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理性与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关系
道德与法律6讲
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关系
自由即不受外部束缚、限制。 法律所保障的自由是正当的 自由,即接受一定约束条件 的自由,并非每个人的随心 所欲。法律上的自由观念最 为核心的内容是依法享有和 行使自由的观念。
播放视频《你跳舞开心,我听着闹 心,咋办?》,谈谈自己对自由的 理解。
我国《宪法》明确规 定:“中华人民共和 国公民在行使自由和 权利的时候,不得损 害国家的、社会的、 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 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 利。”
许霆 - 恶意取款事件
2006年4月21日晚10时许, 许霆到位于广州市黄埔大道 西平云路上的一家商业银行 的ATM取款机上取款,在取 款过程中他发现取款机系统 出现错误,本想取款100元, 结果ATM出钞1000元,而银 行卡存款账户里却只被扣除1 元。于是,许霆连续用自己 的借记卡取款54000元。
有利于促进正确法治观念的形成
有利于理解法律的内在精神
● 依法治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
律体系的核心要义
● 公平正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法律体系的价值追求
有利于养成依法办事的行为习惯
依法 治国 执政 为民 公平 正义
法治 理念
服务 大局
党的 领导
1、依法治国——社会主义法治核心内容
中共十五大明确提出,依法 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 家的基本方略
法律上的平等观念最为核心的是法律面 前人人平等的观念。
法治中国建设规范
法治中国建设规范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概念及基本内容何谓法治?亚里士多德认为:“已经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
”可以理解为,法治是具有立法主体资格的主体制定和颁布的良好的法律,得到社会组织和公众的普遍服从,使法治意图得以实现的过程。
必须同时实现法治,理念必须先行。
中国必须同时实现法治国家,必须先行在公民特别就是大学生中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何谓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笔者指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就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民对社会主义法治的理性的重新认识,就是对社会主义较好法律秩序形态的精神崇尚,就是一种自觉遵守法律的意识和观念。
主要要素包含法的合理性意识、合法性意识和积极主动的主体意识。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提出,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在继承和吸收了古今中外一切政治文明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社会主义法治思想体系,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包含了“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方面主要内容。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核心内容,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理念的本质特征。
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追求,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是各条战线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和政治路线得以履行的必然要求。
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法治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党的领导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根本保证。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性大学生法治理念教育是推进我国政治法治化进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需要。
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既要有相关专业知识,更要有较强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大学生的法律素养的高低,法治理念的强弱,直接地影响着国家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自信的四重维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自信的四重维度作者:任晒来源:《党政干部论坛》 2021年第1期任晒法治作为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不同国家基于政治背景、思想渊源、现实国情和文化根基的不同,法治发展会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理论与实践是中国法治发展的一体两面,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四个维度出发,中国法治有着深刻的理论内涵和独特的生成路径。
一、道路自信之维: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的法治道路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不断前行道路自信关乎中国法治的发展方向,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根本保证。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法治道路自信的深厚基础和重要支撑。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政治基础中国的法治道路以中国的政治体制为基础,政治体制是在国家与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中生成的。
1840年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救亡图存”成为中国近百年的时代主题。
与西方“先市民社会后政治整合”的发展逻辑不同,民族危机将中国引向“先政治整合再社会发展”的历史路径[1]。
中国共产党作为民族独立、国家统一的领导者,整合了各种政治力量,挽民族于危亡,并以强大的政治号召力推动了经济发展、文化革新、社会建设等各项事业。
“政党推动国家建设”这一特殊历史逻辑架构起中国政治体制的主体框架,也由此确定了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各项事业的领导。
世界上每一条法治道路都有自己的政治基础。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深耕于中国法治发展的历史逻辑和现实需求之中,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和现实的必要性。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法治道路的本质属性与西方在成熟的市民社会中孕育出的内生型法治道路不同,中国的法治道路是一条“政党推进型”的法治道路。
中国共产党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深刻认识人类发展规律,反思自身执政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开启了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道路。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为了最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为了推翻深深压迫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以革命者思维充分发动群众,用无产阶级专政的方式不受法律约束的直接使用暴力[2],最终推翻了旧法统,建立了新政权。
法治:中国理性道路的选择
24 高职 院校 专业教 师生产 性实 训的适应 性 问题 . 现有 的高职 院校专业 教师 ,适应 传统 的理论教 学为 主 的职业 教育模 式 , 离生 产一线 ,脱 离生产 实践 ,教学 团 远
队建设 缺乏 实效 。 生 产性 实训既 是一种 职业教 育思 想和理 念 ,也 是一种 复 杂 的方法运 用 。高职生 产性实 训机制 的建 立 、完 善和规
训教 学迅速发 展 ,同时 ,面临 的困难也 很多 ,集 中表现 在
以下 几点 :
有一 些 明确的税 费优 惠 。③ 学生经 济权益 保障 问题 。校 内 生产性 实训 在某种 意义 上是经 济活 动 ,只有 建立恰 当 的制 度保 障 ,维 护学 生应得 的权益 ,才 能真正 地让校 内生产 性
性 优惠 。校 内生产 性实 训是 高职教 育的新 生事物 ,还应 该
20. 09 4舡
理 论 研 究
物流与采购研 究 09年 第1 20 5期 ( 总第56 2 期)
Ab ta t sr c :To a miitrt ec u t c odngt elw n Ob i ec u tywi o i it e a y tm eq i- d nse h o nr a c r i t y o h a a d t u d t o nr t asca s g l se i t un l h h l l s sh tse c fDe gXio igSto g t fd m o rc dlg  ̄y. tsas o t a t fo rmo e o il t o sr c o e sn e o n a pn ’ h u h e ca y a e a t I i loa i o n n mp ra p r u d m s cai n t t n nt o sc ui wi ieec aa trsis De g Xi o i g slg lfa e r it o o i i g a mi itr o n r c o d n e h t Chn s h ceit r c n a p n ’ e a m wo k i ss n c mb n n d n s i t c u ty a c r i g t t r ns e ng he oh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法治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之于法治国家建设的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法治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之于法治国家建设的意义]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有着丰富的内涵,它的形成不仅为法治国家的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还有力地推动了法治国家的形成。
关键词:法律体系法治国家意义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由统一多层次的法律规范构成的法律体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有规划有计划地从无到有的理性建构并以成文法为表现形式的法律体系。
从法律规范的构成看,我国法律体系是一个统一的多层次的法律规范体系。
所谓统一,就是所有法律规范都必须统一于宪法,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核心和统帅。
所谓多层次,就是除宪法外,还包括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以及根据授权制定的法规,共同组成我国法律体系。
截止2010年底,我国已制定的现行有效法律236件、行政法规690多件、地方性法规8600多件。
�豍一个以宪法为核心、部门齐全、数量适度、统一协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标志着党的十五大提出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立法工作目标如期完成。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了法律保障党的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十七大提出,要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虽然已经形成,但法治国家的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法治建设依旧任重道远。
中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体现了注重规范、限制和监督公共权力,规范、引导和保障公民权利的法治内涵。
它的构建为实施和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目标提供了重要法律支持和保障。
首先体现在规范限制公权力方面。
权力自我扩张、执法不公、滥用权力等现象是公权力运用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而法治的本质是规范公权,对滥用权力进行制约,平等保护公民的自由和权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三个问题
法治天地作者单位:韦付萍,中共咸阳市委党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三个问题韦付萍摘要:中国共产党在特殊的大国语境中,立足国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中不断深化对其法治本质的认识,同时又将概括和升华的理论用于指导法治实践。
新中国法制的创建和改革开放以来的法治进程,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法治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在历史和经验中,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不断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理论体系。
关键词:依法治国;历史维度;理论维度;实践维度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一个伟大创造。
法治文明已然成为世界上任何一个大国文明崛起的重要见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在大国法治的特殊语境中,在新中国成立70年的法治实践中,为后现代国家实现文明崛起提供“中国方案”,必然成为现代法治文明进程中可选择的主要选项之一。
一、法治自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历史维度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揭示了认识客观世界就是通过反复多次实践获得并不断深化关于事物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科学认知。
我们党对大国法治应该走一条什么样的法治道路,强国法治应该遵循一条什么样的法律现代化道路的认识也是如此。
新中国成立之初,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肇始于相对匮乏的“本土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重启于历史的反省与现代化建设的直面。
中国共产党在特殊的大国语境中,立足国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中不断深化对其法治本质的认识,同时又将概括和升华的理论用于指导法治实践。
(一)宪法重构到巩固主权民族国家的历史维度 马基雅维利的政治学逻辑,揭示了一个国家应该具有双重合法性,即国内合法性和国际合法性。
新中国成立之初,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双重合法性的建构基于1949年的临时宪法《共同纲领》和1954年《宪法》。
从中国法治发展的时间之维看,法治进步伴随着压缩的现代化与中国社会大转型。
我国法治进程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分界点,经历了两个历史发展时期。
谈一谈法治中国,法治道路的认识
谈一谈法治中国,法治道路的认识法治与德治作为治国手段,是相辅相承、相得益彰的关系。
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既要重视法治建设,又要重视道德建设,使二者紧密结合起来。
下面由我为大家整理的对法治之路的认识,希望大家喜欢。
对法治之路的认识篇一一为何法治建设首要的是走对路我们都听过南辕北辙的寓言故事,它告诉人们:做任何事情,都要首先认准方向、找准道路,否则就会事与愿违,犯根本性的错误。
法治建设也是如此。
从世界范围看,有的国家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法治道路,法治搞得比较好;而有的国家则没有走对路,法治建设搞得不成功,甚至导致国家动荡、发展停滞或倒退。
法治作为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一个国家在特定经济、政治和文化条件下的治国模式。
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法治道路。
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法治道路必然不同;社会制度相近但历史文化传统不同的国家,法治道路也不会相同。
说到底,每个国家的法治道路,是与各自的历史文化传统、社会条件等因素密切相关的。
对中国来讲,我们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又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具有独特的法治传统、独特的国情、独特的现实问题,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法治建设必定要走自己的路。
我们的法治道路要扎根自己的传统。
虽然中国几千年来人治传统根子很深,但我们的先人们很早就开始探索如何驾驭人类自身这个重大课题。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有了自成体系的成文法典,汉唐时期就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典,中华法系在世界几大法系中独树一帜。
礼法合治、德主刑辅,礼乐刑政、综合为治,法不阿贵、刑无等级等法治思想影响深远。
今天搞法治建设,应根植中国土壤,挖掘和传承中华法律文化精华,不能抛却,也无法抛却历史传统、割断文化血脉。
我们的法治道路要立足自己的国情。
两千多年前,商鞅就说过,“为国也,观俗立法则治,察国事本则宜。
不观时俗,不察国本,则其法立而民乱,事剧而功寡”。
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国情复杂,又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法治建设决不能罔顾国情、超越阶段。
中国传统礼制对现代中国法治的启示——“礼”的法伦理学视角解读
中国传统礼制对现代中国法治的启示——“礼”的法伦理学视角解读礼制是中国法制史研究中的重要命题,研究中国法制的演进不能不提及礼制。
正是“礼与法的相互渗透与结合,又构成了中华法系最本质的特征和特有的中华法文化。
”[1]“礼”最初是原始社会祭神祈福的宗教仪式,在阶级出现后才逐步蜕变为强制性的法律规范。
这意味着它不仅是中国法的起源,而且还影响着中国法发展的历程。
“从总体来说,整个中国古代法制历史始终受礼制的支配和影响,一部中国古代法制史实是礼法合治的历史。
这是中华法系的一个重要特点。
”[2]“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无疑具有重要的地位,它甚至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和精髓”。
[3]中国自古就是崇尚德治却缺乏法治的国度,道德对中国法治发展始终有着重要的影响。
“中国的法治之路必须注重利用中国本土的资源,注重中国法律文化的传统和实际。
”[4]道德作为影响中国法发展的本土资源,主要是借助“礼”这种形式来实现的。
尽管人们现在对“礼”的本质尚还有争论,但大多数人都认为“礼”与道德密切相关。
“礼确实是反映社会道德关系的基本规范。
”[5]在伦理政治化和政治伦理化的中国传统社会中,与其说是“礼”在支配和影响中国法制的发展进程,倒不如说是潜藏在“礼”之后的道德在发挥着作用。
中国历史上从先秦到清末两千多年的礼法之争,实际上就是对道德与法律之间孰主孰辅的争论,当然在这个时期内始终是道德占据着统治地位。
《唐律疏议》中“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的论断就是最好的诠释。
中国从上世纪初就开始了逐步迈向法治的进程,特别是在进入现、当代以后这个进程迅速加快。
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应从中国法治的本土资源中寻找积极有益因素,而中国传统礼制则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由于“礼”是反映社会道德关系最基本的规范,在发掘中国传统礼制对现代中国法治的启示中,作为伦理学与法学的交叉融合产物的法伦理学,必将成为进行这方面研究最重要的路径、方法。
论民主与法治的关系
论民主与法治的关系论民主与法治的关系民主与法治一直是近代以来文明国家的共同追寻。
中国自“开眼看世界”以来便对西方民主与法治环境下的文明社会推崇不已,于是便开始了大规模的思想引进和制度移植。
但由于西方社会自身历史的特殊性以及西方对民主和法治的认识也在不断发展,再加上中国自身传统思想的影响,这条学习之路异常缤纷但十分艰辛。
其间思想流派杂陈观点互相辩难,而经由思想催化的制度更是千姿百态甚至自相矛盾,不仅难以与我国国情相契合而体现出先进性,反而有淮橘为枳的尴尬甚至流祸无穷。
因此,明确二者的含义、厘清二者的关系便有很强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了。
而在我党以大无畏的精神拨乱反正并毅然选择了法治的治国之路后,这种探讨尤为重要。
当然,笔者并非对民主与法治做一个系统的正本清源,那需要几本厚厚的专着恐怕才能完成,在此只想对民主与法治的关系作一点力所能及的阐述。
一民主,永远是一个令人神往的词语。
民主理论源远流长,它从两千五百年前古希腊的文明中持续不断的发展而来,传播到了每个大陆并成了人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民主的含义众多,但在现代宪政理论中,民主的基本含义是政治事务中最基本的权利应属于人民。
民主能让我们避免独裁者暴虐、邪恶的统治,能保证公民享有更为广泛的基本权利,使人民能够运用自我决定的自由,在自己选定的规则下生活。
从民主的发展史来看,民主理念要在国家统治中得到实现,离不开法治。
法治也是一个由来已久的观念。
西方历史上的法治观念源于梭伦变法,至亚里斯多德时已经基本理论化。
近代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以及与之相应的自由、平等、****等思想的发展,法治的观念开始广泛传播,并在宪法和其他法律中得到明确肯定和宣布。
“法治包含着多重含义。
首先法治是一种观念,一种意识,一种视法为社会最高权威的理念和文化。
……其次,法治是一种价值的体现。
法治不但要求一个社会遵从具有普遍性特征的法,而且还要求这种被普遍遵从的法必须是好法、良法、善法。
……再次,法治是一种以‘法的统治’为特征的社会统治方式和治理方式,它并不排斥社会道德等对人们内心的影响和外在行为的自我约束,但它排斥以人为轴心的统治方式,它奉行‘人变道不变’的哲学原则。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摘要: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十八届四中全会对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做出了一系列具体决定。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法治建设发表重要论述,积极回应了人民群众对法治国家的关注和期待,表明了党中央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坚定决心和信心。
认真学习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将法治意识落实到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去,是我们每一个当代大学生的责任与使命。
坚定社会主义法治理想,了解党和国家的法治体系,为建设法治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当如古训,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
一、认识到法治国家的必然性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四中全会把“依法治国”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关乎“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也关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国梦”。
舆论认为,中国当下,全面深化改革势在必行,依法治国更是刻不容缓。
法治是一个国家走向现代文明的标志,也是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保障。
有分析人士指出,中国更需要用制度为强势反腐护航,使其成为稳定社会、促进经济、凝聚人心、深化改革的重要推手。
推进依法治国,也将为面临下行压力与转型难题的中国经济带来新的红利。
市场经济的有效有序运行,法治是基本条件。
当前中国经济的诸多问题和深层次矛盾都与法治缺失有关。
可以说,中国人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迫切地渴望法治。
邓小平同志曾针对“文化大革命”的沉痛教训,明确指出:一个国家的命运建立在一两个人的声望上面,是很不健康的,是很危险的,不出事没问题,一出事就不可收拾。
而人治的确也不能适应当今中国的各方面复杂深刻的问题,这不是说领导人智慧不足,而是现在的中国不是以前的中国,现在的世界也不是以前的世界了。
我们不排除政策、道德以及领导人智慧的作用。
然而在我国,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都是人民根本意志的反映,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试析论法的精神对我国法制建设的启迪
试析论法的精神对我国法制建设的启迪在1748年,法国伟大的思想启蒙家孟德斯鸠的著作《论法的精神》得到了出版。
该书一经出版,就获得很大的影响力。
在书中提出的三权分立思想和决定论的地理思想被多人引用。
可以说三权分立制度在世界范围学习的国家不在少数。
这些国家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受到了《论法的精神》一书的影响,美国的联邦制和三权分立制度就是一个实例。
在我国接受《论法的精神》一书的内容比西方国家要迟150年左右。
自从1912年最早的翻译本《万法精神》出现到20世纪90年代孙立坚等人对书的重新翻译的版本,在这一百年间,国人在《论法的精神》的影响上,有了诸如戊戌变法中的君主立宪制的提出,民国时期的一些宪法和法制都可以说受到了《论法的精神》的影响。
到了新中国成立之后,改革开放后在世界的大视野下学校欧州和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法制文明成果,但是虽然当下的中国法制建设已本经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但是仍然不能被称之为法制发达国家,因为法制建设仍然没有达到实现人权的最终目标。
虽然在2004年的宪法修正案中提出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将人权建设分奋斗目标融入了到了宪法的高度上,这对世界的人权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相应的法律制度的建设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任重而道远。
因此笔者希望通过对《论法的精神》这一书中的思想和精神,希望对当下中国的法制建设起到相应的启迪作用。
一、《论法的精神》的精神内涵在西方世界,思想从来是给予先行动的人,一个人、组织要想在行动上取得成就,这就需要争取的思想指导。
在西方思想启蒙极端,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一书系统的阐述了社会政治、经济、法律等理论的观点,笔者个人认为法制的精神就应该依据事物发展和运行的规律,《论法的精神》就是讨论事物发展的规律和运行方式是如何存在的。
在书中主要分为五个部分进行阐释:三种政体与法律之间的关系;政治自由与分权的学说(即三权分立学说);地理决定论;贸易制度;宗教与法律之间的关系;法国、罗马等变革、封建法律学说。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重要意义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重要意义摘要党的十五大政治报告指出:必须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一项根本性的治国方略。
法治国家的提出体现了党的治国原则和治国思路的深刻转变,它表明治理国家的基本方法是运用宪法和法律,体现广大人民意志的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城具有最高权威。
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既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又有着时代的紧迫性,必须抓紧落实。
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当着力抓好以下工作:完善我国的法律体系;健全司法制度,坚持司法公正;完善行政执法行为,严格依法行政;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监督体系。
关键词:依法治国社会主义法治The rule of law and building a socialist countryruled by law significanceAbstract15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political report: must be rule of law and building a socialist country ruled by law as a fundamental statecraft. Proposed rule reflects the party's national governance principles and the rule of profound transformation of ideas, it shows the basic method of treatment is the use of the national Constitution and laws reflect the will of the majority of the people in the State Constitution and the laws of political, economic and social life of the city with various collar the highest authority. Law and building the rule of law is both a long and gradual process, but also has the urgency of the times, we must carry out the work. In the current and future periods and should focus on the following tasks: improve China's legal system; sound judicial system, adhere to justice; improve administrative enforcement action, strictly according to law; 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socialist system of supervision.Keywords: Ruling Socialist Rule目录摘要 (ⅰ)Abstract (ⅱ)第一章绪论 (1)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2)1.2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3)第二章依法治国 (4)2.1依法治国的含义 (5)2.2依法治国的基本条件 (5)2.3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 (6)2.4依法治国的优越性与局限性 (6)第三章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意义 (7)参考文献 (8)致谢 (9)第一章绪论1.1 研究背景及意义党的十五大政治报告指出:必须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一项根本性的治国方略。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法律基本概念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1.法治的含义法治是指以民主为前提和基础,以严格依法办事为核心,以制约权力为关键的社会管理机制、社会活动方式和社会秩序状态。
2.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含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由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构成,其中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
3.依法治国的含义(一)人民民主是依法治国的政治基础人民民主的本质就是人民当家作主。
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广大人民充分享有民主权利,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党的十七大把“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作为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首要任务。
人民民主是依法治国的政治基础和政治前提。
依法治国的前提是要有法可依,依法治国的“法”应当是体现人民的意志和利益的“法”,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制定和实施的“法”,而不是当权者的个人意志和工具。
人民民主与社会主义法治是唇齿相依、相辅相成的。
在我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主要组织形式,也是依法治国的主要组织保障。
(二)法制完备是法治国家的重要标志法治完备是指一个国家法律体系的健全、完善、规范、系统、协调和统一。
法律制度是法治的基础,完备的法律制度是法治建设的重要先决条件。
法制完备是法治国家的重要标志,也是法治建设的首要目标。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础和前提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法制完备首先是指形式意义上的完备,即法律制度的类别齐全、规范系统、内在统一。
实质意义上的完备则指法律制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满足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符合公平正义的价值要求。
(三)树立宪法法律权威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树立宪法法律权威,是指宪法和法律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享有崇高的威望,得到广泛的认同和普遍的遵守;宪法和法律在调控社会生活方面发挥基础和主导的作用,一切国家权力和其他社会规范只能在宪法和法律的支配下发挥作用。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法治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法治社会主义法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重要理论基础。
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要义是以人民为中心,依法治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权益。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法治的关系,法治建设的重要作用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特点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法治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理论基石。
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理想目标,他认为法律是国家权力的表现,是统治阶级的意志的反映。
在现代社会,法治成为了国家治理的基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将法治观念引入社会主义建设中,强调通过法律来调整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二、法治建设的重要作用法治建设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法治的实施能够为人民群众提供稳定可靠的社会环境和法律保障。
法治建设能够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促进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
法治建设还能够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护人民权益,提高社会信任度和公众满意度。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以党的领导为核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把党的领导作为最根本的特点,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党的政治优势,以党的指导思想为指导原则,推动法治建设的全面发展。
2. 以人民为中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强调法治为人民服务,坚持人民利益至上,保障人民的基本权益,建立健全法律保障机制,实现人民的全面发展和幸福安康。
3. 依法治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坚持以宪法为核心,建立起完善的法律体系,推动全社会依法行政,保障国家治理的科学有序进行。
4. 统筹发展与稳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注重均衡发展与稳定,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5. 开放与创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借鉴吸收国内外优秀制度成果,探索适应中国国情的法治道路,不断进行创新和完善。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法治密切相关,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为社会主义法治提供了基础。
课题研究论文:浅谈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67492 社会主义论文浅谈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所以,科学发展观是我国法制建设的重要理论指针。
法治是人类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的重要手段。
法治是一种宏观的治国方略,指国家在多种社会控制手段面前选择以法律为主的手段进行控制和治理,即“依法治国”;法治是一种理性的办事原则,即“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社会主义法治批判地继承了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优秀成果,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法治思想。
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内涵十分丰富,其基本含义是依据法律而不是以个人的意来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实行法治而不是人治,其核心是确立和实现以宪法和法律为治国权威的标准。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根据发展民主,健全法治,建设法治国家的基本方针,我国的依法治国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这30年的法治改革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978年到1994年,这是从人治到法制的转变阶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我国新时期法制建设的开始。
但那时法制的主要理念是把法治当作专政的工具,法制对于社会生活、经济活动、国家制度文明进展的制度价值几乎没有。
第二个阶段是从1994年到2004年,是政策之治的阶段。
这一阶段的政策有一定的程序性、权威性和公开性,并以文件、规范、规章等合法的形式表现出来。
这十年里非常突出的一个现象就是用政策、文件来治国。
政策之治是追求短期效果,缺乏法律本身应有的一些基本特征,而法制要求规范,要求它的规则性具有可预期性以及有相应的司法机构来支持,这些都是政策之治不具备的。
第三个阶段从2004年至今,是从政策之治向法治的转型。
这一阶段的立法,大多数涉及我国改革多年来一直没有解决的最深层的矛盾、最重大的利益冲突。
马克思主义人性论视域中的中国法治建设
需求 和欲望 、 各种力 量和 能 力 、 由和 理 性等 诸 个方 面 都取 自 得 了 进 步 , 即 人 性 的 历 史 发 展 。 在 此 意 义 上 , 类 既 是 他 亦 人 们 自己社 会生 产 活 动 的 主体 , 是他 们 自己生 产 活 动 的客 又
体 。尽 管 人 类 有 普 遍 的 、 对 不 变 的 生 物 特 征 , “ 具 体 的 相 但 在
穿 等 需 要 是 人 类 普 遍 的生 物 特 征 , 种 生 物 上 的 普 遍 性 只 是 这
社会环境 中 , 不存 在普 遍 一般 的人性 。……普 遍 人性 , 并不 是在 它们 的 特殊 性 中充 分理 解具 体社 会 条件 的基 础 。 事
实 上 , 克 思 也 没 有 以 普 遍 永 恒 的人 性 及 其 道 德 价 值 来 批 判 马
法律 园地
马克思主义人性论视域 中的中国法治建设
吴 建 红
( 共 河 南省 委 党 校 , 南 郑 州 4 0 0 ) 中 河 5 0 2
摘要 : 法与人 性 密不 可分 。马 克思主 义认为人 性具有 历 史形 式 。马 克思主 义人 性论 蕴涵 着社 会法 学理 论 。以此人 性 论 检 视 中 国 法 治 建 设 , 存 在 的 主 要 问 题 是 : 乏 自洽 的 人 性 论 支 持 ; 规 模 的 法 制 建 构 导 致 法 治 泡 沫 ; 力 制 约 疲 其 缺 大 权 软等 。要 进一 步推 进 中国法治 建设 , 们应 采取 以下策略 : 我 承认 判例 法 ; 大 法官 的 自由裁 量权 , 扩 承认 法 官对 法律 的 社会 学解释 ; 范公 权力始 终是我 国法治 建设 之 中心 ; 规 实行法 官独立制 度 ; 快程序 法治 建设 。 加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法治建设上的体现。
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相辅相成,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体现社会主义法治内在要求的一系列观念、信念、理想和价值的集合体,是指导和调整社会主义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的方针和原则。
把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必须从中国社会主义国体和政体出发,立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发展的时代要求,以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为指导,深刻地认识社会主义法治的内在要求、精神实质和基本规律,系统地反映符合中国国情和人类法治文明发展方向的核心观念、基本信念和价值取向。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国家与法的理论同中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实践经验的总结。
其内容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
依法治国这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
要求政法机关和政法干警必须不断提高法律素养,切实增强法制观念,坚持严格执法,模范遵守法律,自觉接受监督,时时处处注意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
依法治国的基本内涵:①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是宪法规定的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第一,公民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第二,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第三,任何组织和个人的违法行为都必须受到法律追究。
②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这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迫切需要。
第一,必须维护宪法权威;第二,必须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第三,必须树立执法部门和司法部门的公信力。
③严格依法办事,这是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执法为民这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
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政法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各项政法工作中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执法为民,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随心所 欲和残暴专 制 , 才 能使 国家始终 把维 护全体 公 民的利 益和 增进 全 体公 民 的福利 作 为 目的 。可 见, 法治优于人 治或 多数人治o n ;R u l e o f a w;S L o c i li a s t Ru l e f o L a w; Re a s o n D e v e l o p me n t
人对 事物的认知 、 对 行为 的驱动有理 性和非 理 性两种基本状态。非理性 的认 知和行 为 , 是 以人 的
XI A Da n. b o
( D e p a r t m e n t o f P o l i t i c a l S c i e n c e a n d L a w,P a n ) , S c h o d o f t h e C e n  ̄ l a C o m mi t t e e f o C . P . C ,H a i d i n, a B e i j i n g ,1 0 0 0 9 1 )
理性 思维的国家, 在 法治建设 中, 不仅 没有有意识地培 育理性 思维 , 甚至连对理性思维与法治建设之 关 系的研
究都 非常缺 少。而理性缺失正是 中国社会 主义法治建设 的重大阻碍 , 同时理性培育 已成为 中国社会主 义法治
建设 的 重 点及 难 点 。
关键词 : 理性 ; 法治 ; 社会主 义法治建设 ; 理性培养
s o r ed b w e s t e r n l e g a l t h o u ht g s , p r i n c i p l e a n d s y s t e m, S O f a r , h o w e v e r , l i t t l e h a s b e e n a c h i e v e d b y i t .T he i m p o r t a n t
夏 丹 波
( 中共 中央党校 政法教 研部 , 北京 1 0 0 0 9 1 )
摘要 : 始 于近代历经近 百年的 中国法治建设 , 大量吸 纳并采 用 了西 方法治 的思想、 原 则、 制度, 但 时至今 日。 法治建设的成就收效甚微 。其 重要原 因就是理性思 维是 西方法 治建设 的意识基础 , 而中 国却是一 个缺 少
Ab s t r a c t : T h e r u l e o f l a w,wh i c h b e g a n i n mo d e r n C h i n a a n d h a s g o n e t h r o u g h f o r n e a r l y a c e n t u r y ,l rg a e l y a b -
中图分类号 : D F 0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4— 7 7 9 8 ( 2 0 1 3 ) 0 4— 0 0 2 4— 4 0
on t he Re l a t i o n s h i p be t we e n Re a s o n a nd Chi n e s e So c i a l i s t Rl l l e o f La w
第2 9卷 第 4期 2 0 1 3年 4月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J 0 啪 a l o f Gu i z h o u N o r ma l Co l l e g e
Vo l _ 2 9 . No . 4 Ap t . 2 0 1 3
论 理性 与 中 国社 会主 义 法治 建设 的关 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