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络疗法之运用

合集下载

刺络放血疗法临床应用

刺络放血疗法临床应用
出专业意见和建议。
刺络放血疗法的疗效评价结果
疼痛缓解
刺络放血疗法对缓解疼痛有显 著效果,尤其对于慢性疼痛和
神经性疼痛。
炎症减轻
刺络放血疗法能够减轻炎症反 应,对于关节炎、痛风等炎症 性疾病有较好的疗效。
促进血液循环
刺络放血疗法能够改善血液循 环,促进新陈代谢,对于缺血 性疾病和肢体麻木等有较好的 疗效。
刺络放血疗法临床应用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contents
目录
• 引言 • 刺络放血疗法的理论基础 • 刺络放血疗法的操作方法 • 刺络放血疗法的临床应用 • 刺络放血疗法的疗效评价与展望
引言
01
刺络放血疗法的简介
01
刺络放血疗法是一种传统的中医 疗法,通过针刺人体特定穴位或 部位,使淤血或病血排出体外, 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刺络放血疗法的理
02
论基础
刺络放血疗法的中医理论依据
刺络放血疗法源于《黄帝内经 》,是中医传统疗法之一。
中医认为,刺络放血可以调节 气血,通经活络,达到治疗疾 病的目的。
通过刺破脉络,使气血流畅, 瘀滞得以疏通,从而达到调和 气血、平衡阴阳的作用。
刺络放血疗法的作用机制
刺络放血可以刺激机 体自身调节功能,促 进新陈代谢。
调节免疫功能
刺络放血疗法能够调节免疫功 能,增强机体抵抗力,对于免 疫系统疾病有较好的辅助治疗
效果。
刺络放血疗法的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深入研究刺络放血疗法的机理
拓展刺络放血疗法的应用范围
进一步研究刺络放血疗法的作用机理,为 临床应用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
进一步探索刺络放血疗法在更多疾病领域 的应用,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刺络法在临床中的应用

刺络法在临床中的应用
管神经性头痛病理变化基础, 而头痛发作时刺激阿是穴及周围 反应点可扩张血管, 将信 号传 至中枢系统, 激活脑 内的痛域 调
节 机 制, 制疼 痛 信 号的 传 递 与 整 合 。 抑
管对症治疗 2 , O d 头痛及右侧肢体麻木减轻, 但仍失语。遂用
三棱针 点刺金津 、玉液放 血, 以化瘀 祛痰 、通窍解语, 日 1 每 次 。治疗 1 2次后, 伸舌活动 自如, 语言清晰 。
复发 。
为,“ 凡血络有邪者, 必尽取之, 若血射 出而黑, 必会变 色, 见赤 为止, 否则病 必不 除而反为害 ” 故用电针刺 阳白、四白、 阳、 , 太 下关 、 地仓、颊车、合谷 , 日 1 每 次。治疗 4个月, 症状未缓解。 后用梅花针 叩刺上述穴位微出血并拔罐, 以通经活络、祛瘀新 生, 血尽邪 出, 改善面肌 微循 环, 治疗 l O次, 患者面容恢复正
常。
2 血管神经性 头痛
案例 2 :患 者 , , 3岁 ,0 9年 1 5日就 诊 。患者 左 侧 女 4 20 月 头 颞部 间断 性 疼 痛 3年 加 重 1 , 心 烦 失 眠 、 口干 、手 足 心 周 伴
5 中风失语
案例 5 患者 , , 8岁 , 部 , 0 8年 I : 男 5 干 20 2月 l O日初 诊 。 患 者 2 个 月 前 晨 起 失 语 , 侧 口眼 喁斜 , 痛, 水4 :患者, 5 男, 2岁, 0 9年 1 3日就诊 。主诉:右 20 月
侧 口眼喁斜 4 月。查体 :生命 体征平稳, 个 右额纹消失, 中沟 人 向左侧歪斜 , 右鼻唇沟消失, 眼闭合不全, 右 眼裂 5m , m 面肌不
能 随 意运 动 , 淡 , 薄 自, 紧 。 诊 断 为 周 围型 面 瘫 。证 系 脉 舌 苔 脉 络 空 虚 , 寒 之 邪 侵 袭 面 部 , 血 阻滞 , 络 纵 缓 不 收 。《 匮 风 气 脉 金 要 略 》 云 :“ 气 引邪 , 僻 不 遂 , 在 于 络 。 医 学 源 流 》 认 正 喁 邪 ”《

刺络放血的操作方法

刺络放血的操作方法

刺络放血的操作方法
刺络放血是中医的一种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刺破络脉,放出静脉血,以达到驱邪扶正、通经活络、舒筋活血的作用。

下面是其操作方法:
1.准备工作:选择穴位(应根据病情和经络选择穴位)、消毒工具(刺刀、针、酒精等)、敷料(棉花球、纱布等)。

2.消毒:将所选穴位及其周围的皮肤消毒。

3.刺破:用刺刀、针等器械将穴位刺破,以出静脉血。

4.放血:用适量力度的手法促使伤口流血,以达到放血的效果。

5.包扎:放血后,用消毒的敷料包扎穴位,避免感染。

6.观察:观察病情,避免出现过度放血或感染等问题,必要时及时处理。

需要注意的是,刺络放血虽然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但操作时需谨慎,应由具备相关经验的专业医师进行操作。

在操作时,也应遵循严格的消毒、包扎等操作规程,以保证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

中医特色疗法:刺络放血疗法

中医特色疗法:刺络放血疗法

中医特色疗法:刺络放血疗法古人云“一针、二灸、三用药”。

传统的刺络放血疗法,古代称为“启脉”、“刺络”,“泻血”等,俗称“刺血疗法”或“刺络放血疗法”。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有较多的篇幅论述。

这是祖国医学中的一种独特针刺治疗方法,可以起到疏通经络中壅滞的气血、“宛陈而除之”。

具有活血通络、化瘀消Y、泻热解毒、急救醒神、消肿止痛、镇静开窍等作用。

它操作简便、疗效迅速,往往立起沉疴、顿消痼疾,收到意想不到的奇效。

刺络放血疗法就是在特定的经络循行部位,运用针刺手法,让其自行流出或通过拔罐,把淤积在人体经络中的瘀血清除出体外的一种独特的针刺治疗方法。

《针灸大成》说:“人之气血凝滞而不通,犹水之凝滞而不通也。

水之不通,决之使流于湖海,气血不通,针之使周于经脉”。

刺络放血可以疏通经络中壅滞的气血,协调虚实,调整脏腑的功能紊乱,使气滞血瘀的病理变化恢复正常,从而起到积极的治疗作用,这种作用,在《黄帝内经》中有“通其经脉,调其气血”、“调虚实”等记载。

刺络放血治疗疾病的作用主要是通过调整阴阳、疏通经络、扶正祛邪而实现的。

如果再配合针灸则效果更佳。

我科自开展刺络放血配合针灸治疗以来,对多种眼睛疾病(如内分泌疾病引起的眼病、眼睑痉挛、急慢性结膜炎、麦粒肿等)、颈椎病、腰椎病、各种肢体关节疼痛(如:落枕、肩周炎、网球肘、腕关节炎、膝关节炎、踝关节损伤等)、偏头痛、面瘫、三叉神经痛、脑血管意外后遗症、多种皮肤病(如湿疹、银屑病、神经性皮炎、慢性荨麻疹、痤疮、雀斑、黄褐斑等)等多种疾病取得了显著疗效。

(一)刺络放血治病会影响身体健康吗?1、刺络放血疗法不会影响身体健康。

相反,它对人体的健康有益而无害。

它泻出的是堆积在经络中不流动的瘀血,瘀血泻出后,经络之气血通畅,人体的疾病也就自然而然的消失了。

《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说之“宛陈则除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之“血实宜决之”。

2、鲜血和瘀血如何区别呢?鲜血泻出后温度下降了才会凝固,这点与瘀血是不同的。

《黄帝内经》刺络放血应用

《黄帝内经》刺络放血应用

作用机制研究
总结词
现代研究揭示了刺络放血作用的科学机制 ,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VS
详细描述
研究表明,刺络放血可以调节人体神经系 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等多个系统, 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其作用机制包括改 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反应、调节免 疫功能等。
刺络放血的现代技术应用
总结词
传统刺络放血技术得到了改进和创新,为现代医学提供了更多的治疗手段。
禁忌症与慎用症
禁忌症
孕妇、哺乳期妇女、有出血倾向的患者不宜进行刺络放血。
慎用症
体质虚弱、贫血、低血压等患者应慎用刺络放血疗法。
06
《黄帝内经》刺络放血的 现代研究与发展趋势
临床应用研究
总结词
广泛而深入的研究证实了《黄帝内经》刺络放血在临床应用 中的有效性。
详细描述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关注《黄帝内经》刺络放血在临 床实践中的应用。大量临床研究证实了该技术在治疗多种疾 病中的独特效果,如疼痛、神经系统疾病、内分泌失调等。
治疗方法
采用《黄帝内经》中的刺络放血法 ,取穴为曲池、百会、人迎。
治疗过程
首先进行局部消毒,然后用三棱针 快速点刺穴位,挤出几滴血液,再 通过拔罐吸出瘀血。
治疗效果
经过一次治疗后,患者血压明显下 降,而且头痛、头晕等症状也有所 缓解。
案例二:痤疮治疗
患者情况
一位25岁的男性痤疮患者,面部多发丘疹、脓疱。
膝关节炎
刺络放血可以缓解膝关节疼痛,改善膝关节活动受限,同时对小 腿肿胀、疼痛也有良好的缓解作用。
皮肤科疾病
带状疱疹
刺络放血可以促进疱疹吸收,缓解疼痛和瘙痒症状,同时对睡眠也有良好的 改善作用。
银屑病

从《内经》中浅谈刺络放血法的具体运用

从《内经》中浅谈刺络放血法的具体运用

( 四川省 成都 中 医药大 学 成 都 6 0 7 ) 1 0 5
摘要 : 内经 》 以《 为基 础 , 综合 介 绍 了刺 络放 血 法 的工 具 、 作 方 法、 位选 取 及 出血 量 的控 制 四方 面 的 内容 。结 合刺 络 放 血 法 的现 代 研 究 , 操 部 对这
种安 全 、 实用 、 方便 的 治 法作 了具体 的 阐述 , 对临 床操 作 中需要 注 意 的地 方做 了说 明 。 以期 对该 法 的继 承 与进 一步发 展 有 所 启 示 。
小 针解 》 解释 为 :宛 陈 则 除 之 者 , 血 脉 也 。 凡 是 各 种 原 因 导 致 的 气 出之 处 , 刺 之 以去 瘀 血 , 通 其 络 。 盛 络 为 邪 之 聚 , 之 以 去 邪 气 。 “ 去 ” 宜 以 刺 血 淤 于脏 腑 、 脉 、 经 络脉 , 可刺 浅 表血 络 出 血 以 直 清其 源 。《 均 内经 》 明确 《 枢 ・ 脉 》 “ 诸刺 络脉 者 … …甚 血 虽无 结 , 取 之 以泻其 邪 而出 灵 经 目:故 急 提 出 此法 可 用 于如痛 证 、 闭 、 癃 疟疾 、 中风 、 痹 、 证 、 久 痉 痈疡 、 伤 以及 癫 其 血 。甚血 虽 无 结者 , 指络 脉 虽异 常 胀 起 , 其 粗 突 血 聚不 明 显 , 邪 外 ” 是 但 为 狂 等 多科 疾 病 。近现 代 以 来 , 络 放血 法 在 治疗 高 热 抽 搐 、 胀 疼 痛 等 气所 聚 , 刺 肿 急刺 之 以泻 邪气 。 疾 病及 一 些顽 固实证 方 面被 广 泛运 用 , 代研 究 也 证 明该 法 具 有 提 高 人 2 1 2 正 常的 血 脉 。在 正 常的 血络 上 放血 , 现 .. 主要 有 以 下几 种 情 况 : 是 一 体 免疫 力 , 神 经体 液 调 节 的 重 要作 用 。现 以《 促进 内经 》 为基 础 , 作 方 取 头 面 、 下 、 操 舌 胭窝 处 的较 大静 脉 放血 , 灵 枢 ・五 邪 》 : 取血 脉 以散 如《 载 “ 法、 部位 选 取及 出血量 控 制 三方 面来 谈 一谈 刺络 法 的 具体 运 用 。 恶血 , 取耳 问 青 脉 , 去其 掣 ” 以 。此 “ 问青 脉 ” 即 指 耳 前 后 的 静 脉 和 颞 耳 ,

刺络疗法之运用(杨维杰)

刺络疗法之运用(杨维杰)
放血的范围,一般可指三大类,即经脉、络脉和孙络。络脉是小静脉,孙络是末梢毛细脉管, 这些血管在没有病变时不甚显著。因为病变才会出现,形如小红虫状或成红丝状,或成白条状, 隐在皮里或露在皮外,也有的成细小红点,漫散全身各处。经脉则指较大的静脉,形状特别明显, 颜色特别紫蓝,常呈怒张状态,俗称“青筋”,此种情况多发生在委中、尺泽、四肢外侧,更有 发生在肩胛与腹壁的。 刺络中最重要亦最常用者即为静脉刺络,在下节中我们将详细说明。
主治:急性肠胃炎、肋膜炎 、心脏疾病、胸部发胀 、慢性支气管炎、哮喘 、坐骨神经痛、肩臂痛、 偏头痛、高血压等。 太阳部位 相当于承山穴部位,视青筋放血。 主治:痔疮、背痛、静脉瘤。 太阴部位 相当于阴陵泉附近。 主治:内痔、外痔、痛经、不孕、尿路感染、急性淋巴管炎。 5 外踝部 包括丘墟、昆仑一带。 主治:足关节炎、腰痛、坐骨神经痛。 6 内踝部 包括中封、照海穴一带。 主治:中耳炎、疝气、不孕症。 7 脚背 阳阴部位 解溪穴附近。
近年曾赴安徽拜防大陆刺血权威王秀珍老医师,刺血另有特色,亦颇值得研究。 刺血俗称 “放血”,又称“刺血”,或称“点刺”就是用锋利的器械(一般指三棱针而言),在患者体表 上某一部位刺破血管,使之流出一些血液,以期达到治病目的 。刺络为人类各种医疗方法中,具 有最长久历史的一种,从砭石与九针之形成及《内经 》之记载来看,刺络疗法在中国古代医术中 是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的。 《灵枢。小针解篇》曾说“宛陈则除之”,意思就是说久病应以放血 刺而除去。《甲乙经》也说:“经脉者盛 ,竖横以赤,上下无常处 ,小者如针,大者如筋,刺而 泻之万全”,这说明了刺络的应用及重要。
董氏奇穴刺络疗法之运用
作者:杨维杰 本人研究刺血系随董师而起,现今临床应用者亦率多以董师之穴位及刺法为主。董师之刺血

董氏奇穴刺络疗法

董氏奇穴刺络疗法
刺络放血原则是指在董氏奇穴中选取 适当的穴位,用针具刺破穴位处的皮 肤,使血液流出,从而达到治疗的目 的。
刺络放血具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 作用,常用于治疗各种疼痛、麻木、 肿胀等症状。在进行刺络放血时,需 要注意消毒、无菌操作,以免感染。
补泻原则
补泻原则是指在董氏奇穴刺络疗法中,根据不同的病情和体质,采用不同的刺激方法和刺激量,以达 到补虚泻实的目的。
在治疗过程中,密切观 察患者反应,如出现不 适,应及时调整或停止
治疗。
04 董氏奇穴刺络疗法的应用 范围
内科疾病
01
02
03
04
消化系统疾病
如胃痛、胃胀、胃酸过多、胃 下垂、肝炎等。
呼吸系统疾病
如咳嗽、哮喘、支气管炎等。
循环系统疾病
如高血压、低血压、心脏病等 。
神经系统疾病
如头痛、失眠、神经衰弱等。
特点
该疗法具有操作简便、疗效显著 、副作用少等特点,尤其在疼痛 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 疾病等方面有较好的疗效。
历史与发展
起源
董氏奇穴刺络疗法起源于中国古代的针灸学,经过长期的实 践和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操作技术。
发展历程
在历史上,该疗法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从早期的经验积累 到后期的理论总结,逐渐完善和成熟。近年来,随着中医的 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董氏奇穴刺络疗法也受到了广泛的关 注和应用。
小儿感冒
如发热、咳嗽、流涕等。
小儿夜啼
如夜间哭闹不止等。
小儿消化不良
如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
小儿生长发育问题
如身高矮小、发育迟缓等。
05 董氏奇穴刺络疗法的优势 与局限性
优势
疗效显著
操作简便

腹部推拿结合刺络疗法治疗瘀血停胃型胃脘痛的效果

腹部推拿结合刺络疗法治疗瘀血停胃型胃脘痛的效果

腹部推拿结合刺络疗法治疗瘀血停胃型胃脘痛的效果胃脘痛是中医常见病症之一,主要指胃脘部疼痛,可伴有呕吐、纳呆、胀满等症状。

中医认为,胃脘痛是由于肝郁气滞、瘀血停滞、脾胃不和等因素导致的,而且瘀血停滞是其主要病理机制之一。

在中医临床中,采用腹部推拿结合刺络疗法治疗瘀血停胃型胃脘痛,效果显著。

下面就结合临床案例,详细介绍这种治疗方法的临床应用及其疗效。

临床案例:患者,女,56岁,主因胃脘疼痛4年,每逢气候变化或饮食不当时发作,主诉胃脘疼痛,伴恶心欲吐,纳呆,口苦,口舌干燥。

患者前期曾在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但治疗效果不佳。

后到我院中医内科就诊,经详细询问病情及望闻问切等综合分析,诊断为瘀血停胃型胃脘痛。

采用针灸治疗、中药调理结合腹部推拿结合刺络疗法治疗。

治疗过程:1. 中药调理:根据患者的病情,配合使用调理胃脘的中药,包括活血化瘀、理气和胃、健脾消食等功效的中药。

主要以调理气血,行气化滞,祛瘀通络为治疗原则。

2. 针灸治疗:采用足太阴脾经俞穴,胃经合穴、足三里等穴位进行针灸治疗,以调理脾胃功能,舒筋活血,行气化瘀。

3. 腹部推拿:结合传统推拿手法,配合腹部穴位按摩,以疏通脏腑经络,调和气血,促进胃肠蠕动。

4. 刺络疗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取腹部经络和特定穴位进行刺络疗法,以疏通脏腑经络,调和气血,消除病灶。

治疗效果:经过1个疗程(15次)治疗,患者的症状得到了明显缓解。

胃脘疼痛明显减轻,恶心、口苦等症状明显改善。

再经过2个疗程(30次)治疗后,患者的症状基本消失,体力恢复,精神状态良好。

此后,患者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效果保持良好。

结论:腹部推拿结合刺络疗法治疗瘀血停胃型胃脘痛,效果明显。

这种治疗方法可以疏通脏腑经络,调和气血,促进胃肠蠕动,有助于消除瘀血,并且结合中药调理,可以从根本上调理脾胃功能,有效改善胃脘疼痛等症状。

这种综合治疗方法在临床上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每个患者的病情不同,具体的治疗方案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个性化设计。

中医刺络(放血)疗法001

中医刺络(放血)疗法001

中医刺络(放血)疗法001所谓刺络疗法即用三棱针在恕张的浅表静脉血管刺出血的一种方法。

也叫放血疗法。

本法对初学者不太严格要求刺什么穴,所谓的穴位在本法中只是指大概的位置而已.邝统华—鬼医智玄一、刺络专用工具刺络笔、三菱针、梅花针、拔罐器、医用消毒液、一次性医用手套、消毒医用棉等。

二、刺络时间环境阴暗、潮湿、晦暗、冷冻、黑夜等阴气过旺时机不宜泻血;应在阳气回升的天气和上中午为主(9:00—18:00),视情况神狂燥者可灵活处理。

三、放血的量少量:如豆,例如,耳尖、头部、四肢指(趾)尖、末梢神经、不好把握的等。

邝统华—鬼医智玄中量:0.5—10ml,例如,劳损、炎症、关节部位、急性扭伤等。

大量:10—60ml,例如,镇静安神、腰腿痛等。

四、注意事项1.贫血、低血糖、有血液病或出血倾向者.2.肝肾或心脏有严重疾患、孕妇、年老体弱者宜慎用.3.泻血当天不可喝酒. 邝统华—鬼医智玄4切忌刺中动脉,故在有动脉分布的部位刺络时,极宜谨慎.5.泻血部位、泻血器具严格消毒.6.泻血者应佩带口罩、手套.7.泻血笔、泻血针、拔罐器专人专用.8.每次泻血总数最多不超过200毫升.9.患者治疗期间的配合:(1)治疗当天最好不洗澡。

(2)治疗期间不要受凉、受寒和过度劳累。

(3)治疗期间需要活动。

10.治疗常见反映:因个人患病情况不同,其反应也不同,有的患者治疗一次效果就很明显,有的患者几次后才有明显效果,在治疗期间病症出现反复属于正常现象。

五、意外处理:泻血前,要对病患做好解释工作,消除对放血的顾虑,以免引起患者紧张,发生晕针等意外事故. 邝统华—鬼医智玄泻血引起的晕针与一般毫针针刺所致类似:头昏.眼花.眩晕:重者.可能有脸色苍白.脉搏微细.汗出肢凉.血压下降.甚者失去知觉.其除理方法亦同;应立即停止治疗.轻者令患者平卧、双脚抬高、喝点温开水即可;重者可用艾条熏炙百会穴、或针刺人中、涌泉、十宣等.六、从出血看病法1、凡出的血很淡为炎症,初病。

刺络放血疗法临床应用课件

刺络放血疗法临床应用课件

机理、施术部位、操作手法、
适应症及禁忌症均作了精辟
的论述。PPT学习交流
3
《汉书·苏武传》曾有这样的记载 “ … …武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 武,驰召整。凿地为坎,置温火,覆武 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 息。”也就是说,卫律的医生在坎火的 辅助下,用蹈其背出血的方法,使苏武 的呼吸在半日内恢复到正常。这种放血 疗法极像后世刘涓子所说的水角或水银 角血法。晋·葛洪《肘后方》载以“针角” 之法治病。南北朝 《小品方》载 “若有 聚血在折上,以刀破之”即是用刺血的 方法治疗疾病。
中医刺血疗法的临床价值及应用
PPT学习交流
1
目录
• 一、刺络疗法追根溯源 • 二、络脉含义及此穴疗法的作用机
制和功用 2.1络脉含义、生理功能、病理变化 2.2刺络疗法的功效、适应症
• 三、病例展示 • 四、展望
PPT学习交流
2
刺血疗法源远流长,它的
一、刺络
起源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在现存的文献中此法最早载
放血
于马王堆出土的汉帛书 《五 十二病方》中,其中曾有“一
疗法
引下其皮,以砭穿其旁”的记 载即用砭石刺破八髎以治疗
追根
疝气。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的《黄帝内经》,使这一疗
溯源 法发展到比较成熟的阶段,
全书162 篇,论及此疗法的
竟多达40余篇,从理论到临
床基本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备
的体系,其中对刺血疗法的
从别络分出的更细小的络脉叫做“孙 络”,分布在皮肤表面的络脉叫做“浮 络”。络脉之间可以相互吻合,络脉从大 到小, 分成无数细支遍布全身, 将气血渗 灌到人体各部位及组织中去, 这样就使在 经脉中运行的气血由线状流行扩展为面 状弥散,起到营养和络属脏腑肢节的作用。

近40年刺络放血疗法的临床运用

近40年刺络放血疗法的临床运用

近40年刺络放血疗法的临床运用概况王芬罗汀?指导老师:郭义?王秀云(天津中医学院2001级研究生,天津300193)?摘要: ?刺血疗法历史源远流长,由于这一疗法具有简、便、验、廉等特点,数千年来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

近30年来,放血疗法治疗的范围不断扩大.用于治疗的疾病已达百余种,遍及临床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等各科,取得了较大进展。

本文搜集了从1960年至今的有关刺络放血的文献327篇,从中总结出一些对临床有用的规律,并对此疗法在临床各科疾病中的应用做了一些具体介绍。

主题词:刺血疗法??放血疗法?? 刺血??? 放血?刺血疗法,古称“启脉”、“刺络”,俗称“放血疗法”。

其方法一般用三棱针、缝衣针、梅花针、粗毫针、小针刀等针具刺穴位、病灶处、病理反应点或浅表的络脉(相当于浅表静脉),放出一定量的血液,通过调整脏腑气血经络,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由于这一疗法具有简、便、验、廉等特点,数千年来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

在我国,刺血疗法有很悠久的历史,早自《内经》就有记载,《灵枢?九针十二原》有:“九针之名,各不同形,……四曰锋针,长一寸六分;……锋针者,刃三隅,以发痼疾。

”国外文献中也有关于刺络放血疗法的记载。

古希腊、古罗马、古埃及和印度医学都曾以刺血法治疗、预防疾病。

从古埃及的许多“纸草文”中就可发现,为了预防和治疗疾病,古代埃及的医生们曾采用“放血术”和“水蛭吸血术”以排除“污血”。

古希腊医学的医疗器械中,即包括刺血工具――“柳叶刀”。

中世纪,尤其是16世纪以来,德、法、朝、荷以及日本等国,皆使用此法。

法国的布鲁塞(Broussais,F.J.V.,1772-1838)和其弟子用“吸角”泻血法治疗肠胃病、热病、心血管内膜炎等都有较好疗效。

在日本天保年间(1830-1843),苇原检校著《针道发秘》一书,所载刺血适应症有晕针、中风、齿痛、咽痛、癫痫、淋病、急肩风、脚气等11类。

总的来看中国运用刺血疗法最早,理论体系也较为系统,在国际上影响最大。

刺络放血法退烧的原理

刺络放血法退烧的原理

刺络放血法退烧的原理刺络放血法是中医传统疗法之一,广泛用于退烧和缓解相关症状。

其原理主要包括疏通经络、促进气血循环、调节免疫系统和神经功能等方面。

本文将从中医理论、实践经验和现代科学研究等角度,详细探讨刺络放血法退烧的原理。

刺络放血法是古代医家根据中医经络理论,结合自身临床实践总结而成的疗法。

中医经络理论认为,人体经络是连接全身组织器官,调节体内环境的通道系统。

经络不畅或阻塞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起各种身体疾病,包括发热等症状。

刺络放血法通过刺激经络,疏通经脉,调和气血流动,从而促进身体的自我调节和愈合过程。

刺络放血法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气血循环。

中医认为,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血是营养物质的载体。

气血的运行顺畅,对于维持人体正常功能和抵抗疾病至关重要。

研究发现,刺络放血可以刺激经络和穴位,增强相应部位的气血流动,改善周围组织及器官的氧供和营养供应,从而有助于调节体温和退烧。

刺络放血法还可以调节免疫系统功能。

免疫系统作为人体的防御系统,对于抵御外界病原体和自身疾病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些研究发现,刺激经络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强身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通过刺络放血,可以激活免疫系统的相关细胞和分子,增加抗体产生,提高巨噬细胞和T细胞等免疫细胞的活性。

这些效应有助于抑制炎症反应和热毒,从而改善发热症状。

刺络放血法对于平衡神经系统也有积极影响。

神经系统作为人体各个器官之间的调节和通信系统,对于病理状态的发生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研究表明刺络放血可以促进神经系统的舒张和平衡,改善炎症介质的产生和释放,从而减轻炎症反应和相关症状,包括发热。

此外,刺络放血还可以通过刺激皮肤和神经末梢的传导,激活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产生镇静和止痛的效应。

此外,刺络放血法还可以通过排毒作用降低体内毒素的积聚。

中医认为,病理状态的发生和发展与体内湿热、瘀血等因素有关。

刺络放血可以通过促进汗腺、泌尿系统的排泄功能,加快体内废物、毒素的清除速度,减轻机体的负担,提高身体的排毒能力。

刺络拔罐疗法技术操作规程

刺络拔罐疗法技术操作规程

刺络拔罐疗法技术操作规程
一、操作方法
1、叩刺方法:皮肤常规消毒,右手握针柄,以无名指、小指将针柄末端固定于小鱼际处,以拇指、中指夹持针柄,食指臵于针柄中段上面,叩刺病变部位。

叩刺完毕,即在被叩刺部位拔罐,约5分钟后起罐。

2、刺激强度:叩刺分轻刺、重刺和中等刺法三种,不论轻刺、重刺都应注意运用腕部弹力,使针尖刺到皮肤后,由于反作用力而使针弹起,可减轻叩刺时的疼痛。

(1)轻刺:用力较小,针尖接触皮肤的时间愈短愈好。

临床常以病人无疼痛感,仅皮肤略有潮红为度。

(2)重刺:用力稍大,针尖接触皮肤的时间可稍长。

患者稍觉疼痛,皮肤潮红,但无渗血为度。

(3)中刺:介于轻重刺之间。

3、刺激速度:速度要均匀,防止快慢不一、用力不均地乱刺。

针尖起落要呈垂直方向,即将针垂直地刺下,垂直地提起,如此反复操作。

不可将针尖斜着刺入和向后拖拉起针,这样会增加病人的疼痛。

二、注意事项
1、注意检查针具,当发现针尖有钩毛或缺损、针锋参差不齐时,要及时更换。

2、针具及针刺局部皮肤(包括穴位)均应消毒。

针具一般用75%酒精浸泡30分钟即可使用。

重刺后,局部皮肤须用酒精棉球消毒,并应注意保持针刺局部清洁,以防感染。

24小时内不要沐浴。

3、本疗法的疗程,一般视病情轻重和病人体质而定,通常隔天1次,临床多以1~3次为一个疗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刺络疗法之运用本人研究刺血系随董师而起,现今临床应用者亦率多以董师之穴位及刺法为主。

董师之刺血穴位及主治已散见于本书各章。

现附录此文,可使各位读者对全书之刺血有一较全面之了解,并进一步研究及应用。

刺络治疗是中国医学精彩的内容之一,尤其是在针灸医学中,应用极为广泛,且效果极为惊人,几千年来,我国各科医学文献里,虽然散见着不少此种疗法治病的记录,但能做全面整理,应用于临床,并著为专书者,从未得见,余从董师景昌学习针灸多年,常见董师应用三棱针治疗,数年大病往往霍然而愈,剧烈疼痛亦可止于倾刻。

其效果真是令人不可思议,此种疗法适用于任何疾病,却疗效不逊于毫针,有过之而无不及,当年随侍老师之侧,每见董师应用棱针,尝叹此种针法之神奇,退访名医,除董师外,中国针灸家之精于此道者,可谓旁无二人,董师直可称之此中泰斗而无愧。

余临床二十余万人次,以此治愈重病顽病甚多,益觉刺血疗效之实际及可贵。

近年曾赴安徽拜访大陆刺血权威王秀珍老医师,刺血另有特色,亦颇值得研究。

刺络俗称“放血”又称“刺血”,或称“点刺”,就是用锋利的器械(一般指三棱针而言),在患者体表上某一部位刺破血管,使之流出一些血液,以期达到治病目的。

刺络为人类各种医疗方法中,具有最长久历史的一种,从砭针与九针之形式及《内经》之记载来看,刺络疗法在中国古代医术中是占有很重要地位的。

《灵枢◎小针解篇》曾说:“宛陈则除之”,意思就是说久病应以放血刺而除去。

《甲乙经》也说:“经脉者盛,坚横以赤,上下无常处,小者如针,大者如筋,刺而泻之万全”这说明了刺络的应用及重要。

放血的范围,一般可指三大类,即经脉、络脉和孙络。

络脉是小静脉,孙络是末梢毛细脉管,这些血管在没有病变时不甚显著。

因有病变才会出现,形如小红虫状或成红丝状,或成白条状,隐在皮里或露在皮外,也有的成细小红点,漫散全身各处。

经脉则指较大的静脉,形状特别明显,颜色特别紫蓝,常呈怒张状态,俗称“青筋”。

此种情况多发生在委中、尺泽、四肢外侧,更有发生在肩胛与腹壁的。

刺络中最重要亦最常用者即为静脉刺络,在下节中我们将详细说明。

一、静脉刺络之常用部位及适应症静脉刺络常用之部位:1.肘窝部为自古常用之部位,相当尺泽、曲泽穴位视鼓起之青筋放血。

主治:呼吸器及心脏病(心绞痛用之特效),霍乱、中暑、上肢风湿神经痛、五十肩、半身不遂。

2.膝腘部:相当于委中穴位之部位,效果佳而最常用。

(古称血郄,最适于刺血)主治:肠炎、痔疮、腰痛、项强、下肢风湿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腰椎骨刺、颈椎病、高血压、类中风、半身不遂、脑炎后遗症、小儿麻痹后遗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风疹、伤暑、疔疮、癃闭等。

3.下臂部相当于手三里穴之部位。

主治:面疔、痈、结膜炎、牙痛、湿疹、荨麻疹等。

4.下腿部(1)阳明部位相当于足三里、条口附近(即董师之四花中穴)部位。

视青筋放血。

主治:胃炎、肠胃炎、久年胃病、胸痛胸闷、慢性气管炎、丹毒、多发性神经根炎。

(2)少阳部位相当于阳陵泉至阳辅附近(即董师之四花外穴)视青筋放血。

主治:急性肠胃炎、肋膜痛、心脏疾病、胸部发胀、慢性支气管炎、哮喘、坐骨神经痛、肩臂痛、偏头痛、高血压等。

(3)太阳部位相当于承山穴部位,视青筋放血。

主治:痔疮、背痛、静脉瘤。

(4)太阴部位相当于阴陵泉附近。

主治:内痔、外痔、痛经、不孕、尿路感染、急性淋巴管炎。

5.外踝部:包括丘墟、昆仑一带。

主治:足关节炎、腰痛、坐骨神经痛。

6.内踝部:包括中封、照海穴一带。

主治:中耳炎、疝气、不孕证。

7.脚背(1)阳明部位:解溪穴附近。

主治:十二指肠溃疡、丹毒、末梢神经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象皮腿。

(2)少阳部位相当于临泣、侠溪、地五会等穴位附近。

主治:牙痛、坐骨神经痛。

8.侧额部相当于颔厌穴部位,俗称太阳穴。

主治:头痛、头晕、结膜炎、眼底出血、中风、气喘、食道病变等。

9.舌下部相当于奇穴金津玉液,即舌下紫脉。

主治:喉炎、言语障碍、中风、休克、恶性感冒等。

二、其它常见刺络部位除上述几大常用较大静脉部位外,尚有耳背,十二井、十宣、背后、肩峰、颜面等部位,由于这些部位较不易发现青筋或无较大静脉,因此治疗时不是寻找青筋放血,由于经验之累计,只要在固定穴位刺针,使出些微红血,即达治病目的,这些部位亦有称之为细络者。

下面略予说明:1.十二井穴:即十二经络之井穴部位。

主治:卒中、急性炎症、退热等。

2.十宣:位于十指之尖端。

主治:卒中。

3.耳背:有细小之紫筋数条,对准放血。

主治:头痛、三叉神经痛,结膜炎、角膜炎、皮肤病、颞颌关节炎。

4.颜面:颊,颧、鼻头、鼻翼部位。

主治:颜面神经麻痹、鼻炎、头痛、三叉神经方。

5.口腔:口腔粘膜。

主治:颜面神经麻痹。

6.肩峰:相当于肩髃穴附近部位。

主治:出黄水治肾脏病,出黑血治手腕及手背痛。

肩凝、五十肩、荨麻疹、乳腺炎等。

7.腰背:全部腰背俞穴均属放血范围。

主治:各脏腑病变及其有关经络之病,刺其俞穴出血。

8.七星穴:包括在项部入发际八分之总枢穴及其下一寸。

主治:呕吐(五脏不安)、感冒头痛、小儿高烧、小儿各种风证。

说明:总枢穴即督脉之风府穴,分枢即督脉之哑门穴,虽然因为有七个穴道,故称七星,但并不需要每个穴都针,一般只要针总枢(风府)、分枢(哑门)即能达到疗效,点刺出血效果更佳。

9.五岭穴包括五道穴线:第一道穴线从大椎骨下第二节江口穴起,每下一节为一穴,其顺序为火曲、火套、火长、火明、火校、火门、土月、土泄,直至第十椎下土克穴为止,共十穴。

第二条穴线(左右共两条)从江口穴向左右平开四指,金北穴起下一寸为一穴,其顺序为金斗、金吉、金陵、火金、木东、木杜,直至木梅穴为止,共八穴。

第三条穴线(左右共两条)从第二条线向外横开四指,共有金枝、金精、金神、木原、木太、木菊、木松七穴,每穴间隔约一寸。

主治:血压高、重感冒、发高烧、发冷、突然间引起之头晕、头痛、高血压引起之手足麻痹、半身不遂、阴霍乱、阳霍乱、呕吐及各种痧证、血管硬化之腰痛、干霍乱、阴阳霍乱、急性胃痛。

10.双风穴从大椎骨以下第二与第三脊椎骨间,向左右横开一寸五分之火风穴起,每下一寸一穴,其顺序为火主、火妙、火巢、火重、火花、火蜜七穴(左右共十四穴)。

主治:手痛脚痛、手麻脚麻、手足血管硬化。

11.九猴穴包括火凤、火主、火妙、金堂(金斗上二寸)、金北、金斗、金吉、金枝、金精九穴。

主治;喉痧。

说明:本穴之排列共分三行,位置为第二椎旁开寸半之火凤穴起,每下一寸一穴,计有三穴(含火凤),大椎旁开三寸之金堂穴起每下一寸一穴,计有四穴(含金堂),第二椎旁开六寸之金枝及下一寸之金精,计二穴,总共九穴,为治疗喉痧之要穴,故称九猴穴,可记忆为“二椎寸半连三穴,一椎旁三连四穴,二椎旁六连二穴。

”12.三金穴包括金斗、金吉、金陵三穴。

主治:膝盖痛。

说明:金斗、金吉、金陵三穴分别位于第三四五椎外开三寸处,相当于膀膀经之魄户、膏肓、神堂穴,点刺出血少许,治疗膝关节疼痛,确有立竿见影之效,数年大疾亦往往愈于霍然。

13.精枝穴包括金精、金枝两穴。

主治:小腿发胀、小腿痛。

说明:精枝穴含金精、金枝两穴,分别位于第二椎及第三椎旁开六寸处,点刺出血,治疗小腿酸胀疼痛,效果极为迅速而突出。

14.金林穴包括金神、木原、木太三穴。

主治:坐骨神经痛。

说明:金神、木原、木太三穴分别位于第四五六椎外开六寸处,亦即紧接于精枝穴下,点刺治疗大腿及坐骨神经痛确有卓效。

15.顶柱穴包括金吉、金陵、火金、金神、木东、木杜、木梅、木原、木太、木菊、木松十一穴(两边共廿二穴)。

说明:顶柱穴计有十一穴,两侧合计为廿二穴,分二行排列,第四椎至第九椎每椎旁开三寸各一穴,计六穴,第四椎至第八椎每椎旁开六寸各一穴,计五穴,可记忆为“四椎旁三连六穴。

四椎旁六连五穴”。

16.后心穴包括大椎骨下第四个脊椎关节处火云、火长、火明、火校、火门、土月六穴及脊椎旁开一寸五分之火妙、火巢、火重、火花四穴(两边共八穴)与旁开三寸之金吉、金陵、火金三穴(两边共六穴)。

主治:羊毛痧、疔疮、心脏衰弱、胃病、重感冒、中风、各种急性痧证。

17.三江穴包括第十三椎下之分线穴起,每下一节一穴其顺序为水分、水克、水管、六宗、风巢、主巢七穴及十四椎下旁开四指之六元、六满、六道、华巢、环巢、河巢六穴(两边共十二穴)。

主治:经闭、子宫炎、肠炎、闪腰岔气、急性肠炎。

18.双河穴包括第十四椎下之六元、六满、六道、华巢、环巢、河巢六穴(两边共十二穴)。

主治:手臂痛、肩背痛。

19.冲霄穴包括第二十椎下之妙巢穴,二十一椎下之上对穴及上对穴下之一寸之上高穴,共三穴。

主治:小脑痛、小脑发胀、项骨正中胀痛。

20.喉蛾九穴:在喉结及其上一寸与下一寸五分处,另加该三处各左右旁开一寸五分处,共九穴。

主治:喉蛾、喉痛、甲状胸炎、喉痒、痰塞喉管不出(呼吸困难,形状如哮喘)。

21.十二猴穴:平行锁骨下一寸三分处共三穴,再下一寸五分处又三穴,两边总共十二穴。

主治:喉痧、血管硬化之哮喘、干霍乱(伤寒、重感冒、霍乱均会引起喉痧)22.金五穴:在胸骨上端半月状之下陷凹处金肝穴,每下一节为一穴,其顺序为金阴、金阳、金转、金焦共五穴。

主治:干属乱、消化不良(胃胀)、肋痛、气管不顺,各种痧证。

说明:金五穴之金肝穴即任脉之天突穴,其下之金阴、金阳、金转、金焦四穴亦即为任脉璇玑、华盖、紫宫,玉堂等穴。

23.胃毛七穴:从岐骨下缘陷凹处,直下一寸一穴,共三穴。

旁开一寸五分各两穴(两边四穴)。

主治:羊毛痧、胃病、各种霍乱、心跳、胃出血。

说明:胃毛七穴部位之旁开一寸五分”应为“二寸”方为正确,因此胃毛七穴之位置应系鸠尾、巨阙、上脘(以上三穴属任脉)及两旁之不容、承满(属胃经),两侧计四穴,总共七穴,位于胃部附近,并以治胃病为主,故称胃毛七穴。

24.腑巢二十三穴:肚脐直上每一寸一穴共二穴,肚脐每下一寸一穴共五穴,肚脐旁开一寸一穴,其上一穴,其下二穴(共四穴。

两边共八穴),肚脐旁开二寸一穴,其上一穴,其下二穴(共四穴,两边共八穴),总共二十三穴。

主治:肠炎、子宫炎、肾炎、肾痛、脐痛。

说明:腑巢二十三穴虽有二十三穴之多,但并不每穴皆用。

在精穴简针原则下,一般只针以肚脐为中心,四旁各开一寸之穴位为主,随病情之严重而向四方扩张用穴。

上述所举者,概为常见之应用部位,民间所传放血验方及特效部位,当不止此数,今后刺络之发展,仍待各位先进及后学之继续努力,以期于使此种传统疗法得到更大的发挥。

三、常见疾病之刺络治疗刺络对于疾病之治疗,应用广泛,效果宏速,为不争之事实,唯医书向少记载,甚为遗憾,爱据各家医书之散载及个人对董氏奇穴刺络体会与经验,按照常见疾病分类提要如后;(一)头部1.头顶痛:上星、百会。

2.后头(脑)胀痛.A.冲霄 B.委中。

3.偏头痛:四花外。

4.前头痛:四腑一、二及上里。

5.突然头晕:五岭;血压高头晕:五岭。

6.感冒头痛:A.三商 B.七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