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彭乐善的《广播战》研究

合集下载

贵州抗战时期广播事业探析

贵州抗战时期广播事业探析
得 到 了前 所 未 有 的发 展 。
报》 、《 贵州 日报 》 。总务课分管全 台行政事务、财务和财产管 理兼处理有 关文 书档 案。 工务课 负责发射 台机器和 设备维护 。
抗 战时期贵州广播事业主要集 中在贵 阳地 区,其 他地区 9 3 7年从 1 9 3 7年卢沟桥事变导致抗 日战争的全面爆发 。 抗战初 期, 广 播发展零星 、缓慢 ,且不 成气候 。如桐梓教育会 1 9 4 1 年 9月,设在 由于 国民党 实行 片面抗战路线 ,致使其 战场 节节溃败 ,国民 重庆购 回一 台直流 收音机 ,建立收音室 。1 今人 民印刷厂 )的浙江大 学用 收音机抄收 党政权退处 西南,同时中 国共产党领导 下的武装力量积极开 遵 义县城何家巷 ( 黔 声 日报 》提 供 国 内外 新 。 1 9 3 8年 , 贵 展敌后游击 战争 ,形成 了国民党统 治下 的大后方,共产党领 新 闻 , 为遵 义 《 州省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在毕节公署设置无线 电台,收听国民 9 3 9 年 8月,毕节 、 在三种不 同政权 的统治下存在五种类型 的广 播 电台即国 民党 党 中央和省政府 的指示 、命令和消息 。1 威 宁、织金等县相继设无线 电台。1 9 4 3年 ,国 民党中央在威 统治下 的大后 方广 播 电台、 日伪 占领下 的沦 陷区法西斯广播 导下的抗 日根据 地和 日伪 占领下 的沦 陷区三 种性质的政权 。
三 、 广播 电台 的 发展
总发射 功率不过 l O多千 瓦。 战后, 国民党广播事业遭受重创 , 贵 阳广播 电台建 立后 ,民用收音机才逐渐 出现 ,但绝大 为 了适 应 战 时 广 播 的宣 传 需 要 , 对 敌 人 实 施 有 效 的广 播 和 更 多 数 集 中在 省会 贵 阳 。 抗 战 前 的 贵 阳 市 只 有 少 数 收 音 机 接 外 有 力地 争取 国际 同情与支 持,又因为云南与贵州 紧邻 陪都重 地广播 ,限于少 数达 官显贵和军政首脑机关 。为 了提 高收听 庆 ,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国民党中央广播事业管 理处 ( 以下 率 ,中广管处于 1 9 3 9年给贵州调来收音机 7 5架 ,供集体单

中外广播电视史第一二章

中外广播电视史第一二章

第五节 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广播
4 喜迎开国大典 (一)平山时期的陕北台 (二)人民广播事业迈入新阶段 (三)顺利转播开国大典
思考题
1 如何评价外国人在中国建立的广播电台 2 浅谈国民党对广播的管制 3 如何认识早期的民营广播电台 4 简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创建过程 5 如何理解解放战争中延安(陕北)新华
样的形式、高度的思想艺术水平,并用新技术制作的节目, 来满足广大听众对广播日益增长的需要
(四)多方面满足听众需求
第二节 曲折中的探索
1 “整风”与“反右”中的广播宣传 2 “大跃进”运动中的广播宣传 3 电视事业的诞生与发展 4 调整与改进
第三节 动乱年代的“专政”工具
1 广播电视经历“文革”动荡 2 峰回路转 3 在困境中前进 4 正义的声音
第四节 历史性转折
1 广播电视重回人民手中
2 “拨乱反正”现生机
1.从理论节目开始“拨乱反正” 2.科教节目与文艺节目的复苏 3.对外广播的变化
思考题
1 浅谈50年代广播初学“自己走路”的主要做法及效果 2 如何看待学习苏联广播 3 怎样评价广播在“大跃进”中的宣传作用 4 简述“文革”时期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
(二)地方台的探索
(三)第四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
1.改进新闻报道,做到又多又快又短又好。 2.扩大节目取材范围,加强同群众的联系,更多地关心和指
导人民的生活。 3.要在广播中展开批评。 4.根据广播特点对待“百家争鸣”,在广播中展开自由讨论。 5.贯彻“百花齐放”的方针,办好文艺广播。 6.要让观众听到更多的节目,要用更多具体丰富的内容、多
2 复苏与衰落
第四节 国民党统治下的广播
1 建立与发展 2 严格管制 3 救亡呼声 4 内战中的叫嚣

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史(第四章解放战争时期广播事业)

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史(第四章解放战争时期广播事业)

二、在挣扎重复数的民营广播事业
中国的民营广播事业,除极少数汉奸电台外,在抗日战争时期备受日寇的摧残 和蹂躏,加之,国民党当局借口抗日战争“非常”时期,不准开设民营广播电 台,致使中国的民营广播事业陷于山穷水尽之地。 战后,民营广播电台满怀希望重整旧业,但很快发现这种愿望成为泡影。以民 营电台的大本营上海为例,日本投降后,民营电台开始陆续恢复。 直到2月《广播无线电设置规律》公布。 被“封闭”的民营合作了有些有力无气的反抗后,另谋出路。经过这次沉重的 打击后,中国的民营广播事业一蹶不振,再加上电台本身经营不善,播音内容 日趋无聊,在挣扎中复苏的民营广播事业走上了每况愈下的道路。 从民营台的经营来看,由于国民党统治区连年的经济危机,工商业破产,民生 凋敝,殃及民营台的广告收入也不太景气。至于民营台的主要广播节目,仍然 和战前一样,几乎都是低级庸俗乃至黄色下流的娱乐节目,早已为社会舆论和 进步听众所不齿。中国民营台的衰落已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了。
三、中共地下党办的广播电台
在被上海国民党局“封闭”的民营台中,其中中联广播电台是中国共 产党的地下组织秘密创办的。这是中国共产党抗战后在国民党统治区 创办的唯一的一座广播电台。 1946年3月10日,中联台开始播音,呼号XGCA,当天聘请著名演员梅 兰芳主持揭幕,并组织播出特别节目,同时在报纸上大做广告,以引 起社会上的注意。最后,8月间被国民党当局借口“整顿”与其他一些 民营台一起被查封。
第四章 解放战争时期的广播事业
1945年8月,中国的抗日战争取得了全面的胜利。 在解放战争时期,以延安(陕北)新华广播电台为代表的解放区广播 事业经历了恢复重建——曲折发展——成长壮大的过程,并配合解放 战争的进程展开了多种形式的广播宣传活动,为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 应有的贡献。 国民党统治区的官办民营广播事业在战后曾今一度有所发展。 但以中央广播电台为代表的国民党广播事业却沦为了鼓吹内战,独裁, 卖国的反动喉舌,最终走上了崩溃的道路。 在国民党统治下挣扎的民营广播事业也难以再现战前的繁荣,呈现出 一派日趋衰弱的景象。

抗战中的五千译员

抗战中的五千译员

抗战中的五千译员几年前,80多岁高龄的张良皋去美国讲学,申请签证时被问及是否会使用武器。

“我就在备注一栏写上:‘会放炮,我曾是二战翻译官。

’美方签证官微微一笑。

几天后签证很快就办下来。

他们对于二战老兵非常尊重。

”“曾有人问我们:要你们上战场,你们会不会害怕?我说:打胜仗的军队,怕谁?”现年88岁高龄的张良皋白胡子白眉毛,但仍带着武汉人特有的血性。

60多年前,在重庆译员班的毕业典礼上,张良皋被蒋介石错点名成“张良举”。

时年21岁的张良皋立刻大声纠正:“报告!我叫张良皋!”这一嗓子将大队长惊吓出一身冷汗,也让蒋介石好不尴尬。

作为抗战时期美军的翻译官,2005年抗战胜利60周年之际,张良皋经多方努力,终于为自己争取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勋章。

彼时,他应武汉市图书馆名家讲坛之邀,正举行一场讲座,他让主持人当众将勋章给他戴上。

“我始终认为那是一段光荣的历史。

”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在历次政治运动中,我这个立场从未改变。

”上世纪40年代,为配合盟军对日作战,国民政府从大学生中征召了近5000名译员,张良皋就是其中之一。

张良皋是幸运的。

他的大多数译员同仁们,都没有拿到这枚纪念章。

张良皋在重庆中央大学的学长周太康,以及他在昆明炮兵训练所的同仁曹越华,他们也曾跑过当地的统战部门和外事局、民政局等机构,最终无果。

“说的是四川话,我当英语听了”1944年初,中国军队中翻译人员奇缺。

其时,意大利已于1943年9月投降,亚太战场的反攻箭在弦上,中缅印战场密切配合,美军来华者日多,急需大量翻译人员。

为了应对形势的发展,1944年1月,国民政府发布命令,从在渝的中央大学、复旦大学、交通大学、重庆大学等几所著名大学中征召应届毕业生充当译员。

所有符合条件、体检合格的男生,必须无条件服从政府征调,服役期为两年。

服役期满后,方可发毕业文凭,不服从则开除学籍。

中央大学电机系四年级学生周太康被征调入伍,进入校内的译员训练班集训。

日本侵华广播史略(下)

日本侵华广播史略(下)

日本侵华广播史略(下)作者:赵玉明来源:《中国广播》2015年第06期【摘要】1937年8月,淞沪抗战爆发,日军飞机开始轰炸南京,国民党官办广播电台毁损严重,在日本占领地区内的中国的民营台荡然无存。

日军广泛收集中国广播情报,编印书刊吹嘘是日伪广播。

其间,以国民党中央台为代表的中国官办电台、中国民营电台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于1940年12月30日成立的第一座人民广播电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在伟大的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关键词】日本侵华广播国民党官办电台中国民营广播延安新华广播【中图分类号】G219 【文献标识码】E上期介绍:自1925年8月9日,由日本“关东州递信局”在我国东北境内开办了第一座广播电台——大连广播电台后的20年间,日本侵华广播活动日益猖獗,概括起来有六个方面。

上一期介绍了侵占我国广播电台,大量开办日伪广播;组建广播监管机构,严密控制广播电台;制定广播法规,管控收听范围;开展殖民奴化宣传,麻痹毒害中国听众四个方面,本期继续为您介绍其他两方面。

五、轰炸破坏中国电台,封闭民营广播电台1937年8月,淞沪抗战爆发,日军飞机开始轰炸南京,设在灵谷寺的国民党中央台短波台遭到袭击而停播,工程师蒋德彰不幸殉职。

此后,中央台发射台所在地屡遭轰炸。

11月23日起该台停止播音。

由长沙广播电台暂替播音。

在此前后,中央台的设备开始拆迁西运。

在重庆时期的中央台及新建的国际广播电台也屡遭轰炸,但因防范严密,未停止播音。

在日寇的军事进攻下,原设在城市中的一些地方台纷纷迁往偏僻地区播音,如福州台迁往永安改名为福建台,西安台迁南郑改称陕西台,长沙台迁沅陵改称湖南台等。

据1938年底统计,国民党官办广播电台仅剩六七座,发射功率不足11千瓦,损失相当严重。

日伪对其占领区的民营广播电台也极尽迫害之能事。

上海是中国民营广播电台的发源地和大本营。

1937年“8·13”事变后,日本占领上海的非租界地区,当时上海30多座民营台中,亚美、华美等几座民营台自动拆机停播,以示无声抗议。

二战时期广播演讲的省察与反思

二战时期广播演讲的省察与反思

二战时期广播演讲的省察与反思《新闻史话》2007.1艾红红二战期间,中、英、苏、法、美等一些国家的政要和社会名流,纷纷通过电台发表演讲,帮助民众认清形势,为反法西斯战争进行宣传动员;而在法西斯阵营,希特勒则通过广播、报纸等大众传媒发动了战争,并借助广播演讲进行舆论鼓动。

无论从参与战争的哪一方来看,广播演讲在其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中国的抗日战争终于全面爆发。

为配合前方战事,国民政府的各大电台都组织了名人演讲节目:如冯玉祥、李济深、郭沫若、陈独秀、沈钧儒、黄炎培、爱德华(印度援华医疗队队长)等到电台演讲,揭露日寇的残暴行径,号召广大同胞团结起来,共同抗日;呼吁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共同努力,坚决打败德、意、日法西斯侵略者。

1937年10月9日,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也通过广播发表“国庆”演说,表达了抗战必胜的信心:“愿人人立定决心,追踪着几十年来革命先烈的轨范,踏着我们前方烈士的血迹,一致奋起,为国努力。

抗战是一定胜利的!中华民国一定有光辉灿烂的前途!”①1938年春夏,由于上海、南京相继失守,武汉暂时成为中国抗战的领导中心,“保卫大武汉”的活动风起云涌。

蒋介石、冯玉祥、周恩来、彭德怀、郭沫若、邵力子、黄琪翔、张厉生等各方面代表人士纷纷到电台发表广播演说,激励民众的抗日斗志。

4月7日至13日,武汉举行抗战扩大宣传周活动。

8日,周恩来在《新华日报》上就如何进行抗战宣传发表专论,强调指出,宣传周要扩大到前线,首先利用每天的广播讲演,鼓舞前线浴血奋战的战士。

17日,周恩来应邀到汉口台发表了题为《争取更大的新的胜利》的广播演讲:更大的新的胜利怎样争取呢?我认为首先要更加巩固全国的团结。

..有了这样的国防军,才能保障新的胜利的到来,保障最后胜利必属于我们。

②在国民党的国际电台开播后,日本反战同盟的有关人士曾到电台发表演讲,劝告日本人民勿受军国主义欺骗,呼吁他们抵制侵略战争。

宋霭龄、宋庆龄、宋美龄三姐妹的对美广播讲话,对于促进美国朝野了解中国,援助中国的抗日斗争也无疑起到了很大作用。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版)现当代文学文学考研笔记最全名词解释作家、代表作品分析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版)现当代文学文学考研笔记最全名词解释作家、代表作品分析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第一个十年(1917——1927)文学革命——文学背景: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政治小说风潮,林译小说。

发生标志: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

提出八事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评价:1.是在对中西文学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的深入认识,对文学发展规律的总结,符合世界文学发展的趋势。

2.以形式为重点,强调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双重改革。

陈独秀发表措辞强烈的《文学革命论》,坚定文学革命的立场。

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征战目标:曰推到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

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

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n?人的文学? :1918年12月,《新青年》刊登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对当时的文学革命影响很大。

周作人从个性解放的要求出发,充分肯定人道主义,强调一种?利己而利他,利他即是利己?的?理想生活? ,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 ,认为新文学即人的文学,应充分表现?灵肉一致?的人性。

这深深影响了五四时期表现个性解放主题的创作。

1922年与学衡派的论辩。

学衡派:1922年9月,南京创刊《学横》。

梅光迪,胡先骕,吴宓。

文化保守主义者,受保守和清教色彩的新人文主义影响。

相信靠伦理道德凝聚中国。

宗旨:?昌明国粹,融化新知? 。

鲁迅《估学横》,批驳。

n文学研究会:成立于1921年1月,北京。

周作人,郑振铎,(矛盾)沈雁冰,王统照,(叶圣陶叶绍钧等12人。

会刊:《小说月报》。

宗旨: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被看做?为人生而艺术?的一派,现实主义的一派。

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倾向于19世纪俄国和欧洲的现实主义。

n创造社:成立于1921年6月。

日本东京。

考研备考重难点全解::中国新闻事业史知识点梳理(第八章-下) -

考研备考重难点全解::中国新闻事业史知识点梳理(第八章-下) -

考研备考重难点全解::中国新闻事业史知识点梳理(第八章-下)三、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在解放战争中的作用和影响: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之际,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恢复播音,在解放战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和影响。

1、内战前:⑴延安台一方面积极宣布中国共产党和平、民主、团结的主张,揭露国民党内战独裁阴谋,另一方面积极报道解放区政权建设和经济建设,让国统区各界了解解放区。

1946年6月,国民党空军上尉飞行员刘善本第一个驾机起义来到延安。

⑵延安台适应斗争形势,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改进宣传业务,制定了《语言广播暂行工作细则》(解放区广播史上第一份有关广播宣传工作的细则),编稿工作逐步走向成熟和正规。

2、内战时期:⑴1947年3月14日,延安台撤离延安转移到陕北瓦窑堡,更名为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向全国广播青化砭大捷,鼓舞了解放区斗志,粉碎了国民党的无耻谎言。

⑵陕北台转移到太行后,在号召解放区人民支援解放战争、推动国统区人民民主运动(第二条战线)以及开展政治攻势瓦解敌军士气等广播宣传上取得很大成就。

《对蒋军广播》节目的开办,以大量、真实的事实揭露国民党中央广播电台的欺骗宣传。

⑶陕北台转移至平山后,为人民解放战争夺取全国胜利对国民党军队开展政治宣传攻势,瓦解了敌军士气。

三大战役胜利后,广播宣传重点放在揭露国民党“和平”骗局上,号召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实现统一的民主和平。

总之,广播电台在解放战争中充分发挥了舆论工具的战斗作用,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推波助澜,加快了全国解放的进程。

四、反“客里空”运动:1、“客里空”是苏联剧本《前线》中专门捕风捉影、编造假新闻的记者的名字,后来“客里空”被借用为“假新闻”的代名词。

2、在解放区土改运动中,新闻宣传存在右倾偏向,针对一些失实报道,党中央及时加以纠正。

1947年6月15日起,《晋绥日报》率先在报纸上展开自我批评,引发了维护新闻真实性的运动。

此后,迅速扩展到整个解放区的新闻事业,掀起了我国新闻史上声势浩大的反“客里空”运动。

抗战时期中国广播事业在重庆的传播特点与历史贡献

抗战时期中国广播事业在重庆的传播特点与历史贡献

央广播电台和国际广播电台都作了 相当出色的努力 �充分发挥了战时 国家广播电台的优势:在播音的覆 盖面上冲破时空的阻隔,尽量使用 不同的方言语种,将舆论宣传的功 能发挥到极至 � 最初, 中央广播电台的播音语种 有: 国语, 英语 , 蒙语, 藏语, 回语 � 不 久, 又征得交通部同意, 借用重庆电 信局 7. 5KW 电报电话两用机作短波 广播, 加入联播行列, 并增添了厦门 语和粤语节目� 国际广播电台也采用 多种天线, 同时, 在中国全境和北美 , 欧洲, 东亚 , 南洋, 印度等广大区域分 段广播� 到了 1 94 0 年 6 月, 中央广播 电台和国际广播电台所使用的方言 和语种更加丰富多彩, 其覆盖面几乎 达到全世界 �此时的播音语种计有: 国语; 方言有粤语, 蒙语 , 回语 , 藏语; 外语有英, 法, 德, 日, 意, 俄, 荷, 印度 , 阿拉伯 , 马来, 韩, 泰, 缅, 越语等十多 种语言,定时分别向欧洲 ,北美 , 苏 联, 日本, 澳洲, 南洋广播, 每天播音 共 1 4 小时 30 分 �同时, 该台还设置 有传真机一部, 每晚安排有几分钟对 美国的传真节目� � 当然,光是动用技术手段和单 纯的宣传谋略手段,扩大播音覆盖 面是远远不够的 �和战时所有的宣 教工具都必须在 " 国家至上, 民族至 上, 军事 第一, 胜利第 一 " 的政略 方 针指导之下,充分激发广大军民的 民族主义 和国际主义 情感一样, 两 大官方电台非常注重在这方面下功 夫� 抗战的最初几年, 中央电台和国 际广播电 台在节目安排 与设置上, 都比较注 重切合军民 抵御外侮, 保 家卫国的爱国主义情怀 � 用 �中华之 光歌� 和 �义勇军进行 曲� 作为每 天 的开始曲, 用 �满江红� 和 �总理纪念 歌� 作为每天的结束曲 � 不光这样,两大官方电台还努

民国时期广播研究的历史演变及特点

民国时期广播研究的历史演变及特点
究 上 ,学 者 们 从 不 同 的 角 度 提 出 了提 高宣 传 效 果 的 方 法 。 有 的 提 出 要 综 合 运 用 各种
人们开始关注研 究这种新 型媒 介。民国时 期 的广播研究尽管略显稚嫩 ,但其 开山之
功 功 不可 没 。
民 国时期的广播研究 的历史可 以分 为 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 2 0世纪 2 年代初 0 期和中期,第二个阶段 自2 0世纪 2 年代末 0
些 成 果 。 经 过 十 几 年 的 广 播 实 咝 0

民 国时期 广 播 研 究的 历 史 大致 可 以 分 为三 个 阶段 , 个 阶段 研 究 的 整体 面 貌 都 不 相 每
同 。 总体 上 看 , 个 时期 的广 播 研 究 呈 从 这 现 出 广 度 尚 可 深度 不 够 、 不 平 衡 现 象 严 重、 与广 播媒 介 广 播 实践 现 状 以 及 时 代 变 迁 密 切相 关等特 点 。
缮 豳 爨
DOI 0 :1

36 / . s .0 1 8 7 .0 0 1 .7 9 9 ji n 10 - 92 2 1 .70 9 s
民国时期广播 研究 的历 史演变及特 点
王 文利 湖 南 币 大学新 闻 与传 播 学院 范
臻。 0 。 罩
ll l l l
l l
蠢露 ≯ l ≮ ● 一 妻 0_ ≯ ≮
民 国 时期 ;广 播 研 究 ;历 史 ;特 点
播事业划 归交通部管辖 ,因此 , 袁德宣 12 97
年 底 出版 的 交通 史 略 》 就记 录 了当时 广 播
电台的分布情 况和节 目播出情况。 闻史学 新 家戈公振在 Ⅸ 中国报学史 中,也记录 了广
个 维 度 将 广 播 与 电报 、 电话 、 公 告 以 及 车 、船等通信工具进行 比较 ,第二个维度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文学史考研参考书目、戏剧知识点梳理、考试题型、重难点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文学史考研参考书目、戏剧知识点梳理、考试题型、重难点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文学史考研参考书目、戏剧知识点梳理、考试题型、重难点现代的一些书目:(1)刘勇,邹红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第2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2)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3)程光炜等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4)郭志刚,孙中田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5)刘勇主编:《中国现代文学专题》(新编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6)温儒敏,赵祖谟主编:《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7)严家炎等主编:《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精选》(增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8)刘勇主编:《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上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戏剧(三)第一节“广场戏剧”的三次高潮一、第一次高潮:抗战初期的“广场戏剧”1.“剧场戏剧”向“广场戏剧”的转化: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中国剧作者协会创作演出了三幕剧《保卫卢沟桥》,由此揭开了中国抗战戏剧的序幕。

“八一三”上海战争发生后,上海戏剧界组织了11个救亡演剧队分赴内地演出。

1938年秋在周恩来的直接领导下在救亡演剧队的基础上组织了10个抗敌演剧队(包括一个孩子剧团)奔赴抗战前线和各个大后方,进行战地演出和宣传组织民众工作,把长期局限在城市里的话剧运动,迅速推广到中小城市,乃至深远的山区和偏僻的农村。

抗战初期的戏剧总动员与全民总动员,使中国现代话剧的舞台观众和演员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从现代大城市的“剧场”走向街头、村镇,以至战地的“广场”,即从“剧场戏剧”走向“广场戏剧”,这不仅是演出舞台的变化,而且意味着戏剧观念、艺术表现、写作方式、演出形式等一系列变化。

2.“广场戏剧”的创造抗战初期演出队创造了许多演出形式:如街头剧、广场剧、茶馆剧、游行剧、活报剧、谐剧等。

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时期少数民族语言的广播事业(1931~1949)

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时期少数民族语言的广播事业(1931~1949)

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时期少数民族语言的广播事业(1931~1949)作者:白润生来源:《中国广播》2016年第06期【摘要】本文简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少数民族语言广播事业的兴起和发展历程。

民族地区广播和少数民族语言广播的出现打破了我国少数民族新闻事业仅有报刊的单一性,标志着我国少数民族新闻事业进入了初步发展阶段。

延吉新华广播电台在1946年6月用朝鲜语和汉语播音,开创了我国人民少数民族语言广播事业。

【关键词】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少数民族语言广播事业【中图分类号】G229 【文献标识码】A在中国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时期,我国少数民族的新闻事业已开始突破单一的传播模式,在主要民族地区不仅出现了少数民族报刊,而且有了少数民族语言的广播事业。

20世纪30年代,地处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已兴办广播。

号称“新疆王”的盛世才以“新疆边防督办”的头衔掌管新疆大权之后,便从苏联买进四部汽车式的无线电收发报机,分别安装在迪化(今乌鲁木齐)、喀什、伊犁、和田,建起无线电台,用来传递官方电稿,初步建立了无线电通讯网。

1935年又在迪化城西北路安装了一部一千瓦的无线电收发报机,不仅收发官方往来的电稿,并且对外播发少量的时事消息和戏文唱片,这是新疆最早的自办广播节目,在当时被称为“大电台”。

此时的无线电台是通过有线喇叭向外广播的,迪化市只有30多个广播喇叭。

到1937年,在机关内部安装的广播喇叭增至100多个。

1938年新疆交通处建起一座广播电台,在商店、街道路口和居民住宅安装广播喇叭200多个,并在迪化市以外进行广播。

①但是,这时新疆的广播事业在新闻报道中不占主要地位,而且是汉语播音,没有少数民族语言的广播,不播放少数民族的文艺节目。

进入抗日战争时期以后,新疆的广播事业成为帮助大众获得各种信息的有力工具。

新疆各族人民通过广播了解许多省内外、国内外的政治时事;除广播新闻外,还播放时事政治报告和包括少数民族音乐在内的唱片以及各社会团体的歌咏等文艺节目。

抗日战争中的战时音响与广播

抗日战争中的战时音响与广播

抗日战争中的战时音响与广播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重要的历史时期,是中国人民抵御日本侵略者的英勇斗争。

在这场艰苦的战争中,战时音响和广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本文将从战时音响与广播的重要性、使用的技术和广泛的覆盖范围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战时音响的重要性战时音响在抗日战争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首先,它是一种有效的战争宣传方式。

通过扩音器和音箱,宣传人员能够将动员号召、鼓舞士气等重要信息传达给广大的人民群众和军队官兵。

其次,战时音响也是一种战争指挥的工具。

在战场上,指挥官可以通过喇叭和扩音设备发出指令,使士兵能够迅速、准确地执行。

二、战时音响的使用技术在抗日战争中,战时音响的使用技术较为简单,但却十分实用。

首先,常见的战时音响设备有喇叭和扩音器。

喇叭可以放大声音,使得广大人民可以听到远离他们的宣传信息,扩音器则进一步增强了声音的传播范围和清晰度。

其次,这些设备通常是由电源供电,因此需要相应的发电机或电池作为能源。

最后,战时音响设备还需要合适的线路和周边设备进行配合,以保证声音能够稳定传播,不受外界干扰。

三、广播的广泛覆盖范围除了战时音响,广播也成为了抗日战争中重要的信息传播方式之一。

广播的特点是能够同时覆盖范围广阔的地区,将重要的宣传信息传达给人民。

在抗日战争中,中国民族广播电台成为了主要的广播媒体之一,通过短波广播,它可以传播到全国各个角落。

这种广泛的覆盖范围使得广播成为了宣传战争动态、动员人民民众和士兵的重要工具。

四、战时音响与广播的重要事件在抗日战争中,战时音响和广播经历了许多重要事件。

例如,1937年7月7日,中国民族广播电台在上海成立,并开始了对国内外的短波广播。

这标志着中国广播事业的崛起。

此外,在战争的各个重要节点上,战时音响和广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抗战胜利后的胜利系列专题广播、对国际抗战进展的报道等。

总结抗日战争中的战时音响与广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们不仅是战争宣传的重要手段,也是战争指挥的工具。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电台抗战声音的传播与鼓舞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电台抗战声音的传播与鼓舞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电台抗战声音的传播与鼓舞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场伟大斗争,取得该胜利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中国电台在战争中起到的关键作用。

中国电台承担了抗战声音的传播和鼓舞作用,为士兵和民众提供了战斗动力和战胜困难的信心。

本文将从电台播音员的工作、节目内容和影响等方面,探讨抗日战争中中国电台的抗战声音的传播与鼓舞作用。

一、电台播音员的工作电台播音员是传递抗战声音的重要角色,他们的工作是播报战斗消息、鼓舞士气、提供军事情报等。

他们要通过音波将重要信息传递给前线士兵和广大民众,使他们了解国家的形势、认识敌人的恶劣行为以及保持对胜利的希望。

播音员们不辞辛劳、日夜守护在播音录音室,为抗日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节目内容中国电台的抗战节目内容丰富多样,包括时事新闻、战地报道、英雄事迹、抗日民歌等等。

这些节目涵盖了抗日战争的方方面面,每天都会播出与战斗进展相关的新闻,以及鼓舞士气的内容。

新闻是抗战声音的核心部分,通过详实的报道,士兵和民众可以了解战局的发展、英勇的抗战将士和普通百姓为国家作出的贡献。

同时,英雄事迹节目可以激励士兵和民众,让他们看到正义必胜的希望。

此外,抗日民歌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们以激昂的旋律和激励人心的歌词表达了中国人民的抗战情感,成为了士兵们鼓舞精神、团结一致的重要媒介。

三、影响中国电台在抗日战争中的抗战声音传播与鼓舞作用是巨大且深远的。

首先,它为全国的士兵以及后方的民众提供了真实的战斗动态和前线消息,使每个人都能更好地了解战争的进展和形势。

这种播报不仅让人们意识到国家所面临的敌人的残忍,还增强了人们的团结意识和抵抗敌人的决心。

其次,电台通过英雄事迹和抗日民歌等节目,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抗战士气。

这种鼓舞作用使士兵们在枪林弹雨中坚持不懈,民众们也在国家最困难的时刻提供了无私的支持和帮助。

最后,中国电台的抗战声音传播还对国际社会起到了影响,让世界其他国家和人民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抗战事业,获得了更多的支持和关注。

旧中国广播的产生、发展和终结 三、抗日战争时期的广播事业

旧中国广播的产生、发展和终结  三、抗日战争时期的广播事业

作者: 赵玉明 作者机构: 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 出版物刊名: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页码: 92-96页 主题词: 广播电台;国民党政权;广播事业;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华北地区;中国共产党; 广播节目;中国人民;广播宣传
摘要: <正>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芦沟桥事变,把侵略战火扩大到华北 地区,企图用武力霸占全中国,这样,更进一步激起了广大中国人民的民族义愤。பைடு நூலகம்日矛盾变成特别 尖锐的矛盾,引起国内阶级关系的新变化,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全国高涨的抗日救亡运动的 巨大压力,使国民党被迫实行联共抗日,在中国共产党正确主张和政策的推动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正式形成,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中国进入了抗日战争的历史肘期。在抗战初期,国民党实行 片面抗战路线。国民党战场上的大溃退,使广大国土沦丧敌手,国民党政权偏居西

二战中的广播舆论战

二战中的广播舆论战

二战中的广播舆论战
姚宝权;唐芬艳
【期刊名称】《青年记者》
【年(卷),期】2006(000)024
【摘要】大众传媒无疑是战时舆沦战的先锋。

如果说网络和电视改变了现代战争,报纸推动着第一次世界大战,那么,广播则决定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终胜利方。

【总页数】2页(P55-56)
【作者】姚宝权;唐芬艳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22
【相关文献】
1.舆论战的奇葩——二战中盟军"四巨头"的广播演说 [J], 魏晓斌
2.舆论战:信息化战争的“第二战场” [J], 王握文
3.频率中的信息景观——试论广播在舆论战中的作战功能 [J], 孙崇峰
4.论广播电视在国家舆论战信息战中的地位和作用 [J], 孙树凤
5.主流媒体在国际舆论战中的受众"说服"对策
——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对外舆论战为例 [J], 杨凌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抗战中的新闻事件若干

抗战中的新闻事件若干

抗战中的新闻事件若干
刘宪阁
【期刊名称】《青年记者》
【年(卷),期】2015(0)22
【摘要】抗战中的媒体人,以自己的聪明才智揭开了一些事件的真相,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回顾世界新闻史,现代媒体的兴起与演变往往与战争呈现出一定的关联;百余年的中国新闻史亦然,惟此种战争与新闻之关联维度,在以往研究中似较少关注。

今年恰逢抗战胜利70周年,为我们重新梳理和审视现代中国新闻史上之媒体与战争,特别是战时之新闻与政治的关系,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这里仅以若干新闻事件为例,略作探析。

【总页数】4页(P24-27)
【作者】刘宪阁
【作者单位】沈阳大学文化传媒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准确地宣传山东抗战--澄清对山东抗战的若干误解 [J], 初维真
2.新闻事件语言在网络中的隐喻探析——以2008、2009年由新闻事件衍生的网络流行语为例 [J], 陈燕玲
3.抗战文学中的抗战农民形象——以解放区与国统区的乡土抗战小说为例 [J], 万良慧
4.新媒体助力突发新闻事件报道——以新华社欧洲分社在突发新闻事件报道中的新
亮点为例 [J], 张旭
5.在突发新闻事件中彰显军人的责任与担当
——军事广播节目在2020年抗洪抢险中的报道分析 [J], 李攀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书作文之从广播讲座到图书出版

书作文之从广播讲座到图书出版

从广播讲座到图书出版【内容摘要】从媒介间互动角度考察,报刊、广播和图书出版有着密切的关系,早年有报刊连载小说后集结出版的,而广播方面的先行者当属上世纪三十年代吴光杰的《国民军事常识》,该书系历时三年八十余次广播教育节目讲座的整理出版物。

为中国军民抗战做了军事知识上的准备,也开启了广播传播与图书出版互补共进,扩大综合效益的媒介联动新模式。

【关键词】民国广播;讲演节目;图书出版一、民国时期的广播教育讲演类节目民国时期的广播从无到有。

1923年美国人奥斯邦在上海开办电台,从此一种新媒体的传播在中国出现,1928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开办了“中央广播电台”。

与中国幅员辽阔、文盲半文盲人口较多所需的传播手段相匹配,广播超越时空、超越文字的能力,有着其他媒体所无法企及的传播优势,社会各界对广播抱有极大的热情和期待,广播事业发展可观。

1932年,“中央广播电台”的发射功率达75千瓦,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三,至1937年抗战前,国内广播电台数量达91家,仅次于美国,为世界第二。

①广播内容是借助节目载体得以传播的,广播的栏目如同报刊的版面,使内容有序化,与听众建立起稳定的联系。

通过广播实践及与听众间的磨合,民国时期的广播节目形成了宣传、讲演、教育、新闻和娱乐等五大类型,当时的“中央广播电台”台长吴保丰曾撰文对广播节目做过探讨,认为:“关于常识科学及其他各种社会问题之讲述,则属于讲演类。

至教育节目,其内容多属于有连续性之教材,而须逐字逐句讲解者。

”②讲演类侧重播讲形势判断,教育类侧重播讲知识,而节目之间还存在不同程度的交叉状况,有所谓教育讲演类节目。

在不同电台与节目关系方面,当时广播主管部门的国民政府交通部(作者注:早先交通部设有电政司主管电报通信,后无线电广播出现,作为技术业务延伸故归口交通部管理)曾出台规定:“关于教育演讲及新闻报告方面,公营广播电台应占多数,民营广播电台亦不得少于20%,但以转播中央广播事业处所属各电台之节目为限,其娱乐及广告节目至多不得超过80%。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r——评《中国抗战广播史料选编》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r——评《中国抗战广播史料选编》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r——评《中国抗战广播史料选编》
高铁军
【期刊名称】《中国广播》
【年(卷),期】2018(0)2
【摘要】2017年是日本侵华发动“七七”事变、中国全面抗战爆发80周年。

史学界对此高度关注,大量史料集、专著、研究论文等问世。

这其中,由中国传媒大学赵玉明教授、艾红红教授主编的《中国抗战广播史料选编》(以下简称《选编》)尤其值得关注。

可以说,《选编》的问世,对于抗战史学研究以及抗战广播史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选编》紧跟前沿、内容全面、体裁丰富,吸收了抗战史研究的最新理论成果。

【总页数】1页(P92)
【作者】高铁军
【作者单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办公室发展研究处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功在当今利在千秋──试评《平遥县志·人物》 [J], 许冰;
2.功在当代利在千秋r——评刘蓝先生辑著《二十五史音乐志》 [J], 姜依
3.利济当代功垂千秋——评《李之钦纪念文集》 [J], 金杰;
4.大力推广无底纸不干胶标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J], 邱晓红;芮洁
5.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意义重大必须成功——公交技校筹建技师学院工作纪实 [J], 李运栓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抗战烽火中的传媒

抗战烽火中的传媒

抗战烽火中的传媒
佚名
【期刊名称】《青年记者》
【年(卷),期】2005(0)7
【摘要】在那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众多的革命媒体如同一支支风中之烛,用它们的光照亮着人们战斗的方向,给奋争的人以鼓舞,给蒙昧者以启蒙。

【总页数】1页(P4-4)
【关键词】传媒;抗战;战争年代;媒体;战斗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06;K265.9
【相关文献】
1.爷爷的抗战/战火中的祖母/铭记——抗战胜利七十周年感怀 [J],
2.“政治—文学”家二重身份下的抗战表达——论罗烽抗战时期的小说创作 [J], 范庆超
3.抗战烽火中的中国传媒 [J], 谷雨;童兵
4.从沙家浜战火中成长起来的儒将——阈籍将军黄烽 [J], 林思翔
5.抗战烽火中的文体突围
——论抗战时期新文学家旧体诗词的文体变革 [J], 邱婕;李遇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战时期彭乐善的《广播战》研究
作者:谢鼎新
来源:《中国广播》2016年第03期
【摘要】广播超越时空的传播能力,在战争环境下有着神奇的表现。

抗战时期,广播被国人视为陆海空武装力量之外的“第四战线”,在激励士气、瓦解敌人、争取同情的宣传中表现卓越。

而围绕广播战的探讨也成为广播研究的重要内容,彭乐善的《广播战》为该领域研究的集大成者,书中资料丰富、论述系统,对广播战实务操作和广播专业研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抗战时期广播宣传战《广播战》彭乐善
【中图分类号】G229 【文献标识码】E

抗战爆发,中华民族面临巨大的危机和挑战,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为战争服务,广播事业作为传播媒介之一投身其间,围绕宣传战开展传播活动,这是历史的选择,也是广播事业的时代使命。

在战争环境中,军事斗争异常激烈,造成交战各方地域控制的对垒性和多变性,广播传播的时空超越能力,使广播在抗战中的宣传战开展得有声有色,尽显电子媒介优势。

因此,当时有一种说法称广播是陆海空武装力量之外的“第四战线”。

1932年,“中央广播电台”及其“国际广播电台”发射功率已达75千瓦,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三。

抗战期间,专门开辟《抗战讲座》《抗战教育》《战地通信》《民族英雄故事》《敌情论述》《抗战歌曲》等节目,采用国语、方言、少数民族语及十多种外语广播。

蒋介石、宋庆龄、冯玉祥、周恩来、李济深、沈钧儒、黄炎培、郭沫若、罗家伦等众多党政军要员及社会各界知名人士,都纷纷在广播电台发表抗战演讲,激励国人抗战决心,产生广泛影响。

在抗战宣传中,广播发挥出强大的喉舌作用,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在广播宣传战开展得如火如荼之际,有关广播战的研究也随之进行,这是战争环境为广播宣传战的研究提供了契机,也构成了烽火年代广播研究的主题。

1942年1月,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编印了《无线电宣传战》小册子,指出:“无线电宣传的工作纲领可以分三方面来说:第一,在国内激励士兵和人民团体精诚团结和勇于牺牲;第二,对中立国家播送言简意赅的短评、专题讲演和新闻报道;第三,对敌人的前后方则大量放送许多驳斥性的谈话和事实证据以达到消沉士气摧毁斗志的目的。

”①
陈沅在《广播的作用》中介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欧美各国电台都设有心理作战部,用音乐或语言来分化敌方战斗员的意志。

我国抗战期间,…中央广播电台‟的短波部分…中国
之声‟,曾经特别增加了对日播音节目,用各种方式来对日寇宣传,来分化日寇的斗志;增加了对欧美的宣传,以博得国际友人的同情而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②

抗战时期,中国的广播业者积极探讨有关广播战的问题,推出一批成果,其中集大成者当属重庆中国编译社1943年5月出版的、彭乐善著的《广播战》,该书将广播置于“二战”国际环境下进行全面深入的考察,为国人广播战研究的代表性成果。

彭乐善(1906~1988)湖北襄阳人,其父亲曾是教会学校杂役,彭乐善从小接受教会学校教育,后到美国留学,直至获得博士学位,曾任国民党国际电台传音科科长。

依据当时电台组织机构设置,“工务科”负责技术设备运行维护,“事务科”负责内部协调管理,“传音科”负责广播业务,包括新闻编辑、节目制作及播音等。

故“传音科”在广播节目传播和与听众交流方面具有特殊的地位。

彭乐善是广播传播领域的专家,同时也是较早开展广播教育的人士,1943年在重庆,彭乐善曾担任过顾执中办的“民治新闻专科学校”开设的广播学课程教学工作。

《广播战》由当时中国新闻界名流董显光、曾虚白分别题写书名和作序,序中表示:“彭乐善同志从事国际传音工作多年,贡献甚多,近于公余,将其平日研究所得,参以实际服务的经验,著为此书,论述世界各国广播事业的情况,以及广播传音的技术等,精详博瞻,深入浅出……诚为不可多得之佳作”。


全书共九章,159页。

第一章无线电波之奇能、第二章“英国眠时”、第三章远东之广播战、第四章伦敦之呼声、第五章莫斯科之广播、第六章西半球之广播、第七章环球广播战之概观、第八章大战中之重要广播人物、第九章广播节目之分析与广播方法。

著作大致分三个部分,前两章简述了无线电广播发展,概述了“二战”初期德国、意大利两国对广播的利用与发展;第三章至第六章详细阐述了各交战国的广播事业;后三章对广播传播现象、规律进行了探讨,对“二战”期间各国的对敌广播、宣传战略和秘密电台等进行了总结,介绍各国重要人物的广播,分析广播节目的构成、播出、广播传播的方法等问题。

《广播战》一书中收集了大量的各国广播事业资料。

比如:选取了1939~1940年国外出版的广播数据,比较战争中的英国和当时的中立国美国的广播节目,数据显示,美国广播的音乐歌曲节目为总节目的52.45%,而英国只有44.65%,并分析道:“战时广播,既以宣传为主,而国际广播复需用多种不同之语言,故平时之娱乐或教育性质之音乐节目自然减少。

”④在特别转播节目统计中提到,抗战五年来,我国政府长官及社会名流演说在海外转收次数表,其中蒋夫人在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英国广播公司(BBC)等广播公司的演讲被转收达十四次之多。


彭乐善在第八章“大战中之重要广播人物”中详细介绍了蒋介石、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戴高乐等有关广播演讲的内容与经历。

还介绍了当时有影响的广播人物,如美国全国广播公司播音员汤姆斯、英国“分析敌谣之广播宣传家”富开逊等。

彭乐善认为:“广播人物,在一
般人心目中,实具有显然之条件。

仅就演说一项言之,广播风度之表现,不外思想新颖、事实确切,写稿多用悦耳之字,讲述富有表情之词,声带圆润、音调清晰,而在传话器前,读稿自然、发音活泼,使听众闻其声而知其人,明其言而行其意。

现代政治家之公开演说,舍此无以转变舆论(To swing public opinion),而起预期之作。

”⑥在史实材料基础上,彭乐善还对有关广播传播的问题进行了提炼归纳。

如在广播方法专题探讨时认为:“综合言之,约有四端,即在传话器前注意听者,发音有声有色,备稿先事演读,及播送起止守时是也。

”⑦接下来书中结合广播战实例详细阐述了这四个方面的问题,在“起止守时”方面还特别提到:“罗斯福、丘吉尔二氏每次广播演说,不过十五分钟,或半小时。

如希特勒二小时以上广播,殊难维持听众之兴趣与耐性。

是故欲求广播可收最大之效果,宜以前者为法,以后者为戒。

”⑧在总结播讲环节业务技巧时提到:“须视面前传话器为听众之…代表‟,在想象中,如见其人。

使其自然发生深切之兴趣。

”⑨这样方可从容发音、谈吐自如,以此克服常见的话筒前的生惧感。

书中以广播战为切入点,对广播的传播特点和传播规律进行了归纳、论述,颇有见地。

总之,从广播研究的史和论两方面考察,《广播战》的文献资料收集丰富完整,对广播媒介形态的把握、传播效果的分析等探讨见解独到,不仅勾勒出抗战及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国内、国际广播的基本概貌,也是广播学术史研究的重要文献。


考察彭乐善的《广播战》研究文本,可以发现其在探讨问题、进行逻辑建构和表述的同时,也形成了相应研究的特点,主要有:
(一)研究视野开阔
书中涉及广播发展史、广播原理以及各国的广播实务,材料丰富。

彭乐善中西文化兼备,将广播战和传统的“攻心战”比较,从《孙子兵法》的“攻心为上”、垓下之战的“四面楚歌”,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无线电广播成为“新兵器”,娓娓道来。

还特别引用了大量欧美的广播战研究的最新成果,介绍与英国广播公司合作的广播节目转播情况等,涉猎广泛。

这与彭乐善出色的外语水平和在“国际广播电台”的工作经历是分不开的。

(二)论述系统完整
中国最早的广播是在20世纪20年代出现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应还属于新媒体的范畴,各方在进行广播战的同时,也相应开展广播战研究的探索。

就国内研究而言,有关广播战研究都为单篇的文章,或就广播战的功能、影响,或就业务、技巧等方面展开;国外相关研究状况,从彭乐善所用的国外研究文献间接考察,也多为各国资料性的文章,尚未发现有广播战的研究专著,故本书在系统研究广播战方面具有开拓价值。

(三)文本风格粗狂
战争环境下的广播研究,主题当然是为战争服务,同时也自觉不自觉地受到战争思维和语言表达方式的影响。

书中一些军事术语如“反攻”“突破”“战略”“最先一弹”等,常作标题运用;而稍加细读可发现,书中章与章、节与节之间的联系也多显突兀。

在血与火的洗礼中,研究任务紧迫,是要直接给一线奋战的广播工作者提供业务“炮弹”,故不可能以优雅心态来精致打磨,书中对概念的辨析、问题的考证、语言的锤炼之类纯学术化的探讨很少,因而《广播战》文本风格更显得快刀阔斧、粗狂有力。

注释
①《无线电宣传战》,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编印, 1942年版,第1、2页。

②陈沅《广播的作用》,《电影与播音》,1947年6月版,第l、2合期。

③④⑤⑥⑦⑧⑨彭乐善《广播战》,重庆中国编译社出版,1943年版,第1页序言、第136页、第33页、第115页、第143页、第147页、第143页。

【本文系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民国时期的广播研究》(编号13XWB009)阶段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南京财经大学新闻学院)
(本文编辑:肖婧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