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部分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课时跟踪检测二十三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合集下载

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含答案)

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含答案)

短缺 分布不均 能源短缺
滥垦、滥伐、滥 黄土高原的水
水土流失、土
牧,自然植被遭 土流失,西北 治本在于恢复生态,因此,
地荒漠化
破坏
地区的荒漠化 首先要改变和停止不合理
生态
生物的生存环
的人类活动,其次通过恢复
破坏
大熊猫、华南
生物多样 境 遭 到 破坏 或
植被、水域等增强环境的平
虎、藏羚羊等
性减少 过 度 捕 猎等 原
交通、工厂噪声
噪声污染
城市噪声 以增强环境自净能力;对

于全球性问题还需加强
各类污染物排
海洋污染
渤海石油泄漏 国际合作
入海洋
[运用—考向对练] ⊙考向 1 人地关系特点及影响分析 (2018·广西重点高中模拟)生态系统服务是指人类生存与发展所需要的资源 归根结底都来源于自然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通常分为供给服务、 调节服务、支持服务和文化服务四大类。下图示意某年我国五种生态系统服务 价值量一年内的动态变化。据此完成 1~3 题。
(1)主要表现 ①资源短缺:如土地资源、水资源等。 ②生态破坏:如_土__地__荒__漠__化__ (图例甲)、水土流失、植被破坏(图例乙)。 ③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海洋污染等,图例丙为__酸__雨__危__害___。
(2)产生的原因:人口的过度增长、自___然__资___源__利___用___不__合和片_理__面___追__求___经__济___增。 长 (3)地区差异 ①城市地区主要表现为__环__境__污__染_____,乡村地区主要表现为__生__态__破__坏___。 ②发达国家主要是__环__境__污__染__,发展中国家是_生__态__破__坏__,与发达国家相比, 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_更__为__严__峻__。

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4章 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单元综合检测 鲁教版

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4章 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单元综合检测 鲁教版

第4章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单元综合检测(时间:45分钟分值:9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2018·孝感高级中学调研)专家认为,由于人类的生产活动等原因,预计到2100年全球平均增温4~5 ℃,这对全球环境将产生重大影响。

据此,完成1~2题。

1.对全球变暖的环境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北半球热带地区降水减少;海平面上升B.灾害性天气频繁;中国自然带北移C.洋流发生变化;大部分动物栖息地发生根本性改变D.北欧影响最大;北半球亚热带地区降水增多2.在节能减排中,公众可参与的有利于抑制全球变暖的行动是( )A.充分利用太阳能;尽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B.采用节水措施;开发利用无污染能源C.多种水稻;充分利用风能D.维持能源消费结构现状;自备购物篮解析:第1题,全球变暖会对地球的生态环境和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但在不同地区的影响是不同的。

研究表明,全球平均气温升高后,干旱、洪涝、暴雨等灾害事件会增加,有的地区降水会增加,有的地区降水会减少;许多动物的栖息地会发生改变,但变化并不是特别明显;中国自然带会因为温度的上升而相应北移。

第2题,全球温度升高,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而人类生产和生活向大气排放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是最主要的原因,因此充分利用太阳能,尽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等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消耗,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从而有利于抑制全球变暖。

答案:1.B 2.A下图为人类各发展阶段的人均每日能源消耗(包括直接消耗和间接消耗)统计图。

读图完成3~4题。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前四个阶段人类消耗的能源主要是矿物能源B.后三个阶段人类消耗的能源主要是生物能源C.人类在各发展阶段都消耗一种类型的能源D.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能源消耗不断增长4.人类各发展阶段能源利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正确的叙述是( )A.原始社会人类利用的能源虽然较少,但对环境影响较大B.农业社会能源的开发利用可能导致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C.工业社会大量使用能源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但生态问题得到缓解D.现代社会崇尚美国的能源消费方式,能源利用率高,环境问题得到解决解析:第3题,前四个阶段人类消耗的主要能源为木材和水力,木材属生物能源,后三个阶段主要消耗的是矿物能源;人类在不同的阶段消耗的能源类型不同,但人均能源消耗不断增加。

2019_2020学年高中地理第4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1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课时跟踪检测湘教版必修2

2019_2020学年高中地理第4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1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课时跟踪检测湘教版必修2

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课时跟踪检测[必刷基础题]读下面四幅图,完成1~2题。

1.图片中反映的环境问题属于“自然资源衰竭问题”的是( )A.①B.②C.③D.④解析:图中的环境问题依次是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大气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自然资源衰竭问题包括森林、矿产等资源的减少和破坏。

①符合。

答案:A2.上图中导致下图所反映的环境问题的是( )A.①B.②C.③D.④解析:图片反映的是大气污染事件,是由图③问题导致的。

答案:C读“非洲某区域人地关系示意图”,回答3~4题。

3.该区域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A.水土流失B.森林锐减C.土地荒漠化D.矿产资源枯竭解析:图中反映了人类的各种活动导致草场被破坏,引起了严重的土地荒漠化。

答案:C4.造成该地区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是( )A.炎热干旱的气候条件B.人口激增,粮食短缺C.农作物侵入牧区D.土地生产力下降解析:从图中各环节的相互关系可看出,造成该地区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人口增长过快、粮食短缺,导致过度开垦、过度放牧,引起土地荒漠化。

答案:B(2019·浙江温州九校期末联考)读“我国部分省份城镇生活污水待处理量”图,完成5~6题。

5.与广东省相比,辽宁省的特点是( )A.生活污水处理率高B.生活污水处理能力强于广东C.生活污水处理能力不足D.生活污水待处理量多于广东解析:读图可知,辽宁省生活污水待处理量为负值,说明其污水处理能力超过需要处理污水总量,辽宁省生活污水处理能力较强,生活污水处理率高,A项正确,C项错误;生活污水待处理量辽宁少于广东,D项错误;辽宁生活污水待处理量少,但不能说明其生活污水处理能力强于广东,B项错误。

答案:A6.影响浙江省污水待处理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①人口增长②工业发展③科技发展④环境承载力变化A.①③ B.③④C.①② D.②④解析:浙江省生活污水待处理量增加明显,说明生活污水的产生量增大,其形成原因是人口增长和工业发展,①②正确。

【高中地理】第四章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章末检测 人教版(2019)高二地理选择性必修2

【高中地理】第四章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章末检测 人教版(2019)高二地理选择性必修2

第四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章末检测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加龙河是法国五大河流之一,在吉伦特河口注入大西洋。

古时,该河向东通过南运河沟通地中海。

当时可满足各类船只穿梭于地中海与大西洋,整个航运水系涵盖328座各类船闸、渡槽、桥梁、泄洪通道和隧道等,创造了世界现代史上最具辉煌的土木工程奇迹。

如今,该航运水系已不再运送货物,其作为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读图完成1~3题。

1.当时开挖南运河的主要目的是()A.建设新的交通要道B.扩大贸易范围C.促进内陆经济发展D.增加运输量2.加龙河主航道上建有多个船闸的原因最可能是()A.方便引水灌溉B.建立排洪通道C.平衡水位落差D.缓解航道拥堵3.今后该航运水系的利用方向最可能是()①作为排污通道②发展旅游业③蓄积径流灌溉农田④打造文化教育基地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冲淤量是一个河段淤积量与冲刷量的差值,冲淤量>0,以淤积作用为主;反之则以冲刷作用为主。

下图示意黄河下游花园口水文站1961~2018年累积冲淤量(以1960年为基数)及含沙量的变化过程,据此完成4~5题。

4.与图中含沙量和冲淤变化过程相吻合的是()A.甲阶段含沙量快速上升,河床淤积加重B.乙阶段含沙量强烈波动,冲淤频繁变换C.丙阶段含沙量低位稳定,河床冲刷为主D.全阶段含沙量相同年份,河床深度相近5.小浪底水利工程在花园口上游约10千米处,其投入使用的时间可能是()A.1977年春B.1977年秋C.1999年春D.1999年秋“国运盛国威壮,喜神州处处沐朝阳,看西气东输,巨龙蜿蜒;高峡平湖,碧波荡漾;千秋伟业,南水北调,燕赵牧马饮长江!”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6~7题。

6.句中所描述的我国的重大事件中,属于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是()①西气东输②三峡工程建设③南水北调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②③7.我国建设众多大型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的根本原因是()A.各区域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与该区域所具有的自然资源不匹配B.经济快速发展造成资源的需求量增大C.交通运输条件的不断改善D.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下图为横跨澳大利亚大分水岭的调水工程示意图。

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课时提升作业二十五 11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课时提升作业二十五 11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课时提升作业二十五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建议用时:20分钟)读人类与环境关系图,回答1、2题。

1.图中②处所填内容应是( )A.改善环境质量B.人类与环境统一C.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D.物质资料生产2.从以上材料判断下面关于人类的环境观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与自然界处于一种依附或顺应的关系B.自然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C.人们不能等待大自然的恩赐,不断地向大自然索取是人们的任务D.人应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发展自己【解析】1选A,2选D。

第1题,从图中的框图联系分析,由于人类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通过物质资料生产提高物质生活水平,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所以判断①—C,②—A,③—D,④—B。

第2题,A、B、C三项的表述都是片面的,人类应当尊重自然才能发展自己。

(2017·岳阳模拟)下图是我国某地社会可持续发展示意图。

读图完成3、4题。

3.下列关于该地1985~1995年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描述,正确的是( )A.环境污染水平整体不变B.资源能源消耗维持在较高水平C.经济发展指数保持在相同水平D.人地关系协调发展4.该地社会可持续发展趋势最好的时期是( )A.1985~1990年B.1990~1995年C.1995~2000年D.2000~2005年【解析】3选B,4选C。

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从1985年到1995年,环境污染指数在下降,资源能源消耗指数在降低,但数值仍较高,维持在较高的水平;经济发展指数上升;资源能源消耗的指数依然比较高,且经济发展指数较低,因此人地关系并没有协调发展。

第4题,从图中看,1985年到1990年之间,环境污染指数在下降,但是能源资源的消耗指数比较高;1990年到1995年环境污染指数比较低,能源资源消耗指数较高,经济发展指数较低;1995年到2000年,环境污染指数较低,资源能源消耗指数较低,经济发展水平较好,是可持续发展趋势最好的时期;2000年到2005年,环境污染指数不断提高。

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二十九)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二十九)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课时跟踪检测(二十九)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一、选择题(2019·宜春联考)读下面两流域图,完成1~2题。

1.据图推断,M、N两流域共同的环境问题是( )A.水土流失B.土地沙化C.大气污染D.酸雨危害2.M、N两流域环境问题的成因分别是( )A.工业排污、生活废水排放B.围湖造田、毁林开荒C.乱砍滥伐、湿地破坏D.过度开垦、矿产开发解析:1.B 2.D 第1题,读图可知,M流域位于我国西北内陆的塔里木盆地,N流域位于内蒙古的东部地区。

M、N流域气候干旱,降水少,人类过度开垦、过度放牧等经济活动导致水资源利用不合理,产生了共同的环境问题——土地沙化。

第2题,M流域环境问题的成因是过度开垦,具体表现为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N流域环境问题源于煤炭资源的大量开发。

陕西榆林地区“乌金(煤)遍地”,资源非常丰富。

五年前开始,该地“村村点火,处处冒烟”,被人们戏称为“黑三角”。

据此回答3~4题。

3.在资源开发初期,当地适合发展( )A.食品工业B.高耗能工业C.农产品加工工业D.高技术工业4.近年来,在“黑三角”教训之后,该地区逐渐形成下图所示的发展模式。

有关该模式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实现了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的双重效益②该模式体现了清洁生产过程③该模式延长了产业链,加强了对当地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广度和深度④该模式体现了“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过程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解析:3.B 4.D 第3题,该地煤炭资源丰富,在资源开发初期,受经济技术、观念等影响,通常是发展粗放型、高耗能的采掘工业,故B正确。

第4题,图示生产模式,该地产业链延长,产业结构多元化,并设有污水处理厂,废气回收厂,及时回填矿坑,体现了“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过程,加强了对当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体现了清洁生产过程,并取得了环境和经济双重效益。

2017年11月6~17日,在德国波恩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3次缔约方大会,旨在落实《巴黎协定》规定的温室气体减排任务,但美国却单方宣布退出《巴黎协定》。

2019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单元跟踪测试(详解)

2019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单元跟踪测试(详解)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单元跟踪检测一、单选题循环经济是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

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日本各地因地制宜、各具特色,其中滋贺县爱东町的农业循环经济较为典型。

读爱东町农业循环经模式图,完成下列问题。

1.爱东町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的核心是( )A.油菜生产和综合利用B.菜籽油生产和油渣饲料化C.林业生产和畜牧养殖D.有机肥料和有机燃料生产2.爱东町的农业循环经济,实现了( )①废弃物零排放②关联产业发展③能源供应自给④资源循环利用⑤经济、环境和社会发展的协调统一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⑤D.②④⑤【答案】1. A 2. D【解析】1.由图示可知,爱东町地区循环农业的核心内容是发展油菜生产和油渣饲料化。

一方面,油菜籽利用后遗留的油渣可以通过堆肥或饲料化处理得到优质的有机肥料或饲料;另一方面,回收废弃食用油,再加工处理成生物燃油。

故选B。

2.爱东町地区循环农业有效促进了资源在农业经济系统中的高效再生,减少了外部资源投入和农业废弃物排放,但不能实现废弃物零排放,①错误;该循环农业实现了资源合理循环再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同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符合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②④⑤正确,能源供应自给图示体现不出,③错误。

故选D。

循环经济是低碳经济的重耍形式之一。

循环经济旨在生产过桯中对物质资源徳环高效利用,实现无害、减量排放。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3.在下列经济活动屮,不属于循环经济的是A.B.C.D.4.果园循环经济”草—猪一沼—果”,最适合发展的地区是A.青藏地区B.南方地区C.东北地区D.北疆地区【答案】3. B 4. B【解析】3.四选项中,ACD分别是人类生活废弃物的高效利用或无害化生产,只有B 选项是共享单车的使用方式,是绿色出行方式,没有体现出废弃物的循环利用,不属于循环经济,故B正确。

4.”草—猪一沼—果”模式中沼气主要是利用动物粪便、植物秸秆等发酵而成,气温越高越有利于发酵,因此我国南方地区更适合发展,故B正确。

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27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新人教版

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27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新人教版

课后限时集训(二十七) 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开展(限时:40分钟)一、选择题(2021·福建联考)海岸线分为自然岸线与人工岸线。

以下图示意1950~2021年中国大陆沿海主要海湾自然岸线长度及其占岸线总长度比例变化。

读图完成1~2题。

1.中国大陆沿海岸线总长度减少最明显时段为( )A.1960~1970年B.1970~1980年C.1980~1990年D.1990~2000年2.导致自然岸线比例变化主要原因是( )A.全球气候变暖B.海水侵蚀增强C.海湾岸线开发D.流域植被破坏1.A[第1题,由图可知,1960~1970年自然岸线长度明显减少,而自然岸线比例不降反而有所上升,说明这一时期海岸线总长度减少且减少明显;选项所列其他三个时期,自然岸线长度与比例均下降,无法判断海岸线总长度是否减少,假设减少也不如1960~1970年明显。

第2题,根据材料可知,海岸线分为自然岸线与人工岸线,图中显示,自1970年开场,中国大陆沿海主要海湾自然岸线长度占岸线总长度比例下降较快。

在海岸地带,人为经济开发活动,如港口建立、滩涂开垦、围海造陆等,将越来越多自然岸线转化为人工岸线,导致自然岸线比例降低。

]赤潮是海洋中由海水富营养化造成常见污染类型。

20~30℃是赤潮发生最适宜温度范围,赤潮发生环境条件如以下图所示。

据此,完成3~5题。

3.根据赤潮发生主要环境条件可以判断,在我国较易发生赤潮海域一般是( )①南方近岸海域②城市近岸海域③北方近岸海域④乡村近岸海域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4.我国沿海赤潮一般发生在( )A.9月到11月B.12月到2月C.3月到5月D.6月到8月5.如果赤潮发生海域有寒冷沿岸流经过,其对赤潮影响是( )①使污染区域更集中②加剧污染程度③使污染区域更分散④减轻污染程度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3.A[第3题,由图文材料可以读出赤潮发生最适宜温度范围为20~30 ℃,应为南方近岸海域;有机物、营养盐等物质在城市近岸海域较丰富,应选A。

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学案 中图版

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学案 中图版

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一讲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一、全球气候变暖1.表现过去的100多年中气温明显上升,到目前已升高了0.3~0.6 ℃。

2.主要原因(1)人类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向大气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

(2)毁林。

3.影响(1)直接后果:冰川消融和海水受热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

(2)间接后果⎩⎪⎨⎪⎧ 加剧风暴潮和洪涝灾害,造成城镇排污系统失效海水倒灌,导致土地和农田盐渍化造成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等气候异常频繁二、臭氧层的破坏1.臭氧层作用 可以强烈吸收太阳紫外线,使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减少,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2.现状 全球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破坏最明显。

3.原因 氟氯烃化合物的大量使用。

4.影响(1)危害人体健康。

(2)影响农作物和海洋生物的生长繁殖。

三、大气污染与酸雨1.大气污染(1)污染源:燃煤产生的废气和汽车尾气。

(2)污染物⎩⎪⎨⎪⎧ 燃煤中:硫氧化物、烟尘等汽车尾气中:一氧化碳、氮氧化物和铅等2.酸雨2 (1)定义:pH 值小于5.6的降水。

(2)成因:工业排放的含硫污染物与水汽结合形成的亚硫酸和硫酸。

(3)危害⎩⎪⎨⎪⎧ 毁坏森林,酸化河湖水腐蚀建筑物、塑料和金属设施酸化土壤,导致农作物减产(4)分布:世界三大酸雨分布区为欧洲、北美、我国长江以南地区。

一、知识联系串一串二、核心问题想一想1.人类面临的大气环境问题有哪些?各自的成因是什么?2.试列举不同的环境污染问题和生态问题。

3.不同环境问题会带来哪些危害?以考纲为纲| 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以真题为范| 深挖考题内涵·把握命题精髓 [考题精妙]分析20世纪90年代山西省焦化产业生产过程中污染严重的原因。

指出20世纪90年代山西省焦化产业运输过程4[题点全练]1.(2018·衡水中学月考)北极冰融是近年来最引人注目的气候变化现象之一,白色冰面融化变成颜色相对较暗的海冰,被称为“北极变暗”现象。

高中地理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检测中图版必修2_doc

高中地理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检测中图版必修2_doc

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一、全世界性环境问题及对策表现分布成因危害对策全球气候变暖全球大量使用矿物燃料;森林面积大量减少极冰融化,海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城市;使各地干湿状况变化增加森林覆盖率;减少矿物燃料的使用量;开发新能源酸雨pH<5.6西欧、北欧、北美、日本、我国南方地区燃烧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排放大量的酸性气体;借助大气环流输送河湖水酸化、土壤酸化、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危害人体健康对燃料脱硫处理,变废为宝,化害为利;鼓励使用新能源臭氧层破坏南极上空臭氧层空洞、北极和青藏高原上空臭氧层变薄人类大量使用氟氯烃等制冷剂到达地面紫外线增加,使皮肤癌发病率增加禁止或减少氟氯烃化合物排放生物多样性减少全球人类占据了生物的生存空间;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增加建立自然保护区国际水域污染北海、地中海;国际河流上游污染工业、生活废水污染海洋;国际河流上游污染;石油运输泄漏破坏海洋生态与海洋水产业;影响河流下游地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危及健康废水处理后排放,对石油泄漏要及时治理的是富裕国家带来的各类问题,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A~D所显示的问题别离是( )A.全世界变暖、臭氧层出现空洞、环境污染、能源欠缺B.臭氧层出现空洞、全世界变暖、环境污染、能源欠缺C.环境污染、能源欠缺、全世界变暖、臭氧层出现空洞D.全世界变暖、能源欠缺、环境污染、臭氧层出现空洞(2)关于问题C起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类向环境直接排放废物的量已远远超出环境的自净能力B.CO2的排放量过量C.由于无控制的开采,可再生资源的储量愈来愈少D.人口增加速度较快,致使各类废弃物排放量剧增答案(1)D (2)A解析读图可知,A为全世界气候变暖,B为能源欠缺,C为环境污染,D为臭氧层空洞。

人类向环境中排放大量的废弃物,超过了环境本身的自净能力,产生了环境污染。

二、谋求人地关系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1.可持续发展的大体内涵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包括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和自然环境的综合概念,有着丰硕的内涵,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持续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跟踪检测(二十三)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一、选择题(2018·石家庄月考)全球气候变化对农牧业、生态系统、水资源及沿海岸带社会经济的影响最为严重,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已经引起各国政府、社会和科学界的高度重视,成为了广泛关注的问题。

如图示意1956~2006年河北省年平均气温和年平均降水变化趋势。

据图回答1~2题。

1.引起50年来河北省气温和降水变化的因素有( )①全球气候变暖②季风气候的特点③农业过度开垦④产业结构变化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2.河北省气温和降水的变化有可能产生的影响有( )①农牧业减产②极端天气多发③水资源短缺④地下水水位上涨⑤海岸带侵蚀加强⑥病虫害减少A.①②③⑤B.①③④⑤C.②③④⑤D.①②④⑥解析:1.B 2.A 第1题,据图分析可得河北省近50年来气温总体上升,降水总体减少。

结合实际情况可知,全球气候变暖、不合理的农业活动、产业结构的变化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该趋势的发展。

但与季风气候特点无关,因此正确答案为B。

第2题,河北省气温上升、降水减少会使得农牧业减产;极端天气多发;蒸发加剧,水资源相对短缺;海岸带受海浪侵蚀加剧等,①②③⑤正确。

同时,地下水水位下降;暖冬会使得害虫可以过冬,从而使得来年的病虫害多发,④⑥错。

因此正确答案为A。

读全球海洋CO2浓度及海水pH值变化图,回答3~4题。

3.根据资料推测,全球海洋pH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全球变暖,海水温度升高B.火山喷发的CO2溶于海水C.海洋中的生物死亡分解D.人类排放的CO2溶于海水4.如果全球海洋酸化持续加重,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珊瑚礁的保护形势将更严峻B.海堤保护能力将减弱C.全球酸雨危害将减轻D.海水物理侵蚀将增强解析:3.D 4.A 第3题,海洋pH的变化主要与海洋中CO2的浓度有关,而海洋中的CO2主要来源于人类生产、生活的排放。

第4题,海洋酸化,海水的化学溶蚀作用增强,影响珊瑚礁的保护。

(2018·广东七校模拟)人口耕地弹性系数是耕地面积百分比和人口百分比之比,可以衡量人口与耕地关系的紧张程度。

如图为贵州乌蒙山区各海拔地带2000年和2008年人口耕地弹性系数状况图。

读图回答5~6题。

5.与2000年相比,2008年该地区人地关系趋于紧张的地带是( )A.1 300 m以下地带B.1 300~1 900 m地带C.2 500 m以上地带D.1 900~2 500 m地带6.与2000年相比,2008年该地区1 900 m以上地带人地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可能是( )A.人地关系趋于缓和,大量开垦耕地B.人地关系趋于缓和,人口迁出C.人地关系趋于紧张,大量退耕还林D.人地关系趋于紧张,人口迁入解析:5.A 6.B 第5题,根据材料可知,人口耕地弹性系数=耕地面积百分比/人口百分比。

与2000年相比,2008年1 300 m以下地带人口耕地弹性系数下降,故人地关系趋于紧张,故A项正确;1 300~1 900 m地带,人口耕地弹性系数变化不大,故B项错误;1 900 m以上地带,人口耕地弹性系数上升,人地关系趋于缓和,故C、D项错误。

第6题,由上题分析可知,该地区1 900 m以上地带人口耕地弹性系数上升,人地关系趋于缓和,排除C、D项;该地区地形为山地,海拔高,开垦耕地的条件不足,所以人口耕地弹性系数上升应该是人口外迁的结果,故B项正确、A项错误。

(2018·揭阳一模)如图为黄河三角洲某海岸带环境问题示意图。

读图,回答7~9题。

7.图中字母A、B、C分别表示( )A.海洋污染海水入侵全球变暖B.海水入侵海洋污染全球变暖C.全球变暖海水入侵海洋污染D.海水入侵全球变暖海洋污染8.该海岸带侵蚀后退的最主要原因是( )A.过度开采利用地下水B.入海径流、泥沙量减少C.大面积围垦滩涂湿地D.过量排放、倾倒废弃物9.近年来,经过有效治理,黄河枯水期入海径流量明显增大,这对改善该海岸带环境的作用错误的是( )A.减轻了淡水变咸B.容纳、净化污染物能力下降C.减轻海洋污染D.延缓海岸侵蚀后退解析:7.D 8.B 9.B 第7题,超采地下水、引用水过量,会使得地下水位下降,在内陆地区引起地面下沉,在沿海地区会引起海水入侵;温室效应使全球变暖,进而引起海平面上升;超标排放污水等,超出海水的自净能力,会引起海洋污染。

第8题,由示意图可以确定,该海岸带侵蚀后退是由于入海泥沙减少,海浪侵蚀加强及近岸泥沙减少造成的。

第9题,根据示意图中信息,入海径流量增加会减轻淡水变咸,减轻海洋污染,延缓海岸线的后退,同时使容纳、净化污染物的能力提高。

《红楼梦》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妙玉把梅花瓣上的白雪收集在一个坛子里,埋入地下,几年后再拿出来泡茶喝。

而在今天的某些城市,这样的雅趣已不可能有了。

煤烟和汽车尾气造成的混合型污染,使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面积扩大。

如果再像妙玉一样收集“纯洁”的水,不知含有多少致癌物质,哪里能喝?有关城市已采取措施,控制污染,保护环境。

据此完成10~11题。

10.下列几种观点,其中最合理的是( )A.先发展经济,再治理环境B.先投入大量资金治理,再发展经济C.在保证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下治理环境D.在保证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发展经济11.防治酸雨,最根本的途径是( )A.严格限制私家车增长B.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C.扩大湿地面积D.广泛植树造林解析:10.D 11.B 第10题,可持续发展包括三个内涵: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因此在保证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发展经济。

第11题,酸雨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导致硫化物和氮氧化物的过量排放,故其根本治理措施应从减少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

二、非选择题12.(2018·河北邢台模拟)根据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霾是一种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均匀悬浮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 km的空气普遍混浊现象。

专家分析“燃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城市机动车尾气的排放、工业化和城镇化大规模建设的扬尘,以及其他多个因素导致了大规模雾霾天气的产生”。

如图示意某地区1961~2008年霾的年平均日数分布。

(1)除专家已列出的因素外,甲地霾日数多的自然原因有哪些?(2)请你为甲地提出合理的治霾建议。

解析:第(1)题,雾霾产生的自然原因应主要从大气稳定度、地形条件等方面分析。

第(2)题,可从减少污染物排放、采取生物措施吸附污染物等方面分析。

答案:(1)由于太行山脉的阻挡,甲地静风天气多,大气扩散条件差;西部地区过来的冷空气将污染物带至此地,使甲地成为重污染区。

(2)改善能源结构,转变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要逐渐进行技术改造和搬迁,减少向空气中排放废气;进一步提高燃油质量;减少机动车的出行数量,尽量绿色出行,全民参与减少汽车的尾气排放;建筑工地要采取封闭措施,避免风吹起沙。

(任答3点即可)13.(2018·安徽淮北二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2013年9月3日,广西崇左市市长信箱收到一封网民来信:这几年,我市在大力发展桉树种植,虽然其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经济见效快,但危害更严重。

种植桉树导致了地下水位下降、土地肥力下降、水质恶化、原有植被无法存活、水土流失加剧等问题,老百姓都说它是“抽水机”“耗肥机”“毒树”和“生态杀手”!希望政府能多为子孙后代考虑,好好管理一下吧!市长回复:感谢您对我市发展的关注!就您反映的问题,现答复如下:专家研究表明,桉树没有毒性,其单位重量干物质合成所需水量远小于针叶林、黄檀、马占相思等树种,肥力消耗也小于玉米、咖啡等农作物。

我市桉树种植有如下误区:(1)每亩植株多在300棵以上(推荐每亩100棵左右);(2)砍伐周期3~4年(巴西约7~8年);(3)大量使用除草剂去除林下“杂灌木”;(4)“炼山”:砍伐后放火烧山。

所以,我市一些地方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并不是桉树之过,通过合理种植是可以避免的。

另外,我市贫困地区较多,利用桉树发展相关产业(如木材加工、造纸等),对我市扶贫工作开展有重要意义。

(1)分析过去崇左市桉树种植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

(2)试针对上述生态环境问题,为崇左市桉树的合理种植提出建议。

(3)说明如何借助桉树产业的合理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助其脱贫致富。

解析:第(1)题,可结合材料中市长回复内容分析回答。

第(2)题,针对当地问题,结合巴西经验回答即可。

第(3)题,一方面要延长桉树产业产业链,向上游、下游产业,甚至相关旅游业发展;同时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答案:(1)桉树生长速度快,种植密度过大,砍伐周期短,水分和土壤肥力过度消耗,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和土壤生产力下降;化肥、除草剂过度使用导致水质恶化、土壤污染;除草剂的使用及烧山除草去杂,导致原生植被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当地山区降水丰富,原生植被的退化导致植被水土保持功能降低,水土流失加剧。

(2)控制桉树种植密度,合理调整桉树种植面积;禁止烧山,保护原生植被;合理使用化肥及除草剂;延长桉树砍伐的时间间隔;禁止在耕地、水源地种植等。

(任答三点即可)(3)桉树苗及木材出售增加农民收入;桉树种植带动造纸、木材加工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利用桉树林发展林下养殖和生态旅游,增加农民收入;提高政府财政收入,增加扶贫资金,促进扶贫工作开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