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诗歌鉴赏试题单元测试题含答案doc
高中诗歌鉴赏试题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百度文库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咏怀(其四)①白居易自从委顺任浮沉,渐觉年多功用深。
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
妻儿不问唯耽酒,冠盖皆慵只抱琴。
长笑灵均不知命,江蓠丛畔苦悲吟。
【注释】①元和十二年作于江州。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句交待诗人仕途失意的处境,表达他在宦海中顺其自然的处世态度。
B. 颔联紧承“功用深”三字,表明诗人修养加深带来了从外到内的改变。
C. 诗人妻儿不过问他,他只管喝酒,勾勒出他在江州时闲适的生活状态。
D. 本诗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即便是运用典故,也浅显易懂不生僻。
(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1)C(2)①意为诗人大笑屈原不知天命,只在江畔丛草间苦苦悲吟;②表达了对屈原被贬后行吟泽畔、抱恨沉江做法的否定,以及诗人自己消除忧喜是非之心,乐天知命的旷达。
(或者:诗人大笑表面上看是对屈原被贬后行吟泽畔、抱恨沉江做法的否定,实则是愤激之语,表达作者贬谪江州的愤懑,以及如同屈原般的高洁情怀。
)【解析】【分析】(1)C项,“闲适的生活状态”错误。
从首句“自从委顺任浮沉”可知作者宦海沉浮,仕途失意;从颈联“不问”“皆慵”可知无聊和孤寂的生活状态。
“闲适”理解错误。
故选C。
(2)“长笑灵均不知命,江蓠丛畔苦悲吟”表层意思是,诗人大笑屈原不知天命,只在江畔丛草间苦苦悲吟。
结合注释“元和十二年作于江州”可知这首诗作于作者被贬江州之时;再联系颔联“灭除忧喜色”“消尽是非心”、颈联“唯耽酒”“只抱琴”都是表面上不问世事、故作旷达之语。
据此,本句表面上否定屈原行吟泽畔,不知天命,实则流露出自己被贬的苦闷和仕途的失意。
故答案为:⑴C;⑵①意为诗人大笑屈原不知天命,只在江畔丛草间苦苦悲吟;②表达了对屈原被贬后行吟泽畔、抱恨沉江做法的否定,以及诗人自己消除忧喜是非之心,乐天知命的旷达。
(或者:诗人大笑表面上看是对屈原被贬后行吟泽畔、抱恨沉江做法的否定,实则是愤激之语,表达作者贬谪江州的愤懑,以及如同屈原般的高洁情怀。
高中诗歌鉴赏试题单元测试题+答案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送严士元刘长卿①春风倚棹阖闾城②,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③今已误儒生。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④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①刘长卿,中唐诗人,官至监察御史,屡次遭贬。
刘长卿与好友严士元在苏州相逢,短暂相聚后又送严去湖南。
②阖闾城,苏州城。
③青袍,贞观四年规定,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是青色的。
④王昌龄,盛唐诗人。
作此诗时诗人被贬为江宁臣。
(1)对刘长卿的《送严士元》一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倚”字将春天拟人化,表现朋友相见的喜悦心情;“寒”字写出春寒料峭,也为诗人与朋友的相别营造氛围。
B. 颔联分别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细”得看不见,“落地”听不到。
诗中景物之柔美,给人以惬意心情。
C. “日斜江上孤帆影”一句描写落日去帆的景象,暗含作者与友人盘桓到日暮仍恋恋不舍及相遇又别离的复杂情思。
D. “草绿湖南万里情”属于远景描写,既点出了朋友所去之地是遥远的湖南,又蕴含了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2)试结合刘诗的尾联“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与王诗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分析两首诗的主人公在个人经历和情感上的异同点。
【答案】(1)D(2)相同点:都遭贬谪;都是与好友短暂相聚又将别离;都有依依不舍之情。
不同点:①王诗借“冰心在玉壶”来隐喻自己的志行高洁,和虽遭贬谪却不改其高洁情操的决心。
同时也表现出诗人不肯屈从于恶势力的顽强斗争精神。
②刘诗用“青袍误儒生”这句牢骚话,直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和怨天尤人的失意情感。
(在唐朝贞观年间,八九品的小官员的官服是青色的。
他认为自己满腹才华,当这一类小官员,是很失意的,简直是在耽误自己的前程。
)【解析】【分析】(1)D选项“‘草绿湖南万里情’属于远景描写”错误,应该是虚景,意中之景。
高中诗歌鉴赏试题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夜泊牛渚怀古唐·李白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①。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注释】:东晋谢尚,今河南太康县人,曾任镇西将军,镇守牛渚时,秋夜泛舟赏月,适逢袁宏在运租船中诵己作《咏史》诗,音辞俱佳,遂大加赞赏,邀其前来,谈到天明。
袁宏从此名声大振,后官至东阳太守。
(1)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写出夜晚江面上的辽阔空明,为引发融通古今的情思做好了铺垫。
B. 颔联正面怀古,一个“空”字使诗人对谢尚的崇敬怀念之情与上联空寂之景交融一起。
C. 诗中用典,颈联遥想东晋谢尚、袁宏在此地的遇合感慨斯人已渺,美谈不再。
D. 这首诗不拘泥格律的严谨和语言的藻饰,而是大处落墨情景浑成纯乎天籁。
(2)首诗的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复杂情感?诗人是如何表达的?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1)B(2)第一问:怀才不遇的失望惆怅,知音难寻孤独落寞,潇洒自解的自信旷达。
第二问:①融情于景。
枫叶纷纷飘落,像是无言地送别离去的行舟,烘托出不遇知音的落寞与孤独。
②以景结情。
明朝在落叶纷纷的情景下扬帆远去,造成一种悠然不尽的神韵,让人回味无穷。
③虚写(想象)。
诗人遥想明朝在飒飒秋风中,片帆高挂,乘舟远去,烘托出潇洒自解的自信与旷达。
【解析】【分析】(1)B项,“颔联正面怀古”表述错误,颔联是由望月过渡到怀古的。
故选B。
(2)本题中,三、四句由牛渚“望月”过渡到“怀古”。
由于这种空阔渺远的境界本身就很容易触发对于古今的联想。
“空忆”的“空”字,表现了诗人对过去的回忆,也暗示了这份回忆注定没有回应,显然表现诗人知音难觅的怅然和失落。
从整首诗看,首联写内心的澄澈安详,颔联则表现了失落和怅惘,颈联满含自信与豪放,尾联则在旷达中深含寂寞凄清的情怀。
从表现手法上看,尾联“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融情于景,以景结情,抒发作者的寂寞凄清。
高中诗歌鉴赏试题单元测试题+答案doc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杂诗(其四)曹植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
朝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
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俯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恃。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从屈原的辞赋开始,就形成了以美人香草比喻贤能之士的传统,这首诗明显地学习屈赋。
B. 开篇诗人就给我们描绘出一幅佳人图,这“佳人”生于“南国”,艳若桃花,光彩照人。
C. “时俗薄朱颜”二句,指世人并不喜欢这朱颜的美人,没有人愿意对她展露笑颜赞美她。
D. 这首诗简练峭直,语短情长,含蕴丰富,意境深邃,风格质朴刚健,有一种爽朗自然之美。
(2)这首诗是曹植后期所作,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答案】(1)C(2)①佳人的容貌艳若桃李之花,比喻自己杰出的才能,表达自得之情;②“时俗”二句,说当世的风气轻视美丽的容颜,贝齿轻启的微笑为谁而发呢?比喻自己不被重用,表达怀才不遇之愤;③“俯仰”二句,说时光流逝,佳人的容华难以久恃,寄寓了自己盛年时无法施展抱负的深沉慨叹。
【解析】【分析】(1)C项,“指世人并不喜欢这朱颜的美人,没有人愿意对她展露笑颜赞美她”错,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意思是当世的风气轻视美丽的容颜,贝齿轻启的微笑为谁而发呢?此句是说佳人的美貌和歌唱才能都不为时人所赏识,而不是“没有人愿意对她展露笑颜赞美她”。
故选C。
(2)“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在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从屈原的辞赋开始,就形成了以美人香草比喻贤能之士的传统。
曹植这首诗,在构思和写法上明显地学习屈赋。
这首诗以佳人自比:佳人的容貌艳若桃李之花,比喻自己才能的杰出。
“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时俗”二句,说佳人的美貌和歌唱才能都不为时人所赏识,比喻自己怀才不遇。
“俯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恃” 转瞬间,岁月消逝,可是青春的美貌是难以永远存在的。
“俯仰”二句,说时光流驶,佳人的容华难以久恃,寄寓了自己盛年时无法施展抱负的深沉慨叹。
高中诗歌鉴赏试题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百度文库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商山富水驿①杜牧益戆②由来未觉贤,终须南去吊湘川③。
当时物议朱云④小,后代声华白日悬。
邪佞每思当面唾,清贫长欠一杯钱。
驿名不合轻移改,留警朝天者惕然。
【注释】①富水驿,原名阳城驿。
唐德宗时谏议大夫阳城因犯颜直谏被贬,后人为避其名讳将阳城驿改名为富水驿。
②汲黯屡次忠谏,被汉武帝怒斥“甚矣,汲黯之戆也”。
戆,愚直。
③贾谊上疏陈述时弊,被贬长沙,路过汨罗江时,曾凭吊屈原。
④朱云因吁请尚方宝剑以斩奸臣之头而触怒汉成帝,险些被杀。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中借汲黯之事赞颂阳城的耿介刚直,暗讽当政者不辨忠奸,视忠臣为戆夫。
B. 诗人借贾谊凭吊屈原之事写阳城,“终须”二字暗含着对他忠而被贬的惋惜。
C. 与邪佞者的尖锐对立反映阳城的嫉恶如仇,借酒浇愁又表现他遭贬后的郁闷。
D. 全诗叙议结合,结尾认为不改阳城驿名能警醒为官者,点明诗人的写作目的。
(2)这首诗的颔联写法巧妙,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
【答案】(1)C(2)①这一联运用对比的手法,将朱云当年被轻视与后世备受推崇进行对比,嘲讽时人的昏昧无知,批判深刻有力。
②这一联运用了借对手法,朱云本为人名,而以白日为对,“朱”对“白”,“云”对“日”,对仗工整巧妙。
③“当时物议朱云小”一句用典,借朱云请剑的典故,表达对阳城不惧贬谪、犯颜直谏的由衷敬佩,感情含蓄深沉。
④“后代声华白日悬”一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赞扬阳城将和朱云一样与日争辉,流芳百世,突出强调其忠直品质终究得到后代认可。
【这一联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朱云在后世的美好名声比喻成白日高悬,生动形象地表现朱云和阳城后世名声之大。
(或:运用比喻,化虚为实(以实写虚),把美好名声比喻成可见的白日高悬,形象具体地表现名声之大。
)】【解析】【分析】(1)C项,“借酒浇愁又表现他遭贬后的郁闷”错,诗句“邪佞每思当面唾”可以反映“阳城的嫉恶如仇”,但“清贫长欠一杯钱”句并非“借酒浇愁”,表现的也非“遭贬后的郁闷”,而是对邪佞的唾弃、憎恨。
高中诗歌鉴赏试题单元测试题+答案百度文库
高中诗歌鉴赏试题单元测试题+答案百度文库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杨济翁、周显先韵辛弃疾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
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高楼。
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髇血污①,风雨佛狸愁。
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②。
今老矣,搔白首,过扬州。
倦游欲去江上,手种橘千头。
二客东南名胜,万卷诗书事业,尝试与君谋。
莫射南山虎,直觅富民侯③。
【注】①鸣髇血污:鸣髇(xiāo):即鸣镝,是一种响箭。
《史记·匈奴传》载匈奴太子冒顿作鸣镝,射杀其父而夺位。
此借指金主完颜亮被部属杀死。
②季子:苏秦字季子,战国时的策士,以合纵策游说诸侯佩六国相印。
③射南山虎:《史记李将军列传》载:“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
”富民侯:《汉书》载:“武帝末年,悔征伐之事,乃封丞相为富民侯。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落日塞尘起”开篇营造气氛,准确渲染出敌寇甚嚣尘上的气焰。
下文“胡骑”“汉家”对举,进一步写出两军对峙,战争一触即发的紧张场面。
B. “谁道投鞭飞渡”一句,以前秦苻坚南侵东晋投鞭断流却不免败亡的典故,暗指宋朝军队虽规模宏大,却终究不堪一击,令人痛惜。
C. “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二句,正是词人自己当年飒爽英姿的写照。
词人以“季子”自比,突出自己以天下为己任,意气风发的少年锐进之气。
D. 全词上阕颇类英雄史诗开端,下阕转而表达了壮志消磨之悲,多处用典故寄寓情志,颇见雄豪之气,体现了辛词一贯的风格。
(2)请简要分析词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答案】(1)B(2)①少年时意气风发、立志报国的壮志豪情。
作者以“季子”自比,表达了以天下为己任,欲为国建功立业的爱国豪情。
②欲归隐却仍心系国事的矛盾心态。
作者“欲去江上”种橘置产,劝友人不要效仿李广南山习射,只须谋“富民侯”之安逸清闲。
实则表达了自己一心为国却无用武之地,欲去而不忍去的矛盾心情。
③壮志难酬,年华易老的愁苦愤懑。
高中诗歌鉴赏试题单元测试题含答案doc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九日寄岑参(节选)①杜甫出门复入门,两脚但如旧。
所向泥活活,思君令人瘦。
沉吟坐西轩,饭食错昏昼。
寸步曲江头,难为一相就。
吁嗟乎苍生,稼穑不可救。
安得诛云师?畴能补天漏?维南有崇山,恐与川浸溜。
是节东篱菊,纷披为谁秀?岑生多新诗,性亦嗜醇酎。
采采黄金花,何由满衣袖?【注】①天宝十三年秋,长安一代“霖雨积六十余日”,关中大饥,农田淹没,“稼穑不可救”,诗正作于此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标题中的“九日”指九月九日,即重阳节,诗歌中的“东篱菊”“醇酎”“黄金花”等意象紧扣时令特点,但是又因霖雨积日而无法花满衣袖,写出了诗人心中的失望。
B. 诗歌前四句中,“出门复入门”运用了细节描写,写出了诗人急切又无奈的心理;“思君令人瘦”句与“为伊消得人憔悴”相似,以形貌肖像的变化表现诗人思念情深。
C. 第五至八句中,前两句写出诗人独坐家中心绪纷乱,饭食颠倒的生活状况;“寸步曲江头”句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极言距离之短,却无法到曲江相见友人。
D. 九至十二句中,诗人由自己不幸的人生遭遇推己及人,表达了对百姓苍生的同情和感叹,体现了杜甫关心劳动人民疾苦的情怀。
(2)诗歌中“维南有崇山,恐与川浸溜”句围绕“雨”写景抒情,相当巧妙,请简要分析。
【答案】(1)D(2)①运用了夸张和虚实结合(想象)的手法,写出了眼前雨水之大,想象中高山仿佛要被雨水冲走,变成一片汪洋。
②借写雨表达了对友人深切的思念、对百姓生活的关切,对唐王朝命运的忧虑。
【解析】【分析】(1)D项,“九至十二句中,诗人由自己不幸的人生遭遇推己及人,表达了对百姓苍生的同情和感叹,体现了杜甫关心劳动人民疾苦的情怀”中“九至十二句中,诗人由自己不幸的人生遭遇推己及人”赏析有误。
九至十二句“吁嗟乎苍生,稼穑不可救。
安得诛云师?畴能补天漏?”意思是“唉,可怜!那些受苦受难的老百姓,被水淹毁的庄稼是无可挽救了。
高中诗歌鉴赏试题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山中寡妇杜荀鹤①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
桑柘②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③生柴带叶烧。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注释】①杜荀鹤:字彦之,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县)人。
他出身寒微,中年始中进士,仍未授官,乃返乡闲居。
晚唐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
②柘:树木名,叶子可以喂蚕。
③旋斫:现砍。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抓住“衣衫”“鬓发”等最能揭示人物本质的细节特征,简洁而生动的刻画出寡妇贫困痛苦的形象。
B. 颔联“犹”“尚”二字与尾联“任是”“也应”前后呼应,不管百姓如何困苦,横征暴敛依旧无处不在。
C. 此诗虚实结合:前三联虚处着笔,具体形象的写出寡妇的不幸遭遇和悲惨生活,尾联谊感慨升华主题。
D. 颈联“野菜和根煮”“生柴带叶烧”,采用加倍强调的艺术手法,极力渲染了寡妇难以想象的困苦状况。
(2)此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请联系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C(2)①同情——农妇的不幸遭遇及悲惨生活。
②揭露控诉——统治者的残酷剥削、横征暴敛无处不在。
【解析】【分析】(1)C项,错在“前三联虚处着笔”,前三联是对山中寡妇的形象和困苦的生活做了描写和叙述,应该是实处着笔。
故选C。
(2)本题中,此诗的“夫因兵死守蓬茅”,写出了这位农家妇女的不幸遭遇;“麻苎衣衫鬓发焦”刻画出寡妇那贫困痛苦的形象。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 强调了山中寡妇那难以想象的困苦状况,寄寓了诗人对山中寡妇的同情。
然而,对这样一个孤苦可怜的寡妇,统治阶级也并不放过对她的榨取,而且手段是那样残忍:“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
” 最后,诗人面对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发出深沉的感慨:“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表达了对不顾人民死活、横征暴敛的统治者的控诉。
故答案为:⑴C;⑵①同情——农妇的不幸遭遇及悲惨生活。
②揭露控诉——统治者的残酷剥削、横征暴敛无处不在。
高中诗歌鉴赏试题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夕次蒲类津①骆宾王二庭②归望断,万里客心愁。
山路犹南属,河源自北流。
晩风连朔气,新月照边秋。
灶火通军壁,烽烟上戍楼。
龙庭但苦战,燕颔③会封侯。
莫作兰山④下,空令汉国羞。
【注】①这首诗大约写于薛仁贵兵败大非川以后,诗人随军征战到蒲类津就地宿营时有感而发。
蒲类津:渡口名,在唐庭州蒲类县,今属新疆。
②二庭:指匈奴的南庭、北庭。
③燕颔:指班超,相士认为他相貌威武,有封侯之相。
④兰山:兰皋山。
李陵投降匈奴的地方。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第二句中的“愁”既指个人的思亲、念友、恋乡,更是对战争进展不顺而产生的忧虑之愁。
B. 三四两句以山路和河源一南一北两个典型场景表达了诗人进退维谷的矛盾。
C. 五六两句中的晚风、朔气、新月、边秋等意象,渲染了边塞悲凄、肃杀的氛围。
D. 七八两句中“通”字表现出营垒相接、声势浩大的场景,“上”字体现了战火之紧急。
(2)最后四句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1)B(2)①用典和对比;②以班超建立功勋的威武和李陵投降匈奴的可耻形成对比;③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崇尚勇武、宁死不屈的英勇气概。
【解析】【分析】(1)B项,“表达了诗人进退维谷的矛盾”错误,从诗中来看,“山路犹南属,河源自北流”,这里表现的是征人不论奔到哪里,心里始终系念着祖国家园。
故选B。
(2)“龙庭但苦战,燕颔会封侯”,意思是“在边疆只要奋力作战,就会像班超一样得到封侯”,这是写交战前夜诗人的情感,汉班超曾在蒲类津打过仗,在西域立下不朽的功勋,诗人渴望能出现班超式的英勇人物,克敌制胜,赢得功名利禄。
结尾“莫作兰山下,空令汉国羞”意思是“不要作兰山下投降的李陵,平白地让大汉帝国蒙受羞辱”,这是借汉李陵战败投敌之事表示宁死不屈的气概,按《旧唐书·薛仁贵传》记载,将军郭待封尝为鄯城镇守,但为耻居薛仁贵之下,不听从薛仁贵指挥,以致贻误战机,一败涂地。
高中诗歌鉴赏试题单元测试题含答案doc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夕次蒲类津①骆宾王二庭②归望断,万里客心愁。
山路犹南属,河源自北流。
晩风连朔气,新月照边秋。
灶火通军壁,烽烟上戍楼。
龙庭但苦战,燕颔③会封侯。
莫作兰山④下,空令汉国羞。
【注】①这首诗大约写于薛仁贵兵败大非川以后,诗人随军征战到蒲类津就地宿营时有感而发。
蒲类津:渡口名,在唐庭州蒲类县,今属新疆。
②二庭:指匈奴的南庭、北庭。
③燕颔:指班超,相士认为他相貌威武,有封侯之相。
④兰山:兰皋山。
李陵投降匈奴的地方。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第二句中的“愁”既指个人的思亲、念友、恋乡,更是对战争进展不顺而产生的忧虑之愁。
B. 三四两句以山路和河源一南一北两个典型场景表达了诗人进退维谷的矛盾。
C. 五六两句中的晚风、朔气、新月、边秋等意象,渲染了边塞悲凄、肃杀的氛围。
D. 七八两句中“通”字表现出营垒相接、声势浩大的场景,“上”字体现了战火之紧急。
(2)最后四句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1)B(2)①用典和对比;②以班超建立功勋的威武和李陵投降匈奴的可耻形成对比;③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崇尚勇武、宁死不屈的英勇气概。
【解析】【分析】(1)B项,“表达了诗人进退维谷的矛盾”错误,从诗中来看,“山路犹南属,河源自北流”,这里表现的是征人不论奔到哪里,心里始终系念着祖国家园。
故选B。
(2)“龙庭但苦战,燕颔会封侯”,意思是“在边疆只要奋力作战,就会像班超一样得到封侯”,这是写交战前夜诗人的情感,汉班超曾在蒲类津打过仗,在西域立下不朽的功勋,诗人渴望能出现班超式的英勇人物,克敌制胜,赢得功名利禄。
结尾“莫作兰山下,空令汉国羞”意思是“不要作兰山下投降的李陵,平白地让大汉帝国蒙受羞辱”,这是借汉李陵战败投敌之事表示宁死不屈的气概,按《旧唐书·薛仁贵传》记载,将军郭待封尝为鄯城镇守,但为耻居薛仁贵之下,不听从薛仁贵指挥,以致贻误战机,一败涂地。
高中诗歌鉴赏试题单元测试题+答案doc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夜泊牛渚怀古唐·李白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①。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注释】:东晋谢尚,今河南太康县人,曾任镇西将军,镇守牛渚时,秋夜泛舟赏月,适逢袁宏在运租船中诵己作《咏史》诗,音辞俱佳,遂大加赞赏,邀其前来,谈到天明。
袁宏从此名声大振,后官至东阳太守。
(1)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写出夜晚江面上的辽阔空明,为引发融通古今的情思做好了铺垫。
B. 颔联正面怀古,一个“空”字使诗人对谢尚的崇敬怀念之情与上联空寂之景交融一起。
C. 诗中用典,颈联遥想东晋谢尚、袁宏在此地的遇合感慨斯人已渺,美谈不再。
D. 这首诗不拘泥格律的严谨和语言的藻饰,而是大处落墨情景浑成纯乎天籁。
(2)首诗的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复杂情感?诗人是如何表达的?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1)B(2)第一问:怀才不遇的失望惆怅,知音难寻孤独落寞,潇洒自解的自信旷达。
第二问:①融情于景。
枫叶纷纷飘落,像是无言地送别离去的行舟,烘托出不遇知音的落寞与孤独。
②以景结情。
明朝在落叶纷纷的情景下扬帆远去,造成一种悠然不尽的神韵,让人回味无穷。
③虚写(想象)。
诗人遥想明朝在飒飒秋风中,片帆高挂,乘舟远去,烘托出潇洒自解的自信与旷达。
【解析】【分析】(1)B项,“颔联正面怀古”表述错误,颔联是由望月过渡到怀古的。
故选B。
(2)本题中,三、四句由牛渚“望月”过渡到“怀古”。
由于这种空阔渺远的境界本身就很容易触发对于古今的联想。
“空忆”的“空”字,表现了诗人对过去的回忆,也暗示了这份回忆注定没有回应,显然表现诗人知音难觅的怅然和失落。
从整首诗看,首联写内心的澄澈安详,颔联则表现了失落和怅惘,颈联满含自信与豪放,尾联则在旷达中深含寂寞凄清的情怀。
从表现手法上看,尾联“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融情于景,以景结情,抒发作者的寂寞凄清。
高中诗歌鉴赏试题单元测试题含答案doc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2019•天津)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①(唐)杜甫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
冬温蚊蚋在,人远凫鸭乱。
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
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
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
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
伤时愧孔父②,去国同王粲③。
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
②孔父即孔子。
③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溪行衣自湿”一句侧面描写路上雾气之浓重,“亭午气始散”表明雾气持续时间很长,直到正午才散。
B. 诗人冬季出行,蚊蚋在飞舞,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惊扰,乱入河中。
一路行来,层云密布,山路崎岖。
C. 在观览通泉山水的途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诗人所见景色呈现不同面貌,情感也产生了变化。
D. 诗人借用孔子、王粲的典故寄托深沉情感,运用“登顿”“绮丽”等词使诗歌音韵铿锵,全诗体现了“沉郁顿挫”的风格。
(2)“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3)请指出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
【答案】(1)B(2)描绘了一幅山色苍茫,空旷远寂,夕照增辉,江水满溢的寥席壮美的画面。
(3)观览通泉山水的愉悦,生不逢时的苦闷,飘零他乡的哀痛,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解析】【分析】(1)本题B项,“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搅扰,乱入河中”错,据诗句“人远凫鸭乱”,可知是人已经走远,野鸭才乱入河中,写出环境的幽僻。
故选B。
(2)本题问“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山色远寂寞”描绘夕阳照射之下,远远望去,群山苍茫,笼罩着夕阳的余晖,给人寂寞空旷之感;“江光夕滋漫”写满溢的江水在夕阳余晖中闪耀着特有的光泽;整个画面境界阔大壮美,而又给人寂寥孤独之感。
(3)由“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描写通泉山水的壮丽美好,表达了诗人观览通泉山水的愉悦;“伤时愧孔父”诗人借孔子叹凤、泣麟的典故,表达自己“伤时”之痛,即生不逢时的苦闷;“我生苦飘零”则表达了飘零他乡的哀痛;“所历有嗟叹”直抒身世之慨,“去国同王粲”是借王粲在国家动乱之时无奈依附刘表的典故,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高中诗歌鉴赏试题单元测试题含答案doc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送何遁山人归蜀梅尧臣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
远壑杜鹃响,前山蜀客归。
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
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
(1)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从押韵的情况看,本诗共有四个韵脚。
B. 从诗歌的题材看,本诗是一首送别诗。
C. “下马浣征衣”指结束在外征战、回到家乡。
D. “应知已息机”指摆脱琐事、停止世俗活动。
(2)以下评价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A. 含蓄隽永B. 豪放洒脱C. 简洁明快D. 深沉哀婉(3)请从“虚实结合”这一角度对本诗进行赏析。
【答案】(1)C(2)A(3)首联通过想象虚写何遁山人的孩子在自家柴扉外急切地盼望父亲归来。
颔联想象何遁山人倚门远望的孩子忽然听到远处的山壑中传来杜鹃的叫声,仔细一看,原来是自己的父亲翻过前山回来了。
颈联通过想象虚写友人喜逢家乡的燕子,一洗征尘。
尾联设想虚写友人归家后悠闲自在的生活。
题目送别为实写,虚实结合,寄托了对友人真诚的祝福,也暗含着诗人对超脱世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
【解析】【分析】(1)C项,“下马浣征衣”指下马来浣洗好衣服,不涉及征战,故本题选C项。
(2)本诗是北宋诗人梅尧臣的临别赠诗,作者没有直接写对离别友人的祝福,而是含蓄的想象友人归家喜逢家乡的燕子,一洗征尘轻松愉悦,诗中诗人设想人归家后悠闲自在的生活,寄托了对友人真诚的祝福,也暗含着诗人对超脱世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
故本题选A项。
(3)题目为实写,作为送别诗,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想象手法的使用。
送别诗用想象的手法——想象所送之人与自己分别之后的情况——当属常见,但这首诗却与别诗另有不同,其不同之处在于全诗四联八句均为想象之语,没有一句实写两人分别时的情形。
此诗全用想象,结合题目故虚实结合,学生根据原诗句进行总结即可得出答案。
故答案为:⑴C;⑵A;⑶首联通过想象虚写何遁山人的孩子在自家柴扉外急切地盼望父亲归来。
颔联想象何遁山人倚门远望的孩子忽然听到远处的山壑中传来杜鹃的叫声,仔细一看,原来是自己的父亲翻过前山回来了。
高中诗歌鉴赏试题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百度文库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面小题松树塘万松歌①(节选)洪亮吉千峰万峰同一峰,峰尽削立无蒙茸。
千松万松同一松,干悉直上无回容。
一峰云青一峰白,青尚笼烟白凝雪。
一松梢红一松墨,墨欲成霖迎赤日。
好奇狂客忽至此,大笑一呼忘九死②。
【注释】①嘉庆初年,诗人上书抨击时弊,触怒皇上,被遣成新疆伊犁。
此诗写于途经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东南之松树塘之后。
②九死:十分危险的境地,这里指诗人在贬谪中身处危境。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开头四句描写峰陡松直的画面,“无蒙茸”的景象衬托出翠峰青松的奇异。
B. 五六句用青烟来比喻山峰上的青云,用白雪来比喻山峰,写景生动形象。
C. 诗中青白赤墨的色彩对比令人应接不暇,为松树塘蒙上了一层神奇色彩。
D. 诗人所写的边塞风物是亲眼目睹,奇妙真实,与岑参边塞诗有相通之处。
(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作者“忘九死”的主要原因。
【答案】(1)B(2)①景致吸引。
诗人初次见到奇伟瑰怪的西域美景,沉醉其间,忘却了被贬流放的痛苦。
②性格狂放。
诗人自称为“狂客”,豁达豪放,不惧坎坷磨难,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
③品行刚直。
诗人虽处困境,却因青松的笔直向上,激发起奋发进取、坚守气节的决心。
【解析】【分析】(1)B项,“用白雪来比喻山峰”错误,“一峰云青一峰白,青尚笼烟白凝雪”,意思是一座山峰云青一座山峰云白,青峰烟雾笼罩白云又似凝雪,是白云似雪。
故选B。
(2)本题,“大笑一呼忘九死”,意思是仰天大笑对松高呼忘记九死。
“千峰万峰同一峰,峰尽削立无蒙茸。
千松万松同一松,干悉直上无回容。
一峰云青一峰白,青尚笼烟白凝雪。
一松梢红一松墨,墨欲成霖迎赤日”,意思是,千座山峰万座山峰是同一峰,峰顶峭壁耸立草木再不蒙茏。
千棵松树万棵松树是同一松,树干全都矗立向上直插天空。
一座山峰云青一座山峰云白,青峰烟雾笼罩白云又似凝雪。
红松梢为橘红云杉梢为墨绿,树阴如黑云带雨扫除迎红日。
高中诗歌鉴赏试题单元测试题含答案doc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各题。
舟过安仁宋·杨万里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①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②。
夜宿徐公店宋·杨万里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注释】①怪生:怪不得。
②使风;本诗中指用伞当帆,促使渔船向前行驶。
(1)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舟》诗是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被一艘小船上孩子们的行为触动有感而作。
《夜》诗的题目表明了诗歌内容为诗人在徐公店住宿时所看到的景象。
B. 《舟》诗中两个小孩虽坐在船上,却没有划船撑船,用的竹竿船桨都收放起来了,令人感到奇怪。
《夜》诗描写了初春时节乡村里盎然的春意和天真可爱的儿童。
C. 《舟》诗中的后两句形象准确地写出了诗人明了真相后的恍然,读完全诗,我们仿佛可以感知到诗人的豁然开朗和哑然失笑。
D. 两首诗语言浅白,形象鲜明,作者描绘不同的生活场景,表现出了同样高超的艺术构思。
(2)杨万里诗中对儿童稚态的描摹,往往能够起到点活全诗的作用。
请结合两首诗的内容对此加以分析。
【答案】(1)B(2)《舟过安仁》是直接把目光聚焦到儿童身上,全诗都是写儿童的稚气行为。
“收篙停棹”,“无雨都张伞”,目的不是遮头,而是促使渔船向前行驶。
对两个小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聪明伶俐、童真稚气赞赏有加。
《夜宿徐公店》先写田园风光,再描绘儿童扑蝶图。
“急走”“追”这两个动词十分形象贴切,将儿童天真活泼、好奇好胜的神态和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
“无处寻”写出了面对一片金黄菜花搔首踟蹰、不知所措的儿童形象,引发人想象。
两首诗对儿童稚态的描摹都很生动有趣,既表明了对儿童的喜爱之情,又可看出诗人的童心不泯。
【解析】【分析】(1)B项分析不当。
令人感到奇怪的是“无语都张伞”;“树头花落未成阴”,花瓣从枝头纷纷飘落,嫩叶还未长出。
由此可知,《夜》诗描写的是暮春农村的景色。
选项说“初春时节”是错误的。
高中诗歌鉴赏试题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咏怀(其四)①白居易自从委顺任浮沉,渐觉年多功用深。
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
妻儿不问唯耽酒,冠盖皆慵只抱琴。
长笑灵均不知命,江蓠丛畔苦悲吟。
【注释】①元和十二年作于江州。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句交待诗人仕途失意的处境,表达他在宦海中顺其自然的处世态度。
B. 颔联紧承“功用深”三字,表明诗人修养加深带来了从外到内的改变。
C. 诗人妻儿不过问他,他只管喝酒,勾勒出他在江州时闲适的生活状态。
D. 本诗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即便是运用典故,也浅显易懂不生僻。
(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1)C(2)①意为诗人大笑屈原不知天命,只在江畔丛草间苦苦悲吟;②表达了对屈原被贬后行吟泽畔、抱恨沉江做法的否定,以及诗人自己消除忧喜是非之心,乐天知命的旷达。
(或者:诗人大笑表面上看是对屈原被贬后行吟泽畔、抱恨沉江做法的否定,实则是愤激之语,表达作者贬谪江州的愤懑,以及如同屈原般的高洁情怀。
)【解析】【分析】(1)C项,“闲适的生活状态”错误。
从首句“自从委顺任浮沉”可知作者宦海沉浮,仕途失意;从颈联“不问”“皆慵”可知无聊和孤寂的生活状态。
“闲适”理解错误。
故选C。
(2)“长笑灵均不知命,江蓠丛畔苦悲吟”表层意思是,诗人大笑屈原不知天命,只在江畔丛草间苦苦悲吟。
结合注释“元和十二年作于江州”可知这首诗作于作者被贬江州之时;再联系颔联“灭除忧喜色”“消尽是非心”、颈联“唯耽酒”“只抱琴”都是表面上不问世事、故作旷达之语。
据此,本句表面上否定屈原行吟泽畔,不知天命,实则流露出自己被贬的苦闷和仕途的失意。
故答案为:⑴C;⑵①意为诗人大笑屈原不知天命,只在江畔丛草间苦苦悲吟;②表达了对屈原被贬后行吟泽畔、抱恨沉江做法的否定,以及诗人自己消除忧喜是非之心,乐天知命的旷达。
(或者:诗人大笑表面上看是对屈原被贬后行吟泽畔、抱恨沉江做法的否定,实则是愤激之语,表达作者贬谪江州的愤懑,以及如同屈原般的高洁情怀。
高中诗歌鉴赏试题单元测试题+答案doc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观兵杜甫北庭①送壮士,貔虎数尤多。
精锐旧无敌,边隅今若何。
妖氛拥白马②,元帅待雕戈。
莫守邺城下,斩鲸辽海③波。
【注】①北庭:都护府名。
②妖氛拥白马:指安史叛贼。
③辽海:叛贼史思明的老巢,今辽河流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中的“虎”是指勇猛的战士,而“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中的“虎”指如猛虎一样的气势。
B. 额联表现部队精锐,气势无敌,对其寄予了厚望;“边隅”指“邺城”,是指前线作战之地。
C. 题目“观兵”,“观”是指观看,“兵"是指正在出征的战士,本诗写了战前的预设与战后的喜悦心情。
D. 本诗综合运用了比喻、对比等艺术手法,融叙事、议论为一体,语言精炼,笔力雄健。
(2)结合全诗,分析“斩鲸”的含义及表达的情感态度。
【答案】(1)C(2)①斩鲸,就是斩首的意思,是指直剿叛军老巢、平定叛乱;用了比喻的手法。
②对出兵决战、平定叛乱充满期待与自信;从诗中“壮士”“貔虎”“精锐”“元帅”等词语,可以看出战前准备充分,士气高昂。
③表现出擒贼先擒王、不达目的不罢休、斩草除根的必胜决心和意志;暗含了对和平生活的期待与向往。
【解析】【分析】(1)C项原诗是作者观看将士们出征,表现了他们的勇猛,主要写了战前的预设,对必胜的信心。
作者写的是战前,还没开始作战,也就无所谓“战后的喜悦心情”。
故选C。
(2)本诗“斩鲸”,是斩首的意思。
“斩鲸”运用了比喻,比喻平定叛乱势力;“斩鲸辽海波”,是指应该率军直捣敌人巢穴,平定叛乱。
本题要求结合全诗来分析“斩鲸”所表达的情感。
考生先要读懂诗歌,在读懂的基础上,结合作者、题目、时代背景、注释等揣摩作者通过“斩鲸”所表达的情感。
本诗的意思是:北庭都护府派遣的豪壮勇猛的战士,数量很多。
这支精干勇敢的部队过去无敌于天下,现在把他们放到临敌的边境会怎么样呢?安史叛将气焰很盛,元帅等待着挥兵进击,荡平贼寇。
高中诗歌鉴赏试题单元测试题+答案 百度文库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兴陆游樵风溪上弄扁舟,濯锦江边忆旧游。
豪竹哀丝①真昨梦,爽砧繁杵又惊秋。
坠枝橘熟初堪翦,浮瓮酪香恰受篘②。
莫道身闲总无事,孤灯夜夜写清愁。
【注】①豪竹哀丝:指管弦乐。
②篘:滤(酒)。
(1)下列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写自己在樵风溪上和濯锦江边乘船游玩,忆起往日之事,为下面“兴”作铺垫。
B. 颔联写听觉,既有管弦乐声,又有杵击砧石声,“惊”字写出诗人的惊喜之情。
C. 颈联选取熟橘和适合过滤的酒两种意象,分别从视觉和嗅觉的角度勾勒,生动形象。
D. “坠枝橘熟初堪翦”一句紧扣秋的特点,描摹秋的典型景象,语言清新典雅。
(2)请简要赏析尾联。
【答案】(1)B(2)尾联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方式,诗人告诉人们,不要只看到自己非常清闲,谁能看到自己每天晚上孤灯相伴独自抒写内心的愁闷呢,表达出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之情。
【解析】【分析】(1)B项,这里的“惊”字是指夜晚捣衣声惊扰了诗人的梦,让他回到现实之中,对以往生活再生留恋之情,故选项中“写出诗人的惊喜之情”表述不正确。
故选B。
(2)本题中,尾联“莫道身闲总无事,孤灯夜夜写清愁”的意思是:不要说我身闲无事,我还每夜在孤灯下独自一个写抒发凄凉、愁闷情绪的诗。
“清愁”二字直抒胸臆,形象生动地表达出诗人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之情。
故答案为:⑴B;⑵尾联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方式,诗人告诉人们,不要只看到自己非常清闲,谁能看到自己每天晚上孤灯相伴独自抒写内心的愁闷呢,表达出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之情。
【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
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
高中诗歌鉴赏试题单元测试题+答案 百度文库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唐多令·惜别吴文英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
燕辞归、客尚淹留。
垂柳不萦裙带住,谩长是、系行舟。
【注释】漫:空,徒劳。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句将“愁”字巧妙地拆分为“心上秋”,既突出季节为“秋”,又表明了内心最主要是因悲秋而愁。
B. 词人明月之夜不敢登楼,是因为怕登高望月思人而会更让人增添愁苦,表达了月夜思乡怀人而又充满矛盾的心理。
C. “燕辞归”与“客尚淹留”是反衬,用燕归反衬客留,从而表达了客居他乡不得归的无奈、伤感之情。
D. 最后一句用了拟人手法:词人责备垂柳不能留住亲友,却总是留自己的行舟,表达了对亲友的思念。
(2)结合全诗,请简要概括诗人的“愁”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答案】(1)A(2)①秋景凄清;②亲友相别;③功业无望;④羁旅漂泊【解析】【分析】(1)A项,“内心最主要是因悲秋而愁”错误,原文几个愁的原因中,无法分析出“最主要是因悲秋而愁”,根据题目《惜别》可知,最主要是因“亲友相别”。
故选A。
(2)“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纵然是秋雨停歇之后,风吹芭蕉的叶片,也吹出冷气飕飕,作者融情于景,写出秋景的凄清;“离人心上秋”,离别之人的心上加个秋,凄凉萧索,写出离人相别之愁苦;“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往昔的种种情事好像梦境一样去悠悠,就像是花飞花谢,就像是滚滚的烟波般向东奔流,融情于景,含蓄写出自己功业无望的愁怨;“客尚淹留。
垂柳不萦裙带住,漫长是、系行舟”,只有我这游子还在异地停留,丝丝垂柳不能系住她的裙带,却牢牢地拴住我的行舟,抒发了作者羁旅漂泊的愁情。
考生据此容易作答。
故答案为:⑴A;⑵①秋景凄清;②亲友相别;③功业无望;④羁旅漂泊【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高中诗歌鉴赏试题单元测试题含答案doc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东西船行(宋)李浩东船得风帆席高,千里瞬息轻鸿毛西船见笑苦迟钝,汘流襻折百张篙明日风翻波浪异,西笑东船却如此。
东西相笑无已时,我但行藏①任天理【注】①《论语》载:“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行藏”一词,后来指行迹、出处。
(1)下列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诗歌首联写东船因为遇到顺风,扬帆前进,瞬息千里,舟行轻快,仿佛风送鸿毛。
B. 颔联写西船的篙师一边讥笑东船一边辛苦撑船,汗流浃背,甚至折断了许多船篙。
C. 诗歌颈联写第二天风向转变,波涛流势也随之変化,西船因处于顺境又讥笑东船。
D. 这首宋诗主要运用对比方法,语言平白如话,通俗易懂,质朴无华却引人深思。
(2)这首宋诗蕴含哲理,启迪人生,请分析其带给人的哲理启迪。
【答案】(1)B(2)①人生不会总是处于顺境或者逆境。
处顺境不可自骄,处逆境不必自馁。
②遇到顺境,洋洋自得讥笑他人,一旦困境来临,其下场比平时处于逆境者更惨。
③操纵的主动权应在自己手中,无论处境顺利与否,顺其自然,便能怡然自适。
【解析】【分析】(1)B项,“颔联写西船的篙师一边讥笑东船一边辛苦撑船”分析错误,颔联“西船见笑苦迟钝,汘流襻折百张篙”意为“却笑那西去的船夫,汗流如雨,不知撑折了多少竹篙”,联系首联“东船得风帆席高”,即“东行的船遇到顺风,帆席高挂”,上下对比理解,答案应是东行的船只笑那西去的船。
故选B。
(2)首联“东船得风帆席高,千里瞬息轻鸿毛”表现出遇到顺风,扬帆前进,瞬息千里,舟行轻快的状态;颔联“西船见笑苦迟钝,汘流襻折百张篙”,展现出逆风行使的船只,艰难而上,辛苦撑船,汗流浃背,甚至折断了许多船篙。
顺风,逆风好比人生的顺境与逆境。
颈联“明日风翻波浪异,西笑东船却如此。
”第二天风向转变,波涛流势也随之変化,西船因处于顺境又讥笑东船。
这就好比人生的境遇,否极泰来,没有永远的一帆风顺,也无永远的坎坷迷茫,重要的是不管处于人生何种境地都要“我但行藏任天理”,保持怡然自适的姿态,不要嘲笑他人遭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东西船行(宋)李浩东船得风帆席高,千里瞬息轻鸿毛西船见笑苦迟钝,汘流襻折百张篙明日风翻波浪异,西笑东船却如此。
东西相笑无已时,我但行藏①任天理【注】①《论语》载:“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行藏”一词,后来指行迹、出处。
(1)下列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诗歌首联写东船因为遇到顺风,扬帆前进,瞬息千里,舟行轻快,仿佛风送鸿毛。
B. 颔联写西船的篙师一边讥笑东船一边辛苦撑船,汗流浃背,甚至折断了许多船篙。
C. 诗歌颈联写第二天风向转变,波涛流势也随之変化,西船因处于顺境又讥笑东船。
D. 这首宋诗主要运用对比方法,语言平白如话,通俗易懂,质朴无华却引人深思。
(2)这首宋诗蕴含哲理,启迪人生,请分析其带给人的哲理启迪。
【答案】(1)B(2)①人生不会总是处于顺境或者逆境。
处顺境不可自骄,处逆境不必自馁。
②遇到顺境,洋洋自得讥笑他人,一旦困境来临,其下场比平时处于逆境者更惨。
③操纵的主动权应在自己手中,无论处境顺利与否,顺其自然,便能怡然自适。
【解析】【分析】(1)B项,“颔联写西船的篙师一边讥笑东船一边辛苦撑船”分析错误,颔联“西船见笑苦迟钝,汘流襻折百张篙”意为“却笑那西去的船夫,汗流如雨,不知撑折了多少竹篙”,联系首联“东船得风帆席高”,即“东行的船遇到顺风,帆席高挂”,上下对比理解,答案应是东行的船只笑那西去的船。
故选B。
(2)首联“东船得风帆席高,千里瞬息轻鸿毛”表现出遇到顺风,扬帆前进,瞬息千里,舟行轻快的状态;颔联“西船见笑苦迟钝,汘流襻折百张篙”,展现出逆风行使的船只,艰难而上,辛苦撑船,汗流浃背,甚至折断了许多船篙。
顺风,逆风好比人生的顺境与逆境。
颈联“明日风翻波浪异,西笑东船却如此。
”第二天风向转变,波涛流势也随之変化,西船因处于顺境又讥笑东船。
这就好比人生的境遇,否极泰来,没有永远的一帆风顺,也无永远的坎坷迷茫,重要的是不管处于人生何种境地都要“我但行藏任天理”,保持怡然自适的姿态,不要嘲笑他人遭遇。
故答案为:⑴B;⑵①人生不会总是处于顺境或者逆境。
处顺境不可自骄,处逆境不必自馁。
②遇到顺境,洋洋自得讥笑他人,一旦困境来临,其下场比平时处于逆境者更惨。
③操纵的主动权应在自己手中,无论处境顺利与否,顺其自然,便能怡然自适。
【点评】⑴本题综合考查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仔细阅读原诗,逐句翻译,理解诗歌内容,再阅读所给选项,结合作者身世及写作背景做出判断。
⑵该题考查诗歌情感的把握。
完成这类题型,需要看题目,知作者、懂关键词、把握意象、理解注释,读懂表层含义,读懂深层情感。
这就需要考生平时多做练习,培养语感,熟能生巧。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屯田词①(唐)戴叔伦春来耕田遍沙碛,老稚欣欣种禾麦。
麦苗渐长天苦晴,土干确确②锄不得。
新禾未熟飞蝗至,青苗食尽余枯茎。
捕蝗归来守空屋,囊无寸帛瓶无粟。
十月移屯来向城,官教去伐南山木。
驱牛驾车入山去,霜重草枯牛冻死。
艰辛历尽谁得知,望断天南泪如雨。
【注释】①屯田:自汉代以后政府利用军人、农民或商人垦种荒地,征取收成作为军饷,称为“屯田”。
屯田分为军屯、民屯和商屯。
这里指民屯。
隋以后,“屯田”又称为“营田”。
②确确:土块坚硬的样子。
(1)本诗依次叙写了屯田农民种麦、________、________的生活,反映了中唐时期人民悲惨命运。
(2)这首诗在叙事上有何特色?试作简要分析。
【答案】(1)捕蝗;伐木(2)①作者用以第三者的口吻叙事,表达情感显得更客观、冷静。
②诗歌按照时间顺序,从春耕种麦、十月移屯到冬季草枯牛死,脉络分明,使读者印象深刻。
③前面十二句详写屯田者春耕种麦,遭遇旱灾、蝗灾,被迫伐木,层层铺叙、渲染。
④叙事中流露出个人的情感。
这首诗叙事屯田农民的艰辛生活,表现了作者对屯田者生活艰辛的同情。
【解析】【分析】(1)这首诗开头四句写一些驻屯兵在戈壁滩上春耕种麦,老的少的都欢欢喜喜。
可是等到麦苗渐长,天却不下雨,以致土地干燥得无法下锄。
以下四句写种榖子的地方。
庄稼没有熟,就闹了蝗灾,所有的青苗都被蝗虫吃尽,只留下满地桔茎。
于是出动全体老小去驱捕蝗虫,好容易把蝗虫赶走,回到自己的屋子里,空洞洞地无衣无食。
禾是榖物的总称,小米、玉米、高粱、稻都称为禾,不过此处肯定不会是水稻。
以下四句叙述这些驻屯兵到了冬季,没有粮食,只好移屯到靠近城市的地方。
应该是生活得好些了,谁知又被长官派去南山中伐木。
于是驾着牛车进山去,在霜重草枯的严寒气候里,牛都冻死了,人的命运可想而知。
以上共十二句,四句一绝,每绝描写屯田兵士的一种艰辛的生活面。
于是用两句来做结束:边疆上的驻屯军历尽种种艰辛,何人知道?仰望南天,有家而归不得,只有眼泪簌簌地如雨水一般落下。
“春来耕田遍沙碛,老稚欣欣种禾麦”凸显出农民种麦子的过程。
“捕蝗归来守空屋,囊无寸帛瓶无粟”写的是农民在捕捉蝗虫的操劳;“十月移屯来向城,官教去伐南山木”突出农民伐木的艰辛。
(2)这首诗歌以第三人的具体身份陈述客观事实依据,展现出具体的叙述背景,叙述角度别致,客观冷静,充满理性。
在叙述具体事务的时候,突出时间顺序,先写种麦子,在紧接着写屯草,显得错落自然,层次清晰明了,诗歌中流露出内心的感受也是通过叙述来得出的,全诗饱含对农人艰辛的同情,突出生活的不易。
故答案为:⑴捕蝗;伐木⑵①作者用以第三者的口吻叙事,表达情感显得更客观、冷静。
②诗歌按照时间顺序,从春耕种麦、十月移屯到冬季草枯牛死,脉络分明,使读者印象深刻。
③前面十二句详写屯田者春耕种麦,遭遇旱灾、蝗灾,被迫伐木,层层铺叙、渲染。
④叙事中流露出个人的情感。
这首诗叙事屯田农民的艰辛生活,表现了作者对屯田者生活艰辛的同情。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内容的基本能力。
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
译文:春耕时节屯兵在戈壁滩上,老老少少欢欢喜喜地种麦。
等到麦苗渐长天却不下雨,以致土地干燥得无法下锄。
庄稼还没成熟就闹了蝗灾,青苗被蝗虫吃尽仅剩桔茎。
驱捕蝗虫回到自己的屋子,袋子罐坛空洞洞无衣无食。
冬季移屯到靠近城市地方,谁知被官府派去南山伐木。
老老少少驾着牛车进山去,寒山霜重草枯牛都冻死了。
历尽种种艰辛又何人知晓?仰望南天簌簌眼泪如雨水。
(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分析用了那些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为什么是这个手法,最后写出这种手法的作用和效果。
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贺新郎(南宋)刘过弹铗①西来路。
记匆匆、经行十日,几番风雨。
梦里寻秋秋不见,秋在平芜远树。
雁信落、家山何处。
万里西风吹客鬓,把菱花、自笑人如许。
留不住,少年去。
男儿事业无凭据。
记当年、悲歌击楫②,酒酣箕踞。
腰下光茫三尺剑,时解挑灯夜语。
谁更识、此时情绪。
唤起杜陵风月手,写江东渭北相思句。
歌此恨,慰羁旅。
(注)①《战国策》记载,冯援怀才不遇,牢骚满腹,曾靠在柱子上弹铗唱道:“长铗归来兮,食无鱼。
”②《晋书·祖逖传》记载,祖逖统兵北伐,渡江时击船楫立誓:“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1)“菱花”是生活用品________,“杜陵”指诗人________。
(2)结合具体词句赏析本词的抒情技巧。
【答案】(1)镜子;杜甫(2)①借景抒情,借雁信落、家山何处、萧瑟秋景等表达自己的羁旅愁绪。
②运用典故抒发情感。
借冯援弹铗抒发怀才不遇之情,借祖逖中流击楫抒发昔日豪情壮志,用典妥贴自然,切合当时的情怀。
③直抒胸臆,结句“歌此恨,慰羁旅”,直接倾吐出诗人“西来”路上壮志难酬之恨和羁旅漂泊之苦。
【解析】【分析】(1)本本题中,题干中明确说是“生活用品”,据诗句“万里西风吹客鬓,把菱花、自笑人如许”的意思为“行进在边塞路上,瑟瑟西风还吹拂着我的鬓发,更显得凄惨悲切。
对镜自照,这一切令人可笑!”知“菱花”为镜子;“唤起杜陵风月手”的意思为“现在我真想唤起像诗圣杜甫那样的知己”知是杜甫。
(2)诗句“秋在平芜远树。
雁信落、家山何处”的意思为“原来秋天就在杂草丛生的平坦宽阔地,就在远处的水中沙洲里边。
无限秋意勾起我思乡之情,但是好久没有家中的音信了,我想托付大雁代我传书,可是国破家亡,如今的家乡在哪里呢?”,诗人借助秋天的景物描写表达“慰羁旅”之情;诗句“弹铗西来路”的意思为“西行路上,我像战国时齐人冯谖一样弹铗而歌,心怀壮志难酬之情失意而行”,“记当年、悲歌击楫,酒酣箕踞”的意思为“回想当年,我像祖逖一样击筑而歌,豪情满怀。
酒酣之后,便把双腿伸出来坐下,一副狂傲不羁模样”,诗人借这两个典故抒情;结句“歌此恨,慰羁旅”的意思为“抒发自己心中的怨恨、乡甩的痛菩和帅恚难酬的悲愤,以慰藉我这浪迹天涯人的愁苦”来直抒胸臆。
故答案为:⑴镜子杜甫⑵①借景抒情,借雁信落、家山何处、萧瑟秋景等表达自己的羁旅愁绪。
②运用典故抒发情感。
借冯援弹铗抒发怀才不遇之情,借祖逖中流击楫抒发昔日豪情壮志,用典妥贴自然,切合当时的情怀。
③直抒胸臆,结句“歌此恨,慰羁旅”,直接倾吐出诗人“西来”路上壮志难酬之恨和羁旅漂泊之苦。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
文学常识重在平时的积累和整理归纳。
在识记的过程中,要特别关注作者所处的朝代,可按作者所处朝代的先后顺序对作者排列识记。
另外应特别注意文学常识中的专有术语和并称,弄清楚其内容。
⑵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和卢国华辛弃疾汉节东南,看驷马光华周道。
须信是七闽还有,福星来到。
庭草自生心意足,榕阴不动秋光好。
问不知何处着君侯,蓬莱岛。
还自笑,人今老;空有恨,萦怀抱。
记江湖十载,厌持旌纛。
濩落我材无所用,易除殆类无根潦。
但欲搜好语谢新词,羞琼报。
【注释】卢国华:《丽水县志》:“卢彦德,字国华。
”时任福建提刑使。
《福建通志职官志》:“卢彦德,丽水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绍熙间任。
”汉代置绣衣使者,均衣绣持节,捕逐盗贼。
宋代提刑使即为其官。
(1)作者运用哪些手法塑造卢国华的形象?请作简要分析(2)本词表现了作者的哪些情感?【答案】(1)①白描:描写卢国华出行时的隆重场面;②比喻:将卢国华比喻成能为人民带来福泽的福星;③用典:写卢国华的住处如同传说中的蓬莱仙岛。
(2)①对卢国华仕途显达的歆羡之情;②对卢国华能够兴邦立国的殷切期待;③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④对仕途的厌倦。
【解析】【分析】(1)开篇两句“汉节东南,看驷马光华周道”,“汉节东南”是指东南方来的汉家使节,指卢国华,“驷马”指四匹马拉的车子,这是描写卢国华出行时候的隆重场面,借助场面来烘托人物形象;接着“须信是七闽还有,福星来到”,“七闽”,福建简称闽,因古时闽有七族(部落),故称七闽,这是把来到闽的卢国华比作“福星”,说明能给人们带来福泽;“问不知何处着君侯,蓬莱岛”,这是说卢国华的落脚之处,“蓬莱岛”本是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这是以用典的方式来说明卢国华居住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