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下册语文第4单元第15课《最苦与最乐》同步练习A卷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 第15课《最苦与最乐》教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 第15课《最苦与最乐》教案

《最苦与最乐》【学习内容】教材:《最苦与最乐》【学习目标】1.继续学习略读的阅读方法,明确作者观点。

2.联系实际,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继续学习略读的阅读方法,明确作者观点【教学难点】联系实际,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小时候,大人们告诉我:黄连最苦。

现在,我告诉你们:出去旅游最乐。

同学们,你们也来说说,什么最苦,什么最乐。

(学生畅所欲言)刚才,我们谈了对“最苦”和“最乐”的看法,那么,还有一个人没有发言,他就是饮冰室主人一一梁启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文章一一《最苦与最乐》,听听他认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二责任能激发潜能,责任能净化灵魂,责任能温暖人生。

大事难事看担当,顺境逆境看襟怀。

勇于担当,源于事业心、责任感。

生活中我们要做到勇于担当,善于担当。

只有尽责任才能得到人生的快乐。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一字任甫,别号饮冰室主人,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家、教育家。

广东新会人,出生地主家庭。

别号饮冰室主人,曾参与“戊戌变法”,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

文风流畅、犀利、凝练。

著作:《饮冰室合集》。

①注音:契约( )揽( )悲天悯人( )②结合文中注释解释词语:失意、如释重负、无入而不自得、悲天悯人③补充解释词语:莫若:达观:契约:任重道远:死而后已:仁人志士:二、整体感知,明确责任1.略读课文,跳过某些细节,在8分钟内读完课文,找到课文中提及到的几种责任?(1)对人的责任: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

(2)对事的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

(3)对自己的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2.整体感知,理清思路,文章可以分为几部分?请分别概括其主要内容。

答案示例: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2)论述“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最苦与最乐》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最苦与最乐》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一九二二年八月十二日《时事新报·学灯》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

失意吗?不是。

老吗?死吗?都不是。

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著一种未了的责任。

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然失意不苦;老、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

独是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的事。

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

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

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

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

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

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後头,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带著苦痛往坟墓里去。

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贫困老死,可以达观排解得来。

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加重的了。

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直是不可以言语形容。

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

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

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

却是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

一翻过去,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5课最苦与最乐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5课最苦与最乐教案
其次,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在分析课文修辞手法方面有较大的进步空间。虽然他们在课堂上能够识别出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但在实际运用时却显得有些力不从心。针对这个问题,我打算在下一节课中增加一些写作练习,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更好地掌握这些修辞手法。
此外,小组讨论环节也让我看到了学生的潜力。他们在讨论“面对苦与乐”的主题时,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发表见解,并提出一些独到的观点。这说明学生们在思考问题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深度。今后,我会继续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写作技巧的难点,教师可以通过图解、示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看到作者是如何从具体事例中提炼出普遍道理的,并尝试让学生模仿这种写作方式。
-修辞手法的难点,教师可以通过对比、练习等方法,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掌握这些修辞手法的特点和效果,如通过写作练习,让学生尝试使用比喻来表达情感。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然而,我也注意到,在小组讨论过程中,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这可能是由于他们对讨论主题不够感兴趣或者课堂氛围不够活跃。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我计划在下一节课尝试采用一些互动性更强的小游戏或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最后,我觉得这节课的总结回顾环节做得还不够到位。部分学生在回顾时,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并不理想。为了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巩固,我决定在下一节课开始时,增加一个小测试环节,以便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并及时给予反馈。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最苦与最乐”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这个练习将演示如何运用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的结果。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5课 《最苦与最乐》知识总结和同步练习及参考答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5课 《最苦与最乐》知识总结和同步练习及参考答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5课《最苦与最乐》知识总结和同步练习及参考答案一、作者简介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

1895年赴北京参加会试,随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

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

著有《饮冰室合集》,代表作有《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历史研究法》等。

二、故事背景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思考话题。

对此哲人志士有不少精彩的论述,平常百姓也有许多深刻的思考。

思想家梁启超以他的远见卓识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站在儒家的进取精神和佛家的超凡智慧的高度,道出了自己对痛苦和快乐的理解。

三、理解词义1.失意:不得志。

2.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3.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

形容心情紧张后的轻松愉快。

4.海阔天空:形容大自然的广阔,也形容想象或说话毫无拘束,漫无边际。

5.心安理得: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

6.无入而不自得:无论到了什么境地,没有不自由自在的。

语出《礼记·中庸》。

7. 任重而道远:负担沉重而且路途遥远。

比喻责任重大。

语出《论语·泰伯》。

8.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一直走到死的时候才放得下,不也是很远了吗?语出《论语·泰伯》。

9.悲天悯人:哀叹时世的艰危,同情人民的困苦。

多用来表示对社会的混乱腐败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愤和不平。

四、问题归纳1.为什么“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最苦呢?(正)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应该做的事。

(反)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

从而推论出最苦的原因:受良心责备,无处逃躲。

2.在文中找出有关种种责任的句子。

对人的责任: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

对事的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

对自己的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3. 这两段文字论述的内容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最苦与最乐》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最苦与最乐》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正)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应该做的事。(反)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从而推论出最苦的原因:受良心责备,无处逃躲。
2.在文中找出有关种种责任的句子。
对人的责任: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
对事的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
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後头,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带著苦痛往坟墓里去。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贫困老死,可以达观排解得来。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加重的了。
一、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1895年赴北京参加会试,随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著有《饮冰室合集》,代表作有《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历史研究法》等。
二、故事背景
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思考话题。对此哲人志士有不少精彩的论述,平常百姓也有许多深刻的思考。思想家梁启超以他的远见卓识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站在儒家的进取精神和佛家的超凡智慧的高度,道出了自己对痛苦和快乐的理解。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最苦与最乐》课文全解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最苦与最乐》课文全解

《最苦与最乐》课文全解【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一、字音及词义:契qì:用刀子刻;证明买卖、租赁、抵押等关系的凭据;符合。

本文取第二种意思。

失意:不得志。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

悲天悯mǐn人:对社会和人类的灾祸苦难等表示忧虑和同情。

海阔天空:形容大自然的广阔,也比喻想象或说话毫无拘束,漫无边际。

心安理得: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

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程又长,比喻责任重大。

无入而不自得:无论到了什么境地,没有不自由自在的。

二、相关背景:关于作者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笔名主要有过哀时客、饮冰子、饮冰室主人、新民子、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曼殊室主人、少年中国之少年等。

广东新会人。

他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著名政治活动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学者。

他的一生,经历了晚清与民国两个时期;他的业绩,并包了政治和学术两个方面。

梁启超出生于一个半耕半读的家庭,自幼聪颖,四岁开始学习四书五经,九岁即能写出上千言的八股文章,十二岁中秀才,十六岁中举人。

1890年,他十七岁时拜康有为为师,从康学习四年,受康有为的影响,开始探索挽救祖国危亡的变法维新之术。

1894年6月,他随康有为入京参加会试。

7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次年中国战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在京参加会试的1300多名举人,上书皇帝,要求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

这就是著名的“公车上书”。

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

这年七月,宣传变法维新的第一个刊物《中外纪闻》在京创刊,梁启超是主要撰稿人。

八月,维新团体“强学会”成立,梁任书记,成为康有为进行维新活动的得力助手。

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共103天的“百日维新”期间,梁启超作为维新主帅康有为最重要的助手,做了大量的工作。

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流亡日本,和康有为组织保皇会,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新小说》等杂志。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5课《 最苦与最乐》课件(共53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5课《 最苦与最乐》课件(共53张PPT)
知足常乐、苦尽甘来、苦中作 乐、先苦后甜;一分耕耘,一分收 获;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 作舟……
反馈练习
2.读名言,说含义,举实例。
例:(1)孔子:无入而不自得
句义:无论到了什么境地, 没有不自由自在的。 举例:如安贫乐道的颜回、 笑口常开的弥勒佛……
反馈练习
(2)孟子:君子有终身之忧。
句义:君子一生都有尚 未尽完责任的忧虑。
汇报自学,展示自我
说说你自学会了哪些知识,查找了哪些知 识,向同学们展示你的自主学习成果吧!
走近作者
作者 号
梁启 超
任公
生卒年 别号
1873-1929 字 卓如
饮冰室主人 籍 广东新 贯会
社会地位 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
代表作 《饮冰室合集》《李鸿章传》《清代学 术概论》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含义: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形 容心情紧张后的轻松愉快。
古语——如释重负
含义:本来担心或害怕 的紧张心情得到了缓解。
孔子——无入而不自得
含义:无论到了什么境地, 没有不自由自在的。
作用:运用引用论证的方法,
有力地证明了尽责任是人生最大
的快乐这一论点,使论证更有说
服力.
论乐
论 乐 作者认为这种乐的决定权在谁
前言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 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1.简要了解作者生平及为人处世态度。 2.明确苦乐与责任的关系,领会作者对人 生价值的思考。 3.树立对家庭、社会、国家、自己的责任 感。
句式:陈述句、设问句、反问
句、感叹句;肯定句、否定句;主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5.《最苦与最乐》精选题高频考点(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5.《最苦与最乐》精选题高频考点(含答案)

梁启超。
B.王力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
C.《少年中国说》这篇散文是梁启超写的。
D.《谈语言》是作者接受《新闻与成才》杂志记者采访时的谈话记录。
【答案】A
8.结合语境,将下列句子填入横线处,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花儿赋予我们勇气和力量,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美好和希望。让我们做一朵花儿吧,无
论是身处高山还是匍匐低谷,________;让我们做一朵花儿吧,无论是晴空万里还是乌
云密布,________;让我们做一朵花儿吧,无论是雍容华贵还是暗香浮动,_____放还是凋谢飘零,________。
①都浸透着优雅与高洁的气质
②都展示着昂扬与淡定的气度
试卷第 2页,总 16页
③都能无喜无忧,从容安然地面对
④都能宠辱不惊,恭敬自如地生活
A.③④②① 【答案】B
(3)____________:哀叹时世的艰危,同情人民的困苦。多用来表示对社会的混乱腐败 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愤和不平。
(4)___________: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形容解除精神压力后心情轻松愉快。 【答案】 (1)任重而道远: (士)肩负沉重的使命,要跋涉遥远的路途。 (2)无入而
不自得:君子无论处在什么境遇都能保持安然自得。 (3)悲天悯人:哀叹时世的艰危,
试卷第 6页,总 16页
真乐,所以他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呀!
(1)给下面加着重号的字注音。
①圣贤.(_______)
②悲天悯.人(_______)
(2)文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并修改。
①“____”改为“____” ②“____”改为“_____”
【答案】 (1)①(xián) ② (mǐn) (2)毫 豪 缆 揽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

人教新编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第15课 最苦与最乐

人教新编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第15课 最苦与最乐

因为“尽得大的责任,就 得大快乐”,“日日尽责任, 便日日得苦中真乐。”所以苦 中真乐,是乐,不是苦。
4、概括课文最后一段主要的内容。
勇于负责 不能逃避 责任是逃避不了的
尽得大责任,就得大快乐, 尽得小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 是逃避,反而是自投苦海,永 远不能解除了。
5.“卸却责任”和“解除责任”有什么不同? “卸却责任”指未尽责任,丢开不管;
以前常听老一辈的人说:他们小时候, 一年要能吃上一餐肉,那算是一件快乐无 比的事情;而如今很多人在很多时候却为 减肥而发愁。我也经常听同学们抱怨:上 学真苦啊!难道不上学就不苦吗?又有多 少人因为上不了学而痛苦。同学们,在你 们的生活中,有感到最苦和最乐的事吗? 什么是苦?什么是乐?我想,只有品尝过 生活滋味的人才能说得出它们的准确含义。 梁启超对生活中的苦与乐就有自己独到的 见解,我们来学习他的《最苦与最乐》, 了解一下名人的苦乐观。
2、在第5段中,作者除了引用曾子的 话作论据外,还使用了什么论据? 作者还举了“仁人志士”和“诸 圣诸佛”的例子,来证明身上的责任 越重,得到的快乐就会越大,尽责方 能得苦中真乐。这是事实论据,其论 证方法是举例论证。
3、作者为什么说“仁人志士的忧 国忧民”、“诸圣诸佛的悲天悯 人”是乐而不是苦呢?
分外( fèn ) 卸却( xiè )
★解释词语
预习检测
★莫若:不如。 ★达观: 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任务繁重,道路遥远。 ★任重道远: 比喻责任重大而艰巨。 ★契约: 证明出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 死了以后才停止。指奋 ★死而后已: 斗到死为止。 有仁爱之心的人,品德高尚 ★仁人志士: 有志向有抱负的人。 ★如释重负: 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 多用来表示对社会的混乱腐败 ★悲天悯人: 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愤和不平。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第15课 最苦与最乐教案(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第15课 最苦与最乐教案(新人教版).doc
论证方法——引证、例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修辞方法——排比、设问、反问
好处:本文谈的是严肃话题,但因句式、论证方法的变化,使文章语言凝重却不呆滞,有灵动之气。
五.句型练习:学生可以根据示例仿写,也可以仿写自己最喜欢的句子。
例: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____ ___________若能______________,虽__________________。
2.明确苦乐与责任的关系,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3.树立对家庭、社会、国家、自己的责任感。
过程与方法
本节课以朗读为主,让学生能够熟读成诵,然后通过合作学习理解内容及写法。
情感与态度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领会苦乐的真正含义。
教学要点
教学重点
明确苦乐与责任的关系,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教学难点
苦乐观的深刻内涵。
2.为什么说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是乐而不是苦呢?
点拨:从文中找出“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日日尽责任 ,便日日得苦中真乐。”
3.最后一段说明了什么内容呢?为什么这样说?找出文中句子加以说明。
明确:说明了“人生不应当逃避责任”。
4.文章的题目《最苦与最乐》,最后一段哪些句子分别呼应了“最苦”和“最乐”?
例: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人生__________________,莫若___________________。
六、小结本课知识
七、布置作业
阅读下面几则材料,就其中一则谈谈对人生的看法,写一篇不少于300字 的文章。
1.是什么,做什么。做什么,像什么。
做一事,专一事。每事勤,事事成。
1.什么事最快乐呢?
明确: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4单元第15课《最苦与最乐》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4单元第15课《最苦与最乐》教案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最苦与最乐”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尝试运用课文中学习的修辞手法。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我的苦与乐”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最苦与最乐》的主旨,把握作者所传达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如“艰辛”、“劳碌”等,并学会正确运用。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设问,并理解其在文中的作用。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学会从文本中提取关键信息,进行合理推断。
-通过课文学习,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苦与乐,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理解课文所探讨的“最苦”与“最乐”的含义。在课文中,梁启超提出背着未了的责任最苦,尽完了责任最乐。这是对个人责任和担当的一种深刻阐述。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具体事例,了解作者如何通过对比展示责任与快乐之间的关系。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课文主旨和修辞手法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对比和排比的运用,我会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例句,帮助学生理解并学会运用。
举例解释:
-在讲解课文主旨时,教师可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梁启超所提出的“最苦”与“最乐”的含义,强调个人责任和担当的重要性。
-对于生字词的学习,教师应通过例句、语境等方式,帮助学生记忆并运用新词。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5最苦与最乐课件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5最苦与最乐课件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5最苦与最乐课件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5最苦与最乐课件新人教版

课后作业
1. 自行整理与文中观点句意思相近的名言等,试用 来证明作者的苦乐观。
2. 写一篇本文的读后心得体会。 3. 用略读的方法课外阅读梁启超的《为学和做人》。
板书设计
未尽 责任 分
最苦与最乐
最苦 的事
最乐 的事
发出 呼吁

勇担责任, 收获快乐
尽了 责任

理一理文章的写作思路。
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列举事例
尽责任是最大的快乐
引用名人名言、古语、俗语等
人应当勇于负责
圣人君子、仁人志士勇于担责获得真乐
逃避责任的人自投苦海
对比
阐述了责任 与苦乐之间 的辩证关系
品味语言
运用精读的方法勾画文中你喜欢的语句,仿照 课文旁批来做批注,品味作者的语言风格。 批注的角度:
读法指导
先阅读课后的“阅读提示”,了解文章 要点,明确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 找出作者的观点,理清文章内容。 2. 把握本文严谨的思路,理解作者对责任与
苦乐关系的辩证认识。 3. 体会平实而又略带书卷气的语言风格。
回顾前两课学习的略读和精读方法。
读关键句的略读方法、有侧重点的略 读、带着问题略读、精读语句来品味语言。
过渡句
有人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生来,我若 是将责任卸却,岂不就永远没有苦了吗?” 引出下文
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 总结全文
根据关键句可以明确文章写了哪几方面 的内容。将标志文章结构的关键句与这些内 容一一对应,梳理出文章的结构。
内容: 人生最苦的事
人生最乐的事 要勇于负责
结构:
第一部分(1—3):论述人生最 苦的事是负责。 第二部分(4):论述人生最乐的 事是尽责。 第三部分(5、6):论述人生应 当勇于负责。

2019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5课《最苦与最乐》课件

2019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5课《最苦与最乐》课件
以排比句列举种种没有尽到责任的现象, 再用设问,一问一答来证明“人生最苦的事, 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使原本凝 重的道理变得轻松活泼。
2.“凡属我应该做的事……那良心便时 时刻刻监督在后头。” 运用排比且句子的表述准确、形象。
3.“曾子还说哩:‘任重而道远,死而 后已,不亦远乎?’”
叙述语句,带上语气助词“哩”,凸显
论据(用什么来 三 要 素
证明)是支撑论点的 材料,是作者用来证 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 分为事实论据和理论 论据两种。
论证(怎样来证明)是用严密论据来证明论
点的过程。论证的目的在于揭示出论点和论据之 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字词积累


lǎn
契约
mǐn
监督
xiè

悲天悯人

【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形容 心情紧张后的轻松愉快。
出文章凝重中的轻灵。
4.“那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那诸圣诸
佛的悲天悯人” 对偶句,从内容上看凝重、深刻;从词 句的容量角度看语言简练。
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
证,证明了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 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的论点,告诉我们不
能躲避责任,苟且偷生,要勇于背负人生、
社会的大责任,体会人生的快乐。
最苦的原因:受良心责备,无处逃躲。
(3)举例论证: 举例:个人对他人的责任(承诺未完、欠人钱、受 人恩惠、得罪人等); 延伸:对家庭、社会、国家,乃至对于自己。
不尽责任最苦的原因:良心监督,时时 刻刻,至死不已,无法排解,也不能逃躲。
品读第二部分,分析作者论证人生最乐 的事的过程。
观点:人生最乐的事 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最苦与最乐》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最苦与最乐》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最苦与最乐》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最苦与最乐》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最苦与最乐》课文原文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

失意吗?不是。

老吗?死吗?都不是。

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著一种未了的责任。

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然失意不苦;老、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

独是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的事。

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

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

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

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

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

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後头,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带著苦痛往坟墓里去。

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贫困老死,可以达观排解得来。

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加重的了。

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直是不可以言语形容。

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

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16《最苦与最乐》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16《最苦与最乐》

15 最苦与最乐原创不容易,为有更多动力,请【关注、关注、关注】,谢谢!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韩愈原创不容易,为有更多动力,请【关注、关注、关注】,谢谢!灵师不挂怀,冒涉道转延。

——韩愈《送灵师》原创不容易,为有更多动力,请【关注、关注、关注】,谢谢!东宫白庶子,南寺远禅师。

——白居易《远师》长郡中学史李东李度一中陈海思镇海中学陈志海1.在掌握有关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脉。

2.感受文章严密的论证,品味文章流畅凝练的语言。

3.理解责任的含义,树立对家庭、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一、导入新课世界上什么最苦?什么最乐?这个问题,一千个人就会有一千种答案。

宋代的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说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因为他是一个有责任感的人,他以天下苍生的忧乐为己任,当天下苍生俱欢颜时,他就会快乐。

因此,有人认为人生苦乐在于责任,这也是梁启超的苦乐观。

今天,就让我们看一看这位大学者是如何具体阐述的吧。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知识,整体感知1.解题。

明确:题目是一个并列短语,前后两个词语意思相反,作者谈的不是一般的“苦与乐”,而是把论题集中在“最苦与最乐”上。

2.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

中国近代思想家、学者。

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

3.通读课文,回答问题。

(1)人生什么事最苦?“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2)人生什么事最乐?“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3)人们应该怎样对待责任?应该像“君子”那样,“把种种责任来揽在身上”“日日在那里尽责任”,而不是“将责任卸却”。

(4)文章哪几段写最苦?哪几段写最乐?全文是按什么结构来写的?明确:第1—3段论述“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第4、5段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第6段论述“人生当勇于尽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

全文按分总的结构来写。

目标导学二:分析课文,理清思路1.文章开篇用一串排比设问,提出关于人生最苦的许多答案,并一一否定,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人生最大痛苦在于背负未来的责任。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最苦与最乐》——把握文章的观点(解析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最苦与最乐》——把握文章的观点(解析版)

16、《最苦与最乐》——群文阅读把握文章的观点理清文章脉络,概括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观点。

理解苦乐观的深刻内涵,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技法点拨】1、标题分析法:文章的标题如果是意思明确、结构完整的判断句,那么它一般代表了作者的观点。

还有些文章的标题涉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那么,它揭示的是它们之间的关系,要是能从文章中找到揭示它们关系的句子,那么这个句子往往就是观点句。

【例】《最苦与最乐》一文从最苦和最乐两方面来谈人生的责任,指出“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真乐。

人生须知道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用一句话概括,即“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2、抓关键词句法:关键词句指在文章中反复出现的词语、短语或句子。

关键词句往往指向本文论述的相关话题,对其进行概括即可得出作者的观点。

【真题演练】(一)快乐是一种能力①西方一位哲学家说过,人有避苦趋乐的本性。

现实生活中,人人都追求快乐,但结果大相径异。

为什么?因为快乐是一种能力。

②能力是成功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

实现快乐的能力既不可能与生俱来,也不可能自天而降,只能在社会生活中靠学习、靠思考、靠实践而逐步形成并不断发展提高。

这种能力不论是形成过程还是外在表现,都是多方面的,择其要者,主要体现在对人要有宽容心、对事要有辩证脑、对信仰要有钢铁志上。

③人非圣贤,有错难免。

这种错,或是讨论中讲了错话,或是创新实践中做了错事。

孔子说得好:“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仁之方也,亲亲为大也;亲亲为大,和睦相处,就可快乐起来、振作起来。

事情就是这样:以己为喻,方能设身处地,推己及人,容人所不及,谅人所不能,恕人所不知,礼人所不欲,让同事、同志间的快乐、和谐元素骤然变长,不快乐、不和谐的因子渐而化小。

地厚者自平,宽容者自乐。

人的容量和他成就的事业是成正比的。

在容人中,宽容者得到的不仅是乐,还有事业的成功和发展。

《论语》中说:“宽则得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部编版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下册语文第4单元第15课《最苦与最乐》同步练习A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共11题;共31分)1. (2分)下面关于修辞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 . 世界上还有比我更幸福的孩子吗?(反问)B . 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比喻)C . 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

(比喻、夸张)D . 光明!光明!快给我光明!(反复)2. (2分)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 烦躁霎时攫取翻来覆去头晕目眩B . 筹划妖娆鸿鹄沧海桑田回环屈折C . 诓骗恻隐寤寐因地治宜正襟危坐D . 粲然藩篱羁拌杂乱无章莫衷一是3. (2分) (2017九上·杭州月考)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 《人民的名义》之所以热映,不仅是故事题材的选择,更在于每个演员能把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表演的惟妙惟肖。

B . 初学自行车的时候,磕磕碰碰,跌倒了再起来,有一次他在雨中摔了一跤,起来时,浑身上下拖泥带水。

C . 为了吸引眼球,媒体往往对发言者的原话寻章摘句,他们忘了新闻的铁律——真实,这样的媒体最终一定会失去观众。

D . 这几天,我仔细研究了菜谱,尽心挑选了食材,终于做出了几道菜,谁知道吃起来让人觉得味同嚼蜡,真是汗颜。

4. (2分)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 韩国的中东呼吸综合征患者进入中国,吸引了广大民众的高度关注。

B . 参加这次活动的,主要以三好学生、优秀干部为主。

C . 南昌十中高考替考事件曝光,教育部表示坚决打击高考替考等各类违法行为。

D . 两个中学的老师也参加了这次教学基本功竞赛。

5. (2分)下面句子表述内容错误的一项是()A . 课文第一段的中心句是“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B . 课文第四段中引用了孟子和曾子的话,孟子的话引作论据,曾子的话引作论点。

C . 课文第四段中“但是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所以他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呀!”句中的“他”指代的是仁人志士和诸圣诸佛。

D . 本文以“最苦与最乐”为题,而不以“苦与乐”为题,是因为本文是从“最苦”和“最乐”两个侧面来谈“人要尽责任”的道理,“苦与乐”与本文的主要内容“尽责任”关系不大,所以,不以“苦与乐”为题。

6. (2分)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 .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作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伟大的文学家,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

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B . 巴金原名李尧棠,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雾》《雨》《电》),《爱情三部曲》(《家》《春》《秋》)等。

文革”后出版了《随想录》,引起巨大反响。

C . 《海底两万年》的作者凡尔纳被公认为是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

D . 《贝多芬传》是罗曼·罗兰的自得之作,在文学领域内一直被奉为经典,从首次出版到现在,其具有的独特价值让“人们似乎从中找到了新的支撑点”,因此被评为“人类有史以来的30本最佳书”之一。

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就是以贝多芬为原型的小说。

7. (2分)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①甲骨文是中国文化的活化石,它与古埃及象形文字、古巴比伦楔形文字一样,在各自环境中独立诞生,但传承 3000年以上的,只有汉字。

②这种文字对 3000多年来中国文化产生了根本的影响。

③后期的隶、楷、行、草,均发轫于斯。

④在河南安阳殷墟文字博物馆,可以看到世界三大最古老的文字体系之一——甲骨文。

⑤十几亿中国人今天使用的汉字,即源自甲骨文。

⑥它不仅证明古老的汉字是独立起源的,还提供了中国古代独立的造字法则。

A . ①⑥⑤③④②B . ④⑥②⑤③①C . ①②⑤③④⑥D . ④⑤③⑥②①8. (4分) (2019七上·阜阳期末) 七年级某班开展“少年正是读书时”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

(1)请你为本次活动设计一个宣传标语:________(2)列举你最喜欢的图书,写在横线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少于三本图书。

(3)假若你的妈妈平时反对你阅读课外书籍,请你写一段话劝说你的妈妈。

(要求用上一句读书名言,字数不超过100字)________;(4)通过此次活动,同学们认识到读书要有好方法,好的读书方法才能有更多的收获,请你向同学们介绍下自己的好的读书方法。

________9. (3分)作者对章太炎先生的________之情溢于言表,以________开篇,突出章太炎的地位。

接着简单叙述了太炎先生的________,为其“________”作铺垫。

10. (5分)课文里,小弗郎士多次称韩麦尔先生为“可怜的人”,这是为什么?11. (5分)《牛虻就义》中统领、军曹、士兵的“发抖”“尴尬”的原因是什么?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55分)12. (16分)阅读课文首尾两段,回答问题。

(1)文章最后一段论述的观点是:________。

(2)最后一段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3)“有人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这句话写了有些人的反面意见,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作者认为真正的痛苦源自什么?你是怎样看待“责任”的?13. (17分) (2019七上·义乌月考)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传递①夜色凄冷,阵阵江风袭来,她不禁打了个寒颤。

②一年前,她禁不住好友的鼓励,拿出所有的积蓄和朋友合伙开了一家火锅店。

生意本来红红火火,不料厨师的一次失误,导致两位顾客食物中毒。

尽管她们第一时间为对方治疗,火锅店的声誉还是受到了影响,顾客开始越来越少。

关键时刻,好友撤资,一走了之,她内心十分痛苦。

③风更大了,她走到自己的汽车前面,竟发现一个十一二岁的小男孩趴在车前睡着了,手里拿着一个脏兮兮的蛇皮口袋,看样子是捡废品的。

④她轻轻摇醒小男孩:“你怎么趴在这里睡觉?”男孩揉揉眼睛问:“阿姨,您丢东西了吗?”她下意识地一摸口袋,手机居然不见了!小男孩见状,拿出一部手机,笑着说:“这是您的吗?”原来,小男孩捡废品时,在汽车旁边发现了这部手机,为了物归原主,他耐心等待,竟睡着了。

⑤真是个好孩子!他要捡多少废品才能换一部手机?她非常感动,问道:“天晚了,你一个人在这儿不怕吗?”男孩笑着说:“没啥怕的,每天放学后我都来,为了赚学费呀!”⑥原来,男孩的母亲是聋哑人,他还有一个妹妹,一家四口人的生活全靠父亲打零工维持。

男孩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就利用放学的时间出来捡废品。

她看了看他的蛇皮口袋,里面放着几个饮料瓶子。

她忽然想起来,放在汽车后备箱里的空饮料瓶还在。

她赶快从后备箱里搬出来,又找出车内散落的旧报纸和杂志,全倒在男孩的蛇皮口袋里。

男孩开心地笑了。

⑦风停了,她感到了一阵温暖。

不久,重拾希望的她关了原先的店,筹钱开了一家新的火锅店。

从那时开始,不管生意好坏,她都坚持资助小男孩上学,直到他大学毕业。

男孩能自食其力了,他走过很多地方,尝试过很多工作,不管收入如何,他都会拿出一笔钱打到她的账户中。

她把那些钱又重新汇给男孩,并打电话告诉他不必这样做,因为她出资援助他,完全是因为他的善良,根本不求回报。

⑧又过了几年,因房子要拆迁,曾经红火的火锅店生意再次变得冷清,最艰难的时候她甚至付不起房租。

正在她心急如焚之际,小城电视台的记者忽然跑来采访她。

原来当地的小学收到一笔捐款,捐款人正是她。

她沉思了片刻,很快就明白,这件事的幕后策划者一定是男孩。

这条新闻播出后,很多人被她的善良感动了,宁肯绕很远的路,也要到她的店里来吃饭,火锅店的生意很快又好转起来。

⑨重新赚到钱的她,十分感激所有帮助过她的人,继续资助贫困孩子。

每次捐款,她总写下那个男孩的名字。

其实,对她和男孩来说,写谁的名字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他们手中,善心如一簇小小的火苗,正在悄悄传递,它无法照亮整个世界,却温暖了很多人的心。

(1)通读全文,根据下面提示找出表现“她”情感变化过程的词语。

十分痛苦→①________→重拾希望→②________→十分感激(2)第⑥段划线部分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3)结合上下文说一说第⑦段“风停了,她感到了一阵温暖。

”一句中划线词语“温暖”的含义。

(4)结合选文内容分析文中的小男孩是一个怎样的人?14. (22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知入”与“知出”张运辅①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经验表明,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关键所在。

南宋学者陈善云:“读书须知出入法。

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

”此论道出了读书的精髓。

②阅读中的“入”,是指对所读之书全身心融入,潜心对其进行研读与探索。

就是读者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

如此“入书”,方可“见得亲切”,实现双方心情的“契合”。

③在阅读中怎样“入”呢?一个方法是坚持“精思”。

朱熹认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就是说阅读要慢嚼细咽,通过揣摩语言,达到把握文章内容、体悟作品意蕴与情趣之目的。

④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

苏轼读陶渊明《饮酒》诗后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

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

”苏轼发现“望”与“见”虽一字之差,但意境全异。

何故?盖因陶诗所表达的是辞官归田后的喜悦之情,故用“见”字来表达悠然自得之感。

若改为“望”,变为主动寻求,不但破坏了全诗的意境,而且也与陶渊明的节操相悖。

苏轼的体会,表明他对全诗意蕴和诗人的心境都有了深刻认识;这种认识若离开了对全诗全身心的“入”,离开反复思索,是无法达到的。

⑤阅读中的“出”,是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哲学家叔本华就主张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

这样读书,方可避免“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方可在读后能解其意、识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脱”。

⑥鲁迅早年读过不少进化论书籍,曾一度相信社会进化论:“总以为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年。

”后来,他在生活中发现了青年们在阶级斗争中分化的事实,“目睹了同是青年,则分成两大阵营,或则投身告密,或则助官捕人的事实,我的思路因此轰毁”。

就这样,他对这种理论产生了怀疑,并由此发现其诸多偏颇和谬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