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精品文档

合集下载

第一节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第一节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第一节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一、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共同特点大环内酯类( macrolides)系一类含有14、15和16元大环内酯环的具有抗菌作用的抗生素。

其疗效肯定,无严重不良反应,常用于治疗需氧菌、G球菌和厌氧球菌等抗菌药的感染,或用于对B-内酰胺类抗生素过敏的患者。

第一代代表药物是红霉素,第二代代表药物是阿奇霉素、罗红霉素和克拉霉素,第三代代表药物有泰利霉素和喹红霉素。

体内过程红霉素不耐酸,易被破坏,口服吸收少,故临床一般服用其肠溶片或酯化物。

新大环内酯类不易被胃酸破坏,生物利用度高,血药浓度和组织细胞内药物浓度均有增加。

大环内酯类能广泛分布于除脑脊液以外的各种体液和组织。

红霉素主要在肝脏代谢,并能通过与细胞色素P-450系统相互反应而抑制许多药物的氧化。

红霉素和阿奇霉素主要以活性形式聚积和分泌于胆汁中,部分药物经肝肠循环被重吸收。

克拉霉素及其代谢产物经肾脏排泄。

抗菌机制及抗菌谱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为与细菌细胞核糖体50S亚单位结合,阻碍细菌蛋白质的合成,属于生长期抑菌剂。

本类药物主要作用于革兰阳性菌,如葡萄球菌、化脓性和草绿色链球菌、肺炎链球菌等各组链球菌、白喉杆菌等,还可作用于革兰阴性球菌、厌氧菌、军团菌、衣原体、支原体等。

耐药性本类药物有不完全的交叉耐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产生耐药的方式主要是产生灭活酶、靶位的结构改变、摄入减少和外排增多。

其中最主要的是产生灭活酶使药物水解、磷酸化、乙酰化或核苷酸化而失活。

不良反应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较少。

口服制剂可引起胃肠道反应,静脉给药引起静脉炎酯化物可引起肝毒性。

药物相互作用本类药物为肝药酶抑制剂,与茶碱、华法林、卡马西平等药物合用时可抑制这些药物代谢使其血药浓度升高,而产生不良反应,注意监测或调整剂量。

二、常用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红霉素红霉素( erythromycin)在酸性(pH值<5)溶液中易分解失活。

为避免口服被胃酸破坏,可制成肠溶片及酯化合物的盐类等耐酸制剂,如红霉素肠溶片、硬脂酸红霉素、琥乙红霉素、依托红霉素(无味红霉素)和可供静脉滴注的乳糖酸红霉素等体内过程红霉素不耐酸,口服其耐酸制剂后在小肠上部吸收,可维持12h,t约2h其硬脂酸盐口服后3-4h达血药峰浓度。

第三十九章 大环内脂内及其他抗生素

第三十九章 大环内脂内及其他抗生素

第三十九章大环内脂内及其他抗生素第一节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一、概述1、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一类由链霉菌产生的含有14、15和16元大环内酯环的具有抗菌作用的抗生素。

2、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迄今为止已有三代,第一代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可口服,体内分布广,对大多数革兰阳性菌、某些革兰阴性菌和厌氧菌均有效,可用于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过敏或耐药患者的治疗,以红霉素为代表。

但第一代为抑菌剂,其弱点是抗菌谱窄,不耐酸,胃肠道反应和肝损害多见。

3、与第一代比较,第二代半合成大环内酯类具有抗菌谱广、生物利用度高、半衰期长、对酸稳定、不良反应少、抗生素后效应明显等优点,代表药有阿奇霉素、罗红霉素和克拉霉素。

4、第三代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称为酮内酯类抗生素,这类抗生素具有抗菌活性强,较少产生耐药性,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5、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按照化学结构分为:(1)14元大环内酯类红霉素、克拉霉素、罗红霉素、地红霉素等。

(2)15元大环内酯类阿奇霉素。

(3)16元大环内酯类麦迪霉素、醋酸麦迪霉素、吉他霉素、乙酰吉他霉素、交沙霉素、螺旋霉素、乙酰螺旋霉素等。

6、本类药的共同特点是:①抗菌谱窄,比青霉素略广,主要作用于需氧革兰阳性菌和阴性球菌、厌氧菌、军团菌、衣原体和支原体等;②细菌对本类各药间有不完全交叉耐药性③在碱性环境中抗菌活性较强,治疗尿路感染时常需碱化尿液④口服后不耐酸,酯化衍生物可增加口服吸收⑤血药浓度低,组织中浓度相对较高,痰、皮下组织及胆汁中明显超过血药浓度,但透过血脑屏障量少⑥主要经胆汁排泄,进行肝肠循环⑦毒性低微。

7、口服后的主要副作用为胃肠道反应,静脉注射易引起血栓性静脉炎。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之间有部分交叉耐药性。

8、主要耐药机制为:①抗菌药物作用靶位改变:RNA甲基化酶对细菌核糖体50S亚基23S rRNA进行特定核苷酸残基的甲基化,从而导致对大环内酯类、林可酰胺、链阳菌素B的耐药②外排系统作用增强:RND家族中的外排泵AdeABC表达增加,导致药物积聚减少,介导细菌对14和15元环大环内酯类和链阳菌素B的耐药,但对林可酰胺敏感(MS型耐药)③大环内酯磷酸转移酶、红霉素酯酶和大环内酯糖基转移酶使大环内酯类药物结构改变。

03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_

03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_
第三十九章 大环内酯类及其他抗生素
本章要点
➢ 以红霉素为代表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抗菌机制、 抗菌谱、临床应用及主要不良反应。
➢ 林可霉素及四环素类的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及 不良反应。
第一节 大环内酯类
基本结构:12-16元大环内酯环 弱碱性亲脂化合物
红霉素 erythromycin
O
H3C
CH3
HO H3C H5C2
第二节 林可霉素类
林可霉素:洁霉素 克林霉素:为林可霉素的衍生物,抗菌谱相同,
但抗菌作用更强,且口服吸收好,毒性低
【作用机制】
与50S亚基结合,抑制蛋白质合成 林可霉素类,红霉素类,氯霉素类:作用靶位完
全相同,不宜同时使用,竞争同一部位,呈拮抗 作用 细菌对三种药物有交叉耐药性
【体内过程】
孕妇及哺乳期慎用 溃疡性结肠炎、局限性肠炎等胃肠疾病者慎用 肝肾功能减退时慎用
第三节 四环素类
链球菌培养液中发现第一个四环素类:金霉素 共同结构:氢化骈四苯为母核 两性化合物,在碱性环境抗菌活性低,酸性环境稳定 分类:
1. 天然四环素: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等 2. 半合成四环素:多西环素、米诺环素、美他环素
哺乳动物无50S核糖体,故对人无明显作用 主要为抑菌,高浓度可杀菌
[抗菌谱]
窄谱抗生素 抗菌谱与青霉素G相似,略广,但效力弱于青霉素G
– G+、G-球菌和厌氧球菌 – 对大多数G-杆菌无效(流感杆菌、百日咳杆菌、变形杆菌等
少数除外) – 对军团菌、弯曲杆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氏体、某些
克林霉素口服吸收好,林可霉素吸收差 分布广泛,骨组织浓度高,其次胆汁 正常和炎症均不易透过BBB
【抗菌谱】
抗菌谱与红霉素相似

抗生素类药—大环内脂类抗生素

抗生素类药—大环内脂类抗生素

红霉素衍生物和类似物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在非感染性疾病的临床应用
以红霉素及其衍生物克拉霉素、罗红霉素、阿奇 霉素等为代表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迄今发现的抗菌 药物中唯一一类具有诸多非抗菌活性的品种,在许多 非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中发挥卓越疗效。
红霉素衍生物和类似物
主要表现为: 防治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 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如支气管哮喘、肺间质纤维化、支气 管扩张等; 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如口腔溃疡、胃轻瘫、非溃疡性消化 不良、胆囊疾病等; 治疗某些皮肤疾病,如特发性慢性荨麻疹、痤疮、酒渣鼻、 寻常性银屑病等; 免疫系统疾病的治疗,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干燥综合症、 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抗肿瘤,如克拉霉素有可能成为治疗胃淋巴瘤的药物之一。
红霉素
细菌对红霉素容易产生耐药,故用药时间不宜超 过一周。此种耐药不持久,停药数月可恢复其敏 感性。本类抗生素之间存在不完全交叉耐药。与 其它抗生素之间无交叉耐药;
应避免与β-内酰胺类等繁殖期杀菌药合用,以免 发生拮抗作用。
红霉素
【临床用途】
(1)用于对青霉素耐药的革兰氏阳性球菌(尤其是金葡 菌)感染患者。
红霉素衍生物和类似物
近十年来由于发现红霉素对某些流行日益广泛 的病原体和一些较难控制的病原体有活性,所以对 本类药物的研制日趋活跃,研制出一批衍生物和类 似物,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与天然制剂比较:药代动力学改善以及副作用减少
不稳定性
• 多个羟基及9位羰基 • 在酸性条件下不稳定
–易发生分子内的脱水环合
教学单元二十九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及其他抗生素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及其他抗生素
大环内酯类 (macrolides)
• 由链霉菌产生 • 弱碱性抗生素 • 结构特征

药理学第7章大环内酯类

药理学第7章大环内酯类
4. 棒状杆菌属感染 如白喉、棒
状杆菌败血症、红癣等。
整理课件
11
临床应用
5. 用于对青霉素过敏的葡萄球菌、 链球菌或肺炎球菌感染。
6. 治疗隐孢子虫病、弓形体病。
整理课件
12
大环内酯类的共同特点:
5. 毒性较低,严重不良反应少。
(1)口服:胃肠道反应
静注:血栓性静脉炎
(2)肝损害 转氨酶升高、黄疽和肝肿
整理课件
5
大环内酯类的共同特点:
3.耐药性
各药间有不完全交叉耐药性。
机制:
(1) 靶位结构改变 细菌基因突变,使核蛋白体50S
亚基23S rRNA上一个腺嘌呤残基甲 基化,致药物失去靶位。
整理课件
6
MLS耐药:大环内酯类、 林可霉素类、
链霉素抗菌作用部位相似,细菌核 蛋白体50S亚基结合位点的改变,使 细菌同时对大环内酯类、 林可霉素 类、 链霉素(macrolides-lincomycinsstreptogramins )耐药。
整理课件
14
红霉素(Erythromycin)
口服易被胃酸破坏,制成肠溶片及酯化物
① 红霉素肠溶片
② 依托红霉素 ( 无味红霉素,红霉素丙 酸酯十二烷酸盐),无苦味,适于儿童。 ③ 琥乙红霉素(红霉素琥珀酸乙酯)
乳糖酸红霉素:静脉给药
肝代谢,可以活性形式经胆汁排泄, 有肝肠循环。肝功能不良者注意。
整理课件
9
临床应用
1. 链球菌感染 治疗化脓性链球
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等 引起的急性扁桃体炎、急性咽炎、 鼻窦炎、猩红热、蜂窝织炎。
2. 军团菌病 治疗嗜肺军团菌、
麦克达德军团菌或其他军团菌引起 的肺炎。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介绍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介绍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介绍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一类均具有14 ~ 16元大环内酯环状化学结构的抗生素。

包括:第一代大环内酯类:14元环:红霉素16元环:乙酰螺旋霉素、麦迪霉素、吉他霉素、交沙霉素14元环:罗红霉素、克拉霉素第二代大环内酯类:15元环:阿奇霉素16元环:罗他霉素(一)第一代大环内酯类红霉素(Erythromycin)红霉素是于1952年从红链丝菌的培养液中提取的14元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体内过程]1. 吸收:红霉素为碱性不耐酸,口服用肠溶片在小肠崩解吸收,酯化物制剂有相当的耐酸能力亦易于吸收;2. 分布:广泛分布于各种组织及体液中,尤以胆汁中分布浓度高,但不易透过血脑屏障;3. 消除:主要经肝脏代谢,胆汁排泄,肝功能不全者药物排泄速度减慢。

[抗菌作用]1. 抗菌谱:① 红霉素对金葡菌、表葡菌、链球菌及革兰阳性杆菌均有强大的抗菌活性;② 对某些革兰阴性菌如脑膜炎球菌、淋球菌、百日咳杆菌及布鲁杆菌有较强抗菌作用;③ 对军团菌、弯曲杆菌亦有较强抗菌作用;④ 本品对各种厌氧菌亦有相当的抗菌活性,但革兰阴性厌氧杆菌如脆弱类杆菌、梭杆菌属除外;⑤ 对螺旋体、肺炎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也有抑制作用,2. 抗菌机理作用于细菌核糖体50S亚基,抑制肽酰基转移酶,阻止转肽作用和mRNA位移,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耐药性]细菌对红霉素易产生耐药性,但停药可恢复;本类药物存在不完全交叉耐药性:对红霉素耐药的菌株对其他第一代大环内酯类仍敏感;对第一代大环内酯类耐药的菌株对第二代仍敏感;对第二代大环内酯类耐药的菌株对第一代也耐药;耐药机制:① 改变靶位结构:23S核糖体RNA腺嘌呤甲基化是最常见的耐药机制;② 细菌胞膜对药物的通透性降低:药物渗入菌体内减少;③ 主动流出增加:细菌通过主动流出系统将药物泵出菌体外;④ 细菌产生灭活酶:如酯酶、磷酸化酶、糖苷酶等使红霉素失活。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目前沿用的大环内酯类有红霉素、麦迪霉素、螺旋霉素、乙酰螺旋霉素、交沙霉素、柱晶白霉素。

最新整理大环内酯类抗生素.doc

最新整理大环内酯类抗生素.doc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多肽类抗菌谱G+菌、厌氧菌、部分G-菌(奈瑟菌、嗜血杆菌、白喉棒状杆菌)、嗜肺军团菌、支原体、衣原体、弓形虫等(第二代扩充抗菌谱,对G-菌抗菌活性增强)抗菌谱同红霉素,对各类厌氧菌有强大抗菌作用,对G+球菌有显著活性(易与G+菌核糖体形成复合物而对G-菌几乎无作用)1.万古霉素类:对G+菌作用强烈,主要应用于MRSA(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E(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2.多黏菌素类:对部分G-菌有强大抗菌作用抗菌机制与核糖体50S亚基不可逆结合,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因与林可霉素、克林霉素、氯霉素结合位点相同或相近,产生不完全交叉耐药)作用于核蛋白体50S亚基,抑制转肽酶1.万古霉素类:阻止细胞壁的合成2.多黏菌素类:增强细胞膜通透性,使菌内重要物质外漏而死亡耐药机制 1.产生灭活酶(使抗生素水解或磷酸化或甲基化或乙酰化)2.靶位结构改变(合成一种甲基化酶,使结合靶位甲基化而耐药)3.细胞膜通透性改变(摄入减少)4.外排增多(外排泵主动外排抗生素)同大环内酯类。

林可霉素和克林霉素完全交叉耐药1.万古霉素类:产生修饰细胞壁前体肽聚糖的酶2.多黏菌素类:不易耐药作用特点 1.吸收:红霉素原型不耐酸,口服吸收少,用其酯化衍生物吸收率可提高2.分布:血药浓度低而组织浓度高(可分布到处脑脊液外任何体液和组织,包括肺、痰、胆汁、前列腺、皮下)3.排泄:红霉素、阿奇霉素主要通过胆汁排泄,参与肠肝循环,克拉霉素通过肾脏排泄4.碱性环境下抗菌作用更加强烈5.毒性低:仅有胃肠反应及静脉炎临床应用见下表 1.厌氧菌2.G+球菌引起的感染3.金葡菌引起的脊髓炎1.MRSA(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E(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2.对β-内酰胺酶过敏者3.伪膜性结肠炎和消化道感染不良反应见下表 1.胃肠道不良反应(伪膜性肠炎,用万古霉素治疗)2.过敏反应3.肝损伤4.神经肌肉阻滞作用1.耳毒性2.肾毒性(损伤肾小管,严重至肾衰)3.过敏反应红霉素阿奇霉素罗红霉素克拉霉素酸性环境易分解(不宜口服)、胆汁排泄快速杀菌作用,t1/2为35-48ht1/2为12-14h 首过消除明显,t1/2为3-7h,肾脏排泄1.对金葡菌(包括耐药菌)作用好,临床用于青霉素耐药金葡菌及青霉素过敏者2.首选:支原体肺炎、军团菌肺炎、衣原体所致尿路感染、白喉带菌者、弯曲杆菌所致败血症、肠炎对G-菌的杀菌作用,对肺炎支原体作用最强对肺炎支原体、衣原体作用强对嗜肺军团菌、肺炎衣原体的作用最强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肝损害、过敏反应、耳毒性等临床应用呼吸道和泌尿道(沙眼衣原体和脲原体引起)感染上、下呼吸道感染及皮肤软组织感染呼吸道感染,泌尿生殖系统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

第7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77页PPT精品文档

第7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77页PPT精品文档

O
H 3C
OH H 3C
OH
H 3C O
CH 3 OH
CH 3
O HO
H 3C
N
2'
O
CH 3 CH 3
CH 3 O
O
OCH 3
CH 3
O
CH 3 OH
CH 3
E ryth ro m ycin A
H3C H3C
OH
H3CO O O
CH3 O HC
HO O
H3C N CH3
O
O
CH3
O
OH Leucomycin A1
一是红霉素可抑制蛋白合成延伸; 二是红霉素能促进肽酰tRNA的脱落,也就是当 AA-tRNA结合到核糖体A位并与P位上的肽链形成肽 键时,红霉素能阻断肽酰tRNA(ptRNA)从核糖体 A位到P位的转位,并刺激ptRNA 从核糖体上脱落, 脱落下来的ptRNA会被ptRNA水解酶降解释放出未 成熟的肽链。
钝化 酶机 制介 导的 细菌 对大 环内 酯类 抗生 素产 生的 耐药

人葡萄球菌 溶血葡萄球菌 乳房链球菌 屎链球菌 乳酸杆菌属
产气荚膜梭状 芽孢杆菌 链霉菌
假单孢菌 大肠艾希氏菌
被钝化的 抗生素
SA SB L L
M
L
L
SA
M SA ML MS MLS
S
钝化酶名称
SA O-酰基转移酶 SB 水解酶 ND 4-L O-核苷酰转移酶 ND 4-L O-核苷酰转移酶 4-L O-核苷酰转移酶 ND ND ND
新生肽释放隧道主要是由RNA组成,但它也含有 L4和L22等蛋白,并且这个隧道最狭小的部分就是 由L22和L4组成的(见图),这两个蛋白从隧道的 背面互相靠近形成了一个门防(这种限制的功能 至今未知,推测可能通过由L22和L4形成的这个限 制来感应释放隧道中蛋白链的信息)。

第36章大环内酯类及其它类抗生素

第36章大环内酯类及其它类抗生素

抗菌谱: G+菌、厌氧菌(对脆弱拟杆菌最强) 作用机制: 阻碍细胞壁合成,繁殖期杀菌 临床应用: 青霉素过敏患者,对β内酰胺类耐药的金葡 菌感染(静脉注射,替考拉宁可肌注) 口服治疗难辨梭状杆菌所致伪膜性肠炎
不良反应:毒性较大,变态反应、严重听力损害、肾损害
——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
N-乙酰胞壁酸前体 磷霉素→ N-乙酰胞壁酸
1. 红霉素(erythromycin) 代表药 不耐酸,口服须用肠溶片或酯化物;
药 广泛分布于组织、体液中; 动

难通过血脑屏障;
主要经肝代谢,胆汁排泄
1)替代青霉素
临床 应用
2)首选用于军团菌病,百日咳,弯曲 菌所致肠炎,支原体、衣原体所致 感染,白喉带菌者 胃肠刺激性 肝损害 假膜性肠炎 耳毒性 过敏反应
6. 药动学 吸收:红霉素不耐酸,味苦,口服用糖衣片。 常加服碳酸氢钠以减少破坏,增加吸收。 无味红霉素耐酸、无味、适于儿童服用。 琥乙红霉素以酯的形式吸收,性质稳定, 不受胃酸影响,吸收后在体液中释出红霉素碱 发挥作用。
分布较广,肝代谢,主要经胆汁排泄,形成
肝肠循环。
二、各药特点
不 良 反 应
2. 二、三代大环内酯类特点
耐酸、生物利用度高、组织浓度高、t1/2延长

克拉霉素 中很强。
抗菌活性明显增强,对G+菌、军团菌、肺炎支原体在本类

阿奇霉素
PO吸收快,分布广,细胞内浓度高,T1/2长,对肺炎支原体
最强,对G+球菌弱于红霉素,对G-菌:流感菌、淋球菌、弯曲菌作用 强,

泰利霉素
酮基大环内酯类。抗菌谱同红霉素,抗菌作用强于阿奇霉素
第二节
林可霉素类抗生素

精品范文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课件

精品范文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课件

临床用途:
急慢性敏感菌引起的骨、关节感染 需、厌氧菌引起的混合感染
不良反应:胃肠反应、伪膜性肠炎
体内过程
1、吸收
林可霉素口服吸收差,生物利用度仅为20%~30%,且受 食物影响;克林霉素口服吸收迅速而完全,生物利用度为 87%,受食物影响小。
2、分布
吸收后两药均分布广泛,在大多数组织中可达有效浓度, 骨组织中的浓度尤其高,在胆汁和乳汁中浓度也较高,可 透过胎盘但不易透过血-脑屏障。
抗菌作用:抗G+菌、厌氧菌,杀菌药 作用机制:阻碍细胞壁合成 临床应用:
青霉素过敏患者或对青霉素耐药的 金葡菌严重感染 不良反应:
毒性较大,严重为听力损害
第40章 氨基苷类和多粘菌素类抗生素
第一节 氨基苷类抗生素
天然氨基苷类
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 西索米星、新霉素、小诺米星、大观霉素
❖ 具有14-16元大环内酯基本化学结构的抗生素
❖ 疗效肯定,无严重不良反应,常用做需氧G+菌、 G-球菌和厌氧球菌等感染的首选药,以及对-内
酰胺类抗生素过敏患者的替代品。
第一代大环内酯类:
红霉素(14元环) 旋霉素
乙酰麦迪霉
吉他霉素
(16元环)
交沙霉素
第二代大环内酯类:
克拉霉素(14元环) 罗红霉素(14元环) 阿奇霉素(15元环)
第37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第一节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红霉素(erythromycin) 麦迪霉素(medecamycin) 吉他霉素(kitasamycin) 交沙霉素(josamycin) 乙酰螺旋霉素 (acetylspiramycin) 阿奇霉素 (azithromycin) 罗红霉素(roxithromycin) 克拉霉素(clarithromycin)

第三十七章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第三十七章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第二节 林可霉素及克林霉素
第三十七章
林可霉素 lincomycin
克林霉素 clindymycin 为林可霉素的衍生物,
[药动学]
抗菌作用更强
口服吸收好 分布广泛,包括骨组织骨髓中 不宜透过血脑屏障
第三十七章
[抗菌谱]
抗菌谱与红霉素相似 (1)有效:肺炎链球菌、化脓性链球菌、草绿色链
球菌及金葡菌(甲氧西林耐药株除外) 大多数厌氧菌。 (2)无效:革兰阴性菌、肺炎支原体。
第三十七章
一个多元碳的内酯环大环附着一个或多个 脱氧糖所组成
红霉素类
其他大环内酯类
14元环
红霉素 克拉霉素 罗红霉素
15元环 阿齐霉素
16元环
乙酰螺旋 霉素
麦迪霉素 麦白霉素 吉他霉素 交沙霉素
第三十七章
红霉素
克拉霉素 阿齐霉素
一、红霉素类
第三十七章
红霉素 erythromycin [药动学]
可口服 易被胃酸破坏,肠溶衣片。 易扩散至细胞内液,组织中浓度高 除脑及脑脊液外,所有部位均可达抗菌浓度。
第三十七章
[作用机制]
结合细菌核糖体亚基,抑制氨酰基-tRNA分子从 核糖体受体A位移至P位,抑制蛋白质合成。
[耐药性]
第三十七章
由三种质粒诱导变更而形成: 1. 药物对细菌细胞壁、膜渗透减少 2. 甲基酶形成物改变了核蛋白体靶位 3. 肠杆菌产生的酯酶使红霉素水解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之间有部分或完全交叉耐药性
第三十七章
[作用机制]
与50S亚基结合,抑制肽酰基转移酶而抑制蛋白质 合成靶位完全相同,不宜同时使用, 竞争同一部位,呈拮抗作用。
➢细菌对三种药物有交叉耐药性。
第三十七章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他第一代大环内酯类
乙酰螺旋霉素(Acetylspiramycin) 麦迪霉素(midecamycin ) 吉他霉素(kitasamycin) 特点: (与红霉素比较) 1. 2. 3. 体内过程与红霉素相似; 抗菌谱与红霉素相似; 抗菌活性与红霉素相似或略低; 交沙霉素(Josamycin)
4.
过敏的患者;
2. 军团菌、弯曲杆菌、支原体、衣原体感染、
白喉带菌者——首选
3. 也可用于其他革兰阳性菌所致感染以及放线 菌病、梅毒等的治疗
激光美容网
hbjiguang
(五)不良反应 1. 直接刺激反应: 口服——胃肠道反应 主要不良反应 静滴——血栓性静脉炎 2. 肝损害:红霉素酯化物 表现:转氨酶升高、肝肿大及胆汁郁积性黄疸等 处理:停药数日可恢复正常 3. 伪膜性肠炎: 口服红霉素偶可致肠道菌株失调引起伪膜性肠炎
5.
用于耐红霉素菌株和不能耐受红霉素的患者;
不良反应较红霉素轻
第二代大环内酯类
克拉霉素(clarithromycin) 罗红霉素(roxithromycin) 阿奇霉素(azithromycin) 罗他霉素(rokitamycin)
特点:(与第 一代 大 环 内 酯 类相比) 1. 对胃酸稳定,生物利用度提高; 2. 血药浓度及组织浓度高;
(三)抗菌谱相似
1、 G-菌 对 G-杆菌有强大的杀灭作用;
对 G-球菌效差 2、 G+球菌 耐药金葡菌:有效 链球菌:无效
3、结核杆菌:链霉素、卡那霉素、阿米卡星
4、肠球菌、厌氧菌:无效
(四)抗菌机理相似
抑制蛋白质合成的全过程(起始、延伸、终止) —— 静止期杀菌药 1. 起始阶段:抑制30S亚基始动复合物和70S亚基始 动复合物的形成; 2. 延伸阶段:与30S亚基的P10蛋白结合,致A位歪曲, mRNA错译,阻止移位; 3. 终止阶段:阻止终止密码子与A位结合;阻止70S 亚基的解离。
3. 半衰期延长;
4. 抗菌谱更广,抗菌活性增强; 5. 有良好的抗生素后效应和免疫调节功能; 6. 主要用于呼吸道、泌尿道和软组织感染; 7. 不良反应较少
激光美容网


hbjiguang
1. 红霉素在 胆汁 中浓度最高,主要经 胆汁 排泄 2. 红霉素抗菌谱的特点: 与青霉素相似而略广 “广”在对某些G-杆菌、军团菌、支原体、衣原体 、立克次体、厌氧菌有效 3. 红霉素的抗菌机理: 抑制蛋白质的合成 4. 红霉素首选用于 军团菌、弯曲杆菌、支原体、衣原 体感染、白喉带菌者

链霉素、卡那霉素 新霉素、妥布霉素 大观霉素 庆大霉素、西索米星 小诺米星、福提米星
半合成氨基糖苷类
阿米卡星、奈替米星
异帕卡星、阿贝卡星
一、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共性
六 个 相 似
(一)化学结构相似
(二)体内过程相似
(三)抗菌谱相似
(四)抗菌机理相似
(五)耐药性相似 (六)不良反应相似
(一)化学结构相似
+ G 杆菌: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等

相似:
G 球菌:脑膜炎双球菌、淋球菌等
螺旋体
放线菌 某些G 杆菌:百日咳杆菌、弯曲杆菌等
略广: 军团菌首选
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
厌氧菌
激光美容网
hbjiguang
2. 抗菌机理
与50S亚基结合 抑制肽酰基转移酶
( -)
转肽作用 mRNA位移
( -)
蛋白合成
(三)耐药性
激光美容网
hbjiguang
第三十七章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Macrolides antibiotics)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是一类具有14 ~ 16元大环内酯基本化学结构的抗生素 第一代大环内酯类:红霉素(14元环) 乙酰螺旋霉素 麦迪霉素 (16元环) 吉他霉素 交沙霉素 第二代大环内酯类:克拉霉素 (14元环) 罗红霉素 阿奇霉素(15元环) 罗他霉素(16元环)
特点: (1)细菌对红霉素易产生耐药性,但停药易恢复 (2)本类药物存在不完全交叉耐药性:
①对红霉素耐药的菌株对其他第一代大环内
酯类仍敏感; ②对第一代大环内酯类耐药的菌株对第二代 仍敏感; ③对第二代大环内酯类耐药的菌株对第一代 也耐药;
(四)临床应用
1. 耐青霉素的轻、中度金葡菌感染及对青霉素
(五)细菌的耐药机制相似
1. 产生钝化酶 如磷酸转移酶、核苷转移酶、乙酰 转移酶
2. 细胞膜通透性下降 如绿脓杆菌对链霉素的耐药
3. 修饰靶蛋白(P10蛋白) 如结核杆菌对链霉素的耐药 4. 缺乏主动转运功能 如厌氧菌对氨基糖苷类的耐药
激光美容网
(六)主要不良反应相似
1. 耳毒性:损害第8对脑神经,包括:
2. 肾毒性
表现:蛋白尿、管型尿、血尿、氮质血症等; 预防:避免与肾毒性的药物合用, 如第一代头孢菌素、
氨基糖 + 氨基环醇(苷元) 氨基糖苷
(二)体内过程相似
1. 吸收:为有机强碱,口服难吸收,仅用于肠道感染 和肠道消毒; 2. 分布:血浆蛋白结合率低,主要分布于细胞外液; 在耳淋巴液和肾皮质中浓度高; 可透过胎盘屏障,不易透过血脑屏障; 3. 消除:不被代谢,原形肾小球滤过排泄。
激光美容网
hbjiguang
hbjiguang
前庭神经损害:眩晕、 头昏、恶心、呕吐;
耳蜗神经损害:耳鸣、听力降低 、甚至永久性耳聋 预防: 询问早期症状(眩晕、耳鸣),检查听力, 1. 避免与有耳毒性的药物合用,如万古霉素、高效 利尿药呋噻米合用, H1受体阻断剂可掩盖其耳毒性,避免合用。
(六)主要不良反应相似
5. 红霉素主要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
第三十八章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Aminoglycoside antibiotics)
激光美容网
hbjiguang
讲 授 内 容
一、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共性 二、主要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特点及应用
激光美容网
hbjiguang

根据来源: 来自链霉菌属 天然氨基糖苷类 来自小单胞菌属
第一代大环内酯类 红霉素(Erythromycin)
(一)体内过程
1. 吸收:碱性不耐酸,口服用肠溶片或硬脂酸盐, 静脉滴注用乳糖酸红霉素;
2. 分布:较广,可透过胎盘但不易透过血脑屏障, 胆汁中浓度最高 3. 消除:主要经肝脏代谢, 胆汁排泄
(二)抗菌作用
1. 抗菌谱:与青霉素相似而略广 G+球菌:金葡菌、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