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耳鼻喉科学名词解释
中医耳鼻喉科病症类概念术语44个解读
唇疹
指口唇部发生的干性疮疹。
耵聍
(音听宁)又名“耳垢”,即外耳道的黄褐色分泌物,少量耵聍为 正常现象。 若因风热相搏,分泌物大量增加,可堵塞外耳道而影响听力,称 为“耵耳”,即耵聍栓塞。
鹅口疮(雪口)
本病由心脾二经积热所致,发生在初生儿则属胎热上政。 其症状是口中糜烂,舌面上布满白屑,口舌疼痛,甚至可有身热 烦躁等症。
鼻鼽
鼽(音求),是一种由于肺气虚亏,卫气失固,感受寒邪所致的 病症,其表现为经常鼻流清涕,容易打喷嚏。 类似过敏性鼻炎。
鼻渊
俗名“脑漏”。 本病多由外感风寒,内因胆经之热影响及脑而起,其主要症状为 鼻塞,经常流带恶臭味的脓浊鼻涕,有的患者鼻頞(音饿)部有 辛酸感(《素问.气厥论》称之为“辛頞”),并可出现头晕,目 眩等症。
脓耳
凡耳内红肿焮热,鼓膜溃破、耳道出脓的称为脓耳,脓水呈黄色 者叫“聤耳”(音停)白色者叫“缠耳”;多因肝经火热引起。 患者有耳窍突发疼痛,听力减退,并伴有周身寒热,脉象弦滑而 数等症状。 本病多发生于小儿。 类似急性中耳炎。
乳蛾(喉蛾)
本病是以扁桃体为主的咽部病症,又名“蚕蛾”。 其病或因风热外邪相搏,结于咽喉;或因虚火上炎;或因气血凝 滞而起。 本病起病急骤,喉核明显充血,红肿灼热,咽部疼痛厉害,扁桃 体表面有黄白色脓样分泌物,形如蚕蛾。 即急性扁桃体炎。
喉岩(喉菌)
本病属局重症,多因怒郁伤肝、思虑伤脾、脾肾素虚所引起,加 之烟酒过度,是其诱因。 咽喉部起有肿块,形如菌状,略高而厚,溃烂后流臭液,呼吸易 受阻滞。 如病在关内,则有声音嘶哑,患者日渐消瘦,午后潮热。 本病即喉癌一类疾病。
喉痈
是发生于喉间及其附近部位的痈肿的总称。 初起常恶寒发热,有吞咽及语言障碍,患部红肿热痛,有时疼痛 牵连耳部,颈间肿块结硬,甚则咽喉阻塞,引起窒息。 本病相当于咽部脓肿一类疾病。 如发生于颔下天突穴部位者,称为“颔下痈”。
中医耳鼻喉科学知识点总结
中医耳鼻喉科学知识点总结一、耳鸣:1.耳鸣是指患者自觉听到不同程度、不同音质的声音,常见的有嗡嗡声、尖锐声等。
2.中医认为耳鸣与肝肾虚损、心火旺盛、血虚等有关。
3.耳鸣可以通过调节饮食、休息和运动,针灸、中药等多种方法进行治疗。
二、鼻炎:1.鼻炎是指鼻黏膜长期或反复受到刺激而引起的炎症,常见的有急性鼻炎和慢性鼻炎。
2.中医认为鼻炎与肺热、肺脾虚弱、上焦湿热等有关。
3.鼻炎的治疗可以通过改善生活环境,增强体质,中药治疗等多种方法进行。
三、咽炎:1.咽炎是指咽部黏膜的炎症,常常与上呼吸道感染有关。
2.中医认为咽炎与肝火亢盛、脾胃虚弱、痰湿阻滞等有关。
3.咽炎的治疗可以通过改善饮食习惯,保持喉部湿润,中药治疗等多种方法进行。
四、中医针灸治疗耳鼻喉疾病:1.中医针灸治疗耳鼻喉疾病广泛应用于临床,可通过调整气血运行,改善局部气血循环,达到治疗效果。
2.针灸治疗耳鼻喉疾病的常用穴位有曲池、风池、迎香、印堂等。
3.针灸治疗耳鼻喉疾病需要由专业医生进行,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五、中药治疗耳鼻喉疾病:1.中药治疗耳鼻喉疾病可以通过疏风清热、排痰止咳、补益气血等作用来达到治疗目的。
2.常用的中药有薄荷、枇杷叶、淡豆豉、百合等。
3.中药治疗耳鼻喉疾病需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由专业中医医生进行配方和用药。
六、中医养生:1.中医强调防病于未病,注重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
2.中医养生可以通过养心、养肺、养肝等方法来增强机体的抵抗能力,降低患病风险。
3.常用的中医养生方法有艾灸、按摩、饮食调理等。
以上是中医耳鼻喉科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总结,通过学习这些知识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治疗耳鼻喉疾病的方法。
中医强调个体化治疗,因此在实际应用中仍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进行诊断和治疗。
中医耳鼻喉科学
中医耳鼻喉科学中医耳鼻喉科学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专门研究和治疗与耳鼻喉相关的疾病。
几千年来,中医耳鼻喉科学在中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治疗方法。
本文将从中医理论、常见疾病和治疗方法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中医理论中医耳鼻喉科学的理论基础是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即人体是一个整体,耳鼻喉系统与其他器官密切相关。
根据中医理论,耳鼻喉是人体五官之一,与五脏六腑通过经络相互联系。
中医耳鼻喉科学把耳鼻喉系统分为多个部位,包括耳廓、耳骨、鼓膜等耳部,鼻孔、鼻腔、鼻咽等鼻部,咽喉、声带等喉部。
每个部位都有其独特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表现。
常见疾病中医耳鼻喉科学治疗的疾病广泛多样,常见的疾病包括鼻炎、鼻窦炎、过敏性鼻炎、咽喉炎、扁桃体炎、声带息肉等。
这些疾病多是由于饮食不当、环境污染、情绪不稳定等因素引起的。
中医耳鼻喉科学强调调整人体气血平衡、消除寒湿邪气等方法来治疗这些疾病。
例如,对于鼻炎患者,中医耳鼻喉科医生会通过针灸、中药熏蒸、推拿按摩等手段来缓解炎症,改善症状。
对于咽喉炎患者,中医耳鼻喉科医生则会利用中药和针灸来治疗炎症,舒缓喉咙的不适感。
治疗方法中医耳鼻喉科学有许多独特的治疗方法,其中包括针灸、中药熏蒸、推拿按摩、拔罐等。
在针灸治疗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病情在特定的穴位施以针刺,通过调整气血流动,刺激人体的自愈能力。
中药熏蒸是通过将草药煮沸后的蒸汽引入患者的鼻腔或喉咙,起到消炎、祛湿的作用。
推拿按摩则是通过按摩特定的穴位和经络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疼痛和炎症。
拔罐是将特制的罐子贴在患者的皮肤上,以产生负压,促进淋巴排毒,加速康复。
总结中医耳鼻喉科学是中医学中重要且独特的分支,其治疗方法和理论基础都建立在中医整体观念之上。
它通过调整人体的气血平衡,改善气机运行,从而达到治疗耳鼻喉疾病的目的。
无论是鼻炎、咽喉炎还是声带息肉等疾病,中医耳鼻喉科学都能够提供独特而有效的治疗方案,为患者带来健康和舒适。
虽然科学技术的进步为耳鼻喉疾病的治疗带来了许多新的方法和技术,但中医耳鼻喉科学的丰富经验和独特治疗理念仍然在临床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医耳鼻喉科学
脓耳:是以鼓膜穿孔,耳内流脓,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耳病。
(西医:急、慢性化脓中耳乳突炎)鼻窒:是指以经常性鼻塞为主要特征的慢性鼻病。
(西医:慢性鼻炎)伤风鼻塞:是指因感受风邪所致的以鼻塞、流涕、喷嚏为主要症状的急性鼻病。
急喉风:是指以吸气性呼吸困难为主要特征的急性咽喉疾病。
临床上常出现咽喉红肿疼痛,痰涎壅盛、语言难出、声如拽锯、汤水难下等症状。
严重者可发生窒息死亡。
(西医:急性喉阻塞。
)鼻槁:是指鼻内干燥、黏膜萎缩,甚或鼻腔宽大为特征的慢性鼻病。
(西医:干燥性鼻炎、萎缩性鼻炎)乳蛾:是指以咽痛或异物感不适,喉核红肿,表面可有黄白脓点为主要特征的咽部疾病。
(西医:扁桃体炎)喉痹:是指以咽痛或异物感不适,咽部红肿,或喉底有颗粒状突起为主要特征的咽部疾病。
(西医:咽炎)耳瘘:是指发生于耳前或耳后的瘘管。
分为耳前瘘和耳后瘘。
耳廓痰包:是指以耳廓局限性,无痛性肿胀,肤色不变,按之柔软,穿刺可抽出淡黄色液体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西医:耳郭假囊肿)鼻疔:是指发生在鼻尖,鼻翼及鼻前庭部位的疖肿。
以局部红肿疼痛,呈栗粒状突起,有脓点为特征。
(西医:鼻疥、白刃疔)白喉:以咽喉间起白腐为主要特征的急性传染病,属时行疫症之一。
鼻鼽:是指以突然和反复发作的鼻痒、打喷嚏、流清涕、鼻塞等为主要特征的鼻病。
(西医:变应性鼻炎、血管运动性鼻炎)鼻渊:是指以鼻流浊涕、量多不止为主要特征的鼻病。
(西医:鼻窦炎症性疾病)填空题耳眩晕的病因病机:虚者多为脾肾之虚,如髓海不足、上气不足等。
实者,可见风邪外袭、痰浊中阻、肝阳上扰、寒水上泛。
喉痹的病因病机:外邪侵袭,上犯咽喉、肺胃热盛,上攻咽喉、肺肾阴虚,虚火上炎、脾胃虚弱,咽喉失养。
喉痛据病位病机不同分为:喉关痛、会厌痛、里喉痛、颌下痛。
与耳有关的脏腑有:心肝脾肺肾胆。
与鼻有关:心脾肺肾胆。
与咽喉有关:肝脾肺肾胃。
耳鸣耳聋临床证型:实证:风热侵袭、肝火上扰、痰火郁结、气滞血瘀。
虚证:肾精亏损、气血亏虚。
中医耳鼻咽喉科学
一、耳与脏腑的关系
耳司听觉,主平衡。耳位于头面部,是清阳之气上通
之处,属“清窍”之一。由于全身各大脉络聚会于耳,使 耳与全身各部及脏腑发生密切联系。与耳有较为密切关系 的脏腑有肾、心、肝胆、肺、脾。
《灵枢·口问篇》说:“耳者宗脉之所聚”。
肾
司听觉 宗脉 心
耳清窍
肝、胆
主平衡 所聚 肺
脾
1.耳与肾:
鼻居面中,为阳中之阳,出入清气,属清窍。
行呼吸
主嗅觉
鼻
协发音
司清化
肺 脾 鼻 →经络 胆 肾 心
1.鼻与肺 所属关系:肺主鼻,鼻为肺之窍、官。 生理关系:鼻窍通畅,肺气通利;
肺气清利,嗅觉灵敏。 病理关系:肺失宣肃(邪实、虚损)↔ 鼻
塞、鼻齆 诊断关系:鼻为肺窍,肺病反映于鼻。 治疗关系:从肺治鼻—疏风宣肺、益气固表、
晋代 唐代
晋代 葛洪所著《肘后方》记载用韭 菜取食道鱼骨等,首次提出了用药液 (或药末)滴耳治疗耳部疾病。
唐代 太医署是世界上最早的高等医 科学校,其中开设有“耳目口齿科” (颇类今之五官专业)。
孙思邈在所著之《千金要方》、《千 金翼方》提出耳鼻喉局部用药,首次提 出用烧灼法治疗咽喉疾病。
宋代
《圣济总录》首次将咽与喉分属不同之 脏腑:“咽门者,胃气之道路;喉咙者, 肺气之往来,一身之中,气之升降出入, 莫急乎是”。 沈括所著《梦溪笔谈》记载颡叫子颇类 今之人工喉。 严用和《济生方》所载苍耳子散至今仍 广泛用于治疗鼻科疾病。
少阳胆经,支脉从目外眦,下行至大迎, 折行于出页。(出页:眼眶下沿至鼻旁 及上牙床的骨,相当于上颌窦的部位。) 少阴心经支脉挟咽,经面部,沿鼻旁上 联目系。 督脉,由巅顶沿前额下行鼻柱,至鼻尖 到上唇。 任脉,环绕口唇,上至龈交,分左右循 鼻旁到二目下。 阳跷脉,从颈外侧、上挟口角,循鼻外 侧到达目内眦。
中医耳鼻咽喉科学
中医耳鼻咽喉科学中医耳鼻咽喉科学是中医学中的一门分支学科,主要研究耳鼻咽喉的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防。
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耳鼻咽喉科学属于五官科,它主要研究耳鼻咽喉的冷热虚实,升降浮沉等病理现象,而且也会参考现代医学的成就。
一、耳病1、耳鸣:耳鸣又称“听暇”,是指在外界没有声音刺激时,出现通过听觉器官捕捉到的自主产生的声音。
常见的耳鸣病因很多,如高血压、内分泌失调、颈椎病、头颅外伤等,中医理论认为,耳鸣多为肝肾阴虚或气滞血淤。
常用的中医治疗包括滋阴补肾、调理肝气、活血化瘀等。
2、耳聋:耳聋试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听觉能力受损,表现为听力受限或听力丧失。
中医认为耳聋多由肾虚、脾虚、心火扰动、痰湿内扰等因素引起。
治疗方法包括调理肾气、补益脾气等。
中药常用的有当归、川芎、熟地黄等。
二、鼻病1、鼻窦炎:鼻窦炎是常见疾病,其主要病因为风寒、饮食不当、感冒等。
中医认为,鼻窦炎主要病因为体内风邪所致,又分为寒性和热性两种。
常用的治疗方法有祛邪散寒、清热解毒等。
中药常用的有薄荷、芳香油等。
2、鼻窒息:鼻窒息在中医学上又称为鼻塞。
鼻塞多由风寒壅闭、热毒郁积等因素所致。
治疗方法常用的有通窍宣肺、化湿祛堵等。
中药常用的有甘草、薄荷、枳实、穿山甲等。
三、喉病1、喉炎:喉炎又称为声带炎,是因风寒、火热、暴饮暴食、过度使用嗓子等原因引起的声带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等症状。
中医认为,喉炎主要病因是因外邪所致,治疗方法有清胃透热、宣肺化痰等。
中药常用的有赤芍、黄芩、金银花等。
2、扁桃体炎:扁桃体炎是指扁桃体发炎,由于内风、外邪、痰湿内扰等引起的喉部不适、咽喉痛、高热等症状。
中医认为,扁桃体炎多由肝火炽盛,肺胃干燥,痰湿凝滞等因素所致。
治疗方法有清热解毒、润燥化痰等。
中药常用的有黄芩、银翘、枸杞果等。
总之,中医耳鼻咽喉科学是耳鼻喉科学治疗领域的重要分支,它不仅注重疾病的表面治疗,更加强了预防和对全身健康的调理。
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各种疾病的治疗方法都因病因不同而灵活应用。
耳鼻咽喉科名词解释
耳鼻咽喉科名词解释1、Woodruff’s静脉丛位于下鼻甲后端附近的鼻咽静脉丛, 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的鼻出血,常与高血压和动脉硬化有关,为鼻后部出血的较常见部位。
2、周围性面瘫周围性面瘫为临床最常见的面肌麻痹,表现为同侧面部所有表情肌的弛缓性瘫痪,面神经受损部位在面神经核或神经核以下。
3、咽峡所谓咽峡是指由上方的悬雍垂和软腭游离缘、下方舌背、两侧腭舌弓和腭咽弓所围成的环形狭窄部分。
4、喉鸣吸入的气体通过狭窄的声门裂时(先天性、炎症、肿瘤、外伤等),形成气流旋涡反击声带,声带颤动所发出的喉喘鸣声,其大小与阻塞程度成正相关,重者声音甚响。
5、道上三角区颞线之下,骨性外耳道口后上方有一小棘状突起,名道上棘,棘的后方,外耳道后壁向上延伸与颞线相交所成之表面粗造、稍凹陷的三角区域。
6、鼻周期鼻周期又称生理性鼻甲周期系指正常人两侧下鼻甲粘膜内的容量血管呈交替性收缩与扩张。
表现为两侧鼻甲大小和鼻腔阻力呈相应的交替性改变。
此种改变约1—7小时轮换1次,两侧鼻腔总阻力维持不变,对鼻呼吸无明显影响,故正常人常不自觉其鼻塞。
7、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症(OSAHS)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是指成人于7小时的夜司睡眠时间内,至少有30次呼吸暂停,每次呼吸暂停时间至少10秒以上;或呼吸暂停指数(即每小时呼吸暂停的平均次数)大于5。
由于上呼吸道阻塞性病变(含咽部粘膜塌陷)引起的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则称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8、贯声门癌是喉癌的一种表现形式。
它原发于一侧喉室,肿瘤位置深在而隐蔽,喉镜检查不易发现肿瘤;其病程长,肿瘤发展慢,从首发声嘶到明确诊断大多需半年以上,连续切片观察见贯声门癌以广泛浸润声门旁间隙为特点,癌在粘膜下浸润扩散,而粘膜表面可相对完整,故在喉镜指导下活检阳性率极低,可能反复多次活检而未能确诊。
癌可经声门旁间隙向外侵及甲状软骨翼板和外下方的环甲膜,向前经前连合腱浸润甲状软骨,向后达梨状窝。
中医耳鼻喉科学
中医耳鼻喉科学中医耳鼻喉科学简介中医耳鼻喉科学是一门研究人体耳鼻喉器官疾病的学科,也是中医临床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
中医耳鼻喉科学的研究内容涉及耳鼻喉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等方面,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耳鼻喉是人体的重要感觉器官之一,负责声音的接收和转化、味觉的感受、空气的过滤以及咽喉食物的吞咽等功能。
耳鼻喉疾病的发生与人体内外环境、遗传因素、生活习惯、情感状态等有关,其中尤以内外环境影响最为显著。
中医耳鼻喉科学的发展历程中医耳鼻喉科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尚书大医谷正岐,《黄帝内经》中也有关于耳聋、鼻塞、喉痛等疾病的阐述。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医耳鼻喉科学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理论和诊疗方法,代表性的医家有张仲景、王叔和、李时中等。
在现代医学发展之初,中西医学相继传入中国,一度对中医耳鼻喉科学的发展产生了不小的冲击。
然而,随着中医理论的深入研究和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医耳鼻喉科学逐渐走出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中医耳鼻喉科学的独特理论和诊疗方法中医耳鼻喉科学的理论和诊疗方法,主要源自于中医经典理论和古代医家的实践经验。
其基本理论可以概括为以气血、精神、五脏六腑等为中心的全身系统观察,包括:1. 气机升降学说气机升降是指人体生理过程中通过气机升降的运动来实现调节的过程。
气机升降学说认为,耳聋、鼻塞、喉痛等疾病与人体的气机升降不畅、阻滞有关。
所以,中医治疗这些疾病首先要解除气机升降的障碍。
2. 虚实辨证学说虚实辨证学说是中医诊断方法的基础,也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核心。
它认为人体生理状态和疾病症状的变化可以分为虚实两种情况。
因此,中医治疗耳鼻喉疾病要根据实际情况辨证施治,如实施扶正祛邪、补虚泻实等治疗方法,以达到良好的疗效。
3. 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是中医治疗耳鼻喉疾病的重要理论,它认为人体经络是血气运行的通道,是整个脏器、器官及组织的联系和调节中枢。
中医治疗耳鼻喉疾病常常采用调理经络的方法,如针灸、推拿、按摩等。
中医耳鼻喉科学
中医耳鼻喉科学中医耳鼻喉科,是中医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耳鼻喉相关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旨在通过对经络、腧穴、气血和脏腑等多方面的综合调理,来达到疾病的治愈和整体健康的提升。
下面是一些中医耳鼻喉科学的基本知识。
中医耳鼻喉科学的认识中医耳鼻喉科学是传统中医学中的一个分支,主要包括针灸、拔罐、刮痧等,通过对人体的调理和治疗,以达到促进身体疾病的恢复的目的。
中医耳鼻喉科学的特点中医耳鼻喉科学注重“辨证施治”,即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通过四诊与望闻问切等一系列方法,对症下药,从而达到精准治疗的效果。
同时,中医耳鼻喉科学还注重预防,强调在身体出现疾病前,要进行调理,防止疾病的发生。
中医耳鼻喉科学的治疗方式中医耳鼻喉科学主要通过吸取传统中医学的经验和先进科技,进行耳鼻喉疾病的治疗。
例如,通过针灸中的“耳穴疗法”、中成药的使用以及低温等一系列方法来治疗相关疾病,同时,还可以使用传统的拔罐、刮痧等方法来进行身体的调理,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耳鼻喉科学的优点中医耳鼻喉科学与西医相比,具有如下优点:1. 创伤小:中医耳鼻喉科学的治疗方法多为温和的调理,对身体创伤较小,治疗后的复原期比较短。
2. 治愈效果持久:中医的理念是治疗根源,通过综合调理和长期的治疗,可以根治一些慢性疾病,避免反复。
3. 过程无痛苦:中医治疗的过程往往是舒适放松的,不会像西药那样出现副作用等不适反应。
总结中医耳鼻喉科学是传统中医学的一个重要部分,通过对人体的综合调理和治疗,来达到疾病的治愈和身体健康的提升。
中医耳鼻喉科学具有创伤小、治愈效果持久、过程无痛苦等特点,为人们的健康保障提供了有力支持。
耳鼻喉名词解释
耳鼻喉名词解释耳鼻咽喉外科学名词解释鼻科学1. 窦口鼻道复合体:以筛隐窝为中心的解剖结构,包括中鼻甲、沟突、筛泡、半月裂,以及额窦、前组筛窦和上颌窦的自然开口等。
2. 利特尔细动脉丛:鼻中隔前下部的粘膜下层与筛前、后动脉的鼻中隔支、上唇动脉和腭大动脉吻合,构成丰富的动脉丛;又称为易出血区。
3. 克氏静脉丛:为鼻中隔下部静脉构成,是易出血区的血液重要来源。
4. 吴氏鼻—鼻咽静脉丛:老年人下鼻道外侧壁后部近鼻咽处有表浅扩张的鼻后静脉丛,称为吴氏鼻—鼻咽静脉丛。
5. 粘液毯:粘膜下层含有丰富的粘液腺和浆液腺,能产生大量分泌物,在粘膜表面形成一层随纤毛运动而不断向后移动的粘液层;是鼻粘膜的重要保护机制之一。
6. 鼻阻力:正常鼻呼吸有赖于鼻腔的适当阻力,这一阻力产生于鼻内孔,对保证肺泡气体交换过程完成很重要。
7. 层流:气体向后上方呈弧形流向后鼻孔然后散开;此气流为鼻腔气流的大部分,也是肺部进行气体交换的主要部分。
8. 湍流:即气体在鼻阈后方形成不规则旋涡,是吸入气流的小部分。
9. 生理性鼻甲周期:正常人体鼻阻力呈现昼夜及左右有规律的和交替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受双侧下鼻甲充血状态的影响,约间隔2—7小时出现一个周期。
10. 鼻肺反射:鼻腔阻力增高和化学气体对鼻粘膜的刺激均可引起支气管收缩,从而影响肺通气量,这种现象称为鼻肺反射。
11. 喷嚏反射:当鼻粘膜的三叉神经末梢受到刺激时,发生一系列反射动作包括:腭垂下降、舌压向软腭、声门突然鼻腔内开放,仲使气体从鼻腔和口腔急速喷出,借以清除鼻腔中的异物或刺激物等。
12. 急性鼻炎: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鼻腔粘膜急性炎症性疾病,俗称伤风、感冒,有传染性,四季均可发病,但冬季更为多见。
13. 慢性鼻炎:鼻腔粘膜和粘膜下层的非特殊炎症持续数月以上,或炎症反复发作,间歇期内也未能恢复正常者称为慢性鼻炎;分为单纯性和肥厚性。
14. 变应性鼻炎:是发生在鼻粘膜的变态反应性疾病,以鼻痒、喷嚏、鼻分泌亢进、鼻粘膜肿胀等为主要特点。
耳鼻咽喉科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一组1、Little area:鼻中隔最前下部的粘膜内动脉血管汇聚成丛,称为Little area,该区是鼻出血的好发部位,故又称为“易出血区”。
2、声门:声带张开时,出现一个等腰三角形的裂隙,空气由此进出,为喉最狭窄处。
3、窦口鼻道复合体:鼻和鼻窦炎性及的发病机理和病理生理学现代概念认为:中鼻甲、中鼻道及其附近区域的解剖结构的生理异常和病理改变为关键,该区域被称为窦口鼻道复合体。
功能性内窥镜手术就是以中鼻甲、钩突和筛泡作为手术标志和进路的。
4、咽峡:上界为县雍垂,软腭游离像;两侧为腭舌弓,腭咽弓;下界为舌背。
5、光锥:在鼓膜脐部向前下达鼓膜边缘有一三角形的反光区,称为光锥,系外来光线被鼓膜的凹面集中反射而成。
二组1,鼓室积液:分泌性中耳炎鼓膜见一弧形液平面,头位变动仍保持与地面平行,有时可见汽泡. 2,嗅沟:位于中鼻甲游离缘水平以上鼻甲与鼻中隔之间的间隙.3,眩晕:一种运动性或位置性幻觉,是机体对空间空位和重力关系体重能力的障碍.4,声阻抗:声波在介质中传播要克服一定阻力与抵抗.5,黎氏区:鼻咽隔前下部粘膜内血管汇聚成丛,该已是鼻出血好发区,又称"易出血区".6,喉阻塞:喉及其邻近器官的病变,引起声门狭窄或阻塞而发生呼吸困难,属证.7,鼻-鼻咽呈氏静脉丛:老年人下鼻道外侧壁后部近鼻咽处有浅表扩张的鼻后侧静脉丛,是老年人鼻出血的好发区.8,EB-VCA-IgA:EB病毒壳抗原免疫球蛋白A9,声门:声带张开时,出现一个等腰三角形的裂隙,空气由此进出,为喉最狭窄处.10,咽峡:上界为县雍垂,软腭游离像;两侧为腭舌弓,腭咽弓;下界为舌背三组1、Little area:鼻中隔最前下部的粘膜内动脉血管汇聚成丛,称为Little area,该区是鼻出血的好发部位,故又称为“易出血区”。
2、窦口鼻道复合体:鼻和鼻窦炎性及的发病机理和病理生理学现代概念认为:中鼻甲、中鼻道及其附近区域的解剖结构的生理异常和病理改变为关键,该区域被称为窦口鼻道复合体。
中医耳鼻喉科学名词解释
中医耳鼻喉科学是运用中医基本理论和方法研究人体耳,鼻,咽,喉的生理,病理及其疾病防治规律的一门临床科学。
专科特点:他以中医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吸取了现代先进的诊疗技术与方法,强调辩证与辨病相结合,局部辩证与整体辩证相结合,内治与外治相结合。
耳分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外耳:耳廓和外耳道。
外耳道峡部:外耳道起自耳甲腔底,向内直至鼓膜,长约2.5--3.5cm,为一略呈“S”型弯曲的管道,其外1/3为软骨段,内2/3为骨段,两端交接处较狭窄,称之。
较大异物常嵌于此。
中耳:是个含气空腔。
包括鼓室,咽鼓管,鼓窦,乳突气房。
锤骨短突:在鼓膜的前上部有一灰白小突起,名锤骨短突。
光锥:自锤骨炳末端向下向前达鼓膜边缘有一个三角形反光区,名光锥。
内耳:又称迷路。
外层为骨迷路(耳蜗,前庭,鼓半规管),内层为膜迷路(蜗管,椭圆囊与球囊,膜半规管)。
骨迷路和膜迷路之间含外淋巴液,膜迷路内含内淋巴液。
耳的主要生理功能为司听觉和平衡觉。
鼻由外鼻,鼻腔及鼻窦三部分构成。
咽自上而下可分为鼻咽,口咽和喉咽三部分。
咽的生理功能:呼吸功能,吞咽功能,语言形成,防御和保护功能,调节中耳气压功能,扁桃体的免疫功能。
喉位于颈前部中央,上通喉咽,下接气管,系由软骨,肌肉,韧带,纤维组织及粘膜等构成的一个锥形官腔状器官。
喉腔内覆盖粘膜,与咽部粘膜和气管粘膜相连接。
喉的软骨:甲状软骨,环状软骨,会厌软骨,杓状软骨,小角软骨,锲状软骨。
喉的韧带:喉外韧带,喉内韧带。
喉的肌肉:喉外肌,喉内肌。
喉腔:以声带为界,分为声门上区,声门区和声门下区。
喉的神经:有喉上神经和喉返神经,都是迷走神经的分支。
喉的血管:喉的动脉来自颈外动脉的甲状腺上动脉和甲状腺下动脉。
静脉主要通过甲状腺上,中,下静脉汇入颈内静脉。
中医耳鼻喉科学名词解释
中医耳鼻喉科学是运用中医基本理论和方法研究人体耳,鼻,咽,喉的生理,病理及其疾病防治规律的一门临床科学。
专科特点:他以中医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吸取了现代先进的诊疗技术与方法,强调辩证与辨病相结合,局部辩证与整体辩证相结合,内治与外治相结合。
耳分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外耳:耳廓和外耳道。
外耳道峡部:外耳道起自耳甲腔底,向内直至鼓膜,长约 2.5--3.5cm ,为一略呈“ S”型弯曲的管道,其外1/3为软骨段,内2/3为骨段,两端交接处较狭窄,称之。
较大异物常嵌于此。
中耳:是个含气空腔。
包括鼓室,咽鼓管,鼓窦,乳突气房。
锤骨短突:在鼓膜的前上部有一灰白小突起,名锤骨短突。
光锥:自锤骨炳末端向下向前达鼓膜边缘有一个三角形反光区,名光锥。
内耳:又称迷路。
外层为骨迷路(耳蜗,前庭,鼓半规管),内层为膜迷路(蜗管,椭圆囊与球囊,膜半规管)。
骨迷路和膜迷路之间含外淋巴液,膜迷路内含内淋巴液。
耳的主要生理功能为司听觉和平衡觉。
鼻由外鼻,鼻腔及鼻窦三部分构成。
咽自上而下可分为鼻咽,口咽和喉咽三部分。
咽的生理功能:呼吸功能,吞咽功能,语言形成,防御和保护功能,调节中耳气压功能,扁桃体的免疫功能。
喉位于颈前部中央,上通喉咽,下接气管,系由软骨,肌肉,韧带,纤维组织及粘膜等构成的一个锥形官腔状器官。
喉腔内覆盖粘膜,与咽部粘膜和气管粘膜相连接。
喉的软骨:甲状软骨,环状软骨,会厌软骨,杓状软骨,小角软骨,锲状软骨。
喉的韧带:喉外韧带,喉内韧带。
喉的肌肉:喉外肌,喉内肌。
喉腔:以声带为界,分为声门上区,声门区和声门下区。
喉的神经:有喉上神经和喉返神经,都是迷走神经的分支。
喉的血管:喉的动脉来自颈外动脉的甲状腺上动脉和甲状腺下动脉。
静脉主要通过甲状腺上, 中,下静脉汇入颈内静脉。
喉的淋巴:分声门上和声门下两组。
声门上区淋巴引流入颈深上淋巴结,声门下区组淋巴引流入气管前淋巴结,再进入颈深淋巴结。
喉的生理功能:呼吸功能,发音功能,保护下呼吸道功能,屏气功能。
6.12中医耳鼻咽喉科学
名词解释1.旋耳疮:指因风热湿邪犯耳或血虚生风化燥所致的外耳道或旋绕耳周而发的湿疮,以耳部皮肤潮红,瘙痒,黄水淋漓或脱屑、皲裂为主要特征。
相当于外耳湿疹。
2.断耳疮:指因耳郭损伤染毒,火毒上炎所致的耳郭红肿疼痛、溃烂流脓,甚至软骨坏死、耳郭变形为特征的疾病。
相当于耳郭化脓性软骨膜炎。
3.黄耳伤寒:由于脓耳失治,邪毒壅盛,深入营血,内馅心包,引动肝风而致的,以寒战高热、头痛神昏、颈项抽搐等危重症为特征的脓耳辨证重候,若治之不及时,可危及生命。
相当于耳源性颅内并发症。
4.耳后附骨痈:指脓耳邪毒炽盛、侵蚀耳后完骨而形成的痈肿,以耳内流脓、耳后完骨部红肿疼痛或溃破流脓为特征。
相当于化脓性中耳乳突炎并发耳后骨膜下脓肿。
5.喉痹:指因外邪壅遏肺胃或脏腑虚损、咽喉失养所致的以咽喉或咽部不适感,咽部红肿,或喉底有颗粒突起为主要特征的咽喉疾病。
相当于咽炎。
6.乳蛾:指邪毒积聚喉核或脏腑虚损、喉核失养所致的以咽痛或咽部不适感,喉核红肿,表面有黄白脓点为主要特征的咽部疾病。
相当于急慢性扁桃体炎。
7.梅核气:为咽喉中的异常感觉,如有梅核塞于咽喉,咯之不出,咽之不下。
相当于咽神经官能症。
8.急喉风:是以吸气性呼吸困难为主要特征的急性咽喉疾病。
以咽喉红肿疼痛,痰涎壅盛,语言难出,声如拽锯,汤水难下为特征,甚者发生窒息而死。
9.喉喑:外邪侵袭或脏腑虚损、喉失濡养所致的以声音嘶哑为主要特征的喉部疾病。
相当于急性喉炎等。
10.金破不鸣:喉瘖实证者,多由风寒、风热、痰热犯肺,肺气不宣,邪滞喉窍,声门开阖不利而致。
11.金实不鸣:喉瘖虚证者,多由脏腑虚损,喉窍失养,声门开阖不利而致。
简答题1.听觉的空气传导。
空气传导的过程:声波锤骨→砧骨↓↑↓耳郭→外耳道→鼓膜镫骨→前庭窗→外、内淋巴节→螺旋器→听神经→听觉中枢空气振动传声变压液体波动感音神经冲动综合分析(外耳)(中耳)(内耳)(大脑皮质)2.咽喉与脾胃的关系。
答:1)所属关系:咽下接食道,与胃相通,为胃系之所属。
耳鼻喉科学题库及答案
中医耳鼻喉科学一、名解1 .旋耳疮:指绕耳郭或耳周而发的湿疹,以耳部皮肤潮红、瘙痒、黄水淋漓或脱屑、皲裂为特征。
西医的外耳湿疮可参考本病进行辩证施治。
2 .耳带状疱疹(耳带疮):指发生在外耳及耳周皮肤的带状疱疹,临床以耳痛、外耳疱疹,甚或耳聋、眩晕、口眼喝斜为主要特征。
3 .脓耳:多因脏腑蕴热,复感外邪,湿热邪毒上犯耳窍,或脏腑虚损,耳窍失养,邪毒停聚耳窍所致。
4 .鼻渊:指以鼻流浊涕、量多不止为主要特征的鼻病。
5 .喉痹:指以咽痛或异物感不适,咽部红肿,或喉底有颗粒状突起为主要特征的咽部疾病。
6 .耳胀:是以耳内胀闷堵塞感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7 .乳蛾:是以咽痛或咽部不适感,咽核红肿、表面黄白脓点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二、单项选择题1. 听骨链的排列自外向内是:锤骨、砧骨、蹬骨2. 光锥位于骨膜的:前下方3. 对于风热之邪侵犯耳窍,病属初起,证见耳微胀痛、堵塞感、听力减退,最适宜的治法是:疏风清热4. 对于耳部流脓或鼓膜后有渗出液之证,常配合使用的治法是:利水渗湿5. 耳病内治法中常与其他方法配合使用的治法是:行气通窍法6. 黄耳伤寒类似于西医学的:急性化脓性中耳炎7. “耳聋治肺”适用于:风邪侵袭8. 脓耳变证的危证是:黄耳伤寒9. 上颌窦穿刺冲洗的最佳进针位置是:下鼻甲外侧壁前段近下鼻甲附着处10. 筛窦分为前组合后组,其开口情况是:前组合后组分别有开口,前组引流于中鼻道,后组引流于上鼻道11. 多与其他治法配合使用以治疗各种鼻窍不通鼻病的治法是:芳香通窍12. 对于初起的外感鼻病最适宜的治法是:疏风解表13. 对于反复流脓涕、经久不愈的虚性鼻病,最适宜的治法是:补益托毒14. 鼻窒最突出的症状是:经常鼻塞15. 鼻鼽最突出的症状是:发作性打喷嚏、流清涕、鼻塞16. 鼻槁最突出的症状是:经常有鼻内干燥不适感17. 鼻渊最突出的症状是:经常流大量脓涕18. 诊断鼻渊最有意义的是:中鼻道或嗅裂有脓性分泌物19. 诊断鼻槁最有意义的是:鼻腔宽大20. 诊断鼻窒最有意义的是:下鼻甲暗红肿胀或肥大凹凸不平21. 鼻窒与鼻槁的共同的症状或体征是:鼻塞22. 以下各病种禁用麻黄素类滴鼻剂的鼻病是:鼻槁23. 鼻槁患者,滴鼻宜用:复方薄荷油24. 患者间歇性、交替性鼻塞3个月,检查见双下侧下鼻甲肿大,用麻黄素后可缩小,可诊断为:鼻窒25. 患者持续性鼻窒,鼻涕难以擤出,嗅觉迟钝,鼻音重,口干不欲饮,检查见双下肢下鼻甲肥厚变硬,对麻黄素无反应,舌质暗红,边有瘀点,苔薄白,脉弦细,诊断为鼻窒,辨证为:邪毒久留,气滞血瘀26. 患者自觉鼻内干燥,嗅觉失灵,鼻塞,检查见鼻粘膜干燥萎缩,鼻腔宽大,有痂皮,可诊断为:鼻槁27. 患者近一年来反复出现鼻痒、打喷嚏、流鼻涕、鼻塞,尤以天冷时为甚,检查见鼻粘膜苍白肿胀,可诊断为:鼻鼽28. 患者鼻痒、打喷嚏、流清涕、鼻塞反复发作,平时恶风,自汗,气短,检查见鼻粘膜仓这次肿胀,舌质淡,苔薄白,脉弱。
中医耳鼻喉科学导论
指导患者进行家庭护理,如正确的擤鼻方法、鼻腔清洁方法等,以减少感染机会,促进康 复。同时,家属也要给予患者足够的关心和支持,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05 现代医学在中医耳鼻喉科学中应用
现代检查技术在诊断中应用
01
02
03
内窥镜检查
利用内窥镜对鼻腔、喉部 进行直接观察,提高诊断 准确率。
起居有常
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过度劳累。同时,注 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长时间处于封闭、干燥的环境中。
03
情志调护
中医认为情志因素与耳鼻喉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因此,良情绪的刺激。
疾病预防策略
未病先防
在未出现耳鼻喉疾病症状时,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增强体质等措施,预防疾病 的发生。例如,注意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避免感冒;保持鼻腔清洁,减 少鼻腔感染的机会等。
02 中医耳鼻喉疾病认识
病因病机
外感六淫
风寒暑湿燥火等外邪 侵袭,导致耳鼻喉疾 病发生。
内伤七情
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 志失调,引起脏腑功 能失常,诱发耳鼻喉 疾病。
饮食不节
饮食过饱、过饥或偏 食辛辣、生冷等刺激 性食物,损伤脾胃, 累及耳鼻喉。
劳逸失度
过度劳累或安逸,导 致气血运行不畅,耳 鼻喉失养而发病。
学科地位与重要性
学科地位
中医耳鼻喉科学是中医学科体系中的重要分支,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为耳、鼻、喉疾病 的治疗提供了重要的补充和完善。
重要性
中医耳鼻喉科学在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地位,能够为患者提供个性化、全面性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 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同时,中医耳鼻喉科学的研究和发展也推动了中医学科的整体进步和发展。
中医临床术语 耳鼻喉科学
中医临床术语耳鼻喉科学1范围本标准界定了中医耳鼻喉科相关解剖生理、病机、诊断、治法及耳病、鼻病、咽喉病、口齿病等的术语。
本标准适用于中医教学、医疗、科学研究、管理、生产、经营、新闻出版及国内学术交流。
2总论 general2.1中医耳鼻喉科学 otorhinolaryng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研究耳、鼻、咽喉、口齿、唇舌疾病诊治与预防的临床中医学。
3解剖生理 anatomy and physiology3.1耳 ear听力和平衡的器官。
3.2耳廓 auricle耳郭位于头部两侧并突出的外耳部分。
3.2.1耳轮 helix耳廓外边缘部分。
3.3耳坠 ear lobule耳垂耳轮之垂部。
3.4完骨 mastoideum耳后颞骨乳突部。
3.5耳根 ear root耳廓与头部连接部。
3.6耳门 tragus耳屏。
3.7耳孔 ear hole; external acoustic meatus外耳道。
3.8耳底 ear bottom; bottom of external acoustic meatus 外耳道深部直至鼓膜表面的部位。
3.9耳膜 tympanic membrane鼓膜位于耳孔底部的一弹性灰白色半透明薄膜。
3.10龙葱 longcong耳内感受听觉的部位。
3.11鼻 nose隆起于面部正中的呼吸、嗅觉器官。
3.12鼻准nasal apex鼻尖部。
3.13鼻孔 nostril鼻前孔,为呼吸出入的通道口。
3.14鼻道 nasal cavity鼻隧呼吸出入之通道,即鼻腔。
3.15鼻隔 nasal septum分隔左右鼻腔的结构,即鼻中隔。
3.16山根 nasal root两目内眦间的鼻根部分。
3.17咽 pharynx位于鼻腔与口腔的后方,是饮食和呼吸的共同通道。
3.18悬雍垂 uvula软腭中部游离缘向下突出的部分。
3.19会厌 epiglottis吸门位于喉入口上方,舌部及舌骨之后,呼吸语言时开启,饮食吞咽时关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耳鼻喉科学是运用中医基本理论和方法研究人体耳,鼻,咽,喉的生理,病理及其疾病防治规律的一门临床科学。
专科特点:他以中医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吸取了现代先进的诊疗技术与方法,强调辩证与辨病相结合,局部辩证与整体辩证相结合,内治与外治相结合。
耳分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外耳:耳廓和外耳道。
外耳道峡部:外耳道起自耳甲腔底,向内直至鼓膜,长约2.5--3.5cm,为一略呈“S”型弯曲的管道,其外1/3为软骨段,内2/3为骨段,两端交接处较狭窄,称之。
较大异物常嵌于此。
中耳:是个含气空腔。
包括鼓室,咽鼓管,鼓窦,乳突气房。
锤骨短突:在鼓膜的前上部有一灰白小突起,名锤骨短突。
光锥:自锤骨炳末端向下向前达鼓膜边缘有一个三角形反光区,名光锥。
内耳:又称迷路。
外层为骨迷路(耳蜗,前庭,鼓半规管),内层为膜迷路(蜗管,椭圆囊与球囊,膜半规管)。
骨迷路和膜迷路之间含外淋巴液,膜迷路内含内淋巴液。
耳的主要生理功能为司听觉和平衡觉。
鼻由外鼻,鼻腔及鼻窦三部分构成。
咽自上而下可分为鼻咽,口咽和喉咽三部分。
咽的生理功能:呼吸功能,吞咽功能,语言形成,防御和保护功能,调节中耳气压功能,扁桃体的免疫功能。
喉位于颈前部中央,上通喉咽,下接气管,系由软骨,肌肉,韧带,纤维组织及粘膜等构成的一个锥形官腔状器官。
喉腔内覆盖粘膜,与咽部粘膜和气管粘膜相连接。
喉的软骨:甲状软骨,环状软骨,会厌软骨,杓状软骨,小角软骨,锲状软骨。
喉的韧带:喉外韧带,喉内韧带。
喉的肌肉:喉外肌,喉内肌。
喉腔:以声带为界,分为声门上区,声门区和声门下区。
喉的神经:有喉上神经和喉返神经,都是迷走神经的分支。
喉的血管:喉的动脉来自颈外动脉的甲状腺上动脉和甲状腺下动脉。
静脉主要通过甲状腺上,中,下静脉汇入颈内静脉。
喉的淋巴:分声门上和声门下两组。
声门上区淋巴引流入颈深上淋巴结,声门下区组淋巴引流入气管前淋巴结,再进入颈深淋巴结。
喉的生理功能:呼吸功能,发音功能,保护下呼吸道功能,屏气功能。
耳鼻咽喉病的主要病因:耳鼻咽喉位于头颈部,内连脏腑,外在体表,故来之于内外的诸种因素尽可致病。
其外因主要有外感邪毒,外伤创伤,异物所伤。
内因多为七情所伤,饮食,劳倦及官窍之间的病变互相传变。
耳鼻咽喉病的主要病机:实证:外邪侵袭,脏腑火热,痰湿困结,气滞血瘀。
虚症—肺脏虚损,脾气虚弱,肾脏亏虚。
虚实夹杂证。
耳与肾的关系所属关系:肾主耳,耳为肾之窍,为肾之官。
生理关系:肾藏精,肾之精气上通于耳,肾精充沛,耳窍得以濡养,则听力聪敏,耳主平衡功能正常。
病理关系:肾精亏虚,耳窍失于濡养,则可致耳鸣耳聋。
诊断关系:耳的病症,多与肾脏的病理变化有关,肾脏的病变多反映于耳。
治疗关系:一些耳病,可以从肾论治,如滋肾填精,滋肾降火,温肾利水等。
鼻与肺的关系所属关系:肺主鼻,鼻为肺之窍,又为肺之官。
生理关系:肺气通于鼻,肺气充沛,则肺鼻互相协调,完成其生理功能。
病理关系:肺的功能失调,容易导致鼻病的发生。
诊断关系:鼻为肺之外窍,肺脏有病,常反映于鼻部,故通过诊察鼻部的病症,可判断肺脏的病变。
治疗关系:鼻病多从肺论治,临床上针对鼻病常有疏风宣肺,益气固表,温补肺脏,养肺润燥等治法。
喉与肺的关系所属关系:喉下接气道,与肺相通,为肺系之所属。
生理关系:肺与喉互相配合,共同完成“行呼吸,发声音”的生理功能。
肺气充沛,宣发舒畅,喉的功能才得健旺,呼吸方能通顺,语音才能洪亮。
病理关系:肺失调和,可发生一些列病理变化而导致喉病。
治疗关系:喉病常常从肺论治。
常用疏风宣肺,清热解毒等治法。
若肺气虚弱或阴虚肺燥导致喉病,常治以补肺敛气,养阴清肺之法。
咽与脾胃的关系所属关系:咽下接食道,与胃相通,为胃系之所属。
生理关系:咽为胃之通道,其生理功能为司饮食吞咽。
病理关系:胃为燥土,性喜润恶燥,故当其发生病理变化,多为火热上炎于咽喉。
治疗关系:不少咽喉病症,可从脾胃论治。
临床上针对咽喉病常有清胃泻火,利膈通便,补中益气,养胃生津等治法。
耳与经络的关系:耳是经脉聚会之处,通过经络的循行,构成了耳与五脏六腑,全身各部的广泛联系。
耳鼻咽喉病的主要病因外因:外感邪毒(风邪,寒邪,热邪,湿邪,燥邪,时邪疫疠,异气),外伤致病,异物所伤。
内因:饮食所伤,劳倦内伤,情志不调,官窍间疾病相传。
耳鼻咽喉病的主要病机实证:外邪侵袭,脏腑火热,痰湿困结,气滞血瘀。
虚症:肺脏虚损,脾气虚弱,肾脏亏虚。
虚实夹杂证。
耳病常见症状:耳痛,耳流脓,耳鸣耳聋,眩晕及鼓膜异常等。
鼻病常见症状:鼻塞,鼻甲异常,流涕,头痛,鼻衄及嗅觉障碍等。
咽喉病常见的症状:咽喉红肿疼痛,咽干掀痒,异物感,声音异常及咽喉危候等。
耳鼻咽喉病的常用内治法:通窍法(芳香通窍,化浊通窍,利湿通窍,升阳通窍),祛痰法,祛瘀法,开音法,消痈排脓(清热解毒消痈,散瘀消痈,托毒排脓),疏肝解郁。
耳病常用外治法:清洁法,滴耳法,吹药法,涂敷法。
鼻病常用外治法:滴鼻法,雾化吸入法,洗鼻法,涂敷法,吹药法,塞鼻法。
咽喉病常用外治法:吹药法,含漱法,噙化法,雾化吸入法,敷贴法,烙治法。
耳瘘:是指发生于耳前或耳后的瘘管。
1,禀赋缺损,复感邪毒: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方药:五味消毒饮加减。
2,气血耗伤,邪毒滞留:益气养血,托毒排脓。
方药:托里消毒散加减。
耳廓痰包:是指以耳廓局限性,无痛性肿胀,肤色不变,按之柔软,穿刺可抽出淡黄色液体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西医学的耳廓假囊肿)痰浊凝滞,困结于耳:祛痰散结,疏风通络。
方药:二陈汤加味。
断耳疮:是指以耳廓红肿热痛,溃烂流脓,甚至软骨坏死,耳廓变形为特征的疾病。
(西医学的耳廓化脓性软骨膜炎)1,耳廓损伤,邪毒犯耳: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方药:五味消毒饮加味。
2,热毒炽盛,灼腐耳廓:清热解毒,祛腐排脓。
方药:黄连解毒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
旋耳疮:是指旋绕耳廓或耳周发生的湿疮。
1,风热湿邪犯耳:清热祛湿,疏风止痒。
方药:消风散加减。
2,血虚生风化燥:养血润燥,祛风止痒。
方药:地黄饮加减。
耳带状疱疹:是指发生在外耳及耳周皮肤的带状疱疹。
1,邪毒外袭:疏风散邪,清热解毒。
方药:银翘散加减。
2,肝胆湿热:清泻肝胆,解毒利湿。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耳面瘫:是指因耳部脉络痹阻所致的以口眼歪斜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1,风邪阻络:祛风通络。
方药:牵正散加减。
2,气虚血瘀:益气活血,化瘀通络。
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
耳胀耳闭:是指耳内胀闷堵塞感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疾病。
耳胀:多为病之初起,以耳内胀闷为主,或兼有疼痛,多因风邪侵袭而致。
所以古人又有“风聋”之称。
1.风邪外袭,痞塞耳窍:疏风散邪,宣肺通窍。
方药:偏风寒荆防败毒散,偏风热用银翘散。
2.肝胆湿热,上蒸耳窍:清泻肝胆,利湿通窍。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耳闭:多为病之久者,耳内如物阻隔,清窍闭塞,听力明显下降,多为耳胀反复发作,邪毒留滞而窍,迁延日久转化而至。
故古代医籍中又有“气闭耳聋”之称。
1.脾虚失运,湿浊困耳:健脾利湿,化浊通窍。
方药:参苓白术散。
2.邪毒滞留,气血瘀阻:行气活血,通窍开闭。
方药:通窍活血汤。
脓耳:是以鼓膜穿孔,耳内流脓,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耳病。
1.风热外侵:疏风清热,解毒消肿。
方药:蔓荆子散。
2.肝胆火盛:清肝泻火,解毒排脓。
方药:龙胆泻肝汤。
3.脾虚湿困:健脾渗湿,补托排脓。
方药:托里消毒散。
4.肾元亏损:补肾培元,祛腐化湿。
方药:肾阴虚知柏地黄丸。
肾阳虚用肾气丸。
脓耳变证:是指由脓耳变生的病症,多因脓耳邪毒炽盛,或治疗不当,邪毒扩散而致,病情较为复杂,严重,甚至可危及生命。
耳后附骨痈:是指脓耳邪毒炽盛,侵蚀耳后完骨,溃腐成痈。
以耳内流脓,耳后完骨部红肿疼痛或溃破流脓为特征,因其痈深附完骨而称之。
1.热毒壅盛,灼腐完骨:泻火解毒,祛腐排脓。
方药:龙胆泻肝汤。
2.气血亏虚,余毒滞耳:补益气血,托毒排脓。
方药:脱里消毒散。
脓耳面瘫:是指因脓耳失治,邪毒侵蚀耳内脉络而发生的面瘫。
1.热毒壅盛,蒸灼脉络:清热解毒,活血通络。
方药:龙胆泻肝汤。
2.气血亏虚,湿毒阻络:托毒排脓,祛瘀通络。
方药:托里消毒散合牵正散。
脓耳眩晕:是指因脓耳失治,邪毒流窜内耳引起的眩晕。
1.肝胆热盛,风扰耳窍:清热泻火,解毒熄风。
方药:龙胆泻肝汤。
2.脾虚湿困,蒙蔽耳窍:健脾祛湿,涤痰止眩。
方药:托里消毒散合半夏白术天麻汤。
3.肾精亏损,邪蚀耳窍:补肾培元,祛邪排毒。
方药:阴虚--六味地黄丸,阳虚—肾气丸。
黄耳伤寒:是指由于脓耳邪毒壅盛,深入营血,内陷心包,引动肝风而致的疾病。
1.热在营血:清营凉血,泻热解毒。
方药:清营汤。
2.热入心包:清心开窍。
方药:清宫汤送服安宫牛黄丸或紫血丹,至宝丹。
3.热盛动风:清热解毒,凉肝熄风。
方药:羚羊钩藤汤耳鸣:指患者自觉耳中鸣响而周围环境中并无相应的声源。
耳聋:指不同程度的听力减退。
程度较轻者也可称“重听”1.风热侵袭:疏风清热,宣肺通窍。
方药:银翘散。
2.肝火上扰:清肝泻热,开郁通窍。
方药:龙胆泻肝汤。
3.痰火郁结:化痰清热,散结通窍。
方药:清气化痰丸。
4.气滞血瘀:活血化瘀,行气通窍。
方药:通窍活血汤。
5.肾精亏损:补肾填精,滋阴潜阳。
方药:耳聋左慈丸。
6.气血亏虚:健脾益气,养血通窍。
方药:归脾汤。
耳眩晕:是指由而窍病变所引起的以头晕目眩,如坐舟车,天旋地转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1.风邪外袭:疏风散邪,清利头目。
方药:桑菊饮。
2.痰浊中阻:燥湿健脾,涤痰止眩。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
3.肝阳上扰:平肝熄风,滋阴潜阳。
方药:天麻钩藤饮。
4.寒水上泛:温壮肾阳,散寒利水。
方药:真武汤。
5.髓海不足:滋阴补肾,填精益髓。
方药:杞菊地黄丸。
6.上气不足:补益气血,健脾安神。
方药:归脾汤。
鼻疔:是指发生在鼻尖,鼻翼及鼻前庭部位的疖肿。
以局部红肿疼痛,呈栗粒状突起,有脓点为特征。
1.邪毒外侵,火毒上攻: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方药:无味消毒饮。
2.火毒炽盛,内陷营血:泻热解毒,清营凉血。
方药:黄连解毒汤合犀角地黄汤。
鼻疳:是指以鼻前庭及其附近皮肤红肿,糜烂,渗液,结痂,灼痒,或皱裂为主要特征的鼻病。
1.肺经蕴热,邪毒外袭:疏风散邪,清泻肺热。
方药:黄芩汤。
2.脾胃失调,湿热郁蒸:清热燥湿,解毒和中。
方药:bixie渗湿汤。
3.阴虚血燥,鼻窍失养:滋阴润燥,养血熄风。
方药:四物消风饮。
伤风鼻塞:是指因感受风邪所致的以鼻塞,流涕,喷嚏为主要症状的鼻病。
1.风寒犯鼻:辛温解表,散寒通窍。
方药:通窍汤。
2.风热犯鼻:疏风清热,宣肺通窍。
方药:银翘散。
鼻窒:是指以经常性鼻塞为主要特征的慢性鼻病。
1.肺经蕴热,壅塞鼻窍:清热散邪,宣肺通窍。
方药:黄芩汤。
2.肺脾气虚,邪滞鼻窍:补益肺脾,散邪通窍。
方药:肺气虚—温肺止流丹,脾气虚--补中益气汤。
3.邪毒久留,血瘀鼻窍:行气活血,化淤通窍:通窍活血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