内 ; 合 本病 辨 病 诊 符
断标 准及辨证 诊断 标准 。
类法 分 为 A、 、 B C三类 , 中 “ ” 曲 线 峰 压 点 在 ± 其 A 型
10 a a “ ” 曲 线 图平 坦 , C 型 曲线 峰压 点在 一 0 dp , B 型 “ ”
lO a a以外 。③ 纯音 听力 检 查 O dp 采 用 国 产 F 一8型 A1 听力 计 , 行双耳 气 导 、 进 骨导 听 阈测试 , 试 范 围包 括 测
10—8 0 H 5 0 0 z各 倍 频 程 , 取 其 均 值 。 听 力 情 况 按 并 WH 障碍 、 疾 及 残废 的 国 际分 类 ” 18 ) 聋 分 O“ 残 (90 耳
d i1 .9 9 jis . 0 38 4 2 1 . 6 0 4 o :0 3 6 /.sn 1 0 .91 . 0 0 0 . 0 4 文 章 编 号 :0 38 1 2 1 )0 —9 40 1 0 —9 4( 0 0 一60 8 -2
耳胀 、 耳闭是 以耳 内胀 闷堵 塞感 为 主要 症状 的耳 窍疾 病 , 当于西 医 的分 泌 性 中耳 炎 , 初起 , 内胀 相 病 耳
( B T 6 0 -9 6 进 行 , 导 抗 测 试 鼓 室 导 抗 图 , G / 14 3 19 ) 声 探 测纯 音为 2 6 z 8 d S L 2 H ,5 B P 。压 力变化 范 围及 方 向是 从

耳胀耳闭中医临床路径的验证观察

耳胀耳闭中医临床路径的验证观察

0 引言分泌性中耳炎属祖国医学“耳胀耳闭”范畴,是以耳内胀闷堵塞感,听力下降,自听增强,或鼓室有积液等为主要特征的耳病。

辩证分三型:即风邪外袭,痞塞耳窍;肝胆湿热,上蒸耳窍;脾虚失运,湿浊困耳[1]。

分泌性中耳炎具有病程长、易复发的特点,已成为耳科常见病。

本研究验证分析了应用耳胀耳闭中医临床路径治疗不同证型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01月至2014年06月本院治疗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75例,所有患者均在本院进行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血压、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凝血功能、心电图、胸部X线片、专科常规检查、纯音测听、声阻抗、耳声发射,同时进行颞骨薄层CT检查以排除占位性病变。

按照中医辩证将患者分为风邪外袭组、肝胆湿热组和脾虚失运组。

其中风邪外袭组25例,男12例,女13例;年龄29~72(49.56±10.19)岁。

肝胆湿热组25例,男12例,女13例;年龄27~63(45.52±10.54)岁。

脾虚失运组25例,男11例,女14例;年龄30~73( 51.04±10.80)岁。

3组患者年龄、性别等基础资料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均>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按本院制定的耳胀耳闭中医临床路径实施诊疗,即3组患者均辨证口服中药汤剂并配合针灸治疗,非急性期者予赛洛唑啉喷鼻剂喷鼻后行咽鼓管吹张疗法,每日1次,鼓室有积液者行鼓膜穿刺抽液;其中,42例同时口服院内专科制剂清窍胶囊1.6g,tid。

疗程均≤14天。

1.3 疗效判定标准(1)痊愈:耳鸣、耳闷塞等症状消失,检查鼓膜颜色正常,活动度良好,积液全部吸收,经电测听气导听阀≤20dB,鼓室图由B型转为A型;(2)显效:临床症状明显减轻,鼓膜内陷改善,经电测听气导听阀提高20dB以上,鼓室图由B型转为A型;(3)有效:听力提高明显,部分或轻微遗留有耳鸣、耳闷塞等症状,检查鼓膜颜色、活动较治疗前有进步,经电测听气导听阀提高10~15dB,但未达到正常,鼓室图由B型转为C型;(4)无效:症状无改善或改善不明显,听力无提高,声阻抗无改善,鼓膜内陷,活动度差,经电测听气导听阀提高<5dB,声阻抗显示仍为B型图。

浅谈耳鸣、耳聋的中医辨析与中药治则

浅谈耳鸣、耳聋的中医辨析与中药治则

浅谈耳鸣、耳聋的中医辨析与中药治则摘要耳鸣、耳聋是常见疾病,特别是中老年人患此病的更多,本文从中医理论来剖析此病的发病原因及治疗原则,以便和同仁们进行交流。

关键词耳鸣;耳聋耳鸣,病证名。

出《内经》海论等篇。

又名耳作蝉鸣。

多因气血本不足,宗脉则虚,风邪乘虚,随脉入耳,与气相搏,故为耳鸣,证分虚实。

实证多为肝火上逆,或痰火所致;虚证多属肾阴亏损,或中气下陷。

实证自觉耳内鸣响,如蛙聒,如水潮,暴鸣而声大;虚证如蝉鸣,如萧声,常鸣而声细[1]。

耳聋,证名。

出《内经》缪刺论等篇。

又名耳闭、聋聩。

系指主观感觉或客观检查均示听力有不同程度障碍者。

可由先天或外感内伤所致。

暴聋者多属实症,久聋者多属虚症。

实症多由风热、风寒、肝火等所致。

虚症多由气虚、血虚等所致。

症见头晕目眩、腰膝酸软、乏力、耳鸣、耳聋等[1]。

现代临床根据病因辨证、脏腑辨证等方法,可将本病分为十个证候类型:①风邪郁络;②少阳失疏;③痰火壅阻;④肝胆火盛;⑤血瘀气滞;⑥肾精亏虚;⑦肾阳虚衰;⑧心血不足;⑨心肾不交;⑩脾胃虚弱。

以上证型,①~⑤为实证,⑥~⑩属虚证。

中医内科常将耳鸣、耳聋作为一个独立的病证论治。

但在其他疾病中,如急性热病、虚劳羸弱、药物中毒、暴震外伤等,耳鸣耳聋亦为常见的伴发症状。

所以可按本篇所述之内容进行辨治[2]。

证候治疗如下。

1 风邪郁络临床表现:耳鸣、耳聋,伴有发热恶寒,或不恶寒,头痛,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等[2]。

治法方药:宣肺解表,疏风泄热。

用银翘散(连翘、银花、桔梗薄荷、牛蒡子、竹叶、荆芥穗、生甘草、淡豆豉、芦根)、荆防败毒散(荆芥、防风、茯苓、独活、柴胡、前胡、川芎、枳壳、羌活、桔梗、甘草)等方。

2 少阳失疏临床表现:耳鸣、耳聋,伴有寒热往来、口苦咽干、心烦喜呕、头晕目眩、胸胁满或痛、心下痞硬、不欲饮食、舌苔薄白、脉弦细或沉紧[2]。

治法方药:和解少阳。

用小柴胡汤(柴胡、黄芩、人参、半夏清、甘草炙、生姜、大枣)、柴胡枳桔汤(麻黄、杏仁、桔梗、枳壳、柴胡、黄芩、半夏、知母、石膏、干葛、甘草)等方。

中医问诊之耳胀、耳闭的问诊

中医问诊之耳胀、耳闭的问诊

耳胀、耳闭的问诊中医是中国的传统医学。

是一门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诊断和防治等的学科。

它传承着中国古代先辈们治疗疾病的经验和理论。

中医的主导思想是整体观念,以脏腑经络为生理、病理基础,辨证论治是诊疗依据。

中医通过“望闻问切”,探求病因、病位、病性,通过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拔罐、食疗等治疗疾病。

中医诊断的研究内容,包括对病人进行检查,收集患者的病情资料,采用正确的思维方法进行分析,确定病证的临床表现特点与病情变化的规律,为临床预防、治疗提供依据。

中药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或其陪诊者,以了解病情,有关疾病发生的时间、原因、经过、既往病史、患者的病痛所在。

今天,我们来介绍中药问诊之耳胀、耳闭的问诊,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耳胀、耳闭是以耳内胀闷,有堵塞感为主耍症状的耳窍疾病。

耳胀多在病之初起,感耳内胀而疼痛;耳闭多在耳胀日久,觉耳内有物阻隔。

但耳道检查,多无异常。

还常伴有耳鸣,听觉减退。

本病发生外感风热,风寒之邪,兼有肝胆经气不舒,郁而化热,以致风热邪毒上循,结于耳窍,使耳窍经气痞塞不通出现耳胀;或因耳胀失怡,病程日久,以致邪毒滞留,气血瘀滞,肺络受阻,耳窍闭塞;或因病久脾肾受损,气血精气亏虚,不能上荣于耳,以致耳窍失养,闭塞不用而致耳闭。

本病治疗以通窍为原则,再根据证型分而治之。

风热外侵宜疏风清热;风寒外侵宜疏风散寒;气血瘀阻宜行气活血,脾肾亏损则宜健脾益肾。

西医的急性、慢性非化脓性中耳炎与本病相似。

(一)问诊要点本病问诊主要是患者自觉耳内胀痛,有堵塞感,多伴有耳鸣,听力减退,如经检查并无物阻塞多可诊断,但应排除因耳内异物、耵聍所致耳闭,还应排除因脓耳在脓未流出前所致耳胀痛,耳有堵塞感。

根据耳膜有无红肿,耳内疼痛是否剧烈多可鉴别。

本病分型问诊,首先应辨其是耳胀还是耳闭。

病程短者,多为耳胀;病程长者多为耳闭。

感耳内胀闷,或胀痛者为耳胀;感耳内有堵塞感则为耳闭。

耳胀证中,伴发热重,头痛,咽痛,脉浮数为风热侵袭;伴恶寒重,无汗,脉浮紧为风寒侵袭,伴口苦咽干,脉弦数者。

中医:耳鼻咽喉常见症候的辨病与辨证

中医:耳鼻咽喉常见症候的辨病与辨证

耳鼻咽喉常见症候的辨病与辨证第一节耳部常见症候的辨病与辨证耳病的常见症候主要有耳痛、耳流脓、耳痒、耳蚓、耳鸣、耳聋、眩晕等。

其辨病与辨证分述如下:一・耳痛㈠辨病耳痛分为原发性(耳源性)耳痛与牵涉性(反射性)耳痛二类。

颍部疼痛属于头痛范畴,但可与耳痛合并存在。

1.原发性耳痛:耳痛因耳部疾病所致。

多因邪毒侵袭、损伤(机械性外伤或化学、物理性损伤)、肿瘤等耳部疾病的直接作用所致。

多见于外耳疾患,常见的有:⑴耳冻疮:耳郭皮肤紫暗肿胀,自觉麻痒而痛。

⑵耳外伤:耳部肌肤瘀血肿胀、创伤而痛。

⑶断耳疮:耳郭肌肤弥漫性红肿,或有成脓之征,疼痛剧烈。

⑷旋耳疮:耳痛伴耳部肌肤灼热瘙痒,潮红、水疱,溃后流脂水,干后结脓痂。

⑸异物入耳。

⑹盯耳:盯耳宁塞耳日久,压迫耳道或复染邪毒所致。

⑺耳拜、耳疮:耳痛,张口、咀嚼或按压耳屏、牵拉耳郭时加剧,伴耳道肌肤局限或弥漫性红肿。

⑻耳胀:耳内微胀痛,伴闭塞感,听力下降,耳膜微红内陷,或有中耳积液。

⑼急性脓耳:耳痛较剧,或呈跳痛,耳膜红肿、外凸、穿孔溢脓,溢脓后,耳痛锐减。

(10)慢性脓耳:一般不引起耳痛,如病程中突然出现耳痛,应注意是否有脓耳并发症。

2.牵涉性耳痛:耳痛并非耳部疾病所致。

耳为宗脉之所聚,耳周或口腔、咽喉部病变,可致经脉痹阻或经气痞塞,发生耳痛。

⑴耳周疾病:耳周淋巴结肿痛,颍颌关节病变、瘁腮等。

⑵口齿疾病:牙痈、牙痛、口疮等。

⑶鼻部疾病:急性鼻渊等。

⑷咽部疾病:喉痹、乳蛾、喉痈等。

⑸喉部疾病:咽喉癣、喉梅毒等。

⑹其他疾病:如舌咽神经痛、颈咽痛等。

㈡辨证耳痛多由急性病患引起,常反映邪气的消长趋势,故痛轻者证轻,痛剧者证重。

1.病初起,耳痛轻,或仅觉耳内胀闷微痛,检查见外耳肌肤或耳膜微红,多为风热犯耳证。

2.新病,耳痛剧烈,外耳肌肤或耳膜红肿甚,多为肝火犯耳、肝胆湿热熏耳或热毒壅盛证。

3.耳痛较剧,溢黄脓量多,或耳痛并见耳部肌肤潮红糜烂,黄水淋漓,多为肝胆或脾胃湿热熏耳证。

如何运用中医理论诊治耳聋鼾症等疾病

如何运用中医理论诊治耳聋鼾症等疾病

如何运用中医理论诊治耳聋鼾症等疾病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对于耳聋、鼾症等疾病有着独特的认识和诊治方法。

中医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疾病的发生往往是由于内在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津液运行异常,或者外在邪气侵袭所致。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如何运用中医理论来诊治耳聋和鼾症这两种常见疾病。

一、中医对耳聋的认识与诊治中医认为,耳聋的发生与肾、肝、脾等脏腑密切相关。

肾开窍于耳,肾精充足,则耳聪目明;若肾精亏损,不能上充于耳,就会导致听力下降,甚至耳聋。

此外,肝气郁结、肝火上炎也可能影响耳部气血的运行,从而引发耳聋。

脾主运化,若脾气虚弱,气血生化无源,耳部失养,也会出现耳聋。

在诊断方面,中医会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来收集患者的病情信息。

望诊主要观察患者的面色、神态、耳部形态等;闻诊包括听患者的声音、呼吸等;问诊则会询问患者耳聋的发病时间、诱因、伴随症状等;切诊主要是通过触摸脉象来判断脏腑的盛衰。

对于肾精亏损型耳聋,患者常常表现为耳鸣如蝉,听力逐渐下降,伴有腰膝酸软、头晕目眩、遗精早泄等症状。

治疗上应以补肾填精为主,常用的方剂有耳聋左慈丸。

肝气郁结型耳聋,患者多有情志不舒的病史,耳聋症状时轻时重,伴有胸胁胀痛、嗳气等。

治疗应以疏肝解郁为主,可选用逍遥散加减。

脾气虚弱型耳聋,患者常伴有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症状。

治疗当以健脾益气为主,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

此外,中医还会运用针灸、按摩等外治法来辅助治疗耳聋。

例如,针刺听宫、翳风、中渚等穴位,可以疏通耳部经络,促进气血运行,改善听力。

二、中医对鼾症的认识与诊治鼾症,在中医里被称为“鼾眠”,其发病与肺、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以及痰湿、瘀血等病理产物有关。

肺主气,司呼吸。

若肺气不利,气道不畅,就容易出现鼾声。

脾为生痰之源,脾气虚弱,运化失常,水湿内停,聚而成痰,痰阻气道,也会引发鼾症。

肾主纳气,肾气不足,摄纳无权,气不归元,也可能导致呼吸异常,出现鼾声。

中医诊断鼾症时,同样会综合运用四诊。

“耳胀”“耳闭”病名考证

“耳胀”“耳闭”病名考证

ʌ理论探讨ɔ耳胀 耳闭 病名考证❋古豫蕾1,申㊀琪2Δ(1.河南中医药大学,郑州㊀450000;2.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郑州㊀450000)㊀㊀摘要:耳胀耳闭是以耳内胀闷堵塞感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症状的中耳疾病,教材和相关指南认为西医学的分泌性中耳炎属于此范畴㊂ 耳胀耳闭 是以2个名词排列形成的一个疾病名称,因此并不符合疾病的命名原则㊂为寻找更为规范的命名,本文通过梳理古现代文献中关于 耳胀 耳闭 的记载,发现 耳胀 耳闭 作为名词在古代文献中分开记载,多被描述为疾病的症状㊂此外,与 耳胀 耳闭 描述相似甚或相同的疾病病名有 风聋 暴聋 卒聋 气闭耳聋 以及现代的 急㊁慢耳痹 ㊂通过考证, 风聋 暴聋 卒聋 气闭耳聋 均不能够取代 耳胀耳闭 急㊁慢耳痹 为新命名疾病且影响面较小有待进一步考辨,另期待广大同仁能够寻找更为合适的病名㊂㊀㊀关键词:耳胀耳闭;病名;考证㊀㊀中图分类号:R276.1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6-3250(2021)01-0022-02Textual research on the name of "ear distension"and "ear closure"GU Yu-lei 1,SHEN Qi 2Δ(1.Hen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Zhengzhou 450000,China;2.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en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Zhengzhou 450000,China)㊀㊀Abstract :The ear fullness and block is a kind of middle ear disease characterized by expansion feeling ,clogging or even hearing loss ,which is considered in textbooks and related guidelines as a kind of secretory otitis media in western medicine."The ear fullness and block"is a disease name formed by the arrangement of two nouns ,so it does not conform to the naming principle of the disease.In order to find a more standardized name ,this paper ,by combing the ancient and modern literature about :fural fullness"and "blocked ear"records ,found that "anemogenous deafness""sudden deafness""fulminant deafness""deafness with Qi stagnation"and modern "acute ,slow ear obstruction"are similar to or even the same as the description of "fural fullness"and "blocked ear".Through textual research ,"anemogenous deafness""sudden deafness""fulminant deafness""deafness with Qi stagnation"can not replace "the ear fullness and block".The influence of "acute ,slow ear obstruction"is small ,which needs to be further studied.In addition ,it is expected that the majority of colleagues can find a more suitable name of the disease.㊀㊀Key words :The ear fullness and block ;Name ;Textual research❋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1273810)-宣肺通窍法对分泌性中耳炎大鼠水通道蛋白的影响的研究作者简介:古豫蕾(1994-),女,河南登封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从事耳科疾病的临床与研究㊂ә通讯作者:申㊀琪(1971-),女,河南民权人,副教授,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耳科疾病的临床与研究,Tel :138****1370,E-mail :1543040814@ ㊂㊀㊀ 耳胀耳闭 作为病名首见于1980年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中医耳鼻喉科学“[1],自1985年出版的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医耳鼻喉科学“[2]后 耳胀耳闭 正式作为病名并沿用至今㊂2012年‘中医耳鼻咽喉科常见病诊疗指南“将耳胀耳闭定义为: 耳胀耳闭是指以耳内胀闷堵塞感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疾病㊂新病者称为耳胀,久病者称为耳闭,西医学的分泌性中耳炎等属于本病范畴㊂[3] 观一疾病最先了解的必是其病名,正如徐灵胎在‘兰台轨范“自序中云: 欲治病者,必先识病之名㊂[4] 可见病名对于认识疾病十分重要㊂ 耳胀耳闭 是2个名词并列组成,不符合疾病命名规范㊂本文将对 耳胀 耳闭 及相关病名进行梳理,希望能为寻找到更为规范的命名提供参考㊂1㊀ 耳胀 耳闭 的释义1.1㊀耳胀胀 古为 脹 ㊂‘说文解字“中未见 胀 字㊂‘康熙字典“载: 胀:‘广韵“‘集韵“‘韵会“‘正韵“知亮切,音帳㊂腹满也㊂‘玉篇“左氏传,将食,脹,如厕㊂脹,痛也㊂[5]古代文献中 耳胀 多作为症状记载㊂宋代‘疮疡经验全书“(约成书于1569年)中首次出现 耳胀痛 [6]177㊂查阅古代医籍中关于 耳胀痛 的记载,发现 耳胀 与 耳胀痛 只是名称上存在差异,但描述表现相同㊂很多教材和书籍谓 耳胀痛 最早见于宋代‘仁斋直指方论“(约成书于1264年): 耳胀痛,用虎草汁滴入耳内,痛即止㊂ 笔者在1989年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该书中未查及此句,‘仁斋直指方论“是否记载有该句尚待考证㊂在宋代‘疮疡经验全书㊃卷二“中可查及 耳胀痛,用虎草汁滴入耳内,痛即止 [6]177的记载㊂同时也记载了其他治法: 耳胀痛,用江鱼齿又名脑内骨,火煅为末,22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Journal of Basic Chinese Medicine㊀㊀㊀㊀㊀㊀2021年1月第27卷第1期January 2021Vol.27.No.1水调滴入耳内㊂[6]178 关于引起 耳胀 或 耳胀痛 的原因,在‘外科大成㊃卷三“耳部中记载: 耳者,心肾之窍,肝胆之经,宗脉之所聚也 肝胆主外,如风热有余,或胀痛,或脓痒,邪气客也㊂[7] 后清㊃余景和在‘外证医案汇编㊃卷一“耳疡中提出 耳胀痛 的治则: 鲍宝山,肝气挟湿,右耳胀痛,以疏风胜湿治之㊂[8]51 此书另有医案也简述了其病因及相应治则: 某,舌白,咳嗽,耳胀,口干,此燥热上郁,肺气不宣使然,当用辛凉,宜薄滋味㊂[8]59 ‘续名医类案㊃卷十七“载有 一妇人,耳内不时胀痛 [9]的医案㊂综上所述, 耳胀 在古代文献中指的是耳内出现的一种胀闷不适之感,仅是疾病的一种症状㊂直至近代,‘大众万病顾问㊃下册“中始立 耳胀 病名: 何谓耳胀,耳中作胀之病,是谓耳胀㊂[10] 并列举了其病源㊁症状及治法,此书被认为是 耳胀 作为疾病被系统描述的首次记载㊂现代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耳鼻咽喉口腔科学“曾将 耳胀痛 作为单独的疾病名称编写描述[11],所以 耳胀 与 耳胀痛 与分泌性中耳炎类似㊂1.2㊀耳闭闭 ,‘说文解字“: 闭,阖门也㊂[12] 后世的‘新编说文解字“将其详细解释为: 闭,阖门也㊂本义关门,引申义泛指①闭上㊁关上;②堵塞㊂[13] 在‘国语㊃晋语“中述以: 闭而不通㊂[14] 以闭为名的疾病诸如 中风闭证 等,其临床表现皆以闭塞不通为特点,因此或可推演 耳闭 即发于耳部之闭证,耳不听言语即为 耳闭 ㊂耳闭 一词首见于‘黄帝内经“㊂在‘素问㊃生气通天论篇“中记载如下: 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㊂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能听㊂[15] ‘医林绳墨㊃卷七“记载: 耳闭者,乃属少阳三焦之经气之闭也㊂或有年老气血衰弱不能全听,谓之耳闭㊂[16] 此书被认为是 耳闭 作为疾病的首次记载㊂‘景岳全书㊃卷二十七“通过记载耳部的5种闭证间接阐述了 耳闭 的病因: 耳聋证,诸家所论虽悉,然以余之见,大都其证有五:曰火闭,曰气闭,曰邪闭,曰窍闭,曰虚闭㊂[17] 明㊃龚延贤所著‘万病回春“记载了耳闭的治法: 治耳闭不明:用真麝香为末,葱管吹入耳内,后将葱塞耳孔内,耳自明矣㊂[18] ‘黄帝内经“中 耳闭不可以听 及后世医家所言 耳闭 均与耳聋的描述模糊,易于混淆,这或许是 耳闭 一词在古代医籍中记载较少的原因之一㊂甚在现代,学者李经纬在编著‘简明中医辞典“时将耳闭一词解释为:耳闭即耳聋[19]㊂所以,古文献所载 耳闭 偏向指各种原因导致的耳聋,并非指分泌性中耳炎或特指因分泌性中耳炎导致的耳聋㊂2 相关病名阿尔图罗在‘医学史“中言:17世纪才能开始说有了真正的国际科学,其原因在于这个世纪各文明国家的科学家才有了广泛的合作与交流[20]㊂反观中国古代医学,同样也受经济发展缓慢㊁交通工具落后等因素的影响,各地人们之间的沟通不便,疾病㊁症状的命名未能统一㊂笔者查阅古籍,发现 风聋 暴聋 卒聋 气闭耳聋 等疾病在不同程度上包含了耳内胀闷闭塞的症状㊂2.1㊀古代相关病名2.1.1㊀风聋㊀关于 风聋 的描述最早见于隋㊃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㊃耳风聋候“: 足少阴,肾之经,宗脉之所聚,其气通于耳㊂其经脉虚,风邪乘之,风入于耳之脉,使经气痞塞不宣,故为风聋㊂风随气脉,行于头脑,则聋而时头痛,故谓之风聋㊂[21] 可见风聋是由于风邪侵袭导致的伴有头痛的耳聋㊂后世许多医家直接引用了巢元方关于 风聋 的论述,诸如‘仁斋直指方“‘丹溪心法“等,也有部分医家在此基础上添加了自己的观点㊂‘金匮翼“记载了能够治疗风聋日久的鱼脑膏[22]㊂‘圣济总录“不仅记载了鱼脑膏治疗风聋日久,也添加了 治风聋,飕飕如风雨钟磬声,或时出清水,或有脓汁,黄耆汤方 [23]㊂‘丹溪心法㊃卷四“耳聋七十五中观察到 风聋 必有头痛之症 [24]㊂ 风聋 与今日所言 耳胀耳闭 的病因皆由风邪侵袭,且两者症状与治疗方法相似,因之现行许多书籍将 耳胀耳闭 疾病的早期阶段 耳胀 归为风聋范畴,甚至部分现代医家言风聋即指耳胀㊂所以 风聋 很有可能指分泌性中耳炎,但也不排除指其他突然发生的耳聋㊂2.1.2㊀暴聋㊁卒聋㊀ 暴聋 最早见于‘素问㊃厥论篇“: 少阳之厥,则暴聋㊂[15]254 ‘杂病源流犀烛㊃耳病源流“记载: 暴聋者,皆卒聋也㊂[25]431 另在‘中医大辞典“‘简明中医古病名词典“‘中华医学大辞典“参考书中,解释 卒聋 病名时,均将 卒聋 等同于 暴聋 ㊂这与‘杂病源流犀烛“中言 暴聋 相呼应,可见在古代文献记载中, 暴聋 与 卒聋 同指一种疾病㊂ 卒聋 在古代文献记载中的名称包括 耳卒聋 卒耳聋 ㊂宋㊃王怀隐‘卫生室鉴㊃卷十“阐明了 卒聋 发生的病机: 夫卒耳聋者,由肾气虚为风邪所乘,搏于经络,随其血脉上入耳,正气与邪气相搏,故令耳卒聋也 [26],此处所述病机与今日所言 耳胀 的病因相似㊂此书也记载了治疗卒聋诸方㊂后元㊃罗天益‘卫生宝鉴㊃卷十“再次阐述了 卒聋 的病机,同时详述了治疗耳卒聋的蒲黄膏㊁龙脑膏[27],可见 暴聋 卒聋 相同或者相似,且症状描述模糊,涵盖范围广泛㊂突然发生的耳聋均可称为暴聋,所以可能指分泌性中耳炎,也可指其他突然发生的耳聋㊂2.1.3㊀气闭耳聋㊀ 气闭耳聋 一词最早见于明㊃张三锡‘医学准绳六要“㊂清㊃程国彭‘医学心㊀㊀㊀㊀(下转第37页)感陪护及药膳服饵等诸多方面详细总结阐释了老年人养生防病的具体措施与方法,内容详尽㊁方法得当㊂徐春甫的养生学思想对当今老年人的养生防护㊁子女晚辈对老年人的敬养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深入挖掘㊁领悟并付诸实施㊂参考文献:[1]㊀徐春甫.新安医学老老余编㊃养生余录[M].汪沪双,校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11-40.[2]㊀赵缺.孝经正译[M].长沙:岳麓书社,2014:3.[3]㊀吴锋.孝之本质论[J].孝感学院学报,2005,25(4):38-43.[4]㊀龙生祥.大学㊃中庸㊃论语[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60.[5]㊀冯梦龙.警世通言[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3:198.[6]㊀杨永杰,龚树全.黄帝内经[M].北京:线装书局,2009:3.[7]㊀戴圣.礼记(上)[M].钱玄,徐克谦,张采民等,注译.长沙:岳麓书社,2001:383.[8]㊀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M].鲁兆麟,等点校.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395.[9]㊀曹庭栋.老老恒言[M].呼和浩特: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22.[10]㊀陈直,邹铉.寿亲养老新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1.[11]㊀皇甫谧.针灸甲乙经[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5.[12]㊀张仲景.伤寒杂病论[M].刘世恩,毛绍芳,点校.北京:华龄出版社,2000:457.收稿日期:2020-05-21(上接第23页)悟“阐述了何为气闭耳聋,记载了其治法: 若病非外感,有暴发耳聋者,乃气火上冲,名曰气闭耳聋,宜用逍遥散,加蔓荆子㊁石菖蒲㊁香附主之㊂[28] ‘杂病源流犀烛㊃卷二十三“中有如下记载: 有气闭而耳聋者 其证之来,或由风气壅耳 [25]432,阐述了 气闭耳聋 与风邪之间的关系㊂可见 气闭耳聋 是指风气㊁气火上冲或者情绪导致耳聋日久者㊂现行教材论述 耳闭 为 耳胀 病之久,多由 耳胀 经久不愈发展而来,与 气闭耳聋 有部分的相似之处㊂2.2㊀现代中医相关病名2.2.1㊀耳胀痛㊁耳闭㊀1985年出版由王德鉴主编的‘中医耳鼻咽喉口腔科学“,将 耳胀痛 与 耳闭 分为两部分编写,并指出 耳胀痛 与急性卡他性中耳炎类似, 耳闭 与 慢性卡他性中耳炎 类似㊂耳胀痛与耳胀并无二别㊂2.2.2㊀急耳痹㊁慢耳痹㊀ 耳痹 首见于2001年出版由王永钦编写的‘中医耳鼻咽喉口腔科学“,书中将西医学的 急㊁慢性分泌性中耳炎 称为 急㊁慢耳痹 [29]㊂ 痹 为痹阻㊁不通之义㊂‘素问㊃痹论篇“曰: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㊂[15]244 ‘中医耳鼻咽喉口腔科学“书中解释: 耳痹 一词是根据‘素问㊃阴阳别论篇“中 喉痹 所创立,是对 耳胀 耳闭 风聋 卒聋 耳聋 等病名的概括[29]㊂ 耳痹 一词为 耳胀耳闭 这一疾病提供了新的命名思路,值得探究㊂3 结语西方医学传入我国后,医家将以耳胀闷㊁闭塞感作为主要症状的疾病命名为 耳胀耳闭 ,并与 分泌性中耳炎 相对等㊂ 耳胀 耳闭 作为名词在古代文献中分开记载,多被描述为疾病的症状,与之相似的疾病包括 风聋 暴聋 卒聋 气闭耳聋 等㊂ 耳胀耳闭 虽能反映出疾病的特性,但从疾病病名的角度看,仍需要进一步规范㊂目前笔者尚未发现能够取代 耳胀耳闭 的病名,望本篇论文能为广大同仁提供参考,以发现此疾病更为合适的命名㊂参考文献:[1]㊀广州中医学院.中医耳鼻喉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15.[2]㊀王德鉴,干祖望.中医耳鼻喉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5.[3]㊀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耳鼻咽喉科常见病诊疗指南[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4]㊀徐灵胎.兰台轨范[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5]㊀张玉书.康熙字典[M].北京:中华书局,1958:977.[6]㊀窦汉卿.疮疡经验全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177.[7]㊀祁坤.外科大成[M].上海:科学卫生出版社,1958:224.[8]㊀余听鸿.外证医案汇编[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51.[9]㊀魏之琇.续名医类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421.[10]㊀陆清洁.大众万病顾问[M].民国版.上海:世界书局,1935:34.[11]㊀王德鉴.中医耳鼻咽喉口腔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8.[12]㊀许慎.说文解字[M].昆明:云南文明出版社,2011:352.[13]㊀梁东汉.新编说文解字[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619.[14]㊀左丘明.国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241.[15]㊀佚名.素问[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6:14.[16]㊀方谷.医林绳墨[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110.[17]㊀张介宾.景岳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4:328.[18]㊀龚延贤.万病回春[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303.[19]㊀李经纬.简明中医辞典[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334.[20]㊀卡斯蒂廖尼.医学史[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4:520.[21]㊀巢元方.诸病源候论[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36.[22]㊀尤怡.金匮翼[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3:138.[23]㊀赵佶.圣济总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2:1952.[24]㊀朱震亨.丹溪心法[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85.[25]㊀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431.[26]㊀王怀隐.太平圣惠方[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242.[27]㊀张文平.卫生宝鉴精要[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08:181.[28]㊀程国彭.医学心悟[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183.[29]㊀王永钦.中医耳鼻咽喉口腔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41.收稿日期:2020-04-11。

耳胀耳闭的中医辨证论治与治疗方法

耳胀耳闭的中医辨证论治与治疗方法

⽿胀⽿闭的中医辨证论治与治疗⽅法【概述】⽿胀,⽿闭是指以⽿内胀闷,堵塞感为主要症状的⽿窍疾病.⼜称率聋,风聋,⽓闭⽿聋。

因凤邪侵袭,经⽓不利,⽓⾎瘀阻,脏腑虚损所致.应与耵聍或异物堵塞、脓⽿未贵脓前相鉴别。

与西医急性,慢性⾮化脓性中⽿炎相似。

【辨证治疗】1.风寒束肺临床表现:⽿内憋闷,听⼒下降,⾃声增强,⽿膜微红、内陷.⿐塞、流清涕、⿐粘膜⽔肿,⼝淡不渴,⽆汗。

⾆苔薄⽩,脉浮紧。

⽴法:疏风散寒通窍。

主⽅:荆防败毒散((外科理例》).加减;恶寒重.加⿇黄、桂枝;⿐塞重,加苍⽿⼦、细⾟。

2.风热袭肺临床表现:⽿内胀闷疼痛,⽿鸣,听⼒下降,⽿膜红、内陷.⿐塞流黄涕,咽痛,咳嗽。

⾆红、苔薄黄,脉浮数。

⽴法:疏风清热,宜肺开窍。

主⽅:桑菊饮(*温病条辨》)。

加减:⿐塞重,黄涕多,加苍⽿⼦、⾟夷,⽩芷;⽿痛重,加龙胆草、紫花地丁:若有积液,加车前草、桑⽩⽪、葶苈⼦。

3.肝胆湿热临床表现:⽿胀痛,发病突然,⽿鸣声⼤,听⼒减退,⿎膜充⾎,可见液体平⾯,并伴有同侧头痛,⼝苦咽⼲,便秘尿黄。

⾆红、苔薄黄,脉滑数。

⽴法:清泻肝胆。

主⽅:龙胆泻肝汤(兰室秘藏》)。

加减:伴有⿐流黄涕者,加苍⽿⼦、紫花地丁;头痛重,加⽩芷、藁本;⼤便秘结者,加⼤黄。

4.脾虚湿困临床表现:⽿内闷胀,⽿鸣⽿聋,迁延不愈,⿎膜内陷,有积液征,纳差腹胀。

⾆质淡、体胖有齿痕、苔⽩⽽腻,脉濡滑。

⽴法:健脾利湿开窍。

主⽅:参苓⽩术散(《和剂局⽅!),加减:⽿闷不通者,加菖蒲、泽泻、通草。

5.肺肾两虚临床表现:⽿内胀闷,⽿鸣、⽿聋、⿐塞、浊涕,⿎膜内陷、混浊.萎缩,钙化,腰膝髮软,失眠多梦,咽⼲⼝渴。

⾆淡、⽆苔,脉沉细⽆⼒。

⽴法:益肾敛肺,纳⽓通窍。

主⽅:百合固⾦汤(《医⽅集解》).加减:⿐塞重,加⾟夷、菖蒲,6.⽓滞⾎瘀临床表现:⽿内堵闷较重,⽿鸣⽿聋,⿎膜内陷、混浊、钙化,胸闷胁痛。

⾆质暗、有瘀斑、苔薄,脉细或涩。

⽴法:⾏⽓活⾎,化瘀通窍。

主⽅:通窍活⾎汤(《医林改错》)。

中医耳鼻喉科如何诊治听力障碍

中医耳鼻喉科如何诊治听力障碍

中医耳鼻喉科如何诊治听力障碍在中医的领域中,耳鼻喉科对于听力障碍的诊治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

听力障碍不仅会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交流,还可能给患者带来心理上的困扰。

那么,中医是如何看待和处理这一问题的呢?中医认为,听力障碍的发生与人体的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密切相关。

其中,肾开窍于耳,肾精的充盈与否直接关系到耳部的功能。

若肾精亏虚,不能上荣于耳,就可能导致听力下降。

此外,肝胆经循行于耳,肝胆火旺、肝气郁结等也可能影响耳部气血的运行,从而引发听力障碍。

心主神明,心神不宁、心血不足时,耳部的功能也可能受到影响。

在诊断方面,中医注重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来综合判断病情。

望诊主要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等。

比如,面色苍白、舌苔淡白可能提示气血不足;面色潮红、舌苔黄腻可能是肝胆湿热的表现。

闻诊包括听患者的声音、呼吸等,以了解其整体的身体状况。

问诊则会详细询问患者的听力变化情况、伴随症状、生活习惯、饮食起居等。

比如,是否有耳鸣、头晕、腰膝酸软等症状,是否经常熬夜、压力过大等。

切诊主要是通过触摸脉象,来判断脏腑气血的盛衰。

对于听力障碍的治疗,中医有着丰富多样的方法。

中药治疗是常用的手段之一。

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针对肾精亏虚者,常用补肾填精的药物,如熟地、山茱萸、山药等;对于肝胆火旺者,会使用清肝泻火的药物,如龙胆草、栀子、黄芩等;气血不足者,则予以益气养血之品,如黄芪、当归、白芍等。

针灸治疗在中医耳鼻喉科中也具有重要地位。

通过针刺耳部周围的穴位,如听宫、听会、翳风等,以及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相应的经络穴位,如肾俞、太溪、足三里等,以调节气血、疏通经络,从而改善听力。

推拿按摩也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

通过按摩耳部周围的穴位和经络,促进耳部的血液循环,缓解耳部肌肉的紧张,有助于恢复听力。

例如,可以用食指和拇指轻轻揉搓耳廓,从上到下,反复多次;也可以用手指按压耳屏、耳周的穴位,以感到微微酸胀为宜。

此外,中医还强调生活方式的调整。

耳胀,中医耳鼻咽喉科学

耳胀,中医耳鼻咽喉科学
2.肝胆湿热 外感邪热,内传肝胆,或七情所伤,肝气郁 结,气机不调,内生湿热,上蒸耳窍而为病。
3.脾虚湿困 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失健运,湿浊不化, 困结耳窍而为病。
4.气血瘀阻 邪毒滞留,日久不去,阻于脉络,气血瘀阻, 耳窍经气闭塞而为病。
【辨证及治疗】
1.分型论治
(1)风邪外袭
主证:耳内堵塞感,多伴有听力减退及自听增强;鼓膜微 红、内陷或有液平面,鼓膜穿刺可抽出清稀积液,鼻黏 膜肿胀。全身可伴有鼻塞、流涕、头痛、发热恶寒等症。 舌质淡红,苔白,脉浮。
治法:清泻肝胆,利湿通窍。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方中龙胆草、栀子、黄芩苦寒直 折,清泄肝胆;柴胡疏肝解郁;车前子、泽泻、木通利 湿清热,导热下行;生地养阴清热;当归养血活血;甘 草健脾和中。本方药物多苦寒,宜中病即止,不宜久服。 耳堵塞胀闷甚者可酌加石菖蒲、川芎以化浊通窍。
(3)脾虚湿困
主证:耳内胀闷堵塞感,日久不愈。鼓膜正常,或见内陷、 混浊、液平。可伴有胸闷,纳呆,腹胀,便溏,肢倦乏 力,面色不华,舌质淡红,或舌体胖,边有齿印,脉细 滑或细缓。
(4)气血瘀阻
主证:耳内胀闷堵塞感,日久不愈,甚则如物阻隔,听力 逐渐减退。鼓膜明显内陷,甚则粘连,或鼓膜混浊、增 厚,有灰白色钙化斑。舌质淡暗,或边有瘀点,脉细涩。
证候分析:由于病久入络,邪毒滞留,脉络阻滞,气血瘀 阻,故耳内胀闷堵塞感明显,日久不愈,甚则如物阻隔, 听力逐渐减退;气血瘀阻耳窍,故鼓膜内陷,甚或粘连, 或混浊、增厚、有灰白色钙化斑;舌质淡暗或边有瘀点、 脉细涩为血瘀之象。
本病应与外耳道阻塞及鼻咽肿物所导致的耳堵塞感相鉴 别:外耳道阻塞所致耳堵塞感,检查外耳道可见到耵聍或 异物;鼻咽肿物所致耳堵塞感,检查鼻咽部可见肿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耳胀耳闭中医辨证分型与声阻抗的相关性研究研究背景中医的耳胀耳闭相当于西医的分泌性中耳炎、咽鼓管不良症。

近年来对耳胀耳闭的研究基本上是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入手,中医以宏观的辨证论治为主,西医以微观的辨病治疗为主,二者各有优势,而把二者结合起来使着眼于整体宏观的中医辨证进一步深入走向微观化、客观化和定量化,使侧重局部和微观的西医辨病走向整体化和综合化是对中医辨证论治认识上的飞跃。

不少临床报道表明,纯音听阈测定、声阻抗等微观检测指标同耳胀耳闭病证候分型之间有一定的关系。

但多数指标在普遍性和特异性上不够成熟,将微观指标作为耳胀耳闭病证候诊断的标准尚有待进一步深入的临床试验。

目的探讨耳胀耳闭患者发病后中医证候与声阻抗之间的相关性,以期声阻抗的检查结果能辅助耳胀耳闭的宏观辨证。

对象与方法采用调查性研究的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65例(106耳)进行研究。

记录一般资料、中医证候评分、中医辨证分型、及纯音听阈测定、声阻抗检查结果。

并以声阻抗为应变量,对所选的自变量(性别,年龄,有无外感史,证候积分、中医证型)进行单因素分析,声阻抗值与症候、中医辨证的密切程度采用相关分析,并对中医辨证分型进行Multinomial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一)单因素分析提示:1.在纳入的65例病例中辨证分型分布上存在差异:风邪外袭,痞塞耳窍证最多,为46.2%,肝胆湿热,上蒸耳窍;脾虚失运,湿浊困耳所占比例比较接近,邪毒滞留,气血瘀阻证最少;2.声阻抗测试项目声顺值、峰压点、鼓室曲线幅度、鼓室曲线类型、蹬骨肌反射分布上均存在频数差异;3.耳胀耳闭患者的声阻抗平坦型和正常型与耳部胀闷堵塞感程度有显著差异;耳胀耳闭患者的声阻抗平坦型和正常型与耳部胀闷堵塞感证侯的差别有显著差异。

(二)相关分析表明:1.声阻抗检测项目中峰压点、鼓室曲线幅度、鼓室曲线类型、蹬骨肌反射与证候积分存在相关关系,且峰压点、鼓室曲线类型的相关系数明显大于鼓室曲线幅度、蹬骨肌反射;2.声阻抗检测项目中峰压点、鼓室曲线类型、蹬骨肌反射与中医辨证分型有相关关系,且峰压点、鼓室曲线类型的相关系数大于蹬骨肌反射;3.气骨导间距值与证候积分有相关关系;4.气骨导间距值与中医辨证分型有相关关系。

(三)以声阻抗为应变量,以中医辨证分型为自变量,进行Multinomihal 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耳胀耳闭的中医辨证分型与声阻抗具有相关性。

1.声阻抗正常型主要与风邪外袭,痞塞耳窍和邪毒滞留,气血瘀阻相关;2.声阻抗平坦型主要与风邪外袭,痞塞耳窍和肝胆湿热,上蒸耳窍相关;3.声阻抗负压型主要与肝胆湿热,上蒸耳窍和脾虚失运,湿浊困耳相关。

结论耳胀耳闭的中医辨证分型与声阻抗存在相关性。

声阻抗检测项目中峰压点、鼓室曲线幅度、鼓室曲线类型、蹬骨肌反射与证候积分存在相关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