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戏曲传统剧目的推陈出新— 以浙江省为例
新时期婺剧传承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新时期婺剧传承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婺剧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浙江婺州,因此得名。
婺剧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优美的唱腔在戏曲界独树一帜,被誉为“江南第一声”。
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新时期婺剧传承发展面临着机遇和挑战。
一、机遇1. 文化自信的提升伴随着国家文化自信政策的提出和推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备受重视。
婺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文化自信背景下的表现将受到更多关注和支持。
各地政府鼓励传统文化的传承,为婺剧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
2. 市场需求的扩大随着中国经济的稳健发展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文化娱乐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
婺剧的表演形式古朴典雅,唱腔优美动人,受到了许多观众的喜爱。
特别是在一些文化活动、节日庆典和旅游景点,婺剧的演出受到热捧,市场需求逐渐扩大。
3. 新媒体平台的普及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新媒体平台的普及,传统文化在网络上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通过在线音频、视频等形式,婺剧可以被更多人了解和欣赏,加速其影响力的扩散。
二、挑战1. 人才断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乡人口的流动,一些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兴趣不高,导致传承人才的断层现象。
婺剧的表演需要专业的技艺和深厚的功底,传承人才的缺乏对婺剧的发展构成了一定的挑战。
2. 剧种创新的困难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于文化艺术的欣赏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传统的婺剧表演形式和唱腔虽然优美传神,但是其题材和表现方式却无法完全满足现代观众的需求。
如何在保持传统韵味的同时进行创新,成为了当前婺剧发展的重要挑战。
3. 资金支持的不足婺剧的传承发展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一些贫困山区和偏远地区,资金支持不足成为了制约婺剧发展的一大因素。
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将难以进行剧团运作、演出巡回和舞台装备升级等工作。
结语面对机遇与挑战,新时期的婺剧传承发展需要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
一方面,需要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提高人们对婺剧的了解和欣赏水平,培养更多优秀的婺剧传承人才。
浅谈中国戏曲的传承与发展
浅谈中国戏曲的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戏曲是一门多因素综合的戏剧艺术,主要包括音乐舞蹈,美术杂技和表演艺术等,这种艺术形式最早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原始歌舞形式,历经漫长的发展至宋元时期,艺术形态才逐渐完整,按照艺术因素的构成的不同,戏曲可以看做是民间歌舞中滑稽戏和说唱艺术庙会以及瓦舍勾栏对戏曲的融合,这种融合对戏曲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并且在明清时期将戏曲形式推向了高峰。
1. 戏曲的特点中国戏曲是一种特有的叫法,这种称呼有别于中国传统戏剧,永嘉戏曲一说最早见于宋代刘勋词人吴勇张传,同时,暨南师元代陶艺综艺南村耕路中对于戏剧之说也有着确切的描述。
包括杂剧宋元南戏明清时期的杂居、近代的京剧、以及地方戏等中国传统戏剧被国学大师王国维统称为戏曲。
自此,戏曲的称谓就具有了其独特的地方,这种独特性使之与其他艺术形式区分开来。
戏曲是利用歌舞演故事演绎戏曲艺术的形式,涵盖了中国传统的戏剧艺术。
戏曲自出现伊始就与劳动人民的日程生活息息相关,古代劳动人民古时的人们用崇拜图腾的方式展示生活的一种方式就是图腾崇拜,这种方式映射出劳动人民对于生活的憧憬以及他人事迹的向往,这种特性使得戏曲是一种是一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兼容并蓄的艺术形式。
2. 戏曲的发展在原始的歌舞形式最早在原始社会氏族聚居的村落中出现,其形式随着发展而逐渐丰富与发展。
例如,为了迎合劳动人民精神需求而应运而生的“傩戏”等形式。
与祭祀的舞乐有关的描述最早见于《诗经》与《楚辞·九歌》,其歌舞内容祝福以及歌颂了祖先或神灵,并且某种程度可视为戏剧的萌芽状态。
到西汉时期,以竞技为主的形式逐渐兴盛,这种形式在融合民间表演艺术以及西域影响的同时形成了戏剧性的表演。
到南北朝时期,“代面”、“踏摇娘”、“参军”等故事内容的表演艺术愈发成熟,由此奠定了戏曲产生的基础。
到隋唐时期,中民间,“燕乐”与外来乐曲对中国音乐声律的变化起到了促进作用,到宋元时期,戏曲则主要按燕乐的宫调进行分配。
关于推动全国戏曲剧种传承进展的调研报告
留住咱们的文化基因——关于推动全国戏曲剧种传承进展的调研报告我国戏曲剧种数量曾经多达374种,随着我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传统戏曲艺术处境艰巨,一些剧种淡出了人们视线,社会各界要求国家重视戏曲、爱惜剧种的呼声愈来愈强烈。
为此,从2021年4月开始,文化部艺术司会同中国艺术研究院等单位,历时一年,在全国范围内对戏曲剧种的数量及演显现状开展了调查。
调查采取抽样、实地调研、问卷普查方式进行,还多次召开研讨会,邀请国内戏曲界权威专家予以遴选甄别。
这一调研结果尊重了历史、吸收了剧种研究最新功效,纠正了一些错误观念,为进一步爱惜和扶持戏曲艺术摸清了家底,取得了戏曲界的普遍认可。
全国戏曲剧种大体状况戏曲剧种是依照各地址言语音、音乐曲调的异同和流布地域的不同而形成的各类中国戏曲艺术品种的统称。
剧种的形成与方言、作品、人材等艺术因素,与行政力量的扶持爱惜与否,都有直接的关系。
目前,关于演出、声腔进展到什么程度才能成为剧种,有多大不同才能区分不同剧种,判定剧种存亡的标准是必需有能演出整场大戏的国有或民营院团,仍是只要有民间班社不按期演出即可,学术界尚无定论。
最近几年来,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惜工作的宣传发动,各地政府对地址性文化愈来愈重视,戏曲志书中没有记载的,与已有剧种、曲艺、歌舞等难以区分的艺术形态,纷纷以剧种的姿态出此刻公众视野。
《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中统计,全国剧种为317个。
1983年开始编纂、1999年出版的《中国戏曲志》搜集了各地、各民族剧种374种(原说法394种有误)。
2007年,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进展中心牵头开展了全国戏曲剧种调研,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艺术研究院(所)踊跃配合开展了较为详细的专题调研。
本次调研,为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相衔接,只要有民间班社演出,即认可该剧种。
同时,为了维持稳固,大体上以《中国戏曲志》和2007年各省市区的调查为参照。
越剧在湖州的传承与发展
越剧在湖州的传承与发展摘要越剧是中国第二大剧种,有第二国剧的美誉,是我国流传最为广泛的剧种之一。
越剧长于抒情,唱词伶俐动人,曲调优美柔和,充满江南钟灵毓秀之气,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湖州地处越剧发展的核心地带,群众基础广博,越剧在发展完善的历史进程中,吸取了大量的湖州地方戏曲元素,湖州与越剧的历史渊源颇为深厚。
本文通过对越剧在湖州地区的发展和传承为线索,通过查阅历史文献和对湖州地区越剧开展情况的走访,对越剧历史、越剧与湖州的联系,以及湖州越剧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得出越剧未来发展的几项推动因素,也为传统戏曲文化的发展与传承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越剧传承与发展;湖州戏曲;传统戏剧发展AbstractIt is Chinese second operas, Second National Opera in the world, China is one of the most widely circulated opera. The drama of lyricism and clever lyrics touching melody, soft, full of Jiangnan Sau Qi, selected the first batch of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Huzhou is located in the core area of the development of Shaoxing opera, the broad masses of the foundation,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and improvement of Shaoxing opera, a large number of local opera elements in Huzhou, Huzhou and Shaoxing opera has a profound historical origin.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Shaoxing opera in the Huzhou area of the heritage and development as a clue, based on the historical documents and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in Huzhou area of Shaoxing opera, Shaoxing opera visits,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drama of the several factors to promote, but als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opera culture.Key words: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Shaoxing opera; Huzhou opera;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drama目录摘要 (1)Abstract (1)目录 (3)引言 (4)1 越剧的形成与发展 (4)1.1越剧的起源 (4)1.2越剧的发展 (5)2 越剧在湖州的发展现状 (6)2.1湖州越剧的历史渊源 (6)2.2湖州越剧的发展现状 (6)3 湖州越剧发展的阻碍 (7)3.1观众群严重流失 (7)3.2表演团体萎靡不振.................................... 错误!未定义书签。
传统戏曲的创新与传承——中国戏曲发展现状与前途展望
传统戏曲的创新与传承——中国戏曲发展现状与前途展望中国戏曲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流传广泛,在中国文化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然而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多元化,中国戏曲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一、传统戏曲的创新与发展传统戏曲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传统戏曲涵盖了多种表演形式,如京剧、豫剧、越剧、粤剧等,每种剧种都有其独具特色的表演方式和风格。
传统戏曲的创新与发展是中国戏曲界面临的重要任务,也是积极应对时代变革的必要条件。
1. 新表演形式的创新随着时代的变化,观众对于戏曲表演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传统的戏曲形式已经无法完全满足现代观众的需求,因此创新也成为了戏曲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些新型表演形式的出现,如电视舞台剧、戏曲小剧场、微电影等,为戏曲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其中,电视舞台剧是一种将舞台剧表演方式与电视剧形式结合的新型表演形式。
它将传统戏曲剧目、舞美、配乐、服装等元素与电视剧拍摄技术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全新的表演形式。
这种形式更加适合现代观众的口味,也更容易传播和接受。
2. 艺术语言的革新戏曲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仅需要有精湛的表演技艺,还需要有优秀的艺术语言,才能够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
但是,传统的戏曲艺术语言在现代社会中逐渐失去了传播和接受的市场。
因此,创新戏曲艺术语言,不失传统特色,更符合现代审美需求,已经成为了戏曲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近年来,京剧故事以及戏曲剧目在内容上逐渐融入了当代生活元素,如网络时代、社交媒体、新闻事件等。
另外,一些新的表演技巧也被引入到传统戏曲表演中,如音乐、乐器演奏、身体语言等。
这些都为戏曲语言的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切入点。
3. 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戏曲发展需要一种平衡,既要传承传统,又要创新与发展。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就成为了戏曲发展的关键之一。
在传承传统的同时,充分注入现代审美元素,从内容上、形式上、艺术语言上寻求突破,将传统戏曲与现代文化相互渗透,是中国戏曲发展的未来方向。
瓯剧的论文2000字
瓯剧的论文2000字瓯剧,原名温州乱弹,浙江省传统地方戏曲剧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瓯剧以“书面温话”作为舞台语言,已有三百多年历史,较有影响的传统剧目有《高机与吴三春》、《阳河摘印》以及创作的现代戏《东海小哨兵》等。
1959年定名为瓯剧。
瓯剧以唱乱弹为主表演上已形成统一的艺术风格,具有朴素、明快、粗犷而细腻的特点。
文武兼备,唱做并重,以做工见长。
音乐朴素、明快、流畅,表现力很强,能细致地表达各种人物内心复杂感情。
2008年6月7日,瓯剧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历史渊源瓯剧已有三百多年历史,较有影响的传统剧目有《高机与吴三春》、《阳河摘印》以及创作的现代戏《东海小哨兵》等。
瓯剧的音乐除乱弹外,还有高腔、昆曲、徽戏、皮黄等剧种的唱腔曲调,十分丰富多彩。
瓯剧唱腔分“正乱弹”和“反乱弹”;正乱弹主要曲调有【慢乱弹】【二汉】【玉麒】【流水】【小桃红】等;反乱弹有【锦翠】【洛梆子】【反流水】【反紧板】等。
温州瓯剧,原名“温州乱弹”,形成于明末清初,多声腔剧种,史来以演唱乱弹腔为主,兼唱髙腔、昆腔、徽调(皮篑)、滩篑、时调六种声腔唱调。
1959年,以温州古称“东瓯(王国)”,又有瓯江流贯全境,因改称“瓯剧”,并以其为剧种名行于世。
明嘉靖年间(1522-1566),海盐腔迅速占领了温州城乡。
清代,由于它声音高亢,被泛称为“高腔”,是时已流布于全国各地。
古来戏曲音乐的发展,有其极大的广泛性、群众性和流动性,它们之间相互吸收影响,乃至催化、合化,本不足奇。
清中叶,曾发展到三十多个班社,盛极一时,至今,其流行区域的格局,基本未变。
[2]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政府将残存的“凤玉班”、“新凤玉班”、“新新凤玉班”(“胜凤玉班”)合组为“温州胜利乱弹剧团”;其后,又先后将“更新”、“红星”两个乱弹班的部分骨干充实于“胜利”,几经整合,成为后来建团模制。
1957年起,政府从又先后选派(调)一些政治、行政及业务创作干部扩充剧团班子、队伍,形成一个体制较为完善、力量较为强大的戏曲编演团体。
中国戏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戏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国戏曲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千百年来代代相传,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戏曲之所以能够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得以延续至今,与其深厚的历史积淀、强大的传统文化底蕴、巨大的社会历史作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戏曲文化既需要继承传统,又需要创新发展,以适应时代的需求。
戏曲文化的传承中国戏曲历史悠久,因而传承的历史也同样悠久,源远流长。
在中国传统戏曲文化传承过程中,师徒制度无疑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种传承方式,这种方式不仅有助于传承戏曲的技艺,更重要的是传递了戏曲文化的精神内涵和价值观念。
在这种传承方式中,三代同堂的情景是最为常见的,这表明了在反传统和文化颓废重重的现代社会,这种戏曲文化传承方式依然能够得以延续,正在持续为后人传递着优秀的文化遗产。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戏曲文化传承的正规化和机构化也取得了一些成绩。
建立了一系列专业的戏曲文化研究机构,大量涌现了专业戏曲学校和培训机构,专门从事戏曲文化研究和人才培养,实现了大规模戏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人们通过这些机构、学校,接受到了更先进的教育和训练,使得戏曲表演、编剧、音乐、舞美等方面的技艺更加成熟、丰富。
戏曲文化的创新随着社会变革的全面推进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戏曲文化日益面临着挑战和压力。
中国戏曲文化作为独特而深奥的形式,在今天社会的影响力逐渐减弱,同其他娱乐文化形式相比已经很难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必须在持续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和品味。
近些年来,随着新的形式和手段的探索和运用,戏曲文化得到了新的发展。
比如将戏曲与数字技术相结合,创作了许多充满创新的戏曲作品,这类作品通过高科技手段,使得观众既能够领略到传统戏曲的优美之处,又更多的体验到了时代的新气息。
而在剧本创作、角色塑造、音乐运用、服装设计等方面,也在不断探索和开拓。
从现代剧目到历史剧目、从推出周边产品到建设智慧剧场,戏曲文化正在以新的面貌呈现在大众面前,深受人们青睐。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论述类文本主观题型梳理及方法练习++
论述类文本主观题型梳理与及方法练习一、问题分析1.限时读懂(读懂内容、把握思路)的能力有待提高。
2.筛选和整合信息的能力较弱。
3.归纳概括能力有待提高。
4.把握观点、理解分析能力较弱。
5.精准答题、准确转述的能力有待提高。
二、知识补充1.怎么做才能做到精准答题?(1)做阅读标志,快速整体把握文章:抓关键词句,作简要勾画。
(2)审清题目要求找准答案信息。
读题要仔细,看清命题的具体要求,要答什么,答到什么程度,有何限制,审题时不能漏掉一个字。
千万不能用扫视的方式审题,因为那样就有可能漏掉有用信息。
最好在心里一个一个字的默读题目,必要时要动笔作标记。
在相关的词语下打上着重号,以提醒自己。
审题时以下几个环节不可忽视:看问题、看要求、看分值、看有无字数限制。
(3)整理答题的思路:提问的角度与文本阐述的角度是什么关系?应该怎样把它们接上轨?需要引用文章的哪些材料?需要对原材料作什么筛选、概括、引申或转述?(4)组织答题语言:题干对答题语言有什么特殊要求,该分几点答(往往要参考该题的赋分),是否对准了答题的点,需要什么关键词,表述是否完备并简洁。
(5)复查验证答案。
这个环节往往被我们忽视,事实上这个环节是必不可少的。
答案拟好后首先要做的是验证一下所答是否是所问,防止答非所问的情况出现。
其次,要通过复查来发现并更正拟出来的答案中的病句、错别字。
在这里特别要提出来的是,在试卷上答题前最好先拟个草稿,否则辛辛苦苦思考出来的答案语句不通,错别字明显,那岂不可惜?2.答案表述的技巧(1)截。
截是指题目答案就是原文的某一句话、某一个词,我们只要原原本本把它移出来或裁出来,按规定写进答题处就可以了。
(2)改。
改就是我们在找出题目答案所在的语句后,由于语句太长不合书写要求或语句含有不合题意的杂乱信息,需要加以改造,这时要求根据题意,选出有用的语言信息进行重新组合、表述。
(3)写。
有些阅读题答案在原文语句中找不到,需要我们整体把握段前篇或全面理解上下文语境才能悟出答案。
婺剧调研报告
婺剧调研报告婺剧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及背景婺剧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浙江金华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为了深入了解婺剧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我对其进行了调研。
本调研报告旨在客观全面地介绍婺剧的特点、历史传承、演出形式以及面临的困境和发展机遇。
二、调研方法本调研采用了文献资料调研和实地走访相结合的方式。
通过查阅相关书籍、报刊杂志,了解婺剧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同时,还参观了婺剧演出现场,亲身感受其演出形式和氛围。
三、婺剧特点1.音乐特色:婺剧以其悠扬动听的音乐和独特的唱腔风格闻名于世。
其音乐伴奏集合了弦、管、打击等乐器,既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又充满了古典戏曲的韵味。
2.表演方式:婺剧注重角色扮演和形体表达,演员需要通过身段的灵活运动和精神状态的变化来表达角色的情感和性格。
此外,婺剧还重视装饰和服饰的精美,以及舞台布景的独特性。
四、婺剧的历史传承婺剧起源于明代,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婺剧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
在清代,婺剧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发展和推广,成为浙江地区乃至全国各地都受欢迎的戏曲剧种之一。
尤其是在20世纪上半叶,婺剧达到了鼎盛时期,不少著名的剧团和演员纷纷涌现。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婺剧面临着许多困境,例如演员队伍的老龄化、观众缺乏更新等问题。
同时,现代娱乐方式的多样化,使得婺剧在观众心目中的地位逐渐下降。
因此,如何传承和发展婺剧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五、婺剧发展的机遇1.政策支持:国家对于传统文化艺术的保护和传承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支持,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为婺剧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2.市场需求:相比于大众化娱乐市场,传统戏曲剧种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文化内涵,吸引着一部分受众群体的关注和喜爱。
3.文化遗产价值:作为承载着浓厚历史文化底蕴的艺术形式,婺剧的文化遗产价值可以为其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六、婺剧的发展方向1. 创新剧目:通过改编和创作一些符合现代观众审美的剧目,使得婺剧在剧情和表现手法上与时俱进,更符合现代观众的需求。
新时期婺剧传承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新时期婺剧传承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婺剧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浙江婺州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婺剧在传承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机遇和挑战。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深入,婺剧传承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需要加强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以发扬传统文化精神,推动婺剧艺术在当代的蓬勃发展。
一、机遇1.政策扶持国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为婺剧的传承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设立非遗保护专项资金,加强婺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扶持机制,提供支持和奖励,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婺剧的传承和创新发展。
2.传统文化复兴当前,传统文化复兴成为了时代的主题之一,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热情高涨,婺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喜爱。
各种文化活动和演出也为婺剧的传播提供了机会,传统文化复兴的热潮为婺剧的传承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和市场需求。
3.现代传媒宣传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婺剧的宣传传播渠道得到了极大的拓展,通过电视、网络等传媒平台的宣传,婺剧的艺术魅力可以更广泛地被人们了解和传播。
这为婺剧的传承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机遇,有助于拓展受众群体和提升知名度。
二、挑战1.人才传承断链由于婺剧的表演技艺较为复杂,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传承,但目前传承婺剧的人才逐渐减少,导致了传承链的断裂。
尤其是年轻人对婺剧的兴趣不高,很少有人愿意从事婺剧的学习和传承,这对于婺剧的传承发展构成了重大挑战。
2.市场需求不足随着现代娱乐方式的多样化,传统戏曲逐渐失去了年轻观众的市场。
婺剧虽然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但是在当今社会的市场需求和流行趋势下,很难吸引更多的年轻观众,传承发展面临着市场需求不足的挑战。
3.创新发展压力作为传统戏曲剧种,婺剧需要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市场的变化。
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并非易事,需要婺剧传承人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这需要更多的精力、时间和经济支持,对于传承人而言是一项巨大的压力。
地方戏曲的传承与创新——以绍兴越剧为例
一、越剧发展现状(一)越剧专业人才培养及学习环境在浙江,当地对越剧的宣传和人才的培养比较到位,有越剧专业的学院也很多。
特别是嵊州市越剧艺术学校,该校承担着为全国越剧界培养越剧艺术人才的教学任务,被誉为“越剧艺术家的摇篮”。
学校的前身是越剧之家,于1955年在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等积极倡导下创办而成。
这些学校或专业的毕业生会根据不同的能力和需求进入各个越剧团。
(二)政府推广方式多样,宣传力度加大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作出重要讲话,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使戏曲界为之振奋的同时感慨着“戏曲发展的又一个春天”来了,这无疑代表着广大戏曲工作者对振兴民族戏曲艺术的期望和渴求。
不仅如此,2006年3月27日,时值中国越剧诞辰100周年之际,为进一步推进越剧事业的发展与振兴,由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主办的《越女争锋》等节目也很好地宣传了越剧艺术。
二、越剧的发展创新困境(一)越剧团数量少和受众群体老龄化虽然政府已采取相关措施保护越剧的传承和发展,但越剧的前景还是令人担忧。
从20世纪60年代到如今,国营专业剧团数量从260多个减少到35个左右。
与此同时,越剧的观众越来越趋向老龄化。
就目前来说,越剧的受众群体年龄断层特别严重,亟须年轻观众。
而当代青少年对越剧不感兴趣的原因主要是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娱乐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二)越剧受语言限制越剧起源于浙江绍兴,以嵊州话为代表的吴语进行传唱。
吴侬软语是越剧艺术的特色和标签。
但也正是因为这一极具地方特色的语言艺术,使得越剧的传播受到了限制。
就目前来看,越来越多的浙江年轻人已经对吴语有些陌生,甚至完全听不懂,这对越剧的推广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此外,对于不说吴语的人来说,越剧更是陌生,或许听说过这个剧种,但是听不懂台上的越剧演员们在唱什么,所以慢慢也就不太愿意再去深入了解。
(三)越剧剧目主题特点较为单一相对于其他剧种,越剧剧目的特点比较单一。
越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
越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越剧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浙江温州,以其婉转悠扬的唱腔和精致细腻的表演风格而闻名于世。
作为中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越剧的传承与保护备受关注。
本文将探讨越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以及相关措施和挑战。
一、越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越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审美价值。
它承载了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俗文化,是传统艺术与人民生活的有机结合,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越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现状目前,越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首先,年轻一代对越剧的热情不高,缺乏对传统戏曲的兴趣和认同感;其次,传承者年龄普遍偏大,传统技艺传承不畅;再次,市场经济的冲击使得越剧的表演机会减少,相关产业链的完善和发展也面临困境。
三、越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和挑战1. 重要性:保护越剧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以及加强地方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2. 挑战:越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着多重挑战,包括人才断层、市场萎缩、法律法规保护不到位等问题。
四、越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措施为了推动越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需要采取有效措施。
1. 教育传承:加强越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将其融入学校教育,并鼓励年轻一代积极参与越剧表演和学习。
2. 资源整合: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对越剧的关注和支持,鼓励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提供资金、场地等资源支持。
3. 创新发展:通过加强舞台剧目创作、推动越剧与现代社会的融合,让越剧在当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4. 法律保护: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越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打击侵权行为。
五、结语越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应当共同努力,加强越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确保其能够与时俱进、得到有效传承。
中国古典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古典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中国古典戏曲艺术源远流长,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古典戏曲不仅传承了前人的经典之作,更在不断创新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典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分析其在当代的发展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传承经典,弘扬传统文化中国古典戏曲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从最早的雅乐、宫廷音乐,到后来的戏曲剧种,如京剧、豫剧、越剧等,每一种戏曲都有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艺术特点。
在传承经典的过程中,戏曲演员们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努力保持传统剧目的原汁原味,传承古典戏曲的精髓。
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代表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京剧的表演形式丰富多样,既有唱、念、做、打的表演要素,又有武打、舞蹈等元素的融合。
京剧的唱腔婉转悠扬,表演动作刚柔相济,给观众带来视听的双重享受。
京剧剧目中的《红楼梦》、《霸王别姬》等经典作品,被誉为中国戏曲艺术的瑰宝,传颂至今。
除了京剧,其他地方戏曲如豫剧、越剧等也各具特色,传承着地方文化的精髓。
豫剧以其豫剧《汴河会》、《三岔口》等经典剧目闻名于世,越剧则以《红楼梦》、《牡丹亭》等剧目展现了独特的韵味。
这些地方戏曲在传承中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融合创新,使得古典戏曲艺术焕发出勃勃生机。
二、创新发展,赋予新时代内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古典戏曲艺术也在不断进行创新发展,赋予新时代新的内涵。
在传承古典戏曲的基础上,戏曲演员们开始尝试融合现代元素,创作出一系列符合当代审美需求的新剧目。
近年来,一些戏曲团体开始尝试将古典戏曲与现代舞台艺术相结合,推出了一系列大胆创新的作品。
通过现代舞美、灯光、音响等技术手段的运用,古典戏曲在舞台上焕发出新的魅力,吸引了更多年轻观众的关注。
这种融合创新的表演形式,不仅延续了古典戏曲的传统,更赋予了戏曲艺术新的生命力。
此外,一些戏曲演员还尝试将古典戏曲与当代社会热点相结合,创作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剧目。
浙江非遗演讲稿3分钟观看
浙江非遗演讲稿3分钟观看大家好,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是浙江非遗文化。
浙江省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拥有丰富多彩的非遗项目,如龙泉青瓷、绍兴昆曲、温州木雕等,这些非遗项目承载着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龙泉青瓷。
龙泉青瓷是中国青瓷的主要品种之一,历史悠久,享有“东方瓷都”之美誉。
它以青绿色釉为主要特征,釉面光洁如玉,工艺精湛。
龙泉青瓷的制作工艺复杂,其中的“龙泉窑”更是让人叹为观止。
龙泉青瓷的独特魅力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成为了中国传统工艺的代表之一。
接下来,让我们聊一聊绍兴昆曲。
昆曲是中国戏曲的四大剧种之一,而绍兴昆曲又是昆曲的主要流派之一。
它以绍兴方言为基础,曲调婉转悠扬,表演形式多样。
绍兴昆曲在表演形式、音乐曲调、服饰道具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魅力,被誉为“东方歌剧”。
绍兴昆曲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不言而喻,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最后,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温州木雕。
温州木雕是中国木雕艺术的重要流派之一,历史悠久,工艺精湛。
温州木雕以其精美细腻、形神兼备的特点而闻名于世,被誉为“东方雕塑艺术的明珠”。
温州木雕的题材广泛,技艺精湛,深受人们的喜爱,成为了中国传统工艺的瑰宝之一。
在现代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浙江非遗文化正逐渐被人们重新认识和重视。
浙江非遗文化不仅仅是一种传统,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和延续。
我们应该珍惜和保护好这些非遗项目,让它们继续传承下去,为我们的后代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
通过今天的分享,希望大家能对浙江非遗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非遗文化是我们民族宝贵的财富,它承载着我们的历史和记忆,值得我们去珍惜和传承。
让我们一起努力,让浙江非遗文化在未来的发展中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芒!谢谢大家!。
谈永嘉昆曲的传承
谈永嘉昆曲的传承作者:李紫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23年第12期【摘要】永嘉昆曲作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昆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流行于浙南闽北一带,长期受地方语言、风土人情等方面的影响,形成了粗中有细,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地方剧目。
然而,目前永嘉昆曲正面临传承危机,如剧目陈旧、人才断层、宣传途径单一等一系列问题。
笔者以永嘉昆曲现状为基础,结合其目前所做出的相关改进方法,对其后续的传承与保护进行探讨。
希望能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前时代背景下的传承与保护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永嘉昆曲;传承与保护;剧目创编;传播途径【中图分类号】J82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12—150—03永嘉县,除山水秀丽,资源丰饶外,更是钟灵毓秀、文化荟萃之地。
早在公元589年,“永嘉”作為县名伊始于此时,中国戏曲史上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永嘉昆曲便应运而生[1]。
永嘉昆曲经明朝万历年间昆曲传入永嘉,与本地戏曲声腔相互交融后,而逐渐形成的既包含南戏艺术特点,又融合地方戏曲剧种优点的一个珍惜剧种,是研究南戏的活化石[2]。
一、永嘉昆曲的现状(一)永嘉昆曲的传承现状永嘉昆曲作为中国昆曲的一个重要流派,是浙江温州地区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在过去的十余年时间里,永嘉昆曲剧团先后上演了《琵琶记》《荆钗记》《折桂记》等传统剧目大戏12本,折子戏30余出。
其中,《张协状元》一剧在2016年首届紫金京昆艺术群英会上荣获“紫金奖”。
此外,20个优秀传统折子戏也被中国昆曲博物馆收藏保存。
永嘉县人民政府于2018年在永嘉县文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中提出了开展传承永嘉昆曲的振兴工程。
全方位、精准化地对永嘉昆曲剧目进行创新及强化其排演过程。
同时,通过建立非遗博物馆并以此为基础,开展如“永嘉昆曲进校园、进社区、进文化礼堂”等活动;设立“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开设暑期少儿昆曲传承公益班等,为永嘉昆曲的传承与保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浙江越剧现代戏的历史、现状与反思
戏剧研究 ┃ Drama research浙江越剧现代戏的历史、现状与反思■ 杨斯奕摘 要:新中国成立以来,浙江越剧现代戏的发展经历了“十七年”时期的繁荣和新时期的一度低潮,直至新世纪后创作热度再度回升。
尽管浙江越剧现代戏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存在市场竞争力较弱、创作人才缺乏、艺术风格单一、舞台过度包装等种种问题。
在提升艺术质量、打造精品剧目增强奖项竞争力的同时,浙江越剧现代戏还需在开拓市场、吸引观众、培养人才等多方面发力,才能保持真正长久的生命力。
关键词:浙江;越剧现代戏;历史;现状越剧诞生于浙江,兴盛于上海,流行于长三角以及全国大部分地区。
越剧既有江南水乡民间文化基因又饱受海派都市现代文化滋养,创作表现现代生活的现代戏独具优势。
越剧现代戏显示出越剧艺术从古典向现代转化的觉醒,关注时代命运、宣传进步思想长期以来更是越剧现代戏的特点。
1946年袁雪芬演出的《祥林嫂》标志着越剧改革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成为“新越剧的里程碑”。
1947年尹桂芳所在的芳华剧团创作了取材于现实生活、揭露社会黑暗的《浪荡子》,演出后反响强烈。
1943年到1945年,浙东根据地社教队创作的《血钟记》《桥头烽火》等宣传群众踊跃参军、支援抗日以及反映革命烈士事迹的越剧现代戏还曾在抗日宣传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促进了革命根据地的稳固和发展。
一、“十七年”时期浙江越剧现代戏的繁荣新中国成立后,越剧现代戏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周恩来强调“越剧也要表现新生活”,“女子越剧和男女合演的越剧需要共同前进”。
1952年,经浙江省委指示,为加强表现现代生活和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包括十名男演员在内的一批文工团员通过选拔加入越剧队,后改编成浙江越剧团并专门组建实验男女合演的演出队。
同年剧团就移植沪剧现代戏《罗汉钱》演出了越剧男女合演的第一部大戏。
“越剧皇后”姚水娟主动担任媒婆的角色为青年演员配戏。
1952年年底至1953年年初,该剧在杭州的胜利剧院连续演出41场。
绍兴越剧的研究性报告
绍兴越剧的研究性报告绍兴一直是一个风光秀丽的小城,美丽的水乡风光,丰富的名胜古迹,人才辈出,悠久的历史,孕育了丰富的传统戏曲资源,豫剧就是其中代表性的成果,豫剧在中国戏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越剧是我国第二大剧种,有第二国剧之称,又被称为是"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 。
越剧在国外被称为"中国歌剧",越剧也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
越剧发源于浙江嵊州,发祥于上海,繁荣于全国,流传于世界,在发展中汲取了昆曲、话剧、绍剧等特色剧种之大成,在历代的变换中也经历了由男子越剧到女子越剧为主的历史性演变。
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要的形式,豫剧的演唱声音优美动听,表演真实动人,唯美而又典雅,代表了江南的灵气与秀美,豫剧中多以"才子佳人"题材的戏为主,艺术流派多种多样,公认的就有十三大流派。
豫剧主要流行于:上海、浙江、江苏、福建、江西、安徽等广大南方地区,以及北京、天津等大部北方地区,在豫剧的鼎盛时期除西藏、广东、广西等少数省、自治区外,全国都有专业剧团存在。
越剧不光流传广泛,还被首批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越剧”起源于“落地唱书”,后又有称为“女子科班”、“绍兴女子文戏”、“的笃班”等。
第一次称“越剧”,那是1925年9月的一天,在小世界游乐场演出的“的笃班”,首次在《申报》广告上称为“越剧”。
1939年,《大公报》记者樊迪民,兼为姚水娟之“越吟舞台”的编导,受李白《越女词》之启发,兼考虑绍兴是越王勾践生聚教训击败吴国的复兴基地,而越剧发源地嵊县是绍属之一,又受越剧名伶姚水娟“我就是要越唱越响,越唱越高,越唱越远”的豪言触动,就给茹伯勋编的《戏剧报》写稿,刊出正名为“越剧”的动机和意义的文章,告诉观众。
自此以后,各报“女子文戏”的广告陆续改称为“越剧”,新中国成立后,更是统一称为“越剧”。
因为越剧早期用”绍兴戏剧“、”绍兴文戏“为名,所以也有将越剧称为“绍兴戏”的说法,这是因为当时无“越剧”之名而借用“绍兴戏”之称,但“越剧”实际上并不是“绍兴戏”。
苕韵流芳:略论滩簧剧种的传承与发扬r——以湖剧为个案
苕韵流芳:略论滩簧剧种的传承与发扬r——以湖剧为个案宋笑笑;李学功【摘要】湖剧,作为浙北地区唯一具有代表性的剧种,曲调清新,表演文雅细腻,具有深厚的湖州历史文化底蕴.但因诸多因素困扰,湖剧难掩式微之势,发展面临较大困难.以国家重视传统文化保护的利好政策为契机,着眼于湖剧的文化价值与现状,利用湖剧传承人与作曲家的口述资料,探寻湖剧合理保护之道,以期为滩簧剧种的传承与发扬提供一种思路.【期刊名称】《大庆社会科学》【年(卷),期】2017(000)001【总页数】3页(P89-91)【关键词】湖剧;滩簧;传承与发扬;文化自觉【作者】宋笑笑;李学功【作者单位】湖州师范学院,浙江湖州 313000;湖州师范学院,浙江湖州 31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825湖剧,又名湖州滩簧,也曾有“花鼓戏”“湖州小戏”“湖州文戏”等称谓。
“湖剧流行于湖州、长兴等各市县,其活动范围北至江苏吴江,东至上海市郊,南及余姚、绍兴,西达安徽广德”[1]109。
湖剧滥觞于湖州当地的流行歌舞、曲艺、杂耍等演艺方式,采用吴语方言湖州话演唱,吸收湖州民歌编写唱词,并与其他戏曲曲艺形式相互借鉴融合,经过时间的沉浮积淀,最终形成了湖剧。
湖剧声腔属滩簧系统的一个类别。
据发现的有关滩簧花鼓戏的记载,湖剧至少可追溯至清代咸丰年间。
《双林镇志》中载道:“(咸丰)六年夏,大旱饥。
镇之博徒勾结东路枪船,至镇聚赌,并演唱花鼓戏,谓之花册场。
”清代李光霁用日记的形式于《劫余杂识》中撰写道:“按咸丰六、七年间……汪家兜、四牌楼城壕等处,各盖厂,聚博徒,招女优,时装演剧,昼夜不辍,曰花鼓戏”[2]108。
亦可见花鼓戏历史之久。
在湖剧形成初期,湖州当地的歌舞曲艺等被统称为“百花戏”,经过长期簇簇争妍,逐渐出现湖州滩簧。
湖州曲艺是如何嬗变,成为湖州地方戏曲?“琴书,小戏,三跳与湖剧的渊源,简单来说,一句话,搭班做戏,分档唱书。
”早期的小戏艺人集中起来就演小戏,分散开来就坐唱琴书。
婺剧的研究报告
婺剧的研究报告婺剧的研究报告一、引言婺剧,是中国传统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浙江婺州地区,已有近500年的历史。
它是以婺剧为基础,吸收了婺剧以外的其他戏曲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和艺术特点。
本文旨在对婺剧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演艺特点、历史渊源和发展现状。
二、婺剧的起源和历史婺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代末年,当时婺州地区盛产优秀戏曲艺人,其表演风格独特而受到观众的喜爱。
婺剧在明代末年至清代初年经历了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演特点。
在婺州戏剧的基础上,婺剧吸收了杂剧、南音和越剧等戏曲元素,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戏曲剧种。
三、婺剧的表演特点婺剧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而闻名于世,以下是婺剧的几个表演特点:1. 艺术化的说唱婺剧注重对白的表演,较少使用一般戏曲中常见的高亢的唱腔。
演员通过细腻而抑扬顿挫的说唱方式,将剧情生动地展现出来。
2. 精湛的表演技巧婺剧的表演技巧十分精湛,尤其是在面部表情、身体语言和手势方面,在表演中更加注重细节的刻画,通过身体的动作和抬眼、探头等细微动作来展现角色的情感和性格。
3. 特色的服饰和化妆婺剧的服饰和化妆也有其独特的风格。
演员们身着华丽的戏装,头戴特殊的发髻,面部化妆浓重而华丽,通过服饰和化妆进一步突出角色的形象特点。
4. 高度的古典艺术婺剧被认为是中国古典艺术的瑰宝之一,它融合了文学、音乐和戏曲等多种艺术元素。
婺剧以其高雅的身份和古典的韵味,吸引了许多古典艺术爱好者的喜爱。
四、婺剧的发展现状随着现代社会娱乐方式的多元化和戏曲市场的竞争加剧,婺剧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尽管如此,婺剧依然在努力寻求发展,以下是婺剧的一些发展现状:1. 婺剧传承的努力为了保护和传承婺剧,许多传统戏曲学习班和艺术团体成立了,致力于培养新一代的婺剧演员和艺术爱好者。
同时,一些艺术节和演出也为婺剧提供了展示自己的平台,增加了其曝光度。
2. 创新发展的尝试为吸引更多的观众,婺剧也在不断尝试创新。
浙江大学学生对于传统戏剧的调查报告
浙江大学学生对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态度调查摘要:中国传统戏剧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中国的文化符号。
但由于各种原因,戏曲文化在现阶段的发展状况令人担忧。
本论文根据《浙江大学学生对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态度》的调查认识现状,考察原因,探索解决方式。
关键词:浙江大学中国传统戏曲文化态度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而戏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宝库里的瑰宝之一,是传统文化中一朵经久不衰的奇芭。
中国戏曲由音乐、舞蹈、文学、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
戏曲在中国源远流长,在漫长发展的过程中,经过八百多年不断地丰富、革新与发展。
讲究唱、做、念、打,富于舞蹈性,技术性很高,构成有别于其他戏剧而成为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
调研背景和目的令人担忧的是,现在,中国戏剧戏曲遭受人们冷遇,一些地方剧种已经销声匿迹。
这并不是戏剧戏曲本身造成的,而是现代人们生活方式和观念的转变,精神、娱乐产品和休闲方式的增多,以及影视作品大量出现,致使戏剧戏曲演出场次减少,导致了年轻人接触戏剧戏曲的次数减少,一些青少年甚至没有接触过戏剧。
一旦出现文化断代,后继无市、无人,那么中国戏曲文化将面临空前危机。
因此我小组在此背景下开展“浙江大学大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态度”以了解社会未来的中流砥柱们是如何看待戏曲文化的。
我们期盼能了解现状并能针对现状提出建议,为戏曲文化的传承尽自己的一份力。
我们为了更加全面的了解中国传统戏剧方面的知识,首先通过上网查找了有关戏剧方面的的资料,以及大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戏剧的了解和态度的概况,然后设计了针对浙江大学学生对中国传统戏剧的认识和态度的调查问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年4月文化艺术研冗Apr.,第 9 卷第 2 期 Studies in Culture&Art Vol.9文章编号:1674-3180 (2016) 02-0070-10论戏曲传统剧目的推陈出新—以浙江省为例李尧坤(浙江省文化艺术研究院,杭州310012)摘要: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以来,浙江省戏曲传统剧目推陈出新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从《十五贯》《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西园记》到《西厢记》《荆钗记》《九斤姑娘》《张协状元》《公孙子都》《白蛇前传》等等,为戏曲事业做出了宝贵的贡献。
要总结传统 剧目推陈出新的经验,认识和掌握其规律,站在新的时代高度,从今天广大观众的审美需求 出发,选择适当的传统剧目,发现和挖掘其中具有符合时代精神的思想内容,使其能够与广 大观众在思想感情上发生共鸣,做到古今贯通,古为今用。
关键词:戏曲传统剧目;推陈出新中图分类号:J804 文献标识码:AOn Innovation of Traditional Theatrical Pieces—Taking Zhejiang Province as an ExampleLI Yao-kunAbstract:For more than sixty years after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the innovation of traditional theatrical pieces in Zhejiang Province has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and valuable contribu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opera.We need to further summarize the experience of innovation, understand and grasp the rules,start from the aesthetic demands of audience from a higher stage of a new era,choose appropriate traditional pieces,discover and explore the ideological content in them that conform to the spirit of the time,so that they can have resonance with the audience.Key words:traditional theatrical pieces;innovation 2016No.2收稿日期:2016-02-16作者简介:李尧坤(1941一),男,浙江绍兴人,研究员,主要从事现当代戏曲研究。
第2期李尧坤:论戏曲传统剧目的推陈出新• 71 •浙江省是戏曲之乡,也是戏曲大省,作为我 国戏曲形成标志的宋元南戏就诞生在浙江温州。
浙江省还是一个多剧种的省份,被称为江南戏曲 奇葩的越剧发源于浙江嵊县,现已成为全国性的 大剧种;婺剧、绍剧、昆剧、甬剧、姚剧、杭 剧、湖剧、瓯剧、和剧、新昌调腔、宁海平调、黄岩乱弹等剧种各具特色。
既有比较古老的剧 种,也有充满活力的年轻剧种,反映出浙江深厚 的文化底蕴和丰富多彩的戏曲文化。
中华人民共 和国的成立,为恢复和发展民族文化创造了前所 未有的条件,也为恢复和发展民族戏曲开辟了广 阔的道路。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十七年中,由于各级领导 重视戏曲工作,认真贯彻了国务院的“五五”指示,即由周恩来总理于1951年5月5日签发 的《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 指示》,正确贯彻了 “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戏曲方针,浙江省的戏曲事业得到了很快的恢复 和发展,戏曲创作亦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在戏曲 创作方面,浙江省文化局在1953年3月成立了 剧目组,组织一批新文艺工作者参加全省的剧目 工作,而其中整理改编传统剧目占了相当大的比 例,且取得了引人注目的突出成绩。
以昆剧 《十五贯》与绍剧《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为代表 的一批经过整理、改编的优秀传统剧目脱颖而 出,在全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的新时期,浙江省戏曲传统剧 目推陈出新工作进入了更加自觉的新阶段,即根 据时代的要求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对传 统剧目进行重新选择和审视,并赋予其新的立 意,在艺术上也有了全面的提升,因而取得了令 人振奋的重大成果,如越剧《西厢记》《荆钗 记》《九斤姑娘》,昆剧《张协状元》《公孙子 都》,婺剧《白蛇前传》等剧目声名鹊起,影响 深远。
一、传统剧目推陈出新的成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六十多年以来,浙江省戏曲传统剧目推陈出新工作取得了骄人的成 绩,这在全国来说是比较突出的。
为了从时代发 展上更加清晰地认识和评价这个问题,我把它划 分为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与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多 年两个阶段来加以论述。
(一)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戏曲传统剧目的 推陈出新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环境。
自建立人 民政权后,浙江省各级政府就十分重视戏曲剧目 的推陈出新工作,把整理改编传统剧目作为戏曲 表演艺术团体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
1951年1月10日至16日,浙江省文教厅召 开全省戏改工作会议。
华东文化部戏改处处长伊 兵出席会议并作专题报告。
浙江省文教厅厅长王 子辉在讲话中要求把中央的戏改指示,贯彻到具 体工作中去。
1951年5月5日,《中央人民政府 政务院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颁布。
在中 央“五五”指示指引下,浙江的戏曲改革工作 不断推进。
1953年3月,浙江省文化局成立剧 目组,着手开展各剧种传统剧目的整理改编工 作。
1954年5月4日至19日,浙江省人民政府 文化事业管理局召开全省戏曲工作会议,会议组 织有关剧团作了关于发掘、记录老剧目的发言。
同年8月20日至9月14日,浙江省第一届戏曲 观摩演出大会在杭州举行,共演出了来自全省包 括越剧等11个剧种的75个剧目,其中经过整理 改编的越剧《庵堂认母》,婺剧《槐荫记》,绍剧《芦花记》《平顶山》等剧目获奖。
紧接着9 月25日至11月6日在上海举行的华东区戏曲观 摩演出大会上,浙江省代表团演出的婺剧《槐 荫分别》、越剧《庵堂认母》获剧本二等奖和演 出奖,婺剧《断桥》、绍剧《芦花记》获演 出奖。
以上情况说明,浙江省认真贯彻执行了中央 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经过 几年的努力实践,各剧种已经出现了一批经过整 理改编的比较优秀的传统剧目,这也是浙江在戏 曲改革中取得的重要成果。
下面是这一阶段较有 代表性的剧目。
• 72 •文化艺术研究第9卷1.昆剧《十五贯》。
1955年11月上旬,时任浙江省文化局局长 的黄源陪同上海电影局局长张骏祥到杭州解放剧 院看戏,那天观看的正是由浙江昆苏剧团演出的 传统剧目《十五贯》。
跌宕起伏的剧情及演员精 彩的表演让他们感到十分兴奋。
《十五贯》中苏 州知府况钟在奉命监斩时发现冤情,不忍枉杀无 辜,决定深夜请求上司复审,经过努力,最终平 反了冤案。
黄源认为这本戏如果加以改编提高,一定会是一个具有强烈现实意义的好戏。
看完戏 后他立即设法找来朱素臣《十五贯传奇》(亦名 《双熊梦》)的原著,浏览相关资料,经过研究 和构思,列出了改编大纲,确定了省文联秘书长 郑伯永、编导陈静(该剧改编的执笔者及导演)等一众合作者及主创人员,并在很短的时间内就 由浙江昆苏剧团排演了这出经改编的《十五 贯》。
1956年2月,《十五贯》赴沪演出,获得好 评。
中宣部部长陆定一邀请剧团赴京演出。
4月至5月,剧团赴京演出《十五贯》,受到广泛关 注,在北京形成了“满城争说《十五贯》的盛 况”。
毛主席在八天中两次观看演出。
周总理观 看演出后,高度评价《十五贯》的成就,他对 剧团的同志说:“你们做了一件好事,一出戏救 活了一个剧种。
”5月17日,文化部和中国戏剧 家协会邀请首都文艺界著名人士二百多人在中南 海紫光阁举行昆剧《十五贯》座谈会,周总理 在会上发表了长篇讲话,他说:“《十五贯》的演出复活了昆曲,为‘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奠定了基础。
”“《十五贯》有着丰富的人民性,相当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它不仅使古典的昆曲 艺术放出新的光彩,而且说明了历史剧同样可以 更好地起现实的教育作用。
”“这个剧本是改编 古典剧本的成功典型。
”5月18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从“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谈 起》的社论。
浙江昆苏剧团在京共演出46场,观众有7万多人;接着的全国巡演共演出98场,观众达14万人;其后又摄制成戏曲艺术片。
文 化部发文要求各地有条件的剧团都要移植演出《十五贯》。
仅浙江省从1956年1月以来,就有 各剧种60多个剧团移植演出了《十五贯》,全 国约有500多个剧团移植演出。
《十五贯》成为 我国文艺界的一个重大事件,也是浙江省戏曲传 统剧目推陈出新的一个重大成果。
2.昆剧《西园记》。
《西园记》原系明代吴炳所著的传奇作品,1962年贝庚将其改编为昆剧,由浙江昆剧团演 出。
原本中出现了王伯宁、赵玉英的鬼魂,许多 情节和描写也存在着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
贝庚 果断地砍去了赵玉英与王伯宁这两条线索,将出 现鬼魂的戏全部予以删除。
改编本以张继华与王 玉真两人的戏为主干,重新组织结构,巧妙地设 置了一系列的误会,由此构成了令人忍俊不禁而 又回味无穷的喜剧性冲突,使之成为一出独具一 格的喜剧。
作为剧中主要人物的书生张继华,改 编本对他的描写相当传神,比如他明知王玉真是 一个鬼魂(实则是个误会),也决意要与她做一 对人鬼夫妻,表现出他对爱情的热烈追求和坚贞 不移。
1962年浙江昆剧团赴上海、南京演出该剧,受到热烈赞扬,文艺界人士给予高度评价,认为 《西园记》是浙江昆剧团继《十五贯》后出现的 又一优秀剧目,是传统剧目推陈出新的典型。
3.绍剧《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取材于我国著名神话 小说《西游记》。
I960年在浙江省委宣传部、浙 江省文化局领导下,成立了《孙悟空三打白骨 精》整理小组,着手对该剧进行整理改编,贝庚、顾锡东是该剧的执笔者。
这次整理改编,保 持发扬了原本的精华,同时作了许多重大修改。
经过数十次的修改,使剧目面貌焕然一新。
改编后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从主题思 想、故事情节到人物形象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成为一出杰出的猴戏。
1961年,浙江绍剧团进 京演出该剧,反响巨大。
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 东、刘少奇等观看了演出。
毛泽东与郭沫若观看 演出后写了七言律诗酬和。
《孙悟空三打白骨 精》于I 960年由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摄制成同第2期李尧坤:论戏曲传统剧目的推陈出新• 73 •名彩色艺术片,放映后轰动全国,远播亚非拉 72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