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安阳市2019-2020学年中考语文第二次押题试卷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省安阳市2019-2020学年中考语文第二次押题试卷
一、选择题
1.下列句子没有
..语病的一项是()
A.为了防止酒驾事件不再发生,弥勒市加大了巡查整治力度。

B.云南不仅有打造生态旅游城市的决心,也有实现这个愿景的能力。

C.由于电影《流浪地球》以宏大的想象、震撼的画面,使它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D.学生能够熟练而规范地书写正楷字,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语文课程标准》对汉字书写的要求。

【答案】B
【解析】
【详解】
A.否定不当:“防止”“不再”双重否定表肯定违背句子原来的意思;B项,正确;C.成分残缺:“由于……使”连用造成句子缺少主语,应删其一;D.搭配不当:在“能够”前加“是否”,或删去后句的“是否”。

【点睛】
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

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

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

2.下列词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A.诓骗糟塌轻歌曼舞
B.作揖恣睢山肴野籁
C.广袤潮讯长途跋涉
D.瞥见脚踝旁逸斜出
【答案】D
【解析】
【详解】
A项,糟塌——糟蹋;B项,肴野籁——山肴野蔌;C项,潮讯——潮汛。

二、名句名篇默写
3.用诗文原句填空。

欲穷千里目,___________________。

(王之涣《登鹳雀楼》)鸡声茅店月,___________________。

(温庭筠《商山早行》)___________________,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春潮带雨晚来急,____________。

(韦应物《滁州西涧》)________________,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_____________,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朱自清《春》)我们常用《爱莲说》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提醒自己和朋友洁身自好,做一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君子。

酒入诗行,揉出万种风情。

苏轼《水调歌头》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来抒情言志;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来送
别抚友;李白《月下独酌》以“___________,
______”来反衬诗人孤独至极的感慨。

【答案】(1)更上一层楼(2)人迹板桥霜(3)采菊东篱下(4)野渡无人舟自横(5)山重水复疑无路(6)山朗润起来了(7)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8)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古诗文的记忆能力、理解能力。

传统的记忆型默写题。

要求学生直接默写出指定的文句,这类题目要求考生日常加强背诵识记,尤其是不仅能背诵,还要能默写。

理解性默写,要求学生能够背诵全文(诗),选择符合语境要求的句子即可。

“篱、朗、淤、濯、涟”是此题中的易错字,作答时要注意字形。

古诗文名句和现代诗文的书写,要想得满分,关键在于平时强化记忆,做到“三不”:不漏字、不添字、不写错别字。

点睛:古诗文默写题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直接型默写题、理解型默写题、迁移型默写题、运用型默写题、简单赏析型默写题。

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

学习和复习的过程中要注意背完整,记清楚,写正确,理解透彻,对照教材原文,一字一句,不错不漏、不增不添地进行背诵和书写。

另外要对古诗文中的名句要注意分类积累。

三、现代文阅读
4.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失落的风筝
王东梅
老田头最喜欢去村西的小树林放风筝,儿子问树越子里咋放风筝?老田没搭理他,抓起风筝,倒背着手,走了。

小树林那一片早先是各家的鸡刨地,村里人嫌这地块零散,种庄稼麻烦,就在地里栽上了一排排的白杨树。

说起来,小树林倒是个乘凉的好地方。

夏天,树叶长起来遮天蔽日,在树下一坐,头顶晒不着,脚下凉风走,别提多惬意了。

可是,老田不光夏天来,秋天也来,冬天也来,一年四季,除去剑风下雨,几乎天天都要来。

来的次数多了,树趟子里就被老田踩出一条光溜的小路。

小路弯弯曲曲,通向林子深处。

林子深处,有老田用石头摆出来的石桌和石凳。

每回老田头来小树林,都是先把风筝拴在树上,再摸个石凳坐下,抻着脖子向树林对面的庄稼地里望。

对面的庄稼地像一道连绵起伏的山岭。

一会儿,麦苗顶着露水才拱出头;一会儿,已是麦浪翻卷此起彼伏;一会儿,又是玉米秸子摩肩接踵;一会儿,一场大雪已经掩埋了田野里的沟沟壑壑。

老田头坐在小树林里看对面的庄稼地,高了又矮了,接了又高了。

看地里那几个土丘,升起,又落下。

有时候,老李头和老孙头也会来。

老李会问:在老二家还是老三家?老田有时回答老二家,有时回答老三家。

老李又问:没去老大那儿?老田就说:大孙子要高考了,儿媳妇说,家里人多了,吵。

坐在一边的老孙就抢过话头,说了一句:城里人就是事儿多。

俩人都不理会老孙,继续聊。

老李问:闺女呢?好些日子没见了。

老田说:脚崴了出不来。

老李问:你咋不过去住几天?老田说:孩子病着,不想她劳心。

老李“哦”一声,仨人就都没了话。

忽然,脚下的风紧了一阵。

原本拴在树上的屁帘风筝在地上就扑碌碌地打起了滚。

风再紧些,一扬身,纸风筝贴着地皮林蹿了起来。

可只蹿了一人多高,就被树上系着的绳子掩了回来,啪叽一下掉在地上。

屁股后面的长尾巴不甘心,拼命扑腾了两下,也没动静了。

仨老头看着风筝自个儿折腾,仍旧谁也不说话。

对面地里的庄稼已经收得差不多了,光秃秃的大田里,只剩下那几个高高低低的土丘。

老田就在心里想,现而今的孩子真是徽哪。

什么省心种什么,一年到头地里除了麦子就是玉米,要不干脆就荒着。

哪像他年轻那会儿,地里什么都有,芝麻、棉花、谷子、大豆、油葵、花生。

那会儿,他老田领着老婆孩子整天在地里忙活。

那会儿,孩子们都听他老田的吆喝。

可现在,儿子说,没本事的人才在土里刨食。

眼见着日头向西打歪了,老孙说:走了,接孙子。

说着,推起三轮车,一瘸一拐地走了。

看着老孙走远了,老李说:你算熬出来,孙子们都大了。

说完,抬头却见老田满脸苦笑。

老李自觉失言:接孩子好歹是个活儿,是个奔头。

俩人又沉默了一会儿。

秋深了,老田觉着屁股底下的石凳一天比一天凉了。

老李说:天快冷了!老田就“嗯”一声。

老李又说:天冷了,就别来了。

老田就又笑了,苦笑:不来,去哪儿?孩子们都一家一屋过得好好的,去了谁家都多余。

老李就也“嗯”了一声。

日头沉到树后头去了,老李抬起身,说声:走了。

该给老婆子翻翻身了。

说着,倒剪着手出了林子。

老田在后头问了一句:不见好吗?老李没回头,丢下一句:熬日子的人了,好啥好?远远地,老田发现老李的腰更弯了。

林子里越来越暗了,风在脚下簌簌的也更密了,屁帘风筝迎着风,在地上滚来滚去。

老田头捡起地上的风筝,看一眼天边正落下的日头,对着路边的一个土丘说:孩儿他娘,明儿再来陪你。

身后,屁帘风筝的长尾巴拍打着老田头的屁股扑噜噜地响个不停。

出了树林,向北,围了一圈子的人,老田好奇也凑了过去。

原来是大队部以前堆杂物的仓房不知道啥时候被粉刷一新,还在门口戳了一块牌牌,写着“老年活动中心”。

这是个啥事由?老田把风筝挂在窗子上,一头就扎了进去。

1.为什么“老田头最喜欢去村西的小树林放风筝”?请根据文章内容分条概括。

2.下面的人物对话,反映了老田头怎样的生活状况?又表现出老田头怎样的性格特点?
①老李会问:在老二家还是老三家?老田有时回答老二家,有时回答老三家。

②老李又问:没去老大那儿?老田就说:大孙子要高考了,儿媳妇说,家里人多了,吵。

③老李问:闺女呢?好些日子没见了。

老田说:脚成了出不来。

老李问:你咋不过去住几天?老田说:孩子病着,不想她劳心。

3.选文多处描写了老田头的屁帘风筝,有什么用意?请结合文中画线句子作简要分析。

4.文章最后一段,有人说是画龙点睛,也有人说是画蛇添足,你同意哪种看法?为什么?
【答案】1.无处可去,孩子们都一家一屋过得好好的,去了谁家都多余;在这小树杯里,老田头可以望见对面庄稼地里一年四季的变化,勾起对过去一家人一起劳动生活的热闹场景的回忆:在小树林,老田头可以与老伙伴们聊天,话家常,打发时间,消遣内心的孤寂:在小树林里,还可以去看看埋葬在那里的老伴,跟她说说话。

2.生活状况: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稳定的住所,缺少关心和理解,孤独无助而又无奈的性格特点:淳朴善良、善解人意,处处为子女着想,甘于默默承受孤寂生活带来的伤感与失落。

3.用“扑碌碌地打起了滚”“贴了地皮就蹿了起来”“啪叽一下掉在地上”等生动形象的描写,刻画了屁帘风筝想要飞起,最终却只能在地上打滚、扑腾的命运,以此喻指老人们渴望获得关爱和理解,却又无法得到满足的无奈与无助,表现出精神上的孤独与失落,同时也照应了文章的题目“失落的风筝”。

4.两样观点都可以。

如,画龙点睛:文章最后交代了大队部设立“老年活动中心”这件事,一方面揭示了文章“要重视老年人精神关爱缺失的问题”这一主旨,另一方面表明人们已经开始意识到这一问题,主动为老年人开辟出专门的活动场所,给子他们精神上的关爱,让他们老有所乐,不再孤独寂寞。

【解析】
【分析】
1.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与概括。

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根据题目要求找到老田头最喜欢去村西的小树林放风筝的原因。

“夏天,树叶长起来遮天蔽日,在树下一坐,头顶晒不着,脚下凉风走,别提多惬意了。

”“抻着脖子向树林对面的庄稼地里望。

”小树林倒是个乘凉的好地方,又能看对面的庄稼地。

“有时候,老李头和老孙头也会来。

”可以和老伙伴聊天,话家常,打发时间。

“孩子们都一家一屋过得好好的,去了谁家都多余。

”感觉自己的多余的。

“老田头捡起地上的风筝,看一眼天边正落下的日头,对着路边的一个土丘说:孩儿他娘,明儿再来陪你。

”可以去看看埋葬在那里的老伴,跟她说说话。

2.从对话中看出来田头有三个儿子一个女儿并且轮流着住,没有自己固定的住所,孩子们各有各的家事,没人关心他。

通过老田头的语言描写,“大孙子要高考了,儿媳妇说,家里人多了,吵。

”“孩子病着,不想她劳心。

”可以看出他理解孩子的难处,善良隐忍、善解人意,处处为子女着想。

3.根据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风筝”比喻老人们,屁帘风筝想要飞起,最终却只能在地上打滚、扑腾的命运,也正是老人们想得到亲人的关爱和理解,却又无法得到满足的无奈,表现出老人们精神上的孤独与失落,与文章的题目“失落的风筝”相照应。

4.考查阅读感悟与观点的表达。

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能结合文章内容和自己的生活体验,阐述出充足的理由,同意哪种看法都可以。

如,画蛇添足:文中通过对老田头的异常行为、内心活动,以及与老李、老孙的对话描写,反映了老年人活动空间的狭窄、精神关爱缺失、情绪孤独失落的社会问题,提醒子女和社会引起关注和理解。

没有最后一段,更加深刻地说明问题的严重性,解决的迫切性,更能引起人们的关注。

5.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一坛乡情煨酒①
①立冬一过,日头粘嗒嗒的,村坊里家家开始做酒,准备过年。

②几桶山泉浸好的糯米搓洗干净,倾于竹箕沥水,倒入灶堂大瓤火蒸。

旺火架起,糯香满屋,细伢子们的猫嘴立刻被糯香吸了过去。

开甑②了;氤氲雾气里,糯润的饭粒晶莹可见。

母亲微笑着,两手冷水里轻沾一下,
挖一勺饭入手,嘴里哧哧有声,轻巧掂梆几下,賬眨眼问,变戏法般,一个个热气弥漫清香玲现的小糯饭团就出来了,我们得奖般争先恐后捧了去,大口大口享用,觉得世上最美味的东西莫过如此。

③随后母亲将大甑一抱而起,端到天井沿酒架上,用勺舀山泉往甑中一瓢瓢淋下去,直到糯饭不再烫手,洒上酒药水,拌匀,装进大酒坛,将酒饭挖一小穴,成酒窝,對封扎坛口,放到暗厢房里,用稻草或棉絮包捆好坛肚。

几天功夫,酒香便一阵一阵溢出。

④三天后的酒叫三朝酒。

揭开酒封,窝穴里酒液凊洌如泉,家里称作酒娘,而酒饭,却已然化成了眯眯的酒糟。

这时酒糟甜美,酒娘甜厚,蘸在手上粘乎乎的,都好吃得很,不会酒的人往往喜欢。

⑤那时日子简陋,嘴啃荒的我便天天想肴那大缸酒娘。

一天中午父母还在田里,哥哥领着弟妹更玩得不见影子,灶里没个火星子,我肚饥得很,便操了家伙跑进厢房;在酒坛里狠狠挖一粗瓷大碗,连酒糟带酒娘,美滋滋地唆了个痛快。

不料过了片刻,便觉屋顶零零打转,四周像井水一浮一晃的,脚下怎么也踩不着底……等父母回来,我早已醉成一摊烂泥。

父母虽没有贵骂,但从此,我晓得了酒娘的厉窖,再也不敢贪吃。

⑥一个月后,酒娘汩泪出齐。

冬至那天,将山泉烧开,凉透,兑入酒中,从此封坛藏冬。

⑦一阵阵爆竹声中,迎来了我们盼了一年的美餐——年夜饭。

全家团坐,如豆的灯下,母亲眯笑着将滚烫的水酒从灶上提来,一碗一碗筛满……澄黄、温烈甘醇,逞上好水酒!父亲稳坐桌前,轻轻端起一碗热酒,含笑环视我们,将一年的艰辛和希望一散而尽。

⑧初一打早,家家蒸好各色腊味,满满装上九龙盘,端出烫皮果子,再烫上几锡壶水酒,等着叔伯兄弟登门拜年时拣茶食。

说是茶食,其实是食酒。

主人一次地筛,客人一碗碗地喝。

喝得脖子有点粗时,男子佬们开始划拳,声音在屋子里炸开来;田坂里的春天嘤嘤一片笑了,酒香和着瑞气飞满油莱花。

⑨正月,水酒的高潮在耍龙灯的夜晡③。

母亲打早就在灶房得零零转,要招待舞龙灯的宗亲吃饭呢!水酒
要大壶大壶
........烫足,鸡鸭鱼肉要大盘大盘煮得饱满,薏元米果要满碗炒得金黄油亮,各色腊味要切得一碟一碟厚薄匀整……龙灯远远进村了!最后在我们屋场宗厅里停住。

男子佬纷纷上前邀请耍龙灯的宗亲家里喝酒吃饭,握手抱豢,数烟递突,恭蓦发财,欢言笑语,好生热闹。

⑩几小时后,锣鼓唢吶重新炸响,要龙灯了!村人陆续重新聚拢,耍人早已个个喝得天南地北、脚下腾云。

坪上摆开架势,借着酒劲,鼓声擂起来,唢呐吹起来头跃起来,龙身腾起来,龙尾摆起来……爆竹飞鸣,
火花呼啸,人声鼎沸,整个村子便在酒的醉意中奔腾、飞舞、摇晃。

⑪家乡人办喜事称“作酒”,做寿、嫁娶、过火(迁新屋)、婴儿满月都会有水酒,可见水酒的主角地位。

记得我嫁那天,母亲起个大早,将暗屋里的水酒一坛一坛搬出,坛口一一扎上荷叶,哗哗倒上几大筐秕谷和
木梓壳,埋住坛身,再往壳堆里埋进炭火,不一会,青烟袅袅,梓香飘荡……这便是煨水酒了!当昼,亲戚朋友、舅爷老表、家庭子叔到齐,厅厦房间坪上处处坐满了欢声笑语。

水酒煨熟,扯开荷叶,一壶一壶水酒提上桌子,酒香霎时飞满村坊……后来母亲告诉我,那次很多男子佬喝得扶墙靠壁,几天功夫才从床上爬起。

如今,我偶尔回去,遇见那些男子佬,他们还拍脑门:“哎呀——你这细伢子都这般高了!嫁你的时候,酒太
好了,又香又雄又上口,后劲大着哩!把我害苦了。

⑫是啊,家乡的水酒莫不如此,又香又雄又上口,后劲却大着哩!这酒劲,可是接了天地之气,用一坛坛
乡情,加上炭火,天长日久煨出来的。

可是,我的家乡在水酒里,水酒的家乡去了哪呢?如今,那些村子已嫁到城市,水酒又嫁到哪去了?
注释:①煨:音wēi。

②甑(zèng):蒸食物用的炊具,底部有许多小孔。

③夜晡(bū):晚上。

1.本文围绕家乡的酒,除了写母亲酿酒的过程,还写了哪些事?请概括出其中四件。

2.从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⑤段画线句子。

3.赏析第⑨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4.第⑫段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
5.请根据本文内容写一段说明性文字,简介“三朝酒”的酿制过程。

(不超出所给字格)
【答案】1.(1)我小时候贪吃洒娘、酒糟,醉成烂泥;(2)年夜饭,父亲享受母亲酿制的美酒;(3)初一,各家热情招待叔伯兄弟食酒;(4)正月,我家招待耍龙灯的宗亲喝酒吃饭;(5)正月夜晡,乡人借着酒劲耍龙灯:(6)我出嫁那天,母亲煨酒,招待来贺的乡亲。

(答出四件事即可)
2.运用了动作描写,通过“操”“挖”“晙”等动词,生动地写出了我贪吃酒娘的过程。

3.连续使用三个叠词,形象地写出母亲招待宗亲吃饭时需要准备的酒食的充足,表现了母亲的热情、豪爽;叠词的运用,富有节奏感、音韵美。

4.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水洒、淳朴乡情的怀恋(赞美、自豪)之情;对村庄、传统民俗渐渐消逝的惋惜之情。

5.示例:立冬一过,先将用山浸好的糯米洗净、沥水、旺火蒸;蒸好后,舀山泉淋至糯饭不再烫手,酒酒药水拌匀,装进大酒坛,将酒饭挖一小穴,封扎坛口,放到暗厢房里,用稻草或絮包摑好沄肚;存放三天后,三朝酒做成。

【解析】
1.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文本。

然后用“人物+事件”的格式概括出来即可。

结合“我肚饥得很,便操了家伙跑进厢房;在酒坛里狠狠挖一粗瓷大碗,连酒糟带酒娘,美滋滋地唆了个痛快。

不料过了片刻,便觉屋顶零零打转,四周像井水一浮一晃的,脚下怎么也踩不着底……等父母回来,我早已醉成一摊烂泥。

”概括:我小时候贪吃洒娘、酒糟,醉成烂泥;结合“全家团坐,如豆的灯下,母亲眯笑着将滚烫的水酒从灶上提来,一碗一碗筛满……澄黄、温烈甘酹,这逞上好水酒!父亲稳坐桌前,轻轻端起一碗热酒,含笑环视我们,将一年的艰辛和希望一散而尽。

”得出:年夜饭,父亲享受母亲酿制的美酒;结合“初一打早,家家蒸好各色腊味,满满装上九龙盘,端出烫皮果子,再烫上几锡壶水酒,等着叔伯兄弟登门拜年时拣茶食。

说是茶食,其实是食酒。

主人一次地筛,客人一碗碗地喝。

”得出:初一,各家热情招待叔伯兄弟食酒;结合“正月,水酒的高潮在耍龙灯的夜晡③。

母亲打早就在灶房得零零转,要招待舞龙灯的宗亲吃饭呢!”得出:正月,我家招待耍龙灯的宗亲喝酒吃饭;结合“坪上摆开架势,借着酒劲,鼓声擂起来,唢呐吹起来头跃起来,龙身腾起来,龙尾摆起来……爆竹飞鸣,火花呼啸,人声鼎沸,整个村子便在酒的醉意中奔
腾、飞舞、摇晃。

”得出:正月夜晡,乡人借着酒劲耍龙灯;结合“我嫁那天,母亲起个大早,将暗屋里的水酒一坛一坛搬出,坛口一一扎上荷叶,哗哗倒上几大筐秕谷和木梓壳,埋住坛身,再往壳堆里埋进炭火,不一会,青烟袅袅,梓香飘荡……这便是煨水酒了!当昼,亲戚朋友、舅爷老表、家庭子叔到齐,厅厦房间坪上处处坐满了欢声笑语。

水酒煨熟,扯开荷叶,一壶一壶水酒提上桌子,酒香霎时飞满村坊……”得出:我出嫁那天,母亲煨酒,招待来贺的乡亲。

根据要求写出四件事即可。

2.要求学生掌握常用的描写方法及作用,然后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即可。

结合“我肚饥得很,便操了家伙跑进厢房;在酒坛里狠狠挖一粗瓷大碗,连酒糟带酒娘,美滋滋地唆了个痛快。

”分析,通过
“操”“挖”“晙”等动词可知运用了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贪吃酒娘的过程。

3.要求学生结合文本内容分析。

“水酒要大壶大壶烫足,鸡鸭鱼肉要大盘大盘煮得饱满,薏元米果要满碗炒得金黄油亮,各色腊味要切得一碟一碟厚薄匀整”三句写出母亲招待宗亲吃饭时需要准备的酒食的充足,表现了母亲的热情、豪爽。

“大壶大壶、大盘大盘、一碟一碟”的使用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具有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4.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文本,仔细揣摩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情感。

结合“家乡的水酒莫不如此,又香又雄又上口,后劲却大着哩!这酒劲,可是接了天地之气,用一坛坛乡情,加上炭火,天长日久煨出来的”得出: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水洒、淳朴乡情的怀恋(赞美、自豪)之情;结合“可是,我的家乡在水酒里,水酒的家乡去了哪呢?如今,那些村子已嫁到城市,水酒又嫁到哪去了?”得出:对村庄、传统民俗渐渐消逝的惋惜之情。

5.要求学生仔细阅读第③段内容“随后母亲将大甑一抱而起,端到天井沿酒架上,用勺舀山泉往甑中一瓢瓢淋下去,直到糯饭不再烫手,洒上酒药水,拌匀,装进大酒坛,将酒饭挖一小穴,成酒窝,對封扎坛口,放到暗厢房里,用稻草或棉絮包捆好坛肚。

几天功夫,酒香便一阵一阵溢出。

”然后用简洁的概括即可。

6.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小题
材料一:安溪产茶始于唐末。

宋元时期,铁观音产地安溪不论是寺观或农家均已产茶。

明清时期,安溪茶叶走向鼎盛。

清光绪年间,铁观音传至台湾,并先后传到福建省的永春、南安、华安、莆田等县和广东等省。

材料二:据《清水岩志》载:“清水高峰,出云吐雾,寺僧植茶,饱山岚之气,沐日月之精,得烟霞之霭,食之能疗百病。

老寮等属人家,清香之味不及也。

鬼空口有宋植二、三株其味尤香,其功益大,饮之不觉两腋风生,倘遇陆羽,将以补茶话焉”。

材料三:采制铁观音比一般品种要求严格而精细:鲜叶→晾青→晒青→做青→炒青→初揉→初烘→复揉→烘干缺一不可。

安溪铁观音茶的泡饮方法别具一格,自成一家。

冲泡按其程序可分为八道:白鹤沐浴(洗杯)、观音入宫(落茶)、悬壶高冲(冲茶)、春风拂面(刮泡沫)、关公巡城(倒茶)韩信点兵(点茶)、鉴尝汤色(看茶)、品啜甘霖(喝茶)。

材料四:2016年10月13日至16日,正值安溪铁观音全面上市之际,以“中国茶·中国梦”为主题的第七届中国茶都安溪国际茶业博览会在安溪隆重举行。

此次茶博会以打造展览交流新平台、海丝茶路新平台、茶与健康新平台、茶旅新平台、产业对接新平台为目的,活动内容丰富多彩。

1400个展位的茶叶
及茶全产业链展览、展示、展销。

“2016茶与健康中国”高峰论坛、“清新安溪·海丝茶旅”及全国晩报总编、记者安溪采风采访活动等多项内容大放异彩。

1.“这一时期,安溪乌龙茶生产技术也不断向海外广泛传播。

”一句应放在材料______的第___句之后。

2.材料二运用的说明方法是______。

3.结合材料一、二、三谈谈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盛行的原因。

4.下列表述与材料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A.清光绪年间,铁观音传到福建和广东等地,还传到了台湾。

B.据《清水岩志》记载,清水岩上所产的铁观音,食之能疗百病,却清香之味不足。

C.安溪铁观音的泡饮方法别具一格,自成一家。

D.第七届中国茶都安溪国际茶业博览会以“中国茶·中国梦”为主题,活动内容丰富多彩。

【答案】1.材料一的第4句
2.引用(作比较)
3.历史悠久,影响广泛;有医疗保健作用,清香怡人;采制精细,泡饮方法独特。

4.B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材料一是时间顺序来叙写安溪茶叶的历史和影响;从“安溪乌龙茶生产技术也不断向海外广泛传播”可知,这应该是在国内传播之后,所以,这句话应该放在本段文字的最后。

即应该放在材料一的第4句之后——最后。

2.试题分析:考查对说明方法的辨识。

依据“据《清水岩志》载……”可知,语段运用了引用说明的方法,具体说明了饮茶的功效,让人感到真实可信。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材料信息的提取与概括能力。

解答此题学生要了解材料,从每则材料中提取出有效信息,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作答。

材料一:按时间表顺序介绍了安溪产茶的时间,以及走向鼎盛的发展过程,表现安溪茶文化的历史悠久,并且影响的范围广。

材料二:“食之能疗百病”“其功益大,饮之不觉两腋风生”等句子,表现安溪茶有医疗保健的作用。

材料三:介绍采制铁观音的要求和冲泡程序,表现安溪茶对采制和冲泡都十分有讲究。

据此可概括安溪茶文化盛行的原因。

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理解与信息比对能力。

在理解材料内容的基础上,从材料中找出各选项相对应的句子,进行仔细的分析比对即可作答。

B项,“老寮等属人家,清香之味不及也”意思是说其他茶叶的香味,远比不上安溪茶。

所以B项中的“却清香之味不足”说法是不正确的。

故答案为B。

四、文言文阅读
7.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