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 5.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试题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人教版生物必修3练习:第5章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Word版含答案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目标导航 1.结合教材碳循环模式图,说出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特点,阐明碳循环失调与温室效应的关系。
2.通过具体实践活动,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3.通过实例分析,说明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
一、碳循环(阅读P 100-101)1.物质循环的概念(1)物质: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如C 、H 、O 、N 、P 、S 等。
(2)过程:无机环境 元素元素生物群落。
2.范围:生物圈。
3.特点(1)具有全球性,因此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2)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
4.物质循环的实例——碳循环(1)循环形式: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CO 2的形式进行。
(2)图解(3)温室效应 ①形成原因:化石燃料短时间内大量燃烧→CO 2含量迅速增加→打破了碳循环的平衡。
②产生危害:气温升高;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
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阅读P 103) 1.区别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而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是单方向的。
2.联系(1)二者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2)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
三、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阅读P 102-103)1.案例1中实验的自变量是土壤微生物的有无,对照组不做处理含有微生物,实验组应不含微生物,应进行灭菌处理。
2.案例2中实验的自变量是分解淀粉的微生物的有无,A 组土壤浸出液含有微生物,B 组烧杯中加入的液体应不含微生物,因此可加入等量的蒸馏水。
判断正误:(1)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使物质能够循环利用。
( )(2)参与循环的物质是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化合物。
( )(3)碳循环在生物群落内部以CO 2形式进行。
( )(4)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
( )(5)物质循环中所说的“生态系统”是指一般的生态系统。
( )(6)碳元素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传递时,只有生产者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传递是双向的,其他成分间都是单向的。
人教版人教新课标必修3基础达标测试(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人教新课标基础达标测试基础·巩固1.下列不是温室效应形成原因的是()A.煤和石油的大量燃烧B.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被打破C.气温升高,加速极地冰川的融化D.大气中的CO2含量过多解析:形成温室效应的原因是:人类大量燃烧煤和石油等化石燃料,再加上乱砍滥伐,使森林等植被面积大幅度减少,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迅速增加。
答案:C2.我国北方某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碳元素循环如下图所示,箭头和字母分别表示碳元素传递方向和转移量。
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夏季,a>b+c+eB.秋季,e+f<gC.春季,g=b+e+fD.冬季,d+c<f解析:首先应明确箭头和字母所代表的意思。
夏季的时候对植物而言,表现为碳元素的积累所以a>b+c+e,其他季节不同的生物都可依此类推。
答案:A3.下图示生物圈中部分物质的循环。
A、B、C、D构成生物群落,第①~⑨号箭头表示循环过程。
请据图分析完成下列问题:(1)若此图为硫循环的部分示意图,则X 气体对植物伤害的主要器官是_____________。
除①过程吸收X外,还有部分X转化成的其他物质进入土壤或水体,并以__________方式被A吸收,再用于合成蛋白质等有机物。
X气体造成大气污染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此图为碳循环的部分示意图,则:Ⅰ.限制我国西北地区①过程总量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_________。
为此,国家正在实施________工程,以确保西部可持续发展。
Ⅱ.完成①过程的能量来源是__________。
若C同化的总能量为a,其中由A经④过程供能比例为x,则按最低传递效率计算,需要A的总能量(y)与x的函数关系式为____________。
答案:(1)叶主动运输SO2的排放量远远超出了生物圈的自净化能力 (2)Ⅰ 水南水北调Ⅱ 太阳能y=100a-90ax综合·应用4.下图为碳元素在生态系统循环的模式图,图中“圆圈”表示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箭头”表示过程。
2017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课后练习
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叙述,错误的就是( )A、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主要循环形式就是CO2B、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就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C、物质循环发生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D、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解析: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答案:B2、生态系统中C、N等元素活动的特点就是()A、单向的B、循环地、反复地出现,由一种形式转变成另一种形式C、逐级递减的D、快速运动的答案:B3、从物质循环的角度瞧,人体内的碳元素究其根源就是来自()A、食物中的碳B、大气中CO2中的碳C、燃料中的碳D、非生物环境中的碳解析:人在生态系统中就是消费者,所需要的碳元素直接或间接地来自生产者,而生产者中的碳元素都来自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大气中的CO2.答案:B4、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叙述,不正确的就是()A、所指的物质就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化学元素B、所说的生态系统就是指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C、所说的循环就是指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出现、循环流动D、物质在循环过程中不断递减解析:物质在循环过程中就是不会递减的,因为物质只能进行转移与变化,不会消失.答案:D5、利用泥浆生物反应器处理污染土壤,其原理就是将污染土壤用水调成泥浆状,同时加入部分营养物质与菌种等,在有氧条件下剧烈搅拌,使污染物快速分解。
由此推知,该反应器()A、能够实现物质循环B、主要处理有机污染C、可瞧做一个小型生态系统D、存在能量输入、传递、转化与散失解析:在有氧条件下剧烈搅拌而使污染物快速分解,所以就是通过菌种进行有氧呼吸而分解有机物,故B项正确。
题中的反应器中有土壤、营养物质与菌种,无生产者,不满足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及其无机环境)的概念范畴,更谈不上生态系统功能中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A、C、D三项均错误。
答案:B6、碳循环中,连通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的生物类群与生理作用分别就是( )①生产者②消费者③分解者④光合作用⑤呼吸作用⑥蒸腾作用⑦化能合成作用A、①②;④⑤⑥B、①③;④⑤⑦C、②③;⑤⑥⑦D、①③;④⑥⑦解析:碳循环中,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将CO2转化为有机物,使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分解者则通过呼吸作用等把有机物转化成CO2,使碳元素返回无机环境。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含答案)
1.关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所说的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一些基本化学元素B.所说的生态系统是地球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C.所说的循环是指物质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出现、循环流动D.物质在循环过程中不断递减解析:选D。
物质循环的实质为元素在生物圈这个最大的生态系统中往复出现、循环利用,在这个过程中物质是守恒的,不可能递减。
2.与自然界的碳循环关系最密切的两种细胞器是( ) A.线粒体和染色体B.叶绿体和线粒体C.叶绿体和核糖体D.线粒体和内质解析:选B。
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通过光合作用把CO2合成有机物进入生物群落,线粒体是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通过呼吸作用把有机物分解成CO2释放到无机环境中。
3.(2018·上海中学高二检测)如下图是自然界碳循环的简图,图中的甲、乙、丙各代表( )A.甲为生产者,乙为分解者,丙为消费者B.甲为消费者,乙为分解者,丙为生产者C.甲为分解者,乙为生产者,丙为消费者D.甲为生产者,乙为消费者,丙为分解者解析:选D。
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大气中的CO2,其体内碳的去路有:一是通过呼吸作用释放到大气中;二是被消费者所摄取;三是其遗体、枯枝落叶等被分解者分解,并将其中的碳以CO2形式释放到大气中。
消费者的碳于对生产者的取食,其体内碳的去向:一是通过呼吸作用释放到大气中;二是通过分解者的分解,CO2释放到大气中。
从上述分析中可推断,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
4.下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模式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①代表生产者,5可以代表化能合成作用B.碳元素在①②③④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C.在食物链中占有碳元素最多的营养级可能是①D.温室效应主要是由②进行7过程太强导致的解析:选C。
题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CO2),5代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碳元素在它们之间以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形式传递;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人类大量燃烧煤、石油等化石燃料,使碳元素在很短时间内大量释放造成的。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作业
第五章第3节一、选择题1.如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
“→”表示碳的流动方向,其中代表分解者的是(D)A.①B.②C.③D.⑤[解析]根据①与③之间的双向箭头判断:①是生产者,③是大气中的CO库;根据2①②④的碳都流向⑤,可进一步判断:②是初级消费者,④是次级消费者,⑤是分解者。
2.下列有关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B)A.碳循环伴随着能量流动B.分解者不参与生物圈中碳循环过程C.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与碳循环密切相关D.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CO2[解析]分解者可以将有物碳转变为无机碳3.在一般情况下,关于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主要渠道的正确图解是(D)[解析]碳循环发生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无机环境中的碳元素通过生产者进入生物群落,生物群落内有机物中的碳元素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重新返回无机环境。
4.如图中a、b、c、d表示某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箭头表示各种成分之间的关系,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C)A.a和c包含了所有生物群落B.c1的同化量越大,流向c2的能量就越少C.d不一定是原核生物D.a的含量减少将减缓温室效应[解析]由图中四种成分之间的关系可判断a、b、c、d分别是生产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消费者、分解者。
其中d(分解者)也可能是某些动物,因而不一定是原核生物。
生物群落应包含该区域内所有的生物,即a、c、d;按能量流动效率一定来计算,C1的同化量越大,流向C2的能量就越多;a(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吸收CO2,可见,a的含量减少将加剧温室效应。
5.下图是某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流向示意图。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C)A.X1过程的完成必须依赖于一种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完成物质合成与能量转化B.X1过程吸收的CO2总量与Y1、Y2、Y3……及Z过程释放的CO2总量相等C.当该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时,X3过程的能量值约为X1过程的能量值的1%~4%D.秋季Z1、Z2、Z3……过程提供的有机物中的碳将全部转变为Z过程释放的CO2中的碳[解析]A项中,X过程包括化能合成作用和光合作用。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作业
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A.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复杂过程B.在能量流经生态系统各营养级时的逐级递减的全过程C.在组成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的生物体内的反复循环运动D.在生物圈的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反复循环运动答案 D解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定义是:组成生物体的C、H、O、N、P、S 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又称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因此从定义中可看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在生物圈的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反复循环运动。
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CO2的形式循环B.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都参与碳循环过程C.大气中的CO2要合成有机物进入生物群落只有通过光合作用才能完成D.如果碳循环过程不能进行,生态系统将会被破坏答案 C解析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通过生产者以CO2的形式进入生物群落,通过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和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又以CO2的形式返回无机环境,A、B正确;大气中的CO2要合成含碳有机物进入生物群落,可以通过绿色植物或光合细菌的光合作用,也可以通过某些微生物的化能合成作用,C错误;如果碳循环过程不能进行,物质是能量的载体,那么能量流动也就无法进行,所以生态系统将会被破坏,D正确。
3.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主要渠道是图中的()答案 A解析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将无机物合成为有机物,这样无机环境中的物质进入生物群落,经各级消费者利用,最后经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和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又将有机物转化成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
4.如图所示是生态系统中某元素循环的模式图,该图不可以说明()A.该图主要体现的是碳元素的循环B.A与B两种生物成分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C.图中生理过程②③进行的主要场所是线粒体D.该物质循环带有全球性答案 B解析从物质循环的过程可以判断,A是生产者,B、C是消费者,D是分解者,M是CO2,N是O2。
生物: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概念 (1)物质:组成生物体的 C、H、O、N、P、S 等元素。 (2)循环:无机环境 生物群落 。 (3)范围: 生物圈 。 2.特点 (1)具有全球性,因此又称 生物地球化学 循环。 (2) 循环性 。 二、碳循环 1.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 二氧化碳 的形式进行的。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能够 随着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因此,碳循环具有 全球性 。
2.为减少温室效应,一方面应减少 CO2的排放 ,另一方面要大
力
植树造林 ,减少空气中的CO2含量。
2.关于碳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产生温室气体 C.不依赖于水 B.需要能量驱动 D.具有全球性
(
C
)
三、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 项目 形式 特点 能量流动 以有机物形式流动 单向传递、逐级递减 物质循环 以无机物形式流动 往复循环
B.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沿着食物链进行的 C.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密切联系、相互依存
D.能量流动是伴随着物质循环而循环的
【解析】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是沿食物
链和食物网进行的,二者紧密联系在一起。能量的固定、储
存、转移和释放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等过程,物质的循 环利用离不开能量的作用,但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循环的。
(2)特点 ①全球性:物质循环的范围是生物圈,因此生态系统的 物质循环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②反复利用、循环流动:物质循环既然称为“循环”, 就不像能量那样单向流动,而是可以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 之间反复利用、循环流动。
【例1】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密切相关。下表为A、B两个 不同时期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环境的碳交换情况。 时期 A B 碳吸收量(kg C·a-1) 1.20×1014 1.20×1014 碳释放量(kg C·a-1) 1.20×1014 1.26×1014 光合 作用实现的,碳的 作用实现的。
2020秋高二生物3第5章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含解析
2020秋高二生物人教版必修3课时作业:第5章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含解析[基础对点]知识点一碳循环1.关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所说的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B.所说的生态系统是指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C.所说的循环是指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出现、循环流动D.物质在循环过程中不断递减答案D解析物质循环的实质为元素在生物圈这个最大的生态系统中往复出现、循环利用,在这个过程中物质是守恒的。
2.在生态系统中,对碳循环起决定作用的关键环节是()A.微生物的分解作用B.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C.动物的呼吸作用D.煤和石油的燃烧答案B解析生态系统中的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是以CO2的形式传递的,而碳在生物群落间的传递形式是有机物.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将无机环境中的CO2固定合成有机物进入到生物群落;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返回无机环境。
所以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在生态系统中,对碳循环起关键作用。
因此选B。
3.“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引起了人们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关注,大会所倡导的低碳生活获得普遍认同。
根据下图所示碳循环的部分过程进行有关分析,正确的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A.生物群落内部进行碳循环的物质形式是CO2B.参与过程②的生物只有消费者和分解者C.不能通过增强过程③减少大气中CO2的含量D.开发太阳能、水能、核能等新能源,可减少人类对过程①的依赖答案D解析生物群落内部碳元素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A错误;过程②指的是生物群落内部生产者、消费者通过细胞呼吸作用和分解者的分解作用释放CO2,B错误;可以通过增强过程③减少空气中CO2的含量,C错误;开发新能源能减少人类对化石燃料的使用,D正确。
4.如图表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部分过程,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A是生产者,D是分解者B.图中箭头可以表示碳元素的流动方向C.碳在①②③④过程中都是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的D.图中A、B、C、D代表的生物共同构成生物群落答案C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无机环境中的CO2和A之间是双向箭头,可判断出A是生产者;其次判断分解者,分解者除了一个箭头指向无机环境外,其他箭头都指进来,因此D为分解者;其余均为消费者,即B和C均为消费者。
第5章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同步练测(人教版必修3)
第5章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同步练测(人教版必修3)一、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7分,共56分。
)1.下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循环的部分示意图。
A 、B 、C 、D 构成生物群落,箭头①~⑨表示循环过程。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大气中的气体X 是指CO 2B.完成①过程的能量主要是由⑧过程提供的C.D 经⑤、⑥、⑦过程获得的能量占A 、B 、C 总能量的10%~20%D.C 处在第四营养级2.下图表示生态系统中碳元素和硫元素的循环。
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两种元素在①⑤⑥过程中转化的形式都主要是含相关元素的气体物质B.两种元素在③过程转化时都只能呈气态C.图中⑨过程在两种元素的循环过程中均可发生,也是导致大气污染的重要因素D.图中⑧过程主要发生在碳循环过程中3.下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箭头表示循环方向。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图中甲、乙、丙构成了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B .图中b 、c 、d 过程均可表示不同生物的细胞呼吸C .缺少类群丙则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不能正常进行D .由于细胞呼吸的消耗,乙的同化量远大于丙的摄入量4.下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式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f 表示大气中的CO 2 库B.该图中有3条食物链C.图中的a一定是自养型生物,b 、c 、d 、e 一定是异养型生物D.碳以有机物的形式由a 传到b5.“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再次引起人们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关注,大会所倡导的低碳生活获得普遍认同。
下图表示碳循环的部分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不能通过增强③减少大气中CO 2B.生物群落内部进行碳循环的形式是CO 2C.参与②过程的生物只包括生产者、消费者D.开发水能、核能等新能源,可减少人类对①过程的依赖6.分析以下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简A.网)流动B.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C.能量①②③④的总和便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D.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 2的形式进行的7.某同学完成了“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的对照实验,对照组( )C.代表生产者,5可以代表化能合成作用、2、3、4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在食物链中,含有碳元素最多的营养级可能是请回答下列问题。
高中生物必修三 稳态与环境-高中必修3-第5章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练习题
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碳循环(1)范围:生物群落和________之间。
(2)循环形式:主要以________的形式进行。
(3)特点:________、循环性。
(4)过程(如图所示)(5)①原因:大量________________的燃烧,打破了生物圈中________的平衡。
②危害:加快极地和高山冰川的融化,导致海平面________,进而威胁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存。
2.物质循环(1)概念①物质:组成生物体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元素。
②循环途径:无机环境⇔________。
③范围:________。
(2)特点①具有________。
②反复利用,________流动。
3.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区别(1)物质循环具有________和________的特点。
(2)能量流动是________的,是单方向的。
4.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联系(1)二者________,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2)物质是能量流动的________,能量是物质循环的________。
5.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的实验原理(1)土壤中存在种类、数目繁多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它们是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
(2)分解者的作用是将环境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其分解速度与环境中的_______等生态因子相关。
6.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的实验流程项目案例1 案例2实验假设微生物能分解落叶使之腐烂微生物能分解淀粉实验设计实验组对土壤进行________处理A烧杯中加入30 mL______对照组对土壤不作任何处理B烧杯中加入30 mL蒸馏水自变量土壤中是否含微生物是否含有微生物实验现象在相同时间内实验组落叶腐烂程度________对照组AA1 加碘液________A2加斐林试剂________BB1 加碘液________B2加斐林试剂________结论分析微生物对落叶有分解作用土壤浸出液中的微生物能分解淀粉【课前小测】1.判断正误:参与物质循环的是组成生物体的各种无机物。
高中生物 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试题 新人教版必修3
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时间:30分钟满分:50分)难度及题号考查知识点及角度基础中档稍难碳循环过程及特点1、2 3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4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实验探究 5 6一、选择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1.在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中,既能使CO2进入生物群落,又能使CO2释放到大气中的生物是( )。
A.绿色植物 B.植食动物C.肉食动物 D.营腐生生活的真菌解析在碳循环中,使CO2进入生物群落主要是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绿色植物又通过呼吸作用把CO2释放到大气中。
答案 A2.在生态系统中,对碳循环起决定作用的关键环节是 ( )。
A.微生物的分解作用B.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C.动物的呼吸作用D.煤和石油的燃烧解析生态系统中的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是以CO2的形式循环的,而无机环境中的CO2必须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转化为有机物,才能被消费者利用。
生产者和消费者中的有机物一部分可以通过自身的呼吸作用将碳回归到无机环境中。
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将动植物遗体、排出物和残落物中的有机物分解成CO2,返回无机环境。
因此选B。
答案 B3.(多选)如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元素的循环过程,其中A、B、C表示生态系统的不同成分,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③过程代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B.A、B分别代表分解者和生产者C.⑦是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D.疏松土壤可以加快⑤过程解析在碳循环示意图中与大气中CO2有双向关系的为生产者(B),而B、C共同指向的为分解者(A),C为消费者。
③为植物呼吸作用产生CO2返回大气的过程。
⑥过程为化学燃料燃烧,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
⑤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疏松土壤能提供充足的O2会促进此过程。
答案BD4.(多选)(2011·泰州调研)右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模式图。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①代表生产者,5可以代表化能合成作用B.碳元素在①②③④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C.在食物链中占有碳元素最多的营养级可能是①D.温室效应主要是因为②进行7过程太强所导致解析本题考查碳循环的相关知识,属于容易题。
5.3 物质循环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自主训练题
编号:35 编写者: 审核者:
1.从碳循环的角度看,人体内有机物中的碳元素究其根源是来自()
A.食物中的碳B.大气中CO2中的碳
C.燃料中的碳D.非生物环境中的碳酸盐
2.在碳循环中,CO2通过哪些生理过程进入生物群落()
①光合作用②细胞呼吸③分解作用④燃烧作用⑤化能合成作用⑥蒸腾作用
(3)F的粪便被分解者分解,也就是表示________(填字母)同化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
(4)某地区因环境污染造成E中出现部分白化苗,对F、D数量的影响是F________,D________。
(5)图2中丙曲线bc段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6)若图1是一农业生态系统,某校生物研究性学习小组对其进行考察发现:秸秆当作燃料使用,粪便、废水作为肥料直接施入农田,由此造成______________(答出1点即可)等不良后果。针对这一现象,该小组向有关部门建议,利用秸秆生产再生纤维素共混膜作为地膜使用,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以上出现的问题。此膜可在自然条件下由图1中的________(填字母)产生的________催化降解。
C.B、E是实现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沟通的关键环节
D.B、C、D被E食用而处于第二、三、四营养级
11.如图1表示生态系统中各成分之间的联系,图2为一定时间内某一生态系统中的几个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
(1)在图1的各个字母中,不参与构成群落的是________(填字母)。
(2)图1中主要体现出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功能。
B.检测“敌草隆”的消失情况,预计a的“敌草隆”全部消失,b的基本不变
C.只用砂土实验效果比用几种典型土壤混合后的好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同步练习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同步练习一、选择:1、如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图解,图中的甲、乙、丙各是()AB C 、丙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甲是分解者D 、甲是生产者、丙是消费者、乙是分解者2、生态系统中,以CO 2的循环开始于()A 、CO 2在生物体的内扩散作用B 、绿色植物固定CO 2的光合作用C 、各种动物对有机物的同化作用D 、生物分解有机物的呼吸作用3、生态系统中,C 、N 等元素流动的特点是( )A 、单向的B 、循环的C 、逐级递减的D 、反复地出现,由一种形式转变成另一种形式E 、快速运动的4、在自然生态系统的氮循环过程中,空气中的N 2要进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必须先()A、由固氮生物固定 B 、由光合作用固定C 、有草食动物采食D 、由肉食动物捕食5、在碳循环中,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相联系的生理作用是()①光合作用②呼吸作用③蒸腾作用④化能合成作用A 、①②④B 、①③④C 、②③④D 、①②③6、用飞机反复大面积地喷洒DDT ,其最可能的结果是()①消灭了该地区的害虫②抗DDT 的变异类型害虫比例增大③消灭了这个地区的杂草④这个地区某鸟类剧减A 、①③B 、②④C 、③④ D、①④7( )A 、只有①B 、只有②C 、只有②和③D 、只有①、②和③8、若用甲代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乙代表生产者;丙代表消费者;丁代表分解者。
则甲、乙、丙、丁在碳循环中的关系是( )A 、甲→乙B 、甲 乙C 、乙 甲 丙D 、甲 乙→丙↓↓☜☜↘↑↙↖↓↙丁→丙 ←丁 丙 丁 丁9、把一个生态系统的食物关系用图解表示时,往往得到一个复杂的网状结构,这是因为()A 、许多消费者不只以一种生物为食B 、生产者个体数目总是要超过消费者个体数目C 、在所有食物链上都有进行互相捕食的个体D 、生态系统的物质流失10、在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中,最先利用空气中CO 2的生物是()A 、还原者B 、消费者C 、生产者D 、杂食者11、环境大气对流层中的臭氧(O 3)()①能吸收太阳高能紫外线辐射②保护地球生命免受紫外线危害③是一种氧化型光化学气体污染物④对多种草本、木本植物有毒害作用⑤危害作物的生长发育、品质和产量A 、①②⑤B 、③④⑤C 、①③⑤D 、①③④12A、甲为生产者,乙为分解者,丙为消费者B 、甲为分解者,乙为生产者,丙为生产者C 、甲为分解者,乙为生产者,丙为分解者D 、甲为生产者,乙为消费者,丙为分解者二、简答:1、图是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图解。
(完整word版)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练习题(人教版必修3)
5。
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一、单选题( )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发生在A。
生物群落中 B.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C.生产者和分解者之间 D。
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2、生物地化循环是指:组成生物的基本元素A、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复杂过程B、在能量流经生态系统各营养级时的逐级递减的全过程C、在组成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的生物体内的反复循环运动D、在生物圈的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反复循环运动()3、从物质循环的角度看,人体内的碳元素究其根源来自A、燃料中的碳B、非生物环境中的碳C、食物中的碳D、大气中的二氧化碳()4、若甲代表生产者,乙代表消费者,丙代表分解者,丁代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下图能正确表示甲、乙、丙、丁在碳循环中的关系的是( )5、在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鱼这条食物链中,碳是以哪种形式流动的A、二氧化碳B、有机物C、碳酸盐D、二氧化碳和有机物( )6、在生态系统中,碳元素参与物质循环的主要形式A.二氧化碳 B.碳酸盐 C.碳酸 D.碳水化合物( )7、与自然界的碳循环关系最密切的两种细胞器是A。
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B.叶绿体和线粒体 C.核糖体和叶绿体 D.核糖体和高尔基体()8、在局部地区的暴雨会使提供特定生态系统的氮、磷、钙的量受到限制,而提供给该系统的碳量很少出现这一问题,其原因是A.生物体不需要多少碳 B.植物用阳光和水分就能制造自身的碳C.植物能很好地吸收土壤中的碳 D.氮、磷、钙来自土壤,碳主要来自空气( )9、关于碳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A、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以CO2的形式进行循环B、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都参与碳循环过程C、大气中的CO2要变成含碳有机物只能通过绿色物的光合作用D、如果碳循环过程不能进行,生态系统将会被破坏而消失( )10、目前地球大气的二氧化碳浓度增高,导致温室效应,主要原因是A .人口剧增,呼出的二氧化碳增多 B.化石燃料的燃烧和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C 。
人教版高中必修3第五章第三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测试卷
人教版必修3第五章第三节一、选择题1.如图为碳元素在生态系统中循环的模式图,图中甲、乙、丙表示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箭头表示生理过程。
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甲代表第一营养级B. d过程代表光合作用,b过程代表呼吸作用C. 碳元素在甲、乙、丙之间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D. 碳元素可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反复利用2.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特点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 带有全球性B. 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某些元素C. 在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D. 在群落的各个营养级之间循环往复3.如图示特定生命活动相关的概念图,则该生命活动及图中的a、b、c分别表示A. 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垂体、下丘脑、甲状腺B. 内环境组分间物质交换:组织液、淋巴、血浆C. 碳循环:大气中的CO2库、消费者、生产者D. 血糖平衡的调节:胰岛A细胞、肝细胞、胰岛B细胞4.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 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B. 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能量就从无机环境流入生物群落C. 物质是能量的载体,生态系统的能量是伴随物质而循环利用的D. 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5.古代诗文中蕴含着一定的科学知识,如“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掲示了生物之间的营养古代诗文对应的生命科学知识A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植物的向光性B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及物质的循环C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温度影响植物开花D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农作物与杂草的种间捕食6.某生物兴趣小组以带有落叶的表层土壤(深5cm左右)为实验材料,研究土壤微生物在1组2组3组4组灭菌不灭菌灭菌不灭菌土壤处理湿润湿润较干燥较干燥A. 该实验探究的是不同土壤温度条件下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B. 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是否灭菌,4个实验组相互对照C. 预期结论是1、3组的落叶被不同程度的分解,2、4组中的落叶不被分解D. 作为实验材料的落叶也应进行灭菌处理,原因是落叶上面也有微生物7.关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叙述不正确的是()A. 所谓的物质循环指的是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界和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B. 在一个食物网中碳元素主要以CO2的形式由一个营养级传给下一个营养级C. 能量在生物群落内的流动具有单向性和逐级递减特点D.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同时进行,相依相存,不可分割8.在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中,既能使CO2进入生物群落,又能使CO2释放到大气中的生物是( )A. 绿色植物B. 植食动物C. 肉食动物D. 营腐生生活的真菌9.下图表示某森林生态系统一年内CO2消耗量与释放量的情况,其中甲表示该生态系统消费者呼吸作用CO2释放量,乙表示分解者呼吸作用CO2释放量,丙表示生产者呼吸作用CO2释放量,丁表示生产者CO2消耗量。
最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 检测题十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含答案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一、选择题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特点不包括( )A.带有全球性B.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C.在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D.在群落的各营养级之间循环往复解析:选D 物质循环是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不断地进行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
物质在群落的各营养级之间不能循环,是沿食物链(网)单向流动的。
2.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 )A.物质循环发生在种群和无机环境之间B.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C.碳元素在生态系统内循环的主要形式是CO2和有机物D.生物圈在物质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系统解析:选C 物质循环发生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能量流动伴随物质循环而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物质在生物圈内往复循环,因此生物圈在物质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系统,但需要不断从系统外获得能量。
3.在碳循环中,连通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的生物类群和生理作用分别是 ( )①生产者②消费者③分解者④光合作用⑤呼吸作用⑥蒸腾作用⑦化能合成作用A.①②,④⑤⑥B.①③,④⑤⑦C.②③,⑤⑥⑦D.①③,④⑥⑦解析:选B 碳循环中,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将CO2转化为有机物进入生物群落,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则通过呼吸作用把有机物变成CO2返回无机环境。
4.施用农药DDT的地区,虽然占陆地面积的一小部分,可是在远离施药地区的南极,动物体内也发现了明显高于环境含量的DDT,这种现象说明了( )A.DDT是挥发性物质B.DDT已加入全球性的生物地化循环C.人类活动将DDT带到了南极D.南极动物也偶尔到施用农药的地区寻食解析:选B DDT是一种不易分解并能长期残存的农药;当人们施用DDT时,真正落到植物上的大约只有5%,其余95%不是落到地面,就是在大气中漂浮,以后随雨水流入地下,或顺小溪流入江河,流归大海。
随着大气环流作用和海水运动,DDT被运到全球各个角落,然后再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并在生物体内积累和浓缩。
2020秋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练习: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Word版含解析
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基础巩固< 1生态系统中C、N等元素活动的特点是()A. 单向的B. 循环地、反复地出现,由一种形式转变成另一种形式C. 逐级递减的D. 快速运动的解析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C、H、0、N、P、S等化学元素,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回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
循环过程中,元素的存在形式会由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
答案| B• 2从物质循环的角度看,人体内的碳元素究其根源是来自()A. 食物中的碳 B.大气中二氧化碳中的碳C.燃料中的碳D.非生物环境中的碳解析人在生态系统中是消费者,所需要的碳直接或间接地来自生产者是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答案 | B< 3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物质是能量的载体。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能量可驱动物质循环B. 物质和能量可循环利用C. 能量只能在食物链中流动D. 能量和生物数量金字塔均可倒置答案 |A;*4在碳循环中,将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联系的生理作用是①光合作用A.①②C.②③④②呼吸作用③蒸腾作用④化能合成作用B.①②④D.②③答案| B* 5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A. 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主要循环形式是C02B.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C. 物质循环发生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D. 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答案B,但是生产者中的碳都6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说法,错误的是()A. 各级消费者所利用的碳都直接或间接来自生产者B•分解者在碳循环中起重要作用C. 碳在无机环境中仅以C02形式存在D. 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间是以C02形式进行循环的解析生态系统中,碳在无机环境中还能以碳酸盐的形式存在。
答案C7某种甲虫通过分解土壤中的落叶获得养分,可推测这种甲虫()A. 与落叶树之间为捕食关系B•属于次级消费者C. 对落叶林的物质循环有促进作用D. 在能量金字塔中位于底部解析由题目可知该甲虫营腐生生活,是该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与植物之间不是捕食关系,不右图表示a、b、c三地区森林土壤有机物分解状况,则分解者的作用强弱是()A. a>b>cB. c>b>aC. c=b>aD. a>c=b解析由题意可知,土壤中有机物量指的是未被分解者分解的有机物的数量,由图可知,a的数量少,分解的落叶量最多;b次之;c数量最多,分解的落叶量最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关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所说的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一些基本化学元素B.所说的生态系统是地球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C.所说的循环是指物质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出现、循环流动D.物质在循环过程中不断递减解析:物质循环的实质为元素在生物圈这个最大的生态系统中往复出现、循环利用,在这个过程中物质是守恒的,不可能递减。
答案:D2.在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中,能把CO2释放到大气中的生理过程是( )A.蒸腾作用B.化能合成作用C.光合作用D.呼吸作用解析:碳进入无机环境的主要方式: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化学燃料的燃烧(多为人为因素)。
答案:D3.下列关于碳循环的说法错误的是( )A.生物群落中的碳元素主要是依靠光合作用固定的B.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造成的C.光合作用固定的CO2与呼吸作用释放的CO2相等时,即可使大气中的CO2维持稳定D.碳循环过程中伴随着能量流动解析:CO2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途径就是通过光合作用,而返回大气中时除通过呼吸作用外,还应包括煤、石油、天然气等化学燃料的燃烧。
近年来由于汽车、工厂的快速发展,已使大气中CO2的稳定状态被打破,从而导致了温室效应的出现。
答案:C4.在生态系统中,对碳循环起决定作用的是( )A.动植物的呼吸作用B.植物的光合作用C.微生物的分解作用D.以上三点解析:碳进入无机环境的主要方式: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化学燃料的燃烧(多是人为因素)。
碳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方式:生产者的光合作用。
答案:D5.诗文“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中所蕴含的生命科学知识是( )A.自然界的物质循环B.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C.生物的变异现象D.生物的种间斗争关系解析:鲜花飘落到地下,被分解者分解,从而实现了物质的循环。
答案:A6.如图是某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其中D为大气,a~d代表发生在生物体内的生理作用,A、B、C代表生态系统的不同生物。
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A.通过a过程太阳能便进入了生物群落B.在这个生态系统中,C所含的能量最多C.b、c、d过程将CO2释放到大气中D.此图中包含了该生态系统的全部成分解析:此图中缺少太阳能、水分、无机盐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答案:D7.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物质是能量的载体。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能量可驱动物质循环B.物质和能量可循环利用C.能量只能在食物链中流动D.能量和生物数量金字塔均可倒置解析:在物质循环过程中,能量起到驱动作用,但能量不能循环利用(能量流动是单向且逐级递减的,传递效率为10%~20%)。
能量不仅能在食物链中流动,也可在无机环境和生产者之间流动。
生物数量金字塔可以下小上大(如树→虫→鸟),而能量金字塔则不能倒置,一定是低营养级含有的能量多,高营养级含有的能量少。
答案:A8.下列关于碳循环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全过程在生物群落中进行②碳元素只能通过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③生物群落中的碳元素通过细胞呼吸回归无机环境④其循环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转换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解析: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往复循环,碳元素通过生产者植物的光合作用及硝化细菌的化能合成作用均能进入生物群落,而碳元素返回到大气中是通过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细胞呼吸以CO2的形式而进行的。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密不可分的,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而能量则是物质循环的动力。
答案:B9.目前地球大气的CO2浓度增高,由于温室效应,地球表面的温度也有所提高,这将导致土地沙漠化等恶果,导致CO2浓度增高的主要原因是( )A.人口剧增,呼出CO2增多B.化学燃料的大量燃烧C.大量生物遭灭绝D.自然因素破坏了生态平衡解析:人口剧增,呼出的CO2中“碳”直接或间接来自生产者,不会使CO2有太多增多,而化学燃料的大量燃烧使储存了几亿年的碳在短时间内以CO2的形式散失到大气中,破坏了碳平衡,使CO2浓度增高。
答案:B10.如图表示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请据图回答 :(1)碳元素从B流向A、C和从A流向C是以形式进行的。
(2)图中B为;A为;C为;C的作用是。
(3)B、A、C均可通过作用将分解成返回大气中。
(4)若B为绿色植物,则a进行的主要场所是,b进行的主要场所是。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大气中CO2可进入B,表明B为生产者,即自养生物,而B与A都可被C利用,表明C为分解者,则A应为消费者。
生产者、消费者与分解者,均可通过呼吸作用或分解作用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将CO2返回到无机环境中。
图中a、b应分别表示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前者主要在细胞的线粒体中进行,后者则主要在叶肉细胞的叶绿体中进行。
答案:(1)有机物(2)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转变为热能释放出来(3)呼吸有机物CO2、H2O等(4)线粒体叶绿体11.如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元素的循环过程,其中A、B、C表示生态系统的不同成分,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③过程代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B.A、B分别代表消费者和生产者C.⑦是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D.疏松土壤可以加快⑤过程解析:与大气中CO2有双向关系的为生产者(B),而B、C共同指向的(A)为分解者,C为消费者,③为植物呼吸作用产生CO2返回大气的过程,⑥过程为化学燃料燃烧,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⑤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疏松土壤能提供充足的O2会促进此过程。
答案:D12.如图表示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过程,其中甲、乙、丙、丁为构成系统的生物群落,箭头表示物质循环方向。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图中①过程可以表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B.缺少类群甲则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不能正常进行C.类群丙的无氧呼吸是产生大气中气体X的重要途径之一D.图中③④过程中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传递解析:从图中箭头指向可知,乙为生产者、丙、丁是消费者,甲是分解者。
过程①可表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过程②是呼吸作用,乙→丙→丁是通过捕食关系联系起来的,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传递。
大气中CO2的来源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化学燃料燃烧。
丙的无氧呼吸一般不产生CO2。
答案:C13.下图中a、b、c、d表示某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箭头表示各成分之间的关系。
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a和c所包含的所有种群构成群落B.碳元素在c1→c2→…中的传递形式是有机物,其传递是单向的C.d表示的是微生物D.a⇆b说明物质和能量在a和b之间是双向流动的解析:由图可知,a是生产者,b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c是消费者,d是分解者。
群落包含该区域内所有的生物,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A项错误;c1→c2→…表示食物链,它本身是单向的,故碳元素在其中的流动也是单向的,碳元素在其中的传递形式是有机物,B项正确;d表示分解者,有些动物如蚯蚓、蜣螂等也是分解者,C项错误;能量的流动方向是单向的,D项错误。
答案:B14.如图A为碳循环示意图,图B为食物网。
请据图回答 :(1)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①是作用;生物群落中的碳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有图中的(填图A中的编号)等过程。
②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2)图B所示生态系统的成分还应该有。
(3)若②中的种群及相互关系如图B,既具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的生物是。
(4)若鹰体内有机物增加15 g,假设鹰的食物来源是均等的,至少需要消耗植物g。
(5)该生态系统中受污染程度最严重的营养级生物是,原因是。
解析:图中的①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它将无机环境中的碳固定于生物体内的有机物中。
生物群落中的碳进入无机环境依靠生物的呼吸作用等。
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图B 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缺少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以及分解者。
鹰和蛇既具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
鹰增加15 g体重,消耗的植物为=875(g)。
鹰的营养级最高,由于生物富集作用会导致其体内的污染物最高。
答案:(1)光合③④单向流动、逐级递减(2)非生物成分(或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3)鹰与蛇(4)875(5)鹰鹰的营养级最高,因生物富集作用导致其体内的污染物浓度最高15.根据下面的碳循环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1)从微观上看,过程③主要是在细胞内中进行。
(2)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途径①是;碳主要以的形式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
(3)参与过程④的生物新陈代谢类型是。
它们与同区域中的动植物共同构成了。
(4)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其中物质作为能量的,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
能量作为,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
(5)从上图可知,减少温室效应的最关键的措施是:第一,;第二,。
解析:(1)从图中信息可知③为动植物的有氧呼吸作用。
主要是在细胞的线粒体中进行的。
(2)大气中的CO2主要通过生产者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又以CO2的形式返回到无机环境。
(3)过程④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或异养厌氧型,均为腐生。
分解者与其他生物共同构成了生物群落。
(4)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是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前者以后者为载体,后者以前者为动力。
(5)要减轻温室效应,就要减少CO2的释放或增加CO2的利用,使大气CO2浓度维持相对稳定,其措施是多方面的。
答案:(1)线粒体(2)光合作用CO2(3)异养需氧型或异养厌氧型生物群落(4)载体动力(5)保护植被、大力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严格控制化学燃料燃烧,提高能量利用率,开发除化学燃料以外的诸如水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切实减少CO2的排放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