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真分数和假分数 - 苏教版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真分数和假分数 - 苏教版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概念、性质及它们之间的转换方法。
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理解真分数和假分数在数值上的区别,并学会如何将假分数转换为带分数或整数。
此外,还将探讨真分数和假分数在四则运算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真分数和假分数的定义,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
2. 培养学生运用真分数和假分数进行计算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真分数和假分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教学难点1. 真分数和假分数的定义及其区别。
2. 假分数转换为带分数或整数的计算方法。
3. 真分数和假分数在四则运算中的应用。
教具学具准备1. 纸质卡片:准备一些写有真分数和假分数的卡片,用于课堂展示和讨论。
2. 课件:制作PPT课件,展示真分数和假分数的定义、性质及计算方法。
3. 教学视频:准备与真分数和假分数相关的教学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分数的基本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利用课件和纸质卡片,详细讲解真分数和假分数的定义、性质及它们之间的区别。
3. 演示:通过教学视频,展示假分数转换为带分数或整数的过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计算方法。
4. 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完成一系列关于真分数和假分数的计算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应用:布置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真分数和假分数进行解答,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6. 总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真分数和假分数在数学中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1.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真分数和假分数2. 正文:按照教学过程,逐步呈现真分数和假分数的定义、性质、计算方法等板书内容。
作业设计1. 基础题:让学生完成教材中关于真分数和假分数的练习题,巩固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2. 提高题:设计一些与实际生活相关的题目,让学生运用真分数和假分数进行解答。
3. 拓展题:引导学生探索真分数和假分数在其它数学领域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的意义》二次备课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的意义》二次备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的意义》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概念,掌握分数的表示方法,以及分数的大小比较。
通过这一章节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对于新的数学概念有一定的接受能力。
但是,分数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可能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分数的意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分数的概念,掌握分数的表示方法,能够正确地比较分数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体会分数的意义,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分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2.难点:分数的大小比较。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分数的意义。
2.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和探究分数的问题,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
3.激励性评价:及时给予学生反馈,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数学学习。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与分数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动画等。
2.练习题:准备一些关于分数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生活实例,如分蛋糕,引入分数的概念。
向学生解释,将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每份的大小相同,那么每份就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2. 呈现(10分钟)向学生介绍分数的表示方法,如 12、34 等。
同时,通过课件展示分数的图形表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分数的意义。
3. 操练(10分钟) 让学生进行一些分数的简单运算,如分数的加减法。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理解分数的大小比较。
4. 巩固(10分钟)让学生解决一些与分数有关的实际问题,如分物品、计算折扣等。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分数知识。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1本节课是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了解正负数的意义,会用正、负数描述日常生活中相反意义的量。
1、练习贴近生活实际,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有效应用联系生活实际的练习,如“分析质量问题,温度问题。
“调查体重”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作用,又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2、这节课可以用信息技术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用一个相对完整的事把温度、收入支出和海拔三个关键词串在一起。
这样,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会更有兴趣。
3、这节课还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来理解相对意义的量。
例如:,出示珠穆朗玛峰和吐鲁番盆地的照片,与海平面比,一高一低。
这些都是相对意义的量。
有了这些形象的照片,就更有利于学生相对意义的量的理解。
4、融入多种学习方式,促进有效教学的开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给学生充足时间去尝试,交流方法,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做到学生间的思想沟通,集思广益,寻找答案,解决问题,体现了学生解决数学问题思维的多样化,个性化。
另外,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全班交流,共同学习。
5、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还存在着诸多不足,比如如何更好地安排时间,将知识落到实处?”“交流时,如何选择个别交流与集体交流?老师的评价怎么才能更到位。
”我想这些都是今后我要努力的方向。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2基于教材内容比较单调,那么只有在教法上体现新、奇、特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想学,要学。
首先,根据小学生一般是从具体的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的逻辑思维发展的思维特点,我将在教学中联系小学生熟悉的身边的实际,使抽象的内容直观化,同时把要解决的问题通过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架起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桥梁,可以达到理解掌握新知识,培养学生兴趣的目的,同时也体现了数学的趣味性。
其次,我将在教学中始终扮演一个引导者,引导学生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活动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完整版)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最新整理)
最新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特别说明:本教案为2015年改版后最新苏教版教材配套教案,各单元教学内容如下:第一单元简易方程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蒜叶的生长第三单元因数与倍数和与积的奇偶性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球的反弹高度第五单元分数加法和减法第六单元圆第七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第八单元整理与复习第一单元课题:等式与方程第 1 课时总第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等式和方程的意义,体会方程与等式的关系,能正确区分等式和方程。
2.在观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和操作交流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等式与方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体验。
教学重点:明确方程与等式的关系,理解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教学难点:理解方程的意义,知道“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教学准备:课件,天平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出示天平实物)谈话:这是天平,谁能简单介绍一下它?师作简单介绍:天平可以称出物体的质量。
这是天平的左右两个盘,这是指针。
当天平的指针指着中间,表示天平左右两盘的物体的质量相等,也叫做天平平衡。
天平的哪一边下垂,就说明这一边物体的质量多,反之,这一边物体的质量就少。
2.揭题:今天我们利用天平来学习一些数学知识。
(板书课题)二、交流共享1.教学例1。
(1)出示教材第一页例1天平平衡的情境图,谈话:你能看图写出一个等式吗?学生思考后独立填写。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50+50=100。
提问:你是怎样想的?指名学生口答:天平的一端放一个50克的鸡蛋和一个50克砝码,另一端放一个100克砝码,天平平衡,说明两边的质量相等,可以用等式来表示。
(2)教师小结:含有等号的式子叫做等式。
它表示等号两边的数值是相等的。
2.教学例2。
(1)课件出示教材例2的四幅图。
学生独立思考后填写。
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集体反馈。
教师板书:x+50>100 x+50=150x+50<200 2x=200《补》第一单元课题: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1)第 1 课时总第课时教学目标:1.初步理解“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在具体情境中,根据图意列出方程,能运用等式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
4.8 分数的基本性质(教案)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
4.8 分数的基本性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的4.8节,主要教学内容是分数的基本性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需要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包括分数的分子、分母、分数值的意义,以及分数的比较、加减乘除等运算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掌握分数的分子、分母、分数值的意义。
2. 使学生能够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分数的比较、加减乘除等运算。
3. 培养学生运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三、教学难点1. 分数的基本性质的理解和掌握。
2. 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方法的熟练运用。
四、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教学PPT。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解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思考分数的基本性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分数的基本性质讲解分数的分子、分母、分数值的意义,以及分数的比较、加减乘除等运算方法。
3. 示例讲解通过典型例题,讲解分数的基本性质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
4. 练习巩固让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加深学生对分数的基本性质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1. 4.8 分数的基本性质2. 重点内容:分数的分子、分母、分数值的意义;分数的比较、加减乘除等运算方法。
七、作业设计1. 课后练习题:让学生完成教材上的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思考题:设计一些与分数的基本性质相关的思考题,让学生在课后进行思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八、课后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以提高教学效果。
2.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
3. 教师要不断学习和研究,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册教案5篇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册教案5篇在数学的领域中,提出问题的艺术比解答问题的艺术更为重要。
宇宙的伟大建筑是现在开始以纯数学家的面目出现了。
为了大家学习方便,笔者特地准备了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册教案5篇,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欢迎借鉴学习!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册教案1教学内容:教材第29~30页“分数除法(三)”。
教学目标:1.能用方程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初步体会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模型。
2.在解方程中,巩固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难点:1.能够体会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模型。
2.能够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趣揭题1.出示课外活动情况图问:从图中,你们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呢?2.引入并板书课题。
二、扶放结合探究新知1.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2.引导学生逐一解答提出的问题。
3.重点引导:跳绳的有6人,是操场上参加总人数的2/9,操场上有多少人?该怎样解答?4.引导观察,找出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三、反馈矫正落实双基1.指导完成P29的试一试的1,2题。
2.你能根据方程_×1/5=30编一道应用题吗?3.请你想一个问题情景,遍一道分数应用题。
四、小结评价布置预习1.引导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2.布置预习整理前面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分数除法(三)跳绳的小朋友有6人,是操场上参加活动总人数的2/9,操场上有多少人参加活动?参加活动总人数×2/9=跳绳的人数解:设操场有_人参加活动。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册教案2教学目标:1、体会小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是一样的,会计算小数四则混合(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2、利用学过的小数加、减、乘、除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3、培养学生善于探讨数学问题的良好习惯,能够综合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算法,会进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通过解决具体问题理解运算间的联系。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范文三篇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范文三篇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范文一一、教材分析:苏教版五年级《数学》教材下册共安排了八个单元,分四个领域编排教学内容。
1.“数与代数”领域“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是本册教材的主要内容,共安排5个单元,包括“简易方程”、“因数与倍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加法和减法”、“解决问题的策略”。
(1)“简易方程”:本单元内容是由原五年级上册和六年级上册的方程内容整合而成。
修订后的教材有几下几点值得注意的变化。
一是以应用等式性质解方程为主,同时适当启发学生依据方程特点灵活进行思考。
二是增设列方程解稍复杂相遇问题的例题。
三是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探求不同方程的解法,逐步提高解方程的能力。
(2)“因数与倍数”:这部分内容不仅知识点较多,而且存在很多容易混淆的概念和方法,历来是小学数学的教学难点之一,为了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知识、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教材注意以学生熟悉的整数乘除法为基础,突出知识发生发展的基本线索,突出相关知识和方法的逻辑关联,有序地展开教学内容。
(3)“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侧重引导学生探索并理解分数的意义,具体包括分数的基本含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真分数与假分数、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分数与小数的互化等;第二部分侧重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具体包括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通分和分数的大小比较等。
(4)“分数加法和减法”:这部分内容主要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以及分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式题的计算。
考虑到学生在三年级就已经学习过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在本册教材的第四单元亦已学习过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所以本单元教材十分注意为学生留出充分的自主探索的空间。
(5)“解决问题的策略”:删除用“倒推“策略解决问题,教学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转化是一种重要而又最为常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小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圆的面积》教案
小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圆的面积》教案一. 教材分析《圆的面积》是小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的一课,主要让学生掌握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够运用该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平面图形的面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圆的面积的概念,掌握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够运用公式计算圆的面积。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平面图形的面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圆的面积的概念和计算公式对于学生来说可能比较抽象,需要通过具体的活动和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圆的面积的概念,掌握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2.培养学生运用圆的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圆的面积公式的理解与运用。
2.圆的面积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圆的面积的概念,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和理解圆的面积。
2.探究学习法: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的方式,发现和总结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运用圆的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包括圆的面积的概念、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实际问题的展示等。
2.学习材料:准备一些圆形卡片、剪刀、彩笔等学习材料,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际操作。
3.练习题:准备一些有关圆的面积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圆形物体,如圆形的桌面、硬币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体的面积如何计算。
学生可能会提到用平方厘米或者平方米来计算,但是不知道如何具体计算圆的面积。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引出本课的主题——圆的面积。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圆的面积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首先,教师介绍圆的面积的定义,即圆的面积是指圆的表面或围成的圆形表面的大小。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完整版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完整版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三位数的小数的特性。
2.学生能够熟练地进行三位数的小数的加减运算。
3.学生能够将三位数的小数转化为分数。
4.学生能够应用所学知识做出一定难度的数学题目。
二、教学重点1.了解三位数的小数的特性。
2.掌握三位数的小数的加减运算。
三、教学难点1.了解三位数的小数的特性。
2.掌握三位数的小数的加减运算。
四、教学方法理论联系实际,归纳法,演示法等五、教学过程1.引导学生:请同学们回想一下上一节课中老师有没有讲到有关小数的知识。
2.复习小数的概念:请同学们大声朗读小数的概念与表达方法。
3.小数与分数之间的转化:(1)老师让学生一起做习题册P48 第一题:小数变为分数(2)老师让学生一起做习题册P49 第二题:分数变为小数(3)老师让学生一起做习题册P50 第三题: 找规律,快速转化小数和分数4.三位数的小数:(1)老师通过演示的方法给学生讲解三位数的小数的特性。
(2)老师讲解三位数的小数的读法方法。
(3)老师让学生一起做习题册P51 第四题: 根据读法写出小数(4)老师让学生一起做习题册P52 第五题: 根据小数写出读法5.三位数小数的加减法:(1)老师通过演示的方法给学生讲解三位数小数的加减法。
(2)老师让学生一起做习题册P53 第六题:小数加法(3)老师让学生一起做习题册P54 第七题: 小数减法6.综合训练:(1)老师让学生一起做课本P45 第二题(2)老师让学生一起做课本P47 第五题(3)老师收集学生课前所作作业,组织学生进行答疑,纠正学生的错误。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巩固了小数与分数之间的转化和三位数小数的加减法操作,同时还让学生学会了如何能够正确读出三位数小数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数学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此外,在教学设计中,老师还使用了课件、习题册和课本等多种教学工具,增强了教学效果,并且还及时收集学生的作业进行纠错,从而使教学效果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新版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完整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简易方程一、教学内容:本单元教学方程的知识,是在五年级(下册)“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编排的。
第一次教学方程,涉及的基础知识比较多,教学内容分成三部分编排。
第1—2页教学等式的含义与方程的意义,根据直观情境里的等量关系列方程。
第3—11页教学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列方程解答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第12—14页全单元内容的整理与练习。
本单元安排了关于等式性质的内容,分两段教学:第一段是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结果仍然是等式;第二段是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数,结果仍然是等式。
在每一段教学等式的性质以后,都及时让学生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二、教材分析:教材首先结合具体的情境,认识等式和方程,了解等式与方程的关系;探索并理解“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学会解只含有加法或减法运算的简单方程。
接着探索并理解“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学生解只含有乘法或除法运算的简单方程;会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三、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掌握整数、小数的认识及其四则计算的学习,积累了较多的数量关系的知识,并学会了用字母表示数。
我们在教学时,要让学生有效地参与学习和探索活动,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理解方程的含义。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比较,由具体到抽象理解等式的性质。
四、教学目标要求:1.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关系;初步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会列方程解答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方程的过程。
五、教学重点:理解等式的性质,能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六、教学难点:会列方程解答简单的实际问题。
七、教学准备:多媒体、挂图、小黑板等。
八、课时安排:12课时第一课时方程的意义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页的例1、例2和试一试,完成练一练和练习一的第1~2题。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苏教版
(2)图形面积的转化策略在复杂几何问题中的应用。学生在面对复杂几何图形时,可能无法准确找到转化的方法。
突破方法:通过实例演示和练习,引导学生掌握图形面积转化的常见方法,如切割、拼接等。
(3)问题简化与转化的思维方式。学生在面对复杂问题时,可能不知道如何进行简化与转化。
其次,图形面积的转化策略让学生们感到有些挑战。在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环节,部分学生对于如何将不规则图形转化为规则图形感到困惑。这说明我们在教学中需要更直观、更具体地展示转化的过程,可以通过动画、实物操作等方式,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转化的方法。
此外,我发现学生们在小组讨论中表现积极,能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但在分享成果时,部分学生表达不够清晰,这可能是因为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还不够强。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多设计一些小组讨论和成果展示的活动,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在总结回顾环节,学生们对于今天所学的知识点掌握得还不错,但在提问环节,部分学生显得有些拘谨,不敢提问。这可能是因为课堂氛围还不够宽松,学生心理负担较重。因此,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勇于表达自己的疑问。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将复杂问题变简单的情况?”比如,购物时如何快速计算折扣后的价格。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转化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教案(精选15篇)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教案(精选15篇)五年级教案是教师为指导学生学习某一课题而编写的具体教学计划和指导材料。
教案的编写需要理清教学目标和课程要求,以下是一些教学专家给出的方法和建议。
新苏教版五年级数学教案教学内容:最小公倍数。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最小公倍数的意义,初步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目标:1、理解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2、初步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学习任务:任务一理解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任务二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课。
1、师:同学们,看今天我们要学习什么?(最小公倍数)。
看到这个题目,你会想到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知识?(倍数)。
2、师:(出示课件)谁会求这俩个数的倍数?有了这个知识做铺垫,相信我们这节课一定会学的很轻松。
3、(出示目标)理解最小公倍数的意义,初步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请同学们默读一遍,并牢牢的记住它。
二、民主导学。
任务一。
一、任务呈现。
要求:先独立思考,不会的小组商量。
提示:每4天休息一天就是工作3天休息一天,每6天休息一天就是工作5天休息一天。
二、自主学习。
教师巡视学习情况。
三、展示交流。
1、师:他们可选那几日外出?(12、24)。
你是怎样选出来的?根据回答板书;。
妈妈的休息日:481216202428----4的倍数。
爸爸的休息日:612182430-----6的倍数。
共同的休息日:1224-----4和6的公倍数。
最近的一天:12------4和6的最小公倍数。
还可以用集合图来表示,2、仔细观察两组数据有什么特征?3、再次强调4的公倍数就是妈妈的休息日。
6的公倍数就是爸爸的休息日。
4和6的公倍数就是爸爸和妈妈的共同休息日。
4、最近是哪一天?12。
12也是这公倍数中最小的一个,叫做最小公倍数。
5、集合图还可以这样表示出示课件。
问:和前面的图有什么不同?中间的部分表示什么?(重合的、公共的)。
五年级数学下册苏教版第二单元第4课《蒜叶的生长》教案
五年级数学下册苏教版第二单元第4课《蒜叶的生长》教案一. 教材分析《蒜叶的生长》是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的第4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记录蒜叶的生长过程,掌握长度单位换算和数据收集、处理的方法。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长度单位换算和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对于观察和记录自然现象也有一定的兴趣。
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可能对长度单位换算和数据处理的方法还不够熟练,需要老师在教学中给予引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换算的方法,能够将不同长度单位之间进行转换。
2.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和处理数据的能力。
3.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长度单位换算的方法。
2.数据收集、处理和分析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法和和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蒜叶生长实验的材料和工具。
2.准备长度单位换算的练习题。
3.准备数据处理和分析的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蒜叶生长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蒜叶的生长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蒜叶生长实验的步骤和注意事项,让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和意义。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蒜叶生长实验,观察并记录蒜叶的生长情况。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长度单位换算,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利用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教师提供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长度单位换算和数据处理的重要性。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课后巩固。
8.板书(5分钟)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板书设计,突出重点知识。
五年级数学下册苏教版第三单元第1课时《因数和倍数的认识》教案
五年级数学下册苏教版第三单元第1课时《因数和倍数的认识》教案一. 教材分析《因数和倍数的认识》是五年级数学下册苏教版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节课的内容是让学生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以及理解因数和倍数之间的关系。
教材通过实例和练习,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的加减乘除运算,对数的概念有一定的理解。
但是,对于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学生可能初次接触,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不同,需要在教学中给予不同的引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和练习,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2.难点:理解因数和倍数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运用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实例和练习,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小组合作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3.激励评价法:在教学中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实例和练习,以便于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规律。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实际的例子,以便于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3.学生活动材料:准备一些练习题,以便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练习和巩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呈现一些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让学生初步接触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详细讲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让学生通过实例理解和掌握。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规律。
最新新版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完整版
第一单元简易方程一、教学目标要求:1.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关系;初步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会列方程解答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方程的过程。
二、教学重点:理解等式的性质,能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三、教学难点:会列方程解答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挂图、小黑板等。
五、课时安排:12课时第一课时方程的意义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页的例1、例2和试一试,完成练一练和练习一的第1~2题。
教学目标要求: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联系与区别,体会方程就是一类特殊的等式。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
教学难点:会列方程表示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一、教学例11.出示例1的天平图,让学生观察。
提问:图中画的是什么?从图中能知道些什么?想到什么?2.引导:(1)让不熟悉天平不认识天平的学生认识天平,了解天平的作用。
(2)如果学生能主动列出等式,告诉学生:像“50+50=100”这样的式子是等式,并让学生说说这个等式表示的意思;如果学生不能列出等式,则可提出“你会用等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二、教学例21.出示例2的天平图,引导学生分别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
2.引导:告诉学生这些式子中的“x”都是未知数;观察这些式子,说一说写出的式子中哪些是等式,这些等式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3.讨论和交流:写出的式子中,有几个是等式,有几个不是,而写出的等式都含有未知数,在此基础上,揭示方程的概念。
三、完成练一练1、下面的式子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2.将每个算式中用图形表示的未知数改写成字母。
四、巩固练习1.完成练习一第1题先仔细观察题中的式子,在小组里说说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再全班交流。
要告诉学生,方程中的未知数可以用x表示,也可以用y表示,还可以用其他字母表示,以免学生误以为方程是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完整版3篇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完整版第一篇: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整体规划一、教学目标通过五年级数学下册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五年级数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掌握小数加减及应用;2.学会测量长度、质量、容积的方法;3.掌握连分数和商数;4.学会应用图形进行空间计算;5.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小数加减2、测量长度、质量、容积3、连分数和商数4、应用图形进行空间计算三、教学重难点1、小数加减的应用2、测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3、连分数和商数的掌握4、图形运用的空间思维四、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2、探究式学习法;3、问题解决方法;4、互动式学习。
五、教材配套五年级数学下册(苏教版)六、教学进度安排第一课时:小数加减的特殊性质第二课时:小数加减的规则第三课时:小数加减的混合运算第四课时:小数乘除的特殊性质第五课时:小数乘除的规则第六课时:小数乘除的混合运算第七课时:怎样测量长度第八课时:描绘实际长度第九课时:怎样测量质量第十课时:常用体积单位第十一课时:连分数第十二课时:连分数的应用第十三课时:商数和带余数第十四课时:应用图形进行空间计算七、教学评估1、课堂互动2、作业评定3、大测验4、考试。
八、教学反思本教学计划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上都较为灵活,注重情境教学和探究式学习,旨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及时反馈,及时纠错,确保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
在教学评估中,注重对学生学习效果的量化评估和综合评估,为后续教学提供充分的数据支持和反馈信息。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1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2.在想象、操作等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难点: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准备:1.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纸盒各一个。
2.把附页1中的图形剪下来。
3.前置性作业(1) 把一个正方体盒子沿着棱剪开,得到一个展开图是(可以画一画也可以贴一贴)(2)把一个正方体盒子沿着棱剪开,得到一个展开图是(可以画一画也可以贴一贴)4. 做一做(1)下面哪些图形沿虚线折叠后刚好能围成正方体?(2)下面哪些图形沿虚线折叠后刚好能围成长方体?教学过程:课前3分钟内容一、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
1.通过剪盒子,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
师:请同学们拿出你们带来的正方体纸盒,沿着棱剪开,看看你能得到什么样的展开图。
学生在剪、拆盒子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剪的方法进行适当的指导。
由于剪法不同,展开图的形状也是不同的。
学生剪好后,教师展示不同形状的展开图。
师:请同学们再将一个长方体盒子沿棱剪开,看看又能得到怎样的展开图。
2.体会展开图与长方体、正方体的联系。
教科书第16页“做一做”第1、2题引导学生理解题目要求,利用附页1中的图形进行操作,独立地想一想哪些图形符合题目的要求,再组织学生交流。
二、练一练1.教科书第17页“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看展开图进行思考,并把结果写下来,然后再利用附页中的图试一试。
2.教科书第17页“练一练”第2题。
先让学生按展开图说说哪两个面是相对的面,再联系长方体说说展开图中的各个长方形对应的是长方体中的哪个面。
设板书计:展开与折叠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2教学时先让学生拿出自己昨天剪好的长方体展开图,说说自己是怎样展开和折叠的,学生的兴趣很浓厚,挺愿意和大家说一说自己的做法。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和与积的奇偶性》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和与积的奇偶性》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和与积的奇偶性》主要让学生通过探索和发现,理解和的奇偶性以及积的奇偶性的规律。
学生已经学习了奇数和偶数的概念,对奇数和偶数的性质有了初步了解。
教材通过实例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发现和总结和的奇偶性以及积的奇偶性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概括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奇数和偶数的概念有了初步了解。
但是,对于和的奇偶性以及积的奇偶性的规律,学生可能还没有直观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实例和引导,帮助学生发现和总结规律,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和的奇偶性以及积的奇偶性的规律。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概括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发现和总结和的奇偶性以及积的奇偶性的规律。
2.教学难点:理解和应用和的奇偶性以及积的奇偶性的规律。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实例和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2.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和总结规律,培养学生的思考和概括能力。
3.合作交流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包括实例、游戏和练习题。
2.准备奇数和偶数的卡片,用于游戏和练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有趣的游戏,引导学生回顾奇数和偶数的概念。
游戏规则:教师出示奇数和偶数的卡片,学生迅速判断卡片上的数字是奇数还是偶数。
2.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一组数字,让学生计算它们的和以及积,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和的奇偶性以及积的奇偶性的规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总结和的奇偶性以及积的奇偶性的规律。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飞扬教育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第一课时方程的意义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的1~3题。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方程的含义,知道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2、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教学例1出示例1图,提出要求:你能用等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学生在本子上写。
指名回答,板书:50+50=100含有等号的式子叫等式,它表示等号两边的结果是相等的。
二、教学例2学生自学要求:1、学生在书上独立填写,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的质量关系。
2、小组同学交流四道算式,最后达成统一认识:X+50>100X+50=100X+50<100 X+X=100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这4道算式。
3、把这4道算式分成两类,可以怎样分,先独立思考后再小组内交流,要说出理由。
学生可能会这样分:第一种:X+50>100 X+50=100X+50<100 X+X=100第二种:X+50>100 X+X=100X+50<100 X+50=100引导学生理解第一种分法:你为什么这样分,说说你的想法。
小结:像右边的式子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方程,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到什么是方程,读一读,不理解的和同桌交流。
指名学生说,教师板书: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提问:你觉得这句话里哪两个词比较重要?“含有未知数”“等式”那X+50>100 、X+50<100为什么不是方程呢?提问:那等式和方程有什么关系呢,在小组里交流。
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三、完成“试一试”、“练一练”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时围绕“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进一步理解方程的含义四、课堂作业:练习一的1、2、3。
板书:X+50=100X+X=100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第二课时等式的性质(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4页的内容,练习一的4~6题。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2、根据等式的性质(一)学会解决含有加、减号的方程。
3、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过程:一、教学例3出示图,学生根据图独立填空。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20=20 20+10=20+10X=50 X+20=50+2050+a=50+a 50+a-a=50+a-aX+20=70 X+20-20=70-20提问:比较两边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在小组里说说。
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说出: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这是等式的性质。
独立完成“练一练”第1题二、教学例4学生自学,不懂的问题和同组同学交流,能解决的就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例4中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提出来,能由学生解决的就由学生解决,学生解决不了的教师解决。
一是方法:根据等式的性质把含有未知数的这边化简成就含有一个未知数。
二是检验:把计算的结果代到原式,看左右两边是否相等。
三强调书写的格式。
小结:求方程中未知数值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完成“试一试”“练一练”的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重点帮助有困难的学生,针对学生出错的地方及时分析错误原因,帮助他们弄懂。
三、课堂作业练习一的第4、5、6题。
第4、6题做在书上,第5题写在作业本上。
板书: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这时等式的性质。
X+10=50解: X+10-10=50-10X=40第三课时练习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页的7~12题。
教学要求: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的含义。
2、进一步理解等式的性质,能根据等式的性质正确地解方程。
教学过程:一、基础练习1、说出下面的式子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为什么?20+17=37 12-Y=4 a+12=3521-b<14 x=14+23 16+a=27+b2、解方程X+125=370 520+X=710 X-4.9=6.4120-X=25 7.8+X=2.5 X+8.5=12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板演。
选3题让学生说说想的过程。
集体订正,帮有错的同学分析错误原因,使其明白。
二、完成第6页的7~12题。
第7题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回答,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使学生明白:根据等式的性质是含有未知数的一边只剩下未知数,就能很快知道最后的结果。
第9题先由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学生说:错在哪里,帮他分析一下,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怎样改正,我们在做题时要注意一些什么?第8题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教师要特别关注前面解题还有错的学生,争取人人过关。
集体订正,分析错误原因。
第12题学生读题后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只要学生说出的方法是有道理的,教师都要给于肯定。
三、课堂作业第6页的第10、11题。
板书:学生的板演第四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7~10页,例5、例6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二第1~3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即在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的性质。
2、使学生掌握利用相应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在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这一等式的性质。
教学过程:一、复习等式的性质1、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的性质,谁还记得?2、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那同学们猜想一下,如果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所得结果还会是等式吗?3、生自由猜想,指名说说自己的理由。
4、那么,下面我们就通过学习来验证一下我们的猜想。
二、教学例五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例五图,并看图填空。
2、集体核对3、通过这些图和算式,你有什么发现?4、接下来,请大家要课练本上任意写一个等式。
请你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乘同一个数,计算并观察一下,还是等式吗?再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除以同一个数,还是等式吗?能同时除以0吗?5、通过刚才的活动,你又有什么发现?6、引导学生初步总结等式的性质(关于乘除的)7、板书出示: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8、练一练第一题⑴、指名读题⑵、生独立填写在书上,集体核对⑶、你是根据什么来填写的?三、教学例六1、出示例六教学挂图,指名读题,同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例六图2、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3、根据题意怎样列出方程?指名口答,你是怎么想的?板书:40X=9604、在计算时,方程两边都要除以几?为什么?5、生独立计算,指名上黑板。
全班核对6、计算出X=24后,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个数是否正确?请大家口算检验一下。
最后将例六填写完整。
7、小结:在刚才计算例六的过程中,我们将方程的两边都同时除以40,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将等式两边都同时除以40,等式仍成立?8、试一试⑴、出示X÷0.2=0.8⑵、生独立解方程,指名上黑板。
师巡视并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⑶、集体核对,指名口答:你是怎样解方程的?为什么可以这样做?9、练一练第二题⑴、生独立解方程。
指名上黑板,师巡视。
⑵、集体订正。
四、巩固练习1、练习二第一题⑴、请每位同学在小组里说一说每一题应该怎样解,指名口答。
(第三组)⑵、生独立解方程。
指名上黑板⑶、集体核对2、练习二第二题⑴、指名读题⑵、生独立填写,师巡视。
⑶、你在填的时候是怎样想的?五、课堂作业练习二第三题第五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8~11页,例7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二第4~7题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教学例71、出示教学挂图,指导学生仔细观察题目,明确题意。
2、题目中已知什么,要求什么?这些量之间有什么关系?板书:小军的成绩-小刚的成绩=0.06米3、小军的成绩我们知道吗?不知道可以用什么来表示?4、接下来,请你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决这道问题。
(生独立解决,师巡视)指名上黑板。
5、集体核对,(指算式)这道算式表示什么意思?6、计算完结果后,你是怎样检验的?7、这道题目还可以怎样列式?(生小组内交流不同的算法,并说一说是根据什么数量关系计算的)8、小结:刚才我们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决了问题,谁来说一说,用列方程解答时,我们是怎样列出方程的,解答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9、试一试⑴、指名读题⑵、题目的各个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指名口答后生集体填写在书上。
如有不同的可以书上补充。
⑶、请同学们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生独立解决,师巡视)⑷、集体核对。
10、练一练⑴、引导学生明确条件和问题。
⑵、引导学生明确题目中已知量与未知量的相等关系,并将这个关系写在书上。
⑶、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并解答。
(生独立解决,师巡视,帮忙有困难的学生)⑷、集体核对。
二、巩固练习1、练习二第4题⑴、生独立读题,明确题意。
⑵、引导学生看图列出方程并解答。
⑶、集体核对。
请你说一说你是怎样列出方程的。
⑷、做完后你是怎样检验的?2、练习二第5题⑴、指名读题,明确题意。
⑵、小组讨论每题的数量关系,全班交流。
生独立解答⑶、集体核对3、练习二第6题⑴、生独立完成,师巡视⑵、小组内核对,同时交流讨论数量关系。
⑶、全班交流。
三、课堂作业练习二第7题第六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11页练习二8~12题教学目标:使学生熟练掌握等式的性质并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复习等式的性质1、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的性质,谁来说一说,等式有怎样的性质?指名口答。
2、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进行一些相应的练习巩固知识。
二、练习二第8题1、指名读题2、生独立填写在书上,集体订正。
3、说一说,你是怎么填的。
(小组内交流)4、我们在解答方程时,要养成检验的习惯,也就是将算出的未知数的值再代入方程,看等式是否成立。
三、练习二第9题1、指名读题2、这道题目,已知哪些量,要求什么量?3、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有什么样的相等关系?(多请几位同学说一说)4、生独立做在课练本上。
师巡视(注意辅导有困难的学生)5、集体核对。
四、练习二第10、11题1、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这两道题目的数量。
2、生独立解决,师注意巡视,发现问题,个别辅导。
同时注意观察学生的不同做法,并通过板演在全班讨论。
3、集体核对五、课堂作业练习二第12题第7课时整理与练习(1)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页~13页“回顾与整理”“练习与应用”的1~4题。
教学目标:1、通过整理,让学生把本单元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形成知识的体系,进一步理解本单元的重点和难点。
2、通过练习,提高学生解方程的正确率和速度。
3、提高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回顾与反思提问: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引导学生说出:方程、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作方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