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峤唐诗赏析阅读

合集下载

《汾阴行》李峤唐诗鉴赏

《汾阴行》李峤唐诗鉴赏

《汾阴行》李峤唐诗鉴赏【作品介绍】《汾阴行》是唐代诗人李峤创作的一首长诗。

这是一首怀古诗,吟咏汉武帝巡幸河东(战国、秦、汉以今天山西西南一带为河东),祭祀汾阴后土的史事。

《史记;孝武本纪》载:“其夏六月中,汾阴巫锦为民祠魏脽后土营旁,见地如钩状,掊视得鼎。

鼎大异于众鼎,文缕无款识,怪之,言吏,吏告河东太守胜,胜以闻。

天子使使验问巫锦得鼎无奸诈,乃以礼祠,迎鼎至甘泉,从行,上荐之。

至中山,晏温,有黄云盖焉。

”【原文】汾阴行君不见昔日西京全盛时,汾阴后土亲祭祀。

斋宫宿寝设储供,撞钟鸣鼓树羽旂。

汉家五叶才且雄,宾延万灵朝九戎。

柏梁赋诗高宴罢,诏书法驾幸河东。

河东太守亲扫除,奉迎至尊导鸾舆。

五营夹道列容卫,三河纵观空里闾。

回旌驻跸降灵场,焚香奠醑邀百祥。

金鼎发色正焜煌,灵祗炜烨摅景光。

埋玉陈牲礼神毕,举麾上马乘舆出。

彼汾之曲嘉可游,木兰为楫桂为舟。

櫂歌微吟彩鹢浮,箫鼓哀鸣白云秋。

欢娱宴洽赐群后,家家复除户牛酒。

声明动天乐无有,千秋万岁南山寿。

自从天子向秦关,玉辇金车不复还。

珠帘羽扇长寂寞,鼎湖龙髯安可攀。

千龄人事一朝空,四海为家此路穷。

豪雄意气今何在,坛场宫馆尽蒿蓬。

路逢故老长叹息,世事回环不可测。

昔时青楼对歌舞,今日黄埃聚荆棘。

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不见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

【赏析】到了武帝,更是雄图大展,天下太平。

他筑柏梁台,宴集能写七言诗的臣僚。

就在这次盛宴之后,他又下诏巡幸河东。

可见,此举是汉朝的国势发展到巅峰时的大典。

接着,诗仍以四句为一节,分写河东地方长官隆重迎接天子的大驾光临;百姓倾城而出,领略皇帝威仪的气势;祭祀汾阴后土的盛况,等等。

至此,汾阴后土之祠的正题已经简括地叙写完毕。

诗人巧妙地调转笔锋,用“埋玉陈牲礼神毕,举麾上马乘舆出”两句承上启下,将诗意由祭祀引至泛河上来。

接着,先用四句描述泛游汾河的热闹场面,写得富丽堂皇,极恣酣玩赏之乐。

再以四句描写欢宴的场面。

不但群臣享受到宴饮的欢乐,老百姓也分享到牛肉和美酒的犒赏。

关于李峤的古诗词作品翻译及赏析

关于李峤的古诗词作品翻译及赏析

关于李峤的古诗词作品翻译及赏析李峤简介李峤(644~713),唐朝诗人。

字巨山。

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

少有才名。

20岁时,擢进士第。

举制策甲科。

累官监察御史。

邕、严二州僚族起义,他受命监某某某进讨,亲入僚洞劝降,罢兵而返。

迁给事中。

武后、中宗朝,屡居相位,封赵国公。

睿宗时,左迁怀州刺史。

玄宗即位,贬滁州别驾,改庐州别驾。

李峤的生卒年,新旧《唐书》均无记载,根据《通鉴》推断,生年应在贞观十八年(644),卒年在玄宗开元元年(713)。

李峤石像李峤对唐代律诗和歌行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与影响。

他前与王勃、杨炯相接,又和杜审言、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

李峤代表作品:《风》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翻译】风,能使晚秋的树叶脱落,能催开早春二月的鲜花,它经过江河时能掀起千尺巨浪,刮进竹林时可把万棵翠竹吹得歪歪斜斜。

《月》桂满三五夕,蓂开二八时。

清辉飞鹊鉴,新影学蛾眉。

皎洁临疏牖,玲珑鉴薄帷。

愿言从爱客,清夜幸同嬉。

《中秋月》第一首:盈缺青冥外,东风万古吹。

何人种丹桂,不长出轮枝。

第二首: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中秋夜》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翻译】寒冷的高空升起一轮圆圆的明月,人们都说每个地方的月色都是一样的。

哪里知道远在千里之外,就没有骤雨暴风呢。

《秋山望月酬李骑曹》愁客坐山隈,怀抱自悠哉。

况复高秋夕,明月正裴回。

亭亭出迥岫,皎皎映层台。

色带银河满,光含玉露开。

淡云笼影度,虚晕抱轮回。

谷邃凉阴静,山空夜响哀。

寒催数雁过,风送一萤来。

独轸离居恨,遥想故人杯。

《早发苦竹馆》合沓岩嶂深,朦胧烟雾晓。

荒阡下樵客,野猿惊山鸟。

开门听潺湲,入径寻窈窕。

栖鼯抱寒木,流萤飞暗筱。

早霞稍霏霏,残月犹皎皎。

行看远星稀,渐觉游氛少。

我行抚轺传,兼得傍林沼。

贪玩水石奇,不知川路渺。

徒怜野心旷,讵恻浮年小。

方解宠辱情,永托累尘表。

《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汉帝抚戎臣,丝言命锦轮。

李峤《风》原文、译文、赏析

李峤《风》原文、译文、赏析

李峤《风》原文、译文、赏析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注释三秋:晚秋,指农历九月。

二月:早春,农历二月。

注释:①解:能够。

②三秋:农历九月,指秋天。

③二月:农历二月,指春天。

④过:经过。

⑤斜:倾斜。

译文:能吹落秋天的落叶,能催开春天的鲜花。

刮过江面能掀起千尺巨浪,吹进竹林能使万竿倾斜。

作者简介李峤(645〜714)唐代诗人。

字巨山。

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

少有才名。

20 岁时,擢进士第。

举制策甲科。

累官监察御史。

邕、严二州僚族起义,他受命监军进讨,亲入僚洞劝降,罢兵而返。

迁给事中。

武后、中宗朝,屡居相位,封赵国公。

睿宗时,左迁怀州刺史。

玄宗即位,贬滁州别驾,改庐州别驾。

李峤的生卒年,新旧《唐书》均无记载,根据《通鉴》推断,生年应在贞观十九年(645),卒年在玄宗开元二年(714)。

李峤对唐代律诗和歌行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与影响。

他前与王勃、杨炯相接,又和杜审言、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

诸人死后,他成了文坛老宿,为时人所宗仰。

其诗绝大部分为五言近体,风格近似苏味道而词采过之。

唐代曾以汉代苏武、李陵比苏味道、李峤,亦称“苏李”。

明代胡震亨认为:“巨山五言,概多典丽,将味道难为苏”(《唐音癸签》)。

他写有咏物诗120 首,自风云月露,飞动植矿,乃至服章器用之类,无所不包。

虽刻意描绘,以工致贴切见长但略无兴寄。

王夫之《夕堂永日绪论》说他“裁剪整齐,而生意索然”,切中其病。

七言歌行现存《汾阴行》一首,咏汉武帝祀汾阴后土赋《秋风辞》事,写盛衰兴亡之感,最为当时传诵。

据说唐玄宗于安史乱起逃离长安前,登花萼楼,听到歌者唱这首诗的结尾四句时,引起了情感上强烈的共鸣,悲慨多时,并赞叹作者是“真才子”。

日本人书李峤诗墨迹《旧唐书》本传及《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有文集50 卷,今佚。

《全唐诗》录存其诗 5 卷。

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唐才子传》。

[赏析]风之吟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这是一首描写风的小诗它是从动态上对风的一种诠释和理解。

《中秋月二首》李峤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中秋月二首》李峤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中秋月二首》李峤唐诗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中秋月二首》是初唐诗人李峤所创作的五言绝句组诗(一说为宋代诗人白玉蟾所作)。

出自《全唐诗》。

这首诗虽短小,却寓意深刻。

这首诗借咏中秋的月亮,表明世上万物不可能完全一样,存在着千差万别。

作品原文:中秋月二首[唐] 李峤其一盈缺青冥外,东风万古吹。

何人种丹桂,不长出轮枝。

其二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作品注释:1.圆魄:指中秋圆月。

2.安知:哪里知道。

3.雨兼风:急风和暴雨作品译文:其二天上升起一轮明月,都说每个地方都是一样的月色。

哪里知道远在千里之外,就没有急风暴雨呢?创作背景:中秋月圆人未圆,举杯望月把亲牵。

独自守着中秋夜,借酒消愁了心愿。

只为幸福的明天,漂泊异乡又一年。

中秋月圆之夜本是亲人团聚的时候,因漂泊在外却不能团圆。

这首词很明显,反映了作者对家乡思恋和对亲人牵挂。

中秋月圆之夜,把酒对月诉说相思苦。

这首诗以咏月为题,揭示了一个真理:世上的事千差万别,千变万化,不可能全都一样。

正如中秋夜,此处皓月当空,他处却风雨交加。

作品鉴赏:这首诗借咏中秋的月亮,表明世上万物不可能完全一样,存在着千差万别。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意思是此时此地“圆魄”(明月)当空,又怎见得此时彼地(“千里外”)“不有雨兼风”呢?千里指很远的意思,风雨可借指人生的无常和艰辛。

你怎么会知道外边千里之外的世界,没有风雨呢?人人“皆言”的未见得就是真理。

大千世界,变化万千,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是随着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而不断深化、发展的,一种认识的正确与否,并不取决于持这种认识的人数的多寡,即便对人人“皆言”为是的,也要敢于怀疑,不断深入地探索。

其二,认识问题最忌以此代彼,以偏代全,以对局部、片面的现象描述替代对整体或本质的探求。

见到此时此地皓月当空而想象四海皆同,便正是以此代彼、以偏概全。

这首五言绝句,写此地有月光,彼地有风雨,意在风雨,而非赏月。

风 李峤 古诗解析

风 李峤 古诗解析

风李峤古诗解析
风[唐] 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注释:解落:吹落,散落。

解:解开,这里指吹。

三秋:秋季。

一说指农历九月。

能:能够。

二月:农历二月,指春季。

过:经过。

斜:倾斜。

译文:风能吹落秋天金黄的树叶,能吹开春天美丽的鲜花。

刮过江面能掀千尺巨浪,吹进竹林能使万竿倾斜。

【解析】这首诗通过抓住“叶”“花”“浪”“竹”四样自然界物象在风力作用下的易变,间接地表现了“风”之种种形力、魅力与威力:它能使晚秋的树叶脱落,能催开早春二月的鲜花,经过江河时能掀起千尺巨浪,刮进竹林时可把万棵翠竹吹得歪歪斜斜。

全诗四句两两成偶,以“三”“二”“千”“万”数字对举排列来表现风的强大,也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李峤《风》原文、译文、赏析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李峤《风》原文、译文、赏析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李峤《风》原文、译文、赏析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注释三秋:晚秋,指农历九月。

二月:早春,农历二月。

注释:①解:能够。

②三秋:农历九月,指秋天。

③二月:农历二月,指春天。

④过:经过。

⑤斜:倾斜。

译文:能吹落秋天的落叶,能催开春天的鲜花。

刮过江面能掀起千尺巨浪,吹进竹林能使万竿倾斜。

作者简介李峤(645~714)唐代诗人。

字巨山。

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

少有才名。

20岁时,擢进士第。

举制策甲科。

累官监察御史。

邕、严二州僚族起义,他受命监军进讨,亲入僚洞劝降,罢兵而返。

迁给事中。

武后、中宗朝,屡居相位,封赵国公。

睿宗时,左迁怀州刺史。

玄宗即位,贬滁州别驾,改庐州别驾。

李峤的生卒年,新旧《唐书》均无记载,根据《通鉴》推断,生年应在贞观十九年(645),卒年在玄宗开元二年(714)。

李峤对唐代律诗和歌行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与影响。

他前与王勃、杨炯相接,又和杜审言、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

诸人死后,他成了文坛老宿,为时人所宗仰。

其诗绝大部分为五言近体,风格近似苏味道而词采过之。

唐代曾以汉代苏武、李陵比苏味道、李峤,亦称“苏李”。

明代胡震亨认为:“巨山五言,概多典丽,将味道难为苏”(《唐音癸签》)。

他写有咏物诗120首,自风云月露,飞动植矿,乃至服章器用之类,无所不包。

虽刻意描绘,以工致贴切见长,但略无兴寄。

王夫之《夕堂永日绪论》说他“裁剪整齐,而生意索然”,切中其病。

七言歌行现存《汾阴行》一首,咏汉武帝祀汾阴后土赋《秋风辞》事,写盛衰兴亡之感,最为当时传诵。

据说唐玄宗于安史乱起逃离长安前,登花萼楼,听到歌者唱这首诗的结尾四句时,引起了情感上强烈的共鸣,悲慨多时,并赞叹作者是“真才子”。

日本人书李峤诗墨迹《旧唐书》本传及《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有文集50卷,今佚。

《全唐诗》录存其诗5卷。

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唐才子传》。

[赏析]风之吟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这是一首描写风的小诗,它是从动态上对风的一种诠释和理解。

《中秋夜》李峤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中秋夜》李峤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中秋夜》李峤唐诗注释翻译赏析“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开篇描绘了中秋夜的月亮高悬于寒冷的天空中,众人都说天下的月亮都是一样的明亮。

诗人通过“圆魄”和“寒空”两个意象,营造出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暗示了人生的孤独和无常。

而“皆言四海同”则表达了人们对世间美好事物的共同向往和期望,但这种美好是否真的能够普遍存在呢?“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这两句诗是诗人的思考和感慨,意思是怎么知道千里之外的地方,没有风雨交加的情况呢?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世事的不确定性和变化的认识,提醒人们不要轻易相信表面的现象和他人的言论,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敏锐的洞察力。

人生中总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我们不能只看到眼前的美好,而忽略了背后可能隐藏的风险和挑战。

这首诗以中秋夜的月亮为喻,揭示了世间万物的多样性和变化性,表达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世事的忧虑。

同时,诗人也在诗中表达了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人生的希望,鼓励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保持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态度。

这首诗的意境深远,语言简洁明快,富有哲理和诗意,是李峤诗歌的代表作之一。

它不仅在唐代广为流传,也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在李峤的其他作品中,也有许多体现出他对人生和社会的关注和思考。

例如他的《风》诗:“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这首诗通过对风的描写,展现了风的力量和变化,同时也暗示了人生的无常和不确定性。

再如他的《马》诗:“天马本来东,嘶惊御史骢。

苍龙遥逐日,紫燕迥追风。

明月来鞍上,浮云落盖中。

得随穆天子,何假唐成公。

”这首诗以天马为喻,表达了诗人对自由和奔放的向往,同时也对人生的追求和理想进行了思考。

李峤的诗歌以其深刻的思想、优美的语言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著称,是唐代诗歌的重要代表之一。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为我们了解唐代的社会生活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窗口。

李峤《砚》赏析

李峤《砚》赏析

李峤《砚》赏析一、原文呈现左思裁赋日,王充作论年。

光随锦文发,形带石岩圆。

积润循毫里,开池小学前。

君苗徒见爇,谁咏士衡篇。

二、诗句详解1. “左思裁赋日,王充作论年。

”2. “光随锦文发,形带石岩圆。

”- 赏析:“光随锦文发”描绘了砚台在光线照耀下,其表面的纹理如同锦缎般发出光彩。

这里通过对砚台外观纹理的描写,展现出砚台的精美。

“形带石岩圆”则写出砚台的形状,它带着岩石的质感,且多为圆形(当然也有其他形状,但这里强调常见的圆形砚台)。

这两句从视觉角度,对砚台的色泽纹理和形状进行刻画,使读者对砚台有了初步的直观印象。

3. “积润循毫里,开池小学前。

”- 赏析:“积润循毫里”写出砚台的功能,它能够积蓄墨汁的润泽,让毛笔在其中蘸墨书写。

“循毫”生动地表现出毛笔与砚台之间的互动关系。

“开池小学前”中的“开池”指砚台的墨池,回忆起小时候在学校前使用砚台的情景。

这里既有对砚台实用功能的描写,又融入了一种怀旧的情感,将现在对砚台的感受与童年的记忆联系起来。

4. “君苗徒见爇,谁咏士衡篇。

”- 赏析:这两句再次运用典故。

君苗是晋代的一位文人,他看到陆机(士衡)的文章后自愧不如,就把自己的文章烧掉了。

这里以君苗自比,感慨自己虽然有砚相伴创作,但担心自己的作品没有陆机那样被人称颂。

这两句在表达上较为含蓄委婉,通过典故的运用,既表现出对古代优秀文人的崇敬,又流露出诗人对自身创作成就的一种复杂情感,有自谦,也有对知音难觅、作品能否流传的担忧。

三、整体主题与艺术特色1. 主题- 这首诗围绕砚台展开,通过描写砚台的外观、功能,结合历史典故,表达了砚台与文人创作的紧密关系,同时也蕴含了诗人对自身创作的思考以及对古代文人的崇敬之情。

2. 艺术特色- 用典巧妙:诗中多次运用典故,如左思、王充、君苗和陆机的典故,丰富了诗歌的文化内涵,使诗歌在短小的篇幅内传达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 描写细致:从砚台的外观到功能都有细致的描写,如对砚台纹理、形状、墨池等方面的描写,让读者能够清晰地想象出砚台的样子。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李峤《风》原文、译文、赏析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李峤《风》原文、译文、赏析

李峤《风》原文、译文、赏析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注释三秋:晚秋,指农历九月。

二月:早春,农历二月。

注释:①解:能够。

②三秋:农历九月,指秋天。

③二月:农历二月,指春天。

④过:经过。

⑤斜:倾斜。

译文:能吹落秋天的落叶,能催开春天的鲜花。

刮过江面能掀起千尺巨浪,吹进竹林能使万竿倾斜。

作者简介李峤(645~714)唐代诗人。

字巨山。

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

少有才名。

20岁时,擢进士第。

举制策甲科。

累官监察御史。

邕、严二州僚族起义,他受命监军进讨,亲入僚洞劝降,罢兵而返。

迁给事中。

武后、中宗朝,屡居相位,封赵国公。

睿宗时,左迁怀州刺史。

玄宗即位,贬滁州别驾,改庐州别驾。

李峤的生卒年,新旧《唐书》均无记载,根据《通鉴》推断,生年应在贞观十九年(645),卒年在玄宗开元二年(714)。

李峤对唐代律诗和歌行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与影响。

他前与王勃、杨炯相接,又和杜审言、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

诸人死后,他成了文坛老宿,为时人所宗仰。

其诗绝大部分为五言近体,风格近似苏味道而词采过之。

唐代曾以汉代苏武、李陵比苏味道、李峤,亦称“苏李”。

明代胡震亨认为:“巨山五言,概多典丽,将味道难为苏”(《唐音癸签》)。

他写有咏物诗120首,自风云月露,飞动植矿,乃至服章器用之类,无所不包。

虽刻意描绘,以工致贴切见长,但略无兴寄。

王夫之《夕堂永日绪论》说他“裁剪整齐,而生意索然”,切中其病。

七言歌行现存《汾阴行》一首,咏汉武帝祀汾阴后土赋《秋风辞》事,写盛衰兴亡之感,最为当时传诵。

据说唐玄宗于安史乱起逃离长安前,登花萼楼,听到歌者唱这首诗的结尾四句时,引起了情感上强烈的共鸣,悲慨多时,并赞叹作者是“真才子”。

日本人书李峤诗墨迹《旧唐书》本传及《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有文集50卷,今佚。

《全唐诗》录存其诗5卷。

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唐才子传》。

[赏析]风之吟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这是一首描写风的小诗,它是从动态上对风的一种诠释和理解。

中秋月唐李峤的古诗讲解

中秋月唐李峤的古诗讲解

下面是对唐代诗人李峤的《中秋月》一诗的讲解:
**《中秋月》**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这首诗的意思是:中秋的月亮高悬在寒冷的天空,人们都说天下各处的月色都是一样的。

可是又有谁能知道,千里之外的地方,就没有风雨交加的情况呢?
诗歌的前两句“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描写了中秋节夜月亮的浑圆和高悬天空的景象,以及人们普遍认为四海之内的月色都是相同的。

这里的“圆魄”指的是圆月,“寒空”则暗示了秋季的凉爽。

然而,诗歌的后两句“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却出人意料地转折。

诗人指出,虽然我们在这里看到的是明月当空,但谁能确定千里之外的地方没有风雨呢?这句话暗示了即使在同一时刻,不同的地方可能有着不同的情况。

整首诗通过简洁而深刻的表达,传达了一种对中秋节的思考和对远方的想象。

它提醒人们不要过于绝对地认为别处的情况与自己所处的环境相同,同时也唤起了对远方亲人和朋友的思念之情。

李峤的这首《中秋月》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对中秋月色的观察和思考,给人以启示和思考。

它展示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敏锐洞察力,同时也体现了中秋节这个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思念和祝福之意。

中秋夜唐李峤解析

中秋夜唐李峤解析

中秋夜唐李峤解析哎,说起这《中秋夜》啊,是唐代大诗人李峤的一首名作。

咱们平时说中秋,那月亮,那团圆,都是满满的温情和幸福。

但李峤笔下的中秋夜,却别有一番风味,就像一盘精心烹制的佳肴,色香味俱全,吃一口就让人回味无穷。

开篇,李峤就直接来了句“圆魄上寒空”,那画面感,简直了!就像咱们中秋晚上抬头一看,嘿,那轮明月,圆滚滚的,挂在天上,冷清清的,却又不失温柔。

这月亮啊,就像是中秋夜的主角,一出场就自带光环,让人挪不开眼。

接着,他又说“皆言四海同”。

这话说得,多实在啊!咱们平时都说,天下之大,月亮只有一个,中秋之夜,无论你身在何方,抬头看到的都是同一轮明月。

这种感觉,就像是无论你离家多远,心里那份对家的思念,对亲人的牵挂,都是一样一样的。

但李峤笔下的中秋夜,可不仅仅只有月亮。

他继续写道:“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这句话,就像是给咱们的中秋夜添上了一抹淡淡的忧伤。

你想啊,虽然咱们都看着同一轮明月,但谁知道在千里之外,有没有人在经历风雨呢?这就像咱们的生活,有时候看着别人都是幸福美满,但谁知道他们背后有没有经历过风雨,有没有流过泪呢?说到这,我就想起小时候过中秋。

那时候,家里穷,没啥好吃的。

但每到中秋夜,妈妈都会准备一些月饼,虽然不多,但那份心意,那份团圆的味道,却让人至今难忘。

那时候,咱们看着月亮,吃着月饼,心里都是满满的幸福。

但现在呢,生活条件好了,月饼的种类也多了,但那份纯真的幸福,却似乎越来越难找了。

其实啊,我觉得李峤这首诗,不仅仅是在写中秋夜,更是在写人生。

人生就像这中秋夜,有时候看着光鲜亮丽,但背后却藏着无数的辛酸和不易。

但无论如何,咱们都得往前看,都得向着光明走。

就像那轮明月,无论经历多少风雨,最终都会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

所以啊,我觉得咱们过中秋,不仅仅是为了吃月饼,看月亮,更是为了那份团圆的味道,那份对家人的思念和牵挂。

无论咱们身在何方,无论咱们经历了多少风雨,只要心中有爱,有家人,有那份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那么,咱们的中秋夜,就一定是幸福和美满的。

风唐李桥全诗及注解

风唐李桥全诗及注解

风唐李桥全诗及注解嘿,朋友!今天咱们来好好聊聊唐代李峤写的那首关于“风”的诗。

这诗可真是妙极了,就像一阵清新的风,吹进了我们的心田。

李峤的是这样写的:“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咱先来说说这“解落三秋叶”吧。

你想啊,秋天的时候,树叶纷纷落下,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就好像是风这个调皮的小家伙,在树林里穿梭,它轻轻一挥手,那些本来还在树枝上摇摇欲坠或者还坚守岗位的树叶,就像接到了命令似的,“刷刷刷”地就落了下来。

这风得多有力量啊,它就像一个指挥官,对树叶们有着绝对的掌控权。

我就不禁想问了,这世间还有什么能像风这样,不动声色地就让整个秋天的树林变了模样呢?再看“能开二月花”。

二月啊,正是春寒料峭的时候,好多花还在犹豫要不要绽放呢。

可是风一来,就像一个温柔的使者,轻轻地唤醒了那些沉睡的花朵。

它像是带着春的消息,在花丛间低语:“小花儿们,春天到啦,该出来看看这个美好的世界啦。

”于是,花朵们就像是听到了最动听的召唤,纷纷展开了自己的花瓣。

这风,难道不是大自然最神奇的化妆师吗?它能让大地从单调的冬季,一下子变得五彩斑斓。

“过江千尺浪”,这一句可不得了。

风要是吹过江面啊,那场面,就像一个大力士在发脾气。

江水本来是平静如镜的,风就像一个闯入者,它呼啸而过,江水就像是被激怒了一样,涌起千尺高的浪。

那浪就像一座座小山,奔腾着、翻滚着,仿佛要把所有的力量都展示出来。

我在想啊,如果我是江上的一艘小船,面对这样的风浪,肯定会吓得瑟瑟发抖吧。

风在这里,就像是一个拥有无穷力量的巨人,让人敬畏。

最后是“入竹万竿斜”。

竹林里,那些挺拔的竹子就像一个个坚守岗位的士兵。

可是风一进去,就像一个灵活的精灵,在竹林里穿梭嬉戏。

竹子们呢,就像是被这个精灵逗弄了,纷纷向一边倾斜。

这时候的风,又像是一个调皮的孩子,在竹林里玩闹,把原本整齐的竹林搅得一片热闹。

从这首诗里,我们能感受到李峤对风观察得是多么细致啊。

他就像一个敏锐的侦探,发现了风的各种“本领”。

李峤唐诗赏析阅读

李峤唐诗赏析阅读

【导语】唐朝诗⼈李峤,他的诗以写景咏物之作居多,诗风清丽婉转。

下⾯是⽆忧考分享的李峤唐诗赏析阅读。

欢迎阅读参考! 《侍宴长宁公主东庄应制》 李峤 别业临青甸,鸣銮降紫霄。

长筵鹓鹭集,仙管凤凰调。

树接南⼭近,烟含北渚遥。

承恩咸已醉,恋赏未还镳。

赏析: 公主的别墅临近郊外碧绿的⽥野,皇帝的车驾似是从天⽽降来到这⾥。

公主的盛宴排成⼀长列,众多的随⾏官员像鸳鸯和鹭鸶那样聚集到⼀起,优美动听的仙乐好像把凤凰也吸引过来了。

⼭庄园林内树⽊⾼耸,仿佛与终南⼭相连接,漂浮不定的烟雾弥漫延伸到渭⽔边。

官员们得到皇帝赐宴后都喝得⼤醉,对于东庄景致还恋恋不舍。

《野》 李峤 凤出秦郊迥,鹑飞楚塞空。

苍梧云影去,涿⿅雾光通。

草暗少原绿,花明⼊蜀红。

谁⾔版筑⼠,犹处傅岩中。

草⾊渐渐地变得黯淡了起来,已 赏析: 经失去了往⽇的翠绿;⽽明艳的花⼉,在植⼊蜀地之后则变得更加红艳起来。

《⽇》 李峤 旦出扶桑路,遥升若⽊枝。

云间五⾊满,霞际九光披。

东陆苍龙驾,南郊⾚⽻驰。

倾⼼⽐葵藿,朝⼣奉光曦。

赏析: 在本句中,“葵藿”指的就是向⽇葵,⽽光曦指的则是阳光。

⾃⼰要像向⽇葵那样,倾⼼地追逐着太阳,从早到晚都要接受太阳光的滋润。

⽐喻做⼈要有坚定地信念,只要永不放弃,就有获得成功的机会。

《风》 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花。

过江千尺浪,⼊⽵万竿斜。

赏析: 这是⼀⾸描写风的⼩诗,这⾸诗能让⼈看到风的⼒量。

“千尺”“万竿”⽤夸张的修辞⼿法,把江⾯壮观的浪涛还有⽵林幽寂的景致都写活了。

⼤风可以吹动那三秋的树叶,也能够吹开早春的鲜花。

经过江河能够吹起千层巨浪,吹⼊树林能够将树⽊吹得东倒西歪。

李峤龙诗意解释

李峤龙诗意解释

李峤龙诗意解释
李峤的《龙》古诗如下:
《龙》
(唐)李峤
衔烛耀幽都,含章拟凤雏。

西秦饮渭水,东洛荐河图。

带火移星陆,升云出鼎湖。

希逢圣人步,庭阙正晨趋。

【诗意】
诗中的龙被赋予了烛光般的辉煌,照亮了幽暗的都城,象征着它有着崇高的品质,仿佛是凤凰一般的存在。

它不仅在西方的秦地畅饮渭水,还在东方的洛阳奉献河图,显示了它的地理跨越和文化意义。

龙还带着神火的力量,飞行于星辰大海,最终升入云端,出现在鼎湖之上,这进一步强调了它的力量和神秘。

诗的结尾表达了龙的渴望,它渴望遇见圣人的足迹,并迅速飞往皇宫的早晨,这可能是对皇权或圣人的致敬,也可能是对龙的神秘力量的赞美。

风古诗李峤意思分享 风古诗李峤意思和赏析

风古诗李峤意思分享 风古诗李峤意思和赏析

风古诗李峤意思分享 风古诗李峤意思和赏析
《风》(唐、李峤) 原文: 解落三秋月, 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 入竹万竿斜。 注释: ⑴解:知道,懂得。三秋:秋季,一说指晚秋,农历九月。 ⑵二月:早春,农历二月,一说指春季。 ⑶过三秋的树叶,能吹开二月的鲜花。
风吹到江河掀起巨浪,吹进竹林翠竹倾斜。
赏析:
这是一首非常精巧的咏物诗,风本来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诗 人通过四种可见之景来描写风,可谓独具匠心,再则,全诗并没 有出现风字,但每一句里都能见到风的身影,这一点也实为难 得。诗的前两句,一落一开写出了风的轻柔,后两句用千尺与万 竿两对数量词写出了风的狂疾,风给大自然带来的千变万化,让 人读来有身临其境之感。
作者简介:
李峤,唐代诗人。字巨山,赞皇(今属河北)人。李峤是隋 内史侍郎李元操曾孙,少有才志,二十岁举进士。初为安定县 尉,累迁给事中、吏部尚书、中书令。刚直廉正,因触忤武后, 贬为润州司马。后被召为凤阁舍人。一生崇尚节俭,反对铺张。 在文学上造诣很深,诗文为当时人所称道,前与初唐四杰王勃、 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相接,中与崔融、苏味道齐名,和苏味 道、崔融、杜审言合称“文章四友”,后被尊为“文章宿老”。 也是武则天至唐中宗时期著名的御用文人,其诗多为咏风颂物之 作,词新典丽,而内容较为贫乏。有集五十卷,已散佚,明人辑 有《李峤集》,《全唐诗》中有其作五卷。

李峤《中秋夜》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李峤《中秋夜》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李峤《中秋夜》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李峤《中秋夜》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中秋夜李峤圆魂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诗人借助中秋月说明一个什么道理,请结合诗歌分析。

中秋之夜,月色明亮,但也有些地方可能正是刮风下雨的时候,利用同一时间的不同天气,表明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千差万别,不可能完全一样的道理。

作品鉴赏这首诗借咏中秋的月亮,表明世上万物不可能完全一样,存在着千差万别。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意思是此时此地“圆魄”(明月)当空,又怎见得此时彼地(“千里外”)“不有雨兼风”呢?千里指很远的意思,风雨可借指人生的无常和艰辛。

你怎么会知道外边千里之外的世界,没有风雨呢?人人“皆言”的未见得就是真理。

大千世界,变化万千,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是随着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而不断深化、发展的,一种认识的正确与否,并不取决于持这种认识的人数的多寡,即便对人人“皆言”为是的,也要敢于怀疑,不断深入地探索。

其二,认识问题最忌以此代彼,以偏代全,以对局部、片面的现象描述替代对整体或本质的探求。

见到此时此地皓月当空而想象四海皆同,便正是以此代彼、以偏概全。

这首五言绝句,写此地有月光,彼地有风雨,意在风雨,而非赏月。

李峤其人曾三度任职宰相,对政坛的风云变幻自然十分敏感——高空中一轮明月照射大地,众人都说今夜各处的月光都一样明亮;可是谁能晓得千里之外,无雨骤风狂?这首诗以咏月为题,揭示了一个真理:世上的事千差万别,千变万化,不可能全都一样。

正如中秋夜,此处皓月当空,他处却风雨交加。

唐诗中秋月 李峤其一

唐诗中秋月 李峤其一

唐诗中秋月李峤其一
《中秋月》的译文:夜空中升起一轮明月,都说每个地方都是一样的月色。

哪里知道远在千里之外,就没有急风暴雨。

《中秋月》原文: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中秋月》赏析:
《中秋月》是一首五言绝句,借咏中秋的月亮,表明世上万物不可能完全一样的道理。

全诗短小,却寓意深刻。

这首诗告诉我们不要以对局部、片面的现象描述替代对整体或本质的探求。

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是随着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而不断深化、发展的,一种认识的正确与否,并不取决于持这种认识的人数的多寡,即便对人人“皆言”为是的,也要敢于怀疑,不断深入地探索。

作者简介:
李峤(644~713) ,唐代诗人。

字巨山。

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

李峤对唐代律诗和歌行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与影响。

他前与王勃、杨炯相接、又和杜审言、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

【高中古诗词阅读】“李峤,字巨山,赵州赞皇人”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高中古诗词阅读】“李峤,字巨山,赵州赞皇人”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高中古诗词阅读】“李峤,字巨山,赵州赞皇人”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李峤,字巨山,赵州赞皇人。

早孤,事母孝。

为儿时,梦神人遗双笔,自是有文辞。

二十擢进士第,始调安定尉。

举制策甲科,迁长安。

时畿尉名文章者,骆宾王、刘光业,峤最少,与等夷。

稍迁给事中。

会来俊臣构狄仁杰、李嗣真等狱,将抵死,敕峤与大理少卿张德裕、侍御史刘宪覆验,德裕等内知其冤,不敢异。

峤曰:“知其枉不申,是谓见义不为者。

”卒与二人列其枉,忤武后旨,出为润州司马。

初置右御史台,察州县吏善恶、风俗得失。

峤上疏曰:“禁纲尚疏,法令宜简,简则法易行而不烦杂,疏则所罗广而不苛碎。

”又言:“请率十州置一御史,以期岁为之限,容其身到属县,入闾里,督察奸讹,访风俗,然后可求其实效,课其成功。

”武后善之,下制析天下为二十道,择堪使者。

为众议沮止。

武后将建大像于白司马坂,峤谏:“造像虽俾浮屠输钱,然非州县承办不能济,是名虽不税而实税之。

臣计天下编户,贫弱者众,有卖舍、帖田供王役者。

今造像钱积十七万缗,若颁之穷人,家给千钱,则纾十七万户饥寒之苦,德无穷矣。

”不纳。

峤在吏部时,志欲曲行私惠,冀得复宰相,乃奏置员外官数千。

既吏众猥,府库虚耗,乃抗表引咎辞职,并陈利害十余事。

中宗以其身宰相,乃自陈失政,无所嫁非,手诏不允。

复视事。

初,中宗崩,峤密表请处置相王诸子,勿令在京。

及玄宗践祚获其表宫中或请诛之张说曰峤诚懵逆顺然为当时谋吠非其主不可追罪。

上从其言,遂免,贬滁州别驾,听随子虔州刺史畅之官。

改庐州别驾,卒,年七十。

峤富才思,有所属缀,人多传讽。

其仕前与王勃、杨盈川接,中与崔融、苏味道齐名,晚诸人没,而为文章宿老,一时学者取法焉。

(节选自《旧唐书•李峤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及玄宗践祚/获其表/宫中或请诛之/张说曰/峤诚懵逆顺然/为当时谋/吠非其主/不可追罪B.及玄宗践祚/获其表宫中/或请诛之/张说曰/峤诚懵逆顺/然为当时谋/吠非其主/不可追罪C.及玄宗践祚/获其表/宫中或请诛之/张说曰/峤诚懵/逆顺然/为当时谋/吠非其主/不可追罪D. 及玄宗践祚/获其表宫中/或请诛之/张说曰/峤诚懵逆顺/然为当时谋吠/非其主不可追罪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迁”指晋升或调动,一般指升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侍宴长宁公主东庄应制》
李峤
别业临青甸,鸣銮降紫霄。

长筵鹓鹭集,仙管凤凰调。

树接南山近,烟含北渚遥。

承恩咸已醉,恋赏未还镳。

赏析:
公主的别墅临近郊外碧绿的田野,皇帝的车驾似是从天而降来到这里。

公主的盛宴排成一长列,众多的随行官员像鸳鸯和鹭鸶那样聚集到一起,优美动听的仙乐好像把凤凰也吸引过来了。

山庄园林内树木高耸,仿佛与终南山相连接,漂浮不定的烟雾弥漫延伸到渭水边。

官员们得到皇帝赐宴后都喝得大醉,对于东庄景致还恋恋不舍。

《野》
李峤
凤出秦郊迥,鹑飞楚塞空。

苍梧云影去,涿鹿雾光通。

草暗少原绿,花明入蜀红。

谁言版筑士,犹处傅岩中。

草色渐渐地变得黯淡了起来,已
赏析:
经失去了往日的翠绿;而明艳的花儿,在植入蜀地之后则变得更加红艳起来。

《日》
李峤
旦出扶桑路,遥升若木枝。

云间五色满,霞际九光披。

东陆苍龙驾,南郊赤羽驰。

倾心比葵藿,朝夕奉光曦。

赏析:
在本句中,“葵藿”指的就是向日葵,而光曦指的则是阳光。

自己要像向日葵那样,倾心地追逐着太阳,从早到晚都要接受太阳光的滋润。

比喻做人要有坚定地信念,只要永不放弃,就有获得成功的机会。

《风》
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风的小诗,这首诗能让人看到风的力量。

“千尺”“万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把江面壮观的浪涛还有竹林幽寂的景致都写活了。

大风可以吹动那三秋的树叶,也能够吹开早春的鲜花。

经过江河能够吹起千层巨浪,吹入树林能够将树木吹得东倒西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