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局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1课社会生活的变化
最新中图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1课《近代教育与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
最新中图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1课《近代教育与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一、课程标准(一)内容标准(1)知道照相和电影等在出现的史实。
(2)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播媒体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3)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照相、电影和《申报》、商务印书馆等生活时尚、大众传媒出现的时间和引起的文化生活变化。
(2)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放足”、改称呼等社会习俗的变化。
2.过程方法与能力(1)通过分组搜集、整理、分析清末民初的“老照片”、电影资料、报刊资料,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对文化生活变化的比较、概括能力。
(2)文化生活和社会风俗的变迁源于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政治经济发展与文化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初步认识政治经济的近代化和世界文化交流必然引起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的改变,这是一种社会的进步。
(2)西方资本主义对的侵略,客观上打破了旧的封建文化、生活体系,由此培生初步运用辩证观点看待历史的能力。
二、教学要点重点:本课作为“近代化的起步”单元的最后一课,在内容上、知识要求上处于了解层次,但在能力上要求较高,要初步理解照相、电影、报刊、出版、社会风俗方面反映的社会生活近代化,这符合教科书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和释读。
难点:本课的难点与重点相同,即初步理解照相、电影、报刊、出版、社会风俗方面反映的会生活近代化。
近代化从总体上看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的转变,它涉及政治、济、文化等各方面。
在社会生活方面,是一种心理态度、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过程。
在界近代化潮流中,作为一个具有古老文化传统的东方国家,在西方近代文明的直接冲下,与西方近代文明相汇合,并在本民族文化精神的支配下,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走上了独具特色的近代化发展道路。
在晚清民国时期,即西洋文明冲击社会的初期,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风俗习惯、新潮流、新时尚,例如照相、电影、剪发辫、易服饰等等,反映了社会各个阶在生活方式及思想观念上的变化。
中图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1课《近代教育与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
中图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1课《近代教育与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近代教育与社会生活的变化》是中图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1课的内容。
教材主要讲述了近代以来,我国教育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包括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改革、戊戌变法时期的教育改革、辛亥革命时期的教育改革以及民国时期的教育改革等内容。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近代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化,认识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近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近代教育改革和社会生活的变化的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拓展和加深。
此外,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去分析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近代以来我国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掌握民国时期社会生活的主要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近代以来我国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民国时期社会生活的主要变化。
2.教学难点:教育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总结近代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教育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使学生了解民国时期社会生活的变化。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中图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2.课件:制作相关课件,辅助教学。
3.案例材料:收集民国时期社会生活的相关案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近代以来我国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让学生了解教育改革的历史发展。
3.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总结民国时期社会生活的主要变化。
(八年级历史教案)第21课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第21课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八年级历史教案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进步,感受到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生发对社会主义中国的热爱之情。
认识到社会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就业观念,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知识与能力了解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掌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就业制度发生的变化及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的情况;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运用漫画、地图、实物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采用分组学习、合作探究的方法,加强学生间的团结协作;设计课后延伸内容,让学生拓展知识,提出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合理方案。
教学思路教学重点、难点及处理方法1.重点: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巨大变化。
组织学生分组学习,合作探究,在交流中感受变化。
2.难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就业制度的变化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通过学生的社会调查和教师的适时引导突破难点。
课前导学师:根据教学实际设计活动方案,提前预测课堂上出现的多种情况。
生:分组开展调查,搜集资料,进行知识补充,制作小展板,撰写文章。
教学渗透1.以服装史为内容开展第二课堂专题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加强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
2.认识到在乡村和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中,应处理好聚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
3.以《我看城市交通》为题撰写稿件,为城市交通建设出谋划策,启发学生思考,增强环保意识。
4.结合所学内容使学生认识到建设和发展生态城市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
板书设计�M教学资源1.投影。
2.阅读资料《传统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3.阅读资料《生态城市──21世纪城市发展的模式》。
教学设备实物投影仪。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期效果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第21课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在学习新课之前先请同学们来看一幅漫画。
过去男女谈婚论嫁,常以“四大件”作为物质基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旧四大件”早就被“新四大件”所取代,这样的变化得益于什么呢?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使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得到全面发展,人们的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在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人们生活方式的新变化。
2019-2020学年度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1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中.docx
2019-2020学年度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1课社会生活的变化中华书局版习题精选八十第1题【单选题】下列关于中国近代报纸发展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①鸦片战争前,中国就已经有了中文报纸②在中国,外文报纸出现的比中文报纸早③20世纪初, 报纸是人们了解国内外重大事件的主要媒体④《申报》创办时维新变法运动尚未开始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答案】:B【解析】:【分析]鸦片战争后r中: 【点评】考重报纸出现的时间第2题【单选题】近代以来,随着社会变革的加快,社会习俗也朝着民主、自由的方向发展,下列符合这种趋势的习俗是()A、见而行跪拜礼B、女子缠足C、见面称呼〃老爷〃、〃大人〃D、学校开始招收较多女学生【答案】:D【解析】:[分析】从题干看”社会习俗也朝若民主、自由的方向发展” ”主要是打破等级观念和尊卑观念「ABC体现的是不平等的等级观念,D体现的是男女平等,妇女得解放,符合题意,故选D.第3题【单选题】近代中国,海禁大开,外来事物从四面八方滚滚而来,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社会生活,下列事项可能出现在20世纪初北京居民日常生活中的是()A、可以去东交民巷看无声电影B、可以电报联系亲友,拍全家福照片C、可以用上侯徳榜研制的纯碱D、可以到京师大学堂参加科举考试【答案】:B【解析】:【分析】无声电影是1905年开始用的;可以用上侯德榜硏制的纯碱是192舞永利公司生产的红三角牌纯碱在美国赛如行的万国博览会上获金质奖,被外国专家评为“中国工4k进步的象征" ;可以到京师大学堂参加科举考试是189舞・所以答龛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4题【单选题】鸦片战争后,在上海等城市陆续出现了中文报纸,右图是中国著名报业家史量才于1912年秋天,以十二万元买下的当时已有几十年历史的《申报》,从此踏上办报之路。
该报创办的时间是()A、1840 年B、1872 年C、1895 年D、1898 年【答案】:B【解析】:【分析】《申报》是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故选B第5题【单选题】下图是中国近代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的图标,该机构创立的时间、地点是()A、1897年上海B、1900年北京C、1901年南京D、1937年重庆【答案】:A【解析】:【分析】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机构,它的诞生有利于信息的传播。
八年级(上)历史第21课《社会生活的变化》说课稿
2、教学难点: 从文明史观来分析近代社会 生活变化的特点、原因和评价, 对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要求较 高,所以本课的难点确定为: 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特点、 原因、评价。
六、说教法
多媒体演示法,给学生以直观的 历史感受; 情境教学法,创设新情境,调动 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合作探究法,通过学生分组讨论 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认识火车轮船的传入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认识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使中国社会生活 变得丰富多彩,但这是以中华民族沦为半 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代价的。 2.认识工业文明的传入改造中国社会的物 质文明的同时,促进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 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3.认识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封建习俗观 念的改造作用,它是历史的进步。
第四组:社会习俗 辛亥革命之前:男人留辫子、长袍马褂、 跪拜礼、女子缠足等。 辛亥革命之后:剪辫、易服、改称呼、变 礼仪等。 在第四小组的学生介绍社会习俗的变化之 后,教师展示一些众所周知的明星(如张国 立、王刚、陆毅等)在影视作品中的相关照 片。我又介绍了中山装的内涵、“三寸金莲” 的来历。明星、故事这两大元素将所有学生 的情绪都调动起来,也将本节课推向高潮。
第21课《社会生 活的变化》说课 稿
一、说学情:
你对历史感兴趣吗?为什么? 你平常通过哪些途径了解相关的历史问题? 你希望老师提供哪种资料(文字、图片、影 像……)? 你希望老师怎样与你一起解决历史问题(一般 讲解、借助多媒体讲解、讨论或辩论……)? 你对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中国在社会生 活方面的变化有了解吗? 说说你对清朝末年民国初年人们头上那根辫子 的看法(该不该剪?为什么?)?
精选2019-2020年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1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中华书局版复习巩固四十一
精选2019-2020年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1课社会生活的变化中华书局版复习巩固四十一第1题【单选题】政府发布“剪辫令”,废除清朝入关后强迫人们“剃发留辫”政策下,拖在身后的长辫,是在( )A、辛亥革命后B、新文化运动后C、国民党成立后D、抗日战争胜利后【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在鲁迅小说《阿Q正传》中有一段描述钱老太爷的大儿子因剪去辫子而引起全家震动的情节,后来政府规定全国男子限期剪去辫子,颁布这一剪辫令的人物是( )A、慈禧太后B、宣统皇帝C、袁世凯D、孙中山【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最早传入我国的近代交通工具是( )A、火车B、轮船C、汽车D、飞机【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鸦片战争后,中外联系曰益增多,中国近代化进程逐步推进,人们的传统娱乐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从西方传入中国的一种新的娱乐方式,人们初看它,感到很新奇,“人物动作,惟妙惟肖,属目者皆以为此中有,呼之欲出也”。
这里的“它”指的是( )A、电报B、电话C、电影D、照相【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育才中学初二(3)班的历史兴趣小组要准备一期“近代中国摄影作品展”,你认为不可能收集到的历史照片是( )A、慈禧太后的生活照B、林则徐虎门销烟时的留影C、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开幕典礼留影D、武昌起义后的武昌城门楼【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19世纪80年代后,一位住在天津的高官要与在上海的亲友取得联系,可以选择的最佳手段有( )A、写封书信B、拍电报C、上网D、打长途电话【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民国之初,中华民国大总统正式废除跪拜、作揖礼节,代之以鞠躬、握手,这主要体现出( )A、平等思想B、迷信思想C、爱国思想D、科学思想【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清末创办于上海的《申报》,后来成为全国第一大报,其原因不包括( )A、为方便大众阅读,编写了通俗易懂的白语文增刊B、及时报道国内外发生的重大时事,刊发评论C、刊登广告,便利了民众生活D、大量编辑出版当时使用的教科书和字典【答案】:【解析】:第9题【单选题】在近代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新的事物和思想观念影响着中国的社会生活。
2019年精选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1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中华书局版巩固辅导含答案解析六十九
2019年精选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1课社会生活的变化中华书局版巩固辅导含答案解析六十九第1题【单选题】鲁迅先生有一篇文章《纪念刘和珍君》,“君”是一种称呼,表示对人的一种尊重,这种称呼在中国普及是在( )A、清朝前期B、清朝后期C、中华民国建立后D、新中国成立后【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新中国成立前,南京人生活中不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购买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课本、字典B、强令男子剪掉辫子C、通过报纸了解国内外重大的事件D、乘坐地铁出行【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当今社会,电子媒介异军突起,各显威力。
下列传媒属于电子媒介的是( )A、报纸B、电视C、杂志D、书籍【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如图所示图片所反映的信息,与辛亥革命直接相关的是( )A、B、C、D、【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开始出现于( )A、洋务运动后B、戊戌变法后C、辛亥革命后D、五四运动后【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2010年上海世博会取得了圆满成功。
回顾历史,近代中国发生在上海的事件有( ) ①江南制造总局的设立②轮船招商局的成立③《申报》的创刊④商务印书馆的创办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今天,上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在百度网站上输入“1912年的中国”,你可能搜索到的是( )A、张謇的大生纱厂宣告破产B、中华民国正式成立C、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狂人日记》D、《申报》刊登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消息【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20世纪初,在中国能办到的事情有①坐轮船、火车②使用洗衣机③照相、看电影④使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字典(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答案】:【解析】:第9题【单选题】电视台拍摄了一部反映我国辛亥革命后人们社会生活的电视剧,以下镜头不符合史实的是( )A、人们坐在家中看报纸B、男主角上街被剪掉了辫子C、剧中人物穿着中山装、西服、新式旗袍D、人们见面就叩头,口中称着“大人”“老爷”【答案】:【解析】:第10题【单选题】为了除旧布新,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法令,这些法令不包括( )A、颁布剪辫令,要求留发辫者限期剪去发辫B、革除“大人”“老爷”等称呼,政府职员间互称职务C、规定民间普通称呼为“先生”或“君”D、下令民间男子改穿中山装【答案】:【解析】:第11题【单选题】看报纸已成为我们茶余饭后的主要休闲活动,中国近代第一份商业性报纸在( )A、广州B、北京C、海南D、上海【答案】:【解析】:第12题【问答题】“凡国家之政治,风俗之变迁,中外交涉之要务,商贾贸易之利弊,与夫一切可惊可愕可喜之事,足以新人听闻者,靡不毕载,务必求真实无妄,使观者明白易晓,不为浮夸之样,不述荒唐之误,庶几留心时务者于此可以得其概,而出谋生理者于此亦不至受其欺。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1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学案 中华书局版
第21课社会生活的变化学习目标了解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申报》、商务印书馆剪发辫、易服饰、改称谓重点:近代通讯工具在中国的出现、文化的变迁阅读课文做下题1、轮船、火车、的出现(1)背景:19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西方列强对华侵略的加深,西方的新式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传入中国。
(2)表现和作用:交通方面:①19世纪70年代,________、_________两种近代交通工具相继传入中国,使人们出行的速度大大加快,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的流通,便利了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进一步掠夺。
②1876年,英国人修建了从吴淞口到上海的______________,它是中国第一条正式投入运营的铁路。
③1881年,清政府修建了从唐山致胥各庄的___________,这是中国的第一条自办铁路. ④ 1909年中国人自行勘测、修建的第一条铁路干线是______________。
⑤徐寿和华衡芳制成了我国第一艘轮船“黄鹄”号。
通讯方面:__________,中国开始架设________,方便了商人传递商业信息,记者传递新闻信息。
老百姓用它联系亲友,极大地便利了信息的传输和交流。
2、《申报》和商务印书馆(1)近代新闻报纸的发展:________ 年在上海创办的《》,是当时最著名的中文报纸。
报纸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主要传媒工具;人们可以通过报纸了解到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从报纸上寻找对自己有用的信息。
(2)印刷出版机构的出现:__________年在上海创办的_______________,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不仅传播了西方的先进思想和科学文化,还保存了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了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为知识文化的普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阅读第三个标题:“社会习俗的变化”,完成下列问题:(1)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华书局版八年级上第21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 1、交通工具的变革 • 1872年,轮船招商局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轮 船航运业的开始。 • 1881年,中国自办的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建 成通车。 • 2、通讯业的发展 • 19世纪70年代,中国出现最早的有线电报。 • 到19世纪末,全国大部分省区都架设了电线。
哦,这就是上海人崇拜的电影明 星……
阮
胡 蝶
玲
玉
四、剪发辫 改称呼、易服饰
(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
原因: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下令进行移风易俗 的社会变革。
表现:1、限期剪辫令 A、内容:全国男来自在限定时间内剪去象征清王朝的发辫
B、目的:
去除旧俗,做民国公民
2、改称呼
A、内容:
B、目的: 革除封建色彩,体现平等意向 C、结果: “先生”与“君”称呼普遍被采用
二、《申报》和商务印书馆
• 1、创办:1872年4月,《申报》在上海创 刊。 • 2、地位:它是中国近代历时最久、影响最 大的报纸。 • 堪称中国近代史的一部“百科全书”。 • 3、戊戌变法期间,民营出版业相继出现,最 著名的有商务印书馆. • 4、1912年,创办的中华书局是中国近代另 一著名的出版机构。
革除“大人”、“老爷”等称呼,改为“先生”、“
称呼演变:先生
同志
师傅
先生
3、服饰的变化 (1)、原因:时代的发展和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冲击 (2)、表现: 西服引进 外国人和中国留学生 带入,男性正装首选 中山装出现 孙中山的创制和带头穿着而得名, 真正中国人服饰 女士高领服装的盛行 依人体曲线美加以剪 裁与演变的,穿着身 形窈窕,气质高雅
三、照相与电影的出现
1、照相
1844年西方摄影技术传入中国 最早到中国摄影人:法,于勒.埃及尔
中华书局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六单元 第21课《社会生活的变化》.ppt 课件 新授
1、武昌起义的时间,中华民国 何时成立? 2、辛亥革命的意义? 3、新文化运动时间及序幕?
方法是:两人小组互讲,组员给组 长复述,组长检查纠正。
新课导入:
在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发展
出现了哪些趋势?
经济上工业化
政治上民主化
1912年1月28日 中华民国临时参议院在南京成立
思想文化上科学民主化
【自学检测】
1.下列事项可能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初北京居民日常 生活中的是( C ) A.出行可以乘坐飞机 B.用手机和亲友联系 C.可以看到无声电影 D.称呼政府官员“大人”、 “老爷” 2.19世纪70年代以后,一位京城的官员要与在上海的亲 B 友取得及时联系可以选择的最便捷的手段是( ) A.写封书信 B.拍有线电报 C.发无线电报 D.打长途电话 C 3.锁定瞬间即逝的历史时刻依靠的是近代发明的( ) ①电报 ②电影 ③电脑 ④照相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①③ 4.在19世纪末的上海,大众传媒发展迅速,报纸和文化 出版机构相继出现,体现了西方列强入侵后西方生活方 式的浸染和挑战,上海走在大众传媒的前列。当时上海 的报纸是( ) A《民报》 B《中外纪闻》 C《申报》 D《时务报》
(2)图二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文化 商务印书馆 出版机构,它的名字叫———————— --?在 当时该出版机构主要出版什么书籍?
主要出版新式教科书、自然科学书籍、传 统文化典籍、西方学术名著和辞典工具书。
是图二 ( 3 )今天你用的哪一种工具书 ? —————— ——这一出版机构出版的?(举一例即可) 《现代汉语词典》,《英汉小词典》。
5 .在近代中国,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不仅是社 会变迁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突出反映,同时更因其时 代背景而具有了象征性意义。这里的“时代背景”主 要是指( C ) A洋务运动 B鸦片战争 C辛亥革命 D新中国成立 6 . 1932 年,上海的一位女仆人给北京的男主人通话。 下列通话符合该时期时代特点的是( D ) ①“大人”,你何时回来;②“先生,你家小姐生病了”; ③“老爷,北京的学生缠足的一定很多吧” ;④“先生, 太太请您换一件中山装”.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7 .在近代,随着国门被打开,许多外国人来到中国, 目睹了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他们可能看到中国人 ( A) ①乘火车探亲访友 ②坐轮船出国留学 ③陪朋友看电影 ④陪家人看电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019-2020年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1课社会生活的变化中华书局版巩固辅导.docx
2019-2020年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1课社会生活的变化中华书局版巩固辅导第四十七篇在清末民初,中山装是一种非常流行的服饰,它的服饰名称来源于()A 、 中山服装厂出品B 、 孙中山创制的服装C 、 生产于广东中山的服装D 、 注册商标为“中山〃的服装【答案】:【解析】:[分析]本题考童学生对服饰的变化史实的识记.依据北师大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1课社会生活的变迁,第三子目服饰的 变化中的内容:“中山装是这一时期最具特色的服装,它因孙中山创制而得名・"可知r 中山装名称来源于孙中山创制的服 装。
故答龛为B.[点评]本题考重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不大.以下关于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的叙述错误的是()A 、 到照相馆照相B 、 女士身着高领服装C 、 到电影院看电影D 、 聚会时男士身着中山装【答案】:D【解析】:[分析]到照相馆照相,女士身着局领服装,到电影院看电影,聚会时男士应该身着西服,因为西服是男士在正式场合首选的 服装.故答橐为D 。
[点评]关于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学生还要知道,照相术40年代以后传入中国r 走进宫廷生活;189舞上海徐园”又一 村"放映"西洋彩戏”,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放映电畝1905年,中国人目己拍摄的第一部影片《主军山》,这是T 亲剧艺 术纪录片,它揭开了中国电影事业的序幕.颁布剪殄令、革除“大人"“老务"称呼,民间晋通称呼“先生”、“君"・ 【单选题】【单选题】4第24第3题【单选题】我国最早、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是()A 、 人民出版社B 、 商务印书馆C 、 北京教育出版社D 、 延边出版社【答案】:B【解析】:时被言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双子星。
【点评】考查商务印书馆4第4题【单选题】他生于民国20年,正在给孙子讲他过去的故事,下列可能出现的故事内容有()① 同学之间可以照相② 在校见到老师行跪拜之礼③ 穿着中山装到学校去读书④ 同学之间以“某君〃相称A 、B 、C 、D 、 【答案】:【解析】:【分析】商务印书馆成立于1897年,是中国历史勺 久的现代出版机构它的创立标志着中国现代出版业的开始,与dlM 大学同④③③②②①②①【分析】根据题干中的“他生于民国20年"这V息r联系所学知识,民国20年指1911+20=1931年。
八年级历史教案社会生活的变化
社会生活的变化电子备课稿(中华书局出版社《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1课)一、教学目标1.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的出现。
2.《申报》、商务印书馆等大众传播媒体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3.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的变化。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确定本课“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一目为重点内容。
难点理解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理解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三、知识与能力1.了解近代中国在外来生活观念的冲击下,人们在生活方式、生活观念方面发生的变迁。
2.学生能够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有关反映近代中国物质文明的文字、图片等,培养学生搜集、处理历史材料和信息的能力。
3.学生能够走上讲台,展示并说明所搜集的有关近代中国物质文明的资料、演示近代中国在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等,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
4.掌握近代中国社会向近代转型的原因和影响,初步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及示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学法指导与评价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大部分同学都是十四五岁的年龄,从你有记忆开始也有十多年的时间,也就是从XX年到XX年,在你的这十年的人生中,你感觉到身边生活的一些变化了吗?踊跃参加,争相回答:生1:我们村的路修好了,车子行走方便多了。
生2:我们家现在用上了手机,以前装的是电话,没人在家的时候就接不到。
生3:我们家的老式彩电换成了现在的液晶电视。
……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社会生活的变迁,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兴趣。
学习新课1.(多媒体展示课题:社会生活的变迁第一子目课题)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 请搜集“交通工具”组的同学展示资料。
同学争相展示搜集的马车、轿子、帆船和早期火车、汽车、轮船图片,以及现代磁悬浮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图片。
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1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名师教案 中华书局版
课题:第21课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第21课社会生活的变化一、教学目标1、通过对中国古代和近代社会生活的比较使学生学会用发展的观点对历史进行纵向比较的方法,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正确的历史发展观、进步观。
2、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工业文明的传入,它在改造着中国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进步观和与时俱进的革命精神。
3、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这些深刻的变化也是以我们中华民族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深渊为代价的。
但是,中国社会生活的这些变化客观上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物质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表现的几个方面。
难点:物质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给人们社会生活带来了什么样的改变?三、教学方法讨论法,自主式教学法,讲述法、讲解法,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利用幻灯片图,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自主学习: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1)物质生活的变化:表现在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变化。
(2)文化生活的变化:表现在娱乐方式和大众媒体的出现。
(3)社会习俗的变化:表现在装束变化、礼节变化和称谓变化。
2、小组交流:小组内交流以上问题,提出疑问。
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学习过程中,老师着眼于三个方面给于指导:(1)调动成员间的交流、合作。
(2)指导学生整合信息,从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中得出结论。
(3)指导学生如何采取新颖、生动、有效的方式进行学习成果汇报。
(三)、合作探究:学习成果汇报1、教师精讲点拨:老师给予点评和总结。
2、探究结论归纳:物质生活、文化生活、社会习俗五、小结歌记历史19世纪变化大,轮船火车传天下有线电报始架设,远隔千里能说话文化生活也变化,照相电影和印刷上海《申报》有影响,商务印书规模大辛亥革命始觉悟,改变落后旧习俗剪辫易服废缠足,握手鞠躬换礼服取消老爷和大人,改称是君和先生。
2019-2020年中华书局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1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复习巩固第九十三篇
2019-2020年中华书局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1课社会生活的变化复习巩固第九十三篇第1题【单选题】现在,休闲已成为民众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其前提条件是( )A、社会经济的发展B、人民生活的富足C、休闲方式多样化D、双休日的实行【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1927年12月1日,蒋介石与宋美龄在上海举行婚礼,下图是当时婚礼的照片。
从这张照片当中我们可以看出( )①当时的中国社会已经有人开始穿西装礼服②当时中国出现了西化的“文明婚礼”③中国社会已经彻底摒弃了传统婚礼④当时中国的高官显贵都不愿意穿长衫、旗袍A、①②③B、①②C、②③D、①④【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你认为黄兴见到孙中山时所行的礼节,不可能的是( )A、鞠躬B、握手C、跪拜D、点头【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在近代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新的事物和思想观念影响着中国的社会生活。
下列描述不能反映民国时期社会习俗变化的是( )A、旗袍西服中山装,穿着舒适又大方B、辫子搭肩三尺长,之乎者也说荒唐C、禁缠足,倡女权,男女平等新追求D、称先生,道某君,人格平等意义深【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19世纪中期以后,上海、武汉、南京、广州、福州等地的市场上外国商品日益增多、洋钉(铁钉)、洋纱等用品在距离这些城市较远的乡村都有出售,而且货量充足。
这种状况表明( )A、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彻底解体了B、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C、近代中国市场主动开放,惠及乡村D、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中国自己拍摄的第一部无声电影是( )A、《定军山》B、《歌女红牡丹》C、《风云儿女》D、《渔光曲》【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近代以来,随着社会变革的加快,社会习俗也朝着民主、自由的方向发展,下列符合这种趋势的习俗是( )A、见面行跪拜礼B、女子缠足C、见面称呼“老爷”、“大人”D、学校开始招收较多女学生【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在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中,属于改变愚昧落后习俗的是( )A、B、C、D、【答案】:【解析】:第9题【单选题】2010年上海世博会使上海成为全球瞩目的城市。
初二历史第21课_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1亿多人
3400万人 4200万人
一、衣食住行的变迁--改革开放 1、衣--- 匮乏、单调 绚丽多彩 2、食--- 匮乏、单调 日益丰富 3、住--- 条件较差 面貌一新 4、行--- 比较落后 通达便捷--二、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开招聘--1、就业: “铁饭碗” 2、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完善---
变
1、建国以来,我国人民对于时间的掌握发生 着变化,有这样的说法:50年代看天上 (太阳),70年代看墙上(挂钟),80年 代看手上(手表),90年代看腰上(手 机)。 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 B ) A.我国人民的生活习惯发生了变化 B.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变化 C.我国的轻工业发展很快 D.我国人民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
2、改革开放以来,人们衣食住行方面发 生巨大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D ) A.人们的生活方式变革,观念进步 B.城乡人民收入大幅度增长 C.国家重视人民生活的改善 D.改革开放使我国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 展
3、“蓝灰色的海洋”的说法形容 A ) 的是(
A.改革开放前的衣着 B.改革开放后的服饰 C.改革开放前的住房 D.改革开放后的住房
4、解决城市交通堵塞问题的根本 出路在于( D ) A.实行“公交优先” B.加强交通管理 C.减少汽车数量 D.发展道路、地铁、轻轨等硬件设 施
5、下列词语中哪一项不是在改革 开放后出现的( C )
A.炒鱿鱼 C.铁饭碗 B.跳槽 D.公开招聘
我国很多地方在姑娘出嫁时往往 娘家要陪送嫁妆,嫁妆在改革开 放前就是社会上流传着的“四大 件” ,它们被看作是当时高生 活水平的标志。你们知道这“四 大件”指的都是什么吗?
缝 纫 机
自 行 车
手 表
收 音 机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人民生活水 平的提高,“旧四大件”早就被 “新四大件”所取代。“新四大 件”指的又是什么呢?
八年级历史第21课 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八年级历史第21课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一、教学内容分析:㈠教学目标展示: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在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以及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体系方面的变化。
使学生认识到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在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生活方式上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培养学生用数字、数据、图片、图像等资料分析对比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社会生活的一系列变化,体会改革开放巨大作用。
㈡教材内容精析:新中国成立以来,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改善。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
目前我国整体上已经进入了小康社会。
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的就业制度发生了一系列变化,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也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
㈢重点难点剖析:难点:改革开放后的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经济发展中的调节作用的加强,就业制度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更加要求人们要不断学习,提高就业能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由于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还不高,加上人口众多,国家和企业无力统包工资、福利、医疗、养老、住房,但为了保障下岗、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和落实职工的医疗费、养老金,国家通过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手段,建立起能够为全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生活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
二、教法教具运用:1、搜集有关人们在改革开放前后衣、食、住、行方面变化的图片进行对比,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2、指导学生从网上搜索相关的文字、数据、图片、图像等资料,让学生学会运用科技成果来获取资料和知识的能力。
三、教学课时安排:1课时四、板书设计结构: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二、就业和社会保障1、就业2、社会保障五、教学整合过程㈠导入新课:教师先提问题:“新旧四大件分别指的是什么?”等学生回答后,教师展示有关图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辛亥革命后, 民国政府发出 《剪辫通令》, 结辫陋习至此 革除。
近代男子发式
民国初年,服饰由过去的拘 谨保守逐渐向美观开放、舒 适方便方向发展。当时,中 山装为男子最具特色服装, 女子服装以旗袍最为时尚
中山装 旗袍
马 褂
中 山 装
西 服(外来)
缠足起源之迷 维新派人士在广州成立了“不缠足 中国古代女子缠足兴起于北宋,五 会”,并逐渐推广,新学堂则以不缠足 代以前中国女子是不缠足的。古语云: 为基本的入学条件,不缠足运动轰轰烈 “小脚一双,眼泪一缸”,古代妇女缠 烈地开展起来。 足是个异常痛苦的过程,通常会选在女 1912年,孙中山指示内务部通令全 孩五六岁时开始缠足,因为脚骨还未长 国各省,禁止女子缠足。从此,各地开 大、长硬,较易收效,目标是将小脚缠 展了大规模的放足运动,缠足的妇女逐 成符合“瘦、小、尖、弯、香、软、正” 渐减少。不缠足有利于提高中国妇女的 七个要诀的小脚。 地位并改变生活。
中国社会的近代化有何局限性?我们该如 何看待这些新生事物? 应该一分为二的看待。 一方面,它是伴随西方列强的侵华 而出现的,是以中华民族的沉沦为代价的。 另一方面,它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 顺应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主流趋势,符合历 史发展的方向,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应该 肯定。
1、清末创办于上海的《申报》,后来成为全国第一 大报,其原因不包括 ( ) A.为方便大众阅读,编写了通俗易懂的白话文增刊 B.及时报道国内外发生的重大时事,刊发评论 C.刊登广告,便利民众生活 D.大量编辑出版当时使用的教科书和字典
近代交通、通讯的出现
轮船 火车
电报
清政府最早修筑的 唐胥铁路,火车只 有车厢,没有车头, 只好用马或者骡子 拉着车厢在铁轨上 行走。
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起自唐山,止于胥各庄(今河北省丰 南区),长9.7公里。现为北京至沈阳铁路的一段。于1881年5 月开工兴建,11月完工。轨距为1435毫米,采用每米重15公 斤的钢轨。唐胥铁路建成伊始,清政府以机车行驶震及皇帝 陵园为由,只准许以骡、马曳引车辆,次年(1882年)改用 机车牵引。这条铁路有利于当时开平煤矿的煤运。1887年唐 胥铁路延修至芦台,1888年展筑至天津,全长130公里,命名 为“津唐铁路”。
社会习俗的变化给人们生活产生了什么影响? 思想解放、倡导人人平等,生活方式 开始走向近代化。
为什么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生活会有如此大的变化?
变:国门被打开。 革:辛亥革命和民国建立 这些生活变迁不仅是中国社会时代发展的缩影, 也是中国走向世界,与世界交往交流日益加深 的结果。因此,不管昨天、界历史的发展就是人类交往发展的结果
《申报》
是中国近代历 时最久、影响 最大的报纸。
1872年诞生的《申报》, 在当时影响较大。该报 内容丰富,刊载有新闻、 评论,还有商品和服务 类的广告等等。从报纸 中,人们可以得到社会 生活、国内和国际的许 多信息。
堪称中国近代史的 一部“百科全书”
商务印书馆——近代 中国历史最长、规模 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歌女红牡丹》
1931年,拍 摄《歌女红 牡丹》,是 我国第一部 有声电影。
《渔光曲》于1934年6月在上海引起 轰动,连映 3 个月,主题歌《渔光曲》 电影演变:经历了从无声到有 哀婉动人,成为传唱一时的流行歌 声,从黑白到彩色,从进口片 曲。1935年2月在莫斯科国际电影节 到国产片的发展阶段。 上获得荣誉奖,成为中国第一部在 国际上获奖的影片。
20世纪初的商务印书馆
民营出版业
19世纪40年代,西方照相术传入 中国,至19世纪末,全国许多城 市均有开设照相馆,拍照留影成 为人们的一种时尚,并逐渐融入 人们的生活。
丰富人们精神生活, 为后人留下珍贵资料。
我国第一部 无声电影是1905 年拍摄的、由京 剧大师谭鑫培先 生主演的京剧片 《定军山》。
汽车 火车
木船
畜力车
轮船
轿子
19世纪70年代,中 国出现最早的有线 电报。
古代最快的信息传递 方式—烽烟及炮声 早期电报机
我国最早的铁路--沪淞铁路 光绪二年(1876)沪淞铁路通车,中国 人就是在这儿,第一次听到了火车的汽笛声。
中国的第一条铁路,是英国人 在上海修建的,以英国道路公司 的名义修建的凇沪铁路,全长十 二公里,但不久就被拆除,实际 意义上的第一条铁路是由唐山到 胥各庄的唐胥铁路。
一、交通、通讯 轮船、火车 有线电报 二、文化生活 报纸: 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 印书馆 商务印书馆 照像和电影传入中国
第一部拍摄的电影: 《定军山》 第一部有声电影: 《歌女红牡丹》 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电影:《渔光曲》
让人们出行 和信息传递 方便、快捷、 省时、省力。 获取信息,了 解社会;利于 信息传播
见面礼:
民国之初,为了体现民主 共和精神,中华民国临时 大总统孙中山宣布废除跪 拜、作揖等礼节,代之以 鞠躬、握手。礼仪的简化,
跪拜、作揖
鞠躬、握手
显示出平等、自由等 文明精神。中外人员交
往开始采用西方的握手礼 节。
老爷、大人
君、先生
民国初期,社会风俗的另 一重大变化是改称呼。清 朝官场中的“老爷”“大 人”的称呼是中国古代社 会等级制度的反映。 1912 年,孙中山颁布命令,废 除清朝官场上的“大 人”“老爷”等旧称呼, 官员之间以官职相称。
三、社会习俗的变化
辛亥革命后
装束变化:剪辫、易服、废止缠足; 礼节变化:用鞠躬、握手礼代替跪拜礼; 称谓变化:取消“老爷、大人”代以平等的“先生、君” 。
社会生活的变化的特点:呈现由表及里、由 物质生活领域向上层建筑领域扩展的趋势。
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我国近代化的起步,人们的生活 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些变化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19世纪变化大 ,轮船火车传天下 有线电报始架设 ,远隔千里能说话 文化生活也变化 ,照相电影和印刷 上海《申报》有影响 ,商务印书规模大 辛亥革命始觉悟 ,改变落后旧习俗 剪辫易服废缠足 ,握手鞠躬换礼服 取消老爷和大人 ,改称是君和先生 社会习俗趋平等 ,文明发展向前进
第21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